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教案

时间:2023-02-12 10:54:58 教案 我要投稿

《山行》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山行》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山行》教案

《山行》教案1

  【目标预设】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理解诗句中“远上”、“斜”、“生处”、“坐”、“爱”、“于”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并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设计理念】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语言精练、意境优美、节奏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突出“词义句意理解”和“意境欣赏”这两个训练点,以“学法指导”为主线,注重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参与性,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力求改变古诗教学中“讲词意—→记内容—→背中心”这种机械呆板的旧模式,让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因此我创设了如下的教学情境:首先引导学生欣赏美丽的秋景图片,然后说一说“秋”,对秋天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加深对“秋”的认识并引入《山行》的学习。其次指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引导他们自学古诗,理解诗意。再次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感受古诗的语言美、节奏美、意境美。最后课外拓展,引导学生收集与秋天有关的优美词语、句子、片断或诗以丰富他们的语言积累。

  【设计思路】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教师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但是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欣赏秋景图片后说说你眼中的秋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板书:《山行》)。

  (意图:在导入新课时,让学生感知这是一首写什么季节的诗,并且让学生知道秋天不仅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更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季节。让学生对“秋”也有了一个更具体、更直观、更形象的认识,为学习古诗做好了铺垫。)

  2、释题:在山上行走。

  3、简介作者: 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二、尝试学习、读诗明意。

  (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2、请生朗读,互相评价。3、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二)“扶”学第一句。

  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斜”:用“简笔画演示”法。“寒山”:用学生“介绍”法。)

  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注意调整说话顺序。

  3、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好的学习方法就如一把打开知识门户的钥匙,因此在总结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小结出学习古诗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半扶半放”学第二句。

  1、指导学生看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并结合讲解“生处”的写法。(设计意图:这个词最容易写错。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与“深”区分。)

  2、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四)“放手”自学三、四句。(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在这一环节中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首诗的—、二两句中生僻词多,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估计在“尝试”中学懂的人不多,所以要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这样就是送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门户的钥匙!)

  (五)以画为媒,加深理解。

  (1)《山行》中的杜牧,他悠然自得地背着双手,在欣赏着山中的哪些景色?我们读读古诗,看看诗中有没有这些景色,如果有就做一下标记。

  (2)结合我们刚刚看到的景色,选一选“径”“斜”在句子中的意思。

  (3)结合插图,你能试着说说全诗的意思吗?(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学生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直观可感的图片、影像比较感兴趣。古诗的插图恰恰将诗中所描绘的景色直观地呈现与学生眼前,在这一环节中我借助色彩明丽的图画,整体把握了诗中所描写的景色,又利用图片提供的生活情境完成了字义的选择,还凭借插图基本上疏通了诗句意思,从整体上感受全诗的意思。)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让学生通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2、引导想象: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3、播放课件感受枫林的绚丽指导读好后两行。(设计意图: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通过这一环节的训练不仅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四、诵读诗句,体验美感。

  设计意图:古诗的教学除了理解诗句的意思之外,还应知道学生通过诵读进入诗中意境从而领悟诗人的感情。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了解了整首诗的意思,你知道诗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吗?那用心读读好吗?(设计意图: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2、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让学生再来读读看,获取体验。

  3、学生汇报,归纳方法:

  (1)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去读。(2) 划分节奏、读出节奏感。

  4、多种形式,反复诵读。(设计意图: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范读,配乐朗读等>古诗,感受古诗的语言美,节奏美,意境美。)

  五、课外拓展,丰富积累。

  1、出示古诗:(让学生读读这两首和秋天有关的古诗,简单谈谈自己知道了什么?)

  秋词(唐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望春潮。睛空一鹤排云去,便引诗情到碧宵。

  临平泊舟(元 黄庚)

  客舟系缆柳阴旁,湖影侵篷夜色凉。万顷波光摇月碎,一天风露藕花香。

  2、收集与秋天有关的优美词语、句子、片断或诗。(设计意图:学生趣味正浓时,教学不应戛然而止,教师应趁着这股东风,帮助学生学习与课文相关的知识,扩大课堂知识的容量,教会学生纵向学习。)

  【板书设计】

  3、《古诗两首》

  山 行

  山路绵长,山势高缓

  白云深处,人家居住

  停车喜爱,枫林晚景

  远近相融,热爱自然

  【教学总结】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坐”、“远上”“斜”、“生处”、“爱”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再则,《山行》是《古诗二首》这课中的第一首诗,也是学生在本册中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教学中,引导学生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1、读一读,说一说,整体感知诗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相交切磋,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让学生争当小老师给大家正音,既可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又可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2、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切忌逐行分析诗意。此时可适时地张贴文中插图,并问“图中画的是什么。”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畅所欲言。其实诗意就蕴含在这一声声的话语中。

  3、读一读,听一听,感知古诗韵律:

  优美的古诗是我国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每一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其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但对于刚学习古诗的小学生并不懂这些。因而在教学中可借助录音范读,让学生从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以学生自己的看法来朗读,富有具性地朗读,比如:你喜欢这首诗的哪一行呢?把它读给大家听听,也分享一下你的快乐,好吗?这时学生兴趣盎然,十分活跃。

  4、读一读,演一演,领悟古诗情趣: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富有个性的学习必须强调个体的亲身实践和真实体验。“我们一块跟诗人的心情把这首古诗读一读,好吗?”教师在学生的自读自悟中稍作点拔,旨在再现情境,让学生受到感染。还可加以音乐渲染,让学生戴着头饰,自由想象表演,一边演一边吟咏古诗,会使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图像更为鲜明、丰满,从而内心掀起情感的波澜,入情入境,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山行》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 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 理解诗的主题,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 背诵课文,默写课文,积累语言

  二、教学重难点:目标二、三

  三、教学用时:1课时

  四、课型:讲读课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儿歌《秋叶飘飘》课文《秋天》让学生谈对秋叶和秋天给人的联想。(秋叶多彩:美丽愉悦、欢快明朗;草木枯黄摇落:暗淡伤感;硕果累累:丰收喜悦)素有“小杜”之称的唐代诗人杜牧也对秋天情有独钟,让我们随杜牧一起顺着山路而上,走进深秋的山林。

  学生齐读诗文。

  (二)检查预习

  1、交流作者杜牧。

  杜牧(803年~805年),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人。出身于世代官僚地主家庭。二十六岁中进士。晚唐一位著名诗人,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在文学方面,他主张“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以豪迈俊爽,拗峭清丽独树一格。他的七律和七绝都写得很成功,而七绝尤为凝炼、自然,很多名篇为后人所传诵。由于他在诗歌方面成就较高,后人把他与杜甫相提,称为“小杜”,与李商隐并提,称为“小李杜”。

  2、《助学》的预习积累。

  (三)学习诗作:

  一读:识秋物,赏美景

  解题:山行,你认为是什么意思?(在山中行走)

  1、作者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么?(听读时在诗中画出)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叶,霜叶

  2、这么多的景物中,最吸引作者的是什么?

