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案

时间:2023-01-06 17:49:17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初中地理教案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中地理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地理教案15篇

初中地理教案1

  【学习目标】:

  1、了解不同类型国家的人口、面积、制度等方面的不同

  2、知道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分布的特点

  3、理解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差异

  【学习重点】:

  1、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分布的特点

  2、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差异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学习任务一:阅读课本P87文字,结合1999年资料,了解世界不同类型国家的情况

  1、目前,全世界xxxxxx亿人,分别居住在xxx多个国家和地区。

  2、俄罗斯的领土面积广大xxxxx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xxxx的国家,xxxx是世界上最小的国家,被称为xxxxxx。

  3、中国是世界xxxx人口大国,澳大利亚是一个xxxxxxx的国家。

  4、从政治体制看,中国是xxxx国家,美国是xxxx国家

  5、背诵课本P87的1999年资料中,面积前10位的国家,人口居世界前10位的国家

  学习任务二:阅读课本P88文字,了解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分布的特点

  1、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通常可把世界上的国家划分为xxxxx和xxxxxxxxxx。发达国家大多分布于xxxxxx、xx、xxxx,主要有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等。这些发达国家,除xxxxxxx和xxxx外,都分布于xxxxxxx。

  2、发展中国家以xx、非洲和xxxxxxxx的国家为主,绝大部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独立的国家,主要分布于xxxxxxx和xxxxx。目前中国也是xxxxxxx。

  学习任务三:阅读课本P88-P91,理解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差异

  1、阅读第一段,思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有哪些不同?(课本上划出)

  这些差异主要是由于xxxxxxxxx的差异造成的。

  2、发达国家利用其掌握的xxxxx和从发展中国家购买来的xxxxx,制造xxxxx的工业品,并销往到世界各地,获取xxxxx,因而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

  3、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于历史上长期受xxxxxxx和xxxx的侵略剥削,大量资源被掠夺,生产品种xx,建设资金xx,生产效率xx,导致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有些国家还处于非常贫困的状态。

  4、阅读“南北关系“了解”南北差距“、”南北对话“、”南南合作“

  5、阅读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人口与国内生产总值比较,填空:

  (1)图5-3发达国家占世界总人口的xxx发展中国家占xxx。

  (2)图5-4发展中国家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xxx,发达国家占xxxxxx。

  6、阅读图5-5,了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工农业生产发展差异

  7、完成活动题的填表

  8、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各国都应该遵守”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五项原则,以求得共同发展与进步。

  二、合作共建

  1、读”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与国内生产总值比较图“,完成下列要求

  (1)在图中填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所占的比例

  (2)将下列国家同它们所属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所在的大洲,用直线连接起来

  (3)根据以上连线并联系”世界政治地图“可以知道,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xxxx洲、xxx洲和xxxxx洲,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xxxxx洲、xxx洲和xxxx洲,从北半球位置分析,发达国家主要位于xx半球北部,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xx半球的南部和xxxxxxxx半球。

  三、系统总结

  发与一、不同类型的国家(数量、面积、人口、政治体制)

  展发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分布特点:发达国家:主要在xxxxxx半球,

  中达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xxxxx半球的南部和南半

  国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差异

  家家三、发展中国家与人口与国内生产总值差异

  发达国家差异工农业生产发展差异、导致差异的主要原因

  四、诊断评价

  1、有关世界上面积居第二位的国家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人口也居世界第二位②地广人稀③属于发达国家④发展中国家⑤资本主义国家

  A、①②③B、④⑤⑥C、②③④D、②③⑤

  2、下列不是我国五项原则内容的是()

  A、各国应该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B、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

  C、和平共处,平等互利D、求同存异

  3、发达国家大部分位于()

  A、南半球B、北半球C、亚洲D、非洲

  4、下列叙述中,不符合欧美发达国家状况的是()

  A、交通拥挤,人口增长快B、工农业生产发达,生产水平高

  C、市场繁荣,环境幽雅D、受教育程度高,生活质量好

  五、课后反思

  发展中国家应采取哪些措施来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以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

初中地理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巴西经济发展的历程,分析现在工农业特征,进一步理解当今世界的发展中国家建立健全独立经济体系的必要性。

  2、分析亚马孙雨林现状和遭受破坏的原因,找到保护森林的相应措施,帮助学生树立保护意识。

  3、通过巴西迁都事例的学习,认识到当今世界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及城市化所带来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巴西经济发展的历程,分析现在工农业特征

  难点:认识热带雨林的生态作用,找到保护环境的措施。

  教学过程

  巴西面积851万平方千米,是世界第五大国,人口2亿,也是世界第五大国。同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一样,有着丰厚的自然资源,还有优越的自然条件,那么,巴西的经济发展如何呢?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第二节巴西

  二、新课讲解:

  (一)、发展中的工农业

  1、农业:

  (1)、地形气候:

  出示PPT,总结巴西的地形气候特点:

  两大地形区: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

  相对应的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出示PPT,介绍亚马孙平原:

  世界最大的冲积平原,面积达560万平方千米。大部分在海拔150米以下。

  总结:

  地形和气候都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2)农业发展

  出示含动画的PPT,学生了解巴西农业的发展。

  出示PPT,总结巴西农业的发展:

  耕地面积广大,约有可耕地3、7亿公顷;丰富的水资源。

  盛产咖啡、甘蔗、柑橘、木材、天然橡胶

  巴西农作物大量出口(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3)、咖啡王国

  出示咖啡生产的PPT,总结:

  咖啡王国”——巴西是世界上最大咖啡生产国和出口国。20世纪初,巴西的咖啡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百分之七十五以上,从而赢得了“咖啡王国”的美称。咖啡是巴西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2、工矿业:

  出示PPT,学生了解巴西自然资源的丰富。矿产口出口量很大。

  学生从书中找出描述工业发展的语句,总结:

  自巴西独立来,工业发展迅速,现已建立了部门齐全、生产技术水平较高的工业体系,其中钢铁、汽车、飞机制造业等工业都居南美洲首位。

  指出,巴西是南美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是近年来世界经济增长快速的国家之一。但是,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和俄罗斯、中国、印度、南非,合称“金砖国家”。(特点是经济增长快)。

  3、巴西利亚

  出示PPT,认识巴西的首都:巴西利亚。

  巴西利亚,是巴西的首都,位于巴西高原海拔1158米处。该城市以飞机状的大胆设计及快速增长的人口而著名。巴西利亚气候宜人,四季如春,人均绿地100平方米,是世界上绿地最多的都市。

  虽然是首都,但不是最大城市。最大城市是里约热内卢。指出,2016年奥运会,在里约热内卢举行。

  活动:

  P86页活动。

  (二)、热带雨林的开发和保护:

  1、亚马孙河:

  出示PPT,学生认识亚马孙河

  世界第二长河,流向大西洋。流量是尼罗河的100倍,是世界第一大河。

  讨论:亚马孙河水量丰富的原因是什么?

  结论:

  亚马孙河发源于安第斯山脉,流经赤道地区,赤道地区是全年多雨区,流域内全年降水丰富,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干流水量极大。亚马孙河的河面相当宽广,流域以内平原广阔,流域面积大,洪水季节流量极大,河口地区一片汪洋,有“河海”之称。

  2、热带雨林:

  亚马孙河是世界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在亚马孙流域也分布着地球上最广的热带雨林。

  亚马孙的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为什么呢?

