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教案

时间:2022-11-08 18:57:16 教案 我要投稿

三年级科学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科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年级科学教案

三年级科学教案1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太阳、地球和月球有不同的主题颜色。

  2.知道地球的资源十分丰富,颜色也是五彩缤纷的。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比较科学的方式获取、加工、筛选、整理信息。

  2.能基于所学知识,制订简单的制作海报的计划,包括海报主题、分工合作等。

  3.能掌握制作主题海报的方法,更充分全面地认识地球。

  科学态度目标

  1.能分工合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在小组合作中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2.乐于展示交流自己的观点,善于学习他人优秀的做法和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到地球的资源十分丰富,适合人类的居住。认识到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需要我们共同保护。

  教学重难点

  重点:围绕某一主题收集相关资料,制作地球主题海报。

  难点:收集和整理与地球有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海报资料、双面胶、彩色笔、卡纸、剪刀、计算机等。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示范海报及海报设计说明。

  聚焦

  1.引入:太阳、月球和地球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通过之前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对太阳、月球和地球有了一定的了解。

  2.提问:(教学提示:出示太阳、月球和地球的图片。)每个天体都有各自的特点,如果让你用不同颜色代表太阳和月球,你会选择什么颜色?(预设:太阳温度高,是个大火球,用红色;月球的光比较柔和,可以用黄色。我要给太阳涂上黄色或红色,因为太阳是火的星球,温度很高;我要给月球涂上银灰色,因为从照片来看,月球灰蒙蒙的。)

  3.揭题:和太阳、月球相比,地球上有水、土壤、岩石和形态多样的动植物等。今天,我们就来给地球做一张海报。(板书:太阳、月球和地球)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颜色表现对太阳和月球的认识,既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又能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

  探索与研讨

  探索一:给太阳和月球涂上颜色并说明原因

  1.交流:指导学生分组讨论,明确太阳和月球的颜色。

  2.活动:指导学生活动,并完成活动帮助卡。

  【设计意图】让学生给太阳和月球涂上颜色并说明原因,有利于学生表现对二者的认识,同时能方便教师进行评价。

  探索二:为地球制作一张主题海报

  1.过渡:地球与太阳、月球相比,十分特别,因为地球上有生命,有丰富的资源。如果我们要做一张有关地球的海报,应该用什么主题颜色呢?(预设:可以用森林的绿色、海洋的蓝色、火山的红色……)

  2.活动:出示海报制作流程图,引导学生阅读。

  3.提问:收集和选用与地球有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时,你们觉得可以通过什么方式获取这些资料?(预设:用电脑搜索;去图书馆查资料并记录;向长辈求助……)

  4.讲解:收集资料的方式比较多样,大家可以自由选择。(教学提示:出示教科书P59的提示卡,引导学生关注收集和使用资料的要点。)

  5.活动:组织学生分工合作,制作地球主题海报。(教学提示:收集资料可以设计为课前准备活动。)

  6.展示:引导学生进行展示和交流,并试着介绍海报所表达的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制作主题海报进一步巩固、总结本单元内容,了解地球与太阳、月球的联系与区别。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展示和交流,有利于在班级里形成互相学习的氛围,学生能学到更多关于地球的知识。

三年级科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让学生了解蚂蚁的身体特点。

  2、让学生能够在观察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引导学生爱护小动物,珍惜生命。

  教学重点:

  不断改进观察的方法,解决观察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教学难点:

  对观察方法的探究。

  教学准备:

  放蚂蚁的瓶子、白纸、放大镜、水、水槽、三、四块塑料泡沫、昆虫观察盒、毛笔、水彩笔、玻璃片(投影片)、沙、绳子、几条硬纸条、记录纸和笔。

  教学活动过程:

  一、揭示课题。

  1、你们带来了什么?

  2、出示课题:蚂蚁。

  二、激发探究欲望。

  1、说说你是怎样捉到蚂蚁的?

  2、学生画一只蚂蚁。选几幅展示。

  3、比较。为什么有的会画错?

  三、引导探究。

  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分组自行探究。

  教师不时穿插到每个小组的旁边观察学生的活动。密切注意学生在做什么?说什么?争论什么?扯得太远要帮助他们回到主题上来,钻进“牛角尖”得要帮助他们跳出来。

  在学生的观察活动中,要适时引发学生的思考,“你是怎么想的?你认为怎样?你能不能再看看?你能不能换一种材料再试试?

  四、开展研讨、说蚂蚁。

  1、把材料从学生处拿开。

  2、说说刚才的研究中你们遇到了那些问题,你们是怎么解决的?有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让我们一起解决。

  通过刚才的研究,你们发现了什么?

