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0-11-08 20:12:33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精华】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锦八篇

  为确保事情或工作顺利开展,往往需要预先制定好方案,方案可以对一个行动明确一个大概的方向。写方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精华】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锦八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亲”的爱鸟之情和“我”的护鸟心愿。

  3、主动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练习用“我会读”中的词语说句子。 教学重点:

  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亲”的爱鸟之情和“我”的护鸟心愿。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味文本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以及父亲为什么快活。

  教学方法:

  情境创设法、朗读感悟法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充分预习课,并标好自然段。

  2、多媒体课件。

  3、田字格。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喜”和“重”。

  2、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3—8自然段,让学生初步体会“父亲”的爱鸟之情。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群朋友,你们看,它们唱着歌儿来了。(播放鸟叫声图片)

  看了这些鸟儿朋友,你想说些什么?(引导学生说完整话,鼓励学生能抓住鸟儿的羽毛、声音、颜色等方面用上优美的词语来赞美鸟儿)。

  预设:这位同学懂得把句子说完整,真棒!

  你能用上优美的词语来赞美鸟儿,真了不起!

  这位同学能从鸟儿的声音来赞美它,值得大家学习!??

  从同学们的回答中,老师感受到了大家对鸟儿的喜爱之情。有位父亲也和同学们一样,也非常喜欢鸟儿,今天,我们就学学这位父亲和鸟之间的故事吧。

  同学们,我们一起把课题读一读吧!

  ( 预设如果学生课题读得不到位:老师想给你们提个醒,如果你们能把“父亲”的“亲”读得轻些,相信你们一定能把课题读得更加动听,让我们再来试试吧!)

  二、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

  A、同学们都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老师就来检查一下同学们对生字的掌握

  情况。请同学们看屏幕,这些生字你会读吗?(学生齐读带拼音的生字)

  B、检查字音。这些生字中,你觉得哪些生字的字音要特别注意的?(指名回答。)

  C、识记生字。看来生字的字音难不倒大家了,那这些生字中哪些生字你们觉得比较难记的,说说你有什么方法记住它们?(重点指导“蒙、腾、黎”的识记方法。)

  (2)认识生词。

  同学们已经掌握了这些生字的字音和字形了,那老师把这些生字藏进词语中,你还会读吗?(课件出示词语:父亲 惊动 快活 潮湿 容易 气味 猎人 黎明 雾蒙蒙 热腾腾 浓浓的 喃喃地)

  师:我们请一位同学当小老师,让这位小老师带领大家来读一读这些词语。(指名学生领读。)

  (3)、检查句子。

  那老师把这些词语送回句子里,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课件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6句,请学生齐读、分组读、男女生读等方式。)

  (4)检查学生对课文的了解。

  看来大家都预习得不错,那预习完课文,你们知道父亲喜欢什么?(指名回答: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还有爱唱歌的鸟。)

  指导朗读。

  三、品读课文。(学习课文3—8自然段)

  1、自由读第3——8自然段。

  是啊,父亲非常喜欢鸟儿,他对鸟儿也应该非常地了解。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第3到8自然段,思考:从课文的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父亲对鸟儿的了解,请你用“——”画出来,并和你的同桌说一说。(课件出示读书要求。)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同桌交流。

  3、交流反馈,深入研读。

  师:谁来说说你画出的句子?(指名回答,相机出示句子)

  (1)父亲突然站定,朝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课件出示句子)

  师:你从父亲的哪些动作看出了父亲对鸟儿的了解?

