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比的认识教案

时间:2022-12-10 09:06:12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比的认识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比的认识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数学比的认识教案

小学数学比的认识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识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教学准备:

  要求学生到路边观察路标,教师制作一块路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教师提问:我们都学了哪些长度单位?

  学生回答后,让学生具体表示一下1毫米、1厘米、1分米及1米的长度。

  2、教师说明:我们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比较大的是米。你们还见过或听说过比米大的长度单位吗?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提到“千米”。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千米。

  教师出示例3的情境图。(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播放提前录制好的视频录像,录像中出现路牌标志)

  提出下面的问题:类似图中的情境你见过吗?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情预设:看到上面的情境图,学生一下子会调出已有的知识经验,他们会想到周围的路标。]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解释路标上的“21千米”和“23千米”是什么意思。

  教师指出:在计量比较长的路程的时候,通常用千米作单位,千米也叫做公里。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

  2、出示老师收集到的学校附近的路标,让学生理解、体会从某路口到当地某个标志性建筑的路程是多少千米的含义。

  3、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1)师:那么1千米的路程有多远呢?它与我们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米”有什么关系呢?

  同学们都喜欢上体育课,(教师出示学校操场的图片)学校操场的跑道一圈是400米(注:每个学校的跑道可能不相同,这里仅以400米为例说明大体教学思路,实际教学时,尽可能用学生身边的数据),算一算,跑几圈就是1000米?

  教师指出:1000米就可以用较大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就是千米。

  板书:1千米(公里)=1000米

  教师:同学们上学,有步行的,有骑自行车的,有坐公交车的,还有父母开车接送的。人步行每小时可以走5千米,骑自行车每小时可行15千米,坐公交车每小时可以行40千米。你们能估计一下从自己家到学校有多少千米吗?

  (2)实际感受1千米。

  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让学生仔细观察一下。并让学生按一般的步行速度实际走一走,所需时间大约是1分十几秒。(注:这个教学环节也可以放到课前进行)。然后告诉学生10个这样的长度就是1千米,一般步行12分左右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并让学生想象一下10个100米有多远。

  4、完成教科书第8页上的“做一做”。

  到校门口,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说一说(估)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外走1千米的活动,感受1千米的距离。(注:如果条件不允许,此题可以作为课外作业)

  5、教师出示教科书第22页的例5。

  3千米=( )米 5000米=( )千米

  教师放手让学生先独立填写,然后让学生在组内互相说说是怎样想的。

  通过学生回答,使学生明白:1千米是1000米,3千米是3个1000米,就是3000米;1000米是1千米,5000米是5个1000米,就是5千米。

  6、练一练。

  6000米=( )千米 4千米=( )米

  ( )米=7千米 9000米=( )千米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教学,教师没有平均使用力量,教学时把重点放在千米的认识上,长度单位间的变换由于学生基本上属于“教师不讲就会”的状态,所以教师花费的教学时间相对就少一些。]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第1、2题。

  第1题,是关于物体运动速度的练习,目的是让学生对常见物体运行速度有一定的认识。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再进行反馈。

  第2题,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

  2、练习二第3题。

  学生在教科书上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3、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老师家离学校大约有4千米的路程,如果让你选择,你会选择什么交通工具来学校?为什么?大概需要多少时间?

  (2)妈妈带小明坐长途汽车去看奶奶,途中要走308千米。他们早上8时出发,汽车平均每小时行80千米,中午12时能到达吗?

  四、课外拓展

  1、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每小时不能超过( )千米,磁悬浮列车每小时可行驶( )千米,地球绕太阳每秒运行( )千米。马拉松长跑比赛全程大约( )千米。(课后可在父母的帮助下到图书馆或网上查找这些资料。)

  2、写一篇数学日记:《我心目中的千米》

  [设计意图:教师在落实了教材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后,课末布置了学生课后实践调查活动,把学生带向了研究性学习的行为中,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环境。]

小学数学比的认识教案2

  一.教学内容:p2---4及相应的练习。

  二.教学目标:

  1.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使学生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帮助学生建立有关数的概念,掌握-系列的计数知识,从而培养

  3.突出我国四位一级的计数规律,鼓励学生在科学领域中研究与创新。

  三.重点难点

  1.计数单位以及各计数单位间的关系。

  2.数级,数位,计数单位的区别以及“位值”的理解。

  四.教具准备

  挂图,投影仪。

  创新点:注重以旧知带新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口答

  (1)一千里面有()个百,一万里面有()个千。

  (2)()个一百是一千,()个一千是一万。

  2.口述万以内的数位顺序

  5.自由读一读下面的话。

  P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

  6.我们已经学会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比

  万大的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亿以内数的认识。并进行板书

  (二)讲授新课

  1.教学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

  (1)观察板书:个、十、百、千、万,想一想:它们之间有什么规律?

  四人小组计论,再汇报。

  你能按这样的规律继续往下读呢?

  (2)教师拨算珠,让学生观察,思考能得出的规律是什么。

  根据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的规律自己数出:10个

  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lO个一百万是一千万,lO个-千万是一亿。

  (3)结合板书指出:个、十、百、千......等都是计数单位。

  (4)亿以内的计数单位有哪些呢?

  (5)从刚才数数的过程中,你发现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6)引导学生明确: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足10,即:十进关系。

  2.教学数位和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

  (1)引导学生观察计数单位之间是怎样排列的?

  (2)师生共同完成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重点提示亿位前面要加“...

