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04-02 16:10:10 教案 我要投稿

【热门】语文教案范文集锦8篇

  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热门】语文教案范文集锦8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王、助、哨”等14个生字,会写“王、从”等6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理解内容;初步理解“把字句”和“被字句”的区别。

  3.在读中领悟小英雄的行为,表达出对小英雄的崇敬之情。学习王二小那种智勇双全、不怕牺牲的精神,培养学生从小树立热爱祖国、珍惜现实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自主识字、写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交流感受;体会二小的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精神。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的挂图(或幻灯片、课件)。

  2.《歌唱二小放牛郎》的录音磁带。

  3.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教学案例(一)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小朋友,你们爱听音乐吗?我们来欣赏一首歌曲。

  播放《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歌曲录音,把学生带入意境。

  2.小朋友,你们知道这首歌是歌唱谁的吗?(根据回答,板书课题23王二小)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英雄王二小的故事!

  二、借图识字,理解图意

  1.出示三幅挂图,指导学生按顺序一幅一幅地观察,边看图边思索:每幅图画了什么内容?按照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的句式,把三幅图连起来说一旬话。要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上人物的动作、神态,想象他们会想什么,要做什么?

  .引导学生借助挂图引出生字,并认识生字。

  图1:王二小在干什么?(边放牛边帮助八路军放哨),认识生字“助”,“哨”。

  图2:敌人在干什么?(大扫荡,要王二小带路),认识生字“敌”,“荡”。

  图3:王二小怎么做的?(装着顺从,把敌人引进埋伏圈),认识生字“顺”。

  假设:结果怎么样?(敌人杀害了王二小,被八路军全部消灭),认识生字“突”,“枪”,“杀害”,“英雄”,“冲”,“部”。

  3.出示生字、词语卡片,读准生字、新词,反复练习。

  三、整体感知,理解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标出生字并多读几遍,不懂的地方标上“?”,标出自然段。

  3.同桌合作,互相读一读。

  4.小组合作,组长组织并检查生字掌握的情况。

  5.请学生分别读课文的五个自然段,其他学生注意听,再次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四、自主探究,研读课文

  1.找一找:找出与四幅图相对应的课文段落,读一读。

  2.画一画:在段落中画出直接写图意的句子,读一读。

  3.问一问:给时间让学生质疑不理解的词语,如:儿童团员、扫荡。

  4.议一议:为什么王二小是小英雄呢?

  5.说一说:照样子说。

  例:王二小把敌人带进埋伏圈。

  敌人被王二小带进埋伏圈。

  (1)敌人把王二小杀害了。(2)敌人被八路军消灭了。

  王二小被八路军把。

  五、随堂巩固,巧妙练习

  1.认读卡片,巩固生字读音,采取开火车的形式。

  2.自由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巩固所学

  1.以卡片检查生字。(先带着拼音读,再去掉拼音读。)

  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师生评价。)

  二、逐段理解,品味感悟

  1.学习第一、二自然段,明白王二小带敌人进埋伏圈的原因。

  (1)自由读文。

  简介抗日战争的时代背景,帮助理解“儿童团员”、“常常”、“放哨”、扫荡”的意思。

  (2)出示句子:他常常一边放牛,一边帮助八路军放哨。

  说说王二小是怎样放哨的?(一边放牛,一边警惕地望着远方。)

  一边……一边……在这里指什么?(指王二小同时做两件事:放牛、放哨。这么做,既不耽误放牛,又可借放牛做掩护,帮助八路军放哨)

  (3)句式训练:一边……一边……

  (4)为什么敌人要王二小带路呢?(敌人出来“扫荡”迷了路)

  (5)想像迷了路的日本鬼子看见二小时的.情景,谁能来说一说、演一演。

  (6)思考:面对自己痛恨的日本鬼子,二小他是怎么做的呢?

  2.学习第三、四、五自然段,感悟二小是个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小英雄。

  (1)“顺从”是什么意思?王二小真的顺从吗?从哪个词看出来?(装着)王二小为什么要“装着”?

  (2)讨论:王二小如果不这样做,会怎么样?从这里可以看出王二小是个怎样的孩子?(机智勇敢,不怕牺牲)

  (3)“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这句话什么意思?(周围都有八路军在埋伏,敌人被包围了)

  (4)(轻缓、悲痛的语气)知道自己上了当的日本鬼子竟残忍的杀害了小小年纪的二小,八路军叔叔们含着眼泪,高喊着:“冲啊!

  为王二小报仇!”消灭了全部敌人。

  ①体会八路军叔叔们的心情。

  ②有感情地读一读最后一段。

  (6)思考:王二小是为什么牺牲的?他是怎样一个人?

