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时间:2022-11-28 16:55:54 教案 我要投稿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

  一、教材解读

  中国民居具有古老而独特的魅力,是中华文明的宝贵遗产,体现了民族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篇课文是写我国地方民居的说明文,介绍了特色鲜明的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

  客家民居

  客家民居是中国南方山区的建筑奇葩,它那独特的风格吸引了众多中外学者、游客甚至美国的军事专家。

  文章首先概括介绍客家民居特点、所在的位置和环境,以及在世界民居中的地位:其样式是“圆形围屋或土楼”,“点缀”说明地处偏僻的山区,“世界民居奇葩”是用比喻和比较来说明客家民居在世界民居中的地位。然后,课文详细介绍了客家民居突出的特点:营垒式的住宅及这样建造的原因和作用。作者用举例子、列数据、打比方等方法,具体生动地说明了营垒式住宅的建材、外观和整体布局等特点。紧接着写圆形围屋按八卦布局排列及其象征意义。最后写圆形围屋内部构造特点及体现出的民俗文化特征。

  二、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骚扰、偏僻、魅力、清风徐来、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秩序井然、遮天盖地、宏伟壮观、别致美观、蜂拥而至、安然无恙、崇山峻岭”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体会中华传统民居丰富的文化内涵。

  3.学习课文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三、教学案例

  教学片段

  一、整体感知课文,分组侧重研讨一种民居

  师:我国幅员辽阔,有56个民族,许多地方的民居都特色鲜明。课文为我们介绍了哪些民居?具有什么特色?请同学们把课文默读一遍,想想自己从中了解到了什么?

  生:我知道课文主要介绍了“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

  师:(板书:客家民居傣家竹楼)是的,课文主要给我们介绍了客家和傣族两个民族的民居。

  生:我觉得“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特点都非常鲜明,确实像题目写的一样──各具特色。

  师:这是我们读了课文的初步感受。接下来我们分成小组来学习。每个小组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选择一种民居深入地读一读,读完后再讨论讨论:这种民居有什么特点?然后做好汇报的准备。

  (学生分组读书、讨论,准备分工汇报。)

  二、交流“客家民居”的特点

  师:同学们都准备好了吗?哪一组先来给大家汇报?

  生1:我们小组重点阅读的是《客家民居》这个部分。我先来给大家谈谈我们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首先,我们找出了最能反映客家民居特点的语句;然后,我们深入阅读了这些语句,从中总结出了客家民居的特点;最后,我们还研究了客家民居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下面,我来说说我们勾画的语句。

  (1)这就是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

  (2)营垒式住宅。

  (3)墙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楼。

  (4)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

  (5)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

  (6)楼内房间大小一模一样,他们不分贫富、贵贱,每户人家平等地分到底层至高层各一间房。

  我汇报完了,请我们小组的其他同学接着汇报。

  生2:我们小组通过对上面这些语句的深入研究,发现了客家民居有这些特点:第一点,他们的房屋是“营垒式”的。我们刚才查了词典,“营垒”就是军营和它四周的围墙。第二点,他们房屋的排列方式很特别,我们平常见到的房子,是一排排并列在一起的,而客家人的房子,如橘瓣状排列,就是像橘子一样一瓣瓣地排列成一圈,这个形状书上的插图可以看得很清楚。第三点,他们土楼围成的圆形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我们刚才看了关于“八卦”的注释,但是我们还是不太明白“八卦布局”是什么样子的?老师能给我们讲讲吗?

  师:(拿出一张八卦布局图)同学们请看,这就是一张八卦布局图,它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

  生2:谢谢老师,我接着汇报。最后,我们发现客家民居的第四个特点,他们在分配房屋上非常平等,不分贫富与贵贱,每家人都能平等地分到底层至高层各一间房。这就是我们在合作学习中,总结出来的客家民居的特点。

  生3:我接着说。我们小组在阅读时,还发现了客家民居之所以有这些特点,是和他们生活的环境以及本民族文化分不开的。例如:

  第二自然段中讲到,“客家人是古代从中原繁盛的地区迁到南方的。他们的居住地大多在偏僻、边远的山区,为了防备盗匪的骚扰和当地人的排挤,便建造了营垒式住宅。”这就是居住的环境对客家人建筑风格的影响。

  还有第三自然段写到“客家先民崇尚圆形,认为圆是吉祥、幸福和安宁的象征”,第四自然段写到勤劳善良的客家先民在房屋的分配上,体现了他们团结、和睦、公正、公平的性格特点。我们觉得,正是生活的环境和特殊的民族文化,造就了客家先民如此独特的建筑风格。

  师:你们小组合作学习得非常认真和深入,对客家民居的特点了解得非常清楚,分工汇报也非常清晰。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值得大家学习。听了你们小组的介绍,我们感受到,走进客家民居,就真是走进了客家的历史与生活,走进了客家的传统文化!

  三、了解傣家竹楼的特点

  师:那么傣家竹楼有什么特点呢?哪一个小组来汇报?

  生4:我们小组经过读书和讨论,发现了傣家竹楼的三个特点。我先汇报第一个特点。请大家看第1自然段,傣家竹楼有“藏在竹林”的特点。

  生5:我汇报第二个特点。第2自然段告诉我们,傣家竹楼还有“傍水而居”的特点。主要是因为他们住在亚热带,竹楼有利于防酷热和湿气。

  生6:我汇报第三个特点。第3自然段告诉我们,傣家竹楼还有“树满寨,花满园”的特点。我们小组汇报完了。

  师:你们小组在汇报时把三个特点介绍得很清楚,谢谢你们。但是你们汇报的主要是傣家竹楼在环境方面的特点。竹楼本身有什么特点呢?谁来补充?

  生1:我来说说竹楼的整体结构吧。请大家看第3自然段后半部分,“每幢竹楼呈正方形,分上下两层,楼上住人,楼下关牲口、堆柴禾。竹楼由20至24根柱子支撑。”这里主要用了列数字的方法,让我们感受到傣家竹楼结构简单。还有“屋内横梁穿柱,有的横梁上雕刻着花纹。离地七八尺处铺楼板或竹篾,将楼房隔为两层。以前屋顶是用茅草编织的草排或木片覆盖,近年来大都改用瓦顶”,从中可以感受到傣家竹楼也有别致美观的特点。

  师:你着重介绍了傣家竹楼“结构简单,别致美观”的特点。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我来补充。竹楼本身的特点在第4自然段也写到了,“室内通风也很好,坐在室内,只觉清风徐来,花果飘香。”可见它还有“宽敞和通风很好”的特点。

  生:我还要补充。课文最后一段给我们介绍了傣家建造竹楼的风俗:一家盖房,全村帮忙。这体现了傣族人民的团结友好,也算是傣族盖房的一大特点。

  师:说得很有道理。这也是傣族文化的象征,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部分。

  四、比较两篇短文表达方法的异同

  师:通过两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自学汇报,我们对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有了整体的了解。那么这两篇短文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相同或者不同的地方呢?请同学们把两篇短文对照起来看看,仔细想想。

  (生默读,思考,批注。)

  生:我觉得两篇短文把民居的特点介绍得鲜明生动,我似乎亲眼看到了客家民居,亲自走进了傣家竹楼,就像课文题目一样,真是“各具特色的民居”呀!

  师:我们透过作者的描写,充分感受到了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各具特色”!

  生:我发现两篇短文都讲了民居的形成原因,但原因是不同的。客家人是为了防备盗匪的骚扰和当地人的排挤,所以形成了营垒式住宅;傣家人是为了防酷暑和湿气,所以建造了风格别致的傣家竹楼。

  师:是的,每一种特色的民居都有它形成的原因,我们在搜集资料的时候,除了注意民居的特点,也要留心它们的形成原因。

  生:两篇文章的开头也截然不同。客家民居一开始就说它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使我们想一口气读完,看看这是一朵怎样的“奇葩”。而傣家竹楼的开头“踏上傣家人居住的土地,你就走进了绿色的世界”,让我们仿佛跟随作者来到了傣家竹楼旁边,一起去慢慢感受它的特点。

  师:是啊,文章的开头方式不同,给读者的感受就不同。

  生:两篇短文都运用了很多说明方法,比如,列数字,打比方。

  生:我觉得两篇短文也都通过民居,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师:同学们理解得很深入。在习作中,我们也要善于学习和运用作者的表达方法,写出事物的鲜明特点。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

  教学要求:

  1、要求学生学会关注生活,创造生活,对自己的生活有更清晰的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诵读与积累成语,丰富文化知识。

  3、学好钢笔字,注意整体布局。

  4、练习口语交际,学习辩论。

  5、学写毛笔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1)教师创新情景:同学们想象自己走在街头,看到各种各样的招牌。

  (2)学生说说挂有这些招牌的商店各自的经营范围和特点。

  (3)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在看过的招牌中,你认为哪些是最有创意,最让人过目难忘,最能吸引顾客?

