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云识天气》教案

时间:2023-02-19 19:05:54 教案 我要投稿

《看云识天气》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看云识天气》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看云识天气》教案

《看云识天气》教案1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潜力目标: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2、过程与方法目标: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资料要点。理清文章的思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主要资料,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①导入新课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搞笑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十分细致。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向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此刻,我们来看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它们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吗这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出示学习目标。

  ②检查预习生字状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思考:

  a、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b、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状况,请你设计一种表格来完成,看谁设计得好。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上述题目。

  ①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②对于设计得好的同学要提出表扬。

  三、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①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

  学生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明确:

  文章先说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第1段概述,先用“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一句总说,然后描绘了万千姿态的云。第2段是3、4、5段的“纲”:“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第3段照应“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第4、5段照应“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第6自然段开始写“云的光彩同天气的关系”,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在文章内部,作者也是按照必须的思路来介绍的。例第3段,把“薄云”又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并分别介绍了它们的特点及和天气的关系。

  ②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何好处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你能否仿照课文中的例子造几个句子

  a、学生在课文中画出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句子。(侧重于比喻的修辞方法)

  对于修辞方法,学生了解即可,关键体会运用比喻等修辞方法的好处(学生朗读找到的运用修辞方法的语句,重点谈谈体会)。

  b、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特点,并仿照课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远处的霓红灯亮了,……

  ◆月光照在地上,像……

  四、拓展延伸

  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文章片断等

  五、课堂小结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写得十分生动形象,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能够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六、布置作业

  留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写一则观察日记。

《看云识天气》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获得识别阴晴雨雪天气的知识;体会本文寓准确于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能根据天上的云彩推测天气的阴晴雨雪;培养学生用准确的语言作生动的说明。

  3、情感目标: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热爱大自然、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

  教学难点:云的形状、云彩种类繁多,变化复杂,难于区分

  分析: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看云识天气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时间观察中的经验总结。为了把这一事理说清楚,本文紧扣课题逐层说明,因此在内容上并不难理解,主要是介绍根据云的形状和云彩两种方法来识别天气,在说明中从现象入手,进而触及事物的本质本文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理,读来饶有趣味。全文比喻贴切,拟人自然,对比鲜明,语气贯通,既准确,又形象,真可谓妙笔生辉。另外,文章还大量引用了民间谚语,增强了文章的说服

  力和趣味性,读时应加以细细品位。本堂课应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并利用所创设的情境,重点进行说的话动,引导学生进行趣味学习。

  三、教学对象及其学习需要分析

  本文安排在第二单元,学生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已经有了阅读说明文的基础,因此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难度不大;同时本文介绍的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云和有用的识别天气的方法,学生对此文

  的学习很感兴趣,他们看了本文以后应该有许多要说的话,所以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说的训练。

  四、教学媒体选择与应用设计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PowerPoint)

  课件1:课题,导入时演示;课件2:生字,检查预习时演示;课 件 3:思考,引入结构层次分析前演示;课件4——11分别为“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在演读时演示;课件12:列表,明确云彩与天气的关系时演示;课件13:《看云识天气》全文的结构层次,层次小结时演示;课件14:讨论本文的语言特点,在说读、品味语言时演示;课件15:课外延伸,拓展练习后演示。

  设计原理:通过幻灯片,使学生更加形象、直观地识别云的形状,便于理解云和天气之间的关系,同时对本文的结构层次和语言特色有更明确的'认识。

  五、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课堂活动说明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检查预习(出示幻灯片1、2)

  创设情景,导入课文。检查词语。

  学生回答教师问题:介绍今天的天气

  由学生介绍今天的天气导入课文,直接,针对性强,同时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朗读,整体感知,(出示幻灯片3)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明确要求。

  学生自读,按照要求做批注。

  采用不同的方式齐读、杂读、自读,让学生能够根据课文内容找出文中介绍云与天气关系的语句

  演读,理清层次(出示幻灯片(4、5、6、7、8、9、10、11)

  教师示例,根据示例介绍“卷云”。

  学生根据教师的示例,在观看幻灯片的同时,根据画面和课文的描述,介绍自己喜欢的一种云。

  教师的示例更加符合说话的情景,在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之后,激发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将课文内容与说话训练有机结合。

  总结课文层次(出示幻灯片12、13 )

  教师列表光晕与天气的关系,最 后总结课文结构层次

  完成图表

  看图与填写表格后,从纵向理清思路。

  说读,品味语言(出示幻灯片14)

  提问:用一个字回答本文语言的特点,进一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体会语言的美。

  读课文,从从不同的角度或是修辞、或是句式,或是引用谚语等,品位语言的美。

  激发学生探究激情,引导学生多角度考虑问题,教师适当点评,给予学生鼓励,肯定学生的独特理解。

  课外延伸(出示幻灯片15)

  引导学生向课外学知识,求学问

  根据自己的生活知识或经验,用其他的语句介绍天气。

  学生的课外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教师促进学生迁移知识,培养他们细心观察、用心积累的好习惯。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总结本堂课学习内容及要求

  加以体会,对照。

  学生根据上课内容总结学习结果,充分体验自己参与课堂学习的成果。

  《看云识天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六、教学过程()

  一、第一个教学板块:导入,检查预习(3分钟)

  1、导入:同学们,昨天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要求大家了解今天的天气情况。那么,谁能告诉我今天的天气情况呢?(学生回答)你是怎么知道的?对,通过天气预报我们能够准确知道某天的天气情况。但是大家想过没有,现在正值鸟语花香、草长莺飞的旅游季节,假如你正在外地旅游,身边没有天气预报,为了避免被雨水淋湿的尴尬,你该怎么办呢?今天,让我教给大家一招识别天气的方法:看云识天气(幻灯片1演示),我们将会受益无穷。

  2、检查词语(幻灯片2演示)

  二、第二个教学板块:朗读,整体感知(15分钟)

  1、导读:将课文分成五块,教师指导学生朗读(采用不同的方式齐读、杂读)。

  2、自读:框出依次介绍了哪些云?画出对它们进行描写的语言材料,并明确它们将带给我们怎样的天气?(幻灯片3演示)

  三、第三个教学板块:演读,理清层次(10分钟)

  1、明确任务:请大家任选一种云,以第一称的方式作自我介绍。

  介绍要求:①充分利用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②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

  教师示例:“Hai !大家好,我叫卷云,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最轻盈,站得也最高,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幻灯片4演示)

  2、对照课文和幻灯片,学生各人自说自讲。(幻灯片5-11演示)

  3、学生发言,课堂交流。

  4、小结:通过自我介绍,我们认识了各种云,明白了它将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天气,这对我们认识天气有很大的帮助。课文告诉我们,除了云的形状,还有云彩也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天气,请同学对照课文完成表格。(幻灯片12演示)

  6、总结:课文用三个小节给我们介绍了两种通过云来识别天气的办法,相信大家看了以后,会发现它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本文的层次也十分明了。(幻灯片13演示)

  四、第四个教学板块:说读,品味语言(15分钟)

  1、读第一段,(分两种读法导读)用一个字来评价语言上的特点。

  2、语言之美,有的是使用了某种修辞,有的是使用某种句式,有的是使用了优美的词语,有的是使用了某种表达方式,有的是使用了某些接句谋篇的形式。这篇文章有很多美点,小到一个词语、句子,大到几个段落,可谓俯拾皆是。下面请大家用“美在……,因为……”的句式,就文章的语言说一句评论式的话。怎么说呢?像这么说:如:本文的语言美在“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因为它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突出地显示了天气的天化无常。

  3、学生交流,教师总结(幻灯片14演示)

  五、第五个教学板块:课外延伸(2分钟)

  1、点示:课文讲的是“看云识天气”,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仅是通过“看云”才能识别“天气”,我们可以看“动物”、“植物”、“某种现象”或“一些感觉”等都可以帮我们识别天气,有的方法特别灵,有的已形成了谚语,被广为流传。你能说出一两条来吗?

  2、学生活动:学生自由讲述,教师补充。(幻灯片15演示)

  3、布置作业:收集并积累识天气的方法。

《看云识天气》教案3

  学习目标:

  ①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②理清文章的思路。

  ③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④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诗词、文章片断等,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观看每日的天气预报,积累与天气预报相关的词句与词汇,将它们整理到家庭作业 本上。

  ○教学设计:

  导入 新课: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现在,我们来看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它们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

  检查预习生字情况

  整体感知:

  ①出示学习目标。

  ②听读课文,思考:

  a.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b.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请你设计一种表格来完成,看谁设计的好。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上述题目。

  [明确]

  ①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②对于设计得好的同学要提出表扬。

  思考品味:

  1、分析第二自然段。

  1)朗读并背诵指出概括说明作用。

  2)往往、常常两个副词起什么作用?

  2、详细研究各种云同天气的关系。

  1)改名换姓、躲藏是什么修辞手法?

