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0-11-09 00:21:22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有关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合集9篇

  为了保障事情或工作顺利、圆满进行,就不得不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属于计划类文书的一种。方案要怎么制定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关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合集9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能绘制温度变化曲线图和物体影子长度变化曲线图,并能分析曲线图发现一天里温度与影子长度的变化规律。培养、训练学生的空间思维与想象力。设计制作一个太阳钟。能与同学团结合作,开展小组的研究活动。

  科学知识

  知道一天里太阳在天空中位置的变化情况及所引起的太阳高度的变化情况。 认识一天中随着太阳高度的变化,物体的影子会发生方向与长度的变化。认识一天中气温也会随着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而变化。知道能够利用影子的变化来测定时间。知道太阳每天在天空中的运动模式,能利用太阳辨认方向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制定观察计划,进行观察实验,发现一天里温度与影子长度的变化规律。 难点:设计制作一个太阳钟。

  【教学准备】

  粉笔、卷尺(米尺)、铅笔、绘图纸、直尺、厚纸板(或小木板)、竹杆(或小铁丝)等。

  【教学建议】

  课前留心天气预报;与其他教师协调,将第一课时安排在早自习;建议教师也选取一个观察物,每隔一段时间用石灰粉沿影子画出影子长短方向。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提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一下太阳与影子的奥秘,愿意吗?板书课题。

  二、探究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

  (一)了解学生已有认知

  1. 看书上的插图,小结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

  2. 大家认为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与影子有什么关系?小组讨论,把大家都认同的意见记下来。

  3.分组汇报(提示倾听,避免重复发言)。

  学生每回答一条教师都询问大家:“你们同意这种观点或这种说法吗?”教师在副板书处做好记录,对于学生有争议的意见做上记号,暂不作评判。

  (二)提出问题,作出预测。

  1.提出问题:一天中,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物体的影子、气温到底会怎样变化呢?

  2.分组讨论,作出预测,把预测的结果写在科学文件夹上

  (三)探讨观察方法,设计观察计划。

  1.那么你们认为怎样观察可以验证我们的预测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制定观察计划。我们比一比,哪个小组的计划最可行。

  2.拿出科学文件夹,学生讨论设计,师巡回指导。

  3.交流讨论的结果,师评价激励:

  ①选择观察物 要选择空旷地直立的物体影子做为观察的对象,旗杆、教学楼影长不容易测定,可选择排球架、单双杠等。如果没有可以用来观测的对象,亦可以在小木板上立一根小杆,再将其放在阳光下用来观察。(观察过程中形成影子的标志物不能移动) ②观测项目 太阳的位置、高度,影子的方向与长短。

  ③观察间隔时间 每隔一节课观察记录一次。

  4.重申活动纪律。(团结协作,不做与上课无关的事)

  (四)、室外观察,搜集数据

  1、组长领队下楼,保持安静。

  2、分组,合作实验,搜集数据。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不良现象。

  三、总结(提前5分钟回教室)

  1、评价刚才学生的室外实验表现。

  2、要求学生下午利用课间活动时间继续观察,记录结果,探索它的规律。

  3、明确下节课内容:下节课我们将对这节课观察得到的数据进行整理。总结出其中的奥秘。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探究太阳和影子的奥秘。(板书课题:太阳和影子)

  二、新授

  (一)影长与气温的关系

  1.各小组汇报自己的观测数据

  2.组分析观察结论,说一说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度的变化和气温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3.交流观察结果,共享我们的发现。

  4.讲解如何把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数据和气温变化的数据整理成曲线图:纵轴表示影长(气温),横轴表示时间。

  5.学生自己将数据整理成曲线图(先让学生用铅笔在曲线图上画。)

  6.析曲线图:

  ①一天中阳光下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什么时候最长?什么时候最短?

  ②一天中气温又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讲解一天中最高气温不在中午的原因。) ③我们还有什么发现?

  (二)制作太阳钟

  1.介绍古代的太阳钟——日晷

  ①铺垫孕伏 “哪位同学能告诉我现在几点了?”“你们是通过什么知道现在的时间?”(手表;上课的时间表)“那么在古代,还没有手表的时候,人们又是怎样判断时间的变化呢?”

