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案

时间:2023-04-16 16:11:33 教案 我要投稿

文言文教案汇总七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许多人都对一些经典的文言文非常熟悉吧?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到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为了让更多人学习到文言文的精华,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文言文教案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文言文教案汇总七篇

文言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体会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出以公心的意思。体会祁黄羊的品质。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反复诵读,认真体会,能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体会祁黄羊公私分明、处事公正、一心为国的高尚的精神品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简介祁黄羊,了解时代背景。

  二、初读指导

  1、了解本文主要写了祁黄羊的什么事?

  2、理清文章层次,结合学习生字词。

  第一段(12):祁黄羊因病辞职。

  第二段:(311):祁黄羊两度荐贤。

  第三段:(12):祁黄羊举荐受称赞。

  3、分段指名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三、学习第一段,知道祁黄羊辞职的原因。

  四、学写生字

  五、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课后流利地读课文。

  3、查找有关祁黄羊的故事、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词串

  祁黄羊

  中军尉

  辞职

  举荐

  解狐

  祁午

  悼公

  深感意外

  十分惊讶

  出以公心

  外举不避仇

  内举不避亲

  2、选择以上词语概括课文内容。

  3、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祁黄羊是个怎样的人?

  板书: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

  过渡: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课文。这个故事,是在人物对话中展开的,这节课,我们就认真读读文中祁黄羊和晋悼公的对话,我们要通过人物的语言来感受人物的内心、人物的品质。

  二、学习外举不避仇

  师:打开书本,想想文章哪几自然段讲了外举不避仇的内容?请大家读读文章的3到7自然段。边读边想想人物会用怎样的语

  气、语调来说话,再体会一下人物的内心。

  生自读

  指名读,其他同学听,评议,他们读得像不像,从他们的朗读中,能不能听出人物的内心。

  生分角色读。

  分组读。

  三、学习内举不避亲

  解狐能担此重任,可没想到,解狐大病在身,卧床不起,不入就病死了,于是悼公只好让祁黄羊再举荐一位能接替他的人,请大家读9.10两节,从这里读出了什么?

  生自读,指名回答。(抓住想了想,又郑重)(惊讶)

  四、角色说话

  过渡:这就是读到人物的心里去了。同学们,读到这里,你有没有发现,祁黄羊这个时候,就在他辞职的几天里,一下子成了晋国人议论的对象,不止是悼公,整个晋国的人都感觉非常惊讶。如果你是晋国的普通百姓,如果你是文武百官中的一员,如果你是祁黄羊的亲朋好友,你会说些什么?来试试。

  学生练说。

  师:下面让我们听听春秋时期,人们对祁黄羊的不同声音。

  五、再次体会意外之感

  师:人们对祁黄羊的举荐众说纷芸,褒贬不一,他居然会举荐自己的杀父仇人,难怪悼公会

  出示:悼公深感意外,说:解狐不是杀你父亲的仇人吗?你怎么会举荐他呢?

  生齐读

  师:而在举荐祁午后,又让悼公感到

  出示:悼公十分惊讶: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你举荐他,难道不怕别人说你偏心眼儿?

  生齐读

  六、解狐、祁午所想

  师:而祁黄羊这样做,需要何等的勇气,需要何等的胸怀,当卧床不起的解狐听到祁黄羊举荐他时,他的心里感慨万千,他会想些什么呢?

  师:当他的儿子听到时,他儿子暗下决心。你能听到他心底的声音吗?

  七、祁黄羊的心声

  师:祁黄羊是正直无私的,他是怎么样表达自己的心里的想法的,读读第十一自然段。

  出示:主公让我推荐能替代我的人,事关国家安危,不能不慎重,我只是想,朝中的人哪个有军事才能,可以担此重任,我压根就没去想他是不是我的仇人或亲人。

  生读。

  师:从这一段你看出,祁黄羊有一颗怎么样的心?

  师:所以,他只是想到的是什么?

  而根本没去想

  (只是想,压根儿没去想)

  师:祁黄羊的心里一点不搀杂自己的私心,如果把人心比作天平,那祁黄羊的心就是最公正的天平,在这个天平上,他的指针一直指向的是什么?

  生:是国家的安危,是国家的兴亡。

  师:这就叫――

  (出以公心)

  (板书)

  师:这里的公就是指什么?

  (这里的公指的是国家的利益)

  八、学最后一段

  师:是的,他总把国家安危放在第一位,所以悼公被感动了,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出示最后一段。

  师:对这一句话,有没有自己的理解?(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

  指名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师:还可以叫什么?

