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时间:2023-10-15 14:40:16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实用】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作者是怎样结合写景和怀古来抒发感情的。

  (二)了解作品中典故的含义及其作用。

  (三)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教育。

  二、教学重点:

  1.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2.用典的贴切自然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人生如梦”。

  教学过程:

  导入:“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请问:这首诗中的“三父子”是谁?(苏洵、苏轼、苏辙)

  “一代苏长公,四海名未已。投荒忘岁月,积毁高城垒。”

  再请问:这首诗中的“苏长公”又是谁?(苏轼)

  不错,是苏轼。我们今天就学苏东坡的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正是苏东坡在“投荒的岁月”里写的,词人苏东坡因为被贬湖北黄岗,当时叫黄州的地方。一般说来,被贬职总归有点不太舒服,但是我们现在反过来审视这件事情,我们倒还觉得苏东坡的贬职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情,正是由于贬职,使他突破了小人们的包围,使他真正开始审视人生的真谛,从而写出了流传千古的旷世杰作《前赤壁赋》和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教师范读全词,学生揣摩词的意境。

  补充注释:

  风流人物:此处指杰出的英雄人物。

  乱石:①陡峭不平的石壁。②群山。《释名》:“山体曰石”。

  小乔:吴国乔玄有两个女儿,都美貌出众,人称“二乔”。大乔嫁给孙权的哥哥对策,小乔嫁给周瑜。唐代诗人杜牧《赤壁》有“铜雀春深锁二乔”的诗句,指的曹操筑铜雀台,打算灭吴后将“二乔”掳为己有的典故。

  了:“初嫁了”就是刚嫁过去。“了”字是衬词,填词时遇到文气不完整处,常加一、二字作衬,并没有实在意义。

  强虏(樯橹):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摇船的工具。这里是以局部代全体的借代修辞方法,用樯橹代全部战船,再引申整个水军。有的本子作“强虏”或“狂虏”,那就直指曹操的军队了。

  灰飞烟灭:被焚烧成灰或烟飞散消逝掉,形容曹操的军队遭火攻后的惨败。

  江月:临照在大江之上的月亮。

  (三)指名学生朗读全词。

  师生评价读.ok'=

  怎样才能把诗词读的入情入境?.E

  生:理解词的意思Vz4||

  生:把自己的心放进文章中去,自己仿佛置深其中。[

  师:怎样才能理解这首词那?'TZI

  生1:自己查工具书kP"s>y

  生2:小组讨论交流BAVQ]>

  生3:再不会的问老师1uR:a>

  好,就按你们的方法自己学习。学生自学交流。

  (四)理解与赏析:qq8X=

  1、交流展示:你读懂了那一句?说说你的理解?根据你的理解把感情读出来。6

  2、赏析全词

  (1)一、二、三句历来被人们称道,有谁说说它的好处在哪里?

  词一开篇,江山、历史、人物逐一奔入眼底,引起怀古思绪。境界开阔,气象恢宏,笼罩全词。大江东去,淘空一切,唤起我们所有的向往。“浪”怎能冲洗手古风流人物呢?显然是作者的感情在起作用,使无数杰出人物在诗人的视野里都如滚滚长江水一去不复返。由江水的流逝想到岁月的无情,引发历史想象,非常自然。我们知道,孔夫子早就有“逝者如斯夫”的嗟叹。这三句写景和抒情议论结合得天衣无缝。给人以强烈的感情冲击,并产生对历史和人生的思索。

  (2)四、五句点明什么,写赤壁为何要假借他人之口?

  第四句引出历史上的“风流人物”,这一句进一步提出“三国周郎赤壁”作为一篇主脑,文章由此生发开去。

  “人道是”三字用得极巧,点明此处赤壁并不一定是赤壁之战的所在地,诗人只是借此抒发感情,并不想做考据家。

  (3)六、七、八句写了怎样的赤壁之景?有什么作用?

  第一、二、三句总写长江,引起人的怀古思绪,这几句具体写赤壁之景。先写江岸石壁,“乱”写出险怪,“穿”写出高峻。再写江面波涛,“惊”写汹涌,“拍”描绘出水石相搏的情状。“卷”句写出浪花四溅,狂澜奔腾起伏的异景,声音、色彩、姿态,无不逼真。这几句,作者抓住悬崖、陡壁、惊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大的形象,大刀阔斧横画纵抹,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并暗写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和英雄豪杰们的雄姿,表现了作者的豪迈奋发。

  (4)九、十句在全篇中起到什么作用?

  这一句承上启下。“江山如画”是从眼前景色得出的结论。江山如此秀美,人物又是一时俊杰。这长江、这赤壁,岂不引起人们怀古之幽情?于是便引出下面一大段抒情。

  (5)学生齐读上片,体会景中之情,总结内容。

  描写赤壁景象,引起对古代英雄的缅怀,充溢着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6)上片重写景,下片“遥想”一词接应上文,心往神驰,八百七十四年前的周瑜就在作者描写的赤壁雄奇壮丽景色中出现了。阅读下片前六句,讨论苏轼刻画了周瑜怎样的形象?

  明确:描写了周瑜雄姿英发风流俊雅的'英雄形象。“小乔初嫁”美人衬英雄,写尽俊伟风姿。据史书记载,建安三年(198)乔玄把自己美丽的次女嫁给周瑜,不久吴主孙权又拜周瑜为大都督,这时周瑜才二十四岁。“羽扇纶巾”,描写周瑜儒将装束,手握羽扇,头戴纶巾,从容闲雅,一派儒将风度。“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以曹操水军的惨败衬托周瑜指挥若定蔑视强敌的气概。小乔初嫁距赤壁之战(建安十三年,周瑜时年三十四岁)十年,放在一起写,是为了突出地表现周瑜少年得志建立功业的形象。

  (7)讨论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周瑜年青有为英气不凡。

  抒发对英雄业绩的仰慕之情,引发自己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苏轼这年四十七岁,不但没有建树,反而待罪黄州。怀古思今,感慨万千。下面几句就是写自己失意的感伤之情。

  (8)后五句是怎样写人生感慨的?

  “故国神游”,承接上文,道出了对英雄时代、英雄人物的疾情向往。这种向往在两鬓斑白年近半百功业无成的现实面前变得可笑。“多情应笑我”是倒装句,须解作:应笑我多情。这里用自嘲方式写自己的感伤,感情大落,最终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以呼应首三句。英雄人物,丰功伟绩,全都是过眼烟云,稍纵即逝,也是心境旷达,潇洒酒酬月。

  (9)如何理解“人生如梦”?

  有人说“人生如梦”表达了作者消极颓废的处世态度,其实不然。本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等经世济时的人物,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僧人亲密往来,精通禅学。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从语言上体会这首词,也是“奋”压倒了“伤”。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襟。

  (五)师生共同讨论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1、结构严谨:开头写赤壁的景色,中间写周瑜的战功,最后写作者的感叹。这几部分的联系很密切,过渡很自然,用“遥想”过渡到第二部分,用“故国神游”过渡到第三部分,前后很巧妙地串成一片。2、成功地描写了赤壁战场雄奇的景色。3、塑造出一位“雄姿英发”的英雄人物——周瑜。这样的英雄形象在文人词里还是首创,开拓了词的境界。)

  (六)学生齐读全词,进一步体会词的意境

  (七)课堂练习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现(《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2.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恢宏开阔的意境;

  3.学习品析,感受词人壮志难酬的心怀。

  教学重点:

  1.情与景的自然结合,借景抒情,怀古伤今;

  2.诵读本词,感受诗词意境,了解苏轼的写作动因。

  教学难点: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这首诗中的“三父子”是指谁?

  苏轼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一首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看看是否体现出他的豪放风格。

  二、生平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四川眉山人。北宋成就的文学家,改变了五代以来婉约柔靡的风格,开创了词的豪迈之风,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三、写作背景

  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作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情绪,但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那种追求功业的豪迈心情,仍然是掩盖不住的。作者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作。

  四、解题

  念奴娇,词牌名。赤壁怀古,是词要咏怀的内容。

  五、诵读词作

  1.听录音朗读,注意语调、停顿以及生字。

  2.提问:整首诗给大家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明确:豪放、有气势、雄壮

  3.诵读提示:这首词作为豪放派的代表作,应读得铿锵有力。

  4.学生齐读课文。(读准字音,要有气势。)

  六、结合翻译,整体把握全词。

  思考:这首词上下两阕分别是以什么为主体的?有什么联系?

  (景)上片:着力描绘赤壁雄奇之景借景抒情

  借抒

  景情

  (情)下片:写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个人感慨

  七、重点语句分析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两句历来被人们称道,是传颂千古的名句,为什么呢?好在哪里呢?

  2.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在结构上起到什么作用?

  3.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请找出最关键的几个字来分析这三句所描写的赤壁之景?

  4.长江有汹涌之景,也有平静之景,而词中所描写的是长江汹涌澎湃的一面,为什么不描写其平静的一面呢?

  5.“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结构上起到什么作用?

  6.“一时多少豪杰”,在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到底又有哪些呢?

  7.“一时多少豪杰”,为什么只写周瑜?

  (提示:从哪几个角度写周瑜)

  a.下片着力塑造周瑜,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

  b.“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描绘周瑜什么形象?

