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案优秀

时间:2024-03-08 15:31:19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初中化学教案优秀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化学教案优秀,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中化学教案优秀

初中化学教案优秀1

  教学目标:

  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原子和离子通过得失电子可以相互转换;

  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4、能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过程与方法:

  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程;

  2、理解模型化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3、以探究活动为主线,不断发现问题,运用讨论交流等学习方法,再对学习素材进行比较分析与归纳概括的过程中不断获取新知。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2、通过“原子的发现和原子构成探索”等内容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3、人类对原子的认识教育中结合中科院通过原子绘的中国地图及相对原子质量的教学过程中我国化学家张青莲教授组织对铟、锑等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和修正,对学生进行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难点:

  1、通过对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辩证统一思维方法。

  2、对分子、原子、离子概念的理解与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3、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的不同和相互关系。

  4、知道原子的结构,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5、能正确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教学过程:

一、分子 原子

  1、复习知识

  【回忆】我们知道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那么分子和原子主要的不同在哪里呢?

  【回答】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会分化而原子不能再分。

  设计意图:复习学过的知识,为下面的原子能否再分作好承接。

  2、 【引入】分子很小,但在化学变化中还可进一步分成原子,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无法再分了。那么原子是不是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了呢?让我们 循着历史的足迹,一起来学习人们为了揭示原子结构的奥秘而经历的漫长的探究过程。交设计意图:使学生对本节课所要探究的内容产生兴趣。

  3、交流讨论

  道尔顿:近代原子学说,认为原子是实心球体。汤姆生发现电子。

  【设疑】原子中的电子带负电,你能解释原子为什么不带电吗?

  卢瑟福发现原子核,α粒子轰击金箔。

  【设疑】你能 对α粒子运动路径的改变作出解释吗?

  在讨论α粒子运动路径改变使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

  【归纳】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在原子中所占体积很小,但却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

  讲述科学家对原子探索的历程,讨论原子中微粒电荷数的关系。

  【回答】原子由电子和原子核构成,电子所带的负电荷和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相互抵消使原子还是呈电中性。

  【讨论】大多数α粒子运动路径没有改变方向,一小部分α粒子发生偏转,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

  设计意图:针对史料交流谈论,认识原子构成的事实,并通过“对原子 构成探索”等内容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认识到原子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4、引导探究

  【指导】阅读P67-68“原子核由什么构成?”

  【课件】原子及原子核构成的模型图片。

  【问题】原子核还能再分吗?如果能再分,它又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呢?这些粒子有区别吗?

  【设疑】根据原子核的构成你能解释原子核为什么带正电吗?

  【归纳】原子中各微粒的电荷数关系。电子数=核电荷数=质子数

  【阅读】原子核的.构成。

  【回答】原子核还能再分;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其中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讨论】原子核带正电的原因

  【回答】因为原子核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的。

  设计意图: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念,建立原子内部构成的直观形象,理解原子内部微粒数和电荷数的关系。

  5、知识拓展

  【讲解】简单介绍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及稀有气体元素、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及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了解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的示意图及各类元素原子结构(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及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通过对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了解,让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初步学会科学抽象的学习方法,知道稳定结构的特点,为原子转移电子变成离子的规律建立知识储备。

三、离子

  6、指导学习

  【设疑】根据刚才的知识请同学们试着画出Na和Cl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并请讨论这两种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电子可能的转移方式。

  【问题】元素的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或得到电子后,是否呈电中性?

  【讲解】化学上我们把这种带电的原子就称为离子,下面我们通过视频和动画来看一下,原子在什么情况下、又是如何转变成离子的。

  【讲解】原子得失电子后形成的离子分别带上负电荷和正电荷,我们把带正电荷的离子称为阳离子;把带负电荷的离子称为阴离子。

  【讲解】为了方便我们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写上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及所带电荷的正负来表示离子。例如:镁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失2个电子后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所以镁离子的符号为Mg2+。氧原子最外电子层电子数为6,得2个电子后,带2个单位得负电荷,所以氧离子符号为O2-。

  【问题】铝离子,镁离子,硫离子,氯离子的符号如何写?