  (出以公心)

  师:是什么意思?(心里装着国家的安危,不装着自己的恩怨。)

  师: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让悼公非常感动。几个月后,祁午接替了父亲,走马上任,军队管理得很好,悼公欣喜成分,在欣喜时,他心里不断发出这样的声音:

  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祁黄羊如此出以公心,真是难得!

  生读。

  九、小结:

  同学们,一个强盛的民族,一个进步的国家,一刻也不能没有祁黄羊这样大公无私的人。你知道还有哪些出以公心的小故事吗?

  指名说。

  回去把这些感人的故事讲给家人听,让更多的人记住像祁黄羊一样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故事,让更多的人受到感动。

文言文教案 篇2

  1、背诵课文,默写。

  2、知识点: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学弈》这个故事,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这个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以及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同时告诉我们看待事物可以有不同的角度和学无止境的道理。

  3、注释

  (1)字、词:

  弈:下棋。通国:全国。诲:教导。

  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鸿鹄:天鹅。援:引,拉。俱:一起。

  弗:不。矣:了。为:因为。其:他的,指后一个人。

  文中几个“之”的意思

  辩斗:辩论,争论。以:认为。去:离。

  日中:正午。及:到。

  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沧沧:寒冷的意思。

  探汤:把手伸向热水里。意思是天气很热。汤:热水。

  决:判断。孰:谁。汝:你。

  (2)句子: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译)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译)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孰为汝多知乎?

  (译)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3)译文:

  《学弈》

  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他教导两个学生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学生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心里却一直想着天上有天鹅要飞过来,想要拉弓引箭把它射下来。虽然他俩在一块儿学习,但是后一个学生不如前一个学得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两小儿辩日》

  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为什么事情争辩不已,便问是什么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而中午时要近些。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吗?”

  孔子也不能判断是怎么回事。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文言文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教学要求

  1·把诵读作为本课教学的重要环节,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鼓励学生自读,认真看注释,弄清大意。

  3·疏通文意只限于难词难句,学生理解就行,不搞机械的串讲。

  教学重点

  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教学难点

  1·难句译注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世:世上、世间。

  然后,这以后。

  世上有了伯乐,这以后(才)有千里马。

  ②“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是:这、这种。

  也:语气助词,在这里表示语气的舒缓停顿,可译为"啊"。

  虽:即使。

  能:能力,本领。

  才美:才能美质,指马的能力和长处。

  外见:表现在外面。

  常马:普通的马。

  安:怎么,哪里。

  也:语气助词,用于句末,和“安”配合使用,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呢”。

  这样的马啊,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本领,(却)因为吃不饱,力气就不充足,(因而)出众的本领也就不能显露出来。想要它和普通的马一样(跑)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2·《马说》的论点是怎样的?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分析: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就是本文的论点。提出论点后即举社会上“伯乐不常有”以致千里马常遭埋没的客观现实,以证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接着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的无知,从反面论证了论点。第3段又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第二个原因——使用不当。从另一个侧面论证了论点。

  本文.写作意图并不在于论证论点,而是在论证过程中突出了“食马者”的“不知马”,作者的真意在于谴责“食马者”的无知,对在位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示了极大地愤慨。

  课时安排

  第1课时:通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明确“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

  第2、3课时:翻译课文,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介绍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现在河南南阳县)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韩氏先人原是昌黎(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他多次被贬官降职,很受压抑。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也体现了这种精神。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韩愈本人遭遇也是这样,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本文便是他这类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三、解题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四、简介伯乐相马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五、通读课文

  1·教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

  2·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了解全文大意。

  3·讨论:

  ①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明确:比喻人才。

  ②伯乐指的是什么?明确:比喻识人才的人。

  ③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

  六、学习课文

  (一)学习课文第1段

  1·朗读课文第l段。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相马祗骈死槽枥

  3·教师补充讲解词义:

  伯乐善于相马的“相”字怎么解释?

  明确:察看,仔细地看。

  “相马”就是仔细审视、察验马的优劣。

  骈,并。骈死,并死,成双成对地死、一个接着一个地死。

  槽,是放饲料的食槽;枥,是系马、拴马的马棚、马厩,这两个字合起来可以不分开解释,用槽枥借指马食宿的整个环境,即养马的处所。

  介词“于”,都可作“在”字讲。介词“"以”,可以作“因为”讲。

  4·学生逐句读、译。

  5·教师归纳讲析

  提问: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

  明确: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所以作者劈头就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连词“然后”,表示两件事情的联系,后事续前事而起,没有前事就没有后事。