  八、总结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苏轼才华出众,又有志为了国家而建功立业,但却遭人陷害,被贬黄州。幸而他为人心胸豁达,所以没有消沉下去,在畅游长江时写下了这篇千古名作。上阕写景,描绘了长江赤壁壮美的景象;下阕怀古,追忆了功业非凡的英俊豪杰,抒发了羡慕古代英雄、感慨自己未能建立功业的思想感情。

  九、板书设计

  略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①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②领会词中词人抒发的感情

  ③训练学生初步的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难点:①感受品味词作中的意境

  ②景物描写中见作者的情怀

  三、教学方式:方案(一):多媒体授课,比较法学习

  方案(二):师生共同体味,比较法学习

  [本.教案采用方案(二)授课]

  四、课时:一课时

  五、步骤:

  (一)、师配乐朗诵全词

  (二)工学生在老师朗诵的基础上,按朗读要求全体学生齐读该词

  师:很不错,不过还要麻烦一下大家,把下面一首词细细平品读,并个人朗读一遍。(小黑板显示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三)、为什么一首作品读来令人激情豪迈,而另一首作 品读来却令人低徊缠绵呢?学生思考并简答

  (四)、风格不同,一首是豪放词作的绝世代表,而另一首则是婉约作品的`旷世佳作。导入:词的文体知识: (板书)

  (五)、苏东坡首开豪放一派,突破了词软且弱的牢笼,大开表现空间,其气魄宏大如海,难怪后世词人李清照对苏词不 以为然(认为其不合音律,算不得真正的词) (其实啊,这仅是对词的认识角度不同造成的,苏东坡的词 哪是李清照这样的小妇人唱得了的,它得由关西大汉,用铜琵琶,铁绰板来唱。。。。。。)

  (六)、分析词作

  1、首先让学生理清词中“景”与f(情”的关系,词中写到了那些景,词中人物联想到了些什么?

  上阕:写景:大江乱石惊涛雪

  联想:风流人物周郎多少豪杰

  下阕:抒情:公瑾雄姿英发

  联想: “我” 早生花发

  2、所谓“人杰地灵”,如此美丽江山该有英雄豪杰,周瑜算是个人物? (有横槊赋诗的曹操,三顾茅庐的刘皇叔,还有料事如神的诸葛亮,为何偏选了周瑜,年龄啊1)

  3、更是苏东坡,这个年近半百的“老人”,夹在王安石与司马光之间,屡受排挤,至直乌台案发,被贬黄州,深感壮志不 酬啊,所以下文“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花发”。

  4、其实“小乔”在这儿有个暗示作用,小黑板杜牧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暗示:若不是巧借东风,难免会有东吴残败的结局)

  5、这个暗示在词中起什么作用呢?学生思考回答

  苏东坡还是苏东坡,他是失意,他的惆帐都还是大丈夫气概。的——确是功业无成,但绝不在失意中了却残生,他看得开,周瑜年轻有为,但还占有天时地利,否则也将。。。。。。,既然如此,何必郁闷呢?

  (背景:晚年苏东坡有了道学思想,精神境界旷远霍达,这是一种雄浑高远的人生状态,据说, “狗啃河上(和尚)骨,水流东坡诗(尸)”是苏东坡有名的典故。)

  6、小结

  (1)景物描写中抒发情感

  (2)联想在词中的作用

  (七)、结语:先说到李清照是小妇人,苏东坡是大丈夫, 其实不完全对。请学生思考为什么o

  (八)、作业:课外研究性阅读,李清照大丈夫作品赏 析,苏东坡小女子情感在诗作中的真情流露。

  附板书: ·

  一、词;诗余 曲子词 长短句

  小令中调长调

  “诗庄词媚”“词为艳科”

  二、上阕:写景:大江乱石,惊涛雪

  联想:风流人物周朗多少豪杰

  下阕:抒情:公瑾 雄姿英发

  联想; “我” 早生花发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苏轼,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初步把握豪放派词的特点。

  2、思想目标

  用文学的视角去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让学生体会艺术美的感染力;

  教育学生正确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困难与挫折,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保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3、能力目标

  掌握常用的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培养对意境的感受能力;

  培养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景物与情感的自然结合

  【媒体运用】多媒体

  【教学方式】合作、探究

  【教学思路】复习知识——诵读全词——讨论鉴赏——对比阅读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引入课题。(板书)

  二.复习知识,了解背景

  出示幻灯:本词是他被贬黄州时,游览黄州赤壁联想到了历史上的古战场赤壁而作的。

  三.诵读全词,感知意境

  配乐范读——全班齐读 (教师点评)通过反复的'诵读来体品词的意境。

  (提问:读完这首词的感受是什么?)

  四.课文分析,讨论鉴赏

  (一)分析上阕

  1、(出示幻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提问:把“大江”改为“江水”,“千古”改为“无数”好不好,为什么?)

  2、(展示赤壁风光图片)体会景与情的自然结合。

  ①讨论:“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句话中哪些词语最有表现力?

  ②展开联想与想象,写一段文字描绘赤壁美景。

  ③用词语概括赤壁景色的特点。

  3、分析“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提问:这句话在本词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4、教师小结,总结上阕。

  (二)分析下阕

  5、(出示幻灯)周瑜图片和周瑜生平简介。

  (提问讨论:为什么要写周瑜,本词从哪些角度刻画这个人物形象的?)

  板书:小乔初嫁了——年轻有为、潇洒风姿(柔)

  雄姿英发——英勇顽强、刚毅果决。(刚)

  羽扇纶巾——从容闲雅、儒将风度(文)

  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镇定自若、用兵如神(武)

  6、播放“赤壁之战”视频,感受作者非凡的语言功力。

  7、师生共同讨论“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④ 词的结尾,作者为何会生发那样的感慨(“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词人从自己与周瑜的对比中,看到了自己的悲哀。

  (出示幻灯提问:这句有两种解释,一种理解是此时苏轼善于自我解脱,自解,比较达观,一种理解是此时的苏轼有些消沉,愤懑无法排解,只好寄情山水。)

  项目周瑜苏轼

  年龄24岁47岁

  外貌英俊儒雅早生华发

  职业东吴都督团练副使

  际遇功成名就功业未就

  基调豪壮感伤

  8、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五.拓展练习,巩固知识

  A级基础题(选择题)

  B级提高题(问答题)

  六.学生质疑,布置作业

  “强虏”有的版本作“樯橹”,你同意哪种说法?请写成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来探讨。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了解豪放词,体会豪放词的风格。

  能力目标:体会

  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品味鉴赏诗歌的语言。

  情感目标:在字斟句酌中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重点

  “还原”——通过对字词运用的探讨和想象,还原写景之状。

  “体悟”——通过对诗歌内容的挖掘和诵读,体悟苏轼之情。

  一 交流热身

  二 在朗读中初步感知豪放的特点

  抽读一生,初步体会豪放词的特点

  师:这首词历来被认为是豪放词的代表,你觉得“豪放”体现在哪里?

  学生1

  学生2

  学生3

  三 在字斟句酌中深入领会豪放特色

  1、写景气势磅礴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朗读另一版本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说说你想象中“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这一句所描绘的图景。与课文比较后,你觉得哪一种版本更能体现豪放的特点?

  学生回答

  2、战争场面和英雄形象

  通过词语的本义和上下文的揣摩,领会相关评点,体会英雄豪情。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周公瑾青春年少,意气风发,外有明主知遇,内有娇妻相伴。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参照上述评点,试着描述自己品味下列诗句的过程: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3、诵读指导:

  从两个不同版本的比较中,给我们一点诵读启示,有一些动词,在诵读时需要我们放慢节奏,加重语气来重读强调。比如“淘”、“ 乱”、“ 穿”、“ 拍”、“ 卷”等。

  学生齐读

  教师小结:第一次反思

  1、回想一下,初读本词,你注意到了自己在诵读时所涌起的豪放之感是怎样产生的吗?

  2、你能否通过想象在头脑中呈现出那气势磅礴的写景画面和指挥若定的周瑜形象?

  四、在比较中体会词的豪放内涵

  咏 赤 壁(李白)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1、通过比较,体会诗人的情感。

  朗读李白的.《咏赤壁》

  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相比,你发现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念奴娇·赤壁怀古》在写周瑜的时候突然把笔锋一转,引出词人自己。这也正是咏史和怀古的区别。题是赤壁,心实为己而发。赞美周瑜,实际是为了和诗人自己进行对比。无论是写景,还是英雄形象的塑造,都是为了作者能更充分地抒发自己的情怀。

  2、通过互文性阅读,进一步体会诗人旷达的豪放之情。

  资料链接:

  资料一:

  对于“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断句和理解,学术界一直有不同的意见。

  1、断句为“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故国神游”的主语是苏轼, “多情应笑我”是“应笑我多情”的倒装。整句话是指诗人自笑在青春不复的时候,还怀想“风流人物”,太多情了。这体现了苏轼在人生失意时的自我嘲解。

  2、断句为“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故国神游”的主语是周瑜,“多情”实际是“多情人”,“多情人”指的是“周瑜”。周瑜之笑,饱含着诗人对自己身世的深沉感慨。

  资料二:

  1、建安三年(公元198年),东吴孙策亲自迎请周瑜,授予他“建威中郎将的职衔, 瑜时年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同年,周瑜迎娶天姿国色的小乔。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周瑜在赤壁大败曹操。

  2、《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谪居湖北黄州游赤壁时的怀古之作,这时作者四十七岁。

  3、(在黄州期间他开垦“东坡”,建造“雪堂”,参禅悟道、研习书法、广交朋友)苏东坡这种解脱自由的生活,引起他精神上的变化,这种变化遂表现在他的写作上。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 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诙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他现在所过的流浪汉式的生活,我们很难看做是一种惩处,或是官方的监禁。他享受这种生活时,他给天下写出了四篇他笔下最精的作品。一首词《赤壁怀古》,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 一篇《承天寺夜游》。(林语堂《苏东坡传》)