  2)从积云到积雨云,则是夏天出现的一种特殊情况,它的'变化速度和以上有什么 不同呢?

  3、讨论最后一段作用。

  1)观察云的形状、光彩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2)如何才能掌握它的变化规律呢?

  研讨探究:

  ①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

  学生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明确:

  文章第1段概述云和天气的关系,先用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一句总说,然后描绘了万千姿态的云。第2段是3、4、5段的纲: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第3段照应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又将薄云又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并分别介绍了它们的特点及和天气的关系。第4、5段照应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第6自然段开始写云的光彩同天气的关系,最后一段总结全文。

  ②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何好处?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你能否仿照课文中的例子造几个句子?

  a.学生在课文中画出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句子。(侧重于比喻的修辞方法)

  (学生朗读找到的运用修辞方法的语句,重点谈谈体会)。

  b.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特点,并仿照课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远处的霓红灯亮了,

  每月光照在地上,像

  教师小结: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拓展延伸:

  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文章片断等。

  布置作业

  留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写一则观察日记。

  课后记:本课是一篇生动说明的典范文章。全文以生动有趣且富有逻辑的语言揭示了天空中的云彩与天气变化的关系。在授课的过程中,我重点落实了学生对于生动说明的理解与体会,同时,要求学生通过列表的形式充分地理解文章的内容,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看云识天气》教案4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2、了解气象知识,学会看云识天气。

  3、培养学生留心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和习惯。

  教学难点:

  1、了解气象知识,学会看云识天气。

  2、学会搜集一些资料,加深对看云知识和天气知识的了解。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收集有关云的谚语,

  3、云名称卡片。

  4、云与天气关系简表(10份)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中国有句俗话叫“天有不测风云”,意思是“天也有不能预测的时候”,那么用逆向思维反过来思考就成了“天气一般都能预测”。确实,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就已经能够预测天气了,他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将经验总结成了许多关于天气的谚语。下面就让我们用这些谚语并做个游戏——找朋友。我这里有谚语的上半句,下半句已经分到了你们手上。我们就来找一找谚语的下半句各是什么。

  第一组: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

  师:请手里拿着这句谚语的同学到第一组就坐。

  第二组: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

  第三组:朝霞不出门这个简单,下半句是什么?

  生:晚霞行千里

  第四组:乌云接日头下一句是什么呢?

  生:半夜雨淋淋

  第五组:有雨山戴帽

  生:无雨云拦腰

  第六组: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师:请到第六组就坐。

  师:好,现在每位同学都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也组成了一个学习小组,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要相互配合。下面我分配一下任务:请①②号同学代表小组发言;

  ③号同学补充;

  ④号同学为组长,组织好合作学习。

  ⑤号同学负责记录下小组讨论的内容,给发言的同学参考。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任务,请认真完成。

  师:我们看到古人是那么聪明,已经能将天气情况编成简单的谚语。我们当然也不甘示弱,今天我们也来看云识天气。(补充:课题2)我们虽然没有古人那么多的实践经验,但我们手头有最好的老师。是什么?

  生:书。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跳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五分钟准备)

  2、研读课文,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光彩?在文中画出来。(抢答)(出示课件3)

  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晕、华、虹、霞。

  3、这些云和光彩各有什么特征呢?现在请小组长上台来任选其中的两种,小组合作完成简表里相关的内容。(4分钟准备)

  4、现在,请各小组根据所选的两种云,以第一人称的方式作自我介绍(出示课件4)。要求:①充分利用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②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先小组活动,五分钟完成。)

  答案参考:

  我是“雨层云”,我又矮又胖,穿着暗灰色的外衣,太阳、月亮见了我都要躲藏起来,我在天空出现时就表示连绵不断的雨雪就要来临了。连绵不断的雨雪就要来临。

  当积云迅速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时就变成了我,我是积雨云,然后我越长越高,慢慢变黑,最后我整个倒下了,这是乌云弥漫、雷声隆隆、电光闪闪,马上下起了暴雨,有时还伴有冰雹或者龙卷风。

  我是卷层云,是在连绵的雨雪来临之前出现在天空的'一层薄云,看到我,请大家出门前带上雨具。

  生:我的绰号叫“毛玻璃”,是由卷层云积聚而来的,透过我看天就会模糊不清因而得名,其实我的真名叫“高层云”。雨雪都是我的好伙伴,常常和我形影不离。

  听了那么多云和光彩的自我介绍,我们对这些云所预示的天气已经很清楚了。请你判断一下图上分别是什么云?(出示各种各样的云层图)象征晴天的是哪几种云?有什么特点?象征雨雪冰雹的是哪几种云?有什么特点?云上的光彩又有什么特点呢?预示怎样的天气?

  三、我是小小预报员:

  以往我们总习惯于听天气预报,今天我们也来当一次小小的天气预报员,根据云图来预报天气。提示:确定云的种类;说明它所预示的天气;模仿天气预报员的语气、语调、动作、表情。也是5分钟的准备时间,现在开始。现在是气象服务时间,想要了解未来的天气趋势吗?让我们来听听天气预报

  江西的上空出现了一片雨层云,雨层云……(介绍雨层云的特点),那里马上就要下雨,请出门的朋友带好雨具。

  海南岛上空偶而飘着几多积云,晴空万里,气温23——27°C。人体舒适指数:2级,气温适宜。穿衣指数:3级,长袖衬衣。旅游指数:4级,适合外出游玩。

  四、课外拓展:

  听了那么多介绍,我们发现天上的云真是变化多端,非常奇妙啊。它离天最近,是最佳的天气预测者。但善于观察的人一定会发现,除了云之外,自然界中还有许多东西也可以预示天气。你发现过吗?它们预示了什么天气?

  燕子低飞,要下雨。

  鸡迟迟不愿入笼,是下雨的预兆。

  蜻蜓低飞要下雨。

  蚂蚁搬家预示将要下大雨。

  蜘蛛张网补网兆天晴

  我们除了可以看云识天气,还可以看天象.风向.物象识天气呢.

  看物象识天气:看天象识天气:

  久雨闻鸟鸣,不久即转晴。星星水汪汪,下雨有希望。

  喜鹊枝头叫,出门晴天报。大雾不过三,过三阴雨天。

  蟋蟀上房叫,庄稼挨水泡。先雷后刮风,有雨也不凶。

  蜻蜓千百绕,不日雨来到。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

  看风识天气:

  常刮西北风,近日天气晴。半夜东风起,明日好天气。

  半夜东风起,明日好天气。雨后刮东风,未来雨不停。

  南风怕日落,北风怕天明。夜夜刮大风,雨雪不相逢。

  狂风怕日落,久雨起风晴。

  五、课堂小结

  有这么多可以预示天气的现象,你们想过其中有什么科学依据吗?或者有没有什么疑惑?我就有一大堆的疑惑?这些现象真的准确吗?为什么能预示天气?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不可能都在课堂上解决,下课后,学习小组可以继续活动,相互协作找出问题的答案。同时我们还要把这节课上“细心观察、专注思考”的学习方法继续用下去,仔细观察身边的任何一样小事物,发现它的独特之处,并用最精彩的话将其记录下来。我们到时来看看谁的发现最新鲜、描写最生动有趣。

  板书设计:

  17看云识天气

  说明文

  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怎卷云卷积云高轻薄

  样积云高积云(晴)

  看

  云卷层云高层云低密厚

  识雨层云积雨云(雨雪冰雹)

  天

  气晕华虹霞(阴晴风雪)

《看云识天气》教案5

  教 案 首 页

  教材版本人教版学段七年级学科语文

  章节第四

  单元课题名看云识

  天气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体会本文寓准确于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2.积累有关谚语。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用准确的语言作生动说明的能力。

  2.能将有关谚语的知识运用于生活。

  思想教育目标

  1.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精神。

  2.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积极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体会本文寓准确于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能将有关谚语的知识运用于生活。

  教具课件

  时间

  安排导入新课——赏美句——析佳词——品方法——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课后

  小结 学生课前准备还不到位,在交流谚语这一环节中有的学生无话可说,影响了教学效果。在培养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这方面,教师还要重视。

  备注

  教 案 内 容

  一、导入新课

  《看云识天气》以生动的文笔,形象地介绍了云与天气变化的关系,给人知识的滋养与启迪。同时文中优美的语句也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吸引我们愉快的阅读。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课文进行美读欣赏。

  二、赏美句

  1.默读课文,找出自己认为生动、优美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你的理解。

  2.说说打比方的作用。

  3.妙笔生花。

  仿照课文第一段写几句话。(任选一题)

  (1)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

  (2)远处的霓虹灯亮了,……

  示例:

  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形态各异,宁静无比。它们有的像瘦弱的骆驼,被背上的重物压得挪不开步;有的像卧佛,神态安详地打着盹;有的像巨蟒,在流云的映衬下慢慢潜行;还有的像一堵闸门,像天上倒挂的垂幔,像高高的谷堆……

  3.学生交流。

  三、析佳词

  1.思考:“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 ;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这一句中“往往”“常常”能否删去,为什么?