  出示PPT,学生理解:

  热带雨林通过光合作用,不断地吸收二氧化碳,向大气中补充氧气。据估计,亚马孙热带雨林所产生的氧气,至少可占到地球氧气供给量的20%以上。因此,亚马孙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

  热带雨林,除了提供氧气,还有什么作用呢?学生看书总结:

  3、热带雨林遭受破坏:

  巴西热带雨林是世界上面积最广大的热带雨林,它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森林储量占森林总储量的30%以上,植物种类和鸟类各占世界的一半,河里还有2000多种淡水鱼,是人类非常珍贵的生物资源宝库。可惜的是,这个宝库目前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破坏,这个“地球之肺”功能正在减弱,这是怎么回事呢?请看下一个话题——雨林危机

  n原始农业:印第安人,原始的种植方法,砍倒树木,开垦荒地。不断的迁移,破坏雨林,但人口少,破坏较小。

  n开辟牧场,发展畜牧业,使得越来越多的雨林消失。

  n发展矿业:巴西热带雨林中公路旁的铝矾土加工厂正冒着滚滚浓烟。

  n开辟农场,种植大豆,向国外出口,获取高额的经济利益。

  总结:

  非法采伐是森林消失的主要原因。

  在亚马逊地区,农业开垦也吞噬着珍贵的原始森林。由于国际市场对大豆和牛肉需求的增长,这片地球上最大的热带雨林正在逐渐被大片的大豆种植园和牧场所替代。大豆种植者唆使农民砍掉大面积的原始森林,然后大规模种植单一物种的大豆。这些大豆成熟后,又被运往欧洲等地区作为鸡、猪等养殖场的饲料。最后,这些动物的肉品被供应快餐店作为食物的原料。

  同样,牧场的过度开垦也是亚马逊地区雨林破坏的重要原因。这些大型的牧场也在蚕食着大面积的原始热带雨林。

  总的来说,是人极端追求经济利益,破坏生态环境的结果。在这一点上,我们也需要吸取教训,调整心态。追求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融合。

  热带雨林遭到严重的破坏。

  热带雨林的生态意义,远大于经济利益。是大自然赐给我们的礼物,我们不能放弃,转身追求其它。

初中地理教案3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第2 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欧洲西部是世界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早,目前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欧洲西部各国工业部门齐全,工业中心多;农业不占重要地 位,但生产水平高,种植业和畜牧业结合较好。

  2、能力目标:了解欧洲西部是世界上旅游业最繁荣的地区,能分析其原因,熟悉本区的主要旅游资源或旅游景点的分布。

  3、教育目标:通过对旅游资源的学习,可以扩展学生严结合增加旅游地理知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欧洲西部各国工业部门齐全,工业中心多;农业不占重要地位,但生产水平高,种植业和畜牧业结合较好。

  了解欧洲西部是世界上旅游业最繁荣的地区,能分析其原因,熟悉本区的主要旅游资源或旅游景点的分布

  教学难点:

  欧洲西部各国工业部门齐全,工业中心多;农业不占重要地位,但生产水平高, 种植业和畜牧业结合较好。

  教学方法:

  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 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

  挂图、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上节课内容。

  请同学说说欧洲的地理位置和轮廓、地形。(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

  二、导入新课:

  欧洲西部的各个国家所具有的自然地理特征简单易记,但是欧洲西部在世界上最突出的地位还在于欧洲西部的经济和旅游业。

  学生活动:幻灯演示欧洲的特产和风景让学生说说。

  三、教授新课:

  板书:一、雄厚的经济实力

  (对照书54页图简 单介绍资本主义的发展史。)

  1、欧洲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早的大洲,目前经济发展水平仍 居各大洲首位。

  (指导学生读统计图。)

  2、欧洲西部各国工业部门齐全。

  3、农业不占重要地位,但生产水平高,种植业和畜牧 业结合较好。

  (简单介绍,结合幻灯让学生了解)

  法国、英国、荷兰、丹麦等国有发达的农牧业

  利用书55页阅读材料了解欧洲部分国家的特色产业

  瑞士——钟表

  瑞典—— 造船、汽车、机 器制造业

  丹麦——畜产品“欧洲的牧场 和食品库”

  挪威——水产品

  荷兰——鲜花(尤其是郁金香)

  板书 二、繁荣的旅游业

  1、欧洲西部是世界上旅游业最繁荣的地区简单分析其原因,

  2、主要旅游资源或旅游景点(通过幻灯让学生欣赏)

  挪威——陡峻幽深的峡湾,午夜的太 阳

  瑞士——“世界公园”的称号、冰雪皑皑的山峰、世界表都伯尔尼

  西班牙——阳光灿烂的海滩、精彩的斗牛表演

  法国——田园风光、“艺术之都”巴黎、埃菲尔铁塔、罗浮宫、巴黎圣母院

  意大利——“水城”威尼斯、“千年古都”罗马、庞贝古城、狂欢节

  奥地利——“音乐之都”维也纳

  德国——慕尼黑的啤酒节

  小结:

  总 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作业:

  目标检测相关内容。

  教学后记:

  本节课的内容比较简单,可以通过大量的材料指导学生自学。在 今后的讲述中,可以让学 生自己讲课,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初中地理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说出我国河湖众多的特点;找出中国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分界线,分析我国内、外流河的分布特征;运用地图和统计资料说明内、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2.通过读图找出我国的主要河流,总结我国内、外流河的分布特征,提高读图析图能力。

  3.加深对祖国的认识和热爱,提升对自然的热爱与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中国主要的内流河和外流河的分布及其特征。

  【难点】

  内、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歌曲导入。播放歌曲“黄河大合唱”,请同学们猜猜是哪一条河流,你还知道我国的哪些河流?接着进一步提问:我国的这些河流都分布在哪?它们又有怎样的特征呢?从而引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总特征

  【教师活动】展示“中国主要河流和湖泊分布”图,谈一谈看完这张图的感受。

  【学生回答】我国疆域辽阔,有许多大江巨川源远流长,大小不一的天然湖泊星罗棋布,呈现河流湖泊众多的特点。

  2.河流

  (1)分布特征

  【教师活动】展示中国水系分布图,学生在图上填出河流的名称,并找到他们的归宿。

  【学生活动】

  注入太平洋:黑龙江、黄河、淮河、长江、珠江、澜沧江

  注入印度洋:怒江、雅鲁藏布江

  注入北冰洋:额尔齐斯河

  未注入海洋的河流:塔里木河

  【教师总结】我国众多的河流中,长江、黄河等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属于外流河。外流河分布的区域,称之为外流区。而塔里木河等最终没有流入海洋的河流,属于内流河,塔里木河是我国最大的内流河。内流河分布的区域,称之为内流区。

  【教师活动】提问:我国的内流河和外流河是相间分布吗?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分布呈现出怎样的特征?

