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教案

时间:2023-04-06 09:02:05 教案 我要投稿

《长亭送别》教案范文锦集八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长亭送别》教案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长亭送别》教案范文锦集八篇

《长亭送别》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王实甫作为“文采派”代表的戏曲语言特点。

  2、学习情景交一融,运用景物气氛描写来烘托戏曲人物形象的写法。

  【能力目标】

  1、能通过反复诵读品味本剧语言的诗情画意之美,并正确赏析用诗词典故对人物感情与性*格的表达效果。

  2、能够根据剧情正确分析概括人物性*格及主题。

  3、能运用比较鉴赏的方法提高欣赏戏曲语言艺术的品位。

  【情感目标】

  能正确认识封建家长制与礼教思想对青年男一女爱情婚姻的压制与残害,能欣赏张生和莺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及叛逆性*格。

  第一课时

  一、由柳永〈雨霖铃〉导入。

  全词中心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对爱情执着追求,胜过荣华富贵的名句:

  次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以特殊时间、地点与景物衬托离愁悲苦的名句:

  今宵有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二、王实甫与〈西厢记〉简介。

  1、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

  2、〈西厢记〉是元杂剧四大爱情剧的.高一峰。

  3、四大爱情悲剧:

  王实甫〈西厢记〉关汉卿〈拜月亭〉 郑光祖〈倩女幽魂〉白朴〈墙头马上〉

  4、〈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试解题)是元杂剧中特殊的连本长戏,共五本二十一折。[唐、元稹〈莺莺记〉,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5、剧情简介。(参见〈导学〉与注解①)

  三、速读课文后,全班朗读全文,注意角色*转换及情感变化。

  四、整体把握呢哦容:本折库名为〈哭宴〉,题目为课文编者所加,试按谈两题各自侧重点,并按本题为线索把全折分为几个画面,分别拟定小标题。

  1、原题侧重送别的气氛情感,突出性*格矛盾而编题侧在地点、事件,留有悬念,但也较一般化。

  2、五里——短亭,十里——长亭,送君终须别,离愁万里长。崔莺莺在什么情况下与张生分离?在送别过程中有怎样的情感变化?可以分为几个场面?试给它们各拟小标题。

  [板书]莺莺→长亭送别←张生

  3、读到这里,我们耳边仿佛仍响着莺莺对张生深情的呼唤,眼前也会浮现出她泣涕涟涟的哀凄形象,它不禁使我们联想到上学期学过的两首诗词中情一人、爱人惜别的场面,试加以比较,本剧对离情的描写在场面、气氛上更接近于哪一首,而在情感表达上又更接近于哪一首?

  《雨霖铃》情景相融相生,触景生情,景由情生(虚写),情景相生。

  《孔雀东南飞》叙事抒情,直抒胸臆,缠一绵悱恻,海誓山盟,反抗封建家庭与封建礼教。

  五、朗读几个精美唱段。

  六、作业:

  1、试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比较与《窦娥冤》的不同。

  2、试分析崔莺莺与张生的形象,并概括本剧主题。

  第二课时

  一、复述《窦娥冤》的语言特色*,并与本文作比较,体会本文语言文采斑斓的特点。(注意本文描写、化用与用典)

  《窦》 唱词通俗《长》离愁别恨的绝唱→花

  本色*派 对白朴实优美动人的情诗间

  直抒胸臆 诗情画意的气氛美

  清新自然情景相生的艺术人

  纯属口语名句典故的化用的

  较少典故文采斑斓的语言风

  格

  二、试分析作者怎样通过戏剧语言来表现人物不同个性*,揭示人物之间自身的矛盾冲突,以而为主题服务?

  [板书]

  人物 感情性*格

  张生钟情贫寒白衣,为人诚挚,追求爱情与功名 爱情与功名

  莺莺深情名门之女,为人善良,重爱情轻功名

  红娘热情深为婢女,活泼善良,坚持正义绝不妥协 家长礼教与

  夫人无情相国夫人,盛气凌人,重富贵轻亲情 亲情爱情

  →愿天下有情一人终成眷属(反礼教,争自一由)

  三、开放讨论题。本文抒情特点是情景交一融,情随境迁,景随情生。请你引用唱词或对白来说明这三种情况。

  1、送别路上:借景抒情,情景相融,景语皆情语。“晓来谁染霜林一醉?总是离人泪。”最为动人,是直抒胸臆。

  2、饯行宴上:以心里感受的唱词抒发了悲伤无奈而刻意掩饰的内心愁苦,只一对句写句烘托气氛,这是景由情生之句。

  3、饯行宴上:莺莺以一曲[满庭芳][快AA][朝天子]直抒胸臆,表现内心难以抑制愁苦与强烈反叛不满之情。

  4、惜别一节:几乎全是直抒胸臆,只两组对句以景衬情,情景相生。

  5、离愁一节:因恋去身影远逝而极目尽处,触景而生情,情随境生,更突出“泪随流水急,愁逐野云飞”的无尽之苦。

  四、朗读全文。

  五、作业:

  1、《导学教程》之[同步驱动]部分。

  2、预习《闺塾》:

  ①了解汤显祖生平及代表作。

  ②了解《牡丹亭》全剧剧情。

  ③课文节选部分主要表现什么样的矛盾冲突。

《长亭送别》教案 篇2

  【课后案】

  【学习目标】

  1、品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2、揣摩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重点难点】

  品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理解《长亭送别》中曲词之美与剧作的故事之美、人物之美、意境之美的和谐统一。

  【方法指导】

  诵读法 点评法

  【内容链接】

  《长亭送别》相关资料: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西厢记》语言艺术上的一个突出成绩就是无论写景、抒情、达意,都能给人以具体可感的形象和意境。就拿抒情来说,当一种感情需要表露时,怎样才能把这种抽象的感情写得生动感人,首先只能借助于形象化的语言。尤其是诗词曲,抒情的成分重,既需要语言的高度浓缩精练,又要求有感染力,取得读者的共鸣,语言不形象,就很难达到预期目的。……语言的形象性大多来自对外界景物的比喻和联想,因此写景与抒情在古诗词中往往是一码事,写景是为了抒情,抒情必须借助于景物描写才能给人以具体感受。《西厢记》在这方面是很擅长的。

  《西厢记》之所以有那么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原因之一是:它的作者不仅善于从人物与人物的关系中描写人物,而且善于从特征性的生活氛围中描写人物。这样,他就引我们进入具体的生活中,使我们不仅看到一些人物,而且看到那些人物在什么环境中存在与活动,看到人物周围有什么样的景物以及那些人物对那些景物有着什么样的感受。

  【订正栏】

  【课后案】

  一、知识回顾

  王实甫,中国 (朝代)作家。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与生平事迹不详。他的创作活动大致在元成宗的元贞、大德年间。长期混迹于教坊、行院,与伎艺为伍,当是位不得志的落拓文人。编撰杂剧 种 ,只有代表作 、 与 传世,《贩茶船》、《芙蓉亭》各传曲文一折,余则散佚。

  二、深入探究

  (一)根据情节的发展,这一折可分为三个场面。

  1、赴亭惜别:

  (1)[端正好]中有哪些意象?组成了并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2)[叨叨令]一曲,将“车、马,被、枕,衫、袖,书、信”这些常用词带上“儿”字,加上一些叠音形容词,如熬熬煎煎、昏昏沉沉之类,用排比句巧妙组合衔接,并间以反复的感叹,造成怎样的艺术效果?

