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5-07 12:14:36 教案 我要投稿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模板汇总八篇

  作为一名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模板汇总八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简单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包括结绳计事等远古计数方法、算筹的简单知识、传统计算工具——算盘,及其计算方法、生活中常用的计算器、和现代计算机的发展史。展示人类伟大的创造过程和聪明才智,体会到人们为了方便在计算工具方面的探索和努力,受到爱科学、学科学的教育。

  2.使学生知道计算器上的各个功能键的作用,会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计算在日常生活、生产实践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

  利用计算器来进行计算。正确使用存储运算键。

  【教学策略】

  1.计算工具的介绍可以结合第25页的阅读材料进行,使学生对计算工具的发展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2.算盘的介绍具有丰富的文化传统教育因素,学生可事先查阅资料,介绍算盘的发展过程和曾经广泛使用、对亚洲国家的影响等辉煌历史。

  3.介绍电子计算器时,重点在向学生介绍常用键的功能和使用方法时,可利用学生手中的计算器,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各个功能键的作用。在弄清如何计算,和存储键如何使用等重难点时可运用电脑课件进行实际的演示。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来上一节数学课。同学们都知道,数学总是离不开计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计算工具。(板书课题:计算工具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计算工具

  你都知道哪些计算的工具?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介绍?

  生可能会答:计算器、算盘……

  设计意图:学生课前通过预习,查找资料。课一开始即让学生展示自己所了解的计算工具,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习兴趣。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有重点的请学生介绍如绳结、算筹等使用的方法,从而进一步使学生体会计算工具发展的过程。

  1.远古计数:

  师:看来同学们的知识都非常丰富,但有关计算工具的知识还远不止这些,计算工具从古到今,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远古时代,人类在捕鱼、狩猎和采集果实的劳动中,产生了计数的需要。人们就用什么来计数?(板书:远古计数)

  生回忆:手指、石子、结绳或在木棒上刻痕来计数。

  2.算筹:

  师:这种方法只能计数,而不能清楚的表示出计数级是什么事情,人们开始想一些新的办法来计数。这就出现了这样一种计数方法——算筹。(出示课件)

  (板书:算筹)

  师:介绍算筹:我国古代人用算筹计算。算筹是用271根木棍或竹子制成。在多媒体白板上展示。算筹是如何用来计数的。有数位,哪一位表示几就用小棍来表示。一个竖棍就是1,二个就是2,五个就用一个横棍来表示……空格表示零。

  3.算盘:

  师:后来我国劳动人民创造了算盘作为计算工具。七八百年前,算盘已经在我国广泛使用。出示实物。

  展示算盘:上面有两颗珠子,每颗代表5,下面每颗珠子表示1。一档共表示多少?表示15。因为我国古代是15进制。现在是满十进一。所以算盘后来游船到日本、朝鲜等国。进行了改进。就是老师手里的这个算盘。上面是1颗珠子。一档表示多少?一档表示10。它的特点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特别实用。他计算数目较大和数目较多的加减法,更为简便。

  4.计算器:

  师:我们现在最常用的计算工具是哪一个?

  生:计算器。

  师:你在哪里见过计算器?

  生可能回答:菜市场、早市计算菜的价钱。超市计算物品的价钱。……(学生介绍)

  师:拿出你手中的计算器,同学们可以互相看一看,你们的计算器各部相同?因为根据各种不同的需要,所以有科学专用的计算器,有最简洁的计算器……但他们的功能都大致相同。

  设计意图:展示学生手中的计算器,让学生对计算器的大小、模样、作用有初步的了解,为下一步具体学习计算器的使用打下基础。并引起探索的兴趣。

  5.电子计算机:

  师:接下来科技又向前推进,人们又发明了什么?

