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教学设计

时间:2023-05-05 16:29:19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望洞庭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望洞庭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望洞庭教学设计

望洞庭教学设计1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并写了非常优美的文章。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生: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生: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生: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生:我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多媒体出示)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师:你理解得真不错

  生:我理解“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我理解了“潭面无风镜未磨”(多媒体出示)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

  生:朦朦胧胧、模模糊糊。

  生:我理解这句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给生配乐)

  湖光/ 秋月/ 两相和,

  潭面/ 无风/ 镜未磨。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多媒体出示)

  生:遥望:远望。

  师: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生: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白银盘里放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师:请你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

  生:真美,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师: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生: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请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望/ 洞庭/ 山水色,

  白银/ 盘里/ 一青螺。

  师: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并背诵。

  师: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

  生:秋天的一个夜晚,我和刘禹锡登山岳阳楼,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胧中那君山就象是白银盘里的一个青螺,十分惹人喜爱。在这个宁静和谐的夜晚,我和刘禹锡依依话别。

  生: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像笼罩着一层薄纱。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我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

  生:……

  三、总结。

  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五、评析。

  1.注重迁移、积累、感悟,习惯情趣。

  活用了于永正的五重教学法,用儿童化的语言让孩子们从读中发现问题,产生美感,产生乐学感。

  2.在操作过程中重情趣。

  古诗词很美,但不好教,在一幅直观的画面中,学生有针对地去匹配他已有的知识,既回忆起了以往学过的“风清月明”、“风月无边”,又把握了诗文审美韵味与内涵。在积累语言与情感的基础上,注重对生命的感悟,展示自己对古诗的.个性解读,“白银盘里一青螺”一句低调处理,更显示了学生能触类旁通地创造性思维。

  3.“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写不止半壁江山,两根柱子一条龙之说,提升了习作的地位,使之更科学合理化。在课堂上强调课文对生活的热爱和练说练笔的积极性。将课后的习题设置成“岳阳楼上望洞庭”的情境练说,有的学生进入了角色,在与刘禹锡的朋友话别;有的利用了搜集的资料介绍了《题君山》的诗文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把对景色的描摩,诗意的外化活用纠个性的表达中,不正是语文素养的提高吗?而课首的成语系列也自然的水到渠成、学以致用。

  4.《望洞庭》古诗解读。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归纳一下值得思考和讨论的问题,主要有三:

  查《现代汉语词典》,“和”字的读音一共有四种,但与这一语境的意思相关的读音有两种:一是读hé。二是读hè。细细揣摩,我以为:此处之“和”还是读作第二声(hé)为妥。其理由有三:

  (1)从“和”的字义来看,它最初是“相应”或“谐”的意思。许慎的《说文解字》有云:“和,相应也。”《广雅释古三》也说:“和:谐也。”后来,引申为和睦、协调。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强调:“古唱和字不读去声。”由此不难发现:“和”字最初的意思是由声音相应而来的。它应读作hé,在古代,即便是“唱和”的意思,也不能读为“去声”。如今的第四声读法是后来随着字义地不断延伸与扩大,分化出来的。再从“和”字的现代解释看,此处之“和”也不应读作hè。《现代汉语词典》认定:当“和”字读作hè时,一是指“和谐地跟着唱”;二是指“依照别人的诗词的题材和体裁做诗词。”但不管哪种解释,都有“跟从”与“依照”的意味。联系诗句“湖光秋月两相和”。如果将“和”字读作hè,解为“跟从”与“依照”,那就与诗句的意思不合了。

  (2)从此诗的格律来看,此诗当为首句入韵。我们知道,按照诗词格律的规定,七绝的格律类型大体有四。

  其一:⊙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

  其二:⊙平⊙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

  其三:⊙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其四:⊙仄平平仄仄平,(韵)⊙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与上述格律比照,此诗应属七绝的类型之二。所以,首句必须押韵,而且应为平声。

  (3)从上下文来看,上文的“相”是“交互”的意思,所以只有将“和”字读作hé,解为“应”或“谐”,才能与上文“相”字的意思贯通。如果将此字读作hè,那就会使“和”字涂上“跟从”或“依照”的色彩。这样做,显然与诗人笔下的情景不合。

  (4)“镜未磨”究竟应作和解释?

  对第二句中“镜未磨”的解释有二:一说是水面无风,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

  搞清楚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弄明白“镜未磨”究竟是什么样。《淮南子.脩务训》上这样说:“明镜之始矇然未见形容也,及拭之以玄锡,磨之以白毡,则须眉微毛可得而察。”意思是说,铜镜一开始的时,镜面暗淡无光,还不能照出人的面容,只有在镜面敷上一层反光剂氧化锡(或谓水银),再用白毡打磨(即抛光),才能光洁明亮。由此可见,诗中的“镜未磨”,当是指铜镜未经打磨暗淡无光的样子。若简单地将“镜未磨”解释为水面无风,波平如镜,突出的是湖面的平,就与古代的铜镜尚有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等多种形制的事实并不完全相符。所以我以为,“潭面无风镜未磨”一句还是理解为“无风的湖面就如同未经打磨的镜面一般暗淡无光”为妥。这样解释,既与当时湖面上光线不足,水波不兴的情境相合,也与诗人置身于特殊的观察位置——岳阳楼月夜俯望洞庭之所见相符。

  (5)“青螺”究竟是何物?

  最后一句中的“青螺”究竟是何物呢?也有两种说法。有人说,“青螺”是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是古代妇女画眉所用;也有人说,“青螺”就是青色的田螺。首先应当肯定,不管是那一种说法,它们都是以“青螺”的形象来比洞庭湖中的君山,这一点是肯定的。比较以上两种对“青螺”的说解,我以为,后一种说法更为直接,更加具有原创性。

  为什么人们会把“青螺”释为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是古代妇女画眉的用品呢?这很可能是受神话传说的暗示。相传在远古时代,洞庭湖中并没有岛。每当狂风大作、白浪滔天时,来往船只无处停靠,常被恶浪吞没,当地人民苦不堪言。这件事引起了水下72位螺姑娘的同情。她们忍痛脱下身上的螺壳,结成一个个小岛,后来连在一起,就成了今天的君山。君山上的72峰,就是72位螺姑娘变成的。

