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教学计划

时间:2023-04-03 16:01:04 教学计划 我要投稿

高一物理教学计划15篇

  日子在弹指一挥间就毫无声息的流逝,我们又将续写新的诗篇,展开新的旅程,来为以后的工作做一份计划吧。想学习拟定计划却不知道该请教谁?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一物理教学计划,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一物理教学计划15篇

高一物理教学计划1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高一物理的难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大量的概念和定律。

  2、教学的难度加大。主要表现在教学函数关系的复杂化、图像的运用、数学知识储备不足等。而且高中的要求较初中有很到提高。

  3、空间关系的建立。在初中只有一维的问题,高一物理出现了平面问题甚至立体问题。

  4、概念和规律较初中更具复杂性。

  首先,要把握好进度,勿图快。因为有一些重点难点把握不是很准。我在上新课之前,会向我的师傅请教,以便制作更好的可见和教案。为了更好地把握重点难点,我在上新课之前,先要听两节老教师的课。从老教师的讲解中体会重点难点,学习老教师是怎样把握重点难点的。尤其在以上几个难点的教学中,我付出了更大的努力。

  第二,重在理解,切勿死记硬背。我认为在高中物理学习中,需要记忆的东西不是很多。必要的物理概念和常数需记忆,而大多数物理知识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而不是死记硬背。如在加速度的授课中,我就结合汽车的启动和停滞的快慢来让同学们理解加速度的`含义,而非让同学们的死记硬背加速度的概念。这样同学们掌握的会更深刻一些。

  第三,在教学中,加强观察与实验。在实验课里,我会把一些物理现象总结、归纳的过程和同学们通过探究得到的结论总结,等讲清楚,不草率地给出结论。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学是注重讲道理的科学。如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在运用规律进行演绎推理时较注重对条件的判断与分析,不只是套公式。

  最后,在教学中我不会随意增加难度。如例题和习题的选择要慎重,应符合学生的实际。对成绩非常好的学生,可选择一些超前性的习题,而对大多数学生来讲,在高一阶段的习题仍然是对概念的理解和简单的应用。切忌总是将综合性题目拿给学生,更不要把高考的试题拿给学生,那样结果只会适得其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的具体做法是把同学们根据前几次考试的成绩进行分类,不同类别的同学做不通难度的练习,也就是分类作业。这样才能体现学习的层次性。以便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当然在工作计划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望批评指出。

高一物理教学计划2

  学习目标:

  1.了解打点计时器的构造、原理和使用方法。

  2.学会使用打了点的纸带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

  3.掌握△S=aT2的物理含义,知道怎样判断一个直线运动是否为匀变速直线运动。

  4.知道怎样利用匀变速运动的规律求某点的瞬时速度。

  5.理解和掌握通过打点纸带用逐差法、v-t图象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学习重点:

  1.打点计时器的的使用。

  2.纸带上数据的处理。

  学习难点:

  对纸带的处理。

  主要内容:

  一、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

  1.实验原理

  电磁打点计时器是一种使用交流电源的计时仪器,它的`工作电压是4~6V,电源频率是50Hz,它每隔0.02s打一次点。电火花计时器是利用火花放电在纸带上打出小孔而显示出点迹的计时仪器,使用220V交流电压,当电源频率为50Hz时,它每隔0.02s打一次点。

  如果运动物体带动的纸带通过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下的点就记录了物体运动的时间,纸带上的点子也相应地表示出了运动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研究纸带上点子之间的间隔,就可以了解在不同时间里,物体发生的位移和速度的大小及其变化,从而了解物体运动的情况。

  2.注意事项

  ①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应打出轻重合适的小圆点,如遇到打出的是短横线,应调整一下振针距复写纸片的高度使之增大一点。

  ②使用计时器打点时,应先接通电源,待打点计时器稳定后,再释放纸带。

  ③释放物体前,应使物体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的位置。

高一物理教学计划3

  一、任务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一章第五节的内容。加速度是力学中的重要概念,是联系动力学和运动学的桥梁,在后面的机械振动、电和磁、能量守恒、动量等内容都会涉及到。

  在学习本节之前,学生对时刻和时间间隔、矢量和标量、物体运动路程、位移、速度、有了足够丰富的、生动的感性认识。

  在我们的生活经验中与加速度有关的现象不多,所以加速度的概念对于刚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来说太抽象了。本节课先通过有趣的视频让学生感悟到物体在运动过程中速度可以发生变化,速度变化有快慢之分,从而巧妙的引出课题;教学过程中设计了有效的例题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加深对对物理规律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会计算速度变化量,知道它是矢量。

  (2)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3)知道加速度的符号、公式和单位。

  (4)知道加速度是矢量,能根据加速度与速度的方向关系判断加速运动和减速运动。

  (5)会用加速度公式处理简单问题。

  (6)知道直线运动中矢量的运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媒体将生动有趣的视屏展示给同学们,减少理解加速度概念的困难。

  (2)通过图表类比的方法更直观的感受各个物理量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飞机、汽车和摩托车比赛视频的展示,感受生活处处有物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1)加速度的理解。

  (2)对速度变化量和速度变化快慢的区分。

  2。难点: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关系

  四、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

  五、设计思路

  根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课程理念与目标,要求重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学习过程中丰富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去观察、分析、归纳、应用等,在参与体验的基础上学习知识与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加速度是力学中的重要概念,是联系力和运动的重要桥梁,也是高一年级物理课程中比较难懂的概念之一,在学生的生活体验中,与加速度有关的体验并不多,这就给学生理解加速度带来一定的困难。为此,课题引入要巧妙,一定要引人入胜,激起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尽量给同学们比较直观的体验感受,如图表对比,举贴近生活的例题等。

  六、教学流程

  1.教学主要环节

  本节课主要分三个环节

  第一环节:情景引入,引出课题;

  第二环节:对比讨论,得出加速度定义,对比加速度,速度,速度的变化量;

  第三环节:以竖直上抛例题联系,得出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相同,物体加速;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相反,物体减速;

  2.教学流程图

  3.板书设计

  §1。5 速度变化的描述──加速度

  一、速度的变化量

  1。定义式:△V=V—V0

  2。物理意义:

  3。直线运动中矢量运算的方法

  二、加速度

  1。物理意义:

  2。定义:

  3。定义式:

  4。单位:

  5。矢量

  三、加速度的方向和速度方向的关系

  1。当加速度的方向和速度方向相同时,物体做加速运动;

  2。当加速度的方向和速度方向相反时,物体做加速运动;

  3.板书设计

  §1。5 速度变化的描述──加速度

  一、速度的'变化量

  1。定义式:△V=V—V0

  2。物理意义:

  3。直线运动中矢量运算的方法

  二、加速度

  1。物理意义:

  2。定义:

  3。定义式:

  4。单位:

  5。矢量

  三、加速度的方向和速度方向的关系

  1。当加速度的方向和速度方向相同时,物体做加速运动;

  2。当加速度的方向和速度方向相反时,物体做加速运动;

  3.板书设计

  §1。5 速度变化的描述──加速度

  一、速度的变化量

  1。定义式:△V=V—V0

  2。物理意义:

  3。直线运动中矢量运算的方法

  二、加速度

  1。物理意义:

  2。定义:

  3。定义式:

  4。单位:

  5。矢量

  三、加速度的方向和速度方向的关系

  1。当加速度的方向和速度方向相同时,物体做加速运动;

  2。当加速度的方向和速度方向相反时,物体做加速运动;

  七、操作案例

  (一)情景引入

  教师:如果摩托车、汽车和火车都是以各自最大的速度运动,谁是运动最快的?

  学生:肯定是飞机

  教师:课件展示摩托车、汽车和火车比赛视频

  教师:在视频中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如何去解释它呢?

