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瓦尔登湖》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瓦尔登湖》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瓦尔登湖》教案 篇1
教学设想:
本课重在景色描写,较易理解。故在介绍作者、布置生字词以后,将全课内容设计为一套阅读练习题,由学生自读课文后独立完成,最后再由教师评讲,再阅读有关评价文章。这样作,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解题能力。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珍惜和对宁静恬淡生活的追求。
2.学习本文善于观察和细腻描写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本文善于观察和细腻描写的语言特色。
2.难点:作者的生活态度。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步骤:
一、作者及作品:
亨利?梭罗(1817-18620,美国作家,诗人,自然主义者,改革家和哲学家。1817年出生于康科德城,十六岁即进入美国著名学府哈佛大学就学。次年,大思想家爱默生到哈佛大学作了题为《美国学者》的演讲,宣扬先知先觉的智慧,而正是这一次演讲,给了梭罗以深刻的影响,改变了他的人生。
梭罗从哈佛大学毕业后,本来前程似锦,但他避开闹市,住到爱默生家中。在担任数年中学校长后,毅然决定以作诗和论述自然为终生事业。梭罗受超经验主义领袖爱默生影响很深。
1845年,28岁的梭罗撇开金钱的羁绊,在爱默生的林地中的瓦尔登湖畔自建一个小木屋,自耕自食两年有余。专业从事写作。本书即是他对两年林中生活所见所思所悟的记录。十年后,《瓦尔登湖》出版,但它不仅未能引起人们的重视,相反还遭到批评和讥讽。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这本书的影响却越来越大,终而成为美国文学中的一本独特的、卓越的名著。
《瓦尔登湖》是一部寂寞、恬静、智慧的书,充满了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深刻理解,表现出一个先觉者的超人智慧。梭罗在大学毕业后所写的第一篇日记中写道:“如果要孤独,我必须要逃避现在———我要我自己当心。在罗马皇帝的明镜大殿里我怎么能独特得起来呢?我宁可找一个阁楼。在那里是蜘蛛也不受干扰的,更不用打扫地板了,也用不到一堆堆地堆放柴火。”这样一种寻求孤独、在孤独中思索的观念贯穿了梭罗的一生。
《瓦尔登湖》不仅有独到的对生活感悟,对传统习俗的批判,而且有许多形象的描绘,优美细致,像湖水的澄澈透明、山林的茂密苍翠,思想与景境融合在一起,给人以美好的遐想和深沉的思考。读着这本书,顿时感到全身心地脱离了尘世的喧嚣和功利的羁绊,与自然融为一体,在自然中感悟人生,感悟哲理。
值得特别引起注意的是,这本书近年来在西方世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社会矛盾,使人们不由得不向往那瓦尔登湖及其山林的清新的空气和澄澈的环境,而这样的环境,显然正是医治现代病的妙药良方。这恐怕正是《瓦尔登湖》所具有的价值和生命力的根本所在。
梭罗1862年因患肺病病逝,终年仅44岁,《瓦尔登湖》是他的第二本书。
二、生字词:
生字:
深邃(suì)终年不涸(hé)俯瞰(kàn)蜿蜒曲折寒光熠熠(yì)糅(róu)进浮光耀金晶莹清澈一泓(hóng)湖水凿(záo)水陡峭菖(chāng)蒲水苔(tái)
璀(cuǐ)璨(càn)
词解:
不足称道:不值得称赞。
罕有甚匹:极少有什么东西能跟它匹配。
了如指掌:形容对情况非常清楚,好像指着自己的手掌给人看。
三、集体朗读课文。
四、课堂自测:
1、本课划分层次有以下几种划法,正确的为哪种?并写出各部分大意。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2、根据第一段内容,画出瓦尔登湖及周围景物。
3、瓦尔登湖的主要特点是什么?请用书中的词来概括。
4、课文中说,瓦尔登湖同时具有两种颜色,这是哪两种?
5、哪一段文字详细描写了宁静的瓦尔登湖变化莫测的颜色?
6、为什么文中说瓦尔登湖湖水“很值得让米开朗琪罗去琢磨一番”?
7、作者写钓狗鱼这件事,是为了什么?
8、第六自然段的`描写突出了瓦尔登湖的什么特色?请用此段中的一个词来概括。
9、哪处具体叙述瓦尔登湖“坚持着自身的纯洁”?
10、作者提及夏娃和亚当被逐出伊甸园一事,是为了突出什么?
11、把本课分别与《黄山记》和陶渊明的《归田园居》比较,说说三位作者对自然的态度有何不同?你更欣赏谁的态度?为什么?