  生:电脑。微机。

  师:电子计算机。(出示课件)

  生看课件: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

  师: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计算工具会更加先进。就等着在座的各位,你们这一代人去实现。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计算工具发展的演变史,认识算筹、各种算盘,了解算盘计数,让学生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使学生更深层次地感受到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从中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课件的展示快捷,而且本身它就是电子计算机,展示现代科技的发达。并引导学生,科技不会停滞,未来更先进的计算工具就等着你去发现,发明。

  三、计算器的认识和使用

  师:现在我们就来学习使用计算器。拿出你们的计算器。你认识哪些功能键?他们都是干什么的?自己按按试试,琢磨琢磨。

  生摸索,尝试各个键子的作用,发现了就说出来。

  师根据学生的发现,引导全体学生学习。跟着老师的指示尝试。

  师:还有date表示日期,老师刚才听见有的计算器有声音,你知道如何去掉音乐和声音吗?自己琢磨琢磨。

  师:电脑展示各个功能键的名称。边出示,边讲解。

  师:现在我们就来用你手中的计算器进行计算。尝试一道加法:4468+1792=

  生进行操作。然后说出结果,并说明输入过程。先输入4468,再输入加号,输入1792,再输入等号。

  结果就出现了。(师可用电脑课件实际演示计算过程。)

  师:尝试减法、乘法、除法和小数计算。32010-8925=126×39=312÷8=

  6.34-4.7=

  生进行操作,输入数据,并说出计算结果。

  师:计算综合算式。复习运算顺序。当计算6396÷(520-438)时,怎么办?

  生讨论方法。可以用纸记录下来,再接着算。可以……

  师:我们来学习存储运算键的使用。M+表示存储数据,m-表示删除数据,mr表示提取数据。我们来尝试一下。输入520-438,算出结果,输入m+进行存储,然后输入6396÷,再输入mr进行提取,输入等号。

  师:重新演示一遍,以巩固。出示一道题目,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计算,并找一名同学到电脑上来演示。边演示边讲解过程。

  设计意图:认识计算器,我选用自主探究法,让学生自主了解计算器各个功能键的作用,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能运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计算,探究计算规律,尤其是存储功能键的使用更是有趣又有难度。既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能力。也可以端正学生对待计算器的正确态度,懂得合理地利用它。

  四、练习应用:

  师:看来同学们都会使用计算器,那我们就借助计算器来做一个游戏好不好?

  1.闯关游戏:

  (游戏规则:1、以小组为单位,共闯两关,两关都过即为获胜。2、每关开始以老师口令为准。)

  2.寻找方法速算:

  25×4×8=13897×16×0=99+199=155555÷5=

  五、拓展延伸: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计算工具,你还想了解哪些有关的知识?课下同学们可以到网页中继续去了解计算器的相关知识。

  【板书设计】

  计算工具的认识

  1.远古计数

  2.筹算

  3.算盘

  4.计算器:m+存储m-删除mr提取

  5.计算机

  新课标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计算工具的认识》教案三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P13-15例1

  教学目标:

  1、学会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基本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口算。

  2、进一步发展学生收集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3、在合作交流算法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组织口算练习

  下面的题目你能很快算出结果吗?试一试

  出示口算题目

  你能说说你是怎样算的'吗?

  2、组织学生进行填写

  60里面有()个十

  240里面有()个十

  二、探究算法,理解算理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观察主题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列式子解决。

  60÷3=600÷3=240÷3=

  师:这些问题都是用除法来解决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来一起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揭题)

  2、小组合作,探究算法

  (1)60÷3的结果是多少呢?可以用学具进行研究

  (2)全班交流,汇报

  60÷3=20把6捆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捆,也就是20

  20×3=60

  6个十÷3=2个十所以60÷3=20

  3、

  三、巩固练习

  1、引导学生完成教材P15“做一做”1、2题÷

  2、组织学生“开火车”计算P17第1、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分数的意义是个古老的课题, 当学生学习分数的产生时,教材说:人们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例如,用一个计量单位测量黑板的长度,连续量几次以后,剩下的不够一个计量单位,黑板的长度就不能用整数来表示;又例如,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三个小朋友,每人分得的苹果个数也不能用整数表示。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把一个计量单位、一个苹果平均分成若干份,用它的一份或几份来表示。这样就产生了分数也就是说,不能用整数表示的,用分数表示; 然而接下来的一个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我们还可以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比如一堆桃子,一批玩具,一个班级的学生等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把一个整体平均分得到的`分数中份数与具体个数易混淆。因此,总有很多数学老师以此为题材,去商讨,去实践,希望从中找出能让学生接受最好的一种教学方法。

  近来,在学习了几位数学老师上的数学国标本第六册P64P65册《认识分数》后,越来越感觉到数学教学中少不了追问,愿分享。

  片段一:

  出示:猴妈妈和四只小猴。

  师:猴妈妈给四只小猴分一个西瓜,每只小猴可分得几分之几?