  学生:在开始一段时间里摩托车跑在最前面,应该是摩托车开始一段时间里速度大

  教师:观察的很细致,为什么会出现开始一段时间里摩托车速度最大呢?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摩托车、汽车和火车都是从同一起跑线从静止开始运动,都要经历一个速度变化──速度逐渐增加的过程,那么肯定是摩托车速度增加的快,在最初一段时间里它的速度才会是最大的,从而跑到最前头,但是摩托车很快就增大到自己的最大速度不在变化了,才有后来的飞机、汽车的赶上来,超过它。从此视频中我们可以发现物体在的运动过程中速度可以发生变化,而且速度的变化有快慢之分,为了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不同,我们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加速度。

  (二)新课教学

  1.速度的变化量

  教师:在研究速度变化快慢之前,我们先来介绍一个描述速度变化的多少的物理量──速度的变化量△V。例如,一个质点在t1时刻的速度为V0,在t2时刻的速度为V,那么质点在这段时间里的速度变化量是多少?

  学生:△V=V—V0

  教师:很好,一段时间速度的变化量由这段时间末速度减去初速度。我们来看到例题。

  例1。某质点沿东西方向直线运动,t=0时刻速度向东大小为3 m/s,t=2s 时速度变为向西大小为2 m/s,求前两秒内速度的变化量。

  学生:速度变化了—1m/s。

  教师:注意这个结果是错的,我们知道速度是矢量,矢量的运算要遵从平行四边形行定则。平行四边形行定则在第三章会详细讲解,这里我们介绍在直线运动中有关矢量运算的一种方法。直线运动中,我们首先要规定正方向,如规定向东为正方向,方向与正方向相同的量为正,方向与正方向相反的量为负,那么初速度就是3 m/s,末速度是—2m/s,这样在带入公式直接计算,结果中也会有表示方向的正负号。△V=V—V0=—2m/s—3 m/s=—5m/s,结果说明前两秒内速度的变化量大小为5m/s,方向向西。(板演过程)

  2.加速度

  课件展示图表,各交通工具均沿既定的直线轨道正方向运动。分析它们在不同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是多少?

  教师学生:A △t=3s △V=9m/s

  B △t=3s △V=6m/s

  C △t=20s △V=6m/s

  D △t=100s △V=20m/s

  E △t=10s △V=0

  教师归纳总结:五种交通工具中除飞机速度不变外,其他四种都是速度增加的运动,来看A和B,在相同的时间里,A速度增加的多,可以说A比B速度变化的快,那么 B和C速度变化量大小一样,而B用得时间短,我们说B比C速度变化的快,那如何比较C和D速度变化的快慢呢?

高一物理教学计划4

  物理学科是一门实验科学,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打好知识基础、发展思维、挖掘潜力、培养能力,是反映学校办学特色的一大课题。所以,高一物理教学计划的制定必不可少。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物理教学计划意义非同一般。本学期将从以下几方面来完成教学计划:

  一、做好初、高中物理知识的衔接,稳扎稳打上台阶。

  学生对高中物理的学习感到较难,上课能听懂,作业却不会做的现象比比皆是。是什么原因导致初中物理学得很好的学生到了高一却束手无策呢?首先,从教材上看,初中物理以观察、实验入手,内容形象直观。高中物理则要求能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抽象出理想化模型,特别要求学生能分析出具体的物理过程,内容比初中更深更广更抽象,进度也较快,而且课堂上反复练习的时间少,使学生学习感到困难。其次,从要求看,初中要求学生大面积及格,教学难度基本控制在教学大纲范围内,对物理问题的解决停留在模仿、套用公式上。而高中很大程度上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等。

  二、教学过程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模式,提高学生的动态思维能力、发散性和辐射性思维的能力。

  具体做法是讲解习题要注意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的指导,有计划地逐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习题讲解时,要把重点放在物理过程的分析上,并把物理过程图形化,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形成清晰的物理过程。画示意图是将抽象的情景形象化,把抽象的物理过程具体到有形,建立物理模型的重要手段,注重培养学生审题时一边读题一边画图的习惯。更重要的是,在讲解物理习题时,一定要培养学生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的能力,帮助学生从多角度对习题进行分析,从而找到最佳的解题途径,这点在做作业时同样适用。另外,例题选取时,尽量用典型、常见的题,特别能同时温习旧知识的例题最好。我相信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的掌握是需要多次强化的。

  三、实施大成课堂教学模式,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在我校已开展多日,在高一物理教学中实施“大成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这一精神,关注学生长远发展,教学计划的制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组建物理学习小组,分组讨论。现有的物理教学,其信息的传播主要是采取了两种模式,即教师、学生和教师、学生,限于教师和学生群体之间的彼此影响,忽视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从信息论的角度看:教学中信息的合理传播应该采取这种模式,即:教师、学生和学生、学生,实现生生互动,这样处理学生在课堂上留下的疑问快捷方便。在物理教学中组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开发和利用学生资源,缓解教师辅导资源的相对不足。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讨论,培养和训练了学生的表达、求助、协调、反思等技能。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也是以小组作为整体来评价的,无论是平时课堂内外小组合作学习的及时评价,还是阶段单元测验评价都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以标准参照评价。避开了只对个人的评价给学生带来的忧虑。

  在高中物理课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对培养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自己愿意去学、能够学、会学、培养学习兴趣以及改善人际关系、缓解心理压力、合理利用学生资源、提升学生学业成绩等都大有好处。小组学习方式与其它学习方式一起互为补充,丰富了高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以上是物理教学计划的内容,在教学中还应学生反馈的信息相应做出调整,在实施本计划时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高一物理教学计划5

  课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为人教版物理必修1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第5节,在整个必修课程中,该内容的学习和掌握是非常必要的。加速度是运动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基本物理量,是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的桥梁。由于加速度概念和其他物理知识联系性强,涉及面广,特别是在分析、解决跟动力学相关的实际问题中经常涉及,因此对加速度的理解和掌握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本章后续模块的进一步学习,而且还影响以后选修模块的学习和掌握,所以本节内容是本章知识的重点之一。本节的关键是促进学生对加速度概念的形成和理解

  学情分析

  前面学习了速度的概念,学生学习了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用类比方法迁移到加速度的概念学习中来,这给学习加速度这一概念降低了台阶,但由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很难认清速度、速度的变化、速度变化快慢的区别,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与加速度有关的现象不多,这更给学生形成和理解加速度的科学概念带来了难度

  设计思想

  教师创设物理情景,让学生观察和体验后有所发现,有所联想,运用科学思维,萌发并提炼出科学问题,使教学过程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用探究的方法,感受一遍加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的顺序进行探究,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引入加速度的概念。然后从公式和图像两个方面加以理解,通过对生活中和实验中加速度和速度概念分析对比,加深理解加速度的物理意义

  教学流程

  学生主观感受──提出问题──发散类比──拓展探究──交流合作──分析论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加速度的意义,知道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能用公式a=△v/△t进行定量计算。

  2.知道加速度与速度的区别和联系,会根据加速度与速度的方向关系判断物体是加速运动还是减速运动。

  3.能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理解加速度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将生活中的实际上升到物理概念的过程,理解物理与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如何描述运动。通过事例,引出生活中物体运动的速度存在加速和减速的现实,提出为了描述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快慢,引入了加速度概念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帮助学生学会分析数据,归纳总结得出加速度。

  3.教学中从速度一时间图像的角度看物体的加速度,主要引导学生看倾斜直线的“陡度”(即斜率),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应用数据求加速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励其探索的精神。

  2.领会人类探索自然规律中严谨的科学态度,理解加速度概念的建立对人类认识世界的意义,培养学生区分事物的能力及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培养合作交流的思想,能主动与他人合作,勇于发表自己的主张,勇于放弃自己的错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加速度的概念建立。

  2.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率,它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和方向。

  教学难点

  1.理解加速度的概念,树立变化率的思想。

  2.区分速度、速度的变化量及速度的变化率。

  3.利用图像来分析加速度的相关问题。

  教学方法

  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带滑轮的长木板、小车及木板等.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新课引入

  [演示]让小车分别在倾角较小的斜面和倾角较大的斜面上滚动。

  [提问]小车两次各做什么运动?它们的不同之处在哪里?