  4、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阅读资料链接,结合对“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断句的理解和背景知识,你认为“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所流露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

  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

  诵读指导:南宋俞文豹《吹剑录》记载:“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最后我们一起再铿锵有力地诵读全词,感受诗人的豪放、旷达之情。

  四、教师总结:

  第二次反思:

  联系课堂学习的环节,进行反思:

  2通过本课的学习,是否给你了这样的启示:读一首怀古词,需要自己去关注写景、咏史、抒情的结合,历史与现实的融合。(怀古词的阅读图式)

  教师总结:诗人创作怀古篇章,并非单纯是为了抒发“思古之情”,而是站在现实的岸边,去体察历史。在历史中衬托现实,在现实中反观历史,这就是“历史的回声”,这也正是本专题的精髓所在。我们在学习这个专题的其他课文时也要注意把握这一点。

  五、应用与拓展

  对于“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断句和理解,还有学者认为,断句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故国神游”是诗人做梦回到家乡,“多情人”是指苏轼的亡妻。“笑我”、“早生华发”句,是对小乔夫婿之雄姿英发而言。结合苏轼的两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谈谈你的看法。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把握本词“景、史、情”相融合的写作特色。

  2.通过对语言的分析,把握内容,感受风格,领会思想。

  难点重点分析

  1 怎样正确理解《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

  《赤壁怀古》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结尾处“人生入梦”的感慨是作者迅速从惆怅失意中排解出来,表达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

  2 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的苏轼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怎样理解《赤壁怀古》的艺术特色?

  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内容不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反映较广阔的社会生活,拓宽了词的题材;使词的形式不再为规定的宫调、身律所束缚,一扫词的柔弱气息,开创了豪放词派。苏词气势雄伟,一泻千里,提高了词的意境。《赤壁怀古》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容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

  [教学设想]

  联系余秋雨的《东破突围》,引导学生理解分析鉴赏《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加强课文背诵,通过读课文、看注解、议特点等方法,提高学生宋词阅读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在上节课学习了苏洵的《六国论》,看到苏洵啊,我想到了朱德同志的一句话:“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这三父子指谁?(苏洵,苏轼,苏辙),这三父子中我们最了解谁?(苏轼),我们在上册书学过他的什么文章?(《赤壁赋》),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那千古奇文的?(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二,我们以正常人的心态去思考,当时的.苏轼的内心是否很痛苦?(痛苦),在当时他的内心是矛盾的,从入仕的角度讲,他渴望能够被世人看重,被朝廷看重,所以他有种中国人都具备的思想(学生当时居然在下面接了一句阿Q精神,的确是这样的),所以他塑造了一个伟大的英雄形象,谁啊?(曹操)还能记得当时是怎样形容曹操的么?(学生开始背诵: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呵呵,我们在以前讲过,他到黄州之后共写了三篇比较著名的文章,分别是前后《赤壁赋》和一首祠《念奴娇·赤壁怀古》,我们从词中又能发现什么呢?我们的教学目标是寻找英雄,那英雄在哪里呢?英雄和苏轼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这首千古名篇。

  板书《念奴娇·赤壁怀古》

  三,学生朗读文章

  A, 熟读文章,想,能否用最恰当的语气把词的气势表现出来。(山东大汉,击节而歌)

  B, 能否找出文中的英雄?

  (说明,这个过程多放点时间,让他们自由朗读,尽情发挥,注意读音:了liao 三声,还hai 二声)

  四,刚看到这首词的时候,我的脑海里突然闪现:太熟悉了!想到什么词和它相似的么?(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有什么相似?(学生有点太兴奋了,不知道怎么回事,反正乱七八糟的答案,基本都能提到大江,英雄,只要说出英雄就好了)这一句词可以说是对《三国演义》里的人物作了一个总体上的评价,都是英雄。但在苏轼的眼里,有个人物更特殊,不用英雄来说,而是用“风流人物”,这是谁啊?他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苏轼不把它当作英雄,英雄和风流人物有什么区别?从词中能找出来么?

  五,学生从词中找出修饰周瑜的关键词及作者的态度,并讨论这个关键词对周瑜的形象是怎样的作用。

  ⒈周郎

  ⒉公瑾

  ⒊小乔初嫁

  ⒋羽扇纶巾

  ⒌谈笑间

  总结:这是一个 的周瑜形象。

  六,苏轼为何创造了这样一个刚柔并济,文武双全的近乎完美的人物?(历史上的周瑜其实是很难称为英雄的,缺乏英雄最起码的胸怀,不然就不会出现三气周瑜的闹剧)

  这个问题学生是很难回答的,放开让学生去闹吧,很多学生会想到和作者自身有关,二者是个对比,表现作者的什么什么等等。这个问题在于去引导和教师的个人看法。这个问题学生回答不出来,要的就是这个效果。趁机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学生缺乏的是一种迁移。

  七,既然想不出来,我们换一个问题:这首词被称为豪放词的代表,他是豪放词么?老师认为它算不上豪放,特别是最后一句,你们认为呢?

  (学生议论纷纷,开始翻资料驳斥我了,调到了他们的积极性,我们轻松,他们也高兴,呵呵)

  豪放表现在:

  ⒈景物描写大气 学生特别喜欢举“乱石……”那句,应该指出,大气的是“穿,拍,卷”这些词展现的是一种无比的力量。而不是“乱石等”

  ⒉重点是表现出来的情感,把“人间如梦……”正确解释了,表现了苏轼的一种超脱

  八,这首词表现了苏轼的超脱,什么文章还提到了他的超脱呢?

  学生马上联系到了《赤壁赋》,最后的劝客表现了苏轼的超脱,于是问题回到第七个。

  苏轼的超脱是怎么得出来的?

  曹操是个英雄人物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寄情于山水中

  曹操是个英雄,比曹操还要厉害的人物周瑜不也被“浪淘尽”了么,只留下了“故垒,乱石”,人的一生其实和梦一样,不必计较过多的,还是洒酒酬月吧。所以两篇文章的主旨是一致的。

  那他羡慕英雄么?

  并不羡慕,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人,应该活的旷达一些,超脱一些。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了解豪放词,体会豪放词的风格。

  能力目标:体会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品味鉴赏诗歌的语言。

  情感目标:在字斟句酌中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重点

  “还原”——通过对字词运用的探讨和想象,还原写景之状。

  “体悟”——通过对诗歌内容的挖掘和诵读,体悟苏轼之情。

  一交流热身

  二在朗读中初步感知豪放的特点

  抽读一生,初步体会豪放词的特点

  师:这首词历来被认为是豪放词的代表,你觉得“豪放”体现在哪里?

  学生1

  学生2

  学生3

  三在字斟句酌中深入领会豪放特色

  1、写景气势磅礴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朗读另一版本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说说你想象中“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这一句所描绘的图景。与课文比较后,你觉得哪一种版本更能体现豪放的特点?

  学生回答

  2、战争场面和英雄形象

  通过词语的本义和上下文的揣摩,领会相关评点,体会英雄豪情。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理解《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处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设想:

  1、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通过发现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式,逐步养成一种自主学习的习惯。

  2、以情驭教,以趣激情、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

  教学背景:

  课前要求学生就有关这首词及作者的资料进行搜集整理、查阅分析。并要求学生试分析内容,自设自答个人认为是对课文理解最有代表性的几个问题,并确定一个有代表性的问题,以供上课时交流。

  教学情景:

  【上课铃响,老师精神饱满地走向讲台,师生互致问好。】

  师:同学们,今天让我们把前几天的凄婉、低沉、郁闷抛开,来学一首情调高昂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同学知道作者是谁吗?

  生:(齐答)是宋代词人苏轼。

  师:(指定一个声音最宏亮的同学)你能把苏轼的情况简单介绍一下吗?

  生:好,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不但会写词,诗与散文也很有名。不过,苏轼就是官运不顺,经常被贬,他还到我们广东的惠州做过官。

  师:回答得很好,你对苏轼很了解。(语调高昂,神情恳切。顿了一下,又问)

  师:你能说说苏轼这首词是在什么境况下写的吗?

  生:贬官失意时。

  师:对,那么,贬官失意的滋味如何呢?与一般人的感觉相同吗?下面听一遍录音朗读,同学们体会一下词人的情感。(用多媒体放映,学生听朗读,神情专注,约两分钟后)

  师:同学们,听别人朗读得那么富有感情,我们也来体会一下这种激昂高壮的情感。下面请同学们集体朗读一遍。(学生朗读,约两分钟后)

  师:(非常肯定的语气)读得非常流畅。要是开头一句再读出点气势会更好。(示范第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师:大家思考一下,感觉哪句写得比较有气势?可自由发言,能展开辩论更好。(约一分钟后,学生举手)

  生:第一句。你看“大、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几个词用得很好,有一种横空而来的磅礴气势,开篇就定下了这种高昂的气势。

  生:我不同意。我觉得“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三句更有气势。你看这三句分别从形、声、视等角度结合起来写,由岸边到江面、由江面到大江深处,写出了“赤壁”的雄伟壮丽,波澜壮阔的画面。

  生:(略显激动)那是其中的一部分,是分写。第一句是总写,集中写。

  师:两位同学都很有见解,也讲得有道理,其实这两句都体现了本词“豪迈奔放”的风格。大家说对吗?

  生:(异口同声):对!

  生:老师,这里的“风流人物”与“浪花淘尽英雄”中的“英雄人物”相同吗?

  生:(忽的站起,大声说)当然不相同。要是相同就可以通用了。虽然它们都有“杰出的、有成就的人物”的意思。但在这里苏轼所指的“风流人物”是周瑜,他年轻有为,文武双全,有胆有识,哪能与一般英雄人物相提并论呢?