  每组选出一个学生代表小组发言,研讨中发现的事实有另一个学生记录下来。

  教师把学生的观点板书下来,即使错误的发言如果全班同意也要先记录下来。当学生的发言出现矛盾时,当场讨论解决。教师要注意把握方向,对于怎样更好地观察蚂蚁,蚂蚁身体的特点这些问题一定要讨论。

  五、课外延伸

  1、刚才我们初步观察了蚂蚁,实际上还有许多值得我们研究的地方,你们想不想继续研究?下课后,每个小组继续研究蚂蚁,下节课我们举行一个蚂蚁信息报告会。

  2、看蚂蚁的反应,猜测蚂蚁的想法,送蚂蚁回原来的地方。

  教学设想:

  《蚂蚁》是科教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其目的在于通过学生对蚂蚁身体特点的观察,尝试让学生解决观察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意识到动物与大自然的密切关系,珍爱生命。因此,我在设计这一课时,力求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提供学生较多的探究研讨和动手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2、以学生的探究为核心,让学生能够在观察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这节课不在于学生获得多少蚂蚁的知识,而在于学生通过观察活动获得知识。因此,在引导探究阶段要给学生自主权。

三年级科学教案3

  教学目的:

  通过生动的教学,教育小学生要善于观察周围的事物,勤于动手动脑解决问题,乐于发现周围的自然科学现象,探究大自然的奥秘。

  教学内容:

  全堂课主要通过介绍三个自然科学知识,和学生进行科学讨论与交流,了解三个自然科学的原理,灵活的运用于生活,首先介绍台风的形成与影响,结合实际生活再了解生活中台风的危害和如何防御。第二个是关于猫能否分辨颜色的讨论,知道日常生活中的猫分辨颜色情况。最后一个是关于气压的科学知识,通过将满杯水盖上纸倒置,观察水是否会溢出,了解日常的物理知识。整节课通过连接的三个小的科学常识完成。

  教学过程:

  第一位同学关于台风知识的介绍:

  一般说来,一个台风的发生,需要具备以下几个基本条件:

  1、首先要有足够广阔的热带洋面,这个洋面不仅要求海水表面温度要高于26.5℃,而且在60米深的一层海水里,水温都要超过这个数值。其中广阔的洋面是形成台风时的必要自然环境,因为台风内部空气分子间的摩擦,每天平均要消耗能量只有广阔的热带海洋释放出的潜热才可能供应。另外,热带气旋周围旋转的强风,会引起中心附近的海水翻腾,在气压降得很低的台风中心甚至可以造成海洋表面向上涌起,继而又向四周散开,于是海水从台风中心向四周围翻腾。台风里这种海水翻腾现象能影响到60米的深度。在海水温度低于26.5℃的海洋面上,因热能不够,台风很难维持。为了确保在这种翻腾作用过程中,海面温度始终在26.5℃以上,这个暖水层必须有60米左右的厚度。

  2、在台风形成之前,预先要有一个弱的热带涡旋存在。我们知道,任何一部机器的运转,都要消耗能量,这就要有能量来源。台风的能量是来自热带海洋上的水汽。在一个事先已经存在的热带涡旋里,涡旋内的气压比四周低,周围的空气挟带大量的水汽流向涡旋中心,并在涡旋区内产生向上运动;湿空气上升,水汽凝结,释放出巨大的凝结潜热,才能促使台风这部大机器运转。

  3、要有足够大的地球自转偏向力,因赤道的地转偏向力为零,而向两极逐渐增大,故台风发生地点大约离开赤道5个纬度以上。由于地球的自转,便产生了一个使空气流向改变的力,称为“地球自转偏向力”。在旋转的地球上,地球自转的作用使周围空气很难直接流进低气压,而是沿着低气压的中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北半球)。

  4、在弱低压上方,高低空之间的风向风速差别要小。在这种情况下,上下空气柱一致行动,高层空气中热量容易积聚,从而增暖。气旋一旦生成,在摩擦层以上的环境气流将沿等压线流动,高层增暖作用也就能进一步完成。在20°N以北地区,气候条件发生了变化,主要是高层风很大,不利于增暖,台风不易出现。

  台风的危害

  台风给广大的地区带来了充足的雨水,成为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关系密切的降雨系统。但是,台风也总是带来各种破坏,它具有突发性强、破坏力大的特点,是世界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台风的破坏力主要由强风、暴雨和风暴潮三个因素引起。

  1、强风

  台风是一个巨大的能量库,其风速都在17米/秒以上,甚至在60米/秒以上。据测,当风力达到12级时,垂直于风向平面上每平方米风压可达230公斤。

  2、暴雨

  台风是非常强的降雨系统。一次台风登陆,降雨中心一天之中可降下100-300毫米的大暴雨,甚至可达500-800毫米。台风暴雨造成的洪涝灾害,是最具危险性的灾害。台风暴雨

  强度大,洪水出现频率高,波及范围广,来势凶猛,破坏性极大。

  3、风暴潮

  所谓风暴潮,就是当台风移向陆地时,由于台风的强风和低气压的作用,使海水向海岸方向强力堆积,潮位猛涨,水浪排山倒海般向海岸压去。强台风的风暴潮能使沿海水位上升5-6米。风暴潮与天文大潮高潮位相遇,产生高频率的潮位,导致潮水漫溢,海堤溃决,冲毁房屋和各类建筑设施,淹没城镇和农田,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风暴潮还会造成海岸侵蚀,海水倒灌造成土地盐渍化等灾害。

  提示一 千万别下海游泳

  台风来时海滩助潮涌,大浪极其凶猛,在海滩游泳是十分危险的,所以千万不要去下海。

  提示二 请尽可能远离建筑工地

  居民经过建筑工地时最好稍微保持点距离,因为有的工地围墙经过雨水渗透,可能会松动;还有一些围栏,也可能倒塌;一些散落在高楼上没有及时收集的材料,譬如钢管、榔头等,说不定会被风吹下;而有塔吊的地方,更要注意安全,因为如果风大,塔吊臂有可能会折断。还有些地方正在进行建筑立面整治,人们在经过脚手架时,最好绕行,不要往下面走。