  ②学生阅读19面的资料,了解日晷。

  ③播放视频:日晷。老师对日晷的计时原理进行适当的讲解。

  2.制作太阳钟

  1.制作简易太阳钟

  ①谈话:古代的劳动人民,通过自己的长期观察制作了各种形状的日晷,你们想做一个属于自己的日晷吗?

  ②小组讨论制作方案,共同讨论如何给自己的太阳钟标上刻度,画出设计图。

  ③动手制作。

  ④展示、评比。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要求:

  1.通过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坐井观天》这个寓言故事是比喻眼界狭小,所见有限。

  2.理解“说大话”、“无边无际”等词语,了解反问句的意思,练习读出反问句的语气。

  3.结合课文中的词句进行说话训练。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1.卡片:小鸟、井沿、回答、弄错、无边无际、抬头、青蛙。

  2.实物:玩具熊猫、苹果、8开铅化纸。

  3.多媒体课件:

  句子:

  (1)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2)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啊!

  小节:第6节和第7节的课文内容。

  练习:

  (1)选择正确的意思:

  青蛙认为天不过井口那么大,不用飞那么远。

  青蛙认为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要飞那么远。

  (2)选词填空,练习说话:

  海洋 沙漠 礼堂 森林

  ()无边无际,大得很啊!

  (3)想想说说:

  听了小鸟和青蛙的话,我忍不住说:“ 。”

  信息:信息世界

  gàibì

  井:井盖 井口 井沿 井壁 井水 井底

  成语故事:九种动物图,点击后出现有关的故事题目、《成语故事》书。

  动画:小鸟飞过村庄、河流、高山。

  4.学具:8开铅化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交代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词语和课文的第一节。

  2.读词语卡片。

  3.用词语练习说话:青蛙小鸟

  二、整体感知

  1.练习读第2节到第7节,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2.指名读,师生共同评议。

  3.从第2节到第7节中挑选自己喜爱的一节读给同桌听,同桌点评。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32页和第33页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

  2.借助学生熟悉的米尺和格子图等实物,让学生多角度理解小数与分数的关系,经历探索小数意义的过程,在探索交流中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3.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及良好的数学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的计数单位及其进率。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课件、米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一)交流资料

  师:昨天老师让同学们收集一些生活中的小数,收集了吗?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汇报交流。

  如:一袋方便面的价钱是1.2元;一个笔记本的价钱是2.6元……

  (二)师出示图片

  师:王老师也找了一些图片,看大屏幕。

  请你认真读一读,并说一说每张图表示什么含义。

  生读小数并结合图说小数表示的含义。

  (三)小结

  看来小数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三年级时我们已经对它有所了解,今天我们进一步研究小数(板书:小数的意义)。

  二、探究新知

  (一)观察猜测,实践体验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个大家伙,(师举起给学生们看)什么呀?(生:米尺)它有多长?(1米)可以干什么用?(测量物体的长度)今天这节课上它的功劳是最大的,借助它我们会掌握很多新知识。

  请两位同学合作测量一下课桌的高度及它表面的长度,谁愿意?

  两位学生测量,其他学生观察,教师板书记录:桌子长60厘米多,高80厘米。

  师:如果用米作单位,不够1米怎么办?

  生:可以用小数。

  小结:在我们测量和计算时,往往得不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来表示。

  (设计意图:教师选择学生熟悉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际测量活动,进一步理解和感受小数产生的必要性。)

  (二)直观感知

  1.借助课件,引导理解一位小数的意义。

  师:请同学们观察,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几分米?(生:1分米)写成分数是几分之几米?(生:十分之一米)像这样的分数也可以用小数0.1米表示

  师:那3分米、7分米如果用米作单位,用分数和小数怎么来表示?

  学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汇报。

  生:3分米是表示把1米平均分成10份,表示其中的3份,用分数表示是十分之三米,也可以用0.3米表示;7分米则是……(生汇报的同时课件出示。)

  师:0.3米里有几个0.1米呢?0.7米里又有几个0.1米呢?1米里面有几个0.1米呢?