  生:(反应很快)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你说来说去还不是在解释“英雄人物”,没有说服力。

  师:(微笑着说)那么,怎样才更有说服力呢?想一想,能否从课文中找到答案?

  生:(沉思了一会)啊,我明白了,下文不是写到了小乔吗?难道不是用来衬托周瑜吗?美人配英雄。也就是说,苏轼心目中的风流人物除了文武双全之外,还得懂点儿女情长,刚柔相济。(鼓掌)

  生:(点头,若有所思)噢,我明白了。

  师:你们俩的理解真透彻。没错,“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说的是周瑜文武双全,而“小乔初嫁了”则是写他的柔情了。同学们认为是这样吗?

  生:(对老师的说法不同意,大胆质疑)老师,在初中,我们学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雪》,里面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里的“风流”也是说毛主席“柔情满怀”吗?

  师:(略作沉思后微笑着说)这是一种可贵的质疑精神,请大家想想,毛泽东词里的“风流人物”能不能这样理解?

  给大家一段时间,回忆一下原词,认真对比一下是否相同。然后自由发言,谈谈自己的看法。(约一分钟之后,学生举手)

  生:“风流人物”,不能都解释成一般理解中的“英雄人物”。毛词中的“风流人物”,当然不能等同于苏轼词中的“风流人物”,毛词中的“风流人物”有一定的政治意义,是指才能出众,品格超群、对历史发展有巨大影响的杰出人物。毛泽东在词中也一一列举历史上的“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说他们够不上“风流人物”,也就是说,他们这些人是“武”有余而“文”不足,只有武略而缺少文韬。所以,毛泽东才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鼓掌)

  师:(投以赞许的目光)老师非常同意你的见解!

  生:(不解的神情)老师,三国时期有横槊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策的诸葛亮等风流人物,为什么苏轼就只选周瑜呢?(一石击起千重浪,顿时,课室里议论纷纷)

  师:问得好,有创意,同学们也认真想一想,为什么呢?我只提示二人的经历与现状。

  生:苏轼选周瑜,是因为他年轻有为,潇洒飘逸,与自己年老少成形成了较鲜明的对比,借此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而其他人无论从出身,经历上都与苏轼有较大的差异,所以苏轼心目中的风流人物只能是周瑜。(鼓掌)

  师:回答得非常好!可见,解读诗意必须做到知人论世。

  生:老师,由于版本不同,“樯橹”有的版本作“强虏”,这两个词,你觉得哪个更好?

  师:你的见识真广,连不同的版本也注意到了。大家看看注释,也想一想,就本义,引申义的比较上哪个更符合实际情况呢?(过了一分钟,有学生举手)

  生:我觉得:“强虏”好,强调了人的强大,恰好与“灰飞烟灭”形成一种强烈对比的艺术效果。

  生:我也同意用“强虏”好,直接写了人的强大,并且“樯橹”这个词太不自然,太小了。怎么能代指舰船呢?

  生:我不同意,“樯橹”更巧妙,更含蓄。大家都知道,文章的用词,直接好呢,还是含蓄好呢?当然还是含蓄好。强橹这里不应该只指舰船,更应指曹操的所有八十万水军。樯橹,更能体现水军的特点。

  生:我不同意。(很着急,但讲不出话来,过了一会儿,向老师投去急切的眼神,希望得到老师的提示)

  师:同学们,让我发表一下意见好吗?

  生:(齐声)好!

  师:我更倾向于用“樯橹”。理由就是刚才这位同学说的,体现“水战”的特点,又含蓄,而“强虏”过分直白了。(仍有部分学生不同意)

  不同意的同学也好,我不主张同学们轻易改变自己深思熟虑的观点。如果你不满意,请把你的意见写成材料。一边是“樯橹”派,一边是“强虏”派,为下周的辩论赛作准备,好吗?

  生:(齐说)好!

  师:大家都知道最后几句,是词人感情抒发最强烈的地方,下面老师朗读一遍,同学们感受一下,并认真思考一下词人抒发的是怎样的情感,应抓住那些词句来理解。(老师有感情的朗读)

  生:(齐声)好!

  生:老师,听了你的朗读,我觉得要理解词人的感情,对“神游者”和“多情者”的理解很重要,那么,“神游者”和“多情者”应怎样理解呢?

  师:(很高兴的样子)哎,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同学们不妨认真思考一下,思考好了,自由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好吗?

  生:(齐声)好!(约一分钟后,学生举手)

  生:我觉得还是同意课本上的解释。“神游者”是苏轼,他从上片的来到大江边,描写长江的景观,然后又怀想英雄豪杰,怀想风流人物,也就是怀想周瑜,想做周瑜那样的风流人物。这些都是苏轼在“神游”的吧!

  生:(忽的站起)我不同意课本上的解释。我同意“神游人”是周瑜。因为这里的“故国”只能是周瑜的故土,不是苏轼的故土。

  师:(微笑着说)如果说周瑜是“神游者”者的话,那么死去了的他怎么神游呢?

  生:(有点急)是周瑜的灵魂嘛!苏轼是假设周瑜的神灵还在旧战场上的话,周瑜会笑他,并且“多情”二字正好扣合着前面“风流人物”,周瑜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

  师:这样说来,你认为“多情人”是周瑜,是他笑苏轼啦。你能再具体谈谈吗?

  生:(比较轻松地)我是这样想的,“多情自古伤离别”中的“多情”就是“多情人”,是名词。如果理解为“应笑我多情”,那么,就是苏轼“多情”,“多情”就是动词了。

  师:(投以赞许的目光)非常有见地,很新鲜。能联系起柳永词来理解,可贵。“故国”非“古国”,此地是周瑜的“故地”而非苏轼的“古地”。

  生:(不同意的口吻)老师,那么你同意了“神游人”是周瑜啦?

  师:哎,现在还不是下结论的时候,而且最好别轻易下结论。何况这个问题在学术界尚无定论,至今还在继续争论呢!你们争论是很好的,说的都很有道理。我只是倾向于把“神游者”理解成周瑜。这只能是我的看法,希望你们能继续思考争论下去,也可以写成小论文,题目就是《“神游者”是谁?》或《谈谈“多情”与“神游”》,有信心写好吗?

  生:(齐说)有!

  师:对词人的情感的抒发,还有不同看法的吗,请发扬个性,大胆发言。(约十五秒后,一学生举手)

  生:老师,我觉得要准确的理解词人的感情,最后两句才是关键。据我查资料得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句有两种解释,一种理解是此时苏轼善于自我解脱,自我安慰,比较达观;另一种理解是此时的苏轼有些消沉,愤懑无法排解,只好寄情山水。你认为那一种是对的?

  师:(微笑着说)又来了一个新问题,还带两种解释呢,同学们的看法如何?

  (约十秒后,一学生举手)

  生;我同意第二种。

  师:(神情恳切)你能具体说说吗?

  生:我是从整首词的格调来理解的。因为全词的格调比较昂扬向上,所以我认为第二种比较符合词意。

  生:(毫不犹豫地站起来)我也同意。苏轼虽然融儒、佛、道三家思想于一体,思想比较复杂,但总的来看他还是比较乐观的,这从他的仕途便可知道。

  师:(询问的语气)都同意苏轼是比较达观的说法吗?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生:(齐说)没有。

  师:想听听老师的意见吗?

  生:(齐说)想!请老师说说吧!

  师:好,如果谈我个人的意见,我个人觉得,两方面都得顾及才好,不能过分强调哪一方面。不是老师折中,大家想一想,苏轼此时已经47岁了,他被贬到黄州,游览赤壁美景,如画江山,肯定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年华老大,功业少成,想想人家周瑜,在三十四岁的时候,就已经名垂青史,已经立下赫赫战功。而自己还可能如周瑜那样吗?想到这,苍凉、消沉之情是难免的。

  但是苏轼毕竟是苏轼,他并没有真正消沉,他又特别想得开,苏轼可能在想,所有的风流人物都已经随着历史的潮流而被荡涤了,即使周瑜这样的风流人物不也是被“浪淘尽”了吗?人生就如梦境一般,何必过于执着呢?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所以他特别洒脱,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鼓掌)

  师:(高兴、轻松的神态)与同学们讨论真长见识。好,下面我们再来听一次朗读录音,再次感受一下苏轼那激情昂扬的豪迈风格。(用多媒体放映,学生聚精会神地听)

  师:下面我们一起背诵这首词。(响起了背诵的声音)

  师:(微笑着问)课后的两篇小议论文能及时完成吗?

  生:(齐说)可以。

  师:那么下课!(师生互道再见)

  《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和译文

  原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译文:

  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祖国的江山啊,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峻。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该笑我太多愁伤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人的一生就象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

  注释:

  1、纶巾:以青丝做成的头巾。

  2、酹:(古人祭奠)以酒浇在地上祭奠。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以酒洒地,是向鬼神敬酒的方式。

  3、遥想:远想。

  4、小乔:乔玄的小女儿,嫁给了周瑜为妻。

  5、羽扇纶巾: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这是古代儒将的装束,词中形容周瑜从容娴雅。

  6、樯橹:船上的桅杆和橹。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强大的敌人,又作“强虏”“狂虏”。

  7、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指古战场。

  8、华发:花白的头发。

  9、尊:通“樽”,酒杯。

  10、大江:长江。

  11、淘:冲洗。

  12、故垒:黄州古老的城堡,推测可能是古战场的陈迹。过去遗留下来的营垒。

  13、周郎:周瑜,字公瑾,为吴建威中郎将,时年24岁,吴中皆呼为“周郎”。

  14、雪:比喻浪花。

  15、穿空:插入天空,又作“崩云”。

  16、英发:英俊勃发。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篇8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入梦”的思想情绪。

  2、理解《赤壁怀古》一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了解豪放宋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难点重点分析

  1、怎样正确理解《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

  《赤壁怀古》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结尾处“人生入梦”的感慨是作者迅速从惆怅失意中排解出来,表达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

  2、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的苏轼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怎样理解《赤壁怀古》的艺术特色?

