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教案

时间:2023-01-21 17:27:14 教案 我要投稿

《蝉》教案(1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蝉》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蝉》教案(15篇)

《蝉》教案1

  目标预设:

  1、抓住文中描写蝉儿蜕变的相关语句,通过反复读文,结合上下文以及生活实际等策略,体验蝉儿蜕变的痛苦,并通过蝉儿两种结局的对比,从而懂得人要学会勇敢面对成长中的痛苦,《瘸蝉》教学设计。

  2、在读文中,初步体会借事喻理文章的表达特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学情预设应对策略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二、深入品读课文

  1、(课件出示第十自然段)

  师:这一段关于蝉的描写在昨天的朗读中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老师找两个同学读一读。

  引导学生概括蝉儿的不同结局。

  2、再读一读这一段他们的经历究竟不同在哪儿?

  3、那么我们去看看那些蜕变成功的蝉多经历了哪些痛苦。自己读5-8自然段,哪些词句最让你感受到蝉儿经历的痛苦,画下来,并简单批注自己的感受。

  4、学生交流读书收获。

  (1)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句体会蝉儿蜕变的痛苦经历。

  (2)播放蝉儿蜕变的视频。让学生交流看后的体验。

  5、尽管这种经历难以忍受,尽管这种痛苦撕心裂肺,但是弱小的蝉儿终于熬了过来。

  指名读描写蝉儿蜕变成功的句子。

  6、可是还有一只蝉,由于在蜕变中被迫接受了苏格拉底的帮助,而成为了一支瘸蝉。

  指名读描写瘸蝉的部分,心里什么滋味?

  三、总结升华

  1、读到这儿,每个人的内心一定百感交集,用三言两语记录下你此时的感受,教案《《瘸蝉》教学设计》。

  2、师:不同的经历就会有不一样的人生,要学会勇敢面对成长中的痛苦。

  学生能概括成一句话。

  学生找到关键语句"多经历了一些痛苦""经他帮助"。

  预设1:学生找到第八自然段

  预设2:"一个小时又一个小时过去了"、"似乎没有一点变化"、"裂开一道细细的缝儿"等。

  学生诉说自己的内心感受。

  学生交流此时的心情。

  学生的体验应该是多元的:无奈、悲哀、痛苦、怨恨---

  学生的感受如果单一

  利用提炼关键词的方式概括成小标题。

  教师点评学生读书方法。

  让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

  1、教师随机点评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通过倾听互相交流补充。

  2、引导学生利用瞻前顾后的读书方法,结合第二自然段的描写体会为何蜕变如此艰难。

  比如抓住"裹"让学生同"包"比较,并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壳与蝉的身体血肉相连的那种紧密。

  3、就是这样一层血肉相连硬壳从蝉儿柔嫩的肌肤上撕扯下来,这是一种怎样的痛啊?教师范读第7自然段,学生闭眼想想蝉儿蜕变的经历。

  4、教师引读第8自然段:你看到了吗?你感受到蝉儿的痛苦了吗?这痛苦在苏格拉底眼中是刀?是火?是剑?是针?

  教师再次引读第8自然段:你看到了吗?你感受到蝉儿的痛苦了吗?这痛苦就是刀。就是火。就是剑。就是针。

  如果你就是刚刚经历了蜕变的蝉儿,你想说些什么?

  让学生感情朗读这一部分。

  师小结:虫儿们虽然多经历了些痛苦,但正是这种痛苦换来了此时的美丽,成就了它们飞翔的梦想。

  想象蝉儿的神情,从它的眼睛里读出了什么?

  感情朗读相关语句。

  教师第三次引读第8自然段:这只蝉虽然少了身体的痛苦,但此时蝉儿内心的痛苦胜似刀!胜似火!胜似剑!胜似针!

  引导学生站在不同人物的角度去谈。

  拓展阅读《你不能施舍给我翅膀》。中的精彩段落帮助学生更好体验。

  "七"中国~

《蝉》教案2

  春天,像一篇巨制的骈俪文;而夏天,像一首绝句。

  已有许久,未尝去关心蝉声。耳朵忙着听车声、听综艺节目的敲打声、听售票小姐不耐烦的声音、听朋友附在耳朵旁低低哑哑的秘密声……应该找一条清澈洁净的河水洗洗我的耳朵,因为我听不见蝉声。

  于是,夏天什么时候跨了门槛进来我并不知道;直到那天上文学史课的时候,突然四面楚歌、鸣金击鼓一般,所有的蝉都同时叫了起来,把我吓一跳。我提笔的手势搁浅在半空中,无法评点眼前这看不见、摸不到的一卷声音。多惊讶!把我整个心思都吸了过去,就像铁沙冲向磁铁那样。但当我屏气凝神正听得起劲的时候,又突然,不约而同地全都住了嘴。这蝉,又吓我一跳!就像一跳绳子,蝉声把我的心扎捆得紧紧地,突然在毫无警告的情况下松了绑;于是我的一颗心就毫无准备地散了开来,如奋力跃向天空的浪头,不小心跌向沙滩。

  夏天什么时候跨了门槛进来,我竟不知道!

  是一扇有树叶的窗,圆圆扁扁的小叶子像门帘上的花鸟绣,当然更活泼些。风一泼过来,它们就“刷”一声地晃荡起来;我似乎还听见嘻嘻哈哈的笑声,多像一群小顽童在比赛荡秋千。风是幕后工作者,负责把它们推向天空;而蝉是拉拉队,在枝头努力叫闹。没有裁判。

  我不禁想起童年,我的小童年。因为这些愉快的音符太像一卷录音带,让我把童年的声音又一一捡回来。

  首先捡的是蝉声。

  那时,最兴奋的事不是听蝉,而是捉蝉。小孩子总喜欢把令他好奇的东西都一一放在手掌中赏玩一番,我也不例外。念小学时,上课分上下午班,这是一二年级的小朋友才有的优待,可见我那时还小。上学时有四条路可以走,其中一条沿着河,岸边高树浓荫,常常遮掉半个天空。虽然附近也有田园农舍,可是人迹罕至,对我们而言,真是又远又幽深,让人觉得怕怕地。然而,一星期总有好多趟,是从那儿经过的;尤其是夏天。轮到下午班的时候,我们总会呼朋引伴地一起走那条路,没有别的目的,只为了捉蝉。

  你能想象一群小学生,穿卡其短裤、戴着黄色小帽子,或吊带褶裙,乖乖地把“碗公帽”的松紧带贴在脸沿的一群小男生小女生,书包搁在路边,也不怕掉到河里,也不怕钩破衣服,更不怕破皮流血,就一脚上一脚下地直往树的`怀里钻的那副猛劲吗?只因为树上有蝉。

  蝉声是一阵袭人的浪,不小心掉进小孩子的心湖。于是湖心抛出千万圈涟漪如千万条绳子,要逮捕那阵浪。

  “抓到了!抓到了!”有人在树上喊。赶快下面有人打开火柴盒把蝉关了进去。不敢多看一眼,怕它飞走了。那种紧张就像《天方夜谭》里,那个渔夫用计把巨魔骗进古坛之后,赶忙封好符咒再不敢去碰它一般。可是,那轻纱般的薄翼却已在小孩们的两颗太阳中,留下了一季的闪烁。

  到了教室,大家互相炫耀铅笔盒里的小动物——蝉、天牛、金龟子。有的用蝉换天牛,有的用金龟子换蝉。大家互相交换也互相赠送。有的乞求几片叶子,喂他铅笔盒或火柴盒里的小宝贝。那时候打开铅笔盒就像开保险柜一般小心,心里痒痒的时候,也只敢凑一只眼睛开一个小缝去瞄几眼。上课的时候,老师在前面呱啦呱啦地讲,我们两眼瞪着前面,两只手却在抽屉里翻玩着“聚宝盆”。耳朵专心地听着金龟子在笔盒里拍翅的声音,愈听愈心花怒放,禁不住开个缝,把指头伸进去按一按金龟子,叫它安静些;或是摸一摸敛着翅的蝉,也拉一拉天牛的一对长角,看是不是又多长一节?不过,偶尔不小心,会被天牛咬上一口,它大概颇不喜欢那长长扁扁被戳得满是小洞的铅笔盒吧。

《蝉》教案3

  教学目标:

  1、认读生字,积累词句,丰富语汇。

  2、品读重点语段,品味精妙的语言,从中感受、体验捉蝉的趣味,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重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悟文章结尾处“捉得住蝉,却捉不住蝉声”的深刻,能联系生活说说自己的理解。(难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

  师:同学们,老师准备了一段特殊的声音,一段来自大自然的声音,想不想听?(想)好,那就让我们闭上双眼,一起用心聆听吧!

  2、交流感受

  师:老师注意到,同学们听得很入神,有的脸上露出了甜甜的微笑,有的似乎想起了什么往事,来,说说看。

  3、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课文也跟蝉声有关。(板书:30捉不住的蝉声)

  二、自主阅读,品位文本

  (一)带着问题读课文

  师:我们湘乡有句俗语——“读白眼文”,意思就是有的人读完一篇文章后,根本不知道自己读了些什么。你愿意做这样的“马大哈”吗?(不愿意)既然如此,就请大家带着以下两个问题认真地把课文读一遍。

  课件出示问题

  (二)交流读书体会

  师:读得真是认真,半天也没抓着一个“马大哈”,相信大家对于老师的两个问题已经胸有成竹了。

  1、出示第一个问题:是什么令年过半百的作者回忆起儿时的捉蝉趣事?

  师:你从文中找到答案了吗?跟大家读读,要读出味道来哦!

