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06-01 08:41:40 教案 我要投稿

【推荐】科学教案集锦八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推荐】科学教案集锦八篇

科学教案 篇1

  (1)用显示器检验小水钟的计时准确性。教师放映显示器,师生共同检验小水钟的计时准确性。提问:小水钟为什么不准确?分析、整理实验数据找出原因,继续改进。让学生在自己动手的基础上通过合作、讨论、研究,更深一步地了解水钟的计时原理。

  (2)关心身边的水龙头的滴漏现象。这是一个拓展活动。让学生把学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关心身边水龙头的滴漏现象,估测流失的水量,提醒大家节约用水。通过调查学生应该会发现,看起来缓缓滴漏的水实际上流失得非常快,促使他们反思:“自己平时是否注意关紧水龙头?”这个活动可以将学生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激励学生用学习的知识服务于社会。

  (3)知识链接:刻漏和漏壶。引导学生认识古代的计时仪器——刻漏和漏壶时,最好选用电脑进行教学。这样不但能用最短的时间说明刻漏和漏壶的原理,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歌颂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了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的爱国主义教育。

科学教案 篇2

  (一)提出问题

  2、教师出示关于帆船比赛的图片,询问学生,对于帆船比赛你都想知道哪些问题?

  师:同学们的问题真多呀,想的都很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吧!

  (板书课题:小帆船)

  学生:我想知道帆船是怎么航行的?它的动力是什么?

  学生:没有风的时候帆船还能够航行吗?

  学生:怎样才能让帆船航行的更快?

  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出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了解本课学习内容。

  1、教师播放视频资料。

  同学们知道郑和带领船队在没有燃料和发动机的情况下,怎么在大海上航行的吗?

  出示主题《小帆船》

  (二)猜想假设,制定方案,实施探究:

  (一)活动一:玩一玩我们制作的帆船。

  教师指导学生制作小帆船的小组学习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在制作活动中交流合作,互帮互助,互相评价,尊重他人劳动成果,从他人作品中获得收获。

  教师引导学生展示,对小帆船进行下水小组实验,引导学生实验“不同方向来的`风,使小帆船行驶的方向也不同”。

  指导学生汇报交流实验记录。

  教师小结整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风服务生活的典型实例。

  结论:小帆船的行进方向与帆面的关系:调节帆面与风向的关系,可以使小船向着一定的方向行进。

  制作:改进小帆船。

  2、风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好处

  (二)活动二:风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教师指导学生认识风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出示风与生活关系的图片、资料卡片,指导学生小组交流讨论风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1、提出问题:风对我们生活有什么影响?

  2、讨论:如果没有风,我们的生活会怎样?

  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辩证地、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了解风对我们生活的两面性,整理搜集得来的信息并撰写科学记录卡片。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结,汇报自己对风的认识的资料。教师根据学生汇报适时加以讲解说明。

  学生进行制作小帆船的小组学习活动。

  制作后进行小帆船下水小组实验,从而认识 “不同方向来的风,使小帆船行驶的方向也不同”,了解风服务生活的典型实例。

  小组汇报实验记录,结论等。

  学生观看教师出示风与生活关系的图片、资料卡片,小组交流讨论风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小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辩证地、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了解风对我们生活的两面性,整理搜集得来的信息并撰写科学记录卡片。

  学生进行小结,汇报自己对风的认识的资料。倾听教师讲解说明。

  引导学生通过帆船这一人们利用风服务生活的典型实例,使学生初步意识到风对我们生活的意义,感悟到人类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的自主实验能力,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弹簧秤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一:精确刻度杯一个,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小船等物体。

  小组实验二:弹簧秤一个,一块大泡沫塑料块,一个底部带小滑轮的精确刻度杯(共用),细线,记录表。

  小组实验三:在实验二的材料基础上,补充二块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记录表(教材14面)。

  【教学过程】

  一、感受浮力:

  1.观察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小船浮在水面的情况,用手指轻轻按压小船,有什么感觉?分别把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压人水中,有什么感觉?

