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

时间:2020-11-07 20:44:14 教学计划 我要投稿

实用的教学计划范文锦集5篇

  时间过得飞快,我们的教学工作又迈入新的阶段,该写为自己下阶段的教学工作做一个教学计划了,相信大家又在为写教学计划犯愁了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学计划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实用的教学计划范文锦集5篇

教学计划 篇1

  一、教学目标:

  1、熟读美读课文,理解“绝、强、痴”等字。

  2、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

  3、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超凡脱俗的闲情逸致)

  二、教学重点:

  1、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

  2、结合对背景的了解和对作者的理解,通过对写景叙事的分析,深入理解作者蕴涵在文字之外的意味。

  三、教学难点:

  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准备:

  学生;

  1、预习课文,要求扫除字词障碍,基本上会翻译这篇文章。

  2、对作者有一定的了解。

  教师:

  积极备课,准备相关资料。以便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将课后习题融入到教学过程当中。

  六、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5分钟)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白居易在《忆江南》中也写道:“忆江南,最忆是杭州” ,杭州的美景历来为世人所称道,西湖更是杭州秀美风光的一张名片。杨万里在一个晴日来游西湖,看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苏东坡在一个雨天来游西湖,看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知道了晴天雨天西湖有着不同的景致,西湖的雪景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随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2、解题

  湖亭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看”:观看,欣赏

  3、作者简介(借助导学案学习)

  教师引导,同学口述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人,寓居杭州。他出身官宦之家,明亡之后,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避居山中著书。《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本文就选自《陶庵梦忆》。

  3、初读课文(8分钟)

  (1)音频范读

  明确:读准字音 划分好每一句的停顿

  崇祯chóng zhēn 拥毳cuì 雾凇sōng 沆砀hàngdàng 芥 jiè 铺毡 zhān

  (2)全班朗读,老师纠错,指导。

  (3)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要求:学习小组相互讨论学习(8分钟)

  6、课文翻译(10分钟)

  (1)第一段同学自愿起来翻译

  明确:年代、地名、不翻译;俱:全,都 绝:消失

  (2)余文请同学依次逐句翻译。其中特别注意“是、毳、惟 、芥、更、强、是、客”等字的翻译。同时讲解特殊句式。对于其中描写雪景的句子进行重点翻译并引导学生进行理解分析。

  在翻译课文是穿插讲解文言文翻译的标准“信、达、雅”。

  翻译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翻译的方法:“留、换、补、略、调、贯”。

  7、整体感知课文(教师提问,同学齐答)(9分钟)

  (1)第一段最后说”舟中人二三粒而已”与第二段最后说“及下船,舟子喃喃曰”可见船上至少有两个人,那作者为什么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呢?

  答:舟中真正看雪的是张岱自己,舟子是划船的,不是看雪的。童子是陪主人去赏雪的,自己没有看雪的兴致。所以张岱是自己一个人“独”去赏雪。

  (2)第一部分描写雪景的句子是?

  答:“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有两三粒而已”。

  8、重点赏析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有两三粒而已”

  提问:(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句叠用三个“与”字,有何表达效果?此句是从什么角度写西湖雪景的?

  答:叠用三个与字,从上至下连为一体,生动 地写出天空、云层、山脉和湖水之间白茫茫难辨的景象。

  角度:湖心亭全景。

  (2)“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要不要改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此句是从什么角度写西湖雪景的?

  答:不要。因为这样更好的表现了朦胧的意境。突出景物的渺小。

  角度:景物特写。

  (3)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采用了怎样的描写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作者写景采用白描的写作手法,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不作丝毫的修饰,而是朴素的再现,宛如中国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将事物的神韵展现了出来。

  (导学案)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表达情感:作者是一个超凡脱俗,孤高自傲的文人雅士。课文表达了痴迷于山水之乐和淡淡的愁绪。

  9、品“痴”

  提问:舟子对作者的评价是哪个字?作者的“痴”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痴。表现在三个方面:痴行:独往湖心亭看雪。痴景: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情:痴迷于故国的思想感情,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不仕)

  (引导学生在原文中找到答案,得出以上结论。)

  10、主旨

  《湖心亭看雪》以精炼的笔墨,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表达他超凡脱俗的闲情雅致。

  11、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课外搜集描写西湖的诗文,并互相交流。

教学计划 篇2

  一、学情分析:

  从上学期的期末测试来看, 2班同学的器乐演奏能力较强,3班则相对较为薄弱。本学期我将对3班制定措施,有待他们更好的学习。

  在学唱歌曲时,女生的对音乐中的音准与节奏及动作的模仿能力普遍比男生要好;欣赏中,学生们根据音乐展开想象的能力还不够好,缺乏耐心的倾听,但是欣赏简短的歌曲时他们还是饶有兴趣的,大多数能正确地说出歌曲的速度、力度与情绪。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知识分析:

  本教材采用的是“单元”的形式。各单元都有目的明确的主题,各主题之间具有有机地联系。这六个单元包括了人文、地理、风景等各方面的内容,使学生能全面地体会到不同的审美意识。这学期的教学主要以唱歌为主,同时结合欣赏、乐理知识。在此基础上能进行歌曲创编与同伴之间的合作。

  2.本学期应达到的教学目标:

  (1)学会需要演唱的歌曲,从中背唱自己喜欢的歌曲2—4首歌曲;能够背奏口风琴曲1—2首。

  (2)根据歌曲的情绪,能够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地独唱或参与齐唱、合唱。

  (3)通过养成认真聆听的好习惯,聆听中外民族民间音乐,知道一些有代表性的地区和民族的民歌、民间歌舞、民间器乐曲和戏曲、曲艺音乐等,感受一些国家和民族音乐的不同风格。

  (4)让学生多唱歌、唱好歌,进一步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养成学生认真聆听音乐、自信大方的好习惯。培养乐观的态度、友爱的精神、乐观向上的生活意识、健康的.性格。

  (5)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引导和培养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活动。在小组合作中,使学生主动学习掌握自主学习的好方法。

  (6)能够用已经学会的歌曲学唱乐谱,识读简单乐谱;掌握常用的音乐的记号。

  (7)通过乐器的训练,让学生学会正确的演奏姿势与方法,培养齐奏、合奏及伴奏能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8)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演唱作简单评价。能对不同情绪的音乐,用语言作简单描述。

  三、教学措施:

  1.注重培养学生常规习惯的养成。

  2.认真备课,钻研教材,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

  3.认真执行课时计划,严格把握35-40分钟的课堂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4.重点考虑学生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运用启发式教学,针对学生的个性问题和共性问题,制定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教案。

  5.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打好基础,给学生自我表现和发问的机会。

  6.完成教材任务的同时,为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活动能力,且配合学校社会的中心工作,丰富校园生活,认真组织舞蹈队进行活动。

  7.密切联系学生,经常征求学生对老师的意见,不断改进教法,提高教学效果,争取大面积的丰收。

教学计划 篇3

  一、指导思想:

  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性活动。

  二、教材分析:

  《科学》三年级上册是科学教材的起始册,选择的教学内容是以学生“寻访、观察活动”为主线展开的。第一单元是对学生科学意识的培养,启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并在以后各单元中安排了“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水和空气”等四个单元的内容。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生命,自己去发现自然现象和物质,并对物质现象进行观察,认识物质成分、作用、与我们生活的关系,认识常见的材料,了解简单物质的基本构成,学会简单的科学测量、思维方式。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学习了一些浅显的科学知识技能,掌握了最基本的实验操作,观察事物的能力要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和培养。

  三、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愿意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3、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4、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5、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6、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四、本册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思维方法。

  2.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

  3.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本册教学难点:

  1.本册课本开篇之初,便设计了很多的对比分析、对比实验、对比研究,对于初涉科学的小学生此项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2.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认知习惯,如何引导学生展开主题研究,进行饶有兴趣的研究,是本学期的又一难点。

  六、学生情况分析:

  作为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讲,本册课本是科学课的起始册,学科认识尚没有形成,更无从谈起科学兴趣可科学的思维方式、方法,故此对学生的知识教育应居其次,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科学兴趣的培养和简单实用的科学思维方式的灌输。要培养学生课堂上的科学的思考习惯,逐步养成预见、测量、分析、探究、记录数据等一系列的科学习惯,以及小组探究的活动方式。

  七、基本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8、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教学计划 篇4

  学生实验1:在碗中盛满水,把筷子斜插到碗的底部,从侧面斜视水面,会发现水中的筷子看上去好像向上弯折了。

  学生实验2:准备两个相同的杯子(最好杯底带有图案),一个不加水,一个加满水,让学生从一旁观察杯底的图案,图案好像升高了。

  老师:出现上述不可思议的现象,是因为光在水和空气中传播时发生了一种光现象。为便于研究,需要光源──激光笔,还需要把光在空气和水中的路径显示出来。你有什么办法?