  (3)分清数位与计数单位的联系和区别。

  引导学生明确个位上的计数单位是一,十位上的计数单位是十,......

  千万位上的计数单位是千万;几个一写在个位上,几个十写在十位上......

  几个千万写在千万位上。同一个数字,把它写在不同的数位上,它表示的计数单位就不同。

  (4)认识数位分级。

  为了便于读亿以内的数,我国沿用了四位一级的计数规律,即:从右

  起每四位为一级。个、十、百、干是个级,表示多少”个“;万、十万、百万、千万是万级,表示多少个”万“。

  看书质疑。

  问:本节课你学习了什么?

  (三)利用新知,解决问题。

  1.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万级的数位有哪些?

  (2)每相邻的两个单位间有什么关系?

  (3)说说万级中各个数位的计数单位。

  (4)有34560783中,各个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多少?

  2.课本p4页的做一做。

  3.判断题:

  (1)十个一千是一万。()

  (2)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

  (3)5050中这两个5表示的数值是一样的。()

  (四)课后延伸

  看书:p2---4

小学数学比的认识教案3

教学内容:p27倒数的认识,练习六全部习题。

  教材简析:这个内容是在分数乘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为后面学习分数除法作准备的。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注意突出倒数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它们具有互相依存的特点。

  教学要求:使学生认识倒数的概念,掌握求倒数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过程:

  一、用汉字作比喻引入

  1、师指出:我国汉字结构优美,有上下、左右结构,如果把杏字上下一颠倒成了什么字?呆把吴字一颠倒呢?(吞)一个数也可以倒过来变为另一个数,比如3/4倒过来呢?(4/3)1/7倒过来呢?(7/1也就是7)这叫做倒数,随即板书课题。

  2、提一个开放性的问题:看到这个课题,你们想到了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

  师生共同确定本节课的目标研究倒数的意义、方法和用处。

  二、新知探索:

  1、研究倒数的意义

  师:请大家看书p27第3行的结语:乘积等于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

  学生自学后,问:有没有疑问?

  师引导学生说出:倒数是对两个数来说的,它们是互相依存的。必须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而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

  2、学生自主举例,推敲方法:

  (1)师:下面,请大家各自举例加以说明。

  (2)学生先独立思考,再交流。

  (a、以真分数为例;如:5/8的倒数是8/5真分数的倒数是假分数。)

  (b、以假分数为例;8/5的倒数是5/8假分数的倒数是真分数。)

  (c、以带分数为例;带分数的倒数是真分数。)

  (d、以小数为例;分两种情况:纯小数和带小数,纯小数相当于真分数,带小数相当于假分数)

  (e、以整数为例;整数相当于分母是1的假分数)

  学生举例的过程同时将如何寻找倒数的方法也融入其中。

  3、讨论0、1的情况:

  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要求学生说出想的过程(因为1与1相乘得1,所以1的倒数是1。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不可能是1,所以0没有倒数。)

  4、总结方法:(除了0以外)你认为怎样可以很快求出一个数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看看书上是这样写的吗?(让学生体会到一种成就感,自己说的居然和书上的意思一样)

  三、反馈巩固:

  1、完成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重点问:8的倒数是几?

  2、练习六5(判断)

  3、补充判断:

  a、a是自然数,a的倒数是1/a。

小学数学比的认识教案4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课标小学数学二年级小学数学第4册万以内数的认识

  班级情况:

  我所任教的二年级1班共24人,其中女生10人。本班学生数学基础好,差生相对较少,对万以内的数已有大概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2、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3、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教学活动的成功与快乐。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和读写的规则。

  教学难点:

  使学生掌握多位数中间或末尾带零的数的读写法,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

  教学关键:

  要学生通过观察、感受、体验的方法来学习本单元的知识。

  课时安排:

  1000以内数的认识3课时

  10000以内数的认识3课时

  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2课时

  1、1000以内数的认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估算、数数(教材第67、68页及72页练习十五的'第6题。

  教学目标:

  1、学习1000以内的数,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

  2、会数1000以内的数。知道: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百是“一千”,认识计数单位“千”

  3、培养估算数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数感,培养学生与人交流、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

  1、正确数千以内的数,掌握十进制关系。

  2、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的数法。

  教学准备:

  课件:小木块、计数器等。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电脑显示召开运动会的场景图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说说正发生着什么事情。

  2、请学生思考,根据画面你能想到哪些问题?

  师:要知道这个体育馆中大约能坐多少人,就要学习比较大约数。下面我们就来一起研究“1000以内的数”(板书:1000以内的数)

  (二)探究新知

  1、请学生拿出小木块一个一个地数,当数到10个一时问: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多少?(板书10个一是十)

  2、请同学们10个10个地数,当数到10个十时问:是多少?(板书:10个十是一百)

  请同学利益计数器,问:怎样表示10个十?

  3、如果要数的小正方体很多很多,就像体育馆里的人那么多,怎样数比较快呢?用你的学具试一试。

  请同学们汇报。针对“一百一百”地数问:为什么这样数?(比较快)问:10个一百是多少?板书:10个一百是一千。

  4、电脑显示前3个过程: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十);十个十个地数,10个十是(一百);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

  问:关于数数,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各小组讨论。

  小结:我们可以一个一个地数或者十个十个地数,一百一百地数,书较大数时要选择又快又准的办法。

  (三)课堂作业:

  1、数数。

  从一百就十一数到二百零一

  从九百八十七数到一千。

  要求:二人一组,一人数,一人听,交换进行。

  2、填空。

  (1)、10个一是()

  (2)、10个十是(),一百里有10个()

  (3)、10个百是(),一千是10个()

  3、教材第72页练习十五的第6题。

小学数学比的认识教案5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2.在实践活动中,学会积累与查找资料,继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进行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

  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提问: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常用的长度单位?

