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的教案

时间:2023-02-26 13:59:54 教案 我要投稿

长城的教案1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长城的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长城的教案15篇

长城的教案1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谈谈对长城的认识。

  2.学生自由补充。

  3.老师给以肯定。

  二、学习生字

  1.学习会认的字。

  2.学习会写的字。

  3.学生书写。

  三、出示图画,边看边说

  (1)说说这幅图是从什么地方观察长城的?看到的景物是什么?

  (2)从图上你还看到什么?

  (3)小组讨论,并说说。

  2.出示第二幅图

  (1)这幅图与第一幅图有什么不同?

  (2)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3.对照课文,读课文。

  (1)小声朗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课文。

  (2)联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四、小组学习,思考

  (1)仔细对照课文内容,想想哪些内容图上已经画出来,哪些内容没画出来。

  (2)从图上找一找课文中涉及到的“城墙外沿”“垛子”“嘹望口”“射口”“城台”各指什么地方?

  五、巩固练习

  (1)复习巩固本课生字。

  (2)指导朗读。

  六、教学反思

  《长城》这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课堂中我采用了回文教学的设计,引导学生理解“多少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这句话。那么,这句话就成了我课堂教学中的中心句。接下来,引导学生从远看长城、近看长城、建造长城的伟大人民三个方面一次次地理解感悟这个句子。

  课文重点介绍了长城的两个特点,远看像长龙,近看高大坚固。在让学生学习这两个特点时,我尝试先从图入手,再回到语言文字中咀嚼、品读。如学习长城的长时,我先让学生看图,谈感受,再抓住语言文字“一万三千多里、蜿蜒盘旋”等进行品读感悟。对于“一万三千多里”课文中仅仅以数字的形式出现在学生的眼前,我感觉太单薄了,于是我设计了从两方面入手理解这个词语。一是抓住课文中“从东头的三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让学生到地图上去找一找长城经过的省市,让他们感受这个数字有多长。二是补充资料,曾经有一个人徒步走长城,共用了508天。这样这个数字的概念一下子就在学生心中厚实起来了。

  反思这节课,我觉得需要改进的地方有:

  1、学生的朗读仍需要加强指导。学生在朗读时不能通过自己的语气来表现对课文的理解,对学生的指导还不够细致。

  2、对课堂的生成处理不是特别妥当。在给长城题词时,有一学生说:“长城,你永远都不要倒啊!”我只是敷衍了事,没能抓住这一契机进行更深层次的引导,如果能继续引申:“长城真的'不会倒吗?”接着介绍长城的破损情况,引发学生思考如何保护长城,效果会更好。

  3、对引导学生理解长城的巧妙设计时处理得比较肤浅。在引导学生了解了瞭望口、射口、城台的时候,应让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介绍它们的作用,这也是我今天教学中的一个疏忽之处。

  长城的教学结束了,但这一课给我的触动也是比较大的,从我个人来说,我是比较喜欢这类的课文,喜欢它的大气,喜欢它的简洁明了,这也是今天对这一课反思很多的原因之一。

长城的教案2

  长城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四个生字,结合图画和课文内容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的意思;体会比喻句描写的形象和联想句、总结句的作用。

  智能目标: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借助声像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创新能力。重视观察和思维及听说读写的有机结合。

  情感目标:

  通过观察、有感情朗读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和高大坚固,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图文结合,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是教学重点。

  2、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教学难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同学们听没听说过一句俗语,“不到什么非好汉”,谁来说说,什么是哪个地方。

  生:长城。

  师:对,是长城!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长城,去领略长城的风采!

  板书:长城

  二、介绍长城

  利用媒体资源中的视频以及课件中的视频介绍让学生了解长城。

  教师总结: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公元前476)时期,那时各诸侯国为了互相防御,都在自己的境内地势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为防御北方匈奴贵族的入侵,将各个诸侯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将其延长,号称万里长城。以后各个朝代,都对长城进行拉修建。因此可以说长城是我国古代人民在兵器还不发达的情况下,为了抵御外族入侵而建筑的军事建筑。

  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学生字新词。

  2、小组互助读文,然后想一想课文讲了什么。

  3、小组汇报生字新词,教师归纳并板书。

  板书:崇山峻岭拍摄嘉峪关扶智慧气魄

  4、利用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生字动画,教师教学生字

长城的教案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词,激发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

  教学准备

  挂图,多媒体。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人激趣

  1、师:我们的祖国像一条巨龙,似一条绸带,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2、师: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

  3、师出示课件,认识长城和运河,指明说看到了什么。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字词,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2)运用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

  谱写不朽

  创造奇迹

  天堂

  2

  教师检查学习效果。

  (1)出示词语。

  驾驶

  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

  谱写不朽

  创造奇迹

  天堂杭州

  嘉峪关

  (2)指名读,注意纠正字音。

  (3)指名联系句子解释词语。

  连绵起伏:这里指长城像巨龙一样连接不断,一起一伏。

  曲折蜿蜒:这里比喻长城像巨龙一样弯弯曲曲地爬行,生动地说明了长城弯弯曲曲、漫长延伸的样子。

  谱写:本文引申为编写赞美的诗歌。

  不朽:永不磨灭,本文指诗歌传诵千古。

  创造:本文指从无到有,艰苦而努力地建成。

  奇迹:奇异的景象。

  天堂:这里指美丽的杭州。

  三、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看看诗歌的两部分都围绕“奇迹”讲了哪三个方面的内容?

  2、学生自学后讨论。

  四、读课文第一部分

  1、导读,作者为何要通过自己“驾驶着飞机航行”引起奇景呢?

  2、讲读。

  3、比较: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我看见了一个奇异的景象。

  4、“穿行”能否改成“爬行”?(运用动画)景象的奇异表现在哪些地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5、你觉得长城怎样?“东起山海关,西起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不朽”有哪两方面的意思?明明是人有感而发谱写了一篇又一篇诗歌,这里为何要说是万里长城谱写的?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创造”分别跟前面的.哪一个短语,跟后面的哪一个词相照应?

