说课稿

时间:2021-03-18 11:46:0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关于说课稿集合10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关于说课稿集合10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今天我上课的内容是PEP小学英语Book3Unit 3 My friends A部分的了Let’s leam 和Let’s find out。本册在本套教材中起着个“过渡”这样一个作用,由听说逐渐转向听说读写,逐步渗透书写,对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四会单词的加入。而本单元的四会单词又是比较难的一单元,本单元主要围绕“我的朋友”即如何描述自己身边熟悉的人来展开的。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学习几个描述人物外貌特征的单词或词组,如:long hair, short hair, thin ,strong, quiet。并且能结合句子“He has…,She has…,She is… ,He is…”在生活中运用所学语言。本课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比较容易让学生接受,难在单词的灵活运用上以及个别个别单词的发言,如quiet,thin,所以我在安排教学时,把单词和句子结合起来,把单词的运用做作为重点,而不是单纯的认读单词。

  二、 说教学目标:

  英语课程标准为旗帜鲜明的提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一个英语教师,必须明确英语教学的目的的就是培养学生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主要的是设法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造交际活动的情景,以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参与言语实践活动。因此,基于以上观点对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者统一的要求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我拟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

  1、能听、说、认读friend, long hair short hair, stong, quite, thin等单词和词组。

  2、能听懂、会说My friend is strong/thin。 He has short/long hair/big eyes/small mouth并能在实际中运用;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英语听力和用英语说话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语言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2、对学生进行关心朋友,朋友间要互相帮助的思想教育。

  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描述人物相貌特征的词汇。

  难点:quiet的发音。

  三、 说教法、学法:

  (一) TPR活动法

  用TPR活动法生动愉快地让学生适应上课,开始进入状态,同时更是一个对以前的学习内容的复习,为下面的学习内容做铺垫,为学生展开新内容提供知识基础,也为课堂气氛增色不少。

  (二)词不离句、单词与句子教学相结合:每一个单词或词组出现后作相应的运用,以及替换练习,这是一种语言的内化和创造过程,使学生更易接受和理解单词,并有利于单词的运用以及接下来的会话教学。

  (三)小组学习法:每四、五人一组,在互动中互相启发产生思维的碰撞,同时注意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学习、而培养学生和伙伴合作的意识和策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学生也在独立与合作的交织中调控了自身的学习,变得自信、自强。

  (四)练习法:最后设置一个读短文和写的练习,让小学英语从听说走向听说读写,为以后的“写”做准备。

  (五)竞争教学法:本节课中两大组竟赛描述My friend。 可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将注意力高度集中在所学内容上,提高学习效率。

  四、说教学过程

  本堂课我大体上分为四大块;

  (一)热身和复习

  安排Let’s do 和 Look and say 。

  这一过程既是学生复习旧的语言知识,为下一步学习作好铺垫,也是通过TPR活动让学生把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中来,为英语学习创造了一种良好的氛围。

  (二)新课呈现

  1,运用复习中的旧知引出新知,long hair ,short hair。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并及时运用。In our class。 Who has long hair ?。Who has short hair。?

  2,运用黑板上的人物图形,紧接着教授strong 和 thin 通过图片中人物的对比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并及时运用。Who is strong? Who is thin? 用学生身边的人使学生说得亲切,熟悉,更易接受,易于信息的接受和生成。

  3, Let’s chant 及时巩固新学的两组词汇 long hair, short hair ,strong, thin。 并为下一个单词quiet创造一个情镜,由大声的朗读转为安静的场景。

  4,quiet的教学,利用场景让学生明白安静的意思,再分析人物,由场景的安静转入描述人物的文静。让学生逐个理解,并注意发音。让学生看清教师的口型再读,突破难点。

  5,听录音,同桌共找,后再跟读

  听音共找是比试,以促进其认真听并且积极辩音,又能让学生自觉做到眼、耳、手、脑共到,跟录音则是让学生接触到有英语本土味道,较纯真的语音,模仿地道的语言、语调。这对与我们这些没有在大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的学生来说非常必要,特别是教师本身在这方面有欠缺,更应让学生多听录音。

  (三)趣味操练

  趣味操练以My friend为主线来安排:

  ①描述教师的朋友(看图片),让学生会用一个一个句子描述friend的外貌特征。

  ②让学生描述自己的friend,由一个个句子提升到几个句子或是一小段话。经过小组讨论,相互交流,合作学习,学会说一段话。

  ③再由说一段话过渡到阅读并理解一段话(四年级的学生还比较好动,注意易分散,爱表现自己。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可和表扬,而比赛是最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所以在操练时始终结合分大组“比赛”激励学生来说,大胆的表述。

  (四)巩固和延伸:

  ①准备了一个写的练习,选用词汇,写全短文〈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更是为以后的写作作准备,真正落实英语教学的听、说、读、写〉。

  ②描述自己的家人,扩大所学词汇运用的方面,使学生更好的在生活中运用词汇。

  这就是我本堂课的全部内容和设计意图,希望各位老师给我多提宝贵的意见。

说课稿 篇2

  一、设计意图:

  在我班开展《祖国妈妈的生日》的活动中,孩子们知道了我们祖国很大很大,我们生活在一个叫四川、成都、温江的地方,孩子们最为熟悉的当然是温江,于是我们又生成了《可爱的家乡――温江》这一主题活动,和孩子们认识了家乡的好吃的好玩的,看到家长和孩子们一起搜集的温江土特产――大蒜这一资料时,作为土生土长的温江人,温江的孩子更应该牢记我们的家乡的特色,这是温江人的荣耀。

  《纲要》中提出:小班幼儿乐意参加科学活动,引导幼儿观察常见的个别动、植物的特征,初步了解它们与人、环境的关系,幼儿能够观察并获得粗浅的科学经验等等。生活是课程内容产生的有机联系的背景和根源,幼儿的发展特点决定了幼儿的学习本来就是整体的、生活化的,幼儿的课程就应该进一步回归生活。小班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在学习过程中着重于感知事物的明显特征,并尽量与他们自身有着较强情绪体验的经验结合起来,因此,为小班幼儿安排的活动内容要更贴近幼儿的生活。选取家乡的土特产――大蒜作为活动的载体,引导幼儿感知大蒜的特征,激发其探索种植大蒜的兴趣,进行科学活动《种大蒜》。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提高幼儿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和感知能力,让幼儿进一步热爱家乡,热爱生活。

  二、班况分析:

  我班作为蒙氏小班,幼儿年龄在3―4岁,天生具有好奇心的他们活泼好动,动手能力强,喜欢触摸、摆弄、操作,还会提出种种问题,对周围世界充满了惊奇,表现出他们渴望认识周围世界和学习科学的需要。幼儿正处在语言迅猛发展的时期,但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对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加以运用和表述对他们来说是有一定困难的。但他们最喜欢在真实的操作探索、亲身体验中去发现事物的变化。对于大蒜,他们多数是在家里的厨房里见过,可是由于成人的“阻挠”,总是望而却步,他们对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物品,却没有玩弄的机会,自然而然心生好奇,为了认识了解我们温江的土特产,为了顺应幼儿的发展需要,设计了充分体现幼儿玩、学中乐的活动《种大蒜》来满足幼儿探究的愿望。