  2、教学第二部分

  (1)学生读题,明白皇浦东开的是超市。说说超市是什么性质的商业机构。

  (2)学生试着起店名。(互相讨论)

  (3)学生分组说出自己起的店名。(师生评议,要有意思、新颖)

  (4)指名学生说,并说出创意的来源。

  (5)师生小结。

  3、教学第三部分。

  (1)学生读题。(明确是给货物分类)

  (2)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货物可以分成几类,各类别的名称是什么。

  (3)学生分类,并填入题中。

  (4)小结。

  二、教学第二题(诵读与积累)

  1、诵读成语。

  (1)出示词语,请同学自由认读。

  (2)全班交流,教师范读,指导认准字音。

  (3)同座的同学讨论每条成语的大概意思。

  (4)学生练说这些成语的意思。

  (5)学生练习背诵。

  2、积累。

  (1)指名读。

  (2)集体练读。

  (3)集体齐背。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

  (1)指读题目,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要求学生朗读这段话,指明这段话选自《山谷中的谜底》。

  (3)引导学生观察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放在一行中的位置。

  (4)让学生说出哪些字不宜和其他字写成一样大小。

  (5)教师重点指导“弯曲、反弹、步”等字词的写法和整体布局。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

  (2)教师根据描红情况及时小结。

  (3)学生仿写。要求一气呵成,注意行款布局。

  3、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2)对写得不好的字,加以纠正并强化训练。

  二、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1、激趣导入:播放一段辩论录像。画面闪现法庭辩论镜头,国际事件辩论镜头,商务谈判辩论镜头,大、中、小学生辩论场景……

  2、揭示话题:在电视节目或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些辩论的场面。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辩论,开个“小小辩论会”。(板书:口语交际——小小辩论会)

  3、指导。

  (1)学生朗读怎样“辩论”。

  (2)学生选择辩题和正方、反方。

  (3)学生分组互相讨论。

  (4)讨论:辩论双方的观点各是什么?有什么欠缺?正确的结论应是什么?

  (5)学生上台演练,其他同学评价辩论的情况。

  (6)师生共同评议。

  4、拓展。

  (1)教师让学生课后设计辩题。

  (2)鼓励学生经常参加辩论。

  三、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审题。

  明确本次学写的字是:“屋、眉”。

  2、指导。

  (1)学生细心观察例字的写法以及在米字格中的位置。

  (2)教师边范写边讲解书写方法。

  (3)学生初练。教师及时指导。

  3、练习。

  (1)学生临摹,教师巡视,帮助写字有困难的学生。

  (2)再次练习两个字的写法。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予以纠正。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5个字,能正确读写本课新词。

  2、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了解课文论述的方法,学习用列举事例的方法表现文章的中心的写法。

  3、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知道做事不应该因小失大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通过五个具体事例进行论述的。

  教学难点:

  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板书”因小失大”这个词,提问: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因小失大”这个词蕴涵了怎样深刻的人生哲理呢?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因小失大》。(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正音正字。

  2、反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

  3、指读生字,并给生字组词。

  4、读一读本课的新词。

  5、思考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三、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自读自悟,然后讨论课文的思路,初步了解议论文的表达方式。

  四、作业

  熟读课文。

  写一写本课的词语。

  板书设计

  因小失大

  ︱

  不要为”哨子”花费太多

  ︱

  通过五个事例引出结论

  ︱

  不要因小失大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口语交际增长学生的见识,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增进学生间的互相了解。

  重点、难点:

  1、通过讲述故事,点评故事,表达自己的看法相结合,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对手”。

  2、引导从历史故事中得到启发,合作探究,感悟交流。

  教学准备

  搜集历史故事。

  课时安排

  1课时。

  主教案

  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读“口语交际”提示,明确要求。

  1、学生自读“口语交际”提示,明确要求。

  2、集体交流,明确交际要求。

  (1)讲述对手竞争的故事。

  (2)说说你欣赏的竞争对手是谁,并说明理由。

  (3)你怎样看待对手,与之怎样竞争?

  二、教师指导。

  1、教师示范讲一个对手的故事。

  2、学生讨论:说说自己对故事中竞争对手的认识。

  3、教师点拨。

  三、讨论交流。

  1、分组交流。

  2、推选出各组代表准备在全班交流。

  3、班内交流。

  四、课堂。

  通过口语交际,我们对竞争对手有了更深的认识,对手既是“敌人”,又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在与对手的竞争中不断地成熟进步,可以让我们善待对手,以宽阔的胸怀接纳对手。

  通过这次口语交际,你还有什么收获?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5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2.通过抓住重点句子,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时光匆匆,要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3.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并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4.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搜集并阅读朱自清的资料和他写得的其他散文。教师可向学生推荐《荷塘月色》《背影》《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散文。3.搜集关于珍惜时间的格言警句、诗词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在我国现代文学有一位的作家,他一生勤奋,笔耕不辍,给我们留下190多万字的作品;他一生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毛主席曾赞扬他是最有骨气的中国人。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2.课前搜集资料,你对朱自清先生有哪些了解。(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

  3.朱自清先生不仅是一位诗人、学者,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散文大师,他为我们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他的散文被称作“美文的典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赏读他24岁时写下的一篇散文《匆匆》。4.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感觉难读或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含义。⑴注意“涔、潸”的读音。⑵引导理解“徘徊、蒸融、挪移、头涔涔、泪潸潸、赤裸裸”等词语的含义。

  3.出示文中的叠词“匆匆、斜斜、默默、白白、茫茫然、轻轻悄悄”。读词后请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注意这些叠词的作用。

  4.指生朗读自己感觉难读或自己喜欢的句子。

  5.默读课文,思考:初读课文,你读懂些什么?有什么感受?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6.学生读书后全班交流初读后的感受。

  三、品读感悟,体会感情

  1.谈话过渡:作为一篇传世佳作,本文语言优美、文辞隽永,文中语句饱含哲理、耐人寻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匆匆》,走近朱自清,去欣赏、品味、感悟、思考这优美的语言。请大家默读课文,把你感受最深的或者特别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并在旁边标注上你的感受体会,一会儿进行交流。

  2.全班交流,先把自己标画下来的句子,读给大家,然后谈自己的感受或喜欢的原因。学生可能标画出以下句子,教师引导学生感悟的要点如下。

  ⑴学习体会第一自然段。

  ①“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这句话的理解要点:a.这是一个排比句,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把“燕子去了还来,杨柳枯了还青,桃花谢了还开”与时间流逝进行比较,写出了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特点。b.本段最后四个反问句,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留恋。4个问句,作者在问谁?可以理解为作者可能在问自己,也可能是在问你、问他,问我们所有的人;也可以理解为作者在用问句表达心里的疑惑,他或许并不想让谁回答,而是想以发问的方式告诉人们无论对谁时间都是一去不复返的,每个人都应该好好珍惜。c.理解四个追问时,可引导学生感受和体会作者写下这些文字时的心情?(惋惜、后悔、茫然、痛苦或无奈)在学生感悟后,要及时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融进去朗读课文。

  ②可适时补充台湾作家林清玄《与时间赛跑》一文中,父子俩的对话。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想一想,去年的你和现在的你一样吗?教师也可以适时谈谈自己的变化,以引发学生的共鸣。

  ③指导学生朗读:当你感受到了这些,你再读一读这一段,是不是有了新的感触呢?

  ⑵学习体会第二自然段。

  ①“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个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这句话的理解要点是:a.“八千多个日子”是指作者从1898年出生到写作本文的1922年,一共是24年,八千多个日子。b.这句话作者运用了比喻,把逝去的时间比作“针尖上的一滴水”,把“时间的流”比作“大海”,这样描写使本来无形的时间变得有形。c.“溜”“没有声音,没有影子”可以理解为时间无声无息的流逝,非常快。d.“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可以体会到作者面对逝去的日子,觉得自己光阴虚度而无所作为,不禁流泪落汗。由此可见作者是十分在意时间的,因为只有珍惜时间的人,才能感受到时间的无情流逝,才会觉得时间不够用,才会用一日一日的计算时间。

  ②指导朗读:a.要读出惋惜、留恋、自责之情。b.教师可适时范读,读后请学生评价,教师可联系自己的切身的感受指导学生读好本段。

  第二课时

  一、继续品读课文,体会感情

  1.学习体会第三自然段

  ⑴时光究竟是怎样从我们身边悄悄溜走的呢?