  7、“祖先”该怎么理解?比较: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8、最后两行在第一部分中起什么作用?(突出中心)

  9、指导朗读。

  (1~4行)写“奇迹”的出现和特点的句子怎么读?(惊喜地)

  (5~6行)对“奇迹”抒情的句子怎样读?(赞美地)

  (7~8行)写“奇迹”的创造者的句子又该怎样读?(敬佩并自豪地)

  10、将第一部分三方面内容分组读。生评议。

  11、指名读,生评议。

  12、齐读。

  五、读第二部分

  1、导读,听录音并跟着默读第二部分,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

  (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2、讲读。

  (1)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这句话是把什么比成什么?它们之间存在的相似之处,你能说说吗?(相似之处在于:扁,柔,有光泽等)

  (2)比较: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像绸带飘落到大地。

  像绸带飘向大地。

  (3)你从“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

  前半句“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过渡)

  “动人”一词可否换成“不朽”?

  3、指导朗读。

  4、这部分结构完全同于第一部分,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联系奇迹的历史和特点,想一想:朗读时的语气是否和朗读第一部分的语气一致?

  5、同学们不妨自己试着读一读。

  6、指名说说两大部分读法的区别。

  7、同桌可分两大部分互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妥的地方。

  8、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眼体会,听后纠正。

  9、师读两部分相同的前两句,男生读关于描写特点的两句,女生读关于抒情的两句,齐读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两句。

  六、讨论探究

  1、师:作者把长城和运河称作“人间奇迹”,你能说说“人间奇迹”是什么意思吗?

  2、为什么会把长城和运河称作“人间奇迹”呢?

  3、生分组讨论,师巡视指导。

  4、指名汇报交流。

  5、引读: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6、生齐读这两句话。

  七、全班配乐朗读全文,会背者可背诵

  八、总结质疑

  1、师:学了这首诗歌你都明白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2、指名汇报并质疑。

  3、师小结。

  九、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2、学习写介绍长城运河的短文。

  板书设计:

  长城和运河

  奇迹

  长城——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像巨龙)

  运河——银光闪闪

  伸向天边(像绸带)

长城的教案4

  第十一课《长城》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使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生字,新词。

  3.交换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了解各段主要内容,学习1、2自然段。

  教学日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初读课文

  1.导入:

  世界历史七个伟大奇迹中,最著名的要数中国的长城和埃及的金字塔了。我国的长城以其雄姿和壮美,深深吸引着中外游客,长城到底是什么样呢?让我们通过学习《长城》这一课,具体了解一下。(板书:长城)

  2.读文,初步了解长城的样子和作者站在长城上的联想。

  3.检查预习生字词情况:

  ( 1)嘉jiā 峪yù 屯tún 魄pò

  检查时注意让学生说出字的读音、部首,再查几画、字义和组词,这个字哪处易写错。以上诸项可做为本年级学习各课之前的预习作业,借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 2)说说以下各词的意思:

  崇山峻岭 蜿蜒盘旋 气魄 凝结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然段,看看这一段写的是书中哪一幅图的内容?作者的观察点在哪里?长城的特点是什么?

  图 1 远看 气势雄伟

  (投影书上第一幅图 打出字幕:远看)

  2.看图,图中有哪些景物?书中是怎样描写的?

  起伏的高山,依山而建的长城,远远望去,长城像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的一条长龙。再加上作者后面用具体数据的说明,使我们更能想象到长城之长,山岭之险,我国古代建筑——长城的气势如此磅礴!

  出示板书:

  (此处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对比,我国土地广袤,幅员辽阔,东西相距 5000公里,南北跨度5500公里,从而体会长城之长。)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习第二段,对照第二幅图读文,图中都有什么?给你的感觉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观察的?

  (出示图像,由第一幅图向近景推近,转换为第二幅图)

  出示板书:

  2.指名读1、2自然段,体会作者的观察顺序和抓特点描述的特点。

  四、作业

  1.朗读1、2自然段。

  2.熟读3、4自然段。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三、四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在观察时展开联想的。

  2.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总结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的顺序。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日期:

  教学过程:

  一、回忆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小组讨论:说一说你体会到作者是怎样观察的,怎样表达的。讨论之后总结:

  作者观察方法:

  由远及近

  由整体到部分

  抓特点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作者站在长城上想到了什么?

  长城→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

  2.默读第二自然段,为什么作者“会很自然地想起”?作者想起了什么?把有关词语划出来。

  3.这段第三句中的“凝结”是什么意思?“才”是什么意思?

  这砖石那么重、运输的工具那么原始,环境那么险恶,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付出了多少血汗,发挥多么非凡的智慧,才建造出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里的“才”字既表达出建造长城的不容易,又饱含着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书:长、险、多、重、难、才、凝结)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讨论: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的奇迹”?

  长城之长,这在世界建筑史上是没有的,

  长城修建时间之久,这在世界建筑史上是没有的,

  长城的气势雄伟、高大坚固,令世人无不赞叹,

  长城显示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和力量,

  长城是在太空遨游的宇宙飞行员用肉眼能看到的地球上的为数不多的建筑物,

  长城是世界独一无二的,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四、齐读三、四自然段,指导背诵。

  五、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反思:

长城的教案5

  教材说明:这篇看图学文由两幅长城的彩图和一篇短文组成,直观的图画和具体形象的短文紧密结合,表现了长城的雄伟壮观、高大坚固,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第一幅图片是从远处看到的长城,画面展示了长城随着起伏的山势蜿蜒盘旋的雄伟其实,给人的突出印象是长而壮观。第二幅图片是从近处拍摄的长城。图片清楚地显示了长城的结构:城墙外延有垛子,垛子上有瞭望口和射口;

  城墙顶上有方形的城台。一眼望去,就感觉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课文一、二自然段描写的是两幅彩图的内容,突出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第三自然段抒发作者由看长城而展开的联想。