  [得出]小车两次都是做速度越来越快的直线运动,但后一次速度改变得快。

  [小结]物体的速度改变是有快慢之分的

  [引导]实际上速度改变的快慢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那么,同学们能否举一些例子出来,进行说明。

  [实例]

  1.运动的客车进站时,如果车的速度改变太快,立即变成0,会出现什么情况?

  2.百米赛

  跑时,发令枪一响,运动员希望自己在短时间内速度改变是越大越好,还是越小越好?

  3.火车出站时,速度逐渐较大,经过一段时间后风驰电掣;而一扣枪的扳机,子弹“啪”的一声已不见踪影,这说明什么?

  4.人们在玩过山车、蹦极时,体验到的刺激是速度带来的吗?

  [小结]以上实验,以及生活中现象都说明速度的改变是有快慢之分的,为了描述物体运动中速度变化的快慢,人们引入了加速度的概念。那么,如何定量地比较物体速度的`变化快慢呢?

  新课教学

  [讨论与交流]

  A.在校运动会上,张三同学百米赛起跑阶段,由静止开始在1.0s内速度增加到8m/s

  B.电动车由静止开始在3.0s内速度增加到8m/s(约29km/h)

  C.摩托车由静止开始在3.0s内速度增加到12m/s(约43km/h)

  D.摩托车以12m/s的恒定速度行驶了3.0s

  为了能更加清楚对以上情况对比,请你将以上数据填入下表。

  初始速度v0/m·s-1

  经过时间Δt/s

  末速度v/m·s-1

  A.百米起跑

  B.电动车起动

  C.摩托车起动

  D.行驶的摩托车

  仔细分析表

  格中的数据思考下列问题:

  (1)能否用速度的大小v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说明你的理由。

  (2)能否用速度的变化量Δv(=v-v0)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说明你的理由。

  (3)你认为如何表示速度变化的快慢?思考后同周围的同学交流一下意见。

  一、加速度

  1.定义: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量跟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

  2.定义式:a=△v/△t=(v-v0)/△t

  v0──开始时刻物体的速度

  v—─经过一段时间t时的速度

  3.国际单位:m/s2或m·s-2,读作米每二次方秒。

  [练习]

  下面请两个同学把表格中的A、B的加速度算出来,下面的同学计算C、D的加速度,要有过程。

  (这一过程非常重要,借此学生可熟悉公式、单位,教师也可从巡视中发现错误,并引出加速度的物理意义。)

  [点评]进行规范,并给出正确答案,大小分别为:8m/s2 2.7m/s2 4m/s2 0

  [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8m/s2表示什么样的意思? 师生共同分析,结合定义,得出物理意义;并让学生说出其它数值的含义。

  4.物理意义:加速度是表示速度改变快慢的物理量,其数值越大,表示速度改变越快。

  [提问]加速度是矢量还是标量呢?为什么?方向如何规定?

  [讨论后小结]速度是矢量,速度的变化量Δv也是矢量,单位时间内速度的改变量也是矢量,所以a方向与Δv的方向相同。

  [提问]那么计算时,如何体现加速度的方向?

  [典型例题]在一次事故中,小车以10m/s的速度向一面墙撞过去,碰撞时间为0.1s。

  (1)如果墙不牢固,墙被撞倒后的一瞬间,车仍以3m/s向前冲去,求碰撞过程中的加速度?

  (2)如果墙很牢固,车与它碰撞后的一瞬间,以5m/s的速度被弹回来,求这一碰撞过程中的加速度?

  [学生回答后给出正解]

  解:以小车开始运动的方向为正方向,v1=10m/s,因为末速度与开始运动的方向相反,且速度为矢量,∴v2=-5m/s,则Δv=-15 m/s。∴a=(-15)/(0.1)m/s2=-150m/s2。即此时加速度大小为150 m/s2,负号表示a方向与车开始运动的方向相反。

  (学生在了解加速度的定义、物理意义以后,以此来检测对公式是否真正理解;另外,同时通过该题让学生见识一下矢量如何计算,培养用正、负号表示方向的习惯。)

  5.加速度的方向:加速度的方向和速度改变量的方向相同

  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减速直线运动与速度方向相反。

  [阅读课本强调]

  (1)引导学生阅读书本,知道加速度也分为平均加速度和瞬时加速度。

  (2)引导学生阅读P27页表格上所列的加速度,对其中一些数值进行分析,一定要结合物理意义及方向来巩固以上内容。

  [阅读体会]课件展示阅读材料,让学生认真阅读并体会计算加速度。

  材料一:高级跑车:克莱斯勒ME412

  0──100 km/h加速时间2.9 s

  发动机:V12双顶凸轮轴48气门4Turbo

  排量:6.000c.c.

  最大马力:850bhp/5750rpm

  车重:1310 kg

  极速:400 km/h以上

高一物理教学计划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打点计时器的计时原理,理解纸带中包含的物体运动的信息(时间和位移)

  会安装并使用打点计时器,理解利用纸带测量速度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己看打点计时器的说明书,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通过实验得出物体的运动信息,用物理的方法表述出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体会处理问题的方法,领悟如何间接测量一些不能直接测量的物理量的方法

  体验实验中理性思维的重要,即要动手,又要动脑

  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体的运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打点计时器的巧妙设计思路,体会物理原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指导作用,增强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

  经历实验过程,体验科学实验过程的艰辛与喜悦,并乐于探索自然界的奥秘

  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精神,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并养成尊重他人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打点计时器的使用。

  难点:对纸带数据的处理,会通过纸带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能通过纸带知道物体何时做匀速直线运动,何时做变速直线运动。

  三、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式教学方法

  四、教学设计

  (一)新课内容

  1.打点计时器的认识

  先让学生阅读教材,然后老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答:

  (1)电磁打点计时器使用的是直流电还是交流电?其工作电压为多少?

  (2)我国交流电的频率为50Hz,使用这种电源时,每隔多长时间打一个点,即相邻两个点之间的时间间隔是多少?

  (3)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可以记录某段时间内的位移,能不能记录时间?

  (4)说出电磁打点计时器的构造?工作原理?如图1—4—1所示。

  (5)解释电火花计时器的工作原理?如图1—4—2所示,它与电磁打点计时器相比,哪一种误差小?原因是什么?

  2.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

  问题1.电磁打点计时器中怎样安放复写纸和纸带?

  师总结:将复写纸套在复写纸定位销上,推动调节片可以调节复写纸位置.将纸带从复写纸圆片下穿过即可.

  问题2.振针打的点不清晰或打不出点可能有哪些情况?

  师总结:(1)调整复写纸位置或更换复写纸。

  (2)调整打点计时器。(可能是振动片的振动幅度太小了,可以调节振动片的位置;可检查压纸框的位置是否升高而阻碍了振动片使振针打不到纸带上,可将压纸框向下调节到原来的位置;可能是振针的位置太高,调节振针直到能打出点为止)

  (3)可能是选择的4—6V的.电压太低,可适当调高电压,但不得超过10V

  问题3.为什么要先打开电源让打点计时器先工作1—2s再松手打纸带?可不可以先松手再打开打点计时器的电源?

