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物教案

时间:2022-11-22 11:44:21 教案 我要投稿

人教版高一生物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教版高一生物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教版高一生物教案

人教版高一生物教案1

  一、教学目标:

  【知识】初步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了解中国合成牛胰岛素事件。

  【技能】培养分析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了解中国是首个人工合成有生物活性的有机物的国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初步了解分子生物学的成果,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目标;阅读访谈,学习科学家们实事求是、艰苦钻研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激发学生对高中生物的兴趣是本课的重点。

  三、教学用具:

  Ppt幻灯片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过程:

  (一)以概述《细胞与分子》模块作为引入。

  师:比较初中阶段所学习的生物知识特点,大家拿到课本可能会想,初中的时候不是已经学过细胞了吗?为什么高中还要再学呢?初中的生物知识着重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大概情况,而且因为学生没有相关的化学知识和足够的空间想象能力,所以很多知识在初中阶段是没有办法说明白的。

  就拿细胞结构来说吧,初中的时候,老师只能让学生知道动物细胞是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构成,至于细胞为什么是有生命的,细胞是怎么样生活的,都没有办法说得清楚。只有在同学们在初三、高一学习了化学的基础知识后我们才可以对生命进一步的学习。学习科学就是这样,当你掌握的知识越多时候,反而觉得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就更多。

  这个学期开设的《分子与细胞》模块,将为我们在化学分子的层面上,解释细胞的结构以及生命活动。解答在初中阶段没有办法解开的谜团,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事件以及科学家访谈录

  师:要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我们先来看一个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杰出成果。(展示出我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背景资料)。

  学生阅读背景资料和阅读课文中的访谈录,以问题引导: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在生物学上有什么重大的意义?从访谈录中,你认为造就了这次成功的因素是什么?阅读完了这些资料,你觉得对于你学习高中生物,在方法上有什么启发呢?

  (三)简单介绍高中生物的教材、学习方法和意义

  1.教材分为必修3个模块、选修3个模块。必修: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简述三者之间知识结构上的关系;

  2.高中新教材的特点:需要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增加了探究活动(什么是探究活动、探究活动的流程:发现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作出结论)、模型制作等,这些都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

  3.学习生物学的意义:生物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相关领域的成果,各个学科之间

  的边界已经模糊,而出现了多学科的交叉;学习生物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互动,更加是能力培养和思维方式不断完善的过程。

人教版高一生物教案2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新课标教材人教版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主要包括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DNA分子的结构及结构特点、以及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三部分。其中DNA双螺旋结构的内容和特点是学生学习遗传的基础,DNA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保证了DNA具有多样性、稳定性、特异性的特征,它是学生理解生物的多样性、稳定性、特异性本质的物质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从上一节内容知道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对于DNA的结构有一定的好奇。必修一学过核酸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概述DNA分子的结构的主要特点。

  2、制作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3、讨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构建历程。

  〖能力目标〗

  1、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以及空间思维能力。

  2、对科学家探索基因本质的过程进行分析和讨论,领悟假说——演绎和模型方法在这些研究中的应用。

  〖情感目标〗

  1、认同与人合作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讨论技术进步在探索遗传物质奥秘中的重要作用。

  2、认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过程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四、学习重点

  1、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五、学习难点

  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七、课时安排

  本节课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用于学习DNA分子的结构,第二课时用于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八、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前面我们通过“肺炎双球菌体内、体外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学习,知道DNA分子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它能使亲代的性状在子代表现出来。那么DNA分子为什么能起遗传作用呢?这需要从它的结构谈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DNA的结构。

  第一部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自主学习本部分并回答下面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中的DNA分子结构发现的故事并回答下列问题:

  1、沃森和克里克在构建模型的过程中,利用了他人的哪些经验和成果?