  生:四分之一。

  师:为什么?

  生:因为把这个西瓜平均分成了四份,每只小猴可分得其中的一份。

  师:猴妈妈还给四只小猴带来了他们最喜欢吃的桃子,每只小猴可分得几分之几?

  生:四分之一。

  师打开袋子,有8只桃子。

  师:每只小猴可分得?

  生:2个。

  生:八分之二。

  就是没有听到老师预期的答案,一时之间,老师被学生弄得不知所措。可是这能怪学生吗?早在第五册中,教材就是这样教的:把一样物体平均分成八份,取其中的两份就是八分之二。那么问题又出在哪里呢?

  老师本来设计的目的非常明确,除了可以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外,也可以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但是在最关键的地方老师没有进一步的追问,以至于前功尽弃。如果老师在学生说出每只小猴可分得这些桃子的四分之一时,老师进一步追问:为什么你连桃子的个数都不知道,就知道每只小猴可分得四分之一呢?学生一定会说:因为是平均分给四只小猴,这跟桃子的个数没有关系,所以是四分之一。如果学生能说到这一步的话,我相信即使后来有个别学生说八分之二,2个桃子等,也能在多数同学的正确引导下顺利得到统一意见。

  片段二:

  师:把6枝铅笔平均分给2人,每人几枝?

  生:每人3枝。

  师:把8枝铅笔平均分给2人,每人几枝?

  生:每人4枝。

  师:把一盒铅笔平均分给2人,每人得多少?

  生:每人1/2。

  师:为什么不回答几枝铅笔呢?

  生:因为不知道盒里一共有几枝铅笔。

  师:那么6枝铅笔,平均分成2份,还可以用什么数表示?

  生:1/2。

  师:8枝铅笔,平均分成2份呢?

  生:也是1/2。

  师:3枝可以用1/2表示,4枝也可以用1/2表示,为什么?

  生:因为3枝是6枝的1/2,而4枝是8枝的1/2。

  师;对,要弄清楚1/2是谁的1/2,整体不同,1/2所对应的量,也就不同。

  假如把100枝铅笔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也可以用1/2表示吗?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学生顺着老师的引导,完全把知识内化。而且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兴趣盎然,在老师不经意的追问下,学生建立了数感,理解了 分数的意义,也使每个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追问有两种目的。第一种目的也是最基本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信息。追问的第二种目的是查明真伪。在教学中,有很多学生似懂非懂,更有很多学生是不懂的,这时教师就要充分发挥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利用追问把那些似懂非懂的学生完全问明白,让那些不懂的学生听明白。甚至有人说过:知识本身并不重要,通过数学教学,让学生追问数学上的为什么,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才是最重要的。

  数学是理性的,老师是理性的引导者,不断追问着,学生理性的学习者,不断追寻着!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计划

  新学期伊始,为了使教育教学工作创出新业绩,也为了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执教能力有新的起色,特制订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强化素质教育,坚持平等教育,着重激发学生潜能,扎实开展教学研究,力争教育教学成绩有新的起色。

  二、学情分析:西师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本班现在19名学生,其中男生人,女生人。学生基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氛围较浓,但学生基础较差,学得比较死,因此,本学期拟就此进行教学研究,力争出佳绩。

  三、教材分析:

  1、本册内容主要包括:

  A、分数乘法、倒数和分数混合运算;

  B、圆和图形的变换与确定,会用工具画圆;掌握圆周长和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C、比和按比例分配;位置;