  学生以读代答――“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⑵体会写法:①作者使用了排比句,把时间拟人化“跨、飞、溜、闪”,写出了一天的时间是怎样很快的从身边“溜走”的。②作者通过生活具体的小事情“吃饭、洗手、睡觉、沉默”等,赋予时间以生命,十分生动具体的描写出了时间是怎样一点一滴在不知不觉中从我们身边流逝的。

  ⑶导读出时间流逝的匆匆和永不停息。

  (4)教师小结:作者抓住生活中的小事,赋予时间生命,把时间当作一个有生命的东西来写,才让我们感受到时间就在身边,而且来去匆匆。

  二、读写结合,学生练笔

  1.朱自清的时间步履匆匆,在洗手、吃饭的时候过去了。那么,同学们,你们的时间是怎样从你的身边一点一滴溜走的呢?请大家学着朱自清先生的写法,也抓住自己身边的小事,赋予时间生命,让我们感觉到时间是怎样从你的身边流逝的?看谁写的最有朱先生的风格。

  2.学生自由仿写练笔。

  3.学生写完后,朗读交流,师生及时评价。(过渡)面对“逃去如飞”的时光,作者不禁想到“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自己能做些什么,于是一连串的问题倾泻笔端。

  三、试答追问,延伸拓展

  1.学习体会文章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⑴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有几次追问?(六次)有几次做出了回答?(前两次)师生读书问答。

  ⑵引导学生试答文中后四次追问:你觉得怎样才算是留下些生命的痕迹?怎样的人生就是没有虚度,才算是没有白白的在这个世界上走一遭?可以举一个你佩服的人做例子来说明。引导学生既要谈伟人名人的事例,又要关注自己身边的普通人。

  ⑶出示朱自清资料,引导学生谈感受:你觉得朱自清先生有没有在这个世界上白白的走一遭?(联系朱自清写作本文时的年龄和一生的成就感受体会)

  四、交流名言警句,进一步懂得珍惜时间、珍惜生命

  1.古今中外,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不少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的名言警句。你知道哪些?

  2.教师出示自己搜集的名言警句,学生朗读。

  五、拓展思路,深化认识

  1.读书思考:文章第一自然段写到燕子去了还来,杨柳枯了还青,桃花谢了还开,可是燕子还是去年的燕子,杨柳还是去年的杨柳,桃花还是去年的桃花吗?(燕子已经不再是去年的燕子,杨柳也不再是去年的杨柳,桃花当然也不再是去年的桃花。对于世间万物来说,时光都是一样的公平,一样的一去不复返。)2.出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师生齐读这首诗,深化认识。

  附:1.林清玄《和时间赛跑》

  “什么是永远不会回来?”我问着。

  “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你的昨天过去,它就永远变成昨天,你不能再回到昨天。爸爸以前也和你一样小,现在也不能回到你这么小的童年了;有一天你会长大,你会像外祖母一样老;有一天你度过了你的时间,就永远不会回来了。”爸爸说。

  2.朱自清简介(略)

  3.珍惜时间的名句格言(略)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6

  教材简析:

  《马拉松的故事》讲述了雅典士兵菲地皮茨在马拉松战役中3次长途奔跑传递战争信息,因体力耗尽而牺牲的英雄事迹。人们为了纪念这个爱国英雄,将其奔跑的距离定为奥运会长跑比赛中的马拉松赛跑。故事传递了这样的思想:这个奥运会的比赛项目表现人类共同的心愿——对祖国的热爱、对和平的向往、对自由的追求。 设计理念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识字量不断增加,阅读理解能力不断提高,而且渐渐具备了在读中分析、概括,抽象、归纳的能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阅读,了解马拉松赛跑的由来,明白人们称这项运动的优胜者为“最伟大的运动员”的真实含义。

  3、深刻体会雅典英雄菲地皮茨的爱国精神。

  4、认识“役、讯、忡”3个生字,积累文中的成语和有启发意义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体会人们称马拉松运动优胜者为“最伟大的运动员”的原因。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马拉松赛跑图片或视频、古希腊地图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在体育比赛的田径项目中,有一个项目叫做马拉松赛跑。(出示马拉松赛跑的图片或视频)现在正在进行的,就是一场激烈的马拉松赛跑,你知道马拉松赛跑的距离是多远吗?你知道人们为什么称马拉松运动的优胜者为“最伟大的运动员”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了解马拉松赛跑背后的故事。(师板书课题:马拉松的故事)

  二、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 (课件出示要求) 自读要求

  2、自读课文,不会的字词查词典,适当做记录。

  3、边读边思考:课文的主人公是谁?主要讲了他的什么事?

  4、简单交流自读思考的问题。 谁来说一说,课文的主人公是谁?主要讲了他的什么事?

  通过学生的交流、补充,得出如下结果: 课文讲述了雅典士兵菲地皮茨在马拉松战役中3次长途奔跑传递战争信息,因体力耗尽而牺牲。人们为了纪念这个爱国者,将他奔跑的路程定为奥运会长跑比赛中的马拉松赛跑的距离。

  三、精读品味,自由交流

  1、默读全文,完成下面两题中1个题,要求边读边批注。

  (1)默读、填表: 菲地皮茨的奔跑〖奔跑的原因〖人物的表现〖内心的想法

  (2)菲地皮茨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

  2、全班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

  教师扣住描写菲地皮茨3次传递信息的句子,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联系实际深入思考,谈体会。

  菲地皮茨是一个有顽强毅力的人。

  文中相关的语句;

  ①“菲地皮茨以顽强的毅力,在两天之内,跑了150多千米到达斯巴达。”

  ②“无奈,菲地皮茨又不顾疲劳,夜以继日地跑回雅典转告这一消息。” 在学生谈看法时,老师相机点拨:一来一回就是300多千米,大大超过人的体力极限,是什么力量让他“夜以继日”?联系你的生活实际,在这种情况下你会想些什么,菲地皮茨又会想些什么?”

  是啊,正是维护民族尊严,保护自己祖国的神圣的使命感在支持着他,是顽强的意志,是对祖国的热爱在支持着他,让他奇迹般地完成了任务。你还觉得他是怎样的人?

  菲地皮茨是一个热爱祖国、向往和平的人。

  文中相关语句

  为了尽快把这振奋人心的喜讯报告给雅典城内忧心忡忡的居民,军队指挥官又派菲地皮茨到首都去报告喜讯。当抵达雅典时,他已筋疲力尽。面对盼望已久的人群,他竭尽全力高呼:“欢乐吧,我们胜利了!”

  从马拉松河谷到雅典城,只有42千米,“飞毛腿”菲地皮茨为什么会倒下?面对近在咫尺的人群,他怎么还要竭尽全力?他心里想的又是什么?这是一个怎样的人哪? 预设:菲地皮茨是在已经跑了300千米之后,又跑的42千米,所以才累倒的;面对近在咫尺的人群,还要竭尽全力高呼,说明他已经一点儿力气也没有了。菲地皮茨心里想的就是维护民族尊严,保卫祖国。他是一个为了保卫祖国而勇于献身的人。

  师生共情:为了让同胞更快听到胜利的喜讯,他不断加大奔跑的速度,使身体受到极大的损伤,他是在击败敌人的欢呼声中牺牲的,他是在——(生)完成了3次传递信息任务后牺牲的,他是在超越人体生理极限运动后牺牲的。在他的身上闪烁着热爱祖国、向往和平自由的光芒。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认识本课5个生字及文中出现的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德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课文,体会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题目“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2、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

  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选取了两方面的事例来写人,才能更全面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方法:

  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放一次风筝

  (实物)风筝一只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手拿风筝,问:“这是什么?”(板书:风筝),同学们,课前我们已经放飞过风筝,

  那么你在放风筝时的心里感受是怎样的?请说一说。

  2、师小结:听了大家的感受,似乎你们都觉得风筝挺好玩,然而作者对风筝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他的心中,风筝就是理想的象征(板书:14_

  理想的风筝)。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

  2、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3、交流所得。

  三、品读、探究。

  1、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再读揣摩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和自己提出的问题。

  2、组内交流,如意见不一致,展开讨论,教师深入某些小组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3、班上汇报。(同学之间互作补充、评价,师作适当点拨)

  (1)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因为刘老师爱放风筝,春天里的风筝勾起了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之间有什么关系?