  三、活动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从新《纲要》各领领域目标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幼儿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儿童的情感态度和儿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纲要》精神,结合班级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发展水平,制定了适合幼儿最近发展区发展的3个目标:

  (1)观察认识大蒜,用简单的语言讲述对大蒜的认识和发现。

  (2)尝试用“按”、“压”的方法,种植大蒜。

  (3)乐意参加种植活动,愿意参与照料大蒜并关注大蒜的生长。

  最近我们的主要目标是进一步提高幼儿手眼协调能力,进行一些比较细致的动作练习和双手协作能力的培养。因而把幼儿尝试用“按”、“压”的方法,种植大蒜,作为本活动的重点。幼儿在种植大蒜的愉悦中,进行了“按、压”的基本动作练习,发展了幼儿小肌肉和双手的协作性。

  在蒙特梭利教育中提到,3岁是幼儿语言、细节、秩序发展的敏感期。班级幼儿在语言表达方面不完整,有时只说了半句话就无法再说了,或表达不出心中的想法,需要老师的进行引导性的提问和不断的鼓励,于是确定本次活动的难点是:用 “比较完整的简单句”表达自己的想法,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储存和发现大蒜的知识经验。在认真观察科学的种植大蒜的方法后,尝试用语言表达老师种植大蒜的方法,体会种植的顺序性和条理性。

  四、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是为活动目标服务的,同时幼儿是通过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来获得发展的。为使活动呈现趣味性、综合性和实用性,寓教育于生活化和真实的实践操作之中。为此,我做了如下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家长同幼儿一起收集大蒜的资料对大蒜有初步的了解,知道种植所需的材料工具

  物质准备:

  (1)种大蒜过程的PPT

  (2)幼儿的操作材料:供种植用的完整大蒜每人一个,装好松软泥土的废旧小杯子、罐子(酸奶杯、截取掉瓶颈的塑料瓶等)每人一个,事先贴好幼儿的标记,小洒水壶、

  (3)利用散步时间与幼儿选择好摆放种植大蒜罐子的平台(平台要便于幼儿观察,又能让大蒜晒到阳光)

  环境创设:在种植区展示幼儿同家长收集的大蒜资料;大蒜每个时期的生长情况的照片,按顺序贴在墙面上,帮助幼儿了解大蒜的生长过程

  五、“如何教”与“怎样学”

  新《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主动参加探索活动,变过去的“要我学”为现在的“我要学”,让幼儿在看看、摸摸、听听、想想、说说、玩玩的轻松氛围中掌握活动的重点、难点,不仅提高和锻炼了能力,更加升华了孩子的情感。那在活动中教师 “如何教”?幼儿“怎样学”?

  1、幼儿多感官参与法与教师引导性提问法:新《纲要》科学领域中的目标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活动中引导幼儿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说一说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不知不觉就对大蒜发生了兴趣,也便于幼儿在观察大蒜后,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对大蒜的认识和发现。 但是在活动中,为了解决本活动的难点让幼儿用简单句进行表达。在幼儿对大蒜进行多感官了解后,老师采用很多关键性的提问,激起幼儿兴趣,让幼儿大胆猜测讨论表达,如:怎样把大蒜种到土里?猜测讨论、谈话中幼儿就无拘无束地说出自己的想法,给予幼儿练习说话的的轻松氛围,这样的好机会是幼儿积极、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重要保证。

  2、课件与直观演示法:小班年龄的幼儿的注意力仍以无意注意为主,凡是生动、活泼形象的事物都容易引起他的注意,本次活动的演示一是老师运用形象、生动、直观的PPT说明种大蒜的步骤,对于新鲜的视频演示,又可激起幼儿的兴趣,集中幼儿的注意力,避免幼儿感觉枯燥无味。演示二:老师亲自示范种大蒜的方法,让幼儿对具体种植过程有一个直观的理解,直接的演示让幼儿得到浓厚的兴趣,使其对种植的理解和认识更加的透彻。

  3、幼儿动手操作与多元渗透的理念:新的科学教育观强调幼儿独立探究,通过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问题,在本次活动当中,幼儿进行两次操作,自己得到结果和找到答案,主动建构知识经验。第一次是引起幼儿兴趣后的操作,主要是让幼儿探索大蒜的外形特征,让幼儿在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中获取感知,为后面的把大蒜头掰开的操作做好铺垫。第二次的操作活动是让幼儿在获得种植大蒜方法后自己亲手种植大蒜,感受真实的劳作过程,习得初步的种植技能。在幼儿操作中,结合了“多元智能”的理念,在科学活动中将各个领域的知识有机的“整合”在一起。如,在操作中渗透语言教学:对幼儿进行个别指导,让他们大胆、完整的表述;在操作蒜瓣的过程中让幼儿感受数的概念;在最后的一个环节中,感受种植的快乐,培养幼儿的爱劳动的意识等。

  4、师幼愉快参与法: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儿童的情感态度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心理学家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为了让幼儿对种大蒜有更深的印象,我就采用了让直接参与种植的过程,在种植活动中,体验种植劳动的乐趣。在我与幼儿的

  互动中,幼儿主动、快乐的参与,在轻松的氛围中获得新知,而我也在轻松的情况下完成教学活动,做一名快乐的幼儿教师。

  六、活动过程

  每节课的教学过程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活动设计的'很重要的体现和实现的过程,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幼儿的接受能力,我把教学的过程分三部分来完成。

  第一部分是幼儿全面感知阶段――大蒜的特征

  因为在活动前幼儿已做了相关的知识储备,所以在活动一开始我让幼儿直接看到今天活动的主体――大蒜,直接激发发幼儿内在的探索的兴趣,然后采用直接提问的方法:“请你看看大蒜是什么样的?有点像什么?”因为小班幼儿年龄特点,他们的表达可能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这时候老师引导非常关键,及时鼓励或肯定幼儿的回答,并根据幼儿的回答及时小结大蒜的外形特征。根据幼儿回答,可以有针对性的引导幼儿运用简单词语类比想象大蒜头的外形特征,如:灯笼、橘子、球等。

  在幼儿认真观察后,请幼儿把大蒜掰开,看看是什么样的?在数一数有几瓣?幼儿开始了第一次动手操作,也帮助幼儿了解一个圆溜溜的大蒜头可以掰成一瓣一瓣的大蒜瓣,丰富词语“蒜瓣”。

  这样既增强了这个环节的趣味操作性也潜意识的丰富幼儿的词汇和也肯定了幼儿的大胆表达。

  第二部分是幼儿质疑解疑阶段――习得种植技能

  这也是本次活动中的难点点所在,为了更好的帮助幼儿运用即将获得的种植技能,解决本节活动的难点问题,在本个环节我采用了老师引导幼儿共同探索讨论的方法来进行。在观看PPT了解种植的方法技能之前,先提问:“你会种大蒜吗?我们种大蒜需要什么?”与幼儿一同讨论需要的材料和器皿、土、洒水壶等,再看PPT加以确定。其次再看第二步:“大蒜哪头朝下埋到土里?”帮助幼儿明确找出大蒜根部的位置。

