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教学设计

时间:2024-03-26 17:00:47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乞巧》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乞巧》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乞巧》教学设计

《乞巧》教学设计1

  教材简析:

  《乞巧》是人教社课标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设计理念:

  借助古诗这一教学素材,通过“读、写、议、想、说”等灵活多变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学生地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思想。而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古诗境界,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学习目标:

  1、学会“乞、巧、霄、渡”四个生字。

  2、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首古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讲讲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了解有关乞巧节的民风民俗。

  课前准备:

  1、教学课件:牛郎织女的故事、织女配乐介绍、古典音乐。

  2、有关牛郎织女的故事及织女的简介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

  1、同学们好,你们喜欢古诗吗?好的,我们一起来背背我们熟悉的古诗吧!(生背古诗)

  3、刚才我们一起背的几首古诗。都有什么共同特点,它们内容都有什么有关?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与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乞巧》。

  二、初读自悟,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古诗)请同学们读出课题。(学生读题)看看这个“乞”字,你想提醒同学们在书写时注意什么呢?(板书:乞—气。乞字中间少一横,乞字是“ ”,气字是“ ”)同学们在书写的时候,可一定要注意哦!再读读课题。(学生读题)

  2、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林杰所写的。林杰是一位精通书法棋艺的诗人,而且非常的聪明,六岁的时候就能写诗。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他的一首诗。请大家看屏幕,自由读一读,请记住,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所以在读的时候,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学生练读)大家仔细听听,他读准了字音了吗?谁能把字音全部读准?(指名读)

  3、正音:大家发现了诗的第一行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吗?(宵—霄,用点标出来)那你怎么来记住这两个字呢?(“宵”字是宝盖头,“霄”字是雨字头)那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快想字典请教吧!(“宵”是晚上,“霄”是天空)那么怎么样来记住这个“渡”字呢?它是什么意思呢?字典真是我们学习上不可缺少的好伙伴啊!来,我们再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学生齐读古诗)

  4、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现在我们在读书之前,你能用最好的字把这首诗抄在老师发的纸上吗?同学们想不想和我比一比,看谁写得又快又好。开始!写完的同学想一想,议一议,没弄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等全班交流的时候提出来解决!五分钟够吗?开始吧!(学生讨论)

  5、时间到!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说)通过你们的合作学习,我们了解了古诗的大概意思,也正应验了孔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就要学会与他人交流,向他人请教!

  6、那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1、“碧霄”是什么样的呢?2、诗句中的“乞巧”是什么意思?3、不理解“穿尽红丝几万条”)问得好!古人云: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我们在读书学习时,就应当勇敢地提出自己的疑问!

  三、品读鉴赏,积累内化。

  1、要理解《乞巧》这首古诗的意思,得先了解我国四大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之一的牛郎织女的故事,你们知道吗?(知道)谁来说一说。(指一个学生说)牛郎织女在什么时候才能相聚一次呢?(每年的七月初七)

  2、(指诗第一行)在七月七日这天晚上,人们看着“碧霄”,什么是“碧霄”?你能想象出碧霄的样子吗?(学生说)

  出示课件:夜空图。看到这样的夜空,你能描述一下吗?(学生说)在点点繁星中,有两颗星星尤为耀眼,知道它的名字吗?(牵牛星和织女星)

  根据这首诗,让我们到宇宙中去找找这两颗星星吧!(课件天文图)找到了吗?(引导学生找,辨别方位)

  原来古诗还能帮我们解决问题呢!再来读读这首诗吧!(学生齐读)

  它们在银河的两边,遥遥相望,只有在七夕的晚上“渡河桥”来相聚啊!在星空下,诗人林杰忍不住吟诵着:(教师示范读):“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你能读好这两行诗吗?(指名读、男女赛读)

  3、是啊,在这样一个新月当空的`夜晚,人们又在做什么呢?读读三、四行。(学生读)(学生自由说)

  可以看看课后资料袋里是怎么说的?(学生再次回答)

  原来她们是在向织女乞巧啊!同学们,你们对织女了解多少啊?(学生自由回答)

  课件出示织女介绍录音:织女是天上的七仙女,她聪明、善良、美丽无比,更重要的是她心灵手巧,她织得锦缎又光又亮,光的像粼粼闪光的河水,亮的比天上的云霞还亮。人们给她织的锦缎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云锦。织女在云锦上织的图案更是美不胜收啊!她织的花,红似火,白似雪,娇艳欲滴,引来蝴蝶翩翩起舞。她织的鸟,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样,孩子们看见了,都想去捉呢!人们都对织女织的云锦啧啧称奇啊!少女们个个都羡慕,羡慕得不得了,它们羡慕什么呢?(织女的巧手)

  你们羡慕吗?(羡慕)你们羡慕什么啊?(织女的巧手)所以古时候的少女们便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向织女乞巧。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

  4、乞巧节是古时候人们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同学们,你们最喜欢的是什么节日啊?(六一儿童节)想想你们在过六一儿童节时,周围是怎么样的节日景象呢?(学生自由说)

  那古人在过乞巧节又会是怎么样的节日景象呢?再读读三、四行。(学生再次读)闭上眼睛想想,再和同桌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争取说得更好!(交流指名回答)

  四、体验升华,熟读成诵。

  1、我们吟诵古诗的声音一定穿越了浩瀚的天空,飞入了牛郎织女的耳朵里,我仿佛听见了织女在赞叹:人间的孩子真会学习呀!不过织女也在问:“难道们不想向我乞取些什么吗?”你们想吗?说说你想乞取什么?

  2、你还想为哪些人乞巧呢?你们愿意为谁乞取什么呢?

  3、请同学们坐端正,闭上眼睛,默默地在音乐里背着古诗,静静地在心里为亲人、为同学、为老师、为朋友乞愿吧!(音乐)

  4、看着同学们专注的神情,我仿佛听到了你们心灵的话语,我相信你们的愿望一定会变为现实,因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祝福他人幸福的人,自己同样能得到幸福!下课!

《乞巧》教学设计2

  1、学会“乞、霄”2个生字,并书写相关生字。

  2、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课前准备:

  1、教学课件。

  2、收集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 导语导入。

  1、第八组整组课文都是关于有关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的,请大家读121页导语,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1)民间故事引发想象(师述神话传说的由来)*本组课文都与神话传说有关、可感受古人想象的丰富。

  (2)课文可阅读相关书籍。

  (3)是的,这些神话传说流传深远,古人许多诗词中都有描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此有关的29课,古诗两首(师板书课题)。

  2、自由读读这两首诗,注意读正确每个字的字音。

  (1)谁来朗诵这两首古诗。(大屏幕同时呈现两首古诗)一生读第一首,另一名同学读另一首。老师正音、指导读好。

  (2)咱们一起来读一读,思考两首古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生齐读古诗。

  a、作者都是唐代。

  b、都是关于神话传说的。(乞巧——牛郎织女、嫦娥——嫦娥奔月)

  3、小结:

  是的,这两首诗都和神话传说有关,两首诗的作者都是唐代。乞巧作者林杰,李商隐河南沁阳人。第一首主要描写了古代的人们过乞巧节情景,第二首诗主要通过嫦娥奔月的古诗展开想像。

  4、今天,我们先来重点学习第一首《乞巧》,板书课题,并指导“乞巧”二字的读音、书写。乞与气区别提示巧的最后一笔,书空这两个字。齐读课题。谁来说说题目《乞巧》的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资料袋、注释读好今宵、碧霄、渡河桥三个词,我们把生词再放回到诗文中来读读整首诗吧!

  (一)初读古诗、感知质疑。

  1、指名读后,老师也想读读可以吗?学生自由练读,要求字正腔圆。

  2、正音识字:大家发现了诗的第一行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吗?(宵—霄,用点标出来)那你怎么来记住这两个字呢?(“宵”字是宝盖头,“霄”字是雨字头)

  3、古诗词都讲究节奏韵律,因此读诗词仅仅做到字正腔圆还不够,谁能读出节奏来吗?(指2名)来,我们再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学生齐读古诗)

  4、读出了节奏,下一步就要读出诗的韵味了,这需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下面就找到你身边的同学,用上学习古诗的好方法,结合课文的注释和课后资料袋里的内容,想一想,议一议,没弄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等全班交流的时候提出来解决!开始吧!(学生讨论)

  5、时间到!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那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1)“碧霄”是什么样的呢?

  (2)诗句中的“乞巧”是什么意思?

  (3)不理解“穿尽红丝几万条”)问的好!我们在读书学习时,就应当勇敢地提出自己的疑问!

  (二)理解诗意、感悟诗境。

  1、要理解《乞巧》这首古诗的意思,得先了解我国四大神话传说之一的牛郎织女的故事,课前预习读过这个故事吗?

  牛郎织女在什么时候才能相聚一次呢?

  2、出示一二行。(指1名读1)宵什么意思?(晚上)七夕今宵:七夕这天晚上。在七月七日这天晚上,人们抬头仰望“碧霄”,你能想象出碧霄的样子吗?(学生说浩瀚的天空。)

  出示课件:夜空图。在点点繁星中,有两颗星星尤为耀眼,知道它的名字吗?(牵牛星和织女星)让我们到宇宙中去找找这两颗星星吧!找到了吗?(引导学生找,辨别方位)

  它们在银河的两边,遥遥相望,只有在七夕的晚上“渡河桥”来相聚啊!

  诗中哪句话提到了这个动人的传说?

