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教学设计

时间:2022-06-29 06:29:27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苏武传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苏武传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苏武传教学设计

苏武传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识记《汉书》及班固的相关文学常识,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3、鉴赏苏武人物形象,感悟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弘扬民族文化。

  【重点难点】

  1、体会通过人物的典型语言反映人物性格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2、体会本文精妙选材、合理剪裁、善用对比、“于序事中寓论断”的叙事艺术。

  【教学过程】

  一、学习导入

  幽深的贝加尔湖铭记着他的正气,高耸的乌拉尔山见证了他的忠贞。十九年,雨雪风霜,他卧起持节,把那光秃秃的旄节升华为一段千古传奇,用一生的执着铸成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他,就是——苏武!

  同学们,大家好。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苏武传》。

  在本册教材的编排中,《苏武传》是自读课文。这就意味着同学们要自主预习,利用导学案,在课前识记相关文学常识,积累本文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并初步梳理概况文章主要情节。

  接下来我们以回顾的形式,巩固大家的预习成果。

  二、学习任务分析

  (一)知识要点

  班固编撰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在叙事写人方面取得很大成就,它是继《史记》以后出现的又一部史传文学典范之作,因此,历史上经常把司马迁和班固并列、《史记》和《汉书》对举。

  作为《汉书》中的名篇之一,《苏武传》一文既能体现班固对于史传文学作品“实录精神”的继承,又充分展现出他精于剪裁、叙述简练整饬、详赡严密、叙述中寄寓褒贬的叙事艺术特色。

  (二)承担的单元任务

  通过本文的学习,再次感受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筛选材料、组织文章结构的特点。同时,体会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大义、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坚韧不拔的强大意志和自强不息的奋发精神,并思考这些道德精神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三、学习活动

  (一)回顾知识要点

  1、文学常识

  班固,辞赋家、史学家。字。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

  他编撰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在叙事写人方面取得很大成就,它是继《史记》以后出现的又一部史传文学典范之作,因此,历史上经常把司马迁和班固并列、《史记》和《汉书》对举。

  2、给加点的字注音

  2、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稍迁至栘中厩监;②数通使相窥观;

  ③汉天子,我丈人行也;④置币遗单于;

  ⑤后随浞野侯没胡中;⑥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⑦置煴火,覆武其上⑧使牧羝

  明确:①jiù②kuī③háng④wèi⑤mò⑥yānzhī⑦yūn⑧dī

  3、通假字

  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②与旃毛并咽之

  ③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④空自苦亡人之地

  ⑤信义安所见乎

  明确畔:同“叛”,背叛。旃:同“毡”,毛织的毡毯。

  去:同“弆(jǔ)”,收藏。亡:同“无”,没有。

  见:同“现”,显现。

  4、古今异义

  ①汉天子我丈人行也。②皆为陛下所成就

  ③且陛下春秋高④武等实在

  明确:

  ①古义:对长辈的尊称。今义:岳父。②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③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④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5、特殊句式

  ①倒装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2)为降虏于蛮夷。(3)子卿尚复谁为乎。

  (4)何以女为见。

  明确:(1)定语后置句(2)状语后置句(3)宾语前置句

  (4)宾语前置

  ②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2)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③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3)皆为陛下所成就

  6、情节梳理

  阅读全文回答苏武为何出使匈奴?有何遭遇?结局如何?请以小标题形式,列出作者的思路提纲。

  明确:

  缘由(1)奉命出使匈奴,以通和好。

  遭遇(2—3)虞常谋反,牵涉苏武(4—5)自杀殉汉,卫律逼降

  (6)幽置大窖,流放北海(7—8)李陵劝降

  结局(9—10)历尽磨难,获释归汉

  (二)鉴赏苏武形象

  【思考1】阅读2—4段,分析苏武为何自杀。

  (1)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2)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从这两话的理由里面,我们能得出什么信息?

  明确:1、维护国家颜面,保持民族气节,不辱使命

  2、苏武毫不知情

  3、汉廷没有指使此事

  体现了苏武事事以国家利益为先、对汉朝忠贞不渝的品格。

  他的这一行为,产生了什么样的反响?