  学生:在水中加些牛奶或肥皂水,可以显示光在水中的路径。在水面上方喷烟雾,或者利用热开水上面的白汽,可以显示光在空气中的路径。这都是利用了漫反射的道理。

  老师:很好。(进行实验:将激光笔固定在铁架台上,往水槽内加一定量的开水,把激光笔发出的光射向热开水上面的白汽中),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学生:光沿直线传播。

  老师:请同学们猜猜,如果光从空气射入水中,光是否还沿直线传播?老师接着演示:将激光笔发出的光从不同角度斜射入水中,让学生观察,光束在空气中和在水中的径迹。

  学生:光从空气斜射向水面时,会有一部分光反射回空气中,还有一部分光进入水中,但传播方向发生偏折。

  老师:观察得很仔细!能把你观察到的画在纸上吗?画的时候要画出空气和水的分界面,过入射点的法线,画准向哪偏折。结合图,讲解光的折射现象的定义,了解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入射角、折射角等有关名词。要特别指出,折射角是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通过上面实验的观察,尝试总结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的折射规律: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借助上面的实验装置,还可以通过观察得出: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

  老师:我们已经知道,光在发生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那么发生折射时,光路是否可逆呢?(实验:试着用另外一个激光笔,从水槽底部,逆着第一个激光笔在水中的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它的折射光线能否与第一个激光笔在空气中的入射光线重合?如果重合,说明什么?

  学生:说明在发生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老师:画出光从水斜射向空气中的光路图,能否总结出折射规律?

  学生:光从水斜射向空气中,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即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老师:大家知道玻璃也是透光的,光从空气射入玻璃,以上折射规律在玻璃中是否成立呢?你可以先猜想,再实验,画出图,最后总结。为了显示进入玻璃砖前后的入射光线和出射光线,可以在玻璃砖周围制造些烟雾。

  引导学生总结出以下结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水或玻璃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老师:一会是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一会是折射角大于入射角,老师都搞混了,你们能不能发现两种情况有什么共同之处?

  学生:不论入射角还是折射角,只要该角是在空气中,这个角都是大的。

  老师:太好了,很好记。简记为空气中的角总是大的。

  老师:现在同学们明白了水中筷子看上去好像向上弯折,水中的图案升高的原因吗?

  学生:都是光的折射造成的。

  老师:具体情况如图所示,从碗底S点发出的光线,由水进入空气时,在水面上会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觉得这些光线好像是从它们反向延长线交点S发出来的。S就是S升高的虚像,所以,人看上去盛水的碗底好像变浅了。

教学计划 篇5

  教材分析:

  《生活中的比》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比的认识》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是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教材没有采取给出几个实例,就直接定义“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以系列情境为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和具体案例。本课的教学设计是“相片的长于宽的比例”“速度与水果价格”等生活情境,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中的比,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这样的基础上再抽象出比的概念,这样处理更能让学生体验比的意义、价值和引入比的必要性,为今后学习比的应用,以及比例的知识奠定基础。

  学生分析:

  有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或使用过比,并有一些相关的活动经验。但学生对比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因此,教学力求通过具体的材料帮助学生达成对比的概念的真正理解。学生喜欢探索有趣的、自己熟悉的有挑战性的问题,喜欢探究的、合作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借助多个情境,设计了各种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合作探究,使学生在丰富的学习背景中逐步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思路:

  本课的教学设计在教学内容的处理方面有以下几点思考:

  1.精选典型情境,帮助学生初步体会学习比的必要性、比的意义。

  教材中提供了三个情境,每个情境都是同时出现两组、三组或四组相对应的量进行研究,最后对比的结果进行比较。两个是生活情境,是不同类量的比较;一个是数学情境(在数学中使用比和比例式最多的就是几何),是同类量的比较。这样能凸显比的意义和引入比的必要性。

  2.联系数学史料,借助比号的写法沟通比和除法、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3.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能正确读写比,体会比与除法的密切联系和在生活中广泛地应用。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启发学生广泛联系生活实际,充分感受数学知识的美与乐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 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体验,引出比:

  1、情境一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张图片,看是谁?——幻灯

  生:海宝。

  师:这里还有三张图片,你们看看哪张与A图最像?(学生选择)

  师:B和C为什么不像?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幻灯

  师:看来与A图像不像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关系。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我们一起研究一下。我们把图片放在方格纸上,—幻灯

  生观察并回答。师板书:6÷4=1.5、12÷8=1.5,所以它们很像。

  师:图A的长是宽的几倍?

  生:A图表示长是宽的1.5倍。

  师:12÷8=1.5表示什么意思?

  生:D图表示长是宽的1.5倍。

  师:B,D 两幅图为什么不像呢?我们来看一看,它们的长又是宽的几倍?

  师:刚才我们解决像与不像的问题,用的是除法。

  2、情境二

  师:凭大家的生活经验和平日观察,从我们学校到小白楼,是骑车快还是跑步快?生答。

  师追问:真的是骑车快吗?我们来比一比。——幻灯

  请学生读条件和问题。

  师:怎么求速度?生答:路程÷时间=速度

  指名列式求速度,板书:40÷2=20(千米/时)45÷3=15(千米/时)

  提问:你们说谁快?

