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数学教案

时间:2022-12-17 08:12:10 教案 我要投稿

初一数学教案1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一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一数学教案15篇

初一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立方根的概念,并能熟练地进行求一个数的立方根的运算;

  能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使学生形成估算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经历运用计算器探求数学规律的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教学难点

  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的大致范围。

  知识重点

  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的大致范围。

  对于计算器的使用,在教学中采用学生自己阅读计算器的说明书、自己操作练习来掌握用计算器进行开立方运算的方法,并让学生互相交流,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利用计算器不仅能给运算带来很大的方便,也给探求数量间的关系与变化带来方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能否通过阅读,掌握用计算器进行开立方运算的简单操作;能否利用计算器探究数量间的关系,从而寻找出数量的变化关系。

  使用计算器进行复杂运算,可以使学生学习的重点更好地集中到理解数学的本质上来,而估算也是一种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运算能力,在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中综合运用笔算、计算器和估算等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初一数学教案2

  多边形及其内角和

  知识点一:多边形的概念

  ⑴多边形定义:在平面内,由一些线段首位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________.

  如果一个多边形由n条线段组成,那么这个多边形叫做____________.(一个多边形由几条线段组成,就叫做几边形.)

  多边形的表示:用表示它的各顶点的大写字母来表示,表示多边形必须按顺序书写,可按顺时针或逆时针的顺序.如五边形ABCDE.

  ⑵多边形的边、顶点、内角和外角.

  多边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______________,多边形的边与它的邻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________________.

  ⑶多边形的对角线

  连接多边形的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___________________.画一个五边形ABCDE,并画出所有的对角线.知识点二:凸多边形与凹多边形在图(1)中,画出四边形ABCD的任何一条边所在的直线,整个图形都在这条直线的______,这样的四边形叫做凸四边形,这样的多边形称为凸多边形;而图(2)就不满足上述凸多边形的特征,因为我们画CD所在直线,整个多边形不都在这条直线的同一侧,我们称它为凹多边形,今后我们在习题、练习中提到的多边形都是______多边形.

  知识点二:正多边形

  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做_____________.

  探究多边形的对角线条数

  知识点三: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推导

  1、我们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为__________.

  2、我们还知道,正方形的四个角都等于____°,那么它的内角和为_____°,同样长方形的内角和也是______°.

  3、正方形和长方形都是特殊的四边形,其内角和为360度,那么一般的四边形的内角和为多少呢?

  4、画一个任意的四边形,用量角器量出它的四个内角,计算它们的和,与同伴交流你的结果.从中你得到什么结论?

  探究1:任意画一个四边形,量出它的4个内角,计算它们的和.再画几个四边形,?量一量、算一算.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能否利用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得出这个结论?结论:。

  探究2:从上面的问题,你能想出五边形和六边形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吗?观察图3,?请填空:

  (1)从五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_____条对角线,它们将五边形分为_____个三角形,五边形的内角和等于180°×______.

  (2)从六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_____条对角线,

  它们将六边形分为_____个三角形,六边形的内角和等于180°×______.探究3:一般地,怎样求n边形的内角和呢?请填空:

  从n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____条对角线,它们将n边形分为____个三角形,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180°×______.

  综上所述,你能得到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吗?设多边形的边数为n,则

  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______________.

  想一想:要得到多边形的内角和必需通过“___________定理”来完成,就是把一个多边形分成几个三角形.除利用对角线把多边形分成几个三角形外,还有其他的分法吗?你会用新的分法得到n边形的内角和公式吗?

  知识点四:多边形的外角和

  探究4:如图8,在六边形的每个顶点处各取一个外角,?这些外角的和叫做六边形的外角和.六边形的外角和等于多少?

  问题:如果将六边形换为n边形(n是大于等于3的整数),结果还相同吗?多边形的外角和定理:.理解与运用

  例1如果一个四边形的一组对角互补,那么另一组对角有什么关系?已知:四边形ABCD的∠A+∠C=180°.求:∠B与∠D的关系.

  自我检测:

  (一)、判断题.

  1.当多边形边数增加时,它的内角和也随着增加.()

  2.当多边形边数增加时.它的外角和也随着增加.()

  3.三角形的外角和与一多边形的外角和相等.()

  4.从n边形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出(n一2)条对角线,得到(n一2)个三角形.()

  5.四边形的四个内角至少有一个角不小于直角.()

  (二)、填空题.

  1.一个多边形的每一个外角都等于30°,则这个多边形为

  2.一个多边形的每个内角都等于135°,则这个多边形为

  3.内角和等于外角和的多边形是边形.

  4.内角和为1440°的多边形是

  5.若多边形内角和等于外角和的3倍,则这个多边形是边形.

  6.五边形的对角线有

  7.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为4320°,则它的边数为

  8.多边形每个内角都相等,内角和为720°,则它的每一个外角为

  9.四边形的∠A、∠B、∠C、∠D的外角之比为1:2:3:4,那么∠A:∠B:∠C:∠.

  10.四边形的四个内角中,直角最多有个,钝角最多有锐角最

  (三)解答题

  1、一个八边形每一个顶点可以引几条对角线?它共有多少条对角线?n边形呢?

  2、在每个内角都相等的多边形中,若一个外角是它相邻内角的则这个多边形是几边形?

  3、若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的比为7:2,求这个多边形的边数。

  4、一个多边形的每一个内角都等于其相等外角的

  5.一个多边形少一个内角的度数和为2300°.

  (1)求它的边数;(2)求少的那个内角的度数.