  (生读,课件展示所读内容)

  师:想不想听听大家对你的评价?(想)要是人家专挑你的毛病呢?(……)恩,不错,虚心的孩子最有出息!好的,哪位专家来点评一下?

  生评(在评价过程中,及时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读出作者内心最真实的感受。)

  师:正是这突如其来的蝉声深深地吸引了作者,令作者想起了童年捉蝉的一幕幕。

  板书:听蝉——想起童年

  2、出示第二个问题:你体会到了作者捉蝉的那份快乐吗?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把你的感受与周围的同学交流交流。

  交流的过程中,课件跟踪播放学生读到的片段,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品出捉蝉之趣(包含捉蝉时的乐趣、捉到蝉后的乐趣)。

  小结:

  板书:捉蝉——其乐无穷

  是啊,这么有趣的经历怎能不让人怀念童年呢?因为……。

  学生接(课件同时展示):这些愉快的音符太像一卷录音带,让我把童年的声音又一一捡回来。

  3、出示第三个问题:捉蝉带给了作者无尽的乐趣和美好的回忆,可文章结尾处却写道“捉得住蝉,捉不住蝉声”,言语间似有一丝遗憾。请你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总结学生发言:是啊,笼中的画眉为了自由宁肯选择死亡,被关在铅笔盒里暗无天日的蝉又怎会吟唱自由的赞歌呢?自然的美是需要自然呈现的。

  (课件出示“捉得住蝉,却捉不住蝉声”)

  板书:悟蝉——美是自然呈现的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美好的回忆,说出来跟大家一起分享吧!

  待学生交流完后课件展示,总结全文: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中的声音是五彩缤纷的,让我们也像简贞阿姨一样,竖起自己聪慧的耳朵,睁大发现美的眼睛,去观察,去聆听,去关注生活、关注大自然吧!

  说课稿

  一、说教材

  《捉不住的蝉声》是台湾女作家简帧的散文。作者通过文章让大家了解到万物都是大自然的杰作,大自然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应该热爱大自然,爱大自然就是要爱大自然中的一切生命。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五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本课7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夏日捉蝉的乐趣。

  3、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积累、丰富自己的语言。教学难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四、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考虑到五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设置情景教学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周边的客观事物,发展思辩能力,注重滨心理状况。当然老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的教学效果。

  基于本课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语境讨论。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2~3分钟)由上节课演过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的未知欲望。这是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2、讲授新课:(35分钟)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华。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课堂小结:(2~3分钟)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

  4、板书设计:我比较注重直观地、系统的板书设计,并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设计是:久违的蝉声——童年的回忆——捉蝉的感悟怀念童年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

  5、布置作业。针对五年级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七、说小结

  1、对教材内容的处理。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的跨度、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对教材内容的增有减。

  2、教学策略的选用

  (1)运用了模拟活动,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教材这部分知识所表达的对应内容,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但是缺乏对这种体验的深入思考。因此在进一步强化这种体验的过程中我进行了思考和认知,使乱放从学生的生活中来,从学生的思考探究中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现有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也有助于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交融。

  (2)组织学生探究知识形成新的知识。我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运用案例等形式创设情境呈现问题,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做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表达、动手、协作、等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力求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目标。也正是由于这些认识来自于学生自身的体验,因此学生不仅“懂”了,而且“信”了从内心上认同这些观点,进而能主动地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去,有助于实现知、行、信的统一。

  八、结束语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蝉》教案4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蝉的外形特征和习性。

  2、对蝉有探究兴趣,能用语言表达自己对蝉的认识。

  活动准备

  1.乐幼教课件-照片:蝉

  2.乐幼教课件-声音:蝉。

  声音

  活动过程

  一、导入

  课件声音演示:听听谁在叫,引起幼儿兴趣。

  播放《蝉》的叫声,听一听,是什么叫声?猜猜是谁?

  二、展开

  1.课件-照片:引导幼儿观察《蝉》

  (1)蝉是什么样子的? (黑褐色)

  (2)蝉的头上有什么?

  (头上有一对复眼,一对短短的触角,嘴像针是一根空心的管子。)

  (3)背上有什么?

  (背上有两对薄而透明的翅膀。)

  (4)身体下面有什么?

  (身体下面有三对足。肚子是一节一节的。)

  2.师幼讨论,蝉的声音是怎样发出来的?

  (雄蝉在夏天发出“知了、知了”的.声音,这种声音是蝉的翅膀振动发出的。)

  三、结束

  讨论:蝉生活在哪里?吃什么?

  (蝉生活在树上,靠吸树枝里的汁生活,所以它危害树木,是害虫。)

《蝉》教案5

  《昆虫记蝉》共有“蝉和蚁”、“蝉的地穴”、“蝉的音乐”、“蝉的卵”四部分。作者用生动活泼、风趣形象的语言,详细阐明了蝉的生活习性,具体介绍了蝉从卵到幼虫,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课本节选自第二、四部分。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文章的生字词;

  2、理顺文章写作思路;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习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加强说明生动性的写作方法。

  2、理解作者在动物世界的描述中所寄寓的生活哲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习本文作者为了获得第一手材料,锲而不舍的工作精神,以及全面、细致、深入的观察方法。

  【教学重点】

  拟人等文艺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本文所寄寓的生活哲理。

  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名言导入:“学习这件事不在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你自己有没有觉悟。”——法布尔

  板书课题:《蝉》。

  二、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积累文章生字词。

  蜣qiāng(屎壳郎)窠kē(鸟兽做的窝)墁màn(用砖或石块铺地面)

  纤xiān(细小)

  蚋ruì(小昆虫,体长两三毫米,头小,色黑,胸背隆起,吸人和牲畜的血液)

  鳍qí(鱼类的运动器官)曝pù(晒)

  词语补释:

  喧嚣:声音杂乱,不清静。

  匹敌: (qǐ)对等,相称。

  罅隙:缝隙。

  腾跃:跳跃。

  开合自如:分开收拢不受阻碍。

  倒楣:遭遇不好。(也作倒霉)

  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也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

  2、作者简介:法布尔,法国人,生于1823年,死于1915年,活到92岁,是世界著名的昆虫学家。他出身于贫苦的农民家庭,没有上过像样的小学,为了补贴家用,还得给人打短工。在农村里,他被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昆虫迷住了,爱上了研究昆虫这一行。有时候他会一连十几个小时趴在地上一动也不动地对一种昆虫进行精细的观察,以致有人以为他发疯了。他读过师范学校,当过小学教师和中学教师。他没有专门学过昆虫学,但是依靠他专心致志的自学和长期耐心而细致的观察研究,用大半生的时间和精力,根据观察所得的详细记录,写成了10大卷《昆虫的故事》(又译作《昆虫记》)。这是一部引人入胜的科普散文集,它以生动有趣的文笔,向人们展现出一个绚丽多彩的昆虫世界

  《昆虫的故事》问世以后,法布尔就成为蜚声世界的科普读物作家,为广大读者所熟悉和热爱。他的故居和实验室现已建成法布尔纪念馆。

  三、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读文章,思考法布尔从哪几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蝉?

  蝉的地穴、蝉的卵。

  2、文章的两个部分分别写什么?

  第一部分“蝉的地穴”介绍蝉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

  第二部分“蝉的卵”,介绍蝉从产卵到幼虫的生长过程。

  3、这两个部分分别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来说明的?

  第一部分的小标题为“蝉的地穴”,但内容并不仅是介绍蝉的地穴的情况,只是表示对蝉的考察从地穴开始。这一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第1自然段),表明自己“有很好的环境可以研究蝉的习性”,并介绍考察蝉的季节和自己生活环境中的蝉的情况。

  第二层次(2-7自然段),写对蝉的地穴的考察。

  这一层次写对蝉的`地穴考察是按照由外到内的观察顺序进行的。第2-3自然段说明对地穴外部情形的考察,第4-6自然段说明对地穴内部情形的考察。

  第三层次(7-10自然段),写对蝉的幼虫蜕皮情形的考察。

  第一部分的说明顺序和“蝉的地穴”一样,也是按照对事物观察的进程进行说明。这一部分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第11-13自然段),介绍蝉的产卵,分别说明了产卵的地方、方式和数量等。

  第二层次(第14-17自然段),写蝉卵遇到的危险,首先说明产卵的数量多是为了在遭到破坏时能有幸存者,然后介绍蚋对蝉卵的破坏和蝉对此的茫然无知。

  第三层次(第18-24自然段),介绍蝉卵的孵化和幼虫的活动。这一层次详细记述了蝉的幼虫从蜕皮、悬挂、落地,到藏身地下的经过。

  第四层次(第25-26自然段),概括写蝉的生活历程:“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这既照应了蝉的地穴的介绍,又结束了对蝉卵生长过程的说明,也是对全文做了形象化的总结。

  四、品味语言重点探究:

  1、再读课文,请大家在文中就蝉的挖洞、脱壳、产卵、幼虫钻土等细节细细品读,勾画出过程,看看作者是抓住了什么特点来进行介绍的?然后共同探讨并归纳:

  挖洞(4节):分泌粘液,使泥土成为泥浆,固定隧道;

  脱壳(7-9节):找支撑点,外层皮由背的中线慢慢裂开,表演奇怪的体操;

  产卵(11-12节):选择最小的向上翘起的树枝,在枯枝上刺成三四十个小孔;

  幼虫钻土(23-24):四处寻找软土,挥着镐向下挖掘,将土抛出地面,挖开土穴,钻进去,隐藏自己。

  2、关于成语“金蝉脱壳”:

  金蝉:金黄色的知了;壳:坚硬的外皮。蝉越过漫长的冬伏期后,从地底下爬出来,通体土黄透亮,雅称“金蝉”。金蝉爬上树干或树枝,静静地歇着,开始蜕变。金壳背部裂开一条缝,新生蝉从缝里爬出,蝉翼丰满后飞走;金壳依然在枝头摇曳,不站近看,不知道新蝉已经飞走,这就是金蝉脱壳。

  金蝉脱壳,用来指人,是一个比喻,指在危急关头,设法从某种境地脱身,脱身时,留下种种伪装,制造没走的假象,其实,人早已走了,因为有伪装和假象,他人还以为没有走。这实际是一种分身计,一种逃遁计。

  3、再读课文7-9节,这篇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蝉脱壳的呢?