  【学生回答】我国内流区和外流区的界限与之前所学的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界限大致相同,即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外流河主要分布在气候较湿润的东部季风区,内流河主要分布在干旱的西北内陆地区。

  【教师总结】注意在西北地区也有外流河,如新疆北部的额尔齐斯河;东部地区也有内流区,如大兴安岭以东地区就有部分为内流区。

  (2)水文特征

  【教师活动】展示“中国主要河流流量的年变化曲线”图,结合中国的气候分布特点,将全班分为三大组,从流量、汛期、含沙量、结冰期等方面分析外流河(北方和南方)和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学生回答】外流河大致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北方地区的河流一般汛期较短、有结冰期,除东北地区部分河流外,它们大多流量小、含沙量大;南方地区的河流大多流量大、汛期较长、含沙量小、无结冰期。内流河水量小,夏季接纳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后形成汛期,此后,河流水量逐渐减少,甚至断流。

  【教师总结】根据学生的回答,绘制表格。

  3.湖泊

  【教师活动】展示“中国主要河流和湖泊分布”图,找出我国的主要湖泊及其分布特点。

  【学生回答】青海湖、鄱阳湖、洞庭湖、太湖等,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东部平原地区。

  【教师总结】我国湖泊众多,面积在1平方千米以上的天然湖泊有20xx多个,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东部平原地区。著名的湖泊有青海湖、鄱阳湖、洞庭湖、太湖等,青海湖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湖泊。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

  作业:根据本节课内容,搜集资料,描述本地河流的水文特征。

  四、板书设计

初中地理教案5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掌握经线的基础上,了解经度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经度的划分方法。

  二、教学时间

  约10分钟。

  三、教具

  地球仪,一张直径30cm的圆纸,一条注出经度的宽3cm的长纸条。

  四、教学过程:

  师:[指地球仪上经线]我们已经讲过了经线,它是连接两极的半圆线;所有经线长度都相等;两条相对的经线组成经线圈;经线指示南北方向。为了区别每条经线,给经线标出度数,这叫经度。它是怎样划分的?[出示一张直径约30cm的圆纸片]我们来看,这圆纸的两边是两个半圆线,代表两条经线,它们现在是相对的,组成了一个……[指圆纸周边]

  生:经线圈。

  师:对,现在把圆从中间折起,这折出的直线相当于地轴,它和经线之间形成两个半圆的面。请看现在这两条经线之间[折成直角]所夹的角是多少度?

  生:90°

  师:[又缩小一半]这样呢?

  生:45°

  师:对,[展示圆面]现在这两条线中间多少度?

  生:180°

  师:很好,[指圆纸背面]如果再看这面呢?

  生:也是180°

  师:对,所以经度一共有360°,为了区别清楚,要找一个0°作起点,经过各国共同商定,以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板书]的经线作为0°经线[指地球仪],叫作本初子午线[板书],现在大家都从图上找一找。

  生:[看图]

  师:0°经线确定后[在地球仪上指出并演示]向东10°、20°、30°……越向东度数越增加,到180°;从0°经线向西10°、20°、30°……越向西度数越增加,也到180°。[板书]向东为东经度(E),向西为西经度(W)。0°和180°是东、西经共有的。[画板图]请看这两幅图(图1)有什么不同?并和我一起画。

  生:0°经线向东是东经度,数字递增;0°经线向西为西经度,数字也是递增的。

  180°经线向东为西经度,数字递减;180°向西为东经度,数字也是递减的。

  师:对,我们注经度时一定要注明东经度或西经度。地球仪的经度常注在赤道上,地图多注在图下。

  [出示注好经度的纸条,并围成一圈]

  大家回去裁一张纸条(2cm—3cm宽,40cm长)从0°开始,注上经度(每1cm作10°),最后在180°处粘在一起,成一纸圈,帮助你加深对经度划分的了解。

初中地理教案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西北地区的范围、及高原、盆地为主的地形。

  2.使学生掌握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3.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并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认识与分析一个地区区域特征的方法。

  重点

  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

  难点

  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请同学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的范围,找出两个地区的分界线(秦岭—淮河线),并说说两个地区有哪些差异。

  【引入新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它们都位于东部季风区。今天我们学习非季风区的西北地区。

  一、干旱的西北地区

  【读图讲解】西北地区大体上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包括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省北部。

  【读图】P5的5.5图、5.7图

  1.西北的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

  学生回答课后的活动练习题。

  【归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处于东部季风区,比较湿润,特别是南方地区更加湿润,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本区因深居内陆,并有山岭阻隔,年降水量多小于400毫米,从东部的400毫米左右,往西减少到200毫米、50毫米以下。干旱是本区的主要自然特征。

  2.西北的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

  3.西北的自然特征:干旱

  原因:西北地区位于非季风区,降水稀少。

  学生读图:5.14,然后回答:

  1、塔里木盆河我国最长的内流河,周围的胡杨林耐盐碱、生长快,是西北地区重要造林树种。

  2、塔里木盆地中有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3、西北地区高原、盆地为主的地形,风蚀作用显著,多沙漠、戈壁的雅丹地貌。

  【回答】由东向西,地表植被大体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西北地区降水变化规律是:本区降水从东部向西逐渐减少。胡杨林耐盐碱、生长快,是西北地区重要造林树种。

  (2)由东向西,植被变化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是全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教案一般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内容。为大家提供了初中一年级第二学期地理教案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上册书中我们学过了我国的行政区划,请大家回忆我国共划分几级行政区划?最高级别的有多少个?分哪几类?

  提问,学生回答。(略)

  讲述:我国幅员辽阔,面积广大,为了经济发展和管理方便,共划分了三级行政区划,其中最高级别的共34个。分别为直辖市4个,省23个,自治区5个,特别行政区2个。那么,大家知道在这34个省级行政区中,政治地位最重要的是哪个吗?

  学生齐答:北京

  对,北京。北京简称京,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大家对北京了解多少?有谁去过北京?请举手。好,我们请××同学给大家介绍他所了解的北京。

  学生介绍。(略)

  通过刚才几位同学的介绍,我们大家对北京有了一些印象,但还不全面、不系统。今天我们就来深入了解、认识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板书:第六章认识省级区域

  第一节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讲授新课]

  北京之所以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与它的位置、范围、地理环境等密不可分。

  学生活动:请大家阅读图6.1“北京市略图”和图6.3“北京城区的地理位置”,以及相关文字内容。

  分析、讨论、回答以下问题:(在屏幕上打出)

  1.北京市的地理坐标;

  2.北京市在什么部位与哪几个省区相邻?

  3.北京市的地理位置有什么优越性?

  4.北京市及其周围的地形地势有什么特点?

  5.北京市属哪种气候类型?有什么特点?

  6.流经北京市的河流有哪几条?

  7.北京市的对外交通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教师巡回参与指导。(根据时间要求,可安排1、2组讨论1、2题,3、4组讨论3、4题等)

  提问,小组代表回答,组员补充。(略)

  板书:一、北京概况

  【小结】通过学习这一节,我们了解了西北地区地广人稀,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气候干旱以及河湖、植被方面的自然特征,也了解到本区矿产资源丰富,畜牧业和灌溉农业发达。通过“干旱”这一主导因素,逐层分析区内其他因素、归纳区域特征的方法。

  布置作业

  完成P14的活动题

  板书设计

  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一、干旱的西北地区

  1.地形

  2.气候

  3.自然特征

初中地理教案7

  教材分析

  1、我国的民族构成,分布特点,各民族风土人情。

  2、理解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团结平等,共同缔造了新中国。

  学情分析

  1、学生只清楚全国有56个民族,但是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居住特点都不清楚,本节课应先从地理位置上找出各民族居住的大致位置,了解各民族的风俗特点,增强民族自豪感。

  2、比较难理解的是我国民族的构成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的民族构成、民族地域分布特点,理解我国民族政策,了解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

  2、过程与方法:开展小组合作,课下通过多渠道收集有关少数民族的服饰。风土人情和文化的图文资料,开阔视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树立个民族一律平等、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的正确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我国的民族构成特点。

  2、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对学生收集、归纳资料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视频引入,多个民族节日片段的剪接)

  二、讲授新课

  1、活动一:将图片与其民族名称用线连接起来

  维吾尔族

  壮族

  问题:

  (1)我国大家庭中共有多少个民族?多少个少数民族?

  (2)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是多少?其他民族呢?

