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0-11-07 21:32:53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合九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效开展,我们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阐明具体行动的时间,地点,目的,预期效果,预算及方法等的企划案。怎样写方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合九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学习目标】

  1、会认凤等12个生字,会写龙等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3、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1、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写字。

  2、感受傣族人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的幸福和快乐。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设计思路

  自主识字,在朗读课文,理解感悟的基础上体会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认识到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由读课文:

  读前要求:

  ⑴ 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⑵ 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字音多读几遍。

  2、检查自读情况:

  ⑴ 出示加拼音的生字词,指名读自己喜欢的读得好听。

  ⑵ 去拼音读生字词,开火车读。

  ⑶ 全班齐读。

  ⑷ 学生分段抽读,互相评议。

  三、再读,学习新知

  1、再次自读课文并想:

  为什么1961年的泼水节是一次难忘的泼水节?

  2、学生讨论交流。

  3、学习第三自然段:

  带着问题(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周总理)读第三自然段。

  4、看图理解第四自然段:

  ⑴ 画出描写总理衣着和表情的词句。

  ⑵ 看图上除了周总理,还有谁也是笑容满面?

  5、体会第五自然段:

  ⑴ 老师做动作扮演总理。

  ⑵ 启发想象进行说话训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1、开火车读生字词。

  2、指名读课文。

  二、读中感悟

  1、用一边一边练习说话。

  2、读一读,再口头填空:

  鲜红的( ) 敬爱的( ) 难忘的( )

  一条条( ) 一串串( ) 一座的( )

  3、词语积累:

  敬爱 鲜红 大红 欢乐 欢呼 开心

  幸福 难忘 水红色 咖啡色 四面八方

  4、照样子写句子:

  ⑴ 周总理一手盛满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民泼洒,为人民祝福。

  一手一手

  ⑵ 傣族人民一边呼唤,一边向周总理泼水。

  一边一边

  三、写字指导

  凤凰二字比较难写,可用重点指导:

  1、都是半包围结构。

  2、第一笔是竖撇,第二笔是横折弯构。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1、会认“啦、梅、蛙、睡”等11个生字。掌握“虫字旁”和“目字旁”。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养成“边读边思考”的阅读习惯。

  3、借助儿歌了解小鸡、小鸭、小狗以及小马四种动物爪子(蹄)的不同形状,了解青蛙等冷血动物要冬眠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游戏铺垫,揭题激趣

  1、开展画手印的游戏。老师谈话:“小朋友爱画画吗?上课前,老师先请小朋友根据要求,在白纸上画一画自己 的小手掌印。”(共画三幅手掌印:1、五指并拢:2、五指张开;3、大拇指分开,其余四指并拢。)

  2、揭题谈话:冬天下雪了,大雪像厚厚的被子盖在大地上,瞧,这就是雪后的大地!(出示雪景图片)在这美丽 的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学生读课题《雪地里的小画家》。

  3、鼓励学生根据课题质疑。(教师板书问题概要:1、谁?2、为什么?)

  二、阅读探究,感悟理解

  1、初读探究。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1读准生字,读对课文;2边读边思考上述两个问题。

  (2)读后反馈,结合训练:1用“有……有……有……还有……”的句式说说雪地里的小画家指的是谁?(板画动 物图片)2比一比,下面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A、雪地里来了小画家。

  B、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

  (理解词语:“一群”积累新词:“三五成群”)

  2、再读探究。

  过渡语:小朋友的学习还真有效率!接下来请大家再一次去读读课文,要求还是边读边思考,想一想:为什么称这 群小动物为小画家?

  (1)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

  (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个人学习成果。

  (3)读读议议,感悟理解。

  1、用“因为……所以……”的句式从不同方面说说为什么称这群小动物为小画家?