  2、长亭饯别:

  (1)[幺篇]“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一句采用了什么手法?

  (2)[幺篇]“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表现了崔莺莺怎样的思想感情?

  【订正栏】

  3、残照离别:

  [收尾]一曲最后一句是:“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李后主《虞美人》中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江城子》说:“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请比较分析上面四句曲或词。

  三、活动拓展

  将古代诗歌改写成现代诗,是鉴赏古诗词的非常有效的方式,它可以使我们在富有创造性的语言实践中,加深对原作的理解感悟,提高对作品的鉴赏能力。来看一首【一煞】的改写:

  青山,你为什么阻隔我送行的目光/疏林,你怎么这般的无情/四周升起的暮霭,遮住了你远行的背影/夕阳下的古道,吹刮着让人心痛的寂静/莫非是马儿也不忍分离?才发出阵阵的嘶鸣/恍惚间,我听到你归来时马蹄的声音/为你送行,在这秋风中,在这十里长亭……

  改写既不是翻译原曲,也不是完全抛开原文的创作。正确的.做法是:保留原来曲子的意境,尽可能借鉴原来的表现手法,发挥现代诗歌的特长,进行艺术的再加工、再创造。

  请展示【滚绣球】或【收尾】的改作。

  【订正栏】

  【答案】

  课中案答案

  1、维护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势力(老夫人)同反抗封建礼教、追求爱情和婚姻自由的叛逆者(莺莺、张生)之间的矛盾。

  “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眷属”

  2、赴亭惜别;把酒饯别;残照离别

  课后案答案

  1、(1)云天,黄花(菊花)、西风(秋风)、大雁、霜林

  蓝天的白云,萎积的黄花,南飞的大雁,如丹的枫叶,它们在凄紧的西风中融成一体,构成了寥廓萧瑟、令人黯然的境界。

  【端正好】一曲,点染了一幅空间广阔、色彩斑斓的图画:蓝天白云,黄花满地,西风凄紧,北雁南飞,霜林染红。前一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后两句是莺莺的自问自答,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经霜的树林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染”、“醉”二字,下得极有分量。前者不仅把外射的感受化为具有动态的心理过程,而且令离人的涟涟别泪,宛然如见。后者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至此,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2)音韵的回环往复,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莺莺那种如泣如诉、呜呜咽咽的声气口吻,宛然在侧。

  2、(1)夸张手法,意思是说因为离愁别恨而消瘦了。

  (2)珍惜爱情,轻视功名利禄。

  3、都是写愁高手。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物象,都饶有新意,各具特色。李煜将愁变成了水,秦观又将愁变成随水而流的东西,李清照又进一步将愁搬上了船,王实甫则把愁装在了车上。都很自然贴切,不着痕迹,且均意境完整。

  三、

  【滚绣球】修长的柳丝挽不住远行的脚步/萧瑟的树林止不了迫近的日暮。/唉!马儿怎会了解离别的苦楚?/夕阳又怎能体会相思的孤独?/幸福的清泉为你在瞬间干枯……/从今以后,伤心向谁来倾诉!

  【滚绣球】的改写,考虑到原作与今天生活的差异。对原作进行了语境转换,不求形似求神似,比较好地表达出原作的情调意趣。

  【收尾】山影寂寞/包围/重叠的泪水/夕阳萧瑟/埋葬/冰冷的花蕊/还在等谁/车载来思念的气味/空气里布满了心事/装不下/也无法入睡

  【收尾】的改写准确把握了原作的意境,借用原作中车儿“载不动许多愁”这一精妙手法,发挥现代诗歌意向切分组合山的自由灵活,在仿佛设问中,抒发出浓浓的离愁别恨。

《长亭送别》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把握剧情,鉴赏女主人公莺莺的艺术形象。

  2.体味剧作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鉴赏剧作富于文采的语言。

  3.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 数

  4.了解本课曲词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问答法、合作探究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教学重难点:

  1、把握、鉴赏女主人公的艺术形象,鉴赏剧作曲词的音韵美和体会其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2、在疏理剧情的基础上,重点赏读若干支曲词,通过诵读、比较,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进行文学鉴赏的训练。

  教学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西厢记》以及作者王实甫,初步感知“长亭送别”的相关情节以及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一、激趣导学:

  1.有一部戏曲演了几百年仍长盛不衰,剧中的故事流传了几百年,至今读来仍让后人柔肠百转,难以释怀,这就是王实甫的《西厢记》。 板书:西厢记 王实甫

  二、重点讲习:

  (一).作家作品介绍:《西厢记》和王实甫

  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所作杂剧14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 板书:元代杂剧家。

  《西厢记》前身是《西厢记诸宫调》,故事来源于唐元稹的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这三部书的区别是:《会真记》叙述少女崔莺莺和书生张生恋爱、终被遗弃的悲剧故事。莺莺的悲剧形象概括了中国历史上受封建礼教约束和被轻薄少年遗弃的善良少女的共同命运。《西厢记诸宫调》摒弃了《会真记》的悲剧结尾,以张生和崔莺莺双双私奔团圆作为结尾,剧中人物也更显个性化,比如崔母,完全是一个封建势力的维护者,成为崔张婚姻的直接障碍,崔莺莺,则成为了一个封建婚姻的反抗者。《会真记》和《西厢记诸宫调》为后来王实甫《西厢记》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基础。 《西厢记》中的女主人公崔莺莺是宰相家的千金小姐,一次偶然的机会,她遇见了白衣秀才张珙,拥有高贵地位的宰相千金与书剑飘零的布衣书生一见钟情,他们以清风明月为证,私定终身。但这却让崔莺莺的母亲恼怒不已,这种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是她万万不能接受的,她拿出家长的权威,以崔家三代不招白衣秀才为由,逼张生进京赶考,中的状元才能成亲。莺莺无奈只得在长亭送别张生,此时此刻,她会有怎样的一番滋味在心头呢?让我们来认识崔莺莺这位不同凡响的女子,走进她复杂而微妙的内心世界。 板书:前身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再前身唐代元缜《莺莺传》或《会真记》。

  (二).听课文朗读,疏通文意

  1.注意下面几个词语的读音

  玉骢cōng 迍zhūn迍 金钏cuàn 靥yè儿 揾wèn 挣zhèng揣chuài 谂shěn知 玉醅pēi 白泠líng泠 罗帏wéi 青鸾luán

  2.整体把握

  这折戏可以分为四个场面: 送别途中:【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 长亭饯别:【脱布衫】【小梁州】【幺篇】【上小楼】【幺篇】【满庭芳】【快活三】【朝天子】 临别叮嘱:【四边静】【耍孩儿】【五煞】【四煞】【三煞】【二煞】 惜别目送:【一煞】【收尾】