  生独立思考后汇报。

  师出示米尺教具:谁能在我的米尺上指出0.1米、0.3米、0.7米及0.9米……

  生台前汇报结果,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师:你们太棒了!通过观察以上分数和小数,发现了什么?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生:像这样十分之几的分数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

  (设计意图:多角度、多形式地强化认识,理解一位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并渗透小数的计数单位和进率。)

  2.借助直观迁移,理解两位小数的意义。

  课件出示32页图片

  师: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多少?(生:1厘米)1厘米用米作单位,用分数怎么表示?(一百分之一米)也可以用0.01米表示。那么4厘米、8厘米用分数怎么表示?用小数呢?生独立思考后组内交流。

  汇报整理(课件演示)

  师追问:那么12厘米、38厘米用米作单位用分数怎么表示?小数呢?谁来老师手里的米尺上指一指呢?

  生找,指,并说为什么,那么1米里又有多少个0.01米呢?(100个)

  师:你们又有什么发现呢?

  生: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用两位小数来表示(师板书)。

  3.直观迁移,独立探究,理解三位小数的意义。

  师出示课件,33页的图。

  生独立思考后完成书中练习,然后小组交流。

  师追问:你能从这幅图中找到其他小数吗?(如:0.006,0.015……)

  你又有什么发现呢?

  汇报:分母是1000的分数也可以用三位小数表示。

  (设计意图:在初步理解一位小数的意义的基础上,通过独立探究、小组交流等方法理解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具体意义,突破了难点,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和理解了小数的意义,又一次渗透了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

  4.迁移推理。

  师:试想一下,什么样的分数可以用四位小数来表示?五位小数呢?

  生:分母是10000的分数可以用四位小数表示,分母是100000的分数可以用五位小数表示……

  小结:分母是10、100、1000……这样的分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板书)。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迁移应用,已经对小数的意义有一定的理解,在此基础上继续推理下去,有助于学生清晰而深入地理解,从而感知十进分数与小数的关系,归纳出小数的意义。)

  (三)认识计数单位

  师:整数有计数单位,小数也有计数单位,你知道小数的计数单位吗?尝试说一说。

  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

  师课件出示,并要求学生齐读(板书上显示)

  追问:通过观察发现,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生:10)

  板书: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设计意图: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小数的意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所以这部分知识我采用让学生试着说一说然后直接出示,提高了学生探究的自主性。)

  三、巩固练习

  1.完成书33页“做一做”,独立完成,全班订正。

  2.完成书36页1、2、3题,要求:认真读题,独立思考。

  (设计意图:通过这几道基础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并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

  四、总结

  1.师:回顾一下本节课的内容,谈一谈自己的收获。生畅所欲言。

  2.齐读书33页“你知道吗?”内容,了解小数的产生。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梳理,加深对本课内容的认识、理解。通过阅读,让学生了解小数产生的历史,对学生进行了数学文化的渗透。)

  五、板书设计

  小数的意义

  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是10

  六、布置作业:

  完成书37页7、8题

  七、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重视让学生亲自经历测量活动,结果不能用整数表示时,加强了对小数产生的必要性认识。

  在教学小数意义这部分时,我充分利用教学课件和实物教具相结合,直观引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都可以用小数表示,然后抽象概括出小数的意义,在此过程中我充分借助迁移类推,合理安排引导和放手的时机,给学生创造了大量的自主探索的机会,从而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目标 :

  1、读读背背,积累人际交往中常用的词语。

  2、阅读短文,理解内容,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3、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口语交际。

  4、写作,唤起学生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

  阅读,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

  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时间:三课时

  课前准备:实践活动,购物讲价。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读读背背,积累人际交往中常用的词语。

  2、阅读短文,理解内容,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教学重点:

  阅读短文,理解内容,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教学难点 :

  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教学过程 :

  一、 读一读、背一背16个词语。

  二、朗读《此地无银三百两》,理解内容。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自学:

  (个人读、双人读、小组读、互相讨论等学习方式;教师巡视课堂,或询问、或指导、或鼓励。)

  1、 学生围绕问题自学短文,试着解决问题。

  2、 讨论交流:

  (1)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张三和王二自作聪明?