  师总结:打点计时器打开电源后要经过一个短暂的时间才能稳定工作,所以应先打开电源让打点计时器工作1—2s后才能松手打纸带.这样做可以减小误差

  问题4.打点计时器打完点后要及时关闭电源,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师总结:因为打点计时器是按照间歇性工作设计的,长期工作会导致线圈发热而损坏

  指导学生动手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要让学生按步骤有序操作,并打出几根纸带。

  (1)怎样从打出的纸带中获取数据?指导学生用列表格的形式把数据列出。

  (2)怎样根据纸带上的点迹计算纸带的平均速度?

  (用纸带上两个点之间的距离除以两个点之间的时间间隔,即根据,求出在任意两点间的平均速度,这里S可以用直尺测量出两点间的距离,t为两点间的时间间隔数与0.02s的乘积。)

  (3)在打出的B、C两个点的时间间隔中,纸带运动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4)如果纸带上的点迹分布不均,那么,点迹密集的地方表示运动的速度较大还是较小?

  (在纸带上相邻两点间的时间间隔均为0.02s,所以点迹密集的地方表示纸带运动的速度很小)

高一物理教学计划7

  一、教学简析

  1.教材分析:

  本学期期采用的教材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物理》必修1,必修1模块是高中物理共同必修模块,所有的学生都必须完成这一模块的学习。本模块划分为运动的描述和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两个二级主题,模块涉及的概念和规律是高中物理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有关实验在高中物理中具有典型性,通过这些实验学习,可以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体会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及实践在人类认识世界中的作用,全书分为四章,分别是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第三章相互作用、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

  2.学生分析:

  本届高一学生基础尚可,除对少部分同学可相应降低要求,只要求其掌握基本的概念和规律外,对大多物理生应定位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适应科学探究的教学方法,培养正确的物理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形成较为完整的牛顿力学体系等。

  3.教法、学法分析:

  针对本学期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采取重知识和重概念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能力的方法:强调学生的课前预习,争取少讲、精练、多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培养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加强学生实验的教学,加强物理综合知识的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人。

  二、教育目标任务要求

  1.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及调整意见、体会教材编写意图。注意研究学生学习过程,了解不同学生的'主要学习障碍,在此基础上制定教学方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2.要特别强调知识与能力的阶段性,强调掌握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 , 这是能力培养的基础。对课堂例题与习题要精心筛选,不要求全、求难、求多,要求精、求少、求活,强调例题与习题的教育教学因素,强调理解与运用。

  3.加强教科研工作,提高课堂效率。要把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使学生科学地认识和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掌握基本科学方法、形成科学世界观方面。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

  4.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归纳出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使学生学习和掌握有关规律,同时着重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实验能力,以及由实验结果归纳出物理规律的能力。

  5.结合所学知识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三、措施

  1.严格执行教学处的集体备课制度,提高集体备课质量。每周集体备课,先由上一周安排的每一节教学内容的主备人向全组明确本节的重点、难点、教学方法、主要例题、课后作业、教学案等,然后由全组教师研讨、质疑、确认,形成共案。全组老师要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规范。

  2.制定教学进度。在认真分析教材与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之上,确定课时安排。为实现给全体学生奠定一个扎实的物理基础提供合理的时间保证。必修1物理对于文科学生应突出文科学生的特点、合理安排,以便保证全年级在学业水平测试中获得满意成绩。

  3.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加强对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细化每一章每一节的教学要求,明确课时分配及每一节课的课时目标。对每一节课的重难点内容作更深入的分析、探讨,确立突破的方法和途径。加强对各种课型的研究,尤其是探究课。

  4.精选习题。针对每一节课的课时目标,精心选择典型习题,做到知识点与习题的对应。分类编排课堂例题、课外巩固习题、小练检测题、章节复习题。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过程。

  5.强化作业批改。通过作业批改督促学生端正课外学习的态度、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规范学生的答题。为课时目标的确定和分类教学指导提供依据。

  6.加强学科组老师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听课、评课对教学模式进行探究,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精选习题过程中,选题与审题分工合作;对每一节课的重难点进行突破时集思广益。

  7.充分开发教学资源。加强实验教学,能充分利用实验室提供的器材,利用身边资源开发有价值的小实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感性认识。搜集多媒体素材,制作课件,提高教学容量与效果。

  8.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立学习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表达能力;举行学科竞赛,促进学生的特长发展。开设讲座,介绍物理学前沿与物理学家生平,让学生明白科学的价值和意义。

  四、教学进度:略

高一物理教学计划8

  一、基本情况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刚刚进入高中,对于物理的学习还停留在初中的认知水平。定性问题较多,考试题的思维量不大,能力要求也不很高,很多学生以为物理就好学,从而轻视物理的学习。但实际上高中物理和初中物理存在很大的梯度性,因此上好初、高中衔接教材是很有必要的。

  2.教材分析:我们使用的是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是按照新课标的标准编写的教材,教材突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及探究式教学的教学模式,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对学生的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等都有了较高的要求。另外,必修一的学习内容是运动学和静力学,是整个物理学的基础。这一部分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物理情景和物理过程的能力,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以及自然唯物主义人生观的培养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教学目的及任务:

  1.认真学习《高中物理教学大纲》,深刻领会大纲的基本精神,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基本出发点,使每一个学生在高中阶段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和进步,是每一个教师的基本职责,也是搞好高中物理教学的基本前提。

  2.认真钻研教材内容,深刻体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注意研究学生的思维特点、学习方法以及兴趣爱好等因素。要依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深入研究和科学选择教学方法。特别注意在高一学习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切忌要求过高、死记硬背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要逐步地纠正学生在初中物理学习中的不良学习习惯和思维方法。

  3.对高一学生来讲,物理课程无论从知识内容还是从研究方法方面相对于初中的学习要求都有明显的提高,因而在学习时会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要经过一个从初中阶段到高中阶段转变的适应过程,作为教师要耐心地帮助学生完成这个适应过程。首先要积极培养和保护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其次要注意联系实际,为学生搭建物理思维的平台。第三,要注意知识与能力的阶段性,不要急于求成,对课堂例题和习题要精心选择,不要求全、求难、求多,要求精、求活。同时要强调掌握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强调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这是能力培养的基础。

  4.加强教研研究,提高课堂效率。要把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使学生科学地认识和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方面,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形成科学世界观。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

  5.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真正把359教学模式落在实处,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教与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我学、我要学、我好学、我一定要学好。

  6.重视实验,重视实验能力培养。实验探究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能再现知识的发现过程,对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方式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进度安排:

  本学期的教学时间是从20xx年8月10日开始到20xx年2月5日,去掉13天军训和休息及国庆长假,共有教学周22周,教学内容是初、高中衔接教材,高中物理必修一模块。具体教学安排如下:

高一物理教学计划9

  1、脚踏实地准备每节课,为小组题目“高中物理课堂学习方法指导有效性研究”做好每一项准备,进入“课堂实践、反思、提升”。

  2、结合本学科的教学实践,做好“学案导学”,精心设计学案中的各个环节,帮助高一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学习计划的设计不仅要针对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还要结合学生知识库和思维能力的实际情况,增加自我发展专栏,鼓励学生自己发现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探索适合学科教学的教学模式,包括新授课、复习课和试卷,以提高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加强课堂教学的日常管理,密切师生关系,做学生值得信赖的知心朋友。加强课后辅导答疑、作业批改等教学环节,克服课多、学生多等不利因素,加强教学效果反馈调查,及时调整弥补教学中的不足,让学生收获更多。

  4、加强教学的日常管理,正确认识课堂管理的重要性,保证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从课堂管理中要求效率。加强教室的设计和组织,确保杜绝无案上课现象;课堂提问围绕主题,强调参与,提高提问的思维内容,简明扼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体现课堂教学内容的层次性,增强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提高教学效率。充分发挥