  三、设疑讨论

  学生朗读1-3、4-11、12-17、18-19支曲词,教师在每次朗读后介绍剧情,其他同学边听边勾画出表达莺莺情感的重要词语。

  明确:

  剧情一:暮秋时节,一辆轻车驶向长亭,车上坐的正是相国千金崔莺莺,面对满眼的秋色,想着即将远去的夫君,她不禁悲从中来。

  剧情二:车到长亭,她有多少的'话要对张生说,可有母亲和普济寺的长老在场,她只能把情思埋在心里,视线却一直被张生所牵。

  剧情三:母亲先行离开了,莺莺终于有了可以单独和张生在一起的短暂时间,她可以一吐衷肠了。

  剧情四:十里相送终有一别,望着张生渐渐远去的身影,莺莺心中的愁苦有谁能知呢?

  四、典题拓展:

  整体把握崔莺莺的内心情感

  我们读到的曲词是崔莺莺在长亭送别张生时的内心独白,是她内心情感的真情流露。她流露出一些怎样的情感呢?用四字短语概括。

  缠绵不舍 痛快忧愁 担忧牵挂 郁闷怨恨

  五、巩固训练:

  1、看影片《长亭送别》片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结合课文和《成才之路》了解元杂剧的有关知识。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元杂剧的有关知识,结合课文理解作者表达人物情感的方法,品味曲词的优美,评价崔莺莺的爱情观。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学:

  复习回顾昨天我们学习了元代杂剧家王实甫的《西厢记》片断“长亭送别”。

  二、重点讲习:

  杂剧,是元代最主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俗话说汉骈唐诗宋词元杂剧明清小说。下面介绍元杂剧的有关知识。

  1、元杂剧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纪君祥《赵氏孤儿》。

  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

  3.元杂剧的结构:一般是一本四折(“折”类似“幕”,限用同一种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一个完整的故事。(《长亭送别》五本二十一折)。

  4. 剧的角色:末(男主角)旦(女主角)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有特异之处的人,如张飞、李逵等。) 丑(俗称“小花脸”,大都扮演次要男角)。

  5.剧本的构成:唱(演唱)、科(动作或表情)、白(说白)。

  三、设疑讨论:

  结合课文分析作者表达人物情感的方法,品味借景抒情的写法。

  1、昨天我们说到“长亭送别”这折戏主要通过描述张生和崔莺莺长亭送别的事情,刻画了主人公崔莺莺缠绵不舍、痛快忧愁、担忧牵挂、郁闷怨恨的内心思想。那么,哪些段落最能表达出这样的情感?这些情感是从哪些曲词中概括出来的?

  明确:

  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脱布衫、快活三、朝天子、耍孩儿、一煞、收尾等。

  2、借景抒情是王实甫在“长亭送别”中最重要的一种表达情感的方法。在同学们找出来的这些段落中哪些段落采用的是“借景抒情”的方法?

  端正好、滚绣球、一煞等

  下面我们分析一下作者如何借景抒情的。请一个同学朗读“端正好”,其他同学思考作者怎样借景抒情的?

  明确:

  “端正好”鉴赏点

  紧 西风紧,秋风里莺莺的心也被张生的离去紧紧地揪着 醉 霜林象喝了酒一样红,莺莺也在离愁的折磨下象喝醉了酒一样不能自持 染 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自然之物中融入了人的愁苦 泪 一路离别泪,一路离别情。

  这段话作者化用范仲淹的“苏幕遮”,描写了一幅深秋、旷远又凄凉的秋景,通过这个秋景,我们感受到了莺莺心中那无以言表却又无处不流露的愁苦。

  3、朗读“滚绣球”,找出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并体会主人公的情感。

  明确:

  垂柳长条,疏林斜晖,迍迍行的马,快快随的车。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惯,“杨柳”在古诗文中是惜别的意象。再看“恨不倩疏林挂住斜阳”,大家知道离情难舍,寸阴可贵,作者无端埋怨疏林挂不住残阳,分明是在写情,此时的崔莺莺多么希望能够留住残阳,留住张生! 马儿慢慢行,车儿快快随是景,而实际抒发的却是不肯放弃的惜别深情。 在这里,莺莺眼中的枫林红叶,垂柳长条,加上前面的碧云、黄花、西风、归雁、车儿、马儿,都戴上了传情寄恨的标记,成了抒发情感的载体。

  4.再看“一煞”和“收尾”,大家齐声朗读一边。

  赏析:

  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和《端正好》当中的清晨景色相比,氛围更加萧瑟、凄冷。 在这样的背景下,莺莺怅然痴立,极目远送,发出“夕阳古道无人语”的感叹,这种感叹应与柳永的“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一样,是在感叹张生离去,欲语无人,是“除却天边月,无人知”的孤独与寂寞。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这种手法叫以实写虚。这种手法,我国古代诗人最善长,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春水喻愁,愁之多不言而喻;“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则把离愁写成刀剪之物,更为生动。诗句化用李清照的《武陵春》中“只恐江中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形象地表现莺莺离愁之重。 板书:写景抒情

  四、典题拓展:

  恋恋不舍、痛苦担心是夫妻分别是的人之常情,莺莺在送别张生时还有一种特别的心情是一般情侣分别时不一定有的,是什么之情呢?一起品读“朝天子”。

  1.在这里,崔莺莺还表露了这样的情感?

  怨恨

  2.怨恨什么?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3.在莺莺眼里中状元得功名与她的爱情相比是虚名微利,重要的是两情相悦,长相厮守,她这种对爱情的认识在课文中表现了多次,请分别找出表现莺莺珍重爱情、轻视功名利禄思想的句子。

  【幺篇】:“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朝天子】:“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折鸳鸯在两下里。” 科白:“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二煞】:“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4、对她的观点你是否赞同呢? (作长远打算,中状元后在厮守在一起不是更好吗?) (假如他一去不复返呢?他们的爱情就是悲剧,造成这种悲剧结局的祸首是谁?)

  五、要点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长亭送别》这一折以景物描写设置戏剧环境;渲染气氛,与主人公的离愁别恨天然浑成,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也许这是《西厢记》传诵千古的一个原因。 另外我们也剖析了主人公崔莺莺的形象,她鄙视功名利禄,鄙视等级观念,反对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念,反判封建的伦理观念,大胆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正是有这样独特的艺术形象,才使得《西厢记》历久弥新,为大家所喜爱。 诗人郭沫若曾经说过:文艺母亲的女孩儿里,要以《西厢》最完美,最绝世了。《西厢》是超时空的艺术品,有永恒而且普遍的生命。

  六、巩固训练:

  课后赏析《长亭送别》的曲词美。

  第三教时

  教学要点: 了解杂剧的曲调,赏析《长亭送别》的曲词美。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学:

  1.昨天我们学习了一只元杂剧,题目和作者分别是?