  (小组讨论,汇报:王二小是为帮助八路军消灭敌人而被敌人杀害的。他是个机智勇敢的小英雄)

  三、指导朗读,升华感情

  1.引导学生观察插图中王二小的神态,想象出王二小的语言、行动和内心活动,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2.找出文中最打动你的句子读一读,读出感情;再以《歌唱王二小》的乐曲为伴音,指导学生有感地朗读课文

  四、识记字形,指导写字

  1.先自学生字,然后同桌分析字形结构,说说每个字的部首及记忆方法。

  2.全班交流记忆生字的方法。

  3.练习扩词,加深对字义的理解。

  4.教师示范指导:

  (1)“边、这、进、道”的部首都是“走之”,应重点指导,写时注意:三笔写成、点和横不要连、捺是平捺,不要写斜。

  (2)“从”的第一个人的捺变成点。

  5.学生描红,临写。

  6.优秀作品展示,师生评议。

  五、课后延伸,实践拓展

  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收集更多小英雄的故事,在班队活动课开展“学习小英雄、争当小英雄”活动。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3、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1)实地观察爬山虎。

  (2)写观察爬山虎的日记。

  2、投影片。

  3、多媒体课件:

  (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给课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

  教学准备:

  1、实地观察爬山虎。

  2、写观察日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爬山虎的脚》。

  3、对课题质疑。

  二、检查预习: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

  三、出示学习目标、自读。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开火车拼读、纠音。(字形重点:隙、漾)

  2、解释生字词。

  五、默读、思考: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分段。

  3、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

  六、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

  (1)这一段讲了什么?

  (2)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2、提问

  七、教学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

  2、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1)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从哪个词看出来?

  (2)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

  (3)讨论、归纳: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3、重点指导朗读第3、4句。

  4、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2自然段。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最好。

  八、质疑。

  九、做练习3

  板书设计:

  25爬山虎的脚

  刚长出:嫩红——→嫩绿

  叶子

  长大了:绿得新鲜一顺儿朝下均匀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漂”;读写“喜欢”等9个词语,并初步学会运用;会用数量词“一颗”“一棵”“一片”“一滴”。

  2、能给“大海上能航行轮船和军舰”换一种说法。

  3、会背诵这首诗。

  4、感受集体的力量大,初步培养热爱集体的思想感情,愿意和小朋友一起学习和游戏。

  教学重点:

  课文各节内容的理解,用因果句式说话,概括每节的意思;用“喜欢”造句。

  教学难点:

  明白物与事(集体力量大)的联系,以事物来揭示道理。用多种句式给“喜欢”造句。把排列错乱的词整理成句。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

  2、看图,朗读,理解课文第1节的内容,明白“我”喜欢繁星的原因。

  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

  (1)出示课题,教学喜字。

  (2)谁能接着课题往下说,你喜欢什么?

  2、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范读课文,初知内容。

  说说:课文中的我喜欢什么?

  (2)自由读课文,读准知音。

  (3)检查字词

  重点正音:洋、航、量、晶、行、顶、喜、集、体。

  重点分析:晶、喜、轮

  这是一首诗,每三行为一节,每节之间空一行,共有几节?指名分节读,及时正音。

  3、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节。

  问:我喜欢什么?为什么?

  (2)出示一个月亮、一颗星

  你有什么感觉?

  (3)出示:满天星斗

  你觉得怎么样?

  (4)你喜欢什么?为什么喜欢繁星?

  (5)指导说话:你喜欢繁星,是什么原因?用……因为……句式说话。

  什么原因,所以你喜欢繁星?用因为……所以……说话。

  (6)指导朗读。读出我喜欢的.感觉。

  (7)说说节意。

  第一句:我喜欢什么?

  第二句:为什么喜欢的原因。

  (7)齐读这一节。

  5、书写指导:喜、晶、集

  完成课堂作业第一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生字、词。

  2、朗读、理解课文第二、三、四小节,明白“我”为什么喜欢树林、海洋、集体的原因,懂得“集体的力量大无比”的道理。

  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字词。

  晶是什么结构?集体是什么意思?

  2、回顾第一节学法。

  (1)齐读第一节。

  (2)说说:你喜欢什么,为什么喜欢,用……因为……句式说一说。

  (3)第一节讲了两层意思。

  3、自由朗读二、三、四节,说说每节写法上有什么相同。

  4、看图,朗读,理解课文二、三、四节,用学习第一节的方法来学习。

  (1)学习第二节

  指名读,思考:我喜欢什么,为什么?

  出示一棵树,理解不顶用。看图说说为什么一棵树不顶用。

  你喜欢什么,为什么喜欢树林?用我喜欢……因为……说一说

  再用因为……所以我喜欢……说一说。

  指导朗读。

  (2)学习第三节

  看看图,读读课文,说说一滴水和海洋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一滴水漂不起纸片,大海上能航行轮船和军舰?

  老师演示试验。

  说说你喜欢什么?为什么喜欢海洋?

  指导郎读。

  (3)学习第四节。

  这一节讲什么?

  我为什么喜欢和集体在一起?

  指导郎读。

  5、课文哪一节最重要?为什么要写前面几节?