  卫律惊,惠等哭,单于壮其节。

  他的行为让叛徒感到惊讶,让敌人感到震憾,进而感佩。这个侧面烘托的手法,突出了苏武的人格魅力。

  【思考2】阅读第5段,分析卫律劝降的情节是如何表现苏武品格的`。

  卫律的劝降分为三部曲:

  1、威逼:“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复举剑拟之”,“副有罪,当相坐”。杀虞常,降张胜,吓苏武;

  2、利诱:“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你若投降,“明日复然”。“武不应”。

  然而“武不动”“武不应”回应。三字短句,简洁明了,凸显了苏武既不怕死,也不爱名利,甚至行动之间还充满着蔑视。

  特别要注意对于卫律指控的回答“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中“本无谋”三个字,简洁明确地表达出,这是张胜的个人行为,与汉朝使者没有关系,更和汉朝没有任何的关联。再一次维护了国家的声誉。见无效,恼羞成怒的卫律下了

  3、最后通牒,“后虽与复见我,尚可得乎?

  苏武被彻底激怒,忍无可忍,痛骂卫律。

  “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这一大段话,苏武说得酣畅淋漓,站在使者的身份的角度,力斥卫律叛国降敌的可耻,宣扬国家力量的强大。表现出苏武坚定的立场和大义凛然的气势,既让卫律折服,也使匈奴不敢轻易加害于他。

  至此,在对双方传神语言描写中,刻画出了一个阴险狠毒、贪图富贵、傲慢自大、卖国求荣的卫律形象,同时在卫律形象的衬托下,苏武的爱国者形象得以进一步凸显。

  卫律劝降这一情节,两人相对如短兵相接,唇枪舌剑,惊心动魄。当卫律劝降不成的时候,匈奴改而以“幽置大窖”“徙置北海”来处置苏武。

  【思考3】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之前曾两度自杀,现在却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

  明确:不矛盾。

  羞辱汉使,挑起争端——自杀——免辱息祸,为国雪耻

  消磨意志,迫武归降——求生——杖节牧羊,不辱使

  前两次自杀的原因:第一次自杀是因为苏武意识到自己作为汉朝使者,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耻辱,所以要自杀避免受辱;第二次自杀是在审讯时,一番大义凛然的话语之后,选择杀身息祸,为国雪耻。

  囚禁流放的方式,包藏了匈奴企图用艰苦的生活条件来消磨苏武的意志,使苏武自行哀求归降的祸心。

  而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之前的求死转为求生。因为他要证明汉使的气节不可折辱,所以,当他在北海上牧羊时,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时时提醒自己不忘使命。

  可见,无论求死或是求生,苏武都是为了维护国家民族的尊严,局势变化,他的对抗方式也随之变化。

  这段情节里,为了刻画苏武的坚忍不拔的形象,作者运用了对比和细节描写,请大家自己课下寻找并分析所起的作用和达到的效果。

  【思考4】阅读7—8段,分析李陵劝降的情节是如何表现苏武品格的。

  首先要回答一个问题:1、李陵是谁?

  曾是故交,也是叛将,还是名将李广将军的孙子。

  这样身份的李陵,是怎样劝降的?

  李陵深知,对苏武这样刚直和有着极为坚定的信念的人,只能从精神上、心理上着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首先,处在北海牧羊最终不得归汉的情况下,只能是:“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进一步,从李陵口中我们得知,苏武的哥哥因被弹劾大不敬,伏剑自杀;苏武的弟弟,因为逐捕犯罪的宦骑不得,服毒药自杀;苏武的母亲已经逝世,妻子已经改嫁;虽有妹妹两人和两女一男,也是存亡不可得知。这一系列的家庭变故,对苏武的打击之重可想而知。如果苏武是为了求得忠君的名节,或者是留恋着汉朝的家庭而拒不肯降,现在,苏武可说是家破人亡,没有什么可顾虑了。

  如果苏武是为了效忠君主而拒降,李陵则认为汉主完全不值得效忠:“陛下春秋高,法令无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而且苏武兄弟之死,全与君主的残暴有关。你效忠君主,可君主又对你怎样呢?这里,李陵处处为苏武着想,把声名流传、家庭安全、效忠君王等一般人视为信念的东西一一推翻。辅之以李陵自己的遭遇,更使他的劝降可谓推心置腹、入情入理。

  面对李陵的肺腑之言,苏武不为所动。他的回答是:“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为了汉武帝,愿意“肝脑涂地”。从所持立场上,苏武超越了个人利益和私情,信奉的是“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的儒家思想。李陵的劝降,更加反衬出苏武至高的思想境界:恪守伦理,坚守道义。其后李陵再次劝降,苏武以“效死于前”相迫,更加表现出一种不惜杀身成仁的坚定。李陵也不禁心生敬佩,赞为“义士”,也惭愧不已。

  (三)总结苏武人物形象

  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无论是面对卫律的威逼利诱,还是面对死亡威胁,或者是面对李陵的推心置腹,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可谓一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顶天立地的爱国志士!

