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教案

时间:2023-01-26 16:31:38 教案 我要投稿

第四单元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第四单元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四单元教案

第四单元教案1

  课标要求:

  知道战国七雄的史实。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战国时期的起止时间,记住“战国七雄”,理解战国战争的特点及其影响,了解“合纵”和“连横”的含义及重要表现。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对七国关系及战国时期战争、外交特点的分析,培养和提高分析能力。学习和初步掌握制作历史图表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战国战争史的学习,进行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的初步教育。通过孙膑、张仪等人的事迹,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重点难点:

  重点:

  “战国”和“战国七雄”的含义;战国时期的战役和军事家。

  难点:

  “合纵”和“连横”的含义。

  授课类型:

  新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战国形势图挂图;制做本课课件;整理有关战国史实的成语;

  学生准备:

  搜集有关战国时期的成语;用竹木等材料仿制一些古代兵器。

  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多法结合。

  教具(媒体):

  计算机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同学们,在上一节课里我们学习了很多春秋时期的成语,像“退避三舍”、“一鸣惊人”、“卧薪尝胆”等。今天我们将了解到更多的成语,如“围魏救赵”、“纸上谈兵”、“负荆请罪”等,让我们一起来发掘这些成语里面隐藏的精彩故事。

  学习新课

  (教师引导过渡)复习以前所学知识,帮助学生弄清“战国”概念,课件如下展示:

  一、“战国七雄”(课件显示标题)

  1、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战国七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自西周分封诸侯,中国的历史地图上出现过许许多多的诸候国。但是经过春秋时期三百来年的争霸战争,大国兼并小国,强国吞并弱国,到战国开始的时候,诸侯国已经为数不多。主要的有齐、楚、秦、燕、韩、赵、魏七个大国。(课件展示“战国形势图”)。

  教师提问:

  (1)战国时期周王的地位怎么样?——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亦(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周末风俗”条)——无足轻重。

  (2)为什么诸侯国会越来越少——统一的趋势日渐明显

  2、同学们仔细对比春秋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发现有什么明显的不同吗?

  学生提问:为什么晋国没有称雄?

  (教师讲述)七国中,齐楚秦燕,大家已经熟悉,春秋时期的晋国在战国地图上已经消失,代之而起的是韩、赵、魏三个诸侯国。原来晋国已经被它的三家大夫韩氏、赵氏、魏氏瓜分,一分为三,形成了韩、赵、魏三个诸侯国。历把这件事叫做“三家分晋”。

  历把这七个强国并称为战国七雄,七雄并立是战国期的基本形势。

  3、学生认真观察课件投影,了解七国及其地理方位:齐国在东,楚国在南,秦国在西,燕国在北,韩、赵、魏三国在中间。(老师看图讲解,辅之顺口溜“齐楚秦燕韩赵魏,东南西北到中间”,指导学生掌握记忆方法)。

  (教师引导过渡)战国,顾名思义,有战争的国,这里的“战”主要是指战争频繁,争斗激烈,学习战国的历史,必须了解战国的战争。

  二、战国时期的战争(课件显示标题)

  请大家阅读教材40页的小字部分的两个战役,了解战国战争的盛况,然后总结出战国战争有哪些特点(先请学生用精简的语言概述战争过程,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战争的特点)

  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以学生归纳出来的为序,教师重点对谋略和兵器进行讲解。)

  (课件展示)

  a、兵器(青铜兵器改进、铁兵器出现)——武器的改进

  (学生展示自制古代武器,并简介戟,戈,矛,刀,剑的特点和用法)

  b、兵种(步兵,骑兵)——军队构成的变化

  c、人数多、规模大、修建工事、争夺激烈

  d、战役的发生(围魏救赵,长平之战)

  e、重要军事家的'涌现(孙膑、白起)

  学生讲述孙膑,田忌的故事

  f、谋略(“围魏救赵”、“反间计”;“合纵”“连横”)

  课堂辩论(旨在培养学生辩证的历史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

  有人说,战国时代把人们带进了战乱,对社会起了破坏的作用,延缓了历史的发展。有人说,战国时代“在战斗中成长”,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你的观点如何呢?

  (观点相同的同学组成一组,两小组之间展开辩论。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小结:有延缓作用,更有推动作用。推动作用远远大于延缓作用。各国为了争霸的需要,竞相改革,发展经济,增强军事实力,竞相重用人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文化的进步;大国争霸、兼并的过程,也是国家趋于统一的过程。

  (教师引导过渡):战国的战争除了在战场上刀光剑影,杀声震天外,战争的背后,各国间进行着没有硝烟的战争,这就是激烈程度和影响力不亚于战争的“合纵与连横”。

  三、合纵与连横(课件显示标题)

  1、正当各国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秦国却逐渐占据了主动,为什么呢?因为秦国出了个张仪(投影张仪图片)

  张仪游说各国,破坏了六国的联盟,使得六国联合抗秦的谋略破产,具体是怎么回事,同学们还是通过阅读教材去了解吧。

  2、指导学生重点理解什么叫“合纵”,什么叫“连横”(课件出示“合纵连横”示意图,教师据图讲述):合纵就是东方六国联合抗秦,(“合众弱以攻一强”)。这种联合从地理位置上来说是从南到北的纵向联合,所以叫做“合纵”。合纵政策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苏秦。苏秦奔走于东方多国之间,身佩六国相印,在他的游说推动下,东方各国一度合纵攻秦,迫使秦国吐出一些占领的地方,使秦国遭到一定的挫折。

  连横就是劝说一国帮助秦国进攻其它各国(“事一强以攻众弱”)。这种结合是西边的秦国与东边各国之间横的连合,所以叫做连横。连横政策的代表人物是魏国人张仪。秦国用张仪为相,让他推行连横政策。当时东方的齐楚两大国结成联盟,秦国要跟齐国争雄,必须先破坏齐楚联盟。张仪连横政策最成功的一着便是把齐楚联盟给破坏了。

  3、六国合纵抗秦为何未成功?

  (秦国用贿赂、威胁的手段破坏合纵,各个击破;五国间利益不一致,立场不坚定)

  (教师讲述)合纵连横的斗争,持续了很长时间。各国一会儿加入合纵,跟楚国搞联合,跟齐国搞联盟,一会儿又跟秦国抱到一起,朝秦暮楚,反复无常。“朝秦暮楚”的成语就是这么来的。——不过,虽然斗争很复杂,情况多变化,形势发展的总趋势是清楚的,那就是,在不断的军事斗争和复杂的合纵连横斗争中,楚国和齐国先后衰落下去,秦国却XX越强。

  课堂小结

  (课件出示知识要点,教师概述)

  战国宏大而壮观的战争,变化多端的谋略,足智多谋的军事家令人难忘,但是我们都知道,无论在何时,战争带给人民的,永远都是无尽的痛苦和灾难,在连绵不绝的战争岁月中,受煎熬的始终是老百姓,因此,无论何时何地,和平,一直都是我们共同的期望。

  练习巩固

  一、选一选

  1、作为一个时期的名称,“战国”因战争众多、争夺激烈而得名。战国时期是指()

  A、约公元前21世纪——约公元前16世纪

  B、约公元前16世纪——约公元前11世纪

  C、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D、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2、下列诸侯国中,不属于战国七雄的是()

  A、齐国

  B、晋国

  C、楚国

  D、赵国

  3、战国初年,被韩、赵、魏三家卿大夫瓜分的国家是()