  预设1:学生找到“望了又望,闻了又闻)结合板书:望 闻

  师:“望了又望,闻了又闻”这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又”字,表示什么意思呢?(生:看了很多次,闻了很多次)

  师:你能说说这类的词语吗?(生说。指名3、4名学生回答。)

  课件出示: 了又

  师:刚才同学们说的听、说、写、跑等都是什么样的词语?(动词)以后当一件事情做了很多次就能用上这样的词语,使我们说的话变得更加生动。

  师:父亲为什么要望这么多次,闻这么多次?(预设1、生:父亲非常喜欢鸟。师:父亲这么喜欢鸟儿,他对鸟儿也应该非常了解,那么这么爱鸟的父亲在树林中为什么还要望这么多次,闻这么多次?请你联系上文找找答案。引导学生找出“雾蒙蒙” 。)小结:像这样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课文。(预设2、生:因为这是一片雾蒙蒙的树林。)

  师:那雾蒙蒙的树林是什么样的呢?(课件出示带有浓雾的树林。)指名学生回答:(很多雾,看不清楚。)

  师:在有着这么多雾,看不清楚的情况下,父亲居然能发现林子里有不少鸟,可见父亲?(指名1、2个学生回答。生:父亲对鸟很了解。 父亲非常喜欢鸟。)

  朗读句子。谁能带着父亲对鸟儿的喜爱之情来读读这句话呢?(指名2、3个学生读。全班齐读。)

  在雾蒙蒙的树林,父亲通过上上下下地——生读:望了又望,用鼻子——生读:闻了又闻。父亲通过望、闻这两个动作就发现了——生:林子里有不少鸟。

  (2)他喃喃地说:“林子里有不少鸟。”

  (课件出示句子对比:他说:“林子里有不少鸟。” 他喃喃地说:“林子里有不少鸟。” )

  A、齐读这两个句子,说说有什么不同点。

  B、“喃喃地说”是怎样的说?声音是大声还是小声?速度是快还是慢?(指名读句子。)父亲为什么要“喃喃地说”?(体会父亲对鸟儿的喜爱,生怕惊动了鸟。)

  C、对比两个句子,体会“喃喃地说”。

  D、句式训练。

  a、小明考了100分,他()地说:“我终于考了100分了。”

  b、小红刚买的铅笔丢了,她()地说:“真倒霉,我的铅笔又不见了。” c、今天是小东的生日,他()地说:“( )。”

  小结:平时,我们在说的前面如果也能用上这样的词语,不仅使句子更加生动,还能让我们体会到人物的心理。那我们也来说一说吧。

  师:谁还找到了其他的句子,也能看出父亲对鸟儿的喜爱之情。(指名回答。结合学生的回答出示课件。)

  (3)父亲指着一根树枝对我说:“看那里,没有风,叶子为什么在动?嗯,还有鸟味。” 父亲的话音很轻,生怕惊动了鸟。

  师:你从这句话中什么地方看出父亲对鸟儿的了解?(没有风,叶子在动;闻到了鸟味。)

  师:父亲在说这句话时的声音应该?(指名生:话音很轻,生怕惊动了鸟。)结合板书:话音轻

  父亲话音很轻,生怕惊动了鸟是因为什么?(生:父亲很喜欢鸟。)板书:爱鸟

  你能把父亲对鸟的喜爱之情读出来吗?(指名2、3个学生读。全班齐读。) 预设评价:

  从你的朗读中,老师听出了父亲生怕惊动了鸟,话音真轻啊!

  轻点,别惊动了林中的鸟。

  你能加上动作读,真了不起!

  (3)“有。在树林里过夜的鸟总是一群一群的,羽毛焐得热腾腾的。” 指导读。

  师:父亲望见没有风,叶子在动,知道了什么?(生:林子里有不少鸟。预设评价:你也能(你们现在能)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理解课文,真了不起。)父亲还闻到了鸟味,而我呢?用文中的句子来说说。(生读:我只闻到浓浓的草木气味,没有闻到鸟的气味。)

  师:那真的有鸟味吗?父亲是怎么说的?(指名回答:“有。在树林里过夜的鸟总是一群一群的,羽毛焐得热腾腾的。”课件出示句子。)

  师:你们觉得父亲在说这句话时能像刚才同学那样读得那么大声吗?那声音

  要怎样?(轻声,生怕惊动了鸟。)看,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多么有用啊!现在你能学着父亲的语气来读读这句话吗?(指名1、2个生读。)

  感悟爱鸟

  师:那树林里过夜的鸟是怎样把自己的羽毛焐得热腾腾的的?请看看图片,谁来说说?(紧紧地挨在一起。靠在一起。)

  师:是啊,在树林里过夜的鸟总是一群一群的,紧紧地挨在一起,把自己的羽毛焐得热腾腾的,这样才散发出了鸟味,而这淡淡的鸟味,只有谁闻到了?(父亲)为什么只有父亲闻到了?

