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案

时间:2023-07-29 09:12:12 教案 我要投稿

美术教案10篇[优秀]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美术教案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美术教案10篇[优秀]

美术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从古今中外的优秀绘画中,体会到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劳动是许多画家经常表现的重要题材之一。不同时代的画家通过劳动题材所表现的主题是不一样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也是多种多样的。他们所体现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性的高低存在着明显的差别。通过本课欣赏,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审美能力和分析作品的能力,以及用口头或文字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感受的能力。通过对表现劳动题材的优秀绘画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对劳动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教学目的】

  1、通过欣赏作品了解不同作品的不同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以及作品体现的不 同思想内涵。

  2、提高学生对艺术作品的审美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对劳动的正确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1、艺术作品体现的思想内涵。

  2、如何表达欣赏作品后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学习用具的准备情况,教科书是否带齐。

  二、导入新课

  1、首先请同学们来听一段音乐

  播放音乐

  提问:请同学们听听看,听到了什么样的声音?

  学生回答,老师归纳:哎哟嘿~~~(纤夫在拉纤时发出的声音)

  2、在音乐中是通过这种节奏来表现劳动的,那么今天我们来了解艺术家是如何

  表现劳动场面的,怎样表达劳动情感的,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三、教授新课

  (一)提出课题: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

  (二)欣赏作品

  1、出示作品《在激流中前进》

  提问:请学生谈谈自己对这幅作品的初步理解

  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本作品是作者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班学习时的毕业创作。为此,作者曾先后到三西禹门口、陕西宁家川等黄河险急渡口体验生活、搜集创作素材。

  作者以简练的艺术语言,雄健有力的笔触,凝重的色调表现了黄河船工们齐心协力在黄河的激流浊浪中奋力前进的惊险场景。作者运用衬托和对比的手法来刻画黄河船工在劳动中所表现出的惊人力量和百折不饶的精神。这主要表现在汹涌激荡的河水和船工们沉着稳定的姿态的对比,大面积奔腾而来的黄河浊浪和小船的强烈对比。

  2、请同学们再看书上另一幅也是表现劳动人民在船上的画面《清明上河图》

  (1)提问:请学生谈谈自己对这幅作品的初步理解

  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生动反映北宋都城汴梁繁盛景象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著名之作。全画内容大体分的是三段,教材中所选的'是中段也是描写最精彩的一段。一艘满载着货物的大船,即将通过虹桥。桥下湍急的水流使大船好像一时失去了控制,船工们一面急忙放下桅杆和帆,一面正紧张的控制着船头前进的方向,有的在指挥,有的在掷缆绳,以使大船安全的通过虹桥。相映成趣的是,大船过桥的紧张又极具戏剧性的场面,吸引了桥下众多的行人。他们都在聚精会神的地注视着桥下发生的一切。桥上桥下相互呼应构成了一幅热烈、紧张而又极其生动的画面。虽然画中人物都画得很小,仔细一一看去,个个都很生动,十分耐看,组件画家对生活的观察十分仔细,描绘人物的举止形态具有极其深厚的艺术功底。

  (2)出示《清明上河图》全图

  老师讲解:

  开头是画汴梁的郊野风光,中段是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及其两岸舟车运输、手工业生产和商业贸易等繁忙的活动场景;后段为市区街道的繁华场面。它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3)出示作品,用作品《在激流中前进》与《清明上河图》作比较

  学生讨论:1、从画面描写的环境,人物的动作表情上来比较,这两幅作品 带给我们的感受是否相同?

  2、从画面的安排与表现手法来比较这两幅画分别是怎样来表现 主题的?

  教师归纳,补充

  (三)欣赏作品

  1、出示作品《牛耕》

  思考:这幅作品反映的是什么时代的劳动?给你留下怎样的影响? 学生回答,老师归纳:

  2、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这幅作品,出示作品《捣练图》

  老师讲解《捣练图》全图

  《捣练图》因描绘唐代妇女制“练”(一种丝制品)的劳动场面而得名。全画共画了十二个人物,按制练的工序分成三组;右边一组描写四个妇女用木杵捣练,教材中所选的正是这一段。中间一组秒下两个妇女在理线,左边一组描写两个妇女把连拉直,另一妇女再用熨斗熨平,在她对面有一女孩拉着正在被熨平的白练。另一个淘气的小孩在下面来回玩耍,在中间和左边两组人物之间有一个小