  2.出示关于浮力的描述性定义: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板书:浮力。

  3.生活中我们什么时候感受到水的浮力?

  4.出示教科书中的浮力和重力示意图,讲解示意图的含义。(当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且方向相反。)

  (设计说明: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浮力,是本课开始的基础。教师要提供一些能浮的物品,让学生感受,为继续探索沉浮的秘密打下基础。)

  二、测量一块泡沫塑料块的浮力

  1.讨论怎样测量浮力:当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时,它受到的浮力

  有变化吗?是多大呢?我们能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浸入水中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大小吗?

  2.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演示规范的测量方法,讲解注意的地方。特别要讲清楚浮力的计算方法,可以让学生看教科书中的示意图,理解浮力等于重力加拉力的道理。(未放入水前先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再用线拉住泡沫塑料块,使它进入水中一定的位置,然后读出弹簧测力计上拉力的数值。把拉力加上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就是泡沫塑料块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大小。)

  3.学生测量泡沫塑料块浸人水中的浮力,按照教科书的要求测量三种状况,分别把测量结果(拉力大小和排开的'水量)记录在表格中。 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记录表(自重:牛顿)

  4.分析拉力、浮力和排开的水量之间的关系,得出:(板书)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三、测量不同大小泡沫塑料块的浮力:

  1.教师出示三块不同大小的泡沫塑料块或者三块不同大小的木块,让学生预测:如果把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或者木块,完全浸人水中,它们受到的浮力大小相同吗?

  2.学生参照前一个活动的测量方法,独立自主完成测量,把测量结

  果填入记录表中,并分析浮力大小与体积大小之间的关系。 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受到水的浮力记录表

  3.让学生把前后两个测量活动中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有怎样的关系?

  4.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里,一松手,为什么它会上浮?(浮力大于重力)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背景:

  幼儿对水有着浓厚的兴趣,孩子们喜欢玩它。选择幼儿熟悉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作为切入点,让孩子自己探究水与油之间的相互倾倒、搅拌、静止时的三种不同现象。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培养孩子反复实践、不断尝试、不怕失败的科学品质。

  活动目标:

  1.发现油和水互不相溶的现象。

  2.用语言描述自己的发现。

  3.尝试用绘画记录的方式。

  活动准备:

  1.水、油每人各一小杯,备用的油和水。

  2.筷子若干。

  3.记录单、记录笔、黄色油画棒等。

  活动过程:

  一、游戏引入:《你问我答》

  1.小朋友提有关实验物品的问题,教师回答。

  2.杯子里有什么?

  像水一样会流动的,黄颜色的,爸爸妈妈炒菜是要用的“油”。这里还有一杯,这是什么?(水)

  把水和油倒在一起,会怎样?

  把水和油倒在一起,可能会怎样?

  二、猜想记录

  1.把幼儿猜测结果图出示在黑板上。

  油会在水的哪儿?

  2.统计幼儿每种预测结果人数并记录在黑板上。

  3.简单介绍记录表。

  4.幼儿记录并讲述自己的猜想。

  三、进行实验

  1.要求:认真观察,把你看到的记录下来。

  为每位小朋友也准备了一杯油和一杯水,每个小朋友在小托盘中取一杯油和一杯水,注意轻一点不要弄撒了哦。

  2.幼儿实验,记录。

  把油倒进水里看一看会出现什么有意思的现象呢?(幼儿:油在水的上面)

  3.幼儿验证预测结果教师记录。

  油在水的上面,把黑板上刚才我们猜对的画一个勾。

  4.搅拌后油在水的位置,教师出示第二组图片。

  看一看这张图是什么意思?

  幼儿:用筷子搅一搅。

  猜一猜我们用筷子搅一搅油会在水的哪里?

