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04-17 09:52:51 教案 我要投稿

关于科学教案模板集合8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教案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科学教案模板集合8篇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会用各种感官、借助简单的观察工具进行纸外部主要特征的观察。在独立观察的基础上可以科学地描述一张白纸有哪些特点。

  2.经历并理解观察比较、科学观测等过程,会把这种观察事物的思想和方法,迁移到其他的观察活动中去。

  3.对于新的发现能提出新的问题和有继续研究的兴趣。

  教学准备:

  白纸、放大镜4人1份书写纸、卡纸、报纸、挂历纸(4人1份),准备两本书(有一定厚度)。

  小组合作人员:每组4人。组长1名,负责领导组员进行科学实验和探究过程。副组长1名,负责本小组纪律。

  教学过程:

  一、整个教学过程叙述

  1.引入。

  同学们,老师手里有一张普通的白纸,你能不能告诉我这张白纸它有什么特点?

  比如说:这张白纸除了是白颜色以外,还有什么特点?

  小组交流讨论后,小组长汇报

  教师评价。

  (建议:这个教学环节教师过于强调自己在学生探究中的作用,教师可以大胆地放手,出示一张白纸让学生说出它的一更多些特征,因为在教材的一开始就有一位学生说自己一口气能说出白纸的10种特征。教师在这里只是一个学生探究活动的旁观者。描述白纸的特点是一个学生全部的描述。教师在这里要提高要求。分清学生的汇报是观察得到的还是以有的`经验。在这个过程中间提高学生的描述能力、观察能力。)

  2.比较不同的白纸。

  书写纸 挂历<提供不同纸张的图片>

  卡纸 报纸

  小组讨论用什么方法比较,这两张纸有什么不同? 如果是比较两张纸的薄厚用什么方法?

  如果是两本书,我们用什么方法比较它的薄与厚呢?(建议:这个环节教案设计的非常开放,但是比较纸的不同最好是两两比较,教案上要注明两种纸类的比较,三年级学生的比较思维水平还是处在萌芽阶段。)

  3.组织观察纸,引导学生如何观察纸的结构(纤维),利用哪些工具,用什么方法。

  观察到了什么?

  小组讨论。

  教师评价。

  为下节课造纸做铺垫。

  (建议:教学设计过于简单,教学设计关键是讲清楚学生怎样学,教师怎样教。此环节的设计是在上个关节设计的基础上的,比较两张纸与观察纤维是两个有结构的探究活动,前面学生对纸的比较中会发现纸上有很多毛,所以在教学设计上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引出探究的内容。)

  二、学生学习活动过程的追踪记录

  学生搜集、整理《纸的纤维》的资料。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苯柚拼音认识本课生字,会写课后的字。

  2蹦芏炼课文,体会重点句子的意思。

  3闭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凡事要多动手、多实践,别盲目相信权威。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词,理解句子意思,明白道理。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词语卡片,杯子,金鱼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质疑激趣

  1蓖学们,想听故事吗?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吧:有一天,一位科学家来到一所学校,许多孩子都惊喜地围住了他,向他问了许许多多的问题,这位科学家都做了回答,孩子们听了可崇拜他啦。这时,科学家也向小朋友提了一个奇怪的问题。许多小朋友认为这个问题很简单,于是都抢着回答,但都不正确。这时,有个聪明的小朋友通过自己动手,终于得出了正确的答案。

  2鄙栉剩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呢?

  二、认读字词,整体感知

  1蓖学们,你们想知道的问题呀,都在课文里呢。带着你们的.问号去读读课文吧,一边读一边勾画出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学生读后,老师用课件出示勾画的生字让学生对照。)

  2鼻氚涯阋丫会认的字大声地读给同桌的小朋友听,或夸夸他,或帮帮他。

  3蔽颐且豢槎来和生字娃娃打打招呼吧,注意读准每个字的音。

  (先带拼音读,再去掉拼音读,容易读错的多读几遍。)

  4毙∽楹献餮习。

  由小组长带领组词,找形近字,用自己最喜欢的办法记住这些生字。

  5苯淌和学们都和生字娃娃交上了朋友了吗?瞧,他们又回到了课文里。没关系,有它们帮忙,我们读课文就更容易了。谁愿意来试一试?