  学生互相比划并说说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

  2.出示:给下面的物体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铅笔长18( )

  一枚1元硬币厚约3( )

  学校跑道一圈长250( )

  课桌长约10( )

  3.课件出示教材第20页例1。

  提问:这是沪杭铁路,它的全长是180( )?

  追问:为什么沪杭铁路的长度要用千米作单位?

  4.举例:你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说过千米?

  5.教师出示教材第20页的图片:你知道每幅图片上的数字表示什么含义吗?

  说明: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作单位。千米可以用字母km表示。千米又叫公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千米。

  二、交流共享

  1.初步体验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1)师:1千米到底有多长,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课前的活动。(出示照片)

  我们学校的跑道从( )( )大约是100米,你怎么记住它的?

  明确:像这样的100米,我们走10次就是1000米,也就是1千米。(板书:1千米=1000米)

  教师指导学生读出这个算式时,要注意前面的数和后面的单位之间需停顿一下。

  提问:1千米里面有几个100米吗?(10个)

  追问:走100米你花了多长时间?如果让你走1000米要多长时间?走1000米的感受和100米的一样吗?

  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由发言。

  (2)完成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组织交流,说说是怎样思考的。

  (3)提问:课前我们做过调查,我们学校的环形跑道一圈是多少米?几圈是1千米?

  学生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回答。

  回答预测

  ①一圈200米,5圈是1千米。

  ②一圈250米,4圈是1千米。

  ③一圈400米,2圈半是1千米。

  说一说:你感觉1千米长吗?自由交流。

  2.强化概念。

  引导思考:我们刚才感受到的1千米是个环形的,如果我们把1千米的跑道拉直,会有多长?想一想,从学校门口往南走到哪儿是1千米?向北?向东?向西呢?你可以选择一个熟悉的地方想象,现在脑海里想象从学校门口走到哪儿大约是100米,要走10个100米,该从学校门口走到哪儿?

  谈话: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从学校门口到哪儿是1千米,你能说一说从自己家到学校有1千米远吗?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图片并提问:小轿车、步行、动车、自行车每小时各行多少千米?

  学生练习并说说理由。

  追问:老师家离学校约有5千米的路程,如果你是老师,会选择什么交通工具去上班?请简述理由。

  2.完成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是怎样思考的。

  3.完成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第4题。

  引导学生看图,并说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第(1)题组织学生直接计算,第(2)题先让学生讨论,再组织交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小学数学比的认识教案6

  “倍”的认识是后面继续学习乘法和除法计算的基础,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好。本节复习课重点关注以下两个方面:

  1.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价值。

  在教学教材112页9题时,通过分析题意、独立解决、集体反馈几个步骤,让学生经历知识运用的过程,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世界的意识,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通过对“倍”的认识及相关问题的解决,促进学生乘法认知结构的优化。

  2.关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解决有关倍的问题时,经常会将“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相混淆,主要是因为对题意理解得不够透彻,所以在本节复习课中,选取了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让学生分析、理解,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意义,从而提高解决此类问题的能力。

  教师准备 PPT课件

  1.课件出示教材110页1题(5):飞机从北京飞往西安大约需要2小时,飞往乌鲁木齐的时间是飞往西安的2倍。北京飞往乌鲁木齐大约需要几小时?

  (1)引导学生回顾有关倍的知识。

  ①“倍”的意义: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就说这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意义: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

  ③“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意义:一个数中有几个相同的另一个数,这个数就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2)复习有关倍的问题的解题方法。

  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3)学生先独立解决问题,然后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通过对倍的知识的回顾和问题解决,使学生对“倍”有进一步的认识,明确“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意义及解题方法,为后面的练习作铺垫。

  2.结合教材习题,复习倍的认识的解题方法及二者之间的区别。

  (1)课件出示教材112页9题。

  4元16元 ()元 ()元

  ①笔袋的价钱是三角尺的几倍?

  ②一盒彩笔的价钱是三角尺的9倍。一盒彩笔多少钱?

  ③笔袋的价钱是钢笔的2倍。一支钢笔多少钱?

  (2)引导学生认真读题,分析三个问题各求的是什么?用什么方法解答?

  (第一个问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第二个问题是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第三个问题是已知一个数和这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求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

  (3)学生先独立解决问题,然后集体交流。

  [第一个问题:16÷4=4;第二个问题:4×9=36(元);第三个问题:16÷2=8(元)]

  (4)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讨论:解决这些问题时要注意什么?

  (要注意的问题:①倍不是单位名称,它是指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所以“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这样的问题不用写单位名称;②两个数相比较时,把标准数看作1份,另一个数里面有这样的几份,另一个数就是它的几倍)

  (5)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自主提出数学问题,并在小组内解答。

  (6)引导学生讨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有什么不同?