  (2) 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三、结合自己生活的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口语交际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实践生活的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

  一、创设口语交际的情境

  二、要求:

  1、 注意礼貌用语;年龄特点。

  2、 语言简单、明白、生动。

  三、小组汇报

  说: 每组向全班汇报。

  说说你在购物时的好的经验及上当受骗的例子。

  听: 同学们认真听,不清楚的地方可以提问。

  四、总结:

  表扬积极参与和有创见的同学,有机会进行一次实践活动。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想象,以《未来的》为题,写一篇习作。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性。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性。

  教学过程 :

  一、 指名读题目要求,使学生初步了解作文内容。

  二、读题目要求,思考本次作文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1、充分发挥想象力。

  2、内容富有创造性,新奇而有趣。

  3、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不写错别字。

  4、自由交流,说说自己准备写什么,怎样写。

  三、学生作文,教师巡视

  四、个别面批,指导差生

  五、学生交流作文,修改作文

  学生交流作文,

  互相学习、批改。 学生自由结合,扮演顾客和售货员,练习购物讲价。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学习目标:

  1.了解演讲的基本知识和作者的相关知识。

  2.初步掌握议论文的相关知识。

  3.积累“敬业乐业、不二法门、强聒不舍”等词语。

  学习重点:理解积累“敬业乐业、不二法门、强聒不舍”等词语。

  学习难点:掌握议论文的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

  一、了解演讲和作者的相关知识。

  自学指导一:请大家识记关于演讲的基本知识和课本注释①中作者的相关知识,3分钟后检测。

  演讲是以口语表达的方式面对听众,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观点,阐述某一事理的活动。演讲不仅是宣传和动员群众的手段,而且还是阐明理论观点、发表学术见解的一种手段,同时又是锻炼和培养青年口才的一种手段。演讲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要求:

  ①认清对象,确立主旨。既要有针对性。演讲是直接面对听众交流思想和感情的,所以必须了解听众对象,认清环境场合,明确演讲的主旨。②思路清晰,节奏明快。 ③感情充沛,例证动人。 ④语言准确,形象生动。

  二、掌握议论文的相关知识。

  自学指导二:请大家理解并识记议论文的相关知识(特别注意家横向的语句),4分钟后检测。

  1.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议论文是以理服人。

  2.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①论点,就是作者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是文章的灵魂,是完整的陈述性判断句。一篇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是用来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的;论点的位置:一般有四个: a.文题 b.开篇 c.中间 d.结尾;注意:当开始与结尾出现类似的语句时,开头的为论点,结尾处的是呼应论点。

  ②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主要有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事实论据包括:有代表性确凿的事例,史实,统计数据;

  道理论据包括:经过实践的精辟理论、名言警句、民间谚语、公认事理

  三、把握重点字词的音形义。(10分钟)

  自学指导三:识记课本下面重点字词的音形义,5分钟后完成自学检测。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学指导四:这是一篇说理深刻结构层次清晰的演讲稿,请大家模仿作者当时演讲的情形,轮流进行演讲比赛(10分钟)

  课堂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议论文的相关知识和本课的生字生词,希望大家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并且灵活运用。

  当堂训练: 请大家在当一次演讲家,模仿梁启超先生进行演讲。

  自学检测一:

  1.演讲是以 的方式面对听众,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观点,阐述某一事理的活动。演讲不仅是宣传和动员群众的手段,而且还是 、 的一种手段,同时又是锻炼和培养青年口才的一种手段。

  2.梁启超(1873-1929),近代 ,著名 。 运动领袖之一。

  字 号 ,别号 。广东新会人。与其师康有为一起领导了“ ”。他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他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

  自学检测二:

  议论文是以 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 、 ,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其三要素是: 、 、 ;其中, 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统帅,而且他的位置一般有四个:文题、开头、文章中间、结尾。但较多情况是在文章的开头; 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一般情况下只有两个,包括 (如现实事件、历史事实、统计材料、具体数字等) 和 (包括人们公认的原理、公式、定义、法则、规律、名言警句等) ; 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简言之就是:论点是要解决“要证明什么”,论据是要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而论证是解决“如何进行论证”的问题。

  自学检测三: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教诲( )解剖( ) 骈进( ) 佝偻( ) 层累( ) 拣择(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旁wù( ) 断zhāng( )取义 xiè( )渎 强guō( )不舍

  3.根据意思写词语。

  ①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和朋友相处很融洽。( )

  ②不顾上下文,孤立截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 )

  ③佛教用语,指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法门。常用来比喻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

  ④道理极容易明白。 ( ) ⑤轻慢,不敬。 ( )