  预设1: 生:父亲闻了又闻。师:是啊,父亲闻了又闻,闻得多仔细啊。父亲能在浓浓的草木气味中,闻出了我闻不到的这淡淡的鸟味,可见父亲?(指名1、2个生回答:爱鸟 了解鸟)结合板书:爱鸟

  预设2: 生:父亲很喜欢鸟。 师:是啊,正是因为父亲喜欢鸟,才能在浓浓的草木气味中闻出那淡淡的鸟味,看来父亲对鸟真的非常了解。 请同学们一起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话吧!(生齐读)

  小结:父亲的望,父亲的闻,让我们看到了父亲对鸟儿的了解,父亲轻轻的话语让我们体会到了父亲对鸟儿的喜爱之情。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深入地去感悟父亲对鸟儿的了解以及他对鸟儿的喜爱之情。

  四、指导写字。

  这节课,老师给同学带来了两个生字宝宝(课件出示“喜”和“重”字。) 让我们一起来学学该怎么把这些生字写漂亮吧!

  1、这两个生字读什么?(强调“重”是多音字。喜字可以怎么记?(生说,师:十粒豆子落口里,真欢喜。)

  2、学生自由观察生字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两个生字,它们有什么共同点?(生:都有个长横,横向笔画很多。)是啊,这两个生字的主笔就是长横,写得时候要平稳。横向笔画多的字,只有一个长横,笔画要紧凑些,横之间要写得匀称。(课件出示要点)

  3、教师范写,并强调书写要点。4、学生练写,师巡视,强调“双姿”。 请同学们翻开书本第138页,认真描红生字,并书写一个汉字。老师要把带有“奖”字的小红花送给那些坐姿、握姿漂亮的同学。

  5、展示作业。

  请看看这位同学写得“喜、重”字,请评评他的字哪儿写得漂亮?评价时,请你抓住他是否把老师刚才强调的书写要点做到了?

  6、学生继续练写。

  现在请大家接着再写一个,注意是否把长横写平稳了,笔画写紧凑了。

  《29 父亲和鸟》教学反思

  《父亲和鸟》是一篇感情真挚的课文。通过“我”和“父亲”关于鸟的对话,让我们了解到“父亲”对鸟不同寻常的了解,体会到父亲对鸟超乎常人的热爱。阅读本文,就好像走进了一个古老而真切的童话世界,让你领略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融洽。反复阅读,用心体味,一定会让人有一种深深的心灵感悟。

  结合课文内容的特点,我运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多形式深入地阅读课文,以读促思,以读悟情,体会父亲爱鸟之情及我护鸟的心愿,激发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

  我觉得,这堂课有这么些比较好的地方:

  1、情境导入,畅谈感受,渲染了与课文相对应的气氛,成了一个心理场,直接作用于学生心理,让学生去感受,促使学生进入具体的课文情境,还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落实低段的教学目标,夯实了识字写字教学。教学前,我让学生充分预习了课文,课堂伊始,我就检查学生对本课生字的掌握情况,让学生从生字的字音、字形入手,让学生由字入词,由词入句,逐层递进,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

  3、重视语言文字的运用。本节课中,我特别注重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在情境导入环节,我让学生欣赏了鸟儿的精彩图片并要求学生说感想,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引导学生理解“望了又望,闻了又闻”时,引导学生练说“ 了又 ”这类的词语,并进行了小结,让学生明白当某种动作做了很多次时,就能用上这样的词语。在引导学生理解“喃喃地说”时,我出示两个句子,让学生对比,找出优劣,并让学生进行练说句子,让学生明白在说的前面用上这样的词语,可以使句子变得更加生动、具体。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定不足,总感觉课堂上还有牵着学生走的痕迹,仍然放不开。如果换一种思路,又怕自己把握不住。特别是在感悟部分,虽说已经设计了“从哪些句子看出父亲对鸟儿的了解?”这一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但在反馈时,我还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走进老师的事先预设,牵着学生“走”,在学生的学路和我教师的教路发生裂层的时候,教师的教学机智和良好的知识功底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我缺乏的正是这种教学机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多钻研教材,设计好教学流程,同时还要不断地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让课堂中的生成能更精彩!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外祖父爱梅花,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感情。