  世上先要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第二句从反面承接上文,转入论述。本来千里马是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是经常有的。表明千里马多伯乐少。第三句的“奴隶人”并非奴隶,指地位低下不识好马的养马人。因为没有人识得好马,即使有了好马,也只是交到他们手中一般地对待。“称”,著名、著称、出名。句末“也”字表示陈述语气。全句说:因此即使有了好马,也只能在无识的养马人手里遭受屈辱,直到相继死在马厩里,可见由于没有伯乐,千里马只落得个平庸地默默无闻地死去的不幸遭遇。

  第1段大意: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

  齐读第1段。

  (二)学习课文第2段

  1·朗读第2段。

  2·正音、析义(或辨形):

  外见xin(同“现”。)

  是,此,这。

  且,副词,犹尚且。

  安,疑问副词,怎么。

  3·逐句读、译。

  4·教师归纳、讲析:

  第一句:一天能跑千里的马,一顿有时会吃光一石小米。是说才能、本领特殊,食量也特殊。由于没有识马的人,只由喂马的将它一般地喂养,便显示不出它的特殊本领来。“而”字是连词,表示顺接,联系“不知”和“食(喂)”两个动作。不懂得它能一天跑上千里而一般地喂它。“也”字表陈述语气,“是马也”,“也”字表句中语气的停顿。“且欲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千里也”应译作:而且想要跟普通马一样尚且不可能达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提问: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

  明确: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第2段大意:无识马者则干里马无法日行千里。

  5·齐读第2段。

  (三)学习课文第3段。

  1·朗读第3段。

  2·学生读、译第3段。

  3·归纳、讲析:

  提问:“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明确: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文言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理解文言词语,学习摹状的说明方法;熟读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侧面描写的运用;数词直接修饰名词的'特殊用法。

  教学难点:

  侧面描写的作用;古今词义、用法的异同。

  教学性质:

  讲读课。

  简要的步骤如下:

  (一) 介绍“口技”,导入新课。

  (二)通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三)思考问题,分析课文,并注意文言知识点。

  1.文中哪一句话是全文内容的概括?

  2.第1段交代了什么,作用何在?

  3.文章怎样从正面和侧面表现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的?

  4.文章描写了几个场面,各是什么?由同学朗读,体会意境。

  5.结尾有何特点?

  6.本文侧面描写的作用何在?

  (四)完成课后练习第1—3题,串讲知识点。

  (五)归纳.写作特点。

  (六)练习背诵。

  (七)布置作业。

文言文教案 篇5

  教学设想

  教学重点:

  ①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伤仲永 教学设计。

  ②体会语言的简洁、洗炼。

  教学难点: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即如何理解课文最后~段作者的思想观点

  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

  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

  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妮?他的这句名言就

  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

  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

  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

  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二、学生自读课文,掌握以下内容。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隶: 谒: 谒: 扳: 称:

  2.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之

  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3.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三、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1.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③余闻之也|久

  2.理解课文结构层次。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简叙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第二部分:第3段,作者阐明观点看法。

  说明:第一部分以叙事为主,第二部分以议论为主,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伤仲永 教学设计》。

  四、请一位同学复述第1、2段的内容。

  1.思考:课文写了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和天赋。如:“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

  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混然众人矣”。

  2思考: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的负利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五、齐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

  1.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采用了议论的形式。

  2.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仅指什么?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3.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讲了两层意思:从“王子曰”到“不至世”,揭示仲永才能混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从“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更加可悲。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六、领悟课文语言表达简洁、洗炼的特点。

  1.文中“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三句中的几个副词对表达文意有什么作用?

  使真切、形象,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2.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的语言特色。

  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一个“利”字,

  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混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七、齐读全文,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八、语言表达训练。

  以“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感受。

  要求:

  ①声音洪亮,用普通话发言。

  ②中心鲜明,讲话的层次清楚。

  ③时间在2分钟左右。

  九、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文言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落实《考试说明》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的训练,集中训练学生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2、在学生掌握翻译的原则和方法上,加强学生踩点得分的意识,通过对已学的难词难句的突破掌握翻译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关键句子),强化得分点。

  2、掌握解题方法,答题步骤。

  3、调动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语境)等巧解难词难句。

  教学思路

  以练得法,以法导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尽量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方法

  讲授法 讨论法 归纳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资源

  网络 高三资料参考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和步骤:

  一、导语设计

  由同学自主谈谈翻译的困惑和亮点以及平时采用什么方法去突破,由此归纳出翻译的原则标准。

  译文标准: 字字落实

  一一 对应

  文从句顺

  二、自主探究,得出翻译的方法。(温故知新)

  1、练一练:

  ①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②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归纳:留——人名、地名、官名、制度名词等

  2、练一练:

  ①“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②“昼夜勤作息”

  归纳:删——无意义或没必要译出的衬词、虚词、同义互用等

  3、练一练:

  ①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②吾妻之美我者 ③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归纳:换——单音节词、通假字、活用、古今异义词等