  ⑥唠唠叨叨说个没完。( ) ⑦重重叠叠的层次。( )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设计理念

  1.联系学校实际,观察图画和观察学校结合起来,使学生了解学校的生活。创设情境演练,入学教育形象化,具体化,落到实处。

  2.正确的读书、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的,但起步的训练十分重要,入学教育要为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打好基础,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学习目标

  1.观察图画内容,使学生初步了解学校生活,感受教师的亲切,同学的友爱,语文学习的快乐。

  2.依据画面提示,对学生进行尊敬老师、热爱学习、遵守纪律、团结友爱等方面的入学常规教育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3.观察与演练结合,培养学生愿意与老师和同学友好交谈的态度。

  课时安排

  3课时

  课前准备

  1.图片

  2.线团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欢迎大家来到我们展茅中心小学学习。从今天开始,在座的每一个小朋友都已经成为一名小学生了,你们将和我一起度过充实而又快乐的小学学习生活。

  2.自我介绍。

  板书自己的姓,让学生认一认,表扬认识的同学。

  (二)树立班级的概念。

  1.游戏蜘蛛织网,学生间自我介绍。

  线团从老师手里传到第一个学生手中,第一个学生介绍完了后,线的另一头拉向第二个学生,以类推,直到最后一个学生,结成了一个网,告诉学生:这个网是我们大家共同编织的,每一个同学都有一份功劳,每一个同学都是我们这个班的成员。从今天开始,我们32个同学和我,你们的班主任老师一起组成了一个大家庭──一年级(1)班。希望大家能够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共同成长和进步,用优异的成绩和良好的表现为班级增光。

  (三)组织学生参观校园,了解各种设施和功能,并教育学生爱护公共设施和校园环境。

  (四)布置作业。

  1.把今天了解到的学校的情况讲给家长听。

  2.向家长说说自己第一天上学的感受。

  第二课时

  (一)怎样上语文课。

  1.上好语文课的意义。

  语文课就是教大家学会祖国的语言文字,学会听,学会说,还要学会读,学会写,为将来学习其他的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大家一定要认真地上好语文课,学好语文。

  2.上语文课的基本要求。

  (1)遵守课堂纪律,不随便说话,走动,有问题举手发言。

  (2)认真听讲,积极发言。发言时声音要洪亮。

  3.课后要求。

  (1)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

  (2)对当天学习的内容及时进行复习,不懂就问。

  (3)对即将学习的新内容进行预习。

  (二)养成正确的读写姿势。

  1.养成正确读写姿势的意义。

  小朋友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养成正确的读写习惯,有助于身体的正常发育,避免近视眼、驼背等问题的发生。

  2.读书的姿势。

  (1)讲解:身体坐直,双手握书,眼睛不要离书太远,也不要太近。

  (2)教师示范。

  (3)学生模仿,教师检查纠正。

  3.写字的姿势。

  (1)讲解:身体坐直,胸离桌沿一拳左右,眼睛与本子保持一定的距离,手握笔下断,离笔尖大约一寸。

  (2)教师示范。

  (3)学生模仿,在语文书第一页填上自己的姓名。教师检查纠正。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教材说明

  小柳树和小枣树各有长短,怎样看待每个人的长与短,是课文的立意所在。课文借小柳树和小枣树生长情况的不同,赋予它们不同的性格特点:小柳树因自己长得漂亮而得意,瞧不起小枣树;而小枣树不因自己长得没有小柳树好看而泄气,也不因为自己能结又大又红的枣子而自大,相反还夸奖小柳树。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指导写“怎”、“思”二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表现角色的不同性格。

  3、懂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知道要多看别人的长处。

  重点难点

  有感情朗读课文,明白故事所讲的道理。

  教学准备

  生字卡、本文录音带、课件。

  教学设计

  一、谈话引入课题。

  出示课件:图(一):春天,一棵柳树披着飘逸的长发,在微风中翩翩起舞,一棵枣树弯弯曲曲,树皮粗糙,树枝光秃秃;图(二):秋天,枣树上结满了红红的枣,全家人坐在树下高兴地吃枣。同学们,你们看大屏幕上这两棵树是什么树?你喜欢哪一棵?为什么?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已见,只要说的有道理,老师都要给予肯定。谁对谁错,老师暂不表态,一切由学生自学自悟。)