  善良的喜鹊、痴情的牛郎织女感动了我们,动人的故事、美丽的传说牵动了每个人的心,我们仰望星空、想象着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激动和喜悦,此情此景,诗人林杰也忍不住吟诵着。

  3、多美的故事啊,在这样一个新月当空的夜晚,人们又在做什么呢?读三、四行说。

  原来她们是在向织女乞巧啊!同学们,你们对织女了解多少啊?(自由回答)出示资料:织女是天上的七仙女,她聪明、善良、美丽无比,更重要的是她心灵手巧,她织的锦缎又光又亮,光的像粼粼闪光的河水,亮的比天上的云霞还亮。人们给她织的锦缎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云锦。织女在云锦上织的图案更是美不胜收啊!她织的花,红似火,白似雪,娇艳欲滴,引来蝴蝶翩翩起舞。她织的鸟,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样,孩子们看见了,都想去捉呢!人们都对织女织的云锦啧啧称奇啊!少女们个个都羡慕,羡慕的不得了。

  想看看云锦图吗?(出示图片)她们羡慕什么呢?你们羡慕吗?你们羡慕什么啊?所以古时候的少女们便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向织女乞巧。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

  出示乞巧节画面

  教师解说:其实古人在过乞巧节时,从初一就开始购置奇巧物品了,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临近七夕时,乞巧市上更是车马难行,场面非常壮观,观其风情,绝不亚于我们最大的节日——春节。

  (2)联系三四行诗想像:乞巧节这天又会是怎么样的景象呢?反馈。

  a、是啊,每家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取智巧,瞧,在小院里,在家门口,在……(指学生说,在田野,在山坡,在河边,在花园……)人多吗?你怎么知道人很多?读出诗句。(家家乞巧望秋月)读,说出这句话的意思。

  在所有能够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们都在穿红丝线,哪怕夜深了,她们还在不停地穿,为什么啊?(他们想象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b、她们穿了多少条呢?(几万条)真的有几万条吗?(没有)那是多少条?(很多很多)什么多?(红丝多)在第四行里,还有哪个字可以看出少女们穿的红丝很多呢?(穿尽)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

  诗人林杰发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你能像老师这样读吗?(指名读,齐读)

  (三)品读成诵。

  1、我们被姑娘们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深深地感动了,谁想完整读读这首诗?那就请同学们自由的朗诵吧!

  2、刚才我看见有的同学在读的时候都已经闭上眼睛,仿佛沉醉在诗情画意中。我想,他一定是背出来了?你们能背吗?试着背吧!指名读,男女生赛读(这么短的时间内,背诵的又快又准确!咱班的同学果然不简单。)老师背、齐背。

  (四)拓展延伸。

  1、我们吟诵古诗的声音一定穿越了浩瀚的天空,飞入了牛郎织女的耳朵里,我仿佛听见了织女在赞叹:人间的孩子真会学习呀!她送给我们一首《乞巧歌》想读读吗?现在,乞巧的心意更诚了,内容也更丰富了,还可以乞富、乞子、乞健康、乞平安?同学们,你们还想为哪些人乞巧呢?乞取些什么呢?(生自由说:为老人乞取健康;为老师乞取健康;为朋友乞取快乐;为外出的人乞取平安;为残疾儿童乞取健康的身体;为灾区儿童乞取美好的家园?)

  2、请同学们坐端正,闭上眼睛,一起背着古诗,在心里静静地为亲人、为同学、为老师、为朋友乞愿吧!(生齐背)

  3、看着同学们专注的样子,我相信大家的美好愿望,一定会实现,因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看来今天这节课,大家都得巧了。

  (五)布置作业。

  二、板书设计:

  乞巧

  乞——气

  宵——霄天上传说乞取智巧

  渡——度人间企盼追求幸福

《乞巧》教学设计3

  教材简析:

  《乞巧》是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教学理念:

  借助古诗这一教学素材,通过“读、写、议、想、说”等灵活多变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及生生互动,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而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古诗境界,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教学目标:

  1、学会“乞、巧、霄、渡”四个生字。

  2、有感情地诵读这首古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讲讲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了解有关乞巧节的民风民俗。

  教学重点:

  深入情境,富于节奏、有韵律的朗读。

  教学难点:

  理解乞巧是本诗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乞巧图片、古典音乐。

  2、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二、初读自悟

  1、揭示课题;

  2、简介作者;

  3、学生自读诗句;

  4、学习生字“乞”“巧”“宵”“霄”;

  5、一边读一边想,也可以小组进行讨论,看看自己能明白古诗的意思吗?弄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等全班学习时再来解决!

  三、品读鉴赏

  1、通过你们的合作学习,我相信你们对这首古诗有个大概的了解,请同学们自由读诗歌第一和第二行,想一想你能读懂什么?(生自由读诗)(相机理解“七夕”“碧霄”)

  2、要理解“牵牛织女渡河桥”的意思,得先了解我国古代四大民间神话之一的牛郎织女的故事。同学们在课前是不是认真地阅读了老师发的故事资料呀!那我考考你们,牛郎织女每年在什么时候才能相聚一次呢?(每年的七月初七)

  好的,谁能简单的介绍一下织女?

  3、在七月初七日这天晚上,人们望着深蓝浩瀚的星空,想到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你觉得牛郎织女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你能读好这两行诗吗?

  4、是啊,在这样一个弯弯月儿高高挂在天空的夜晚,天上的牛郎和织女喜相逢,那人间的姑娘少女们又在做什么呢?读读三、四行。(学生读)(学生自由说)板书:人间

  5、原来古时候的姑娘们每年都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在人间向织女乞巧。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乞巧节是人们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

  我们再来借助课后资料袋里的介绍来了解一下乞巧节?什么是“乞巧”?乞巧的方式有哪些呢?乞巧节的风俗还有很多,那我们今天学的这首古诗写的是哪一种呢?

  6、假如渡过河桥的织女的两个孩子想请你把人间姑娘们乞巧的情景画一幅画送给他们,你会画上一些什么呢?(学生自由说)说中体会“家家”、“穿尽”、“几万条”、动作“望秋月”

  a、你怎么知道人很多?读出诗句。(家家乞巧望秋月)是啊,每家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取智巧,瞧,在小院里,在家门口,在……(指学生说,在田野,在山坡,在河边,在花园……)在所有能够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们都在穿红丝线,哪怕夜深了,她们还在不停地穿,为什么啊?(他们乞求能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b、她们穿了多少条呢?(几万条)真的有几万条吗?(没有)那是多少条?(很多很多)什么多?(红丝多)在第四行里,还有哪个字可以看出少女们穿的红丝很多呢?(穿尽)

  7、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诗人林杰不由自主地发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请同学们放声朗读吧!(指名读,齐读)

  四、熟读成诵

  1、诗人林杰写下《乞巧》这首古诗,表现人间少女们乞取智巧的热烈场面,我被姑娘们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深深地感动了,我很想读读这首诗。(配乐朗诵)请同学们也在音乐里自由的朗诵吧!

  2、刚才我看见有的同学在读的时候都已经闭上眼睛,仿佛沉醉在诗情画意中。我想,他一定是背出来了?你们能背吗?一起背吧!(学生齐背)

  五、体验升华

  1、我们吟诵古诗的声音一定穿越了浩瀚的天空,飞入了牛郎织女的耳朵里,我仿佛听见了织女在赞叹:人间的孩子真会学习呀!不过织女也在问:“难道们不想向我乞取些什么吗?”你们想吗?说说你想乞取什么?

  2、那古代到底是怎样的节日景象呢?我这里有一组再现古代乞巧场面的镜头,请欣赏。乞巧场面欣赏。(配文)

  3、请同学们坐端正,闭上眼睛,默默地在音乐里背着古诗,静静地在心里为亲人、为同学、为老师、为朋友乞愿吧!(音乐)

  4、看着同学们专注的神情,我仿佛听到了你们心灵的话语,我相信你们的愿望一定会变为现实,因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祝福他人幸福的人,自己同样能得到幸福!

  板书设计:

《乞巧》教学设计4

  教学目的:

  1.会认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学重点:

  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学准备:

  挂图、卡片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意图时间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

  出示图片,播放优美的音乐,教师朗诵古诗。 看着美丽的画面,听着优美的音乐欣赏古诗朗诵。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5分

  二、复习古诗,欣赏评价 。

  师:你学过哪首古诗,给我们朗诵一首让大家欣赏。

  1.朗诵自己学过的古诗。

  2.互相评议谁朗诵得最美。复习学过的古诗,和朗诵方法。

  三、读中识字,准确朗读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为了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创编了许多美好的神话故事,这些故事流传至今,仍深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新的古诗,就反映了两个美好的故事。1.学生跟随老师一起查字典学习生字。

  2.学生把生字的部首和意思及音节写下来。 3.学生跟随老师朗读两首古诗。

  4.学生自己读两首古诗。

  学习利用字典学习生字的方法。准确朗读古诗。

  四、学中教法,用法自学 。

  带领学生学习第一首诗歌。通过看注释、查字典等方法理解“碧宵、乞巧、几万条”等词汇理解前两句诗句的意思。 1. 学生按照老师教的方法,小组学习第一首诗歌的后两句诗句的意思。

  2.小组学习后在班上讨论。

  3.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把后两句诗句的意思表达出来。

  学习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五、配图想象,加深理解 。

  老师把语文书为古诗“乞巧”配的插图展现在大屏幕上,配有音乐朗诵“乞巧”这首诗。1.学生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