  A、齐国

  B、晋国

  C、楚国

  D、秦国

  4、战国中期,采用围魏救赵的办法打败魏国的军事家是()

  A、孙武

  B、孙膑

  C、吴起

  D、伍子胥

  5、人物下列中,生活在战国时期的军事家是()

  A、孙武

  B、张仪

  C、孙膑

  D、苏秦

  6、战国时期,七国之间战争不断。主要的兵种有()

  A、车兵

  B、步兵和骑兵

  C、水兵

  D、藤甲兵

  7、“纸上谈兵”的成语典故源自于长平之战,指缺乏实战经验,惯于空谈兵法,战争中一败涂地的赵括。交战双方是()

  A、秦国和齐国

  B、魏国和赵国

  C、秦国和楚国

  D、秦国和赵国

  8、《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的年代最早的一部兵书。该书的作者是()

  A、孙武

  B、孙膑

  C、吴起

  D、白起

  二、材料分析

  战国七雄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合纵与连横之争成为战国纷争的重要内容。

  1、用简要语言说明“合纵”与“连横”策略。

  2、在合纵与连横之争中,一些研究纵横之术的读书人十分活跃,其中最突出的代表是谁?

  3、你认为上述哪一种策略运用的更成功一些?

  三、各抒己见

  结合有关史实和课外资料,谈谈你心中印象最深刻的战国人物。

第四单元教案2

  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42页《比较大小》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交流中经历比较100以内两个数大小的多种方法。

  2.归纳并掌握比较100以内两个数大小的一般方法。

  3.能正确运用“>”“<”“=”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比较100以内两个数大小的一般方法,能正确应用“>”“<”“=”。

  难点:理解并掌握比较100以内两个数大小的一般方法。

  教法与学法:引导与探究法。

  教学准备:课件,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5○7 20○12 15○15(学生思考,交流)

  再大一些的数,会比较大小吗?这节课老师与大家一起学习100以内两个数的大小比较。(板书课题)

  二.新知探究。

  1.出示情景问题,比较十位数字不同的两位数。

  (1)大家当裁判:谁赢了?

  小红和小明跳跳绳,小红跳了42下,小明跳了37下。谁跳得多?用什么符号连接?

  (学生独立思考)

  (2)交流比较的方法。

  预设:

  (1)根据数的顺序来比较。42在37的后面,所以42>37。

  (2)42根小棒比37根小棒多,所以42>37

  (3)根据数的组成来比较。42由4个十和2个一组成,37由3个十和7个一组成。4个十比3个十多,所以42>37。

  出示小棒图,一对一对应摆放,发现42够4个十,37够3个十,第4个十就不够了,4个十比3个十多,所以42>37。

  小结:十位数字大的这个数就大,谁的十多谁就大。

  (4)42够减37,所以42>37.

  42>37,换个说法什么?(37<42).

  2.比较十位相同,个位不同的两位数。

  如果老师把42改成32,32和37哪个数大?

  学生独立思考,全班交流。

  预设:

  (1)32<37,因为2小,7大。所以32<37。

  为什么直接比较个位数字?

  (十位数字相同)

  小结:十位数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个位上的数,个位上的数大的,这个数就大,个位上的数小的,这个数就小。

  (2)按顺序,37排在32大后面,所以32<37。

  (3)用计数器,十位上珠子一样多,个位上珠子多的数就大。

  用计数器,怎样比较42和37?

  数学上规定:满十进一,42十位上有4颗珠子,37十位上只有3颗珠子,所以32<37。

  3.归纳比较的一般方法。

  同学们,刚才大家比较数位上的.数是比较大小常用的方法。齐声朗读。

  比较数的大小,一般先比较十位上的数,十位数字大的这个数就大;如果十位数字的数相同,就比较个位上的数,个位数字大的,这个数就大,个位数字小的,这个数就小。

  三.课堂检测。

  1.在○里填上“>”“<”或“=”

  2.在○里填上“>”“<”或“=”。

  41○45 68○78 69○69

  57○56 80○90 98○89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用已经学过的旧知,解决了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这个新问题,比较的方法有多种。再练习中大家要选择自己能理解的,最简单的方法。

  板书设计:

  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42>37. 32<37

  十位数字不同十位数字不同

  十位数字大的,个位数字大的,

  这个数就大。这个数就大。

第四单元教案3

  设计理念

  1、初步学会收集、、汇报、交流信息

  2、调查全家人在一天中获得的信息及渠道,交流家庭信息记录表,指导学生把调查修改规范,能对记录进行简单分析,能自己发现调查和分析的结果。

  3、培养学生的收集探索能力、整合所有资源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材料准备

  设计思路

  让学生通过调查全家人在一天中获得的信息及渠道,学会收集、、汇报、交流信息,培养学生的收集探索能力、整合所有资源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感受信息与我们的关系密切。

  一、课前准备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设计好调查记录表,要求简单明确,便于记录。后面附有调查表样

  2、做好调查,填写好调查表。

  二、教学过程

  导入:利用络实现的现代化信息传递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很大,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巨大的方便。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只要我们留心,就可以找到不少自己感兴趣的信息。信息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课前我让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设计调查记录表,调查一下全家人在一天中获得的信息及渠道,并填好记录表,你们都调查记录好了吗?

  三、说说调查的`过程

  1、下面就来说说你是怎样进行调查的?

  引导学生注意同学间不同的调查方式,比如:有的用访谈的方式,一边与家长交流,一边记录;有的家长分别填写,学生汇总等。

  2、说说调查的快乐和烦恼。

  四、交流调查的结果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相互传阅或者逐个汇报,交流调查的结果。

  2、推荐组内“最有价值的信息”。

  3、全班交流“最有价值的信息”。

  五、分析调查结果

  1、教师说明分析调查结果的重要性,让学生觉得有必要进行分析。教师可进行实例分析,后面附有调查表样

  调查后的分析:

  (1)通过这次调查,我知道信息无处不在,只要稍加留意,就能获得很多信息,对生活。如妈妈知道了明天天晴,准备洗晒衣服。

  (2)从家中每个人了解的信息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如爸爸喜欢体育和了解国家大事,妈妈关心跟家庭生活有关的信息,我比较注意有趣的信息。

  (3)我们家的信息主要来自广播、电视和报纸,也有一些是直接看到或听到的,来自络的信息不多,因为爸爸妈妈都没有上的习惯,家里也没有装宽带,上不方便。

  2、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1)可以统计和分析一家人一天内获得了哪些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是通过什么渠道获得的,哪些渠道多,哪些渠道少;不同的人感兴趣的信息相同吗等。

  (2)写好书面的“调查结果分析”。

  3、尝试对学习小组内同学的调查表综合起来进行分析。

  主要分析:获取信息的渠道的比例

  4、全班汇总交流调查分析结果,判断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5、讨论:我们今天的调查结果和分析结果有什么作用?

  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去推测作用,比如:企业如何选择最佳的广告渠道;如何最快地获得有效的信息等。

  教后记

  优点:感受信息与我们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收集探索能力、整合所有资源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

  缺点:学生互相学习能力不足。

第四单元教案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尝试、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理解算理,掌握笔算的方法。

  2、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相互评价,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3、在探索算法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家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

  教学难点

  在交流合作中,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理解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所得的积表示多少个“十”,因此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

  教学过程:

  一、触摸旧知,引入新课。

  1、老师要买2套书,一共有多少本?