  提示三 一定要出行建议乘坐火车

  在航空、铁路、公路三种交通方式中,公路交通一般受台风影响最大。如果一定要出行,建议不要自己开车,可以选择坐火车。

  提示四 为了自己和他人安全请检查家中门窗阳台

  台风来临前应将阳台、窗外的花盆等物品移入室内,切勿随意外出,家长关照自己孩子,居民用户应把门窗捆紧栓牢,特别应对铝合金门窗采取防护,确保安全。市民出行时请注意远离迎风门窗,不要在大树下躲雨或停留。

  第二个同学关于猫分辨颜色的科学问题。

  首先先问一些问题,猫能分辨颜色吗?有谁知道?有谁家养猫?喜欢猫吗?

  其次进行教学,先公布答案,即猫不能分辨颜色,猫眼里的世界都是灰色的,不止是猫,所有的夜间哺乳动物都是这样的。那么猫白天干什么呢?它和猫头鹰一样睡觉咯,它做着它灰色的梦,梦里都是灰色的老鼠。所以才能在夜间抓到老鼠。还有,能分辨颜色的动物只有人,猿,猩猩,其他的只能分辨几种颜色,甚至什么都不能分辨,小朋友们明白了吗。

  第三个同学关于压力问题。

  首先进行提问,用什么办法可以使满杯水倒置而不会溢出?当然没有盖子,水也是液态的。 其次让同学们自己思考,再结合实验让同学们体会。

  课程结束,进行总结。

三年级科学教案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叶是多种多样,同一种树叶具有共同基本功特征。

  植物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叶也是有生命,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过程与方法:

  统计捡到树叶数量和树叶种数;根据一定判断依据,划分出同一种树叶和不同种树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研究树叶兴趣,培养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态度和意识。

  【教学重点】开展观察叶生命现象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科学概念。

  【教学难点】是否是同一种树叶判断。

  【教学准备】

  学生自备材料:捡一些落叶。

  分组材料:同一种植物新鲜叶和落叶。

  教师准备:一条有大小不同叶片生长树枝。

  【教学过程】

  一、统计收集到树叶

  课前大家分别从不同地方收集到了各种树叶,说说你是怎么收集树叶。是呀,树木是我们朋友,他们是有生命,所以我们不能随意摘树叶。现在把树叶放在桌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统计:我捡了几片落叶?这里面有几种树叶?

  二、观察比较树叶

  1、质疑:我们小组共有几种树叶?这些叶子是同一种叶吗?

  2、讨论: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是同一种叶?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不是同一种叶?同一种叶主要特征有哪些呢?

  3、比较:同时观察所有完整叶,我们能发现不同种叶有什么相同结构吗?是呀,大部分叶具有叶柄、叶片结构,叶片上还有叶脉。

  三、观察叶生命特征

  1、观察:比较新鲜叶与落叶,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思考:长在树上新鲜叶与落叶最大不同表现在哪里?是呀,新鲜叶是活,而落叶是死。

  2、描述:观察一种植物叶,我们能从中看出叶生长变化过程吗?能找到这条树枝上有几种不同生长阶段树叶吗?(如叶芽、小叶片、嫩叶、成熟叶、老叶、将枯叶等)能从几张叶不同生长阶段去推测一片叶生长过程吗?

  3、总结:叶也是有生命,它从叶芽长成小小嫩叶,又慢慢地长大,变老。许多植物叶从春天长出来,到秋天枯黄死去,完成了叶一生。有些树木虽然秋天不落叶,但它们叶同样也有生长和衰老完整过程。

三年级科学教案5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动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死亡的生命历程。

  2.知道不同动物一生所经历的时间不同,身体形态发生的变化不同,繁殖后代的方式也不同。

  3.知道像鸡那样,卵生、身上长有羽毛和翅膀的动物属于鸟类。

  4.知道像狗那样,胎生、身上长毛、吃妈妈乳汁长大的动物属于哺乳动物。

  5.知道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身体特点各不相同。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基于不同动物的一生的相关资料,归纳出鸟类及哺乳动物一生的共同特点。

  2.能根据动物的共同特征,区分更多的动物。

  科学态度目标

  1.对更多动物的一生产生持续的探究兴趣。

  2.乐于尝试用不同的方式了解更多的动物,体会探究的乐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到珍爱生命、健康生活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动物和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不同形态特征。

  难点:从多种动物的生命过程中发现共同的规律。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狗的一生”视频、“动物特殊行为”视频、“蚕和狗的特点”维恩图、教学课件。

  聚焦

  1.引入:(教学提示:出示蚕在各生长阶段的图片。)蚕的一生经历了哪些阶段?(预设:卵、蚁蚕、蚕宝宝、蚕蛹、蚕蛾。)

  2.讲解:蚕的一生经历了出生、成长、繁殖和死亡的生命历程。根据身体形态特征,蚕的一生也可以分为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

  3.提问:(教学提示:出示更多动物的图片。)其他动物的一生又会经历哪些过程呢?(教学提示:引导学生根据图片进行描述或介绍自己知道的事例,鼓励学生踊跃表达。)