  5、加强集体备课。根据学校要求,每周集体备课两次,不要让集体备课流于形式,充分发挥全组教师的智慧,深入细致地学习《课程标准》和《教学评价标准》挖掘教材,保质保量完成各备课组制定的集体备课任务,备课坚持有主题、有中心,注重教学方法的研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做好记录。尤其体现了集体备课的相互促进,有利于教学实践,有利于教学风格和个性的形成,有利于促进教研组良好向上的氛围,有利于青年教师成长的隐形效应。

高一物理教学计划10

  【教学目标】

  (1)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知道什么是位移-时间图象以及如何用图象来表示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s-t图象的意义;

  (4)知道公式和图象都是描述物理量之间关系的物理工具且各有所长、相互补充。

  【教学重点】

  匀速直线运动s-t图象;变速直线运动s-t图象。

  【教学难点】

  s-t图象的理解。

  【教学过程】

  1、匀速直线运动

  (1)定义: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任意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位移相等,这种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

  (2)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应该是“在任何相等的时间里面位移相等”的运动,现实生活中匀速直线运动是几乎不存在的,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其特点是位移随时间均匀变化,即位移和时间的关系是一次函数关系。

  2、变速直线运动

  (1)定义: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位移不相等,这种运动叫变速直线运动。

  (2)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和时间的关系:不是一次函数关系,其图象为曲线。

  (3)变速直线运动的分类:

  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均匀改变的变速直线运动。

  非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不是均匀改变的变速直线运动。

  例1: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关于物体运动的以下描述正确的是(C)

  A.只要每分钟的位移大小相等,物体一定是作匀速直线运动

  B.在不相等的时间里位移不相等,物体不可能作匀速直线运动

  C.在不相等的时间里位移相等,物体一定是作变速直线运动

  D.无论是匀速还是变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位移都跟运动时间成正比

  3、位移--时间图象(s-t图)

  (1)描述:表示位移和时间的关系的图象,叫位移-时间图象,简称位移图象。

  (2)物理意义:描述物体运动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3)坐标轴的含义: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位移。由图象可知任意一段时间内的位移和发生某段位移所用的时间。

  4、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

  (1)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或某直线运动的s-t图象是倾斜直线则表示其作匀速直线运动。

  (2)s-t图象中斜率(倾斜程度)大小表示物体运动快慢,斜率(倾斜程度)越大,速度越快。

  (3)s-t图象中直线倾斜方式(方向)不同,意味着两直线运动方向相反。

  (4)s-t图象中,两物体图象在某时刻相交表示在该时刻相遇。

  (5)s-t图象若平行于t轴,则表示物体静止。

  (6)s-t图象并不是物体的运动轨迹,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7)s-t图只能描述直线运动。

  5、变速直线运动的s-t图象为曲线

  6、图象的应用:

  (1)求各时刻质点的位移和发生某一位移对应时间;

  (2)求速度;

  (3)判断物体的运动性质。

  相信大家对于上文为大家所推荐的高一上学期物理教学计划模板,一定仔细阅读了吧,祝大家学习愉快。

高一物理教学计划11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

  能力目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速度的引入;

  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图表、v-t图、及思考与讨论;

  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加速度是力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是运动学与动力学的桥梁,也是高中一年级物理课中比较难懂的概念,它比速度的概念还抽象。对加速度的概念的建立过程及物理意义的理解,是本节课的重点。学生对速度的大小与加速度的大小没有直接的关系,速度变化大,加速度不一定大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这是本节的难点。

  三、几点想法

  1.关于概念的建立过程

  在建立加速度概念过程时,基于加速度太抽象,让学生首先感受。让他们感受的第一层是运动物体有速度,第二层是运动物体速度有变化,第三层是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化有快有慢。从而自然地引入描述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化快慢的必要性。

  要得出加速度概念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分析所需的'一系列速度值从何而来?提供现有数据给学生,还是学生自己做实验获得?我兼顾了两者。本节课的关键是对加速度的理解,开始不宜通过实验来自己获取数据,否则会喧宾夺主。在提供数据时考虑到学生对数据的可信度,提供了身边的学生感觉到的百米起跑和电动车起步,去消了学生的对数据的质疑。而在最后又通过纸带让学生自己来获取和处理数据,以期他们对加速度有更深入的理解。

  2.问题的设置

  思考与讨论

  1:主要是引导学生建立和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关于表格我没有自己填入,是想引导学生养成对多数据的对比和处理列表和做图的习惯。在练习3中让学生自己列表和填表,进一步渗透这种思想。

  练习1:主要是加深学生对加速度的理解,以区别加速度与速度和速度变化量的意义。这是本节课的难点。

  思考与讨论2:引导学生体会图象在反映加速度的优点,加深对v-t图象的理解,如何从图象中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教材和高考对这一点有很好的体现。

  练习2:由思考与讨论2的定性描述到定量描述。使学生对加速度有感性的认识,同时对加速度的矢量性做一个强调。第一问的设置暗示学生不要把物理学成物理。物理中图象的信息量要远大于物理中图象的信息量。

  练习3在以上表述过。

  3.暂时淡化三个问题

  第一,只提出加速度是矢量,在直线运动中与速度方向的关系,由什么来决定待引出牛顿第二定律再研究;第二,平均加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关系。第三,曲线运动中速度的变化的快慢

  高中是人生中的关键阶段,大家一定要好好把握高中,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的高一物理必修1第一章教学计划,希望大家喜欢。

高一物理教学计划12

  一、教学要求

  根据新的《高中物理教学大纲》的精神,在使用该教材进行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认真学习新的《高中物理教学大纲》,深刻领会大纲的基本精神,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基本出发点,树立对每一个学生负责的思想,根据各校、各班的具体情况,制定恰当的教学计划和和教学目标要求,满腔热情地使每一个学生在高中阶段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和进步,是每一个教师的基本职责,是师德的基本要求,也是搞好高中物理教学的基本前提。

  2.认真钻研教材内容,深刻体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注意研究学生的思维特点、学习方法以及兴趣爱好等因素。要依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深入研究和科学选择教学方法。特别注意在高一学习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切忌要求过高、死记硬背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把主要的精力放在研究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方面。要逐步地纠正学生在初中物理学习中的不良学习习惯和思维方法。

  3.对高一学生来讲,物理课程无论从知识内容还是从研究方法方面相对于初中的学习要求都有明显的提高,因而在学习时会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要经过一个从初中阶段到高中阶段转变的适应过程,作为教师要耐心地帮助学生完成这个适应过程。首先要积极培养和保护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加强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观察与实验的基本素养。其次要注意联系实际,以学生熟悉的实际的问题或情景为背景,为学生搭建物理思维的平台。第三,要注意知识与能力的阶段性,不要急于求成,对课堂例题和习题要精心选择,不要求全、求难、求多,要求精、求活。同时要强调掌握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强调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这是能力培养的基础。

  4.加强教科研工作,提高课堂效率。要把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使学生科学地认识和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方面,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形成科学世界观。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

  二、本学期教学进度安排

  本学期共20周,实际安排授课时间17周,按每周3课时(未计入可安排的选修课一课时)计算,共51课时。期中练习安排在第11周,期末练习安排在第21周。建议各章的教学时数为:

  第一章力力的合成和分解6课时

  第二章直线运动9课时

  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6课时

  第四章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6课时

  期复习与练习

  第五章物体的平衡4课时

  第六章圆周运动6课时

  第七章万有引力6课时

  第八章功动能定理5课时

  学生实验7课时

  期末复习与练习

  三、几点说明:

  1.建议期中练习前教学进度控制到第四章结束。

  2.在教学中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首先是会考要求与高考要求的关系,高一学生的文理倾向并不形成,因此不要过早的向高考要求靠拢;第二是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关系,特别注意九、十两个月起始阶段的教学要求一定要适当,这套教科书已经考虑到了这一点,希望在教学中认真体会,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安排教学;第三是知识的形成过程与讲练习题的关系,切忌以讲练习题替代学生的认识过程。

  3.对于学生实验,教材中将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的作用放在了实验的起始位置,请任课教师有计划地安排实验内容与进度,注意从一般的实验知识和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以形成良好的实验素质和实验习惯。

  三、主要教研活动

  本年级教研活动的重点是对新大纲的学习和落实,特别是最近几年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和刚开始在高中任教的教师更要加强研究。全体的教材教法分析与介绍,一般每月一次,对新高一教师则准备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专项活动内容,包括集体备课、经验介绍、研究课等。具体活动安排见每月的《进修活动日程安排表》。

  1、积极探索在选课走班体制下的物理教学与教研工作机制,做好不同层次、不同学情学生的学习引领,做到因材施教、因材施管。

  2、一如既往的做好集体备课,继续加强学科周集中教研活动和日常研讨机制。提前思考每周集中教研活动的议题和内容,并将不同的议题内容分配各不同的教研小组或教师个人,特别要做好集体备课中的说课环节,提前分配任务,说课老师早做准备,提前准备发言提纲,说课完毕,全组认真讨论,根据集体意见认真修改。在集体备课的前提下,各位教师要做好二次备课。教研议题要立足于教学中实际问题和困惑,集中教师智慧解决问题,形成比较系统全面的教研会纪要,并开展好日常研讨活动。进一步规范集体备课程序、完善三次备课机制。

  3、及时做好每次测验的质量分析,并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教学整改措施。年轻教师要多学习,多钻研,多听课,力争在大幅度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的同时,发挥好教学生力军的作用。使听课、评课常态化。加强教研组内公开课和组内相互听课,每周安排一次集体听课评课,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也可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师徒间听课次数不少于级部规定数量。

  4、为了达成目标和计划,本学期要真正做到降低难度,减少内容,加强训练,反复记忆,尤其在课堂上,要真正落实先学后教、精讲多练的原则。要提高上课和作业的效率。认真贯彻新课程理念,继续深入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具体方法,坚定不移地推行“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紧紧围绕教育教学目标,加强教育教学过程管理,注重打牢学习的基础,突出学习主动性要求,规范学习行为和习惯,坚持教学班区分层次教学、分类重点指导,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本学期要开展并做好物理竞赛的组织和辅导工作,及早挑选有意参加竞赛的优秀学生,准备教材,提供地点,专人管理和辅导,要做到有计划,有目标,勤反馈,力争在竞赛方面有所突破。

  5、深入教室,深入学生,增加亲和力,多找学生谈心,从多方面给学生以鼓励和帮助。规范作业要求,提高作业质量。统一、精选作业内容,严格控制作业量,并做到分不同层次教学班提出不同要求。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经常沟通。

高一物理教学计划13

  一、教材分析

  本章是高中力学基础,等效思想,平行四边形定则既是这一章的重点,又是难点。矢量的运算法则,是矢量概念的核心内容,又是学习物理学的基础,同时,平行四边形的验证过程,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方法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教材是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合力与分力的等效代替性质,比较直观,容易接受。而演示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现象(提水、拉伸弹簧等等),可以使学生对等效代替思想有更深入的体验。

  教材中对于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得出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出实验方案,以探究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去寻找共点力与其合力的关系,最终发现结论。通过分小组探究、互相交流的形式进行教学,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仅掌握知识,而且培养能力,领悟科学研究的魅力和精髓之所在。

  二、学情分析

  对力的概念,初中教科书中只给出力的作用效果,没有给出力的定义,更没有给出矢量的概念,平行四边形定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对于初上高中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大的飞跃,习惯于代数运算的学生,在接受矢量运算时有一定的困难,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探究任务的难度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根据问题情景式探究任务运用适当的思维方法。教学中要注意规范性,但不必操之过急,本节课的教学选用探究与验证相结合的模式。老师应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出发,注意把握教学的难度与深度。

  三.教学设计思想

  在以往的教学中,课堂教学实施往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倾向,学生被动地接受,很难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了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崭新的教学理念以人为本,在教法上,采取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以小组的合作为主要方式,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亲身体验科学实验探究的过程。

  通过这种探究性的教学,培养学生共同协作、相互交流的良好品质;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现象、大胆提出问题、敢于猜想和假设的科学修养;提高学生制定计划、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和手脑并用的实践能力;使学生体会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探索意识。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知道它是力的合成的基本规律。

  2、初步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求解共点力的合力;能从力的作用效果理解力的合成、合力与分力的概念。

  3、会用作图法求解两个共点力的合力;并能判断其合力随夹角的变化情况,掌握合力的变化范围,会用直角三角形知识求合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实验演示归纳出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态度、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协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探索规律、归纳总结的研究问题的方法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的态度。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索与创新的意识。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互助的精神。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渗透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促使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发现与深刻的理解。

  难点:①实验的设计;②平行四边形关系的发现;③从代数和思维到矢量和思维的.跨越;④对合力与分力间的等效替代关系的真正理解与灵活运用。

  六、教学方法

  1、创设情景,引导启发,让学生体会并接纳等效观点,从而得出合力、分力的概念。

  2、实践体验,实验探索,归纳总结,从而得出平行四边形定则。

  七、教学器材

  演示用器材:钩码1只(系上细绳套两根),演示弹簧秤2只,粗大的橡皮条(可用许多小橡皮条组合而成)1根,教学用圆规1只、尺子1根

  学生用器材:按小组:①木板1块;②白纸1张;③图钉5枚;④橡皮条1根;⑤细绳2根(两端做好套);⑥弹簧秤2个;⑦铅笔1只;⑧量角器1只;三角尺1-2只;圆规1只。

  八、教学过程的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说明

  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学习了物体间相互作用的各种表现,如重力、弹力、摩擦力,也知道了如何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那么,当物体的受力情况比较复杂时,是否存在简化问题的科学方法和途径?现在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请两位同学一起提着一个水桶。

  提出问题:他们对水桶施加了几个力?能用一个力来等效替代它吗?怎样替代?

  老师一个人提着水桶。

  等效思维方法,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例如刚才的问题,就是让一个力的单独作用来等效替代几个力的共同作用。

  追问:刚才这一个力真的等效替代了原来两个力的作用了吗?有什么依据?

  分析回答:受力F1和F2。

  学生回答:让一位大同学去提。

  分析回答:力F1和F2共同产生的效果与力F产生的效果相同,即均提起了水桶。

  创设情境

  引导启发

  引出等效替代的思想,是发现力的合成法则的前提,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如果这一环节做得不到位,即使完成了后面的教学,学生对为什么要进行力的合成、为什么可以进行力的合成、怎样进行力的合成等等问题的理解都是模糊的。所以,等效思想需反复强调,以使之深入人心。

  进行新课

  一、合力、分力与力的合成的概念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而那几个力就叫做这个力的分力。

  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或求合力的方法,叫做力的合成。

  同一条直线上的两个力的合成规律是怎样的?

  二、对力的合成法则的探究

  (一)提出问题

  【设置陷阱】:如果两个同学施加在水桶上的力都是200N,那么一个人需要施加多大的力才能等效替代?

  【质疑】:你怎么知道?有科学依据吗?凭直觉得出结论,像亚里士多德了吧?若是伽利略会怎么做!