  E、负数五大部分。

  2、本册教学目标:

  A、使学生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分数乘除法的计算(对计算简单的能够口算);

  B、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

  C、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并正确地应用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

  D能正确地判断事件的可能性。

  E。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

  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量。

  四、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合作探究分数乘法、分数倒数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分数乘法、以及分数混合运算;会解决有关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2)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圆,会用圆规画圆,了解圆的基本特征;知道扇形;在操作中探索圆的周长、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与圆的周长、面积有关的`实际问题。

  (3)在实际情景中理解比及比例分配的意义,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能利用方格纸等方式按一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了解比例尺,在具体情境中,会按给出的比例进行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换算。

  (4)能根据物体相对于观测点的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解决分数乘、除法,按比例分配,圆周长与面积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过程,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采用多种方式分析问题中蕴涵的数量关系,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并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有一定说服力的

  说明。

  (2)经历探索圆的特征、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方法的过程,探索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过程,初步形成空间观念。

  (3)能感觉解决分数乘法、分数除法、按比例分配、圆的周长与面积等问题的需要,圆的周长与面积等问题,集有关的信息,在观察、猜想、试验、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4)能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性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愿意了解社会生活中与分数、圆、比等相关的信息,主动参与探求这些知识的活动。

  (2)能在教师和同伴的鼓励与引导下,积极克服教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有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对自己探索出的结果正确与否有一定的把握,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数学。

  (3)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断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正确性。

  (4)对不懂的地方或不同的观点有提出疑问的意识,乐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能发现学校过程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四、教学重点

  分数乘法、分数倒数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分数

  乘法、以及分数混合运算;通过观察、计算圆的周长、理解比及比例分配的意义,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五、教学难点

  分数乘法、分数倒数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分数乘法、以及分数混合运算;通过观察、计算圆的周长。。

  六、教学关键

  分数乘法、分数倒数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分数乘法、以及分数混合运算;通过观察、计算圆的周长。。

  七。教改措施

  1、认真备课,钻研教材,作到课堂上能深入浅出进行教学,特别照顾到后进生。

  2、平时的练习要有针对性,对于后进生和优秀的学生要分别出一些适合他们的练习。

  3、加强操作、直观的教学,例如教学圆和轴对称图形时,就要利用操作、直观教学,以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4、增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加强能力的培养。主要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和综合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判断、推理能力;迁

  课时划分

  (一)分数乘法,倒数,混合运算1.分数乘法:6课时2.分数除法:7课时

  3.分数混合运算和应用题:4课时

  (二)圆(共10课时)1.圆的认识:2课时

  2.圆的周长和面积:5课时:3课时

  圆和图形的变换与确定位置:6课时

  (三)比和按比例分配:10课时

  (四)位置:6课时

  (五)可能性:4课时

  八、教改设想

  1、认真备课,钻研教材,作到课堂上能深入浅出进行教学,特别照顾到后进生。

  2、平时的练习要有针对性,对于后进生和优秀的学生要分别出一些适合他们的练习。

  3、加强操作、直观的教学,例如教学圆和轴对称图形时,就要利用操作、直观教学,以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4、增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加强能力的培养。主要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和综合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判断、推理能力;迁移能力。

  八、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增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加强能力的培养。主要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和综合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自己调查生活中的睡眠时间,让他们经历收集数据、数据,用统计表、条形统计图的方式呈现数据、分析数据的全过程。同时对学生进行“充足睡眠”的健康教育。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数据,用统计表、条形统计图的方式呈现数据、分析数据的全过程。

  2调查过程中遇到的“计算睡眠时间的方法”。

  教学准备:

  1每人1份统计表、统计图。

  2每人1份记录单。

  3教师准备“全班同学睡眠时间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教师引导:老师知道,每个同学都希望自己有一个好的身体,那么怎样才能有一个好的身体呢?

  学生围绕合理的饮食、适当的运动、充足的睡眠、讲究卫生与预防疾病等多方面展开交流、讨论。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睡眠时间”的问题。

  二正确计算睡眠时间。

  1讨论:你每天睡眠几小时?是怎样算出来的?