  (抽读。)

  6毙∨笥衙亲杂傻厍嵘地读课文,看看自己能读懂些什么。

  7毖生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三、重点探究,品读体会

  1痹俣量挝模思考科学家提出的是什么问题。

  抽读——评议——范读——齐读

  2毕付量挝模课文中的小朋友们有些什么答案?围绕“议论纷纷”指导朗读,他们的答案是怎么得来的?让学生联系第1自然段和课文题目思考。

  3甭昀鲅亲隽耸裁矗克为什么生气?(学生找出文中相关内容,反复阅读后,老师再作提问。)“完全不是那么回事”的意思是什么?(学生和老师可以亲自做一做。)

  4笨蒲Ъ椅什么提这个问题?

  反复读科学家说的话,讨论科学家在回答玛丽亚的问题时为什么哈哈大笑。

  5甭昀鲅敲靼琢耸裁矗

  6毖Я丝挝模你想到了什么?

  四、总结、拓展

  1痹谏活中你看到、听到或经历过这样的事吗?讲一讲。

  2倍量挝模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

  附:板书设计

  科学家的问题

  提出问题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根据黄、绿两种颜色不同的规律,感知和区分"有"和"没有";

  2.学习单一的按颜色进行分类,并尝试比较大小,掌握初步的数概念;

  3.利用各种感官积极参与游戏,体验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魔术箱一个,各种盒子同样大小各两个,分别为黄和绿。

  活动过程:

  一、出示大魔术箱,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1.出示魔术箱: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样东西和你们做游戏,看看这个是什么?(箱子)这是什么颜色的箱子?(黄色)那我们就给它起个好听的名字叫“黄箱子”。这个黄箱子是大还是小?那我们就说“好大的箱子”。引导幼儿一起学说。

  2.猜猜看,这个黄箱子里有没有东西?怎么样才能知道里有没有东西呢?(丰富词汇“打开来”)。我请个小朋友上来打开箱子吧!

  3.请一名幼儿上来打开箱子,请全体幼儿看看里面有没有东西?并引导幼儿说:没有东西。

  4.这个黄色的大箱子可是个魔术箱,它有很神奇的本领,可以变魔术呢!只要听到“变、变、变”,它就能变出东西来。现在我们就来变魔术吧!

  二、魔术箱变魔术

  1.引导幼儿一起“变、变、变”,变出黄绿两个鞋盒:这两个东西是什么?(盒子)是什么颜色的?这两个盒子哪个大?跟黄箱子比呢?猜猜看,盒子里有没有东西?哪个盒子里有东西?怎么样才能知道哪个盒子里有东西呢?(引导幼儿说“打出来”;用眼睛)。

  2.魔术箱可厉害了,还能变出来东西来,我们一起来说“变、变、变”吧!变出黄、绿两个盒子(比鞋盒小)哪个盒子大?跟鞋盒比呢?猜猜看哪个盒子里有东西?(请一名幼儿打开盒子,并引导幼儿说出哪种颜色的.盒子里有东西,哪种颜色盒子里没东西)。

  3.魔术箱变出几个盒子?(引导幼儿数一数:两个黄盒子,两个绿盒子)厉害吗?我们一起来夸夸魔术箱吧!(引导幼儿夸魔术箱)。

  4.魔术箱还能变出东西吗?我们再用最好听的声音来说“变、变、变”,看看能不能变出来。

  5.我请一位小朋友来找找看,神奇的魔术箱有没有变出东西来?(请一名幼儿上来从大箱子里拿出最小的两个盒子举起来给小朋友看)。

  6.魔术箱又变出了几个盒子?是什么颜色的?一样大吗?猜猜哪个盒子里有东西?这个盒子打不开,我们怎么知道里面有没有东西?(引导幼儿说出“摇一摇”,用耳朵听一下哪个盒子里有东西。)

  三、给盒子分类

  1.魔术箱说自己累了,想休息一下。我们请他们到傍边休息一下吧!

  2.魔术箱都变出什么颜色的盒子宝宝了?我们给它们分分类好吗?(请一名幼儿给盒子分类,按颜色分)。

  3.盒子宝宝都一样大小吗?我们给盒子宝宝排排队好吗?(请两名幼儿上来帮盒子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排队)。

  4.老师现在有个问题想考你们了,两种颜色的盒子都排好队站在这里了,什么颜色盒子里有是东西的?什么颜色的盒子里是没有东西的?我打开来看看,你们记得对不对?