  2.找找课文中还有哪些起到类似作用的词语。

  3.学生交流其他运用生动巧妙的词语。

  四、品方法

  1.文中清晰的思路主要是通过什么说明方法来表现的呢?

  2.归纳:分类说明法(分类别)是把事物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别,一类一类加以说明的方法。这种分类说明不仅能够把不同事物的不同特征说得更明白,而且会使说明的条理更清楚。

  五、拓展延伸

  1.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天气的谚语。

  2.学生解释自己收集的一至两条谚语。

  3.讨论探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气象卫星的科学预报,还有没有必要依据老经验看云识天气?

  六、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连续观察云的变化与天气状况,两星期后上交一篇观察报告。

  七、板书设计

  看云识天气

  赏美句

  析佳词

  品方法

《看云识天气》教案6

  【教学目标】

  1、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2、理清文章的思路。

  3、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4、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诗词、文章片断等,解决课文中的生字。

  【教学内容】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作者在说明的过程中,选取了恰当的说明角度和说明顺序,因此显得层次清晰,条理分明。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导入新课: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现在,我们来看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它们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

  2、检查预习生字情况。

  二、整体感知

  1、出示学习目标。

  2、听读课文,思考:

  ⑴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⑵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请你设计一种表格来完成,看谁设计的好。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上述题目。

  明确:

  ⑴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⑵对于设计得好的同学要提出表扬。

  三、重点研讨

  1、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

  学生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明确:

  文章先说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第1段概述,先用“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一句总说,然后描绘了万千姿态的云。第2段是3、4、5段的“纲”:“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第3段照应“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第4、5段照应“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第6自然段开始写“云的光彩同天气的关系”,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在文章内部,作者也是按照一定的思路来介绍的。例第3段,把“薄云”又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并分别介绍了它们的特点及和天气的关系。

  2、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何好处?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你能否仿照课文中的例子造几个句子?

  ⑴学生在课文中画出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句子。(侧重于比喻的修辞方法)

  对于修辞方法,学生了解即可,关键体会运用比喻等修辞方法的好处(学生朗读找到的运用修辞方法的语句,重点谈谈体会)。

  ⑵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特点,并仿照课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远处的霓红灯亮了,……

  每月光照在地上,像……

  四、小结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五、拓展延伸

  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文章片断等。

  六、布置作业

  留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写一则观察日记。

《看云识天气》教案7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⑴ 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的思路。

  ⑵ 领会运用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的妙处。

  ⑶ 初步学习说明文的基础知识。

  2、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初步掌握说明方法。

  【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整体感知──研讨探究──巩固练习。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⑴ 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的思路。

  ⑵ 初步学习说明文的基础知识。

  2、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初步掌握说明方法。

  一、导入新课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现在,我们来看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它们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

  1、出示学习目标。

  2、说明文:

  说明方法:下定义、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列数字、图表说明、事例说明。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生字情况:

  峰峦 一霎那 点缀 绫纱

  弥漫 晕头转向 月晕 崩塌

  2、根据释义写出词语:

  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 (峰峦)

  事情显露出来的迹象。 (预兆)

  轻巧优美。 (轻盈)

  (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弥漫)

  即将出现的迹象。 (征兆)

  崩裂而倒塌。 (崩塌)

  3、默读课文,思考:

  ⑴ 云和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切合文题揭示云和天气关系的词语是什么?它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明确: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打比方。

  ⑵ 有关云和天气的关系,作者从哪些方面说明的`。找出标出说明角度变化的句子。

  明确:从云的形态,云的光彩两个方面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

  ⑶ 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做练习册P59第二题。

  形态变化 天气征兆 产生分布情况及色彩 天气征兆

  4、说明方法:分类说明法是把事物按照一定的标准分为若干类别,再加以说明的方法。这种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不仅能把不同事物的不同特征说清楚,而且会使说明的条理更清楚。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⑵ 语言训练。

  ⑶ 初步学习并运用说明文的基础知识。

  2、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语言训练,初步掌握说明方法。

  一、研讨探究

  1、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何好处?

  学生齐读第一段,完成练习册P59第3题。

  教师讲解:记叙文中,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说明文中,运用比喻来说明事物,叫比喻说明,简称打比方。课文中打比方的运用,使文章生动活泼,饶有趣味。

  二、语言训练

  1、学生在课文中画出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句子。

  2、仿照课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远处的霓红灯亮了,

  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

  三、教师小结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四、拓展延伸

  1、《三级讲练》课外阅读。

  2、积累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等。

  五、布置作业

  留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写一则观察日记。

《看云识天气》教案8

  一、第一个教学板块:导入,检查预习

  1、导入语:

  请学生七嘴八舌地说识别天气的方法,我们还可以根据云来预测天气状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文章《看云识天气》,看一看,如何根据云来推测天气的阴晴雨雪。

  2、点出常用雅词和谚语,并指出这个词需要了解什么。

  二字雅词:峰峦招牌点缀预兆轻盈绫纱鳞波崩塌弥漫征兆

  四字雅词:姿态万千变化无常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丝丝缕缕朦胧不清密密层层连绵不断群峰争奇耸入天顶

  谚语:“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东虹轰隆西虹雨”;“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二、第二个教学板块:整体感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找出文中过渡句或中心句。并用“我认为是过渡或中心句,因为”

  教师在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把握过渡句的位置及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云的形状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

  板书:云招牌

  云的光彩晕华虹霞

  三、第三个教学板块:演读,理清层次

  1、明确任务:请大家任选一种云,以第一人称的口吻作自我介绍。

  介绍要求:①充分利用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②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

  教师示例:“Hai!大家好,我叫卷云,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最轻盈,站得也最高,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

  2、对照课文,学生自说自讲,在书上作记号

  3、学生课堂交流自评。(边演边完善板书)

  4、小结:通过自我介绍,我们认识了各种云彩,明白了它将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天气,这样我们对课文内容与层次是不是更熟悉了?

  四、第四个教学板块:说读,品味语言

  1用一个字来评价语言上的特点。(美)

  2、下面请大家用“美在……,因为……”的.句式,就文章的语言说一句评论式的话。怎么说呢?像这么说:

  1)运用贴切的比喻:

  “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说明卷云的轻盈和洁白;

  “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比喻卷积云的形态特征;

  “像棉花团似的白云”比喻积云的形态特征;

  写卷云聚集成卷层云时用“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作比喻。

  (2)运用拟人的手法:

  写卷层云变成高层云时,用“这时的卷层云得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

  写高层云变成雨层云时,用“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

  (3)用描写的语句:

  “阳光透过云层……依然很清晰”,写出了“卷云”的“薄”;

  用“向上凸起”、“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等词语写由积云到积雨云;“云底变黑”、“云峰模糊”、“云山崩溃”、“乌云弥漫”描绘“积雨云”的发展变化。

  (4)用词准确:

  问:写“积云”变化为“积雨云”的一段用了哪些表示时间的词,找出来,说说它们的作用。迅速、不一会、顷刻、马上……说明变化速度之快,用词又不雷同。一

  (5)引用了谚语,简短、通俗、鲜明、生动。

  五、第五个教学板块:寻读,课外延升

  1、点示:课文讲的是“看云识天气”,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仅是通过“看云”才能识别“天气”,我们可以看“动物”、“植物”、“某种现象”或“一些感觉”等都可以帮我们识别天气,有的方法特别灵,有的已形成了谚语,被广为流传。你能说出一两条来吗?

  2、学生活动:学生自由讲述。

  3、学生收寻并积累识天气的方法。

《看云识天气》教案9

  【教材分析和处理】

  内容分析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旧课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说明文,内容上与实际生活能够紧密联系起来。从写作上看:层次清楚,有纲有目。能抓住云的特点来进行说明。语言准确,运用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把云写得生动形象;运用了下定义、列数字、打比方、分类别等说明方法。说明文的内容上的科学性,结构上的条理性和语言上的准确性都体现出来了,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教材的处理】

  这篇课文特点鲜明,做为教学内容来看,切入点很多,过去通常把它当作说明文来处理,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和说明方法,但从新教材看,第一二册并不强调文体的学习,强调的是练习学生的阅读概括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甚至提出,教学时不必指出它是什么文体,显然课文作为教材的功能发生了变化,因此,在教材处理内容取舍方面,我兼顾了两个方面:一是重点练习学生快速阅读,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提高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二是适当介绍说明文的文体知识。

  【教学目标】

  1、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思路。

  2、丰富科学知识,提高搜集筛选资料的能力。

  3、积累课文中的比喻句,并领会运用这种修辞方法的好处。

  4、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思路。

  2、丰富科学知识,提高搜集筛选资料的能力。

  【教学难点】

  1、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思路。

  2、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利用电脑导入新课,学生欣赏美丽的画面,聆听美妙的音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导入新课。这样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习兴趣。我是这样导入的:

  同学们,大家每天晚上都看天气预报吗?谁知道今天的天气如何?我们现在可以通过天气预报知道天气情况,可是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时代,人们要想知道天气情况怎么办呢?