  接着又将难题抛给幼儿:“怎么把大蒜种到土里呢?”引导幼儿自由讲述自己的想法,鼓励幼儿积极说、大胆的说,用完整的语句表达自己的猜测。接着看看老师是怎么种大蒜的?幼儿观察教师示范种植大蒜的方法,解决刚刚的疑惑,在观看时,幼儿尝试用语言表达出老师种植大蒜的方法:要把大蒜头的须根朝下,用手按到土里,在浇上一点水。

  出示课件,引导幼儿观察,用画面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并由上到下来帮助幼儿观察,以达到看、想、说的三合为一幼儿观察画面,很自然的把它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这一环节锻炼了幼儿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同样在与小朋友分享的同时也积累了相应的经验。

  第三部分是幼儿亲历种植阶段――种大蒜

  现实的大蒜种植使幼儿从画面回到了自然的生活中,融入与幼儿已知经验,让活动更真实、更贴近幼儿。幼儿经历了质疑解疑的环节后,很自然的过渡到种植这一环节。在幼儿自由种植大蒜时,重点观察幼儿是否将大蒜的尖头朝上,并请幼儿按第三步给大蒜浇水,再将种好的大蒜端平摆在准备好的平台上。在幼儿种好大蒜后,引导幼儿自由猜测,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大蒜长大后是什么样呢?种下的蒜头能长出叶子吗?这为以后幼儿兴趣依旧认真、顺利的进行延伸活动,完成活动的第三个目标:乐意参加种植活动,愿意参与照料大蒜并关注大蒜的生长,以免让活动失去本身的意义。

  延伸活动:

  1、利用早晨入园、中午散步或离园前的时间,引导幼儿进行连续的观察与照料,每个1―2天浇一次水,让幼儿比一比,看一看,谁的大蒜先发芽,长得好。

  2、等幼儿的大蒜叶已经长的很长很长的时候,可带领幼儿将长叶剪下,送到厨房做材料,让幼儿品尝劳动成果,体验丰收的喜悦。

  七、活动反思

  《种大蒜》这一活动选择了幼儿感兴趣的事物,贴近幼儿生活。活动能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顺应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毫不吝啬地给予幼儿真实的生活体验,将“认识大蒜”的静态知识还原为动态的过程,将“种大蒜”这样的间接经验还原为直接经验,将理性的概念还原为感性的行动,让幼儿在真实的情景脉络中多感官的学习,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幼儿真正成为了活动的主体。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以饱满的热情对大蒜进行操作和探究,许多关键性的提问能调动幼儿对大蒜的已有经验和自己在活动中探索的新知进行简单句的表达,许多幼儿畅所欲言,都能用简单句讲述对大蒜的认识和发现。新鲜的种植场景大大激发了幼儿参与种植的兴趣,幼儿乐意模仿老师的基本动作“按、压”进行大蒜种植,在学会种植技能的同时,锻炼了幼儿小肌肉,提高幼儿手指的灵活性。

  在活动中,同时也关注到各个层次的幼儿,对于个别能力弱的幼儿,如语言发展和动手能力相对弱的幼儿,在活动中能认真观察鼓励和尊重幼儿,采用个别指导的形式,做到因材施教,将活动目标和自己的指导有效合一。对于能力强的幼儿又将难题抛给他们,如,还可以用什么来种大蒜,水可以吗?沙可以吗?让幼儿在活动后,回家可以与一起爸爸妈妈做实验,解决老师留给他们的问题,让幼儿在不断的探究中形成科学的学习品质。

  真实的种大蒜这一实践操作的形式也让幼儿体会了探究的过程和快乐,孩子在学种大蒜的真实的活动中,提高了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使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没有丝毫的压力,让多数幼儿达到了目标,顺利的完成了本活动。

  当然在本次活动中还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如:对幼儿的观察不够,在幼儿描述种植时,仍有部分幼儿有点困难,没有给予恰当的引导等。本次活动的目标还会在延伸活动中继续完成,我将指导幼儿认真观察、照顾大蒜,让每个幼儿愿意参与照料大蒜并关注大蒜的生长,爱护班级的小植物。

  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将更多关注如何将静态知识还原为动态过程,如何让幼儿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等,设计出更多更好的活动来满足幼儿的需要。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地球以外有生命吗》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探索宇宙》中最后一课,也是《科学课程标准》中“地球与宇宙”部分在苏教版教材中的最后一课。本课引导学生由近及远,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去探索“外星生命”,主要是唤起学生对宇宙的好奇心,不是要让学生探究出什么结果,而是鼓励他们大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实际上对于外星生命,人们一直都在不断猜想他们的存在,科学家感兴趣,小学生同样很感兴趣,六年级的学生已经从各种途径了解了很多这方面的信息,有的比教师知道的还多,但不少是小报的“道听途说”,没有确凿的证据,甚至很多就是虚假的,因此需要让学生有依据地推测,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各种信息,学会甄别。

  2、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知道一些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了解人类对探索地外生命的一些活动。

  科学探究:能查阅相关资料(借助网络或书报),根据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推测外星生命存在的可能性。能条理清晰地有依据地陈述自己的观点;能设计向外形星系介绍地球情况的信息卡。

  情感、态度、价值观:进一步增强学生了解宇宙奥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重点难点

  重点: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难点:查阅整理资料,制作幻灯片,有根据地介绍自己的观点

  二、说教法

  1、教法分析

  现在社会上很多人都认为存在有外星人,在加优秀些影视作品的渲染,使得孩子们更加相信这些事情。那宇宙中除了地球人之外,到底有没有外星人呢?本课试图为小学生撩起“外星人”的神秘面纱,激起他们探索其他星球是否有像人一样的高级智慧生物的欲望,并鼓励他们大胆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了,投入到探索宇宙奥秘的活动中去。

  2、教学流程

  根据以上分析,教学中准备采用如下的教学思路: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分析各星球的生命迹象——发挥想象,画一画心中的外星人——解读人类名片——拓展延伸,尝试制作名片。

  环节一:教师播放一段有关UFO或者有关外星人的视频,让学生观看,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这时引出“地球以外是否有生命的存在”循序渐进,水到渠成。

  环节二:在研究是否有生命的存在首先要知道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所以教师要先引导学生了解这一知识点。然后去分析各个星球是否存在生命,可以让每一小组选择一个星球进行研究,因为这里会用很多的资料,所以我们在课前一定要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星球的资料,教师也应多做些准备,以备不时之需,而且教师准备应该是有结构的材料。研究之后的汇报交流,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介绍,对于不同的意见,听完后提出质疑。

  环节三:探索地球以外是否存在生命的研究是一项长期的研究,而人们对于外星人的猜测和描绘仍然存在,学生对于外星人也是充满了好奇,在他们充满想象的头脑中,肯定对外星人有着无数次的勾勒,所以我们设计让将心中的外星人画出来,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猜想一下,如果他们真的存在的话,他们的生存环境应该是什么样?