  4.揭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几种动物的一生。(板书:动物的一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基于已有经验和知识,结合生活中发现的现象和真实事例提出假设,激发学生对其他动物的一生进行探究的兴趣。

  探索与研讨

  探索一:了解鸡的一生

  1.过渡:出示蚕和鸡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图片,引导学生对比观察。

  2.提问:鸡的一生与蚕的一生有哪些相同与不同之处?(预设:相同之处是鸡和蚕都是从卵开始它们的生命历程的,不同之处是鸡要孵卵,鸡不经历蛹的阶段,没有变态的过程,而且鸡的寿命比较长。)

  3.讲解:母鸡孵蛋时将鸡蛋放在身体下面,用自己的体温保持鸡蛋温度相对恒定。21天左右,小鸡破壳而出。刚出壳的小鸡身上长满绒毛,1个月左右绒毛褪去,换上羽毛。6个月左右,小鸡长成成年鸡,母鸡开始产卵繁殖后代。

  4.追问:(教学提示:出示更多鸟类的一生的图片。)这些动物有哪些共同特征呢?(预设:都是卵生,身上都长有羽毛和翅膀。)

  5.小结:像鸡那样,卵生、身上长有羽毛和翅膀的动物,属于鸟类。鸟类的一生会经历“卵(蛋)→幼年(雏鸟)→成年(成鸟)”三个主要阶段,幼年期生长较快,成年期开始繁殖后代。

  探索二:了解狗的一生

  1.活动:播放“狗的一生”视频,引导学生认真观看。

  2.提问:和鸡相比,狗的一生有什么不同?(预设:小狗是胎生的;刚生出的小狗眼睛闭着,耳朵听不见;小狗需要吃狗妈妈的奶长大;狗活的时间比较长;……)

  3.讲解:狗是胎生动物,母狗怀胎2个月左右会生出小狗。刚出生的小狗闭着眼睛,耳朵听不到声音;2~3周后,小狗眼睛睁开,靠吃妈妈的奶获取营养;6个月左右,小狗长出恒牙,可以咀嚼食物;12~18个月,小狗发育成熟,开始繁殖后代。

  4.追问:(教学提示:出示更多胎生动物的一生的图片。)这些动物有哪些共同特征呢?(预设:都是胎生的,身上都长毛,都是吃妈妈乳汁长大的。)

  5.小结:像狗那样,身上长毛、胎生、吃妈妈乳汁长大的动物叫哺乳动物,哺乳动物出生后都会经历“幼仔→成年”的生命过程。

  探索三:了解我们的一生

  1.过渡:我们了解了鸡和狗的一生,那么,我们人类的生命历程又是怎样的呢?(教学提示:出示一组不同年龄的人的图片。)

  2.活动:指导学生整理这些图片,并按照年龄排序,然后说明理由。

  3.小结:我们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叫胎儿,出生后我们会经历“婴儿→幼儿→青少年→成年→老年”几个主要阶段。人从出生到年老,除了身体长高长大,外部形态特征没有明显的变化。

  4.提问:如果人生经历这样几个阶段,你们会对不同年龄段的自己说些什么呢?(教学提示: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并鼓励学生踊跃发言。)

  探索四:对动物做出判断

  1.过渡:通过本单元的学习,相信大家一定对动物有了新的认识。动物是有生命的物体,我们把有生命的物体叫作生物。你们认为生物与非生物有什么区别呢?(教学提示:出示一组生物与非生物的图片。)

  2.布置任务:请大家分组讨论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达成一致后将结论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

  3.活动:指导学生完成“蚕和狗的特点”维恩图。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鸡的一生,引导学生认识常见的鸟类的共同特点;通过了解狗的一生,引导学生发现哺乳动物的特征;通过开展资料整理活动,让学生知道人的一生会经历的几个阶段,感受珍爱生命、健康生活的重要性;最后整理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巩固学生对动物的认识。这个学习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合作能力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研讨汇报

  羽毛:被覆在体表,质轻而韧,略有弹性,具防水性,有护体、保温、飞翔等功能。

  鸟类:体均被羽,恒温,卵生,前肢成翼,有时退化,多营飞翔生活。

  拓展与小结

  1.拓展:为了生存和繁殖后代,动物的行为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发生一些奇特、有趣的事情。有的动物身体会随着环境变化而变化,如变色龙;有的动物行为会随着季节变化而变化,如冬季来临,大雁南飞、兔子换毛、蛇冬眠等。(教学提示:播放“动物特殊行为”视频。)

  2.布置任务:请大家课后了解更多动物,收集动物一生中的有趣事情,做个科学小报。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认识动物行为的多样性,了解更多动物一生中的有趣事情,理解这些行为都是为了生存和繁殖后代。从这个角度出发,做一个主题明确、内容丰满的科学小报,能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动物的生命活动现象。

  教学反思

  本课由“蚕的一生经历了卵、幼虫、蛹和成虫的过程”引出“其他动物的一生又是怎样的呢”的问题,这是由对个别事物的研究推广到对普遍现象的关注,是提出问题常用的一种思维方式。根据生活经验和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对生活中常见动物的种类及其他相关知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本节课依然以蚕为切入点,与前几节课相呼应,引导学生回顾蚕的一生经历的几个阶段,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然后通过搜集证据和交流的方式总结其他动物的生命过程,使学生的探索能力又一次得到锻炼。最后把研究的对象转为人类的生命历程,又大大增加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也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生物的多样性和共同性相统一”观点的建构。