  6、郎读课文。

  7、做课堂作业2、3、4。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总结全文,进一步体会“集体的力量大无比”,初步培养热爱集体的思想感情。

  2、用“喜欢”写一句话。把排列错乱的词语整理成通顺的句子。

  3、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1、郎读课文,指导行为。

  (1)分节读课文。

  (2)说说我为什么喜欢繁星、森林、海洋、集体。

  (3)用自己看到的或亲身经历过的事来说说一个人的力量小,集体的力量大无比。

  (4)小结。学了这首诗,我们知道一个人力量小,集体力量大。我们都是集体中的一员,我们要热爱集体,为集体出力,为集体争光。只要我们团结起来,齐心协力,我们的力量就大无比。

  (5)看图说说谁做得对,为什么?

  (6)说说自己平时是怎么做的。

  2、学习用“喜欢”写一句话。

  (1)喜欢:就是喜爱的意思。课文中的“我”喜欢繁星、森林、海洋。“喜欢”可以说喜欢一种事物,可以说喜欢一种活动,也可以说喜欢做某一件事。

  (2)看图,说说图上花了谁在干什么?再用上“喜欢”来说一说,然后写下来。

  3、学习把排列错乱的词语连成句子。

  (1)读词语。

  (2)说说第一句是讲什么地方怎么样?

  (3)说说第二句是说什么大无比?

  (4)把词语整理成句子写下来,加上标点符号。

  4、背诵课文

  (1)朗读课文

  (2)教师领读第一句

  (3)背诵全文。

  板书:

  繁星一颗星

  树林一颗孤树

  海洋一滴水

  大家一个人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认识8个字。认识“火字旁”“竖心旁”。

  2、了解词语意思。

  3、能照样子进行词语搭配。

  4、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结合课文展开想象和联想。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结合课文展开想象和联想。学会本课生字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结合课文展开想象和联想。

  2、能照样子进行词语搭配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

  1、利用拼音认读生字,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加字,自由读

  2、同桌对读,小组读,引导学生熟读课文。

  (1)汇报读;评议

  (2)指导读

  (3)练习读

  3、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二、熟读课文,加强朗读指导

  1、自己小声读课文,边读边想:

  (1)这首儿歌写的是什么时候?从那看出来的?读

  (2)晚上,小朋友快睡了,应该怎么读不打扰他?自己练一练

  2、书中的问号表示什么?表示问句的语气该怎么读,自己练一练,看谁读得有语气

  3、最后一句:小朋友睡着了,该怎么读呢?自己读一读体会

  4、理解“遥控”

  遥控()关上()

  三、朗读课文

  四、背诵课文

  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结合课文展开想象和联想。学会本课生字,能结合课文展开想象和联想。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认识8个字。认识“火字旁”“竖心旁”。

  2、了解词语意思。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偏旁

  二、朗读课文

  三、认读词语卡片

  四、学习生字

  1、拼音认读生字

  2、说说怎样记住这个几个字

  (1)交流记字方法:火——灯心——怕(认识竖心旁)

  比较记字:这()为()火()白()再()

  连()力()灯()怕()在()

  (2)指导“为”“再”的笔画顺序

  3、卡片认读生字、词语

  五、书写生字

  1、利用笔顺跟随自学描红

  2、观察范字,仿写

  3、指导评议,仿写练习

  六、作业:完成生字书写

  教学反思:

  本课重点指导汉字的书写,同时培养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多数学生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并能初步感受到汉字的美。学生在书写时能够认真观察,个别的学生观察不认真,写字的姿势还需要纠正。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识字表生字,读准发音,记清字形。

  2、学会写字表生字,能够读准发音、记住字形,用正确的书写姿势进行 规范的书写,把字写美观、工整、大方。

  3、学习抓住典型场面进行描写以突出主题的写作手法。

  4、感受“巩乃斯的马”的可爱,体会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感。

  重点难点:

  1.学习对“马”的两个场面描写。

  2.体会“马”的精神和“人”的情感的合拍。

  教学方法:

  洋思模式

  教具准备:

  录音机、录音带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天马》和两篇有关写马的古诗。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当代散文家周涛写作的《巩乃斯的马》。

  二、初读感悟

  1、出示生字词

  [1]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要认真听,注意读音是否正确。

  你对哪些词不理解?谁能来解答?你是怎样解答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2]你认为哪个字容易写错?怎样写漂亮?

  2、指名朗读课文

  课文写了什么?(抓内容)学生速读课文,明确:夏天雨中群马奔腾。

  夏日雨中群马奔腾对激情的肯定、对生命的赞赏

  三、细读课文

  1、指名读第一段:你从这段中读懂了什么?从哪些词句中读懂的?本段的最后一句起到什么作用?(过渡句,承上启下的作用)

  指导朗读:读出暴雨来时的猛烈急促。

  2、默读2、3段栽

  思考:[1]画出这两段中的比喻句,从这些比喻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边读边记在书的旁边做批注,可以是自己的感想,可以是自己的疑惑等。

  [2]这两段描写的什么?(马群奔跑的壮阔场面)

  3、学生朗读比喻句,交流自己的批注,随时注意学生间的回答,补充自己批注,参与到他人的讨论中来。

  4、出示句子

  “仿佛分散在所有山谷里的马都被赶到这儿来了,好家伙,被暴雨的长鞭抽打着,被低沉的怒雷恐吓着,被刺进大地倏忽消逝的闪电激奋着,马,这不安分的精灵从无数谷口、山坡涌出来,山洪奔泻式地在这原野上汇聚了,小群汇成大群,大群在运动中扩展,成为一片喧叫、纷乱、快速移动的集团冲锋场面!争先恐后,前呼后应,披头散发,淋漓尽致!……

  “雄浑的马蹄声在大地奏出的鼓点,悲怆苍劲的嘶鸣、叫喊在拥挤的空间碰撞、飞溅,划出一条条不规则的曲线,扭住、缠住漫天雨网,和雷声雨声交织成惊心动魄的大舞台。……”

  你体会到什么?