  2.用自己的话把诗句描写的景象说出来。

  培养想象能力。理解作者的情感。

  【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意图时间

  一、检查已学,激发兴趣 。

  师:同学们,我们比一比,看谁把《乞巧》这首诗讲得清楚,背得有感情,画的有创意。1.学生现在小组里比赛。

  2.小组推荐一人在班上展示。

  3.大家评议。

  互相启发、促进,激发学习兴趣。

  二、学中教法,用法自学。

  1. 带领学生学习《嫦娥》这首诗的前两句诗句的意思。

  2. 你能不能自己学习翻译后两句诗句的意思。 1、学生在学习小组里学习《嫦娥》这首诗的'后两句诗句的意思。

  2、小组学习后在班上讨论,老师点拨。

  3.自学后两句诗句的意思。

  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自主学习古诗。

  三、总结方法,感情朗读。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乞巧》这首诗。老师觉得大家朗诵得很好。这首诗应该怎样朗诵,才能读出古诗的韵味来呢?谁来给大家总结一下。

  1.学生结合老师是怎样带领学生朗读的,思考朗读古诗的方法。

  2.总结出:前四个子与后三个字之间有短暂的停顿。第五个字加重语气等。

  3.学生朗诵练习,互相评议。

  学习朗诵古诗的基本方法。并且朗诵《嫦娥》这首诗。

  四、读诗配画,加深理解 。

  老师播放音乐。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嫦娥》这首诗诗句的理解画一幅画。1. 学生在学习小组里互相合作画画,根据图画把诗句的意思表达出来。

  2.同学之间互相评价,老师点拨。

  理解诗句意思和作者的情感。

《乞巧》教学设计5

  一、导课

  1、今天我给孩子们带来了一些神话故事的片段,知道故事名字的就把它喊出来。嫦娥奔月、后羿射日、盘古开天地、牛郎织女(抓住孩子喜欢故事的心理,激起孩子的学习的兴趣。)牛郎织女在农历七月七日相会,这天就叫做七夕。七夕的怎么来的呢?让我们看一下动画(出示视频)。

  2、七夕是现代人和古代人都很重视的节日,很多人为七夕写下了很多名篇,今天我们就学习其中的一篇古诗《乞巧》。书写课题。

  二、读中识字

  1、你们在书写课题时有没有想过怎么记住这个“乞”字呢?

  生:气去一横、吃去掉口。师:乞是求人的意思,求人呢就少了一口气,而且求人呢要弯下腰表示尊敬,所以它的.最后一笔是“横折弯钩”让我们再来写写这个字。(抓住孩子的求知欲,进行趣味引导)

  2、“乞”是第几声?“巧”呢?在一起要怎么读?

  3、乞巧是受古诗,是唐代诗人林杰写的,林杰七岁就能写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下这首诗。请同学们打到课本122页,自由的读诗。

  4、随缘起来读读?

  刚才的同学读得不错,因为他们找到了诗的节奏。(及时表扬能使孩子增加信心和学习的积极性)这首诗是七言诗,让我们根据它的节奏一起来读读。

  5、你们在读的过程中有没有注意到有两个同音字?是哪两个字啊?生:宵,霄。我们怎么才能记住这两个字呢?生:相互讨论,发表意见。

  6、你们知道吗以前宵篆文的写法是…宝盖头像所房子,以前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晚上要回家睡觉,所以“宵”指的是晚上。“霄”是雨字头,雨从哪里落下来?生:天上师:所以“霄“就指天空的意思。(趣味识字,抓住孩子们的喜欢听的东西来讲)

  三、精读诗句,进行理解

  1、现在同学们再来读读这首诗,读的时候想想都看到了什么?(根据孩子说的出示四句诗)

  2、同学们想不想看看当时的碧霄?出示图片

  在农历七月七日这天,仰望星空牛郎和织女通过鹊桥来相会。用诗中的两句说是: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3、想想诗人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生:各所己见,并带着不同的感受读读。

  4、牛郎和织女在天上相会,地上的人们又在做什么?生:家家乞巧王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用自己的话说说——乞巧

  5、人们在乞巧,向谁乞巧?——织女(加以介绍,出示云锦的图片,进而引出乞巧节)。

  6、人们乞巧时时怎样的场景呢?——家家乞巧望秋月

  通过这句记感觉到乞巧的人多吗?从哪里能看出来?——家家

  7、他们可能会在哪乞巧呢?生:各所己见师:在每一个能看到织女星的地方都可以对月乞巧。

  8、乞巧的同时人们还做了什么?——穿尽红丝几万条。真的有几万条吗?这里用了什么手法?——夸张。在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在一首古诗里也用到了夸张的手法是?

  9、通过“穿尽红丝几万条这句诗中你还能从哪个字中看出穿了很多汗你红线?生:尽

  10、一个“尽”寄托了人们多少美好的心愿,这美好的心愿就让我们化作对诗的朗诵来体现吧!有谁能带着美好的愿望读读这两句?

  11、当时人们都在乞求,他们当时都在乞求什么呢?当时民间有首乞求诗,让我们看一下。读读

  12、现在让我们穿越时空来到七月七日,拿出笔写下自己的心愿吧!

  我乞:

  13、通过学习我相信同学们对这首诗有了更深的认识,现在让我们再来朗诵下这首诗,听好老师的提示

  在星月如钩的夜空下人们:

  在茫茫银河上喜鹊搭桥让:

  让爱聪明的少女昂起头:

  为了那美好的心愿人们:

  14、现在同学们能背过这首诗吗?

  15、一个美丽的传说成就了我们优美的诗篇,孩子们只要你们热爱生活,热爱民族文化,你们也能成为充满神奇的人。

《乞巧》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会写“乞”等四个生字。

  2、能字正腔圆地诵读《乞巧》,感受古诗的韵律,并会背诵。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渗透古诗学法,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品味追求幸福的情感。

  4、初步了解乞巧节的民俗民风,感受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5、将古诗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下,品味传统文化的丰富、灿烂,在荡漾激情的字里行间中感受汉语言的魅力。

  【教学重点】

  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想象的情境和画面,有滋有味地朗读。

  【教学难点】

  感受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拉开节日的话匣

  1、谈话:同学们,我们中国是个传统的节日大国,有很多传统习俗,比如,农历的正月十五,人们吃元宵,赏花灯,那是什么节?(元宵节),五月初五人们吃粽子,赛龙舟,那是?

  你还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有什么习俗?

  七月初七的夜晚,人们遥望星空,穿红丝线,你知道这是什么节吗?这是七夕节,也叫乞巧节,是古人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

  2、唐代诗人林杰,写的古诗《乞巧》讲的就是这个节日(课件出示)。板书《乞巧》诗题,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写课题。写这个“乞”字你要提醒大家什么?

  3、读题质疑:把课题读一读。师提示学生注意“乞”字的字音变调。生齐读。师简介诗人。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板书疑问:什么叫“乞巧”?古人怎样过乞巧节?七夕节为什么又叫乞巧节?)

  乞巧节是古代人们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你们想知道古人是怎样过乞巧节的吗?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吧。

  二、多种形式读古诗,整体感知

  一读:读准确——自由读古诗、指名读。读后学生评议是否字正腔圆。

  二读:读得有节奏。让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合理停顿。师生合作读出节奏。

  三读:读出味道。(整体感知)

  三、品读涵咏,渐入古诗意境

  〈一〉月下同吟——“七夕今宵看碧霄”

  1、理解宵——霄

  (通过“望文——联系诗句,生义——体会意思。”感受这两个字的意思。)

  师:同学们,在这首诗中有两个字特别容易混淆,谁能当当小老师提醒大家?你怎么记住它们?

  “今宵”是什么意思呢?一首歌难忘今宵,就是难忘今(晚)?那么今宵就是指今天(晚上),“碧霄”是指?浩瀚无际的天空。你是怎么知道的?看注释也是一种学习的好方法。(黑板条出示:借助注释,学古诗)

  课件出示:宵——霄

  把这两个字放回诗句中再细细品味。

  齐读:七夕今宵看碧霄

  2、引读

  〈二〉走进神话意境——“牵牛织女渡河桥”

  1、你们看,这就是夜晚的天空(出示星空图)群星闪烁,犹如颗颗宝石。在这点点繁星中,有两颗星星尤为耀眼,知道它的名字吗?(牵牛星和织女星)课件放大两颗星

  2、简介牵牛星和织女星。

  3、入情入境说神话故事:听过牛郎织女的故事吗?这是千古流传、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

  利用插图,配乐慢慢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

  (淳朴的牛郎和善良的织女被这无情的天河阻隔在天地两头,然而却阻隔不了他们追求人间真爱的决心,王母见此情此景,也被他们所感动,最终便同意让牛郎织女在每年农历的七月七日渡河桥。喜鹊们在七月初七这一天纷纷从天上飞来给牛郎和织女搭桥,好让他们相会。)

  齐读:牵牛织女渡河桥。

  4、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把感受带进诗句读。(个别指导→齐读)

  5、诗词剪辑

  《牛郎织女》这个美丽的传说故事感动了许多人,七夕也成了一个温馨美丽而又凄婉惆怅的节日,引得无数文人墨客为之挥毫提咏,寄情抒怀,留下了许多诗篇。许多诗人以“牵牛织女”为题,寄托情思,写出了浪漫、脍炙人口的经典名句,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课件逐句出示:历代诗人吟咏“牵牛织女”的诗句。(引读,让学生读出相应诗句。)

  ☆(汉)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唐)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宋)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今日人间七月七,天上牛郎会织女。

  问:你最喜欢哪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你想象到了什么画面?(指名说)

  〈三〉吟咏千古乞巧——“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那么,在这样一个新月当空的夜晚,人们又是怎样过乞巧节的呢?