  (1)当时科学界已经发现的证据有:组成DNA分子的单位是脱氧核苷酸;DNA分子是由含4种碱基的脱氧核苷酸长链构成的;(2)英国科学家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提供的DNA的X射线衍射图谱;(3)美国生物化学家鲍林揭示生物大分子结构的方法(1950年),即按照X射线衍射分析的实验数据建立模型的方法,为此,沃森和克里克像摆积木一样,用自制的硬纸板构建DNA结构模型;(4)奥地利著名生物化学家查哥夫的研究成果:腺嘌呤(A)的量总是等于胸腺嘧啶(T)的量,鸟嘌呤(G)的量总是等于胞嘧啶(C)的量这一碱基之间的数量关系。

  2、沃森和克里克在构建模型的过程中,出现过哪些错误?他们是如何对待和纠正这些错误的?

  沃森和克里克根据当时掌握的资料,最初尝试了很多种不同的双螺旋和三螺旋结构模型,在这些模型中,他们将碱基置于螺旋的外部。在威尔金斯为首的一批科学家的帮助下,他们否定了最初建立的模型。在失败面前,沃森和克里克没有气馁,他们又重新构建了一个将磷酸—核糖骨架安排在螺旋外部,碱基安排在螺旋内部的双链螺旋。

  沃森和克里克最初构建的模型,连接双链结构的碱基之间是以相同碱基进行配对的,即A与A、T与T配对。但是,有化学家指出这种配对方式违反了化学规律。1952年,沃森和克里克从奥地利生物化学家查哥夫那里得到了一个重要的信息:腺嘌呤(A)的量总是等于胸腺嘧啶(T)的量,鸟嘌呤(G)的量总是等于胞嘧啶(C)的量。于是,沃森和克里克改变了碱基配对的方式,让A与T配对,G与C配对,最终构建出了正确的DNA模型。

  教师活动:教师向学生出示DNA分子双螺旋的模型,师生共同观察归纳出DNA分子的结构

  。请同学们完成相应的模型构建过程。

  学生活动:合作探究完成下面过程。

  模型构建1:脱氧核苷酸

  1.DNA分子的元素组成有哪些?

  2.DNA分子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3.脱氧核苷酸有哪些物质组成?碱基有哪些?

  脱氧核苷酸有哪几种?画出脱氧核苷酸的结构简式。

  A

  T

  G

  模型构建2:脱氧核苷酸链(单链)

  C

  在图一中画出一条链中脱氧核苷

  图一

  酸之间的连接方式。

  A

  T

  G

  C

  模型构建3:DNA双链(平面结构)

  1.在右图中画出DNA双链中另外一条链。

  2.两条单链如何排列?外侧是什么?内侧

  是什么?

  3.碱基之间如何配对?通过什么化学键连

  接?

  模型构建4:DNA双螺旋结构

  第二部分DNA分子的结构

  师生结合下面问题共同总结DNA分子的结构

  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什么是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基本支架:在主链上脱氧核糖与磷酸交替排列,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与脱氧核糖通过脱水缩合结合在一起。在DNA分子的外侧骨架如果一条为:磷酸—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另一条为: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磷酸;两条链上的脱氧核苷酸、磷酸和碱基数目相等,长度一样,排列反向。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一条链上有碱基A,另一条链必有碱基T与其配对,一条链上有碱基C,另一条链上必有碱基G与其配对;碱基间通过氢键连在一起:A与T有两个氢键,G与C有三个氢键,因此,DNA分子中C、G数目越多,分子结构越稳定。在双链DNA分子中:嘧啶碱基的总数与嘌呤碱基的总数相等。A+G=C+T。这可作为判断单、双链DNA的唯一依据。但不同生物的DNA分子中AT对和GC对的比例不同:(A+T)/(G+C)=a(不同生物a值不同)。