  2交流:

  (1)以某某同学晚上9时睡觉,早上6时起床,午休1小时为例。

  从晚上9时到12时是3时,从晚上12时到早上6时是6时。3+6+1=10(时)

  (2)以某某同学晚上8:30开始睡觉,早上5:30起床,午休30分为例。

  从晚上8:30到12:00是3十30分,从晚上12:00到早上5:30分是5时30分。3时30分+5时30分+30分=9时30分。

  ……

  3计算。

  请学生按正确的方法重新计算自己每天的睡眠时间,并写下来。

  三收集数据,数据。

  1数学“分段时间记录法”。

  (1)时间段的规定可以是这样的:11时以上,含11时;10—11时,含10时,不含11时;9—10时,含9时,不含10时。以此类推。

  (2)可以自主选择句路方法,即在相应时段内记上你喜欢的符号。

  2小组活动:在小组内调查,收集本组成员每天睡眠时间的数据,记录好。小组长把结果填入本组的“睡眠时间记录单”。

  3全班汇总。

  教师出示“全班同学睡眠时间记录单”,随着各小组的汇报,依次记录出相应时间段的.人数,然后共同计算汇总出各时间段的总人数。

  四呈现数据。

  1填写统计表。

  每位同学把统计的结果填入统计表中,并提示学生注意把班级和填表时间写完整,然后集体展示交流。

  2绘制统计图。

  (1)出示空白统计图,看清每格表示几人。

  (2)学生自主选择涂色或阴影的形式绘图。

  (3)集体展示、交流。

  五分析数据。

  1观察统计表和条件图,你发现了什么?

  例如,可能会有以下发现。

  (1)睡眠10—11时的人数最多。

  (2)睡眠8时以下的人数最少。

  (3)大部分同学每天睡眠时间是10时左右,全班共36人,有28人集中在10—11时和9—10时这两个阶段。

  2小组展开讨论:你还有什么发现?或是有什么想法大胆提出来小组内交流交流?

  六。

  板书设计

  小调查

  收集数据

  数据

  每天睡眠保证10小时

  呈现数据

  分析数据

  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有关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内容。

  教材简析:

  本课时是在学生知道了面积的含义,初步认识面积单位和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时,首先让学生采用同桌合作的学习方式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直接计量学生卡的面积,预测学生根据已有的学习和生活经验会有不同的计量方法。有的用一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满卡片;有的用一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沿卡片的长、宽各摆一排;有的直接用尺量卡片的长、宽,算长乘宽的积。对于学生的各种计量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加以分析、比较,特别是第三种方法,为什么可以这样做?这样做有什么好处?要请学生讲算理和原因,并通过实验验证、举例说明其正确性和运用价值,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长方形面积,学会用字母表示。至于正方形面积公式,学生是通过长方形面积公式迁移形成的。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践、观察比较,探究得出长、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体验面积公式形成过程,能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2.渗透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面积的知识,你能说一说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呢?

  2.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请你估计一下我们学生卡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学生交流估计答案并说明估计方法。

  3.同学们估计出了很多答案,到底学生卡的实际面积是多少呢?下面我们动手测量来验证一下。

  【评析:在回忆常用面积单位的基础上,选择学生卡这个素材,让学生凭借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估一估自己学生卡的面积,从而导入新课,提出问题。】

  二、实践探究,发现方法

  1.动手操作。

  同桌合作,用自己的方法测量出学生卡的实际面积。

  2.反馈交流。

  问:你们是用什么方法测量得到的呢?