  1、齐读这两行诗: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试着读读三、四行,边读边想象画面。(学生读)你们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让学生说说地上的人们在做什么:向织女乞巧

  2、乞巧节的由来

  (1)七夕节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为什么把这一天叫做乞巧节呢?

  课后资料袋告诉了我们,请自由读读。(课件打出:资料袋的内容)

  课件出示:因为织女心灵手巧,人间的女子希望能在这一天向织女乞取智巧。

  (2)绘声绘色说乞巧

  是啊,织女是天上的仙女她聪明、善良、美丽无比,更重要的是她心灵手巧,她织的锦缎又光又亮,光的像粼粼闪光的河水,亮的比天上的云霞还亮。人们给她织的锦缎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云锦。瞧,织女在云锦上织的图案更是美不胜收啊!(图)怎么样,快说说吧。从同学们的惊叹声老师体会到了你们对织女心灵手巧的羡慕。据说织女织的花,红似火,白似雪,娇艳欲滴,引来蝴蝶翩翩起舞。她织的鸟,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样,孩子们看见了,都想去捉呢!所以人间的女子个个都羡慕,羡慕的不得了,它们羡慕什么呢?(织女的巧手)

  所以古时候的少女们便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向织女乞取智巧。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

  引读诗句。

  3、图文结合想象诗句所描述的画面。

  课件出示:唐朝、宋朝乞巧画面

  交流:你从诗中仿佛看到了什么?是啊,每家的女子都在望着月亮,乞求心灵手巧。

  (1)你怎么知道人很多?读出诗句。(家家乞巧望秋月)是啊,每家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取智巧,瞧,在小院里,在家门口,在……(指学生说,在田野,在山坡,在河边,在花园……)课件在所有能够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们都在穿红丝线,哪怕夜深了,她们还在不停地穿,为什么啊?(他们想象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2)她们穿了多少条呢?(几万条)真的是指数出了有几万条吗?(不是)那是多少条?(很多很多)什么多?(红丝多)在第四行里,还有哪个字可以看出少女们穿的红丝很多呢?(穿尽)

  (3)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诗人林杰发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你能像老师这样读吗?(指名读,齐读)

  4、有感情地引读诗句(个别指导→齐读)

  (1)在小院里,在家门口,在小河边,在所有能看到月亮的地方,人山人海,真热闹啊!谁来读。

  (2)男女老少,望着秋月,等着盼着,织女啊,快飞下凡来。谁来读。

  (3)望穿秋月,丝丝红线,纵然穿尽,也无法表达我乞巧的诚心。一起读。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反复诵读想画面我们可以看出这是古人多么喜欢的一个节日啊。

  (引导学生了解古诗的表达方式)

  5、女孩子们向织女乞求什么?让学生填填《乞巧歌》

  大屏幕出示民间的一首《乞巧歌》。

  《乞巧歌》

  乞手巧,乞貌巧;乞心通,乞颜容;

  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

  6、体验升华,熟读成诵。

  (1)你发现他们仅仅是在乞巧吗?还在乞求什么?再来读读《乞巧》这首古诗。

  (2)我们吟诵古诗的声音一定穿越了浩瀚的天空,飞入了牛郎织女的`耳朵里,我仿佛听见了织女在赞叹:人间的孩子真会学习呀!不过织女也在问:“难道们不想向我乞求些什么吗?”你们想吗?

  说说你想乞取什么?你们愿意为老师、同学和家人乞求什么呢?

  (3)交流:如果这些愿望都能实现,我们会过上什么样的生活?(美满幸福的生活)

  小结:对幸福的向往是历朝历代人们共有的情感,人类永恒的情感!七夕——乞巧节

  让我们一起发出内心的乞求吧!

  (指名读、齐读、配乐读)

  四、咏叹经典,品味传统文化

  1、师生合作读:

  师:……仰望清朗的夜空——生:七夕今宵看碧霄

  师:……茫茫的银河——生:牵牛织女渡河桥

  师:……仰起了头——生:家家乞巧望秋月

  师:……织出了多少美好的心愿——生:穿尽红丝几万条。

  2、生配乐朗诵。

  3、诵读节日诗篇

  (1)泱泱中华,悠悠千年,那历史的长河里沉淀了多少我们祖祖辈辈传下的经典啊!同学们,我们祖国的文化源远流长,而古诗更是文化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明珠。这三年来,老师与你们共同诵读了许多经典的古诗名句。

  在你的《古诗接龙篇》中,你读到了哪些和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呢?找出来,读给大家听。

  (学生诵读《清明》、《寒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元日》等)

  (2)大屏幕相机出示:

  清明(唐)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寒食(唐)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元日(宋)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蕴含着一幅画面,有的还包含着一个故事,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一种传统,让人回味无穷。今天,我也想背一首你们听听,好吗?

  (3)师背《元日》,生齐读这首诗:这首诗写的是我国的哪个传统节日?你读懂了什么?你从中知道了春节有哪些传统风俗?

  (4)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说说写的是什么节日?有哪些传统、风俗习惯?

  五、用心写字

  1、坐端正、仔细看、认真听,教师示范书写四个字。

  2、学生写字。

  六、七夕作业点心

  1、诵读经典:读读、背背、抄抄古诗,注意“乞、巧、渡、霄”的书写。

  2、积累经典:背背有关中华传统节日的古诗。

  3、宣扬文化:给家人讲讲牛郎织女的故事,欣赏牛郎织女的电视剧、戏剧等。

  附:板书

  乞巧 (唐)林杰

  ☆ 看碧霄 智巧 ☆

  渡河桥 幸福

  望秋月 美满

  穿红丝 ……

《乞巧》教学设计7

  设计理念:

  《乞巧》是人教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再一次把学生带回儿时倾听大人们讲故事的快乐中去,感受古人的想象是多么丰富。《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而且浅显易懂,并且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

  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想。而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主要通过读、思、议、想、说、写等形式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进入古诗境界。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

  学习目标:

  1、认识“乞、霄、”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课前准备:

  1、教学课件、古典音乐。

  2、收集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1、同学们,我们祖国的文化源远流长,而古诗更是文化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明珠。这一年来,老师与你们共同诵读了许多经典的古诗名句。那在你的“古诗积累本”中,积累了哪些和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呢?找出来,读给大家听。(学生诵读《清明》、《元日》、《寒食》、《九月九日亿山东兄弟》)

  2、那同学们在平时学习古诗时,有什么好的方法吗?把你的好方法介绍给大家吧!你可以先说说吗?(学生回答: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我会多读几遍来理解诗的意思;我会看注释,查字典来理解;我会把诗背下来,或者记在古诗积累本中;我会上网查资料或者看课外书;我会想去了解诗人和朝代;我会向同学、老师、爸爸妈妈请教。)

  3、过渡:原来学习古诗有这么多的好方法啊!可以多读、多背、多记,也可以查字典、查资料、看注释,还可以想别人请教。那就带着这些好方法,再来学习一首和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吧!

  二、初读自悟,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读出课题。(学生读题)看看这个“乞”字,你想提醒同学们在书写时注意什么呢?(板书:乞——气。乞字中间少一横,乞字是“”,气字是“”)同学们在书写的时候,可一定要注意哦!再读读课题。(学生读题)

  2、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林杰所写的。这是一位精通书法棋艺的诗人,而且非常的聪明,六岁的时候就能写诗。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他的一首诗。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读一读,请记住,读书有三到,(生:谓心到、眼到、口到)所以在读的时候,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学生练读)大家仔细听听,他读准了字音了吗?谁能把字音全部读准?(指名读)

  3、正音:大家发现了诗的第一行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吗?(宵——霄,用点标出来)那你怎么来记住这两个字呢?(“宵”字是宝盖头,“霄”字是雨字头)那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快想字典请教吧!(“宵”是晚上,“霄”是天空)字典真是我们学习上不可缺少的.好伙伴啊!来,我们再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学生齐读古诗)

  4、古人云:独而无学友。(生:则孤陋而寡闻)这句名言是什么意思呢?(生:一个人单独学习,而没有一起学习的朋友,就会见闻少,知识浅薄)对,那就找到你身边的同学,用上你们的好方法,结合课文的注释和课后资料袋里的内容,想一想,议一议,没弄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等全班交流的时候提出来解决!五分钟够吗?开始吧!(学生讨论)

  5、时间到!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说)通过你们的合作学习,我们了解了古诗的大概意思,也正应验了孔子的话:三人行(生:必有我师焉),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就要学会与他人交流,向他人请教!

  6、那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1、“碧霄”是什么样的呢?2、诗句中的“乞巧”是什么意思?3、不理解“穿尽红丝几万条”)问的好!古人云:敏而好学,(生:不耻下问)我们在读书学习时,就应当勇敢地提出自己的疑问!