初一数学教案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方程算术解法与代数解法的区别。

  2.掌握:代数解法解简易方程。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代数解法解简易方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问题头脑不僵化,培养其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2.通过代数法解简易方程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渗透化“未知”为“已知”的化归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用新的方法解简易方程,使学生初步领略数学中的方法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注意教学中民主意识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体现。

  2.学生学法:识记→练习反馈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代数解法解简易方程。

  2.难点:解方程时准确把握两边都加上(或减去)、乘以(或除以)同一适当的数。

  3.疑点:代数解法解简易方程的依据。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创设情境,学生解决问题。教师介绍新的方法,学生反复练习。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出示投影1)

  引例:班上有37名同学,分成人数相等的两队进行拔河比赛,恰好余3人当裁判员,每个队有多少人?

  师:该问题如何解决呢?请同学们考虑好后写在练习本上.

  学生活动:解答问题,一个学生板演.

  师生共同订正,对照板演学生的做法,师问:有无不同解法?

  学生活动:回答问题,一个学生板演,其他学生比较两种解法.

  问;这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活动:积极思索,回答问题.(一是列算式的解法,二是列方程的解法).

  师:很好.为了叙述问题方便,我们分别把这两种解法叫做算术解法和代数解法.小学学过的应用题可用算术方法也可用代数方法解.有时算术方法简便,有时代数方法简便,但是随着学习的逐步展开,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复杂,使用代数解法的优越性将会体现的越来越充分,因此,在初中代数课上,将把方程的知识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来学习.当然,在开始学习方程时,还是要从简单的方程入手,即简易方程.引出课题.

  [板书]1.5简易方程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师:谈到方程,同学们并不陌生,你能说明什么叫方程吗?

  学生活动:踊跃举手,回答问题。

  [板书]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接问:你还知道关于方程的其他概念吗?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

  [板书] 方程的解;解方程

  追问:能再具体些吗?即什么叫方程的解?什么叫解方程?并举例说明.学生活动:互相讨论后回答.(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解方程,

  师:好!这是小学学的解方程的方法。在初中代数课上,我们要从另一角度来解,还以上边这个方程为例。

  [板书]

  学生活动:相互讨论达成共识(合理。因把x=5 代入方程3x+9=24 ,左边=右边,所以x=5是方程的解)

  【教法说明】先复习小学有关方程的几个概念和解法,再提代数解法,形成对比,使学生认识到同一问题可从不同角度去考虑,即培养了发散思维。正是因为认识问题的不同侧面,导致学生感到疑惑,这时让学生自己去检验新方法的合理性,不但可消除疑虑,而且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师:以前的方法只能解很简单的方程,而后者则可以解较复杂的方程,因此更为重要。为了更好的理解和熟悉这种解法,我们共同做例1。

  (三)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例1 解方程(x/2)-5=11

  问:你认为第一步方程两边应加上(或减去)什么数最合适?为什么?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师板书)

  问:你认为第二步方程两边应乘以(或除以)什么数最合适?为什么?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师板书)

  解:方程两边都加上5,得

  (x/2)-5+5=11+5

  x/2=16

  (x/2)*2=16*2

  x=32

  问:这个结果正确吗?请同学们自己检验.

  学生活动:练习本上检验并回答问题.(正确)

  师:这种新方法解方程时,第一步目的是什么?第二步目的是什么?从而确定出该加上(或减去)怎样的数,该乘以(或除以)怎样的数更合适.

  学生活动:回答这两个问题.

初一数学教案4

  1.1正数和负数

  教学目的: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正数和负数是怎样产生的。

  2.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

  3.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1.体会数学符号与对应的思想,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化方法。

  2.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师生合作,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负数,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活动:请两名同学分别记录一周的每天的最高气温,老师念,学生写: -5℃、3℃、2℃、-1℃、-6℃、7℃、4℃、

  比一比,怎样记录又快又简便!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这样的符号的地方很多,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带有特殊符号、表示具有实际意义的数-----正数和负数。

  二、新课:

  1.自然数的产生、分数的产生。

  2.章头图。问题见教材。让学生思考-3~3℃、净胜球数与排名顺序、±0.5、-9的意义。

  3、正数、负数的定义:

  2.判断下列各说法是否正确,错误的改正过来.

  (1)单项式-xy2的系数是0,次数是2.【-1、3】

  (2)单项式27a2的系数是2,次数是9.【√】22xny

  (3)单项式-的系数是-,次数是n+1.【√】 33

  3.请你写出系数为-1,含有x、y,次数为4的所有单项式.

  4.课本第56页练习1、2题.

  四、课堂小结

  1.什么叫单项式?举例说明.

  2.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是单项式吗?x是单项式吗?为什么?

  3.什么叫单项式的系数?什么叫单项式的次数?举例说明.

  五、作业布置

  1.课本第59页至第60页,习题

  2.1第1、2、8题.

初一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1,掌握相反数的概念,进一步理解数轴上的点与数的对应关系;

  2,通过归纳相反数在数轴上所表示的点的特征,培养归纳能力;

  3,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难点归纳相反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特征

  知识重点相反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问题1:请将下列4个数分成两类,并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分类

  4,-2,-5,+2

  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分法,只要能说出道理,都要难予鼓励,但教师要做适当的引导,逐渐得出5和-5,+2和-2分别归类是具有较特征的分法。

  (引导学生观察与原点的距离)

  思考结论:教科书第13页的思考

  再换2个类似的数试一试。

  归纳结论:教科书第13页的归纳。以开放的形式创设情境,以学生进行讨论,并培养分类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归纳能力,渗透数形思想

  深化主题提炼定义给出相反数的定义

  问题2:你怎样理解相反数定义中的“只有符号不同”和“互为”一词的含义?零的相反数是什么?为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归纳总结。

  规律:一般地,数a的相反数可以表示为-a

  思考:数轴上表示相反数的两个点和原点有什么关系?