  女孩蹲在地上,用团扇在扇炭盆。十二个人物组织得疏密有致、动静适宜。

  3、出示作品《捣练图》与《牛耕》作比较

  学生讨论:1、这两幅作品中的人物是否属于同一阶层?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2、这两幅作品所用的手法是否相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教师归纳,并补充砖画的作用

  《牛耕》:这幅表现牛耕的砖画,画面十分单纯,但作者颇具匠心。如两头牛有意画成一黑一白,以对比的手法突出画面的好。再如,画扶犁者的形态,而且其缓步前行时的姿态极富运动感。

  《捣练图》:既符合生活的真实,有独具匠心的安排;人物站立的位置和姿态各不相同,既统一,又富有变化。“丰颊肥体”的人物造型,具有唐代妇女的共同特征。描画勾线工细而又劲健,设色富丽而又匀净雅致,衣服的质感得到了很好的表现,充分显示了唐代的工笔人物画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墓砖画:就是在墓碑前用颜料在砖头上面画画,再经过烧制后,它就不容易褪色了,它的作用是用来陪葬的。我国自汉代以来,统治阶级厚葬之风俗盛行,流行在墓碑前画一些劳动人民从事各种生产劳动的场面,墓主是为了祈求死后永远有一批劳动群众供他们驱使奴役。

  四、复习巩固

  通过以上作品的欣赏和分析,我们都知道这些作品都反映了一个主题—劳动。那老师要问一下同学们,为什么历代艺术家都选择“劳动”作为自己的创作素材呢?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出示作品《钢水 汗水》和照片,最后请同学们想一想:艺术作品中的劳动与现实生活中的劳动有什么不同?

  五、课后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对作品的欣赏,分析,对比,你觉得这堂课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劳动是人类生活的主旋律,是人类创造力的源泉。美术作品是在现实基础上加以提炼,加入画家的主观情感表现而成。那现实生活中,我们又应该怎么做呢?所以,同学们让我们热爱生活,热爱劳动,认真观察,勤于表现,用我们的双手描绘美好的生活。

美术教案 篇2

  教学内容:教材第22-23页的飞机。

  教学目的:

  1、认知领域:通过欣赏、引导学生了解飞机的起源、外形、种类。

  2、操作领域:利用绘画的手法去表现自己喜欢的飞机。

  3、情感领域:通过绘画去体现人类发明飞机的伟大成就,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各种飞机的`结构、外形、功能。

  教学难点:画出飞机的结构,突出飞机的外形美。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学生分小组共同欣赏每人带来的飞机模型与图片,交流飞机的背景资料,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飞机的背景资料,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飞机漂亮的外形与颜色,想一想科学家为什么这样设计。请同学们介绍一下飞机的起源。

  二、欣赏录像:观看我国空军演习的录像资料。

  三、以展阶段: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对飞机独特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设计的飞机作品,进行评价。为什么直升飞机的螺旋浆在飞机的顶部,战斗机是靠尾部的燃料推动的?它们飞行的原理是什么?为每一种飞机的机身、机翼、机尾归类。

  你认为这些飞机有哪些地方要改进。

  四、要求运用多种形式表现你所熟悉的飞机也可以根据你收集的飞机图和片画出飞机的雄姿。教师多鼓励学生多改变飞机的外形。可以在飞机的旁边注释。

  五、课后拓展。

  留意你身边的所见过的飞机模型或机场的外形,联想未来的飞机。

  六、进行创作。

美术教案 篇3

  指导思想

  通过围绕染纸看谁染的好的创作活动,使学生了解艺术创作和学习的方法,看谁染的好体验艺术活动的乐趣和审美享受,养成主动探究与创造的`良好品质。

  教学内容

  染纸的设计、制作看谁染的好与想象。

  教学目标

  1、通过设计染纸图及其想象培养学生看谁染的好的设计、创新思维能力,并养成随意构想、在表现过程中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艺术品质;看谁染的好

  2、通过染纸图案教学,使学生了解图案用途和表现手法的多样性;

  3、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热爱我国民间艺术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学习折纸和浸染方法;

  2、运用染纸的方法创作生动有趣的染纸作品。

  教学难点

  图案画面的构成与美感把握。

  教学准备

  1、多媒体

  2、颜料水、生宣纸、毛笔

  3、染纸图案范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适合纹样知识,引入民间染纸图案课题。

  2、展示适合纹样和染纸图案的,引出新课:染纸图案

  二、指导实践创作:

  1、染纸的基本过程演示:启发学生根据染纸过程学习折纸方法和染纸方法。

  2、体验:

  (1)、美在于发现。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体验折的方法和染的时间不同纹样不同,强调染纸丰富的色彩语言,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2)、艺术贵在创新;

  (3)艺术的灵魂在于想象。

  三、知识反馈:

  启发学生根据实践经验总结制作方法和图案特点。看谁染的好

  制作方法:(1)折纸 (2)染纸

  图案特点:(1)制作简单 (2)色彩鲜艳(3)纹样自然

  四、作品展示:

  1、每小组作业展示。2、创新性想法展示,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五、课后拓展:

  请学生谈一谈创作感受,染纸是否鲜艳、自然、随意,是否大胆发挥,能否再改进以及染纸在生活中的应用。

美术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提高对材料和工具的认识,从体验材料带来的乐趣萌发丰富联想的同时,初步感受造型活动的乐趣。

  2.在游戏中掌握一些基本的工艺制作手法,并通过集体创作,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习惯。

  3.让学生通过游戏发现自己作为主体的价值,培养爱家乡的情感。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 彩色水笔、胶水、剪刀、大小纸盒5-10个、各种制作材料(如铁丝、橡皮泥、橡皮筋、棉线、牙签、果奶瓶、彩纸等),分成4-6人的小组并选好小组长

  (教师) 教学课件、剪刀、胶水、大小纸盒、范作

  教学过程

  1.欣赏导入。

  (1)出示课件:播放古今中外优秀建筑的图片。教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感受。

  (2)揭示课题。课件演示,观看材料、工具,并思考其用途。

  (3)提出本课目标:做一个优秀的建筑师,以纸盒子为主要材料来设计一幢房子。

  2.展开交流。

  (1)观察分析。

  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材料和纸盒。利用现有的这些东西通过观察、联想,构思出一幢房子的大致造型。

  (2)交流表达:把构思和大家交流一下,相互说一说。

  (3)观看建筑师设计、建造过程的录像(或课件)。

  3.学习方法。

  (1)交流制作的方法:接、剪、粘、插、折、弯、包、叠等方法。

  (2)教师示范制作方法,与学生合作把纸盒加工成一幢房子的模型。

  (3)欣赏教材中学生的建筑作品,借鉴方法,发表看法。

  (4)设计房子的广告或房产说明书。可以用绘画、文字或口头表述的'方式。

  4.表现创意。

  (1)设计一个独立的建筑物。

  (2)造型别致、有创意,但不一定表现得很复杂。

  5.评价。

  (1)作品是否合理、巧妙地利用了材料的特性和组合关系。

  (2)作品是否有新意和创意,与众不同。

  (3)建筑作品的色彩及造型(门、窗、阳台、屋顶)等表现是否统一。

  6.课外拓展。

  (1)了解古今中外的名建筑及其历史。

  (2)收集现代化小区房产的广告及宣传资料。

美术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探索并运用不同的球体,蘸上不同的颜料进行滚画,体验滚画的乐趣。

  2、感受作品的美,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滚画的作品范样(裙子、汗衫、短裤、凉帽)等,幼儿操作篮子(盒子)、纸样若干。

  2、弹珠、乒乓球、蹦球等若干制作材料。

  3、篮子、湿布、颜料以及调色盘等。

  【活动过程】

  (一)引起幼儿兴趣1、夏天到了,贝贝服装公司生产了一批新品,看看有哪些新品呢?(出示:裙子、短裤、凉帽等)2、你觉得她们漂亮吗?为什么?

  3、它们这么漂亮,是怎样加工出来的`呢?(让幼儿自由说说讲讲)教师小结:这些漂亮的服装是用不同的球娃娃,蘸上好看的颜料加工成的,请小朋友认识一下,教师介绍材料。

  (二)技能练习1、提问:

  球娃娃们都很调皮,喜欢在篮子里(盒子)打滚,怎样让它们既滚得开心,又不掉出来呢?

  2、个别幼儿上前尝试,教师与幼儿共同用儿歌小结。

  儿歌:球娃娃,圆溜溜。左也滚右也滚,前也滚,后也滚;滚来滚去真开心!