  小结:作者展示了这种生命力的冲动达到极致时酒神式的狂乱奋发的境界,生命的潮流在自然的鞭策下纵横驰骋,所有的外界的羁绊都不放在它的眼里。这是作者在夏日暴雨下的巩乃斯草原上所见到的最壮阔的马群奔跑场面

  5、出示最后一段

  我久久地站在那里,发愣、发痴、发呆。我见到了,见过了,这世间罕见的奇景,这无可替代的伟大的马群,这古战场的再现,这交响乐伴奏下的复活的雕塑群和油画长卷!我把这几分钟间见到的`记在脑子里,相信,它所给予我的将使我终身受用不尽……

  你有什么感受?

  (——草原上的马群突遇暴风雨狂奔的场景,深深地震撼了作者。这淋漓尽致的力的奔流既是一种酣畅痛快的生命境界,也是一种恢宏壮阔的崇高的场面,使得他“发愣、发痴、发呆”,在几分钟内见到的将“终身受用不尽”,因为在人生的瞬间他难得地面对了生命的真正的崇高壮烈。)

  四、总结全文

  第二课时

  一、总体把握

  1、熟读课文,有表情地朗读描写马奔的场面。

  2、结合课文,说说你对马的见解。

  二、内容探讨

  你从课文中体会到巩乃斯的马的性格是什么?(马的生命活力与人对自由境界的向往。)

  三、说说作者是怎样进行描写的,充分表现马的生命活力?(描写抒情)

  写草原上的马群突遇暴风雨狂奔的场景。

  四、小练笔

  观察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抓住动物的一个特点,运用描写抒情的方法,写出自己对这种动物的喜爱。

  板书设计:

  巩乃斯的马

  夏日雨中

  群马狂奔的场面:是力量的展示,是生命的赞歌。

语文教案 篇6

  一、吟咏古诗,揭题导入

  1、出示有关友谊的诗句,生齐读: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揭题导入:读完诗句,你一定被诗中浓浓的情谊所打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和友谊有关的古文《伯牙绝弦》。(板书课题,生读。)

  二、初次读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3遍,做到字正腔圆。

  指名读,师:他读得怎么样?评议字音准确和发音的清晰。再读一读,不但字音要准,每个句子都要读通顺,尤其要注意断句。

  2.指名读,纠正断句错误的句子。

  师:谁来评一评?出示难读的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师范读,生再读。)

  师:再把课文读一读,读出古文的意味。

  3.生齐读,要求文从字顺。

  三、合作探究,感悟知音。

  1、链接资料,边读边想

  俞伯牙:晋国上大夫,衣着华贵,羽扇纶巾

  钟子期:楚国的打柴樵夫,青布包头,两截布衫

  (思考、交流:读完资料,你有什么疑问?)

  2、探究课文。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何以见得?

  (2)生找有关句子,师出示句子,生理解。

  (3)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自由说)哪个字表现出了巍峨?他看见的是巍峨的泰山,你又看见了什么样的山?你哪个字表现了“高耸入云”?齐读。

  师:是呀,一个“峨”字竟然表达出来了这么多的意象,古人讲话真是简约而不简单。

  还有哪一句能说明子期善听?出示:伯牙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生理解此句。怎样读才能读出江河的宽广(浩浩荡荡)(你抓住了“洋洋”二字来读出江河的宽广。

  师:听的出你是在真心诚意地赞美伯牙,那伯牙只是在用琴声表现泰山的高大和江河的宽广吗?(指名答)

  师:读着读着,我眼前就浮现出了一副画面,你看见了吗?生想象伯牙鼓琴,钟子期聆听的画面吗?(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怎样弹、怎样听?)

  生补充伯牙善鼓的资料。

  (4)师:既然伯牙是个著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肯定不止是高山流水,还会表现什么呢?

  生想象、交流。

  师追问:这所有的一切,子期明白吗?子期理解吗?子期通晓吗?

  (5)师:是呀,高山也罢,流水也罢,悲伤也罢,开怀也罢,真所谓,

  伯牙所念——

  生:钟子期必得之。(板书:所念、必得之)

  师:此话怎解?指导理解这句话,“念”做何解?为什么“必得之”?强调“一定”“必定”!

