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5-28 19:55:44 教案 我要投稿

【精华】小学数学教案模板锦集6篇

  作为一名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华】小学数学教案模板锦集6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课本(试用)(浙教版)第五册P1134135

  教材分析:

  根据教材的编排本节课是《角和直角》将为学生后继学习《射线和角》做基础。课本从红领巾、书本和五角星等实物上的角抽出角的图形,然后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试一试通过对角的动态变化,让学生形象的感知角的大小以及角的大小与两边的叉开程度有关。直角是特殊的角,生活和生产中常常用到直角的知识,认识直角又是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所以教材安排用三角尺量直角和画直角的内容,并将它作为本课时的重点。

  教材处理:

  经过对本节课的课堂教学实践,我觉得这样的安排一节课的时间远远不够,因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有一个接受和理解的过程。所以我尝试着想是否能够将本节课分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为《角的初步认识》,第二课时为《直角的认识》。针对第一课时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感知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张开大小有关。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尺画角,用纸创造角,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组织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和实验等实践活动,在合作和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角以及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初步感知角的大小和角的两边叉开程度有关

  教学过程:

  一、引入角,了解知识起点

  1、小朋友,今天这节课我们会学什么?

  2、(这堂课要学习角)在生活中,你看到过、听到过角吗?

  把你看到的、听到的告诉大家,指指看角在哪里?

  3、拿出三角尺,指一指角,摸一摸,碰一碰有什么感觉?

  (尖尖的,有二条线组成┅┅)

  4、学生试着画角。

  5、展示所画的角并评价:你认为这些图形是角吗?(由学生分类,并说说理由)

  (转动画的角)问是不是角?并说说理由(因为形状没有变)

  (教师选出典型的角并画在黑板上)

  是不是角?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二、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

  1、尖尖的一点给它起个名字?(引入顶点概念)直直的线叫什么?(边)

  谁来说说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顶点有什么特点?边呢?(直直的)

  2、闭上眼睛,把角记在脑中。

  3、判断,并说说理由。

  ()()()()()

  三、画角

  1、看原先的角,说说有什么想法?那怎样画角?

  介绍画角方法(师画,先画出尖尖的一点,再在这一点上画两条直直的线)标出顶点和边。

  2、生再次画角(画出两个不同大小的角,并写出顶点和边)

  四、创造角

  1、用圆片。

  ①这上面有角吗?你能想办法创造出一个角吗?

  ②合作操作,拿出圆片,以最快的速度创造出一个角,并说说用什么方法创造了角,指出顶点和边。

  (折、剪、先画再折,直接画)

  2、用长方形

  ①长方形有几个角?

  ②如果剪上刀那角的个数会有什么变化?

  生说,并合作操作。

  3、介绍剪法:

  五、活动角,感知角大小

  1、拉开一边,另一边也不动,形成一个角。

  2、玩一玩,同桌各拉一个角,比一比谁大?

  再拉,比一比谁的小?

  3、想一想角是怎样变大,变小的?(拉开变大,合拢变小)

  六、总结:

  1、铅笔盒上有角吗?

  (有角,只不过为了安全才让它的顶点变圆了)

  2、三角尺的角,红领巾的角,为什么摸上去感觉不一样?

  (材料不同)

  3、今天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

  本节课的设计,我改变了知识呈现的方式,让学生先说说自己认为的`角并画自己心中的角的样子。注重从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出发来展开进行教学,最后抽象出角的特征以及各部分名称。判断题中也注重角的边的特点是直直的以及角的两条边可以是不一样长的,在现实的三角尺上就可以找到原形,通过练习加深了学生的认识。然后的再次画角以及创造角是学生对原有知识的飞跃。通过拉活动角让学生感知角的大小和两边叉开程度有关,整个过程都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而不是老师怎么样去教,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最后通过对话让学生知道生活中的角是可以有所改变的以及不同材料制作的角的感觉也会不一样。这样,就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联系,让学生体会学有用的数学,数学的学习是有用的。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总复习,使学生对“时、分、秒”和“千米和吨”的知识加以巩固,提高计算和估算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让学生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毫米、分米、千米的长度观念,克千克和吨的质量观念,知道各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进行各单位之间的简单计算和估算。

  教学过程

  一、归纳整理,相互交流

  1、谈话引导

  同学们,到现在为止,数学中我们已经学了几组表示事物及其特征的特定单位。你们知道有哪些单位吗?