  环节四:如果有外星人的存在,那我们和他们的联系的方式就成为了一个难题,教材中出示科学家用太空探测器中携带的人类照片和地图等地球名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并试着解读这些地球名片,教师可以多搜集一些这方面的知识,比如:经过特殊处理的“地球之声”等。通过解读这些地球名片,让学生理解地球名片的科学性、必要性。

  环节五:教师谈话:“地球名片是人类向外星人介绍地球的一种方式,那你们想不想自己制作地球名片来介绍地球或者介绍自己呢?”这样一来激起学生制作的兴趣。

  3、教学准备

  多媒体网络教室(或准备充足的书报资料)、投影仪

  三、说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思路

  (一)提出问题

  1、我这儿有一张神秘的图片,给大家看看。展示UFO图片。由它你想到了什么?

  2、真的有外星生命吗?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对学生所说与争论不作具体评价)

  1、学生观察,交流。

  2、学生交流自己所了解的信息(可能不一致,甚至差别很大,发生争论)。

  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先让学生说是要了解学生的已知,学生所说的可能有些是“道听途说”,有可能所说的不一样还会发生争论,引入讨论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

  (二)讨论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

  1、大家说了这么多,意见也不一样,如何推测外星上到底有没有生命?

  2、一个星球上要存在生命,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3、根据学生的交流择要板书,小结。

  学生小组讨论生命存在需要具体的基本条件,全班交流,相互补充。

  讨论交流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是为下面根据不同星球的环境条件判断生命存在的可能提供,避免人云亦云,照搬书本结论。

  (三)自主查阅资料,研究太阳系其他星球存在生命的可能性

  1、外星生命有没有?下面就请大家先从我们的太阳系入手,借助于互联网查找有关太阳系其他天体的资料,了解它们的环境,根据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小组讨论,做出推测。

  教师巡视,指导。

  2、太阳系的其他星球上有生命吗?依据是什么?

  3、教师点评、小结。

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草原的早晨》是一篇文字优美、内容新颖的散文。写的是早晨,草原从睡梦中醒来,牧民们赶着羊群去放牧的情景,展现了草原一片繁荣兴旺的新气象。全文共3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草原在黎明的鞭声中醒来。第二自然段写牧民们赶着羊群奔向草原。第三自然段写牧羊人在远处放羊的情景。本堂课的教学设计思想是如何渗透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实现语文素养、音乐素养、审美情趣等多种能力的整合,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由练读、教师范读、指导朗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读本课的生字词,能在田字格中正确、工整、美观地书写:打、动、牧。

  (3)通过朗读、理解、角色表演等方法,借助视频、图片、音乐等多媒体手段,感受草原早晨的美丽风光和牧民们的勤劳、欢乐。

  三,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正确、工整、美观地书写“打、动、牧”;能抓住关键词句,在脑海中展现大草原的样子及草原早晨热闹、欢快的场面,去感受牧民们的勤劳、欢乐,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四,设计思路

  根据信息时代的特点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课的内容和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本课的设计思路是:

  (1)以基于多媒体条件下的学习环境为依托;

  (2)以课内外联系,学科间融合的大语文观为基本理念;

  (3)以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为主要学习方法;

  (4)以提高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和语文素养 为归宿;

  (5)以培养学生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和牧民们的勤劳,欢乐为情感目标。

  五,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因此,我在设计这一课时,紧紧围绕“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突破重难点”这一主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课一开始,我用课件出示“黎明前的草原图”,生动地刻画出了大草原宁静、悠远的意境,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到了辽阔美丽的大草原,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学生的兴趣自然而然地被激发出来了。基于一年级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情感体验较贫乏,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对抽象的语言文字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所以当学生谈到“铺满新绿的草原醒来了”时,学生对草原醒来了,难以理解,我播放“啪!啪!”的鞭声,响亮、震撼,通过这些形象的画面、声音,帮助学生感受草原的“宁静”,体会“草原醒来了”的情景。然后课件出示“铺满新绿的草原图”,让学生说说草原上的草长得怎样,让学生明白“春天来了,草原上的小草都冒出了新的嫩芽,而且到处都是,像给草原铺上了一层绿绒绒的地毯。”这就是课文中“铺满新绿”这个词语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用朗读唤醒同学们的耳朵,让大家感受到草原醒来了。同时,注重了知识的复现与整合,结合之前学过的《小池塘》一课中“醒来了”的理解,初步体会“拟人”这种方法的有趣、生动,把观察、读书和思考结合起来,加强了词语与事物表象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会,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突破了教学难点。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写牧民们赶着羊群奔向草原的欢乐场面,在学习这一段时,学生对“涌”的理解可能会不到位,因为从没有到过草原的小学生,头脑中对羊儿争先恐后像潮水一般涌出圈门这一景象可以说是一片空白,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想象、语言描述,生动地再现了很多羊儿欢快的“涌”出圈门的景象,让学生感受到一幅鲜活、跳动的画面。在此基础上,教师又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假设自己就是那一只只欢乐的羊群,体会草原的快乐、自由,再读课文,学生自然就能把羊儿的多、羊儿的欢乐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学习“牧民们跨上骏马,赶着那欢乐的羊群。”这句话时,我引导学生通过动作表演来理解牧羊人“跨上”和“赶着”时动作的潇洒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自然段写了远处的羊群和牧羊人的歌声。我设计了过渡语——“羊儿奔向无边的草原,牧民们追赶着羊群渐渐远去了。我们向远处望去,又会看到些什么呢?远处的草原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一边听一边想:“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接着通过欣赏蓝天上白云飘,蓝天下羊群散布在大草原上,慢慢的移动吃草,牧羊人悠闲地躺在草地上的画面,学生再一次感受草原的美丽和牧羊人的快乐。讲解“回荡”一词时,不是照搬词典里的解释,而是通过欣赏音乐,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情境,去“意会”。学生在老师创设的音乐情境中,自主地表达自己的感受,理解了词语,丰富了情感,拓宽了词汇。其中,还要穿插一个比喻句的小练习,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与表达能力。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本单元属于“欣赏﹒评述” 活动。通过教师的讲述、演示,加上大量图片解析,使学生经过课堂练习之后,对photoshop软件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使学生强烈感受到电脑创作所营造的独特的美,从而引发学生探索和掌握高科技工具的欲望。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并了解电脑这一现代工具在美术创作中的作用,初步学习用于美术创作的主要电脑软件。

  2.通过欣赏电脑美术作品,激发学生热爱美术的兴趣,深刻认识电脑这一神奇的工具,引发学生探索和掌握高科技工具的欲望。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电脑这一神奇工具的功能及在美术创作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对某一绘图软件工具的合理使用。

  三、说教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探究合作法,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增强学生合作意识。领悟课程中人与人之间信息的美好情感的传递,从而感受知识的价值、情感的价值。