  生:当伯牙志在高山,子期必得之且赞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当伯牙志在流水,子期必得之且赞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当伯牙志在思念、志在悲伤、志在开怀,子期都能理解,这就是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可见他们不是一般的朋友,是——

  生:是知音。(板书:知音)

  (6)师:伯牙当时是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名满天天,他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生答)

  师补充资料:伯牙在楚国做宫廷乐师。一天,楚王君臣饮宴,请伯牙弹琴助兴。伯牙弹了他的成名大作《水仙操》。他弹得非常投入,把琴曲所描写的'红日、云霞、山林、海浪,以及风、雨、雷、电等变幻多端的海上风光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他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首优秀的乐曲,却不能引起楚王君臣的丝毫兴趣。楚王听了这首乐曲连连摇头说:“太嘈杂了,换首别的弹弹吧!”伯牙只好改弦更张,换了一首《高山流水》。这时,楚王君臣已经喝得酩酊大醉,甚至有些人在琴声中已昏昏睡着了。伯牙又气愤又伤心,在这所谓的上流社会里,艺术竟然遭到如此的践踏。他心中产生了疑问——天底下究竟有没有知音?

  是呀,虽然听者无数,但无人真正听懂他的琴声,可以想象,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时,没有人能向子期那样赞曰——

  当他鼓琴志在流水时,没人赞曰——

  所以他一个人来到山涧排遣内心的寂寞和孤独,他万万没有想到,此时、此地、此人——钟子期,却能听懂他的琴声。

  伯牙苦苦寻觅的知音找到了,此时他的心情如何?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他最想对子期说什么?(引导学生说文言文。)

  师:是啊,知音相遇,是心灵的交融,让我们读课文的前4句,感受他们的快乐。学生齐读前四句。

  (7)过渡:同学们的朗读让我看到了真正的知音。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身亡。出示句子,指名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生理解句子。

  (8)子期死了,这对伯牙来说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他的音乐再也无人能理解,他的志向再也无人能明白。意味着他要回到以前孤独寂寞的日子中了,他不堪承受这种痛苦,所以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9)他把自己的快乐、自己的前程都绝断了,他万念俱灰,恨不得追随子期于地下,又哪里在乎这琴这弦呢?

  四、资料链接,课外拓展

  1、悲痛欲绝的伯牙,在子期墓前,写下了一首短歌,出示诗歌师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师:他用这种“为知己者死”方式悼念知音,让我们带着伯牙深深地伤痛和悲怆读最后一句。(指导学生读出悲痛、悲怆的气概。)

  2、有关交友的典故、名言和成语。

语文教案 篇7

  第八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四篇课文和一个“积累运用”组成。课文都是围绕“崇高的真挚的情”来写的,热情赞扬了人世间美好的感情和人的美好心灵。《曼谷的小象》讲述了泰国妇女阿玲指挥小象帮助中国司机把陷在泥坑中的汽车拉出来并冲洗干净的事,使人们感受到曼谷的景美、物美、人更美。《手术台就是阵地》讲的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次战斗中,白求恩大夫在形势极为危险的情况下,把手术台当作阵地,忘我地坚持为伤员做手术,连续工作了69个小时的事,表现了白求恩大夫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同志极端热忱的高尚品质,讴歌了他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成自己事业的国际主义精神。《难忘的八个字》记叙的是一个残疾小女孩在一次课堂上听到老师跟她说的“八个字”,从而改变了她对整个人生看法的故事,赞扬了伦纳德老师关心学生、热爱学生的美好心灵。《“香玉剧社号”飞机》通过描写豫剧表演艺术家赏常香玉带领香玉剧社为志愿军捐献飞机的事,充分地表现了一位艺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中,我将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让学生反复进行阅读实践,使其进入自由自主的学习状态,紧扣语言文字边读边想,自悟自得,体会文中的物美、人美与情美。2、重视文章表达方法的指导。

  3、注意语言的理解、积累和运用。

  4、抓住环境描写的语句,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白环境描写与表现人物品质的关系,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以培养。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通过了解课文所记叙的泰国妇女阿玲助人为乐的事,感受泰国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2、学会本课15个生字,会认8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悦耳”、“沉思”、“绝技”、“佩服”、“焕然一新”等词语;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读懂课文内容;能用“悦耳”、“赞叹”造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4、7自然段。

  教学重点 了解阿玲指挥小象拉车、洗车的经过,感悟热心助人的泰国妇女阿玲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 我为什么赞叹小象和阿玲的三次微笑体现的优秀品质。

  教学准备

  1、有关大象的录象。

  2、自学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课后思考题,找出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理清文章的思路。

  2、理解三次雾色的变化来感受曼谷景象的优美。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教学难点 了解三次雾色的变化与作者表达的中心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审题质疑

  1、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象吗?有没有看过象的表演?大象它看起来很笨重,但表演起来却非常灵活。尤其是那引人注目的长鼻子,更让人赞不绝口。其实,象不仅在动物园里是大家的好朋友,在生活中,它更是得力的好帮手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曼谷,看看那里的可爱的小象,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29课《曼谷的小象》。

  2、审题质疑:曼谷的小象是一头怎样的小象?作者为什么要写小象?为什么要写曼谷的小象?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课文,边听边思考上述大家质疑的问题。

  2、自读课文,理清思路

  (1)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2)故事中出现了几个人物?谁是主要人物?