  教学意图:知道原子得失电子会变成离子认识一些常见原子的结构示意图、离子符号、离子结构示意图。

初中化学教案优秀2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比较,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理想原料。

  2.通过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3.通过比较,归纳实验室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4.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课型:

  新授课(学生实验探究活动课)

  教学方法:

  分组实验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过程

  我们前面探究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今天我们来探究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请同学们把昨天发的探究方案拿出来。

  同学交流“探究方案”上的参考信息。

  1.探究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理想原料

  2.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探究方案”中各组实验操作时具体的装置:(可用自荐仪器,也可选用桌上给定的某些仪器。注:学生事先不知道桌上给定有哪些具体仪器。)

  每组桌上均有的仪器:玻璃导管、橡皮管、集气瓶、玻璃片、水槽

  每组桌上提供的不同仪器分别为:

  第一组:烧杯、过滤漏斗

  第二组:烧杯、破试管、铜丝、单孔橡皮塞

  第三组:U型管、单孔橡皮塞、铁架台(带铁夹)、橡皮塞

  第四组:平底烧瓶、单孔橡皮塞

  第五组:锥形瓶、双孔橡皮塞、分液漏斗

  第六组:试管,单口橡皮赛、铁架台(带铁夹)

  第七组:锥形瓶、双孔橡皮塞、长颈漏斗

  第八组:锥形瓶。单孔橡皮塞、注射器

  第九组:带支管的烧瓶、橡皮塞

  第十组:锥形瓶、单孔橡皮塞

  3.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实践操作──制备并收集一瓶二氧化碳。

  4.验证气体是二氧化碳。

  同学交流展示本组实验装置,讨论实验成败原因,并总结归纳实验最佳装置。

  比较实验室制取氧气和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归纳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同学与小组评价自己所设计和开展实验的情况,与同学合作进一步完善所设计的试验。写出实验探究报告。

初中化学教案优秀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一些常见金属如铁、铝、铜等的矿物,了解从铁矿石中将铁还原出来的方法。

  (2)会根据化学方程式对含有某些杂质的反应物或生成物进行有关计算。

  (3)了解金属锈蚀的条件以及防止金属锈蚀的简单方法。

  (4)知道废旧金属对环境的污染,认识回收利用废旧金属等金属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阅读资料、联系实际等方法获取信息。

  (2)运用比较、分析、联想、分类等方法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与讨论,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3)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4)树立为社会的进步而学习化学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铁的冶炼。

  (2)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杂质问题计算。

  (3)铁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

  (4)合理利用金属资源的意识。

  教学难点

  (1)对铁锈蚀条件及其防护措施的初步探究。

  (2)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杂质问题计算。

  教学工具

  实验用具:Fe2O3、石灰水、贮有CO的贮气瓶、磁铁、铁架台、酒精喷灯、酒精灯、试管、直玻璃管、橡胶塞、导管、火柴。

  教学过程

  引言

  由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金属是一类重要的材料,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都离不开金属。由于地球上的金属资源是有限的,故我们需对其进行合理的利用和有效的保护。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一、金属资源概况

  [讲解]地球上的金属资源广泛地存在于地壳和浩瀚的海洋中,除少数很不活泼的金属如金、银等有单质形式存在外,其余都以化合物形式存在。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金属在自然界中以矿物形式存在。含有矿物的岩石称为矿石。工业上就是从矿石中来提炼金属的。

  [请学生观看课本图8—16、8—17、8—18等有关金属资源的图片。或展示矿石样本或放录像]

  [过渡]不同种类的金属在地壳中的含量并不相同。它们在地壳中呈怎样的分布趋势呢?

  请大家看课本P15“金属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的资料。

  [问]人类目前普遍使用的金属有哪些?

  [答]铁、铝、铜等。

  [追问]这是否和它们在地壳中的含量有一定的关系呢?

  [生]肯定有!因为铝、铁在地壳中的含量是所有金属中最多的。

  [疑惑]铜的百分含量远小于铁和铝,为什么也普遍使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呢?

  [可让学生讨论、各抒己见]

  [总结]这主要与铜的性质和铜的提炼成本有关。

  [追问]那么,自然界含铁、铝、铜的矿石主要有哪些呢?它们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生]含铁的矿石主要有赤铁矿(主要成分是Fe2O3)、黄铁矿(主要成分是FeS2)、菱铁矿(主要成分是FeCO3);含铝的矿石主要是铝土矿(主要成分是Al2O3);含铜的矿石主要是黄铜矿(主要成分是CuFeS2)和辉铜矿(主要成分是Cu2S)。

  [承接]我国的金属矿物分布怎么样?