  三、品读鉴赏,积累内化。

  1、要理解《乞巧》这首古诗的意思,得先了解我国四大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之一的牛郎织女的故事,你们知道吗?(知道)

  谁来说一说。(指一个学生说)牛郎织女在什么时候才能相聚一次呢?(每年的七月初七)

  2、(指诗第一行)在七月七日这天晚上,人们看着“碧霄”,什么是“碧霄”?你能想象出碧霄的样子吗?(学生说)

  出示课件:夜空图。看到这样的夜空,你能描述一下吗?(学生说)

  在点点繁星中,有两颗星星尤为耀眼,知道它的名字吗?(牵牛星和织女星)

  还记得老师曾经教你们积累的杜甫的《牛郎织女》吗?请你们背一背!(学生齐背)

  根据这首诗,让我们到宇宙中去找找这两颗星星吧!(课件天文图)

  找到了吗?(引导学生找,辨别方位)

  原来古诗还能帮我们解决问题呢!再来读读这首诗吧!(学生齐读)

  它们在银河的两边,遥遥相望,只有在七夕的晚上“渡河桥”来相聚啊!在星空下,诗人林杰忍不住吟诵着:(教师示范读):“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你能读好这两行诗吗?(指名读、男女赛读)

  3、是啊,在这样一个新月当空的夜晚,人们又在做什么呢?读读三、四行。(学生读)(学生自由说)

  可以看看课后资料袋里是怎么说的?(学生再次回答)

  原来她们是在向织女乞巧啊!同学们,你们对织女了解多少啊?(学生自由回答)

  织女是天上的七仙女,她聪明、善良、美丽无比,更重要的是她心灵手巧,她织得锦缎又光又亮,光的像粼粼闪光的河水,亮的比天上的云霞还亮。人们给她织的锦缎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云锦。织女在云锦上织的图案更是美不胜收啊!她织的花,红似火,白似雪,娇艳欲滴,引来蝴蝶翩翩起舞。她织的鸟,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样,孩子们看见了,都想去捉呢!人们都对织女织的云锦啧啧称奇啊!^少。女们个个都羡慕,羡慕的不得了,它们羡慕什么呢?(织女的巧手)

  你们羡慕吗?(羡慕)你们羡慕什么啊?(织女的巧手)所以古时候的^少。女们便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向织女乞巧。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

  4、乞巧节是古时候人们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同学们,你们最喜欢的是什么节日啊?(六一儿童节)

  想想你们在过六一儿童节时,周围是怎么样的节日景象呢?(学生自由说)

  那古人在过乞巧节又会是怎么样的节日景象呢?再读读三、四行。(学生再次读)

  闭上眼睛想想,再和同桌说说,争取说得更好!(交流指名回答)

  5、反馈。

  a、你怎么知道人很多?读出诗句。(家家乞巧望秋月)是啊,每家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取智巧,瞧,在小院里,在家门口,在……(指学生说,在田野,在山坡,在河边,在花园……)课件在所有能够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们都在穿红丝线,哪怕夜深了,她们还在不停地穿,为什么啊?(他们想象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b、她们穿了多少条呢?(几万条)真的有几万条吗?(没有)那是多少条?(很多很多)什么多?(红丝多)在第四行里,还有哪个字可以看出^少。女们穿的红丝很多呢?(穿尽)

  c、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诗人林杰发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你能像老师这样读吗?(指名读,齐读)

  四、体验升华,熟读成诵。

  1、诗人林杰写下《乞巧》这首古诗,来表达那些^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同学们,诗中的疑问,你们都解决了吗?那你们能读好这首诗吗?(指名读、齐读、合作读)

  2、看见有的同学都已经闭上眼睛,仿佛沉醉于诗中。我想,他一定是背出来了?你们能背吗?一起背吧!(学生齐背)

  3、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生: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光背还是不够的,我们还要积累下来,和往常一样,打开“古诗积累本”把它记下来吧!(学生记古诗)

  五、拓展延伸,日积月累。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首和中国传统节日——乞巧节有关的古诗,其实古时候很多文人墨客在七夕这天,都留下了许多诗篇。老师这里还收集了一些和七夕有关的古诗,读读看,你对哪首感兴趣?读给大家听!(指名读)有兴趣的同学在课后把它记在你的古诗积累本中吧!

  总结:

  短短的四十分钟,我们收获很大,不但复习了以往积累的古诗,还学习了一首新诗,同时还诵读了很多很七夕有关的古诗,真了不起!大家陶醉在诗海中。充分地感受了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其实不光在课内,在课外我们还应自发地去了解、去学习、去积累,去发自内心地热爱古诗,你们能做到吗?(能)

  下课

  教学反思:

  一节课下来,我觉得,重视知识与能力的迁移,努力实现课内向课外的延伸,拓宽语文的学习空间。这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取向,“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在教学中,我比较关注学生的切身感受和自我体验,重视过程与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充分体现了传统“诗教”的熏陶、感染功能,也体现了语文课程“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

  当然,这堂课既有亮点,也有不足之处。例如我深深地感受到学生的诵读还不够到位,我想,怎样挖掘诗的情感,才能让学生真正读出诗的神韵,还需要我再度去思索吧!

《乞巧》教学设计8

  一、教材简析

  《乞巧》是人教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首诗。这首诗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

  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二、设计理念:

  借助诗歌教学素材,通过“读、议、想、说”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学生地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思想。在教学中把学生带入境界,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三、学习目标:

  1、学会“乞、巧、霄、渡”四个生字。

  2、能朗读背诵古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话讲民间牛郎织女的故事,了解有关乞巧节的风俗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背诵诗歌。

  2、感受古时候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你们爱读古诗吗?谁能背诵一首有关我国传统节日的古诗?

  生:《元日》、《清明》等。

  2、师:很好,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一首写我国传统节日乞巧节盛况的诗——《乞巧》。

  (二)初读自悟,整体感知。

  1、师:①请同学们拿起右手跟我一起写课题。齐读课题。

  ②看到这个“乞”字,很容易让你想到什么字?在书写时有什么不同?

  师提示:“气”的最后一笔横斜钩,而“乞”的最后一笔是横折弯钩。谁能说说“乞”是什么意思?再来看看“巧”字,谁能用它组词。

  师:很好。“巧”字什么意思?谁能完整地说说诗题是什么意思?再齐读课题。

  2、师: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林杰写的。

  师介绍:林杰是一位很了不起的诗人,他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时就能写诗。一下笔就能写成一篇好文章。他还精通书法棋艺,只可惜他英年早逝,17岁就离开了人世。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那么乞巧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节日呢?

  3、师:下面我们先来听一听电脑老师的朗读。

  4、师: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借助课文中的拼音,自由地读4次,前两次注意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后两次,注意读连贯,通顺。注意读出节奏,读出自己的味道。

  5、指名读,师生共同评价。

  6、师:刚才同学们在读的时候,我听见诗的第一行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是哪两个字?那这两个字的字形一样吗?它是什么意思呢?借助组词理解理解了字的意思,相信我们再齐读,准能读得更好。(学生齐读)

  7、师:下面请同学们看看课后注释和资料袋,一边读一边想,也可以小组进行讨论,看看自己能明白意思吗?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等全班学习时再提出来解决。

  (三)品读鉴赏,积累内化。

  1、师:通过你们的合作学习,我相信你们对它有了大概的了解,请同学们自由读诗的第一、二行,想一想你能读懂什么?(生自由读诗)

  2、师:要理解《乞巧》的意思,得先了解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牛郎织女的故事。(课件播放牛郎织女的动画。)

  3、师:是啊,女郎织女历尽了千辛万苦终于在农历的七月初七这天在鹊桥相聚。人们为了纪念他们这段忠贞不渝的爱情,把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定为七夕节,也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情人节。

  4、师:在七月初七日这天晚上,人们望着深蓝浩瀚的星空,想到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你觉得牛郎织女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你能读好这两行诗吗?(指名读)

  那些青年男女携手来到了户外,抬头仰望星空,想到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情景,此时人们是一种怎样的心情?(生体会,再读)假如是你也是人群中的一个,你是一种怎样的心情?(生体会,多种形式读)

  5、师:牛郎织女的故事感动着人们。织女不仅有美丽的容貌,而且手巧。你对织女有哪些了解?(指名说。课件出示织女的资料。织女是天上的七仙女,她聪明、善良、美丽无比,更重要的是她心灵手巧,她织得锦缎又光又亮,光的像粼粼闪光的河水,亮的比天上的云霞还亮。人们给她织的锦缎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云锦。织女在云锦上织的图案更是美不胜收啊!她织的花,红似火,白似雪,娇艳欲滴,引来蝴蝶翩翩起舞。她织的鸟,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样,孩子们看见了,都想去捉呢!人间的姑娘和人们都对织女织的云锦啧啧称奇啊!她们个个都羡慕得不得了。)

  6、师:在这样一个皓月当空的夜晚,天上的牛郎和织女喜相逢,这寄寓了人们的团圆之梦。织女的手巧也让无数的人间少女折服。这一天,少女们都要举行一个仪式,期盼着自己像织女一样手巧。想想人间的姑娘少女们又在做什么呢?自由地读读三、四行。(学生读)

  7、师:古时候的少女们在牛郎织女每年相聚的这一天,都会向织女乞巧。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乞巧节是古时候人们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我们再来借助课后资料袋里的介绍来了解一下乞巧节,看看都有哪些方式?(指名说)

  师:补充2种,课件出示:“蜘蛛结网“和“为牛庆生”,在七月初七晚,将捉来的喜蛛放在首饰盒里或其他器皿里。第二天清晨,打开盒子观察蜘蛛结网的情况,如果网结得方圆得体,疏密有致,即预示着这位乞巧者心灵手巧。传说七夕这天是牛的生日,牧童就会在这一天采摘一些野花挂在牛角上,给牛过生日。当然乞巧节的.风俗还有很多,那我们今天学的写的是哪一种呢?