  学生交流:

  办法一:用学具盒里的透明方格纸盖在卡片上面,然后数一数,每排有8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共6排,所以卡片的面积是48平方厘米。

  办法二:用我们自己做的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满整个卡片,每排8个,一排一排数,6排一共48个,所以卡片面积48平方厘米。

  办法三:我们也是用摆的方法,用学具盒里的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去摆,每行可以摆8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每列可以摆6个,说明可以摆这样的6行,所以8乘6就是48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3.同样是用1平方厘米正方形摆的方法,你们更喜欢哪一种,说说理由。

  问: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办法四:我们是用尺量的,一人量长,一人量宽,量出的长是8厘米,宽是6厘米,乘一下面积就是48平方厘米。

  请你们说说你们的想法。

  (长8厘米就是沿长可以摆8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也就是一排8个;宽6厘米就是沿宽可以摆6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也就是6排,所以面积48平方厘米。)

  问:他们的解释你们满意吗?看来,先用尺量出卡片的长和宽,然后乘一下计算出卡片的面积是可以的,这种方法对于其他的长方形是否也适用呢?我们可以怎么办?(想办法检验。)

  【评析: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得出,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发现长方形的计算方法。而且在探究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创设舞台,学生交流了多种解决学生卡面积的方法,并引导学生发现解决长方形面积的最好方法,但是教师没有到此结束,而是又提出了新的问题长宽是否对于所有的长方形都适用?】

  三、动手实验、验证方法

  同学们可以利用学具盒的学具摆长方形,也可以自己画整厘米的长方形,还可以利用身边的长方形,想办法验证一下。四人小组合作来试一试。

  1.生分组实验。

  2.交流汇报。

  组1:(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我们从学具盒里拿了12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了一个长6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6乘2面积12平方厘米;又摆了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4乘3面积12平方厘米;还摆了一个长12厘米,宽1厘米的`长方形,12乘1面积也是12平方厘米。我们认为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可以用长乘宽。

  组2:(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我们组每人画了一个长方形。我画了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3乘2等于6平方厘米;他画了长7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7乘5等于35平方厘米;她画了长10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10乘8等于80平方厘米。我们用方格纸验证一下都是对的。

  组3:(在课桌上演示)我们组量了课桌的长是5分米,宽是4分米,5乘4等于20平方分米,然后我们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摆验证是对的。

  【评析:在验证过程中,做到了学生人人参与教学过程,每个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并采用了不同的方法验证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这里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四、归纳评价,总结方法

  通过刚才实验验证,现在我们可以知道长方形的面积可以怎样算?

  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如果长方形的长用a表示,宽用b表示,面积用s表示,你会表达长方形面积公式吗?板书:s=ab

  五、灵活应用,迁移方法

  1、口答下面图形的面积。

  (1)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交流。

  (2)问:图(3)的面积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

  从而你能得出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吗?(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能用字母表示公式吗?

  板书:s=aa

  【评析: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没有把它作为例题来教学,而是在练习中,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迁移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五、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估估、量量、算算,你们身边的某一长方形的面积。

  【评析:整个练习,让学生自己选择素材,通过估估、量量、算算的方法,并让学生灵活的选择计算方法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总评:本节课充分地体现了新的数学课程理念,改变传统的讲授接受式的模式,尝试采用自主探究型教学模式。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提出问题,然后由学生自己去实验发现,自己去求证,自己去总结,自己去推行,吸引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理解数学知识,积累学习方法(实验发现验证),思维方法,科学探究的方法,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和成功。】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通分的意义,

  2、掌握通分的方法。能熟练的把异分母分数化成与它们相等的同分母分数。

  3、能灵活的运用通分的方法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重难点:运用通分的方法进行分数大小比较

  教学准备:分数卡片

  一、回顾

  1、什么是通分?怎样通分?

  2、我们可以在什么时候应用通分?

  3、互动:相互出题练习相互交流(3分钟)

  二、教学例5

  出示例题:小芳和小明看一本同样的故事书。

  学生提出问题。

  分析解答。

  师:谁看的页数多?

  这个问题实质是什么?

  生: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

  师:小组研究,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

  方法一:画图比较

  方法二:通分比较

  转化成同分母的分数

  方法三:化成小数再比较

  学生汇报,分类领悟比较的'方法。

  注意方法的规范。

  你还有什么别的比较方法吗?