  教学重点:图文结合,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3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0个。正确读写“崇山峻岭、蜿蜒盘旋、城砖、屯兵、堡垒、陡峭、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的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4、把看图、学文、想象结合起来,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谈话导入,激发情趣

  学生们对长城都有一定的了解,而且还有不少学生去过,对其有感性认识,还有的学生通过阅读、通过电视,对古代历史、对长城的修建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可以通过谈话的形式导入,使文本与学生的实际相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指导看图,直观感知

  出示两幅彩图,让学生形成对长城的直观印象,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同时,通过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图中的内容,引导学生观察要有序,而且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会观察到不同的景象,从而对学生进行遣词说话的能力的培养,进行有效的训练。

  三、图文结合,理解课文

  1、图文对照,在理解课文一、二自然段内容的基础上,分别对照图,尽量用书中的`语言描绘图中景象,这样既可以做到对文本中语言的积累,又可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

  2、了解了一二段内容,由此引发作者联想。教学三四自然段。围绕写作者联想的语句,让学生多读熟读,交流感受,进行有感情朗读的训练。在此过程,训练学生抓重点字词理解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联系生活实际或课外阅读理解课文等多种学习方法。同时感受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辛,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智慧力量的敬佩以及民族自豪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贯穿始终。

  3、其中设计一个小环节,让学生结合课文进行合理联想,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同时也渗透了写作方法上的训练,通过你观察到的,把你联想到的写出来。

  四、回归整体,总结收获

  让学生浏览全文,把有感受的地方再有感情地读读,使学生从整体上再次把握全文内容、感情、写法。

  五、练习作业,巩固新知

  基础字词;仿写片断,由观察到的所联想到的;设计导游词。

  板书设计:

  长城

  远看

  长龙蜿蜒盘旋

  近看

  高大坚固

  ——

  气魄雄伟

  奇迹

  联想

  劳动人民智慧和力量

长城的教案6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了解长城的概貌、构造、历史等。

  2、技能目标:

  (1)指导学生图文对照,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良好的观察习惯。

  (2)读懂课文,理解每段话的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情感目标:通过读文讨论,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目标力求体现知识、技能、情感的多元统一,挖掘《长城》这一篇课文中的科学和人文内涵。)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观察插图,了解图意。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据28年前第一个登上月球的宇航员阿姆斯特朗报道:在太空和月球上,只能辨识出地球上两项特大工程,一项是中国的长城,一项是荷兰的围海大堤。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象征--长城。(板书课题)

  (运用名人名言导入课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观察彩图,了解图意。(有条件的学校可用多媒体展示课本两幅彩图或直接用挂图展示)

  (1)介绍观察点。运用教室的布置让学生理解什么叫观察点。

  第一幅图的观察点在哪里呢?(在长城外或太空等)

  第二幅图又是在哪里观察的呢?(在长城上)

  (2)看第一幅图时应重点观察什么?(抓住观察重点:长城)你觉得长城看上去有什么特点?(长、大、弯)再看第二幅图:你能看出长城有什么特点?(高大、坚固)。--(可以适当地引入远景图和近景图的概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刚才两幅图分别与文中哪些段落相对应?(第一幅图与第一自然段,第二幅图与第二自然段相对应)

  2、分组讨论:课文第三、四自然段为什么没有和它相对应的图片?(不是作者所见之景,无法画出。)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第三、四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作者的联想和长城的地位。)

  3、试给课文四个自然段分别加一个小标题。

  三、图文对照,读懂课文。

  1、第三次看远景图。

  (1)远看长城是什么样子?(像一条长龙)用什么方法来描写长城?(比喻)

  把长城比喻成长龙,突出了长城什么特点?(长、大、弯)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个比喻把静态的长城写活了。)注:学生可能无法说出来,老师应当适当地引导。

  (2)作者为什么列举出一万三千里这个数据?(表达更准确,让人更信服)

  2、第三次看近景图。

  (1)此景是作者在什么地方(观察点)看到的?(作者走在长城上)

  (2)作者分别给我们介绍了构成城墙的哪些部分?(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结合课文来说)你知道它们的作用吗?(根据文意和学生搜集的资料异型想象,说说古人怎样利用城台、垛子、瞭望口、射口传递信息、进行防守和打击敌人?)

  3、披情入文,学习第三自然段。

  (1)假如你登上了长城,面对这高大坚固的城墙绵延起伏,触摸着巨大的条石,脚踩着平整的方砖,领略那巧妙的设计时,你会想起什么?(让学生畅所欲言后归结到:修长城的古代劳动人民。)

  (2)默读第三自然段,想想为什么说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凝结(提示:凝结是句中的重点词语。长城是由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成的。是因为:①条石多,多到数不清;②条石重,每块有两三千斤重;③没有先进的运输工具,就靠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④山势陡峭。才在这里表示长城的`建成是多么不容易,饱含着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3)再读第三自然段,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齐读第四自然段,感受民族的骄傲。

  讨论: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四、总结全文,回归整体。

  1、第四次看两幅插图,结合下列词语复述长城远景、近景。长龙崇山峻岭蜿蜒盘旋条石城砖垛子瞭望口城台

  2、老师总结谈话。

  五、拓展延伸、开拓思维。

  同学们,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象征,是世界伟大的古代建筑奇迹之一。请大家课外阅读有关长城的知识,搜集相关资料,以《中国人的骄傲--万里长城》为题写一篇文章,介绍我们的长城。准备参加下一次的语文活动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本文通过观察彩图,了解图意-图文对应-图文对照-复述插图,四次看图相得益彰,让学生受到了观察能力的训练,从中学会观察的方法。通过拓展延伸初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长城的教案7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本单元阅读训练点之——能用“摘录法”概括段落大意。

  教学难点:在感受万里长城的伟大中,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预设目标:

  1、用“摘录法”概括段落大意。

  2、能正确书写本课的15个生字,理解“刚毅、巍然、浩大”等词语的意思。

  3、感受到万里长城的雄伟壮丽。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预设目标

  1、能正确读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初读全文谈感受,对长城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精读第二自然段,感受长城的壮美。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月球上用肉眼看地球,能看见的建筑物只有一座,那就是我们的万里长城。出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全文,一遍读完的同学可以想一想,万里长城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

  2、教师巡视,及时表扬读得动情的学生,并就学生对长城的印象做初步了解。

  3、教师组织全班交流。由学生说说初步的印象,引导朗读。教师随机点评。

  三、精读第二自然段

  1、课文是分了几个方面来介绍长城的,第二自然段是抓住了长城的什么特点来进行描写的?