  2、活动二:大屏幕展示(我国少数民族的名称和人口)

  3、活动三:大屏幕展示(中国 民族分布图)

  4、讨论我国各民族分布特点,对地区经济发展和文化交融带来什么好处?

  5、活动四:大屏幕展示(我国几个少数民族的体育、艺术、民居和传统节日)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的民族,知道了我国民族分布特点,知道了我国民族政策。总之,我国这个有着众多人口、56个民族的大家庭,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平等互助,亲密团结,为祖国的强盛,为中华民族的统一不断努力,奋发进取。

初中地理教案8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东南亚的范围及包括的国家,掌握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掌握东南亚地形、气候的一般特点,及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在地形、气候方面的差异。

  2.通过指导学生使用地图,分析东南亚的重要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特点,提高学生的读图和分析图的能力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问题的能力。

  3.通过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关系的分析,了解地理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教学重点

  东南亚重要的地理位置,东南亚的地形、气候特点。

  教学用具

  《东西半球图》、《东南亚地形图》、热带雨林气候的天气示意图。

  教学方法

  讲述法与谈话法相结合。

  教学提纲

  第一节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一、范围、地理位置及国家

  1.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2.联系两大洲、沟通两大洋的“十字路口”

  3.位于南纬10°至北纬25°之间

  二、自然条件

  1.地形: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马来群岛多火山、地震。

  2.气候:①热带雨林气候②热带季风气候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我们在学习东亚区域地理时,是从哪几个方面认识东亚的?(范围、地理位置、居民及自然条件和经济特点。)

  引入新课我们今天学习东南亚的区域地理,仍然是从这几个方面分析,找出它与东亚的差异,/Article/Index.html>总结出东南亚区域地理特征。

  学习新教材

  一、范围、地理位置及国家(板书)

  [读图]读《东西半球图》,教师指图明确范围,在图中找出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教师做简单介绍。

  [提问]从图上看东南亚位于哪两个大陆和哪两个大洋之间?(从海陆位置看,东南亚在亚洲东南部,濒临太平洋和印度洋,正处于亚洲和大洋洲,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十字路口”,从古至今一直是海上交通要道,马来半岛南面的马六甲海峡,是通过这个路口的咽喉,交通位置十分重要。)

  1.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2.联系两大洲、沟通二大洋的“十字路口”

  [读图]读“马六甲海峡的航线”图。教师介绍马六甲海峡。

  [提问]日本把马六甲海峡为“海上生命线”,这是为什么?提示学生可参看“日本主要工业原料来源示意图”回答。(日本的工业原料依赖于进口,需从亚洲、非洲等地进口石油、铁矿石等,而马六甲海峡是它必经之地。日本向亚洲、非洲等地大量出口工业产品,同样需经马六甲海峡,它直接关系到日本经济的发展。)

  [读图]读《东南亚政区图》引导学生思考,东南亚地区和东亚地区所占纬度有什么不同?哪些国家位于赤道两旁?(东亚大部分在北回归线以北,东南亚则位于南纬10°至北纬25°之间,绝大部分在北回归线以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国位于赤道两侧。)指导学生从图上找出东南亚包括的国家和地区,参看课本附表,东南亚国家概况,做/Article/Index.html>总结归纳。

  3.位于南纬10°至北纬25°之间

  东南亚的这种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对其自然环境有什么影响呢?

  二、自然条件(板书)

  1.地形

  [读图]读《东南亚地形图》指导学生一边看图,一边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总的看地形有什么特点?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有什么区别?(学生回答略)教师指图介绍主要地形的分布。

  [教师归纳]总的看东南亚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原和三角洲多在大河的下游及沿海。从中南半岛看,(教师边讲边绘中南半岛山河示意图,要求学生从图上找出主要山脉及河流名称)与我国西南部山水相连,呈南北向延伸,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形势。

  [提问]这种山河大势给当地居民生产活动带来什么影响呢?(上游流经山区,地势险峻,水流湍急,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为工农业生产提供动力。下游水流缓慢,两岸形成冲积平原,土质肥沃,灌溉便利,为农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提问]在图上找出中南半岛上五个国家的首都,它们所在位置有什么共同点?为什么?(都在河流沿岸。这一带为冲积平原,自然条件优越,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农业发达,人口稠密。)

  [做一做]填写课本第114页表格。

  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板书)

  [提问]指导学生读《东南亚地形图》后问马来群岛与中南半岛相比较,地形有什么区别?(同样多山,但大河很少,一般河流短小,平原少,地形崎岖,而且多火山。如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有“火山国”之称。)

  [看景观图]指导学生看课本“坦博腊火山大爆发”图。

  [读一读]指定学生朗读课本第115页的“读一读”。

  [提问]为什么马来群岛多火山?提示学生参看《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示意图》,并注意与日本比较。

  [教师归纳]马来群岛与日本群岛一样,也是位于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不稳定。所不同的是,马来群岛处于印度洋、太平洋两大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

  [提问]火山爆发会给当地带来什么影响?(一方面会带来巨大的灾难,另一方面火山喷出的火山灰富多种元素,也会使当地的土壤肥沃。)

  马来群岛多火山、地震(板书)

  总的看东南亚的多山地形与其所在位置是分不开的。它不仅影响了东南亚的地形,也影响了东南亚的气候,我们来分析一下本区气候特征。

  [提问]东南亚属于哪个气候带?提示学生参看“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图。(属热带多雨地带。)

  [提问]这里的气候有什么特点?指导学生看《世界年平均气温图》和《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这里年均温可达20℃以上,年降水量大部分在2000毫米以上。因此是终年高温多雨的气候。)

  [教师讲述]但由于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所在位置不同,它们之间的气候也存在差异,尤其在降水上,可以分为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

  2.气候

  ①热带雨林气候(板书)

  [读图]指图,明确热带雨林气候的分布地区——马来半岛南部和马来群岛的大部分。

  [提问]这一带纬度位置特点是什么?(赤道附近。)

  [提问]这一带每天的天气变化过程怎样?指导学生读热带雨林气候的天气示意图,请一学生按图分析一天的天气变化情况。(日出以后,气温逐渐升高,地面上的空气受热上升,天空云量逐渐增多;午后两三点钟,天空浓云密布,雷电交加,降下大量雨水;到傍晚云量减少,天气转晴。)

  [提问]这里为什么会经常产生这样的天气变化叱?提示学生可参考“降水的分布和变化”一节的内容。(马来群岛位于赤道附近,全年气温高,气压低,同时四周为广阔的海洋,水汽来源充足。日出后,地面空气受热上升,上升过程中温度不断下降,空气中的水汽容易达到饱和而凝结成水滴,产生对流雨。)讲课过程中,绘制上升气流降水示意图。

  正是由于这里有充足的热量和降水,所以可以生长终年常绿茂盛的森林,我们叫这种植物类型为热带雨林。并且这里的农作物全年可以播种,都能收获。

  ②热带季风气候(板书)

  [读图]指图,明确热带季风的分布地区——中南半岛和菲律宾群岛北部。

  [提问]什么是季风气候?中南半岛的风向有什么变化?指导学生参看“亚洲东部一、七月的气压和风向”图。(季风气候是指在一年之内,随季节不同,风向有规律的变。这里一月为东北风,七月为西南风。)

  [教师讲授]中南半岛和菲律宾群岛北部,每年11月到第二年5月吹东北风,是来自亚欧内陆的风,所以较干燥,降水少,形成旱季。6月到10月吹西南风,它来自湿热的印度洋,所以降水很多,形成雨季。