  刘老师在课堂上,“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不知道要跳跃旋转多少次”。这是靠顽强的毅力给学生上课。

  刘老师课讲得好。他对学生充满了爱。

  刘老师课下喜欢放亲手制作的风筝。“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故意撒脱手”,“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这是一种对生活的强烈的热爱之情的流露。

  课上讲课和课下放风筝,都展示了刘老师意志的顽强和热爱生活、不懈追求的思想感情。

  (3)结尾句“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这句话既是对刘老师身残志坚的赞叹,又是在告诫我们:应该像刘老师那样热爱生活,不断地追求、创造生活。

  (4)题目“理想的风筝”有什么含义。

  文中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是他对生活无限热爱的标志,刘老师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风筝来寄托自己要在广阔天地间大有作为的理想。题目中“理想的风筝”是指刘老师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

  四、总结、扩展。

  1、挑选你最感动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

  2、谈谈对课文或对刘老师的印象。

  3、写法上的启示。(师作适当的补充。)

  五、课后延伸。

  1、(必做题)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词句。

  2、(选做题)以“我最xx的人”为题写一篇短文,并试着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

  板书设计:

  理想的风筝

  身残志坚

  热爱工作

  热爱生活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8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简介背景

  1.揭示课题。同学们,学完了安徒生著名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优秀的外国短篇小说《凡卡》。

  2.补充资料,了解背景。这篇课文的作者是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出示资料,默读思考:从这份资料中,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课件:

  契诃夫和他的作品简介

  契诃夫(1860—1904),俄国十九世纪著名作家,他的一生处于沙皇俄国最黑暗的统治时期,他的作品无情地揭露了沙皇俄国黑暗的社会现实。

  《凡卡》写于1886年,它反映了沙皇时代无数破产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他们深受剥削之苦,连儿童也不能幸免。《凡卡》这篇小说写得真实感人,也使我们从中看到旧俄时代穷苦人民的悲惨生活。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是分哪几个部分来写的?

  (课文主要写了凡卡写信给他的爷爷,告诉爷爷他在莫斯科鞋匠家里当学徒的生活很痛苦,想让爷爷接他回去。课文大致可以分成准备写信、写信、寄信三个部分。)

  2.交流初读课文时遇到的困难,扫除阅读障碍。

  ①读准读通外国名字。齐读,先把它们读正确,然后说说他们是故事中的什么角色。

  (课件出示:凡卡·茹科夫、阿里亚希涅、康司坦丁·玛卡里奇、日发略维夫、菲吉卡、阿辽娜、艾果尔、卡希旦卡。)

  ②理解生僻词语,了解多音字的字音、字义。如,“楦头”“摩平”。

  ③交流生字表中容易写错的字。

  如,“蘸”字是上下结构的字,不能写成左右结构。“撇”字的右边不能写成“宽敞”的“敞”等。

  三、品读信的内容,体会文章情感

  (一)初读信的内容,整体感知

  1.凡卡在莫斯科当学徒,过着怎样的生活?他为什么请求爷爷把他接回乡下?快速浏览课文,把信的内容标出来,看看是哪几个自然段?

  2.把信的内容连起来自由读一读,读后讨论,看看凡卡在信中都写了什么。

  (二)细读信的内容,感受凡卡的痛苦生活

  1.通过读信,你了解到凡卡在老板家过着怎样的生活。联系课文具体谈谈。

  2.学习第8自然段和第15自然段中写凡卡痛苦生活的部分,了解凡卡挨打、挨饿、睡不好觉的痛苦。

  ① 课件出示第8自然段,自由读,注意用红线标出的词语,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课件出示第8自然段,红线标出“揪、拖、揍、捞、直戳”等词语。)

  ②教师范读第8自然段写凡卡挨打的片段,要求学生边听边想,想象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③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④经常挨打还只是凡卡痛苦生活的一个方面。除了挨打,凡卡还经受了哪些痛苦呢?(挨饿、睡不好觉)

  ⑤小结:9岁的凡卡在老板家过的就是这样痛苦的生活:挨打、挨饿、整天干活还睡不好觉。没有自由,没有尊严,连做人的基本权利都没有。所以,凡卡才写信乞求爷爷赶快带他离开,逃离这种非人的生活。

  3.学习第8、10、15自然段中写凡卡乞求爷爷接他回家的部分,进一步感受凡卡的痛苦。

  ①他是怎样乞求爷爷的呢?找出凡卡乞求爷爷带他离开的段落和句子,读一读,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②指导朗读信中凡卡乞求爷爷带他离开的三段话。读出他内心的痛苦和绝望。

  4.自由朗读课文第11自然段,从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莫斯科是个很繁华热闹的城市。)

  5.既然莫斯科这么繁华热闹,凡卡为什么还要苦苦哀求爷爷带他回乡下呢?

  6.小结:现在我们读完了凡卡的信,知道凡卡在城里当学徒,挨打,挨饿,整天干活,睡不好觉,生活非常痛苦,所以他哀求爷爷把他带回乡下去。

  7.质疑:关于凡卡的信,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吗?(相机说明第10、11、12自然段引号的用法。)

  8.凡卡小小年纪就受尽了苦难,那么他的命运将会怎样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四、布置作业

  同学们课后把本课的生字组成词语抄写在作业本上。

  第 二 课 时

  一、感知凡卡的回忆,体会文章情感

  (一)回顾旧知识,默读“回忆”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谁来说说凡卡在信中都写了什么?

  2.课文除了凡卡的信,还写了什么呢?默读信以外的其他几个自然段,读完后互相讨论讨论。(还写了凡卡对乡下生活的回忆。)

  3.在课文中标出凡卡回忆乡下生活的段落。(第4、5、6自然段和第13、14自然段。)

  (二)再读“回忆”,感受快乐

  1.凡卡回忆了哪些往事?(回想起了爷爷在乡下守夜的情景、家乡美丽的夜景以及和爷爷一起砍圣诞树的情景。)

  2.凡卡是在什么情况下回忆起这些往事的?快速浏览课文,到课文中找找答案。(凡卡提笔给爷爷写信时就回忆起了爷爷在乡下守夜的情景,回忆起了家乡美丽的夜景。当他写到自己在城里当学徒的痛苦生活时,就又回想起了在乡下和爷爷一起砍圣诞树的快乐时光。)

  3.小结:课文就是这样,把凡卡给爷爷的信、以及他写信时对乡下生活的回忆,穿插起来写,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凡卡在城里的痛苦生活。

  4.凡卡在回忆这些往事时,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5.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了凡卡的快乐呢?再读一读写回忆的这些段落,画出表现凡卡快乐心情的句子,还可以在旁边写下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6.交流。

  ①指导朗读第6自然段,感受凡卡回忆家乡美景时的复杂心情。

  ②朗读第4自然段和第13自然段,感受凡卡和爷爷在一起时的自由和快乐。

  (三)再读“回忆”,感悟写法

  1.凡卡一边写着信,一边回忆着往事,让人感受到了凡卡回忆往事时的那份快乐。再仔细读读这几个自然段,想一想,凡卡在乡下的生活真的那么快乐吗?

  2.讨论交流。

  3.其实,凡卡在乡下也过着穷苦的生活,但他现在回忆起来为什么觉得那么快乐呢?

  4.小结:课文穿插着凡卡写信时对乡下生活的回忆,让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他在城里当学徒的悲惨生活。这部分穿插描写,对突出凡卡痛苦的心情,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结合课文插图,体会人物心情

  1.看课文中的插图,仔细观察画面,课文哪个自然段描写了画中的场景?指名读第2自然段。

  2.从这段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齐读第2自然段,体会凡卡当时的心境。

  4.课文什么地方还写到了凡卡的叹气呢?指名读第7自然段和第13自然段的两次叹气。

  5.一个九岁的孩子,按理说应该是无忧无虑的,凡卡却连声叹气。从这三次叹气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三、讨论故事结局,感受人物命运

  1.凡卡对爷爷充满了热切的期望,盼望爷爷早点接他离开这里。可是这一切,爷爷会知道吗?爷爷会把凡卡接回家吗?自由朗读凡卡写信封的那四个自然段,再跟同桌讨论讨论。

  2.交流讨论。

  ①因为凡卡在信封上没有写明具体地址,爷爷肯定收不到凡卡的信,肯定不会来接他。

  ②如果写清楚了地址,凡卡的生活就会改变吗?

  3.小结。不管哪一种可能,在沙皇俄国的黑暗年代,凡卡的悲惨命运都不可能改变。文章的每一个情节都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凡卡命运的悲惨。

  4.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故事的结尾给你什么感受?