  说来也巧,雍陶也曾写过一首《题君山》,其诗曰: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读雍诗,我们不难发现,诗人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点出了湖山的色彩,继之又将神话传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与刘禹锡的《望洞庭》相比,可以说,两首诗都巧妙地以“螺”作比,刘禹锡的《望洞庭》是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而雍诗则是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人们说,对比之下,细微的差异可能会更加清楚。

望洞庭教学设计2

  文本细读

  《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诗人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后,赴任的途中经过洞庭湖时,月夜遥望洞庭湖写下的。很多诗人写洞庭湖,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都着眼于它波澜壮阔的气势,这首诗却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洞庭月夜图,明白如话,却意味隽永,此诗以语言轻俏,意境静美而著称。

  教学理念

  1、“阅读诗歌,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潜力”。(《新课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认识“螺”,掌握“庭、螺、潭”3个生字。

  ⑵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课文,默写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潜力。

  ⑵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的意境。

  ⑶学习透过查阅工具书了解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意思感受诗的意境。

  2、感受奇特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搜集有关山水风光的古诗词及名句、工具书。

  2、教师准备:图片flash朗读视频ppt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意境板题导入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这天,我们一齐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湖的美景。板书:洞庭

  2、课件出示洞庭湖的图片资料。

  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

  (洞庭湖古称“云梦泽”,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号称“八百里洞庭湖”。洞庭湖的意思就是神仙洞府,其最大的特点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渔帆点点,芦叶青青,水天一色,鸥鹭翔飞。春秋四时之景不同,一日之中变化万千。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秋月图。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4、引出课题

  (洞庭湖的景象十分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述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播放配乐朗诵,师将课题补充完整。

  二、自读理解想象画面

  (一)自读自悟

  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检查自学效果,正音:庭、潭、螺、(课件指导书写“螺”)

  2、再读思考初步感受

  诗人描述的是什么状况下的洞庭湖景色?

  (月下风平浪静时的洞庭湖景色。)

  诗人看到了那些景物?联想到了什么?

  (二)指导理解

  1、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多媒体出示)

  学习:“湖光秋月两相和”。

  你读出时间了吗?(秋天的夜晚:“秋月”)

  结合看插图说说你看到到的'那些景物了?

  和:和谐、协调。

  学习:“潭面无风镜未磨”

  那里藏着一个精确的比喻,你读出来了吗?

  (把“潭面”比作“铜镜”)

  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为什么?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图片出示,介绍铜镜)

  你能把你感受到的美景介绍给大家听吗?

  师: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

  2、学习“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多媒体出示)

  遥望:远望。

  图片出示君山,师简介君山的传说。

  (君山风景秀丽,它是洞庭湖上的一个孤岛,岛上有72个大小山峰,相传4000年前,舜帝南巡,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追之不及,攀竹痛哭,眼泪滴在竹上,变成斑竹。之后两妃死于山上,后人建成有二妃墓。二人也叫湘妃、湘君,为了纪念湘君,就把洞庭山改为君山了。君山现有古迹二妃墓、湘妃庙、柳毅井、飞来钟等。)

  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一青螺”呢?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山水美景。

  再看插图,说说感受。

  师:这句诗中,诗人以奇特的想象、确切的比喻描绘了洞庭山水,你读出来了吗?

  师: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

  三、朗读诗句体验诗情教学设计

  1、播放音频,学生倾听。

  师:这首诗意境很美,让我们一齐来美美地吟诵吧!

  2、想想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的?

  3、补充介绍有关洞庭湖的诗句。

  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杜甫:“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登岳阳楼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四、布置作业总结延伸:

  1、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2、读背有关山水风光的诗句及名句。

望洞庭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望洞庭》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一单元的课文。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轻轻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

  诗题《望洞庭》之“望”,说明作者离洞庭湖的距离远,视野开阔,同时也表现出诗人此时的胸襟开阔。《岳阳楼记》中“望洞庭八百里”描写的是洞庭湖粗犷的一面,本诗中的洞庭秋月静谧、和谐,这是洞庭湖温柔细腻的一面。

  全诗围绕“和”字来写,“和”为诗眼。诗人先描写的是水月之和,首先写到“湖光”、“秋月”之间的和谐。湖面是什么样子的?诗中没有写,但联系上下诗句,我们很容易看到此时诗人眼前的洞庭湖风平浪静,水波不兴,月亮倒映在湖面,湖面泛起了蒙蒙的水汽,好似笼罩在湖面的薄雾,在月光映衬下,朦朦胧胧的。

  【学情分析】

  根据四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及课程标准对古诗教学的要求,应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堂上要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通过教师有效地促进和支持性教学行为,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组织学生在轻松、自由的课堂环境中快乐的学习。我想,只要课上,老师能充分利用多媒体和适当的引导、结合文本、联系生活,本堂课应该会是一堂精彩的课。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学会本课2个生字,正确认读1个多音字“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力目标

  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3、情感目标

  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教法、学法】

  教法:运用各种手段,通过激励、点拨、引导,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学法:课标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们可以运用“自读—质疑—交流—— 小组合作探究——多种展示”这样一种学习过程来实现对文本的学习。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景激情,自主设疑(5—8分钟)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谁来介绍洞庭湖?(课件出示洞庭的美景)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先生说过:“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都能有效地促进他们发展。” 诗中有诗,诗外有诗,以诗带诗,以诗比诗,把相关的诗词优化组合,既加深对原有教材的理解感悟,又丰富拓展学习内容,让学生悟出了学习古诗要运用对比的方法。美丽的传说自然勾起学生的幻想,演绎精彩的朗读。这是教学内容的延伸,亦是学生情感升华的阶梯。】

  二、研读感悟,自主探究(5—7分钟)

  师:洞庭湖的景色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听配乐朗读画节奏,正音:洞 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谁来说一说。

  【设计意图:为学生搭建自我展示平台,让学生体验自主参与的乐趣,并为学习古诗扫清障碍。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学生的兴趣是有差异的。传统的单一的作业难以迎合所有学生的口胃,给学生一个选择的机会,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多元智能发展。尊重学生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在教学中,我充分组织学生展开与文本对话过程,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词句训练提升情感体验。】

  三、多元导悟,合探解疑(10—15分钟)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相:相互。 和:和谐、协调。 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潭面:是指洞庭湖面。 未:没有。 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理解这句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给生配乐)

  湖 光 / 秋 月 / 两 相 和 ,潭 面 / 无 风 / 镜 未 磨 。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望。 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什么?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诗人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请生读好这两句诗。遥 望 / 洞 庭 / 山 水 色 ,白 银 / 盘 里 / 一 青 螺 。