  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一套经验,根据天上的云彩判断天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与天气有关的知识短文《看云识天气》。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引起学生与课文对话的欲望。同时也使学生明白,获取天气预报这一信息的渠道是广泛的,包括电视、电话、手机短信、经验判断等方面,要注意从多方面搜集信息。

  二、检查预习情况、交流提纲内容

  对课前下发的预习提纲进行检查。预习提纲应该有的放矢,尤其是两个表格的概括应用好。让学生独立完成表格,就是要让学生通过研读课文,了解文本。老师不要讲太多,主要通过学生的读书、小组之间的讨论和教师的答疑来完成。

  研读的过程中让学生找出文章的.总括句、过渡句等以及说明文结构的条理性和层次性此环节解决。

  三、朗读课文,读出美感

  找出文中优美的句子反复朗读,并说出美在哪里。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把握生动形象的语言并体会修辞手法的作用。通过练习体会课文用词准确,说明事物生动形象的特点,指导学生课后摘录,积累课文中的比喻句。)

  四、统观全文,了解主要说明方法

  师生共同交流。老师可以出示文中主要说明方法的名称和特征,让学生对号入座,初步掌握几种主要说明方法的使用和作用。

  五、学生质疑

  留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先由其他学生给予解答,不完整的地方由教师点拨补充。

  六、总结课文

  先由学生自己说一说本节课学到了什么知识,师再小结。

  七、课堂练习(电脑展示)

 通过练习题,检查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对教学效果进行及时反馈。

  八、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天气的谚语(查找有关资料或请教家里人及有经验的人),并解释说明。

  2、在课外,练习看云识天气。试着根据天空中的云彩形状,判断一下当天或第二天的天气情况,把结果写在教室后墙的黑板上,看谁预报得最准确。

  这些作业,有利于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激发学生观察生活、了解自然的兴趣。

《看云识天气》教案10

  【教学目的】

  1、学习并启发学生观察研究事物。

  2、理解生动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体会说明语言准确性。

  【教学重点】

  生动的说明表现抽象、复杂天气特征。

  【教学难点】

  生动的说明表现抽象、复杂天气特征。

  【教学方法】

  朗读法,列表法。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释题,并朗读课文补充资料:“云”和“天气”有着密切关系,看云可以辨别,推测天气的好坏,这篇说明文是怎样把有关云和天气的气象知识告诉我们的?

  二、整体感知

  云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的,如文中所说的?你能把它读出来吗?

  哪些语句分别说明“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试着填空找出中心句,最基本的`看云识天气的经验是:

  “往往”、“常常”两个副词起什么作用? 领会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用了常常,往往,表示不是绝对化的,是表示一般情况下的如此。

  三、课文研讨

  1、详细研究各种云同天气的关系。

  列表:

  云的种类形状位置天气情况

  2、讨论如何根据云的光彩,推测天气的情况。

  谚语:

  “云交云,雨淋淋”

  “江猪过河,大雨滂沱”“棉花云,雨快临”

  “天上灰布悬,雨丝定绵绵”

  “乌云接落日,不落今日落明日”

  “西北天,明朝大太阳”

  “太阳现一现,三天不见面”

  “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

  “云往东,刮阵风;云往西,披蓑衣”

  “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

  “山戴帽,大雨到”

  “云吃雾下,雾吃云晴”

  试着用科学现象解释你所知道的一两句谚语。

  四、讨论最后一段作用

  1、观察云的形状、光彩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2、如何才能掌握它的变化规律呢?

  3、最后告诉我们局限性作用?

  五、总结课文,延伸探讨

  今天需要看云识天气吗?

  六、布置作业

  1、说出收集的有关气象谚语试辨识天气。

  2、完成练习二。

  3、课文作业本。

《看云识天气》教案11

  教学建议

  一、结构内容

  《》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

  第一部分(开头),总说云的形态变化,说明为什么看云可以识天气。

  第二部分(26小节),讲怎样,是课文的主体。

  第三部分(结尾),说明观测天气对工农业生产的意义和应注意的问题。

  二、语言特点

  寓准确于生动中,是这篇说明文的特点。

  准确,是说明语言的基本要求。如课文结尾指出:天气变化异常复杂,自然有一定限度,与此同时,又指出要准确地掌握天气变化的情况,还得依靠天气预报。这两句话就严密地照应到前文多处使用的往往常常有时一般可能等一类用语,把的事理,作了限制,这也是一种准确的表达。

  这篇课文紧扣题目进行说明,层次十分清晰。首先说明看云可以识别天气。因为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十分密切,云是天气变化的招牌。再说怎样。这是全文的重点,写得详细、缜密。从高层云依次说到低层云,从象征晴朗天气的云,依次说到带来暴风雨的云;又从云的形态特点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再说到云的光彩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在说明中,从现象入手,进而触及事物的本质:云的形态和光彩是现象;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就是本质。

  云的种类很多,但说明层次不乱。这里有一个选取说明角度安排说明顺序的问题。也就是说,先说什么,再说什么,后说什么,才有助于把的事理说清楚。

  最后画龙点睛,说明的目的。

  三、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的语言最基本的特点是准确。这是由它自身的特点决定的。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性质、特点、成因、功能、发展过程以及内部规律和内部联系的一种实用文体,目的在于向人们介绍知识。因此,说明文必须用准确的语言说明事物的特征或本质,才能给人以正确的、科学的知识。在《》一文结尾指出:天气变化异常复杂,有一定限度,与此同时,又指出要准确地掌握天气变化的情况,还得依靠科学的天气预报。这两句话就严密地照应到前文多处使用的往往常常有时一般可能等一类用语,把的事理作了限制,起到了准确表达的作用。很好地突出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l.理解恰当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

  2.复习分类说明的方法。

  3.进一步学习和巩固有关说明顺序的知识。

  (二)能力目标

  培养观察能力和积累语言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精神。

  2.体会谚语这种语言的形式美。

  二、学习建议

  1.抓住云与天气的关系这一中心点,理清文章的思路。

  2.体会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学习几种修辞手法,进而领会

  这种说明文的特点。

  3.了解几种主要的说明方法的作用。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打比喻、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难点:1.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引用等大量修辞方法的运用及作用。

  2.课文的主体部分,即怎样这部分,由于云层、光彩的种类繁多,变化复杂,学生一时难于分辨,所以这一部分也是本次教学的一个难点。

  解决办法:

  1.通过分组讨论进行制表的方法,并结合讲解,从而使学生能更清楚地了解云层、光彩的变化同天气变化的关系,从而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

  2.利用多媒体手段演示云与天气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3.讲讲、读读、写写、练练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能力。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录音机。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进行说的比赛,其中还可以培养观察能力。

  2.听音乐,描述可能出现的画面。

  3.分小组讨论,进行制表。

  4.搜集有关识别天气的谚语,班上交流,并建立一个小天气预报站。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 新课

  先放一段音乐,请同学们描述一下画面:阴云密布,狂风大作,大雨点砸在盆上叮当响,人们四下奔跑的声音,鸡鸭乱叫声。

  从这段描述中,我们看到的是暴雨来临时的场面,由什么的变化引起了雨的到来?对,是云、风的到来引起的,所以说,云的变化就能暗示天气变化。(训练学生听、说的能力和想像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讲述云和天气关系的课文《》。

  (-)明确目标

  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理清如何。

  3.打比喻、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二)整体感知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具体、生动地介绍了云的形态、变化及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说明了怎样。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从题目上看,这是说明什么的文章?

  说明云和天气关系的文章。

  (2)从题目上看,你还能读出什么来?

  体裁说明文,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2.读课文,第1段老师范读,第2段全班女生齐读,第3、4两段分别由两名女同学朗读,第5段、第6段分别由两名男生朗读,第7段全班男生齐读。

  3.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就像是天上的招牌,从而说明为什么可以。

  第二部分(第2-6段):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

  第三部分(第7段):说明的意义和局限性。

  4.这样分段,体现了什么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由现象到本质)。

  5.阅读第1段,回答下面各题。

  (l)这段的结构是怎样的?(总分总)

  (2)如何分层?

  第一句是第一层,最后一句是第三层,中间是第二层。

  (3)第一段中哪些内容照应姿态万千,哪些内容照应变化无常?