  5.教师打开盒子验证,让幼儿掌握规律。猜对了,表扬幼儿,猜错了,请幼儿从看到的情况中总结出规律。

  四、延伸部分

  1.魔术箱又想考考小朋友了,看它又变出了什么?(黄颜色盒子)里面有没有东西?你是怎样知道的?请一名幼儿上来打开盒子,盒子里有很多糖果,请幼儿分享糖果,引导幼儿说“谢谢”

  2.今天你们和魔术箱玩得开心吗?魔术箱变完了魔术,要回家了,小朋友和魔术箱怎么说?(“再见”)“欢迎下次再来!”

  3.活动结束。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让幼儿初步了解“纸球反弹”是由于空气的流动产生的。

  2、培养幼儿关注周围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并有积极探索的欲望。

  活动准备:

  1、长颈瓶若干只、纸球若干

  2、使用大型积木和图书搭建“资料室”一间。

  活动过程:

  一、玩游戏“吹纸团”引出课题。

  指导语:小朋友,老师手上有许多的小纸团,想与小朋友来玩“吹纸团”的游戏,想玩吗?让我们每个人拿一个纸团吹吹试试看,有什么发现?

  (幼儿操作吹纸团,得出结论:被吹的纸团是向前跑的。)

  二、教师提出进一步的疑问,出示细颈瓶,幼儿再次操作。

  1、讨论:纸团会永远向前跑吗?结论:如果前方有障碍,纸团会停留在原位

  2、幼儿用细颈瓶和小纸团进行第二次操作。

  指导语:如果把小纸团放在瓶口用力吹,你猜它会怎样?请你们再来试一试。

  三、 确立纸球反弹的现象

  指导语:有答案了吗?小纸团会向前跑吗?会跑进瓶子里去吗?

  (结论:如果不倾斜瓶子,小纸团怎么也吹不进瓶子里)

  四、查询资料,寻找纸球反弹的秘密

  指导语: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一起去资料室找资料好吗?(查询资料,寻找答案)

  五、活动结束:

  绘制小实验

  指导语:这个小实验好玩吗?我们一起把它用图示的方法画下来,告诉所有的小朋友好吗?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在探索活动中知道哪些东西放在水里是沉的,哪些是浮的。并能用↓、↑记录结果,表示上浮和下沉;

  2、在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的基础上,尝试探索改变物体沉浮的不同方法;

  3、能专心倾听别人讲话及大胆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与结果。

  活动准备:

  1、教学试验材料:各种能沉、浮的物品(玩具、小木块、勺子等),大容器7个、记录表等。

  2、科学术语及词汇:沉、浮。

  活动过程:

  一、猜测活动:

  1、师:今天我们班来了许多物品宝宝,这些物品宝宝想到水里游泳,你们猜猜看会怎么样呢?(出示沉↓、浮↑卡片)

  2、师:你们说有的会沉,有的会浮,我也不清楚,那我们就把玩具扔进去看看吧!

  3、让幼儿大胆猜测其余物品宝宝的沉浮现象。

  二、幼儿操作活动:感知“沉”、“浮”现象。

  1、第一次实验:幼儿把物品放进水里,看看结果和自己的猜想一致吗?

  2、第一次记录:记录猜想和实验的结果。

  3、交流:幼儿相互交流第一次猜测和实验结果,探索自己的猜测和实验结果是否一致。

  三、探究用不同的材料使下沉的物体浮起来。

  1、这些物品宝宝,他们在水里有的是沉的、有的是浮的,现在老师要请你们去玩一玩,动动你们的小脑筋,你有没有办法使原来沉在水底的东西浮起来,使浮起来的`东西沉到水底?等玩好的时候啊,再把你的方法告诉我们。

  2、幼儿操作改变物体的沉浮,鼓励幼儿尝试不同的材料和方法

  3、你用什么办法让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的?成功了吗?

  幼儿:沉下去的东西请沉的东西帮忙会沉下去,要请浮的东西帮忙才会浮起来。

  教师小结:浮的东西可以帮助沉的东西浮起来;沉的东西可以帮助浮的东西沉下去,而且和物体的轻重、大小有关。

  四、科学小实验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潜水艇吗?它有什么厉害的地方?