  [引导学生看课本有关内容]

  答案:矿物种类齐全,矿物储量丰富,其中钨、钼、钛、锑等储量居世界前列,铜、铝、锰等储量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补充]虽说我国矿物种类比较齐全、矿物储量比较丰富,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主

  要矿产品进口量呈逐年上升趋势。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对矿产资源需求增长很快,主要矿产资源短缺的`态势日益明显。如果地质勘探无重大突破,21世纪初,我国矿产资源将出现全面紧缺的局面。

  [过渡]现在,人类每年都要向地壳和海洋索取大量的金属矿物资源,以提取数以吨计的金属。其中,提取量的是铁。把金属矿物变成金属的过程,叫做金属的冶炼。炼铁的过程称之为铁的冶炼。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有关铁的冶炼的知识。

 二、铁的冶炼

  [介绍]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开始生产和使用铁器,从公元1世纪起,铁便成了一种最主要的金属材料。

  [引导学生观看图8—19(我国古代炼铁图)]

  [讲解]钢的主要成分就是铁。钢和铁有着非常广泛和重要的应用,它们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工业发展的水平。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钢铁工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1949年,我国的钢产量只有15.8万吨,居世界第26位;1996年,我国的钢产量首次突破1亿吨,居世界前茅。

  [引导学生观看图8—20(上海宝山钢铁公司炼铁高炉)和图8—21(为纪念1996年中国钢产量突破1亿吨而发行的邮票)]

  [介绍]我国辽宁鞍山、湖北大冶、四川攀枝花等地都有大型铁矿。

  [过渡]铁矿石是怎样炼成铁的呢?现以赤铁矿的主要成分Fe2O3为例,来学习研究如何实现铁的冶炼。

  [启发]比较Fe2O3与Fe的组成差异,设想用什么方法或试剂去完成铁的冶炼。

  [学生讨论]Fe2O3与Fe在组成上只相差一种元素,即氧元素。要使Fe2O3变为铁关键是使Fe2O3失去“O”。可能的方案有:

  1、加热使Fe2O3发生分解反应。

  2、找寻一种物质使其主动夺去Fe2O3中的“O”。

  [引导学生对以上方案评价]方案1要使Fe2O3分解,需较高的温度;又因为铁在高温下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要使Fe2O3分解成功,还须在非空气氛围中进行,这样成本太高。方案2比较切实可行。但选用什么样的物质才能使Fe2O3失去“O”呢?

  [教师引导]我们可以从以前接触过的一些物质中,寻找适合这种条件的物质。请大家回忆、思考并讨论。

  [学生讨论]

  [结论]Mg、H2、C、CO等都符合条件。

  [教师总结]事实上,这些物质都可把Fe2O3中的“O”夺走。但考虑到经济效益等原因,我们一般选用C或CO。

  [师]请大家写出以CO和Fe2O3为反应物冶铁的化学方程式。

  冶炼原理

  [学生板书]Fe2O3+3CO3CO2+2Fe

  [教师引导]请大家利用自己的智慧,设计一个模拟铁的冶炼过程的化学实验,并能验证其生成产物。

  [学生讨论]教师可引导学生从金属冶炼的一般条件、生成物的证明、尾气的处理等角度进行考虑。如根据经验学生可判断出金属冶炼的一般条件是高温;根据以前所学知识学生可想象到用澄清石灰水验证CO2;用磁铁验证铁的生成;CO有毒,尾气应处理等。

  [演示实验8—3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

  注意:

  (1)实验前应先通CO把装置内空气排干净,然后再加热;反应完成后,须待试管内物质冷却后再停止通CO。

  (2)反应完毕后,把得到的黑色粉末倒在白纸上观察,并试验它能不能被磁铁吸起,以判断反应中是否生成了铁。

  [总结]上述实验是实验室模拟铁的冶炼过程,工业上铁的冶炼原理虽与上述实验相同,但其规模、条件、装置与此差异很大。

  [介绍]把铁矿石冶炼成铁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工业上炼铁时,把铁矿石和焦炭、石灰石一起加入高炉,在高温下,利用焦炭与氧气反应生成的一氧化碳把铁从铁矿石里还原出来。

  [可投影展示如下图的炼铁高炉结构。另,若有条件,能播放工业生产中冶炼铁的录像,或参观钢铁厂]

  [过渡]在冶铁的实际生产过程中,所用的原料或产物一般都含有杂质,故在计算用料和产量时就不可能不考虑杂质问题。

三、有关杂质问题的计算

  [投影例题]用1000t含氧化铁80%的赤铁矿石,理论上可以炼出含铁96%的生铁多少吨?