  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学生发挥想象,自由描述。

  (三)总结

  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在探究前,组织学生观看洞庭湖美景,充分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探究解疑做铺垫。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给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这个环节的设计,分四步走:自读理解、品读想象、美读悟情、升华情感。一方面引导学生抓住典型词语、句子,指导熟读感悟,让学生在读读、划划、议议、说说、想想中理解课文,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参与下获得情感共鸣,通过对重点词句的赏析解读,进一步展示并体会语言文字背后所包含的丰富内涵。】

  四、巩固深化,学用延展(8—10分钟)

  1、用钢笔完成课后描红。

  2、背诵古诗《望洞庭》

  3、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结合课文、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学习思维能力并进一步理解古诗,拓展知识。】

  【板书设计】

  望洞庭 (唐)刘禹锡

  看到 联想到

  湖面 镜未磨 银盘

  君山 青螺

  喜爱 赞美

望洞庭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望洞庭》,四年级上册第四课古诗二首其一,本单元的文化主题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被贬途径洞庭湖时,月夜遥望洞庭湖写下的诗篇。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古诗的学习有了一些积累,本诗并无生僻之字,学生基本可以通过通过查阅字典等工具书理解诗的表面之意,在头脑中模糊出现诗中之景。但这画面如果用孩子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可能对他们难度稍大。因为学生的语言积累有限,与作者经历及相隔年代遥远,所以很难将诗人与诗联系起来,将想象中的诗歌的意境表达出来,为本诗教学时的一个难点。

  教学目标:

  1、认识“螺”,掌握“庭,潭,镜,磨,螺”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的意境。

  4、感悟作者眼中洞庭湖那“和谐之美”,体会诗的静态美,为下一首《望天门上》的动态美做好铺垫。

  设计理念:

  学古诗注重积累,激发学生读古诗的兴趣,感受古诗语言的精炼,意境的优美。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主阅读,促使每个学生在多重对话中自行建构文本意义,让学生对课本获得自我感悟和独特体验。

  课前交流: 背诵积累学习过的诗,(用相机照下原课文图片,大屏出示,模糊古诗字迹,帮助回忆。)

  1、还记得我们学过的这些写景的诗吗?

  《江南》《春晓》《离离原上草》《游园不值》《春日》《咏柳》《春游湖》《泊船瓜洲》《绝句(杜甫)》《山行》《望庐山瀑布》

  2、课余时间你还积累过哪些写景的诗呢,说出题目来大家一起背吧。

  如《登鹳雀楼》《鹿柴》《江畔独步寻花》《饮湖上初晴后雨》《题西林壁》《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钱塘湖春行》等

  教学流程:

  一、欣赏诗中景

  (一)解题“望洞庭”,初读求通顺。

  生解题,师补充。读古诗,要求读通读顺。

  (二)讨论诗意,初理诗脉。

  欣赏古诗与所配的插图,通过查阅工具书,以学生汇报为主初步理解诗意,指导朗读,读出诗中的“宁静”之美。

  1、读了这首诗,你知道了些什么内容?从哪些句子或词语知道的?

  2、还有哪些字词不太理解?

  3、查找工具书,或根据课前查找的资料,解决学生质疑的问题。

  4、每解决一个小知识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诗句。

  (夜幕降临,静静的天空升起一弯新月,月光倾泻在湖面,轻纱似的,增添了洞庭湖的神秘。烟波浩渺的洞庭湖上没有一丝风,水面平静得似一面没有磨过的镜子。远远望去,君山碧绿如翡翠,山点缀着水,水环抱着山,君山的影子倒映在水中,就像是在白银似的盘子里放进的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主动探究诗文的兴趣,吸引并引导学生通览全诗,直面作品,自主读书,探究阅读,把与文本对话的权利还给学生。】

  (三)聚焦景色,丰富画面。

  不同的人读同一首诗,看同一处景感受也会不一样,再读读诗,看看画,说说自己看到的诗中的画面,这是一副什么样的画面?从哪里看出来?(宁静、美丽、和谐)

  1、抓住两个比喻句,体会作者描写之巧妙。

  潭面无风镜未磨:可以理解成是水面无风 ,波平如镜;也可以理解成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

  白银盘里一青螺:洞庭湖在月光下像个白银盘,里面的君山像个青螺。

  2、围绕字眼“和”感受画面美。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是一种柔和之美。青山倒映在水中,碧水掩映着青山,是一种融和之美。作者虽然被贬,可是依然乐观豁达,作者的心与这景之间的平和之美。

  3、指导感情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自己的感悟。

  【设计意图:一首诗就是一幅画,通过想象画面,丰富古诗内容,体会古诗的用字简明却意境深远,抓住字眼,多角度解读。】

  二、感悟诗中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让我们透过这首诗来了解一下作者。

  (一)用自己的话把你搜集到的有关作者的资料介绍给大家。

  1、作者的才学

  2、政治生活上的不得志

  3、屡遭打击而始终不屈的意志(结合本诗感受作者虽然被贬却依然满眼美景,乐观豁达,热爱生活的平和心态。)

  (二)入情入境的想象诗人当时的情景,品味着读出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试背诵。

  【设计意图:透过古诗了解作者,站在作者的角度理解这首诗,还原作品,既品出本诗的写作之美,又悟出作者为人之美,实现学生、文本、读者的多角度对话。】

  三、欣赏多姿多彩的洞庭湖

  (一)推荐给学生拓展阅读的古诗句,从多个角度感受洞庭之美。

  借助图片课件,师生同读诗句,教师简介诗意或词意,旨让学生感受洞庭湖的魅力,吸引了古今多少文人墨客。

  1、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写出了洞庭湖的水势浩大,雄伟壮阔。“前人之述备矣。”说明洞庭湖吸引过无数的文人墨客。

  2、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题君山》唐·雍陶

  (诗人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烟波不动”写湖面风平浪静:“影”,是写那倒映在水中的君山之影:“沉沉”,是写山影的凝重。“碧色全无翠色深”,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凝视倒影,当然是只见翠山不见碧湖了。三、四句将湘君、湘夫人的神话传说,融合在湖山景物的描绘中。 “一螺青黛镜中间”,这水中倒影的君山,多么象镜中女仙青色的螺髻。此诗写出了洞庭湖的平静与柔美,与我们今天学的《望洞庭》有异曲同工之处。)