  5.小结。这就是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笔下的《凡卡》。这个感人的故事,牵动着每一位读者的心。凡卡后来的命运到底会是怎样呢?文中最后的省略号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四、课外延伸,布置作业

  1.课文在凡卡熟睡并做着甜蜜的梦的时候结束了,这正是契诃夫的高明之处。但梦总是要醒的,凡卡睡醒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请你展开想象写一写。

  2.契诃夫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不仅为我们塑造了“凡卡”这样一个令人难忘的形象,还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同学们以后可以去读读他的其他作品。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老师引导下,发展学生的语言,能联系上下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小学老师的深深的感激之情,从而加深对“师恩难忘”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质疑

  1、谈话:“记得诗歌《爸爸的老师》吗?”(出示这一课文,齐声朗诵)是啊,无论多么伟大的任务,都从学习识字、学习简单的加法开始,都有启蒙老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一位作家写的,回忆了他的启蒙老师、

  2、板书课题:老师领进门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老师是谁?老师领谁进什么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交流课题提出的问题

  (随机形成板书:)领进

  田老师—————→(文学创作之门)

  刘绍棠

  2、“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介绍作者(课件)

  3、引入:同学们,田老师真厉害!真有本事!培养了一名大作家,田老师到底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当年上课时到底用了什么“绝招”使幼小的“我”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讲故事)

  三、研读课文田老师讲故事部分

  1、找到田老师把一首小诗编讲的故事部分(第5—10自然段),快速的轻轻读一读,想想,课文从哪些地方看出田老师是一位讲故事高手?

  2、交流:你觉得田老师讲故事的本事怎样?田老师编故事、讲故事真可以说是“天下一绝”!你能用课文中的三个成语来形容一下吗?(娓娓动听、身临其境、引人入胜)、

  3、还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来?交流出示句子、

  ①我听得入迷,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戛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三年级大学兄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

  组织讨论:

  A、问:这句话是围绕句子中哪个词语来写的?(入迷)“入迷”是什么意思?句中的哪些词语生动的表现了“我”入迷的样子?

  B、联系上下文想想“我”为什么会入迷?

  C、这句话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意思?(田老师讲故事娓娓动听、引人入深、身临其境;我喜欢听田老师讲的故事,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我被田老师的文学艺术吸引了,感染了,从此我爱上了文学,形成了从事文学的愿望、)

  ②小结过渡

  一首小诗就有了一个动人的故事,一个故事就是一粒文学的种子,播入我幼小的心田、

  出示句子:

  我在田老师门下受业四年,听到上千个故事,有如春雨点点入地、

  A、“门下受业”是什么意思?(跟老师学习)这是个什么句子?从那里看出的?(比喻)

  (明确这是个比喻句,重点词语是“春雨点点入地”)

  B、都是些什么故事?从动人的故事中读懂了什么?(田老师口才好,文笔好,想象力丰富、还教给我做人的道理、)

  C、小组讨论:田老师讲故事和“春雨点点入地”有什么联系?

  (田老师那上千个故事不仅把作者引入令人神往的境地,而且大大激发了他的想象力,激发了他编故事的欲望,这样也就把他领入了一扇文学创作之门、田老师的'教学方法真高明!)

  作者为什么要用“春雨”来比喻呢?闭上眼睛想象:当种子受到春雨的滋润会是怎样的情景?它会有怎样的感受?

  (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感受作者内心的舒畅、欣喜以及对田老师的感激之情、)

  个别朗读句子将作者的舒畅、欣喜、感激之情表达出来、

  D、田老师像“春雨入地”般的教育悄然无声地进入到了孩子的心田,这不禁让我们想到了一首古诗(出示)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真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田老师就是这样渐渐地把“我”领进文学创作之门的、

  四、研读课文感谢老师部分

  1、正因为这些,当我功名成就,衣锦还乡的时候,看到我阔别四十年老师,我还像小学生一样向老师鞠躬、来读一读(出示句子)

  2、师:回到现在,作者再次看到田老师的时候,又是怎样的心情?

  生:感激之情

  3、(师白):大作家深深感谢“老师领进门”,(指着课题)

  同学们,这个“门”指的是什么门?(文学的大门、文学殿堂的大门、田老师把“我”领进了文学殿堂的大门!田老师使幼小的“我”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文学的种子在“我”幼小的心田生根发芽了、)

  4、面对学生的深深感谢,田老师是怎样做的?

  老人家摇摇头,说:“这不过是无心插柳柳成阴啊!”(出示)

  (1)理解“无心插柳柳成阴”的意思、

  (学生交流后出示):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阴

  (2)田老师说的“这不过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罢了”反映了什么?

  ①田老师谦虚、

  ②当年只不过是讲讲故事而已,不必感谢、

  ③田老师当年并没有刻意要去培养一名未来的作家、

  ④“你的成功并不是我的功劳,而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

  这四种理解都正确,如果要选择一种最恰当、最符合老人家心意的理解,应该是哪一个?(第四个,在课题后板书:修行靠自身)

  齐读课题:老师领进门,修行靠自身

 5、出示,指名读: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终身难忘、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何理解?

  (①比喻人才的培养是百年大计;②形容培养人才不容易)

  “插柳之恩,终身难忘、”如何理解?

  (①老师对“我”的教育、培养,我不能忘记;②即使是小的恩情“我”也不能忘记)

  齐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终身难忘、

  这句话大家来读读,你读出了作者对田老师的什么感情?

  (培养一个人才要花费很多的心血,即使田老师谦虚地认为自己并没有特别为作者做过什么,但作者仍旧对老师当年的栽培深怀感激、)

  6、感情朗读

  ——当作者回忆起自己的老师讲述着那娓娓动听的故事时,他不禁感慨万千,情感流淌于笔端,写下这样一句话——(齐读最后一段)

  ——当作者回到家乡路遇恩师,感激之情涌上心头时,他深情地写下了这样的话语——(齐读最后一段)

  ——当作者功成名就,在文学上取得伟大的成就时,他还时时想起这句话——(齐读最后一段)

  真是“师恩难忘,难忘恩师”啊!(板书:插柳之恩,终身难忘)

  7、刘绍棠认为,田老师对自己的影响很大,所以一直以来在他的作品里有很赞美老师的话,让我们来轻轻吟诵吧——(大屏幕出示)(配乐《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

  四、小练笔:写几句表示祝福和赞美老师的话、

  几十年过去了,作者对他的恩师念念不忘、六年的小学生活,你肯定也有难忘的老师,请你写几句话向老师表示祝福或赞美、

  五、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真是师恩难忘啊!有一天,当你长大成人,面临选择自己职业的时候,你也许会发现正是由于当年的一位老师激发了你对于某一专业的兴趣才决定了你今天的选择、当然,有句话说得好,老师领进门,修行靠自身、走进门后,想开拓出一片更广阔的天地,还要靠自己不懈的努力!

  六、朗诵诗歌:感谢您,老师!

  板书设计

  领进

  田老师—————→文学创作之门)

  刘绍棠

  插终

  柳生

  之难

  恩忘

  上千个故事

  (口才好、文笔好、想象力丰富)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0

  教材简析

  本次习作的内容是写一次体育比赛。教材分提示语和插图两部分。提示语以问题入手,力图唤起学生对参加或观看体育比赛的记忆,并提出习作内容。然后从两方面提出习作的具体要求:一是要把运动员奋力拼搏的动作、表情、语言及观众热情助威的场面写出来;二是力求做到有点有面,详略得当。教材的学生正在进行乒乓球比赛的插图,是为引导学生回忆比赛时的场景而创设的情境。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参加体育比赛或观看体育比赛对学生来说,应该都是亲身经历过的事,有了亲身体验和感受后很易于捕捉到材料,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根据本班学情,本次习作使用两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按习作要求,选择表达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水平。

  教学目标

  1.通过写体育比赛,让学生热爱体育,近一步理解和内化体育。

  2.通过此次训练,让学生学会运用详略得当、点面结合的方法写清楚比赛经过,写好运动员们场上的表现及观众的反应。

  3.通过对运动员语言、动作、神态的刻画和对观众热情助威的场面描写,把比赛过程写清楚。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指导学生运用详略得当、点面结合的方法写清楚比赛经过,难点是指导学生留意观察,把比赛经过写具体。

  教学准备

  1.组织学生进行一次体育比赛。

  2.准备一个奥运会体育比赛场面的精彩片断(配有解说的实播录像)。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同学们,8年8月8日至8月24日,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举办。大家还记得那一段激动人心的日子吗?谁能说说有哪些运动员夺得了北京奥运会的冠军?

  2.同学们的记忆真不错!运动员在第29届北京奥运会上共夺得100枚奖牌,其中有51枚金牌、21枚银牌和28枚铜牌。让我们截取其中的一个夺冠片断,一起回顾羽毛球运动员林丹在北京奥运会决赛中的精彩片断。在看视频短片的过程中,要注意观看赛场的气氛、林丹在比赛时和比赛后的动作和神态以及观众的动作、神态和语言,还要注意听一听解说词。(播放视频)

  二、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1.林丹与李宗伟的决赛片断真精彩。这是一次体育比赛(板书:一次体育比赛),今天我们就要通过自己的笔来记录一次体育比赛(板书:记)。

  2.请同学们默读课本第15页的习作提示,想一想:提示中告诉了我们什么?