  5.幼儿实验并记录。

  这里给小朋友每人准备了一张小卡片,还有油画棒,把你搅拌后发现的有意思的现象记录在小卡片上,我们黄色的油画棒表示油,蓝色的表示水,小朋友要记清哦。

  四、交流、讨论

  1.你看到了什么?你看到了杯子里的油和水有什么样的`变化?

  (1)做完实验的小朋友来把你的卡片贴在黑板上。(2)谁来讲一讲,你看到了什么?你看到了杯子里的油和水有什么样的变化?

  2.教师小结:油和水这两个好朋友很奇怪,油总是在水的上面。请小朋友回去观察一下中午咱们喝的汤,爸爸妈妈炒的菜是不是油在上面水在下面。

  五、提出新问题

  有什么东西可以让油和水混在一起呢?

  活动反思:

  油和水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油和水混在一起到底会出现什么现象,这是在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但又不太注意的现象,我抓住这一现象,意在通过观察记录和实验操作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整节活动连接紧密,稳扎稳打。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大胆猜想并坚持幼儿自己动手探索、发现的原则,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的能力,让幼儿在实践中感悟出真知,在细心的观察中发现“油和水”的奥秘。也培养了幼儿敢于质疑、乐于猜想的科学态度。活动达到教育目标。

  《中班科学“油和水”教案与反思》摘要:的哪儿? 2.统计幼儿每种预测结果人数并记录在黑板上。 3.简单介绍记录表。 4.幼儿记录并讲述自己的猜想。 三、进行实验 1.要求:认真观察,把你看到的记录下来。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2、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3、知道环形山的形成。

  4、了解宇航员是怎样在月球上开展科学探究的。

  教学准备:

  有关月球的图片、文字及影像资料等,沙盘、大小不一的石子、记录纸、牙签、手电筒等。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认识月球的基本情况。

  (1)教师讲解:人们从古代起,就开始对月球发生了兴趣,不断对月球进行着观察和探索,并幻想着能到月球上去。但是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还很不发达,所以人们就编造了不少关于月球的神话故事,例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直到17世纪,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才首次用望远镜观察了月球,并发现月球表面是凹凸不平的。在这以后,人们对月球的观察不断深入,天文学家开始用更大的天文望远镜进行观察,但仍只能停留在观察月球向着地球的一面。

  (2)提问:同学们在平时学习中,一定会知道不少有关月球的科学知识,谁能回答下面这些问题?

  ①月球离地球有多远?

  ②月球的大小怎样?

  ③月球上有什么?没有什么?

  ④月球上温度如何?

  ⑤月球上有引力吗?大小怎样?

  学生回答。(教师应组织学生首先进行分组讨论,然后再请学生回答以上问题。学生的答案,很可能不太确切,教师应认真去听,并整理正确的答案,为下一步归纳小结做准备。)

  二、讨论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做模拟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1)组织学生讨论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

  (2)组织学生做相关的.试验:①把沙子倒进沙盘,均匀地晃动,使沙子的表面尽量平坦。把牙签垂直插进沙子的中心,牙签的一头要能碰到沙盘的底部。在牙签与沙面相接的地方用彩笔做个记号,这个牙签就相当于标尺。②从不同的高度将大小不一的石子丢入沙盘中。用一根尺垂直立在沙盘的旁边,用另一只手拿着石于到沙盘的上方,确定好高度后,松手丢开石子。③小心地拿走石子,尽量不要碰着沙子。石子在沙盘中砸下一个坑,把牙签按照刚才插入沙盘的方向再次插进沙坑的中心,用另一种颜色的笔做个记号。④用小尺测量两记号之间的距离,确定沙坑的深度。

  (3)在获得大量数据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环形山的形成和什么因素有关。

  (4)模拟实验完成后,让学生用手电筒照射沙盘上的坑,观察影子的变化,讨论什么时候看环形山效果最好。

  三、引导学生了解人类登月工程。

  (1)播放幻灯片,创设情境:美国人在1969年7月20日 第一次登上了月球,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2)谈话:同学们,你们想上月球吗?老师这里有一个内部消息,我们中国马上也能上月球了,而且以后我们国家要成立月球旅游公司,发展月球旅游业。月球旅游公司需要招聘一批对月球知识非常熟悉的人作为导游,如果同学们能成为导游,就能免费上月球啦!