  3、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临洞庭赠张丞相》

  (八月的洞庭湖,水势盛涨,几与岸平;天容水色,浑然一体。那湖面上滚滚蒸腾的云气,一片弥漫,笼罩着整体云梦巨泽;那浩渺无边的波涛,汹涌澎湃,巍峨的岳阳城也震动了,这是何等的气势和力量。)

  4、洞庭湖上清秋月,月皎湖宽万顷霜。——韩偓《洞庭玩月》

  5、白水连天暮,洪波带日流。风高云梦夕,月满洞庭秋。——李端《宿洞庭》

  (二)口语表达:我眼中的洞庭湖,课件配洞庭湖图片循环放映。

  【设计意图:每篇课文的学习都仅仅是一个原点,如何让这个原点生发一个面积较大的圆,让它成为学生阅读经验的有效区域,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对课文进行拓展,以诗中“洞庭湖之美”这一主题,为原点向外画圆让学生感受众多诗人笔下多姿多彩的洞庭湖。以上环节就是基于此而设计的。】

  四、书写洞庭湖

  1、每人发一张印有洞庭湖图案的书签或扇面,要求学生将古诗默写在上面,写之前先仔细的看看本课生字,归类记忆“庭,磨”半包围结构,撇要写长。“潭,镜,螺”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2、写之后利用投影全班欣赏,品评。

  【设计意图:精美的卡片利于提高学生写字的兴趣。益于激发学生把字写好的愿望。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和习惯,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这必须在每一节语文课中持久注意提醒、纠正,才会逐渐养成习惯。】

望洞庭教学设计5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2、反复诵读古诗,于品词析句、想象意境中熟读成诵。

  3、感受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感情朗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难点:

  对“两相和”、“镜未磨”“白银盘里一青螺”景象的感悟。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板书“洞庭湖”:你们领略过它的美景吗?

  2、让我们来游览一番(播放课件)。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欣赏“月夜图”时,请学生尝试用词语形容所看到的景象,如:水平如镜、波光粼粼、月光如水、风清月朗……

  二、学习古诗

  (一)知作者

  1、板书:刘禹锡、望。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诗人(指板书)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眺望了月夜下的洞庭湖美景,于是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佳作——《望洞庭》。

  2、简介刘禹锡。(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代表作:《乌衣巷》、《陋室铭》。)

  (二)明诗意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刘禹锡所吟诵的景象中去。

  1、要求学生自读全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汇报读,正音。

  3、小组竞赛形式朗读古诗,指导评价。

  4、引导学生回忆理解诗句内容的方法(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5、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在小组内说说诗句的基本意思。

  6、全班交流诗的'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7、重点把握:“两相和”——〉湖光与秋月之“和谐”。这是水月澄洁的宁静氛围,呈现出一派和谐之美。“镜未磨”──〉把“潭面”比作“没有打磨的铜镜”,有些模糊,有些迷蒙。为什么?(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湖面浩阔,如月下铜镜铺在大地。涟漪轻起,粼粼细波,好一派迷蒙之美。“银盘青螺”──自然之美。月夜遥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似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大自然如同精妙绝伦的工艺珍品,让人爱不忍释,好一处秀美柔和之景。

  (三)悟诗情

  1、播放背景古乐,学生自由练读,想象画面,读出韵味,感受意境。

  2、读着诗句,你眼前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3、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请读出这种感受。

  三、背诵全诗

  1、自由组合练习诵读。

  2、指名背诵。

  四、拓展延伸

  洞庭景象美不胜收,古往今来,歌颂者无数。回家后,请感兴趣的同学收集一下描写洞庭湖的诗歌和文章,我们找个机会再来交流。

  五、布置作业

  1、收集描写洞庭湖的诗歌和文章。

  2、默写《望洞庭》,可配画。

  六、教学反思: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看到洞庭湖的美景时有感而发。诗人描写真实,生动、具体,把湖光和月亮浑然一体的和谐、宁静比作镜子,把君山比作青螺,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学生通过学诗看课件图片,体会诗人所描写的意境,学起来很有兴趣。我在教学这首古诗时充分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因此,在上课时,我紧紧围绕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教学环节,从学生已知入手,探讨未知。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全程参与。在教学中,适时地安排自学环节,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查解字词,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在交流自学成果的过程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学生间的自我启迪,从而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悟,自得。教学效果不错。

望洞庭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感受洞庭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图片和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李白笔下一泻千里的庐山瀑布。“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是苏轼眼中无论晴雨,依旧美丽动人的杭州西湖……祖国的山山水水,从古至今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许多多的美诗佳句。今天就让我们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去湖南的洞庭湖去看看。(板书“望洞庭”,指导书写“庭”)

  2读诗要先学会读题,你从题目了解了一些这首诗的什么信息?(“望”:远远地看)

  3、简单介绍作者和洞庭湖

  二、读准全诗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师生共评)

  3、古诗啊光读正确了还不够,还要读出它特有的节奏和味道。该怎么读呢?谁来试试?

  4、指名读,标停顿。

  5、有节奏地齐读。

  6、哇!听你们的朗读真是一种享受,可是,徐老师并不满足于此,我还想走进古诗好好地享受一番,你们想吗?

  三、诗中寻画

  1、同学们,借助下面的注释和课文中的插图,你能读出自己初步的感受吗?试试看。

  2、谁来说说这首诗带给你的初步感受啊?(宁静、美、和谐……)

  3、小组合作:都说诗中有画,你能够在诗中读出画面吗?请你们再读一读,看看我们能在诗中寻到怎样的画面。(板书:诗中寻画)

  4、交流:“我从……这句诗中,看到了……的画面。”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a.“和”:和谐,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镜未磨”:未经打磨的铜镜。

  b.后一句是一个比喻句,让生了解到未磨之镜,很模糊,而磨过的镜子很光亮,从而体会洞庭湖湖面朦胧之美。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a.连用两个比喻,将洞庭湖比喻成白银盘,将君山比喻成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

  b.诗意: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螺。让生想一想青翠玲珑的君山和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

  5、秋夜的皎皎明月映照在澄澈的湖面上,澄澈的湖面反衬着娇娇明月,水天一色,玉宇无尘,而更加清澈、宁静、和谐的是人的内心。被放逐的诗人远离了“紫陌红尘”,却亲近了高旷清超,明月和清风陶冶着他的襟怀的气度,艰难困苦淬炼着他的.境界与品格。怪不得面对一而再,再而三的被贬之后,内心依旧能如这水天一色的洞庭湖一般宁静和谐。

  6、配乐朗读

  四、吟诵古诗(时间允许)

  1、孩子们,你们那投入认真的模样,那字正腔圆的朗读声配上这柔美的音乐,真是一派和谐的景象,真让人陶醉。

  2、那你们想听听古人是怎么读这首古诗的吗?