  2、懂得梅花的高品格,学习这种品格。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外祖父爱梅花,并在爱梅花中寄托了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梅花魂”中“魂”的含义。

  【教具准备】

  投影片、挂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挂图:

  这是一幅( )?学生答。

  板书:梅花

  2、喜欢梅花吗?你能说出描写梅花的诗句吗?

  3、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梅花的特点有( )。指名答。

  4、正因为如此,古往今来,多少人对梅花情有独钟,多少文人、画家赞颂梅花。今天,老师配合大家学习一篇与梅花有关的课文。

  板书:魂

  5、齐读课题《梅花魂》。

  二、探究本课学习思路

  1、这是一篇阅读课文,以同学们自学为主:

  投影出示:

  本课教学目标:

  1、自学为主,读懂课文,解决课后思考题。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课文,用——画出令你感动的句子,用~~~~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3、交流:

  哪些句子令你感动?为什么?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4、分小组讨论不理解的问题。

  三、讨论讲解重点问题

  1、小组汇报:

  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未解决?

  2、小组互助合作解决问题,教师适时引导,并重点讲解以下问题:

  ⑴ 课文围绕梅花讲了哪几件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投影出示)

  ⑵ 课文的开头与结尾有什么联系?从这样的开头、结尾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① 自由读开头、结尾。

  ② 指名说。

  ③ 齐读。

  ⑶ 课题中《梅花魂》的魂,在文中究竟指什么样的魂?

  ① 投影出示13节。

  ② 自由读。

  ③ 你知道了什么?你还知道了什么?

  ④ 祖父保存梅花图,是为了( )?祖父爱梅花,就是( )。

  ⑤ 齐读。

  四、指导朗读

  1、选择喜欢的段落,用心用情地练读。

  2、自由读文,指名读(可范读)。

  3、指导读13节:

  ⑴ 读这段应注意什么?

  ⑵ 指名读。

  ⑶ 齐读。

  4、导读开头、结尾:

  ⑴ 学生说如何读。

  ⑵ 小组练读。

  ⑶ 指名读。

  ⑷ 齐读。

  五、总结本文思想内容

  六、布置作业

  1、读有关乡愁的文章。

  2、写摘录笔记或读后感。

  【板书设计】

  品格

  梅魂花 灵魂 爱国心

  骨气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设计指导思想:1.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2.突出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

  教学重点:1.文言字词

  2.引导学生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教学难点:理解陶渊明这篇文章的创作目的

  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学习字词、课文诵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成语“世外桃源”或陶渊明诗句导入

  二.陶渊明简介

  三.学生自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相互讨论,学习字词,教师指导、点拔

  四.概括文章各段内容(学生归纳,教师总结)

  五.分析本文写作线索(以渔人行踪为线索)

  六.分小组进行诵读比赛,部分同学能当堂背诵。

  七.字词训练(投影)

  1. 重点实词和虚词:缘、穷、然、属、闻、具、足、之、志、规、寻、向、诣

  2. 古今异义词:鲜美、交通、妻子、绝境、间隔、无论

  3. 特殊用法字词:异:意动用法;通:使动用法

  4. 通假字:“要”同“邀”

  5. 同义词:都:悉--咸--皆--并;邀请:要--延

  6. 成语: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无人问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感受桃花源美好社会生活,讨论陶渊明写作目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想象桃花源的美好画面

  三、桃花源给大家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三个词概括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美丽、神秘、幸福)

  四、分类感受

  (一)感受桃花源的美丽

  1. 桃花源美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

  2. 教师小结:桃花源美在环境幽雅,风景优美

  (二)感受桃花源的神秘

  桃花源神秘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

  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三)感受桃花源幸福

  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1. 发垂髻: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

  2. 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

  3. 渔人(侧面烘托):杀鸡作食,皆出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学生小结:桃花源幸福在生活和平安定,丰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五.桃花源中的生活是一种怎样社会理想?