  (3)学生介绍已有的月球知识,讨论自己最想了解什么内容。

  教学反思:本课中有一个实验,内容是模拟环行山的产生。实验用细沙代替月球表面,用大小不等的石子代替流星与陨石,用石子撞击细沙模拟流星与陨石对月球的撞击,从而研究环行山的大小与陨石大小和撞击速度的关系。实验分两步,第一步是用大小不同的石子从相同的高度落下,第二步是用相同的石子从不同的高度落下。

  这是一个简单的实验,实验前我让学生自己阅读实验要求,然后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然而在实验中却暴露了不少问题,有的撞击点重合,有的撞击点过多,难以观察到实验现象,有的对两步的要求不明确,实验混乱,没有观察价值。

科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第四单元第1课。

  教学目标:

  1、对盐溶解的快慢提出假设,设计对比实验。

  2、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3、培养敢于、善于提出猜想与假设,愿意合作与交流,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实验器材:

  食盐、烧杯、筷子、热水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课前我们进行了大胆的猜想,积极的验证。老师这还有更难的呢!敢接受挑战吗?(敢)好,让我们走进第一关,智力猜猜猜,(闪闪红星,小红军带盐的故事)请大家开动脑筋猜猜看,小红军是怎样把盐藏起来的?(板书课题)

  (用生动的故事,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故事情节造成的悬念,引起学生大胆的猜想,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二、自主探究

  1、学生交流自己的猜想

  请大家分组讨论,选出我们的最佳方案(学生选择,并简单的说出理由)

  ……

  看来大家一致认为,盐能消失在水中,到底猜得对不对呢?想不想通过实验来验证?(想)那么,要做这个实验需要什么器材呢?(生交流)

  请各组组长来材料超市选择你们需要的材料。

  2、实验揭秘

  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结果?

  ……

  对,盐真的能化在水中,那么像盐这样消失在水中的现象叫溶解。(板书)同学们,你们太棒了,老师宣布,第一关成功!让我们走进第二关:比比谁最快!

  3、探究加快食盐溶解的方法

  小红军很聪明,把盐溶解在水中,但当时处境一定非常危急,请大家分组讨论一下,怎样能帮小红军将盐尽快的溶解在水中?(生分组讨论,交流汇报)

  想法非常好,这些方法到底行不行呢?得通过实验来验证,现在请个小组设计自己的实验方案。

  ……

  大家真了不起,设计好了自己的实验,老师很佩服你们!在做实验之前老师有几点要求:

  实验用品要轻拿轻放,注意安全。

  分工合作。

  用简单的语言填写实验报告单。

  好,现在实验开始。

  汇报交流。

  谁能根据以上小组的汇报,对加快食盐溶解的条件总结一下?

  生总结汇报。

  刚才大家参与得非常积极,实验做得很认真,还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问题,真是太棒了,老师兴奋得告诉大家:第二关闯关成功!下面让我们走进第三关,看谁想得多!

  4、联系实际学科学

  其实,溶解在我们生活中用途特别广,现在请大家想一想: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溶解?怎样加快溶解?

  ……

  第三关闯关成功!

  三、拓展探究

  看来,我们大家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不仅心细,而且聪明。故事中的小红军也很聪明,他把盐化成水藏在棉衣里带上山。那么,盐该怎样取出来呢?想知道吗?请大家课下先进行猜想,试着探究,并记录下来,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所发现。

  反思:

  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合作伙伴,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自主的交流方案,自主选择实验材料,这样学生才会有一种我就是科学家的感觉,科学活动才是愉悦的。

  4.2.1 水落“盐”出

  教学内容:

  第四单元第2课。

  教学目标:

  1、经历控制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2、探究得出水的三态变化条件,知道水的沸点与冰点。