  四、说学情:基于学生基础知识我先让学生photoshop软件,一边在电脑上操作,一边对学生介绍:photoshop软件中的界面主要由菜单栏、工具箱、浮动面板三部分组成,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工具箱一栏主要有哪些工具?除了书上用文字介绍的重要工具外,说说这个工具栏中其他符号的名称(还有着色工具、喷枪、选框工具、套索工具等),也可以用文字在教材上进行注明。再采用图文并茂方式进行教学。

  五、教具准备:电脑以及相关图片

  六、说教学过程:

  1、激情导入:

  欣赏图片,激发兴趣

  欣赏课本中的图片,让学生说说课本中的图片属于哪种设计

  归纳:动画设计、网页设计、海报设计、景观效果设计、展示设计。

  2、讨论分析,掌握方法

  认识photoshop软件中的工具栏。一边在电脑上操作,一边对学生介绍:photoshop软件中的界面主要由菜单栏、工具箱、浮动面板三部分组成,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工具箱一栏主要有哪些工具?并且向学生指导它们各自的操作以及作用。包括 (移动工具 画笔工具 选框工具 缩放工具 裁切工具 图章工具)

  3、电脑图像处理

  以图片为例,用工具栏中的工具进行图像处理。

  4、学生作业

  在电脑上尝试利用电脑图像处理软件中的工具栏,对电脑中未加工的图片进行处理。

  5、课堂小结。

  6、本课的时间安排:导入2分钟,讲授15分钟,学生创作及合作20分钟,评价作业6分钟,小结2分钟。

说课稿 篇6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第11册新编的略读课文《向命运挑战》,下面将我与中央电教馆资源中心上课的这位教师的合作上课,作以下三个方面的说明。

  一、紧扣特点,说教材。

  《向命运挑战》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以浓浓的情感讲述了英国大科学家霍金向恶运挑战,最终成为科学巨人的故事。这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记叙文,同时也是一篇按新课标理念安排的美文,突出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深远影响,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好教材。面对这样的好教材,是远程教育资源让我们边远山区的孩子实现了“同在一片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梦想。在资源中心上课教师的引领下,我班学生实现了美文美读。在引领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资源中心上课的教师和我都将注重学生个体对文本中主人公精神品质的深切感悟,使学生在心灵的撞击与震撼中,领悟到人生的一些真谛。

  (一)教学目标

  这篇课文被编排在11册的第七组课文中,为了合理、有效的利用资源,我认真观看了光碟,领悟了资源中心上课教师的教学理念,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的编写意图,课文的特点,我班学生已有阅读水平和学生年龄特点等实际情况,我们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理解课文内容;在利用“模式一”上课的过程中提高学生专注倾听和集中注意力观看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进一步练习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受到学习策略的启迪。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阅读让学生感悟到霍金敢于向命运挑战的精神,并受到精神的洗礼,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新课标关于阅读的建议,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学生的实际,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引导学生在看光盘,倾听,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学习霍金不怕失败,不怕困难,敢于向命运挑战的精神,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难点为:走进文本,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悟霍金敢于向命运挑战的精神,并受到精神的洗礼。

  二、针对实际,说策略

  为了在有限的40分钟里,达成以上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资源中心上课教师和我采取“自主感悟,合作探究”的教学策略,我采用的教法和学法如下:

  (一)说教法

  我利用“模式一”上课,以“重点句切入、自主感悟、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辅之信息技术手段和其它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观看、倾听、参与阅读、品悟,在合作探究中获得思想感情的熏陶、洗礼和升华,实现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二)说学法

  “世界上最重要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所以我引导学生在解读文本的同时要受到学习策略的启迪,本课时我仍然立足于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断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师生互动,说流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激情谈话导入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的是激情谈话导入:用我班学生熟知的教师身患尿毒症,被病魔缠身,眼看就要离开心爱的讲台,要告别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目光,在他焦虑、痛苦、无助、绝望的时候,在电视上看到了霍金来北京作报告的感人场面。是霍金的精神让这位教师没有倒下,至今仍和同学们在一起学习,孩子们想认识这位科学巨人吗?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用学生了解的教师的亲身经历,来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习兴趣,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

  2、本班学生与电视里的学生互动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前面语言创设的情境,激发了学生想了解霍金、探究霍金的兴趣,这时我播放了资源中心上课教师为学生搭建的一个交流课前自主收集霍金资料的平台,通过学习伙伴(包括电视里的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使学生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振动,接着顺势引导学生进入文本(资源中心上课教师:“下面就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读课文,看霍金是一位什么样的人?他又是怎样向命运挑战的?”)这一环节的设计由情入境,在信息沟通的基础上,激发了学生想深入了解霍金的强烈感情。

  (二)重点句切入,自主感悟

  1、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有一句名言:“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的思维火花,好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通过前面的环节和一次通读课文,学生已经感受到了霍金的事迹,但怎样来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怎样才能把课堂变成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情感互动,答疑解惑的场所呢?于是我这样引导了学生:(资源中心上课教师:“读了一遍课文,我想大家都对霍金有了更多的了解,每一次读书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大家再默读一遍课文,看看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讲了霍金向命运挑战的?你可以划出关键的语句多读几遍,你也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你也可以在书的空白处随时记录自己的感受。”)。学生通过读书,交流找出了重点句“霍金向命运挑战,不仅仅是指他能活着,更是指他的创造”。

  2、我们就抓住这一个关键句子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逐步品析课文,让学生自主感悟。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作为教师,设计的问题力求紧扣教材的重难点,要有启发性,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所以我们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资源中心上课教师:“下面就请同学们从霍金能够活下去,还有霍金的创造两个方面来谈谈霍金是怎样向命运挑战的?”)我班学生和电视里的学生以及我和资源中心上课的教师,我们组成了学习伙伴,就围绕着这一问题展开自读自悟,合作交流,去理清文思。在阅读过程中我通过合理播放电视里的学生的阅读感悟,与我班学生的阅读感悟进行对比交流,这样不仅使学生自主地研读了语言文字,还让霍金感人的事迹慢慢深入心理,逐渐激发起了孩子们对主人翁的钦佩之情,真有“春风细雨润无声”的感觉。

  3、孩子们自读自悟,合作交流找出来的关键词句,我要引领学生反复品读、感悟。通过播放电视里学生的朗读,让我班学生体会、感悟,达到用朗读为霍金向命运挑战的精神而喝彩的目的,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力求做到以疑促读,以读促思,读中感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与文本对话,理解语言文字并领悟到其中蕴含的道理。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导”的作用不容忽视,资源中心上课教师和我想用极具感染力的语言引导,顺其自然的朗读指导,准确到位的互动评价,来为学生理解课文、情感激发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合作探究,品味精神

  孩子们抓住生活和创造两方面进行了自读自悟,对霍金的事迹有了更深地了解,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难点,我又播放了资源中心授课教师设计的这一环节:(资源中心上课教师:“那从霍金创造的奇迹中你们都体会到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启示?”)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孩子们通过合作探究去内化文本内容,品味霍金的精神。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该环节的设计就希望达到这一目的,通过与文本、与教师、与本堂课的合作伙伴的对话交流,在探究启示的过程中使学生掀起情感波澜,接受一次向困难、向命运挑战的精神洗礼,逐渐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创设情景,升华情感