  霜叶

  3、作者喜欢枫叶的原因是什么?(用诗中句子回答)

  霜叶红于二月花

  4、正是这样的枫林晚景使得作者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作者的什么动作让我们感受到这份惊喜?

  停车 驻足

  5、让作者停车驻足的是霜叶的红,“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眼里深秋的红叶有什么特点?

  和二月花相比,让我们感受到红叶红得鲜艳、红得旺盛、红得有生命力;让我们从秋天的叶子中感受到的是生机勃勃,甚至比春天的花更觉生命力旺盛,丝毫看不出要走进冬天、走进衰败的痕迹。

  6、诗人为我们展现出的是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这里有寒山、石径、白云、人家、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但是诗人更心仪的是深秋的红叶!作者是用什么手段表现出来的呢?

  (和二月的红花对比)

  二读:品名句,悟情理

  7、深入挖掘:(对比引导)

  枫叶红于二月花

  霜叶红于二月花

  把“霜叶”改为“枫叶”,比较体会:让我们看到了深秋的枫叶上除了颜色的艳丽,还具有怎样的美?

  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经霜不凋,遇寒更显出旺盛的生命力。

  8、小结

  至此,杜牧笔下的.红叶内涵更丰富了:经过风霜洗礼这后,枫叶更显其红艳和勃勃生命力。诗人激赏的正是枫叶的这种独特的品格。美不美,主要中不在于是否有天生的丽质,更在于能否经受后天的磨炼。这样,这句诗不仅景中有情,而且景中寓理。这一切的精彩,就缘于作者从司空见惯的事物身上,用凝练的语句表达出自己特殊的心灵感悟的,超越常规的立意。

  9、正是因为这种超越常规的立意,这句话就获得了永恒的生命,成为千古的名句,那么,从写作角度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呢?

  学生回答之后师作结:

  好文章,不仅要表现写作对象的特点,而更重要的是,要善于写出表现自己在那一时、那一地特殊感悟的话语,才可以使我们的文章构建超越常规的立意,才可以使我们的文章真正的亮起来。反之,光有一些约定俗成套话,文章是没有个性的,缺乏生命力的。

  现在就让我们们穿越时空,和杜牧进行心灵上的对话,用现代优美的文字,解读他留给我们的意境:

  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经过风霜洗礼的枫叶呀,红得生机勃勃,红得娇艳浓烈,尽显生命本色。

  10、理解文章表达情理

  作者要表达的情理完全得到彰显,你体会到了吗?

  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理:后天的磨炼可以让生命彰显美丽本色。(对生命的感悟,把枫叶经霜喻理)

  再读:嚼字词,参妙意

  11、学生再读诗作,师作总述过渡:

  诗人碧山,石径,农舍,白云,红叶,枫林,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诗人一反历来秋景萧条的写法,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使秋色显得生机盎然,与春光争胜的全部利益于诗人的匠心独运,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前两句写景和最后一句写景有什么不同?

  前两句写景,全是远景,诗人只是作客观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引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而后一句写景,是近景,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写出了作者内心深处对秋天的独特感受,成就了诗的个性化立意。

  12、细节推敲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在诗作中炼字的高妙。

  (1)“枫林晚”与“枫林美”的区别。(《助学》)

  (2)“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不同。(参看《教学用书》)

  提示:引导学生去说,切不可直接讲明。

  13、小结:让学生用现代汉语描述诗的内容。(见《新教案》)

  14、学生背默全诗,教师点评指津。

  (四)比较阅读

  《渔家傲》是范仲淹镇守西北边疆时写下的。它描写了边塞的萧瑟风光和艰苦生活,表现了将士久戍思乡与功业未成、欲归不得的矛盾和痛苦。上片以写景为主,着重刻画塞下秋来荒凉雄壮的景象,景中寓情。“塞下”句总写边塞秋天风景之“异”,“异”字统领并笼罩全篇。下片以抒情为主,又以景渲染情。

  《苏幕遮》通过对秋景的描绘抒写旅思乡愁。上片写游子在途中登楼望远所见景象,下片抒写怀远思乡情怀,层层展开,婉转缠绵。

  同是由秋天景象引发的感思,《山行》的情调是热爱赞美生机勃勃,而范仲淹这两首词的基本情调却都是“悲”。但两词又有区别,《渔家傲》是“悲壮”,《苏幕遮》是“悲凉”“悲清”。

  六、课堂练习:《助学》学习测评部分题目。

  七、课堂小结:让学生谈本节课学习收获感悟启发。

  八、布置作业:完成《助学》学习测评中余下题目。

《山行》教案3

  第二课时古诗《山行》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山行》,感受诗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2、学习诗中出现的生字。会写“于、枫”这两个字。

  3、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喜爱之情,鼓励学生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

  1、学习诗中出现的生字。会写“于、枫”这两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喜爱之情,鼓励学生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插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谁能把《赠刘景文》这首诗背给大家听?指名背诵。这首诗描写的是那个季节的景色?(秋季)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板书课题:齐读。

  3、介绍诗的作者:杜牧,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自由读古诗,画出生字。

  2、出示卡片认读生字:于 径 斜 枫

  3、说说记字方法:于:同“干”比较。

  枫:用旧字“风”带出“枫”。

  4、描红、临写。

  5、再读古诗。

  三、合作学习,理解诗意

  1、小组合作:选择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2、提出自己不懂的词句:

  ⑴ 自学:借助注解或工具书弄懂诗意。

  ⑵ 小组交流。

  ⑶ 集体汇报交流。

  3、品析诗句,深入体会感情:

  ⑴ 读诗,从那些地方你能体会到诗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根据诗句发表自己的见解)

  ⑵ 看图想象:在石径蜿蜒、白云缭绕的秋山深处,有人家居住。诗人被一片火红的枫叶吸引住了,不禁停车观看,发出了“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感叹。如果你就是诗人,此时你会想到什么?