  课后作业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对应课时训练。

三年级科学教案6

  《科学是……》教案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折叠小人”活动中能够有所发现,提出问题。 能够从琴纳和牛痘的故事中受到启发,知道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寻求问题解答的过程。

  2、知道科学是什么。 知道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3、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兴趣。 想知道,爱提问。

  教学准备:

  插图、琴纳和牛痘的故事。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是学生接触科学的第一课,对“科学”这一概念不能够深刻理解,只能获得表面意义上的理解,所以本课一开始用“当你听到‘科学’这个词时,你想到了什么”这个问题来激发学生去思考。凭已有经验,学生会把科学和科学家联系起来,和自己无关。教师这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你是否有这样的经历?”来谈谈自己亲身的体验,学生很容易说出:由于好奇才做出这些事,这恰恰和科学家的工作十分相似。课后应布置学生搜集更多科学家的研究故事,让学生从这些科学家的研究中初步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本课谈科学是什么,应从外延上谈,而不是从内涵上去灌输,教学中不可要求学生谈什么是科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从这学期开始,我们将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科学”。

  2、提问:你知道科学是什么吗? (板书课题 )

  二、探究新知:

  1、了解科学是什么。

  (1)讨论“什么是科学?” 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

  (2)引导学生看课本第2页插图,开阔一下视野。

  (3)提问:图上的人在做什么?让学生说一说插图的内容,教师适当地加以补充说明。

  (4)、谈话:只有科学家那里才有科学吗?你有没有做过下面这些小朋友做的事情?(看书中图片)想一想,你为什么想做这些事情? (学生交流)

  (5)、师生小结: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2、琴纳和牛痘的故事。

  (1)可采取放录音故事、老师讲故事、学生自己阅读等不同方法让学生了解故事梗概。

  (2)提问: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琴纳是个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医生。在故事的开始部分,他有什么发现?(学生交流)

  (3)正因为有了这个新发现,他想到并提出了什么问题?此后,他又分别做了些什么事情?

  (4)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提出问题—寻找可能的原因—做试验证明—试验成功了。

  (5)你能按照上面的提示,复述一遍琴纳的故事吗? 学生复述故事。

  (6)搜集资料,找出其他科学家在研究活动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3、理解科学是什么。

  (1)教师讲解并演示活动方法,学生尝试操作。

  (2)要求学生边做边观察,然后说说自己有什么发现。

  (3)学生汇报。

  (4)提问:有谁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学生回答,若没有学生能说出来,教师作简单介绍)

  三、全课总结:

  1、提问:通过前面的学习,你能告诉我们科学究竟是什么吗?

  2、学生分组交流,并向全班同学讲述自己的想法。

  3、总结: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寻求问题答案的过程。(板书)

  《做一名小科学家》教案

  1、能够从探究纸鹦鹉“站立”的秘密活动中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

  学会从身边的事物中提出问题。

  2、找出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

  3、树立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从小做一位小科学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曲别针、卡纸等。

  学生准备:剪刀、彩笔、夹子等;课前收集自己最喜欢的科学家的资料。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主要是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加深对科学的理解。课一开始就用站在指尖上的纸鹦鹉来激发学生提出问题,从而带着问题探究其中的奥秘,接下来可以通过不同的形状的纸片来尝试,寻找如何让它们平衡。由于学生是刚接触科学探究活动,所以活动中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保持活动场地整洁,实验井然有序。

  教学过程:

  (一)、会站立的纸鹦鹉导入:

  1、教师出示会站立的纸鹦鹉。

  2、谈话:今天科学课老师带来了一只纸鹦鹉,它能够站立在老师的手上。好玩吗?你们想不想也来做一个呢?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制作纸鹦鹉,探究其中的奥秘。

  1、教师介绍做纸鹦鹉的材料。

  2、学生动手做,教师巡视指导。

  3、尝试:让纸鹦鹉站在自己的手指或是纸环上。(或成功或失败)

  4、引导学生思考:鹦鹉为什么能站在纸环上不掉下来?(怎样才能让鹦鹉站在纸环上不掉下来?)

  5、分组试验,商量可行办法。(提示:把想到的办法简单记录在活动记录纸上。)

  6、分组汇报、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和简便性。

  7、教师做整个活动的总结。

  活动二:想办法让更多的东西“站在”手指尖上。

  1、提问:除了让纸鹦鹉站在你的手指上,你还能让其他东西(比如:铅笔、尺子等)也站在你的手指尖上吗?

  2、学生分组活动。

  3、谈话:别上回形针试试,换作夹子试试。

  4、交流发现,寻找相似之处。

  (1)、提问:刚才大家在研究其他物体是否能站立时有什么发现呢?

  (2)、学生交流、汇报。

  (3)、谈话:同学们想想看今天我们科学课上是如何去研究的?课后继续研究怎样让更多的物体站起来。

  (三)、总结拓展。

  1、讲述:科学研究是个复杂的过程,有些结论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得出的,有些甚至到现在都内有得到准确的答案。比如:……

  2、谈话:运用大家发现的原理,可以让许多物体“站”起来,你能利用这个原理制作一个玩具吗?