  1、通过上面几个环节的学习,学生了解了霍金,品味了霍金的精神,为了进一步升华学生的情感,我将资源中心上课教师开始播放的录像资料,拿到这时播放,并说:“大家读了这篇文章,被霍金敢于向命运挑战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此时此刻大家一定非常想见见自己钦佩的人吧,瞧,这位科学巨人来了……”这样更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和情感需要。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孩子们通过阅读文本,每个人都开启了想象的闸门,每个人的内心都在为这位科学巨人画像,想看看霍金是怎样在工作?如果一开始就展现了这段录像资料,没有为孩子留下想象的空间,不利于儿童想象力的培养。当身体严重残疾,坐在轮椅上的霍金伴随着音乐、充满自信地出现在孩子们的面前时,孩子们一定更加钦佩霍金,一定把霍金当作了学习的榜样。

  2、看完录像资料,我又播放了资源中心上课教师创设的聊天场景:(资源中心上课教师:“霍金的事迹给了我们这么多的启发,我想你们一定想了解更多关于霍金的事迹,假如现在我们可以和霍金爷爷在网上聊天,你准备向科学巨人问些什么问题?如果只能问三个问题,你将问些什么?请你们想一想,在纸上列一列,问哪三个问题?”)这一环节既反映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思想观点的感悟,又顺应学生的需要,通过学生最感兴趣的语文实践活动——上网聊天,来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使之成为语言和精神的共同体,让学生在师生创造的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走进主人公的精神世界,跨时空地与霍金进行心灵对话,入情入境地想象,发展了语言,升华了情感。

  (五)拓展延伸,发展个性

  这节课上到这里虽然结束了,但并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语文,由其学科特点所决定,必定是“课内悟方法,课外求发展”。因此,我设计了课外阅读作业:

  1、继续查阅有关霍金的课外书籍,认真读读,进一步了解霍金。

  2、课外选读一些身残志坚的人物故事,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张海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3、选最感动你的一篇文章写读后感,也可以就是今天学习的这篇文章。

  这样的课外阅读能使学生的心灵、情感和想象自由飞翔,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个性的目的。

说课稿 篇7

  各位评委老师,今天我说的是《母亲的恩情》,这是苏教版国标本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是一篇文包诗,以讲故事的形式,展现创作诗的具体情境,在文中巧妙自然地引出了古诗《游子吟》表达了诗人热爱母亲,不忘母恩的思想感情。当我与文本有了“亲密接触”,朴实的话语,简单地情节,真挚的感情使我的心在一次次地颤动,一句句浸满情与爱的字符波动了我心中那根叫“亲情”地弦。这真是训练学生朗读,进行情感熏陶的好教材。课文还配备了3幅插图,可以形象地帮助学生更好的领悟课文和古诗。

  现在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习惯了家人的宠爱,却又容易把这份父母的爱当成理所当然,今天这种来自解读文本的冲动告诉我:要让孩子在简单而富有诗意的情境中积淀一份情感,收获一份思考,化作一种行动。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根据新课程标准对二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我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忙着”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3.理解〈游子吟〉,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爱之情,教育学生从小体贴、孝敬父母,懂得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其中目标1、2是教学重点,目标3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准备安排两课时来引导学生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主要通过“古诗激趣,初读感知,识写生字”这三个环节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由于我班平时古诗积累挺多,上课一开始我出示〈游子吟〉,请学生配乐或读或背诵,激趣引入新课并板书。接着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充分朗读,并在自评互评这种“自主、合作”的氛围中指导读准字音,如“孟、缝、铭、永”都是后鼻音,指导读好长句,如“母亲的恩情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等,达到初读的目标。最后留10分左右时间指导学生自主识字,在本课种我将指导书写“恩、补、针、根、抚、摸”,其中重点指导“补”。提醒“衣”字旁和“视”字旁得异同,引导观察两个点的布局,从而匀称美观地书写。

  下面我重点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这一课时主要通过“音乐激趣,品读悟情,课外延伸,识写生字”四个环节引导学生图文结合,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爱之情,懂得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一、动情——用音乐拨动学生心弦

  课前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镜头中白发苍苍,身体佝偻的母亲,衬着深情的演唱,营造浓厚的情感氛围。上课一开始出示孟母头像揭示课题。指导学生深情朗读,奠定情感基础。

  二、品情——用文本感染学生心灵

  出示〈游子吟〉,学生自由朗读,然后设疑:这首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1-3自然段,圈画出最令自己感动的句子,并在小组交流让自己感动的原因。

  在集体交流时,教师相机出示相关句子指导感情朗读,在读中感悟,进而理解古诗。

  1.如:当学生说到“夜深了,母亲……着。”这一句。引导学生抓住“夜深了,一针针,一线线”结合插图展开想象,并通过声情并茂的描述,让学生感受到母亲对即将出远门的儿子的疼爱与牵挂之情,此时,再让学生边读边想象,学生感受就更深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相关诗句,学生自然想到了“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2.接着我引读第二自然段,在交流后出示:她望着儿子说:“郊儿,你可要早点儿回来呀!”让学生读后说说从这话中读出了什么?体会母亲的担心、不舍。再通过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评价指导,使学生读好这句话。这时让学生理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我想应该比较容易了。再抓住“又多了几根白发”,引导学生看图想象,说说孟郊看到母亲头上的白发,仿佛看到了什么?引导结合前文边读边想,体会孟郊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角色表演孟郊和母亲依依惜别的情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对情感的感悟,同时也进行了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

  3.第三自然段中“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这句话我估计学生很难理解。为此,我是这样处理的:学生自由读悟这一段后,引导看图说说小草长得怎样?学生肯定会说“旺盛、碧绿”等,这时再回到文中找找词语,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生机勃勃”然后我设问:是谁让小草长的生机勃勃的?在学生回答中板画:太阳。我又反问:如果没有太阳呢?在这对比问答中使学生体会到太阳对小草的恩情,(板书)而这份恩情小草是报答不完的。由此理解“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再抓住“抚摸”“注视”“心里想”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明白母亲对孩子的恩情就如太阳对小草的恩情。(板书)。这形象的板书让学生更感性的理解了他们之间得关系,进而明白小草不忘太阳的恩情,儿女又怎能忘记母亲的恩情呢?这时告诉学生这就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最后指导学生读好段末的反问句和感叹句,再次体会儿子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报答之意。在理解诗意基础上,创设情境,让学生做一回孟郊,对着母亲深情得吟诵全诗,把孟郊对母亲地感激之情,报答之意表现出来。

  三、续情——用实践影响学生行为

  在学生体会了母亲对孟郊深深的疼爱之情及孟郊的报答母恩之心后,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说母亲关心自己的事情,再引导学生自己设计一份实践作业,送给妈妈一片爱。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升华、延续热爱母亲的情感。