  是啊,潜水艇可以浮在水面上,可以沉到海底,还可以一半在水面,一半在海底。那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今天,尤老师也带来了一艘潜水艇(出示矿泉水瓶子),我们一起来玩一玩吧!

  请幼儿分别探索如何使瓶子沉在水底、浮在水面以及处在半浮状态。

  五、经验迁移

  水有很多神奇的力量,但是水太大了,也会给我们带来危害,发大水的时候(图片),我们周围的东西都沉到了水里,我们人也会沉到水里了,这个时候,我们想什么办法可以使自己不沉下去而得救呢?(救生圈、脚盆、木头、船等图片)

  是啊,通过今天的实验,我们知道了许多水的秘密。但是这些还远远不够,所以希望小朋友们能多多去探索,去发现,利用水去发明更多东西,但是也一定要注意安全。

科学教案 篇6

  册数、单元:六上第一单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重、难点:

  1、通过探究,让学生认识轮轴,知道轮轴的作用,以及轮轴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重点)

  2、通过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描述等能力。(重点)

  3、通过探究,使学生感悟到周围生活处处充满了科学,只有掌握其规律,才能更好地为我们服务。(难点)

  教具准备:轮轴两个(轴同粗,轮大小不同)、铁架台、钩码、螺丝刀……

  教学步骤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比赛导入、激发探究兴趣

  1、教师:同学们,前两节课,通过探究我们认识了杠杆,了解了它的一些原理。这节课起我们要来探究另一种简单机械,接下去,先让我们来玩一玩“小个子战胜大力士”的游戏。

  游戏规则:同桌两人一组,力气小的同学手握螺丝刀的刀柄,力气大的同学手握螺丝刀的刀杆,两人向相反的方向用力,看看谁能取得胜利。

  2、教师:谁赢了?说说你们的比赛结果?

  3、教师:为什么力气大的同学反而输了呢?你思考过这个问题吗?

  1、学生按照游戏规则进行游戏。

  2、让学生说说比赛结果,并对结果做一个合理的解释或推测。

  探究螺丝刀刀柄的秘密

  1、教师:看来,螺丝刀虽然简单,但却隐藏着许多秘密。下面,就以同桌为单位,仔细地观察一下螺丝刀的构造,看看都有些什么发现?

  2、教师:哪组同学来描述一下你的发现?

  A、螺丝刀的刀柄总是比刀杆要粗一些。

  B、刀柄上有些凹槽,手握在上面时,可增加摩擦力,也就是说在用力时,能使得上劲。

  小结:像螺丝刀这样,由一个较大的“轮”与一个较小的“轴”组合在一起的简单机械,叫做轮轴。

  3、教师:认识了轮轴,接下去我们来体会一下轮轴的作用。出示幻灯片:

  A、用一根绳子把几个钩码系在螺丝刀的刀杆上,转动刀柄,将钩码吊起;

  B、把这几个钩码系在刀柄上,转动刀杆,将钩码吊起。

  请每位同学分别试一试,并仔细体会操作时的感受,然后跟同桌进行交流。

  4、教师:谁来谈谈你的感受?——用绳子将钩码系在刀杆上,然后转动刀柄比较省力。这就是力气小的同学能战胜力气大的同学的原因所在了。

  1、学生观察螺丝刀的构造,并将发现用较为准确的语言进行描述。

  2、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会,并相互交流各自的感受。

  轮轴的研究

  1、教师出示实验材料,介绍装置中的`轴、轮及穿线的方法,出示幻灯片:

  A、把钩码分别挂在轮和轴的引线上,试试看,你发现了什么秘密?这说明什么?

  (当轴上挂x个钩码时,轮上只挂一个钩码便可保持平衡了——说明手握轮那部分工作时省力,轮轴有省力的作用。)

  B、(轴不变,轮增大)把钩码分别挂在轮和轴的引线上,试试看,你又发现了什么秘密?这又说明了什么?

  (当轴上挂y个钩码时,轮上只挂一个钩码便可保持平衡了,这说明当轴大小不变时,轮越大就越省力。)

  学生动手探究,仔细观察其现象,讨论其中的秘密,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课后延伸

  教师:在我们的周围,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轮轴?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方便?