  2、重点句朗读指导:第三句话读时稍快,语调有起伏。第四句话朗读时突出“几步就成”。

  3、讨论一:小动物们为什么能画出不同的画面呢?(学生联系课前游戏说一说,然后完成文后练习“读读连连”。)

  4、讨论二:为什么小青蛙不参加画画呢?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出示下列句段,进行阅读拓展。

  冬天到了,天气寒冷。有些动物为了保持体内温度,开始了长时间“睡觉”,这就是动物的冬眠。常见冬眠的动物 有:青蛙、蛇、狗熊……

  三、课堂总结,学习生字。

  1、引导学生说说阅读课文时应“边读边思考”。

  2、教学生字。

  1读对生字;

  2记一记“蛙、睡”;

  3比一比,口头组词:

  月()儿()同()我()力()

  用()几()洞()成()为()

  四、教学板书

  雪地里的小画家

  谁? 为什么?

  小鸡图-------------- 竹叶(图)

  小狗图-------------- 梅花(图)

  小鸭图-------------- 枫叶(图)

  小马图-------------- 月牙(图)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标:

  1.读熟《一朵云》并成诵,感悟诗歌的音韵美。

  2.运用多种学习方法识记生字8个。

  3.掌握新笔画撇折,学习书写“云”字。

  4.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对诗歌音韵美的感悟力和识字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声母卡片、生字卡片、云朵字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前几天我们认识了许多声母朋友,你们还记得他们吗?当你见到他们时要用宏亮的声音读出来,发音要准确。

  (出示声母卡片)

  二、创设情境,观察板书,激发兴趣。

  导:蓝蓝的天空中飘浮着许多洁白的云朵,他们有的互相追逐着,有的正在听太阳公公讲故事。可是有一朵云,却躲在角落里发呆。

  画:一朵云彩的简笔画。

  问:你们猜猜它在想什么呢?(要求讲一句完整的话)

  过渡:下面,我们就一起到诗歌中去看看这朵云在想什么。

  板书:一朵云

  三、初读诗歌,认识八个生字,培养识字能力。

  (一)指名优秀学生读题目,再指名反复读课题,巩固对“朵”字读音的记忆。

  你怎么认识“朵”字的?

  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呢?(利用拼音;向老师、同学请教。)

  (二)自读课文,在不认识的字下面画点。

  (三)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

  (点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采取对自己有效的方法记忆字形。)

  (四)能读课文的同学齐读课文,其余同学用手指指读课文,注意听生字的读音。

  (五)尝试指读课文,鼓励学生大声读。

  (六)同桌合作,检查课文。

  1.同桌轮流读课文,订正读不准的字。

  2.同桌齐读课文,检查课文读得是否正确。

  3.同桌练习合作读课文。(接读、齐读、轮流读等形式。)

  (点评:从学习的起步阶段就注意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很好。)

  (七)全班交流,比一比哪两个同学合作的好。

  四、有针对性地识字。

  1.四人小组读生字表,选代表带读生字拼音。

  2.课件出示本课生字,自己读一遍,读一读认识的字,不认识的字想办法解决。(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识字、记字)

  3.指名读生字,说说又记住了哪个字,怎么记住的?

  4.用生字组词。(出示字卡)(接龙游戏)

  5.游戏:摘云朵

  指名到黑板上摘取一片云朵,认一认背面的字,然后当小老师带读手中的生字。

  五、熟读成诵,感受诗歌的节奏美,巩固识字。

  1.熟读诗歌,尝试用手打拍节读诗歌。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4.鼓励学生加上动作表演诗歌。

  (点评:采用打拍节、加动作表演,使学生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教学方式生动、活泼。)

  六、指导“云”字的书写

  1.课件出示:

  明确笔顺:“云”字真神奇,一笔横,二笔横,三笔撇折,四笔点,四笔写成“云”。

  2.引导学生观察、交流:

  在书写“云”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3.边书空“云”字边说说笔顺。

  4.在田字格中练习书写。

  七、评价

  同学评议这节课的表现,老师总结(表扬、鼓励为主)

  八、作业

  你想给自己留一项什么作业?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课题变色龙授课教师刘国光课型讲读课学校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宾县英杰中学教材地位及作用 人教版新教材在初三阶段主要是学习文学作品,要求着重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变色龙》是第六册小说单元的第二篇文章。这一单元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小说的能力,教学中要使学生懂得小说中人物形象对分析小说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确立依据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并联系实际谈现实。