  [分析]本题是有关化学方程式的汁算,但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是纯净物质之间的数量比,而不表示不纯物质之间的数量关系。故计算时须先进行换算。如果题目给出或要求算出不纯物质的质量,必须先换算成纯净物质的质量,或先计算出纯净物质质量再换算成不纯物质的质量。

  [师]请大家根据以上分析,解答此题。

  [学生活动]

  [投影给出正确解法]如下:

  解:1000t赤铁矿石中含氧化铁的质量为1000t×80%=800t。

  [课堂练习]习题4

  [对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分析和纠正]

  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时,要把含杂质物质的质量换算成纯物质的质量。

初中化学教案优秀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生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及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了解分子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3、学会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4、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并会判断典型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观察及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成"分子"和"混合物和纯净物"两部分。

  前一部分着重于描述物质由分子等粒子所构成,讨论分子的基本性质。教材一开始从人们所熟悉的一些日常现象入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会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干燥;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等。通过对这些日常生活现象的思考,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建立起物质是由人们看不见、摸不着的粒子构成的结论(分子是构过成物质的一种粒子)。通过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缩小,及晶体碘的升华与凝华等实验现象,使学生在建立起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的结论基础上进一步得出分子是运动的及分子之间有间隔的推论(即分子的性质)。之后,教材以水变成水蒸气,蔗糖溶于水及硫或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或二氧化碳几个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运用初步介绍的分子知识对物质发生变化时分子本身是否发生改变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行了实质性的分析。从而给分子下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

  教材为了进一步让学生确信分子存在的客观性,展示了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照片,同时用生动的比喻、引导读者去想象分子的大小和运动状态。使学生在感性和理性上都建立起对分子的认识。

  教材的第二部分首先以空气的组成及硫粉和铁粉混合实验为基础从宏观上对混合物和纯净物两个概念做了区分。然后从微观上-用初步掌握的有关分子知识进一步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使学生能初步建立纯与不纯的相对概念。

  教学建议

  本节重点研究的是有关分子知识。分子看不见也摸不着,对于它的存在学生很难相信,接受起来远不如第一章知识来的快。教材第一章重点研究的是氧气的制法及性质。对于氧气学生比较熟悉,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建立起人吸进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的概念。氧气尽管也看不见,摸不着,但学生能凭生活经验确信氧气真实存在着。鉴于此,建议在教学过程中也从生活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入手,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为什么能闻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过晾晒为什么能干;糖块放在水里,为什么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等。将宏观现象做为纽带,诱发学生进行想象-人能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是因为花或酒中有香气的分子(或粒子)扩散到空气中,接触到人的嗅觉细胞而使人嗅到了香气。湿衣服能晾干,是由于水的分子扩散到空气中去了。糖块放在水中溶解,而水有了甜味,是由于糖的分子扩散到水的分子中间去了。以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让学生感知分子的真实存在。将宏观现象与微观结构建立起了联系。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实验(氨分子扩散实验、品红扩散实验并补充酒精与水混合实验)融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实验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分子的真实存在,同时也便于学生学习分子性质时,树立起分子是运动的,不同物质分子大小不同和分子间都有间隔距离的想象。为了使学生更加确信分子的真实存在,除向学生展示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照片外,还可让学生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找其它分子的照片。

  对于分子概念的建立,是本节知识的一个重点。教师首先可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第一章中涉及的几个物质变化(如:水变成水蒸气,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的微观过程,然后让学生用初步掌握的分子知识以小组的形式从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是否发生改变,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行实质性的分析,从而给分子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

  本节教材的另一个重点,是使学生树立分子既有可分性又有不可分性的辨证观点?"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从保持原物质化学性质来说分子是不可分的整体粒子,因为分子再分就不是原来物质的分子,也不能保持原来物质的化学性质。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分子可以再分是说它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分子起了变化,变成别种物质的粒子了。通过对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辨证地思考问题。分子概念中还强调了"化学性质"是因为通常讨论的物理性质是一种宏观现象,是该物质大量分子聚集在一起表现出来的,而不是每一个单个分子所能表现的,如:颜色、状态、熔点、沸点、密度等。本节知识不仅应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概念,也应让学生弄清概念的内在含义。

  在学生对分子概念有了了解之后,师生应对分子的基本性质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概括。除能指出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外,还应认识到分子非常微小,分子都在不停地运动,分子间有间隔距离。在教学过程中如能自制或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微观粒子运动的动画,一方面可以诱发学生进行想象不同状态的物质其中无数粒子在不停运动的图景,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又可把抽象知识变为具体,增强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兴趣。初二物理中学生已学习了分子运动论的有关知识(分子是运动的,分子之间有引力和斥力),可向学生指明有关分子热运动和物态变化是物理学要深入一步讨论的问题。学生如果对分子运动状态、分子间力和物质三态相互转化的本质有所认识,将对以后学习溶解、结晶溶液导电等大有好处。