  3、师简单介绍吟诵的方法(平长仄短,入短韵长,平低仄高,二四六位置上,平声字要拖长)

  4、师带读,师生共吟

望洞庭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会背诵古诗。

  2、读懂古诗,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作者对洞庭湖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色。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通过上网、翻阅书籍,了解洞庭湖的相关知识。

  2、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去过洞庭湖吗?你们了解洞庭湖吗?谁能介绍介绍。

  2、今天,我们和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一同去洞庭湖看看。

  二、读通古诗

  1、生自由练读古诗。

  2、录音范读古诗。

  3、指名读古诗,要求学生读出节奏:223。

  三、读懂古诗

  1、生借助相关资料,通过小组合作说说古诗的意思。

  2、分组汇报古诗的意思。

  四、品读古诗

  1、指名读古诗,说说古诗描绘了哪些景物?

  2、学生汇报,课件逐一展示。

  3、设问:

  ⑴ 为什么会把没有风的湖面比作没有磨过的铜镜?

  ⑵ 为什么把洞庭湖的山水比作白银盘里的一青螺?

  4、生借助课件展示的情境作答。

  5、从古诗中,你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情。

  五、会读古诗

  1、这首诗,你认为应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2、试读古诗。

  3、指读点评。

  4、背诵古诗。

  六、课外拓展

  1、链接刘禹锡的其他古诗。

  2、让学生自由读读背背。

  七、课堂小结

  【教后记】

  本节课,我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古诗教学中,课堂中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成功之处地于:

  1、课前上网搜集资料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超出了文中所能提供的知识内容,又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录音范读为学生提供规范的朗读,便于学生模仿。

  3、课件的使用,使学生对古诗中描绘的景物有了直观而形象的了解,更能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课文中两个比喻所用的精妙之处。

  4、课件链接了刘禹锡其他的诗,让学生对刘禹锡有了更全面地了解,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望洞庭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意,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感情。

  2、运用古诗的学习策略指导学生自得自悟,培养自学能力。

  3、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练习背诵。

  【教学过程】

 一、复习《独坐敬庭寺》

  1、背诵。

  2、这首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的美景,有山、有水,充满了诗情画意,表达了诗人秋夜思恋友人、故乡的深情。

  二、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首古诗──《望洞庭》

  1、诗歌的作者是唐朝的刘禹锡。

  2、理解:

  望:遥看

  洞庭:洞庭湖

  3、交流有关洞庭湖的资料。

  4、师小结:

  八百里洞庭,湖中有山,湖外有湖,烟波浩淼,碧波万倾,水天相接,气象万千,号称天下第一水,有神仙洞湖的美誉。自古以来,它以湖光山色引人,使得许多文人墨客为之倾倒,留下了无数名篇佳句。

  5、今天我们要学的《望洞庭》就是唐代诗人刘禹锡途经洞庭湖时留下的诗句。

  (板书:由题入手,了解背景)

  三、轻读诗文,读准字音,读通读顺

  (板书:借助拼音,读通读顺)

  四、理解字义

  1、和:和谐

  2、山水色:这里泛指君山一片碧绿。

  3、看图理解(青螺、银盘)。

  (理解时要求学生加以想象)

  五、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1、学生说。

  (板书:理解字意,串讲诗意(想象))

  2、师小结:

  是啊!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品。你们体会到诗人当时的什么情感?

  3、赞美之情。

  4、练读,感情读。

  (板书:体会诗情,感情颂读)

  六、背诵

  1、短短28个字,运用了三个比喻句,将一幅山水画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让我们领略到了诗歌的魅力。

  2、让我们试着把它背诵出来。

  (板书:背诵、默写)

  七、小结古诗学法

  1、由题入手,了解背景。

  2、借助拼音,读通读顺。

  3、理解字意,串讲诗意(想象)。

  4、体会诗情,感情诵读。

  5、背诵、默写。

  八、我们用这种方法学习了两首古诗

  1、齐读。

  2、说说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秋月、有山有水、景美)

  3、有什么不同之处:

  小结:

  同是写秋天月夜美景,但李白是借景抒情,而刘禹锡是赞美之情。感情不一样,意境也不一样。

  凄凉、凄美、依依不舍

  月色柔和,景色柔美、

  4、这就是诗,因此需要我们去研读、去体会。

  九、作业

  默写两首诗

  十、家庭作业

  回家写出第二首诗的意思

望洞庭教学设计9

  一、导入揭题,简介背景。

  1、板书:《望洞庭》,刘禹锡。

  2、让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和刘禹锡。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4、能用一些词语形容看到的景物吗?在学生说的基础上,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学生读)

  5、过渡:是啊,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看到洞庭湖的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望洞庭》这首千古传诵的佳作。(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初读感知,扫清障碍。

  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潭、螺、磨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词,来说一说。

  三、品词析句,想象悟情。

  1、找出诗中表示景物的词语:

  湖光 秋月 潭面 君山 玉盘 青螺

  2、根据自己的理解,联系诗句,用上课始老师提供的词语,对上述景物加以描绘,教师有选择地进行板书。

  朦胧迷人的湖光 柔美似水的秋月 波光粼粼的潭面

  苍翠欲滴的山水 银光闪闪的玉盘 玲珑剔透的潭面

  3再读诗句,选择一个或几个词语,说说这些词语表达了怎样的美。

  宁静朦胧的湖光、柔美隐约的秋月: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如仙境般和谐、美妙。(结合理解“两相和“)

  波光粼粼的潭面:洞庭湖面上略带水雾,在月光映照下,呈现出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之美。(结合理解“镜未磨“)

  银光闪闪的玉盘、玲珑剔透的青螺: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说成是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真是美不胜收,令人心向神往。

  4、想象:这是一幅什么样的洞庭秋月图?让学生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情境练说:

  秋天的一个夜晚,我们登上岳阳楼,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朦胧胧中那君山就像是白银盘里的一个青螺,十分惹人喜爱。在这个宁静和谐的夜晚,能欣赏道这一人间仙境,真是不枉此行啊!