  2、请你自己用心地读一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这段话中哪句话或者哪个词语深深地激发了你对长城的赞美之情,用笔划一划,并且想一想为什么?

  3、学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教师巡视,并且关注学生划的是什么句子和词语,可以随机做一些交流和讨论。

  4、小组交流: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把自己划的句子或者词语和伙伴做一个交流,说说理由。

  5、教师组织全班交流:请学生读读自己划的句子,引导学生重点读悟:

  ①、“它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我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上,从东头的鸭绿江边到西头的嘉峪关,高高低低,蜿蜒曲折,全长6500多公里。”(用巨龙比喻长城:一种中华民族的象征。)

  ②、“成千上万的参观者登上长城,目睹了长城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无不赞叹:‘啊,确实了不起!’”

  6、师生合作朗读第二自然段。

  7、教师小结:这段话是围绕着“长城气魄雄伟。”这句话写的,按照从远望到近看、由物到人的顺序层层写来。写得多么生动,多么精彩!

  四、作业:

  写写课后的生字,挑选特别陌生的多写几遍。

  从课文中找出至少六个描写长城的词语,并记在心里。

  ( )长城 ( )长城 ( )长城

  ( )长城 ( )长城 ( )长城

  第二课时

  预设目标

  1、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2、精读三、四自然段,感受长城的古老和浩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理解部分词语。

  1、听写词语:组织学生听写带生字的新词,听好以后自己校对订正。

  2、用课文中的词语说说心里的长城。并请学生做简单的解释把词语的理解与长城的形象结合在一起。

  3、用自己头脑里的词语说说你了解的长城。

  二、精读三、四自然段,感受长城的古老和浩大。

  1、是啊,每个中国人心里都有一座不朽的长城,课文的三、四自然段又从其他角度为我们介绍了长城,请你认真地读一读这2个自然段,还是划一划你认为深深打动你的词语或者句子,并且想一想为什么。

  2、学生自由朗读3、4自然段,并划出有关的`句子。教师巡视,关注学生所划的句子,并做简单交流。

  3、组织同桌之间先做一个交流,说说自己的体会与理解。教师参与同桌之间的交流,了解学生的读书心得,寻找典型事例准备全班交流。

  4、教师组织全班交流,指名学生朗读,引导学生重要读悟以下句子:

  ①、“到了明朝,几百万人又进行了整修和扩建,历时200多年,现在我们看到的,主要是明朝时修筑的长城”。

  ②、“要采制这么多的砖头和条石,并要运送到陡峭的山峦上砌筑起来,光靠肩膀和手,得用多少巧妙的办法去克服一个个困难,得有多少人为它付出血汗与生命。”

  ③、“这虽然只是传说,却说明了正是千百万古代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双手,用自己的生命修筑了长城。”

  5、再快速地读读3、4自然段,看看你还有特别想知道的知识,还有特别想提的问题。(有一个质疑的环节,可以发现孩子们读懂课文的情况,也可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暂时回答不了的问题还可以延伸到课后。)

  三、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请同桌为你做一些评价。

  2、找一些你感兴趣的关于长城的资料,与同学们做交流。

  第三课时

  预设目标

  1、用“摘录法”概括段落大意。

  2、用朗读表达自己对长城的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一、用摘录法概括段落大意。

  1、这个单元我们要学习用摘录法概括段落大意。学习《猫》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们已经知道了一些方法,请你想一想《万里长城》的2、3、4自然段你如何来概括。(每一段的第一句话摘下来加以改动。)

  2、这一部分的内容和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联系起来,你发现什么问题?(结构上是总分关系。)那这一部分内容与课文最后一自然段联系起来,你又发现了什么?(结构上是分总关系。)概括一、三段的段意。

  二、朗读,再说感受。

  1、配乐朗读。

  2、同学们,现在你对长城一定有了新的体会和了解,你的朗读比第一节的时候更动情了,能对大家说说你的动情理由吗?

  3、师生朗读。

  三、交流资料。

  我们对长城的了解不仅仅限于课文,你找到的有关的长城的资料、知识或者传说故事,与大家一起来分享。

  四、作业:

  根据提示,写一段话。

  长城,中华民族的象征,它……

  新世纪外国语学校 曹婕

  部分参考“名师名校长论坛”中王崧舟老师的《万里长城》。

长城的教案8

  【教学片断】

  1、教师导学第三自然段,质疑:

  作者看到长城的雄伟,站在长城上,扶着长城墙上的条石,他想到了什么?