  先找支撑点——接着写背部变化——再依次写头部、吸管、前爪、翅膀和后爪的露出——最后写尾部。

  4、从蝉的脱壳的这些变化体会到了什么?(作者观察的仔细、认真)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发现,作者并没有按昆虫一般的生长过程“卵——幼虫——成虫”的顺序来介绍,而是从中间的一环“幼虫”入手,介绍蝉循环往复的生活史,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材料?

  明确:这样安排顺序正是作者的匠心所在。

  其一:幼虫建筑地穴,这比成虫产卵要生动、丰富、有趣得多,以此开头,容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进而跟随作者去进一步探究蝉的世界的奥妙;

  其二:使行文新颖活泼,不落俗套;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是突出蝉“四年黑暗的苦工”这一重要特点(蝉一生中绝大部分时间的活动)。

  5、请同学们列一张关于蝉从产卵到成虫的生长过程表:

  成虫产卵——蝉卵孵化——幼虫走出壳外——幼虫落在地上——到地下寻觅藏身的地方——幼虫钻进地里——幼虫从地穴爬出——幼虫爬上灌木枝或草叶——变为成虫——成虫离枝飞去——成虫(产卵,死亡)

  五、精读课文语言特色:

  1、认真通读课文,小组合作探讨本文的语文特色。

  作为事理说明文,《蝉》是一篇科学小品。本文对“蝉”的说明既不像一般辞书、昆虫学著作那样进行系统的纯科学性的说明,也不像一般科学小品那样运用文学方法来表达。

  《蝉》实质是科学观察笔记、考察报告,属于科学著作的范畴,但是,作者在表达上采用了一些文学性语言对说明对象的科学资料进行综合介绍,因此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其文学色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把蝉人格化,赋予它人的情感和行为。如写蝉产卵,写出了以为“可怜的母亲”生儿育女所付出的艰辛,也写出了蚋残害生灵的可恨。写由卵发育成蝉,表现出了蝉所经历的四年漫长历程的艰苦。这就使文章具有了较强的感染力,能使读者为这个小生物的成长慨叹,从而对作者的“幸福是如此的来之不易又如此的转瞬即逝”的议论和抒情产生共鸣。

  二是运用文学的语言表达。如运用比喻的手法把一般不为人知的科学现象表现得具体形象,以“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来比喻蝉的离壳过程。又如以准确而形象的语言描写所观察到的情形,写蝉“身体在空中向后翻腾”,“翻转身体?将折皱的翼竭力向外伸直、张开,??用腰部的力量尽力将身体翻上来,恢复头朝上的争唱姿势,并用前爪钩住它的空皮,再把尾部从鞘中脱出”,其中的动词准确而又生动地描写了蝉脱壳的整个过程。

  六、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鲁迅说,法布尔的著作有一个缺点:“用人类的道德于昆虫界。”“农学者根据对于人类的利害,分昆虫为益虫和害虫,是有理可说的,但凭了当时的人类的道德和法律,定昆虫为善虫或坏虫,却是多余了。”

  分析作者在文中寄托的对蝉深厚的感情,如(17节)“但这可怜的母亲一直一无所知,它那大而锐利的眼睛,并非看不见这些可恶的家伙不怀好意地鼓翅其旁,然而它就是无动于衷,任由这些家伙胡作非为。它要踏扁这些家伙是非常容易的,不过它竟不能改变它的本能来拯救自己的家族。”还有(末节)“它穿着肮脏的外套,掘土四年,现在才能忽然换上了高雅的服饰,长出了堪与飞鸟媲美的翅膀,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陶醉在这个世界的欢愉中。幸福是如此的来之不易又如此的转瞬即逝,你想,什么样的歌声才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此时的快乐呢?”等等,所有这些都寄托了作者对蝉的深厚的感情。

  七、布置作业:写一种昆虫或动物。

  要求:同学们也能像法布尔一样仔细地观察,认真地研究,然后写成文章。

《蝉》教案6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不知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顾不得身后隐患是危险的,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螳螂捕蝉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吴王听后明白过来,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课文的第二段是重点,而明白本课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特点及少年讲故事的深刻寓意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能联系课文的语言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

  3、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体会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课前准备:

  写有词语的黑板,光盘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清课文脉络。

  一、导入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寓言故事,板书:寓言故事

  2、请大家回忆一下,什么是语言故事?

  (通过一个小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3、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滥竽充数掩耳盗铃自相矛盾揠苗助长

  4、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的寓言故事,题目是--螳螂捕蝉齐读课题。

  二、自学课文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自学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读,正音

  劝阻瞄准毫不介意螳螂捕蝉隐伏念头不堪设想乘虚而入

  侍奉固执恍然大悟自由自在诸侯得奖

  2、理解词语意思

  诸侯:古代帝王统辖下的列国君主的统称。

  毫不介意:一点也不把不愉快的事记在心里。

  不堪设想:事情的结果不能想象,指会向很坏、很危险的方向发展。

  祸患:祸事;灾难。

  四、理清课文脉络

  1、再读课文,按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写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固执得不听劝阻。

  第二段(2-11):写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讲述"螳螂捕蝉",巧妙地劝说吴王。

  第三段(12):写吴王终于明白过来了。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你读明白了什么?

  2、交流:

  (1)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2)大臣们的意见正确、考虑周到。

  (3)吴王主观、专横。(说说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3、指导读

  4、齐读

  六、作业

  1、描红

  2、家作:抄词、默词、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朗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

  一、听写几组词语

  1、师:这节课先请同学们听写几组词语,老师一组一组地念,同学们仔细听,记住了再写下来,边写边想这几组词有什么联系?

  蝉悠闲自由自在

  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

  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

  少年拿着弹弓瞄准

  正隐伏着祸患

  2、出示词语,自己批改,全对的打"A",错的在旁边订正,统计对错。

  二、讲故事

  1、师引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吴王准备攻打楚国,不听大臣的劝告,而且下了死命令,谁再来劝他,他就处死谁,这时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在花园里给吴王讲了这么一件事,请同学们认真听,用心记,是怎样一件事。老师讲完要请同学们来讲。

  2、师出示:图(1),示范讲故事

  3、指一名同学讲

  师:故事讲完了,谁记住了能讲这个故事,可以看看我们刚才默的几组词,其他同学仔细听,等会儿请你们评一评这位同学讲得怎么样?(学生评价后,再请另一位同学讲)

  4、小结,引出成语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板书)

  虽然黄雀在螳螂和蝉的背后,但它也没有想到自己背后还有一个少年。所以,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这就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所寓示的一个道理。

  三、学习课文第2--12自然段

  1、少年给吴王讲这么一个故事,那么他只是为了讲这个故事吗?(不是的,为了劝谏吴王)

  2、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请你仔细地读课文,想象当时他的神态、动作

  (1)自由读,

  (2)指名读,再评议

  (3)同桌分角色读,可加上动作

  (4)推荐全班演一演(有什么建议)

  四、明理

  1、少年给吴王讲故事的目的达到了吗?

  2、从哪里看出来的?(恍然大悟)

  (1)出示词语,指名读

  (2)说说词语的意思

  (3)吴王彻底明白了什么?联系前文想一想,教案《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螳螂捕蝉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五、总结

  1、学到这里,你对吴王有什么了解呢?

  (1)固执

  (2)知错就改

  2、小结:是啊,我们看待任何一个人都应该一分为二,正确地看待。

  3、那你们觉得这位少年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理解

  (机智、聪明。他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劝吴王,让固执的吴王听了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4、后来,人们把它演变成了一个成语,告诫人们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看不到隐伏的祸患。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它,记住这个道理。

  六、作业

  1、复述课文

  2、造句:

  自由自在--

  恍然大悟--

  附板书: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恍然大悟《螳螂捕蝉》教学反思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下令不准别人来劝阻,千钧一发之际,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下面是我对这一课的一点感悟:

  一、重组课文,构建板块

  我个人以为,教材上的每一篇课文,都应该根据学生情况,或大胆取舍,或切换段落,或从课外补充…在课文基础上设计简明流畅的教学流程,使学生能主动、充分、自由而有创意地学习。而不是一概从头到尾,每篇课文都细细给学生"梳理一回"。

  我在教《螳螂捕蝉》这一课时,并没有"循规蹈矩"逐段教学,而是从学生阅读心理出发,根据教材本身特点,大胆地重组教学内容,一节课就那么几个教学环节,十分简洁,却又"针针见血",把教学重难点一一落实解决:1、直接由课题入手,直奔"螳螂捕蝉"的故事并进行复述;2、完整地读课文,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学生质疑后讨论一个问题:那个少年为什么不在大庭广众之下对吴王讲这个故事?由此感悟到少年是智劝;3、课文表演,先练读对话,再每个人就当时情境写台词,两位学生上台做"吴王"和"少年",其他人做导演。