  ⑶ 诵读诗句,进入意境:

  指导朗读:自由练读,指名读,老师范读,齐读。

  指导背诵。

  自由背诵,指名背诵,师生齐背。

  四、拓展活动

  把自己课内、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组的同学听。

《山行》教案4

  【教学要求】

  1、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课前准备】

  课件、学生书写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领入诗

  喜欢旅游吗?让我们跟随唐朝著名诗人杜牧去秋游吧──(音乐)这是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山行》:

  1、齐读诗题。

  2、配乐范读。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自由读诗,要求:

  读准读顺。

  2、同桌互读。

  3、指名读诗,重点指导生斜。

  4、齐读全诗。

  三、再读想象,整体感知

  1、诗人被这美丽的山景深深打动,再读读诗,边读边想象深秋那迷人的景色!

  (学生自读想象。)

  2、同桌互说。

  3、指名说。

  相机板书: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

  四、以画为媒,研读感悟

  1、课件出示图画:

  (图画内容:石径不斜,人家太显,枫叶不红,人物不见。)

  这幅画把诗人描绘的景象画出来了吗?边读诗边思考:

  ⑴ 学生个人自读思考。

  ⑵ 小组讨论研读,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反馈,读中悟诗:

  根据学情,相机指导:

  ⑴ 指导朗读第一句: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① 指名学生交流研读情况:

  根据学生指出的小径太直、人家位置错误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

《山行》教案5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提高儿童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要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培养语感”……这是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的理念。如何使儿童在读古诗的同时,真正感悟到古诗的意境,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下面一个教学片断,我们会有所启发。

  【案例片断】

  (通过“自读———同桌检查纠正———齐读”等方式使学生把古诗读正确)

  师:同学们读书的水平真高,一会儿就把这首古诗读通顺,读正确了!请同学们再轻轻读读这首古诗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你们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生小组学习,师巡视指导。)

  师:哪一组先来交流?

  生:我们组知道“远上寒山石径斜”中后半部分的意思: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

  生:我们组来帮助他们小组的同学补充一下。“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意思是说远远看去,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

  生:我们知道“白云生处有人家”是说白云的深处有一户人家。

  师:是吗?(师随机板画山中云雾缭绕的地方有几座房子)

  生(看了黑板上的画后举手):老师,我觉得不是白云的深处,应该是在山上有几户人家的房子。

  师追问:那古诗为什么说是“白云生处”呢?(教室里一片沉默,片刻,有一名学生举手)

  生:因为山很高,比天上的云还要高,所以是“白云生处”。

  师:我今天惊奇地发现,我们的同学读书的水平已经超过了老师。读书的方法也越来越高明,像刚才结合图画来读懂古诗,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其他组还读懂了哪几句呢?

  生:“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说霜叶比二月的花还要红。

  师:你说得不错,但这里的“霜叶”是指什么叶子呢?(教师随即出示书中的插图)

  生:“霜叶”指枫树的叶子。老师,我知道“停车坐爱枫林晚”的意思。

  师:那你说说看。

  生:我是从书中看出来的。作者在小路上走,看见傍晚路边的枫叶太美了,就停下车来。

  师:你们真是太棒了,自己读懂了这首古诗的意思。(这时,一名学生把手举得高高的)

  生:老师,我不知道“寒山”是什么意思?

  生:“寒山”是一座山的名字。

  师反问:真的吗?

  生:我认为不是。

  师继续追问:那为什么要用“寒山”呢?(教室里鸦雀无声)

  师启发:同学们你们想想,这首诗是描写什么季节的呢?

  生:秋天。

  师补充:而且是深秋时节,这里的.“寒山”指的就是深秋时节的山。因为深秋时节,天气转冷,因此作者在这儿用了“寒山”。

  生:第四行为什么说“霜叶”呢?

  师:谁能回答这位同学的问题呢?

  生:天冷了,早上就会下霜。所以说是“霜叶”。

  师:说得准确一点,应该是被霜打过的枫叶。同学们,杜牧用短短的四句诗写出了深秋时美丽的景色,使我们看到了深秋时节生机盎然的景色,真是太美了。让我们也来赞一赞这美丽的深秋,好吗?(引导学生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反思】

  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的基础上,以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1.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感悟空间。在《山行》的教学中,正因为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在组内自读自悟,才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得以绽放,体会得如此有滋有味。

《山行》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认字写字;背诵古诗。

  2、难点:橙、橘、斜的识记;枫的书写;古诗的理解。

  三、教学主要方法:

  自主识字、情境感悟

  四、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投影仪

  五、课时安排: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赠刘景文》

  一、介绍引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苏轼吗?苏轼是我国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所以他又叫苏东坡。他很欣赏一位诗人,叫刘景文,苏东坡写了一首诗送给他,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这首诗,好吗?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听师读,要求:听准字音。

  2、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5、师生交流。

  三、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老师相机点播。

  3、师生交流。

  4、教师读,学生看图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

  1、教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朗读背诵。

  五、想一想,议一议

  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六、指导书写

  1、师写生看

  2、生抄写生字,师个别指导。

  第二课时《山行》

  一、复习检查

  1、认读词语

  姓刘菊花残破君子橙子橘子

  2、背诵《赠刘景文》

  二、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根据学《赠刘景文》的经验,讨论确定本组学习方案。

  2、按自己组的方案自学。

  三、师生合作,解决疑难

  每组提出学习中的'疑难处,师生一起讨论解决。

  四、启发想象,感情朗读

  1、教师读,学生边听边想象。

  2、学生练读,一边想一边读。

  五、感悟诗意,熟读成诵

  1、学生自由读,借助插图感悟诗意。

  2、找伙伴,练背诵。

  六、指导书写

  1、生自主探究写于、首两个字,师个别指导。

  2、生抄写生字。

  七、朗读、背诵古诗

  才艺展示(把自己课内、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学听)。

  八、板书设计(略)

  课后反思:苏轼的《赠刘景文》并不常见,教者也是初次教二年级才接触到这首诗,所以课前精心备了课。我采用了板画形式让学生们理解这首诗,学生们熟读此诗后,不懂的问题就自主地提出来。教学第二首诗感到非常轻松。因为课前先给学生较充分的自学时间,学第一首诗后师生讨论得出了一个预习计划:1、读、涂、注;(边读边涂出生字,在易读错的字上注音)2、再读;(读准、读流利、读美)3、讨论。(理解词义,再小组同学说说诗意)。新课教学基本按照事先设计的环节进行,其中自学成果展示精彩不断,学生们纷纷主动上台读诗、背诗,还有的同学通过查词语手册加上自己的理解,已能基本读懂诗的意思。如:

  生:停车坐爱枫林晚,就是晚上诗人停下马车。

  师:晚上诗人停下马车干什么?