  2、感受作者在行文中所含的讽刺之情。

  3、通过分析人物形象进一步培养学生立场坚定、正直的性格与品质。 依据新课标: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的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确立依据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及理解其现实意义 依据小说三要素的重点──人物形象,及小说主题──反映现实生活。阅读时要细致分析这两点内容。难点 理解断案人在审案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反复变化的本质原因。 依据学生的鉴赏能力较低,且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必须结合他们不太了解的社会现实,故定为难点。

  教学方法自学、研讨、点拨教学手段利用CAI课件

  教学过程

  环节内容要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前准备 作者契诃夫的生平简介、主要作品及人物图片;与课文有关的图片文字等。 搜集资料制作CAI课件。 通过各种渠道(书、互联网等)查阅相关资料。 指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资料,体现学生的自主学生性并掌握获取资料的途径、方法。导入新课

  故事导入 :课文的开端部分:发生什么事了?警察如何断案?故事如何发展?

  播放CAI课件,播放故事形式讲述的课文开端内容。 设置疑问、悬念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其求知欲交待任务 任务:自渎课文,拟定课文提纲:断案难处、所遵循的法则,如何断案,结果如何及主人公的.形象特征。 交待学习任务,播放课件。 记录人物要点。 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自学研讨

  巡视课堂,与学生共同研究、交流,对学生难点进行析疑、点拨。

  1、自读课文,完成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

  2、小组间、任意间研究、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培养学生能力急团结合作精神。环节内容要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明确答案

  难处:小狗的主人是谁一时难以确定。

  法规:巴结贵族,欺压人民。

  断案时变化无常,最终结果却是小狗无罪,受害人遭到恐吓。表现了人物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性格特征。

  对学生的答案作评点。

  操作课件,展示提纲要点的正确答案,最后,重点展示人物的形象分析。

  针对提纲中的任意一点或几点作自由回答。明确问题答案,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拓展延伸 谈人物的现实意义。

  1、课件出示问题:这一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给学生时间思考。

  2、对学生的答案作点拨。

  随意交流,联系生活 实例分析人物的现实意义并作回答。 通过拓展,使学生有自己的体验。有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感悟,从而完成思想教育。课堂小节

  1、课文内容

  2、人物的形象特征。

  对学生总结内容作点拨。

  用一点时间思考小结内容后作回答。

  巩固知识,加深理解。锻炼学生提炼要点的概括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插叙的写法。

  2、精读品析,理解人物形象及情感。

  3、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精读品析,理解人物形象及情感。

  【教学设计理念】

  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以主问题策略构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

  【教学模式】

  启导激趣──整体感知──精读感悟──拓展延伸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进程及内容】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观察及思考 启导激趣 互动提问。 听取;谈经历;初步感受。 创设情景,激发阅读兴趣。 整体感知 提出主问题1:讲讲发生在“羚羊木雕”上的故事?

  巡视、指导、鼓励 速读课文;

  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每个小故事的内容;班上交流。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认识插叙的写作方法。(训练归纳能力和口头表述能力) 精读感悟 提出主问题2:

  我从什么地方看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妈、爸、我、万芳……)

  巡视引导。

  评价激励。 分组小声朗读课文;圈点批注人物的心理、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方法;评价人物;笔记;朗读展示(1、小组内交流2、全班交流) 认识人物的描写方法;了解人物态度和性格;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拓展延伸 提出主问题3:

  假如你是文中的某一人物,请谈谈怎样做才能更好处理这件事情?

  点评、激励。

  归纳、总结。 独立思考。 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亲情与友谊的关系,培养健康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板书设计】

  “我”被逼要回木雕

  “我”慷慨地送木雕 (插叙) 交流

  羚羊木雕 万芳和“我”换裤子(形影不离) 沟通

  “我”委屈地要回木雕 和谐

  =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学任务】

  1.激发自读意识,通过自读自悟了解卢沟桥狮子的建筑特点和历史意义,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2.培养学生认真阅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指名读文,回顾全文内容。