  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像笼罩着一层薄纱。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我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

  5、媒体渲染,感受意境。多媒体播放秋月朗照下的洞庭湖,让学生感受诗句所描绘的美妙意境。提问:此时,你有什么感受?诗人的这种情感是通过那些词语表达出来的?

  6、吟读背诵。你能通过读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吗?多媒体先是逐一播放诗句所描写的画面,出现一个画面,学生就朗读相关的诗句;接着,配上音乐连续播放,学生入情入境吟咏诗句;最后,背诵整首诗。

  四、拓展延伸,完成作业。

  1、教师总结谈话: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看一看洞庭湖,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2、布置课外作业:

  在生字本书写本课生字。

  想象《洞庭湖》所描写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收集描写洞庭湖风土人情、名胜风光的诗句、图画等资料。

望洞庭教学设计10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品读诗句,体会意境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谈话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师生共同介绍洞庭湖。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句

  3、观察课文插图: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

  师: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4、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教师范读课文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ɡ、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1)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诗意: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2)教学“潭面无风镜未磨”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指导朗读: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3)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望。

  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指导朗读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4)指导朗读

  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并背诵。

  (5)写话

  秋天的一个夜晚,假如你来到洞庭湖边,你看到什么美丽的景色?

  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像笼罩着一层薄纱。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我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

  三、总结:

  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望洞庭教学设计11

  一、础性诊断与矫治

  1、复习背诵《独坐敬亭山》。

  2、介绍作者:刘禹锡。

  3、总结上节课的学习方法:

  ⑴自渎全诗,初步体会全诗意境。

  ⑵图文对照,理解词义。

  ⑶反复诵读,理解诗意。

  ⑷领会作者思想感情。

  ⑸熟读成诵。

  二、自主性诊断与矫治

  1、生根据学习方法自学古诗。

  2、学后小组交流体会。

  3、群众交流:

  ⑴抓住“湖光”、“秋月”、“镜未磨”想象夜晚洞庭湖优美的意境。

  ⑵抓住“白银盘”、“青螺”体会作者想象的丰富和描述的形象。

  ⑶朗读,进一步体会诗歌意境及作者思想感情。

  三、发展性练习

  1、师范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高低起伏。

  2、生采用多种形式诵读直至熟读成诵。

  3、练习说话:

  结合插图,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景色。

  4、写字指导,强调“螺”的结构。

  四、拓展延伸

  1、群众背诵两首古诗。

  2、课后搜集描述山水景色的古诗进行阅读,开展古诗阅读交流会。

望洞庭教学设计12

  一、背景分析: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的《望洞庭》,是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诗篇。诗人以奇特的想象、确切的比喻,描绘了洞庭湖宁静的山水风貌。诗句充满了语言美和韵律美。但是对学生来说,诗中有些字词难免有些深奥,如“相和”、“白银盘”、“青螺”,对于一个阅历尚浅的小学生来讲,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如何让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诗句描写的意境、领悟诗句的`语言美和韵律美,就成了教学中的难点。

  二、片段描述:

  片段1:(读中悟)

  学生很喜欢读古诗,我激励数名学生朗读表演之后,同学们的朗读热情更是高涨,“我来读!我来读!”他们争先恐后地要求给大家朗读。

  我趁势继续叫了一位学生朗读,只听他响亮的朗读声让本来喧闹的教室骤然安静下来。读毕,许多同学异口同声地赞扬他读得响亮,但我注意到有位学生不同意,他发言说:“这诗不是这样读的!”

  我因势利导,问道:“那你觉得该怎样读呢?”他认认真真地读了起来,整个教室又一次安静下来,而且似乎比刚才更加静。

  于是我问:“大家觉得他俩读得有什么不同?”

  有的学生说:“他读得很轻。”

  有的学生说:“他的声音听起来很平静。”

  有的学生说:“比刚才的更加有感情,刚才的太响亮了!”

  “那你们觉得谁读得更好?为什么?”

  教室沉寂了片刻后,同学们顿时讨论起来。学生普遍认为后面一位同学读得更加好,因为这首古诗描写的是洞庭湖宁静的景色。

  朗读,就一般意义上讲,就是把书读熟,但读熟了还能怎么样?在朗读的训练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通过朗读来解决问题,在朗读中发现并有所收获,最终做到朗读之中的领悟,不经意之间使学生感悟到了诗句的意境。

  片断2:(悟中读)

  师:还有哪些词你能体会到洞庭湖的宁静?

  生1:“镜未磨”一词也让我体会到了洞庭湖的宁静。

  生2:还有“白银盘”一词也说明洞庭湖很宁静。

  师:你能通过朗读来告诉大家这首诗给你的感受吗?

  生读……

  品味、领悟词语的含义,是培养和训练学生语感精确性的有效手段。通过让学生主动寻找关键词句,抓住关键词句,品味语言的内涵,进而使学生理解课文内涵,升华朗读的情感。

  三、教学感言:

  在小学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朗读无疑是教师教学语文、学生学习语文的金钥匙。在整个小学阶段,朗读的训练也是最为关键,正如《大纲》中所言,“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在教学中,以读促思,再以思促读,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理解语言文字,并领悟到其中所蕴含的情感、道理,无疑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根本。

望洞庭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学习《望洞庭》和《游园不值》,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复习导入:

  1、人们常说一幅精美的图画,就是一首清丽的小诗。看着这幅图画,你想起了哪首古诗?(绝句—杜甫,独坐敬亭山——李白,登鹳鹊楼——孟浩然)。

  2、回忆一下我们学习古诗的方法是什么?(屏幕出示:学习古诗方法:知诗人、解诗题;读诗句、析诗意;想画面、入诗境;悟诗情、吟诗文)

  二、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17课的后两首古诗,你们是按照这几步预习的吗?请同学们拿出课文,读读这两首诗,两人一组互相说说这两首诗的主要意思。一会儿要展示你们的预习成果了。(生读课文,教师板书两首古诗的诗题)

  2、 同学们准备好了吗?下面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你喜欢哪首古诗,给大家读读。其他同学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纠错 指导“磨、屐齿、青螺”的声音,指导“屐齿”的字形和意思)

  三、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一)学习《望洞庭》

  1.谁愿把《望洞庭》读给大家听,作者写了哪些景物?[板书:湖水 秋月 山]

  2.这湖水 秋月 君山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呢?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如果一个学生说不全就这样引导,谁还有补充] [评价:某某同学给大家描述了一幅多美的'画面呀! 或者说:你真会想象,描绘的多美呀!]