  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这些内容与姿态万千相照应。

  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这些内容与变化无常相照应。

  6.分组讨论制表,把同学们分成三个组,第一组阅读第3段,讨论并制出晴天云彩简表;第二组阅读第4、5段,讨论并制出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第三组阅读第6段,讨论并制出云彩识天气简表。

  晴天云彩简表

  名称

  形态变化

  位置

  厚度

  天气征兆

  卷云

  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最高

  最薄

  象征晴朗

  卷积云

  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

  很高

  很薄

  无雨、雪

  积云

  像棉花团,上午出现,傍晚渐渐消散

  两千米左右

  较薄

  阳光温和

  高积云

  像草原上洁白的羊群,成群的扁球状排列

  两千米左右

  较薄

  天晴

  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

  名称

  形状变化过程

  位置

  天气征兆

  卷层云

  卷云聚集着,仿佛蒙上白色的绸幕,卷云慢慢向前推进

  高

  晴转阴

  高层云

  卷层云越来越低,越来越厚,像毛玻璃遮着太阳

  低

  将下雨雪

  雨层云

  高层云变得更低更厚,暗灰色云块布满天空

  更低

  雨雪连绵

  积雨云

  积云迅速形成高大的云山,乌云密布

  更低

  雷雨冰雹

  云彩识天气简表

  光名

  产生和分布情况

  色彩

  天气征兆

  晕

  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

  里红外紫

  日晕三更雨

  月晕午时风

  华

  日华和月华大多出现在高积云的边缘

  里紫外红

  华环小到大晴

  华环大到小阴雨

  虹

  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

  彩色圆弧

  东虹轰隆西虹雨

  霞

  出现在早、晚,太阳照红云层

  云层变红

  朝霞不出门

  晚霞行千里

  7.同学交流如何。

  8.由多媒体演示云和天气的变化,并伴随音乐,同学们看着画面进行复述。

  9.再速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这些云低而厚密,是阴雨风雪的预兆,这是什么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是分类别。

  (2)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这是什么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是打比方。

  10.本文的说明方法是分类别、打比方,在文中找出例子来。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句子有:

  (l)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

  (2)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

  (3)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

  (4)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

  (5)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6)隔着云着太阳和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

  分类别:光彩有晕、华、虹、霞。

  (四)总结、扩展

  这篇课文紧扣题目进行说明,层次十分清晰:首先说明春云可以识天气。因为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十分密切,云是天气变化的招牌。再说怎样。这是全文的重点,写得详细、缜密,从高层云依次说到低层云,从象征晴朗天气的云,依次说到带来暴风雨的云,又从云的形态特点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再说到云的光彩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在说明中,从现象入手,进而触及事物的本质。云的形态和光彩是现象;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就是本质。云的种类很多,但说明层次不乱,先说什么,再说什么,后说什么,有助于把春云识天气的事理说清楚。最后画龙点睛,说明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拟题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阅读课文的最后一部分,即最后一段分组拟题,互作答案。

  结尾总结全文、点题,同时说明了的局限性。

  (五)布置作业

  在课外,练习。试着根据天空中的云彩形状,判断一下当天或第二天的天气情况,把结果写在教室后墙的黑板上。

  八、随堂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①近几年来,有关酸雨的报道频频见诸报端。酸雨对我国的影响愈来愈大,作为严重的环境问题,引起了国人的广泛关注。

  ②什么是酸雨呢?它对我们人类有哪些危害?我们如何来清除它的危害呢?

  ③酸雨是指因大气污染而产生的PH值小于5.6的酸性降水,包括雨雪雹雾露等。酸雨中的酸主要是稀硫酸和稀硝酸,另外还有有机酸。酸雨的形成虽然有诸多复杂因素,但根源在于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等矿物燃料而向大气排放的.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等污染物。这些物质进入大气对流层后,经过一系列光化学反应过程,在暖湿静风等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局部地区大气中二氧化碳或氮氧化物富集,在水汽凝结过程中溶于水而形成硫酸、亚硫酸或硝酸、亚硝酸,然后随雨降落,形成酸雨。

  ④酸雨给森林、土壤、湖泊、农作物等带来巨大危害,更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是当今世界三大环境灾害之一,被人们称为空中杀手。

  ⑤酸雨破坏植物气孔,使植物不能正常进行光合作用,导致林木的大面积死亡。欧洲、北美、亚洲等大面积的森林受到酸雨的危害;我国四川、重庆、贵州等省市每年都有大面积林木受酸雨危害枯萎或死亡,江苏、浙江等省森林受害面积达128万多公顷,每年林材损失达6亿元,生态效益损失更高达54亿元。

  ⑥酸雨破坏土壤结构,中和土壤中营养元素,使土壤贫瘠化,造成农作物减产,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极大。

  ⑦酸雨使河流、湖泊的水质酸化,使鱼虾等水生物难以生存。西欧、美国、加拿大等地的许多湖泊正变成生物难以生存的死湖。

  ⑧酸雨对文物、古建筑的破坏程度令人吃惊。世界上许多千古不朽的建筑物、雕像等,被酸雨腐蚀得千疮百孔、面目全非。像希腊的雅典女神、意大利科洛西姆斗兽场、我国北京故宫的汉白玉雕、卢沟桥上的石狮等等,数千年保存完好的文化遗迹,在数十年间成了酸雨的牺牲品。

  ⑨酸雨更会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科学家们测算,由于受酸雨的影响,地下水中的铝、铜、锌、镉等金属含量已超出正常值的几十倍,人类在饮用这种水后,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毒害。含酸的空气也使多种呼吸道疾病增加。例如,巴西的库巴坦布有20%的居民因受酸雨毒害而患有哮喘、支气管炎和鼻炎,其中5岁以下儿童患病率高达38%。

  ⑩防治酸雨首先要控制二氧化硫和氨氧化物的排放,这是最根本的措施。在目前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能源结构的情况下,应尽快改变我国对能源利用的传统方式,加快对煤炭液化、气化等技术的研究及生产步伐,加强二氧化硫的排放管理;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增加环保投入,治理酸雨污染,防止酸雨扩大;加快能源结构的调整步伐,开发低污染新能源,特别是在水能丰富而酸雨危害严重的西南地区加快水能的开发

  ⑾1998年初我国提出向酸雨宣战,经过两年的集中治理,一些污染重灾区如重庆、沈阳等大气环境质量有了明显好转。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大家积极行动,共同努力,我们一定会扼杀这个来自空中的杀手,我们的夭空会更蓝。

  1.请结合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l)千疮百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牺牲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__。请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它的特点。

  3.本文采用________顺序来说明。

  4.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各举一例。

  5.第⑨自然段介绍________________。作者从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两方面说明。

  6.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⑾

  第二课时

  课前活动:上课前,带着学生观察天空中的云,展开想像,从颜色、形状、厚度、高度等方面描绘云,并写下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

  导入 新课

  (配乐朗诵第1自然段,同学们听)

  同学们,你们听完后有什么感觉?(生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使用了多种修辞方法;动态、静态相结合的写法。)对,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多种修辞方法相结合使用的作用。

  (一)明确目标

  1.理解恰当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

  2.引用、拟人、排比、对比等大量修辞方法的运用及作用。

  3.进一步学习和巩固有关说明的知识

  (二)整体感知

  寓准确于生动中,是这篇说明文的特点,作者用了大量的比喻修辞方法,分别说明云的形态与天气的关系等,同时还用了拟人、排比、引用、对比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三)教学过程

  l.复习提问。

  (1)说明云与天气的关系时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答: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2)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都是晴朗天气的征兆;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都是阴雨风雪的征兆,光彩包括晕、华、虹、霞。这些是什么说明方法?

  答: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3)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这一句是什么说明方法?

  答: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4)天气晴朗的云有什么特点?阴雨雪风的天气,云有什么特点?

  答:轻、高、薄;低、厚、密。

  (5)第一段中,结构是怎样的?哪个短语是总写云的形态?哪个短语是总写云的特征?

  答:总分总的结构,姿态万千总写云的形态,变化无常总写云的特征。

  (6)给下列字注音。

  燚yí 霎shà 刹chà(那) 晕yùn(圈) 盈yíng

  (7)解释下列词语。

  峦:又小又尖的山或连着的山。

  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

  轻盈:轻巧优美。

  姿态万千:姿态多种多样。

  弥漫;布满。

  2.分析本文寓准确于生动的语言特点,研究讨论以下问题。

  (1)文中用了大量的比喻,作用是什么?举例说明,说明文中运用比喻要注意什么?