  对于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有关知识,建议教学中还是从实验入手,让学生由感性认识去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并进一步从微观角度去分析。最后,还应使学生认识物质纯与不纯的相对性,培养学生辨证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初中化学教案优秀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

  2、知道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和合理开采和节约化石燃料的重要性。

  3、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认识化学反应放出的能量的重要性。

  4、知道石油炼制的主要产品及其用途。

  过程与方法

  自己动手做盐酸与镁条反应的实验,体会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增强动手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燃料不充分燃烧对空气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能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甲烷的燃烧及产物的检验。

  2、石油分馏的产物及用途。

  难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教学工具

  有关化石燃料的录像资科,导气管、烧杯、火柴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播放一段Flash录像:(特写)烧得很旺的炭火和一支温度为20℃的温度计。然后向炭火上加上一铲新煤,红红炭火变暗,温度计示数随之下降到16℃。过了一段时间,炭火又变得红热,温度计示数又上升至20℃。

  师:生活中的这个常见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不需要学生立即回答)

  二、推进新课

  (一)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师:我们都知道燃料燃烧时产生了热量,是不是只有通过燃烧才能获得能量的呢?下面我们来做教材上的实验7-3。

  师:实验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了生石灰与水反应会放出热量。

  师:这种化学反应放热现象在许多化学反应中都会发生,大家请思考:

  (1)化学反应都是放出能量的吗?请举出生活中你见过的吸收能量的化学反应的例子。

  (2)我们一开始播放的Flash录像中的现象如何解释?凡是反应需要加热的'化学反应就是吸热反应吗?

  师:演示硫粉在空气中和在纯氧中燃烧的实验,播放煤块和煤粉在空气中燃烧的录像,让学生比较反应现象的不同,并思考原因。

  (二)化石燃料的利用

  煤的形成

  师:植物或植物枯萎后被埋于土中,经长期复杂变化成煤。

  石油、天然气的形成

  师:大多数的炼钢厂、热电厂等使用什么燃料?

  生:煤。

  师:

  (1)煤是纯净物吗?

  (2)那它含有哪些元素?

  (3)你知道煤作为燃料的原理是什么?

  生:

  (1)是混合物。

  (2)煤主要含碳元素,此外还含有少量的H、N、S、O元素以及无机矿物质(主要含硅、铅、钙、铁等元素)。

  (3)原理是利用碳元素和氧反应所放出的热量。

  师:知道人们怎么综合利用煤的吗?煤加工后的主要产品有哪些用途?

  生:煤隔绝空气加热

  煤气的主要成分:

  氢气(H2)甲烷(CH4)一氧化碳(CO)其他气体

  师:我国的主要油田有哪些?

  生:大庆、大港、胜利、华北等。

  师:石油可直接用作燃料吗?石油产品中有哪些是常用燃料?

  生:不能!石油中除了含C、H元素外,还含S、O、N等元素。如果把石油直接作燃料的话,石油会燃烧不充分,不仅会造成浪费,还会生成大量的黑烟和含S、含N等有害气体。

  生:汽油、煤油、柴油、石蜡等都是常用的燃料。

  师:煤气泄露会造成什么危害?使用灌装液化石油气在安全上应注意什么?

  生:危害到人体和财产的安全;使用罐装液化石油气在安全上应注意不能加热,不能猛烈撞击等。

  师:有人说天然气就是甲烷,甲烷就是天然气,对不对?

  生:不对,因为虽然天煞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但与纯甲烷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师:说得对,下面我们来看看天然气的成分。

  1、构成:主要是碳和氢元素组成的气态碳氢化合物

  2、主要成分:甲烷(CH4)

  3、甲烷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具有可燃性

  (注意:点燃之前要验纯)

  CH4+2O2===CO2+2H2O

  师:出示一块蜂窝煤,然后提问:蜂窝煤有许多孔洞,你知道其中的奥秘吗?工业上使用煤等固体燃料,怎样做才能使燃料充分燃烧?

【初中化学教案优秀】相关文章:

初中化学教案10-27

初中化学教案原子12-28

初中化学教案氧气12-28

初中化学教案 15篇12-29

初中化学教案15篇12-28

初中化学教案(15篇)12-28

初中化学教案水的净化12-28

初中化学教案汇编15篇12-29

初中化学教案(通用15篇)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