五、教师讲评
参考答案:
1、答:b。第一部分:总介瓦尔登湖及其特点。第二部分:描写瓦尔登湖湖水美丽多变的色彩。第三部分:描写瓦尔登湖湖水的清澈洁净。第四部分:从历史角度赞美瓦尔登湖美如钻石。
3、答:深邃,清澈。
5、答:第18页第9行-17行。
7、答:为了突出湖水的清澈。
8、答:清净无垢。
9、答:第7自然段。
10、答:从历史角度突出瓦尔登湖美如钻石。
11、答:《黄山记》:赞美大自然伟大无比的创造力。
《瓦尔登湖》:赞美大自然的美丽和洁静,安心思考。
《归田园居》:沉缅于大自然的美丽和宁静,逃避世俗。
六、辅助阅读:
《瓦尔登湖》的读法
杨灏
据说,诗人海子去山海关自杀时带着4本书,其中有一本是梭罗的《瓦尔登湖》,这和当年唐太宗李世民到死不放王羲之的《兰亭序》颇为相似。看来对好的东西还真有死都舍不得的人。《瓦尔登湖》是1854年出版的著作,在中国有好几种版本,已经流传50年了。《瓦尔登湖》至少影响了中国两代人。一本100多年前出版的书,在另一个国度里仍然让许多人痴迷。
我们从梭罗的研究专家哈丁的论述中或许可以获得一些信息,哈丁说:《瓦尔登湖》至少有五种读法:1.作为一部自然的书籍;2.作为一部自力更生、简单生活的指南;3.作为批评现代生活的一部讽刺作品;4.作为一部文学名著;5.作为一本神圣的书。
更多的人愿意把《瓦尔登湖》作为一部自力更生、简单生活的指南来读。因为梭罗经过实践发现,他能以28.12元来建立一个家,用0.27元来维持一周的生活。他以一年中6个星期的时间,去赚取足够一年的生活费用。剩余的46个星期,去做他喜欢做的事。因为如此《瓦尔登湖》在当时便具有了巨大的诱惑力,那几年里,梭罗的仿效者究竟有多少难以计数,他们引退林中,在瓦尔登湖畔建造茅舍,成为美国风行一时的时尚。更有趣的是梭罗曾在书中特地说:'我绝不希望有任何人采取我的生活方式?"谁也说不清是勾引者的提醒还是先见者的劝说?
乔治?艾略特在《西敏寺周报》上撰文指出:《瓦尔登湖》'深沉而敏感的抒情'是一本'超凡入圣'的好书。严重的污染使人们向往瓦尔登湖和山林的澄净和清新的空气。梭罗的《瓦尔登湖》便被整个世界阅读和怀念了。
在《瓦尔登湖》中有梭罗的题词:'我并不想为沮丧写一首颂歌/倒是想像在自己的栖所报晓的雄鸡/劲头十足地夸耀/哪怕只是为了提醒我的邻居'。这种夸耀其实就是为了引起人们的注意。梭罗不满当时的复杂生活,提出'人口膨胀'将导致'生活绝望';他断言当时所谓之进步是不必要的,?"成功'常常是'失败';他声言我们往往由于手段而搞不清目标,为了达成目的而误用了方法;甚至断言原始人的生活在某种情况下比现实快乐而完满。
哈丁提醒我们,可以把《瓦尔登湖》当作一种19世纪的《鲁滨逊飘流记》来阅读;并认为《瓦尔登湖》是现代美国散文最早的榜样;《瓦尔登湖》与其时代的作品,比如具有写作天赋的霍桑、梅尔维尔以及爱默生等人有截然不同之处,这种迥异之处具有20世纪散文的风格。梭罗深信如果人能专注于乐观,就能在人世间创造出一个美好的世界,而且他相信人类美好的未来。梭罗是一位彻底的超越论者,超越论者相信人有非凡的能力,用于在对与错之间做选择。不幸的是,目前的人类对内心的乐观需求变得冷酷无情,因此人类只有恢复那孩童们的天真无邪,才能在道德方面有所进展。把《瓦尔登湖》作为神圣的书来读的人,无疑关注了《瓦尔登湖》中人类灵性恢复这个主题。
《瓦尔登湖》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进入这个单元以来,我们攀上了雄奇的黄山,见识了巩乃斯大草原的骏马,可以说祖国之美尽在眼中。那么今天,让我们把步子迈得更远一点,跟着作家梭罗去看看那梦幻似地瓦尔登湖。现在,请大家把书翻到17页,看看能不能从题目上看出本文与我们之前学习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生:这是一部书的节选。
师:很好,那么有没有了解这本书的同学来给我们介绍一下呢?