  本文中比喻的作用:一是知识性,如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的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这就成了卷积云。这里的比喻分别说明了卷云和卷积云的特征;二是形象性,便于读者理解,比如:还有的像峰峦,像刚川,像雄狮,像奔马说明文中运用比喻要注意:喻体能够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和事理。

  (2)比较下边的原句和改句,找出改动的地方,认准确生动的角度说说改动之处的优点。

  ①组改动的地方有:山一峰峦,水一河川,棉花一雄狮,原句和修改句虽然都用了比喻,但就准确、生动而言,却有差距。山、水的概念太广泛,不及峰峦、河川的概念准确、形象具体,棉花、薄纱,有形而无生命,不及雄狮奔马,具有动态特点,更能突出云彩的形象,更能生动。准确地写出了云块变幻、飘动的实况。

  ②组改动的地方有:根本不能看见都躲藏了起来。修改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比原句既准确又生动形象。

  ③组原句和修改句意思虽然相同,语言则完全变了,修改句运用了比喻,把云比成招牌,使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更明确、更形象化了。原句只能说明两者有关系,但不能准确说明关系的性质。

  ④修改句改气候为天气,原句气候用词不准确,因为气候一般是指较大地区里较长时间的气候情况,天气是指较小地区和较短时间内大气中发生的各种气象变化。从天上挂的云能识别的是一天或数天较短时间的气候情况,所以用天气为宜。

  3.本文之所以在语言上既准确又生动,主要是因为作者不断地锤炼语言。在本文的编写过程中,作者曾作过多次修改,那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所描绘的云的句子,进行修改。

  4.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

  分析:这段描摹了夏天积云形成积雨云的过程,就是雷雨冰雹形成的过程,在描摹天气动态方面相当出色。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的动词(争奇、变黑,崩塌、弥漫)。

  5.生动的语言不仅是因为使用了比喻以及动态描摹事物,还有拟人、排比、对比、引用的多种修辞的使用,在文中找出例子来体会作用。

  (l)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

  (比喻、排比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和节奏感)。

  (2)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

  (对比,能使人们对事物获得深刻的认识和鲜明的印象。)

  (3)站得高的云,叫卷云。这时的卷层云得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

  (拟人,使被说明的对象具体生动形象。)

  (4)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对比、引用,引用谚语可简洁、通俗地说明有关问题。)

  6.准确的说明语言。在本文中,作者准确地使用了表示时间、范围等副词,在文中找出例子并分析。

  (l)积雨云越长越高,云底慢慢变黑,云峰渐渐模糊,不一会儿,整座云山崩塌了,乌云弥漫着天空,顷刻间,雷声隆隆,电光闪闪,就会哗啦哗啦地下起暴雨来,有时竟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

  (2)但是,天气变化异常复杂,春云识天气有一定的限度。

  (3)出现了高层云,往往几个钟头内便下雨或者下雪。

  (4)卷云和卷积云的位置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

  以上加点的词表明天气的阴晴变化虽有一定规律可循,但又不是绝对的。

  (四)总结、扩展

  本文使用了逻辑顺序进行说明,层次十分清楚,开头指出了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接着再详细说明怎样,这一部分采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依次写了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这些象征天气晴朗的云的位置、形态特点以及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再依次说明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这些阴雨风雪预兆的形态特点以及与天气变化的关系。然后就云上的光彩现象晕、华、虹、霞与天气的关系作了简要的说明。文章结尾,说明了的目的及局限性。强调依靠科学的天气预报的重要性。文章不仅通过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和动态静态相结合的描摹来体现生动具体形象,还借助于词语的锤炼,表示时间、范围的副词来体现准确性,寓准确于生动之中,这些都是我们在写作中应该借鉴的。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一、二题。

  答案:一、略

  二、1.修辞方法有:比喻、排比、对比。比喻的作用是使说明对象具体生动形象;排比的作用是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和节奏感;对比的作用是能使人们对事物获得深刻的认识和鲜明印象。

  2.出现、凸起、争奇、耸入、崩塌、弥漫、下等,这些动词准确地描摹出夏天积云形成积雨云的过程,也是雷雨冰雹形成的过程,这一系列动态描写相当出色。

  3.从你自己喜爱的工艺品中挑出一个有趣的来,用平实的语言说明它的功能或者操作方法,用生动的语言说明它的有趣,在班上作交流、比赛。

《看云识天气》教案12

  一、教材分析

  本文属于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本单元以对自然世界的探索为主题,共安排了五篇课文,其体裁、题材等丰富多样,主题集中,其中《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不同形态的云、不同光彩的云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本文层次清楚,有纲有目,运用了下定义、列数字、打比方、分类别等说明方法,抓住云的特点来进行说明;语言准确,巧妙运用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把云写得生动形象;从单元安排来看,本文学习的重点不强调文体的学习,强调的是练习学生的阅读概括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因此,我从两个方面对教材进行处理处理:一是重点练习学生快速阅读,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提高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二是揣摩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多种修辞方法妙用的好处,适当介绍说明文的文体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利用网络上丰富的知识、图片设置教学情景,调动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整体感知并概括课文内容要点;运用图表法理清文章思路,提高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和阅读现代科技文的技巧。

  过程和方法目标:先用快速默读法,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填写图表,进行归类,初步形成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再运用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呈现各种云的形态、色彩,引导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探究过程中获得一些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方法;最后,运用讨论法抓住课文中的比喻句进行揣摩,领会运用这种修辞方法的好处。

  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三、重点、难点

  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

  探讨体会课文中运用修辞、谚语的方法使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

  教法: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他们自觉地探索精神,训练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我主要运用情境教学法、图表导读法进行教学。

  五、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小组学习和自学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掌握方法,在自学中实践提高。

  学情分析:阅读是其获得文字信息的主要途径,必须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语言训练,让学生积累更多的词汇和句子,并学习运用,提高其综合素质。这个时期,正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开始形成的时期。如果没有老师积极引导,他们很难了解到学校以外的事情。因此培养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培养他们自觉主动地关注科学,热爱科学的精神也是非常重要的,可能对他们的一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我在问题的设置和学法指导方面尽量做到具体,注意梯度,易于操作。

  六、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教学硬件 多媒体

  教学软件 多媒体课件 分三部分 (视频: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图表:提高效率;图片:增加感性认识,加深理解)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2.播放录像片段《山东省天气预报》。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揭示课题,激发兴趣。发布“山东省天气预报”这一设计让学生身临其境,进入情境获得切实的感受。通过此环节,引起学生与课文对话的欲望。最后明确本课学习任务是学习《看云识天气》,出示学习目标。)

  (二)检查预习,感知课文

  1、注音:峰峦 一霎间 预兆 征兆 弥漫 轻盈 月晕

  设计意图:疏通文本,扫清文字障碍。

  2、抽查朗读:(2)(5)(7)。

  3、朗读练习:范读(5),指名1人朗读。

  (设计意图:旨在扫清阅读障碍,通过抽查片段朗读和练习片段朗读,把学生迅速带入课文阅读当中,为进入下一个环节作准备。)

  (三)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出示图表,小组合作学习,完成晴天云简表。

  云名云的形态变化高度厚度天气征兆

  卷云像羽毛、像绫纱,

  丝丝缕缕的漂浮着最高最薄象征晴朗

  卷积云像鳞波,是成群成行的卷云很高很薄无雨雪

  积云像棉花团

  上午出现 傍晚消散两千米左右较薄阳光温和

  高积云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扁球状 排列匀称两千米左右较薄天晴

  2、自主学习,完成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

  聚集 向前推进,越来越低,越来越厚 更低更厚

  第四段: 卷云 卷层云 高层云 雨层云

  连绵不断的雨雪

  迅速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

  第五段: 积云 积雨云 暴雨、冰雹或龙卷风

  3、组织学生探讨发现的问题

  根据以上图表预设问题如下:

  (1)什么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

  (2)什么云常常是阴风雨雪的预兆?

  (3)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什么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

  (4)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这8种云的?

  (从高层云依次说到低层云,从象征晴朗天气的云,依次说到阴雨冰雹的云。)小结:这部分作者把云分为八类,来说明云和天气的关系,这样根据事物的特点,把事物分成若干类,逐类说明的方法叫分类说明。这样使读者更具体、更详尽、更全面地了解事物的特征。

  4、自学完成光彩和天气情况简表。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完成图表的过程,了解各种云的特征,重点训练

  学生抓住内容要点,筛选信息的能力。分为三大板块:“晴天云”部分通过小

  组合作学习,交流后明确,,抓住内容要点,筛选信息,了解云的特征。

  (四)重点突破:

  1.用展示幻灯导入,说说这些云各是什么云?你有什么根据?(检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为突破重点扫除理解上的障碍)

  2.语言感悟:你觉得文中哪里写得精彩呢?说说你的理解。

  最后,为了深入体会语言特点,锻炼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进行课堂语言训练。

  例如: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师,像奔马……

  理解参考:有些事物很难描摹,打个比方,就容易讲清楚,而且显得生动活泼,很趣味。

  指导学生朗读,再次体会语言的优美。

  总结全文。

  (五)拓展延伸:

  1、你还知道其他的辨识天气变化的办法吗?