  第三部分制作DNA双螺旋结构的模型

  课下要求学生用硬纸板为材料,借用于剪刀、针线等来完成制作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有条件的地方可以买到做DNA分子结构的教具,每四个同学一组,通过合作来组装出DNA分子,并在下一节课上课时进行交流,通过学生的动手,让每个学生真正掌握DNA分子的结构。变抽象为具体,再由具体想象出DNA分子的结构。

  九、板书设计

  DNA分子的结构

  1.DNA分子结构的发现过程

  2.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3.DNA分子的碱基计算

  十、自主检测

  1.DNA彻底水解,得到的化学物质是(  )

  A.氨基酸,葡萄糖,含氮碱基

  B.氨基酸,核苷酸,葡萄糖

  C.核糖,含氮碱基,磷酸

  D.脱氧核糖,含氮碱基,磷酸

  2.已知1个DNA分子中有4000个碱基对,其中胞嘧啶有2200个,这个DNA分子中应含有的脱氧核苷酸的数目和腺嘌呤的数目分别是

  (    )

  A.4000和900

  B.4000和1800

  C.8000和1800

  D.8000和3600

  3.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A≠G时,双链DNA分子中,下列四个式子正确的是(  )

  A.(A+C)/(G+T)=1

  B.(A+G)/(G+C)=1

  C.(A+T)/(G+C)=1

  D.(A+C)/(G+C)=1

  4.一段多核苷酸链中的碱基组成为:35%的A、20%的C、35%的G、10%的T。它是一段(  )

  A.双链DNA

  B.单链DNA

  C.双链RNA

  D.单链RNA

  5.构成DNA分子的碱基有4种,下列各种碱基数量比中,因生物种类不同而有区别的是(  )

  A.(A+C)/(T+G)

  B.(A+G)/(T+C)

  C.(A+T)/(G+C)

  D.A

人教版高一生物教案3

  设疑:比较组成地壳和组成细胞的部分元素的含量,通过比较,你能发现什么问题?

  0.921.09

  还原糖脂肪蛋白质

  预测实测原因预测实测原因预测实测原因

  苹果汁

  梨汁

  马铃薯匀浆

  花生

  种子

  花生种子匀浆

  豆浆

  鲜肝提取液

  交流实验结果:每一组实验选取一个人介绍实验情况,然后分析实验成败的得失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实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课堂实录)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那么,细胞中的各种有机物又是怎么样的,有什么特点?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生命活动的承担者—蛋白质。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着重分析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拓展作业。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教师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拓展训练。

  九、板书设计

  第2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1节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大量元素:C、H、O、N、P、S等

  微量元素:Fe、Mn、Zn、B、Cu、M等

  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C

  二、

  三、检测生物组织中的常见有机物

  十、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教材中本实验安排为验证性实验,可与讲课同步进行。

  本实验难度并不大,但由于内容较多,实验时间较长,因此,必须作周密安排,才能按时完成。实验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增设教师演示实验。上课之前,教师应该准备好做演示实验所需的实验材料、用具、仪器和试剂等。同时,逐项完成可溶性糖、脂肪、蛋白质三类有机物的鉴定实验。在实验课上,将三个实验的正确结果分别展示在讲台上,并作扼要的介绍,以便使学生将自己的实验结果与教师的演示实验作比较。

  2.实验中学生应分工合作。在“还原糖的鉴定”实验中,当每组2个学生中的1个制备生物组织样液时,另一个学生可以用酒精灯将水煮开,以便缩短实验的等待时间。在“脂肪的鉴定”实验中,1个学生制作临时装片时,另一个学生则可以调试显微镜。另外,在完成前2个实验时,1个学生洗刷试管、清洗玻片和整理显微镜,另一个学生则可以进行后1个实验的操作。

  3.鉴定可溶性还原糖的实验,在加热试管中的溶液时,应该用试管夹夹住试管上部,放入盛开水的大烧杯中加热,注意试管底部不要接触烧杯底部,同时试管口不要朝向实验者,以免试管内溶液沸腾时冲出试管,造成烫伤。如果试管内溶液过于沸腾,可以用手上提夹住试管的试管夹。