  (①意义不同;②计算方法不同;③“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有单位名称,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没有单位名称)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几道题的训练,旨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巩固“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解题方法和二者的区别,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奠定基础。

  ⊙拓展练习

  课件出示教材114页17题:兴华村前年只有16户使用天然气,去年使用天然气的户数是前年的4倍,今年使用天然气的又比去年增加了20户。今年使用天然气的一共有多少户?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2)寻找解题方法。

  (3)列式解答。

  16×4=64(户) 64+20=84(户)

  ⊙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倍的认识”,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114页思考题。

  板书设计

  倍的认识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区别:

  (1)意义不同;

  (2)计算方法不同;

  (3)“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有单位名称,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没有单位名称。

小学数学比的认识教案7

  一、 理念设计

  在教学中,应注重使学生探索现实世界中有关图形的问题;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的图形,应注重通过观察物体、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 教材、教学分析

  本课是在以前学过的基础上进行新授的,并且本单元要学的图形都是在学生已经直观认识这些几何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所以在教学时,应注重把握好旧知向新知的引渡,使学生能自然而然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射线,知道直线、射线和线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认识角。

  四、 教学流程

  ㈠、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出示动物百米赛跑图)你知道跑道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吗?

  生:线段。

  师:你会画线段吗?(指名板演)用什么画的?为什么要用直尺画呀?

  (此过程自然而然导入线段的特征,从而为后面要学的射线、直线作好准备)

  师:线段是直的,这是线段的什么呀?你还知道线段的哪些特征。

  生:有两个端点,无限长(可以量出长度)

  师:如果将线段的一端延长(或两端都延长)那会变成什么图形呢?

  ㈡ 、认识射线、直线。

  1、 自学课本第109页

  2、 比较线段、射线和直线,并从现实生活中举事例。

  师:它们各叫什么名字呀?它们又与线段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呢?

  学生回答。

  师:你能应用这个知识解释生活中或自然界中的射线吗?看谁说的多。

  生:手电筒的光线。

  生:探照灯射出的线。

  (这一环节让学生能把现实生活中的东西和数学知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能应用数学知识了解社会,并使学生知道数学来自社会,也能用于社会。)

  3、 做练一练第1题。

  ㈢、建立角的概念。

  4、 出示一点,引出两条射线,认识这个图形

  5、 学生动手画角,说出画法。

  6、 揭示角的概念及角的名称。

  师:这个点叫做角的什么?这两条射线呢?

  生:这个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角的边。

  7、 角的符号与比较。

  师:认识角的符号,它和我们学过的什么符号很相似呢?

  生:。

  师:一样吗?

  生:不一样。

  说明不同的地方,并注意区别。

  8、 通过操作,,引导学生找出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

  学生用准备的两个硬纸条做成的活动角,按住一个纸条不动,转动另一个纸条,可以出现各种形状、大小不同的角。

  师:怎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呢?

  学生得出:先使两个角的一边重合,再看另一边,哪个角的边在外面,哪个角就大,如果另一条边也重合,说明这两个角相等。

  ㈣ 、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你能说一说吗?

  ㈤、综合素质练习。

  9、 按要求画一条射线。

  10、 过两点画一条直线。

  11、 过一点画一角。

  12、 动手做一做,长方形剪一角,剩下几个角?

  13、 数一数右图中有几条线段;几条射线;几条直线?

  14、 用三根小棒摆三个角。

  (以上综合练习是通过学生的画、做、数、摆等各个方面进行的,让学生能培养各方面的能力。)

小学数学比的认识教案8

  教材分析及设计意图:

  《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让学生观察、估计、测量等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知道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

  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教学时应重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在实际测量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

  学生已经学过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并且掌握了测量物体的方法,教学时,安排了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和宽这一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引入长度单位毫米的必要性,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建立了已有知识和新知的联系。

  2、在层层深入中建立长度观念

  在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时,通过看一看、数一数、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画一画等活动,在直观-表象-抽象的思维过程中,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3、在测量中培养估测意识。

  估测是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学中,估测的活动贯穿教学活动之中,在实际测量长度前,都先让学生进行估测,并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估测方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和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 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师告诉学生: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

  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厘米=10毫米

  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

  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读准测量的精确刻度。

  ①电脑显示金箍棒图,分别是:1厘米(10毫米)、2厘米3毫米(23毫米)、

  3厘米6毫米(36毫米)、4厘米9毫米(49毫米)、1厘米4毫米(14毫米) ②在第二张图时提问:你怎么知道2厘米3毫米是23毫米?

  ③在第三张图时提问:你怎么这么快就读出来了?你是怎么读的?你怎么一眼就能看出是2厘米6毫米啊?(引出在尺子上的半厘米刻度线)

  追问:在尺子的相邻两条最长的刻度线中间都有一条略长的刻度线,你知道这表示什么吗?这样有什么好处?

  ④在第四张图时提问:4厘米9毫米你是怎么一眼看出来的?

  ⑤在第五张图时提问:没有了0刻度线,你是怎么知道它的长度的?