  :通分的方法在比较分数大小中的运用

  三、巩固练习

  1.先通分,再比较下面各组分数的大小66页练一练

  2、练习十二第五题

  先明确题目的要求有两个。

  4、自由练习

  分小组编拟交换练习

  四、全课

  五、课堂作业:第7题,第8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内角和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钝角、锐角、直角、平角及三角形分类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直观操作来认识和学习的。

  1.重视知识的探究与发现。

  在教学中,概念的形成没有直接给出,而是整节课都是在引导学生的实验操作、活动探究中进行。在探究活动中,不但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注意留给学生充分进行主动探究和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归纳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2.重视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

  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能在实践中感知、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感受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所带来的满足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量角器 直尺 三角尺

  学生准备:量角器 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常识导入。(3分钟)

  1.介绍帕斯卡:早在300多年前有一个科学家,他在12岁时验证了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他就是法国科学家、物理学家帕斯卡。

  2.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也来验证一下三角形的内角和。

  1.倾听教师的.介绍,了解帕斯卡。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1.填空。

  (1)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是( )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 )三角形;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是( )三角形。

  (2)平角=( )°

  直角=( )°

  周角=( )°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18分钟)

  (一)量算法。

  1.探究特殊三角形的内角和。

  (1)出示一副三角尺,引导学生说一说各个角的度数。

  (2)引导学生算一算它们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度。

  (3)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2.探究一般三角形的内角和。

  (1)引导学生猜一猜其他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2)组织学生验证一般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①引导学生量出每个内角的度数,再计算三个内角的和。

  ②引导学生分工合作,把结果填入记录表中。

  ③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3)引导学生明确由于测量有误差,实际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二)剪拼法。

  1.组织学生用剪拼的方法求三角形的内角和。

  2.引导学生总结发现。

  3.课件演示,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

  (三)折拼法。

  1.引导学生结合剪拼法尝试折拼法。

  2.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3.课件演示折拼法。

  (一)1.(1)说出每个三角尺中各个角的度数。

  ①90°;60°;30°。

  ②90°;45°;45°。

  (2)独立算出每个三角尺的内角和。

  (3)得出结论:这两个三角尺的内角和都是180°。

  2.(1)同桌之间互相说说自己的看法。

  猜测:一种是内角和可能是180°,另一种是内角和一定是180°。

  (2)小组合作进行探究,量一量,算一算,说一说。

三角形种类


每个内角


的度数


三个内


角的和


锐角三角形


65°


46°


68°


179°


钝角三角形


110°


25°


46°


181°


等腰三角形


70°


55°


55°


180°


等边三角形


60°


60°


60°


180°


  通过观察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都在180°左右。

  (3)听老师讲解,明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二)1.把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来,小组内拼合。在拼合过程中要注意:顶点重合,三个角拼合。

  2.发现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正好拼成了一个平角,也就是180°。

  3.观看课件演示,明确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成了一个平角,所以它的内角和是180°。

  (三)1.动手折一折、拼一拼。

  2.得出结论: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在一起正好是一个平角,所以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3.观看课件演示,再次明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2.算一算。

  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一个锐角是35°,另一个锐角是多少度?

  3.在能组成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后面画“√”。

  (1)90°;20°;70°。 ( )

  (2)100°;50°;50°。( )

  (3)70°;70°;70°。( )

  (4)80°;70°;30°。( )

  4.猜一猜。

  有一个三角形,其中一个角是20°,它可能是什么三角形?

  5.已知∠1、∠2、∠3是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请你计算出每个三角形中∠1的度数。

  (1)∠2=58° ∠3=48°

  (2)∠2=∠3=70°

  (3)∠1=∠2=∠3

  三、巩固练习。(16分钟)

  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把两个小三角形合成一个大三角形,这个大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

  A.90° B.180° C.360°

  2.一个三角形中有两个锐角,则第三个角( )。

  A.也是锐角

  B.一定是直角

  C.一定是钝角

  D.无法确定

  小组合作,选一选,明确答案。

  1.明确任何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三角形的内角和与三角形的大小无关。

  2.通过讨论,明确任何一个三角形都至少有两个锐角,所以无法确定。

  6.如下图,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2=30°,不计算,你知道∠1的度数吗?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3分钟)

  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布置课后作业。

  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