  学生先说一说,然后再回家找一找。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认真观察图片,能正确数出围成圈的物品总数。

  2.初步了解蔬菜的不同特征,知道蔬菜是种出来的可以做成菜的植物。

  3.积极参与活动,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

  活动准备:

  1.《南瓜爷爷找邻居》PPT。

  2.幼儿作业单,红笔、黑笔。

  3.饼干、胡萝卜、鸭子等十张图片。

  活动过程:

  一、谁的家——引起兴趣、说明要求

  1.这是谁家?从哪里看出来的?

  2.南瓜爷爷家来了很多客人,数数一共有几个?小结:今天的数数方法跟以前的不同,今天的东西排成了一个圈,所以要数清楚的话,就要先找一个起点,再挨个儿数下去,数过得不要再数,就能数清了。

  二、我是谁——观察图片、发现交流

  1.猜猜这些客人是谁?

  2.出示正影一一认识。

  3.是什么事情让这么多的'菜来到南瓜先生家呢?

  4.原来是要找邻居(简单了解“邻居”的概念)。小结:原来邻居就是在自己隔壁的,或是楼上楼下的人。

  三、找朋友——幼儿操作、知识转化

  1.南瓜爷爷会找谁做邻居呢?

  2.第一次操作,根据自己原有经验勾出感觉是蔬菜的东西。(简单交流结果)

  3.南瓜爷爷要找蔬菜的朋友,什么是蔬菜?小结:种出来的、可以做成菜的植物。

  4.第二次操作,观察情况。(用红色的笔重新圈出是蔬菜的东西)

  5.依次讲评7种菜,究竟哪些是蔬菜。小结:原来土豆、青菜、胡萝卜、黄瓜等都是种出来的、可以烧成菜的植物。

  活动延伸:

  南瓜先生只准备了5 幢房子,怎么住下7个邻居呢?谁和谁住在一起比较好? 引导幼儿拓展思维。

科学教案 篇8

  一、单元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在三年级上册学生认识了身边常见动物,给动物简单分类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观察动物,并能用合适的方式表述观察结果;对动物进行科学分类,了解常见不同类型动物的特征,扩大学生对生命世界的认识范围。蚂蚁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动物,因此就是借助对蚂蚁特征的探究,归纳昆虫类的共同特征。通过探究,进一步培养学生用简单工具进行细致观察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感受蚂蚁种类的多样性。重点是比较猫和兔的`相同点:全身长毛;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部分;小时候吃奶。通过比较不仅复习巩固了猫的外形特征,运动方式和吃食等方面的知识,而且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用比较的方法认识事物的能力。

  二、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生命体具有一些基本的特征———都是由物质构成的,都有新陈代谢活动,能适应和影响环境、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进行生长发育。

  2、地区上有很多种不同种类的动物,它们和植物一起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的生命世界。

  3、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4、动物有最基本的生存需要:食物、空间和应激性。

  5、动物会经历出生、发育和死亡的过程,会繁殖他们的后代。

  6、动物有相同点: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会运动,需要食物维持生命,会排泄废物,会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会生长发育,会繁殖后代。

  过程与方法

  1、饲养一种小动物。

  2、运用文字、图画记录观察到的内容。

  3、运用维恩图处理观察内容,整理描述结果。

  4、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要研究的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

  5、通过阅读提高对动物基本需要和动物多样性的理解。

  6、比较多种动物,总结他们的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探究动物的兴趣。

  2、感受动物的多样性,培养对不同动物的研究兴趣。

  3、培养对动物生存需求的敏感性。

  4、培养保护自然环境种动物的意识,能爱护自然环境下的小动物。

  5、培养以观察目的为出发点,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

  三、单元重点难点:

  归纳昆虫类的共同特征。比较猫和兔的相同点:全身长毛;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部分;小时候吃奶。

  四、课时计划:

  本单元每课用一个课时完成,整个单元用4课时完成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实用科学教案03-13

昆虫科学教案12-15

优秀的科学教案11-14

关于科学教案01-07

手的科学教案11-03

科学教案《赛车》04-07

中班动物科学教案04-01

中班科学教案11-12

小班科学教案11-17

宝宝班科学教案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