  提问:怎样列式?

  2、老师要买10套书,一共有多少本?

  怎样列式?

  提问:在解决这两个问题时,我们用到了什么旧知识?

  3、如果老师要买12套书,一共有多少本?

  生列式并说意义。

  提问:这是一道什么样的算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块来解决的新问题。揭示并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理解算理。

  1、探究14×12的笔算。

  (1)、回忆2×14的'计算过程,并说出意义

  (2)、小组探究10套书在竖式中怎样表示

  (3)、汇报展示。

  2、错例辨析,突出重点。

  师把在巡查过程中错的竖式板书到黑板上。

  着重讲解竖式,学习笔算的算理。

  当生指出错误的竖式出错点后,请一名基础较好的同学复述乘的顺序及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1去乘第一个因数的对位知识: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2分别去乘14,8写了对着个位,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1分别去乘14,10乘4得4个十,所以应把4写了对着十位,10乘1个十得1个百,所以1写在百位上。第二次乘其实是算10个14是140,140末尾的“0”在和8相加时写不写都不会影响个位上相加的结果,所以这里的“0”可不写。

  引导学生把题目补充完整。

  3、同学们自由说说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

  三、巩固练习

  1、寻找位置(把相乘的结果放在正确的位置里)

  2、火眼金睛

  3、列竖式计算

  23×13 33×31 43×12 11×22 12×44 32×13

  四、总结学法。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我们是怎样学会这些知识的?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第5、6题)

  六、板书设计。

第四单元教案5

  一、教学内容

  比的应用的练习课。(教材第55~56页练习十二第3~7题)

  二、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按比分配问题的解题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

  重难点:会灵活运用按比分配问题的解题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师: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什么?(点名学生回答)

  2.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5、6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师:按比分配问题有几种解题方法?是什么?(同桌之间说一说)

  引导学生回顾按比分配的两种解题方法。

  二、指导练习

  1.教学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3题。

  (1)组织学生观察图画,理解题意,了解信息。

  (2)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如何解决问题。

  教师巡视,并引导学生理解每个橡皮艇上有1名救生员和7名游客,也就是救生员和游客的人数比是1∶7。

  (3)交流后,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教学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4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师:已知总棵树和每班的人数,要求各班栽的棵数,应先求出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应先求出各班的人数比,人数比等于棵数比,然后根据按比分配求出各班栽的棵数。

  教师提示:两个数的按比分配问题的解题方法同样适用于三个及以上的数的比。

  (3)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教学教材第56页练习十二第7题。

  (1)学生读题看图,理解题意。

  (2)师:西红柿的面积可直接用乘法求得,黄瓜和茄子的面积可以怎样求得?

  组织小组交流讨论,学生可能有两种回答:

  ①先求出种黄瓜和茄子的总面积。再根据按比分配问题的解题方法解答。

  ②先求出黄瓜和茄子占总面积的比,然后用乘法直接根据按比分配分别求出黄瓜和茄子的面积。

  (3)学生独立完成,点名学生回答,根据回答板书:

  (方法一)西红柿:800×2/5=320(m2)

  黄瓜和茄子:800-320=480(m2)

  黄瓜:480×2/(2+1)=320(m2)

  茄子:480×1/(2+1)=160(m2)

  (方法二)西红柿:800×2/5=320(m2)

  黄瓜占总面积:1-2/5×2/(2+1)=2/5

  茄子占总面积:1-2/5×1/(2+1)=1/5

  黄瓜:800×2/5=320(m2)

  茄子:800×1/5=160(m2)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56页“练习十二”第8题。(要求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答)

  (答案不唯一)我和爸爸的年龄比:12∶38=6∶19;爸爸与妈妈的年工资比:36000∶(20xx×12)=3∶2。

  2.完成教材第56页“练习十二”第9x题。(点名学生板演,其余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150 t∶60 t∶15 t=10∶4∶1

  3.完成教材第56页“练习十二”第10x题。(学生独立完成,同桌订正)

  水泥:20×2/(2+3+5)=4(t)

  沙子:20×3/(2+3+5)=6(t)

  石子:20×5/(2+3+5)=10(t)

  4.完成教材第56页“练习十二”第11x题。(小组讨论解决方法并汇报)

  120÷4=30(cm)

  长:30×3/(3+2+1)=15(cm)

  宽:30×2/(3+2+1)=10(cm)

  高:30×1/(3+2+1)=5(cm)

  四、课堂小结

  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板书设计

  比的应用(练习课)

  第7题:

  (方法一)西红柿:800×2/5=320(m2)

  黄瓜和茄子:800-320=480(m2)

  黄瓜:480×2/(2+1)=320(m2)

  茄子:480×1/(2+1)=160(m2)

  (方法二)西红柿:800×2/5=320(m2)

  黄瓜占总面积:1-2/5×2/(2+1)=2/5

  茄子占总面积:1-2/5×1/(2+1)=1/5

  黄瓜:800×2/5=320(m2)

  茄子:800×1/5=160(m2)

  答:西红柿的.种植面积是320 m2,黄瓜的种植面积是320 m2,茄子的种植面积是160 m2。

  教学反思

  1.本次练习,总的来说学生都能熟练地进行列式计算,但他们还没有达到真正理解利用比的基本性质进行思考解题。究其原因,大概是和一些学生的惰性思维有关。一些学生总认为只要会做就行,没有必要去深究为什么,以至于当新型问题出现时,他们往往不知如何下手。为了改变这种思想,还需要在教学中多注意方法的引导和理解,让其熟练掌握一般方法,能够以不变应万变地去解题。

  2.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课资料参考

  典型例题准备

  【例题】甲、乙两个仓库有很多货物,先从甲仓库运走80 t货物,甲仓库的剩余货物与乙仓库货物的质量比为3∶2;再从乙仓库运走55t货物,乙仓库剩余货物的质量是甲仓库剩余货物的质量的1/4。甲、乙两个仓库原来共有货物多少吨?

  分析:不变量:从甲仓库运走80吨货物,甲仓库剩余货物的质量不变。

  前后变化的分率:

  (1)原来乙仓库货物的质量是甲仓库剩余货物质量的2/3;

  (2)从乙仓库运走55 t后,乙仓库剩余货物的质量是甲仓库剩余货物质量的1/4。

  对应量:甲、乙两个仓库货物质量变化的分率差的对应量是55 t。

  解答:甲仓库剩余的货物:55÷2/3-1/4=132(t)

  甲、乙原来共有货物:132+80+132×2/3=300(t)

  答:甲、乙两个仓库原来共有货物300 t。

  解法归纳:解决此类比与分率前后变化的问题,关键是抓住不变量,找出已知量对应的分率,从而用除法解决问题。

  相关知识阅读

  公侯伯子男,五四三二一。

  假有金五秤*,依率要分讫。

  【注释】:1秤=15斤,5秤=75斤。

  有公、侯、伯、子、男五等官员,想要根据官位高低来分75斤金子,按5∶4∶3∶2∶1的比分完。可以通过按比分配问题的知识求出每种官位分得金子的质量。

第四单元教案6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包括《识字四》。《古诗两首》。《荷叶圆圆》。《夏夜多美》《要下雨了》。《小壁虎借尾巴》五课和语文园地四。他们是以快乐的夏天为专题组织材料的,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写夏天美景的,又有些夏天情趣的,还有写夏天的气象知识的。学生可在本组教材学习过程中,体会夏天的美好,感受夏天的情趣。教师可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这组教材的导语,激发学生对夏天的向往和对本组教材的兴趣。