  3、尝试。

  (1)徒手动作练习。

  (2)运用实物练习,要求:眼睛看好球娃娃,手部动作小些,轻些,教师适时运用儿歌引导。

  (3)蘸上颜料练习,球娃娃滚起来真好玩,如果让它们穿着彩色的衣服(蘸上颜料)打滚,会怎样呢?个别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教师小结:球娃娃穿彩色衣服(蘸上颜料),从不同方向滚,拿起或放回球娃娃后,及时的用毛巾擦干净手,球娃娃用后送回原来的颜料盒。

  4、幼儿自由交流:说说球娃娃穿着什么衣服在滚,滚出来的线是什么样子?(彩色的,有粗的,有细的)(三)幼儿滚画1、贝贝服装公司还有一些新品没有加工上漂亮的颜色,你们愿意帮忙吗?

  2、你想用几种颜色滚画?

  3、要求:(1)自己拿好纸样,放到盒子里。(2)选自己喜欢的球娃娃和颜色滚画。(3)注意操作卫生。

  4、幼儿滚画,体验乐趣,教师指导。

  (四)作品展示:

  1、相互欣赏作品,自由发表意见。

  2、共同评价,感受作品的美。

  【活动延伸】

  利用多种手段为贝贝服装公司加工更多的物品。

美术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收集描写节目场景的图片,课前去商店观察各种有特色的布置。

  2、让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设计出富有新意的节日景象。

  3、为学生自己的节日,设计制作新颖的头饰。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体验、感受节目的喜庆。

  2、指导学生为自己的节日献计献策,描绘富有特色的节日景象(头饰)。

  教具学具:绘画工具及制作材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

  1、师生对话:提起节日,小朋友最开心了,春节里穿新衣戴新帽,大街小巷放鞭炮,其实每年除了春节还有很多节日,你知道还有哪能些节日吗?这些节日,你还记得是怎样度过的`吗?

  2、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3、揭示课题:我们的节日

  三、讲授新课:

  1、看课本

  (1)欢乐节日,欢迎的办,瞧瞧,他们的节日是怎样的?

  (2)这是什么节日?你从哪里看出的?

  (3)在这个节日里,人们的打扮有什么特征?场面是怎样布置的?

  (4)他们在节日里开心吗?你从哪看出来的?

  2、这样的节日,如果你是节日总策划,你会怎样来布置节日场景,设置节日里节目?

  3、你能用画笔把节日中最精彩的场景表现出来吗?

  (1)场景中环境怎样

  (2)场景中应有的人物形象

  (3)场景中应有的气氛

  四、学生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1、提出作业要求:构图饱满,色彩丰富,想象大胆。

  2、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知识

  三、检查作业情况

  四、继续完成作业,教师巡回指导,优秀作业点评。

  五、简要总结本课的学习要点及学生的掌握情况,并交待下节课需准备的材料。

  教学后记:

  在上本节课之前让学生收集描写节日场景的图片,课前去商厦或是有特色的地方看看怎样布置,让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设计出富有新意的节日景象。有条件的一些班级让学生运用卡纸,皱纹纸,彩带和一些废旧材料制作多种形式的头饰。

美术教案 篇7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一、教养方面

  感知圆形、方形、三角形是生活中常见的基本形。

  二、教育方面

  在合作竞赛中,尝试交往与共同努力获取成功的乐趣。

  三、发展方面

  在尝试中体验各种材料工具表现圆形、方形、三角形物象的乐趣。

  教学重点:

  能用圆形、方形、三角形概括、观察和表现物象。

  教学难点:

  感受圆形、方形、三角形不同形状特征和概括表现物象。

  教学准备:

  欣赏图片、课件,圆形、方形、三角形实物

  作业要求:

  能用线绘的'方法表现圆形、方形、三角形的物象。

  教学过程:

  一、启动主体

  表演激趣引入:今天请来了三位小朋友,你们想知道他们是谁吗?

  (引出圆圆、方方、尖尖,板书课题。)

  二、发挥主体

  1、讲圆圆方方的故事,让小朋友们在生动的故事情节中认识圆圆方方,并了解他们的作用与关系。

  2、说一说你见过那些圆圆方方,分小组分角色看谁说得多。

  3、播放多媒体课件,欣赏“衣、食、住、行”中的形。

  4、欣赏大师与小朋友的画,你发现了什么,我们的画与大师的画比一比,美在哪里?