  整个课堂教学环节安排虽然改变了课文的"序",但以发展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为主线,科学合理地安排了听、说、读、写、思等语文实践活动,特别是匠心独具地把朗读、感悟、想像、复述等整合成几个生动活泼的综合的板块,使学生在层次分明的实践中得到了全面的训练和整体的发展,真正地达到了以简驭繁、以一当十、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发展语言,注重创造

  好的文章像书法,有时密不透风,有时又疏可走马,"疏可走马"处自然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语境动动笔。所以我特被重视让学生创造性地补充课文空白。比如课文写这位少年为了劝说吴王,拿着弹弓一连在王宫花园里转了三个早晨才觅得机会,碰到吴王。花园里此时是怎样一番景象呢?我就让学生以写台词的形式补一补,在学生表演时做旁白用,结果学生写得十分成功。这是一位学生的练笔:清晨,朝霞映红了吴王花园。郁郁葱葱的树木、五颜六色的鲜花都被镀上了一层金黄色。几只黄雀躲在树丛里欢快地鸣叫着。这时,一位手拿弹弓的少年,正在花园的小路上徘徊。他不时地朝吴王的寝宫东张西望,似乎在等什么人,却又装出一副专心打鸟的样子。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他也浑然不知。这时…(学生开始上场表演。)

  三、自主质疑、训练思维

  老师的问题过多,对时间固定的课来说,就意味着学生疲于应付。课堂上,老师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因此,我在设计时,突出了学生的思维训练,并把探究的权利还给了学生,注意了对学生质疑问难的探究精神的培养。读完故事后,我引导学生质疑,并讨论关键问题:那个少年为什么不直接劝吴王,而要用讲故事的方式?要求学生小组讨论,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发表独立见解,主动地获取知识,并相机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去探究人物的性格特点,再次让学生回顾全文、整体把握,感悟到少年是在智劝。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在于教师讲授无数个知识点,而在于学生提出更多的为什么;不在于教师运用什么方法,而在于学生是否在学习过程中有大量的参与和自由表达的机会;不在于学生从课本中接受了多少,而在于他们质疑和评判了多少,在于他们是否展开想像的翅膀,这一节课下来,留个我许多的思考…。

《蝉》教案7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拼音读准“到、很、名、想、本、领、识、永”的字音,并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

  2、能正确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能按标点正确停顿,尝试读出“不以为然、不耐烦”等语气。

  3、认识部首“言字旁”。能在老师指导下在田字格中正确描摹“名、本、领、识”。

  4、让学生体会到学习需要有耐心,否则什么也学不会。

  重点难点:

  1、能借助拼音读准的字音,并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认识部首“言字旁”。能在老师指导下在田字格中正确描摹“领”。

  2、在阅读中知道蝉没有好的学习态度,不愿学习,结果什么本领也没有学会,朗读课文时,尝试读出“不以为然、不耐烦”等语气。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问:“你们认识它吗?”

  2、师简介:蝉以吮吸植物的汁液为生。雄蝉能鸣叫,因为雄蝉的腹部有个音箱一样的鸣叫器官。蝉也叫知了,(多音字“了”注音、拼读)。因为它一天到晚“知了,知了”地叫。这样的叫声很单调,森林里的'动物们都想来教蝉本领。

  3、齐读课题。(蝉:注意读准翘舌音。)

  二、初读课文

  师:蝉的叫声很单调,森林里的动物们都想来教蝉本领。

  1、 朗读出示的句子,做到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

  (出示句子)——蝉的叫声很单调,几位有名的歌唱家想教给它一些本领。

  (1)同桌互读句子。

  (2)学习生字:到、很、名、想、本、领

  正音:“很”注意读准前鼻音;“名、领”是后鼻音;“本”前鼻音。

  字形:“到”至的横改成提。

  “很”,右半部分没有点,不是“良”。

  “名”找朋友。(名人、名气、名字)

  “想”复习心字底。(忘)

  媒体演示: “本”木加一横“本本本”。

  “领”合起来的方法:令+页“领领领”。

  初步理解“有名”“本领”的意思。

  (3)自由读,齐读,把句子读通顺。

  (4)齐读第一小节(媒体出示第一节)

  第一小节中都是长句,而且很难读,要注意词语之间的停顿。

  蝉一天到晚/趴在树枝上叫,它的叫声/很单调。几位有名的歌唱家/想教给它/一些本领。

  教师指导朗读,注意停顿符号。

  2、引导学生设疑。

  师:在没读课文前,你有些什么问题想知道的?

  交流的基础上梳理板书:

  课文中写了哪几位有名的歌唱家想要教蝉学本领?

  蝉是怎么学的?

  结果,蝉学会了吗?我们下节课继续学。

《蝉》教案8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8个生字。

  2.理解他们在课文中的意思。理解“其”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代指的不同内容。

  3.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讲述课文讲的故事并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4.背诵课文。默写课文中少孺子讲的那段话。

  5.理解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讲述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道理

  教学难点:

  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二、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

  2.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检查初读情况

  指名自然段读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读得不准的字音。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看看写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的是什么。

  2.组成小组相互交流,讨论。

  3.集体交流,讨论。

  4.分段读熟课文,争取能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五、指导书写生字

  课后小结:学生能正确读文,通过学生交流能理清文章的层次,知道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再读古文时,需要教师指导如何停顿,以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句子意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2.指名回答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指导精读课文

  1.精读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注意指导读好吴王的话。

  (2)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一些大臣却反对,吴王和大臣谁的意思正确呢?你的理由是什么?

  (3)练读这句话,体会大臣们考虑问题的周到。

  (4)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的起因。

  2.精读课文第二段、第三段。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试用自己的话叙述“螳螂捕蝉”的故事。

  (2)同桌互说。

  (3)指名说故事:“螳螂捕蝉”。从“具体、生动”这一要求来评议指导。

  (4)组织小组讨论:少年仅仅是为吴王讲一个故事吗?你能从哪些语句中找到理由?

  (5)组织讨论:少年说的一番话,为什么能打消吴王攻打楚国的念头?

  (6)带问题读课文。互相讨论,自由发表意见。

  2.分角色朗读全文,(同桌、小组、集体)深入体会课文内容。

  3.指导运用词语:“自由自在”、“恍然大悟”。

  三、复述课文

  指名复述课文,结合对学生的评议,指导学生掌握复述的基本要求,既要把起因、经过、结果简明扼要地交代清楚,又要能把关键的'地方讲具体、讲生动。

  课后反思:

  在备课过程中,我考虑到学习古诗文与现代文的不同,因此在课上先讲述了学期古诗文要注意的几点要求,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会感到生疏。

  在备课过程中,我还考虑到螳螂捕蝉与打仗的联系,如果老师只运用语言去描述,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于是我出示了一张地形图,使学生很容易的理解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明白了文章要说明的道理:考虑问题要周全,同时也使文章主要人物(年轻人)的特点: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出现在学生的眼前。文章的重难点得到解决。

  在讲课过程中我还注重朗读的指导,教给学生朗读古诗文的方法,并运用多种方法读课文,从而激发学生朗读古文的兴趣。

《蝉》教案9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六年级2,学科:语文

  2.课时:两课时

  3.学生课前准备: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二、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想想词的意思。

  三、自学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

  四、让学生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课题

  第十课:螳螂捕蝉

  教学方面:

  1.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育方面:

  1.能在明确字词的基础上理解课文意思。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瞻前顾后,通盘谋划。

  发展方面: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教材分析

  说明教材版本、选取的教学章节、以及教师个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分析,需要清晰的阐明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教学准备。

  1.学习课文,了解、复述螳螂捕蝉这个故事的始末。

  2.知道少年如何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说服吴王放弃攻打楚国,了解故事与现实的联系。

  3.学习少年勇敢、机智的品质和吴王的知错能改。

  重点:了解故事,弄清少年如何通过故事劝服吴王放弃攻楚。

  难点:了解故事中的蝉、螳螂、黄雀代表现实中的何方,弄清利害关系。

  课前准备:有关历史资料,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说明如何导入该课程,主要教学点的设计,知识拓展等。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复习: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大家对课文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我要检查一下同学们对课文的掌握。(出示词语1)谁能读准这些词语?(学生读词)

  二、学习课文:

  1.导入:吴王准备攻打楚国,他呀,可是一意孤行,还下了死命令,说谁去劝他,他就处死谁。命令一下,大臣们可都不敢作声了。这时,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向吴王讲了一个故事,是怎样一个故事呢?请同学们认真听、用心记,听完了请你们也讲讲这个故事。

  2.老师的故事讲完了,请你给同桌讲讲这个故事,如果记不好,可以参考刚才的词语。(出示词语2,学生讲故事。)

  3.谁能为我们讲一讲这个故事。

  4.真不错,这个故事名叫“螳螂捕蝉”。(板书:螳螂捕蝉)这不仅是个寓言,还是个成语,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寓言故事。(出示故事内容,学生齐读)

  5.少年通过这故事,要吴王明白什么道理?请在文中找出直接说明这一道理的句子。

  (出示句子)全班读读这一句子,(学生齐读)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

  6.同学们想知道的,老师也很想知道。谁可以填好这一表格,帮助我弄清句子的'含义呢?(出示表格1)

  7.学生交流。(板书: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

  8.我们明白了故事当中的道理,那吴王明白吗?哪里可见?(出示最后一段)。

  (1)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一下子明白过来;原来不明白)谁能扮演吴王,读出恍然大悟的感觉。

  (2)哪里可见吴王原来不明白?(出示第一小节:吴王执意要攻打楚国,不听劝告,还下了死命令。)你们说这时的吴王是个怎样的人。(固执)

