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4-06 10:21:58 教案 我要投稿

【必备】小学数学教案范文集合五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必备】小学数学教案范文集合五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并理解替换的策略,学会根据题中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或相差关系,用替换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 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 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替换策略。

  1.动画引入,学生续讲《曹冲称象》的故事。从曹冲是用与大象同样重量的石 头换大象,引出替换的话题。

  2.举出现实生活中替换的例子。通过为小明调换商品初步感知替换策略。

  3.揭示课题,引入例1。

  二、合作交流,探索学习替换策略。

  出示例题1的情境: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 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一)分析题意,弄清条件与问题。

  1.你是怎样理解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这句话的?

  2.引发思考,激起尝试的欲望。启发提示:这里6个小杯和1个大杯的果汁才是720毫升,要求小杯和大杯的容量两个问题,能直接求吗?能否将大杯容量与小杯容量两个量与总量720毫升的关系转化成其中一个量与总量的关系呢?

  (二)组织学生合作交流,先议一议怎样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再尝试列式计算。

  (三)汇报尝试情况,归纳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方法。指名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板演出算式,并讲一讲每步式子的意义。

  借助媒体演示总结:

  1.大杯换成小杯或小杯换成大杯的依据是什么?

  2.把大杯换成小杯: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一共需要几个小杯?也就是说9个小杯容量是720毫升,那就可以先求出每个小杯的容量。

  3.把小杯换成大杯: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又需要几个大杯呢? 720毫升果汁可以倒3个大杯。可以先求出每个大杯的容量。

  (四)检验。师引导:验证求出的结果是否正确,想一想可以怎么检验?

  ①把6个小杯的容量和1个大杯的容量加起来,看它是否等于720毫升;

  ②还要检验大杯的容量是不是小杯容量的3倍。(板书检验过程)

  总之,检验时要看所求出来的结果是否符合题目中的两个已知条件。

  (五)小结:替换的`关键就是把两种杯子替换成一种杯子。得出依据倍数关系进行替换,果汁总量不变、杯子的数量变了。

  (六)学习依据相差关系进行替换。将例1中大、小杯的倍数关系改为大杯比小杯多20毫升你还会替换吗?

  1.议一议,这时还能不能替换?

  2.讨论如果将7个杯子全看作小杯(或大杯)果汁的总量还是720毫升吗?是变多了还是变少了?

  3.试列式解答。

  4.小结与例一不同之处:根据大小杯的相差数进行替换时,总量变了,杯子数没有变。

  三、拓展应用,巩固运用替换策略。

  1.溜冰场:智力填空(分别用倍数关系和相差关系进行替换)

  ①○+○+○+△+△=14, △=○+○

  ○=( ) △=( )

  ②☆比○多1,☆+○+=10

  ○=( ),☆=( )

  2.试一试:三种量间倍数关系的替换题(图略)

  3.练一练:

  ①练习十七第1题 巩固据倍数关系进行替换。

  读题,弄清题意:集体分析,说出不同的替换方案(填空练习);尝试口头列式 解答,并反馈。

  ②教材例1后练一练巩固据相差关系进行替换。

  读题,弄清题意;集体分析,说出不同的替换方案(填空练习);试列式解答并反馈。

  四、总结反思,优化替换策略。

  1.今天学习了一种新策略是什么?运用替换这一策略解决实际问题,你觉得需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总结反思)

  2.师点一点:替换的策略就是将要求的某一问题用另一个问题替代。用替换策略解答的题目特征及替换时的注意点。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课本第63页例2;练一练;《作业本》第28页。

  教学目标:进一步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巩固解答按比例分配的基本方法,并能应用按比例分配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在连比中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与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连比(三部分比)的意义与分数应用题的关系

  教学关键:理解连比(三部分比)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你可以想到什么?

  (1)某班男、女生人数比是5∶4;

  (2)柳树、杨树棵数比是1∶6;

  (3)科技书和故事书比是5∶4。

  2、练习:

  (1)学校有故事书80本,故事书和科技书的本数之比是2∶3,科技书有多少本?

  (2)改编1题中的故事书80本为科技书有80本。

  分析:每题有多种不同的解法,想想你能列出几种不同的解法?

  二、新授

  1、出示例2:一种混凝土,由水泥、沙子和石子按2∶3∶5拌制而成。要配制这种混凝土6000千克,需要水泥、沙子和石子各多少千克?

  (1)想:2∶3∶5叫做水泥、沙子和石子这三种量的连比。意思是这种混凝土里水泥占2份,沙子占3份,石子占5份。

  (2)学生尝试解答。

  (3)反馈、讲评。

  2、试一试:一种青铜,内含铜88份,锡10份,锌2份。要炼制这种青铜400吨,需要铜、锡、锌各多少吨?