  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内容不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反映较广阔的社会生活,拓宽了词的题材;使词的形式不再为规定的宫调、身律所束缚,一扫词的柔弱气息,开创了豪放词派。苏词气势雄伟,一泻千里,提高了词的意境。《赤壁怀古》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容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

  教学设想

  联系余秋雨的《东破突围》,引导学生理解分析鉴赏《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加强课文背诵,通过读课文、看注解、议特点等方法,提高学生宋词阅读鉴赏能力。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介绍余秋雨的《东破突围》,正是由于被贬职,苏东坡突破了小人们的包围,使他真正审视人生的真谛,从而写出了流传千古的旷世杰作《前赤壁赋》《念奴娇 赤壁怀古》。《念奴娇 赤壁怀古》历来被称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是苏轼被贬到黄州期间所写,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壮志未酬的感慨。

  二、指导朗读,正音,读出气势。

  三、研读课文,学生整体把握全词内容

  1、大将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分析“大”“淘”---------有气势

  淘尽风流人物,解释风流人物---------无数出色的人才

  2、可怀人物那么多,为什单单怀念周瑜?捕捉有关描写周瑜的语句,分析周瑜形象

  小组讨论

  明确:小乔初嫁了---------英雄

  雄姿英发-----------有气魄

  羽扇纶巾--------------儒将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大智大勇

  是个风流人物

  3、作者把周瑜放在怎样的背景下来写?

  明确:景色描写中--------------乱石 惊涛 浪花

  4、这个景色有什么特点?如何描写?

  明确:气势磅礴

  穿空-----------峻伟

  卷 千堆------------浩大

  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的手法

  千堆雪比喻巨浪

  5、为什么把周瑜放到这样一个景色中去?

  衬托英雄气概、英雄风采,景和人相得益彰。

  6、讨论:为什么单单怀周瑜?

  参考:

  ①建功年龄

  苏轼四十多岁 团练副使 虚职

  周瑜二十多岁就被重用

  ②机遇

  苏轼遗憾没有碰到这样的机会

  周瑜碰到了孙权这样的明君

  ③赤壁之战中主要角色是周瑜

  ④惺惺惜惺惺 苏轼:“知音如周瑜。”

  怀古的目的是为了抒发感情

  7、抒发什么感情?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笑什么--------------多情

  多情--------------多愁善感

  愁什么--------------被排挤 不得志 仕途不平 大志难以实现

  感---------------惆怅失意

  8 但文章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就不是苏轼了。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明确:人生如梦,自己一生算得了什么,在千古人物都被淘尽的大江之畔,想到的不应该仅仅是自己,而应该是千古不变的江月,就把这杯酒敬给了千古不变的江月。

  应该说他能迅速从惆怅失意中解脱出来,表达了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这真叫做人生短暂,江月永恒,壮志难酬,豪情长存。

  四、总结,归纳主旨

  全词由江带出,景、史、情浑然一体,它洋溢着一种缅怀英雄、追求功业、寄情自然的那种豪放激情,三维一体构成了一种心情,这就是词的主旨所在。

  五、评价

  《赤壁怀古》的艺术价值,引导学生进一步体味豪放派词人苏轼词作的整体风格

  (余秋雨:没有黄州被贬,一道天光就不能射向天际。)

  六、拓展加深,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查阅一些资料,思考比较《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赤壁怀古》的异同 ,就其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写一篇短评。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篇9

  教学目的:

  1、理解词的思想内容:借咏史怀古抒发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词的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借古抒怀及旷达豪放的意境。

  3、理解词的相关知识及流派风格。

  重点难点:

  借古抒情和旷达豪放的意境。

  教学方法:

  之前学生接触过词的知识以及苏轼的作品,教授本课应在复习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温故知新,讨论诵读为主,教师点拨为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诗词歌赋如绚丽的星空,辉耀古今。今天我们就欣赏一首宋词,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板书题目)。

  二、关于词

  说到宋词,我们不能不说词的发展,说到词的发展则必须说到苏轼。

  1、词的发展

  词是一种和乐可唱的诗体,兴起于隋唐,盛于宋代。初始是民间艺人走街串巷时所唱的曲词,故叫曲子词,又叫诗余,长短句,乐府。词在唐代还不能入大雅之堂,诗人在写诗之余偶尔为之,晚唐五代到宋早期,词也只是写些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题材极窄。那种深邃阔大的怀古之情装不进词的形式里,词风也以婉约清丽为主。到苏轼为之一变,他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凡入诗者皆可为词。且大气豪放,一改传统,开一代词风,成为豪放一派的领军人物,使词这一文学式样,发展到空前的程度。这以后的词坛,豪放与婉约并举,清丽与壮歌齐晖。

  2、词的特点

  “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词有词牌和题目之分,词牌规定了句数字数和声律,与内容无关,如“念奴娇”。词又分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内)、长调(91字以上)。词的段叫片或阕。

  三、作者及写作背景

  1、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奇才和全才。散文、诗歌、书法、绘画样样皆精,且成就卓著。散文与其父其弟皆为唐宋八大家,诗与黄庭坚并称,词与辛弃疾并称,书与米芾等并称四大家,画开徽州一派。苏门一家传世美谈甚多。有一副联赞道: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文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2、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神宗元丰五年,当时47岁,两年前贬黄州团练副使(民间自卫队的副队长),苏早年有大志,但在党争激烈的环境下,屡遭贬斥。两年前因写诗遭人诬陷,被捕入狱,险遭杀害。但他的达观使他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这首词就是被贬后复杂心情的反映,他借对古迹的描写和对古人古事的叙述,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情怀。

  四、内容分析

  这首词属中调,分上下两片,上片写赤壁之景,抒对古代英雄的缅怀之情。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大江,指长江;淘,淘洗;风流人物,英雄人物。滔滔江水,滚滚东流,多少历史英雄,被时间的流水淘洗而去。此句交代赤壁的环境,既是写眼前之景,又含有暗喻,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大江,不是历史的长河吗。此句开头,登高怀远,视野开阔。一下子概括千古,真是大气磅礴,尽显豪壮情调。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故垒,黄州古老的城堡,一说古战场遗迹。“人道是”,即“人说是”。据考,三国时的赤壁在武昌,苏轼游得赤壁在黄州,名赤鼻矶。词人用“人道是”,可见他知,此赤壁非彼赤壁,只是借以表达怀古而已。三四句写赤壁的地点,并引出周瑜。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乱石”写山势。乱,多而杂,写山势,照应前面登高远望视野开阔,奇峰异岭尽收眼底。凸显了山势的奇崛和高峻。“惊涛”,因波涛汹涌,令人心惊,故曰“惊涛”;以显水之汹涌。“千堆雪”,巧用比喻,即显宏大又显壮观。此句写景,用笔极简,但笔力雄健,景色奇绝,场面壮观。非大手笔不能。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江山如画,”上承“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眼前所见,美不胜收,难以尽述,故曰“江山如画”。接下来则盛赞“一时多少豪杰”,在赤壁大战这个舞台上,一时间有多少英雄共同演出了着雄壮大剧。此句总结概括,上承写景,下启周瑜,收束上片。

  ——上片写景感怀,视野旷达,气象万千,荡人心魄。尽显豪放之风。

  下片写周瑜和自己,重在叙事。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遥,因远曰遥;小乔句表面写婚姻,实则写其年少,有英雄衬美人的作用,以凸显少年英雄,奋发有为----此句写人,英雄年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羽扇纶巾”,《三国演义》给人们一个误解,以为只有诸葛亮这样装束。实则不然,魏晋上层人物以风度潇洒,举止雍容为美,“羽扇纶巾”则代表这种名士派头。“羽扇纶巾”借写服饰显其风度闲雅;“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写其韬略,胸有成竹,指挥若定,从容不迫。诗人笔下的周瑜,何其豪壮。此句凸显其英雄业绩。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神,指精神;故国,赤壁;神游故国,是说自己身临赤壁,思接周瑜,精神进入到当年的环境。“多情应笑我”是倒置句,即应笑我多情。想到周瑜34岁建立奇功,自己已近中旬“华发早生”,一事无成,两者何其不同。写自己多情,一事无成。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江山依旧,人事已非,沦落无聊,老大徒伤,于是慨叹人生,借酒浇愁。酹,将酒洒地,表示祭奠。因月在江中,故用。此句虽让人感受到作者的消极情绪和苍凉之感。但此句却难掩作者达观之情。

  ——下片写人,先写周瑜,后写自己;周瑜让人景仰,自己壮志难酬。

  总看全词,上片重在写景,将江山之美和怀古之情融为一体,视野开阔,景色奇绝,气象万千,荡人心怀,尽显豪壮之情调。下片则重在写人,在对周瑜的'塑造上,诗人借周瑜的雄姿英发,赫赫战功,彰显了一种英雄豪气。写自己消极苍凉不掩撒酒江月的豪气。这一切都营造出壮阔雄浑的意境。在表达壮志难酬的同时,让人感受着词的巨大魅力。