  2、同学互相交流自己收集到的谚语, 体会其中谚语的意思以及作用。

  设计意图:体会人类在认识大自然和利用大自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智慧。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

  布置作业:

  分小组观察本周内云的变化,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根据本文所学到的知识作出天气预报,看哪个小组最准确。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附板书设计:

  关系密切 总 层次清晰

  看云 识 天气 分 思路明确

《看云识天气》教案1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峰峦、预兆、轻盈、均匀、崩塌、弥漫、征兆、一霎间、千姿万态、变化无常”等词语

  2、反复朗读课文,识记一些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增加生活常识

  能力目标

  1、复习巩固比喻的修辞手法,积累文中比喻,体味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2、学习常用的说明方法,特别是打比方和分类别

  3、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分析本文写作层次清晰的特点

  ●教学难点

  分析、把握课文主体部分怎样看云识天气的内容和结构层次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概括课文内容要点,分析、理解选取说明角度安排说明顺序的写法,体会准确、生动的语言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阴晴风雨的变幻真的是无常难测吗?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又是靠什么识别天气变化的呢?(学生回答:看云),的确,云就像天气的“招牌”,“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这些谚语,就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看云识天气的经验总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科普文《看云识天气》,它将告诉我们如何解读这大自然的文字,天气的“招牌”——飘浮的云彩(板书文题)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标注各自然段的序号,划出疑难字词,并结合注释和字词典疏解

  投影显示:

  (1)注音:

  峰峦(luán)一霎(shà)间点缀(zhuì

  绫纱(líng)弥漫(mí)晕(yūn)头转向

  月晕(yùn)崩塌(bēngtā)

  (2)释义:

  峰峦:山峰和山峦峦,小而尖的山,或连绵的山

  一霎间: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

  预兆:事情显露出来的迹象

  轻盈:文中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征兆:即将出现的迹象

  崩塌:崩裂而倒塌

  2、学生自由诵读,梳理课文主要内容

  思考:(1)本文是一篇科普文,主要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切合文题揭示云和天气关系的语词是什么?它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招牌”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喻指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准确而形象地说明看云和识天气的关系)

  (2)有关云和天气的关系,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说明的,找出标出说明角度变化的语句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文章从云的形态、云的光彩两个方面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第6段的中心句“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

  (3)文中第2段看云识天气的经验一句是揭示云的形态和天气关系,作者用“往往”“常常”作限制词,说明了什么?后面的三个语段与它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往往”“常常”这两个词用在句中具有限制作用,表明一般情形是这样,排除了特殊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第2段是后面三段的“纲”第3段对应第2段中的“薄云”“晴朗”,薄云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第4、5段对应第2段中的“厚密”“阴雨风雪”,云层分为“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

  (4)相形课文主体部分对云和天气关系的具体细致的介绍,第1段的概述在语言运用上的显著特点是形象生动的比喻的运用,试具体分析其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第1段用一连串的比喻把云的万千姿态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充分激发了读者的想像,作者首先说明云的“姿态万千”:有的“像羽毛”,说明它轻飘,有的“像鱼鳞”,说明它排列整齐;有的“像羊群”,状其形态,有的“像一张大棉絮”,状其质感;“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状其势,这一系列恰当的比喻,鲜明而具体,形象而生动,给人深刻的印象。最后一句是全段的中心句,“招牌”一词比喻贴切,耐人寻味。总之,比喻的运用不仅使要说明的事物更加生动形象,而且使整篇文章富有文采,能激发人们阅读的兴趣

  (5)以简表的形式归结课文的行文思路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总说-----分说-------总说

  3、品读全文,体会课文层次清晰的特点

  第二课时

  三、具体研讨第3~6段

  1、学生精读,揣摩语言的生动形象

  2、投影显示薄云图片,请学生结合课文的细致描绘,仔细观察云的形态变化,展开丰富的联想,说出更有创意的理解

  思考:(1)语段中清晰的思路是通过分类别的方法表现出来的,请以简表的形式列出晴天云的形态变化、特征以及预示的天气变化等情形对比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分类说明法是把事物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别,一类一类加以说明的方法。这种分类说明不仅能够把不同事物的不同特征说得更明白,而且会使说明的条理更清楚本段把薄云分为四种,一一介绍,有条不紊它们既有自己的特点又有共同点列表如下:

  晴天云简表

  云名云的形态变化高度厚度天气征兆

  卷云像羽毛、像绫纱、

  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最高最薄象征晴朗

  卷积云像鳞波是成群成行的卷云很高很薄无雨雪

  积云像棉花团上午出现

  傍晚消散两千米左右较薄阳光温和

  高积云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扁球状排列匀称两千米左右较薄天晴

  (2)第3段采用了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那么现象是什么?本质又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说明云的形态是现象,说明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是本质)

  (3)第3段文字的语言,既有平实说明,又有生动说明,各举出一个例子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平实说明:卷云和卷积云都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

  3、记叙文中,比喻是一种修辞方法;说明文中,运用比喻来说明事物,叫做比喻说明法,一般简称为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1)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

  学生回答,教师示例:

  (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像驼峰,像闸门,像卧佛、像长蛇,……)

  (2)远处的霓虹灯亮了,……

  学生回答,教师示例:

  (远处的霓虹灯亮了,像眼睛,像流星,像彩绸,像长虹,……)

  4、第4、5、6段的写作思路与第3段相同,请学生仿照对第3段的分析以图表的形式标示这三段的内容要点。

  5、积累文中的有关谚语,了解识别天气变化的常识

  文中出现的谚语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东虹轰隆西虹雨”“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教师适当补充,并做些解释,如:

  (1)“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

  (2)“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晒麦”

  (3)“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

  (4)“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

  (5)“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

  (6)“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

  四、课堂练习

  投影显示:

  1、本文的语言生动形象,又十分准确在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体会其表达效果

  (1)经验告诉我们……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一定有时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2)出现了高层云,(一定有时往往)在几个钟头内便要下雨或下雪

  (3)乌云弥漫着天空,顷刻间,雷声隆隆,电光闪闪,马上就会哗啦哗啦地下起暴雨来,(一定有时常常)竟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

  (4)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有(相当一定非常)的限度

  (5)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判断推断推测)天气的情况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1)常常 (2)往往 (3)有时 (4)一定

  (5)推测。(这些词语或修饰或限制,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下面一段话的句序被打乱了,将理顺后的句序写在后面的方格内

  ①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

  ②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

  ③太阳照到天空,使云层变成红色,这种云彩叫做霞

  ④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

  ⑤还有一种云彩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

  ⑥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有大雨

  ⑦朝霞在西,表明阴雨天气在向我们进袭;晚霞在东,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

  正确句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②①⑥⑤③⑦④)

  3、指出下列各句使用的说明方法或修辞手法

  (1)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这种光圈叫做晕()

  (2)最后,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块密密层层地布满了()

  (3)华环由小变大,天气将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

  (4)所以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说法()

  (5)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层,叫卷云……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这就成了卷积云……还有一种像棉花似的白云,叫积云……在晴天,我们还会偶见一种高积云()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下定义 (2)拟人 (3)分类别 (4)引用 (5)拟人 分类别 作诠释

  4.如果将下面一段描写天气的语言改成天气预报的语言形式,请用恰当的语言表述

  清晨,天上飘着片片白云,中午,天空渐渐聚集起了层层阴云,到了下午,便下起了濛濛细雨轻风拂面,使人略感凉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天气:晴转多云,午后有小雨,风力1~2级。

  五、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介绍云和天气关系的科普文,文章成功运用了分类说明、打比方说明等方法,使得内容准确生动、层次明晰看云识天气,这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正如课文所言它毕竟有一定限度,现代科技的发展对天气的准确预报,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昔日神话中的雷电神、风婆婆也只是故事中的角色,因为科技改写着大自然的历史

  六、布置作业

  1、阅读文段,完成习题

  投影显示:

  ①碧蓝的天空,铺过来一层蚕丝般的云幕,不一会儿,太阳周围现出一道彩色光环它宛若彩虹,但没有彩虹鲜亮;虹的色彩排列是内紫外红,而光环刚好相反,是外紫内红,这就是“晕”,俗称“风圈”

  ②人们对“晕”的兴趣,不单因为它有斑斓的色彩,而且由于它是天气变化的一种前兆据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统计,在1980年中就曾出现1052次“晕”,“晕”后两天内出现风、雨等显著天气变化的占80%

  ③不过,也不是所有的“晕”都是风雨之兆气象工作者经过长期观察发现:当“晕”的持续时间在1小时以内(俗称:“短晕”)时,未来的12小时~36小时内会出现风或雨;当“晕”的持续时间在5小时以上(俗称“长晕”)时,则不会有风雨天气出现

  ④美丽的晕环是大自然的天气预告图,我们了解并利用它来观测风云,能更好地安排工作和生活

  (1)第①段从哪两个方面说明晕和彩虹的不同?(各不超过5个字)

  (2)人们对“晕”的兴趣主要因为,文中“”与它相呼应

  (3)本文段依次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4)从语言风格看,本文主要是说明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鲜亮的程度;色彩的排列。