  2.指名学生说说上节课分段情况,理清文章脉络。

  二、析疑定向,自读探索

  (一)学生自读质疑,师生归纳析疑

  1.学生自由读课文,结合预习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2.学生提出的问题,大致梳理归纳如下:(1)卢沟桥的狮子有多少?(2)为什么说卢沟桥的狮子真有意思?(3)我不理解“联拱桥”“挑衅”的意思。(4)卢沟桥为什么成了我国人民永远难忘的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评析]虽然通过预习和第一课时的教学,学生对课文内容及层次段落已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在第二课时的一开始,让学生通读全文、回忆分段情况、理清文章脉络还是必不可少的。体现了《大纲》要求———从整体入手。

  (二)自读解疑

  1.激发自读兴趣:亲自耕耘,才能体会到收获的快乐。让我们一起来边读边思考,解开心中的疑团。

  2.生自读课文。想想看,卢沟桥的狮子有哪些特点?这个问题我们应该阅读哪些段落来领悟呢?(第一、二段)

  3.读后,学生说出卢沟桥狮子的特点:数量多、大小不一、形态各异。

  (三)部分深化,读中寻解

  1.指名读第一段,找找文中哪个词能说明卢沟桥的狮子多?(数不清)

  2.卢沟桥是一座怎样的桥?相机理解“联拱桥”。

  3.出示投影,指导看全景图。说说卢沟桥的狮子数量多。

  [评析]古人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而依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进行梳理归纳,既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了“开放式教学”的新思想。

  小结:卢沟桥的狮子多得数不清,可文物工作者早就数清了,总共有498只。这些狮子还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既看不完,也看不厌。刚才我们是通过读课文找中心词句,认真观察图并说图意来学习这一段的。现在请同学们运用这种学习方法学习第二段。

  [评析]及时小结学法,注重语文学法指导,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4.自学。快速默读第二段,找出中心句,并用“———”划出写狮子大小的词句,用“”划出写狮子形状的词句。

  5.讨论、交流:

  (1)找中心句。(这些狮子真有意思)文中从几个方面来说明这一中心的?(从卢沟桥狮子的大小和形状这两方面来说明的。)

  (2)指名读描写卢沟桥狮子大小的句子,说说怎样有意思。

  (3)指名读描写卢沟桥狮子形状的句子,说说你最喜欢哪种形状的狮子?为什么?

  (4)这些千差万别、各不相同的形状,使我们仿佛看到了一群充满朝气、富有生命力的狮子。下面请五位同学依次朗读这几句,大家用心体会这些狮子形状的变化以及每种形状的情趣。

  (5)同学们从以上五种不同的形状中,体会出了每种形状都很有意思。卢沟桥的狮子是不是只有这些形状呢?你从哪里知道的?

  (6)投影:卢沟桥的狮子局部图。指导看图,展开想象,说说卢沟桥的狮子还有哪些形状。

  [评析]这段的结构是典型的先总起再分述。根据这一特点设计自学环节,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思考、议论,理解中心句的意思和作用,并找出围绕中心句展开的两个方面的内容。学生很快就能从总体上把握了全段的内容和结构,为进一步深入探究创造了条件,起到了纲举目张的作用。

  6.引读。师:这些狮子真有意思———生:它们有大有小。师:大的———生:大的……小的……师:它们的形状———生:各不相同。师:有的———生:蹲坐……师:有的———生:低着……师:有的小狮子———生:偎依……师:有的小狮子———生:藏在……师:还有的小狮子———生:大概……

  7.小结过渡:通过读课文,大家弄明白第一个问题了吗?(明白)。卢沟桥的狮子不仅数量多、大小不一、形状各异、成为北京的一道风景线,而且这座桥还是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呢!为什么呢?这是我们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又该读哪段来领悟呢?(第三段)

  8.默读,自学思考:为什么说卢沟桥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9.交流汇报自学情况,相机理解“挑衅”这个词。(卢沟桥是“七七事变”的发生地,抗日战争从这里正式开始。因此,卢沟桥成了我国人民永远难忘的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10.有感情地练读这一段。指名读后评议。(要读出憎恨日军,牢记这段历史的感情。)

  11.全班带着这种情感齐读这一段。

  [评析]教师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理解文意、学习语言的过程当中,据文设问,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使教学活动不枝不蔓,有条不紊。以问促读,以问启思,以问导议。放手让学生从课文中找答案,不仅找出“是什么”,而且理解“为什么”,给学生以读书、思考、议论的权利和机会,引导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求解。学生通过品词析句,展开想象,把抽象的文字符号还原为生动鲜明的画面,不仅学习语言,而且增强形象思维的能力。