  3、培养敢于猜想、尊重证据、乐于合作的科学研究态度。

  教学重点:

  对水的三态变化条件提出猜想与假设。

  教学难点:

  经历控制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教学准备:

  水盆、玻璃片、三脚架、蒸发皿、酒精灯、水、盐等。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由上节的故事引入,回顾问题:“小红军是怎样把掩藏起来的?谁能再说一下?”找个学生重述一遍。复习“溶解”的概念。

  提出问题:“小红军把盐藏到水中带到了山上,可红军怎样把盐从水中取出来呢?”,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板书课题《水落“盐”出》。

  二、集体探究。

  1、教师提问:我们怎样让盐再变回来,怎样变比较快?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这个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猜想与假设。建议搞一次竞赛:比一比,看哪一组能让盐尽快地“变”出来。

  根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会有一些学生能猜想到可以用蒸发的方法析出食盐。

  2、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1)学生假设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哪些,小组交流。

  (2)制定实验方案。

  (3)分组实验,教师指导。

  (4)交流汇报实验结论,师生共同评议纠正。

  (水蒸发的快慢与下列三个因素有关:水的表面积的大小,水面上方空气的流动,水的温度。)

  4.2.1 水落“盐”出

  教学内容:

  第四单元第2课。

  教学目标:

  1、经历控制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2、探究得出水的三态变化条件,知道水的沸点与冰点。

  3、培养敢于猜想、尊重证据、乐于合作的科学研究态度。

  教学重点:

  对水的三态变化条件提出猜想与假设。

  教学难点:

  经历控制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教学准备:

  水盆、玻璃片、三脚架、蒸发皿、酒精灯、水、盐等。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1、提出问题:“水到哪里去了?

  2、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进行探讨和阅读,了解水的三态变化的知识。接着就引导他们围绕新的问题:“水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状态变化?”进行猜想。

  3、实验验证。

  学生分组实验:(1)研究水变成水蒸气。(2)研究冰变成水。(3)水蒸气变成水。

  ①水蒸气固化成霜的实验,是通过在冰水中加盐,令冰强行融化,从而杯内温度低于0℃,空气中的水蒸汽碰到杯壁时就会凝结成霜。这个实验能够比较清楚地观察到水结冰的过程,实验时可在冰水中插入一支温度计进行观察。用金属杯做这个实验效果比较明显,实验时要提醒学生不能对着杯子呼吸,否则他们呼出的热气会使这个实验失败。

  ②冰熔化成水的实验比较简单,但由于要用到酒精灯等器材,教师要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实验时要求学生注意观察水的物态变化和杯内水温的变化。重点观察冰水共存时的温度和水沸腾时的温度和现象,并记录下来。由于当时的实际气压可能不会正好是一个大气压,再由于水的纯度和温度计的精度及读数的等因素的影响,会使测得的沸点会比100℃低。届时可向学生说明。

  ③水变成水蒸汽的实验在前面水中“取”盐活动中已经做过了,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或安排。如把这个实验与水蒸气变成水的实验结合起来,则更有利于解释问题。如教材43页“水和水蒸气”实验图所示,同时演示水的汽化和汽的液化两个过程:一是酒精灯加热使水变成水蒸气,水蒸汽遇到装冰的勺子又变成水。这个实验证明了水变成水蒸气的条件是遇热,而水蒸气变成水的条件是遇冷。

  另外需要向学生指明的是,水加热后在水上方出现了“白气”,有很多学生以为那就是水蒸气,要让他们知道这实际是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变成的小水珠,这实际就是天上的云,地上的雾。

  三、总结与交流

  讨论水的蒸发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通过各组汇报与交流各组设计的实验方案与结论,总结出水的蒸发快慢(盐析出的快慢)与什么条件有关。

  讨论水发生三态变化的条件,总结出水蒸气、水和冰两两之间发生变化的条件。比较蒸发与沸腾的异同点。

  四、拓展活动

  讨论生活中蒸发的例子,如:杯中的水时间长了怎么少了?怎样晾衣服干得快?