  3、你们准备怎么做?做之前需要准备些什么?

  4、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巩固课中的学习发现。

  (四)、布置任务:

  1、下节课把制作好的玩具带到班上来,交流大家制作的方法。

  《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大自然有种类繁多的有生命的物体,认识常见的动物和植物。知道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和基本需求。

  2、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能够运用文字、图表等记录有关观察、调查的结果。能够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动的方法与结果。

  3、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意识到生命是多种多样的。

  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要珍爱生命。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教师选择一个观察地点,供学生观察。(校园内)。2、观察记录纸。3、调查用的一些工具(绳子、尺、放大镜等)。4、课前准备好有关安全方面的注意事项。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是课程标准中生命世界部分的开篇之作。本课通过寻找有生命的物体,讨论有生命物体的特征等活动,建立起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特点的有生命物体的科学概念。学生对有生命的物体有着天生的兴趣,对小动物的关注和对植物的观察从他们幼小的时候就开始了,因此“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这种亲身体验会增加更多的感性认识。在活动中边找边记,能锻炼学生的记录能力,利于在收集证据过程中良好习惯的养成,为后面的研讨提供大量的“食粮”。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

  你喜欢什么植物?你对树进行研究过吗?从书上的照片中,你看到了什么?你有没有到一棵大树前观察过?想去观察吗?

  一、小组讨论心目中有关树的信息,并记录在纸上。

  (1)学生讨论(四人一组)自己心目中的树。

  (2)把讨论的信息写于纸上。

  二、怎样观察一棵大树。

  (1)如果你在来到一棵大树下,你想观察什么?学生讨论。

  (2)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学生讨论。老师讲述观察要有序、有计划,并把观察得来的信息记录在纸上,以供以后研究用。

  三、带动学生到大树前,开始活动。

  (1)有组织的带领学生到事先选好的大树下。

  (2)学生根据自己想好的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观察大树。

  (3)要学生把观察到的内容写在记录纸上。

  四、让学生通过讨论后,知道看与观察的不同。

  (1)学生回教室,汇报交流。

  (2)对照两张记录纸,讨论以前看到的内容和现在观察到内容有什么不同?

  (3)为什么我再去看会知道的更多?

  (4)当我们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的时候,当我们带着这样的目的再去“看”的时候,我们的科学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五、后续研究。

  在你家附近选择一棵大树,自己确定观察内容,进行观察。

  第二课时

  导课:

  上节课我们一起到校园中观察了生物,同学们主要对大树进行了观察,大树的树干上、树枝上、树叶上、树根下,各个地方都有生物,我们要仔细观察,才能发现。

  你能不能告诉我,你观察到的那棵树是怎么样的?

  一、用简便的方法描述树的形状、粗细和高矮。

  用动作比划你看到的树冠的形状。

  用手比划你的大树的树干有多粗。

  用比较的方法告诉别人,你的大树有多高。

  二、观察、描述树的其他方法

  画一画,你所观察到的树的叶子,大树。

  展示一下你捡来的树的果实。

  你看到的树皮是怎样的呢?你用什么办法把树皮给同学展示一下。

  教师教学生拓印树皮的方法,学生到校园内拓树皮。

  小结:用画画,拓印做记录,搜集实物标本等方法,都是我们观察,描述大树时可以使用的方法。

  三、对记录、描述作用的理解

  大家都能对大树进行描述或记录,那你是否能根据别人的描述知道是哪一棵树?

  出示一份观察记录,让学生猜猜是校园里的哪一棵树。教师将落叶、树皮拓片分发给学生每人1份,让学生到校园去寻找大树。

  四、作业:

  写一份树的观察记录。

  第三课时

  导课: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观察大树和讨论,大家对于大树这种植物已经了解得较为透彻了。下面请大家说一说你在校园内的观察中,还看到了哪些生物?

  一、学生汇报

  说一说你的记录纸上的内容,是如何获得的?

  你还在哪些地方发现了什么生物?

  在操场上发现了青蛙、蜻蜓、卷叶虫、蝴蝶、蚂蚱等小动物。

  还在操场上发现了许多不知名的小花,大家有没有把它画下来呢?

  二、讨论

  我们观察到了这么多的动物和植物,大家为什么认为它们是有生命的呢?

  生物名称 发现地点

  青蛙、蚂蚱 校园围墙边

  …… ……

  它们能长大。

  它们的生长都离不开水。

  它们都需要养料。

  它们都对刺激有反应。

  ……

  生物体有生命特征和生命需求两类,引导学生分别说出它们。记下大家的理由,把最重要的内容勾出来。

  三、小知识

  生物:自然界中具有生命的物体叫做生物。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真菌四大类。所有的生物都表现出生命的特征:生物体都有生长现象。生物体在新陈代谢的过程中,通过吸取营养物质,个体会由小变大,显示生物体的生长特征。

  生物体都能生殖和发育,都有应激性,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都有新陈代谢的作用等,这些特征都是生物所具有而非生物所没有的,也就是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

  四、它们是有生命的物体吗?

  说一说,书上的几幅图的几种东西哪些是有生命的,哪些没有?