  生1:天黑了,他要休息一下。

  生2:因为那里风景很美,他停下车欣赏美景。

  师:诗人都欣赏了哪些美景?

  生:他在看枫叶;他在看白云、高山、还有一户人家

  (师相机展示枫叶等图片,马上把学生带入到了诗境中。)

  在情境中,学生情不自禁地学着诗人读起了古诗,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里,他们说:我好象看见小鸟在白云间飞来飞去,我好象听见诗人在跟那户人家的主人说:我能在你这里借宿一晚吗一节课下来,不仅学生们对本首诗倒背如流,而且能够感受到秋天景色的美丽。

《山行》教案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首古诗生字“枫”,读准“斜”,理解词语。

  2、读懂《山行》,用自己的话语说说古诗的意思。

  3、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古诗激趣

  1、学生交流古诗,背诵古诗。

  2、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1)理解课题,认识作者

  (2)解释词语,说说诗意

  (3)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4)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二、揭题

  学习《山行》

  1、认真读诗,想一想哪些你能读懂了?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交流。

  (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

  (2)作者:杜牧(唐)学生用课外知识交流对杜牧的认识,加深记忆,更方便的理解诗意。

  (3)交流: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深处……

  (学生发现交流,在结合学生质疑,解读古诗词鱼。)

  3、句子的'理解:

  A、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

  B、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C、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观赏)。

  D、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

  4、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古诗的诗意。

  (自己说、同桌说、指名说)

  5、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6、介绍古诗

  (可用小导游、小画家、小诗人……来表达古诗的意思。)

  7、交流: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在朗读熟练的基础上,体会感情。

  8、美读古诗

  形式多样,体会情感。

  三、作业

  略

《山行》教案8

  教学目标:

  1、品味意象,领会意境

  2、学习虚实相生等表现手法

  课时安排:

  一教时

  授课过程:

  一、作者与背景

  温庭筠(约812—870年),本名歧,字飞卿,唐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世居太原,是晚唐著名的诗人、词家。在晚唐的诗人中,温庭筠声名鹊起,与李商隐齐名,史称“温李”,都是唯美诗风的代表作家。在晚唐的词家中,温庭筠填词最多,和著名的韦庄齐名,人称“温韦”。他的词,在构思的精巧,语言的含蓄,声律的和谐等方面,都有自己艺术风格上的特点,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在词在发展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有着突出的贡献,被誉为“花间派”鼻祖。

  诗人本来是太原祁人,但由于在长安南郊安了个家,所以在他的一些诗歌里,是把长安南郊说成他的故乡的。唐宣宗大中末年,他离开长安,出外宦游。当他在商洛一带的山区里跋涉的时候,还念念不忘“故乡”;晚上住在茅店里,也在做着“杜陵梦”。

  二、整体感知读懂诗意

  清早起马车铃响声叮当,

  出门人想家乡倍感悲伤。

  雄鸡唱茅草店残月当空,

  踏寒霜人脚印留板桥上。

  槲树叶纷纷落满山满路,

  月光下枳树花映照驿墙。

  思故乡我昨夜梦回杜陵,

  春天里凫和雁布满池塘。

  三、品味意象,领会意境

  1、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分析”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前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叠加各组典型意象,组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

  李东阳在《怀麓堂诗话》中分析说:“‘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人但知其能道羁愁野况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

  2、意象的叠加是指把几组意象串联起来,运用联想和想象,组成了一幅充满意味的画面,以此表现作者的情感。

  古诗词中的意象叠加实例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骏马西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

  3、分析:”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请谈谈对句“枳花明驿墙”中“枳花”、“驿墙”两个意象之间的关系。

  它们之间相互映衬,以表现天色微明,突出一个“早”字。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四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用一些词语概括。诗人在此流露了怎样的情感?

  梅尧臣曾经对欧阳修说:最好的诗,应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4、作者在旅途的奔波中想起了什么?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

  他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象“凫雁满回塘”。这里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

  虚实相生指由眼前所见到心中所想,进而把眼前的实象与心中的虚象有机聚合在一起的一种表现手法。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有时能形成渲染烘托的作用,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

  古诗词中虚实相生的实例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账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蔼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5、这首诗还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情景交融

  首尾呼应

  四、总结

  这首诗选取了一些富有意味的典型意象,运用意象叠加、相互映衬、虚实相生、情景交融、首尾呼应等手法,表现了作者旅途中的孤独寂寞,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仕途失意的落寞情怀。

  五、迁移拓展,简要分析这首诗

  《村行》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济州钜野(今属山东)人。历任威武(今属山东)主簿、翰林学士、滁州(今属安徽)、扬州(今属江苏)、黄州(今属湖北)、蕲州(今湖北蕲春)等地知州。他直言敢谏,颇为朝中权贵所不容,因而前后三次被贬。晚年贬于黄州,后世因而多称其“王黄州”。《村行》是一首七言律诗,是王禹偁在宋太宗淳化二年(九九一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写的。

  《商山早行》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温庭筠(yún)(约812——约866),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故有“温八叉”“温八吟”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诗词兼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并称“温韦”。现存诗三百多首,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笺注》《金奁集》等。

  二、创作背景

  这首诗准确写作年代已不可考,但联系温庭筠生平,他曾任隋县尉,徐商镇襄阳,他被辟为巡官。据夏承焘《温飞卿系年》,这两件事均发生在公元859年(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当年温庭筠四十八岁。自长安赴隋县,当道出商山。此诗当是温庭筠此次离开长安赴襄阳投奔徐商经过商山时所作。温庭筠虽是山西人,而久居杜陵,已视之为故乡。他久困科场,年近五十又为生计所迫出为一县尉,说不上有太好心绪,且去国怀乡之情在所不免。