  练一练:教科书第14页第一个练习体验对称的图形的特点,为相反数在数轴上的特征做准备。

  深化相反数的概念;“零的相反数是零”是相反数定义的一部分。

  强化互为相反数的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几何意义

  给出规律

  解决问题问题3:-(+5)和-(-5)分别表示什么意思?你能化简它们吗?

  学生交流。

  分别表示+5和-5的相反数是-5和+5

  练一练:教科书第14页第二个练习利用相反数的概念得出求一个数的相反数的方法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1,相反数的定义

  2,互为相反数的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特征

  3,怎样求一个数的相反数?怎样表示一个数的相反数?

  本课作业1,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3题

  2,选做题教师自行安排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相反数的概念使有理数的各个运算法则容易表述,也揭示了两个特殊数的特征.这两个特殊数在数量上具有相同的绝对值,它们的和为零,在数轴上表示时,离开原点的距离相等等性质均有广泛的应用.所以本教学设计围绕数量和几何意义展开,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2,教学引人以开放式的问题人手,培养学生的分类和发散思维的能力;把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观察它们的特征,在复习数轴知识的同时,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数与形的相互转化也能加深对相反数概念的理解;问题2能帮助学生准确把握相反数的概念;问题3实际上给出了求一个数的相反数的方法.

  3,本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观察归纳,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并给学生留有发挥的余地.

  课题:1.2.4绝对值

  教学目标1,掌握绝对值的概念,有理数大小比较法则.

  2,学会绝对值的计算,会比较两个或多个有理数的大小.

  3.体验数学的概念、法则来自于实际生活,渗透数形结合和分类思想.

  教学难点两个负数大小的比较

  知识重点绝对值的概念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星期天黄老师从学校出发,开车去游玩,她先向东行20千米,到朱家尖,下午她又向西行30千米,回到家中(学校、朱家尖、家在同一直线上),如果规定向东为正,①用有理数表示黄老师两次所行的路程;②如果汽车每公里耗油0.15升,计算这天汽车共耗油多少升?

  学生思考后,教师作如下说明:

  实际生活中有些问题只关注量的具体值,而与相反

  意义无关,即正负性无关,如汽车的耗油量我们只关心汽车行驶的距离和汽油的价格,而与行驶的方向无关;

  观察并思考:画一条数轴,原点表示学校,在数轴上画出表示朱家尖和黄老师家的点,观察图形,说出朱家尖黄老师家与学校的距离.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如下:

  数轴上表示数的点到原点的距离只与这个点离开原点的长度有关,而与它所表示的数的正负性无关;

  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记做|a|

  例如,上面的问题中|20|=20,|-10|=10显然,|0|=0这个例子中,第一问是相反意义的量,用正负

  数表示,后一问的解答则与符号没有关系,说明实际生活中有些问题,人们只需知道它们的具体数值,而并不关注它们所表示的意义.为引入绝对值概念做准备.并使学生体

  验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初一数学教案6

  一、学习与导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的意义,懂得数轴上表示相反数的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

  过程与方法:经历概念的生成、应用,体会相反数的意义,简化数的符号,学习观察、归纳、概括的策略与方法;

  情感态度:通过师生、生生合作学习,促进交流,激发兴趣。

  二、学程与导程活动:

  A、准备活动:

  1、师生游戏“唱反调”:我们知道在小学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就是负数。现在我说一个正数,你们给它添上“-”号说出来,我如果说一个负数,你们反过来说出对应的正数。+3、+1、-1/2、-18.4、0.75,学生很快说出-3、-1、1/2、18.4、-0.175。

  2、上述“唱反调”的两个数3与-3,1与-1,-1/2与1/2……,在数轴上对应的点的位置如何?可建议生择两组在数轴上表示以后作答(在原点两侧到原点的距离相等,真可谓从原点背道而驰“唱反调”)。

  提问:数轴上与原点距离是4的点有几个?这些点表示的数是多少?

  归纳:设a是一个正数,数轴上与原点距离是a的点有两个,分别在原点左右表示-a和a,我们说这两点关于原点对称。

  B、学习概念:

  1、像3和-3,1和-1,-1/2和1/2这样,只有负号不同的两个数给它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名称合适呢?生:互为相反数,师:很好,我们把上述只有负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oppositenumber)。也就是说3的相反数是-3,-3的相反数是3。可见:相反数是成对出现的,不能单独存在。

  一般地,a和-a互为相反数。“-a”可读成“a的相反数”。

  2、在数轴上看,表示相反数的两个点和原点有什么关系?(关于原点对称)

  3、从上述意义上看,你看如何规定0的相反数更为合理?

  商讨得:0的相反数仍是0,即0的相反数等于它本身。

  C、应用举例:

  1、两人一组,一人任说一个有理数,请同伴说出它的相反数。

  2、如果a=-a,那么表示数a的点在数轴上的什么位置?a=?(a=0)。

  3、在正数前面添上“-”号,就得到这个数的相反数,同样地,在任意一个数前面添上“-”号,新的数就表示原数的相反数,如:-(+5)=-5,-(-5)=5,-0=0。

  结合前面相反数意义的量的学习,还可赋予-(-5)怎样的意义,从而帮助自己理解-(-5)=5吗?