  (四)总结艺术手法

  【思考5】文章结尾的“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1、语含凄凉:一生大好时光都在煎熬中过去;

  2、敬佩之情溢于言表:坚守信念,维护了国家尊严,保持了民族气节。

  3、欣慰之感也显而易见:历尽磨难,终于完成了使者的任务,荣归故里。

  体现了本文叙述中寄寓褒贬的叙事艺术特色。

  总之,本文在结构安排上详略得当,在人物塑造上采用了典型的语言、行动、细节描写、对比手法的手法,还有着叙述中寄寓褒贬的叙事艺术。

  (五)拓展阅读,思考讨论

  1、试结合课文和李陵作《答苏武书》(节选),谈谈你对苏武这一历史人物的认识。并思考苏武所具有的守节爱国、坚忍不拔、忠诚勇敢的品质在现代社会具有什么意义。

  附文:

  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归;老母终堂,生妻去帷。此天下所希闻,古今所未有也。蛮貊之人尚犹嘉子之节,况为天下之主乎?陵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子尚如此,陵复何望哉?且汉厚诛陵以不死,薄赏子以守节,欲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此实难矣。所以每顾而不悔者也。陵虽孤恩,汉亦负德。昔人有言:“虽忠不烈,视死如归。”陵诚能安,而主岂复能眷眷乎?男儿生以不成名,死则葬蛮夷中,谁复能屈身稽颡,还向北阙,使刀笔之吏弄其文墨邪?愿足下勿复望陵。

  参考观点一,发扬爱国传统

  李陵的经历确实让人无限感慨,心生同情。然而,相较于苏武,李陵的内心依然是追求功名的显达,是有条件的忠君爱国。跟班固笔下的苏武相比,苏武矢志不渝的爱国精神更加璀璨夺目。中华民族有着“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使于四方,不辱君命”以(《论语子路》)、“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的优秀文化传统,被扣匈奴十九年,手持旄节、忠贞不渝的苏武也为此注入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值得我们继承、发扬。

  参考观点二:坚守信念

  生活当中,我们也在经受着各种各样的诱惑。如何去面对诱惑,这关乎心灵的选择。就在我们生活的世界,有20年身处孤独跋涉26万公里送信进山的王顺友,有身带伤痛为战友守墓30年的八旬老人欧兴田,还有行走崎岖山路19年的悬崖小学支教夫妻李桂林、陆建芬。是什么让他们抛却了繁华的诱惑,而去与孤独相伴?我想,只因他们心有信念,甘于奉献,这是浮华面前心灵的选择,这是寂寞之中灵魂的坚守。

  阅读赏析爱国诗作,感受爱国传统文化。

  过零丁洋

  文天祥(南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了解作者

  文天祥(1236—1283)南宋爱国诗人、抗元名将。其晚年的诗词风格慷慨激昂、苍凉悲壮,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这首《过零丁洋》见于文天祥《指南录》,当作于公元1279年(宋祥兴二年)。公元1278年(宋祥兴元年),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北五坡岭兵败被俘,押到船上,次年过零丁洋时作此诗。随后又被押解至崖山,张弘范逼迫他写信招降固守崖山的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文天祥不从,出示此诗以明志。

  (2)赏析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一句,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使得诗歌前三联的感慨、遗恨平添了一种悲壮激昂的力量和底气。是诗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表现出他舍身取义的生死观。结尾的高妙,致使全篇由悲而壮,由郁而扬,形成一曲千古不朽的壮歌。

  三、反馈与评价

  对比的手法的运用是本文一大写作特色。除卫律和苏武、李陵和苏武人物形象的对比外,你是否还能找到其他运用了对比手法的情节?请举例说明。

  明确:

  例如张胜和苏武的人物形象对比、李陵和卫律劝降时苏武的表现的对比等。

  其中,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

  苏武择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四、课后作业

  司马迁写《屈原列传》,在叙事中穿插议论,并在文末以“太史公曰”点题,直接发表对人物的看法。借鉴这种写法,揣摩《苏武传》中班固对苏武的认识和评价,尝试以班固的视角,写一则人物短评。

  五、结束语:

  今天的我们,不仅要仰视苏武的崇高与伟大,更要走进他,把他的爱国主义精神注入我们的血脉之中,这才是我们学习《苏武传》这篇文章的真谛所在。

苏武传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把握历史事实,理清文章脉络。

  2、疏通文言知识,掌握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二、教学重点:目标1

  三、教学难点:目标2

  四、教学方法:点拨法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欣赏歌曲《苏武牧羊》:

  苏武留胡节不辱!