  (3)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这件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是什么?结果又是什么?

  3、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及结果把课文分成三段。

  三、朗读课文,画句欣赏

  1、同学们,泰国的风景美吗?自己快速默读,边读边画出描写美丽景色的句子。

  2、在学生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教师投影出示景色描写句子。读后引导学生欣赏曼谷近郊景色之美。

  (1)“在曼谷近郊,(绿油油的)禾田和点缀着(淡紫色)野花的草地,一直延伸到海边。”

  (2)“从(桔红色)的晨雾中飘来一阵悦耳的铜铃声。”

  (3)“小象转身走进(金色的)雾中……”

  (4)“……缓缓地走进(已变得紫微微的)晨雾里。”

  3、投影去掉括号里色彩描写部分,进行对比,哪种写法好?为什么?当然是不去掉句子中的色彩部分描写的写法好。加上这些色彩词语,使句子表达得更生动、更形象、更准确、更具体。

  4、再读一读以上四句话,感受曼谷景象的优美。

  5、体会曼谷的三次雾色美。请你仔细想一想,为什么雾色会有这三次变化。注意联系前面我们的分析。

  四、课堂小结

  泰国首都曼谷近郊的景色确实很美。那么生活在这里的人怎么样呢?下节课读讲了课文再来回答这个问题。

  板书

  29 曼谷的小象

  景美 雾色 橘红色—金色—紫微微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通过了解课文所记叙的.泰国妇女阿玲助人为乐的事,感受泰国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2、在理解重点词句的基础上读懂课文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阿玲指挥小象拉车、洗车的经过,感悟热心助人的泰国妇女阿玲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 我为什么赞叹小象和阿玲的三次微笑所体现的优秀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口述目标

  导语: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曼谷近郊的美丽景色。请你说说你眼中的曼谷。

  在这里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谁来说一说?(阿玲指挥小象帮中国司机把陷在泥坑中的汽车拉出来并冲洗干净的事。)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通过这件事,感受泰国人民了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并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四、七小节。

  二、重点学习第四小节,感受阿玲的形象美

  1、当作者一行人的汽车轮子陷进泥坑急需帮助之时,谁来了?指名朗读第4自然段。

  2、什么叫悦耳?(悦,愉快;形容声音好听。)

  3、画出描写阿玲外貌的句子。读一读。阿玲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和蔼可亲。)

  4、齐读第4自然段。

  三、学习五--八小节,感受阿玲的出色指挥

  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作者两次赞叹小象的句子。

  奇迹,真是奇迹!小象的绝技真令人佩服。

  啊,多么乖巧的小象!我心中暗暗赞叹。

  2、结合你读文章的情况,读了这两句话,你有什么问题要提问吗?

  3、结合学生的质疑情况,归纳总结整理,共同研读这两句话。

  第一句话:理解的重点在于“奇迹”和“小象的绝技”。

  (1)请你仔细阅读课文第六小节,找出作者具体描写小象拉车绝技的句子。

  聪明的小象走到坑边,用它那十分有力的长鼻子东一掀,西一撬,很快就把汽车从泥坑中拉出来了。

  (2)学生做动作演示理解“掀”“撬”。

  (3)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理解阿玲的聪明指挥。

  小象如此轻松地把汽车从泥坑中拉出来,它的绝技真令人佩服!你知道小象为什么这么聪明,难道这都是它的本能吗?请在书中找出阿玲指挥小象拉车的句子。

  这无声的指挥是阿玲平日训练的结果,请你认真读一读,想一想,把阿玲的动作变成对小象说的话,把她的指挥过程写出来。

  “阿玲绕着汽车走了一圈”,她是在了解_______。“她沉思了片刻”,是在想______,于是她“拍拍小象的长鼻子,用脸贴贴它那扇子似的大耳朵”,好象在说:“__________”,她“指了指陷进泥坑的轮子”,好像在说:“_________”。

  (5)再次朗读作者赞叹小象的句子。感悟作者对小象的赞叹,让学生了解这也是对它的主人阿玲的称赞。

  第二句话:啊,多么乖巧的小象!我心中暗暗赞叹。

  (1)过渡:汽车已经拉出来了。下面怎么还有作者赞叹小象的句子?读一读这句话,联系第七小节想一想,这次他又是为何赞叹小象呢?

  (2)找出小象洗车的句子,学生感悟。

  读了这句话,你想对小象说些什么?