  (3)固执的吴王,居然因为少年的故事而改变想法。这是什么原因呢?看来咱们还得研究研究历史。

  (4)(出示形势图1、2):联系刚才螳螂捕蝉的故事,从这幅春秋形势图上,少年是怎样说服吴王的?请在小组里说说。(吴国就像那螳螂,楚国就是那蝉,我们很容易能打败楚国。但我们进攻时,其他诸侯国就会像黄雀一样攻击我们。)学生汇报(出示表格2)

  9.教师小结:吴王的确也悟到了这点,所以他放弃了攻楚的计划。学到这,你觉得吴王又是个怎样的人?(知错能改)

  10.同学们说得真好!吴王之所以没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错,还多亏了少年的劝谏,你觉得这少年又是个怎样的人?(勇敢、聪明)从哪里看出他的勇敢聪明呢?(学生找句子,读句子)

  11.就是这样一个少年,通过巧妙设局,让固执的吴王改变初衷,他与吴王的那一段对话真精彩,我们分角色读读第二段吧。(分角色朗读)

  三、拓展延伸:

  1.读得真好,那你能列举一些和螳螂捕蝉一样有寓意的成语吗?(出示问题)

  2.生活中也有许多像螳螂捕蝉一样的寓言故事,你能举些例子吗?(出示问题)

  3.(出示大鱼吃小鱼图)谁能说说这幅图的含义?(学生汇报)这与“螳螂捕蝉”的含义是一样的,让我们再读句子,牢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教训。(出示句子,学生齐读)

  四、布置作业:

  同学们回去以后,请把螳螂捕蝉的故事讲给你的家人听,让他们也懂得“不能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的道理。

《蝉》教案10

  【目标预设】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难点:理解螳螂捕蝉与吴王攻楚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

  【设计理念】

  对寓言这一体裁,学生并不陌生。但学生往往只注意故事的情节,不善于思考蕴含的道理。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揭示寓意的语句,围绕具体形象的故事,理清蝉、螳螂、黄雀、少年间的关系,探究眼前的利益和隐伏的祸患,从而深刻理解文章内容,领悟告诉人们的道理。

  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实践为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而落实这一点的关键是对教材的重组。教材上的每一篇课文,都应该根据学生情况,或大胆取舍,或切换段落,或从课外补充,在课文基础上设计简明流畅的教学流程,使学生能主动、充分、自由而有创意地学习。而不是一概从头到尾,每篇课文都细细给学生梳理一回。

  【设计思路】

  教师的教学,应做到心中有本,目中有人,在理解、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我结合教材及教学对象的特点,教学时打破了文章的顺序,根据教材本身特点,重组教学内容,从看故事入手,让学生对螳螂捕蝉这个故事有一个整体形象的感知。再引导学生读故事发生之原因及结果,帮助学生理解少年讲述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对于吴王的影响及该成语故事阐述的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隐患的道理,从而感受少年的机智和螳螂捕蝉与吴王攻楚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

  【教学过程】

  (本教学过程为第二课时,第一课时主要解决字、词问题,引导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成语导入,增加积累

  1、同学们,你们到现在一定积累了不少成语,那今天我就来考考大家,看看谁掌握的成语多。

  2、学生用1分钟时间想成语后交流。

  3、成语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中特有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有很强的'表现力,运用得好,产生的力量可以抵得上千军万马,老师希望大家今后能够掌握更多的成语,继承好我们的民族文化。

  4、今天,老师就送给你们一条新成语。(投影出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5、这是个八字成语,学生齐读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两遍。

  二、古今对照,感悟真理

  1、同学们,其实,好多成语都出自古文。这就叫典故,像这则成语就出自一本汉代的叫《说苑》的书,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古文)(师范读)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读páng即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dàn)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2、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边读边想想古文的意思。(学生自由读)

  3、古文比较难读,也比较难懂,是吧?别急,让我们到《螳螂捕蝉》这篇课文里去找找它的翻译。(齐读课题)

  4、交流(师伺机出示课文中相关片段。)

  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他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1)指名读。

  (2)借助板书理解故事。

  少年 打 黄雀 啄 螳螂 捕 蝉

  (3)交流读书感受,填空:

  a.蝉眼前的利益是:( ) ,隐伏的祸患是:( )

  b.螳螂眼前的利益是:( ),隐伏的祸患是:( )

  c.黄雀眼前的利益是:( ),隐伏的祸患是:( )

  (4)自读感悟:说说各自都从中读懂了什么?(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看到隐伏的祸患。)

  5、总结,读了这个成语故事,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三、吴王顽固,执意攻打

  1、过渡:是啊,凡是不能只想眼前的利益,而忽视利益背后所隐伏的祸患,应三思而后行,切忌一意孤行。请大家读下面这个小故事:(教师出示)

  有一年,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不堪设想。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2、读过这个故事后吴王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从哪里看得出来?

  3、理解固执处死,读一读吴王的这句话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4、是啊,吴王很主观,很专横,谁来劝说会性命不保,顽固不化。你能把此时吴王的神情、语气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5、其实啊,吴王固执是有原因的,因为当时楚国国力确实不如吴国,吴王又有称霸的雄心。可当时的地理位置是吴国南面是越国,西边是楚国且较远,北方其他诸侯国还有很多。事实上,攻打楚国对吴国是极为不利的。(出示《春秋列国图》。)

  6、这时候,大臣会怎样向吴王劝阻呢?同学们能不能来设想一下。(有理即可。)

  7、可惜吴王顽固不化,下了死命令,不容更改,让我们再读吴王的话,读出他下命令时的坚决。

  四、恍然大悟,取消念头

  1、过渡:吴王此时的态度是如此的坚决,似乎不可更改。可最终结果怎样?课文中哪部分就写到了故事的结果。

  2、交流。(课文最后一节写到吴王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3、请同学们自由读读最后一小节,边读边把你认为很重要的词圈画出来,好好体会体会。

  4、交流

  我看大部分同学都圈了恍然大悟,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5、吴王恍然大悟,明白了什么?联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

  出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6、乘虚而入什么意思?吴国如果攻打楚国就会有什么虚?(诸侯国乘吴国兵力不足而进攻。)

  7、是呀,吴王想到了这些,他明白了齐读(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五、少年机智,巧劝吴王

  1、过渡:吴王怎么会明白这些的呢?那还得归功于那位少年。因为少年给他讲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

  2、吴王攻打楚国可能会带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不堪设想之后果,大臣们和少年都看出来了,都进行了劝阻,但前者没有成功,而后者却如愿以偿。这是为什么呢?

  3、少年侍卫的劝与大臣的劝有一点不同。如果说大臣们的劝是直劝力劝的话,少年的劝称得上是智劝、巧劝。

  4、是啊,正是有了少年的巧劝,吴王明白了

  出示填空:吴王眼前的利益是:( ),隐伏的祸患是:( )

  5、刚才同学们和老师一起用箭头表示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那现在谁愿意试试来照样画画吴王攻楚的图呢?

  6、交流成板书

  诸侯国 趁虚 吴王 攻打 楚国

  7、两图作比较,体会螳螂捕蝉与吴王攻楚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

  8、看来,成语故事的力量真是无穷啊,少年借故事巧劝吴王,可真是个智者呀!这位少年侍卫就像《哲学家的最后一课》中的那位高明的哲学家一样用心良苦、不露痕迹。面对这样的少年你们想说些什么?

  六、合作表演,深化体验

  1、一个好主意要想成功,还得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谋。我们可以看出这少年有勇有谋,充满智慧。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把这个智慧少年演出来,有兴趣吗?(生议论纷纷,跃跃欲试。)

  2、那好,请同学们同桌两人一组,一人演少年,一人演吴王,练台词。在练台词的时候,可以设计一下人物的表情、语言和动作。(学生自由演练。)

  3、指名两位同学上台准备表演,请下面的学生做导演进一步帮助他们演好人物的动作、神情、语气等。

  4、现在让这两位同学到一边去练一练。我们还得准备准备。演戏要有个旁白,也就是画外音,把那些在舞台上没法布置出来、演出来的景呀、物呀作一个旁白,来一点说明。吴王花园早晨的情景怎么样呢?文中没写,现在就请各位导演即兴写一段话,谁写得快、写得好,就用谁的。(生纷纷动笔写。)

  5、老师选择其中一位同学来作旁白,开始表演。

  6、激励评价。

  【板书设计】

  10、螳螂捕蝉

  少年 打 黄雀 啄 螳螂 捕 蝉

  诸侯国 趁虚 吴王 攻打 楚国

  【作业设计】

  在我们身边有没有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的人或事呢?如果有,请你想想怎样劝?

《蝉》教案11

  活动目标:

  1、在观察和讨论中,进一步巩固对折叠符号的理解,尝试看图独立折叠完成作品。

  2、学习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折纸蝉,感受方法的多样性。

  3、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4、引导孩子们在活动结束后把自己的绘画材料分类摆放,养成良好习惯。

  活动准备:

  教学挂图、手工纸。

  活动过程:

  一、通过猜谜引出活动内容。

  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谜语,请小朋友猜猜谜底是什么,教师念谜语,说鸟不是鸟,躲在树上叫,自称啥都知,其实全不晓。

  谁来告诉老师谜底是什么?

  小朋友说对了,谜底就是蝉。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只蝉,请小朋友看一看。这只蝉是用纸折出来的,小朋友想知道老师是怎么样折出来的吗?

  二、引导幼儿看折蝉步骤图。

  1、现在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来看看折蝉的.步骤图,请小朋友看看图上有哪些折叠符号?