  《西厢记》之《长亭送别》,作者王实甫。

  2.元曲四大家是? …… 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

  3.杂剧的角色分别叫? …… 末(男主角)旦(女主角)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有特异之处的人,如张飞、李逵等。) 丑(俗称“小花脸”,大都扮演次要男角)。

  4.补充 《西厢记》是一部杂剧,以唱为主,由于古代的音乐没有音响资料流传,因此宫调的问题就成为曲学的难点。那么什么是“宫调”呢?宫调是音响的高低组成的调式。《长亭送别》用正宫,是惆怅的、悲壮的,它正好与崔莺莺当时的心情相配。杂剧每折都有一个宫调,每个宫调由许多曲牌构成,比如[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等等,曲词是按照一定的曲牌填写的文字,一般要压韵,讲究对仗。

  二.重点讲习 设疑讨论

  《西厢记》的曲词历来被人称道。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而《长亭送别》这一折又尤其突出。 这节课我们大家一起来赏析。

  1.首先,曲词熔炼了很多古典诗词,请同学们找找。

  明确:

  (1)化用范仲淹的词: 《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化用范仲淹的词句的作用是:取其秋景凄凉的意境,以烘托送别的凄冷氛围。

  (2)“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化用苏轼《满庭芳》,表现莺莺珍视爱情、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3)“未饮心先醉”:化用柳永《诉衷情近》中“未饮心如醉”一字之差,更加夸张,语意更加沉重,表现莺莺饯别时的极端愁苦。

  (4)“柳丝长玉骢难系”:柳丝是“留”“思”的谐音。

  (5)“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化用“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极言愁多。

  2.其次,善于运用民间口语,并加工为富有文采的文学语言。

  例如[叨叨令]这一支曲的词汇、语句都具是民间口语,但通过加衬字“儿”;通过变换叠音形容词,通过设置成排比句,造成一种音韵的回环反复,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把莺莺柔肠百结的离别苦痛,写得哀哀切切,见情见态。

  三、典题拓展

  全折巧用修辞。比喻、夸张、用典、对比、对偶、排比、反复、叠音、设问等等。特别是巧用夸张,并与比喻、用典、对比相结合,因情随物而设。下面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

  明确:

  (1)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2) 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夸张)表现情感折磨下的身心交瘁。

  (3) 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 (夸张兼比喻)写离别之情,达到愁极恨绝,无以复加的地步。

  (4) 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夸张兼用典)形容伤心之至

  (5) 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 (夸张、比喻和对比)以厌酒表现愁苦至极。

  四、要点总结:

  王实甫的戏曲语言以富于文采为特色,曲词之美,与剧作的故事之美、人物之美、意境之美和谐统一。

  五、巩固训练

  请以《长亭路》为题,将【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三曲改写成散文。

  板书设计:

  长亭送别

  王实甫

  场景 莺莺情感变化

  赴亭惜别(送别途中) 愁苦、怨恨

  长亭饯别 依恋、无奈

  残照离别(临别叮嘱) 担心、害怕

  离别愁思(目送行人) 眷恋、惆怅

《长亭送别》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读全文,理解情节,分析剧中人物形象,体会主人公在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

  能力目标

  1、品味曲词多用修辞,融古代诗词和民间口语为一体而富于文采的特点。

  2、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欣赏情景交融的特点。

  德育目标

  理解文中主题,领悟剧中的矛盾冲突和莺莺性格中的叛逆精神。

  【教学重点】

  1、积累有关知识,品析人物形象。

  2、欣赏曲词特点,品味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

  体悟莺莺离别时的心理,理解主人公的叛逆精神,明确本剧的戏剧冲突。

  【教学方法】

  1、策划分角色朗读和美读,在读中领略优美曲词的艺术魅力。

  2、运用现代化手段,扩大课堂容量,为学生欣赏课文提供帮助。

  3、引导、点拨学生对曲词的赏析、学习和领悟曲词的艺术手法。

  4、对曲词进行改写,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步骤】

  一、利用多媒体播放《长亭送别》的京剧唱段,营造学习曲词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多媒体屏幕显示。

  1、王实甫简介。

  2、《西厢记》全剧简介。

  三、阅读课文,整体整知。

  要求:1、学生轻声朗读全文,读准字音,掌握节奏,领会情感。

  2、结合注解,弄清句意,把文中化用的诗句和运用的典故画出来。

  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经学生讨论之后,利用多媒体屏幕展示有关化用的诗句及运用的典故。

  四、 初次品读课文

  请学生选出自己最感兴趣的.曲词,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并发表自己的评论。

  在学生初步感知的基础之上,结合《长亭送别》的连环画,叙述并归纳《长亭送别》的情节。

  五、 再次品读,分析人物形象。

  结合剧情,概括人物的个性特点。

  通过曲词把握主人公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

  六、 第三次品读,欣赏曲词美,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分小组阅读,以剧中人的口吻诵读课文,并推荐优秀者上台表演。

  总结本折戏的语言特点,

  七、选取任何一首感兴趣的曲词,改写为一篇散文。

  八、 总结。

  《长亭送别》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洛浦。给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它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首动人的离情歌。

  附板书设计:

  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因景生情

  送别路上→痛

  由情及景

  长亭饯别→移情于景→恨

  临行叮嘱→直抒胸臆→怕

  极目远送→化情入景→念

《长亭送别》教案 篇5

  第一课时

  (一)介绍作者

  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所作杂剧14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

  (二)介绍《西厢记》剧情

  (三)介绍《长亭送别》在《西厢记》中的位置、作用和本折中的字词。

  《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长亭送别》是第四本第三折,是全剧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断之一。随着剧情的发展,莺莺终于克服了身心解放的要求与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与张生私下结为夫妻。但老夫人逼张生赶考,崔、张爱情又面临新的威胁。无奈中,张生只好起程“上朝取应”,莺莺在长亭为他送别。这场送别戏共有十九支曲文,由莺莺主唱,既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也充分体现了王实甫剧作情景交融、富于文采的特点。

  (1)旦:女角。

  (2)末:男角。

  (3)洁:和尚的别称。这里指长老。

  (4)回避:避忌,顾忌。

  (5)做亲:举行婚礼。

  (6)长亭:古代道路上每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供旅行休息用,常常是饯别的场所。

  (四)介绍《长亭送别》三个场景

  (一)奔赴长亭:[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

  (二)长亭饯别:[脱布衫][小梁州][幺篇][上小楼][幺篇][满庭芳][快活三][朝天子]

  (三)临别叮嘱:[四边静][耍孩儿][五煞][四煞][三煞][二煞][一煞][收尾]