  二、回归主体,自读自悟。

  (一)学习课文。

  1、分组:

  (刚才发言中,喜欢柳树的为一组,喜欢枣树的为一组,调换座位,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

  的个性,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展示个性的学习环境。)

  2、学习课文,为下面的辩论作准备。

  3、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比较小柳树和小枣树的多方面的不同来读懂课文。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引导:一是生长特点不同;二是性格特点不同;三是小柳树前后的表现不同。重点抓住小柳树和小枣树的语言进行朗读、比较、体会,来理解课文的含意。)

  (二)感知生字。

  1、听全文录音,边听边划出生字。

  2、在小组里把难读的字音,读给小伙伴们听。

  3、游戏:秋天到了,小枣树上结满了又大又红的枣子,农民伯伯正在摘枣子,我们也去帮忙吧!,请摘到枣子的小朋友,读准字音,同学们举起字卡齐读,正确了,可口的枣子送给你。

  4、指导写“怎”和“思”,重点指导“心字底”的写法。

  (扫除生字障碍,为学生自学课文打下基础。)

  (三)朗读感悟。

  1、初读:小柳树和小枣树长得有什么不一样?

  2、再读:用不同符号划出讲小柳树和小枣树外形特点的词句。

  3、品读:读勾画的句子,比比看谁读得好。

  4、选读:小柳树和小枣树除了长得不一样以外,还有什么不一样?(性格)从哪里看出来?(语言)找出来读一读。

  5、赛读:读小柳树和小枣树说的话,体会她俩有什么不一样。

  “喂,小枣树,你的树枝多难看哪!你看我,多漂亮!”

  “喂,小枣树,你怎么不长叶子呀?你看我,多漂亮!”(小柳树怎样?——得意、骄傲、不懂礼貌。)

  “你虽然不会结枣子,可是一到春天,你就发芽长叶,比我绿得早;到了秋天,你比我落叶晚。再说,你长得也比我快,等你长大了,人们在树荫下乘凉,那有多好啊!”(小枣树怎样?——宽宏大量,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

  6、评价读:小柳树前后的表现有什么不一样?说说你的根据。

  7、分角色朗读全文。

  (四)分组讨论学习。

  1、现在,你是喜欢小柳树还是小枣树呢?为什么?

  2、再次分组:(喜欢小柳树的为一组;喜欢小枣树的为一组,调整座位。)

  3、分组讨论学习:(每组同学为自己喜欢的原因找理由,为下面的辩论比赛做准备,可以从树的外形、性格、用途等方面来说。)

  (通过这一环节,为学生营造一个合作学习的氛围,又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个性的机会,同时又把竞争悄悄引入课堂。)

  4、课堂辩论:小柳树和小枣树谁最可爱。

  (把学生分为两大组,相对而坐,双方既当“老师”,又当学生,双方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又可以根据对方的问题进行质疑。当因某个问题双方争执不下时,教师参与讨论,推波助澜。在讨论中,充分展示学生个性。通过讨论、辩论,使学生明白道理。)

  三、学生互动。

  说说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短处。

  可以自由选择一个同学,说说他的长处。如果自己不清楚自己的短处,可以请别人给你提醒,先自己想想,再小组交流,最后派代表全班交流。

  (这样,有利于发展同学之间合作关系及友谊,还能使学生获得自尊与成就感。)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快乐吗?学生自由畅谈。

  (学生整理知识,交流感受,感悟文学的魅力。)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自己的想法,做法必须符合事物客观规律,不要急于求成,否则事与愿违,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揠苗助长、巴望、焦急、自言自语、筋疲力尽等词语的意思。

  3、继续训练抓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体会文中描写人物言行、心理活动的语言。

  2、教学难点:

  如何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总结出寓意。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薄型卡片。

  3、文字投影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听到一些短小而生动的`故事,一个故事寄托着一个深刻的道理,这样的故事呢,我们叫它──(出示词卡:寓言)

  1、学习寓言:

  (出示词卡:寓言)

  正音。

  写寓字时注意最后三笔。

  (多媒体演示)

  理解:寓是什么意思?

  2、学习则:

  有两个寓言故事,我们就叫它──(出示词卡:寓言两则)

  正音。

  理解:则在这里作量词,相当于?