生:(介绍)
师:说得好,看来我们同学平时的阅读面很广。现在我们一同来看一下作家徐迟在翻译这本书时作的一个译序(播放幻灯片)。
师:徐迟说“(它)是本静静的书,极静极静的书”,这是他的阅读体会。大家读完这篇课文之后又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生:写得很美。
生:是种静谧的美,让人心情很快平和下来。
[点评:作者介绍这一环节,张老师不是简单的一放课件了事,而是让学生知道多少说多少,重点打在对作品的评价上,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教者也是直奔本课中心——只听到张老师一字一板的和学生一起读道:“(它)是本静静的书,极静极静的书,并不是热热闹闹的书,它是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它只是一本一个人的书,如果你的心没有安静下来,恐怕你很难进入到这本书里去。”]
师:大家刚才都提到了美,相信你们都找到了美的所在,那么,你们有信心用自己的声音表现这种美吗?
生:有!
师:好!那我们今天就先来做一个小的朗读比赛,我这里已经给大家配好了音乐,咱们现在推选出两位男同学和两位女同学来参赛,看看是咱们男同学读的好还是女同学读的好。参赛的同学注意,站起来之后请先向大家说明你读的是哪一部分,你认为它美在哪里。
生:(推选参赛选手)
师:准备好了吗?
生:好了。
师:谁先来?男同学还是女同学?
生:女士优先。
师:看来咱们班的男同学在关键时刻都很有绅士风度嘛。
生:(笑)
师:那么我们先请沈铃子同学第一个来读。
沈:我要读的是第七自然段,我认为它美在写湖的时候从多个角度进行,有种朦胧飘渺的感觉,亦幻亦真。(开始朗读)
师:好,一号参赛选手朗读完毕,现在有请李宝珊同学。
李:我要读的是的六自然段,它所描写的湖水很清,读完之后,人似乎都能变得清爽。(开始朗读)
师:大家觉得怎么样?
生:好!
师:那我们是不是要表示表示?
生:(热烈鼓掌)
[点评:不是读全文,而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来朗读,而且学生小释喜欢的理由,老师准备了四种不同的背景音乐,课堂上一下子变得音乐悠然,书声朗朗,语文之美育的作用感染了学生]
师:看来大家都有鉴赏美的能力,不光懂得从书中发现美,更懂得从身边发现美。现在我们请两位男评委秉着公正的原则来给我们的女同学做个点评。先请程豪评委。
程:我觉得两位同学读得都很好,沈铃子的声音清晰,速度适中,李宝珊读得很有起伏感,让人觉得不是那么单调。
师:起伏感?这个说法比较新颖,再想想,其实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什么呢?下面请何有鑫评委来点评。
何:我觉得李宝珊同学读得更好一些,刚刚程豪说的那种起伏感,我认为其实就是有感情。沈铃子读得也不错,但是太“冷静”了一点,感情不是很到位,不能够吸引人。
师:说的真好!可见在朗读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意什么才能够吸引或打动听众呢?
生:要有感情。
师:看来大家已经有所收获了,好下面让我们看看男同学的表现——先来听听颜桂亮同学的声音。
颜:我要读的是第五自然段,我觉得它美在写水的清澈的时候动静结合,使水的特点更加突出。(开始朗读)
师:好,现在请最后一位参赛选手,林生荣同学。
林:我要读的是第三自然段。这段在写水的颜色的时候写的非常细,仿佛让我们看到了湖水颜色的多变与神奇。(开始朗读)
师:林生荣同学先等一下,我想问一下你刚刚读的部分里有个词,它的读音应该是蜿蜒qǔ折还是蜿蜒qū折呢?
林:(笑)读错了,应该是蜿蜒qū折。
师:这就对了,朗读的时候要注意,想要读得好掌握字词的正确读音是基础。现在,我们同样请两位女评委秉着公正的原则来给我们的男选手做个点评。先请詹可文同学来说说。
詹:我觉得这两位选手在“要有感情”这方面做的还是不够好,特别的林生荣,看得出对课文的内容不怎么熟悉,很多地方都读的断断续续的。
师:恩,很犀利的点评,现在请陈诗韵评委来谈谈。
陈:我也很同意可文的说法,而且我觉得这两位同学的节奏感掌握的不是很好,要不就是太快,要不就是一会儿快一会儿慢,妨碍了感情的发挥。
师:看来咱们的女同学都很厉害啊,看问题都是一针见血。那么咱们一起来总结一下,要想用自己的声音表现文字的美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生:要有感情、要讲究节奏、要熟悉文章内容、要咬字清晰声音清楚……
[点评:这一环节最好——对读得情况作一小结,小结朗读要领,记得我们听课时,张老师在小结后又选一个精彩段落再让学生读,这回是带着小结后的收获去读,可是这篇实录里怎么没有呢?]
师:非常好!在正式的比赛场合,我们还可以配上适当的手势,并且注意自己的表情,只要把自己想象成作者,进入“无人之境”,我们就一定能做到最好!那咱们今天的最后大家赢家是谁呢?
生:李宝珊!!