  8、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诗的三、四行,边读边思考: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

  (1)你怎么知道人很多?读出诗句。(家家乞巧望秋月)是啊,每家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取智巧,她们可能在小院里,在家门口,在所有能够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们都在穿红丝线,哪怕夜深了,她们还在不停地穿,为什么啊?(乞求能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2)她们穿了多少条呢?(几万条)真的有几万条吗?(没有)那是多少条?(很多很多)在这里是虚指。在第四行里,还有哪个字可以看出少女们穿的红丝很多呢?(尽)

  9、师: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诗人林杰发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谁能比老师读得更好?(指名读,齐读)

  师:这些姑娘少女们边穿着红丝线,边在乞求着,知道在乞求什么吗?一首《乞巧歌》表达了她们的心声:(出示课件:《乞巧歌》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自己读读,他们可能在乞求着什么?(指名说)是啊,月光下,我们仿佛看到了这样一幅幅画面:月光下,两个姐妹穿着红丝,在乞求父母。

  月光下,一位农村的少女穿着红丝,在乞求。

  月光下,一位年轻的母亲穿着红丝,在乞求。

  月光下,在乞求。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随机总结:带着这种强烈的感情,再读。(生读)

  (四)熟读成诵。

  1、师:诗人林杰写下的《乞巧》,表现了人间少女们乞取智巧的热烈场面,我也被姑娘少女们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深深地感动了,我也很想读读这首诗。齐读。

  2、师:刚才我看见有的同学在读的时候都已经闭上眼睛,仿佛沉醉在诗情画意中。我想,他一定是会背了,你们能背吗?一起背吧!(学生齐背)

  (五)体验升华。

  1、师:我们吟诵的声音一定穿越了浩瀚的天空,飞入了牛郎织女的耳朵里,我仿佛听见了织女在赞叹:人间的孩子真会学习呀!不过织女也在问:“难道们不想向我乞取些什么吗?”你们想吗?说说你想乞取什么?

  2、师:你还想为哪些人乞求呢?

  生:亲人朋友灾区人民。

  3、师:请同学们坐端正,闭上眼睛,默默地在音乐里背,静静地在心里为亲人、为同学、为老师、为朋友乞愿吧!

《乞巧》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学会“乞”、“霄”两个生字,能区分宵和霄的用法。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这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了解“乞巧”这个节日,了解诗中蕴含的民间传说,潜移默化地体会传统文学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理解诗句意思,了解诗中蕴含的民间传说,激发学习古诗与阅读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的兴趣,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是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十二月令》是一首童谣,可以跟着音乐来念念。

  出示音乐和歌谣,请学生念《十二月令》

  正月灯,二月鹞

  三月麦杆作吹箫

  四月四,做做戏

  五月五,过重午

  六月六,晒霉臭

  七月七,巧食喜鹊啄

  八月八,月饼馅芝麻

  九月九,登高送娘舅

  十月末,水冰骨

  十一月,吃汤圆

  十二月,糖糕印状元

  这歌谣让你联想到哪些诗句和习俗呢?

  (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元日》《清明》

  习俗:端午赛龙舟、吃粽子、祭屈原、冬至吃汤圆、春节吃饺子……)

  2.这七月初七,巧食喜鹊啄讲的正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乞巧节,今天我们和诗人林杰一起过一个乞巧节,(板书课题:乞巧,学生读题)一起念念这个节日的名字。

  3.教学生字“乞”。

  “乞”怎样写又正确又好看?

  师板书,生写一遍,师随机评价。

  给“乞”组个词。什么是“乞巧”呢?你是从哪里知道的。读注释,阅资料袋,从中获得信息,是一种良好的读书方法。

  4.介绍作者。师介绍:这首诗的作者林杰六岁能作诗,出口成章。这首《乞巧》是林杰仅存于世的两首古诗中的一首。

  二、初步感知,学习生字。

  1.打开书本p122自由地大声地读一读,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生自由读。

  2.谁先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

  3.学习“宵”和“霄”。

  在第一句里有一对双胞胎兄弟,(宵—霄,板书)怎么来记住这两个字呢?(“宵”字是宝盖头,“霄”字是雨字头)

  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快向字典老师请教吧!(“宵”是晚上,“霄”是天空)向字典请教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

  ⒋运用

  宵霄

  九()云外碧()

  夜()今()元()

  三、品读鉴赏,积累内化。

  1.学习古诗不光要会读,我们得理解诗句的意思,更要感受诗人的情感。?自由读,猜猜诗的意思。——相互交流

  2.学习第一、二句(出示: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读着这两句诗,你知道了什么?(理解“七夕”、“碧霄”、了解“牵牛织女星”,说简单的神话故事)

  3.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此时,林杰仰望苍茫无际的星空,情不自禁地吟诵道: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想一下,诗人此时脸上的神情是怎样的?(悲伤、喜悦)随机请学生读这两句。

  4.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夜晚,林杰想到了天上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同时看到了人间,年轻的姑娘在——(出示: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读着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理解“家家”、“穿尽”、“几万条”)随机指导朗读,读出人多,线穿得多。

  5.他们向谁乞巧啊?是的,传说中——(出示“织女的资料”:)

  织女是天上的'七仙女,她聪明、善良、美丽无比,更重要的是她心灵手巧。她织的锦缎又光又亮,光得像粼粼闪光的河水,亮的、得胜过天上的云霞。人们给她织的锦缎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云锦。织女在云锦上织的图案美不胜收啊!她织的花,红似火,白似雪,娇艳欲滴,引来了蝴蝶翩翩起舞。她织的鸟,栩栩如生,真的像活的一样,孩子们看见了都想去捉呢?人间的姑娘和人们都对织女的云锦啧啧称奇啊!她们个个都羡慕的不得了。

  怪不得她们会——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她们乞求能像织女一样——……,像她那样——……

  6.七月初七,月亮宛如娥眉,此时在月夜穿针多么的困难,但少女们“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了红丝几万条”,她们仅仅在乞求心灵手巧么?她们还可能在乞求什么?

  写话练习:女孩子们一边穿九孔针,一边乞求着:织女啊,织女啊————

  四、齐读古诗,引导背诵。

  乞求自身平安,乞求家庭幸福,林杰的《乞巧》道尽了古往今来多少人对幸福的向往和追求。我们一起读这首诗。

  师生对读——师生对背——指学生背

  有一首《乞巧歌》说得好,出示,生自己读。

  其实在七夕之夜,还有各种有趣的富有含义的风俗文化,感兴趣的同学们只要可以到网上查查相关资料就可以获得。

  五、课堂练习

  课堂作业本p60,填写《乞巧》

《乞巧》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培养学生古诗画面想象的能力

  难点:描述画面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看我们的教室跟之前有什么不同?

  生:多了一些字画,

  师:自古作画题诗。今天呀,老师就想带着同学的去愿悟这-诗中话画的美

  在此之前,老师想跟大家过一招!看到这幅画你会想到哪首诗?《清明》

  看到这幅画面,让你不禁想起——《元日》这幅画面呢?——《九月九月忆山东兄弟》

  读着读着文字,这些传统节日的画面仿佛在我们眼前一一浮现,多么神奇!

  你知道这种学习古诗的方法叫什么吗?(板书:画面想象)

  二、那就让我们带上想象,起进唐代诗人林杰笔下又一描写传统节月的诗作——《乞巧》板书课题

  三、乞巧的故事

  师:同学的你的知道气巧的意思吗?

  生:乞巧又名七夕,向织女乞取智巧(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看注释,查资料袋(板书:看注释、资料袋)

  师:是的,这也是我们学习古诗的一种方法。

  四、看资料袋

  师:那你们通过查资料袋的学习方法,你们知道哪些关于乞巧的习俗吗?

  五、接下来,请同学们根据老师刚才所说的画面想象的学方法,向由朗读《乞巧》,发挥想象,在乞巧节这天晚上,你看到了什么?点名读,其他同学思考,读古诗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的`有节奏、音韵感(形成一定的节拍感和音乐性)

  3、语言的强弱,语言的长短(重读、轻读)(快读、慢读)

  六、通诗意

  读了这么多遍,同学们心中有没有浮现出什么画面呢,谁来说一说?“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你看到了什么?你们能给这句诗的画面题个名字吗?“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这句诗你看到什么?说说诗句的意思。

  七、想象画面

  我感觉呀,同学们说得还不够美,意境还不够深远,那我们就想象一下动笔写一写,把诗意再扩写一下

  请一二组同学用笔写第一幅画面,三四组同学写第二幅画面。最后我们比一比谁的画面写的最美!

  八、诗意配诗句读

  那这首诗,给我们传达出一种怎样的情感呢?过节的喜悦,追求幸福的美好祝愿

  九、拓展古诗

  《乞巧》这首诗表达人们在七夕节乞求幸福的美好祝愿,那我们来看下《秋夕》这有诗,也是借牛郎织女相会表达美好的心情吗?请同学们根据这节课所学的学习方法,自由朗读《秋夕》

  理解体味《秋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传达出一种怎样的心情?失意宫女孤独的生活和苦闷、凄凉的心境。

  十、结尾

  中国三千年诗韵如歌,它用极简短的字眼,却表达出了无穷的含义。希望同学的在今后的学习中,要多读、多运用画面想象这一学习方法,去感悟诗词之美。

《乞巧》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 会写4个字,能认 8个字。

  2. 背诵本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意。能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4. 教学重点:朗诵背诵本诗,理解诗意,体悟诗情。

  5.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含义,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6. 教学准备:1、学生收集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2、教师准备蹊跷用的红丝线和针。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 看插图,引导说出牛郎织女的`故事。

  2. 牛郎织女相会的同时,唐代民间正在举行一个盛典——过乞巧节。想知道乞巧节是什么节吗?