  [提问]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最大的区别是什么?(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多雨,而热带季风气候有旱季和雨季之分。)

  [教师补充]由于热带季风气候一年有雨季、旱季之分,所以这里的农作物多在雨季播种,在旱季收获。

  复习巩固按照板书,引导学生回忆本课所学的重点知识。

  布置作业填写课本第116页[做一做]中表格;阅读第116页“读一读”。

初中地理教案9

  第一章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及大小;认识地球仪,并能识别经线、纬线、本初子午线和赤道;了解经线、纬线的特点;掌握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点位置的方法。

  2.通过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及培养勇于探索、深入钻研的精神,形成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地球的形状认识及用数据表示地球的大小;经纬线的意义及特点。

  难点:经纬线的含义;经纬度的概念;运用经纬同确定地理位置。

  第一课时

  教师讲述: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学曾经或现在都会提到这些问题:地球是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人们怎么认识这个地球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探索地球。

  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

  我们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怎么知道的呢?我们居住在地球上,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在古代,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一个难解之谜。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图1:“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图2:“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图3: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

  图4:地球卫星照片

  在古代,人们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天空就像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

  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人们逐渐发现大地并不是那样平坦。于是人们意想中的大地变成了一只倒扣的盘子,天像一顶半圆分得斗笠。

  从海边看帆船到发生月食看到地球影子,人们对地球形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提出了地球可能是球体的假想。为了证实这样的假想,人类需要到地球的另一端去看看,为此,很多探险家进行了多次全球性的航行。

  最著名的就是16世纪初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进行的环球探险航行。

  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的巨大意义就是充分的证明了地球的形状是个球体。

  现在我们进入了太空可以在空中看到完整的地球并为地球拍了照片,确证地球是个球体。

  而且在生活中证明地球是球体的实例有 :

  ①在海边看到有帆船从远方驶过来,总是先看见船桅杆,在看到船身;而目送远离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②发生月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月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到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到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我们认识了地球是球型的,那么她是不是真的是一个标准的球体呢?我们现在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一般来说,人们往往用表面积、周长、半径等数据来说明球体的大小。

  精确的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因此,准确地说,地球应该是两极稍扁,赤道稍鼓的球体。当然,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还是微不足道的。例如:赤道半径只比北极半径长21千米,如果把地球缩小成地球仪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

  下面我们一起形象地看看地球

  1.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2.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不存在的,比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3.地球仪是有地轴的,而现实中并没有地轴。

  地球仪是人们按照地球的形状,并且以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而制成的地球的模型。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大小和名称。地球仪可以让我们更直观的了解整个地球的全貌,还能帮助我们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情况。今后,我们经常要借助地球仪来学习地理知识,所以,同学们应当学习有关地球仪的知识。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地球和地球仪的基本知识,了解了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初步地认识了地球仪。下节课我们将学习地球仪的一个重要图示--纬线和经线。

初中地理教案10

  【学习目标】:

  1、了解不同类型国家的人口、面积、制度等方面的不同

  2、知道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分布的特点

  3、理解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差异

  【学习重点】:

  1、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分布的特点

  2、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差异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学习任务一:阅读课本P87文字,结合1999年资料,了解世界不同类型国家的情况

  1、目前,全世界______亿人,分别居住在________多个国家和地区。

  2、俄罗斯的领土面积广大__________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_________的国家,_________是世界上最小的国家,被称为___________。

  3、中国是世界_________人口大国,澳大利亚是一个____________的国家。

  4、从政治体制看,中国是______________国家,美国是______________国家

  5、背诵课本P87的1999年资料中,面积前10位的国家,人口居世界前10位的国家

  学习任务二:阅读课本P88文字,了解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分布的特点

  1、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通常可把世界上的国家划分为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发达国家大多分布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这些发达国家,除____________和_________外,都分布于____________。

  2、发展中国家以_______、非洲和_____________的国家为主,绝大部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独立的国家,主要分布于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目前中国也是____________。

  学习任务三:阅读课本P88-P91,理解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差异

  1、阅读第一段,思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有哪些不同?(课本上划出)

  这些差异主要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的差异造成的。

  2、发达国家利用其掌握的__________和从发展中国家购买来的_______________,制造_______________的工业品,并销往到世界各地,获取__________,因而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

  3、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于历史上长期受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的侵略剥削,大量资源被掠夺,生产品种_______,建设资金_______,生产效率_______,导致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有些国家还处于非常贫困的状态。

  4、阅读“南北关系“了解”南北差距“、”南北对话“、”南南合作“

  5、阅读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人口与国内生产总值比较,填空:

  (1)图5-3发达国家占世界总人口的________发展中国家占________。

  (2)图5-4发展中国家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________,发达国家占___________。

  6、阅读图5-5,了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工农业生产发展差异

  7、完成活动题的填表

  8、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各国都应该遵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项原则,以求得共同发展与进步。

  二、合作共建

  1、读”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与国内生产总值比较图“,完成下列要求

  (1)在图中填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所占的比例

  (2)将下列国家同它们所属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所在的大洲,用直线连接起来

  (3)根据以上连线并联系”世界政治地图“可以知道,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_________洲、________洲和__________洲,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洲、________洲和_________洲,从北半球位置分析,发达国家主要位于_______半球北部,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_______半球的南部和_____________半球。

  三、系统总结

  发与一、不同类型的国家(数量、面积、人口、政治体制)

  展发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分布特点:发达国家:主要在______半球,

  中达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_____半球的南部和南半

  国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差异

  家家三、发展中国家与人口与国内生产总值差异

  发达国家差异工农业生产发展差异、导致差异的主要原因

  四、诊断评价

  1、有关世界上面积居第二位的国家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人口也居世界第二位②地广人稀③属于发达国家④发展中国家⑤资本主义国家

  A、①②③B、④⑤⑥C、②③④D、②③⑤

  2、下列不是我国五项原则内容的是()

  A、各国应该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B、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

  C、和平共处,平等互利D、求同存异

  3、发达国家大部分位于()

  A、南半球B、北半球C、亚洲D、非洲

  4、下列叙述中,不符合欧美发达国家状况的是()

  A、交通拥挤,人口增长快B、工农业生产发达,生产水平高

  C、市场繁荣,环境幽雅D、受教育程度高,生活质量好

  五、课后反思

  发展中国家应采取哪些措施来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以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

初中地理教案11

  [课标要求]

  1、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2、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臧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在地图上识记秦岭—淮河线的位置

  2、根据已学的知识,说明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3、运用地图指出我国四大地理单元的位置。

  4、培养学生利用地图,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组内的讨论探究,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通过必答和抢答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认识我国辽阔的美好河山,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 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的辅助工具,启发引导学生利用地图分析地理问题

  [学习方法] 讨论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准备] 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由《晏子使楚》这篇课文中的“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这句话提出为什么?从而引出秦岭—淮河一线这一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一、秦岭—淮河的位置

  (一)认识秦岭—淮河的位置设计了以下4个问题:

  1、 根据地图请你说说秦岭的走向?

  2、 淮河的流向是自 至 。

  3、 目前淮河的河水大部分经 注入东海。

  4、图上填注秦岭—淮河经过的省级行政区

  5、判断下列,位于秦岭—淮河线以南的有哪些?