  1、 练一练:

  ①大王来何操?②求人可使报秦者,不得。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归纳:调——变序句(主谓倒装、宾前、定后、状语后置、省略等)

  5、练一练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

  ②以相如功大,拜 为上卿。

  归纳:补——省略成分(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

  6、练一练 :

  ①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②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恶

  ③至七月,乃扶病入觐,奏对称旨。

  归纳:猜——利用字形、句子结构、语境等揣摩

  三、归纳总结

  字字落实 留删换

  三标准 一一对应 六方法

  文从句顺 调补猜

  四、试一试 行不行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庄子之齐,见饿人而哀之,饿者从而求食。庄子曰:“吾已不食七日矣!”饿者吁曰:“吾见过我者多矣,莫我哀也;哀我者,惟夫子。向使夫子不不食,其能哀我乎?!”

  (1) 吾见过我者多矣,莫我哀也。

  译: 。

  (2) 向使夫子不不食,其能哀我乎?!

  译:

  (操作步骤:收集学生的作业,在幻灯片上呈现学生的答案,让学生点评答案。在发现问题中运用方法,掌握方法。)

  五、高考链接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周维城传(节选)[清]张惠言

  嘉庆元年,余游富阳,知县恽候请余修县志,未及属稿,而恽候奉调,余去富阳。富阳高傅占,君子人也,为余言周维城事甚具,故为之传,以遗后之修志者。

  高傅占言曰:富阳人多称丰①能施与好人,然丰尝曰:“吾愧吴翁、焦翁。”吴翁者,徽州人,贾于富阳,每岁尽,夜怀金走里巷,见贫家,嘿②置其户中,不使知也。焦翁者,江宁人,挟三百金之富阳贾。时江水暴发,焦急呼渔者,拯一人者与一金。凡数日得若干人,留肆中饮食之,俟之息,资遣之归。三百金立罄。二人者,今以问富阳人,不能知也。丰又尝言:“吾生平感妇翁知我。”

  呜呼,市巷中固不乏士哉!

  [注] ①丰:人名;②嘿(mò):悄悄地

  (操作步骤:课堂上让学生在黑板上演练,课堂上通过高考真题演练,运用方法,及时纠错,巩固知识。)

  六、总结:学生谈学习心得,改善下次课堂教学。

  七、拓展延伸

  自我评价

  根据学情,设计课堂内容,注重高三复习的时效性,运用以练得法,以法导练的教学模式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构建和谐的课堂。

文言文教案 篇7

  一、筛选信息的解题步骤

  1.阅读,就是要对给定的材料进行整体阅读,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与层次。重视对全文通读,明确基本信息。记叙性的文字要理清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前因后果;议论性的文字要理清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等。对于一篇文言文,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就完全读懂,可在运用“跳读”法时,捕捉文中重要的信息材料。这些重要的信息,有时是有一定标志的,如全文的中心句、段落的起始句、段末的总结句、作者评论性的文字等。

  2.查找,就是要依据题干要求,判明信息的`指向,带着问题,去理解、辨析。如20xx年高考,题干中“田单兵不厌诈手段”即规定了信息指向,其中“诈”更是关键,答题如不能以“诈”引导思考的方向,肯定会失误。

  3.辨别,就是要辨明信息的边界。信息的边界规定了信息的外延。如20xx年高考题目,“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陈述的对象是燕王不是田单,虽然能间接表现田单行反间计的“效果”,但不属于“兵不厌诈”的实施手段。

  4.判断,就是判断正误,选出准确的答案。命题者在设置题目时,往往用“张冠李戴”“颠倒因果”“无中生有”等办法迷惑人,解题时要认真分析辨别。

  二、阅读史传类文字,在筛选信息的时候,应理清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人物。既是传记文章,必有人物,所记谁人?哪一个朝代?还涉及多少人?

  2.职官。史书中的人物,多是官员,所任何职?朝中官还是地方官?几度升黜?

  3.事件。传记文章,肯定是记载传中人的若干事迹,或孝义,或勤学,或清廉,或爱民,或抗上等,边看边要弄清楚,文中写了什么事,写了多少件事。

  4.品格。高考所选的纪传文,传主都是正派人物,而要求“筛选”和“提取”的信息,又往往是他们表现出来的良好品格,因此,阅读时,这方面应特别注意。

【文言文教案】相关文章:

狼文言文教案01-03

文言文教学教案11-07

【精选】文言文教案4篇01-26

初中文言文教案03-06

文言文《马说》教案03-13

有关文言文教案四篇03-26

有关文言文教案三篇03-24

实用的文言文教案3篇08-19

文言文教学教案10篇11-07

精选文言文教案四篇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