  (反对战乱,追求和平、幸福、自由生活的社会理想)

  六.文中哪一句话表现了桃花源中人的这种社会理想?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七. 文中哪一句话还表现了林中人不愿与世俗交往,受到干扰的心理?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八. 深入讨论

  1. 桃花源这一人间乐园能找到吗?

  (不能,这是作者虚构的)

  2. 陶渊明为何要虚构?联系当时社会现实思考

  (反衬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生活理想)

  3. 有人说陶渊明定作《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自由辩论)

  九. 总结结束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种没有剥削与压迫的幸福美好生活,这是我们应学习的,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更应树立一种远大的理想将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我们的民族。

  十. 布置作业

  1. 背诵课文。

  2. 完成书后思考练习。

  摘录一些谈理想的名人名言。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重点】

  1、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

  2、体会语言的简洁、洗炼。

  【教学难点】

  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即如何理解课文最后一段作者的思想观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人,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个人。

  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二、学生自读课文,掌握以下内容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隶 泯 扳 称

  2、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之 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下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

  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3、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⑴ 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⑵ 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⑶ 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⑷ 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三、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1、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⑴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⑵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⑶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⑷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⑸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⑹ 余闻之也|久

  2、理解课文结构层次: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简叙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第二部分:第3段,作者阐明观点看法。

  说明:第一部分以叙事为主,第二部分以议论为主。

  四、请一位同学复述第1、2段的内容

  1、思考:课文写丁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和天赋。“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

  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泯然众人矣”。

  2、思考: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一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的贪利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入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五、齐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

  1、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采用了议论的形式。

  2、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3、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讲了两层意思:从“王子曰”到“不至也”,揭示仲永才能泯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从“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更加可悲。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六、领悟课文语言表达简洁、洗炼的特点

  1、文中“忽啼求人”、“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字就”三句中的几个副词对表达文意有什么作用?

  使真切、形象,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2、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的语言特色。

  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泯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七、齐读全文,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八、语言表达训练

  以“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感受。

  要求:

  1、声音洪亮,用普通话发言。

  2、中心鲜明,讲话的层次清楚。

  3、时间在2分钟左右。

  九、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设计意图:

  这是一首文学性很强的儿童诗,全诗四个小节都以提问题的方式抒发小作者看银河的感想.第一节问银河的名字,第二节问小动物,第三节问天气,第四节问是否邀请小朋友去做客.整首诗不但体现了儿童天真、善良、亲和大自然的天性,而且也有利于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本次教学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认识课文中的生字,能读准生字的字音;二是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和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启发学生思考、提问,感受阅读的乐趣,培养学生主动发问的愿望。我认为本课的重点不是银河知识的传授,而是对学生探索精神的启发。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使学生不但能在富有童趣的游戏中快乐地学习生字,而且学习向银河提问,培养喜爱思考、主动发问的良好学习品质。

  教学目标:

  1、读准9个生字的字音,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结合课文内容,大胆展开想像,培养学生主动发问的习惯和对天文知识的兴趣。

  重点:

  1、有表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小作者向银河提了哪些问题。

  2、认识课文中的9个生字

  难点:

  1、结合课文内容,大胆展开想像

  2、有表情地朗读每个小节中的问句

  教学准备:制作教学课件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谈话:提起我们的学习伙伴丁丁,小朋友一定不陌生。昨天晚上丁丁做了一个梦,想知道他梦见什么了吗?请看——【出示多媒体音乐《小白船》】,谁来说一说?(和冬冬乘着飞船遨游太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丁丁在太空中看到了银河,他现在有许多问题想问银河,你们听!【配课文录音】