师:让我们再一次以掌声向她表示祝贺!
生:(热烈鼓掌)
师:看到咱们男同学那么热烈的鼓掌,我觉得很开心,看来咱们男同学不愧是男子汉,即使输了,照样实事求是的肯定对手。可见啊,我们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
生: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师:说得好。值得庆幸的是,咱们这就有不少善于发现的眼睛,刚刚的四位选手不光读的好,说的也很好。他们已经发现了美,那你呢?请大家试着用一段话来说说你体会到的美。
[点评:“请大家试着用一段话来说说你体会到的美”,代替了老师一味的讲,让学生自己分析课文,设计巧妙,暗渡陈仓,也顺理成章。张老师就这样把课堂交给了学生,体现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原则。]
生1:在这静静地瓦尔登湖边,我感受到了一种心平气和的美,它让我忘记一切,似乎什么都不在重要,什么都不再存在了。
生2:变幻多姿的色彩,清澈见底的湖水,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是渺小的。走进这篇课文,我想起了曾经学过的古文中的两句“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就是大自然的神奇之处吧?
师:你们真是让我吃惊!这些回答又何尝不是一种美呢?感谢你们给我带来了美的享受。我想我们大家也应该感谢作者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亨利梭罗到底是个怎样的作家呢?咱们来一起认识认识他。(幻灯片展示作者简介)
[点评:哦,原来老师正式介绍作者安排在这里!细想想则恍然大悟,学生对这位作者很陌生,可能以前都没听说过他,现在读了他的文章,有了感性认识之后,再从作者的介绍中探寻写作缘由和文章主旨,真是匠心独运了。]
师:咱们进行了美的体验,也认识了这位与众不同的超验主义作家。下面让我们通过几个小问题来看看大家对文章的找我程度吧。(出示幻灯片)这六个问题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然后确立小组发言人来解决问题。(讨论的问题:1、本课划分层次有以下几种划法,正确的为哪种?并写出各部分大意。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C.①②③④/⑤⑥⑦;2、瓦尔登湖的主要特点是什么?请用书中的词来概括。3、作者写钓狗鱼这件事,是为了什么? 4、第六自然段的描写突出了瓦尔登湖的什么特色?请用此段中的一个词来概括。5、哪处具体叙述瓦尔登湖“坚持着自身的纯洁”? 6、把本课分别与《黄山记》和陶渊明的《归田园居》比较,说说三位作者对自然的态度有何不同?你更欣赏谁的态度?为什么?)
生:(讨论,并且逐一回答问题1~5)
[点评:老师还是没有出来正面讲什么,又是以学生为主体,这回是以题代讲,这些题目一看就是精选来的,它围绕了本文的主旨和写作特点。真又是别具匠心了。]
师:五个问题回答的都很好,大家很有合作精神!第六个问题咱们先留着,等明天细读一下课文之后再请第六组的同学回答。今天晚上请大家结合课后的一、二两道练习题,勾画出你最喜欢的语句,明天和大家一起分享。下课!
[综述:张老师的这节语文课,是我们听课小组随机听到的,张老师课前并不知晓会有人来听这节课,听课后我感到这节课很有代表性,体现了语文课的诸多原则。譬如,文本重点段落重点处理的原则,语文课的美育原则,学生自主讨论的原则,突破语文课堂程式化原则,以练促讲的原则,精讲精练的原则等等。上周我突发奇想,便给张老师打了个电话,想请她及时制作出这节课的课堂实录,供我们大家学习借鉴。
《瓦尔登湖》同步练习
1.下列选项中加点的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肋骨(l è )山坳( ào )漪( yī)澜水涡(wō)
B.湖沼(zhǎo)汆(cuān )水缪(miào)斯吞噬(shì)
C.一泓(hóng)蓟(jì)草玷(diàn)污港埠(bù)
D.尘垢(ɡòu)黝(yōu)黑鱼鳍(qí)黑魆(xū)
2.下列加点字释义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玷(使有污点)污港埠(码头)厮(互相)混
B.弥(填满)补漫(随便)不经心尘垢(脏东西)
C.嬉(游戏)戏十全十(到达顶点)美承(承担)露
D.蓊(草木茂盛)郁雅(高尚的)致鞭挞(鞭打)
《瓦尔登湖》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作品《瓦尔登湖》。
2、 能力目标:①品味文中含意丰富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②体会和学习文中写景的技巧。
3、 情感目标:①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理念和朴素的思想。
②学习梭罗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
①品味文中含意丰富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②体会和学习文中写景的技巧。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理念和朴素的思想。
四、教 法:
目标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五、学 法:
自主合作探究。
六、教 时: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田园诗人陶渊明有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就是《桃花园记》,作者笔下的桃花园,成了许多现代人向往的生活环境。无独有偶,在100多年前美国的诗人梭罗写了一本题为《瓦尔登湖》的散文随笔,里面的湖光山色美不胜收,现在,就让我们走出烦嚣的都市,跟随着梭罗走进瓦尔登湖,感受那妙不可言的美吧。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亨利梭罗(1817——1862),美国的作家、诗人、哲学家,毕业于哈佛大学。他受爱默生思想的影响,选择了积极的政治生活。1845年,28岁的他单身只影在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过了两年多的自耕自食的生活。《瓦尔登湖》是他对两年林中生活所见所思所悟的记录。
(三)学习生字词:
1、 字音
深邃 (suì) 葱(cōng)郁 俯瞰(fǔ kàn) 黛(dài )绿
渲染(xuàn rǎn) 调(tiáo)和 模样(mú yàng) 一泓(hóng )
菖蒲(chāng pǔ) 熠熠(yì yì) 黄澄澄 (dēng dēng)
2、 词义
湛蓝:深蓝(多用来形容天空、湖海等)。
上溯:从现在往上推(过去的年代)。
嬉戏:游戏。
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如许:如此这样。
罕有其匹:很少有与它相当的。
(四)自主、合作探究:
1、 作者是怎样写湖水的颜色变幻的?