  二、范背,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1、我们先学习其中的一则寓言故事,题目是──(出示词卡:揠苗助长)

  正音。

  2、范背:

  边听边想: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

  3、交流。

  三、解题,揭示本课目标

  1、解题。

  2、质疑:

  ⑴ 你认为题目中哪个字是关键?

  ⑵ 围绕助字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来研究?

  ⑶ 交流板书:原因做法结果

  道理。

  3、揭示本堂课目标。

  四、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第1自然段:

  ⑴ 轻读,想想:那个人为什么要帮助禾苗长高。

  ⑵ 交流板书:巴望

  理解:巴望什么意思?

  ⑶ 默读,圈词:

  为什么不用希望而用巴望,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那个人巴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

  ⑷ 交流:

  动作:天天看转来转去

  神态:焦急

  (出示词卡:焦急)正音、理解。

  语言:自言自语地说

  (出示词卡:自言自语)理解、积累。

  (出示词卡:自( )自( )语)

  感觉: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映示投影片: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比较理解:两句话意思相同吗?从哪儿看出来的?

  指导朗读。

  ⑸ 小结,齐读。

  2、学习第2自然段:

  ⑴ 师生接读第2自然段前半句:

  理解:终于这个词儿说明什么?

  ⑵ 指名读:

  思考:他想出什么办法帮助禾苗生长?

  交流板书:拔高

  弄得他──(出示词卡:筋疲力尽)

  ⑶ 学习筋疲力尽:

  正音:筋读准什么音?

  理解:筋这里指身体。疲什么意思?力呢?

  尽这儿有四种解释,选哪一种?

  (映示投影片:尽四种解释)

  ⑷ 比较理解:

  第2自然段如果这样写可以吗?

  (映示投影片: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往高里拔,弄得筋疲力尽。)

  与书上的相比,哪句更好?为什么?

  (映示投影片:第2自然段)

  ⑸ 指导朗读。

  3、学习第3自然段:

  ⑴ 男同学读:

  他有没有为自己花费的力气后悔呢?

  ⑵ 交流,学词:

  白费(出示词卡:白费)

  理解。

  一大截(出示词卡:一大截)

  正音、析形、理解。

  (多媒体演示:截的笔面顺)

  ⑶ 练习朗读:

  (出示词卡:喘气)

  4、学习第4自然段:

  帮助的结果呢?

  交流板书:枯死

  五、分析因果,揭示寓意

  1、那个人原来巴望禾苗长得快些,结果禾苗全都枯死了。

  板书:→→

  他错在中哪里呢?

  板书:错

  交流板书:急于求成事与愿违

  2、揭示寓意:

  小朋友,从这个人的错误中你们懂得了什么道理?

  板书:↓

  交流板书:按事物规律办事

  3、深化寓意。

  (映示投影片:判断下列想法、做法是否违背事物的规律)

  六、背诵

  1、读读课文,看看板书,轻声背背。

  2、引背。

  七、巩固字词,布置作业

  1、认读词卡。

  2、抄写生字。

  八、附板书

  揠苗助长

  原 因 做 法 结 果

  巴 望──── 拔 高──── 枯 死

  (板画) (板画) (板画)

  错

  急于求成,事与愿违

  道理:

  按事物规律办事

教学设计方案 篇9

  教学要求

  1.认识6个生字,学会10个生字,积累“海鸥、褪色、瞻仰”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

  3.在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真挚感情的同时,学习如何把这种感情真实、具体地表达出来,并进行语言积累。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四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教学难点:懂得动物和人类是好朋友,激发学生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整体感知,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理清文章的条理,了解故事的大概内容。

  3.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的条理,了解故事的大概内容。

  教具准备:生字词语卡片(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质疑

  1.教师:一位慈祥的老人坐在水边,面带微笑,手捧鸥食伸向空中,红嘴鸥在他手上啄食,在他身边蹁跹环绕……这一幅人鸥和谐相处的美丽画面在这里永久定格。在昆明翠湖公园湖畔有一位老人的青铜雕塑,名字就叫“海鸥老人”。

  这位老人叫吴庆恒。他生前孤身一人,每年冬天飞抵昆明的红嘴鸥是他唯一的寄托。每当红嘴鸥“驾临”,老人天天徒步十多公里进城给它们喂食,和它们嬉戏,风雨无阻。老人每月308元的退休工资有一半以上都用来给海鸥买吃的,为此,老人平时几乎舍不得花一分钱坐公交车。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老人与海鸥》这篇文章,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动人的故事。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引导学生质疑,教师归纳中心问题。

  ⑴这是一个怎样的老人?