  3、估一估,量一量。

  ①估一估,哪根小棒最接近10厘米,量出它的实际长度。

  ②估一估最短的小棒长度,再测量。

  4、画线段。(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选一选。

  粉笔长75( )①厘米 ②毫米 ③米

  小红身高120( ) ①厘米 ②毫米 ③米

  6厘米5毫米=()毫米 ①11②65 ③30

  铁钉图 ①3厘米5厘米 ②5厘米5毫米③3厘米4毫米

  2、改一改。

  20xx年4月18日 星期二 天气:晴

  今天早晨,我从2毫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拿起了10 米 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忙吃完早饭上学去。来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拿出17厘米长的铅笔和8 米 厚的笔记本,认真做起笔记。 请学生把认为不恰当的地方进行改正。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请你用手势表示1毫米大约有多长。

  米不是最大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希望你们到书中或网上查查看。

小学数学比的认识教案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索等活动,经历图形从“体”移到“面”上去的过程,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精神及小组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动手、动口、动脑,激发学生认识图形的兴趣,使学生具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及安全意识,体会到平面图形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

  学情分析

  同学们在幼儿园已积累大量丰富感性经验,对于这四种平面图形,一点也不陌生。优越的家庭条件,完善的学校配套设施,给学生的学习创造了有利的前提条件,但学生对这四种平面图形的具体特征、本质所在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还不明确。为此,我认为:创设有趣味的情境活动,让学生动起来,在实际操作中解决本课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正确辨认四种平面图形。

  教学难点:

  体会这些图形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感知图形,正确辨认平面图形

  1、巧用资源,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感知。(课件演示安全标志,猜猜什么意思,及时渗透安全教育)

  2、进一步感知、揭示课题

  ①认一认。(借用上面标志,让学生说出图形名称,教师点击课件,删去标志的内容,出示平面图形,并出示相应的图形贴在黑板上,板书图形名称,板书课题:认识图形)

  ②记一记。通过同新朋友平面图形打招呼,加深对图形的印象。

  ③分一分。把图形归类,于此同时,强调分图形时,要有序进行,才不会漏选。

  ④理一理。引导学生说出各种平面图形的特点,并重点说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区别,各种三角形的相同之处。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一)观察发现,感知“面在体上”。

  1.找一找,说一说

  让学生在桌面上的积木中,找出平面图形,摸一摸、说一说摸到的感觉。

  2.看一看,想一想

  面跟体的关系(课件演示——面在体上及分离过程。演示过程引导学生说出:在长方体上能够找到长方形……)

  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1.启发引思

  通过观察发现这些图形的家都安在立体图形上,让学生想办法把平面图形的家从立体图形上搬到纸上。

  ①想一想:学生独立思考

  ②议一议:同桌交流

  ③说一说:有哪些好办法?

  ④看一看:你们想的办法和书上小朋友的一样吗?

  小结:同学们真聪明,想的办法比书上小朋友的还要多,真棒!

  2.动手操作,深化认知。

  ①谈话激趣:课本35页,小朋友们利用图形创造出美丽的图案,请同学们用刚才想的办法(描、印、折、画、摁)或其它的方法,小组合作,用这些平面图形创作出更有趣的画。

  ②小组汇报,展示作品

  教师展示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创作的作品,并进行点评。③师自创画。(在画的过程让学生猜老师要画的是什么图形,并小结图形特征,再数数老师的画,由哪些图形组成,它们各有几个。)

  3、体会生活中的平面图形

  平面图形不仅在立体图形的表面,在生活中,很多物体的表面上也能找到这些图形。像我们刚才的安全标志就有这些平面图形,教室里也有,请同学们找一找。

  四、习题设计

  1.游戏

  ①举一举:教师说出平面图形名称,学生根据要求举起图形。

  ②抢答:教师出示各种图形、学生抢答(说出图形名称)

  ③摸一摸,猜图形:让学生更进一步感知图形的特点,加深印象。

  教师拿出一些物体让学生闭上眼睛摸一摸,说说你摸到物体的面是什么图形,看谁最聪明,摸的准,猜的准。

  2.“连一连”。建立图形与名称的联系。

  把四种图形与对应的名称连起来。(学生先连一连,然后课件演示。)

  五、学习反思、品味收获

  你今天学习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在哪些方面你表现最出色?在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六、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1、在回家的路上或在家里找一找哪些物体上有我们今天学习的平面图形。

  2、同爸爸,妈妈玩图形游戏。

小学数学比的认识教案10

  教学内容人教版课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5页例3及做一做,练习一第3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会辩认地图上的方向(四个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运用所学的方位知识解决简单的路线问题的过程中,了解同一路线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情感与态度目标:进一步感受方位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方位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方位知识的意识。

  教学重点: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学难点:能运用所学的方位知识(四个方向),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具学具:把第5页例3的图,制成“人物”可以灵活摆放的教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出示第5页例3的图(删去图中的人物及话语)

  (1)谁能在图上指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说一说,体育场、电影院在少年宫的什么方向?

  (3)说一说,医院在商店的什么方向?商店在医院的什么方向?

  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别人向我们问路或我们向别人问路的问题,怎样描述行走的路线,才不会让人走错路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路线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感悟描述行走路线的方法

  (1)小明的妈妈生病住院了,他想到商店为妈妈买些东西。从医院出来后,向北走到第1个十字路口时(教师边用人物图片演示边讲述,最后把小明的人物图片放在医院旁的十字路口),不知道该怎么走了,你们能告诉他怎么走吗?

  (2)请一名学生描述行走路线,教师在图上根据他的描述移动小明的人物图片,当学生的描述不明确时,教师就故意走错,迫使学生调整描述的方法和语言,逐步让学生感悟到描述行走路线的方法,最后把小明放在商店的位置。

  (3)谁能再说一说小明从医院旁的十字路口到商店的行走路线?

  2.体会同一路线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走法

  (1)小明买完东西,准备回医院,他可以怎样走呢?……还有别的路线吗?

  (2)谁能把同学们说的路线在图上演示一下?仍然可以采用“根据描述演示的方式”,让学生领悟描述行走路线的方法。

  (3)如果你是小明,你会选择哪一条路线?为什么?