  (五)分析莺莺感情经历的起伏变化。

  《长亭送别》这一折,历来被誉为写离愁别恨的绝唱。崔莺莺对张珙缠绵依恋,两人刚刚订下白首之约,就要劳燕分飞,莺莺自然是难舍难分,在送别之中,她满心装的都是离愁别恨之情,但这些离愁别恨在送别的前前后后也经历了一些

  起伏变化。下面我们就一同走进崔莺莺的内心,体会主人公不同寻常的情感经历。

  长亭之别正值深秋时节。在奔赴长亭的路上,碧空浮云万里,遍野黄花萎积,耳边可以听到西风疾吹,眼底可以看见北雁南飞,一种离愁别恨油然而生。特别是清晨看到经霜的叶子如同酒醉的容颜,一定是离人的血泪将它染红。此时此景,坐在车内的莺莺是一种怎样的心情?请同学们注意[滚绣球]这支曲子。

  一支曲子唱下来,有一种情反复吟唱,这就是“恨”。首先恨相见得迟,莺莺与张生两情相悦,相见恨晚,要成佳配又每每遭变故;所以,莺莺的心中很不自在,“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便是这恨的缘由。是说刚刚结束了相思,又开始早早面对别离。所以莺莺一路上恨柳丝长却系不住离人马,恨疏林留不住斜阳,恨一声人“去也”折磨得她身心交瘁。

  长亭饯别的筵席上,老夫人安排大家入坐:张生和长老坐,小姐这壁坐,一桌宴席好似银河隔开牛郎织女,再加上长亭外也是黄叶纷飞,衰草萋迷,更加令人伤怀不已。酒席上,张生无精打采“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张生这些蹙眉垂泪,长吁短叹,莺莺是看在眼里,痛在心上。其实,莺莺的心情又何尝好?——“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夜,清减了小腰围”。面对即将分别的恋人,莺莺唱出了一腔怨情。这怨情正是深情的痴语。请同学们一起看[幺篇][满庭芳][朝天子]这三支曲子。

  [幺篇]是怨张生年少情薄,全不挂念数月来两人耳鬓厮磨的恩爱生活

  [满庭芳]是怨供食太急,子母们当回避,分别在际,竟不能与张生举案齐眉,厮守片刻。

  [朝天子]怨美酒无味,清淡似水,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怨世间人为了“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竟忍心“拆鸳鸯在两下里”

  此时在宴席上,莺莺的内心有了一些变化,奔赴长亭的路上她恨两人聚少离多,让她从此后不得不独饮相思的苦酒,但随着筵席的进行,分别的时刻越来越迫近,眼前的张生又只是唉声叹气,所以此时的莺莺内心非常怨恨功名利禄拆鸳鸯在两下里。

  霎时间杯盘狼藉,车儿投东,马儿向西。两人终于要面对最后的分别。这一刻更是千头万绪,百感交集。但是,请同学们注意莺莺叮嘱张生的第一句话和最后一席话。

  第一句说,“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最后一席话是“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在休似此处栖迟。”

  这些叮嘱超出了一般的缠绵之情。这说明在莺莺的内心隐隐有一种忧虑。因为张生得中与否都是对他们爱情的巨大考验:如果落第,老夫人不会承认这个白衣女婿;如果得中,张生又极可能成为高门望族的择婿对象;如果张生不是忠厚至诚的君子,那么,莺莺弃妇的命运就是不可避免的。应该说这种怕被抛弃的心理是当时女子很普遍的心理,只不过两情相悦的时候,人们往往会暂时忘记,一旦别离在即,它就会凸现出来让人不安,莺莺是一个多情的女人,自然也不能例外。所以最后分别时,莺莺的内心又凭添了忧虑。

  送别张生,莺莺懒上车儿,此时的心境又怎样?“便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这是说凡是人间可经历的离愁别恨现在都填满了莺莺的胸膛。看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怎一个“恨”字了得?怎一个“怨”字了得?实在是言语无法传达了。

  好,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来总结一下《长亭送别》一折,莺莺的感情经历了那些变化?

  (表面上)恨——怨——忧

  (实质上)依恋

  总之,在莺莺心中,“情”字始终是摆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至于功名利禄、是非荣辱,统统可以不管。这种“情”字当头在当时具有闪光的思想。由于《长亭送别》中,王实甫塑造了具有叛逆意识的崔莺莺的形象,这就使王实甫的《西厢记》比以往的“崔、张”故事都具有新意。下面我们先简要地了解一下关于《西厢记》故事的演变情况。

  “崔、张”的爱情故事最早见于唐朝元稹的《莺莺传》。写莺莺虽然主动偷食禁果,却无力逃脱弃妇的'悲惨命运。传奇的结局写张生自诩“善补过者”,实际上是为自己“始乱终弃”找借口。在小说中,莺莺没有什么反抗。

  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把莺莺对张生的爱与“报德”联系在一起。这样就把年轻人越轨行为写得合乎礼数。爱情就有了杂质。

  只有王实甫的《西厢记》写莺莺只知一个“情”。特别是《长亭送别》这一折,莺莺对“情”字作出了最好的诠释。所以说《西厢记》在主题思想上是远远高于从前的两部作品。《西厢记》的主题是“永志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就是说爱情才是婚姻的基础,只要男女间彼此“有情”,就应该让他们同偕白首;而一切阻挠有情人成为眷属的行为、制度,则应受到鞭挞。

  作业:(1)熟读全文,选择喜欢的曲子背诵。

  (2)说说《长亭送别》中有哪些曲词反映出莺莺珍视爱情,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一)鉴赏曲词,分析艺术特色

  《西厢记》流传至今,广为传颂,不仅因为它提出“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理想,还因为它“词句警人,满口余香”的艺术语言。下面我们从两个角度作一点鉴赏。

  (1)从“情、景、”的角度

  《长亭送别》是《西厢记》中情、景、境交融得极出色的一折。莺莺的离愁别情与不同环境中的特殊景物融合在一起就营造出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下面请同学们看[端正好]和[一煞]这两支曲子[端正好]一曲,是莺莺乘车去长亭时唱的,为我们展现一种非常开阔的境界。头上是一方青天,脚下是一片菊花地,境界是如此的空旷,人站在其中,一定会感到自身的渺小,感到无依无靠、空荡荡的孤独。这支曲子,莺莺唱到碧云、黄花、西风、归雁、霜林这些深秋之景,而这些深秋之景中,最惹人愁思就是霜林,“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它让人联想到莺莺的血泪在一夜之间将枫林全部染红。所以此时的霜林已经不是普通的霜林,它已经成为莺莺愁思的见证。这一支曲子将途中之境、深秋之景、离人之情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一煞]一曲,写莺莺目送张生离去,青山无情,挡住了送行人的视线,疏林不与人方便,没有挽留住斜阳,一骑绝尘去,转山坡,穿疏林,熟悉的身影在淡烟暮霭中依稀可见。分别后陪伴莺莺的只有冷清清的斜阳,秋风掠过禾黍,飘来声声马嘶,都撕裂了莺莺的心。这一曲描写的是四顾无人的郊外之境,又时值黄昏,因而这比[端正好]中途中之境更见凄凉。“青山”、“古道”、“夕阳”、“烟霭”不仅是这种自然环境下特有的自然景象,同时它们也都是传情寄恨的载体。而且这一支曲子通过时间的变化,写出了莺莺对张生的痴情:那种欲见不能的惆怅和不忍离去的眷恋之情。这一曲又是情、景、境的高度融合。

  (2)从“曲、词、意”的角度

  《西厢记》是一部杂剧,以唱为主,由于古代的音乐没有音响资料流传,因此宫调的问题就成为曲学的难点。现在,我们只能从一些文字记载来揣测唱腔的风格。那么什么是“宫调”呢?