  2、图中有几种不同的箭头,小朋友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教师指着虚线问,虚线是什么意思呢?箭头又是什么意思你?弯曲的箭头又是什么意思呢?

  教师小结:虚线的地方就是要按虚线折,箭头说明的是折叠方向,弯曲的箭头说明要折向反面。

  三、教师讲解并示范。

  这蝉有两种折法,老师今天给你们示范两种,然后小朋友们选择一种折。老师边讲解边示范折纸。

  1、我们把正方形的纸对折后,在右下角分别向中间对折。

  2、上角依虚线向下折。

  3、上层的上角依虚线向下折。

  4、顶角依虚线向下折。

  5、左右角向后折。

  6、一个蝉就折好了,然后用蜡笔给蝉画上两种眼睛,瞧一个蝉折好了!

  教师:现在老师给小朋友们示范第二种折法。

  正方形纸对角折后,依虚线上边向后折,左右角依虚线向前向中折,然后翻过来。一个蝉就折好了,这只蝉是比刚才的那个蝉更胖一点的蝉,最后添上眼睛、完成了。

  四、幼儿制作

  1、现在请小朋友按照老师刚才教你们的方法进行折蝉,老师要看看哪个小朋友能够把蝉折得又快友好。

  2、幼儿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3、对一些折的好的孩子的作品进行展示,给与表扬和鼓励。

《蝉》教案12

  教材分析:

  《蝉》是一篇事物说明文。在《昆虫记》第5卷中,《蝉》原文共有5章,本文节选自第14章和第17章。本篇安排在第五单元第三课,本单元主要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蝉》的实质是科学观察笔记、考察报告,属于科学著作的范畴。蝉是大自然中一种极普通的昆虫,作者对蝉做了长期、大量、细致的实地观察,用生动有趣的文笔,向人们科学而又详尽地介绍了蝉的生活习性和生长过程。在教学中,要注意把握这一问题特点,引导学生注意其把蝉人格化、赋予它人的情感和行为的写法,还有语言表达,把一般不为人知的科学现象表现得具体形象的特点。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作者为了获得第一手材料,锲而不舍的工作精神,以及全面、细致、深入的观察方法。

  2、学习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加强说明生动性的写作方法。

  3、理解作者在动物世界的描述中所寄寓的生活哲理。

  【教学重难点】

  1、注意文中的人文主义关怀(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对万物的赞美之心)。

  2、掌握科学小品的基本特点,体会运用文艺性手法写作科学小品的用意。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

  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不过,这个谜语是一首诗,请同学们自己先来读一读,猜猜这首诗写的是什么?

  垂穗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师:有没有人知道这是谁的诗?(虞世南)让我们一起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生齐读古诗。世界上有一个的昆虫学家也写了一篇关于《蝉》的文章,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他。

  二、作者简介:

  法布尔:出生于法国南部圣雷翁村一户农家,童年在乡间与花草虫鸟一起度过。由于贫穷,他连中学也无法正常读完,但他坚持自学,一生中先后取得了数学学士学位、自然科学学士学位和自然科学博士学位。1880年,他终于有了一间实验室——一款荒芜不毛但却是矢车菊和膜翅目昆虫钟爱的土地,他风趣地称之为“荒石园”。在余生的35年中,法布尔就一直居住在“荒石园”里,一边进行观察和实验,一边整理前半生研究昆虫的观察笔记、实验记录、科学札记等资料,完成了《昆虫记》这部著作。1915年,92岁的法布尔在他钟爱的昆虫陪伴下,静静地长眠于“荒石园”。他被国人誉为“昆虫世界的维吉尔”。而《蝉》这篇课文就是改编自《昆虫记》。法布尔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但成就了自己,而且还给我们留下了一笔非常宝贵的知识财富。

  三、总体感知文章

  1、师: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昆虫记》,去看一看法布尔眼中的《蝉》究竟是什么样的?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己先去读一读,注意,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并思考:法布尔从哪几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蝉?

  学生读文章,思考问题。

  学生回答问题:两方面——蝉的地穴、蝉的卵。

  归纳:全文自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蝉的地穴”介绍蝉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

  虽然这一部分的小标题为“蝉的地穴”,但内容并不仅是介绍蝉的地穴的情况,只是表示对蝉的考察从地穴开始。这一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第1自然段),表明自己“有很好的环境可以研究蝉的习性”,并介绍考察蝉的季节和自己生活环境中的蝉的情况。

  第二层次(2—7自然段),写对蝉的地穴的考察。

  这一层次写对蝉的地穴考察是按照由外到内的观察顺序进行的。第2—3自然段说明对地穴外部情形的考察,第4—6自然段说明对地穴内部情形的考察。

  第三层次(7—10自然段),写对蝉的幼虫蜕皮情形的考察。

  这一层次对幼虫蜕皮情形的考察时按实物发展顺序进行的。第7自然段写对蝉的幼虫初次出现于地面上的活动情形的观察,第8—9自然段写对幼虫蜕皮情形的观察,第10自然段写对刚脱壳的蝉的情形的观察。

  第二部分“蝉的卵”,介绍蝉从产卵到幼虫的生长过程。

  虽然这一部分的小标题为“蝉的卵”,但内容并不仅是介绍蝉的卵的情况,只是表示对蝉的产卵、孵化和成虫的考察从介绍产卵开始。

  这一部分的说明顺序和“蝉的地穴”一样,也是按照对事物观察的进程进行说明。这一部分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第11—13自然段),介绍蝉的产卵,分别说明了产卵的地方、方式和数量等。

  第二层次(第14—17自然段),写蝉卵遇到的危险,首先说明产卵的数量多是为了在遭到破坏时能有幸存者,然后介绍蚋对蝉卵的破坏和蝉对此的茫然无知。

  第三层次(第18—24自然段),介绍蝉卵的孵化和幼虫的活动。这一层次详细记述了蝉的幼虫从蜕皮、悬挂、落地,到藏身地下的经过。

  第24自然段写幼虫钻到地穴后“隐藏了自己,此后就再也看不见了”,以后,蝉要到四年之后才能被发现,那就是课文第2自然段开头所写的“蝉初次被发现”。这时蝉才会再一次进入人们的视野。这样,课文就把蝉从卵——幼虫——成虫的生长过程衔接起来并连成一体了。

  第四层次(第25—26自然段),概括写蝉的生活历程:“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这既照应了蝉的地穴的介绍,又结束了对蝉卵生长过程的说明,也是对全文做了形象化的总结。

  四、学习《蝉的地穴》

  1、蝉的地穴考察(2—7)

  思考:蝉的地穴是什么样子的?按什么顺序写的?

  (1)孔口与地面相平,小圆孔约一英寸口径,周围一点儿土都没有。位置:阳光曝晒的道路上。

  (2)隧道大都是深十五六英寸,下面较宽大,底部却完全关闭起来。

  (3)由外到内的观察顺序。

  2、地穴为什么不为坍塌?

  其实,它干起活来简直像矿工或铁路工程师。矿工用支柱支撑隧道,铁路工程师利用砖墙使地道坚固。蝉同他们一样聪明,在隧道的墙上涂上灰泥。它身子里藏有一种极粘的液体,可以用来做灰泥。地穴常常建筑在含有汁液的植物根须上,是为了从这些根须取得汁液。

  3、关于“金蝉脱壳”:

  金蝉:金蝉的知了;壳:坚硬的外皮。蝉越过漫长的冬伏期后,从地底下爬出来,通体土黄透亮,雅称“金蝉”。金蝉爬上树干或树枝,静静地歇着,开始蜕变。金壳背部裂开一条缝,新生蝉从缝里爬出,蝉翼丰满后飞走;金壳依然在枝头摇曳,不站近看,不知道新蝉已经飞走,这就是金蝉脱壳。

  金蝉脱壳,用来指人,是一个比喻,指在危急关头,设法从某种境地脱身,脱身时,留下种种伪装,制造没走的假象,其实,人早已走了,因为有伪装和假象,他人还以为没有走。这实际是一种分身计,一种逃遁计。

  那么我们这篇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蝉脱壳的呢?再读课文7—9节

  明确:先找支撑点——接着写背部变化——再依次写头部、吸管、前爪、翅膀和后爪的露出——最后写尾部。

  那么你从蝉的脱壳的这些变化体会到了什么?(作者观察的仔细、认真)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发现,作者并没有按昆虫一般的生长过程“卵——幼虫——成虫”的顺序来介绍,而是从中间的一环“幼虫”入手,介绍蝉循环往复的生活史(看最后附表),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安排顺序有什么妙处?