  2、教师让学生微闭眼睛,播放音乐,范读第二句“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

  3、师读毕,问学生就文字的诵读想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见学生回答得很好了,师就音乐内涵引导。

  “音乐中有丁当击石声,嗨哟嗨哟的劳动号子,呼啸的风声……”学生答得很踊跃。

  师引导:

  把这些和建筑长城联系起来,修筑长城会采集石头,会用哪些工具会出现哪些劳动情景。可以结合现在的采石场来谈。可那时没有炮药,没有现在用的冲击钻,全靠人力和铁锤铁钻开采的。而每一块石头有上吨重。所有这些要付出怎样的艰辛和汗水!大家想想,每一块石头的采集和搬运,以及如何在崎岖的山脊上砌成城墙,这就需要广大劳动人民开动脑筋,集思广益,发挥集体智慧的作用。

  4、师再放音乐:

  学生自读自悟,展开想象。

  5、小组讨论交流:

  这一次学生的思维被激活,纷纷说出自己奇特的想象。

  教师巡视,进一步引导:

  长城不是一天一月完工的,一年四季,在炎热的夏天,寒冷的冬季,同学们由此拓展思维,想象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情景。

  6、学生汇报:

  生一:我想到很多古人在八达岭上修造长城,有的抬石头,有的搬石头。

  生二:我看到很多人围了一块大石头撬得撬,推得推,发出嗨哟嗨哟的号子声。

  生三:我想到嘉峪关前很多古人在商量如何在山谷中修筑城堡和关卡,怎样把地基打牢。

  生三:我看到山海关前的悬崖上有很多人在开采石头,有的抡大锤,有的用钻子,有的用敲子。他们累得全身是汗。

  生四:我想到炎热的夏天,他们在烈日下挥汗如雨地干着,全身都晒黑了,很多人肩头还起了泡;寒冷的冬季,他们迎着呼啸的北风,顶风冒雪,象一个个动态的冰雕。

  生五:很多抬石头人后面有人举了鞭子。我看到不少抬石头的人累死了。还看到这些累死的人被官吏残忍地扔到山崖下去了。

  生六:我看到长城修好后从城堡上升起了冲天的浓烟。……

  7、师小结:

  大家真了不起,想得和作者一样多。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时吃不饱穿不暖,他们都是被逼迫着去干苦力活的,很多人在严寒酷暑中活活累死。所以课文中说万里长城的修筑凝聚了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但长城的作用却不可否认,它在当时乃至后世都起到防御外族入侵的作用,可以说功不可没。

  请同学们从刚才想象的是世界走出用饱满的热情齐声诵读这最后一句。

  师引导,学生齐声诵读:“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教学反思】

  受钟晓霞老师示范课的影响,在教学本课时,我从引导学生读文说文中引入想象环节,起先学生并没有出现像钟老师课堂上那么踊跃抢答。于是我及时引导揭示音乐的内涵并组织小组讨论,孩子们在自由发言中终于打开了那扇奇思妙想的门。教学相长,我也借助他们的话题加深引导,对长城建造的场面给以适当点拨。一石能牵千层浪,孩子们的想象力被激活,他们的话题就滔滔不绝。于是就有了上述片段。

  教学不是模仿,语文教学应在新课标新理念的指导下开发课程,应用新学习方式,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阅读,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阅读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在反思中,我有以下两点认识:

  一、以读代讲,读中感悟,放飞想象

  《课标》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的讲解点拨都应为学生的阅读理解感悟服务。本课教学,我采取“我能读”“我会读”尊重学习主题、体现个性化学习方式切入,以读为主,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思考,并在小组交流,师生互动合作学习中动口,动脑,发展感悟,同时在思想情感方面接受潜移默化的熏陶。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思想、情感的体会,而且能发展语言,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营造开放的语文课堂,培养创新意识

  语文课堂不应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学生作为活生生的个体,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知识见识和生活积累。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会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边性和复杂性。所以预设的教学目标要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经验。本次教学在活动化的合作交流教学时空里,让学生学习教材,融化教材,又能超越教材,在阅读作者的抒情想象中注入自己鲜灵活见的联想,给师生营造了开放的课堂,提供了激发灵感、即兴创造、超越预设目标的空间,在阅读教学中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创新意识是通过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发展创造性思维,想象是核心。语文教学应重视激发展开想象,让学生生活在彩虹般绚烂的想象王国。按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本课教学,在阅读第三自然段中,我让孩子们从作者的想象出发,进入长城修筑时宏大悲壮的场景,在想象中体验当时劳工的艰辛,使孩子们自由创造,尽兴文采,也为理解“血汗”和“智慧”打下了切实的体验基础。这就像刘从华老师在《探究见功夫,功夫在诗外》一文中提出的,朗读一旦进入充满情感的的表达状态,就会不断超越学生原有的认识经验、智慧水平,形成积极的创造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语感的发展和审美能力的发展。

长城的教案9

  教材分析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的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这是根据长城气势雄伟的远景和高大坚固的近景来确定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作者用自己的“心”和“情”去观察长城之后自然产生的对古代劳动人民的由衷的赞叹,是学生体会作者情感的关键。本课要突破的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说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这是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课本的分析上,还要通过阅读丰富的拓展资源,通过学生的情感升华——打写来实现。

  学情分析

  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对长城的了解也只限于课外书的简单介绍,为了让学生与文本有所联系,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有关长城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教师精心准备了有关长城图片的课件。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长城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 、 城砖、屯兵”等词语。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结合课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和自豪感。

  3、情感目标:激发民族自豪感,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培养他们保护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的意识与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雄伟的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长城的教案10

  一、破题入手,字面理解

  1.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所了解的长城是什么样子的。

  出示长城图这就是长城

  2.每年来到长城游览的游客不计其数,大家请看图,沈老师也两度登上长城,分别是91年和20xx年。

  来长城的游客中有许多国家的领导人,他们游览了长城后,都发出了由衷的赞叹,请看:

  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以色列前总理拉宾

  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美国前总统尼克松

  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其它地方我从未见到过类似的杰作!——俄罗斯总统叶利钦

  指名读一读齐读

  读着这些外国元首送给咱们长城的题词,你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二、长城的直觉梳理

  1.通读全文

  师:请大家就带着这样的心情、这样的`感受,来一起学习《17长城》。

  在学习课文之前先要把这些词读正确:

  峻峪屯

  这是课文中出现的一些新的词语,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

  下面就请同学们初读课文,做到不漏读、不错读,并想一想,课文哪些部分写的是长城的“长”,哪些部分写的是长城的“城”?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交流反馈:

  长:课文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课文

  城:课文第二自然段

  指名读课文

  从什么地方看出作者登上长城?第三自然段的第一句话。

  接下来的三、四自然段是写什么呢?指名读

  这些是作者看到的吗?是作者的联想和感受。

  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对长城进行观察的?鸟瞰长城是远景——近观城墙是近景,作者从远到近地观察长城。

  文章又是按怎样的结构安排的?先描写鸟瞰长城,再描绘近观城墙,最后写自己的联想和感受。

  三、细读课文,语感理解

  下面我们随着作者的游览顺序来细细地读读课文

  1.请看图片(长城远景图)

  我们平时描述群山状态时,会用到哪些词语?(峰峦起伏重重叠叠、崇山峻岭……)简笔画

  建筑在群山之巅的长城,随着山势的走向,长城是怎样的状态呢?(蜿蜒起伏盘旋、起伏迂回、连绵不断、气势飞扬)简笔画

  请你读一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你想读出长城的什么?(长蜿蜒盘旋)(至少三人)

  长龙的比喻理解明长城图

  师补充:简介长城的历史长城经过的九个省市自治区,感受长城的长。

  我们大家一起再来读一读这部分,把长城的长、长城的蜿蜒盘旋的气势读出来。

  2.学习第二自然段

  导语:古老的长城,守卫着中原大地,保护了民族的安危,在一万三千多里的长城中,最为壮观的是北京八达岭长城,这里山势陡峭,城墙坚固。我们随着作者走近长城,细细地观察一下吧。

  指名读,思考:我们随着作者登上长城近看长城,你获得了哪些信息?高大坚固气魄雄伟都可

  材料:条石城砖

  高大:五六匹马可以并行,我们并不熟悉马,用具体的数字来说,是5、6米宽;高有8——10米。(与教学楼比较)

  你了解课文中写到的关于长城的一些特定的词语吗?

  什么是城台、垛子、射口、瞭望口?

  画一截高大雄伟的长城,指出垛子、射口、瞭望口等具体的位置形状。

  这些部位有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联想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3.学习作者联想部分

  作者也是与我们一样,他也想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他还联想到什么?

  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凝结而成

  想象古代劳动人民在建造万里长城时会遇到哪些困难。

  读: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四、小结

  游览了万里长城,你想对谁说?说什么?

  五、作业

长城的教案11

  一、活动目标:

  1、幼儿画出长城的主要特征,进一步了解长城雄伟的气势。

  2、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大胆尝试。

  二、活动重点难点:

  长城要沿着山坡画,不要“倒塌”。

  三、材料与环境创设:

  长城挂图一幅、教师范例

  四、设计思路:

  现在我们大班正在开展“我是中国人”的主题。长城是世界的八大奇迹之一,是我国的著名景点。先前我们已经欣赏过长城了。幼儿对长城非常感兴趣,纷纷描绘着“如果我是设计师”的话,我会怎么样造长城。此活动就是抓住了幼儿的这个兴趣点开展的。

  五、活动流程:

  引起兴趣——观察范例——幼儿操作——作品展示

  1、引起兴趣

  出示挂图,引起兴趣,提出问题。

  长城像什么?是怎么样的?

  2、观察范例,讨论

  “长城是怎么造的`,有什么特征,你会怎么设计长城?”

  3、幼儿操作。老师观察

  4、作品展示

  幼儿展示作品,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

长城的教案12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歌曲《长城谣》体验抗日时期我国人民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2、通过歌曲练习表现质朴自然、苍凉悲壮的深切感情。

  3、注意歌唱的发声和吐字。

  课时:共两课时。本课为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约10分钟)

  (1)复习演唱前面学习过的歌曲 。注意引导表达歌曲的情绪,力求做到有感情地歌唱。

  (2)通过与以前学习过的歌曲情绪的联系或对比引入本课将要学习的歌曲。

  (3)听歌曲范唱录音(合唱)。在聆听之前,提示学生注意歌曲演唱形式和情绪。听后引导学生简单讨论。

  2、学习新歌(约30分钟)

  (1)进一步体验歌曲的情感和了解歌曲的历史背景。

  A、学生朗诵歌词。教师纠正、解释歌词中的个别字词。

  B、请学生谈这首歌曲的时代背景和对歌曲情感的理解。

  C、再听歌曲的范唱演唱(最好是教师范唱,也可听独唱录音)。

  D、调查了解学生对这首歌曲的熟悉程度(可用举手统计方法,也在可课前进行)。

  (2)随琴视唱歌曲歌词(为了体验歌曲的`情感,也为了实际检验一下学生对歌曲的熟悉程度)。

  A、 请学生分析歌曲的节奏特点。

  B、学生读节奏(可用“哒”或其他读法)。提示读节奏时要注意节奏的乐句。

  C、 在教师弹奏歌曲曲调的“伴奏”下,再读一遍节奏。

  (3)学习歌曲的曲调。

  A、学生随着教师的琴声试着视唱曲谱(只唱一遍,以便确定下面的练习方式)。

  B、请学生分析一下歌曲的“旋律线”(可用手势来表示,注意一个乐句用一个动作)。然后一边作“用手势表现旋律线”的动作,一边进行视唱曲谱练习。

  (4)学习歌曲的歌词。

  A、联系前面分析过的歌词和情绪唱歌词。

  B、在练习中提示要注意运用气息的控制唱好连音。

  (5)用乐器演奏整首歌曲的曲调或其中的几个乐句。

  3、小结(约5分钟)

  (1)再听一遍歌曲录音,请学生对比一下,自己的演唱还有哪些不足。

  (2)了解一下用乐器演奏这首歌曲的情况。

  (3)指出下一节课的任务或课下的乐器练习任务。

  注:本教案(摘自《音乐课标解读》案例)。谱例、基本节奏

  句型和歌曲的旋律线未转摘。

  简评:

  这节课里,采用“学歌词和学歌谱相互交替”学习新歌的方法,从学习的过程来说,按照“综合——分析——再综合”的模式进行新歌的学习,避免了把感受、体验歌曲情感作为一个环节放到学习歌曲的最后阶段去进行的缺点。这样的学习新歌方法改变了传统的“先学歌谱,后学歌词”的模式,比较符合初中学生的实际,符合学生对歌曲的认知规律。