  3.学生自己提出路线问题自己解决路线问题

  (1)小明选择了沿原路返回的路线,途中遇到一位叔叔向他问路(教师边用人物图片演示边讲述,最后把小明和叔叔的人物图片放在例3的图中的位置),你们猜猜这位叔叔会怎么问?学生可能会猜:

  请问去电影院怎么走?

  请问去少年宫怎么走?

  请问去体育场怎么走?

  ……

  (2)同桌两个人合作,一人扮演叔叔问路,一人扮演小明回答,扮演叔叔的同学根据扮演小明的同学的回答,在图上演示行走路线。

  三、巩固练习。

  1.第5页做一做。

  (1)学生独立完成第(1)题,然后在图中画出小红从家到游泳馆的路线。

  (2)说一说,小红、小兰、小明上学的路线。

  (3)说一说,小红、小兰、小明放学的路线。

  (4)先男生提出问题女生解决问题,再女生提出问题男生解决问题。

  2.练习一第3题。

  (1)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

  (2)第(2)题,同桌互相提出问题互相解决问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学会了什么?描述路线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小学数学比的认识教案11

  教学内容:

  课本73-74页及练习十七中的部分练习。

  教学目标:

  1、认识11-20各数,能熟练地数11-20各数,会读会写,并知道这些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

  2、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3、培养学生初步“估”的意识。

  4、通过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准备:

  小棒、铅笔。

  教学过程:

  一、教学新知

  1、数数

  小朋友们,你们会数数吗?我们来一次数数比赛怎么样?老师先提出比赛要求,从1开始数,谁在相同的时间里数的数多谁就是数数小能手,比赛开始!

  学生在30秒内独立数数。

  让学生数1—20

  引导全班一起数11—20

  揭题:今天我们就主要来学习11—20这些数。

小学数学比的认识教案12

  教材分析:

  认识垂直是学生在低年级认识感知一部分几何图形的基础上,本课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与角、认识了平行的基础上教学的,垂直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时的特殊的位置关系,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教材提供的素材与教师组织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实例,让学生感悟知识,使学生建立直观与抽象能相互转化的有效思维,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为今后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后继知识奠定较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

  在教学中,如何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感知生活中的垂直的现象?如何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让学生发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并得出结论?实践中可以通过观察、讨论、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去感知、理解、发现和认识。从学生认知的角度让学生通过操作悟出互相垂直,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感悟相交与垂直。直接采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根据学生的认知过程,创设问题情景。通过多项活动参与实践,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理解相交与垂直的基本概念,掌握互相垂直、垂足、垂线等内容,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垂线段最短的知识要点,掌握作垂线的基本技能。

  (2)通过实践活动,领悟相交与垂直的内涵,建立相交与垂直的抽象概念。让学生感知、实践作垂线的方法。

  (3)在实践的过程中感知数学的趣味性,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就在自己的生活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和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的良好习惯,培养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和掌握垂直、垂线、距离等概念。

  教学难点:

  学会画垂线。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水彩笔,尺子,三角板,量角器,小棒,淡粉色的纸片,双面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探究问题的情景

  同学们,小明要从家到公路边去坐车,你能给他找一条最近的路吗?

  ●小明的家

  让学生自己作图,同时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说出所作线段为什么最短的理由,为探究问题创设情景。

  二、探究新知

  (一)活动中学习

  活动1、请同学们用最简单的线条把我们学校西边的十字路口表示出来。

  活动2、用两根小棒摆成不平行的图形。

  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摆出各种各样的图形。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摆出的图形,说说构成的是什么样的图形。从学生发现的问题中揭示课题:相交与垂直。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建立相交和互相垂直的概念。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不平行就要相交,相交的点叫做交点;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就互相垂直。相交的点叫做交点。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活动3、用一张纸折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线。

  学生通过折纸的过程,领悟什么样的两条线是互相垂直的线,并且用三角板的直角去检查是否构成直角。

  活动4、用三角板的直角去检查教室里哪些地方存在互相垂直的两条线。

  学生通过在自己的身边找到互相垂直的线,感受数学的趣味性,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活动5、让学生在自己所带的长方体或正方体中找互相垂直的线,并且找出有多少组。

  这是比较难的一个活动,但学生会有非常高的积极性,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有很多的发现。

小学数学比的认识教案13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一册第54~55页。

  教材简析

  "10的认识"是小学生认数的一个重点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0~9的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的编排与前面类似。教学内容包括数数量是10的物体,10的读、写,10以内数的顺序、大小比较,10的组成等知识。由于日常通用的计数法是十进制计数法,满十就要进1,所以10的组成特别重要,它是1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本节课通过让学生数、摆、写、比、分等实际操作认识10。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逆向思维,同时,配合课本主题图,有机渗透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教学目的

  l.能数出数量是10的物体的个数,知道1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2.会读、写10,掌握10的组成。

  3.学习按照一定顺序和从不同方向想问题的方法。结合主题图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10认识。

  教学难点:10的组成。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主题图、1~10的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课题

  1.电脑显示数字娃娃图,讲数字娃娃比大小的故事引出数字10。

  2.通过质疑方式提出学习目标。

  二、进行新课

  1.认识10。

  (1)出示主题图,指导学生看图数一数,抽象出数字10。图上有几个小朋友?有几个汽球?可以用几来表示?

  (2)动手操作:从学具盒中数出数量是10的任意一种学具。

  (3)想一想,我们身体哪一部分的个数可以用10来表示?