  明确:这样安排顺序正是作者的匠心所在。

  其一:幼虫建筑地穴,这比成虫产卵要生动、丰富、有趣得多,以此开头,容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进而跟随作者去进一步探究蝉的.世界的奥妙;

  其二:使行文新颖活泼,不落俗套;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是突出蝉“四年黑暗的苦工”这一重要特点(蝉一生中绝大部分时间的活动)。

  请同学们列一张关于蝉从产卵到成虫的生长过程表:

  成虫产卵——蝉卵孵化——幼虫走出壳外——幼虫落在地上——到地下寻觅藏身的地方——幼虫钻进地里——幼虫从地穴爬出——幼虫爬上灌木枝或草叶——变为成虫——成虫离枝飞去——成虫结伴(产卵,死亡)

  五、语言特色

  作为事理说明文,《蝉》是一篇科学小品。本文对“蝉”的说明既不像一般辞书、昆虫学著作那样进行系统的纯科学性的说明,也不像一般科学小品那样运用文学方法来表达。

  《蝉》实质是科学观察笔记、考察报告,属于科学著作的范畴,但是,作者在表达上采用了一些文学性语言对说明对象的科学资料进行综合介绍,因此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其文学色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把蝉人格化,赋予它人的情感和行为。如写蝉产卵,写出了以为“可怜的母亲”生儿育女所付出的艰辛,也写出了蚋残害生灵的可恨。写由卵发育成蝉,表现出了蝉所经历的四年漫长历程的艰苦。这就使文章具有了较强的感染力,能使读者为这个小生物的成长慨叹,从而对作者的“幸福是如此的来之不易又如此的转瞬即逝”的议论和抒情产生共鸣。

  二是运用文学的语言表达。如运用比喻的手法把一般不为人知的科学现象表现得具体形象,以“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来比喻蝉的离壳过程。又如以准确而形象的语言描写所观察到的情形,写蝉“身体在空中向后翻腾”,“翻转身体……将折皱的翼竭力向外伸直、张开,……用腰部的力量尽力将身体翻上来,恢复头朝上的争唱姿势,并用前爪钩住它的空皮,再把尾部从鞘中脱出”,其中的动词准确而又生动地描写了蝉脱壳的整个过程。

  六、深入剖析

  鲁迅说,法布尔的著作有一个缺点:“用人类的道德于昆虫界。”“农学者根据对于人类的利害,分昆虫为益虫和害虫,是有理可说的,但凭了当时的人类的道德和法律,定昆虫为善虫或坏虫,却是多余了。”分析作者在文中寄托的对蝉深厚的感情,如(17节)“但这可怜的母亲一直一无所知,它那大而锐利的眼睛,并非看不见这些可恶的家伙不怀好意地鼓翅其旁,然而它就是无动于衷,任由这些家伙胡作非为。它要踏扁这些家伙是非常容易的,不过它竟不能改变它的本能来拯救自己的家族。”还有(末节)“它穿着肮脏的外套,掘土四年,现在才能忽然换上了高雅的服饰,长出了堪与飞鸟媲美的翅膀,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陶醉在这个世界的欢愉中。幸福是如此的来之不易又如此的转瞬即逝,你想,什么样的歌声才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此时的快乐呢?”等等,所有这些都寄托了作者对蝉的深厚的感情。

  七、作业:写一种昆虫或动物。

  要求:同学们也能像法布尔一样仔细地观察,认真地研究,然后写成文章。

  作者简介

  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Jean—Henri Casimir Fabre(1823~1915)享年92岁】,他是一个的法国昆虫学家、动物行为学家、作家。被世人称为“昆虫界的荷马”、“昆虫界的维吉尔”。法布尔出生于法国南部普罗旺斯的圣莱昂的一户农家。此后的几年间,法布尔是在离该村不远的马拉瓦尔祖父母家中度过的,当时年幼的他已被乡间的蝴蝶与萤火虫这些可爱的昆虫所吸引。

  1857年,他发表了《节腹泥蜂习性观察记》,这篇论文修正了当时昆虫学祖师莱昂·杜福尔的错误观点,由此赢得了法兰西研究院的赞誉,被授予实验生理学奖。这期间,法布尔还将精力投入到对天然染色剂茜草或茜素的研究中去,当时法国士兵军裤上的红色,便来自于茜草的粉末。

  1859年,法布尔获得了此类研究的三项专利。后来,法布尔应公共教育部长维克多·杜卢伊的邀请,负责一个成人夜校的组织与教学工作,但其自由的授课方式引起了某些人的不满。于是,他辞去了工作,携全家在奥朗日定居下来,并一住就是十余年。在这十余年里,法布尔完成了后来长达十卷的《昆虫记》中的第一卷。期间,他多次与好友一同到万度山采集植物标本。此外,他还结识了英国哲学家米尔,但米尔英年早逝,使两人先前酝酿的计划“沃克吕兹植被大观”因此夭折。同时,一大不幸降临到法布尔身上:他共六个孩子,其中与父亲兴趣相投、热爱观察大自然的儿子儒勒年仅十六岁便离开了人世。此后,法布尔将发现的几种植物献给了早逝的儒勒,以表达对他的怀念。对真菌的研究一直是法布尔的爱好之一。

  1878年,他曾以沃克吕兹的真菌为主题写下许多精彩的学术文章。他对块菰的研究也十分详尽,并细致入微地描述了它的香味,美食家们声称能从真正的块菰中品出他笔下所描述的所有滋味。

  1879年,法布尔买下了塞利尼昂的荒石园,并一直居住到逝世。这是一块荒芜的不毛之地,但却是昆虫钟爱的土地,除了可供家人居住外,那儿还有他的书房、工作室和试验场,能让他安静地集中精力思考,全身心地投入到各种观察与实验中去,可以说这是他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天地。就是在这儿,法布尔一边进行观察和实验,一边整理前半生研究昆虫的观察笔记、实验记录和科学札记,完成了《昆虫记》的后九卷。如今,这所故居已经成为博物馆,静静地坐落在有着浓郁普罗旺斯风情的植物园中。

  法布尔半生坚持自学,先后取得了业士学位、数学学士学位、自然科学学士学位和自然科学博士学位,精通拉丁语和希腊语,喜爱古罗马作家贺拉斯和诗人维吉尔的作品。他在绘画、水彩方面也几乎是自学成才,留下的许多精致的菌类图鉴曾让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法国诗人弗雷德里克·米斯特拉尔赞不绝口。法布尔晚年时,《昆虫记》的成功为他赢得了“昆虫界的荷马”和“昆虫界的维吉尔”的美名,他的成就得到了社会的广泛承认。法布尔虽然获得了许多科学头衔,但他仍然朴实如初,为人腼腆谦逊,过着清贫的生活。他的才华受到当时文人学者的仰慕,其中包括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191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比利时剧作家梅特林克、德国作家荣格尔、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诗人马拉美、普罗旺斯文学家鲁玛尼耶等。由于《昆虫记》中精确地记录了法布尔进行的试验,揭开了昆虫生命与生活习惯中的许多秘密,达尔文称法布尔为“无法效仿的观察家”。当他居住在塞利尼昂时,不少学者、文学家们纷纷前去拜访他。法布尔在自己的居所曾接待了巴斯德、英国哲学家米尔等学者,但与他们的通信并不频繁。公共教育部长维克多·杜卢伊将法布尔举荐给拿破仑三世,后者授予他荣誉勋位勋章。法国政治家雷蒙·普恩加莱途经塞利尼昂,特意绕道荒石园向他致意。拥有多重身份的法布尔的作品种类繁多:作为博物学家,他留下了许多动植物学术论著,其中包括《细草:专利与论文》、《阿维尼翁的动物》、《块菰》、《橄榄树上的伞菌》、《葡萄根瘤蚜》等;作为教师,他曾编写过多册化学物理课本;作为诗人,他用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语写下了许多诗歌,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牛虻诗人”。此外,他还将某些普罗旺斯诗人的作品翻译成法语;闲暇之余,他还曾用自己的小口琴谱下一些小曲。然而,法布尔作品中篇幅最长、地位最重要、最为世人所知的仍是《昆虫记》。这部作品不但展现了他科学观察研究方面的才能和文学才华,同时还向读者传达了他的人文精神以及对生命的无比热爱。

《蝉》教案13

  教学目标

  1、弄清楚吴王攻打楚国与“螳螂捕蝉”之间的关系。

  2、体悟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3、养成教育训练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弄清楚吴王攻打楚国与“螳螂捕蝉”之间的关系。

  2、感悟少年的足智多谋和他巧妙的劝说方式。

  教学过程

  导入课文: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螳螂捕蝉》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一、基础达标:

  补充下列成语,并说说成语的意思。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比喻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不顾后患。

  二、 设问导读

  (一)、理解故事,明白道理。

  1、在文中找出叙述这个故事,读一读。

  (1)、 齐读螳螂捕蝉的段落。(媒体出示)

  (2)、指名分角色朗读 ,评价。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读出蝉的自由自在、悠闲的神情,体会蝉的那种安逸的生活。

  2、根据课文内容用图示表示出“螳螂捕蝉”这个故事的内容。

  并说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从文中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蝉、螳螂、黄雀眼前的利益是什么?隐伏的祸患又是什么?

  蝉←(捕)← 螳螂←(啄)← 黄雀←(打)←少年

  我们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而忘记了自己身后隐伏着的祸患。我们应当有长远打算,否则后患无穷。

  3、少年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劝阻吴王打消攻打楚国的'念头)

  吴王明白了故事当中的道理吗?(明白)从文中哪里可见?(恍然大悟)

  (1)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一下子明白过来;原来不明白)

  (2)哪里可见吴王原来不明白?(回到第一小节)

  吴王执意要攻打楚国,不听劝告,还下了死命令。你们说我这个吴王是个怎样的人。(固执)

  (3)就这样一个固执的吴王,为什么听了少年的话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二)、追溯根源,明确形势。

  1、请同学们用心读课文,想一想:为什么吴王听了少年的话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听了少年的话,吴王忽然想起了大臣们的分析,明白了自己就像故事中的蝉、螳螂、黄雀一样,只顾眼前利益,却没有想到攻打楚国所隐伏的祸患,即“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2、当时的局势,(楚国)是蝉,(吴国)是螳螂,(其他诸侯国)是黄雀。填在上面图示中相应的位置。

  (三)、合作探究

  1、少年能劝说成功的原因有哪些?少年是怎么劝说的?和大臣们的“劝”有什么不同?少年用一个寓言故事来劝,是直接讲这个故事的吗?而是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智劝、巧劝。(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少年委婉、含蓄,步步为营,不露痕迹。而大臣们是直言相劝,直截了当,难以奏效。

  2、请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评价一下吴王和少年。

  吴王:固执但能知错就改

  少年:A、智慧——不正面讲对错,用自然界里的故事,揭示道理,用故事启发吴王。

  B、勇气——冒死劝诫,勇气可嘉。C、讲话很有艺术,很有技巧。

  D、耐心——为了说服成功,耐心等待机会

  三、巩固练习:

  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从少年身上学

  到了( );从吴王的

  身上得到的教训是( );

  从螳螂捕蝉的这则寓言中得到的启示

  是( )。

  四、 拓展练习:

  吴王之前下了死命令,那么,第二天早朝的时候。他会对大臣怎样解释这一新决定呢?