  【演示1】:用两只演示用弹簧秤(这是两个同学的手),通过两个细绳差不多竖直地提起一个钩码(这是水桶),让学生读数,再用一个弹簧秤提起钩码,让学生读数,结果基本验证了合力等于分力大小之和。

  提问:两个同学在提水时手臂是这样竖直的吗?

  【演示2】:让两个提钩码的弹簧秤有一定的夹角

  发现:合力大小不等于分力大小之和,而且随着两个分力的夹角增大,两个分力的大小之和与合力大小的差距越来越大!这是为什么?

  在黑板上从同一点出发大致画出两个分力及一个合力的方向

  【点评】:对于标量:例如两个物体,质量都是20kg,求总质量只要相加就行,等于40kg;但对于矢量:它们除了有大小之外,还有方向:例如两个力,当它们的方向互成某一角度时,求合力就没那么简单了!!

  【过渡引导】:今天任务完成了吗?伽利略反驳了亚里士多德重物比轻物下落快的观点后,还想到了什么?还做了哪些?我们刚才反驳了合力等于分力之和的观点后,你还想到什么?还想做些什么?

  【鼓励】:提得很好!力是矢量,我们能否同时考虑合力与分力的大小以及方向间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来直接体验一下科学探索的过程:先从最简单的两个力的合力与分力的关系开始研究。

  (二)探究过程(分小组进行)

  1、提出问题: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跟分力的关系是怎样的?

  2、猜想与假设:同学们猜测一下合力和分力之间可能存在什么样的大小关系?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对学生的积极性给予鼓励,对各方案中的不成熟方面给予说明,对学生的创新思维给予充分的肯定

  【引导学生逐渐逼近可行性实验的参考思路】

  ①刚才我们随意地画了个合力与分力的草图,称不上力的示意图,更谈不上力的图示,可是,要想得到有说服力的结论,应该怎样做?

  ②在哪里画?

  ③怎样做实验才能直接读取分力及合力大小的数据并且直接把这些力如实地画到白纸上去?(将水桶、弹簧秤等都处于一个竖直面上?学生可能提出各种方案,教师一一作出评价,例如将挂水桶的绳子绕过定滑轮后沿水平方向,然后分别用一只弹簧秤和两只互成角度的弹簧秤拉住)④在没有定滑轮的情况下还有什么办法吗?提醒按现有器材如何设计实验,强调根据现有器材进行设计会体现一种实际工作能力,至于现有条件不足的情况下,若能利用其它器材进行替代来进行实验,则更能考验一个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灵活性与能力了。(水桶可以用橡皮条替代)

  4、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

  可在学生画出各力的图示后告一段落。

  5、分析数据、进一步猜想、得出结论:

  若有困难则进行引导或暗示:力是矢量,我们进行的是矢量的合成,我们曾学过哪些矢量的合成?我们学过哪些矢量?

  分组活动:各自画图进行验证(要求三力画实线、辅助线画虚线)

  综合分析:①让某一大组部分小组汇报自己的探究结果,对比在夹角接近的情况下结果有什么相似之处和区别,分析存在的一些问题。②再让其他组各派一两个小组汇报,对比在夹角较大的情况下结果有什么相似之处和区别,分析存在的一些问题。

  (三)归纳得出结论

  力的合成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

  用表示两个共点力F1和F2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那么,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就可以用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表示出来,这就叫做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三、力的合成法则的应用

  1、适用条件

  是否任何情况下,物体所受各力都可合成?

  2、动态分析

  当两个分力的大小一定,而夹角变大或变小时,合力大小会怎样变化?其变化范围是怎样的?

  得出结论:⑴夹角越小,合力越大,当夹角为0时,合力有最大值Fmax=F1+F2;

  ⑵夹角越大,合力越小,当夹角为180时,合力有最小值Fmin=|F1-F2|

  即|F1-F2|F1+F2

  3、例题:

  力F1=45N,方向水平向右。力F2=60N,方向竖直向上。要求:

  ⑴先用作图法求这两个力的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

  ⑵能否用计算法求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

  【归纳】:求合力的方法有作图法、计算法。在一些角度特殊的问题中计算法较方便。

  【提醒】:要注意到力是矢量,求大小的同时,还要写出方向,如何表达方向?(一般可用合力与某分力的夹角来表示)

  4、多力合成问题规律的拓展应用:

  提问:怎样求三个力的合力?多个力呢?

  提问:这依据什么?

  结合初中学习的知识归纳总结

  ⑴、当F1、F2同向时,合力的大小等于两分力的大小之和,F=F1+F2,合力的方向跟两个力的方向相同;

  ⑵、当F1、F2反向时,合力的大小等于两分力的大小之差,F=|F1-F2|,合力的方向跟两个力中较大的那个力的方向相同。

  一般回答:400N;

  可能回答:小于400N

  学生回答:做实验

  不是

  学生观察分析

  学生回答

  学生:很想知道合力跟分力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

  分组讨论:

  学生汇报:方案一,方案二,方案三

  实验参考方案设计

  [实验目的]研究共点力F1、F2与其合力的关系。

  [实验原理] 根据共点力与其合力产生的作用效果相同。

  [实验器材]图板、图钉、白纸、橡皮筋、弹簧测力计(2 个) 、三角板。

  [实验步骤]

  在同一个图中画两个分力及合力的准确图示

  白纸上

  认识实验器材

  归纳实验步骤

  了解注意事项

  ①制订具体的操作方案

  ②为了分析合成情况随夹角大小的变化,按夹角不同分三大组:

  第一组30~60、第二组60~90、第三组90~120

  ③用铅笔记录和画图。

  分小组分析处理,尝试根据白纸上所画的两个分力与合力的图示进行探究:合力与两个分力间有什么几何关系?

  学生:位移的合成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P67有关内容,了解了共点力概念,知道力的合成法则适用于共点力问题

  学生对比各组夹角大小不同情况下合力大小与分力大小的关系

  练习

  学生:先求某两个的合力,再

  学生:因为两个力的合力可以等效替代那两个力,所以三个力等效成两个力,接着,再将这两个力等效成一个力,这就是原先三个力的合力。三个以上的共点力的合成也是相同的道理

  归纳总结

  习旧引新

  在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一节中曾介绍了伽利略的科学研究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有机会,就应当进一步渗透这些研究方法,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实践能力与科学素养。

  这个问题的提出可以强化学生对矢量与标量有本质区别的认识,还可以产生悬念,学生急于想知道:两力的合成究竟应怎样进行?有了悬疑,就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就会产生探求真知的强大动力。这一悬念的创设在学生的大脑里立即产生了撞击,思维被迅速地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

  引发思考

  启发思路

  若猜想不出可能的关系,也可先进行探索,科学研究过程不一定按死板的模式进行。

  尽量先让学生提出,真有困难时,可引导学生逐渐逼近可行的实验方案

  通过方案的设计,提高学生研究问题的积极性,并使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提高学生自主设计、制定方案的能力。通过方案的汇报交流,使学生体会到集体智慧的力量,体会合作学习的乐趣。

  发挥教师指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实际操作

  学生动手

  教师指导

  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共同协作、相互交流的品质和动手操作能力。

  通过暗示的手段,使学生发现规律,既能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思维,在课堂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归纳讨论

  总结分析

  学习新知

  理解识记

  体会分析依据

  理解等效原理

  思考讨论

  巩固新知

  通过多力合成问题的分析,再一次强化力的合成中涉及的等效替代思想,这样既可以加深对力的合成规律的理解,也有利于学生对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等效思维方法的领悟。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力的合成一般不能象标量那样可以用简单的加减法进行运算(同一直线上的力的合成除外),通过探究,我们发现力的合成要按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进行,其实,这一运算法则也是所有矢量运算的普遍法则,因此大家要重视理解,学以致用。1、合力 分力 共点力,力的合成;