  4.做鉴定糖和蛋白质的实验时,在鉴定之前,可以留出一部分样液,以便与鉴定后的样液的颜色变化作对比,这样可以增强说服力。

  5.斐林试剂的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方可使用,切勿将甲液和乙液分别加入组织样液中。

  本节课时间45分钟,其中情景导入、展示目标、检查预习5分钟,讲解实验原理与实验步骤7分钟,学生分组实验10分钟左右,反思总结当堂检测5分钟左右,其余环节18分钟,能够完成教学内容。

人教版高一生物教案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简述氨基酸的结构特点;

  2.理解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自主对比观察几种氨基酸的结构,思考讨论后得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提高观察分析能力。

  2.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在获取形象的、信息内容的同时,提高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树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氨基酸的结构及其形成蛋白质过程。

  难点:氨基酸形成蛋白质过程和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电影《蜘蛛侠》的'片段。设问:电影中的主人公是谁?他最有力的武器是什么?

  接着,ppt展示两组图片:(1)黑寡妇蜘蛛的图片,黑寡妇蜘蛛因为它蛛丝中的“蛛丝蛋白”,使得它的蛛丝的强度异常的高。(2)荧光水母的图片,荧光水母因为它体内的“荧光蛋白”,使得它能发出美丽的荧光。

  问:从这些画面中我们应该不难发现这些神奇的生命现象是由谁来承担的?蛋白质有什么样的结构?它又有哪些功能呢?(引出课题)。

  (过渡)研究表明蛋白质的结构是复杂的,可是这种复杂的分子却是由一些结构简单的氨基酸分子作为基本单位所构成。所以认识蛋白质的结构,首先就必须了解氨基酸的结构。

  (二)资料分析,探究氨基酸的通式

  PPT上展示拥有4种氨基酸,让学生思考讨论如下问题:

  (1)四种氨基酸都由哪些元素组成?有什么共同特点?区别是什么?

  (2)如果将各氨基酸的不同部分用字母R表示(—R),尝试归纳氨基酸的通式。

  提示:每种氨基酸都由C、H、O、N四种元素组成,每个分子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羧基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共同点);R基不同(不同点)。

  教师邀请两位学生到黑板上演板,其他学生尝试在纸上书写。并请学生评价演板的两位同学尝试写出的氨基酸的结构通式,教师最后总结,并针对错误进行说明。

  (过渡)现在我们知道了氨基酸的结构,但是由氨基酸作为基本单位又是如何形成蛋白质的呢?

  (三)动手操作,演示蛋白质的形成

  用角色扮演法让一组学生代表不同的氨基酸,尝试怎样才能连接起来。学生会很容易想到“手拉手”。

  提问:

  (1)描述氨基酸分子间是如何“相互连接”的?

  (2)有没有“左右手”和“握手的地方”?(总结出“肽键”)。

  (3)虽然和手牵手有相似的地方,但有没有不同的地方?(总结出这种“相互连接”称为“脱水缩合”)。

  (4)这是不是一种新的分子,指出“二肽”。

  (5)二肽还能继续进行“脱水缩合”吗?

  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总结出“三肽”、“多肽”、“肽链”,以及一条肽链中“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和“氨基酸数”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用表格的形式)。

  创设情景:观看蛋白质形成的flash动画。

  课件展示:胰岛素的空间结构。

  师生共同探讨归纳蛋白质的形成过程。

  (过渡)展示一些常见蛋白质的结构图片,指出这些蛋白质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并指出生物界中蛋白质的种类有1010—1012种,可是构成这些蛋白质的氨基酸只有约20种,这些氨基酸是怎样形成数量如此多的蛋白质分子呢?