  3、补充:一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24厘米,长、宽、高的比是3∶2∶1,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三、练一练。P64。

  四、课堂小结。

  这堂课与上堂课有什么不同吗?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本》第28页。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一)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三)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学生初步认识一位和两位小数的基础上,进一步把认数范围扩展到三位小数,使学生明确小数表示的是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并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谈话引入:

  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有些数量不一定都能用整数表示,例如商品的价钱,就不一定都是整元钱,在进行测量的时候,往往不能正好得整数的结果,常常用小数表示.

  我们上学期已初步认识了小数,你能以元作单位,把下面数先写成分数,再写成小数吗?

  2.口答:(1)1角=(——)元=( )元

  (2)3角=(——)元=( )元

  (3)9分=(——)元=( )元

  (二)学习新课

  1.谈话引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小数.(板书课题:小数的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商品标价不够整元可以用小数外,在量屋子的高度时,它不够整米时,以米作单位也常用小数表示.

  2.教学小数的意义.

  (1)利用旧知识继续研究.

  我们已经知道1角是0.1元,就是把1元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

  是同一数量,那么十分之几的数用小数表示是几位小数?(一位小数)

  那么百分之几的数用小数表示是几位小数?(两位小数)

  (2)通过观察米尺,引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都可用小数表示.

  先想想,米、分米、厘米、毫米的进率分别是多少?

  板书:1米=10分米

  =100厘米

  =1000毫米

  观察米尺.提问:

  ①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几分米?写成分数是几米?写成小数是几米?

  学生观察得出: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分米,写成分数是

  3分米是多少米?用分数、小数怎样表示?

  师生共同明确:把1米平均分成10份,一份或者几份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

  ②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在尺子上是多少?写成分数是多少米?写成小数呢?

  学生观察米尺后得出: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1份是1厘米,写

  怎样把7厘米写成以米作单位的分数和小数?

  启发学生想:15厘米怎样写成以米作单位的分数和小数? 经小组

  第一位写1.所以15厘米是0.15米.

  明确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③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1份在尺子上是多少?(1毫米)

  千分之一米怎样用小数表示?

  启发学生推理得出:千分之一写在小数点右面第三位,写作0.001.

  9毫米、63毫米以米作单位写成小数分别是多少米?

  63毫米是0.063米.

  根据上述问题,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1份或几份的数都可以用几位小数表示?(三位小数)

  教师提出,我们还可以照前面的方法继续分下去,可以得到四位、五位……小数.

  启发学生根据前面3个问题的研究,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把1米平均分成10份,1份或几份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分成100份,1份或几份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分成IO00份,1份或几份可以用三位小数表示……)

  (3)启发学生概括小数的意义.

  启发性提问:

  ①上面例子都是把1米平均分成多少份?(10份,100份,1000份)

  ②这样的1份或几份,用什么样的分数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

  所以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也是10.

  师指出:像上面这些分数也可以依照整数的写法来写,写在整数个位的右面,用圆点隔开,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

  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分别写作0.1,0.01,0.001…等.

  阅读课本:95页结论.

  反馈:95页“做一做”.

  订正时说明意义,计数单位.

  (4)强化概念.

  启发性提问:

  ①十分之几的数用几位小数表示?一位小数表示几分之几?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多少?

  ②百分之几的`数用几位小数表示?两位小数表示几分之几?两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多少?

  ③千分之几的数用几位小数表示?三位小数表示几分之几?三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多少?

  ④每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三)巩固反馈

  1.练习二十第2题、第5题.

  2.填空(投影).

  3.判断下面各题是否正确?为什么?

  (四)作业

  练习二十第1~3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学生在第七册中已初步学习了小数,本节课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小数的产生,理解小数的意义,小数与分数的联系,小数的计数单位,从而对小数概念有更清楚的认识.

  教学小数的意义分两段进行.

  第一段,理解小数的意义,分两个层次.第一层利用日常生活实例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认识小数;第二层引导学生观察米尺的刻度,把1米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其中的1份或几份用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表示,使学生对小数的认识深入一步.

  第二段:抽象概括、明确小数的意义.

  通过一系列的启发提问,引导学生概括出小数的本质特征,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小数的联系及其所表示的意义,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单位间的进率.

  练习设计围绕重点,巩固概念,并针对易错、易混题,让学生在正误对比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达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板书设计

  小数的意义

  1米=10分米

  =100厘米

  =1000毫米

  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长1分米.

  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长1厘米.

  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长1毫米.

  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计数单位是0.1

  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计数单位是0.01

  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计数单位是0.001

  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圆各部分名称以及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

  2.能力目标:借助动手操作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渗透知识来源于实践、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的思想。

  教学方法:

  导练法、迁移法、例证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圆规、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结合实际、谈话引入新课。

  谈话引入:今天非常高兴能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

  研究一个数学问题。我们以前已经初步认识了圆,你能找出生活中哪些物品的形状是圆的吗?

  师:看来大家平时非留心观察。课前请同学们画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并把它们剪下来,你们准备好了吗?