  A、湖北 B、山东 C、江西 D、山西 E、河北 F、浙江

  (第1、2题为读图基础题;第3题为知识拓展题;第4、5题既复习了省级行政区的分布,又为进一步明确位置奠定基础)

  (二)、介绍秦岭和淮河

  1、 介绍秦岭:学生看景观图并阅读课文材料

  2、 介绍淮河:学生在阅读材料后,完成下列问题

  A、 黄河夺淮入海是怎么回事? 黄河水改道淮河,流入海洋

  B、黄河夺淮入海后,淮河成为“害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黄河携带的泥沙,沉积在淮河的河道中,使淮河水流不畅

  二、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1、从复习我国一月平均气温图、温度带的分布、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干湿地区的分布、水资源的分布,加深对秦岭—淮河线地理意义的理解。( 0℃、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800mm年等降水量线、半湿润区和湿润区的分界线。)

  2、课本P76活动

  3、课本P77活动

  1955年1月发生强寒潮时,秦岭北侧的西安最低气温为-20.6℃,秦岭南侧的安康最低气温为-7.6℃。请你解释两地气温差异的形成原因?(由于秦岭的阻挡,冷空气的影响,在秦岭南侧减弱。)

  4、秦岭—淮河一线南北的差异

  秦岭—淮河一线南北的差异 (竞赛)

  秦岭—淮河一线南北的差异(拓展)

  综上所述: 秦岭与淮河是我国东部重要的地理界线。在它的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的生产生活习惯有显著的差异。(课本P77)

  三、四大地理区域 (课本P78活动)

  看一看下列山脉是哪些地区的分界线。并用线连接起来。

  阴山 第二阶梯与第三级阶梯

  太行山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

  秦岭 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

  课本P79活动根据课本阅读材料,用直线将下列地理事物合理地连接起来。

  沙漠广布

  东南半壁 农耕为主

  牧业为主

  西北半壁 人口众多

  四、课堂小结及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教案12

  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海陆分布图和海陆面积的比较示示意图,使学生了解全球海陆分布,记住海陆面积。

  通过阅读教材配备的各种地图特别是“大陆、半岛、岛屿示意图”,学会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并能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通过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了解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和基本观点,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方法、科学探究精神以及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

  通过挖掘教材中开放性的可供讨论的话题,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求异思维。

  教学建议

  关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教材分析

  本节是从地球和地图知识引入世界的`陆地和海洋的。因为有了地球知识的和图知识,教材配备了14张各种类型图,设计了多个从图中直接读取 地理信息的环节。

  本节主要讲述三部分内容:世界的海陆概况,七大洲和四大洋,以及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其中,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是本节的重点内容。

  “大洲和大洋”部分,是对海陆分布内容的具体化。课本用了“七大洲”、“四大洋”两个标题,出现的 地理概念和地名比较多,大多数是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的,或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的,如大陆和大洲、海和洋概念,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等,可作为学生的已有知识。但从读图的意义上,如何使学生在图中能直接概括描述“大陆、半岛、岛屿和海洋、海峡的特点,是新的 教学任务。

  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分布上,有以下几个环节,1。七大洲、四大洋的相对位置,即哪个大洲面临哪些大洋?哪个大洋被那些大洲包围。2。大洲之间的关系,相连的大洲(大陆)、大洲间的分界(山脉、河流、运河、海峡)3。各大洲的轮廓、面积和分布的对比。

  关于“七大洲、四大洋”的教法建议

  对于七大洲三和四大洋部分,以读图为主:

  第一步:读图讲解:读“大陆、岛屿、半岛示意图”,让学生在初中地图册上的“世界地形图”中找出实例加以区别。

  第二步:读“东、西半球图”,和“亚洲、欧洲、非洲的分界线图”掌握大洲的名称,位置和三条洲际分界线。

  第三步:读图比较:读“七大洲面积比较图”,让学生说出哪个洲的面积最大?哪个洲的面积最小?并按面积大小的顺序说出七大洲的名称。(可按以下顺口溜记忆:“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第四步:读“东、西半球图” 。读图讲解:找出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读图比较:比较四大洋的面积大小。指图讲解:在图上结合具体的洋、海、海峡,列表讲清它们的概念,并让学生在地图册上找出实例加以区别。

  关于“世界海陆分布”的教材分析

  “世界海陆分布”这一段主要讲述了以下两个内容:1、海陆面积的比例,即三分陆地,七分海洋(或陆地占29%,海洋占71%);2、海陆分布的大势,即陆地集中分布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这里应补充说明一点,无论是在北半球还是在南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关于“世界海陆分布”的教法建议

  本节教材配有14张分布图、示意图、比较图。在 教学中,应尽量使用地图、图表,增强直观性,便于学生记忆和掌握。由于图较多,设计问题不但要具体、明确,问题的难度要由浅到深,也要注意系统性、层次性。

  对于世界海陆分布:设计了三个环节,1.观察比较:对照“世界海陆分布图”和“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看看地球表面是陆地面积大,还是海洋面积大?海陆分布呈什么形势? 2。组织讨论:是“地球还是水球?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讨论, 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3.读图对比:在“南、北半球海陆分布图”上,看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哪个半球?图中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是海洋还是陆地?

  关于选学部分内容的教材分析

  第三部分为选学主要介绍了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这一内容安排在这儿,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紧接上面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说明了七大洲、四大洋这一海陆轮廊的形成原因;另一方面为第三节讲述地形变化、海陆变迁、地震和火山等知识打下基础。有关板块运动的内容比较抽象和概括,是 教学上的一个难点。为此课文首先介绍了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为讲述板块运动作了铺垫。

  教材安排了一段的阅读材料,介绍了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魏格纳原先德国的一为位年轻的气象学家。传说他从世界地图上发现大西洋两岸轮廓相似而得到启示,转向对大陆漂移的研究,并且坚持不懈,直至为此而献出生命。这段阅读材料蕴涵丰富的非智力因素,它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钻研问题的主动学习精神和为探索真理而百折不挠、勇于献身的精神,还可使学生受到地壳“活动论”这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 教育。

  关于选学部分的教法建议

  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选学)的内容,。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读故事,谈读后感,找证据,用魏格纳不畏艰难,不怕失败的精神,来学习他的学说,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培养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科学研究的方法。

  读图训练方面,可引导学生读三幅不同地质时期的海陆分布图,说出两亿年来南北美洲、非洲大洋洲、南极洲的位置有了些什么变化? 读图讲解:读“六大板块示意图”,讲解板块学说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读书:为什么海陆分布不是固定不变的,从板块学说的角度做出解释:

  (1)地球表层分成六大板块;

  (2)板块都处在不断地运动之中;

  (3)板块交界地带多火山、地震。

  关于“大洲和大洋”的 教学设计示例

  〈 教学重点〉

  1.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记住海洋面积比例。

  2.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样、海和海峡。

  3.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海廓和分布特征。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

  4.通过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形式进行科学史的 教育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 教学手段〉计算机课件、教材中的各种地图、示意图。

  〈 教学过程〉:

  (引课)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早已广被接受,但宇航员加加林在太空看到的地球却是一个蔚蓝色的美丽的星球。他说:“我们给地球起错了名字,它应叫做水球。”那么到底应该叫地球还是水球?先不要早下定论,还是看看地球的基本面貌以及海陆的分布。

  ( 板书) 第三章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大洲和大洋 海陆分布

  (学生活动).观察比较,对照“世界海陆分布图”和“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

  (总结 板书)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组织讨论:你认为是地球还是水球?两种说法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宇航员在太空看到地球是蔚蓝色的美丽星球,觉的地球更象水球。而人们生活在陆地上,过去以为海洋是陆地的边缘,甚至认为自己居住的地方就是陆地的中心,并未认识到海洋比陆地大。因此,起名地球。这反映了人们的认识的不断发展)

  (读图对比)在“南、北半球海陆分布图”上,看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哪个半球?图中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是海洋还是陆地?