  《识字四》是一首充满童趣的写小动物在夏天的情形的儿歌。《古诗两首》从不同侧面表现了夏天的美好。教学中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荷叶圆圆》是一篇轻快活泼的散文诗,形象生动地描写了充满童趣的夏天,让孩子们去触摸生机勃勃的荷叶来体验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的快乐心情。《夏夜多美》是一篇童话故事,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体会到夏夜的景色美,助人为乐的精神更美。《要下雨了》是一篇知识童话,讲的是生活中的气象常识,倡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小壁虎借尾巴》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以连环画的形式呈现,讲的是小壁虎向小鱼姐姐、黄牛伯伯、燕子阿姨借尾巴,终因它们各自的尾巴都有用处而借不到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小学生认识到小鱼、黄牛、燕子的尾巴分别有不同的.作用,了解小壁虎的尾巴有再生的特点。《语文园地四》共有四项内容,分别是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口语交际,展示台。通过认字,引导学生发现识字方法;通过读句子,发现多音字;读音不同,意思也不同;引导学生积累好词好句,优秀段篇;口语交际,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学习本组教材,要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大课堂,让学生注意观察夏天的景象。气候;引导学生运用形声字的规律自主识字;提醒学生留心街道两旁招牌上的字,主动识字,注意积累。

  另外,注意培养学生逐渐养成预习习惯和认真书写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1、通过阅读与夏天有关的儿歌、童话、古诗等,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夏天的美好,感受夏天的情趣。

  2、会认72个生字,要求认清字形,会口头组词;会写36个生字,要求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单元总体目标

  1、通过阅读与夏天有关的儿歌、童话、古诗等,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夏天的美好,感受夏天的情趣。

  2、会认72个生字,要求认清字形,会口头组词;会写36个生字,要求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3、通过看、找、画、说、演等各种有趣的方式,积累词语。

  4、初步了解动物与自然现象的关系,了解动物尾巴的作用。

  单元教学建议

  1、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并且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快乐。

  2、教给学生如何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文中词语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3、让学生朗读儿歌和童谣,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本组课文的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感情,明白快乐的真谛。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通过体会重点词句来感悟课文内容。

  在每课的教学末尾,可以引导学生由课文内容延伸开去,联系自己的经历过或读过的感人故事,感悟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单元教学时间

  本单元安排15课时

  识字四2课时

  古诗两首2课时

  荷叶圆圆2课时

  夏夜多美2课时

  要下雨了2课时

  小壁虎借尾巴2课时

  语文园地四3课时

第四单元教案7

  教学目的

  一、学习深情、富有表情的歌唱,二部合唱和谐,把对教师的热爱、尊敬的`感情在歌声中充分体现出来。

  二、欣赏“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2、 发声练习:

  二、欣赏“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1、听赏全曲,请同学们跟音乐哼唱。

  2、听了两种不同的表演形式后,说一说你的感想。

  三、导入新课:

  师:9月10日是什么节?

  答:教师节。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新歌,一首尊师重教的歌曲《我爱米兰》

  四、 新授:

  1、复习C大调音符,告诉学生“d”是可以流动的,“d”的位置改变了,其他音的位置也会相应改变。

  2、老师和学生一起给小音符“搬家”,并结合歌曲的旋律,练唱旋律。

  3、学习歌谱:

  采用视唱与听唱、老师唱谱,学生找旋律的方法学习歌谱。(注意:第一乐段的两个乐句,第一乐句有附点,第二乐句没有附点)

  这是本课的一个难点,老师要帮助学生多听、多唱。注意两声部的和谐。

  4、 学习歌词:

  5、跟琴哼唱。 听录音范唱。

  6、有感情地演唱。

  7、后半段如“啊,米兰”、“我爱,老师”等处要唱得较连贯、激动,充满感情,力度应随旋律的起伏而变化。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我爱米兰》这首歌,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尊敬、热爱,请大家课后练好歌曲,在9月10日这天全体起立,向你们的任课老师深情地唱起《我爱米兰》,观察你们的老师收到这份新颖而有意义的礼物时,脸上会出现何种表情。

  5. 结束下课。

第四单元教案8

  《三峡之秋》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按时间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描写了中秋这一天从早晨到夜晚三峡景色的变化,具体描述了三峡早晨的明丽、中午的热烈、下午的青色而透明、夜的宁静,表达作者了对三峡景色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这篇课文安排在第四单元,该单元的重点是“训练学生读懂课文、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根据大纲要求和本组的训练重点以及本课的内容特点,我制订教学目标以及重点、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三峡之秋的特点。

  (二)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三)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朗读、口语表达、审美、想象等能力。

  【学习重点】

  体会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特点。

  【学习难点】

  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热爱三峡的真挚情感。

  【学具准备】网络教室、课件、麦克风等。

  【课时划分】一课时

  【教学方法】观、读、说、写四结合。

  【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设计理念】以“发展与创新”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自主、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来进行学习。以读为主线,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在读中体会,在读中发展,在读中创新。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激趣导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本教学设计中,我通过引导学生在课前到学校图书馆、看VCD、看电视、请教到过三峡旅游的人、上网等途径去搜集有关三峡的资料,实现了“大课堂、中课堂、小课堂的统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我们一定要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在此过程中,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和主动的获取知识能力得到养成,使他终身受用。

  1、学生交流利用从网络上或图书馆等到地方搜集、整理的长江三峡的有关资料。

  (1)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三峡图片或读文章。

  (2)请去过三峡旅游的同学说说三峡的风光和感受。

  2、放三峡风光。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家方纪走进三峡,共同领略三峡之秋的神韵。

  3、板书题目《三峡之秋》。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教学伊始,我让学生交流从网络上或图书馆等到地方搜集到的长江三峡的有关资料,接着我便播放三峡风光片,让学生从听觉、视觉上感知了三峡的美,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迫切想跟作者去游览三峡秋天的美丽景色。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培养自主探索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到“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提示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想一想,有何收获,遇到了什么问题。

  2、学生小组自学:小组交流、讨论。

  3、生汇报。

  ①谈收获。

  ②质疑问难。

  学生自由谈,对于提问有价值的'学生进行表扬,同时找出有代表性的问题。

  【在教学中,我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合作、交流讨论的时间,重视生生互动。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共同提高。这样一来,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彰显,自然会将学习当作一种乐趣。】

  三、熟读课文,想象画面

  本文语言优美,仿佛是一幅幅美丽的图画,非常适宜学生边读边想画面,感受三峡美。并及时指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感悟三峡景色的无穷魅力。

  1、让学生自己朗读最欢喜的段落,边读边想,抓住重点词想画面。(展示:教师通过画面,引导学生突破重点。)

  2、朗读指导。

  (1)分小组读。(按兴趣,可分为早、中、午、晚四个小组)

  (2)小组比赛朗读,学生评仪,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新课标的“教学建议”中特别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上教学环节,我没有繁琐的分析课文,而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朗读。

  四、美读课文,体会情感

  1、配乐朗读。让学生自由读自己喜欢的段落,配上合适的音乐。要求:读出自己的感受,以各自的体会去朗读课文。

  2、请学生配乐朗读,学生评价。

  【以读为本,注重培养学生语感。整节课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熟读课文,深入理解、美读课文,体会情感”三个层次,有重点地循序渐进地进行朗读训练;采用多种朗读方式,放手让学生默读、齐读、美读、示范读、配乐读等,体现朗读的指导层次性;借助多媒体手段,营造朗读氛围,增强了朗读的效果。】