  在学习歌曲曲谱的时候,先从节奏入手,这种方法也值得提倡,因为它“先易后难”,切实可行。用类似于指挥动作的单手划“旋律线”的方法,使学习读谱与身体动作相结合。这些都有利于提高读谱的效果和减低读谱的难度。

长城的教案13

  教学目标

  学会生字新词,对照插图,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陡峭”,“凝结”等字。

  教学难点,重点

  1、指导看图。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根据事物的特点选取不同观察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2、图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的情感。

  课前准备

  1、录音机。

  2、长城远景和近景的彩色幻灯片。

  教学方法: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自学为辅。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了解图意。

  1、介绍长城。

  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公元前476)时期,那时各诸侯国为了互相防御,都在自己的境内地势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为防御北方匈奴贵族的入侵,将各个诸侯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将其延长,号称万里长城。以后各个朝代,都对长城进行拉修建。因此可以说长城是我国古代人民在兵器还不发达的情况下,为拉抵御外族入侵而建筑的军事建筑。

  2、观察彩图。(打出幻灯片)

  (1)这两幅图的观察点有什麽不同?(上面一幅是远景,下面一幅是近景。)

  (2)长城修筑在什麽地方?(崇山峻岭之间)

  (3)从画面上可以看出长城有什麽特点?(长和高大)

  (4)作者为什麽要选择远,近两个观察点?(不从远处观察,就看不出他的“长”这个雄伟的全貌;不从近处观察,就看不出它高大坚固的构造特点。只有从不同的观察点介绍长城,才能更显出其气魄雄伟的特点)

  二、初读课文,了解文意。

  1、自学生字新词。

  2、想一想,课文各节分别讲拉什麽内容

  三、图文结合,说一说。

  1、说说生字新词。

  崇(chong)山峻(jun)岭拍摄(she)嘉(jia)峪(yu)关扶(fu)智慧(hui)气魄(po)

  2、理解字词。

  (1)教师讲解

  山海关: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是长城的起点,有“天下第一关”之称。

  嘉峪关:明初的建筑物,再甘肃省嘉峪关市西,嘉峪山东南边脚下,是长城的终点。

  八达岭:军都山的一个山峰,在北京市的'西北,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全国中点文物保护单位

  (2)看图理解

  崇山峻岭:指高而险峻的山岭。

  蜿蜒盘旋:指弯弯曲曲的延伸。

  条石:长方形的石块。

  方砖:正方形的砖块。

  垛口:指墙外侧向上突出的部分,是一种掩蔽物。

  了望口:指用来了望的口子。了望:从高处监视敌人。

  射口:射击用的口子。

  城台:城墙上一整块平坦的方形建筑,是屯兵的堡垒。

  互相呼应:本课指打仗时之间可以进行联系,互相支援。

  3、说说课文各节的内容。(第一节讲长城的长;第二节讲长城的高大坚固;第三节讲长城是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结晶;第四节讲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奇迹。)

  4、说说怎样给各节编一小标题。

  (启发学生以课文内容为线索定出小标题:(1)一条“龙”(2)“高大坚固”;(3)结晶;(4)奇迹。或启发学生以课文结构为线索列出小标题:总貌;构造;联想;地位)

  第二课时

  一、图文对照,逐段学习。

  1、观察远景图。(打出幻灯。)

  (1)远景怎样?(像一条龙)

  (2)课文怎样写长城的(位置、宇航员所拍照片)

  (3)蜿蜒盘旋和长龙有什麽内在联系(前者为静,后者为动,以动喻静)

  (4)长字突出怎样的特点

  2、看近景图学第二节

  (1)读后思考。

  课文中的哪句话表现拉作者的观察点(来到长城脚下)

  (2)这一节有几句话?介绍长城的那些建筑?(六分别写作者来到长城脚下;长城的高大坚固;城墙顶上;外侧的垛子;城台)

  (3)图文对照,指出图上垛子、射口、了望口、和城台的样子,理解课文的表达方法

  (4)小节这一节近看长城,先整体后部分,构造科学,利于防守。

  3、综合两图第三节。

  (1)人民为什麽会想起古代修长城的劳动人民?(围绕站、踏、扶、自然)

  (2)从那里可以看出修筑长城的艰难?(条石多重)

  (3)为什麽说长城是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4)想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发挥自己的智慧完成的。

  4、读第四段。

  (1)长城为什麽在世界上是一个奇迹(从长城的长和大想象到建筑的困难,表现拉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所以说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2)表达拉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喜爱、赞美)

  二、总结全文。

  1、画出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一句话。

  2、总结谈话:长城建筑规模宏伟,气魄雄伟壮观,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它高大坚固,建筑结构巧妙合理。它建筑在崇山峻岭,施工环境艰难;它动用的材料重大、数量多;他建筑于两千多年前的秦代。学习《长城》这一课,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一种爱国主义的情感在我们胸中回荡。

  板书设计

  长城

  远景

  观察长城

  近景

  血汗

  联想人民

  智慧

  雄伟

  赞美工程 奇迹

  作业设计

  一、看拼音写词语

  paishe ningjie zhihui jiangu chengqiang yuhangyuan

  ( )( ) ( ) ( ) ( )( )

  二、把下列词语补从充完整

  ()山()岭 互相()应

  蜿蜒( )旋 气()雄伟

  三、改正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

  1、这一断长城建筑在八达岭上,高大艰固,是用具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 )

  2、城墙上铺着方砖,向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

长城的教案14

  教材分析

  这是人类音社高中《音乐》课本第一单元第二部分内容,这部分内容介绍了音乐要素节奏、旋律的基本知识和要点,以及中国历史歌曲《长城谣》。通过学习,使学生对节奏和旋律在音乐中的作用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教学目的