2、 为什么“近岸的`湖水呈现一片鲜嫩的碧绿”?这说明了什么?
3、 作者在文中说:“在我所见过的特异之物中,或许瓦尔登湖最为奇崛,它一直坚持着自身的纯洁。”结合课文说说瓦尔登湖是如何“坚持着自身的纯洁”的?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的?
4、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五)分析、明确:
1、 根据课文内容,给课文划分层次,并归纳每层的大意。
明确: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介绍瓦尔登湖的面积、周围环境及湖水的特点。
第二部分(2——5自然段),从不同的角度来描写湖水的奇幻的颜色和清澈纯净。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感叹世事更替,但湖水依旧清纯、碧绿。
2、 文章第一段的“瓦尔登湖风光秀丽,但并不雄奇,……未必能领略到它的魅力。”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为下文细腻描写湖水的奇幻的颜色和清澈纯净作铺垫,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心跟瓦尔登湖已融为一体,才挖掘到瓦尔登湖一般人所不能领略的魅力。
3、 作者是怎样写湖水的颜色变幻的?
明确:远近结合,动静相生,有点有面。从多个角度观察和描绘颜色的变幻。
4、 为什么“近岸的湖水呈现一片鲜嫩的碧绿”?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这或许是天空的湛蓝与地面的沙石的褐黄调和了的效应。这说明了瓦尔登湖的水本身并没有颜色,是由于湖水太纯净而产生的折射或倒映缘故。
5、 作者是怎样写湖水的清澈的?
明确:通过在湖中潜游人“犹如大理石一样洁白”、“湖中嬉戏的鱼的条纹”、“掉到湖中不动的斧子”、“洁白的鹅卵石在湖底延伸一两杆之后便是细沙”及“绿亮亮的水苔”等细节描写来衬托湖水的清澈。
6、“斧子掉到湖中又钩起来”这一细节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衬托湖水的清澈,反映作者的心跟这一派美丽幽静的自然景象已融为一体,也揭示了作者闲适、悠然自得的心境。
7、 章的最后一段写到“蒙蒙细雾”、“习习南风”、“金色的春雨”和在湖上遨游的野鸭、天鹅等景物,这些景物的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些景物的描写,充分说明了瓦尔登湖不仅美丽、纯洁,而且充满生机。也充分抒发了作者对瓦尔登湖的深厚情感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8、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明确:《瓦尔登湖》的语言虽朴素却明丽,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效果。这是因为作者的心跟这一派美丽幽静的自然景象融为一体,才对纯洁无暇的瓦尔登湖作如此精彩的描写。但在这简单直白的语言里,不难看出其蕴涵的哲理——只要你愿意,生活在大自然中的你完全可以轻松的去克服你的无聊、无趣和寂寞,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
(六)小结:
文章用朴素的语言描写了瓦尔登湖的湖光山色。文章首先介绍瓦尔登湖所处的位置、大小和四周的环境等情况,为下文的展开作好铺垫。接着从各个角度来描写湖水,瓦尔登湖的湖水颜色变化奇幻,随着远观近看,四季流转,气候变化,湖水会呈现不同颜色,让人叹为观止。瓦尔登湖的湖水清澈纯净,在这里,湖水不仅清可见底,而且纯洁无暇,毫无污染。随着作者的娓娓道来,让人觉得这一派美丽幽静的自然景象已跟梭罗的心融为一体。宁静、纯洁的瓦尔登湖正是作者朴素淡泊心境的反映,他在这里躬身耕种、采果垂钓,从容悠然;他在这里倾听松风天籁,静观湖光山色,玄思妙想,无拘无束。文章的最后,作者用毫不掩饰的喜爱之情赞美了这个不仅纯洁无暇而且充满生机的瓦尔登湖。在《瓦尔登湖》里,梭罗以他古老的生活方式告诉世人,将自己融于自然,自己的心灵就会像美丽的瓦尔登湖一样,生活得平静、自在、坦然、简单而又不苍白。
(七)作业:完成课后思考练习一、三两题。
(八)板示设计:
瓦尔登湖
梭罗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介绍瓦尔登湖的面积、周围环境及湖水的特点。