  四、识写生字,探究入微

  本课我将指导学生识写“报、迟、寸、永”。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我重点指导“永”。提醒书写笔顺,及第三笔得壁画。

  以上说课是我对本课的一种教学预设,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将随时进行调整。

说课稿 篇8

  尊敬的领导、专家、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29课《数星星的孩子》。接下来我将从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四方面来说说我的说课过程。

  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数星星的孩子》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29课。本组教材以“走进科技世界”为专题,学习本组课文,意在激发学生进行探究的兴趣和欲望。《数星星的孩子》这篇课文包括了两个部分:前一部分写繁星满天的夜晚,孩子跟奶奶坐在院子里数星星;最后一段点明人物的时代、身份、成就和评价。文章开篇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学习本课是通过小张衡与爷爷奶奶一同观察天上的星星这一故事的记叙,突出表现了张衡从小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好品质,语言生动、简洁,故事性强,蕴含丰富的科学知识,对学生充满着吸引力。

  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要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是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因此,在上这篇课文时借助课件,更好地利用此资源拓展教育的视野,将学生引入更广阔的知识的海洋中去。教学时,要启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促使学生自愿自觉地学习,并通过自己的亲身参与、体验,获得学习的快乐,从而激发更高的求知欲望。 这节课我还是坚持以朗读为主。因为主人公张衡距学生生活较远,天文知识比较抽象难懂,所以,教学中要让学生多读多思考,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同时利用及多媒体课件及道具的演示帮学生理解“北斗七星总是绕着北极星转”这一难点。

  (二)教学对象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具有好动、好问、好奇等心理特点,已能说完整的话,能配合老师在创设的情境中完成学习任务,不利的是学生对天文方面的知识懂得较少,朗读只能停留在语言文字表面。所以课前,老师可以鼓励学生查阅一些与张衡和星空知识有关的资料。

  (三)教学环境分析

  教学环境对于一节的教学效果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学校的多媒体教室上课,学生精力集中、思维活跃、提问、讨论、回答问题学生积极。教学时能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抽象的语言文字与听觉、视觉、动觉等形象语言的相互转换,把语文与音乐、美术、动画、天文、历史等结合起来,实现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整体的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二、教学目标

  结合本课内容,确立了以下三维目标:

  (一)会认9个生字。

  (二)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能正确完成课后练习中的填空题。

  (三)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体会故事中蕴涵的道理,学习张衡从小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好品质。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识字,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张衡小时候是怎样观察和研究星星的;

  难点是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使学生懂得张衡为什么能成为著名的天文学家。

  四、教学过程

  (一) 儿歌激趣,揭示课题

  我呈现出美丽星空的画面,播放优美的歌曲,让学生随音乐做律动,利用音乐创设情景,渲染气氛,激发感情,导入新课。

  (二) 设计游戏,快乐识字

  在识字过程中,为了降低学生识字的难度,由生词过渡到生字,借助课件巧妙的设置了各种识字方法。

  1.用词语开花的方法解决“玉”这个字。

  每当用玉组一个新词,词语花就会开放一朵,学生看到词语花变得这样美丽,积极性一下子就提高了。为了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我又出示了几朵词语花,让学生自由填。既巩固了生字又丰富了词汇量。

  2.用小星星升天的游戏再次检查学生的识字情况。

  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游戏识字的乐趣。

  (三)具体学文,美读提高

  1.直观画面,亲身体验

  学习第一自然段的方法是出示满天繁星的动态画面,星星一闪一闪的,孩子们一下被吸引住了,通过这一直观的画面过渡到引导学生体会文本中语言文字的美,从而激发学生对美丽星空的热爱。紧接着让学生亲自来数数这满天的繁星,说说自己数星星时的感觉,再和张衡数星星进行对比。透过“一直”这个词,让学生感受到星星的多和小张衡数星星的耐心认真。

  2.读中感悟,体验品质

  这一部分我主要采用变化字体的颜色这一技术手段,通过抓关键词语感受语言的魅力,感受张衡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品质。

  3.道具,课件演示,突破重难点

  学习这部分内容,我设置了层层递进的三个环节。首先是填空。所填的内容是为了帮助学生初一步理解北斗七星的形状和它转动的规律。理解是不是真的到位呢?我又设置了第二个环节,就是用提前做好的北斗七星的道具进行演示。同时为了验证文字的说明和同学的演示是否真实我又设计了第三个环节:课件展示。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课件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一样,课文的重点难点部分也就很容易解决了,同时也印证了我们对课文的理解。

  4、查阅资料,了解张衡

  最后出示张衡这一人物的有关资料,让学生从张衡的历史贡献中感受他的伟大,激发对课外探究的欲望。

  (四)课后拓展,开阔思维

  出示星空图,学生欣赏。老师播放课件,学生观看星座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知道天空中有许多神秘有趣的天文现象等我们去发现,去研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探究科学的欲望。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这是板书设计。

  这是我运用信息技术后,孩子们课上的表现。通过我刚才的演示,各位领导和老师都看到了,我觉得本节课教学的亮点是多媒体课件运用恰到好处, 一开始,我就利用音乐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激发感情,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讲解课文时,我在大屏幕上出示了一大幅满天星空图,孩子们一下子被一闪一闪的星星吸引住了,激起了他们对美丽星空的热爱。从识字到学文再进行课外延伸,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降低了理解难度,提供了训练平台。尤其是教学“北斗七星绕北极星慢慢转动”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生硬抽象的,于是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它形象的演示出来,使学生的感官受到刺激,从而突破了教学中的重难点。我觉得本节课真正做到了电化教学的经济、必要、准确。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理解以及说课的全部过程,如有不当之处,敬请领导和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

说课稿 篇9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认识分数》,它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认识分数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和教学流程等四个方面来阐述。

  一、教材分析

  三年级的小学生是第一次在数学课本上接触到分数的认识,对于他们从认识整数发展到认识分数是一次质的飞跃。本节课是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平均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的编写适合于三年级学生的性格特点及认知规律。力图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到学习分数的必要性。所以,学好本节课知识对后续学习有关分数的知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

  1、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法表示简单的分数。

  3、感受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三、教法与学法

  1、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意识。”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直观演示法”“启发诱导法”“操作发现法”等教学方法。通过课件演示和实践操作,创设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氛围,让学生会学、爱学。

  2、学法:

  本节课主要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是“自主探究法、动手操作法、合作交流法、自学研讨法”等。在本课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带着兴趣和疑问,通过独立思考,课堂讨论,动手操作等方式,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四、教学流程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设计如下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分数起源于分,为此我创设了分苹果的情境。

  1、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得多少?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得多少?在这里关键强调平均分的概念。

  2、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人,每人分得多少?自然引出“一半”。

  3、如何用数来表示“一半”?让学生跟同桌或小组成员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揭示课题:认识分数。在这个环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二)观察操作,探究新知