  五、艺术特点

  1、情调豪放

  写景抒情,人物塑造。

  2、烘托映衬

  烘托映衬,是用乙托甲,使甲更为突出的手法。作品从“千古风流人物”到“一时多少豪杰”。到周瑜步步缩小,而周之后,笔锋一转,引出自己。这样,前边的一切都退居到陪衬之位。到这儿读者才明白,写古人古事,只是手段,以古比今,抒情言志才是目的。

  《念奴娇﹒赤壁怀古》实是苏词的代表作品,古今词坛经典,今天我们学习这首千古绝唱,不仅汲取着思想的营养,还能感受到通篇散发的艺术魅力。

  六、作业

  1、背诵。

  2、整理有关词的知识。

  3、体会作品表现的豪放风格。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篇10

  导入:

  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宋代词人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已,醉书一曲《念奴娇》,让世人传唱。

  有关常识:

  词,诗歌的一种,起源于南北朝,成于唐,盛于宋。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乐章”、“歌词”等。词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字至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三大类。按词的段落的多少又分成:全词只有一段的叫“单词”,二段的叫“双调”,三段的叫“三叠”,四段的叫“四叠”。词的段落叫“阕”或“片”,从上片到下片讲究衔接贯穿,意思前后相承,叫“过片”。下片的首句句式不同的叫“换头”或“过变”。依照已有的词调写的叫“填词”或“依声填词”,自己谱曲自己写词的叫“自度曲”,《扬州慢》属后一类。词常见有“令”、“引”、“近”、“慢”的分别,“令”即小令,“引”是正歌之前引歌,“近”又称“近拍”,相当于“引”,“慢”是慢曲子的省称,指节拍较慢,声调延长。慢词的字数较令、引、近的词字数要多些。宋代词风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主要词人有柳永、周邦彦、李清照、姜夔等,他们认为“词为艳科”、“诗庄而词媚”,多写情愁别绪、个人遭遇,特别讲究音律格律,风格清丽婉媚。豪放派以苏、辛为代表,主张“以诗为词”、“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不肯损害意思以迁就音律,“故为豪放不羁之语”,格调高昂、取材广泛。

  朗读全词,疏通文字。

  1、念奴娇:词牌名。后人还以《大江东去》、《大江东》、《酹江月》作为《念奴娇》的代名。

  2、小乔:吴国乔玄有两个女儿,都美貌出众,人称“二乔”。“大乔”嫁给孙权的哥哥孙策, “小 乔”嫁给周瑜。唐代诗人杜牧有“铜雀春深锁二乔”的诗句,指曹操筑铜雀台,打算灭吴后将“二乔”掳为己有的典故。

  3、樯橹: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摇船的工具。这里是以局部代全体的借代修辞方法,用樯橹代全部战船,再引申整个水军。有的本子作“强虏”,那就直指曹操的军队了;灰飞烟灭:被焚烧成灰和烟飞散消逝掉,形容曹操的军队遭火攻后的惨败。

  讨论分析课文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曾与父苏洵、弟苏辙进京,并与苏辙同科进士及第,父子三人文名大震,号称“三苏”。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出任杭州等处地方官。又因作诗得罪朝廷,被捕入狱,构成文字狱“乌台诗案”,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远徙琼州,后死于常州。

  苏轼的词意境和风格都比前人提高一步。他作词不纠缠于男女之情,也不喜欢写那些春愁秋恨的滥调,一扫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的柔靡纤细的气息,创造出高远清新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

  苏轼的词强烈地反映着入世和出世的世界观的矛盾。他政治上长期失意,一生经历坎坷不平,但仍能保持乐观豪迈的精神,不时发出健旺爽朗的笑声;另一方面作者在达观潇洒的风度里潜伏着一种浓厚的,逃避现实追求解脱的老庄思想,用来寄托自己对政治现实不满的心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谪居黄州游赤壁时写的。这时作者47岁,自觉功名事业还没有成就,就借怀古以抒发自己的怀抱。

  听读课文的录音。

  讲读上片。

  1、正面描写赤壁景色的有哪些句子?

  六、七、八句。

  2、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描写了赤壁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修辞?从几个角度?基调怎样?

字词



特点



角度



修辞



基调





险怪





夸张



豪迈奔放



穿



高峭





汹涌





比拟





水石相击





狂澜奔腾





比喻





水色纯白





  3、赤壁之景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姿态、声音、色彩,无不逼真,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并暗写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和英雄豪杰们的雄姿,表现了作者的豪迈奋发。

  4、一、二、三句历来被人们称道,有谁说说它的好处在哪里?

  词一开篇就境界开阔,气象恢宏,大江东去,淘空一切,“浪”怎能冲洗千古风流人物呢?是作者的'感情在起作用,使无数杰出人物在诗人的视野里都如滚滚长江水一去不复返。由江水的流逝想到岁月的无情,产生对历史和人生的思索。

  5、四、五句写赤壁为何要假借他人之口?

  “人道是”三字用得极巧,点明此处赤壁并不一定是赤壁之战的所在地诗人只是借此抒发感情,并不想做考据家。

  6、上阙末句有何作用?

  承上启下。江山如此秀美,人物又是一时俊杰之土。三国时期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猛张飞一声断喝长板陂上,俊吕布方天画戟无人能敌,诸葛亮运筹帷幄世所难当。在诸多英雄中,作者选择了谁作为咏诵的对象?

  7、学生齐读上片,体会景中之情,总结内容。

  描写赤壁景象,引起对古代英雄的缅怀,充溢着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讲读下片。

  1、阅读下片前六句,讨论刻画了周瑜什么样的形象?基调怎样?作者自身的状况又是怎样的?基调怎样?

  描写了周瑜雄姿英发风流俊雅的英雄形象。“小乔初嫁”美人衬英雄,写尽俊伟风姿。据史书记载,乔玄把自己美丽的次女嫁给周瑜,不久吴主孙权又拜周瑜为大都督,这时周瑜才二十四岁。突出地表现周瑜少年得志建立功业的形象。“羽扇纶巾”,描写周瑜手握羽扇,头戴纶巾,从容闲雅,一派儒将风度。“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以曹操水军的惨败衬托周瑜指挥若定蔑视强敌的气概。

  “故国神游”,道出了对英雄时代、英雄人物的向往。这种向往在两鬓斑白功业无成的现实面前变得可笑。“多情应笑我”是倒装句,须解作:应笑我多情。

项目



周瑜



苏轼



年龄



24岁



47岁



婚姻



幸福美满



屡遭不幸



外貌



英俊儒雅



早生华发



职位



东吴都督



团练副使



际遇



功成名就



功业未就



基调



感奋



感伤



  2、怎样理解这一矛盾(感奋与感伤)?

  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等经世济时的人物,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禅学。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对人生的虚无态度。

  本首词是词人经历了乌台诗案,几乎被杀,几经周折被贬黄州,“魂飞汤火命如鸡”,经过这样的忧患被贬到黄州来,他内心有他的忧患和悲慨,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但是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他把这种悲慨融合在开阔博大的景色之中,而且融合在古往今来的历史之中,“奋”压倒了“伤”。本首词主要表达了词人悲慨之中的旷达和豪放。对周瑜的追述表现的是一种理想,而落泊失意是一种现实,感情基调的矛盾实际反映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3、作者又是如何解决这种矛盾的?

  (“逝者如斯夫”,人生美好却短暂,于是有人叹息不已,“人生苦短”;有人及时行乐,“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有人借酒消愁,“与尔同消万古愁”;也有人玩世不恭,“一场游戏一场梦”。那么,苏轼又是如何对待的呢?)

  “人生如梦”,英雄人物,丰功伟绩,全都是过眼烟云,稍纵即逝,人生是短暂的虚幻的,又何必执着?洒酒入江,以酒祭月,是希望万古愁怀随江而去。感慨和动作中现出一种超脱与旷达。

  4、朗读下片,总结。

  下片第一层写周瑜形象,第二层抒发对身世的感叹,咏史、抒情自然结合。

  比较阅读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归结这两首词的共同特征,即豪放词的特征。

角度



特点



思想



积极、乐观



意境



高远、壮阔



风格



奔放、洒脱



  附录:历代评论家对本首词的评价和相关资料:

  大艺术家即便错,也会错出些魅力来。

  苏东坡以自己的精神力量给黄州自然景物注入了意味,而正是这种意味,使无生命的自然形式变成美。因此不妨说苏东坡不仅是黄州自然美的发现者,而且也是黄州自然美的确定者构建者。 《苏东坡突围》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前奏已经奏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诞生。 《苏东坡突围》

  一个人是要在忧患艰危之中,才能看到他的感情品格操守的。 【加拿大】叶嘉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李煜《乌夜啼》(只有悲哀没有反省和超脱)

  举杯邀明月,对影三人。 李白(是寂寞悲哀之中的飞扬)

  水调歌头苏轼

  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等。同样的,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菬溪渔隐业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此词是苏轼41岁时所作,当时苏轼与其弟苏辙已经六七年不见了,他们之间一直是手足情深。

  1、 小序,有何作用?

  词前小序,述作词缘由(怀念子由)。

  2、 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

  (提示:中国古代的诗词,大都先写景,后抒情,我们来看看这首词是否也具有此特点。)

  上阕----望月(写景)

  下阕----怀人(抒情)

  3、 上阕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实景:明月、酒、青天、风、清影

  虚景:宫阙(琼楼玉宇)

  4、描写虚景运用了什么方法?想象中的月宫生活是怎样的?