  3、活动:制作《三峡之秋》音乐风光解说片

  (1)讨论关于“音乐风光解说片”制作的有关知识。(要有合适的音乐作背景,要有与文字内容相同步的图片资料,要配上感情的的解说。)

  (2)为学生提供各种资源。

  包括:①背景音乐若干段;②图片资料50幅;③PowerPoint应用程序;④麦克风。

  (3)学生按兴趣分组,组成研究、制作小组,分工合作,制作片子。

  (4)成果汇报交流。全班同学参与评价,评选出最佳片子和最佳解说员。

  【为《三峡之秋》制作音乐风光解说片,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和动力。学生在“背景音乐的选择、图片的编排、解说的训练”中,达成了“语言文字的感悟、内化、积累和运用”。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探究、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也得到了训练和发展。】

  五、课外实践

  1) 喜欢文学的你,摘录本文优美的词句。

  2) 喜欢朗诵的你,配乐朗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 喜欢唱歌的你,用自己熟悉的旋律,配上自己填的词。

  4) 喜欢画画的你,画出你心中三峡。

  5) 喜欢写作的你,可仿照文章的写作方法,写一篇《校园之秋》。

  6) 喜欢旅游的你,为三峡写一段广告词,为三峡作宣传。

  7) 兴趣广泛的你,上网搜集有关三峡工程的信息,用PowerPoint制作一份电子画报。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至少有语言、数理逻辑、音乐等七种智能,而每个人的智能结构是独特的,这样就形成了发展的迥异。因此,我从教学内容以及学生智能结构,学习方式等的不同特点,设计了分层教学,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兴趣盎然地完成活动。从而促进了每个学生全面充分的发展。】

  【语文教学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大语文即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的一种教学思想。网络教学能充分利用网上浩瀚的语文资源,构建课内课外的联系,扩大了语文学习的空间,使封闭的小学语文教学变为开放的教学,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语文学习要打破课时、教材的束缚,把学习的触角延伸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让学生在大环境中学习、发展。】

  六、板书设计:

  三 峡 之 秋 时间 景物 特点

  早晨 露水(橘树、柚树) 明丽

  中午 长江 热烈

  下午 雾(长江) 青色而透明

  夜晚 长江、峡谷 宁静而神秘

第四单元教案9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旧时吆喝的内容、种类、作用,把握文章的结构

  2.合作调查能力、搜集整理能力、表演能力等

  过程与方法

  1.上集市搜集、调查、整理如今当地的种种“吆喝”,研究其规律、特点及价值,探讨其中包含的民风民俗等

  2.自学讨论法、行动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热爱本土俗文化的情感。

  2.归类记录类似吆喝的口头文化遗产,为发扬古文化遗产做一点贡献。

  【教材分析】

  萧乾的《吆喝》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让人不由自主地品味到生活中蕴涵的浓郁的情趣。内容贴近生活,文字也不难理解。学生基本上可以自读,在自读后由学生质疑提问,师生共同解决。重点:带有地方特色的吆喝的作用及其中蕴涵的浓郁的情趣。

  【教学设想】

  如今的中学生对于旧式的“吆喝”是相当陌生的,这就为教学带来了难度。为此,教师可以借助录音、录像等媒体增加学生对“吆喝”的了解,教师还可以根据当地条件,设计有关活动,如让学生走上社会,走上集市,倾听吆喝,搜集、调查、整理甚至可以学上一两句当地的种种“吆喝”,了解其作用,分析其与广告的关系。总之要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借此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

  【课时安排】

  【课前准备】

  1.以小组为单位,深入调查:向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或旧时生意人调查过去人们吆喝的内容和声调,做好记录或录音

  2.每人模仿一两句旧时的吆喝声如:卖豆腐的,收破烂的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先放吆喝。

  2.请同学们模仿昨天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旧时商人处学到的吆喝(教师可适时组织评点)

  3.如果时光倒流几十年,我们这儿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这种商贩叫卖的吆喝声。如今,这些清脆悠扬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要不是你们爷爷奶奶们还健在的话,它们就可能永远地消逝了。知道吗?你们昨天做了一件多有意义的事啊!你们昨天做的,是整理我们本土的文化遗产事啊!只不过我们昨天只做了第一步,如果将采集到的这些吆喝用文字整理下来,那才是大功一件呢。(讨论如何动笔?)

  4.看看著名的作家、记者、翻译家箫乾是如何动笔写《吆喝》的'。作者作品简介及处理课后生字词

  二、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吆喝声?这些吆喝声是按什么样的顺序组织起来的?课文的结构是怎样的?(学生默读,自我思索)

  a..文章中的吆喝声林林总总,多而且杂,但作者却介绍得有条有理。总的来说,文章写了作者在北京听到的大多数吆喝声,从“我小时候,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胡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中,可以得知是按时间顺序来安排材料的。首先从早到晚介绍了“大清早卖早点的……到了晚上的叫卖声也十分精彩”;其次按“一年四季”的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吆喝声。

  b.课文也是按照“引入”(1~3)、“介绍叙述”(4~10)、“评论”(11~14)来安排结构的,脉络清晰。

  (教师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导的方法,导的艺术,把问题留给学生解决,及时总结,切勿包办,教师应引导学生找总起句、过渡句来理清文章的脉络,从而梳理出板书。)

  2. 你觉得作者对北京的吆喝声怀着怎样的感情?从文中那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来?你能从同学的介绍中听出这种感情吗?

  作者在对老北京街头吆喝声的娓娓介绍中,包含着怀念之情,包含着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同时也对这些口头文化遗产的逐渐消失而感到惋惜。(末段“倒还剩一种吆喝”即可体会出来)

  3.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出几例,相互交流,体会其中的意味。

  三、质疑解疑

  1.为什么介绍“从早到晚,一年四季”中的吆喝时主要介绍卖什么而很少介绍怎样吆喝?(对材料的加工剪裁功夫)

  要点:因为各种的吆喝声实在太多,没必要一一描述,只要写其中的几种有代表性的就可以了,做到有重点、有目的地介绍,主题更突出。

  2.为什么“我”听到“卖荞麦皮”的吆喝会吓了马趴?(自然写实、幽默调侃)

  3.为什么作者要大量运用“京白”口语?罗列这么多的吆喝声,是不是繁冗了些?(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后落实情感目标)

  要点:作者运用“京白”的艺术语言,一是因为他对北京家乡的热爱,二是因为写的“吆喝”都是当地的口语,用当地语言来写更真实,更有表现力。

  4.括号里的句子或词语有什么用?

  要点:里面的句子、词语是解释前面的方言或起补充说明的,如:“我对卖蛤蟆骨朵儿(蝌蚪)的最有好感”,这里是解释;

  “过好一会儿(好像饿得接不上气儿啦)”,这里是补充说明,方便了读者对课文的理解。

  5………(学生自己提出)

  四、全课小结:

  1、由珍惜民族文化遗产与汪奎元事件的正确与错误之处

  2、本文值得学习的地方。

  五、作业布置:

  1.识记字词,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

  2.学生自由选择文中提及的或课外的吆喝声,进行模仿。并由学生从语气、语速、语调、音量等方面加以点评。

  3.自己为一种商品创造一则吆喝广告。先弄清怎么创造(如:方言、事物特色、夸张、语速语调)

  4.交流与讨论:你如何看待当前街头的吆喝声?