  明确学习音乐要素的重要性,并以欣赏和学唱声乐作品《长城谣》入手,引导学生运用节奏和旋律知识,体会和感受其在音乐作品中的作用,感性体验和理性知识相结合,更多地从音乐的表现手段入手,分析理解作品。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新课

  1、 学习音乐要素的知识的重要性,了解节奏和旋律要音乐中的作用,更深刻地感受和理解音乐作品。

  2、 有重点地简述节奏和旋律的基本知识和要点,并作必要的`解释和提问。

  (二) 欣赏音乐作品《长城谣》

  1、 导言:运用节奏和旋律要素,感受不同节奏的组合和旋律线的进行,在音乐作品中表现出的不同情感。

  2、 简介作品:歌曲《长城谣》是流行于我国抗战时期的一首优秀作品,刘雪庵曲,潘孑农词,作于1937年,原是潘孑农所编电影剧本《关山万里》中的主题歌,后因“八·一三”上海爆发战争,影片未拍成,但此曲却风行全国。写法上和《孟姜女》一类传统民歌相近,具有浓厚的叙事特点,典型的五声调式。

  3、 播放歌曲录音后,请学习讲述歌曲表达的基本情感(悲愤,感情深切)。

  4、 再次播放歌曲欣赏,提出分析作品曲式结构,旋律线进行的要求。

  5、 请学生作分析作品的具体回答(宫调式、四乐句、单二段体曲式结构),学生分析歌曲旋律线的进行,并作不同旋律线表达不同情感的比较。

  6、 教师小结:上行旋律往往表现高涨、激动、紧张的情绪,有渐强的趋势。下行旋律可将紧张的情绪松驰,表现出抒情、宁静、悲伤的情感,有渐弱的趋势。平行的旋律则有沉思、叙事的意境。

  (三) 学唱歌曲《长城谣》

  1、 学唱歌曲。提示:用所感受认识到的三种旋律线的进行,唱出不同的情感和强弱趋势。

  2、 教师演唱歌曲第二段,并将结尾的下行旋律55 61 3·5 3211-----| | 改为上行旋律556132|1------|| 试唱,请学生作不同旋律线进行表达的情感比较(上行更激昂、高涨)。

  3、 教师归纳:旋律要素对音乐作品的作用和影响。

  (四) 音乐作品中节奏的分析和比较

  1、 试分析歌曲中第二、三乐句节奏的松紧,对情感表达的作用和影响。

  2、 播放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草桥结拜”和“抗婚”两段乐曲片断,请学生作节奏的比较认识。教师可将两段乐曲的节奏的松紧,作反向调换试唱,学生再作比较,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节奏在音乐中作用的认识。

  3、 教师小结:表现婉转、抒情、优美沉思的情感,节奏比较松,音的时值长一些,音与音连接较松驰。表现激动、紧张的情绪,节奏紧密,音值短的,音的连接紧凑。

  (五) 教学总结

  音乐要素节奏和旋律在音乐中的作用是很大的,不同的节奏结合和旋律的进行,表达情感是不一样的。学习音乐要素,了解其在音乐中的表现手法,会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音乐,并从中得到更多美的享受。

长城的教案15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她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4、观察课文中长城的图片,写一段话。教学准备:挂图,多媒体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我们中国的“人间奇迹”,一个像巨龙,一个像绸带,大家知道吗?

  2、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运用课件)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字词,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2)运用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不朽创造奇迹天堂

  2、教师检查学习效果(1)出示词语:

  驾驶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不朽创造奇迹天堂杭州嘉峪关(2)指名读,注意纠正字音(3)指名理解词语(4)齐读出示的词语(5)指导书写生字

  三、理清脉络

  默读课文,想诗歌的两部分都围绕“奇迹”写了哪三个方面?学生读后讨论(名称、特点、抒发情感、点明创造者)

  四、课堂总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听写词语

  驾驶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不朽创造奇迹天堂杭州嘉峪关

  二、学习课文

  1、学习第

  1、2节

  (1)教师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看:第

  1、2节有什么相同之处?(引读)

  (2)作者是在什么地方看到这人间奇迹的?你从哪儿看出来的?(航行在祖国的蓝天?(引读)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作者所看到的景象(很奇异)这应该怎么读呢?

  (3)作者看到了什么奇异的景象呢?找一找,读一读。

  (课件出示长城的图片)长城像什么穿行在大地?(板书:像巨龙)书上是怎样写长城的`?大家一起读一读,结合图理解:连绵起伏、蜿蜒曲折引读:

  万里长城动起西到

  她是多么雄伟壮丽。几千年来她谱写了怎么把这两句读好呢?(范读,生读)

  你能把这两句话背出来吗?(试背、指名背、齐背)

  (4)万里长城是这样一的雄伟壮观,作者还看到了什么奇异的景象?(运河)引读:运河像(板书:像绸带)

  与长城相比,你觉得运河怎么样?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这一句该怎样读呢?

  引读:京杭大运河北起南到几千年来,它谱写了学生再读描写运河的这两句。你能把这两句背出来吗?

  (5)作者把“长城”“运河”称作是“人间奇迹”,你能说说“人间奇迹”是什么意思吗?引读: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说明中华民族的祖先——?再读这两句,你能背出来吗?(6)朗读全文配图片,音乐欣赏朗读课文,激发情感。(7)背诵全文。

  三、作业

  1、多音字组词

  行曲折

  2、有感情地背诵课文。板书设计:

  长城和运河

  长城——连绵起伏曲折蜿蜒

  奇迹(像巨龙)动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市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运河——银光闪闪伸向天边(像绸带)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

【长城的教案】相关文章:

长城的教案01-10

长城大班教案12-02

《长城和运河》教案02-17

长城的教案4篇01-11

【精选】《长城和运河》教案4篇01-06

《长城和运河》教案合集五篇07-09

长城_关于长城的作文11-14

《长城和运河》教案集合九篇10-30

《长城和运河》教案集合5篇10-19

关于长城的资料——长城的别名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