  2、丁丁把这些问题写成了小诗,你们想读读吗?请试着读一读,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它。多读几遍。读的时候注意两点:一是要读准生字的字音,二是要注意把句子读通读顺。

  3、检查,展示。【出示生词】

  a/这些词你们会读吗?同桌试着读一读,互相听一听。

  当他读得准确的时候表扬表扬他;

  读得不对时你就帮他纠正纠正。

  b/好,哪位同学得到表扬了?或者得到别人的帮助了?说一说。

  c/齐读

  d/选择其中的一个词说一句话。

  4、游戏识字:摘星星。如果你摘下一颗星后能迅速读出藏在后面的生字,并且词一个和书上不一样的词语,那么这颗星就送给你。

  5、指名分小节朗读。

  6、评读。

  三、表情朗读,读文感悟

  1、表情朗读。

  (1)边读边想像,带着表情读出自己心中对银河的疑问。

  (2)自由读

  (3)交流:

  师:好现在你最想问的哪那一小节的内容,你就带着表情读那一小节。

  重点指导:

  a/第二小节

  请一生读;读后“田螺”一词变红,(图片理解田螺)指出“硬”的反义词;

  再请两名同学表情读。

  b/第四小节

  一生读;“邀请”变红,理解“邀请”。再表情读。

  2、问题回答。

  逐段提问,学生自主解答。

  四、步入情境,拓展思维

  1、乘坐宇宙飞船去银河看一看。【出示录像】

  2、像丁丁这样子问一问银河

  【出示课文句式】“银河,银河,请你告诉我:你那里有没有____?有没有_____?”

  (1)试着说给小组里的同学听一听

  (2)全班交流

  师生总结:银河真是――奇妙!

  3、让我们随着这优美的乐曲,再去问问那神秘的银河吧!【配乐读文】

  四、学写字

  1、观察生字“诉”“落”,写字时应该注意什么?(生答)

  2、师范写,生临摹。

  3、展示,评价。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播放《小星星》】和老师一起唱,体验本课学习的快乐。

  2、作业【出示】

  (1)像丁丁一样把刚才自己提出的问题连成一首小诗。(比一比,看哪位小诗人写的诗最棒!)

  (2)搜集一些关于星空的资料或描写星空的诗歌。

  教后反思:

  整堂课着重抓住识字,朗读和提问三个训练重点,以看银河,了解银河,问银河为主线。整体把握住了情境的创设,在优美的乐曲和美妙,神奇的背景下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从情境导入到初读课文,到识字、读文感悟,每个教学环节都渗透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自然地转换角色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课文。课堂上,我还注重把说话权教给学生,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整堂课地教学,学生想学,乐学,爱学,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当然,课堂教学总是一门遗憾地艺术。教学中前半部分若能节约一些时间,安排紧凑些,后面的思维扩展部分(向银河提问),时间上会显得充裕些,学生会有更多地机会展示自己,课堂教学会显得更加精彩。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师:请同学们读课文,说说课文中“”指的是什么?

  生:小蝌蚪在水里游是,这是在告诉人们春天来了。

  生:鱼鳞上有一个个圆圈是,这是在告诉我们小鱼几岁了。

  生:“三叶虫”化石镶嵌在喜玛拉雅山巅是,这里在告诉人们:那曾是汪洋一片。

  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说明大家读的很认真。很奇妙,可是你知道吗?这些奇妙的大自然语言都来自实实在在的生活,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同学们请看:(出示放大的小蝌蚪、鱼鳞、以及三叶草图片)下面请同学们再看看这张图片(树的年轮),你看到了什么?

  生:老师,我看到树桩。

  生:好。同学们观察的很认真。这里砍伐后的树桩,树桩上的圆圈叫做年轮,它记载着这棵树的年龄,这也是。

  生:老师,真的就在我们身边啊!

  师:对,就在我们身边,请同学们联系生活想一想,你们还知道大自然能告诉我们什么?请讲给大家听一听。

  生:燕子飞回来了,是告诉我们春天来了。

  生:玉米成熟了,高粱穗儿红了,就是告诉我们秋天到了。

  生:燕子低飞要下雨了。

  生:老师,我知道“蚂蚁搬家”“蛇过道”也是告诉人们要下雨了。

  师:我也知道,大雁南飞是告诉人们天气凉了,出现月晕是要刮风的预兆,这也是。

  生:老师,我觉得“沙尘暴:也是,可我听不懂它对人们说什么?你能好诉我吗?