  师:把它们举起来,大家互相看一看。回想自己画圆、剪圆的过程,你能说说圆是什么样子的吗?(师一手拿一个圆)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圆的边是弯曲的,跟以

  前学的长方形、正方形的边是不同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种平面上的曲线图形。(板书课题)

  生举例

  师强调——指物品的表面

  圆是没有棱角的,边是弯的;圆的边是一条曲线。

  二、引导探究新知。

  1.导:圆里究竟藏有什么秘密呢?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把你的圆对折,再对折,多折几次,把折痕画出来,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并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汇报。最后看看谁的收获多。(1分钟)

  2.师:你们组观察得真仔细!大家的发现可真不少,现在我们就把刚才的发现整理一下。

  3.展示探究结果。结合多媒体课件辅助,完整认识圆的特征(8分钟)

  谁来告诉老师,你有哪些新发现?

  那是什么原因呢?

  你怎样发现的?

  结合学生交流、汇报探究结果,及时引导梳理。主要从圆的圆心、半径、直径、等方面来认识。这里特别要注意通过板书帮助学生进行新知的有目的的整理。

  4.学习画圆(5分钟)。

  你是如何画圆的?

  课件展示如何画圆。然后学生动手练习,并强调画圆时应该注意些什么。——揭示圆大小

  位置的确定

  学校要修建一个直径是20米的花坛,你能帮学校画出这个圆吗?生演示操作

  三、应用拓展。

  1.基本练习(4分钟)。

  〈1〉投影出示

  找出下列圆的半径、直径。

  〈2〉半径、直径的相关计算。

  〈3〉概念的判断和识别。

  2.应用练习。(10分钟)

  〈1〉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的,车轴应安装在哪?

  如果车轮制成方形的、三角形的,我们坐上去会是什么感觉呢?结合课件演示

  〈2〉你能用今天学习的圆的知识去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吗

  (举行篝火晚会时,人们总是不知不觉会围成一个圆形,为什么?

  平静的湖面扔一小石子,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月饼为一般都做成圆形的,为什么?)

  看来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蕴含着丰富的道理,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来认识它,解释它、运用它。

  〈3〉同学们学到现在,已经很累了,我们来轻松一下吧。老师给大家猜一个谜语。有一个人在一片青草地上钉了一根木桩,用一根绳子拴了一只羊在那里。(利用电脑配上画面)

  师:羊吃草的情况与今天学的知识有关吗?我们来看一看羊吃草的范围有多大好吗?

  用电脑演示羊拉紧绳子旋转一周的情况,让学生直观的看到原来羊能吃到的草的范围是一个圆,拴羊的绳子与这个圆有什么关系吗?

  (是这个圆的半径)钉在那儿的木桩是这个圆的什么呢?(是这个圆的圆心)如果要让这个羊吃草的范围更大一点可以怎么办?(把绳子放长一点,也就是把半径扩大)如果要让羊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吃草,可怎么办?(可以把木桩移动一个地方,也就是移动圆心的'位置),这说明圆的半径与圆心与圆有什么关系呢?

  圆的半径决定了圆的大小,而圆的圆心可以决定圆的位置。

  四、总结全课(3分钟)

  1.质疑

  (篮球是圆形吗?表示圆心、半径和直径的字母可以随意改变吗?)

  2.这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

  不管怎么说,老师觉得同学们的学习表现是不错的,所以我提议:我们一起伸出手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句号是圆形的)

  延伸

  1.用圆作画。

  2.谈谈我眼中的圆。

  板书设计:

  圆的认识——平面曲线图形

  圆心(o)圆中心一点,确定圆的位置

  半径(r)线段

  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确定圆的大小,长度都相等〈在同一个圆里〉

  直径(d)线段,通过圆心,两端都在圆上,长度都相等。〈在同一个圆里〉

  半径和直径的关系d=2r

  教学反思:

  要让学生明白只有在同圆或等圆内,所有的半径才相等;所有的直径才相等;半径才是直径的一半,直径才是半径的2倍。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课题:

  认一认5

  教时:

  二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

  1.图形对照,认识16个常用汉字。

  2.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记住16个汉字的读音。

  教学过程:

  一、审题

  1、教师读题。

  2、说明本课要求:看图认识汉字。对16个汉字都要求能读准字音,理解字义,认清字形。

  二、指导

  1、看上排左起第一幅图,问:图上画的是什么?

  2、范读,指名读:刀。

  3、齐读,指名读:刀。

  4、按上面步骤学习其余15个汉字,均要求读准字音,理解字义,初步认清字形。

  三、练习

  1、出示卡片,个别、集体练读。

  2、集体、指名认读这16个汉字。

  四、反馈

  评价学生的认读情况,正确的予以肯定和表扬,不正确的及时校正。

  板书作业:

  熟读16个汉字。

  教学后记: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2-24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11-09

【精】小学数学教案01-26

小学数学教案【荐】01-24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01-24

小学数学教案【精】01-24

【热】小学数学教案01-24

小学数学教案【推荐】01-25

【荐】小学数学教案01-25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