  总结: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北极地区几乎是一片海洋,南极地区即是一块陆地,无论是在北半球还是在南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提问:我们仔细观察世界海陆分布图,就会发现地球表面的海洋是连成一片的,陆地呢?和海洋一样也是连续的吗?

  不是。陆地被海洋分割成许多块,有的是大陆、有的是岛屿、半岛。

  你能把他们区分出来吗?

  (学生活动)读图讲解:读“大陆、岛屿、半岛示意图”并让学生在初中地图册上的“世界地形图”中找出实例加以区别。

  (学生活动)读“东、西半球图”和“亚洲、欧洲、非洲的分界线图”

  看看地球上共分为哪几个大洲?并牢记七大洲的名称。并回答:

  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北美洲、南美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赤道横穿哪几个洲的大陆?哪几个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哪几个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南半球?(赤道横穿南美洲、非洲的大陆;欧洲、北美洲全部在北半球,非洲、亚洲大部分在北半球;南极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洲大部分在南半球。)

  (3)掌握下面几条洲际分界线

  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和大高加索山脉

  亚、非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南、北美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学生活动)读图比较:读“七大洲面积比较图”

  让学生说出哪个洲的面积最大?哪个洲的面积最小?并按面积大小的顺序说出七大洲的名称。(可按以下顺口溜记忆:“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总结 板书)七大洲: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我们总结了陆地有七大洲,各洲的大小、轮廓都是不同的。那么浩瀚的海洋呢?

  它被大陆分割了四大洋,下面通过读图了解它们的基本情况。

  (学生活动)读图讲解“东、西半球图” 读图比较“四大洋面积比较图”

  看看地球上的海洋被大陆分割成哪几个彼此相通的大洋,

  找出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比较四大洋的面积大小。

  (3)指图讲解:在图上结合具体的洋、海、海峡,讲清它们的概念,并让学生在地图册上找出实例加以区别。(洋,海洋的中心部 ;海,是洋的一部分,位于大洋边缘,面积较小,一般靠近大陆;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总结 板书)四大洋:大洋、海、海峡

  我们已了解了世界的海陆分布,即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轮廓和大小。那么这里有一个问题,地球表面的海陆轮廓是怎样

初中地理教案13

  一、 亚细亚和欧罗巴

  (1)洲名的由来

  1、 学生结合预习,讲述亚洲、欧洲洲名的由来

  2、 结合挂图,教师指出亚 欧大陆的位置并提问:亚欧两洲的洲界线是什么?引导学生在地图上说出

  (过渡)分析一个大洲,首先从分析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入手

  3、 分析讲述:地理位置包括其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4、 师生共同阅读“亚欧地形图,引导学生从经纬度位置来分析亚洲的地理位置。并突出从南北半球看、从东西半球的位置看亚洲的位置特征

  5、 引导学生从海陆位置说明亚洲的地理位置特征

  (2)亚洲的地理位置

  6、学生讨论完成P3活动题,讨论回答欧洲的地理位置特征,而后结合挂图强化

  6、 提问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认为怎样分析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特征

  [作业布置]

  见基础训练

  第 二 课 时

  [复习提问]学生上台,结合挂图说出亚欧两洲的地理位置特征

  二、 亚、欧两洲的地形

  (1) 亚洲的地形特征

  1、 结合P5活动向学生介绍分析地形特征的方法

  2、 师生共同阅读“亚洲地形图”,从四方面分析亚洲的地形特征

  A 读“亚洲地形图”,观察亚洲地形图上主要以哪两种颜色为主?各代表了什么地形?并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出亚洲的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的,帕米尔高原的位置

  B 观察提问:亚洲海拔最高的地方海拔有多少米以上?占地面积广不广?说明了从大洲看,亚洲的海拔高吗?

  C 引导学生计算青藏高原与西西伯利亚平原,珠穆朗玛峰与死海的高度差,得出结论:地势高低悬殊,地面起伏大)

  D 继续观察:亚洲的高原、山地主要分布在亚洲的哪个部位?平原又分布在哪里?这说明了亚洲的地势哪里高,哪里低?

  E 引导学生找到亚欧大陆东侧、东南侧的弧形岛屿,并设问:为什么亚欧大陆东部会形成如此多的岛屿和群岛呢?(联系板块构造学说理论说明)

  3、通过刚才的分析,由学生小结亚洲地形的特征,教师指导学生在书本上找重点

  3、 按上述思路,学生阅读欧洲地形图和P6活动1题的资料,讨论欧洲的地形特征,教师结合地图引导学生理解,并引导学生找出欧洲的主要平原:东欧平原、西欧平原、阿尔卑斯山的位置

  4、 教师板书小结欧洲的地形特征:

  (1) 平均海拔最低,仅340米

  (2) 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

  (3) 中部低平

  (4) 山地主要分布在南北两测

  5、 学生完成P6表格

  [作业布置]

  见填充图册

  第 三 课 时

  (复习提问)

  1、 分析一个大洲的地形特征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2、 欧洲的地形有何特征?亚洲的地形有何特征?

  三、 亚洲的气候

  (一)气候负责多样

  1、学生观察“亚洲地形图”,数一数亚洲有哪些气候类型?并设问:世界13种气候类型中,只有哪种气候类型在亚洲没有?由此说明了亚洲气候具有怎样的基本特点?(复杂多样)

  2、引导学生结合地图,从纬度位置、五带的位置、地形的角度让学生理解亚洲气候负责多样的原因:跨寒、温、热三带,且地形复杂多样

  设问:亚洲气候复杂多样可以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呢?(学生阅读P7-8文字,思考说明)

  (过渡)我们知道,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是气温和降水,因此,亚洲气候的复杂多样性可以从气温和降水的复杂性体现出来

  (5) 结合教材P7第二段文字,通过马来群岛与奥伊米亚康的气温对比,理解亚洲气温差别大

  (6) 设问:为什么亚洲的气温差别会这样大呢?(主要受纬度因素的影响,跨纬度广)

  (7) 展示世界雨极“乞拉朋齐”和西亚的无流国资料,说明亚洲的降水差异大,干湿差异显著

  (8) 讨论:为什么亚洲的降水差异会那么大?(主要受海陆位置、地形因素的影响,距海越远,降水越少)

  (二)大陆性强

  (9) 展示同纬度的亚洲齐齐哈尔与欧洲巴黎的降水资料,并分析;同纬度的巴黎和齐齐哈尔相比,冬季谁最冷?夏季谁最热?谁的气温年较差大?这说明了亚洲气候具有显著的大陆性特征

  (过渡)亚洲的气候不但具有显著的大陆性特征,而且季风气候显著

  (三)季风气候显著

  1、讲述季风的含义:指随季节变化而风向相反的风

  2、结合本地实际,提问:当地冬季吹什么风向的风?气候有什么特征?夏季吹什么风向的风?气候又有什么特征?

  (过渡)亚洲的季风气候是怎样形成的呢?

  1、 结合板图讲述风的形成过程及与气压、气温的关系

  2、 板画亚洲简图,理解亚洲冬季风和夏季风的成因

  3、 学生朗读P8阅读,进一步深化对亚洲季风的形成过程的认识,教师结合小黑板表格小结:

  发源地 风向 性质 对气候的影响

  冬季风 蒙古、西伯利亚 偏北 寒冷干燥 气温低,降水少

  夏季风 太平洋、印度洋 偏南 湿热多雨 带来大量降水

  4、 设问:亚洲之所以会形成典型的季风气候特征,和亚洲的什么地理位置分不开呢?