  2、思维方法----等效替代;

  3、过程实验探究过程;

  4.力的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布置作业

  1、承前启后的问题

  小实验演示:一根细绳能竖直挂起一个重物:用两根同样质地的细绳代替它,并逐渐增大夹角,当夹角达到一定大小时,绳断。

  课后思考:为什么绳断?是两根绳子不如一根绳子吗?是长的先断还是短的先断?为什么?课外研究一下。

  2、课后作业:

  问题与练习2、3、4

  观察、好奇

  思考

  通过这一小实验,再一次让学生感悟到合力不一定比分力大,合力的大小跟两个分力的夹角大小有密切的关系。同时,也为下一节力的分解预设了一个值得研究的活的题材。

  九、板书设计

  力的合成

  一、合力与分力的概念

  二、力的合成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适用于共点力)

  1、两个力的合力

  大小:|F1-F2|F1+F2

  方向:180

  2、多个力的合力

高一物理教学计划14

  一、教学浅析

  1、教材分析:

  这学期用的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物理》必修1。必修1模块是高中物理常见的必修模块,所有学生都必须完成该模块的学习。本模块分为两个次要主题:运动描述、相互作用和运动定律。模块涉及的概念和规律是高中物理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实验是高中物理的典型。通过这些实验研究,我们可以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认识到实验在物理中的地位,以及实践在人类认识世界中的作用。全书共分四章,即第一章是运动的描述,第二章是匀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第三章是相互作用,第四章是牛顿运动定律。

  2、学生分析:

  今年的高三学生基础不错。除少数学生外,要求掌握基本概念和规律。大多数物理专业学生应该定位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适应科学探究的教学方法,培养正确的物理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形成相对完整的牛顿力学体系。

  3、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分析:

  根据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采用了以知识和观念为基础提高学生能力的方法:强调学生的课前准备,力求少说话,简洁,多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要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加强学生的实验教学,加强对综合物理知识的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教育目标和任务

  1、认真研究大纲和调整意见,实现编写教材的意图。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研究,了解不同学生的主要学习障碍,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教学计划,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特别强调知识和能力的阶段,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这些是能力训练的基础。课堂例题和习题要认真筛选,不求尽善尽美,不求难,不求丰富,要精、少、活,强调例题和习题的教育教学因素,强调理解和应用。

  3、加强教学和科研,提高课堂效率。课堂教学的重点应放在使学生科学地认识和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上。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4、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总结物理概念和规律,让学生学习和掌握相关规律,同时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验能力和从实验结果中总结物理规律的能力。

  5、结合所学知识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爱国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三、措施

  1、严格执行教学部集体备课制度,提高集体备课质量。每周集体备课。首先,前一周安排的每个教学内容的主人和考生会向全组明确重点、难点、教学方法、主要例题、课后作业、教学案例等。然后全班老师讨论、提问、确认,形成一个联合案例。整个教师群体要统一教学进度和教学标准。

  3、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加强课堂教学模式探索。细化各章节的教学要求,明确每节课的课时分配和课时目标。对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讨论,确立突破的方法和途径。加强对各种课特别是探究课的研究。

  4、选择练习。根据每节课的课堂目标,精心选择典型习题,实现知识点与习题的对应。分类整理课堂例题、课外巩固练习、小练习试题、章节复习题。注重提高学生能力的过程。

  5、加强作业批改。通过作业批改,督促学生端正对课外学习的态度,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规范学生的回答。为课时目标的确定和分类教学指导提供依据。

  6、加强学科组教师之间的沟通与合作。通过听课和评课探索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选择题过程中,选题和考试一起进行;突破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时集思广益。

  7、充分开发教学资源。加强实验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实验室提供的设备,利用周围的资源开发有价值的小实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感性知识。收集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提高教学能力和效果。

  8、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成立学习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表达能力;举办学科竞赛促进学生专业发展。讲课介绍物理前沿和物理学家的生活,让学生了解科学的价值和意义。

高一物理教学计划15

  一、教学计划的描述:

  这学期继续用PEP 《必修二》,共三章,分别是第一章《曲线运动》,第二章《万有引力与航天》,第三章《机械能守恒定律》。

  同时,高中物理是普通高中的一门基础学科,与九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相衔接,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高中物理课程帮助学生继续学习基础物理知识和技能;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研究方法;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和热情;了解物理学对科学进步和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为终身发展和科学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以平抛运动和匀速圆周运动为例,了解物体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研究物体曲线运动的条件和规律;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及其在天体运动中的应用:功和能的概念,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

  (2)了解学习物理的基本思想和思路,学习研究问题的方法;

  (3)了解物理学的发展过程,关注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和发展趋势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4)能够运用相关的'物理知识和技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现象和问题。

  2、流程和方法:

  (1)学习运动合成与分解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发现万有引力定律过程中的思路和方法;

  (2)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

  (3)通过物理规律和概念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以及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中的作用;

  (4)质疑、收集和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沟通和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让学生领略大自然的奇妙与和谐,培养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心和渴求,乐于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

  (2)具有坚持真理、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具有判断大众传媒相关信息是否科学的意识;

  (3)有积极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有与他人交流自己意见的愿望,敢于坚持自己的正确观点,有团队精神。

  三、教材分析:

  第一章《平抛运动》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单元第一节:描述物体曲线运动的条件和特征。

  第二节和第三节:讲述了研究曲线运动的基本方法——运动合成与分解,并利用这种方法具体研究平抛运动的特点和规律,这是本章的重要内容。

  单元一第四节第五节第六节: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的描述方法和基本规律。

  分析了匀速圆周运动和离心现象的实例。

  第一单元第七节: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

  第二章《万有引力与航天》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节:学习开普勒关于行星运动描述的知识;

  第二节和第三节:学习万有引力定律的知识;

  第四、五节:学习天体运动中关于万有引力定律的知识;

  第六节:学习经典力学的局限性。

  第三章《机械能守恒定律》可分为四个单元:

  第一、二、三节:谈工作和权力;

  第四、五、六、七节:讲动能和动能定理,引力势能;

  第8、9、10节:谈机械能量守恒定律

  首先,概念的介绍和解释一定要清晰。所以要反复强调重点内容,用更多的例子介绍理解重要概念,结合情境进行教学。其次,把握进度,不要随意增加难度。例题和习题的选择要慎重,要符合学生实际。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高一的例子仍然是对概念的理解和简单应用。对于改善问题,因为主要面对的是成绩比较好的学生,所以可以以方法为主指导,而一般的习题一定要考虑大多数普通学生,结合起来。

  2、及时反馈

  课内课后都有完整的反馈机制。比如上课要及时进行反馈练习,主要是课后练习。作业有问题的同学要和他们沟通,了解问题,以便及时改进。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要经常交流。

  3、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要求之一就是让学生注意课本。练习:直接在课本上做笔记,课后对习题给出完整答案,作为好的学习材料补充课本。

  4、针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具体措施

  确保这些学生掌握了自己应该懂的基础知识,一发现问题就帮他们解决。我们应该正确引导他们,消除心理上的预防措施,适当放慢速度,让他们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随着认知能力的提高而螺旋上升。

  5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帮我把每一节课教好;保持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对物理保持兴趣。我们应该真诚地关心每一个学生,尤其是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

  6、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1)培养学生兴趣,从兴趣入手;

  (2)指导他们培养自己的学习方法。

【高一物理教学计划】相关文章:

高一物理教学计划12-30

高一物理教学计划12-30

高一物理教学计划12-25

高一物理教学计划03-22

高一物理教学计划汇编10篇07-14

第一学期高一物理教学计划03-09

高一下册物理教学计划03-22

高一物理教学计划锦集9篇10-03

物理教学计划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