  (4)电脑屏幕上出示10根小棒,直观展示数字10包含的意义。

  2.书写10。

  (1)老师示范在田字格内写10。

  (2)学生在田字格里写10。

  3.10以内数的顺序。

  (1)电脑显示拨珠过程:先拨了9颗,又添上1颗。

  问:现在是几颗珠?

  9添上几是10?

  10去掉1就是几?

  那么,10应该排在谁的后面?

  (2)按数的顺序,让学生把直尺上的数字填完整,然后,屏幕上的直尺图抽象成数轴图,再把数轴上的空白位置填上数。

  4.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1)比较10和9的大小。

  (2)观察直线上的数说一说,除了9小于10,还有哪些数小于10?比10小的数都排在10的哪边?排在10的右边还有很多数,它们比10怎么样?谁能说出一两个?

  5.区别10个和第10个。

  10可以表示10个物体的个数,还可以表示排列顺序中的第10,谁能说从左往右数,闪蓝光的珠子排第几?(电脑屏幕上第10颗珠子闪蓝光。)

  学生听口令,伸手指,亲自体会"10个"和"第10个"的区别。课间休息(活动一分时间)。

  6.10的组成和分解。

  (1)分小棒。

  用学习9的组成的方法来分小棒,学习10的组成,同桌合作,一个分,另一个记录。问学生:可以分几种?你是怎样分的?根据学生回答电脑显示:

  10 10 10 10 10

  /\ /\ /\ /\ /\

  9 1 8 2 7 3 6 4 5 5

  10 10 10 10

  /\ /\ /\ /\

  1 9 2 8 3 7 4 6

  (2)归纳记忆10的组成的方法。

  10的组成一共有几种?你用什么方法能很快地记住它呢?(引导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

  (3)强化记忆10的组成。

  请几个学生每人说一个10的组成,其他学生马上说出想到的另一个组成。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练习:把第55页组成填上,完成"做一做"的第2题。

  2.记组成。

  (1)击掌组成10:老师先拍,学生后拍,所拍次数要组成10。

  (2)说数组成10:老师说的数与学生说的数组成10。

  3.10的组成和分解的运用。

  小动物举行投圈比赛,每个小动物投10个圈,根据投中的圈数让学生抢答说出有几个没投中?

  四、游戏

  1.游戏。

  2.让学生。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五、聪明题练习

  今天,我们学习了10可以分成两个数,10能不能分成三个数?四个数?试一试。

  [板书设计]

  教学设想

  "10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了0~9各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小学生认数的一个重点内容,也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本节课知识点多、容量大,面对厌静好动的低龄儿童,我力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获取新知。

  1.开讲激趣,萌发学生求知欲望。

  以新颖的故事(数字娃娃比大小)创设情境、巧设疑问:10比9大吗?从而激起学生求知欲望,把学生带入积极思维的学习境地。

  2.重视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获取知识。

  本课教学设计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让学生通过数、摆、写、比、分等实际操作认识10,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首先通过观察主题图初步感知10,再通过动手摆数量是10的学具,进一步增加对10的感性认识,最后,在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后从中抽象出数10,培养学生从形象到抽象的思维能力。

  10的组成是本节课的重点,先让学生同桌协作探求10的各种分法,充分发挥学生动手能力、合作,再让学生观察每种组成左边和右边的数,分别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教会学生有序记忆的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获取新知的主动性。

  3.通过多媒体计算机的演示,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教学的难点。

  区别"10个"与"第10个"是本课难点,我借助多媒体屏幕演示:圈住的10颗珠与闪动的第10颗珠,使学生建立清晰表象,加以对比从中发现"10个"与"第10个"的不同点。另外,在本课的开始、学习10的含义,1o的书写及重点处都分别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刺激学生感官,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小学数学比的认识教案14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学过的一些立体图形的特征,掌握不同立体图形之间的异同.

  2.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过的立体图形的特征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1.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过的立体图形的特征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已经复习了平面图形的相关知识,从今天开始,复习立体图形的知识.这节课,复习立体图形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复习立体图形的基本特征.

  提问:我们学习过哪些立体图形?谁来拿出不同的立体形体,告诉大家各是什么名称.

  出示立体图形

  请你分别说一说每个立体图形的名称及各部分的名称.

  (圆锥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长方体)

  它们有什么特征呢?我们先来复习长方体的特征.

  (一)复习长方体的特征.【演示课件“立体图形的认识”】

  出示长方体:

  1.同学以组为单位一起回忆.

  a.长方体的特征.

  b.想一想你是从那几方面对长方体的特征进行总结的.

  (点、线、面)

  长方体

  顶点

  有八个顶点

  线

  有十二条棱,相对的四条棱的长度相等

  面

  有六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有相对的两个面都是正方形),每相对的两个面面积相等.

  2.教师总结:我们通过点、线、面三个方面对长方体的特征进行总结.

  (二)复习正方体的特征.【继续演示课件“立体图形的认识”】

  出示正方体:

  1.正方体有什么特征呢?它又是从那几方面进行总结的呢?

  2.教师完善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表.

  长方体

  正方体

  顶点

  有八个顶点

  有八个顶点

  线

  有十二条棱,相对的四条棱的长度相等

  有十二条棱,每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面

  有六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有相对的两个面都是正方形),每相对的两个面面积相等.

  有六个面都是正方形,并且每个面的面积都相等.