  1、体会1/2的含义

  结合分苹果的例子说一说1/2表示什么意思?让同桌互相说一说,而后全班交流,同时用课件演示,使学生体会二分之一的含义。

  2、通过“涂一涂”,了解1/2可以表示许多物体的一半。

  在已经认识1/2之后,引导学生用涂色的方法表示出教材P53页“涂一涂”中各图的1/2。师有选择性的投影出学生的作品。接着由学生来说一说:发现了什么?从而达到引出许多物体的一半都可以用1/2来表示,进一步加深对1/2意义的理解。

  3、认识1/4

  每个人先用自己喜欢的折法折出正方形纸的1/4,再与小组各成员交流不同的折法,并讨论为什么折法不同却都表示这张纸的1/4。从而达到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4、认识其他的四分之几

  在上一环节中学生已经折出1/4的基础上,引导每个小组在已经折出1/4的几张纸上分别表示出2/4、3/4、4/4。然后把学生的作品贴到黑板上,同时板书1/4、2/4、3/4、4/4。在这一环节中,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思考、概括的能力,突破教学的难点。

  5。自学课本,获得知识

  结合板书引导学生总结出:像1/4、2/4、3/4、4/4这样的数我们就叫做分数。接着让学生阅读课本,自学分数的读写和各部分的名称,以3/4为例进一步巩固分数的读写方法,并渗透分数各部分名称所表示的意义。在此过程中,适时点拨,及时评价,由传授者变为合作者、引导者。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基础练习:

  第一关:说一说他们是如何表示几分之几的?

  第二关: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2、综合练习:

  第三关:判断下面的分数表示的阴影部分对吗?

  3、拓展练习:

  第四关:用一根绳子,反复对折,得出分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设计多层次练习的主要目的是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把刚刚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首先让学生谈谈学习本课后的收获。接着,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用分数表示的事物。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的精神。

说课稿 篇10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秋天的怀念》。

  下面,我将从六个方面来说这节课——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设计、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秋天的怀念》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所选的文章以亲情为主题,以不同的生活为背景,抒发了同样感人至深的亲情。学习本单元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多方面的教益。

  作为叙事性散文作品,《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够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秋天的怀念》选自《史铁生作品集》,这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怀念母亲的散文,作者通过回忆自己瘫痪时,身患绝症的母亲忍受着病体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精心呵护他、照顾他的事情,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本文语言朴素、真切,写出了作者生活的真实体验,在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提升方面,其地位都是十分重要的。

  二、学情分析:

  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刚升入初中的七年级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探究,尤其是对新事物的好奇心比较重,他们乐于发言,课堂上能与老师保持良好的互动,与同学积极合作、共同学习。但是也存在情绪不稳、浮躁等问题。鉴于他们的生活经验所限,对于特殊境遇下如何体会深沉无私的母爱会有所困难。

  根据学生掌握的已有知识,他们对叙事类散文并不陌生,通过本单元第一课的学习,他们大多已经初步掌握了整体感知叙事类作品的一般方法。在课堂中已有了初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但也可能会遇到:理解问题、分析问题不够深刻,语言表达不够准确等。

  三、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及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已有知识及存在的问题,我确定了下列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知识与能力: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过程与方法:

  通过母亲的“好好儿活”,分析母亲的形象,理解母爱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由我是怎样“好好儿活”的,联系学生生活体验,引发我们应该怎样“好好儿活”的思考。

  教学重点:

  通过母亲的“好好儿活”,分析母亲的形象,理解母爱的内涵。

  教学难点:

  由我是怎样“好好儿活”的,联系学生生活体验,引发我们应该怎样“好好儿活”的思考。

  四、教法学法

  教法的运用:根据文章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下四种方法进行教学,以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阅读感知法:遵循阅读的整体性原则,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文本,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问题引导法:用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读文本,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3、启发式教学:以启发、点拨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同时利用小组合作,促进生生间、师生间的互动。

  4、多媒体教学:丰富课堂教学的手段,扩大教学容量,优化学习效果。

  学法的渗透:教是为了不教,本节课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渗透学法。

  1、品评赏析法:学习过程中,对文中精彩的语句、段落进行品评、赏析、积累。

  2、讨论交流法:通过问题的引导,让学生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3、小组合作法:随着自主、合作、探究成为语文学习的新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成为了一种新的学习组织形式。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够交流学习体会,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五、教学设计

  在对教材和学生分析的基础上,依据“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基本原则,本节课主要设计了以下六个教学环节: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配乐朗诵《合欢树》片段,引导学生体会儿子对母亲的爱,进入主题,这篇书写着母亲对儿子爱的《秋天的怀念》。

  设计意图:联系本单元的内容,唤起学生曾有的情感体验,通过朗读,为下文的学习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好情感铺垫。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前提下阅读文章,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本环节设计的主要问题是:

  1、作者在秋天怀念的是谁?

  2、为什么会在秋天怀念?

  要求:边读边在文中划出相关的语段,了解文章的情节。

  设计意图: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自主阅读,主动学习,做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同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简洁准确表达的能力。

  (三)品读课文,分析形象

  通过熟读、品读文章,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情感,以深入理解文章,解读人物。

  本环节设计的主要问题是:

  1、母亲是怎样“好好儿活”的,分析母亲的形象。

  2、母亲是怎样教导我要“好好儿活”的,理解母爱的内涵。

  要求:品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母亲动作,语言和神态的词句,用不同的符号标出,并圈出重点词,仔细品味母亲“好好儿活”的含义,然后小组一起交流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读、品读文章,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师补充背景,增进学生对写作背景的了解,进而讨论交流、分析鉴赏文中母亲的形象,母爱的内涵,增强学生语言的感悟能力,以达到深入理解文章的目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积累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和分析方法,感悟博大深沉的母爱,突出教学的重点问题。

  (四)再读课文,引发思考

  在分析完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教师补充文章的写作背景知识,让学生再读文章,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而引发思考。

  本环节设计的主要问题是:

  1、我是怎样“好好儿活”的?

  2、我们应该怎样“好好儿活”?

  要求: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段落,带着感情诵读,思考。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好好儿活”的含义,把握文中“我” 是怎样“好好儿活”的?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思考当下我们应该怎样做到“好好儿活”,从而突破教学的难点问题。

  (五)重读课文,知识拓展

  通过学生再读文章,了解文章在叙述方式上的特点,从而拓展知识。

  本环节设计的问题是:

  1、了解叙述方法——“插叙”

  2、文中插叙的内容和作用

  要求: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插叙的内容,思考其作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叙事性散文常用的叙述方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日常写作中掌握插叙这种方法技巧。

  (六)布置作业,读写结合

  1、阅读史铁生的名篇《我与地坛》。

  2、学了这篇文章,你对母爱有什么新的认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母爱的理解。(200字左右)

  总之,本节课我将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为原则,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关于说课稿集合10篇】相关文章:

1.关于说课稿集合5篇

2.关于说课稿集合8篇

3.【热门】说课稿集合8篇

4.精选说课稿集合8篇

5.【精品】说课稿集合九篇

6.说课稿集合6篇

7.说课稿集合10篇

8.说课稿集合8篇

9.【热门】说课稿集合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