  3.读后交流:

  (1)这次可以写哪些内容?

  可以写自己参加或观看过的、印象最深的一次体育比赛。(板书:参加或观看印象最深一次)

  (2)时要注意什么?

  一是要把运动员奋力拼搏的动作、表情、语言及观众热情助威的场面写出来;二是力求做到有点有面,详略得当。(板书:动作、表情、语言、场面)

  三、组内交流,合理选材

  1.想一想自己参加过哪些体育比赛?观看过哪些体育比赛?印象最深的是哪一次体育比赛?

  2.4人小组内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选好自己要写的内容。

  3.请几位同学说一说自己要写哪一次比赛?参加比赛的有哪些人?比赛的大致过程怎样?比赛的结果如何?观众有什么的反应?

  四、借鉴,学习写法

  要想写好比赛过程,就要对比赛场面和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进行一些恰当的描写。下面我们来看看课文中的片段和例文,看完之后说一说:写得好不好?是怎样写好的?

  1.多媒体出示课文片段。

  (1)《勇攀高峰》片段:

  危机关头,方显英雄本色。她时而正手拉、拨、扣,时而反手推、挤、弹,关键时刻毫不手软。最终,她凭着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自信,力挽狂澜,为队夺冠立下了汗马功劳。

  讨论预设:“时而……时而……”处写得好,抓住打乒乓球的动作,写出了邓亚萍球技高超的特点。

  (2)《苦练》片段:

  她的加练任务是十五个球。如果救丢一个,就负一个球。她玩命地向球飞扑过去。渐渐地,她的双腿发沉了,脸色苍白了。但她仍然不顾一切地奔跑着,滚翻着,飞扑着。当她救起第九个球时,倒在地上起不来了。

  讨论预设:“她玩命地……飞扑过去。”和“但她不顾一切地……飞扑着。”写出了陈招娣训练的动作。“她的双腿发沉了,脸色苍白了。”从身体的外在表现上,写出了陈招娣精疲力竭。

  (3)《“足球之王”贝利》片段:

  这时,贝利得到同样一个落点极好的传球后,左盘右旋,用假动作绕过对方三名防守队员。当对方第四人上来抢截时,贝利巧妙地把球一捅,球恰好从对方两脚间穿过。贝利一个跨跳越过第四名对手,球又控制在他的脚下,接着,他带球

  绕过冲过来拦截的第五、第六个对手。对方第七个队员一见,大喊一声:“不好!”飞身凶狠地朝他的脚下铲来,谁知贝利像跳芭蕾舞那样轻松一跳,又迅速地越了过去。随后,他突然来了个急刹车,再大步带球冲向对方球门,用他那高超的带球过人技术,迫使对方第八个第九个来抢截的后卫扑空。此时贝利已把球带入对方禁区,形成了与守门员一对一的有利局面。守门员慌了手脚,飞身前来扑救。贝利准备起脚,哪知这是虚晃一招,把后甩的右脚又赶紧收住,把球向上一挑,一晃身子,盘过守门员,把球轻松送进球门,全场顿时欢声雷动。

  讨论预设:这段描写把贝利在赛场上连过十人,把球踢进球门的过程写得细致入微。由于对方每次抢截的方式不同,贝利闯关的技巧也各不相同。突出表现了贝利敏捷矫健的身手,精湛的球艺和艺高人胆大的风貌。其中对对方队员凶狠拦截的描写,也有力的衬托了贝利球艺的精湛。

  引导学生写法:

  (1)比赛的过程要详细写,比赛前的情况和比赛结果等要略写。

  (2)写比赛过程时,要抓住参加比赛的人的动作、神态、语言去写,还要对比赛场面进行描写,比如要写一写比赛环境、观众反应等,结尾还要注意升华主题。

  过渡:这次还要求做到有点有面,详略得当。再看一例文,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2.多媒体出示例文。

  比赛场上

  学校春季田径运动会正在顺利进行,操场上热闹非凡。主席台四周插满了五颜六色的彩旗,广播喇叭里不时传出雄壮欢快的乐曲声和打破记录、创造良好成绩的报喜声。操场中间,各种比赛正在紧张进行。操场四周坐满了观众,加油声,欢呼声,鼓掌声此起彼伏。

  “砰!”一声发令枪响,运动会中最紧张的一个项目——100米决赛开始了。6名小运动员像6支离弦的箭,从起跑线上冲出去。“加油!加油!”“李红玲,加油!”“齐笑,加油!”……在操场四周观看的同学们挥舞着拳头,为运动员们呐喊助威。发令枪一响,我的双眼就紧紧盯住那位穿一身红色运动衣的运动员。她叫冯冰,是我们班有名的短跑“健将”。你看她,快速地摆动双臂,两腿生风,一开始就处于领先地位。我和同学们高兴地扯着嗓子高喊:“冯冰,加油!冯冰,加油!”

  忽然,意外的情况发生了。只见正在飞跑的冯冰一个踉跄,一下子摔倒在地。我“啊”地惊叫一声,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已经有3个运动员趁此机会超过冯冰。我心中焦急地想:完了,这一下全完了!谁知,冯冰毫不迟疑,一纵身从地上爬起来,用尽全身力气拼命地向前追去。多么勇敢,多么顽强啊!

  这时,全场的气氛更加热烈。老师和同学们全都冲着冯冰喊加油。好,超过一个,又超过一个!冲线!冯冰终于以自己敢于拼搏的夺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

  (1)引导学生结合例文,针对如何做到点面结合、详略得当谈看法。

  教师:读了这例文,我们感受到了紧张、激烈的比赛气氛,看到了观众激动地为同学助威的情景,看到了100米赛场上冯冰的顽强拼搏,看到了“我”对同学、对班集体的关心。这里对环境、活动群体的描写是“面”,对冯冰和自己的描写是“点”,这样采用点面结合、环境衬托的写法,就把运动会上紧张激烈的比赛场面生动形象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我们在习作中也要学习使用这样的写法。

  五、学生习作,独立成文

  刚才我们一起回顾了本单元课文中的几个描写片段,又读了一例文,通过讨论交流,大家对如何写好一次体育比赛应该心中有数了。下面就请同学们动笔习作,写下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那次体育比赛吧。

  第2课时

  一、默读习作,自我修改

  写完了,请同学们自己认真读一读,按照本次的要求,运用修改符号自行修改。

  二、交流,取长补短

  1.同桌互改。

  (1)在互改前,先进行自我,说说自己对习作哪些地方感到满意,哪些地方不满意。

  (2)同桌互换读文,再作。说说中哪里写得好,是否按要求写出了运动员在比赛中奋力拼搏的动作、表情、语言及观众热情助威的场面,是否做到了有点有面,详略得当。

  (3)互改习作。

  2.推荐欣赏、评议。

  (1)学生推荐好习作。

  (2)指名读习作,集体评议。按照本次习作要求,既要指出优点,更要提出修改意见。

  四、认真修改,誊抄成文

  在同学互改的基础上,结合欣赏评议过程中大家对习作的修改意见,再次认真修改自己的。修改好以后,誊抄上交。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按AABC和AABB式组合和积累词语,会用“我爱……因为……”的前果后因句说话。有能力的模仿课文试写首尾和排比句。

  2、了解绿叶的功能和对人类的贡献,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3、学会13个生字,理解词语,能背诵课文首尾自然段。

  教学重点:

  了解绿叶的功能,积累语句,会用前果后因句说话。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培养环保意识。

  教学准备:

  课前阅读一些介绍植物王国的书籍,特别是有关绿叶的。

  教学安排: 3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生字词,质疑问难。

  2、统一分段,读背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在大自然中,你最喜欢什么?为什么?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热情歌颂最常见的绿叶的文章!

  2、出示课题,齐读

  二、检查自学

  1、认读生字表

  音重点:肆、虐、沃、壑、溢、畸、噪、滞

  形重点:肆、虐、壑、炙

  2、认读词语:

  缕缕白云 香味四溢 苍翠 碧波荡漾 痴情 宠爱 畸形 阻滞

  二氧化碳 昂首阔步 肆虐 沟壑 炙烤 酷热 枯竭 担忧 污染

  (自由提出不理解的词语,众生解答)

  3、检查朗读

  开火车分句读,听读并划出疑难问题

  4、质疑问难,重要问题纳入教学过程

  三、统一分段,理清文脉

  1、课文是按什么结构方式写?(总分总)

  2、开头和结尾两自然段有什么特点,起什么作用?(前后呼应)

  3、学生独立分段——四人讨论——全班统一

  第一段(1):表明自己最绿叶的感情很深。

  第二段(2—5):写“我”爱绿叶,因为绿叶是人类和动物生命的需要,维护生态环境,制服环境污染,为人类的生存作出了宝贵的贡献。

  第三段(6):写“我”愿朋友们都爱绿叶,愿绿叶铺满大地。

  四、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提问:这段讲什么?