  如:表示时间的单位有哪些?还有表示什么的单位?

  2、小组讨论

  由小组长把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

  3、交流展示

  并评出哪一组记录的最完整。

  二、加深体验,建立观念

  1、数一数

  出示时间单位时、分、秒。讨论:怎样才能感受和记忆这些时间单位?

  让学生从钟面的认识,1时、1分、1秒内所干的事情,以及时、分、秒之间的进率等方面复习时间知识。

  2、比一比

  出示长度单位:毫米、分米、米和千米

  小组讨论:怎样感受和记忆这些长度单位?

  让学生通过用手比划,以及用语言描述,全面复习所学的长度单位及其进率,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使知识系统化。

  3、估一估

  出示质量单位:克、千克和吨

  小组讨论:怎样感受和记忆这些质量单位?

  让学生通过掂一掂,估一估全面复习所学的质量单位及其进率。

  三 、联系生活,实际应用

  1、算一算

  出示课本第122页的第9题,让学生说一说题意,再独立解答。最后交流自己的算法。

  2、 猜一猜

  结合课本第10页的第4题,让学生根据路程的远近,猜一猜他们是步行、乘车还是乘飞机?

  3、 估一估

  通过第125的第8题,使学生掌握千克与吨之间的计算与估算。

  四、巩固练习:

  独立完成课本第122页的第10题,集体核对。

  五、总结评价: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你掌握的怎么样?还有什么困难?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在理解分数除法意义及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解题思路的基础上,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稍复杂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教学,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探索能力及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弄清单位1的量,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小红家买来一袋大米,重40千克,吃了,还剩多少千克?

  1、指定一学生口述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其他学生画出线段图。

  2、学生独立解答。

  3、集体订正。提问学生说一说两种方法解题的过程。

  4、小结: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准单位1,如果单位1的具体数量是已知的,要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就可以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直接用乘法计算。

  二、新授

  1、教学补充例题:小红家买来一袋大米,吃了,还剩15千克。买来大米多少千克?

  (1)吃了是什么意思?应该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

  (2)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画出线段图。

  (3)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式:买来大米的重量-吃了的重量=剩下的重量

  (4)指名列出方程。解:设买来大米X千克。x-x=15

  2、教学例2

  (1)出示例题,理解题意。

  (2)比航模组多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说出:是把航模组的人数看作单位1,美术组少的人数占航模组的

  (2)学生试画出线段图。

  (3)根据线段图,结合题中的分率句,列出数量关系式:

  航模小组人数+美术小组比航模小组多的人数=美术小组人数

  (4)根据等量关系式解答问题。解:设航模小组有人。

  三、小结

  1、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两道应用题,它们有什么共同点?(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两道应用题,题里的单位1都是未知的数量,都可以列方程来解,这样顺着题意列出方程思考起来比较方便。)

  2、用方程解答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关键是找准单位1,再按照题意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四、练习

  练习十第4、12、14题。

  教学追记:

  本堂课,我吸取上节课对线段图不够重视导致学生解题困难的教训,在基本了解题意之后,就和全班学生一起画出相关的线段图,引导学生看懂线段图,在此基础上再列出数量关系式。由于有了上节课的模式,再加上本节课我对线段图比较重视,因而学生在列数量关系式时顺利多了。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教材第34—35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这个规律”

  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情境,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中的简单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使学生逐步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这个规律。

  教学难点:

  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出示挂图,在果园里,小刺猬摘了5篮子苹果,每个篮子6个苹果。他一共摘了几个苹果呀?回到家它又来找小兔子、小猴子、小熊猫、小鹿和它一起分享苹果,每个小动物都把自己篮子里的6个苹果吃光了,还剩几个苹果?结果是多少?

  二、玩中学

  1、探索有关0的乘法规律。

  (1)出示情境图,引导观察。

  引导学生看图小刺猬一共摘了多少个苹果?用6530(个)每个小动物篮子里的6个苹果都吃光了剩几个呢?让学生在小组中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再汇报。

  (2)独立计算,提出问题。

  0×3   7×0   0×26

  引导学社列举出类似的口算题,如:8×0=? 19×0=? 0×14=?......

  (3)总结规律

  学生观察教师板书上的算式,说一说你从中发现的什么?

  2、 探索因数中间有0或末尾有0的计算

  (1)独立探索计算方法

  让学生独立计算130×5,列出竖式,想一想各位上的0应该怎么乘?