  三、理解诗义

  【注释】

  ⑴商山:山名,又名尚阪、楚山,在今陕西商洛市东南山阳县与丹凤县辖区交汇处。作者曾于大中(唐宣宗年号,847~860)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 [2]

  ⑵动征铎:震动出行的铃铛。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铎:大铃。

  ⑶槲(hú):陕西山阳县盛长的一种落叶乔木。叶子在冬天虽枯而不落,春天树枝发芽时才落。每逢端午用这种树叶包出的槲叶粽也成为了当地特色。 [2]

  ⑷枳花明驿墙:个别版本(如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作“枳花照驿墙”,有人认为“照”是错误的(见《枳花明驿墙——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指瑕》)。明:使……明艳。枳(zhǐ):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春天开白花,果实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可用作中药。驿(yì)墙:驿站的墙壁。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这句意思是说: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

  ⑸杜陵:地名,在长安城南(今陕西西安东南),古为杜伯国,秦置杜县,汉宣帝筑陵于东原上,因名杜陵,这里指长安。作者此时从长安赴襄阳投友,途经商山。这句意思是说:因而想起在长安时的梦境。

  ⑹凫(fú)雁:凫,野鸭;雁,一种候鸟,春往北飞,秋往南飞。回塘:岸边曲折的池塘。这句写的就是“杜陵梦”的梦境。

  ⑺回塘:岸边弯曲的湖塘。

  【译文】

  黎明破晓起身,套子驾车铃声叮当。踏上遥遥征途,游子不禁思念故乡。

  残月高挂苍穹,村野客店鸡鸣声声;板桥弥漫清霜,先行客人足迹行行。

  槲树枯叶飘落,悄然铺满静寂山路;枳树白花绽放,映亮原本暗淡店墙。

  令我触景伤情,不由想起归乡之梦。遥想野鸭大雁,早已挤满曲岸湖塘。

  四、作品赏析

  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淡薄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客行悲故乡”这句诗,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宋代梅尧臣曾经对欧阳修说:最好的诗,应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请他举例说明,他便举出这两句和贾岛的“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并反问道:“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见于言外乎?”(《六一诗话》)明代李东阳进一步分析说:“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音韵铿锵”,“意象具足”,是一切好诗的必备条件。李东阳把这两点作为“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紧关物色字样”的从属条件提出,很可以说明这两句诗的艺术特色。所谓“闲字”,指的是名词以外的各种词;所谓“提掇紧关物色字样”,指的是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词的选择和组合。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虽然在诗句里,“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例如“鸡声”一词,“鸡”和“声”结合在一起,完全可以唤起引颈长鸣的视觉形象。“茅店”、“人迹”、“板桥”,也与此相类似。

  古时旅客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诗人既然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是必然要体现的。而茅店又是山区有特征性的景物。“鸡声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的特征都有声有色地表现了出来。

  同样,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两句,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商县、洛南一带,枳树、槲树很多。槲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照”字。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凫雁满回塘。”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而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早行”之景与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五、古诗主题

  《商山早行》描写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

  《商山早行》原文和译文

  原文: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译文:

  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叮噹作响,出门人踏上旅途,还一心想念故乡。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凌乱,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照亮了驿站的泥墙。

  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凫雁,正嬉戏在明净的池塘。

《山行》教案9

  教材分析:

  《山行》一诗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练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所以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教学目标:

  1、 学习古诗《山行》,感受诗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古诗的画面美。

  3、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喜爱之情,鼓励学生为古诗配画。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

  感知古诗的画面美,感受诗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练:自主探索,激发情趣

  师:各位小游客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扬帆旅行社(2),今天,导游老师将带领小游客们去到一个特别的地方,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听一段朗读,一边听一边想,你听出了什么?(播放《山行》)[板书:山行 杜牧]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板书:山 白云 人家 枫林 枫叶]

  1、出示《山行》,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古诗《山行》(生齐读:山行)讲解多音字“行”。理解这首诗的题目《山行》[根据学生回答,黑板上画出行人]

  2、跟范读读诗,读准生字读音。

  二练:自主交流,质疑释难

  1、出示图片,理解诗意。小朋友们,你们从这幅图片中看到了什么?谁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根据学生回答,黑板上画出山、小路]

  2、出示:远上寒山石径斜,理解“径”和“斜”意思。根据图片理解诗意:远远的'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

  3、出示图片,说一说:我从这幅图片中看到了(白云,房子)。[根据学生回答,黑板上画出白云,房子]

  4、出示:白云生处有人家,结合图片,理解诗意:在那飘着白云的地方有几户人家。

  5、结合两句一起理解:远远的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在那飘着白云的地方有几户人家。指导朗读。(师范读,生跟着齐读)

  这一句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远方[板书:远景])既然有远景,那就应该有近景[板书:近景],近景是什么?(枫林)

  6、出示图片说一说:我从这幅图片中看到了(枫树、枫叶)[根据学生回答,黑板上画出枫树、枫叶]跟踪提问:你觉得这红色的枫叶像什么?(二月的花朵。)

  7、出示:霜叶红于二月花,理解“红于”的意思是“比……还要红”的意思,根据图片理解诗意:那红色的枫叶比那二月的花还要红。

  出示停车坐爱枫林晚。结合图片,理解:停下车来欣赏这美丽的枫叶。

  结合两句理解,师范读,生跟着齐读。

  8、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师教读,生朗读)生跟范读朗读,想一想,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诗人杜牧喜欢这个季节吗?从什么地方可以体会出来?这首诗写的是(秋天),诗人杜牧(喜欢)这个季节。我从(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一句中体会出来的。(朗读)

  9、小组合作朗读这首诗,进行朗读评比。

  三练:自主展示——提倡合作

  小组各选一名同学上台朗读。学生进行点评:我觉得()小朋友读得好,因为()。老师对六个小组的朗读进行客观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

  四练:自主拓展——创新潜能

  再次理解诗意:学了这首诗,我知道这首诗的意思是:远远的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在那飘着白云的地方有几户人家。停下车来欣赏这美丽的枫叶,那红色的枫叶比那二月的花还要红。

  布置拓展任务任务:画一幅《山行》图,把你们对这首诗的感受全都画进图里。

《山行》教案10

  【教学目标】

  1、学会诗中的生字、新词,了解诗句的内容。

  2、感受诗中表现的秋天的美好境界,领悟诗人表达的心境和情趣。

  3、会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的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秋天的美丽景色。

  【教学的难点】

  领悟诗的意境,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方法】

  情境激趣法,品读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这条悠久而丰厚的历史长河中,唐诗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文学的星空上,刚才同学们已经背了几首,今天老师和你们再来学习一首唐诗。

  二、初读古诗,了解大意

  1、作者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么,你认为这是一首反映什么时节的诗?