第四单元教案10

  【教学目标】

  (1)认知领域: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发现自然界丰富的色彩,感受季节美。通过对画家作品的欣赏,对风景表现形式和表现语言产生一定的认识。

  (2)技能领域:通过欣赏、讨论、观察、感受、叙说,借鉴大师和画家的手法和教案频道 /表现语言,尝试用笔墨等工具表达,让学生互相学月,互相研究,掌握一定的风景绘画技能和技巧。

  (3)情感领域:通过欣赏,盛受俄罗斯风景画表现的艺术美,并尽可能多地了解名画家的风景画作,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健康高雅的审美意趣。

  (4)创新领域:通过观察、欣赏井进一步感悟,让学生在理解表现语言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潜能,通过自己的理解尝试运用各种语言进行风景创作,表达自己对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

  通过欣赏和感受,运用自己的表现手段创造性地表现自然界的美,抒发对自

  然界的热爱,体验美术探究活动的快乐。

  【教学难点】

  引导和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自然界,体悟画家作品中对光、色、树

  木的姿态、季节的转换有何种反映,用自己的心灵和情感去表现自己理解的自然,用创造性的美术语言体现自己的创造天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件

  教学思路:

  一、新课导入:

  教室墙上挂着俄罗斯风景画、地图、国旗和列宾所作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播放由古筝演奏的乐曲,让学生愉快地走进教室。

  课件播放歌曲片段: 《伏尔加船夫曲》

  请同学们辨别它们分别属于那种音色?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属于男高音、高亢纯正甜美;男中音、浑厚 ;男低音、浑厚。)

  师:同学们注意区分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它们主要是由音的高低和音色的本身特点来划分的,而不是单纯听音的高低,男低音音色浑厚、沉重。

  二、新课教学

  1、 聆听音乐 请同学们听音乐《伏尔加船夫曲》,并思考:你从教案频道 /音乐中听到了些什么?歌曲属于哪个国家?体裁是怎样的?歌曲的力度是怎样的?

  请大家看墙上列宾所作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并结合小学所学过的课文,刚才聆听的音乐,讨论歌曲的思想内容。欣赏书上多幅范作,说说感受。

  2、情感体验。

  师:请问欧洲最长的河是?

  生:伏尔加河。

  对,伏尔加河是欧洲最长的一条河流。俄罗斯人民称它为“母亲河”,这是因为伏尔加河流域自然风光秀丽;资源丰富、两岸人民勤劳勇敢,并且建立起自己生活的家园,创造了优秀的俄罗斯文化的原故。所以,他们对伏尔加河的感情就像对母亲的感情一样。

  所以俄罗斯的绘画作品以此为题材的很多。

  a·欣贯书中第46、47页画家的作品,想一想他们表达的是什么季节的风景,从绘画构成、表现手法、色彩感觉、表现内容等方面进行观察、理解和讨论。

  b·画家所表达的自然界的景色有的是安详的,有的是热闹的,每个人内心世界不一样,观看的角度和理解的内容不一样,就会有不一样的表达。结合画面内容和画面表达的形式和效果等,说一说自己的感受,理解画家的心情。

  c·结合自己的课前收集和课外阅读,说一说自己理解的.画家和他们的代表作品。

  d·讨论画家描绘自然风景时常用的方法和工具,说说他们的构图和表现技巧。教师进行适当的总结。

  e·思考:自然风景画的表达和中国传统的什么绘画有点关系?它们有什么相同或不同的地方吗?

  f·你准备用什么工具表现画面?

  ●拓展活动

  a·透过窗户看外面,自然界有什么样的风景呢?

  b·用手做成方形的取景框,决定一下取景的范围,看看取景框里的世界。

  c·选择自己喜欢的取景范围,或是凭借自己平时的观察和理解,画一张自己喜欢的大自然的景象。

  d·通过观察、体验,增强学生的切身体会,丰富学生的表现内容,在教案频道 /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色彩与季节的关系并大胆地用不同的材料表现。表现形式是多样的,根据材料的不同分成不同的小组,学生可以任意组合,相互交流自己的表现方法。

  ●延伸活动

  让我们在这个美丽的季节里与大自然合个影吧!试试看,把自己和周围的同学们添到自然界的画面里,我们将会多么幸福!现在就动手吧,把我们画迸美景中去。

  ●评价活动

  对学生的评价可采用师评、同学互评、自我评价等方式,内容包括:学生活动积极性的情况、环境卫生维护情况。对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和态度进行评价。对学生语言表述、构思创意和画面表现的效果进行评价。对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协作与配合进行评价。

  ●总结活动

  学生说一说自己本节课的收获和感受。教师简单总结

  札记:应该说本课学生的作业不够成功,因为多数学生对水粉颜料的掌握不够好,造成颜色要么过稀,要么过干,有的画面太“生”,有的太脏。看来画好彩画并不是在课堂上就能解决的,必须依靠大量的平日练习。

第四单元教案11

  教学目标:

  1、完成并检查预习任务。

  2、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学到的观察方法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并认真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的诗句。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10

  一、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二、预习任务设计:

  1、查找有关资料或工具书,了解苏轼、陆游的生平及作品2—3首。

  2、尝试自读,理解两首诗。

  (1)借助字典读准字音。

  (2)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试着讲一讲每首诗的意思。

  (3)有不理解的地方记录下来,准备上课质疑。

  (4)朗诵自己查找的课外古诗。

  总结、评价学生自学检查的情况,肯定和鼓励学生的进步,激励学生自己读书的积极性。

  三、根据理解朗诵两首古诗

  1、学生试读,注意把诗的节奏和对诗的理解读出来,师生评价。

  2、采用齐诵、唱诵、表演诵、轮诵等方式读古诗。

  四、读后理解、学生质疑

  1、读完后再说一说自己最新的'理解,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2、师生共同归纳、整理。有的问题师生即时解决;有的可在学习中解决。

  五、欣赏诗句、体会意境、品味情感

  1、看图想象,这两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把想象到的景色用自己的话简单的说一说。

  3、把自己想象到的内容画出来,然后到讲台前作展示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画?

  4、师生共同评价,看学生是不是把诗中的景象、作者的感受画了出来。

  六、朗读古诗、体验情感

  1、把自己的想象和体会融入到诵读之中,促使自己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七、默诵古诗、谈读后的感受

  1、谈读诵的方法和体会。

  2、说对诗句内容的独到见解和感悟。

  八、相互交流、介绍自己查阅的诗

  1、小组交流苏轼和陆游的诗并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2、摘抄其他同学找到的好诗。

  第二课时11

  一、引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采用“古诗接龙”的方式,复习以前学过的描写景色的诗。

  二、学习《题西林壁》

  (一)设问置疑、思考哲理

  1、诗人的观察地点和观察角度有哪些变化?你认为诗人所见到的景色有什么不同? 可先让学生找出“横”“侧”“远”“近”“高”“低”这几个表示地点转换的字,然后再想象景色的变化。

  2、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3、结合学过的《画杨桃》一文或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包含了什么道理?小组交流汇报。

  (二)变换角色、交流认识

  1、扮演苏轼,可问其他同学“读了这首诗有什么感受?”