  宫调是音响的高低组成的调式。古代音乐有七声宫、商、角、变徵、徽、羽、变宫。以宫为主的调式称“宫”,余称“调”,合称“宫调”。元杂剧常用“五宫四调”,即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合称“九宫”。《长亭送别》用正宫,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说正宫的声情是“惆帐雄壮”。可见《长亭送别》这一折的音乐应是惆怅的、悲壮的。

  上面我们说了宫调,下面我们说一说曲牌和曲词。曲牌就是曲的名称。比如[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等等,曲词是按照一定的曲牌填写的文字,一般要压韵,讲究对仗。

  《西厢记》的曲词历来被人称道。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长亭送别》这一折又尤其突出。

  首先,曲词熔炼了很多古典诗词,比如化用范仲淹的词《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化用范仲淹的词句的作用是:取其秋景凄凉的意境,以烘托送别的凄冷氛围。

  此外,在曲词中还零散可见一些对古典诗词原句或者表现手法的的化用,作一个总结:

  (1)“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化用苏轼《满庭芳》,表现莺莺珍视爱情、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2)“未饮心先醉”:化用柳永《诉衷情近》中“未饮心如醉”一字之差,更加夸张,语意更加沉重,表现莺莺饯别时的极端愁苦

  (3)“柳丝长玉骢难系”:柳丝是“留”“思”的谐音

  (4)“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化用“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极言愁多。

  化用原句或手法的作用:以原句特有的语意、情味和表达效果来与剧中的语境相契合,增添了语言的文采和表现力。

  其次,善于运用民间口语,并加工为富有文采的文学语言。例如[叨叨令]

  这一支曲的词汇、语句都具是民间口语,但通过加衬字“儿”;通过变换叠音形容词,通过设置成排比句,造成一种音韵的回环反复,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把莺莺柔肠百结的离别苦痛,写得哀哀切切,见情见态。

  最后,全折巧用修辞。比喻、夸张、用典、对比、对偶、排比、反复、叠音、设问等等。特别是巧用夸张,并与比喻、用典、对比相结合,因情随物而设。下面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

  (1)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同下)

  (2)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夸张)表现情感折磨下的身心交瘁。

  (3)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五岳低。(夸张兼比喻)写离别之情,达到愁极恨绝,无以复加的地步。

  (4)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张兼用典)形容伤心之至

  (5)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夸张、比喻和对比)以厌酒表现愁苦至极。

  《长亭送别》的艺术特点:

  情景浑然天成

  曲词妙笔生花

  有人说:《长亭送别》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一幅淡雅的水墨画,一支撩人心弦的离歌。我想我们对它的阅读理解还是比较粗浅的,希望对《西厢记》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选话题,作更深一步的学习。

  作业:

  (1)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总结整理本课涉及的字、词、句、文学常识等基础知识。

  (2)以“长亭路”为题,将[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三曲改写成散文。或者运用想象,以“临行”为题,将[耍孩儿]一曲改写成话剧片断。

《长亭送别》教案 篇6

  一、课型:赏析课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本课曲词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2。 通过诵读、品味、赏析,体会主人公在分别时复杂、微妙而丰富的情感,把握人物形象。

  3、通过解读文本,欣赏优美曲词,领略我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戏曲的初步鉴赏能力,掌握一定的吟诵技巧。

  2、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感受能力和判断能力。

  3、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由意象到意境,并由意境挖掘人物内心情感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理解《西厢记》歌颂爱情自主、婚姻自由的反封建主题。

  2.体验人物际遇和内心世界,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三、重点与难点

  通过对曲词的诵读,解读文本,分析崔莺莺复杂的情感世界,把握、鉴赏女主人公的艺术形象。重点赏读四支曲词,通过诵读、比较,培养学生鉴赏古代戏曲文学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讨论分析法,讲授法、诵读法等

  五、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进行文字图片投影、flash片断欣赏

  六、教学思路设计:

  《长亭送别》,历来被称为情景交融的典范,离愁别恨的绝唱。本折戏原题为《哭宴》。因此,本节课,我试图以“教师范读和引导学生品味相结合”为主要策略,以崔莺莺的眼泪为突破口,以写泪的的手法为桥梁,以诵读为辅助,以文学鉴赏为纽带,让学生通过诵读,去感受崔莺莺的眼泪,进而走进她那复杂的情感世界,实现“课堂有读书声”、“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说话”的`宗旨。并以此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古典戏曲的范式,想尝试着引导、启发学生,对“泪”作进一步的课外延伸探讨,读写结合,自己动手,通过写泪来展现人物的情感世界,实现文本的价值,让学生在读、赏、练的过程中体味阅读的快乐。

  七、教学教程

  (一)古琴音乐背景 (幻灯片一)

  (二)教师导入新课 (幻灯片二)

  由柳永的《雨霖玲》描写离别的诗句导入。

  (三)相关剧情介绍 (幻灯片三)

  普救寺一见倾心,救佳人张珙退兵。

  母命难违相思苦,红娘牵线订终身。

  长亭古道惨别离,金榜题名良缘成。

  (四)概括本折戏的剧情

  本折戏为四幕:㈠长亭路上;㈡长亭饯宴;㈢临行叮嘱;㈣依依送别。

  (五)明确本节课的切入点 (幻灯片4) “透过泪眼解离愁--走进崔莺莺的情感世界’’。

  (六)学生自读,找出在《长亭送别》里有哪些含泪的曲词?(学生找后,教师明确)。(幻灯片5)

  (七)赏析曲词[端正好]

  1、创设情景

  2、诵读指导

  学生齐读;教师点评;指名(或推荐)诵读,教师点评。教师引导:

  这是莺莺在往长亭去的路上所唱的,我们要注意体会,她与张生在长亭分别是一种什么情绪呢?我们首先要把握好基调,读出悲愁的情味,这就需要我们处理好语速的快慢、语调的高低、音节的轻重、语气的强弱等问题。

  教师范读:(我试着给大家朗读一下,请同学们再用心感受,用心体会。)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幻灯片6)3、赏析意境