  3.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对比.

  共同讨论:

  (1)长方体与正方体有什么共同特征呢?

  (2)长方体与正方体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相同点:长方体与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不同点:

  a.“线”上的不同点:长方体的棱分别是相对的4条棱相等,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而正方体的12条棱全部相等,叫做正方体的棱长.

  b.“面”上的不同点:长方体至少有4个面是长方形,而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正方形.

  (3)长方体与正方体有什么关系?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三)复习圆柱体与圆锥体的特征.【继续演示课件“立体图形的认识”】

  出示圆柱体:

  1.请同学共同讨论圆柱体有什么特征?

  教师提问:

  (1)这两个底面有什么特点?(圆柱体的两个底面积相等)

  (2)侧面又有什么特点?(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或者是一个正方形)

  (3)底面与侧面又有什么联系?

  (当底面周长=圆柱体的高的时候,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正方形,当底面周长≠圆柱体的高的时候,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

  2.出示圆锥体:

  请同学共同回忆圆锥体的特点:

  教师提问:同底等高的圆锥体与圆柱体有什么关系?

  (四)分类,建立知识网络.

  我们所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体四个立体图形中你能够给他们进行分类吗?

  三、练习.

  1.填空:

  (1)一个长方体有 ( )条棱,相交于一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 )、( )、( ).

  (2)一个长方体有( )组长度相等的棱.

  (3)一个正方体有( )个顶点,( )条棱,( )个面.

  (4)正方体有( )个相等的面.

  (5)圆柱体有( )条高,圆锥体有( )条高.

  (6)圆柱体有( )个面,这些面中有( )个相等的面,它们分别是圆柱体的( )面与( )面.

  2.一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40厘米,其中长5厘米,宽3厘米,高是多少厘米?

  3.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5分米,如果把这样的两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多少米?

  4.一个圆锥体,底面周长和它的高相等,它的底面半径是3厘米,你知道和它同底等高的圆柱体的侧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吗?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立体图形的认识

  分类

  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体

  圆锥体

  特征

小学数学比的认识教案15

  课例类别:部分探究

  学习课目:数学

  学习年段:小学一年级

  学习时间: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使学生能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物体和图形,能够识别这几种物体和图形,初步理解相关概念的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学生的观察及操作,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操作实践能力。

  2、小组合作:搓、切、搭等,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合作意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让学生这样自由捏橡皮泥并展示作品等练习设计,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对数学知识日益浓厚的兴趣。

  二、学习资源

  1、多媒体动画:故事内容为机器人(带音乐)叮当来到了小朋友们的中间,还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篮礼物,想知道有些什么吗?赶快打开看看,你认识什么,就跟组里的小朋友说什么,每人都说说。

  2、各种物品的演示。

  3、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块。

  4、生活中的物品形状、举实例。

  (1)冰箱、洗衣机、彩电、柜子。

  (2)鞋盒、肥皂盒、酸奶盒、易拉罐、笔筒、乒乓球、皮球。

  三、学习实施方案

  ·学习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32、33页。

  ·组织形式:小组合作讨论。

  ·学习流程:创设情景—讨论探究—巩固拓展—实际应用。

  ·评价方法:目标评价、师生互评、小组讨论评议。

  ·教学重点:认识所学几何图形,并说它们的名称。

  ·教学难点:从生活中找出各种形状的物品说名称。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形状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生活用品及放置这些用品的用具,遮盖这些用品的用具(布或纸)。

  (2)学生每人准备一盒橡皮泥、积木一盒。

  ·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

  目标:从儿童喜爱的机器人叮当如上入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数学与课本数学知识的密切联系。

  过程:电脑出示动画(见学习资源)

  针对学生提出的生活中的 物品形状,说说是怎样分类的?

  2、探究释疑:

  目标:让学生 自主探究分类的方法。

  过程:

  (1)教师用电脑出示讨论题:

  a、说说你是怎样分类的?

  b、把你分的“形状相同的”每一类物品告诉大家,你觉得它们分别长的是什么样子?

  c、你是怎样感觉到的?

  (2)让学生按以上步骤在小组中讨论,教师巡视。

  (3)交流:

  探索的途径:指几生上台演示他们是怎样感知的,电脑再显其过程(学习资源)。

  (4)讨论与小结:

  a、说说在你身边哪些物体的形状是这样的?

  b、电脑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几何图形、名称。

  3、巩固与拓展:

  目标:利用电脑展示各种动态的练习使学生掌握认识所学几何图形,并培养学生的积极的创造情感和浓厚的兴趣。

  过程:

  (1)课本中的题改编:看图形,说名称。

  (2)数数制造叮当分别用了多少个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学生可以独立数,也可以自由组合数。

  (3)搭学具:

  活动:看看你们组的学具,并说说准备搭个什么?然后拿出自己的积木,分工合作完成。

  汇报:城堡、动物园、飞机、世贸大楼、航空的母舰……

  (4)转化:

  其实,在我们生活中经常见的见到一些组合图形。比如说棒棒糖吧,糖是球形、柄是圆柱形的。想想看,你能说出身边有哪些是这样的例子?

【小学数学比的认识教案】相关文章:

中班数学教案:认识梯形12-01

小学数学认识图形说课稿12-06

认识比教案12-06

认识竖的教案12-01

中班认识梯形教案12-09

认识比教案(15篇)12-09

认识比教案15篇12-09

认识元旦大班教案12-08

认识数字教案12-01

认识小学作文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