  2、做一次采访者,可问苏轼“为什么写这首诗?”

  3、老师引导: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同学和身边的事物呢?结合生活实际回答。

  三、学习《游山西村》

  (一)朗读古诗、升华情感

  1、陆游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表达了什么?

  看到“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感受到农人纯朴、田家盛情,表达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2、你是通过那个字感受到农人田家的盛情的?由此你想象到了什么情景?

  (二)用优美的语言具体描绘想象到的情景

  1、美酒加盛情让人沉醉;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柳荫深深,鲜花簇簇让人迷恋;前行的路就在这美景之中。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陆游眼中的景色。

  2、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举例子说一说。

  (三)配乐朗诵《题西林壁》、《游山西村》以及课外写景的诗。

  1、老师范读、指名试读,指导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四)自己出一期手抄报。

  要求:选取学过的两首写景古诗,为其配上合适的图画,同时还要把自己想象到的内容以文字的形式展现在手抄报上。

第四单元教案12

  上课日期

  教

  材

  分

  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运用“>”“<”“=”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掌握100以内两个数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比较的过程中渗透估计、优化等数学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100以内两个数比较大小的一般方法。

  难点:归纳总结出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教学方法

  教法:观察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法、讲授法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计数器。

  导学共乐

  1.生活情境导入。

  师:昨天老师买了两本书,你们知道哪本书贵,哪本书便宜吗?

  课件出示老师买的两本书。

  2.揭示课题。

  师:要比较这两本书哪本贵哪本便宜,其实就是比较数的大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板书课题:比较大小(1)]

  自学共思

  1.比较42与37的大小。

  (1)师:这里有两个数,42与37,比一比,谁大?谁小?(课件出示)

  师:请同学们尝试比较,然后跟同桌交流一下各自的比较方法。

  合学共研

  1.比较42与37的大小。

  (1)师:这里有两个数,42与37,比一比,谁大?谁小?

  师:请同学们尝试比较,然后跟同桌交流一下各自的比较方法。

  学生尝试比较,教师巡视。

  (2)交流展示方法。教师根据巡视情况指名汇报。

  1:摆小棒。分别用小棒摆出42根和37根,42根比37根多,所以42大于37。

  2:根据数的组成来比。42里面有4个十和2个一,37里面有3个十和7个一,所以42大于37。

  3:根据数的顺序来比。42在37的后面,所以42大于37。

  4:只看十位,就可以比较出数的`大小。

  (3)师:同学们用这么多的方法比较出了42和37的大小,非常好!怎样快速地比较呢?

  教师板书:42>37

  展学共享

  比较23与25的大小。

  师:刚才我们比的都是十位不同的两位数,那如果是十位相同的两个两位数,我们还能用这样的方法来比较大小吗?(课件出示)

  (1)同桌两人合作,分别在计数器上拨出23和25。

  (2)借助计数器比较23和25的大小,并交流自己的方法。

  教师板书:23<25

  延学共促

  归纳总结:

  师:我们刚才学习了两位数大小的比较,谁来说一说,有什么又对又快的好方法?

  检学共长

  练习。

  1.比较大小。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并说说比较的方法。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学科

  数学

  年级

  一年级

  总序

  主备人

  曹鹰

  审核人

  刘亚萍、黄凤晖

  课型

  新授

  课题

  多些、少些

  单元

第四单元教案13

  教材分析

  教学片断:

  师:小朋友,咱们不仅在课堂里学到过神话故事,还在课外书上接触到过许多神话故事,

  你能说出几个吗?

  生:我知道《盘古开天地》的故事。

  生:我知道《女娲补天》的故事。

  生:我知道《后羿射日》的故事。

  师:小朋友知道的故事可真多,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神奇的故事,题目叫做《夸父追日》。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夸父是——

  生:一个人物的名字。

  师:追就是——

  生:赶的意思。

  生:“追”的意思就是追赶。

  师:日就是——

  生:(齐说)太阳。

  师:那整个题目连起来就是——

  生:夸父追赶太阳的故事。

  师:让我们再读一读课题。生齐读。

  师:读懂了课文的题目,你的`小脑袋中有什么疑问,或是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夸父是谁?

  师:远古时代,在我国北部的一座大山上,住着一个巨人氏族叫夸父族,夸父族的首领叫夸父,它身高无比,力大无穷,意思坚强,气概非凡。

  生:太阳离我们很远很远,而且它很热,我们人类根本不能靠近,夸父为什么明知山中虎,偏向虎山行?

  生:夸父有没有追到太阳呢?

  生:夸父是怎么追赶太阳的?

  师:小朋友真能干,紧紧抓住追日这个主要内容,提出了三个有价值的问题,徐老师反这三个问题做个归纳:1、夸父为什么要追日?2、夸父是怎样追日的?3、夸父追日的结果如何?接下来就让我们围绕这三个问题来学学课文。

第四单元教案14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思路,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独立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概括文章结构,说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受语言的魅力。

  能力目标:通过独立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概括文章结构,说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思教目标:体会作者对勤劳的劳动人民的赞美。

  教学任务:诵读、品味、感悟,渗透学法指导。

  教学重点:通过独立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概括文章结构,说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感受语言的魅力。

  课型:诵读品析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学习方式。

  反复诵读,体会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诵读,品味,拓展?

  第一课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导入出示王维的一首诗《苦行》:赤日满天地,火云成山岳、草木尽焦卷,川泽皆竭涸。轻觉衣重,密树苦阴薄。学生回答

  这首诗描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请用一个词描述诗人眼中的夏。进行描述。

  教师小结:诗人对夏只有怨气,没有赞赏。那么在当代作家梁衡的眼中,夏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梁衡的夏。

  二、诵读阶段:?学法指导:诵读文章时,同学们要在脑海里想象画面,朗读时要读出轻重急缓,读出感情。板书:诵(想象文中画面读出节奏、感情)各自放声朗读。

  老师范读一、二段,鼓励位同学诵读余下的三段,其它同学认真听,让刚才在脑海中拍摄下来的画面再次回放,想想这些画面使自己感受到夏的什么特点?请学生从仪态、情感、语音、语速等面评点朗读,明确:朗读时的轻重缓急应与作品的思想内容相适应。你捕捉到了哪些画面这些画面突出了夏的什么特点?

  从描述中可以感受到万物蓬勃生长、太阳烘烤、麦浪翻滚、热风浮动、农民辛勤劳作的景象。学生各抒己见

  感受到夏季紧张、热烈、急促的气氛。教师边小结边板书。景美人勤板书:赞美?紧张热急促?男女生自选一段时行齐读,再次感受夏季的美。

  三、品味阶段学法指导:这篇文章在语言、内容、结构方面有着许多美点值得我们细细的品味。

  ??思考两个问题:1你认为哪个词用得好、用得传神,哪个句子富有表现力用笔圈画起来,并作评点第一、组完成第一题,第三、四组完成第二题,每个人只要讲出一点就行。

  2、你认为全文在结构和内容上有哪些美点在品味的过程中,希望同学们能针对课文的内容、结构、语言等提出疑问。

  教师巡回指导,在学生交流学习体会时,教师适时点拨,并组织学生讨论。解说:由于学生在前几遍诵读后,对文章内容已有交深刻的理解,因此会对生动传神的动词、富有表现力的形容词、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对比突出的作用、含义深刻的句子等进行细致品味、揣摩。对学生的发言,只要能谈出感受并言之有理,都应予肯定。学生交流学习

  ?四、拓展阶段:用一句话或一段话谈谈学习这篇文的感受和体会。说说自己心中的夏?