  (3)找出阿玲指挥小象的句子。

  这次作者说小象乖巧同样离不开它的主人阿玲的出色指挥。阿玲这次是如何做的呢?她又是在对小象说些什么呢?请你找出阿玲指挥小象的句子,把她对小象说的话补充出来。

  阿玲走近小象,轻轻摸着它那长鼻子,好像在说:“_________”,指了指车身上的污泥,好像在说:“_________”。

  (4)再次朗读作者赞叹小象的句子。感悟作者对小象的赞叹,让学生了解这更是对它的主人阿玲的称赞。

  4、学生总结感受阿玲的心灵美

  读到这儿,你认为阿玲是个怎样的人,请你结合书中的有关句子和你刚才读书的体会谈一谈。

  四、抓住阿玲的三次微笑,想象表达,升华主题

  1、想象表达:

  如此美丽聪明的阿玲,面对中国客人自始至终没有说一句话,只是一笑,再笑,三笑。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她是在什么情况下笑的,这时她在想些什么?又想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展开自己合理的想象,完成下面的训练题目。

  (1)在__________时,阿玲“她冲我们微微一笑”,仿佛在说:“_________”。

  (2)在___________时,阿玲“她笑眯眯地摇了摇头”,仿佛在说:“_________”。

  (3)在___________时,“阿玲摆摆手,笑眯眯地用红润的脸蛋紧贴着小象的大耳朵”,仿佛在说:“_________”。

  读到这儿,你认为阿玲是个怎样的人?结合刚才的填空谈一谈你的看法。(热心助人、做事不求回报。)

  2、升华主题:

  其实,阿玲仅仅是泰国人民中的一个代表,请你说一说泰国人民怎样?要联系文章中司机的身份。

  五、再次回到课文的景物描写。

  当我们了解了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完全认识了作者笔下的阿玲之后,说说你眼中的曼谷是个怎样的城市?(泰国的首都曼谷的景美、物美、人更美。)

  再读一读,书中几处描写雾色的句子。想一想,作者仅仅是在写雾吗?

  (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是通过美的景来赞扬美的人和美的情。)

  六、请你谈一谈你在这节课中的收获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认清字形,读准字音。能用“悦耳”、“赞叹”造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4、7自然段。

  3、指导学生进行小练笔,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本课生字新词的学习以及课文4、7小节的背诵。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把话写完整,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明白。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我们已经精读了课文29课《曼谷的小象》,请你说一说,这篇课文美在哪儿?

  你觉得应该用怎样的感情来读?请你自己美美地把课文读一遍。

  二、指导学生背诵课文四、七小节

  提醒学生要按照我们以前讲过的背诵课文的方法。

  1、复习两段课文的主要内容。

  2、完成填空。

  3、教师引读,学生背诵。

  4、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背诵,还可以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5、学生比赛背诵。

  三、学习生字词。

  1.自学生字词,并引导学生找出带有生字词的句子。把生字按课文大意连成一段话。

  (培养学生说话能力,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的能力。)

  汽车陷进泥坑里,在悦耳的铃声中,泰国妇女阿玲带着一只小象走来。司机和阿玲打招呼。阿玲拍拍小象的鼻子,聪明的小象很快把汽车拉出来了。司机向阿玲表示感谢,阿玲笑眯眯地又指挥小象,喷净了车上的污泥。我心中赞叹着,多么乖巧的小象!

  (以上内容,可边说边写,也可出示写好的投影)

  2.重点讲解字形。(培养学生识字能力)

  感谢:就是谢谢,“感”字上下结构,“心”字底。

  鼻子:讲明上中下结构。

  乖巧:注意讲明“乖”与“乘”的区别,指导学生写好笔顺,先中间后两边。

  3.讲解个别词语。

  (培养学生在句子中理解词语能力及口头造句能力)

  赞叹:就是非常称赞。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为什么会非常称赞?

  悦耳:就是声音很好听。引导学生组成词组如:悦耳的歌声,悦耳的琴声,悦耳的铃声及小鸟悦耳的叫声等。

  四、指导造句,练习说话

  1、从书中分别找出含有“悦耳、赞叹”一词的句子读出来,体会这两个词的意思。

  2、指导造句:

  (1)悦耳:好听的意思,一般形容声音。(铜铃声、说话声、乐曲声、钢琴声、流水声……)

  (2)赞叹:称赞、夸奖。

  例:面对精巧的工艺品,参观的人们赞叹不止。(杂技表演、伟大建筑、精致的艺术品突出的好事……)

  注意句式:在什么情况下,谁?发出赞叹?谁?在什么情况下发出赞叹?

  3、练习造句,师生评议。

  五、指导学生写话

  按照课后第三题的要求,让学生自由选择其中的一段话,进行想象练笔。

  要求:1、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

  2、注意把句子写通顺,写完整。

  3、要有自己的创造性。

  板书

  29 曼谷的小象

  景美 物美 人更美

  雾色 小象 阿 玲

  拉车 形象美

  洗车 心灵美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劫掠、栖息、藩篱、归咎”等词的读音及词义,理解“在劫难逃、五彩斑斓、束手无策、物竞天择、无动于衷”等词语的意思,并学会运用,《生物入侵者》教案设计。

  2.了解文中介绍的生态环境知识,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有关情况。

  能力目标

  1.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分析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了解生物“污染”,增强防范意识,为建设家园、保护家园而努力。

  ●教学重点

  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文章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如何看待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