  (小结)我们通过对亚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对气候要素的影响,分析了亚洲气候的三个特点:气候复杂多样,大陆性强,季风气候显著。

  四、 欧洲的气候特征

  1、 引导学生阅读P7图1-7,回答:欧洲有哪些气候类型?有热带气候类型分布吗?得出欧洲气候的第一个特征:以温带气候为主

  2、 引导学生读图1-10,比较纬度相近的鹿特丹和赤塔,冬季谁的气温低?夏季谁的气温高?谁的年温差大?由此得出欧洲气候的第二个特征:海洋性特征显著

  (过渡)为什么欧洲气候具有明显的海洋性特征呢?

  3、 学生讨论完成P9活动4,教师结合欧洲地图从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地形因素说明。

  4、 引导学生在“亚欧气候分布图”上找出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分布地区,并提问:在欧洲地中海沿岸是什么气候类型?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各有什么气候特点?

  5、 指导学生结合P9活动5、6题分析判断各自的气候特征。

  6、 小结欧洲气候的第三大特征: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分布典型

  7、 学生讨论完成P9活动2、3题,进一步理解亚欧两洲的气候特征。

初中地理教案14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内容是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地球运动是地理环境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变化的基础,并影响到人类活动。一直以来,因其抽象、空间概念强,成为学习的难点。因此,教学时,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1.做好内容的取舍,把握好难度和深度,做到浅化,重现象描述,轻原理分析。

  2.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受。

  3.探究式教学贯穿始终,采用多媒体现代化手段帮助学生观察到大尺度的地球空间运动,理解地球运动与相应地理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用简单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3)用实例说明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动手演示,感知地球的运动,发展空间想象力。

  (2)在探究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过程中,掌握科学方法,也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明白任何地理现象都有成因,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人地关系观。

  (2)培养坚持真理、崇尚科学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运动规律。

  2.正确列举实例说明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三、教学方法与教具准备

  1.运用多媒体课件、地球仪等工具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立体、动态的空间概念。

  2.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体验,帮助学生将零散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3.学生自主学习、同桌合作学习、师生共同探究。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第一节中,我们认识了地球的形状,知道一些关于地球的数据。播放动画“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大家能解一下原因吗?

  学生回忆旧知回答。

  “温故而知新”,引入新课。

  地球自转有哪些特点呢?动画:地球的运动。

  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动画地球的运动,完成学案“学生自主学习(一)”表格。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让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有针对性地鼓励。

  展示学习成果:“学生自主学习(一)”

  让学生展示自我,提高学习兴趣。

  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产生的?

  ①若地球不自转会产生什么现象?

  ②若地球是一个透明的球体会产生什么现象?

  探究昼夜的形成:借助手电筒和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边演示边解说。

  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解决问题,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如果分别从北极和南极看,还能简单地说地球是自西向东转吗?教师动画点拨。

  表演者叙述,观察者完成“学生合作学习(一)”。

  了解我们是白天看NBA的原因,明白地理对生活是有用的。

  师生共同学有关时区的知识。

  和老师一起学习时区知识,并完成“师生共同探究(一)”中的空。

  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和意识。

  师生共同探究:怎么统一时间呢?

  和老师一起分析、学习完成学案“师生共同探究(一)”。

  分析问题能力,初步了解时区。

  教师以诗的形式小结地球自转。

  说说对该诗的理解

  活跃气氛,温习知识

  播放动画“走过四季”。

  观看动画。

  缓解气氛,感受四季之美

  和学生一起学“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知识。

  和老师一起学,并完成学案上“师生共同探究(二)”。

  生活体验,上升为理性认识,为后面“学生合作学习(二)”作为知识准备。

  组织学生分组探究,并给予指导。

  小组合作探究“太阳的公转”。

  合作探究能力。

  你学到了哪些地球公转的知识?用动画补充或强调。

  利用“学生合作学习(二)”展示学习成果。

  检验合作学习情况。

  了解科学史上的“天转还是地转“之争。

  阅读“是天转还是地转”。

  培养坚持真理,崇尚科学的精神。

  结合动画,和学生一起学习五带的划分。

  利用“师生共同学习(三)” 。

  展示学习成果:五带。

  太阳公转知识的延伸。

  延伸拓展

  思考并回答。

  检验学习情况。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和技能?有什么感想?

  总结反思。

  培养梳理知识、巩固知识能力。

  五、板书设计

  地球的运动

  1.自转:自西向东,时间24小时,昼夜更替、时间差异。

  2.公转:自西向东,时间一年,四季变化、五带。

初中地理教案15

  一、教学目标设计

  1.了解农业的主要部门、农业的重要性、我国农业分布的差异。

  2.学会用网络查阅资料,能够进行信息的分析与综合。3.培养识图能力。明确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增强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地理知识已有所了解,有一定的读图能力,在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其“自主-协作”的学习习惯。农业是很重要的生产部门,但要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农业分布情况,更重要的是要树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观念。

  重点:农业在我国地理分布上的差异。

  难点:理解农业分布差异的原因。

  三、教学模式

  这节课是基于局域网络下的“学”与“教”,上网查阅着力于培养学生自主协作学习和动手动脑的能力。教学过程中通过人机交互、生生交互、师生交互开展教学活动。《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如下。

  四、教法设计

  本节课利用网络,采取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动手动脑,实现知识的落实。

  五、教学过程设计

  授课程序教 师 活 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网络应用分析导课“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都和农业有关,说明自古以来,人们都非常重视农业。回忆。复述。创设情境,引起兴趣。新课探究(过渡:农业与我们有怎样的关系呢?板书课题)我们先来谈谈农业与我们的关系。

  (一)农业与我们〖明确〗我们的吃、穿、用都来自农业。什么是农业?农业的主要部门有哪些?发展农业有什么意义?(教师小结)学生阅读课文后举手回答。发挥学生的观察力,培养表达力。过渡:我国的农业是怎样分布的呢?

  (二)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1.我国的种植业分布在哪里?以种植什么作物为主?为什么这样分布,与什么有关系?2.畜牧业主要分布在哪里?畜牧业的分布与降水有怎样关系?我国有几大牧区?都有什么著名的畜牧品种?3.我国的林业主要分布在哪里?属于什么地形区?降水情况怎样?属于什么干湿地区?4.我国渔业是怎样分布的?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是哪里?(教师评价、小结)〖明确〗表现为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的差异。

  上网查询,把全班分成四个大组,每组查一个问题。师生互动。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合作、交流的精神。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把范围大的事物缩小化。创设视觉平台。分析我国的农业为什么这样分布。(师生互动共同完成)学生思考、回答。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反馈练习

  课本活动1(教师指导并评价) 学生读图分析、填图。训练读图能力。

  课本活动2(教师指导并评价)学生思考、分析、作答。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了解影响农业的因素除了气候、地形之外还有海拔。小结师生共同回顾。查漏补缺,重申重点,进行爱国教育课外作业设计十年后理想农村的图画。创设学生大胆设想的平台。

  六、板书设计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一)

  农业与我们 (二)

  农业的地区分布1.农业 1.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的分布

  2.农业的主要部门 2.分布特点

  3.农业的重要性

【初中地理教案15篇】相关文章:

初中地理说课稿11-11

初中地理教学总结11-12

初中地理教学计划05-04

初中地理教学计划15篇12-13

初中地理教学工作总结07-29

初中地理教师工作计划12-05

初中数学平行教案12-28

初中物理浮力教案12-28

初中数学函数教案01-03

初中物理运动的教案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