  师:这为同学提的好,“沙尘暴“是,那是大自然的呐喊,也是对人类的一种报负。那么它究竟对人类说些什么?请各小组讨论一下。

  生:它批评那些乱砍伐树木的人。

  生:它在批评人们不注意保护环境。

  生:“纱尘暴“在大声说:别在砍树了,地球都快被你们弄成秃头了,我能不发脾气吗,唿……唿……气死我了!

  师:呀,太可怕了,那么怎样做你才不发脾气呢?

  生:多栽树木、花草。

  生:沙先生一定会说:“多栽化,多种树,山青水美的,谁有什么脾气呀,我就这点要求。”

  师:同学们想象可真丰富!“沙尘暴”的语言你听懂了吗?好,希望“沙尘暴”愤怒的呐喊能给一些人以警示吧。

  评析:本教学片断树立了人文的理念,创造地使用教材,很好的开发了课程。教师不是就教材而讲教材,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拓展知识,提升情感。在学生自我体验中明确了正确的价值观。师生是平等合作的关系,通过对话交流情感,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的空间。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澳大利亚的地形、气候、水文、动物等自然地理特征;了解澳大利亚丰富的资源条件;了解澳大利亚农牧业的分布规律;了解“坐在矿车上”和“骑在羊背上”的含义。

  2.通过阅读、分析澳大利亚地形图、农牧业分布图,进一步培养读图用图的技能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澳大利亚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要素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分析,认识到自然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认识到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以及人类应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的道理,加强人地观教育。

  教学重点

   1.从地形和气候因素分析澳大利亚农牧业地区差异的原因。

  2.澳大利亚的主要矿产资源及其分布。

  教学难点

   1.澳大利亚多特有古生物的原因分析。

  2.从地形和气候因素上分析澳大利亚农牧业地区差异的原因,进而理解因地制宜发展生产的重要意义。

  教学方法

  主要运用讲授法、讨论法、综合分析法等。

  教学准备

   自制幻灯片、录像片段等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板书设计

   一、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二、“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三、“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视频播放录像)澳大利亚风光

  师:同学们想知道这段视频播放的是什么地方吗?

  (课件展示)世界地图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地方的地理位置。

  引导读图:出示“澳大利亚在世界中的位置图”,并闪烁澳大利亚部分,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以下问题,明确其地理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纬度位置。

  生:(略)。

  师: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是一个独自占有一个大陆的国家。(播放“澳大利亚动物”视频资料)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澳大利亚大陆分布着丰富的古老生物物种。其中有腹部有口袋以养育幼兽的大袋鼠;形似鸵鸟、三趾足、两翼退化、不能飞翔的鸸鹋;世界特有的卵生哺乳动物鸭嘴兽;憨实可爱的考拉等等。看到它们,仿佛进入到遥远的地球地质演化年代。

  下面,请同学们从“大陆漂移”学说的角度来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1)澳大利亚长期孤立地存在于南半球的海洋上,对生物的进化会有什么影响?

  (2)南极大陆为什么特有生物少呢?

  生:对上述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得出他们自己的观点,在班级中进行交流。

  师:对问题进行总结。

  分析1:澳大利亚很早与其他大陆分离,长期孤立,海洋阻隔了生物的传播,致使大陆上没有其他动物与它们进行生存竞争;澳大利亚形成后没有发生过大的褶皱运动,地壳一直比较稳定,自然条件比较单一,故动物进化缓慢。

  分析2:南极大陆由于自然条件太恶劣,不利于生物的生存,没有留下大量的特有生物。

  师:国徽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在澳大利亚的国徽上有两种特有的动物,你知道它们是哪两种吗?(出示澳大利亚国徽)