  (2)它是天气变化的一种前兆 美丽的晕环是大自然的天气预告图

  (3)作比较 举例子 分类别 列数字

  (4)平实

  2、本文成功地运用了比喻的说明方法,不但使人们对各种云的认识豁然清楚,而且显得生动形象,饶有趣味,为我们的习作提供了借鉴的实例。说明文运用比喻有别于叙事写景文中的比喻,简言之,是为了“使人有所知”,而不是“使人有所感”。

  教学反思:

  这整堂课的教学目标是想借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清文章思路,能说出云和天气的关系,能识别云,预测天气的阴晴雨雪,同时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因此,在安排这一节课的每个环节时,我事先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分小组讨论填表,准确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和它们分别表示的天气情况然后在课堂上通过小组之间的竞赛,使学生在协作学习中对整篇课文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也相应得到提高通过这个活动,使整堂课达到了第一个高潮,学生学习兴趣空前高涨

  而这堂课的另一个环节是通过比较阅读,使学生能够体会到本篇课文借助修辞手法,运用描写等表达方式使语言生动、形象、准确的特点同时通过仿句训练使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到提高。

  李福海

《看云识天气》教案14

  教学目标:

  1、积累丰富的词汇,摘抄文中的生动活泼的句子。

  2、把握课文内容,了解云和天气之间的关系,了解怎样看云识天气。

  3、体会文章在写作总分总的结构特点。

  4、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留心自然现象的兴趣和习惯。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平时是否关心天气变化?(比如我们明天要开运动会了,我们就会关心么,还有明天要出门,去旅游,去出差……我没也会关心么,正所谓“进门看脸色,出门看天色”嘛。今天我就要来学习一篇跟天气有关的课文——《看云识天气》。

  二、理解课文

  1、解题:标题中“看”可以理解为“观察”的.意思,“识”可理解为“识别、推测”的意思。文章标题即点明了要介绍的事理。

  2、主体(具体地更详细地观察云的特点与天气的关系,我们就要学习课文中的知识了。)

  晴天云简表

  云名

  云的形态变化

  高度

  厚度

  天气征兆

  卷云

  像羽毛像绫纱,丝丝缕缕地漂浮着

  最高

  最薄

  象征晴朗

  卷积云

  像水面的鳞波,是成群成行的卷云

  无雨雪

  积云

  像棉花团,上午出现,傍晚消散

  2 000米左右

  较薄

  阳光温和

  高积云

  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扁球状,排列整齐

  2 000米左右

  较薄

  天晴

  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

  云名

  变化过程

  形状

  天气征兆

  卷层云

  卷云聚集,向前推进

  像白绸幕蒙住天空

  晴转阴

  高层云

  卷云越变越厚

  像毛玻璃遮着太阳

  将下雨雪

  雨层云

  高层云变得更厚

  暗灰色云块密布天空

  雨雪连绵

  积雨云

  积云迅速形成高大云山

  乌云密布天空

  雷雨冰雹

  云的光彩简表

  光名

  产生和分布情况

  色彩

  天气征兆

  晕

  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

  里红外紫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华

  产生在高积云边缘部分

  里紫外红

  华环由小变大,转晴;由大变小,转阴雨

  虹

  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

  彩色圆弧

  东虹轰隆西虹雨

  霞

  早、晚,太阳照着对面的云彩

  云层变红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课堂小结: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不但要了解有关云的知识,学会通过观察云来识别天气,而且还要知道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观察自然,了解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样就会有我们人类美好的明天。

  课后作业

  收集其他与天气有关的谚语,在此基础上写一篇《身边的“天气预报员” 》为题写一篇小科学作品。

《看云识天气》教案15

  ○教学目标

  ① 速读课文,能概述课文内容。

  ② 掌握并学习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的写法。

  ③ 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

  ④ 培养学生观察热爱自然的情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的应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好授课内容及多媒体课件,学生做好预习,搜集有关天气的谚语,注意观察天空中的云,同时要积累课文中的佳词妙句,为课堂交流做好充分准备。

  ○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本文思路清晰,紧扣题目进行说明,不但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还进一步说明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十分密切,由说云是天气变化的招牌,再说怎样看云识天气。云的种类很多,但文章从现象人手,进而触及到事物的本质。如:云的形态和光彩是现象,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是本质。说明层次清晰,将看云识天气事理说清楚,最后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

  ○教学设计

  精心导入

  ① 可用大屏幕多媒体展示空中的云的各种景象,引出课题。

  ② 也可通过谚语或诗歌来引出课题。

  ③ 还可以请学生从课前准备中谈谈自己的积累和观察。例如:

  a. 你观察了天空中的云吗?有怎样的感受?用简短的话说明。

  b. 你在预习中搜集积累了哪些有关云和天气的成语、俗语、谚语?请同学们相互交流 下,好吗?

  以上各种导人,只要精心设计,认真准备,都可达到导人课题的目的。

  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课题:看云识天气

  感知内容

  ① 检查预习中的字词。

  ② 请学生自读课文或齐读课文,教师正音正字。

  ③ 请仔细看问题,再读课文并小组讨论。

  问题组:

  a.全文主要说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

  b.文章的基本思路是怎样的?可分为几部分?

  学生讨论后可以明确:全文主要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基本思路是先总说云的作用,再说明云和天气的关系(这其中有两小层:云的形态变化和天气的关系;云的光彩现象和天气的关系)。最后是总说,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

  研读赏析

  ① 教师导学:科普说明文的学习,可以遵循规律,即:抓特征、理顺序、用方法、语言准。从以上四个方面去研读一篇文章,会更加清晰。

  ② 自主探究:出示表格图,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填表,准确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和它们分别表示的天气情况。

  可让学生自行设计表格,在阅读中思考:

  a.共有几种类型的云?

  b.表格如何设计得简洁明了?巳也可以每个小组设计一种。设计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也可通过实物投影仪在班上讲述自己的设计和理解,教师进行总结,通过设计帮助学生清楚地理解课文。

  教师总结指导:将云分为两大类,按云的形态可分为晴天云和雨雪天的云;再按云的光彩分四种。只要顺序合理即可,设计的简洁些、详细些都可以,给学生一定的空间。

  学生讨论填表后,教师进一步指导:通过表格的填写可以看出,作者抓住了说明事物的特征云和天气的关系,同时有一定的合理说明顺序总分。为了将事物事理说明得更加清楚,作者运用了不少说明方法。例如:分类别、打比方等等(当然也有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总括看来可称为生动说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语言的准确性,

  请同学们研读讨论。

  ③合作探究

  a. 能举例说明文章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吗?它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b. 能举例说明文章语言的准确性吗?它们的作用如何?

  学生可以讨论并畅所欲言,也许所说的不一定完全准确,但只要敢于探索,大胆讲述,教师都应表示赞赏,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按照不同的光彩,作者把云分为四种晕、华、虹、霞。把它们之间的差别,进行了比较说明,这种作比较的方法更好地突出了云和天气关系的特征。许多句子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不仅使文章生动,更重要的是让云的特征更加鲜明。用词准确,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往往去掉可以吗?为什么?体现语言的准确性。

  ④反馈交流

  学生再次速读课文,看大屏幕展示的题目,交流思考,看看本节课有哪些收获。

  (出示投影)读课文,理解概括交流对以下问题的解答。比一比,哪一组思维更敏捷,

  问题组:

  a.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1自然段的内容。

  b.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一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c.第3自然段中总结四种薄云特点的一句话是什么?

  d.根据课文举例说明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单一例即可)。

  e.举例说明看云识天气对工农业生产的好处。

  学生讨论后,教师引导小结:

  a.第1自然段指出了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

  b.这句话的作用是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c.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都是很美丽的云;

  d.雨层云形成,连绵不断的雨雪也就开始下降;

  e.论述有理即可。

  总结:通过对文章的学习,不仅了解了看云可以识天气的内容,还学习了怎样将事理说清楚,并把握住了一般说明文的说明方法,那就是:抓特征,理顺序,用方法,语言准。

  延伸作业

  用本课学过的说明方法,写一篇小小说明文,向同学们介绍一种自然现象。题目自拟。

  点 评

  此教案突出了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在指导学生反复阅读中去感悟文章,并通过教师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鲜明地体现了教学相长的思想。本教案设计颇有新意,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热爱自然的情趣。本教案重点突出,难易适度,通过教师适时的引导,整个教学流程贴切自然。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从课前的积累到课堂中对问题组的研讨以及反馈回顾,始终处在积极的学习动态中,使学生在动中学,在学中动,较好地达成了学习目标。可以说,本教案对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索兴趣和应用说明文,是很好的课例。但是本课设计一课时内容比较多,如果设计两课时也是可行的。

【《看云识天气》教案】相关文章:

《看云识天气》教案03-06

看云识天气教案01-15

看云识天气11-14

看云识天气教案15篇01-15

《看云识天气》说课稿08-05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08-26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09-15

《看云识天气》的教学设计12-26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