  想象。月宫生活幸福美满,不知“今夕是何年”,没有烦恼,想要“乘风归去”,美妙圣洁,“琼楼玉宇”,然而高而寒冷。

  5、上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上天,是作者对理想的追求、失意的苦闷,是超尘出世的消极思想的反映;下地,是作者对人间生活的留恋和热爱,是超然达观思想的反映。所以,上阕是作者“遁世”与“入世”思想的矛盾,但入世思想战胜了遁世思想。

  (1)、 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2)、“怀子由” 体现在词中哪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写出了什么?

  月“转”“低”表示夜深,“无眠”表示离情正浓。

  主题:

  这首词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篇11

  江苏省震泽中学 刘丽华

  教学目标:

  1、 通过评点、研讨版本中字词的不同而把握词的内容。

  2、 与《赤壁赋》进行比较阅读,把握苏轼的情感。对苏轼情感的分析,言之成理即可,不强求统一。

  一、导入

  1、 展示苏轼书法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书法作品。

  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处在人生低谷,我们常说酒后吐真言,那苏轼也当是醉后书真意了。从这幅作品中,从词句的线条中,我们又能品出怎样的人生滋味呢?品书法我们是外行,那我们就从词句中细细口味。

  2、朗读全词,交流预习作业

  布置的预习作业为:在自习的基础上评点《念奴娇》,要求局部评点一条,整体评点一条。可提出自己的疑问。

  二、在学生的作业情况中找出切入点,讨论学习《念奴娇》

  1、 理解: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风流人物被大浪淘尽,即随着时光流逝而消失了。大场景的描写,为全词设置一个极为广阔的空间和其为悠久的时间背景,让读者体会苏轼独立江岸披襟临风对景抒情的壮怀。开篇雄奇,有横空出世之感。

  大处落笔,转而具体化

  2、“人道是”?

  点明文武赤壁的概念。清人朱日浚《赤壁怀古》:“赤壁何须问出处,东坡本是借山川。” 以苏轼深厚的史学基础和广博的文学修养推测,他不难知道此赤壁非彼三国赤壁,但作者却将错就错,假托赤壁一抒胸怀。故言“人道是”。那我们也不妨以假作真地来品读一下赤壁风光。

  3、讨论:抓住字词,品评赤壁风光。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另一版本)

  地势险峻、波涛汹涌、浪花翻滚,突出了古战场的雄伟壮丽、波澜壮阔。

  4、毛泽东说“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苏轼词中说“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结构上的作用:承上启下,由写景转入怀古,吟咏周瑜。

  发现问题:一时多少豪杰?引出“遥想公瑾当年”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具化为“周郎”

  苏轼给周瑜的定位到底是“豪杰”还是“风流人物”?

  讨论:据下阙内容分析周瑜形象。

  “出嫁”与“初嫁”的用词差别。

  “强虏”与“樯橹”的用词差别。

  “豪杰”与“风流人物”的用词差别

  师点拨:

  “强虏”突出敌军的强大,“樯橹”让人联想到曹操的水军,言之成理即可。我认为“樯橹灰飞烟灭”更含蓄一些,有助于诗词情境的营造,而“强虏灰飞烟灭”似乎太直白了,少了点儿韵味和美感。赤壁之战对吴军来说,是一场以强抗弱的战争,如若战败,杜牧有诗云:“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而作为吴军统帅的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怯,反而从容闲雅得很,他打扮成儒将,说说笑笑,一把火就把敌方的'战船烧成灰烬。这种指挥若定的风度何等令人敬畏啊!

  豪杰:有才能的人。“豪杰”似乎只让人们想到了“英雄”英勇顽强、刚毅果决,一种豪气,一种气概。三国时豪杰多的很,曹操、孙权、诸葛亮等,赤壁之战是建安十三年发生,而小乔嫁给周瑜是建安三年。也就是说,在指挥赤壁之战的时候,小乔并非“初嫁”,而是已经嫁给周瑜十年了。苏轼这里故意把建安十三年的赤壁之战,跟十年前的周瑜的燕尔新婚放在一块来写,突出自己所敬佩所向往的周瑜“风流人物”那“儿女情长”的一面,以此突出“风流人物”不但要有武胆,还得要有柔肠。认为,所谓“风流人物”,不仅要有侠骨,而且要有柔肠。

  讨论: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

  正面描写+侧面烘托

  侧面烘托:

  一、实景的雄奇壮丽和虚景雄伟壮观

  二、小乔初嫁衬托周瑜的“雄姿英发”

  三、早发华发

  四、一时多少豪杰

  5、 苏轼面对如此壮景,不由想到了周瑜,他24岁就被孙权拜为大都督,34岁就在赤壁大战中立下赫赫战功,苏轼反观自身,47岁了,如今被贬黄州,怎能不生发感慨呢?齐读词最后二句。

  讨论:

  人间如梦

  人生如梦(另一版本)

  你更倾向哪一个,你从中体味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师点拨:“人间如梦”,更着眼于对社会世事的慨叹,有“我欲乘风归去”之感。

  “人生如梦”,更着眼于对自身的反思和观照,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激起了他的豪迈之情,想要经世济民,建功立业,但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但这种感伤转瞬即逝,“一尊还酹江月”,苏轼洒酒酬月,与其在逆境中流露出乐观旷达之情。(允许学生有不同理解)

  苏轼思想中儒道的矛盾和冲撞。

  三、小结全词,观苏轼草书《念奴娇》诵读全词。

  写景赤壁

  怀古周瑜

  抒情叹人间似梦

  诵明月如歌

  四、课堂拓展

  与《赤壁赋》进行内容和写法上的比较,找出相关联的地方,进一步理解苏轼的情感。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赤》:浩渺平静之景产生生命渺小之感

  写景

  《念》:雄伟壮阔之景为周瑜的出场作铺垫

  《赤》:曹操一代袅雄,“而今安在哉?”人生苦短

  怀古

  《念》:周瑜一代风流人物,“大江东去,浪淘尽”人生如梦

  《赤》:随缘自适、随遇而安、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抒情

  《念》: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可有不同理解)

  五、文本专题内涵的点拨

  千古江山,总是见证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变迁,在这个专题中,我们将继续追踪历史的脚印,去品读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苏洵的《六国论》等文章。在历史的回声中与作者一起或反观自身,或讽谏现实,或展望未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体会《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作豪迈深沉的语言风格。

  思维发展与提升:结合辛弃疾写这首词的时代背景,理解辛弃疾笔下的多处典故,体会其构造出的苍凉悲壮的词作意境。

  审美鉴赏与创造:探寻两位词人用典与写景语言的用墨比例,感受作者是如何将个人情感寄托于典故人物,感受词作之间细微的情感差异。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体会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大志,以及作者恢复大业的深谋远虑和为国效劳的忠心。

  教学重点:

  理解辛弃疾多处使用典故的原因在于“此时此地此我”的契合。

  教学难点:

  分析比较两首词用典的异同,两者使用典故均是为了刻画自我形象,寄托个人情感,不同的是在于典故侧重点的不同以及使用的集中与分散的异同。

  单元教学目标:

  这两首词选自部编版高一语文必修教材中的第三单元,本单元属于必修课程“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主题是“生命的诗意”,该单元精选了魏晋唐宋时期的经典诗词,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认识古诗词的当代价值,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均属于豪放派词作的经典作,两者都在词中使用了用典的写作手法,在辛词中,使用的典故侧重曾在京口建功立业的历史人物以及与北伐抗金的需要和愿望及事与愿违有关的历史事件,在苏词中,则是通过回忆周瑜来反衬自己此时的年华已老、功业无成,由此可见怀古词典故的选择与作者的思想志向息息相关,进而通过比较两者用典的差异来感受词人不同的生命思考与精神境界,恰好呼应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

  我校高一学生总体而言基础较薄弱,如果直接进行两篇词作的比较教学,对其要求过高,可能会难以实现教学目标,根据此学情,我对两篇词作的教学过程进行了调整,该课时的呈现是在学习完《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基础上,再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故该堂课以教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主,最后再联系之前所学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样有助于学生反复巩固之前所学知识的同时,又能主动地从横向角度将两者放在一起比较学习。

  教学策略运用:

  单元学习任务中提到,阅读诗作作品,要借助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的方法,把握作品的思想情感、作者生平、创作背景之间的关系,理解诗人的精神境界,那本节课我将以用典为切口,采用解读背景、知人论世、品读文字、反复朗诵等方法,提前让学生做好预习,在课上以小组讨论为主,教师讲解为辅,同时在反复朗读宋词的过程中体会其语言的魅力与意蕴。

  教学课时:

  一课时

  课前预习:

  1.阅读《永遇乐京口北固定怀古》的时代背景,结合课下注释,找出词中的五个典故。请分别概括其典故的内容,并且尝试分析作者使用该典故的用意。

  2.分析比较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定怀古》两者在用典方面的异同。(提示:可从典故内容、写景与典故人物的结合程度思考)

  教学过程:

  导入:

  作家梁衡说,“中国历史上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这首词,读懂辛弃疾,领悟一种人生。首先,请我们一起读这首词。

  1.初读词作,你们读出了什么样的情感呢?豪迈

  作者提到了很多古人、古事,这就是怀古词的特点,借用古人古事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样的写作手法叫作用典。

  过渡语:对于辛词中多用典故历来褒贬不一,有人认为“辛弃疾好掉书袋”,“掉书袋”是讥讽引经据典、卖弄文学的人,也就是说他们认为辛弃疾词中的典故多而无用;也有人认为“典故的运用恰到好处”,那我们看看他在这首词中使用的典故,是否如这些评价所说呢?

  一、分析上阕典故

  1.上阕都提到了哪些典故呢?(词人登临古地,面对如此沧桑,衰败的北固亭想到了谁?)

  孙权、寄奴

  2.词人为何会想到他们?他们有何共同之处?