  3.我们走近洞庭湖,欣赏欣赏这里的美景吧。把你看到的画面读给大家听好吗?

  4.刘禹锡的这首诗不但诗中有画,而且诗中有情,读着这首诗,你体会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呢?

  若学生说:作者对洞庭湖的美景是无比的喜爱?[插问:从哪知道的?](抓住比喻句来理解。)

  若学生说:无风的湖面像一面未曾打磨的大镜子,作者是非常的喜欢,师评,是呀,多美呀!读出来。

  总评:迷人的波光、柔和的月色、美丽的君山,多么让你、我和作者喜爱呀,来把你的喜爱之情表达出来。

  (二)学习《游园不值》

  1.作者叶绍翁来到了朋友家遇到了什么样的事情?他想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2.柴门不开,他为什么想到是园子的主人爱惜那绿色的苔藓,才不开门的呢?(联系下文来谈自己的理解)

  3.根据园子门口的苔藓和出墙的红杏,你想象一下园中会是一幅怎样的春景图呢?

  4.作者没有看到满园的春色,却想象到了五彩缤纷的春天,当作者想到这些的时候,心情会是怎样的?把你对作者的理解读出来。

  四、回归整体,对比参读

  1.这两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进行了大胆的想象,表达出对景物的赞美之情。

  2.把这种感情读出来。

望洞庭教学设计14

  学习目标:

  1、让学生收集和了解作者孟浩然的相关知识,并知道他写本诗的背景和目的,掌握一些文言词语的意思,如:涵虚、太清、徒等。

  2、要求学生能准确有感情地朗读,把握诗意和主题,体会诗歌的语言和节律之美,并且熟背本诗,以此收集和积累更多的优秀古诗词。

  3、通过学习本诗,要求学生学习诗人的“自我推荐”的勇气和精神,勇敢地亮出自己展示自己的才华,并且培养学生欣赏、鉴赏古诗词的兴趣和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思路和方法指导:

  一、课前预习

  (教师布置课前学生自主学习的任务)

  1、准确熟练地朗读本诗,对照课文注释或资料书疏通诗意。

  2、查找、收集相关资料:关于作者孟浩然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3、解题。

  4、文言词语解释:涵虚、太清、济、端居、耻、坐观、徒有。

  二、课堂学习

  导入语设计:

  1、学生展示自主学习成果

  (1)学生自由、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后让各小组推荐一名学生展示朗读水平。(教师作评价和朗读点拨),(多媒体播放朗读录音,学生欣赏)

  (2)教师问题设置:谁来为大家提供作者孟浩然的相关文学知识?(让学自荐发言,教师提供资料作补充)

  2、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

  关于作者:孟浩然(689———740)襄阳人,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代表之一,与王维并称“王孟”。青年时隐居鹿门山,闭门读书30年,先后两次入京求仕,一次应试不第,一次因朋友宴聚,荐举不果,后入张九龄荆州幕。与李白、王维、王昌龄均有交往。一生以漫游隐逸为主。他是唐代少有的一位以布衣终老的诗人,但他不甘隐没,常为得不到进仕的机会而苦恼。他的诗歌多以山水田园为主题,恬淡孤清。我们学过他的代表作《过故人庄》。留给后人的有《孟浩然集》。

  (1)教师问题设置:谁来为大家指出并解释诗中重要的词语?

  (让学自荐发言,同学补充)(教师帮助归纳、整理并补充解释)

  3、多媒体展示相关词语解释:

  涵虚:指水映天空。太清:天空。蒸:蒸腾。

  撼:撼动。济:渡过。端居:闲居不仕。

  耻:有愧于。坐观:旁观。徒有:空有、白白地有。

  教师问题设置:谁来解释题意?

  (教师引导探究与提示):这是一个联合结构短语,由“望洞庭湖”和“赠张丞相”两个述宾短语构成,因此可以初步判定诗歌可以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是“望洞庭湖”,着重于“望”,是以描写景物为主。后半部分是“赠张丞相”,着重于“赠”,是以表达意愿为主。那么,诗人是在什么背景下写这首诗的呢?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后自荐发言)(教师帮助整理并提供参考资料)

  4、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

  关于诗歌:《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官,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干谒”的意思是:对人有所求而请见。这种诗又称“干禄”诗。

  教师问题设置:谁来讲述诗歌大意?

  (让学生自荐发言,同学补充,教师帮助整理提供答案)

  5、多媒体展示诗歌大意:

  首联: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瀚]

  赏析: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水装得满满的,水面与湖岸相平。[近看]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与天空相接,混而为一,是水?是天?已经分不清了。开头两句,将洞庭湖描写得极为雄浑,汪洋浩淼,那润泽万物,容纳百川的磅礴气势令人惊叹,使人视野极为开阔。

  颔联: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用窄小的立体来突出湖水撼动天地的气势]

  赏析:这两句是实写洞庭湖,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云梦泽”是古代的一个大泽,“气蒸”写出了湖的广阔浩大,蓄积丰厚。“波撼”衬托湖的澎湃动荡,力量巨大。这两句写出了洞庭湖的广大与活力。虚空何以包含在水中?因为水面蒸发出来的水气,将整个云梦泽都笼罩了,湖水丰厚的蕴积,使周围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滋养哺育,才显得郁郁葱葱,草木繁茂。而摇撼动荡的湖水极富气势,澎湃动荡,波涛汹涌,撼天动地,震撼着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北岸,是观赏洞庭湖的胜地],使这座湖滨城市瑟缩在自己的脚下,是何等的豪迈!