  4、化简下列各数P124练习,你愿意继续尝试化简下列各式吗?

  +(-2/3),-(-2/3),-(+2/3),+(+2/3)

  你能试着总结规律吗?(括号内外同号结果为正,括号内外异号结果为负)。

  5、若a=-5,则-a=;若-x=7,则x=。

  三、笔记与板书提纲:

  课题应用举例中的2

  活动引例应用举例中的4(学生练习),5

  概念

  四、练习与拓展选题:

  1、教科书P18/3;

  2、如图是正方形纸盒的侧面展示图,请你在正方形内分别填上6个不同的数,使折成正方体后相对的面上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写出满足条件的一种情形即可)。

初一数学教案7

  学习目标:

  理解多项式乘法法则,会利用法则进行简单的多项式乘法运算。

  学习重点:

  多项式乘法法则及其应用。

  学习难点:

  理解运算法则及其探索过程。

  一、课前训练:

  (1)-3a2b+2b2+3a2b-14b2 = ,(2)- = ;

  (3)3a2b2 ab3 = , (4) = ;

  (5)- = ,(6) = 。

  二、探索练习:

  (1)如图1大长方形,其面积用四个小长方形面积

  表示为: ;

  (2)大长方形的长为 ,宽为 ,要

  计算其面积就是 ,其中包含的

  运算为 。

  由上面的问题可发现:( )( )=

  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法则: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 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 。

  三.运用法则规范解题。

  四.巩固练习:

  3.计算:① ,

  4.计算:

  五.提高拓展练习:

  5.若 求m,n的值.

  6.已知 的结果中不含 项和 项,求m,n的值.

  7.计算(a+b+c)(c+d+e),你有什么发现?

  六.晚间训练:

  (7) 2a2(-a)4 + 2a45a2 (8)

  3、(1)观察:4×6=24

  14×16=224

  24×26=624

  34×36=1224

  你发现其中的规律吗?你能用代数式表示这一规律吗?

  (2)利用(1)中的规律计算124×126。

  4、如图,AB= ,P是线段AB上一点,分别以AP,BP为边作正方形。

  (1)设AP= ,求两个正方形的面积之和S;

  (2)当AP分别 时,比较S的大小。

初一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1,整理前两个学段学过的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知识,掌握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2,能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

  3,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

  知识重点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上课开始时,教师应通过具体的例子,简要说明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过的数,并由此请学生思考:生

  活中仅有这些“以前学过的数”够用了吗?下面的例子

  仅供参考。

  师:今天我们已经是七年级的学生了,我是你们的数学老师。下面我先向你们做一下自我介绍,我的名字是——,身高1。73米,体重58。5千克,今年40岁。我们的班级是七(13)班,有60个同学,其中男同学有22个,占全班总人数的37%…

  问题1:老师刚才的介绍中出现了几个数?分别是什么?你能将这些数按以前学过的数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吗?

  学生活动:思考,交流

  师:以前学过的数,实际上主要有两大类,分别是整数和分数(包括小数)。

  问题2: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

  请同学们看书(观察本节前面的几幅图中用到了什么数,让学生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并思考讨论,然后进行交流。

  (也可以出示气象预报中的气温图,地图中表示地形高低地形图,工资卡中存取钱的记录页面等)

  学生交流后,教师归纳:以前学过的数已经不够用了,有时候需要一种前面带有“—”的新数。先回顾小学里学过的数的类型,归纳出我们已经学了整数和分数,然后,举一些实际生活中共有相反意义的量,说明为了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我们需要引入负数,这样做强调了数学的严

  密性,但对于学生来说,更多

  地感到了数学的枯燥乏味为了既复习小学里学过的数,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所以创设如下的问题情境,以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

  这个问题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自己看书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都应予以重视。

  以上的情境和实例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实例,使学生获取大量的感性材料,为正确建立相反意义的量奠定基础。

  分析问题

  探究新知问题3:前面带有“一”号的新数我们应怎样命名它呢?为什么要引人负数呢?通常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正数和负数分别表示怎样的量呢?

  这些问题都必须要求学生理解。

  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出示这些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看书自学,然后师生交流。

  这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正数和负数的表示。

  强调: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相反意义的量包含两个要素:一是它们的意义相反,如向东与向西,收人与支出;二是它们都是数量,而且是同类的量。这些问题是这节课的主要知识,教师要清楚地向学生说明,并且要注意语言的准确与规范,要舍得花时间让学充分发表想法。

  举一反三思维拓展经过上面的讨论交流,学生对为什么要引人负数,对怎样用正数和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有了初步的理解,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举出实际生活中类似的例子,以加深对正数和负数概念的理解,并开拓思维。

  问题4:请同学们举出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例子。

  问题5:你是怎样理解“正整数”“负整数,,’’正分数”和“负分数”的呢?请举例说明。

  能否举出例子是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体现,也能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引负数的必要性

  课堂练习教科书第5页练习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围绕下面两点,以师生共同交流的方式进行:

  1,0由于实际问题中存在着相反意义的量,所以要引人负数,这样数的范围就扩大了;

  2,正数就是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或在其前面加“+”),负数就是在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