  生活中水的三态变化的例子。如:烧开水时,锅盖上可观察到的现象。冬天,戴眼镜的同学从室外到室内,眼镜片上发生的现象。

  4.3 沉与浮

  教学内容:

  第四单元第3课。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知道浮力的存在,了解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应备条件的猜想能力。

  2、初步了解和体验物体沉浮应具备一些条件,可以通过改变这些条件来控制物体的沉浮。

  3、继续培养学生敢于提出猜想与假设、愿意合作与交流的科学态度。

  材料准备:

  老师用:大玻璃缸、白菜、萝卜等常见的生活物品。

  学生用:玻璃缸、木块、塑料块、铁块、石子、鸡蛋、盐、橡皮泥、钩码、测力计等。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肯定和激励,并以此作为阿基米德小组的获得要求。)

  一、认识各种材料(木块、石头、鸡蛋、泡沫塑料、萝卜、橡皮块、回形针、牙签、蜡烛)

  师:同学们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帮小红军顺利地解决了问题,我们把盐藏在了什么地方?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很多的`材料。

  二、猜想实验,引出课题

  师:同学们这些材料也会像盐一样溶解在水中吗?

  师:我们猜测一下哪些会溶解在水中?你猜想的根据是什么

  师:让我们动手也试一试吧!

  学生实验,老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通过实验我们刚才的猜想正确吗?

  大家还有什么新的发现或者问题吗?

  学生汇报。

  师:“为什么有些物体浮在水面,而有些物体则沉在水底?”谁能说出自己的猜想。

  学生猜测。

  这个问题曾经吸引许多科学家进行研究,大科学家阿基米德也研究过这个问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像科学家那样研究研究这个问题。在研究中有所发现的小组,我们给命名为阿基米德小组。(指阿基米德小组奖章)

  三、感知浮力

  师:刚才同学们猜想水对浮在水面的物体有向上的托力,大家试一试,是真的吗?

  学生亲身体验。

  师:说说你的感受。那沉在水底的物体是不是也受到了水对它的托力呢?

  学生猜想。(不止一种)

  师:你猜想的有什么根据吗?根据是什么?怎样为“我们的猜想”找到证据呢?

  学生设计实验。

  动手实验。

  汇报交流。

  师:像这样浸在水里的物体,会受到水对它向上的托力,这种力叫浮力。

  四、谁主沉浮

  师:同学们刚才的表现真是太棒了,真像一个小阿基米德,那老师这还有一个问题:“怎样使鸡蛋和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呢?”谁愿意接受挑战?

  动手动脑,大胆猜想和实验。

  师:你们是怎么做的?解决问题了吗?

  学生汇报交流。

  师:大家的表现太精彩了,下面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个游戏比赛。

  游戏。(看谁的橡皮泥能承受更多的玻璃球)

  五、拓展活动

  在生活中人们是怎样利用浮力的。

  六、课堂小结

  我们看看是哪个小组获得了“阿基米德小组”的称号?有请阿基米德小组的同学上台,我们来给他们合影留念!(教师给上台同学拍照)

  其实这节课每个小组的表现都很出色,都做到了科学家一样的严谨有序,相信我们班以后会出很多像阿基米德一样的科学家的。

  把实验的材料整理好,准备下课。下课!

科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愿意跟着教师一起看看蔬菜,讲讲蔬菜的名称。

  2、尝试和同伴、老师一起用蔬菜拼做娃娃脸,感受蔬菜娃娃可爱的造型,增强对蔬菜的好感。

  教学准备:

  卷心菜、土豆、辣椒、芋艿、西红柿若干,放在一个大箩筐里;5个蔬菜标记贴在椅背上;小箩筐5个;书面纸上画有单线条娃娃脸图案一个。

  教学过程:

  一、蔬菜宝宝好

  1、师:今天来了许多小客人,我们来看看是谁来了?