  2、说说自己对秋天的感受?

  三、欣赏图片,感受秋天的美丽景色

  1、欣赏了这些美丽的图片,你有什么想说的?

  2、秋天不仅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也是外出旅游的好时光,唐代诗人杜牧在外出观赏美丽的秋景时,也被深深的吸引、感动,文思涌动写下了一首千古之绝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投影出示: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四、指导学法

  1、以前我们已经学过一些诗词,你认为应该怎样学习古诗比较好?(自由说)

  2、小结古诗学法:

  ⑴读一读:读准诗中的多音字或古今音义字。

  ⑵动一动:运用工具书或课文的注解理解部分字词

  ⑶想一想:这首诗的每一句话分别是什么意思,整首诗主要写什么?

  3、自学古诗:

  ⑴学生自学古诗,教师巡视了解。

  ⑵合作学习,明确自学的任务。(完成表格)

  ⑶我会读──我知道──我不明白的地方。

  五、精读古诗

  1、精讲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⑴寒山:深秋时节的山,因为深秋时节,天气转冷,作者就用了“寒山”。

  ⑵径:小路。

  ⑶斜:弯弯曲曲。

  ⑷前半句句意: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子小路,从山脚一直延伸到深秋的山顶。

  ⑸后半句:白云深处指的'是云雾缭绕的地方。

  ⑹句意:云雾缭绕的地方隐约可见几户人家。

  ⑺指导朗读:读准字词,读出节奏。

  2、小结学法:理解诗中的字词,进而理解句意。

  3、师生一起学习、理解第二句:

  ⑴做:因为,古今异议字。

  ⑵爱:留恋,眷恋。

  ⑶晚:傍晚。

  ⑷红于:比……更红。

  ⑸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⑹句意: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美丽的景色而停下车来,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山花还要红艳。

  4、读一读第二句古诗。

  六、指导朗读古诗

  1、多种方式的朗读古诗:

  ⑴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范读。

  ⑵配乐朗读。(创设诗情画意)

  2、理解并领悟古诗:

  ⑴这首诗主要讲什么?

  ⑵再次欣赏美丽的图片——美美的读一读这首诗。

  ⑶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有感情的读一读。

  七、小结延伸

  这首诗用寒山、石径、白云、枫林向人们却勾勒出一幅迷人的秋景图,置身期间,让人留恋往返。作者写“秋景”,全诗却不露一个秋字,真实让人折服。我想,称这首诗是“千古之绝唱是一点都不为过的”。

  八、向学生推荐两本书

  《唐诗三百首》、《小学生必读70首古诗》。

  【板书】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设计意图】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语言精练,意境优美,节奏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因而,古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创设了如下的教学情境:首先,让学生说一说“秋”,对秋天有一个整体的感知,然后引导他们欣赏美丽的秋景图片,加深对“秋”的认识——秋天是一个收获是季节,更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季节。由此,唐朝的诗人杜牧沉浸在秋色中流连忘返,文思涌动,写下了一首千古之绝唱《山行》。其次,指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引导他们自学古诗,理解古诗,因为学习方法就象打开知识门户的一把钥匙。再次,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感受古诗的语言美,节奏美,意境美。最后,向学生推荐两本书《唐诗三百首》、《小学生必读70首古诗》,让他们平时注重语言的积累,明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道理。

  【教学反思】古诗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为了突破这个教学的难点,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创设情景,引学生“上路”:在导入新课,学生初读古诗时,让学生感知这是一首写什么季节的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根据生活的经验,说一说秋天——欣赏美丽的秋色图。得出:秋天不仅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更是一个风景如画,适宜外出旅游的黄金季节。在此基础上学生对“秋”也有了一个更具体、更直观、更形象的认识,为学习古诗《山行》做好了铺垫。

  2、教给方法,让学生自己“上路”:好的学习方法就如一把打开知识门户的钥匙,在总结以往学习古诗经验的基础上,小结出学习古诗的方法:⑴读一读:读准诗中的多音字或古今音义字。⑵动一动:运用工具书或课文的注解理解部分字词。⑶想一想:这首诗的每一句话分别是什么意思。整首诗主要写什么。引导学生自学古诗。

  3、指导朗读,让学生轻车熟“路”:常言道:“书读百遍,情义自现”,因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范读,配乐朗读等)古诗,感受古诗的语言美,节奏美,意境美。遗憾的是由于课前高估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反馈理解诗意的时间稍长,最后不得不压缩了指导朗读的时间。因而导致了学生对古诗的节奏美、意境美领悟不深客。

《山行》教案11

  【教学目的】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诗歌,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背诵其它写秋的古诗。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背诵《赠刘景文》。

  2、导语:丰收的秋天令人欣喜,秋天的山林又是一番怎样的景像呢?

  3、出示教学挂图。

  4、讲枫林美,要求用上学过的词汇:层林尽染、叠翠流金。

  5、诗人是怎样描绘这美景呢?