第二部分(2——5自然段),从不同的角度来描写湖水的奇幻的颜色和清澈纯净。
远眺而现
[近观而现 奇
湖水颜色 站在同一点上,湖水忽蓝忽绿 幻
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不同的角度湖水的
颜色都有明显的变化
深却见物 纯
湖水清澈 水中捞斧 净
游泳所见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感叹世事更替,但湖水依旧清纯、碧绿,充满生机。
《瓦尔登湖》教案 篇3
一、整体把握
本文描写了瓦尔登湖美丽的湖光水色,抒发了作者观景时的丰富感受,表达了皈依大自然的心愿和人类文明发展对大自然破坏的痛心。
解读本文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查,一是写景方面,一是抒情、议论方面,一是叙事方面(讲述与瓦尔登有关的传说故事和眼前发生的事)。
1.写景方面,主要描写湖光水色、游鱼嬉戏。依次写了“一个平静的九月下午”的湖景,“十一月中的一个下午”的湖景。
“一个平静的九月下午”的湖景,有远景全景和近景小景两种景致。远观全景,用了一个精彩的比喻──“它像一条最精细的薄纱张挂在山谷之上”;近观小景,也用了一个精彩的比喻──“这像是玻璃的溶液,已经冷却,但是还没有凝结,而其中连少数尘垢也还是纯洁而美丽的,像玻璃中的细眼”。两个比喻都生动而贴切,尤其是后一个,感觉很新鲜,这是静心观察、细心揣摩的结果。其间还穿插着描写了一些小生命的自由欢快的活动,有燕子低空汆水、掠水虫带水生光、鸭子整理羽毛、鱼儿在空中画出圆弧线、鱼儿捉虫子、水蝎在水面上滑行……还有水的波纹、水的漩涡等。这些都是湖上最有特征的景物。
“十一月中的一个下午”的湖景,主要写小鲈鱼的嬉戏场面。嬉戏的环境:湖面“出奇地平静”,“反映出了四周小山的十一月的阴暗颜色”,湖水“这样透明、似乎无底”。用“阴暗”一词,说明作者对景物色彩非常敏感。嬉戏的鲈鱼“成亿万”,身长五英寸或三英寸,身色是“华丽的铜色”,动作是“盘旋、飞翔”,有时“跳跃得比以前更高,半条鱼身已跳出水面”。这段的几个比喻非常精彩:“我好像坐了轻气球而飘浮在空中,鲈鱼的游泳又是多么像在盘旋、飞翔,仿佛它们成了一群飞鸟,就在我所处的高度下,或左或右地飞绕;它们的鳍,像帆一样,饱满地张挂着”,“有时候那被它们激荡的水波,好像有一阵微风吹过,或者像有一阵温和的小雨点落下”,“它们惊慌起来,突然尾巴横扫,激起水花,好像有人用一根毛刷般的树枝鞭挞了水波,立刻它们都躲到深水底下去了”,每个比喻都是一种情景,一幅动态的画面,这些画面有声有色,形象感非常强。总之,这是课文中对一种景物描写最充分、最细致、最精彩的地方。
2.抒情、议论方面,主要抒发对瓦尔登湖的热爱,表达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对人类文明负面影响的痛心与厌恶。
首先,在描写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如开篇“湖所产生的湖边的树木是睫毛一样的镶边,而四周森林蓊郁的群山和山崖是它的浓密突出的眉毛”,这是实写,但又是通过设喻写想像,表达作者的一种欣喜的审美情怀。写“梭鱼或银鱼在捕捉一个虫子时”感慨道,“真是神奇,这简简单单的一件事,却可以这么精巧地显现”,表达对景物的一种评价,也表达内心的一种喜悦情感。至于“这是何等愉快的事啊”“湖的现象是何等的和平啊”“又能引出何等的甜蜜的回音来啊”“再没有什么像这一个躺卧在大地表面的湖沼这样美,这样纯洁,同时又这样大”等等,更是直抒胸臆了。这些随写景而生出的抒情,点到为止,不事铺陈,并且与景物描写浑然融洽,相与为一,使景物增添了情的色彩、情的光辉。
其次,通过直接议论表达深刻的思考。细分的话,可以领悟到三个方面:
一是对瓦尔登湖的歌颂,由此推广到对整个大自然的歌颂。如“这是和恒河之水一样的圣洁的水”“也许只有瓦尔登湖坚持得最久,最久地保持了它的纯洁”“它永远年轻”,可见瓦尔登湖在作者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二是表达生活态度和对人的本性、人的合理生存的思考。如“懒惰是最诱惑人的事业,它的产量也是最丰富的。我这样偷闲地过了许多个上午。我宁愿把一日之计在于晨的宝贵的光阴这样虚掷……我并没有把它们更多地浪费在工场中,或教师的讲台上,这我也一点儿不后悔”,这种懒散的生活态度,或许会受读者訾议,但它与汲汲于名利的生活态度相比,也有它的合理性,可以算作另一种生活方式,不能轻易否定。再如“许多人都曾经被譬喻为瓦尔登湖,但只有少数几个人能受之无愧”,作者竟然把瓦尔登湖比作衡量人的优劣高下的一个尺度,仍见瓦尔登湖在作者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又如“这湖当然是一个大勇者的作品,其中毫无一丝一毫的虚伪!他用他的手围起了这一泓湖水,在他的思想中,予以深化,予以澄清,并在他的遗嘱中,把它传给了康科德”,可见瓦尔登湖是作者的思想观念、理想信念和创作激情产生的源泉。