  本课作业教科书第7页习题1。1第1,2,4,5(第3题作为下节课的思考题。

  作业可设必做题和选做题,体现要求的层次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学习情境。本课是有理数的第一节课时。引人负数是数的范围的一次重要扩充,学生头脑中关于数的结构要做重大调整(其实是一次知识的顺应过程),而负数相对于以前的数,对学生来说显得更抽象,因此,这个概念并不是一下就能建立的为了接受这个新的数,就必须对原有的数的结构进行整理,引人币的举例就是这个目的

  负数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原有的数不够用了(不能正确简洁地表示数量),书本的例子

  或图片中出现的负数就是让学生去感受和体验这一点。使学生接受生活生产实际中确实

  存在着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多举几个这方面的例

  子,并且所举的例子又应该符合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当学生接受了这个事实后,引入负数(为了区分这两种相反意义的量)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这个教学设计突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理念,书本中的图片和例子都是生活生产中常见

  的事实,学生容易接受,所以应该让学生自己看书、学习,并且鼓励学生讨论交流,教师作适当引导就可以了。

初一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分析

  教育不只是一种简单的“告诉”。学生拥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水平和认知系统。当他们遇到一个新的待解决的问题情境时,他们会自觉而主动地从自己已有的知识架构和认知经验中摸索、收集、调动处理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三角形边的关系这一内容是新教材新增加的内容,并安排在第二学段。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在已经建立三角形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理解三角形的组成特征,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同时,也为以后学习三角形与四边形及其他多边形的联系与区别打下基础。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要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做数学”等过程,并注重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学有价值的数学。根据这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我认为设计这节课的理念是:活动参与、自主建构,联系生活、应用数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和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能用它解释一些生活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能力目标

  通过动手操作、小组验证,体验探索三角形边的关系的过程,培养猜测意识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情感目标

  经历探究、发现、验证“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过程,体验合作学习和数学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实验与探究

  教学难点

  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究过程。

  教学关键

  使学生理解三角形边的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三根小棒、三边关系试验报告单每组四根小棒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小组讨论

  课程类型

  学科课程

  教学过程

  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含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分配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我手上拿的是什么?(三角板)它是什么图形呢?(三角形)谁来说说什么是三角形?怎样理解这个“围”字(端点首尾相连)。同学们还知道三角形的哪些知识?关于三角形的知识还有很多,我们继续往下看。

  复习旧的知识,使新旧知识之间有很好的连接

  2分钟

  二、动手操作,发现问题

  师:老师这里有三根小棒,分别长3、5、10厘米,这3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什么图形?

  生:三角形。

  师:谁愿意上来围一围?围的时候要注意小棒首尾相连。

  师:这三根小棒为什么围不成三角形呢?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板书课题)

  三、猜想验证,发现规律

  师:我们发现这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怎样做才能围成三角形呢?

  生:换一根小棒

  师:怎样换?同学们说的都是你们的猜想(课件演示猜想1)

  1、学法指导师:你们的这些猜想是否正确,三角形的三条边到底有什么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做实验来验证一下,现在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材料:3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小棒各一根一起试着围一围三角形。同学们亲自动手摆一摆,拼一拼,看看有什么结果。先看要求(大屏幕)操作要求:(1)、2人一组合作完成四种拼法(2)、围三角形时要注意首尾相连。(3)、完成后,填写好活动记录表准备交流

  2、动手操作,寻找规律(师巡视,并指导)

  3、交流汇报,探究规律。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汇报。小组上台展示,

  3厘米、8厘米、10厘米能

  3厘米、5厘米、10厘米不能3厘米、5厘米、8厘米不能5厘米、8厘米、10厘米能师:其它组有不同意见吗?

  师:仔细观察四种结果,有的围不成,而有的却能围成。这是为什么呢?先看不能围成三角形的每组小棒的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说说你能发现些什么?同桌讨论一下。能围成三角形的这几组小棒长度之间又有什么联系?

  三根小棒要围成三角形,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通过刚才的实验和分析,你发现三角形三条边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吗?先看不能围成三角形的这组情况,谁愿意说说3、5、10这三根小棒为什么不能围成三角形?

  生:

  师:其他同学赞同吗?谁再来说一说。

  师:我明白了,3厘米的边是不能和5厘米、10厘米的边围成三角形的`,因为这两条边之和小于第三条边。(板书3+4〈 8)你很会观察。

  (课件演示)师:再说3、5、8这三根,同学们有些争议,到底它们能不能围成三角形呢?不能,为什么?有谁愿意谈谈?

  生:3+5=8重合了不能

  师:是这样吗?(课件演示)请看大屏幕。

  师:真的是这样,通过演示现在明白这个同学的意思了吗?谁愿意再来说一说。

  师:通过以上的动手操作和探究分析,我们发现了当两边之和小于、等于第三条边时,这3条边是围不成三角形的。

  师:那么怎样才能围成三角形呢?

  生:两条边加起来要大于第三边就行了。

  师(板书):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师:我们来看看能围成三角形的这两组是不是这样的呢,3+8>10、8+5>10看起来是这样的。

  3)师:回头看不能围成的情况,也有3+8>4、4+8>3、3+8>5、5+8>3(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情况,怎么就不能围成三角形呢?

  生:有一种不符合就不行了

  师:看来只是其中的两条边之和大于第3条边是不完整的

  生1:加“任何”、“任意”

  生2:其他两边之和都大于第三条边。

  生3:无论哪两条边之和都要大于第三边。

  4、归纳小结

  师:看来只是其中的两条边之和大于第3条边是不完整的,

  师:这句话概括说就是: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板书:任意)师:是这样吗?再挑选一组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来验证:生:3+4>5、3+5>4、4+5>3,师:这个例子证明了你的想法是对的,这两个三角形的三边关系都是: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齐读)

  四、运用结论,加深理解

  师:我们已经知道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下面让我们来判断几道题目

  1、快速判断。

  3cm、5cm、() 4cm

  7cm、4cm、() 2cm

  6cm、3cm、() 1cm

  2cm、3cm、() 3cm

  师:为什么围不成?你是怎么判断的?