  都在京口建立过功业。

  3.抒发了词人对这两人怎样的情感?先找出具体语句,然后具体分析。

  从“英雄”“风流”,我想到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作者对孙权的敬佩和仰慕;“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用一个比喻句写出了刘裕当年的英雄豪气,能看出对刘裕的歌颂。(朗读)

  4.除了敬佩仰慕之情,还有其他感情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遗憾、惋惜。“英雄”如今已无觅处了,“风流”也都被雨打风吹去了,“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也不过是想当年的事情了。

  5.同学们,辛弃疾由京口之地想到了曾在这里建立过政权的孙权和刘裕,表达

  了对英雄人物的仰慕,但更多的.是悲叹“英雄无觅”之感(板书),那我们能不能再从别的角度思考,为什么作者要选取这两个典故呢?著名词学家夏承焘先生曾经指出:“要善于把词作放在一定的时空坐标上进行观照。”这句话告诉我们一种赏析诗词的方法,就是要更多关注文字的背景信息,要学会知人论世。大家可以再研究老师提供的背景链接,看看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ppt显示:典故链接一:

  孙权,字仲谋,公元200年他19岁,执掌政权,成为一方诸侯。

  27岁,第一次北伐曹操,以少制多,为赤壁之战埋下伏笔。

  29岁,第二次北伐曹操,加强对江南的统治,巩固了东吴政权

  刘裕,生于东晋哀帝公元363年,父亲早逝,家境贫苦,幼年靠卖草鞋为生。他少有大志,想成就一番功业。

  41岁,刘裕在家乡京口起兵讨伐,卫晋抗楚。

  42岁,刘裕击败篡晋的楚帝桓玄。

  54岁,刘裕两次北伐,灭南燕,克长安,灭后秦,受封为宋王。

  59岁,刘裕终于取代东晋称帝。国号“宋”,定都建康。

  1140年,辛弃疾出生于沦陷金人之手已13年的济南。

  1161年,21岁,参加义军,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毕生事业。

  1162年,22岁,率20xx多人南归于宋。

  1165年,25岁,因力主抗金,遂被朝廷疏远。

  1181年,41岁,任隆兴知府。同年,主抗金,受弹劾,被罢官。此后20年,赋闲乡居。

  1203年,被起用任绍兴知府。

  1205年,韩侂胄要立伐金大功,起用66岁的辛弃疾任镇江知府。他对韩侂胄提出建议,不被采纳,同年又被罢官。

  68岁,抑郁而终。

  明确:辛弃疾来到京口,想到两位在这里建立政权的皇帝,孙权在自己的黄金岁月,即三十岁左右建立了自己的一番大业,刘裕虽然是在59岁那年正式了建立南朝刘宋政权,但也不枉早年征战沙场时所付出的努力;而反观自己,他也曾像他们一样,在20多岁的时候,怀有一腔报国之志,率领义军投奔南宋。而40多年过去了,刘裕在自己这个年龄已经统一南朝政权了,而自己在这个人生阶段,要么是闲职,要么是乡居,一直到66岁的时候,也没有建立功业,内心的酸楚、愤懑可想而知。

  过渡语:下面我们把这种仰慕和惋惜的情感融入词中,齐读上阕,读的时候一定要坐直身子,抬起头来,这也是对词人的一种尊重。

  二、分析下阕典故

  1.词人在上阕中连用两个典故,似乎还不尽兴,在下阕中继续用典。下面大家速读词的下阕,结合注释,找出下阕用了几个典故,先找出人名,标上序号。(三个,刘义隆、佛狸、廉颇。)

  2.下阕的三个典故讲述了什么故事呢?词人运用这三个典故用意何在?下面我们进一步走进文本,按照下面的形式赏析下阕中的三个典故,在赏析的过程中个,可以使用老师刚刚的思路,也就是解读背景、知人论世、品读文字等方法。请同学们先自己赏析,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请按以下形式分析下阕三个典故。

  谁?做了何事?结果怎样?用意是?

  要求:自主思考2分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4分钟,然后推荐代表展示。

  61548;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南朝皇帝刘义隆好大喜功,想要建立像霍去病封狼居胥山那样的功绩,却落得向北回望,仓皇败还。希望韩侂胄能够吸取教训,为北伐做好充分的准备,不然就会重蹈“仓皇北顾”的覆辙。--深谋

  (怎么处理朗读呢?)

  61548;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1.“可堪回首”是不堪回首,那么作者不堪回首的是什么呢?烽火扬州路

  指当年扬州地区,到处都是抗击金兵南侵的战火烽烟。

  2.佛狸祠:拓跋焘小名佛狸,北魏皇帝。元嘉二十七年(450年),他曾反击刘宋,两个月的时间里,兵锋南下,五路远征军分道并进,从黄河北岸一路穿插到长江北岸。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四十三年前,金主完颜亮发兵南侵,曾以扬州作为渡江基地,而且也曾驻扎在佛狸祠所在的瓜步山上,严督金兵抢渡长江,所以佛狸祠就成了金主完颜亮的代名词。

  3.这一句从百姓的角度来写,表达了什么情感?

  表现了自己的隐忧,南宋百姓供奉异族的行宫,他想到这些百姓忘记了自己是宋朝的子民,日后可能会安于异族的统治,忘记自己国家曾经遭受过的耻辱,安于做亡国奴。--远虑,二叹国运艰难

  61548;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用廉颇自比,有哪几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他们同样处于年老阶段。注解中说“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这说明廉颇想让使者知道,自己依然强壮年轻,心中很希望被赵王任用。而辛弃疾和他一样渴望被任用。

  (表示了自己不服老,尚有余勇,希望能为国效力的耿耿忠心,但是两者的结局都是一样,最终没有被重任,写出了辛弃疾想被重任的渴望与不被重任的无奈,三叹报国无门)

  朗读过渡语:典故,凝练的文字背后是一份真实的心境;诗词,凝练的文字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意义。一个“老”字,无望中却依然满是希望,老师每次读到这里的时候,眼前总是会浮现一位老者,坚决而固执,一遍遍地请求甚至是哀求的情景。这其中忘我的焦灼与深沉的渴望,总是让我为之落泪。大家试着读一读。

  总结:选用怎样的历史典故,作者不仅要考虑“此地”还要考虑“此时“以及“此时此地此我”。站在北固亭上,他便自然地想起了曾以京口为基地开疆拓土,成就霸业的孙权、刘裕。现如今韩侂胄的草率冒进,又怎能让他不想起当年宋文帝草率出师北伐,最后落得仓皇北顾的结局?而眼前老百姓在佛狸祠下喧闹的景象,更让辛弃疾忧心忡忡,倘使再不收复失地,老百姓也许甘于沦为亡国奴了。因此,这几个典故都与作者此时的思想情感和志向直接有关。这就是为什么诗人站在京口时,会选择这样五个典故。

  大家试着背诵全词,再一次体会辛弃疾在词中表达的情感。

  三、比较分析两者用典手法的异同

  1.辛词用典丰富,而苏轼为何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单独选择了周瑜的典故呢?让我们一起再次朗读苏轼的这首词,运用这节课所学的方法去思考这个问题。

  他选择年轻有为的周瑜(24岁就成为东吴名将)的典故,用赤壁时年少得志的周瑜来与被贬黄州、人生失意的自我相映照,也契合“此时此地此我”以周瑜的年少风流、英俊潇洒,反衬自己年近半百,韶华已逝;以周瑜的年少得志,名垂青史,反衬自己功业无成,壮志难酬。

  2.比较两者用典手法的差异。(小组讨论,完成表格)

  比较角度《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典故内容侧重写人的音容笑貌、神情风采侧重于史实的叙述

  典故与写景集中写景,渲染了磅礴气势为下文周瑜的出场造足了声势。难寻纯粹的景物描写,同时景物轻描淡写,主要穿插有条不紊的史实,以凸显其历史厚重感。

  总结:同样都是为了抒发自己心中积蓄已久的愤懑之情,不同的是,两者用典侧重点有所不同,《念奴娇赤壁怀古》着重写人。周瑜的音容笑貌、神情风采生动传神地被表现出来。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虽写人,但辛词并不倾向于人物的音容笑貌、神情风采,而是侧重于史实的叙述。

  第二点,两词都将典故与景物相结合,但有集中与分散之别崱!赌钆娇赤壁怀古》上阕集中写景,大笔如橡,浓墨似泼。起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营造了一个极为辽阔悠远的时空背景,将气象非凡的长江和自古以来的无数英雄豪杰都概括进来了。“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寥寥数笔便勾勒出赤壁恢宏壮丽的景色,把读者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为下文周瑜的出场造足了声势。背景、主体相得益彰,境界全出。《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几乎难寻一处纯粹的景物描写,而在叙述中穿插有条不紊的史实。词人不浓墨重染,仅作淡笔勾勒。开篇伊始,景物大至江山,小则“舞榭歌台”,所有景物,浅墨淡抹,不着点缀,不事藻饰,只在辞章中间用“斜阳草树”稍作点缀;用意不在景致如何,而是用大量具有历史感的典故暗示: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当年的大智大勇者宛如江水东去不再复还。

  两词的用典,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如两枝各秀,各具特色,俱领风骚。

  板书设计:

  辛苏

  用典—一叹英雄无觅反衬自己年华已逝、事业无成

  二叹国运艰难

  三叹报国无门

  课后作业:

  1.完成练习册第九课第三题。

  2.你的同学在初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将“可堪回首”三句解释为“事随时迁,百姓忘却北魏太武帝的英雄事迹”,请借助今天课上所学知识,说服他调整自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