  三、发展主体

  做一做、画一画用圆圆方方尖尖组合成美丽的画面。

  教学总结:

  我学会了什么?我发现了什么?我最喜欢什么?

  教学后记:

美术教案 篇8

  一、教学重点

  师生一起协作完成“集体大树”的制作

  二、教学难点

  剪或撕“名字树叶”的方法

  三、课业类型

  工艺制作

  四、教具准备

  剪刀、彩纸、“集体大树”的范图、教学课件

  五、学具准备

  剪刀、胶水、彩纸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

  (二)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集体大树”的范图,介绍这棵大树代表我们的班集体。

  1、提出问题:如何才能使这棵大树变得完整?并且我们都能来到这个集体中? 2、结论:制作树叶——写上名字——贴在大树上。 3、教师小结:这棵大树代表我们的班集体:一年级X班,但它不是一棵完整的树,只有我们每位同学都来到这里,成为它的一员,这棵树才能茁壮地成长。

  (三)讲授新课

  1、教师出示外形和制作方法不同的两片树叶,树叶上写着老师的名字,老师做自我介绍。

  2、教师展示其中一片对称形树叶 提出问题:如何制作出这种对称形树叶?

  3、教师总结并演示实验结果:对折——从开口处剪或撕树叶的一半——展开成为完整的叶子(教师辅助演示)

  4、提出问题:叶子是什么形状的?出示课件:树叶的常见形状、颜色和特殊形状、颜色

  5、教师小结:大家一起动脑筋,用自己的方法来制作“名字树叶”,看谁的树叶最好、最漂亮、最先来到“集体大树”上。

  6、学生制作,教师巡回辅导。 作业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纸张和适合自己的方式,最好能自己创作出其他方法;在树叶上面写上自己的名字,反面写上自己的爱好。

  7、师生共同将“名字树叶”贴在“集体大树”上。围绕“集体大树”,请“名字树叶”的小作者逐个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如:姓名、年龄、爱好等等。全班同学给以掌声鼓励,使介绍者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8、教师总结: 同学们你们看,我们用“名字树叶”装点的这棵“集体大树”多美呀!集体因为有我们的存在才充实,才充满活力,我们也因为有集体的爱护、培养才能够茁壮成长。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将共同生活在这个集体中,用我们的行动去维护它,用我们的双手将它建设得更加美好!

  学生观察,发现这是一棵不完整的树。

  学生发言,讨论问题

  学生辨认其制作方法:是剪或撕出来的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学生分组,派代表来说一说自己喜欢的树叶形状。

  观察课件中的树叶,体会创新。

  学生设计制作自己的“名字树叶”。

  学生自我评价,互相评价,观察一下,有多少同学的爱好是一样的,找到爱好相同的同学,做对好朋友.

  学生体会对集体的热爱。

  引入情境,创设想象空间。

  以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相互交流共同发展。

  引起学生兴趣,

  帮助学生自主地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

  发挥媒体作用采用直观的方式引发学生兴趣,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学生创新提供素材。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依据学生基本能力分层次辅导,培养学生互教互学能力。

  培养学生审美评价及语言表达能力,体验成功后的快乐。

  引导学生要热爱集体。

  七、课后反思

  通过一系列撕、剪、贴、画、说、看、玩等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能力。但同时要注意学生年龄较小,练习速度不一,教师要根据不同情况给予辅导。另外,要注意引导学生不乱扔废弃纸屑,留住边角纸料,备于以后的课程中使用。

美术教案 篇9

  教学重点:

  1、学会唱《童年的小竹笛》这首歌曲;

  2、通过音乐的欣赏、学习,让学生进行艺术构思与创作(绘画、表演、制作等)

  教学难点:通过音乐的欣赏、学习,唤起学生对儿时的回忆,进行创作,以反映儿时的稚爱、童真。

  教学目标: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出发,通过童谣歌曲的学习,为学生能够和体会歌曲所表现的意境和情趣,提高对语言节奏的感受能力,学生尝试运用多种手段表达自己的和情感,积累合作、交流、反思、创作、分享等方面的体验。

  教学准备:

  1、歌曲《童年的小竹笛》、的光盘或录音带。

  2、不同风格、内容的童谣及录像、录音、光盘等资料。

  3、绘画、折纸材料及节奏乐器等。

  欣赏引导

  在这个单元主题上你感受到了什么?弯弯的'月亮是娃娃的小床,天上的星星是娃娃的被子,天边的月儿奏出美妙的乐曲,静静的水面仿佛在听你诉说。妈妈的催眠曲陪伴着娃娃进入了梦乡……

  教学过程:

  1、导入:

  师生共同说一说各自耳熟能详的童谣,边说边表演,并说说个人的理解等,引导学生的兴趣。

  2、例如,《小老鼠》: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咪咪咪……猫来了,咕噜咕噜滚下来。

  3、《笑一笑》: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两只黄狗会抬轿。

  4、《不倒翁》:说你呆你真呆,胡子一大把,样子象小孩。说你呆你不呆,把你一推你歪。要你躺下去,你又站起来。

  5、《鞋子和茄子》:一个孩子,拿双鞋子,看见茄子,放下鞋子,去拾茄子,忘了鞋子。

  6、《手指歌》:伸开手,数指头,大牛不吃草,二牛不吃料,三牛不拉车,四牛不上套,剩下五牛要不要?要!

  二、学唱歌曲:《童年的小竹笛》。

  1、引导学生反复听、轻声哼唱、拍手唱、配合律动唱。

  2、充分体验歌曲的情绪和旋律等,待音律、歌词、节奏

  3、准确后可加进行打击乐集体演唱,并录音来反思。

  三、进行绘画、制作

  1、听赏歌曲《小牧童》、《童年的小摇车》和电子琴曲《童谣》,欣赏国画《牧童》,观看美术片《牧童》,引导学生听赏,观察歌与画中的情景寓意及表达的情绪等。

  2、启发学生给唐诗《咏鹅》或童谣《九九歌》配画,如引导学生描述情景,分析鹅和黄牛的线条、形状、神态等进行绘画和简单描述。

  3、补充:让学生欣赏一幅跳皮筋的活动场面的绘画,请学生看图编童谣或给童谣配画。使学生体会运用不同艺术形式创作、游戏及生活的快乐。

  四、学生练习、创作,教师巡回辅导

  1、让学生选择一首童谣进行配画(古诗亦可)。

  2、对儿时场面的回忆、重塑,进行绘画创作。

  3、用手工制作表现形式让学生进行创作。

  4、用舞蹈、歌曲、童谣表现儿时的快乐、纯真。

  五、教学:

  1、在歌唱、绘画、表演、创作活动的过程中相互交流。

  2、将自己喜欢的童谣、创作的童谣,绘画作品等存入挡案夹。

  六、教学思路拓展:

  1、欣赏表现童谣的舞蹈、结合律动展开教学。

  2、通过自制乐器,更加了解乐器的性能和用法。

美术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学习用先涂色块,再勾花边的方法装饰裙子。

  2、增加对线条、图案美和色彩的感受和表现能力。

  【活动准备】

  彩笔,涂色—裙子。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播放动画片,欣赏美丽的花裙子。

  2、引导幼儿说出,鲜艳的颜色,漂亮的花边。

  师:花裙子漂亮吗?哪些地方漂亮?

  二、展开。

  1、出示涂色—裙子。

  这件裙子漂亮吗?为什么不漂亮?

  我们把它变成一件漂亮的'花裙子好不好?

  怎样让她的白裙子变成花裙子呢?

  (让我们用彩笔来帮忙吧!)

  2、讨论:给白裙子上画什么呢?

  (画花儿、鱼儿,小兔子,熊猫,苹果……等等)

  3、教师示范。

  (1)先用较深的彩笔在上面勾出花纹。

  (2)再用两三种稍浅的颜色涂在裙子上。

  看!变成漂亮的花裙子了。

  小朋友还可以设计其他的漂亮图案,看谁设计的花裙子最漂亮。

  4、幼儿作画,教师巡回辅导。

  鼓励幼儿大胆设计。

  三、作品评价。

  作品展示,对优秀的作品进行评析。鼓励幼儿用自己的小手和智慧去创造美,把我们的生活装扮得更美好。

【美术教案】相关文章:

美术教案(精选)07-22

美术的教案02-24

美术教案03-15

美术教案(经典)07-24

(精选)大班美术教案07-23

小班美术教案(精选)07-08

小班美术教案[精选]07-10

实用的美术教案07-21

美术教案[通用]07-21

【通用】美术教案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