  五、作业:

  1、请大家把螳螂捕蝉的故事相互演一演。

  2、请大家回去后把螳螂捕蝉的故事讲给家长听。

  附板书设计:

  10、 螳螂捕蝉 蝉 ← 螳螂 ← 黄雀 ← 少年 (楚国) (吴国) (其他诸侯国)

《蝉》教案14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能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体悟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文:

  1、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吴王准备攻打楚国,大臣劝阻无效,并且下了死命令,一少年利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住吴王攻打楚国的念头;吴王、少年的人物形象;春秋时的形势等。)(板书:吴王攻楚)

  二、 学习课文

  (一)学习课文对话部分的内容。

  少年:聪明、勇敢。

  (少年的聪明就表现在他能巧用螳螂捕蝉的故事来劝说吴王放弃攻打楚国。)

  1、出示对话部分的内容(这就是少年对吴王讲螳螂捕蝉故事的经过。)

  (1)练习分角色朗读(学习小组)

  注:由学习小组长选一个读吴王的话,选一个读少年的话,其他两个做评委。

  (2)指名分角色朗读 评价(自评,互评) (请同学先点拨点拨。)指点示范后,再指名分角色读 。(评价过程注意点拨。)

  2、出示“螳螂捕蝉”图(课件)读完螳螂捕蝉的故事,咱们再一起来看看螳螂捕蝉图。

  (1)对照这幅图,请大家把这个故事讲给同桌听听。

  (2)学生自练

  (3)指名讲故事。

  3、师:听了这个故事,你想对蝉、螳螂、黄雀说什么?

  蝉、螳螂、黄雀 只顾眼前利益

  不顾身后隐患 (教师板书)

  4、齐读螳螂捕蝉的段落。(媒体出示)

  5、我们明白了故事当中的道理,那吴王明白吗?(明白)哪里可见(恍然大悟)

  (1)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一下子明白过来;原来不明白)

  (2)哪里可见吴王原来不明白?(回到第一小节)

  A:吴王执意要攻打楚国,不听劝告,还下了死命令。所有的大臣都没说服吴王,这时你想对大臣说什么。(表演大臣们可能怎么劝阻。)你们说我这个吴王是个怎样的人。(固执)

  (3)就这样一个固执的吴王,怎么会由于少年的故事而改变想法呢?这是什么原因呢?看来咱们还得研究研究当时这段历史。

  (4)出示战国形势图(媒体演示):联系刚才螳螂捕蝉的故事,从这幅春秋形势图上,现在你就是吴王,你会从中明白什么?(引导学生将吴国分别比作蝉、螳螂、黄雀说话,如:我们吴国就像那螳螂,楚国就是那蝉,我们很容易能打败楚国。但我们进攻时,其他诸侯国就会像黄雀一样攻击我们。)

  (5)学生互说。

  (6)汇报(板书)(理解“不堪设想”)

  6、教师小结:吴王的确也悟到了这点,所以他是怎么对少年说的,(指名说)假如你就是吴王,你会怎么说、怎么做?为什么?(爱国)课文学到这里,吴王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作业:

  1、请大家把螳螂捕蝉的故事相互演一演。

  2、请大家回去后把螳螂捕蝉的故事讲给家长听。

  附板书设计:

  螳螂捕蝉

  只顾身后隐患 不顾眼前利益

  吴王攻楚

《蝉》教案15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1、学会10个生字,认识6个字。注意多音字“壳、哗、调”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蝉脱壳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弄清课文是如何将内容表达具体的,学会表达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中天才乐师沉浸在自我陶醉中不停的演奏场景。

  教学重点:

  理解重点句子,学习怎样把课文写具体。

  教学难点:

  学习语言,品味语言。让学生自己读书,抓住关键词句理解。

  教具安排:

  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10个生字,认识6个字。注意多音字“壳、哗、调”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言激趣:

  一肚子没学问,

  开口闭口知道,

  瞧瞧这小家伙,

  实在真是骄傲。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小动物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蝉的一篇课文。

  二、初读

  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些什么,并边读边圈生字,读完课文后把所圈生字反复多读几遍直到熟练。

  检查生字。

  把生字送回课文再读课文,想想读完课文后,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可提出来。

  三、精读

  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2、生交流:(这一部分主要写了蝉是我的邻居,一到夏天,我家屋外就成了蝉的天下。)

  3、那么蝉还有些怎样的`特点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四、学习生字

  1、本课有三个多音字,壳,哗,调。注意字音。“蝉、弱、震”是翘舌音,操是平舌音,腾是后鼻音。

  教学时,重点指导学生读准这些字音。

  2、指导学生书写生字,不要平均使用力量,可采取归类学习。

  3、全班交流。

  4、重点指导生字书写:叠腾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具体学习蝉的特点,知道蝉是如何脱壳的,了解雄蝉喜欢唱歌的特点。

  2、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蝉脱壳的过程。理解重点句子,学习怎样把课文写具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生字。抽读生字卡片。

  2、上节课同学们了解了我家屋外成了蝉的天下,那么蝉又是如何脱壳,雄蝉喜爱演奏、蝉的视觉,听觉分别有什么特点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二、精读课文2—4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2—4自然段。

  边读边思考;蝉是怎样脱壳的?勾画重点词句,特别是动作的词语。

  2、同桌讨论交流蝉脱壳的方式。

  3、全班交流。

  (1)蝉是怎样脱壳的?

  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理解课文。如:描写蝉脱壳的动作的词语“腾起、翻、倒挂、打开、伸直、翻、勾住、蜕”。

  (2)理解课文是如何将“蝉脱壳的时候,可以说是一种奇怪的体操。”写具体的。

  (3)指导学生朗读,教师评点,相机进行朗读指导。

  三、精读课文5—10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5—10自然段。

  边读边思考;哪些地方描写出了雄蝉喜爱演奏的特点?勾画重点词句。

  2、同桌讨论交流雄蝉喜爱演奏的特点。

  3、全班交流。

  (1)蝉有哪些特点?

  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理解课文。

  (2)抓住蝉喜爱演奏,视觉灵敏,听觉特殊这几个特点,让学生自己读书,抓住关键词语理解。

  (3)指导学生朗读,教师评点,相机进行朗读指导。

  四、联系实际

  1、感受中天才乐师沉浸在自我陶醉中不停的演奏场景。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知识点

  1、文学常识

  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1823—1915),法国昆虫学家、作家。被世人称为“昆虫界的荷马”(相传荷马为古代希腊两部著名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作者),文学界的“维吉尔”。写作背景本文选自《昆虫的故事》。

  2、重点字词

  喧嚣(xiāo)蚋(ruì)臃肿(yōnɡ)鳍(qí)涂墁(màn)蜣(qiānɡ)窠(kē)无动于衷(zhōnɡ)寻觅(mì跳蚤(zǎo)钹(bó)

  喧嚣:声音杂乱,不清静。嚣,吵闹、喧哗。

  罅隙:缝隙。腾跃:跳跃。

  开合自如:分开收拢不受阻碍。

  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也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

  3、文章主旨

  本文两个部分主要介绍了蝉的地下穴道,以及幼蝉蜕皮的过程,描述了蝉产卵状况以及蝉孵化成幼虫时的生物习性,揭示了蝉在生命之初所可能遭遇的种种危险,抒发对蝉经过艰苦劳动才换来短暂欢乐的由衷赞叹和同情。

  教学反思

  很害怕上由法布尔《昆虫记》改写的课文。他是一个虫痴,痴到极致成家成魔成仙,做生物学研究,这是难得的第一手资料,做语文课教学,往往有很“裹”人的地方,让我们这些非专业者黔驴技穷。这不,有关金蝉脱壳这一节,老师们之中都产生较大分歧,毕竟生活在城市,近距离观察端详蝉的几率少之又少。

  然而,孩子们却表现出超常的好奇心,似乎只有充满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孩童,才会是童心未泯法布尔的“知音”——正如备课时所预设的:中的天才乐师沉浸在自我陶醉中不停地演奏的场景,吸引着学生去关注蝉脱壳的情况,蝉的视觉、听觉异于人类的特点。

  教学这样的文字,我明白“只有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获取,学生才能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但蝉脱壳那一段实在太难想象了!要是有录像参照,可能还好点儿,通过真实观察,再来看语言文字是怎么再现的。如今谁也没有看到过这个相对微观的情景,如何仅从语言文字中理解、体会?还真不是一般的难点。

  如果我有可以的电教设备,如果稍微能挤出点找资料的时间,相信这一课会上得更清晰、准确。

【《蝉》教案】相关文章:

《蝉》教案11-08

大班美术蝉教案12-14

《蝉》教案15篇11-08

《螳螂捕蝉》教案02-09

《蝉》教案(集锦15篇)01-26

蝉小学作文01-28

《蝉》教学设计05-03

《螳螂捕蝉》教案集锦(15篇)08-17

捉蝉小学作文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