  6、自由读诗《山行》。

  7、找出生字。

  二、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2、组词认读:石径斜坡枫林于是

  3、出示生字果树一棵测认读情况。

  4、指导书写:于首枫(注意“首”字下面是“自”而不是“白”。)

  三、学习诗歌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听录音,画出节奏: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3、自由读诗、齐读后找出疑难之处。

  4、略知诗意:

  ⑴课件演示山路弯弯曲曲伸向深山的情况,诗意: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走向秋天的深山。

  ⑵提问:秋天的山里有什么呢?(看图)有寒冷的秋风、飘飘的白云、几户人家、火红的枫林。

  ⑶诗人登上寒冷的山坐在石头上是为了看什么?(火红的枫林)

  ⑷引导:能否读出诗人爱看枫林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⑸出示春花与枫叶比较图:谁红?枫叶比二月花(春花)还红。

  ⑹了解“二月”之意:二月即春天。

  ⑺教师在学生讲后归纳诗意: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登上秋天的深山,在飘着白云的地方居住着人家。停下车是因为爱这傍晚的枫林,秋天的霜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花还红。

  ⑻出示平时的枫叶与经霜的枫叶进行对比.认识霜叶红的原因。

  5、朗读诗歌:

  ⑴这时候的枫林像什么?(火炬、花海。)

  ⑵这么美的枫林该怎么读?(读出快乐、欢喜……)

  6、齐诵诗歌,注意重读以下词语:寒山石径斜生处枫林晚二月花

  7、背诵祷歌。

  四、拓展学习

  背诵课外搜集的写秋的诗。

  五、作业设计

  背诵古诗。

《山行》教案12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会背诵。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方法】诵读法。

  【教学用具】小黑板。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但是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1、简介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3、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4、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5、小组汇报交流,点拨:⑴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

  ⑵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⑶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⑷斜:在这首诗中应读 xié,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⑸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深:浓厚,浓郁。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⑹坐:因为。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⑺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⑻红于:比……更红与“红如”区别。

  6、理解诗意:

  ⑴学生根据理解讲解诗句内容。

  ⑵教师点拨: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①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②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③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

  ④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了解的整首诗的意思,现在知道诗人想写什么了吗?那再来用心读读好吗?

  2、评价: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写得特别好?读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3、想象漫游:此时,你也随杜牧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有何感想?

  4、朗读: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四、作业布置画一幅秋色图。

《山行》教案13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学生畅所欲言之后,老师引入: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板书)。(设计意图:在导入新课时,让学生感知这是一首写什么季节的诗,并且让学生知道秋天不仅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更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季节。让学生对“秋”也有了一个更具体、更直观、更形象的认识,为学习古诗做好了铺垫。)

  2.主题:在山上行走。

  3.简介作者: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著《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杜牧的诗作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二、尝试学习、读诗明意。

  (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2.请学生朗读,老师和其他学生评价。

  3.四人一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二)第一句学习。

  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 “斜”:用“简笔画演示”法。 “寒山”:用学生“介绍”法。)

  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注意调整说话顺序。

  3.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着重让学生自学,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好的学习方法就如一把打开知识门户的钥匙,因此在总结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小结出学习古诗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第二句学习。

  1.指导学生看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并结合讲解“生处”的写法。(设计意图:这个词最容易写错。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与“深”区分。)

  2.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四)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在这一环节中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首诗的—、二两句中生僻词多,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估计在“尝试”中学懂的人不多,所以要采用半放开式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这样就是送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门户的钥匙!)

  (五)以画为媒,加深理解。

  1.《山行》中的杜牧,他悠然自得地背着双手,在欣赏着山中的哪些景色?我们读读古诗,看看诗中有没有这些景色?

  2.结合我们刚刚看到的景色,选一选“径”“斜”在句子中的意思。

  3.结合插图,你能试着说说全诗的意思吗?(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学生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直观可感的图片、影像比较感兴趣。古诗的插图恰恰将诗中所描绘的景色直观地呈现与学生眼前,在这一环节中我借助色彩明丽的图画,整体把握了诗中所描写的景色,又利用图片提供的生活情境完成了字义的选择,还凭借插图基本上疏通了诗句意思,从整体上感受全诗的意思。)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让学生通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 2.引导想象: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3.播放课件感受枫林的绚丽指导读好后两行。(设计意图: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通过这一环节的训练不仅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四、诵读诗句,体验美感。

  (设计意图:古诗的教学除了理解诗句的意思之外,还应知道学生通过诵读进入诗中意境从而领悟诗人的感情。)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了解了整首诗的意思,你知道诗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吗?那用心读读好吗?(设计意图: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2.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让学生再来读读看,获取体验。

  3.学生汇报,归纳方法。

《山行》教案1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首古诗生字“枫”,读准“斜”,理解词语。

  2.读懂《山行》,用自己的话语说说古诗的意思。

  3.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感情。

  4.学习写诗,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积累语言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古诗激趣。

  1.学生交流古诗,背诵古诗。

  此环节检查上节课所学古诗背诵情况。

  2.忆学习古诗的方法“读 、悟、想、品 、诵”

  读----诗文 思—诗意 想---画面 诵-- --全诗

  表扬大家学习古诗的热情,今天在来学习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诗《山行》

  二、出示《山行》。

  1.交流作者杜牧。

  资料准备:(杜牧是唐朝诗人,擅长写景,人称“小李杜”。)(杜牧:(803~约852年)唐代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其诗继承了盛唐许多优点,溶前贤阔大仆茂的精神,创与之个性相适应的新风格。在晚唐诗歌绮丽的倾向中,显得豪放疏朗、清新俊逸。语言明丽隽永,豪迈爽朗,独具风格。在晚唐的咏史作品中,具有代表性。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解题 :山行,你认为是什么意思?(在山中行走)杜牧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按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本诗。

  三、学习诗文。

  1.初读古诗,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初步感知内容。

  (1)学生自由读、同桌读、分组读,交流杜不准的地方。

  (2)指名读、齐读、范读等,初步了解古诗内容。

  2.通过学法自学古诗。(通过小组讨论,主动探究,理解诗句。)

  (1)小组讨论,抓住关键词“坐”、“于”、“霜”、“寒”、“斜”等词语,用、查找资料理解。

  (2)逐句逐句地理解,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提出来小组共同解决。

  3.总结学习情况,师生共同交流。

  (1)让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汇报,交流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2)不懂的问题全班共同交流讨论。

  师重点准备指导:坐是“因为”的意思。晚是“傍晚“的意思

  学生根据词义大致说说诗的意思。

  大意:深秋季节,高山上有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向远处伸展。

  在山上飘浮白云的地方,隐隐约约地看得见有住人的房子。

  我所以停下车子不走了,是因为我喜爱这夕辉晚照下的枫树林,要好好欣赏一番。)

  4.想像画面,品味美句。

  《山行》描写的是深秋季节的景色,诗中写“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人写的是枫叶红的季节,枫叶红的季节是秋季,所以《山行》描写的是秋季的景色。

  诗人笔下的深秋季节的山林景色图,还写了哪些景物?你觉得怎样?