  西红柿、黄瓜、辣椒等蔬菜;

  山涧中的流水;

  机器人;

  天上的白云、地上的草原;

  插在玻璃瓶子中的鲜花。

  《校园里的植物》教案

  1、观察植物,并能描述出它的形状与特征。

  2、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去比较,掌握对比的方法。

  3、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意识到植物之间也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教学准备:

  1、教师在校园内选择一个观察地点,供学生观察。2、观察记录纸。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是在上节课了解了有生命物体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生命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展开研究。本课的编排始终围绕植物的形态进行。通过对植物由整体到局部的观察,获取有关植物的多样性、植物的外部形状等方面的信息,渗透了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知识。教学活动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入手,利用“说说认识的校园里的植物”的活动,让学生的思维聚焦在“植物”上,同时也为认识植物的多样性寻找一个“增长点”。本课的主体活动是对植物进行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概括出植物有哪些共同特征。

  教学过程:

  一、从整体认识植物

  1、了解学生事先观察到的校园植物:说说你认识的校园里的植物有哪些。(可说名称,也可描述外形。)

  师生交流。

  2、指导如何观察,提出观察要求:下面我们要到校园里去观察这些植物。出示表格,讲解要求。

  我认识的校园

  里的植物名称 生长环境 生长特点

  (可以写也可以画) 高矮排队

  (按由矮到高顺序排出)

  ……

  3、学生实地观察,教师随时指导。

  4、汇报交流。

  5、小结:植物的外部形状是各种各样的。

  二、从局部认识植物

  1、提出观察任务:我们要去观察不同植物的相同部位,有树皮、树叶和花。

  2、讲解如何观察树皮:先摸,有什么感觉?再拓树皮,看拓下来的图案有什么不同?

  3、讲解如何观察树叶:在树枝的一个节上看叶子是怎样长的?把它画下来。

  4、讲解如何观察花:比较两种花形状的不同,也把它画下来。

  5、师生观察后交流。

  6、提出问题,进行思考:我们观察到的植物有哪些相同点?

  (集中在都有根、茎、叶、花、种子等结构特点上,都需要水分、空气、阳光等生命需求上,都能长大,都要呼吸……)

  三、认识植物多样性,给植物分类

  1、看教科书第17页,提问:你认识这些植物吗?还认识哪些植物?

  2、谈话:我们来给它们分类,说说你想怎样分类。

  《校园里的小动物》教案

  1、观察动物,并能描述出它的形状与特征。

  2、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去比较,掌握对比的方法。

  3、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意识到动物之间也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教学准备:

  1、教师提供两种动物,供学生观察。2、观察记录纸。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与上一课涉及到的科学概念同为生物单元的二级概念。本课的观察对象是可选择的,蚂蚁、蜗牛都是比较常见、容易捕捉、易于饲养的小动物,选取它们为观察对象,可以将学生头脑中以往的经验充分调动出来,提高认知水平。课文中知道较多,呈现出“扶”的状态,让学生在捉、看、研究中收集证据并做出解释,了解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从前两课到本课,都注重记录、描述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懂得在科学研究中要重视收集证据,因为它们是得出结论的依据。

  教学过程:

  一、组织探究活动

  1、观察蜗牛。

  (1)谈话:我们先来观察蜗牛(出示蜗牛)。

  (2)提问:在观察时应该主义什么?

  师生讨论后总结出:

  A不要发出大的响动,以免它受到惊吓;

  B不要用手直接触摸,以免它受到伤害;

  C静静地观察一段时间,会发现更多的特性(怎样出壳、怎样爬行);

  D观察时要把观察到的记下来或画下来。画的时候不光要画它的外形,还要标清它身体的各个部分,一定要画的“像”,不要进行艺术加工。

  (3)学生观察、记录、展示、交流。

  (4)研究蜗牛的食性。

  (5)研究蜗牛对刺激物的反应。

  2、观察蚂蚁、观察鱼。

  用同样的方法观察蚂蚁或鱼。

  三、概括小动物的共同特征

  1、谈话:我们仔细观察了蜗牛、蚂蚁和鱼,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讨论: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

  3、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

  四、给常见的动物分类。

  1、看教科书第21页,提问:你认识这些动物吗?还认识哪些动物?2、谈话:我们来给它们分类,说说你想怎样分类。

  3、学生活动。

  4、学生汇报,交流分类依据。

  五、总结

  补充讲解英国动物学家珍古德博士的故事。通过读科学家的故事,了解观察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感悟出,要像科学家一样继续探索生命世界的奥秘。

  《动物植物人》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与比较,找出植物和动物之间的相同与不同之处,通过人与黑猩猩的比较了解人与动物的血缘关系。

  2、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去比较,掌握对比的方法。

  3、通过比较人与动植物的相同与不同,将人融入自然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可供观察的动植物图片。2、观察记录纸。

  教学活动建议:在前几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植物、动物的知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研究能力,这些为本课的学习做了充分的准备。这节课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将研究的范围扩展开来,完成现阶段对“生物”这一概念的认识。教学中可以借助集合图的表达方式帮助学生对植物、动物和人之间的关系作出解释,体会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

  同学们,上两节课我们通过观察和比较,认识到了植物和植物之间、动物和动物之间都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今天我们接下来探讨一下植物、动物和人之间的不同与相同。(板书课题)

  一、动物和植物的观察与比较

  1、出兔子和萝卜的不同之处,看谁找得多。

  再找找兔子和萝卜的相同之处:

  把你比较的结果写在活动记录上。

  2、再找一找其它的动植物进行比较。

  二、讨论并汇报。

  1、兔子和萝卜有哪些不同之处?