  2、比较段落:

  1)出示比较的段落:

  “朋友,在大自然中,你最喜欢什么?是白云?是山峰?是花草?还是湖水、、、、、、至于我,最喜欢的却是绿叶。”

  2)这段话和课本中第一自然段有什么异同?你们喜欢哪一段?

  3)课文开头的提问有什么作用?

  (是作者故意提出来的,目的在于引出“我却要向绿叶献上一片痴情”。这样开头就提出令人关注的问题,能引起读者带着关注的心情去阅读下文:为什么“我要向绿叶献上一片痴情”呢?)

  4)书上提到的景物都很美。用这些美好的事物与绿叶相提并论起到什么作用?

  (突出我对绿叶的感情之深)

  5)“至于”可以换成什么词?什么叫“痴情”?聂耳、聂卫平、贝多芬、达芬奇、、、、、、他们痴情的是什么?

  3、齐读总结

  五、巩固练习

  1、读背第一段

  2、完成课堂作业本词语部分

  3、弹性作业本:

  亲爱的小伙伴,在课余生活中,你们最喜欢的是什么?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2

  《晚餐桌上的学校》者的父亲每天晚餐时间都要与家里人一起交流一天获得的新知识,使晚餐桌变成了一所特殊的学校。真实、生动地表现了一个热爱学习、不断坚持学习的父亲形象,同时也告诉我们“生命有限,而学海无涯”,要“不断学习,坚持学习”的道理。

  设计理念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积极应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紧扣文本,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读出个性,在多维互动中深化认识,在质疑解疑中收获快乐,从而激发学生关注课堂之外的“课堂”、学校之外的“学校”,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父亲的言行,读懂课文内容,从父亲身上感受到不断学习、坚持学习的,并能体会到父亲的教育方法对“我”的深远影响。

  3.认识生字“恕”,积累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体会“生命有限、学海无涯”这一人生哲理,学习文中人物时刻不忘学习、坚持学习的。

  教学准备

  课前收集有关学习的名人名言。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以文前提示导入:古时候有人充分利用“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的时光学习新知。可你知道吗,有时候餐桌上也是学校呢!(板书课题,生齐读)

  2.读了课题后,你产生了哪些问题?

  预设:

  ①“餐桌上的学校”是什么样的?

  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学校?

  ③在这样的学校里是怎样学习的呢?

  抓住课题激疑,能很好地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积极触发学生自主走入课文,这是教学成功的一半。

  二、自读自悟,初步理解

  1.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

  自读要求:

  ①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围绕课题提出的问题,在书上圈点批画。

  ②用“——”画出父亲说的话,联系上下文读一读,思考作者从父亲身上得到了哪些终身有用的教益,做一做批注。

  ③画己不理解的地方,提出不懂的问题。

  2.学生分小组交流自读收获,讨论不懂的问题。

  教学中,重视学生单元阅读的迁移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读、自探、自悟、自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集体研读,深入感悟

  1.指名读课文,正音(可有重点地抽读两三个自然段)。

  2.通过自读、交流,弄懂了哪些问题?(一般问题可通过学生互动解决,重点问题可置后于研读中解决。)

  3.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并理出文章的条理:想一想,课文主要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请理一理文章的思路。

  ①父亲每天晚餐时间都要与家人一起交流一天获得的新知识,使晚餐桌成了一所特殊的学校。

  ②父亲认为“生命有限,而学海无涯”,人必须不断学习,坚持学习,所以才会出现“晚餐桌上的学校”。

  ③父亲的这种教育方法使我终身受用不尽。

  3.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了解学生疑难,确定研读重点)

  4.讨论:究竟是什么使我终身受用不尽?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学生集体交流讨论,教师相机点拨,让学生读出语言背后的东西:

  ①父亲自身对待学习的态度“使我终身受用不尽”。(结合文中父亲说的话,重点研读第2、3自然段,体会父亲以生活为课堂、酷爱学习的)

  ②父亲对孩子们严格要求、巧妙的教育方法“使我终身受用不尽”。(结合对一家人晚餐桌上学习、交流情景的叙述,重点研读13-16自然段,指导朗读,体会父亲教育的“生动有效”。)

  5.讨论:你认为文中的哪句话对你的启示最大?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对它的理解吗?(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及感受,畅所欲言。)

  交流合作,合作交流,通过互动,激发学生的研读热情,引发学生思维碰撞,能使学生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品评答问,互促互进,于感悟中体验,于体验中感悟,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交流课前有关学习的名人名言。

  2.学生在积累本上摘抄优美词句及名言,并从中选择一句话作为自己学习上的“座右铭”。

  3.谈话:文中的一家人在轻松、愉快、自由的氛围中通过互相交流收获了知识。其实,我们也常常在生活的大课堂中、在与他人的交流中、在游戏玩耍中学到许多的知识。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说给同桌听一听。

  4.阅读《小学语文阅读资源》中的《窃读记》,(1)想一想,文中主人公令你感动的地方。

  拓展延伸,读说写结合,能深化本课教学主旨,促使学生语文综合水平得到积极发展。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3

  一、设计理念

  指导课之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开启心灵之窗,找寻生活记忆,使他们产生写的冲动。本设计努力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以真实的生活打动学生,使他们真情流露,乐于表达。

  二、教材简析

  “成长的烦恼”是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二册第五单元的习作话题。本次习作要求学生围绕“成长的烦恼”大胆倾吐自己心里话,写出烦恼是什么,因什么而烦恼。因此习作指导时应创设一种宽松氛围,使学生乐于将烦恼倾诉,从而获得丰富的习作素材及情感体验。

  三、训练目标:

  1、指导学生回忆成长中的烦恼,具体写出一件令自己烦恼的事。

  2、培养说真话,抒真情的良好文风,明白只有样才能写出好文章的道理。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成长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4、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素材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点:

  要教会学生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

  五、教学难点:

  在课堂中让学生作真诚的交流与沟通,打开心扉,实话实说,促进课堂多元对话。

  六、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同学们,我今天想先来个民意测验,大家可得说真话哟。你们最近有没有痛苦烦恼的事情啊?如果有,主要是哪些方面的呢?说出来大家听听,看看能不能帮助你化解一下?[学生说,师生点评;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这种成长的烦恼,指导学生调适心理,化解烦恼的方法:读书法、注意转移法、运动法、倾诉法、休息法等]

  二、畅谈讨论,尝试。

  (一)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1、中世纪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创始者培根说道:“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分掉一半忧愁。”

  2、今天,让我与在座各位同学一起,真心地分担彼此的烦恼吧!至少可以分掉一半的烦恼,或许还会烟消云散呢!

  3、出示要求:认真读一读要求,边读边仔细想一想,要求告诉了我们什么?

  归纳:烦恼来自学习、家庭、同学、身体……。

  板书:大胆地说心里话,说真话、表真情

  4、现在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先回忆、一下生活中、学习上、家庭中、同学间曾经发生过哪些让自己烦恼的事情,挑一件感受最深的想一想是因为什么而感到烦恼的?

  (学生回忆思考。)

  5、师: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之前,我们应确定一个题目呀!根据刚才自己脑海中想到的烦恼,再推敲一下,取个你认为最好、最合适的、最有创意的题目写下来。有的题目一看就知道小作者烦恼什么,有的引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出示题目)新课标第一

  (二)放胆习作,真情体验

  1、为了留下自己成长的足迹,赶快动笔把困扰你的最深刻的烦恼写下来吧!