  (2)组内交流

  小组之间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结合13×5=65,使学生明确13个十乘5德65个十,就是650,而且“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所以130末尾0不用成直接落下来。

  (3)自主探索、掌握因数中有0的计算方法

  出示题目402×3,独立计算,然后交流算法互相比较,找出最正确的再让学生举几道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题,思考:看一看结果你发现了什么?最后总结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商的中间不一定有0。

  三、学中做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并进行比较,发现上、下两题之间的不同的`变化规律。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引导学生独立解答,结合具体的情景,说说自己的想法,学生可能用加法,也可能用乘法。如果用乘法可以进一步解释第(1)个问题,第二个问题解答时为什么要乘3.

  3、完成“练一练”第3、4题。

  第三题学生填空后,可以让那个学生说一说判断大小的方法。观察和估算的方法都要给予鼓励。

  4、 下面计算对吗?把不正确的改正过来。

  5、总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2)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

  (3)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你觉得谁表现的好?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小数点搬家”这一童话故事,使学生探索出小数点向左、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2、能灵活运用探索出的规律。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探索、概括出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学具:

  数字卡片。

  一、导入课题:

  导语: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小数的知识。小数中一个最重要的符号是什么?(板书:.)今天,我把这位客人请进了课堂,看看它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小数点可真是个调皮的小家伙,它告诉同学们,今天,小数点要搬家了,这是怎么回事了,同学们想知道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课件播放童话故事)

  二、童话激趣,发现变化。

  1、动画:

  2、(flash动画)小数点来到森林里玩,看见山羊开了一家快餐店,山羊愁眉苦脸地坐在窗前。小数点看见快餐店门前的价格牌(¥288),上面有它的好朋友数字,就跳了上去(¥288.)过了一会儿,小数点觉得很奇怪“没有顾客?为什么会这样呢?”小数点想了想,说:“我要搬家了!”于是小数点搬到了8和8的中间(¥28.8)。这时就有一些动物来快餐店了。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价格便宜了。)

  3、(flash动画)小数点笑着地说:“看来我搬家很值得,那我再搬一次吧!”(¥2.88)。不多久,山羊的快餐店生意好极了。小数点开心极了,想着“我真是个天才!”

  师:山羊的快餐店,原来是一个客人都没有,可是现在生意兴隆。这又是为什么呢?你能再用一句话来说一说吗?(生说)

  那么从原来的288到28。8再到现在的2.88又是怎样变化的呢?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吗?(生说)

  假如小数点再往左搬一次家成为0.288,与原来的288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生说)

  这些变化是不是有一定的规律呢?请同学们在组内探讨。

  4、小组汇报:

  汇报交流,在得出大致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老师总结一下。

  5、是不是对所有的数都适用呢,我们能想法验证吗?小组交流

  来了这么多客人,山羊真开心呀,可月底一算,亏本了,热心的小数点知道自己闯祸了,赶紧往右搬,根据刚才的故事,你能猜出小数点右移的变化规律吗?你来验证想法严整自己的猜测。

  小结:现在我们又知道了小数点右移,原来的数就会扩大。(板书:右移扩大)

  小数点这样跳来跳去,严重的影响了山羊的生意,我们把它放在一个合适的地方。(结合生活实际,数学与生活相结合)

  通过刚才小数点搬家,大家探索出了小数点移动引起数的大小的变化规律,小数点真是个神奇的小家伙,这个规律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神奇的小数点”或“小数点的自述”说一说。(通过学生构思数学作文,整理变化规律)

  三、初步应用。

  你想试试吗?(游戏)

  拿出你的数字卡片,摆一个的三位小数(9。879)扩大10倍,100倍 1000倍。1000倍(引导学生在缺的数位上补0)

  摆一个最小的两位小数(0。12)缩小10倍。20倍(学具袋里的0不够用,引导学生几人合作,共同完成)

  四、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我做小法官

  (1)0.8的小数点向右移动3位,原数就缩小了1000倍( )

  (2)3.69扩大2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 )

  (3)把23。05的小数点向左移动5位后,再向右移动三位,这个数就变成了230。5

  (4)去掉1。04的小数点,这个数就扩大100倍( )

  2、下面的数与0。285比,扩大或缩小了多少倍。

  3、小花猫要去水果店买水果,可不会做题,过不了河,你能帮助它吗?

  4、小花猫说谢谢,可到了水果店一看,水果店的标价有点奇怪?你都知道这是多少钱吗?你能找出最贵的两种水果吗?