  三、整体优化,总结全文

  1.总结全文,体会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2.熟读第二自然段,背诵第二自然段

  [评析]通过学生的朗读,了解历史,启迪他们的心灵,并进行思想教育。总结全文,回归整体,在学生的头脑里形成一个整体形象。

  〔总评:本“教学设计”运用“质疑———析疑———解疑”的课堂教学结构,放手让学生自学,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并将学生的主体性引向朗读训练、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既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使教学有的放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本课教学设计注意了图文紧密结合这一“看图学文”的教学特点,引导学生边读文边看图说图意,牢牢把握“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教学结构模式,层层深入,把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语言的理解和积累结合起来;把发展学生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起来。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蚕生长的整个过程及生长过程的几次变化。

  2.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蚕的生长过程,激发学生观察、研究昆虫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2.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教学难点:让学生了解蚕的整个生长过程及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变化。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介绍,导入新课

  1.出示"蚕"的图画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个新朋友,是什么呀?(蚕)

  2.出示生字“蚕”。 板书:蚕(强调平舌音)。

  请小朋友把这个字的音读准。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个字?

  3.谁见过蚕?能指着图来介绍一下吗?

  4.从字形看,蚕是“天下第一虫”,那它究竟能发挥什么作用呢?(它吐出的蚕丝织成美丽的丝绸,做成围巾、衣服……)

  5.古时候的人们把蚕称作“天虫”,蚕能吐丝结茧织成美丽的丝巾。蚕儿是个宝,蚕结的茧,可以缫丝,织绸,还可以入药。早在两千年以前,我国的丝绸就已卖到国外,丝绸是我国的骄傲。

  我们亲切地把它称作"蚕宝宝",而这里小作者亲切地把它称作“蚕姑娘”。谁亲切叫它一声?(指名读)(出示文中蚕姑娘)

  6.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显示课题,读题)蚕姑娘。

  二、练读检查,读通课文

  1.按要求练读课文。

  ⑴ 第一遍自己大声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号,圈出生字,并把生字多读几遍。

  ⑵ 第二遍与同桌按自然段轮读,同时指出对方读得错误或不流利的地方,并练习改正。

  ⑶ 第三遍找自己的好朋友一起读一遍,互评:读得正确、流利的打“★”。

  2.检查自读情况。

  ⑴ 出示文中去拼音的生字、词语,开火车读。(重点指导:卵)

  ⑵ 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师评价。

  ⑶ 指名一学生读第二、三自然段,自我评价。

  ⑷ 指名一排学生读第四、五自然段,学生评价。

  ⑸ 男小朋友齐读第六、七自然段,女小朋友评价。

  三、初步理清课文内容

  1.课文向我们介绍了蚕姑娘的一生变化,蚕姑娘一生会经历哪几个不同的阶段?“蚕卵、蚕、蚕茧、蛾”怎样排序?

  2.找出各个阶段的段落:卵——1自然段 蚕——2-5自然段

  茧——6自然段 蛾——7自然段

  3.齐读全文。

  4.试填课文内容。

  四、学习记忆,指导写字

  1.认读本课生字:蚕 姑 娘 桑 旧 换 胖 盖 响

  2.共享记字好方法。

  ⑴ 比较法:响——向

  ⑵ 猜谜法:15天——胖(15天为半个月)

  24小时——旧(24小时为一日)

  上面的“羊”没尾,下面的“血”没辙——盖

  [3] 部件法:蚕姑娘

  3.田字格内范写“胖”、“响”“旧”“盖”,“蚕姑娘”,学生书空。

  4.习字册上描红、临写生字。

  五、小结

  蚕姑娘从卵转变为茧再转变为蛾,它们是怎样渐渐变化的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六、巩固练习。

  1.熟读课文。

  2.给生字扩词找朋友。

  3.抄写生字。

  七、板书设计 2.蚕姑娘

  卵 蚕 茧 蛾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蚕姑娘一课,初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还了解到蚕姑娘一共要经历四个阶段的变化:卵——蚕——茧——蛾。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蚕结茧前的生长变化过程。

  二、学习第1自然段。

  1.齐读第一自然段后指名答:你知道了关于(蚕姑娘的)什么?