  ●教学方法

  1.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设计阅读题目指导学生自读,帮助他们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文章的说明技巧。教师只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2.讨论法。学生自由质疑,通过多种形式的讨论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学生自读课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进而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分析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学习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写作事理说明文;联类引申,转化课堂所学知识。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据光明日报(20xx年6月12日)报道,深圳西南海面上的内伶仃岛,一种产于中、南美洲的“植物杀手”薇甘菊在迅速蔓延。它们宛如一张张巨网,黑压压地笼罩在美丽的荔枝树、芭蕉树、相思树上。树木因为沐浴不到阳光而无声无息地死去,鲜花和绿草因为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而枯萎,岛上的土地正蜕变成荒原,素有“植物天堂”美誉的内伶仃岛,可能会被薇甘菊毁于一旦。那么薇甘菊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破坏力呢?让我们走进梅涛的《生物入侵者》去寻找答案。

  设计(二)

  “生物入侵者”是什么?大家对此可能会感到陌生。要知道,这正是人类自己挑起的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警觉,今天,我们将走进战场,对这场“战争”做一番考察,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生物入侵者》教案设计》。

  二、学生自读课文,教师设计问题指导学生自读

  多媒体显示: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劫掠 栖息 藩篱 归咎

  2.判断下列词语运用的正与误。

  A.听说小林被录取了,她的心理失衡了,往事再一次浮上心头。

  B.这件事来得太突然,她显得束手无策。

  C.如果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一切生命将在劫难逃。

  D.尽管老师反复劝解,她心里仍无动于衷。

  3.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本文所介绍的有关生物入侵者的知识。(不少于5个要点)

  4.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

  5.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教师选五个小组的组长进行全班交流,每组负责一小题。

  明确:lüè qī fān jiù

  2.A.√ B.√ C.√ D.×

  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也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与前面的“心里”表意重复。

  3.生物入侵者是指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生物入侵者的危害是巨大的,它们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对被入侵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的多种性构成极大的威胁。那么这些生物入侵者是通过什么途径入侵的呢?为什么会增多呢?由于日益繁荣的国际贸易,生物入侵者搭乘跨国贸易的“便车”,“偷渡”入境;此外,跨国宠物贸易也为“生物入侵者”提供了方便。目前,生物学和生态学界对生物入侵者有不同态度:一部分人认为,经过“物竞天择”,可以制约“生物入侵者”的危害,达到新的生态平衡;另一部分人认为听任“生物入侵者”自由发展会给当地生态和人类生活造成严重危害。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者”都在采取相应的措施。

  4.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是按照逻辑顺序说明事理的。文章从解释“生物入侵者”这个概念入手,接着摆出现象,介绍了“生物入侵者”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再探究原因,最后讨论对策。基本上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展开的。

  5.列数字。例如:“从二战至今,关岛本地的11种鸟类已有9种被棕树蛇赶尽杀绝,仅存的两种鸟类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减,随时有绝种的危险。”这个数字的变化清楚地说明“生物入侵者”对自然生态的.危害。再如:“仅在美国,每年由‘生物入侵者’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两千多亿美元”,这个数字表明“生物入侵者”对人类危害之大。

  举例子。举例子是为了支撑观点,使之更具有说服力。例如:举出蒲公英和山间溪水中的鱼虾的繁殖时间和空间跨度非常有限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陆路和航海技术尚不发达,自然界中的生态平衡并没有受到太大破坏”这种说法;举出欧洲斑贝、亚洲天牛和南美洲的红蚂蚁对北美洲的入侵,有力地说明了“生物入侵者”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危害;举出棕树蛇几乎灭绝关岛鸟类的例子,说明“生物入侵者”对自然生态的破坏;举出新鲜水果和蔬菜、跨国宠物的例子,是为了说明“生物入侵者”的人为的原因;举美国众议院通过加强对可能夹带外来物种的交通工具的跨部门监控议案的例子,说明目前世界各国对待“生物入侵者”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打比方。例如:“生物入侵者”这个概念本身就具有比喻意义,它告诉人们这一类“入侵者”的行为,会给人类与自然带来危害;把登陆北美的欧洲斑贝比成“偷渡者”,它们在不知不觉中登上北美大陆,并悄悄给人类造成危害;把害虫随贸易途径传遍全世界比喻为“搭乘跨国贸易的‘便车’”。这些比喻使说明更形象、更生动、更能吸引读者。

  三、学生自由质疑,由学生共同讨论解答,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并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1.各小组轮流提问题,在小组内共同讨论解决。不能得到圆满答复的,向老师提问。

  2.教师分类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然后板示,全班同学共同讨论解决。

  学生难以解答的问题可能有:

  (1)如何理解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

  (2)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

  (3)你知道还有哪些“生物入侵者”吗?你在生活中发现过生物入侵的。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0-17

语文小学教案01-11

语文《咏柳》教案11-09

语文古诗教案11-07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燕子教案11-19

语文《掌声》教案11-19

语文赵州桥教案11-28

语文《荷花》教案11-26

语文下册教案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