  2、出示P82例3图

  这是小明上学的路线图,同学们仔细看一看,他可以怎样走?

  3、这几条路中,哪条最近?这是为什么呢?

  老师在生活中还看到了这么一种现象:(课件演示)公园里有一条这样的路,路的两旁是草坪,为什么很多人都往草坪中间走?师: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你平时多观察、多动脑,你一定能成为数学的好朋友。

  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尝试找出问题的原因反复试验,加深同学的理解,猜想验证,发现其内在规律增强小组合作意识以及动手操作能力锻炼同学发言及表达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发现问题,尝试找出原因,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导,自主发现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运用练习,巩固学习的知识,加深印象

  3分钟5分钟7分钟3分钟5分钟10分钟5分钟

  板书设计

  三角形边的关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反思

  本节课巩固应用部分的三个环节,是从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出发,遵循从易到难的原则,分巩固性练习、应用性练习、拓展性练习三个层次。并与学生身边的生活例子相结合,既能体现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新理念,又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以上教学设计,以学生的学习心理为基础,通过简单的动手操作,创设有效的“数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通过引导学生大胆的猜想,积极的验证和合理的归纳,使学生学到新知识的同时,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的教学将会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在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等方面都将得到较好的发展。又通过摆图形,寻找数据间的关系;又通过数据的整理和分析,确定图形的存在性和图形具有的性质,使数形紧密结合,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同时对不同类型三角形都具有的共性归纳总结,渗透了数学的归纳思想。教学中始终以这一核心的思想为教学灵魂,时时渗透,处处体现。

初一数学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1.通过七巧板的制作,拼摆等活动,进一步丰富对平行,垂直及角等有关内容的认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能用适当的图形和语言表示自己的思考结果。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堂内容的重点是七巧板的制作和拼摆,难点是拼图所要表现的几何图形,对已学过的平行,垂直及角等有关内容的有机联系和语言表达。

  三、教学手段

  引导活动讨论

  引导:意在教师讲解七巧板的历史,七巧板制作的方法。

  活动:人人参与制作七巧板,拼摆七巧板的图案。

  讨论:对自己所拼摆的图形与同伴交流,与全班同学交流(利用多媒体工具)与老师进行交流。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五、教学过程

  1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先用多媒体显示各种已拼摆好的动物,交通工具,植物等等然后介绍它是由怎样的一副拼板拼摆而成的(不一定要七巧板)。紧接着就介绍七巧板的历史,制作方法,让学生制作一副七巧板,并涂上不同的颜色。

  2 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利用所做的七巧板拼出两个不同的图案,并与同伴交流,与全班同学交流,与老师交流。

  (1) 你的拼图用了什么形状的板?你想表现什么?

  (2) 在你的拼出的图案中,指出三组互相平行或垂直的线段,并将它们间的关系表示出来。

  (3) 在你拼出的图案中,找出一个锐角、一个直角、一个钝角,并将它们表示出来,它们分别是多少度。

  通过学生的展示,教师作适时的评价,树立榜样,培养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

  3 范例教学

  介绍老师制作的3副游戏板,并用多媒体显示十几种的拼摆图案,通过生动有趣的图案,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提出你还有材料吗?有信心凭自己的智慧制作一副游戏板吗?意在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想象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可由附近的同学四人小组制作完成)。

  4 反馈练习

  由四人小组制作的游戏板,拼摆二个不同图案,利用多媒体,展示给全体同学,用语言表示拼图所表现的内容,与所学的知识的联系,呈现平行,垂直及角的有关知识。

  5 归纳小结

  通过制作七巧板及游戏板进一步学会了画平行线段、垂线段、找线段中点的方法,通过拼摆丰富了对平行、垂直及角等有关内容的认识,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了空间观念和观察、分析、概括表达的能力。

  六、练习设计

  利用20cm20cm的硬纸板做一副游戏板,利用它拼出5个自己喜欢的图案,并把它画下来,布置教室的环境。

  七、板书设计

  4.7有趣的七巧板

  (一)知识回顾 (三)例题解析 (五)课堂小结

  (二)观察发现 (四)课堂练习 练习设计

初一数学教案11

  大家都听说过一句名言:“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大家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不知道没关系,大家记住下一句名言就好:“世界上不是缺少数学,而是缺少发现数学的眼睛——李老师语录”,那这个著名的李老师是谁呢?远在天边,近在眼前。不要太惊讶,想要签名的下课来找我就行。

  好,那我们接下来就用发现数学的眼睛来看一看,生活中常见的几何体都有哪些物体,分别是什么形状?水杯,篮球,冰激凌,金字塔,黑板擦。分别对应圆柱,球,圆锥,棱锥,棱柱。其中长方体,正方体是特殊的棱柱。

  好了,几何体我们都了解了,面对这些杂乱无章的几何体是不是感觉很乱,接下来我们就给几何体分分类:

  一、常见几何体分类

  1、 按照柱、锥、球分类

  圆柱

  柱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球 棱柱:三棱柱、四棱柱(长方体、正方体)、五棱柱。

  锥圆锥

  棱锥

  2、 按照有无顶点分类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3、 按照有无曲面分类

  二、棱柱(直)