  3. 简介诗人林杰。

  4. 阅读课后“资料袋”,了解乞巧节。

  二、初读诗歌,指导朗读。

  1. 认读生字,扫除阅读障碍。

  2. 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3. 指导按“平长仄短”规律读。

  (1)师示范读。

  (2)生自由大声读诗。

  三、学习古诗,体会诗情,感悟诗意。

  1. 解诗1、2句。

  (1)看书上插图,给插图起名。(题目)

  (2)织女平时在天上的生活是怎样的呢?出示汉代无名氏的诗句:“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涕泣零如雨。”

  指导读,想象。

  牛郎和孩子们在天河东岸如何呢?出示:“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3)人们同情牛郎织女的不幸,人们更渴望现实生活中充满幸福与自由。所以在七夕,人们都会深情祝福他们——

  (4)齐读1、2句诗。

  (5)他们今天终于相会了!多为他们高兴呀!——怎么读出来呢?(高兴。激动)

  2.理解3、4句诗。

  1. 抓住“家家”“穿尽”来理解乞巧节热闹盛况。

  2. 设置情境,模仿乞巧。进行“对月穿针”活动。

  (1)出示《乞巧歌》(唐代民间)

  “乞手巧,乞容颜,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

  出示胶东地区乞巧歌:

  “天皇皇地皇皇,俺请七姐姐下天堂。不图你的针,不图你的线,光学你的七十二样好手段。”

  小结:(让学生自己感受)凡是美好的心愿,都可以在今天向织女乞取。

  (1)理想是指路明灯。我想知道你们有什么样的心愿?指名说心愿,培养理想观念。

  a. 小组内互说理想。

  b. 指名说心愿。

  (2)让我们祈求织女姐姐实现我们的心愿吧!取出红丝线和针,模仿古人对月穿针乞巧。

  要求:一边说出自己的心愿,一边把红丝线穿过针鼻儿。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

  (4)让我们尽情感受这盛大的典礼吧!大声朗读本诗,进入唐代盛大的乞巧场面。

  四、诗歌是要配乐歌唱的,让我们模仿古人来唱读诗歌吧!(古典配唱)

  1. 试着选择欢快、优美、抒情的歌曲配唱。

  2. 推荐耳熟能详的《天仙配》中的“树上的鸟儿成双对”调。

  3. 齐唱本诗。

  五、扩展延伸。

  今天我们和唐朝人民一起向织女乞取智巧,表达了在美好的日子里我们美好的心愿。但是,只靠乞取就能实现理想吗?现实生活中,到底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让同学们讨论。归结为:假若你和时间一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

  附板书:

  乞巧——→织女?

  平仄规律唐 林杰

  入境 |

  配唱 ↓

  自己

  (和时间赛跑!)

《乞巧》教学设计12

  【学习目标】

  1、认识“乞、霄、”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课前准备】

  1、教学课件、古典音乐。

  2、收集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古诗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耀眼夺目。在你的记忆中,有哪些古诗是与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关的呢?背一背。

  今天,我们还要来学习一首与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乞巧。

  二、初读

  1、板书课题:

  看老师写课题,会读吗?(指生读)。“乞”字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指生说。师板书比较“乞──气”,书本p124,端端正正地写一遍。“乞”是什么意思?齐读课题。

  2、下面就来读读这首诗吧,注意: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请你自由反复地读,努力读正确,读流利。

  ⑴由读;

  ⑵指生2、3读;

  ⑶齐读。

  3、孔子曾说过: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下面就请你再来读读古诗,边读边想,学思结合,可以借助p122注释、p124课后资料袋,想想诗句的意思,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

  学生自学。

  4、学完的小朋友把自己的理解在小小组里相互交流交流,不明白的地方与大伙讨论讨论:

  ⑴讨论。

  ⑵集体交流:

  说说你读懂了哪些词句?

  ⑶是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平时学习中,也要学会与人合作,向他们学习。

  三、研读

  1、现在还有哪些问题未能解决呢?指生说,师引导: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七夕今宵看碧霄”:

  ⑴请关注第一行中两个读音相同的字。

  ①生找出来,师板书:宵,霄。引导组词理解;

  ②在诗句中,“今宵”就是指:今天晚上;

  “七夕今宵”:七夕节的晚上;

  “碧霄”:深蓝的天空。

  ⑵“碧霄”是什么样子呢?能想像出来吗?指生说。

  ⑶在七月初七的晚上,抬头仰望天空,深蓝的天空中繁星点点,出示星空图。

  ⑷七夕今宵看碧霄,看着这美丽的星空图,你想到了什么?让我们一起来回顾这个流传甚广的神话故事──播放故事。

  ⑸多么生动的'神话啊,让我们一起美美地来读读(一、二两句)。

  3、诗人写这首诗仅仅是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吗?还写了些什么再读读古诗:

  ⑴自由读,指生说。

  ⑵向谁乞巧?

  “织女”在天宫里不停地织着云霞,我们一起来欣赏她的杰作。

  ①看图片;

  ②你想用哪些词句来形容这么美的云霞?指生说;

  是啊,出示课件、齐读。

  ③这么美的云锦都出自──织女的巧手。

  人们对织女的云锦啧啧稀奇,少女们也羡慕得不得了。她们羡慕什么呢?指生说,心灵手巧(板书),所以,七夕节的晚上,人们都会望着秋月乞巧(回题)。

  出示:“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4、轻轻地吟诵这两句,读着读着,你的脑海中隐约浮现怎样的场景:

  ⑴指生说。

  ⑵师相机评价引导:家家──人多;望秋月──地广;穿尽、几万条──心诚。

  (很多人穿了很多条线,可见非常热闹。)

  ⑶理解了这些,再来读读这两句,齐读。

  ④每逢七夕,少女们都要乞求得到像织女一样的美丽、聪明、心灵手巧,所以七夕节,又称“乞巧节”,齐读全诗。

  四、延伸

  1、在民间,还流传着《乞巧歌》,出示,自由读读,想想人们还在乞取什么呢?(自读,指名说,齐读。)

  乞巧的内容更丰富了,人们乞巧的心意也更真诚了,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指生读;齐读。

  2、《乞巧》一诗表现出古代女子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小朋友有没有自己的愿望?(指名说自己的愿望。)让我们借助此诗来表现自己的愿望,一起读。

  3、能把这首诗背出来吗?

  4、七夕节是人们喜爱的一个节日。在古诗园里,还有很多表现七夕节的古诗。老师选取了两首推荐给大家,你可以读一读,简单地学一学:

  ⑴出示,自由读;

  ⑵指生读,齐读:

  这两首诗中,哪些地方又让你感受到七夕节人们乞巧的场景?)

  5、“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积累是很重要的,把《乞巧》这首诗抄一抄,也可以把《七夕》摘抄在自己的积累本上。

《乞巧》教学设计13

  【学习目标】

  1、认识“乞、霄、”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

  【学情分析】

  1、三年级学生学习古诗还处在接受的阶段,因此我力求应以扶为主,渗透学习方法。

  2、这首诗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乞巧节学生也未必听过,含义就更难理解。因此,我从学情出发,以解决学生的疑问设计教学。

  【教学重点、难点】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并且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了解古诗中的传统文化,理解“乞巧”的意思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课前准备】

  1、教学课件、古典音乐。

  2、收集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中国是个传统的节日大国,有很多传统习俗,比如,农历的正月十五,人们吃元宵,赏花灯,那是什么节?(端午节),五月十五人们吃粽子,赛龙舟,那是什么节?七月初七的夜晚,人们遥望星空,穿红丝线,你知道这是什么节吗?

  2、板书诗题《乞巧》,教写“乞”字。

  3、读题质疑。

  二、诵读古诗。

  1、请同学们带着疑问,自由地把这首诗读一读,注意在读的时候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顺。

  ①指读。②齐读

  三、理解第一行

  1、同学们发现了吗,在这首诗中有两个字特别容易混淆,谁能当当小老师提醒大家?理解“今宵”和“碧霄”的意思,渗透方法。(黑板条出示:借助注释,学古诗)

  2、谁能说说这一行的意思?(黑板条出示:抓关键词,理解诗意。)

  3、指导朗读

  四、理解第二行

  1、在这点点繁星中,有两颗星星尤为耀眼,知道它的名字吗?(牵牛星和织女星)听过牛郎织女的故事吗?是啊,这是千古流传,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这一天正是牛郎织女过河相会的`日子,同学们试着读一读这一行。

  五、理解第三、四行,解决学生的疑问。

  1)读三、四行,说学生的理解。

  那么,在这样一个新月当空的夜晚,人们又怎样过乞巧节呢?(学生自由说)

  2)朗读指导

  通过反复诵读,我们便体会了诗中所蕴含的情感。(黑板条出示:反复诵读体会情感)

  3)借助资料袋理解“乞巧”的含义。为什么把这一天叫做乞巧节呢?课后资料袋告诉了我们,请自由读读。

  (学生回答)课件出示资料袋。

  4)出示织女织的云锦图,感受织女的心灵手巧。

  5)理解什么叫乞巧?