  生:袋鼠和鸸鹋。

  师:袋鼠是澳大利亚的标志,是澳大利亚人生活中的一道重要风景。袋鼠拖着美丽的长长尾巴,怀藏可爱的“小袋鼠”,跳跃着行进在澳大利亚广袤的牧场上、洁净的城市里。有“跳高、跳远冠军”之称。鸸鹋是澳大利亚特有的动物,它的体积仅次于鸵鸟,是世界上最大的鸟之一,不过翅膀和尾巴已退化,不会飞翔,但善于奔跑,有“飞毛腿”之称。

  师:请同学读一读P74页有关澳大利亚动植物资源种类的阅读资料,同学们可以从中体会一下澳大利亚这个“世界活化石博物馆”的含义。(可以请同学们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教学要求

  1.认识6个生字,学会10个生字,积累“海鸥、褪色、瞻仰”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

  3.在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真挚感情的同时,学习如何把这种感情真实、具体地表达出来,并进行语言积累。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四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教学难点:懂得动物和人类是好朋友,激发学生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整体感知,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理清文章的条理,了解故事的大概内容。

  3.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的条理,了解故事的大概内容。

  教具准备:生字词语卡片(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质疑

  1.教师:一位慈祥的老人坐在水边,面带微笑,手捧鸥食伸向空中,红嘴鸥在他手上啄食,在他身边蹁跹环绕……这一幅人鸥和谐相处的美丽画面在这里永久定格。在昆明翠湖公园湖畔有一位老人的青铜雕塑,名字就叫“海鸥老人”。

  这位老人叫吴庆恒。他生前孤身一人,每年冬天飞抵昆明的红嘴鸥是他唯一的寄托。每当红嘴鸥“驾临”,老人天天徒步十多公里进城给它们喂食,和它们嬉戏,风雨无阻。老人每月308元的退休工资有一半以上都用来给海鸥买吃的,为此,老人平时几乎舍不得花一分钱坐公交车。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老人与海鸥》这篇文章,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动人的故事。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引导学生质疑,教师归纳中心问题。

  ⑴这是一个怎样的老人?

  ⑵老人与海鸥之间到底发生了怎样动人的故事?

  ⑶“我们”为什么要把老人喂海鸥的照片放大,带到翠湖边?

  4.教师导读:同学们,你们提的问题很好。如果能够解答好这三个问题,课文的内容也就读懂了。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按老师的要求自读课文。

  二、小组合作,自读课文

  1.提出要求,学生自读。

  ⑴小组内检查生字的掌握情况。

  ⑵思考刚才提出的三个问题。

  ⑶画出描写最令人感动的一幕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

  三、检查自学,整体感知

  1.教师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读,检查学生生字新词的认读情况。

  2.教师强调字音:“驻、瞻、挫、饼、昵”。

  3.再次出示生字词语,学生齐读。

  4.老人与海鸥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讲了一位老人与一群从北方飞到昆明越冬的红嘴鸥结下了不解之缘,每到冬天来临,老人便会风雨无阻地来到翠湖边喂海鸥饼干,视海鸥为儿女。然而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海鸥们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不忍离去。)

  四、品读感人的一幕

  1.教师:读课文,把描写感人的一幕的句子画出来。

  2.指名反馈。

  ⑴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⑵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⑶当我们不得不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旋涡中脱出身来……

  3.指名朗读这些句子。

  4.全班朗读这些句子。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感人的一幕常常会印在了人们的心里,也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可为什么会有这样神奇的事情发生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老人与海鸥》。

  六、作业设计

  1.朗读课文。

  2.比一比,组成词。

  饼( ) 驻( ) 遗( ) 涡( ) 啄( ) 祥( ) 瞻( )

  拼( ) 拄( ) 遣( ) 蜗( ) 逐( ) 详( ) 檐( )

【【精华】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锦八篇】相关文章:

1.【精华】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集锦八篇

2.【精华】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八篇

3.【精华】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合集八篇

4.【热门】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锦八篇

5.【必备】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锦八篇

6.【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锦八篇

7.【精华】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锦6篇

8.【精华】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锦九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