  再问:40÷2表示什么意思?生:表示马拉松运动员1小时跑20千米。

  师:马拉松运动员很厉害,比骑车都快。

  师:刚才我们比较谁的速度快又用的是什么方法?生:除法。

  二、揭示课题,探究比的意义。

  1、 揭示课题

  师小结:看来,除法(板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手指着除法式子)除法还可以用另外一种形式来表示,谁知道?生答。如果学生不知道,老师说。板书:比。今天我们来认识比,板书课题:生活中的比。

  2 、探究比的意义

  6÷4如果用比来表示,你知道怎么写吗?请知道的学生来前面写。

  教师再进行示范写,边写边强调比号写两个小圆点,在两个数的中间。

  它读作:六比四。

  师:这四组比都是谁与谁的比?这个比表示的含义与除法是一样的。

  师:谁能把40÷2也用比的形式来写。

  提问:45∶3是谁与谁的比?生...它表示什么意思?那么路程除以时间可以写成路程∶时间=速度。

  师小结:看来比表示的含义就是除法算式的含义,比与除法有着密切的关系。你能试着说说什么叫做比呢?生...

  师揭示比的意义: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板书。

  3、 介绍比的各部分名称

  师:比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符号。“∶”两个小圆点叫什么?以6∶4=1.5为例:板书比号,比号前面的数是前项,后面的数是后项,比的结果叫比值。

  问:你知道比号是怎么来的吗?——幻灯 介绍比号的来历。(17世纪,著名数学家莱布尼兹认为,因为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所以比号与除号有一种亲缘关系,而比号与除号又不能共用,所以就把“÷”中的小横线去掉,于是“∶”就成为了现在比号。)

  师:现在同学们对比已有了一定的认识,生活中还有很多的事情是和比密切相关的。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下面的比。

  1、甘蔗汁与水的体积比是1∶2

  师:先读一读,你怎样理解这个比?通过以上的数据让我们知道了它们之间的倍数,分率,份数关系,一个小小的比让我们产生这么多的联想,我们再来看一看下面这一组比。

  2、师:树高与影长的比是5.7∶3 。随机提问

  3、 我们还可以借助比的关系在不同的事物中求出新的量来,就从生活中最熟悉的购物开始吧。哪个摊位上的苹果便宜?

  4、 找身边的比

  师:这些都是生活中的比,其实我们身边也充满了比,例如:我们班人数和老师人数比是25∶1。大家想想,用智慧的眼睛观察身边,能不能找到更多的比。学生汇报。

  5、师:其实,身体中还有很多有趣的比

  课件出示:学生自己读一读。

  (1)、婴儿的头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4。

  (2)、成年人的头长与身高的比约是1:7。

  问:读完这两条你有什么想法?

  3)、两手平伸的长度和自己身高的比约是1:1。请学生比划自己的身高。

  4)、人的心脏与拳头的比约是1:1。

  教师观察,有的同学伸出小拳头,老师问:你这是干什么呀?生…你是怎么知道的?

  5)、成年男子的肩宽与头长的比约是2:1

  6、与体育比赛中的比比较。——幻灯

  我们今天学习的比表示的是两个数相除的关系,而体育比赛中的比只是借用比的形式,是记分的方法,是比较大小的,表示的是谁多谁少,是一种相差关系。

  7、知识延伸:——幻灯 师:同学们,笔记本电脑的屏幕宽与长的比是9∶16,液晶电视屏幕宽与长的比也是9∶16,为什么都选9∶16呢?它是一个不简单的比,是一个黄金比。宽与长的比值接近0.618的长方形是最美最舒服的。我们一起欣赏几幅黄金比的图片吧

  三、总结与延伸: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很多比,除此之外,生活中还有很多有趣的比,下课后,请同学们用你充满智慧的双眼,寻找生活中更多的比,用你细致的心灵去感受更多的比,用你聪明的头脑去探究更多的比,用你所认识的比去创造更多更美的事物吧。

  布置作业:完成书51页练一练。

  寻找适生活中的比,记录下来,再说说它的含义。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比

  6÷4=1.5 12∶6=2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8÷4=2 8∶4=2 12 ∶ 6 = 2 读作:十二比六

  6÷3=2 前 比 后 比

  4÷8=1/2 项 号 项 值

【实用的教学计划范文锦集5篇】相关文章:

1.实用的学期教学计划范文锦集5篇

2.【推荐】教学计划范文锦集八篇

3.初一数学教学计划范文锦集5篇

4.【必备】学期教学计划范文锦集十篇

5.【热门】学期教学计划范文锦集8篇

6.【实用】数学教学计划范文锦集九篇

7.有关教学计划范文锦集5篇

8.关于学期教学计划音乐范文锦集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