  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二)简介班固及《汉书》

  班固(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东汉著名的史学家。《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汉书》中的八“表”与“天文志”是由其妹班昭和同郡人马续续成的。

  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模仿《史记》,但略有变更。全书有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起自汉高祖,止于王莽,记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间史实。《汉书》评价历史人物往往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标准,如对陈涉、项羽加以贬抑,即是显例。历来《汉书》与《史记》并称,史学家刘知几说《汉书》“言皆精炼,事甚该密”(《史通"六家》),则是其特色。

  (三)疏通文言知识

  【通假字】

  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 女:通“汝”,你。

  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畔:通“叛”,背叛。

  与旃毛并咽之 旃:通“毡”,毛织品。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通“()”,收藏。

  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通“无”,没有。

  信义安所见乎 见:通“现”,显现。

  孺卿从祠河东后土 祠:通“祀”,祭祀。

  法令亡常 亡:通“无”,没有。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亡:通“无”,没有。

  武父子亡功德 亡:通“无”,没有。

  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衿:通“襟”,衣襟。 决:通“诀”,诀别。

  始以疆壮出 疆:通“强”,强壮。

  【古今异义】

  汉亦留之以相当 古义:相抵偿。 今义:副词,表程度。

  皆为陛下所成就 古义:提拔。 今义:业绩。

  位列将 古义:位;官位。 今义:位置、地位。

  列:一般的,普通的。 今义:排列。

  兄弟亲近 古义:亲近的侍臣。 今义:动词,靠近。

  我丈人行也。 古义:老人,长辈。 今义:岳父。

  欲因此时降武。 古义:趁这时。 今义:相当于所以。

  独有女弟二人 古义:妹妹。 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且陛下春秋高 古义:年纪。 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武等实在 古义:确实存在。 今义:诚实、老实。

  【词类活用】

  1.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 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壮。

  2.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 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两主 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4)单于愈益欲降之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5)何久自苦如此! 若:使动用法,使……受苦。

  (6)王必欲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3.名词活用

  (1)天雨雪 雨:名词做动词,下,$

  (2)羝乳乃得归 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3)杖汉节牧羊 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4)孺卿从祠河东后土 祠:名词做动词,祭祀

  (5)惠等哭,舆归营 舆:名词做动词,抬。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特殊句式】

  1.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者汉匈奴使”。

  (2)为降虏于蛮夷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3)何以女为见

  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见女为”

  (4)子卿尚复谁为乎

  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5)何以复加

  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2.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非汉所望也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3.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3)皆为陛下所成就

  [难句补注]

  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汉制,官至二千石以上者,其子弟可任为郎(皇帝侍从)。苏武父苏建为代郡太守,故其子苏嘉、苏武、苏贤皆得循例为郎。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且鞮侯)单于自谓'我儿子,安敢望汉天子!汉天子,我丈人行。'”(《汉书"匈奴传》)

  持节:节,使者所持信物,持节,指持代表皇帝的.旄节出使。旄节,“以竹为之,柄长8尺,以旄牛尾为其眊,三重”(《后汉书"光武纪》李贤注)。

  见犯乃死,重负国:“言被匈奴侵犯然后乃死,是为更负汉国,故欲先自杀也。”(《汉书》颜师古注)

  蹈其背以出血:颜师古《汉书》注:“煴,谓聚火无焰者也。”煴火,指初燃未旺有烟无焰之火。覆武其上,指苏武面朝下,覆其身于坑之横木上。杨树达《汉书窥管》:“背不可蹈,况在刺伤时耶!'蹈'当读为'搯'……搯背者,轻叩其背使出血,不令血淤滞体中为害也。”蹈其背,指搯其背,即轻轻敲打其背。杨说是。

  何以汝为见:王念孙《读书杂志》称原句本作“何以见汝为”。王说是。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颜师古《汉书》注:“苏林曰'取鼠所去草实而食之。'张晏曰'取鼠及草实并而食之。'师古曰:苏说是也……去,谓藏之也。”《汉书补注》引刘攽说:“今北方野鼠之类甚多,皆可食也。武掘野鼠,即得食之。乃颇弆藏耳。”两说皆通。

  (四)安小标题,理清脉络

  本文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下面请同学们给文章的情节发展添加小标题,以此把握文章的脉络中。

  1、学生各自提出自己概括的小标题,

  2、全班进行讨论筛选,评选出最佳的小标题。

【苏武传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苏武传》教学设计11-04

《张衡传》教学设计06-22

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模板07-16

经典教学设计03-05

课程设计教学设计12-26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04-27

教学论与教学设计05-20

整式教学设计09-15

《雷雨》教学设计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