  ⑵老人与海鸥之间到底发生了怎样动人的故事?

  ⑶“我们”为什么要把老人喂海鸥的照片放大,带到翠湖边?

  4.教师导读:同学们,你们提的问题很好。如果能够解答好这三个问题,课文的内容也就读懂了。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按老师的要求自读课文。

  二、小组合作,自读课文

 1.提出要求,学生自读。

  ⑴小组内检查生字的掌握情况。

  ⑵思考刚才提出的三个问题。

  ⑶画出描写最令人感动的一幕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

  三、检查自学,整体感知

  1.教师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读,检查学生生字新词的认读情况。

  2.教师强调字音:“驻、瞻、挫、饼、昵”。

  3.再次出示生字词语,学生齐读。

  4.老人与海鸥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讲了一位老人与一群从北方飞到昆明越冬的红嘴鸥结下了不解之缘,每到冬天来临,老人便会风雨无阻地来到翠湖边喂海鸥饼干,视海鸥为儿女。然而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海鸥们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不忍离去。)

  四、品读感人的一幕

  1.教师:读课文,把描写感人的一幕的句子画出来。

  2.指名反馈。

  ⑴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⑵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⑶当我们不得不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旋涡中脱出身来……

  3.指名朗读这些句子。

  4.全班朗读这些句子。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感人的一幕常常会印在了人们的心里,也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可为什么会有这样神奇的事情发生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老人与海鸥》。

  六、作业设计

  1.朗读课文。

  2.比一比,组成词。

  饼( ) 驻( ) 遗( ) 涡( ) 啄( ) 祥( ) 瞻( )

  拼( ) 拄( ) 遣( ) 蜗( ) 逐( ) 详( ) 檐( )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抓住课文的重点语句,体会句子的意思,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2.继续学习课文,深入了解故事的经过,知道这感人一幕发生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教学难点:懂得动物和人类是好朋友,激发学生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海鸥们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不忍离去。这是多么感人的一幕。这一幕里埋藏着一个老人的故事。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一想:海鸥为什么会这样?

  二、品读句子,赞颂老人美好的行为

  1.指名反馈:为什么海鸥们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不忍离去?

  (因为老人长期坚持喂养海鸥,和海鸥建立起了深厚的情谊。)

  2.再读课文1至11自然段,把描写老人和海鸥的句子全找出来。

  3.集体反馈,品读情感。

  ⑴他背已经驼了……跟海鸥相伴。(说明老人勤俭,对海鸥有无私的爱。)

  ⑵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老人的动作娴熟,与海鸥配合默契、和谐。)

  ⑶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原来是亲昵得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老人对海鸥的亲昵,对海鸥的爱。)

  4.教师:十多年了,“老人每天必来”……老人视海鸥为儿女,对海鸥一片深情。久而久之,海鸥与老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当老人去世后,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后又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

  5.拓展想象: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会说什么呢?

  6.教师小结:“我们”为什么要把老人喂海鸥的照片放大,带到翠湖边?

  (因为我们被老人爱护海鸥的美好行为深深打动了。)

  三、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动物也是有感情的,像文中的海鸥,因为老人的关爱,它们和老人建立起浓厚的感情。老人去世了,海鸥们也会悲伤。动物是有灵性的,它们是我们亲密的朋友。我们对它们所付出的任何一分感情,都能得到它们加倍的回报。用你们的爱去关爱那样可爱的动物吧。

  四、作业设计

  1.读下列句子,说说句中省略号的作用。

  ⑴它去年没有来,今年也没有来…… ( )

  ⑵侧耳细听,原来是亲昵得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 ( )

  ⑶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旋涡中脱出身来…… ( )

  ⑷你看它们那小模样!啧啧…… ( )

【有关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合集9篇】相关文章:

1.有关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合集四篇

2.有关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合集九篇

3.有关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合集7篇

4.有关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合集10篇

5.有关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合集7篇

6.有关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合集六篇

7.有关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合集8篇

8.有关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合集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