  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阔无边,烟波浩淼,云气缭绕,而且充满活力,涛声震天。[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视觉与听觉结合]

  颈联: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过渡]

  赏析:面对洞庭湖,想要渡过去却没有舟楫,表示自己想要出来做事,却苦于无人推荐。[《书、说命上》中有“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表明自己推重对方]在太平圣世时,闲着不做事,有愧于圣上,对不起这个时代。表明虽然归隐田园,但是并非初衷,而是苦于没有机会,无人援引,对于出仕做官自己还是心所向往的。同时也有身在盛世却怀才不遇的牢骚。

  尾联: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引用典故]

  赏析:表达自己空有羡鱼的感情,只能坐观“垂钓者”[当朝做官的人,这里指张丞相。]这两句话,诗人巧妙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织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典故,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与“湖水”照应。称颂对方不留痕迹,有求与人,希望自己得到执政者的赏识,却不卑不亢,不失身份。

  后四句抒怀,含蓄委婉,不落俗套,与写景中表达感情,恰倒好处[明明求人引荐,却无一句求荐的话]表达出自己的感慨与渴望。[后来得到张九龄的赏识,收为幕僚但依旧没有作官,最终依然失意而归]。

  教师问题设置:这首诗中诗人想要表达的感情是什么?即是“赠”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后自荐发言)(教师归纳总结,给出参考答案)

  6、多媒体展示参考答案:

  诗人羡慕钓鱼,此处“垂钓者”指进入仕途的官员,表达了自己想出来做官,苦于无人引荐,希望得到张九龄的帮助。

  教师问题设置:同学们在课前预习时都把诗歌背诵了吗?谁来试试?(学生自荐背诵,教师适当表扬和鼓励,并提出背诵要求)

  7、自主学习小结:

  通过自主学习,同学们已经了解了更多的关于孟浩然的相关知识,并且大部分同学能准确熟练地朗读、背诵诗歌,初步把握了诗歌的大意和主题。我们下一步的学习将是在品析诗歌的基础上来欣赏、鉴赏诗歌。

  8、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本诗

  (教师设置学生探究的问题,由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完成)

  ①诗歌的前四句诗描述了洞庭湖景色,你能用最精练、简洁的文字来概括这幅画面吗?

  ②请你对“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句话作简要的赏析。

  ③望着滚滚的洞庭湖水,一生怀才不遇的诗人此时此刻会想些什么?请你展开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④诗歌的后四句中,诗人所要表达的心愿是什么?他直接说出了自己的心愿吗?他所用的方式是怎样的呢?

  ⑤在人才济济竞争激烈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种自我推荐的方式呢?

  ⑥请谈谈你的自我推荐的经历或者感受。

  (让学生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各抒己见,后小组推荐或自愿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作引导、提示,最后归纳总结,达成共识。)

  多媒体展示归纳总结的参考意见:

  ①浩瀚无边,澎湃动荡。

  ②这句是描写洞庭湖的千古名句,上句以“气蒸”显浩阔,下句以“波撼”显气势。一个“蒸”字写出了湖的丰厚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都受到湖的滋养和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波撼”两字放在“岳阳城”前面,衬托湖的澎湃动荡极为有力,气势磅礴。

  ③洞庭湖波澜起伏、动荡广阔,激发了诗人的信心和豪情,诗人会想:我自己空有满腹经纶,空有满腔抱负,而进身无路,求官无门,多么地希望张丞相能助我一臂之力,给我一个机会,好让我报效朝廷,报效国家。

  ④诗人的心愿是:渴望能为朝廷效力,希望能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他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意愿。用的是含蓄委婉的自我推荐的方式。

  ⑤我们除了要欣赏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还要把古人的精神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孟浩然“含蓄地自我推荐”的精神,在今天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社会里已不再那么合适。我们需要的是"毛遂自荐"的精神和勇气,我们应该更直接、大胆的亮出自己,展示自己的才华,要有亮出自己的所谓“亮剑”精神。请勇敢地亮出你自己吧,要相信,只有随时随地勇敢地亮出你自己,勇敢地展示你的才华,你才能抓住机遇,高奏成功的凯歌。

  ⑥略

望洞庭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意,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感情。

  2、运用古诗的学习策略指导学生自得自悟,培养自学能力。

  3、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练习背诵。

  【教学过程】

  一、复习《独坐敬庭寺》

  1、背诵。

  2、这首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的美景,有山、有水,充满了诗情画意,表达了诗人秋夜思恋友人、故乡的深情。

  二、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首古诗──《望洞庭》

  1、诗歌的作者是唐朝的刘禹锡。

  2、理解:

  望:遥看

  洞庭:洞庭湖

  3、交流有关洞庭湖的资料。

  4、师小结:

  八百里洞庭,湖中有山,湖外有湖,烟波浩淼,碧波万倾,水天相接,气象万千,号称天下第一水,有神仙洞湖的.美誉。自古以来,它以湖光山色引人,使得许多文人墨客为之倾倒,留下了无数名篇佳句。

  5、今天我们要学的《望洞庭》就是唐代诗人刘禹锡途经洞庭湖时留下的诗句。

  (板书:由题入手,了解背景)

  三、轻读诗文,读准字音,读通读顺

  (板书:借助拼音,读通读顺)

  四、理解字义

  1、和:和谐

  2、山水色:这里泛指君山一片碧绿。

  3、看图理解(青螺、银盘)。

  (理解时要求学生加以想象)

  五、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1、学生说。

  (板书:理解字意,串讲诗意(想象))

  2、师小结:

  是啊!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品。你们体会到诗人当时的什么情感?

  3、赞美之情。

  4、练读,感情读。

  (板书:体会诗情,感情颂读)

  六、背诵

  1、短短28个字,运用了三个比喻句,将一幅山水画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让我们领略到了诗歌的魅力。

  2、让我们试着把它背诵出来。

  (板书:背诵、默写)

  七、小结古诗学法

  1、由题入手,了解背景。

  2、借助拼音,读通读顺。

  3、理解字意,串讲诗意(想象)。

  4、体会诗情,感情诵读。

  5、背诵、默写。

  八、我们用这种方法学习了两首古诗

  1、齐读。

  2、说说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秋月、有山有水、景美)

  3、有什么不同之处:

  小结:

  同是写秋天月夜美景,但李白是借景抒情,而刘禹锡是赞美之情。感情不一样,意境也不一样。

  凄凉、凄美、依依不舍

  月色柔和,景色柔美、

  这就是诗,因此需要我们去研读、去体会。

【望洞庭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望洞庭》教学设计06-30

望洞庭教学设计11-25

《望洞庭》教学设计(15篇)04-12

《望洞庭》教学设计15篇02-05

《望洞庭》教学反思06-12

《望洞庭》教案02-06

望洞庭教案11-05

《望洞庭》教学反思15篇04-14

《望洞庭》教学反思(15篇)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