三是表达对工业文明的厌恶和批判,如叙述人们大砍大伐森林之后,说:“我的缪斯女神如果沉默了,她是情有可原的。森林已被砍伐,怎能希望鸣禽歌唱?”这还算温和的批判。在讲述村民糟践湖水时说:“哪里去找啊,找这个国家的.武士,摩尔大厅的摩尔人,到名叫‘深割'最深创伤的地方去掷出复仇的投枪,刺入这傲慢神的肋骨之间?”这已是近于痛斥了。可见作者是把坚守瓦尔登湖的原始风貌当作一项斗争任务的。
本文的写作特点:
1.运用多种手法写景状物。本文描写的景物之壮美、精彩让人叹为观止。究其原因,一是瓦尔登湖本身的景色,美妙绝伦,世人难得一见,惟作者处之观之,照直写来即可悦人眼目,令人神往。一是写景手法的多样化,远景、近景,全景、微景,动景、静景,无不具备,许多贴切生动的比喻也为景物描写增色不少。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作者身处美湖既久,无尘世杂音扰耳,无世俗杂念烦心,可看见湖的最深的底蕴、最真实的色彩,因而能写成最纯美的文字。
2.寓深刻的思想于具体的描写叙述当中。作者是一位有思想有理想的作家,他把自己的湖边生活当作他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一种实验或实践,因此,他的作品便有了深刻的思想基础。尽管我们看到的是具体的写景状物、叙述议论等,但这些东西都是深厚的思想感情的外化。
二、问题探究
课文中有些语句比较难懂,可能成为教学的难点。
1.“一个湖是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
这是课文开头一句话,也是全文的一个提要和总括,其中最重要的信息是“最美”和“最有表情”。课文描写的正是瓦尔登湖的美姿和表情,而且把这种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当然,不能认为这句话代表了课文的全部内容,因为课文不止是写瓦尔登湖的外在美,还表达了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理想,也表达了对人类文明的负面作用的反感。
2.“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他自己的天性的深浅。”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这里的湖像一面镜子,可以映照出人的自然天性来。这里的“天性”也就是人的本性。进入工业文明后,人的本性被压抑、扭曲,不能与自然和谐共处。当人返回大自然时,仿佛回到人类的原始状态,能发现人的最初的本性。但这种发现在每个人身上表现各不相同,由于社会的熏陶感染、改造影响,有些人较多地失去人类可贵的本性,有些人则较多地保存了这种本性。
3.“一条鱼跳跃起来,一个虫子掉落到湖上,都这样用圆涡,用美丽的线条来表达,仿佛那是泉源中的经常的喷涌,它的生命的轻柔的搏动,它的胸膛的呼吸起伏。那是欢乐的震抖,还是痛苦的颤栗,都无法分辨。”
文中的“它”指瓦尔登湖。其中“它的生命的轻柔的搏动,它的胸膛的呼吸起伏”用的是拟人化的写法,写出了湖的虚拟的生命力;还有“震抖”“颤栗”,也是拟人化的写法。瓦尔登湖并没有灵魂、意志或感觉,而这里像描写人的生命一样描写湖,显然是作者的想像,是作者自身生命力的冲动的外化表现。
4.“空中的精灵也都逃不过这一片大水。它经常从上空接受新的生命和新的动作……看看是不是有一种更精细的精灵,在它上面扫过。”
“精灵”难于理解,或容易让人产生误解。根据上下文,似指灵活飞动的昆虫或鸟类。“它”指湖。
5.“许多人都曾经被譬喻为瓦尔登湖,但只有少数几个人能受之无愧。”
在作者看来,瓦尔登湖被当作纯洁、高尚、深刻、博大、富有生命力的象征,人类能像瓦尔登湖一样的贤者少之又少,但这里说的“少数几个人”究竟是谁不得而知。
三、关于练习
一、作者说:“一个湖是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结合课文说说你对这话的理解。
设题意图:这是课文的起始句,也是文中的一个关键语句,包含非常丰富的意蕴。认真品味这一语句,可以对全文的内容有所了解,对作者的写作意图有所领悟。