  问题一:为什么要这样读呢?明确:把握意境,进而挖掘人物的内心情感。

  问题二:(提问)那么,[端正好]这支曲词,共描绘了哪些意象呢?明确:分别是碧天

  白云,黄花满地,西风阵阵,北雁南飞,霜林如血,离人落泪。

  问题三:这是典型的秋天景象,XX在《沁园春 长沙》中描绘的是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呢?该怎么读?明确:描绘了秋景的辽阔、绚烂,点出了万物竞上,生机蓬勃的景象。所以我们在读时就应该是激昂,高亢的语调

  问题四:同样是秋景,为什么这里不能那样读呢?你能从哪些关键的字词谈谈你的感受吗?明确:

  (1)紧,表现人物内心的感受心中的凄苦、冷落,随着离别的来临一次比一次更强烈。

  (2)染,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离人眼如滴血之泉,泪如黄河之水。

  (3)可见,“黄花”“西风”“孤雁”“霜林”一起构成了一幅凄清萧瑟之景。在这样的情景下又要和心上人分别,此情此景,我们可以用学过的有一句词来表达 :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 幻灯片 7)

  总结: 此曲将秋景与人的心情巧妙地联在了一起,营造了凄凉的景,难耐的情,很好地渲染了莺莺内心的悲情,为全折戏奠定了一个感情的基调。由此我们就知道了本折戏的“戏眼”就是:泪――总是离人泪。

  4、学生再读

  5、唱段欣赏 (幻灯片8)

  (八)解读崔莺莺的“泪”

  第一步:教师引导学生赏析[滚绣球],领悟崔莺莺的“泪”。

  1、问题:情人的离别,总是恨满愁肠,而莺莺的离别与一般情人的离别有什么不同呢?她的泪里包含什么特殊情感呢?(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2、指名诵读[滚绣球],教师对诵读稍加指点。

  3、品析:

  明确: 恨

  领悟情感:从剧情介绍可知,莺莺和张生,历经波折,方能结合,可昨夜母亲刚刚允婚,今日又要被迫分离,此情此景,莺莺怎能不黯然伤神? 所以,“泪”表现了莺莺不愿、不忍分别的内心伤痛。

  第二步:学生分组品读,领悟崔莺莺的“泪”。

  1、创设情景:再从崔莺莺的泪水里找出莺莺复杂的情感。

  2、布置分工:分三组,每组讨论一个曲词,并确定好中心发言人。

  3、明确任务:

  (1)先自读本组的曲词,找出关键词、关键句。

  (2) 品析“泪”中 ,传达出莺莺内心怎样复杂的感情?

  (3)这种复杂的感情,在本折戏的其它曲词里能够得到印证吗? (幻灯片9)

  4、方法提示:

  字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篇,不要将眼泪从特定的场景、情境中抽绎出来,一定要联系剧情的发展,联系整折戏甚至是整部戏的内容。前后左右同学自由组成学习小组,选好首席发言人,并在讨论中做好记录。

  5、 学生自读,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6、 第三步:展示学习结果,走进崔莺莺的情感世界。

  1、[朝天子]

  (1)请一位女生朗读。读后,老师指导、范读。

  (2)归纳:怨

  (3)总结:这眼泪里,包含了崔莺莺的两重恨,对母亲的怨恨,对俗门第观念的愤恨。莺莺含着眼泪坐在饭桌旁,此恨绵绵无绝期啊!(投影:泪:忠于爱情,鄙视功名,怨恨世俗观念) (幻灯片10)

  (4)学生再读曲词:

  2、[耍孩儿]

  (1) 归纳:忧

  (2)总结:这叫“中”亦忧,不“中”亦忧,崔莺莺忧心如焚。这眼泪中,包含了莺莺对婚姻前途深深的担忧。这是莺莺对张珙的真情告白:(投影: 泪 对爱人的担忧,内心忧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幻灯片11)

  3、[一煞]

  (1)归纳:思

  (2)总结:这是写莺莺临别之际的肝肠寸断及想象与张珙别后的场景。这真是: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平洲(投影:泪:相思之苦,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洲。 (幻灯片12)

  (九)感知人物形象。

  崔莺莺:美丽善良、多愁多情、忠于爱情、鄙视功名、悲情女性。 (幻灯片13)

  (十)课外延伸,读写结合

  练习: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我们自己,或者我们的亲友,师长,甚至陌路人,在委屈时,忧伤时,自责时,痛苦时,高兴时,都会流下情感的泪花,那么,请你设定一个情境,用简单的几句话,写出自己或他人曾经流下的泪,注意 : 通过写泪来写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母亲的泪,父亲的泪,同学的泪,老师的泪。) (幻灯片14)

  (十一)结束授课:欣赏弘一法师李叔同先生,根据《长亭送别》的意境,创作的歌曲《送别》。

  (十二)附:板书设计

《长亭送别》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品读曲词,运用多种方法鉴赏曲词

  2、过程与方法:朗读,品味,分析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剧情,分析崔莺莺的思想情感和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品读曲词,把握人物形象

  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上节课我们从一些背景资料中了解到,王实甫的《西厢记》是一部天下夺魁,千古绝调的杂剧之冠,其词章华丽,风韵优美,散发出如玉环绿珠、花间美人一般的绝代风华,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西厢记》,走进这花间美人般的世界

  设想:简单回顾上节内容,让学生尽快走入课文的情境

  二、 解题

  1、解读课题《长亭送别》

  2、复习柳永的.《雨霖铃》

  设想:从解题入手,引出“离别”的主题从柳永的《雨霖铃》引出传统的离别诗词“伤感”的情感特征

  让学生在学习中思考、总结,在体验中感受、提升,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的思维由教材的一个“点”到文学教学的“面”

  三、 鉴赏

  1、读课文的第一首和第二首曲词

  2、找到其中可以表现崔莺莺情感的词语或者句子,并且分析

  3、反复朗读,体会崔莺莺复杂的情感

  设想:在师生互动中,走进曲词,品味曲词

  四、 探究

  1、在这一幅长亭古道边,西风黄花时节,离别人儿泪垂的图画中,崔莺莺唱道“此恨谁知”……

  请大家散读后面的曲词,找到一些能体现出莺莺恨的内容的词语或者句子做莺莺的知音人,谈谈她恨什么呢?

  2、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崔莺莺是怎样的一个女子?