  (四)合作探究,深度理解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

  活动:将学生分成每6人一组,请其中一组的同学到台上来扮演氨基酸,其它组同学相互讨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蛋白质分子结构的多样性,请2组学生代表发表蛋白质分子多样的原因。

  评价并总结:结构多样性的原因(氨基酸种类不同;氨基酸数目成百上千;氨基酸排列顺序变化多端;多肽链盘曲折叠形成的蛋白质空间结构千差万别。)

  (五)巩固新知,归纳总结概念图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概念图。

  (六)作业拓展

  课后调查资料:科学上第一个人工蛋白质的诞生和“国际人类蛋白质组计划”的研究进展及成就。

  四、板书设计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一、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和结构通式

  二、蛋白质结构的形成

  三、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

人教版高一生物教案5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2.为什么红细胞放在清水或者浓度较高的以及过酸过碱或温度过高过低的情况都无法正常生存?

  3.为什么细胞外液适宜于细胞的生存?何为渗透压?为什么细胞外液的渗透压能够维持在比较稳定的水平? 4.正常人血浆的pH为

  多少?为什么血浆的pH能够保持稳定?

  5.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多少度?

  压的大小取决于溶液中__________。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稳定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源于_________和_________。正常人的血浆pH为__________,其稳定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__________左右。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通过观察课本P5图1-3思考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是如何进行的?而结合课本中的思考与讨论思考内环境与外界环境之间是如何进行物质交换的?

  细胞与内环境之间__________进行物质交换。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__________的参与,同时,细胞与内环境之间也是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的。

  2、例题精析

  〖例1〗酷暑季节,室外工作的工人应多喝( ) A、盐汽水B、核酸型饮料 C、蛋白型饮料 D、纯净水

  解析:酷暑季节,由于天气炎热,室外作业的人出汗较多。人在排出汗液的同时,也排出了一部分无机盐,使体内无机盐的含量降低,为了维持体内盐代谢的平衡,故室外作 业的人应该多饮淡盐水,以补充丧失的盐分。 答案:A

  〖例2〗班氏丝虫寄生在人体淋巴管内后,常造成人体下肢肿胀,这是由于() A.细胞将不能接受氨基酸 B.组织间隙积聚液体 C.不能消化脂肪

  D.组织内葡萄糖浓度升高

  解析:班氏丝虫是我国常见的丝虫病病原体,病原体的原始寄生部位是淋巴,早期主要表现为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晚期则出现淋巴管阻塞所引起的病症,如下肢肿胀等。主要原因是淋巴管被阻塞后,组织液中的蛋白质被淋巴液回收受阻,大量蛋白质积聚在组织液中,是组织液胶体渗透压不断升高,组织液的生成增多,使组织间隙积聚液体,造成人体下肢肿胀。 答案:B

  【自我诊断】 ●.基础题

  1. 细胞外液的主要阳离子是() A.Fe2+B.K+C.Na+D.Ca2+

  2.下列哪项不是由人体内环境成分明显变化引起的病症() A.浮肿 B.手足抽搐 C.贫血 D.尿毒症

  3.正常情况下,动物组织细胞从组织液中吸收氧气的数量主要取决于() A.组织液中氧气的浓度 B.细胞膜上氧气载体的数量 C.细胞液中二氧化碳的浓度 D.细胞中ATP的数量 4.下列物质中,可在血浆中找到的有() A.甲状腺激素、氧、尿素、小分子蛋白质 B.氨基酸、麦芽糖、二氧化碳、钠离子 C.蛋白酶、钙离子、脂肪、葡萄糖 D.呼吸酶、脂肪酸、尿酸、胆固醇

  5.人体内环境必须保持相对稳定状态,才能保证组织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下列各项生理活动中,与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无直接关系的是()

  A.尿液和汗液的排出 B.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使呼吸加快 C.血液运输养料和废物 D.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6.在下列物质中,不参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A.血红蛋白 B.葡萄糖 C.二氧化碳和氧 D.氨基酸 7.血浆中水的来源是( )

  A.组织液B.消化道、组织液、淋巴 C.淋巴和组织液 D.消化道和组织液

  8.血细胞、肌细胞,和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依次是:() A.血浆、体液和体液 B.血液、体液和淋巴 C.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D.血液、细胞外液和体液

  9.人在剧烈运动时,骨骼肌产生了大量的乳酸。请回答下列的问题:

  (1)乳酸进入血液后,会与血液中的H2CO3/NaHCO3这对缓冲物质中的NaHCO3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这一反应会使乳酸原有的电离平衡发生什么变化?