  诗人笔下除了写枫林外,还写了寒山、石径、白云,这四样构成了一幅秋色图,给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觉。想像画面。

  如果此时此刻,你也与诗人一起来到了山脚下,看到这秋天傍晚的美景,看到这火红的枫叶,你会想什么?说什么呢?让咱们一起走近诗人共同欣赏。(也许我们也会与诗人一起情不自禁地赞道:霜叶红与二月花。)

  四、赏意境 。

  1.观看录像《山行》

  2.启发学生说出感觉最美的景色。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你想做什么?

  自由抒发心中的情感。

  (1)唱赞歌来表达。可以鼓励用熟悉的.曲调吟唱,再请全班同学跟唱

  (2)诵读诗文表演。

  (3)照一张相。

  (4)画一幅画。

  (5)当导游介绍此处美景

  五、诵读(或吟唱)。

  1.指导诵读(看谁度的最美、最陶醉、最有滋味)

  要读出节奏美、看图中景物感悟读,配以古筝乐最好,分自由读、小组读、齐读、范读、指名读。先请学生范读,读出“远上”强音,“石径”次强,“白云”强音,“有”次强,“枫林晚”强音,“二月花”弱音。

  2.试背。

  六、延伸。

  1.创意写诗。古人写秋,大多写秋的悲凉,凄美,而在这首诗中我们感受的是作者对秋的深深爱恋之情。想做小杜牧吗?学习作者写景的方法写一下深秋的校园报答一下你对校园的热爱。

  2.背出描写四季景色的其他诗人写的诗句。

  《泊船瓜洲》、《望庐山瀑布》、《绝句》、《春晓》等。

  3.课下读杜牧诗集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大量的古诗需要学生自己去学习,多积累,多背诵。大胆尝试写作,早日出杰作。成为小小诗人。

  板书:山 行

  杜牧

  远景:寒山、石径、白云,人家

  近景:枫林,霜叶

《山行》教案15

  教学目标:

  了解作者的感情和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诗歌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感情的理解

  教学方法:

  诵读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温庭筠或作“廷筠”“庭云”,本名岐,字飞卿,行十六,太原祁人。相貌奇丑,人称“温钟馗”。才思敏捷,作诗凡八叉手而八韵成,时号“温八叉”“温八吟”。为人放荡不羁,性格倨傲,好讥刺权贵,为执政者所恶。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温李”;又与李商隐、段成式以骈文绮丽著称,三人皆排行十六,时号“三十六体”;词以隐约迷离之境,写怅惘悱恻之情,是“花间词派”的鼻祖。

  二、评讲:

  朗读诗文

  1、注音:

  铎槲枳凫

  2、结合诗题、注解和背景知识,通读全诗。

  3、列出结构图:早行思乡→早行图景→路上图景→昨夜梦乡

  起承转合

  4、指导赏析: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1、请用自己的语言想象“晨起的场景”。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

  2、“客行悲故乡”中的“悲”字的作用。“悲故乡”在全诗中的作用。

  “悲”字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悲故乡”点明了题旨。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1、分析两句的结构: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其中“鸡声”“茅店”“人迹”“板桥”四个词皆是偏正结构的名词性词语,“月”和“霜”也是名词。两句共写了6种典型景物,中间没有一个动词或形容词等名词以外的词。

  2、补充类似诗句:“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秋怀》欧阳修

  “鸟声梅店雨,野色板桥春”——《过张至秘校庄》欧阳修

  “楼船夜雪瓜洲度,铁马秋风大散关”——《书愤》陆游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总结:

  A、“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李东阳

  B、“状难状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梅尧臣语。

  C、音韵铿锵(指音乐美),意象具足(形象鲜明,内涵丰富)。

  3、意象赏读:

  A、6个意象组合在一起,如何用现代汉语顺畅组合。

  出行在外,荒村野店宜眠早,往往清早起早赶路补回来,俗语云“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诗人听到鸡鸣声,起身看天,只见一轮残月斜挂茅店上空。板桥上下了一层厚厚的霜,已有早行的人在上面留下了足迹。

  B、解说意境特点:

  凄清、悲凉。

  C、言外之意:

  道路辛苦、羁愁旅思,见于言外。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1、能从诗中看出早行的.季节吗?

  槲树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仍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新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子的白花也已开放。因此应写的是早春季节。他在《送洛南李主薄》里有“槲叶晓迷路,枳花春满庭”可为证。

  2、赏析“明”字。枳花为什么能映明驿站的墙壁?

  因为天色还早,残月不明,所以白色的枳花才能明驿墙。路上景色仍扣住早行来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凫雁满回塘”写早春家乡之景有何特点?

  美好、温馨、生机勃勃。“春江水暖鸭先知”可为证。另外,雁即思乡之意象,客行之人,梦雁即梦乡,两种理解均属有理。

  2、昨夜之梦本应时间在前,本应先写,为何倒装?

  先写早行羁旅之苦之凄凉,后写梦中家乡早春之美好之温馨,以凄凉冷清反衬家乡的美好温馨,写透思乡。如先写,则情感上本末倒置,效果不好。

  3、此为虚写,以想象之景传达家乡之美好,传达出思乡之情。

  三、课堂小结:

  A、“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李东阳

  B、“状难状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梅尧臣语。

  C、音韵铿锵(指音乐美),意象具足(形象鲜明,内涵丰富)。

  四、布置作业:

  1、赏析“明”字。枳花为什么能映明驿站的墙壁?

  因为天色还早,残月不明,所以白色的枳花才能明驿墙。路上景色仍扣住早行来写。

  2、凫雁满回塘”写早春家乡之景有何特点?

  美好、温馨、生机勃勃。“春江水暖鸭先知”可为证。另外,雁即思乡之意象,客行之人,梦雁即梦乡,两种理解均属有理。

  五、板书设计:

  早行思乡→早行图景→路上图景→昨夜梦乡

【《山行》教案】相关文章:

古诗山行教案01-30

山行优秀教案01-31

山行11-14

山行11-14

山行11-14

山行优秀教案11篇01-31

山行优秀教案12篇01-31

山行优秀教案10篇01-31

《山行》改写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