  (出示卷心菜)这是谁呀?引导孩子说说卷心菜的'名称、颜龟、形状,并向卷心菜问好。

  (出示土豆)这是谁呀?引导孩子说说土豆的名称、颜色、形状,并向土豆问好。

  出示辣椒、芋艿、西红柿,方法同上。

  2、师:今天蔬菜宝宝要来跟我们做游戏,我们欢迎它们吧。

  二、蔬菜宝宝放这里

  1、师:蔬菜宝宝说它们挤在一起很不舒服,请小朋友帮帮忙把它们分开放。

  2、出示5种蔬菜的标记和箩筐,引导孩子按标记分放蔬菜。

  3、孩子将蔬菜按标记分放,教师和孩子一起检查有否放错,并以蔬菜宝宝的口吻表示感谢。

  三、蔬菜娃娃真可爱

  1、师(出示娃娃脸图片):蔬菜太可爱了,我们要把这么多蔬菜变成一个可爱的蔬菜娃娃。

  2、和孩子一起讨论怎样将蔬菜变成蔬菜娃娃。

  蔬菜娃娃的头发可以请什么蔬菜宝宝来变呀?(请一孩子取卷心菜,教师示范放到合适的地方。)

  蔬菜娃娃的脸盘可以请什么蔬菜宝宝来变呀?(教师引导孩子用连接的方法摆放。)

  蔬菜娃娃的嘴巴红红的、弯弯的,可以请谁来变呢?

  (出示芋艿)这是谁呀?猜猜它想变成蔬菜娃娃脸上的什么?(眼睛。)

  (出示西红柿)哎呀,西红柿着急了,它说我也要变,它可以变什么呢?(脸颊的红晕。)

  3、孩子取放各种蔬菜做蔬菜娃娃。

  4、(出示三个土豆)看看蔬菜娃娃还缺什么?(耳朵、鼻子。)耳朵(鼻子)长在哪里?

  5、蔬菜娃娃做好喽,蔬菜娃娃眯眯笑,蔬菜娃娃真可爱。

  6、引导孩子和可爱的蔬菜娃娃说再见。

科学教案 篇8

  活动过程

  1. 引导幼儿回忆水变冰的变化激发幼儿的兴趣。

  幼儿讲述自己是怎样把水变成冰的。教师小结:水在0℃以下会结冰。

  2. 幼儿操作实验,观察水遇热的'变化。

  ① 激发幼儿讨论水遇热会发生什么变化。介绍操作材料及用法,让幼儿通过操作,观察、讨论水在加热后发生的变化。

  ② 提问:你们发现水烧热后有什么变化?水气是从哪里来的?(水变成水蒸气。)水变成水蒸气后到哪里去了?(飘散到空气中去了。)

  3. 引导幼儿讨论并实验怎样把水蒸气变成水。

  ③ 提问:我们能不能让水蒸气变成水?(让幼儿把冷的物体放在水蒸气上,观察蒸汽凝结成的小水珠;幼儿把手放在水蒸气上感受手的潮湿。)

  ④ 小结:水冷了就会变成冰,热了就会变成水蒸气,冷了又会变成水。

  4. 启发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进一步观察水的变化。

  活动延伸

  让幼儿在家用较扁的盆里放满水,置于干燥的地方,几天后观察水的变化。(水变少了,水在常温下会蒸发成气体。)

  活动目标

  1. 了解水的变化,知道水遇热会变成水蒸气,遇冷会结冰;能用语言表达自己观察到的水的三态变化。

  2. 激发幼儿对水的变化的兴趣和好奇。

  活动准备

  幼儿在家里冰箱做过结冰的实验;酒精炉、烧水的壶或其他容器每组一套。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优秀的科学教案11-14

科学教案《赛车》04-07

手的科学教案11-03

关于科学教案01-07

昆虫科学教案12-15

实用科学教案03-13

科学教案三篇05-12

【精选】科学教案4篇05-03

中班科学教案11-12

小班科学教案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