  (2)这些变化具有什么生理意义?你做出这一结论的理由是什么? ●拓展题

  10.从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两种鼠种,选出数量、重量、年龄相同的鼠用于实验,研究其渗透

人教版高一生物教案6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2能力方面: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阅读分析“关于酶本质的探索”的资料,认同科学是在不断地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酶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2、教学难点:

  ⑴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

  ⑵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问题探讨

  介绍教材P78斯帕兰扎尼的实验,讨论下列问题:

  ⑴这个实验要解决什么问题?

  ⑵是什么物质使肉块消失了?

  对细胞来说,能量的获得和利用都必须通过化学反应。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细胞中代谢过程离不开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学生回忆:⑴化学反应中无机催化剂的概念?⑵无机催化剂的作用、特点和条件是什么?

  学生思考:细胞内的环境是一个常温常压下的状态,在这种环境下化学反应却能高效有序地发生,应该有适合的生物催化剂——酶。

  【讲授】一、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

  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1、实验原理:2H2O22H2O+O22H2O22H2O+O2

  2、实验步骤及现象

  3、讨论

  ⑴——⑷见教材P79。

  ⑸这个实验为什么要选用新鲜的肝脏?为什么要将肝脏制成研磨液?

  ⑹滴入肝脏研磨液和氯化铁溶液时,可否共用一个吸管?为什么?

  4、实验结论

  5、实验过程的理论分析

  ⑴在做该实验时让学生感悟酶作为催化剂的突出特点——高效。

  ⑵控制变量:讲解教材P79相关内容,让学生了解实验设计的原则。

  ⑶进行实验:

  [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称为活化能。

  用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因而催化效率更高。如H2O2的分解,20℃无催化剂时需活化能75kJ/mol;用铂作催化剂时,只需活化能54kJ/mol;用H2O2酶时,活化能下降到29kJ/mol以下。(结合教材P80图讲解)

  正是由于酶的催化作用,细胞代谢才能在温和条件下快速进行。

  【讲授】二、酶的本质

  [资料分析]教师设置下列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P81——82相关内容。

  1、巴斯德和李比希的观点分别是什么?

  2、巴斯德和李比希的观点各有什么积极意义?各有什么局限性?

  3、科学发展过程中出现争论是正常的。试分析巴斯德和李比希之间出现争论的原因是什么,这一争论对后人进一步研究酶的本质起到了什么作用?

  4、巴斯德和李比希之间的争论被哪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平息了?

  5、简述毕希纳实验的过程?

  6、从毕希纳的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7、要证明酵母细胞的提取液和活酵母细胞的作用一样还需要对实验如何改进?

  8、萨姆纳提取到了脲酶,他是如何证明它的化学成分的?

  9、萨姆纳历时9年才证明脲酶是蛋白质,并因此荣获诺贝尔化学奖。你认为他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0、请给酶下一个较完整的定义?

  11、结合酶本质的探索历程谈谈你对马克思说的:“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这句话的理解。

  学生讨论回答:

  二、总结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

【人教版高一生物教案】相关文章:

生物教学教案11-15

生物教学教案15篇11-18

高中生物教案11-16

有关高中生物教案11-17

八年级生物教案11-14

高一地理教案11-21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教案11-19

八年级生物教案15篇11-16

四年级人教版美术上册教案11-19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