  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并会正确地读写分数,知道分数的各部分名称。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3、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4、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设计思路:

  1、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虽然,学生在学习分数之前,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等已经出现在他们的口头语言中,只是还不曾想过要用什么符号来表示而已。因此,设计时,我首先从学生熟悉的分东西开始,以怎样分才是公平合理呢?为前提,使学生在分的过程中,激活自己的情感,促使学生懂得只有平均分才是公平合理的道理。当只有一个东西要平均分时,该怎样表示呢?此时学生感到原来学过的数不够用了,就要想办法来表示一半。于是让学生参与创造,感受表示一半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接着引入一半可以用1/2来表示。在多种表示方式的对比中,体会用1/2表示一半的优越性,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2、学生要建立概念的过程是很慢的,为了让学生能较好地理解简单的分数的意义。先让学生认识分数1/2,又让学生在折一折涂一涂的实践操作中,使学生体会1/2所表示的具体意义。

  3、为使学生对分数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在认识1/2的基础上,再认识几分之几,通过折一折、画一画、涂一涂等操作办法来表示自己所喜欢的分数,通过独立思考,尝试读写,使学生能真正体会到: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几分之一、几份就是几分之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自主的数学活动中真正理解分数的意义。

  4、在练习、反思与评价、课外延伸中,主要是要让学生进一步清楚地认识到分数是在平均分的前提下研究的一种数,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同时也揭示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心世界。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课

  1、师:在生活中,同学们分过东西吗?现在请同学拿出自己带来的东西,分给两位同学,想一想,怎样分才是公平合理呢?(平均分)

  (策略建议:课前布置同学每人只能带同一种东西,大小形状要一样的,数量最多不能超过4个;如让学生带各自喜欢的水果、面包、饼干等。)

  2、让学生动手分自己带来的东西。

  3、让学生汇报自己分的结果。(此时,有的学生可能说每人分两个,有的学生可能说每人分一个,还有的学生可能说每人分半个等。)

  4、师:你们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半个,也就是一个东西的一半吗?

  (策略建议:此时学生的表示方法可能各种各样,教师要给予肯定并及时的引导,像你们大家都有自己的表示方法固然好,那你们说在数学上如果没有统一的符号将会怎样呢?显然不攻自破。)

  5、师:谁知道一半的数学符号是怎样表示的?

  6、师:1/2表示一半的意思,它叫什么数?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新内容分数。

  (策略建议:应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情境设计,可提高要求,也可降低要求,只要能达到让学生用已学过的数无法表示一半就可以,从而自然地引出新的数分数。)

  二 、观察操作,探究新知

  1、认识1/2。

  (1)让学生回顾一下刚才把一个物体平均分的过程。

  (2)让学生做课本第56页的涂一涂。

  (3)让学生折一折一个物体的1/2。

  (4)指导读写1/2。

  (策略建议:应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果学生的接受能力较差,教师应再示范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两份的具体操作过程,让学生观察;接着让学生按(2)、(3)、(4)的顺序来学习。)

  2、认识几分之几。

  (1)让学生自己动手折一折、画一画、涂一涂等办法来表示自己喜欢的分数并试着把分数写出来。

  (2)展示学生的作品。

  (3)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写出的分数所表示的意思。

  (4)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写分数、读分数的?

  (5)师引导学生小结读写分数的正确方法与分数的意义。

  (策略建议:在1、2出现的折一折中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东西来折,如纸、手帕、线等。不但丰富了学生探究材料的来源,而且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三、巩固练习,理解应用

  1、课本第58页练一练的第3题。

  2、课本第58页练一练的第4题。

  3、让学生结合实际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

  (策略建议:做第58页练一练的第3题时,应注意学生是否理解了分数意义与平均分的联系;做第58页练一练的第4题时,应引导学生体会分数也能用于估测图形的面积;对于举例说明的,教师应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先举一个例子供学生参考,然后再让学生举例。)

  四、回顾总结,反思评价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学得怎样?你有什么感想和建议吗?

  (策略建议:教师应引导学生从知识、情感等方面进行总结,并反思课堂中的优缺点,包括老师和同学。)

  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2-24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12-15

小学数学教案【荐】01-24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01-24

小学数学教案【精】01-24

【热】小学数学教案01-24

小学数学教案【推荐】01-25

【荐】小学数学教案01-25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01-25

小学数学教案【热】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