参考答案:本文写了湖,也写了湖岸、湖边森林、湖上天空等,但主要还是集中地写湖。“最美”指湖上风景优美,“最有表情”指湖上景物变化多样,生动迷人。解答此题,可以是举例性的,只要举出“最美”和“最有表情”的例子就可以了,如“当你倒转了头看湖,它像一条最精细的薄纱张挂在山谷之上”,很有美感;而“湖所产生的湖边的树木是睫毛一样的镶边,而四周森林蓊郁的群山和山崖是它的浓密突出的眉毛”,以人脸面作比,形象生动,写出了湖的表情。
二、这篇课文写景细致逼真,而且情景交融,精彩纷呈。参看下面的示例,从文章中再找一些你喜欢的语句,结合语境加以赏析。
1.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他自己的天性的深浅。湖所产生的湖边的树木是睫毛一样的镶边,而四周森林蓊郁的群山和山崖是它的浓密突出的眉毛。
──眼睛比湖,睫毛比森林,以彼物比此物,生动形象,画面鲜明生动。“望着……深浅”表达作者的体验和感悟,他认为湖的纯洁清净使人得以返观内心,发现自己的自然本性。
2.一条鱼跳跃起来,一个虫子掉落到湖上,都这样用圆涡,用美丽的线条来表达,仿佛那是泉源中的经常的喷涌,它的生命的轻柔的搏动,它的胸膛的呼吸起伏。那是欢乐的震抖,还是痛苦的颤栗,都无从分辨。
──这是在晴天,作者坐在树桩上静观、感觉到的情景。虽是动景,却极显静谧;景物描写生动细致,又映现作者心境,物我互“观”,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丰富体验。
设题意图:引导学生揣摩语言,培养语感,体会写景状物的深层意蕴及其精妙所在。示例只供开拓思路之用,不能成为答题标准模式。事实上学生各人有各人的感受,只要说出自己的品味感受就可以,不必寻求统一答案。
三、《瓦尔登湖》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为“塑造读者的25本书”之一,是当代西方被广泛阅读的经典散文作品之一。有条件的话可以找来读一读。探究一下,这样一部远离人间烟火的作品,为什么具有如此巨大而经久的魅力?
设题意图:旨在扩展阅读,鼓励学生读全书,并探究这部作品的真正价值和魅力所在。至于探究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果有学生读了,可以向同学介绍书的内容,甚至可以朗读部分精彩片段;有的学生没读,也可以查找一些介绍和评论的资料,讲给同学听;还有的同学由于条件所限,不能进行这些扩展阅读(读原著、读资料),则可以就这部书或者这篇文章思想的现实意义作一些较为深入的思考。最重要的是过程,是参与;至于答案,不必求得统一。“课文研讨”中对这一问题已有一些说明,可供参考。
四、教学建议
一、品味欣赏精妙的景物描写,揣摩语言。
精妙的写景状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可参考“课文研讨”引导学生理解。
“研讨与练习”一、二题从一定意义上说是揣摩语言题。揣摩本文语言,应以句子为单位;至于字词,是翻译过的,看不出原文的妙处。可以着重品味语句,通过语句扩展到全篇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方法。其中许多比喻很精彩,不妨重点品味,提示学生想像其情境。
二、发掘课文的现实意义。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课文和全书的现实意义,是本文又一重要的教学任务。作者通过精彩的景物描写,表达深刻的思想感情。如果能领会到作者表达的情意,已经达到教学的阶段性目标;还应有更高的教学目标,那就是发掘课文的现实意义。“研讨与练习”第三题就体现这一意图。这也是一种迁移拓展。
三、本文是略读课文,以学生自学为主,课时有限,难句甚多,不必全部解说。只能是示例性地品味一两例,然后让学生习得其方法,自行品味鉴赏。
【《瓦尔登湖》教案】相关文章:
《瓦尔登湖》心得08-08
瓦尔登湖的语录36条02-03
2023年瓦尔登湖的语录集合35条06-26
读《瓦尔登湖》有感09-10
读《瓦尔登湖》有感06-15
读瓦尔登湖有感06-15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10-28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10-06
瓦尔登湖读后感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