  五、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法及学习情况进行小结。

  六、板书设计气势磅礴景:美赞美色彩金黄紧张、热烈、急促人勤劳、忙碌

  七、课后小结??

  《三峡》

  教学目标:

  1、识记、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本文抓住特征写景状物的方法。

  3、背诵全文。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学习本文抓住特征写景状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

  思教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识记、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抓住特征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大家一定喜欢观光旅游吧,闻名天下的长江三峡,从古至今一直都另人心驰神往。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三峡的壮丽风光。播放有关三峡的资料,让学生欣赏,将学生带入壮丽秀美的三峡画卷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老师顺势导入新课。学生说眼中三峡的美。

  二、课文研读1、作者及写作背景的介绍。2、朗读欣赏。朗读要领:读准字音,读准节奏、注意轻重、快慢,读出感情。学生集体诵读

  通过老师范读、领读,学生自由朗读等形式,让他们充分熟悉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在老师的帮助下,疏通文字障碍。1、字音:阙、绝谳、属引、沿溯、2、字意:沿溯阻绝:断其间千二百里:这飞溯其间:它们或王命急宣:有春冬之时:季节3、翻译课文分组合作,逐字逐句研读课文,二人一组对译。

  三、诵读课文学生诵读

  四、作业1、写重点字词2、朗读课文

  五、板书设计三峡郦道元1字音:阙、绝谳、属引、沿溯、2字意:沿溯阻绝:断其间千二百里:这飞溯其间:它们或王命急宣:有春冬之时:季节

  第二课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三、拓展练习1、本文描写了三峡哪些景色?这些景色各有什么特点?(结合原文回答)2、你最喜欢那一个画面?为什么?3、这幅图画应读出什么样的感情?有感情的朗读这幅画面。4、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写山险水急的`句子、描绘四季景色的句子,讨论:课文写三峡四时风光,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而从山写起?学生合作学习

  二、拓展练习写景状物要抓住特征可以将本文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对比教学,多角度了解三峡:郦文与李诗同是写三峡,在写景与感情方面有什么异同?学生分组进行比较阅读

  三、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背诵全文。学生进行朗读,争取当堂背诵。

  四、作业1、完成一课一练2、背诵全文。3、生活中有许多美丽的景物,我们不但要善于发现美,欣赏美,更要能把美传达出来。清同学们把你看到的美景给大家进行描述。写出自己印象最深的景物,集中描写一处让你心醉的景物,突出其特点,让别人能通过你的文字,看到你严重的景物,体味到你心中的感受。

  五、板书设计三峡郦道元三峡群山:连绵险峻夏季江水:凶猛迅疾春冬景色:清荣峻茂秋季景色:凄清悲凉

  六、课后小结

  《济南的冬天》

  老舍

  教学目标:

  1、学习描写景物要抓住主要特征。

  2、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并运用。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并引导他们培养审美能力。

  能力目标: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并运用。

  思教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并引导他们培养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描写景物要抓住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并运用。

  教学时数:1课时

  第一课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春有春的妩媚,夏有夏的妖娆,秋有秋的风情万种,千姿百态。自古至今,无数的文人墨客用自己的笔、自己的情去诠释心中的冬。今天,我们就来步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来品味他笔下那读有的济南冬韵。板书课题、作者。

  二、课文学习:老师朗读课文①找一个恰当的词语概括济南冬天的特点?②作者分别用哪些景物表现这些特点?本段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可让学生们用仿造句子的方法,学习并运用。这样温暖、舒适的环境,这样慈善的天气,这样生动、形象的语言,我们如何去朗读,才能恰当的表达老舍对济南的热爱之情?老舍先生不愧是语言大师,不仅是在写文章,更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形象生动的图画,谁能为它取一个名字?济南是有名的泉城,写济南不能不写水,这也是很多文人吟咏的对象,你能说出有关济南泉水的诗句或文章吗?学生听读,并思考:训练朗读,并背诵其中优美的句子。例小山摇篮图用同样的方法,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学:雪霁初晴图学生朗读此部分空灵水晶图,引导学生注意作者观察视角的调换。

  三:讨论四、朗读课文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写作的?体会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组织学生学生讨论学生朗读并背诵重点段落

  五、布置作业:1、完成一课一练2、背诵课文。

  六板书设计济南的冬天老舍冬景的特点:温情1、山形:摇篮2、山色:清黑3、远山:水墨画4、说:绿暖清

  七|课后小结

第四单元教案15

  教学目标

  1、热爱小动物,乐于去研究它们的生活习性。

  2、能用比较的方法,找出猫和兔的相同点,归纳出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

  3、知道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尾五部分,身上长毛,胎生,吃奶长大。

  4、能认识多种常见的哺乳动物。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兔的生活习性的图片,活兔或兔的`剥制标本。

  2、学生准备:课前有目的的观察兔的生活习性,收集有关兔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观察兔的身体特点。

  教师出示观察材料,兔或兔的挂图。

  二、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教师将学生的汇报板书到黑板上。

  三、比较猫和兔的异同,揭示哺乳动物的概念。

  1、将兔的特点和前面一课观察过的猫比较,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学生分小组讨论,并记录到课本上。

  2、研讨、汇报。

  3、教师小结。

  像兔和猫这样的动物,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尾五部分,身上长毛,胎生,小动物吃它妈妈的奶长大,叫做哺乳动物。

  四、运用概念判断,认识更多的哺乳动物。

  1、学生阅读课本中的图,指出课本中的这些小动物是不是哺乳动物?

  2、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属于哺乳动物?

  五、单元小结。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鸟类和哺乳动物,你能说说这两类动物的主要特征有什么不同吗?在学生比较回答后,教师小结:我们研究鸟和哺乳动物,主要是从它们的身体特点、生活习性、繁殖方式等方面去研究的。在以后研究别的动物时,也应该从这些方面去研究,并且可以将这些方面特点相似的动物归为一类。

  六、课外拓展。

  同学们课后可以选定一种动物,继续研究它的生活习必性,并写一篇研究报告。

  教学后记

  自由研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家养小动物的认识。

  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精神。

  3、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能解开一些迷惑,收获一些知识,发现一些现象。

  教学过程

  一、提问引入。

  同学们,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我们初步的了解了鸟类和哺乳动物的特征,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其它的动物,你们觉得他们有哪些比较有趣的地方没有?有哪些你们还弄不明白的地方没有?

  二、收集问题,整理问题。

  1、学生发言,教师将学生的问题全记在黑板上。

  2、整理问题:当堂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将剩下的问题中值得探究的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自由选择。

  三、确定研究方法。

  学生选中问题后,让他们分小组进行讨论,怎样对这个问题进行探究,确定好他们的探究方法。

  四、课后探究。

  五、记录探究结果。

  六、汇报探究结果。

  教学后记

【第四单元教案】相关文章:

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教案01-24

点滴的感动_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作文700字11-14

最平凡的感动_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作文500字11-14

平凡中的感动_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作文500字11-14

我的小制作_二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作文大全11-14

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作文种绿豆——观察日记350字11-14

我学会了游泳_三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作文大全11-14

没说完的话_四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作文600字11-14

一件令我感动的事_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作文600字11-14

一件令我感动的事_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作文500字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