  6)总结方法。刚才,我们借助资料,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也是学习古诗的一种好方法。

  六、铺垫内容,结束教学。

  同学们,学习古诗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想象画面,下节课我们要通过想象画面学好读好这首古诗。

《乞巧》教学设计14

  一、教材分析:

  《蝉》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日积月累,它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是一首托物寓意的诗。虞世南是唐初著名书法家,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子,人称虞永兴。

  二、剖析诗意

  蝉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意:

  萧疏梧桐之上,蝉儿低饮清露,蝉声清脆响亮,回荡树林之间。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视群虫,不用借助秋风,传声依然遥远。

  三、作者介绍

  永兴县文懿子虞世南,字伯施,汉族,余姚(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初唐著名书法家、文学家,政治家。隋炀帝时官起居舍人,唐时历任秘书监、弘文馆学士等。唐太宗称他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绝。一曰忠谠,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词藻,五曰书翰。”原有诗文集30卷,但早已散失不全。民国时期,张寿镛辑成 《虞秘监集》 4卷,收入 《四明丛书》。

  四、创作背景

  李世民夺位李渊后,虞世南任弘文馆学士,成为重臣,但从不傲慢,踏实勤奋,使得李世民对其称赞有加,深得赏识,于是常邀他参加一些典礼活动。一天,李世民起了雅兴,邀请弘文馆学士们共赏海池景色,谈诗论画,李世民询问大家是否有新的诗歌作品,虞世南便诵读出该。这首诗可能是他受唐太宗知遇之恩而作,所以诗中的蝉是一种清高尊贵的形象。

  五、艺术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诗的关键是把握住了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到了艺术上的契合点。

  首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因古人常以“冠缨”指代达官贵人。显宦的身份和地位在一般老百姓心目中,和“清客”是有矛盾甚至是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蝉的形象中了。这“贵(人)”与“清(客)”的统一,正是为三、四句的“清”无须借“贵”做反铺垫,用笔巧妙。

  次句描写蝉声之传播。梧桐是高树,用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清高挺拔,且与末句的“秋风”相呼应。“流响”二字状蝉声的抑扬顿挫和长鸣不已;“出”字则把蝉声远播的意态形象化了,让人感受到蝉鸣的响度与力度。全句虽只写蝉声,但却从中想象到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句对蝉声传播的生动描写,后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三、四两句是全诗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一、二两句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议论。蝉声远播,一般人往往认为是借助于秋风的传送,作者却别有慧心,强调这是出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着一个真理:修身而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扬。它突出强调一种人格的美,强调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和“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作者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作者以蝉自许,雍容不迫的风度和气韵。

  实际上,咏蝉这首诗包含着诗人虞世南的夫子自道。他作为唐贞观年间画像悬挂在凌烟阁的二十四勋臣之一,名声在于博学多能,高洁耿介,与唐太宗谈论历代帝王为政得失,能够直言善谏,为贞观之治作出贡献。为此,唐太宗称他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并赞叹:“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从他不是以鲲鹏鹰虎,而是以一只不甚起眼的蝉来自况,也可见其老成谨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古诗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古诗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出示《蝉》这首诗,学生自由读

  蝉(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二)了解作者资料

  (三)学习这首诗

  1、第一句:垂緌饮清露

  (1)垂緌,帽带结在下巴下边的下垂部分。暗示自己的显宦身份。

  (2)清露,纯洁的露水。饮清露,暗示自己清廉的品质。

  (3)该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是运用比兴的手法暗示自己的显宦身份和清廉的品质。

  2、第二句:流响出疏桐

  (1)流响,指接连不断的蝉鸣声。

  (2)“疏”字写梧桐枝干高挺清拔,让人感到流响易于流传。又与末句秋风相呼应。

  (3)诗人以蝉自比,则其名声也就不同凡响。

  3、三、四两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居高”的“高”有哪两层含义?

  明确:一是实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二是暗指“饮清露”的品格之高。

  (2)三、四句借蝉抒怀: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诗人笔下的“蝉”带有自况的意味。

  4、小结:

  在众多的咏蝉诗中,李商隐的《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也很有名。这三首诗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观察蝉的眼光、心情也就不同,因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被称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乞巧》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会认“乞、霄”两个生字,能正确书写“乞、巧、霄、渡”四个字。

  2、大致理解诗意,能带感情地诵读《乞巧》,感受古诗的韵律,并会背诵。

  3、能通过拓展阅读丰厚对“七夕”佳节的认识,感受古人对这一节日的喜爱之情。

  4、教学重难点:

  ①会认“乞、霄”两个生字,能正确书写“乞、巧、霄、渡”四个字。能带感情地诵读《乞巧》。

  ②感受古人对这一节日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

  ppt。

  教学过程:

  一、回忆神话,导入新课

  1、图片展示——牛郎织女(介绍牛郎织女的故事)

  同学们,你们认识他们吗?是谁呀?(牛郎和织女)

  对了,正是牛郎和织女。牛郎呀,他是一个勤劳能吃苦的好伙子。而织女呢是天上的仙女,她有一双巧手,可以织出美丽的锦锻,绣出栩栩如生的图案。她绣的花朵非常逼真,就连蝴蝶都会停在上面。她是当时女子们的偶像呢。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对呀,就这样,他们两个在一头老黄牛的帮助下,相爱了。过着平常而幸福的生活,后来还有了一儿一女。可是,天上的王母娘娘知道了,她可不同意。这凡人和神仙怎么能相爱呢。于是她派天兵天将把织女抓走了。当牛郎追去的时候,王母娘娘用银簪一划,天上出现的一条银河,牛郎再也过不去了。于是,就剩下了牛郎一个人,而他们的一双儿女也成了没有母亲的孩子。多么可怜呀。他们的故事感动了喜鹊,于是千万只喜鹊飞来,在银河上搭起了一座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由此,形成了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七夕”节。

  2、“七夕”节又叫“乞巧”节。咱们是第一次见“乞巧”。我们一起来写一下好吗?

  示范写“乞巧”(板书)

  “乞”谁有好办法记?(减偏旁、气减一横)

  谁会用“乞”组个词?组词:(乞丐、乞讨、乞儿)

  二、初读古诗,感知节日

  1、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古诗,他的作者是林杰。林杰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章。又精书法棋艺。卒,年仅十七。这是他流传下来两首古诗中的一首。

  2、生自由读

  3、指名读(同学正音)

  4、提示:每首诗都有它的韵律存在,如果把它的.节奏读出来,会更好听

  5、生自由读、师指名读

  6、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发现吗?(同音字:宵、霄)

  三、研读古诗,感受节日

  (一)、学习“七夕今宵看碧霄”(图片出示)

  1、师范读。

  2、这两个宵,霄意思一样吗?

  宝盖头的宵是什么意思? 宵——今宵——今天的晚上

  雨字头的霄又是什么意思? 霄——碧霄——深蓝色的天空

  3、除了意思不同,还有什么不同?(写法不同。)

  (部首不同——雨来自天空,所以“霄”;“宝盖头”表示屋顶,在屋下看夜晚,就是“宵”。)

  4、我们在七夕的夜晚抬头仰望天空,看到了什么?

  (深蓝色的天空,星星,牛郎和织女)

  5、那是一个怎么样的夜晚。(美丽,美好,神奇)

  6、谁能把这种美女的感觉从句子中读出来?(生自由读,指名读,师范读,齐读)

  (二)、学习“牵牛织女渡河桥”

  1、看着,看着(生齐读诗句)(渡就是渡过的意思。由三点水和度过的“度”组成。师板书渡字)

  2、平时,牛郎和织女是怎么渡的?

  (孟郊:古意,河边织女星,河畔牵牛郎。未得渡清浅,相对遥相望。

  河畔:河边的意思。未:没有。清浅:指银河。

  师范读。

  3、平时,牛郎,织女是怎么渡的?

  他们只有等过了364天,才能在七月初七的这天相会。一年也就这么一天。这一天是多么的(宝贵)这一天,牛郎和织女相会是多么的(高兴)

  4、生齐读“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读出相会时的高兴)

  生再齐读

  (三)、学习“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1、他们相会时,不仅牛郎和织女是这么高兴,连人间女子也是非常的高兴的。

  请你们读读。人间女子在高高兴兴地乞巧。乞巧是什么意思呢?

  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本上124页的资料袋,划一划重要的信息。(生划重要信息)

  乞巧是什么意思?(乞取智巧)

  人间女子除了会乞求心灵手以外,还会乞求些什么呢?

  2、当时,流传着这样一首名谣。

  生自由读

  (乞巧歌:“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

  姊妹zǐ mèi:姊和妹的合称,现常常用于兄妹和姐妹的统称)

  乞巧什么?(乞求心灵手巧)

  女子的心愿这么多,一条一个心愿,一条一条,几万条。

  穿尽了就是“穿没了”怪不得,诗人说“穿尽红丝几万条”。

  那还是红丝吗?这分明就是“心愿”。

  生自由读,指名读,示范读,齐读

  谁家在乞巧呀?(你姓什么?噢,沈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百家姓,万户人。

  怪不得“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3、这七夕在人们心中就是一个什么样的节日呀?

  (美好)

  4、听音乐,蕴感情

  指名读、师示范读、齐读、(正音、齐读)

  (四)、这是多么美好的节日呀,让我们把它收进我们的脑海中吧。像朗读一样把它背下来吧。

  (生自由背)

  试背。

  四、抄写《乞巧》教生字(出示整首古诗,生字用田字格代替)(宵,霄。)

【《乞巧》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乞巧》教案11-04

乞巧教案范文12-12

《乞巧》教案15篇11-04

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模板07-16

经典教学设计03-05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04-27

教学论与教学设计05-20

课程设计教学设计12-26

《村居》教学设计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