  1、 基本概念

  (1) 棱:在棱柱中,任何相邻的两个面的交线叫做棱。

  (2) 侧棱:在棱柱中,相邻两个侧面的交线叫做侧棱。

  2、 特征

  (1) 棱柱的所有侧棱长相等。

  (2) 棱柱的上下底面完全相同且都是多边形。

  (3) 棱柱的侧面都是长方形。

  (4) n棱柱有两个底面,n个侧面,共(n+2)个面;3n条棱,n条侧棱;2n个顶点。

  3、 分类

  按照底面多边形的边数分类,底面几边形就是几棱柱。

  三、图形的构成元素

  点:线与线橡胶的地方就是点。

  1 线: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就是线。

  面:包围着体的是面。

  2、联系

  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展开与折叠

  一、正方体的展开图(11种)

  1-4-1型:(6种)

  2-3-1型(3种)

  2-2-2型(1种)

  3-3型(

  1种)

  二、正方体的折叠

  展开图中不出现一字型、田字形、凹字形,2-4型,若有此形状的展开图则折不成正方体。

  三、总结规律:

  一线不过四,

  田凹应弃之;

  相间、Z端是对面,

  间二、拐角邻面知。

  四、常见几何体的展开图

  三、截一个几何体

  一、正方体的截面

  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截出的面可能是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

  可能出现的:锐角三角型、等边、等腰三角形, 正方形、矩形、非矩形的平行四边形、 非等腰梯形、 等腰梯形、五边形、六边形、正六边形

  不可能出现: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直角梯形、正五边形、七边形或更多边形

  二、常见几何体截面

  四、从三个方向看物体的形状

  一、三视图

  物体的三视图指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

  主视图:从正面看到的图,叫做主视图。

  左视图:从左面看到的图,叫做左视图。

  俯视图:从上面看到的图,叫做俯视图。

  二、联系

  主俯长对正,主左高平齐,俯左宽相等。

  三、画法

  一看,二画,三查(尺寸,虚实)

初一数学教案12

  教学目的

  通过天平实验,让学生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归纳出方程的两种变形,并能利用它们将简单的方程变形以求出未知数的值。

  重点、难点

  1.重点:方程的两种变形。

  2.难点:由具体实例抽象出方程的两种变形。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列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列出的方程有的我们不会解,我们知道解方程就是把方程变形成x=a形式,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如何将方程变形。

  二、新授

  让我们先做个实验,拿出预先准备好的天平和若干砝码。

  测量一些物体的质量时,我们将它放在天干的左盘内,在右盘内放上砝码,当天平处于平衡状态时,显然两边的质量相等。

  如果我们在两盘内同时加入相同质量的砝码,这时天平仍然平衡,天平两边盘内同时拿去相同质量的砝码,天平仍然平衡。

  如果把天平看成一个方程,课本第4页上的图,你能从天平上砝码的变化联想到方程的变形吗?

  让同学们观察图(1)的左边的天平;天平的左盘内有一个大砝码和2个小砝码,右盘上有5个小砝码,天平平衡,表示左右两盘的质量相等。如果我们用x表示大砝码的质量,1表示小砝码的质量,那么可用方程x+2=5表示天平两盘内物体的质量关系。

  问:图(1)右边的天平内的砝码是怎样由左边天平变化而来的?它所表示的方程如何由方程x+2=5变形得到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方程两边都减去同一个数,方程的解不变。

  问:若把方程两边都加上同一个数,方程的解有没有变?如果把方程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呢?

  让同学们看图(2)。左天平两盘内的砝码的质量关系可用方程表示为3x=2x+2,右边的天平内的砝码是怎样由左边天平变化而来的?

  把天平两边都拿去2个大砝码,相当于把方程3x=2x+2两边都减去2x,得到的方程的解变化了吗?如果把方程两边都加上2x呢?

  由图(1)、(2)可归结为;

  方程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方程的解不变。

  让学生观察(3),由学生自己得出方程的第二个变形。

  即方程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方程的解不变:

  通过对方程进行适当的变形。可以求得方程的解。

  例1.解下列方程

  (1)x—5=7(2)4x=3x—4

  (1)解两边都加上5,x,x=7+5即x=12

  (2)两边都减去3x,x=3x—4—3x即x=—4

  请同学们分别将x=7+5与原方程x—5=7;x=3x—4—3,与原方程4x=3x—4比较,你发现了这些方程的变形。有什么共同特点?

  这就是说把方程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就相当于把方程中的某些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这样的变形叫做移项。

  注意:“移项’’是指将方程的某一项从等号的左边移到右边或从右边移到左边,移项时要先变号后移项。

  例2.解下列方程

  (1)—5x=2(2)x=

  这里的变形通常称为“将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

  以上两个例题都是对方程进行适当的变形,得到x=a的形式。

  练习:

  课本第6页练习1、2、3。

  练习中的第3题,即第2页中的方程①先让学生讨论、交流。

  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要他们说出每一步变形的根据,由他们自己得出采用哪种方法简便,体会方程的不同解法中所经历的转化思想,让学生自己体验成功的感觉。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7页,练习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天平实验,得出方程的两种变形:

  1.把方程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整式方程的解不变。

  2.把方程两边都乘以或除以(不等零)的同一个数,方程的解不变。第①种变形又叫移项,移项别忘了要先变号,注意移项与在方程的一边交换两项的位置有本质的区别。

  五、作业

  教科书第7—8页习题6.2.1第1、2、3。

初一数学教案13

  【教学内容】

  第二章 2.1 正数与负数 2.2 数轴

  【教学目标】

  1、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理解负数的意义。

  2、会把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能说出已知点所表示的数。

  3、了解数轴的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能画出数轴。

  4、会比较数轴上数的大小。

  【知识讲解】

  一、本讲主要学习内容

  1、负数的意义及表示 2、零的位置和地位

  3、有理数的分类 4、数轴概念及三要素

  5、数轴上数与点的对应关系 6、数轴上数的比较大小

  其中,负数的概念,数轴的概念及其三要素以及数轴上数的比较大小是重点。负数的意义是难点。

  下面概述一下这六点的主要内容

  1、负数的意义及表示

  把大于0的数叫正数如5,3,+3等。在正数前加上“-”号的数叫做负数如-5,-3,- 等。负数是表示相反意义的量,如:低于海平面-155米表示为-155m,亏损50元表示-50元。

  2、零的位置和地位

  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但它是自然数。它可以表示没有,也可以在数轴上分隔正数和分数,甚至可以表示始点,表示缺位,这将在下面详细介绍。

  3、有理数的分类

  正整数、零、负整数统称为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为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正整数

  整数 零 正有理数

  有理数 负整数 或 有理数 零

  分数 正分数 负有理数

  负分数

初一数学教案14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整理与复习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已学图形各面积公式,能灵活地应用多种方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有关平面图形面积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感受数学方法和思想的重要性及其应用的广泛性。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对数学学习的热爱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已学图形各面积公式,能灵活地应用多种方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有关平面图形面积的实际问题。

  难点:引导学生整理多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掌握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建构知识网络。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多边形纸模

  五、教学步骤与过程

  (一)导入复习

  师:同学们,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整理和复习有关这些多边形的面积的知识。

  板书课题:多边形面积计算复习课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复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⑴请大家回忆一下: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经过平移、旋转等方法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从而推导出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的。

  ⑵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每个公式的推导过程。

  六、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七、说一说,你学会了什么?从整理图中能看出各种图形之间的关系吗?

  七,作业布置:练习十九

  板书设计

  S=ah÷2

  S=abS=ah

  S=(a+b)h÷2

初一数学教案15

  7.3.1多边形

  [教学目标]

  1.了解多边形及有关概念,理解正多边形及其有关概念.

  2.区别凸多边形与凹多边形.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1)了解多边形及其有关概念,理解正多边形及其有关概念.

  (2)区别凸多边形和凹多边形.

  2.难点:

  多边形定义的准确理解.

  [教学过程]

  一、新课讲授

  投影:图形见课本P84图7.3一l.

  你能从投影里找出几个由一些线段围成的图形吗?

  上面三图中让同学边看、边议.

  在同学议论的基础上,老师给以总结,这些线段围成的图形有何特性?

  (1)它们在同一平面内.

  (2)它们是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几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

  这些图形中有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八边形,那么什么叫做多边形呢?

  提问:三角形的定义.

  你能仿照三角形的定义给多边形定义吗?

  1.在平面内,由一些线段首位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多边形.

  如果一个多边形由n条线段组成,那么这个多边形叫做n边形.(一个多边形由几条线段组成,就叫做几边形.)

  2.多边形的边、顶点、内角和外角.

  多边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内角,多边形的边与它的邻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外角.

  3.多边形的对角线

  连接多边形的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

  让学生画出五边形的所有对角线.

  4.凸多边形与凹多边形

  看投影:图形见课本P85.7.3—6.

  在图(1)中,画出四边形ABCD的任何一条边所在的直线,整个图形都在这条直线的同一侧,这样的四边形叫做凸四边形,这样的多边形称为凸多边形;而图(2)就不满足上述凸多边形的特征,因为我们画BD所在直线,整个多边形不都在这条直线的同一侧,我们称它为凹多边形,今后我们在习题、练习中提到的多边形都是凸多边形.

  5.正多边形

  由正方形的特征出发,得出正多边形的概念.

  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

  二、课堂练习

  课本P86练习1.2.

  三、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相关概念.

  四、课后作业

  课本P90第1题.

  备用题:

  一、判断题.

  1.由四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四边形.()

  2.由不在一直线上四条线段首尾次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四边形.()

  3.由不在一直线上四条线段首尾顺次接组成的图形,且其中任何一条线段所在的直线、使整个图形都在这直线的同一侧,叫做四边形.()

  4.在同一平面内,四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组成的图形叫四边形.()

  二、填空题.

  1.连接多边形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

  2.多边形的任何整个多边形都在这条直线的,这样的多边形叫凸多边形.

  3.各个角,各条边的多边形,叫正多边形.

  三、解答题.

  1.画出图(1)中的六边形ABCDEF的所有对角线.

  2.如图(2),O为四边形ABCD内一点,连接OA、OB、OC、OD可以得几个三角形?它与边数有何关系?

  3.如图(3),O在五边形ABCDE的AB上,连接OC、OD、OE,可以得到几个三角形?它与边数有何关系?

  4.如图(4),过A作六边形ABCDEF的对角线,可以得到几个三角形?它与边数有何关系?

【初一数学教案15篇】相关文章: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12-15

高一数学教案12-08

告别初一11-14

数学教案正比例的意义12-09

初一的日记08-30

初一那年_关于初一记事700字11-14

小班数学教案(汇编15篇)12-15

高一数学教案15篇12-13

幼儿园幼小衔接数学教案12-10

中班数学教案(集锦15篇)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