  设想:结合课文的曲词,深入探究崔莺莺恨的内容,启发学生对于人物性格的分析

  五、 总结

  《长亭送别》用唯美的笔触,诗化的意境营造出一幅伤感而怨恨的离别图,其中激荡着莺莺对爱情异常执著,追求自我个性的独特精神,从古到今感动着无数人,林黛玉赞之“词句警人,满口余香”,不愧为天下夺魁的经典之作

  六、 作业

  一、任选一个角度,选择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曲子进行鉴赏

  二、课外阅读:1、《诗经·上邪》2、《有所思》3、唐代王昌龄《闺怨》,比较分析这些作品中女主人公的形象

  设想:巩固课堂学习内容,付诸笔墨,提高能力

  引导学生对古代诗词中女子形象的思考

  附板书:

  长亭送别

  恨离别

  恨 恨约束 敢爱敢恨的女子形象

  恨制度

  恨女子地位

《长亭送别》教案 篇8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的主旨。

  2.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3.理解本文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融古代诗词和民间口语为一体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主旨和情景交融的特点。

  【教学难点】情景交融的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解读赏析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前一课我们学习了关汉卿的《窦娥冤》,了解了元杂剧中的一个个性鲜明、敢于反抗的妇女窦娥的光辉形象,今天我们将学习了解元杂剧中另一个勇于反抗现实的妇女崔莺莺的形象。

  二.介绍王实甫和他的作品

  王实甫(约1260-1336),名德信,字实甫,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他的创作活动时期约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据贾仲明《凌波仙》吊词介绍,王实甫在当时即享有盛名,常与演员、歌伎往。所作杂剧十四种,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及《韩彩云丝竹芙蓉亭》《苏小卿月夜贩茶船》各一折。剧作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崔莺莺、红娘、刘月娥等不同妇女的典型形象。他的作品戏剧性强,曲词优美,对元杂剧和后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西厢记》和《西厢记诸宫调》相比,在思想上更趋深刻。它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张,具有更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

  首先,《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作为相国小姐的崔莺莺和书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违忤。崔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他们最初是彼此对才貌的倾心,经过联吟、寺警、听琴、赖婚、逼试等一系列事件,他们的感情内容也随之更加丰富,这里占主导的正是一种真挚的心灵上的相契合的感情。

  其次,崔莺莺和张生实际上已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张生为崔莺莺而“滞留蒲东”,不去赶考;为了爱情,他几次险些丢了性命,直至被迫进京应试,得中之后,他也还是“梦魂儿不离了蒲东路”。崔莺莺在长亭送别时叮嘱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她并不看重功名,认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即使张生高中的消息传,她也不以为喜而反添症候。《西厢记》虽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团圆结局,但全剧贯穿了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显示出王实甫思想的进步性。

  三.预习检测: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D)

  A.谂知(nian)暮霭(ai)胸臆(yi)B.泠泠(leng)相偎(wei)栖迟(qi)

  c.赓续(geng)玉醅(pei)揾做(wen)D.萧瑟(se)憔悴(cui)顷刻(qing)

  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D)

  A.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B.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

  c.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者。

  D.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E.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

  3.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C)

  A.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端饭的盘子)虽然是厮守得一时半刻(相守)

  B.虽然眼底人千里(眼前)趁路程节饮食(赶)

  C.也合着俺夫妻们共桌而食(和着)寻思起就里(内中的实际情况)

  D.一递一气长吁气(交替)再休似此处栖迟(留恋)

  四.理清剧情结构

  第一部分(“夫人、长老上”——“素与我恓恓惶惶的寄”):赶赴长亭。表现崔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第二部分(“做到见夫人科”——“专听春雷第一声”):长亭饯别。主要刻画崔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崔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第三部分(“[四边静]霎时间杯盘狼藉”——“小生又生此念”):临别叮嘱。主要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

  第四部分(“[一煞]青山隔送行”——结尾):夫妻分别。描写崔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五.理解第一部分:

  1.[端正好]一曲是化用谁的诗词?你能背诵原作吗?

  提示:范仲淹《苏幕遮》一词——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2.[端正好]一曲所写的环境起何作用?

  提示: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崔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的心情;后二句自问自答,采用夸张手法表现了崔莺莺因张生即将远离而无限感伤的心境。

  3.[滚绣球]中哪些词极力体现出主人公难分难舍的心情?

  明确:每一句都有:迟、疾、难系、挂、迍迍、快快、早、松、减等。

  4.[叨叨令]中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几个叠词?这种手法和这些叠词的运用有何艺术效果?

  提示:排比手法;五个叠词;排比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了音节和声韵的回环流转,产生了“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六.朗读第一部分,体会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七.布置作业:

  1.尝试改写第一部分的三首曲子,写成现代诗歌。(任选一首)

  2.背诵这三首曲子。

  第二课时

  一.交流上一节课布置的改写诗歌,做出适当的评价。集体背诵三首曲子。

  二.分析第二部分

  1.从夫人的说话看,她是怎样一个人?

  提示:贪图富贵权势的势利的贵族。

  2.[脱布衫]中也有环境描写,这里有何作用?

  提示:渲染张生内心因离别而产生的惆怅凄凉之情。

  3.“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一句采用了什么手法?与哪一诗句所表情意手法相同?

  提示:夸张手法,意思是说因为离愁别恨而消瘦了;与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同。

  4.“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表现了崔莺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珍惜爱情,轻视功名利禄。

  5.[满庭芳]中用了几个典故?其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运用孟光献饭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体贴之心;运用“望夫石”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爱之深切。

  6.“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一句化用的是谁的诗句?

  提示:范仲淹《苏幕遮》——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7.“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这个典故出于何处?用此典故表明了怎样的意思?

  提示:语出苏轼《满庭芳》词。表明了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痛恨态度。

  三.分析第三部分:

  1.夫妻赠诗表现了二人怎样的心情?

  提示:崔莺莺告诫张生切勿忘记她;张生则发誓永无别恋。这充分展示了二人深厚的情谊。

  2.怎样理解[耍孩儿]中的典故?

  提示:“红泪”借王嘉《拾遗记》的典故,司马青衫借白居易《琵琶行》的典故,表现主人公因离别而生的伤心之情。“伯劳飞去燕西归”则用牛郎织女的典故表现两人缠绵难舍的心情。

  3.[五煞]表明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

  提示:对张生的生活的关心,千叮万嘱,真情自现。

  4.[二煞]中所用是几个典故?这些典故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三个典故,见课本。其作用是表明崔莺莺对张生的担心。

  四.分析第四部分:

  1.[一煞]中再写环境,其作用是否与先前所写相同?

  提示:稍有不同,这里是表现崔莺莺目送张生远去时那种凄怆悲苦的眷恋之情。以所见之物,写内心深藏之情。

  2.[收尾]中写‘残照’其含义是什么?

  提示:以“残照”表现内心的怅惘失意之情。

  五.体会《西厢记》的语言特色:

  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展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增强感染力;二是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使语言既清丽华美,又生动活泼。

  (自由朗读全文,再次体会语言特点。)

  六.讨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抓要点:歌颂真诚的爱情,表现反封建、轻名利的思想。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四题。

  2.完成[同步训练]。

【《长亭送别》教案】相关文章:

《长亭送别》教案11-08

《长亭送别》教案范文集合6篇10-20

《长亭送别》教案范文汇编6篇10-18

《长亭送别》教案范文锦集10篇10-18

《长亭送别》教案范文汇编六篇10-14

《长亭送别》教案模板汇总七篇10-15

《长亭送别》教案模板汇编十篇11-01

渡荆门送别的教案03-04

黄鹤楼送别教案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