  (蚕姑娘是在春天天气暖洋洋的时候从蚕蛹里钻出来的。)表扬会读书的孩子。

  过渡:刚从蚕蛹里钻出来的蚕姑娘是什么样子的?你怎么知道的?

  三、学习课文的第2—5自然段。

  (一)学习第一次变化

  1.我们先来看看她的第一次变化吧!请大家轻声读第二自然段,想想第二自然段有几句话?

  2.读书,就要好好地读,读通,读懂,有耐心地读,再请大家读第二自然段,这一次用默读的方法,并动动手,把第二自然段中描写蚕姑娘动作的词语圈起来。(出示课件文字:成长过程)

  指名答。(板书:吃 睡 脱 醒)

  3.睡前的蚕姑娘是什么样子的呢?(出示课件文字:睡前的样子)而当它美美地吃了几天桑叶,尽情地睡了一觉后,却变成了黄姑娘。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变化?(神奇的,有意思的……)

  指导朗读,齐读。

  4.你能根据老师的提示试着背一背第二自然段吗?

  出示课件:( )的蚕姑娘,吃了( ),就睡在( ),( ),脱下( )。醒了,醒了,变成( )。

  5.蚕不吃不动,这种睡叫“蚕眠”我们叫它头眠,后面的三次分别叫二眠、三眠、大眠。

  (二)学习第二、三、四次。

  1.过渡:瞧,蚕姑娘的睡眠这样有趣,那么二眠、三眠、大眠 与头眠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继续学习就知道了。

  四人小组同学合作学习:

  2. 自由读课文3、4、5三个自然段,和第2自然段比一比,有什么一样,又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3. 汇报:

  一样的地方:都是吃 睡 脱 醒这几个变化的过程

  不一样的:分别变成白姑娘、一天天发胖、一天天发亮 板书

  师:蚕姑娘脱下黑的、黄的旧衣裳,换上了嫩白的新衣裳,一天变得漂亮起来,心情怎么样?越来越高兴。你能读出这种心情吗?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4.指导背诵。

  师:细心的孩子会发现,3 4 5 自然段与第二自然段?心再细一点,你还会发现,这其中个别的词语发生了变化。

  (1) 出示比较。就睡在蚕床上。又睡在蚕床上。为什么不用“就”而用“又”?举例说明

  (2)指导背诵

  师过渡:睡了四回的蚕姑娘终于睡足了,他要干吗了?指名读第六段。

  五、学习第6段。

  1.原来他要到蚕山上吐丝结茧了。(出示图片帮助理解)

  ⑴看课件理解“蚕山”。

  ⑵右边图片上画的是什么,(茧子,还可以说蚕姑娘盖的新房。)

  新房子盖好了,这可是蚕姑娘经历多少个日日夜夜辛勤劳作地结果呀!你能读好这一个自然段吗?

  2.指导朗读,重点读好“成了、成了”。

  六、学习第7段。

  1.字句:茧子里头的蚕姑娘,一声也不响,过了好几天,茧子开了窗。

  “开了窗”是什么意思?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出示出示图,师补充介绍:

  蛾姑娘从茧子里钻出来后把卵产在蚕纸上,产完卵就死去了。它产的卵在来年春天天气暖洋洋的时候再次从蚕卵里钻出姑娘,然后再次经历这样一个结茧、产卵的过程,继续着他的奉献。

  春蚕虽然只有不到两个月短暂的生命,但因为它奉献的精神,李商隐的《无题》中这样赞美它,春蚕到死丝方尽,你有没有被春蚕这种奉献的精神感动呢?把你的感受带到课文的朗读当中,书捧起,齐读,注意指导读书姿势。

  七、朗读全文。

  八、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换 桑

  2.学生交流记字方法。

  3.教师范写生字,学生练习写字。

  九、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2. 抄写课文词语。

  板书设计:

  2.蚕姑娘

  卵 —— 蚕 —— 茧 —— 蛾

  又黑又小 又黄又瘦 又白又嫩 又白又胖

  (吃 睡 脱 醒 变 )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教材简析】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课文共有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具体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长”,这是远看长城;第2自然段,具体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高大坚固”,这是近看长城;第3自然段,由长城展开联想,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第4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根据文意,教材配有两幅图片,一幅是气势磅礴的长城鸟瞰图,一幅是长城城墙的近景,使学生可以更形象地感受长城的气势。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长城,知道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二是结合理解课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4、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建议】

  1、布置课前收集有关长城的历史知识、故事传说或图片资料。

  2、经过自己分析教材,分析学生,我提出自己的教学建议:

  ⑴ 让学生自己初步读文,理解每一句话,再弄清各自然段的大体意思。

  ⑵ 教师出示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学生齐读,让学生填空如下:

  这样( )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 )。

  让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作者这样说的依据。再一次仔细去默读课文。

  ⑶ 同学们用自己的朗读来读出长城的气魄雄伟。

  【教学设计】

  同学们让我们再一次去默读课文,看一看作者为什么说长城的气魄雄伟,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呢?

  学生仔细读文,找出有关的语言。

  生: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师:一万三千多里有多长呢大家想过吗?让我们来作个比较大家就明白了。从阳泉到荫营只有12里,13000多里是12的多少倍呢?1000多倍,大家想一想这有多么长啊!

  课文中这样的数字很多,学生们可能对这些数字感知得不够清楚,如果老师能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就能更好地理解长城的气魄雄伟这一特点。

  【资料袋】

  全长一万三千多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之一。长城始建于秦始皇时期,经过历代的增补修筑,现在我们能看到的长城几乎都是明代所建。八达岭长城是明长城中保存最好的一段,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段。这里是长城重要关口居庸关的前哨,海拔高达1015米,地势险要,城关坚固,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登上八达岭长城,极目远望,山峦起伏,雄沉刚劲的北方山势绵延不绝。长城因山势而雄伟,山势因长城更加险峻。“不到长城非好汉”,长城是古今中外各界人士到北京游览的必到之所,迄今为止,已有包括尼克松、撒切尔夫人等在内的三百多位世界知名人士曾登上八达岭一览这里的山河秀色。

  【练习设计】

  让我们来当导游来介绍一下长城好吗?

教学设计方案 篇9

  教学目标

  1、训练与提高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能力。

  2、在诵读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的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教学课时

  1课时

  自学内容

  1、了解作者简介。

  2、朗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

  3、思考: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黄河?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同学们到过黄河吗?(生回答)我们现在就来看看黄河。(出示黄河资料)这就是黄河, 1938年9月,我国著名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出队,来到了黄河岸边,看到了壶口瀑布,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歌颂黄河母亲的豪迈颂歌《黄河颂》。

  一、说黄河

  背景介绍:《黄河大合唱》是诗人光未然在抗战初期转入敌后抗日根据地途中,亲临黄河险峡急流,目睹黄河的恢弘气势后创作的,当时正值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千千万万英雄儿女投入了抗日洪流,诗人以黄河两岸人民抗日救国的英勇斗争为题材,歌颂了伟大祖国和人民的顽强不屈。《黄河颂》是大合唱中的第二乐章,歌词唱出了黄河的气魄,颂扬了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和伟大而坚强的民族精神。

  二、颂黄河

  配乐朗读《黄河颂》,读准字音,揣摩感情。

  教师配乐示范朗读,激发学生的情感。

  学生试读,教师做朗读指导。

  ①全诗的感情基调是豪壮激越的。

  ②注意朗读词和歌词之间的停顿。

  ③注意重点词语的重读。如“望”、“掀”、“奔”、“劈”等

  ④“啊!黄河!”反复了三次,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要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

  指名朗读,展示自我风采,小组评议。

  三、研读诗歌,体会情感美

  1、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黄河?

  (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四、品读诗歌,赏析语言美

  你喜欢诗歌中的哪些语句,为什么?

【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合九篇】相关文章:

1.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合五篇

2.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合10篇

3.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合十篇

4.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集合6篇

5.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集合4篇

6.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集合七篇

7.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集合九篇

8.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集合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