  2、构思酝酿,自由习作。

  三、对比阅读,领悟方法。

  1、自己修改

  师:写好后自己先放声朗读,听听是否顺口,想想词语用的是否恰当,句子是否通顺,意思是否交代清楚具体了,不合适的自己试着改过来。

  2、同学互评与教师点评(例文对比赏析)

  四、交流评比,修改完善。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学会抓住特点对主要部分详细介绍的方法。

  2、了解家乡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体验故土乡情。

  3、增强爱家乡的情感。

  4、阅读文章时要弄清作者重点表达的意思,分清哪些部分是详写,哪些部分是略写。

  5、明确在习作时,要详略得当,中心突出。

  6、体会用不同的词(近义词)来表达同一个意思的语言特点;用近义词写排比句。

  7、了解寓意吉祥的习俗。

  8、养成认真规范书写正楷字的习惯。

  9、背诵《长歌行》,并体会诗歌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抓住特点对主要部分详细介绍的方法。

  2、体会阅读文章时分清文章的主次,就能领会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意思。

  3、懂得习作时要分清主次,详略得当。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搜集家乡的风俗习惯的资料。

  2、正楷字书法、字帖。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播放《火把节》《牦牛节》视频片段。

  师:隆重而热烈的节日,把我们带入到了浓浓的节日的氛围中。从视频中,我们可以粗略地了解到中国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以及节日风俗。春节贴春联、放鞭炮,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重阳登高赏菊……正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咱们的家乡有哪些风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写一篇关于家乡风俗的习作。

  二、新课。

  1、创设情境说风俗。(扮演小导游介绍家乡的风俗)

  1组(三五同学为游客,一名同学扮演导游)

  导游:哈喽,大家好,欢迎来到我的家乡xx,我是你们的小导游,请跟随我走进我们的家乡,走进我们神秘的苗寨。

  我来介绍家乡的风俗……

  游客:哦,还有这样的风俗呀,真是一个神秘的民族。

  2组

  导游:我们的苗寨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风俗呢,据说……

  3组

  导游:我就参加了那次xx活动,那时刻,别提有多激动,(讲述参加活动的经历)……

  ……

  2、写写家乡风俗。

  刚才的小导游们有的选取了最具家乡代表性的风俗,有的介绍了家乡风俗的来历,有的讲述了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有的为我们描绘了参加节日活动时的具体情境,讲的都很生动细腻。但是,说的再好都是纸上谈兵,我们能不能像大作家老舍、沈从文那样把这个有特点的风俗习惯,用富有特色的语言,把它写下来呢?

  (1)确定主题。

  可以写一种风俗习惯,也可以写自己参加某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

  (2)列写作提纲,确定重点部分。

  ①写风俗习惯。

  A、风俗习惯的内容

  B、特点

  C、风俗习惯的来历

  D、风俗习惯的意义

  E、自己的实际体验。

  ②参加风俗习惯的亲身经历。

  A、参加活动的情况(重点)

  B、风俗习惯的来历

  C、这种风俗习惯的特点

  D、自己的感受(重点)

  三、进行习作。

  同学们写得都很好,我发现很多同学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故乡的真挚感情。说风俗,谈家乡,翻来覆去绕不开一个“情”字。朴实的话语、简短的文字,因有了对故乡的那份深情而动人心弦,因此,我们在写家乡风俗的时候,哪怕你写的是最普通的风俗,只要你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独特的情感,你的习作就是成功的。

  四、小结。

  同学们,这一堂课中,我们欣赏到了各地不同的节日风俗,同时也品味到了同样的一种情感,那就是对故乡的热爱、眷恋、自豪之情。我们写家乡的风俗,更是透过这种风俗在写我们的家乡,写家乡的风土人情,写家乡的文化,抒写我们心中的故乡情!有了真挚的情感,我们的文章就有了生命,就能打动人心。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1.能就“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学习收获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

  2.认真聆听其他同学对于本单元学习内容的交流。

  3.能用几句话描写自己的心情,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重点:认真聆听其他同学对于本单元学习内容的交流。

  教学难点:能用几句话描写自己的心情,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习“交流平台”。

  1.回顾课文,说说从课文中的发现。

  师:同学们,回顾《匆匆》《那个星期天》这两篇课文,它们分别讲了什么?

  2.学生讲述从课文中的发现。

  教学预设:《匆匆》第4自然段,作者用一连串的设问,表达了对时间飞逝的惋惜和感叹,很能打动读者,容易使读者产生相同的感受。

  《那个星期天》中,有一段叙述了“我”“挨时光”:“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借助写“跳房子”“看着云彩走”这些举动,真实自然地表达了“我”等待时“焦急又兴奋”的情感。

  3.学生围绕“抒发真情实感”进行交流。教师指导学生从以下两个方面说说自己的发现。

  (1)把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中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

  (2)把心里想说的话直接写出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4.课件展示抒发情感的精彩片段。

  《我的老师》片段:

  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我们见了她不由得就围上去。即使她写字的时候,我们也默默地看着她。连她握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

  直接抒情的部分: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

  在叙述中流露感情的部分:我们见了她不由得就围上去。即使她写字的时候,我们也默默地看着她。连她握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

  5.教师总结在文章中抒发真情实感的好处。

  我们要想写好一篇文章,让读者感动,就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要抒情,就需要运用一些表达情感的方法,或直接抒情,或将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运用这样的方法,可以使文章主题更突出、人物形象更生动。

  二、学习“初试身手”。

  1.创设情境:临时抽查课文背诵,询问被抽查的同学和其他同学的心情。(担心、害怕;窃喜、开心。)

  2.师:我们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当心情不同时,对身边事物的感受也会不同。

  3.出示不同的情境,体会不同心情的不同表达。

  (1)分组交流,具体说一说自己有哪些新的发现。听的同学要认真倾听,对感兴趣的问题可以提问、补充。

  (2)每组推荐一位学生在全班进行交流,共享发现的乐趣。师生共同评价,培养学生准确、有条理地进行交流的能力。

  (3)再读课本中的示例,说说这两个例子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愿望实现——高兴;打球失败——遗憾、压抑、难过。)

  4.同学们,你们一定也有心情“好”与“不好”的状态,现在就让我们选取一两个情境,用几句话写下自己的感受吧。

  从下面的情境中选择一两个,就心情“好”与“不好”这两种状态,分别写几句话,把当时的情感自然地表达出来。

  走在小巷里 奔跑在田野中 弹琴 钓鱼

  5.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6.完成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读一读自己写的内容,互相倾听,发表意见。

  优秀示例:(1)走在小巷里

  ①心情好: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洒在小巷里,带给我温暖的感觉。我一蹦一跳地走在长长的小巷里。今天,我的一篇作文在报纸上发表了。老师、同学们都向我祝贺。正当我回想时,小巷的大杨树上一只喜鹊“喳喳喳”地叫着,好像在夸赞我:“好好好。”一条大黄狗对我笑脸相迎,冲着我“汪汪汪”地叫了几声,仿佛在说:“你真棒!”②心情不好:夕阳西下,我垂头丧气地走在长长的小巷里,感觉小巷昏暗而又狭长,怎么也走不到尽头。因为马虎今天考试做错了一道题,我感觉非常遗憾和懊悔。这时,小巷的大杨树上一只喜鹊“喳喳喳”地叫着,好像在嘲笑我:“羞羞羞。”连往日对我笑脸相迎的那条大黄狗也冲我“汪汪汪”地叫个不停,好像也在看我的笑话。

  (2)奔跑在田野中

  ①心情好:我奔跑在田野中,许多小鸟在自由地飞翔着,它们一高兴,便唱出清脆悦耳的曲子。和煦的春风吹拂着小河,一群顽皮的孩子正欢快地在河边吹着柳笛。一切是那么美好,我情不自禁地吹起了愉快的口哨。②心情不好:我在田野中伤心地跑着,天空下起了蒙蒙细雨,水中一圈一圈的涟漪缓缓荡开。我轻轻叹了口气,望着灰蒙蒙的天空,顿时觉得周围的一切都变成了黑灰色,花朵不再微笑,风儿不再温和,小鸟停止了歌唱,连路也变得更长了。

  三、学习“习作例文”。

  1.阅读习作例文《别了,语文课》。

  (1)课件出示书中的习作例文《别了,语文课》,学生自由朗读。

  (2)思考: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我”对中国语文课的情感变化:由不喜欢到喜欢得不舍得放弃。)

  (3)讨论: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情感的变化的?(以情感变化为线索,通过具体的事例、内心的独白来表达真实的情感。)

  (4)指名说,教师小结。

  2.阅读习作例文《阳光的两种用法》。

  (1)轻声读课文,思考: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幸福、感恩)

  (2)说说文章围绕“老阳儿”写了哪些内容。(母亲把“老阳儿”叠在被子里,毕大妈把“老阳儿”煮在水里。)

  (3)默读,批画,说说文章是怎样写出作者的情感的。

  (4)全班汇报交流:

  文章融情于事,将情感融入事件的叙述中,借助生活中的小事,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板书设计

  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

  抒发真情实感

  教学反思

  1.在“交流平台”的教学中,通过具体的片段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指导学生了解表达情感的方法。

  2.在“初试身手”的教学中,让学生在充分交流后,根据情境进行练习,使学生在练习与评价中提升了情感表达能力。

  3.在“习作例文”的教学中,注重让学生自己体验情感,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习得方法。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02-10

六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09-29

语文六年级教案11-23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06-11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总结05-19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计划11-13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05-09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1-24

六年级上册语文《灯光》教案11-24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总结15篇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