  兔子:能运动、要吃青菜和萝卜、全身长毛、耳朵特别长、……

  萝卜:不能运动、生长需要土壤、有根和叶子两部分组成、叶子是绿色的……

  兔子和萝卜的相同之处有哪些?

  它们都能长大,都需要空气、阳光和水分,都需要养份……

  三、人与黑猩猩的比较

  四人小组间相互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并把小组的意见填写到下面的表格中。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完成得最漂亮。

  人与黑猩猩的

  相似之处 人和黑猩猩的

  不同之处

  吃东西 人会制造东西

  生孩子 人会说话

  都可以走路 黑猩猩会爬树

  …… ……

  学生讨论,充分表达各小组意见,班级集体交流后,把记录纸上要求的内容填完整。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比较了动物和植物之间如兔子和萝卜的不同和相同,虽然兔子是吃萝卜的,但兔子和萝卜间还是有许多地方是相同的,其中最基本的一条就是它们都是有生命的物体。另外我们还比较了动物和人的区别,发现我们人类和动物一样,也是有生命的物体,也需要水分和空气以及食物才能长大。那么,植物、动物和人之间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

  二、观察并记录

  观察教材第22页中的两幅图,说一说,动物、植物和人之间有什么不同之处和相似之处?

  动物、植物和人之间的不同之处有:

  动物、植物和人之间的相似之处有:

  把讨论的结果写在活动记录上。

  三、小结

  动物、植物和人的众多相似之处说明了什么?

  人类也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要爱护大自然,保护动物,珍惜植物,把自己也看作大自然的一份子。生命的世界包含了我们所看到的一切自然界中存在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它们都是有生命的物体。

  四、拓展

  根据教材第22页的插图,各种各样的笔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幅圈图来表示。请你用同样的方法把有生命的物体——植物、动物和人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

  笔

  铅笔

  钢笔 物体

  自动铅笔

  生物 非生物

  圆珠笔

  《生命离不开水》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水的作用,了解常见物体的含水量。

  2、提出问题,列举事例,实验探究。

  3、了解水资源状况,珍惜水资源。

  教学准备:

  配套光盘、西红柿、其他蔬菜和水果等。

  教学活动建议:从小到大,孩子们天天跟水打交道,生活的经验使他们能够说出许多水的作用,如水能喝、能洗脸洗手、能浇花、能养鱼……这些的粗浅认识,正是我们带领学生走进水单元的基础。本课从学生熟悉的家庭生活入手,逐步扩展到动物、植物的生命活动,全面提升学生对水的认识、感受到生命离不开水。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补充一些数据加以说明水是生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带领学生做一个装置观察小草每天“喝”多少水,并让学生亲自动手,想多种方法,了解植物的含水量,注意,只要是合理的,都要鼓励学生尝试。

  教学过程:

  导课:

  同学们,在上一个单元的教学中,我们认识了我们眼中的生命世界,生命世界多种多样,丰富多彩,但所有的生命都必须有一样东西做保障,那就是——水,水是生命之源。这个单元我们就来研究一下生命之源——水。(板书课题)

  一、写一首赞美水的小诗

  因为有你,小草变得嫩绿;因为有你,鱼儿游得欢畅;……因为有你,地球才这样美丽。

  学生写完后,让写得优美的同学上台朗读,激发学生热情。

  二、了解水的作用

  通过刚才同学们所描写的优美的小诗,我想同学们了解了水在许多方面的作用。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每人说10个动物、植物和人离不开水的事例。

  人要喝水,不喝水就会渴死;洗脸、洗手、洗澡,讲究卫生少不了水;浇花、种庄稼都需要水;……(根据学生列举的事例,小结归纳出水的作用——有生命的世界都离不开水)

  三、探究常见物体的含水量

  1、动动手。

  想多种办法,把西红柿里面的水挤出来,看看它含有多少水。

  可以怎样做?

  2、也可以选择其他含水分较多的蔬菜或水果来做实验。

  3、小组讨论:

  怎样比较胡萝卜和土豆哪个含水多?

  四、活动

  1、给下面的扇形图涂颜色(用淡蓝色表示水所占的面积)

  A人体65%是水;

  B鸡蛋76%是水;

  C鱼85%是水;

  D蔬菜90%是水。

  2、试验

  小草每天“喝”多少水?

  实验方法:将小草植入一个玻璃瓶子中,在瓶内倒入100毫升的水,再在水上滴一层水以防止水分蒸发,然后进行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

  把观察结果写在记录纸上。

  五、小结

  生命离不开水,水就像母亲的乳汁一样,哺育着地球上所有的生命。

  《观察水》教案

  教学目标:

  1、会用自己的感官(眼、鼻、舌、手、耳朵)来观察水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

  2、通过比较方法认识水是什么样的。体会人体感官在认识事物上的重要性,理解用感官观察水要有顺序

  3、在观察、研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留心观察、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乐于探究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安全意识。

  教学准备:

  分组观察:矿泉水,牛奶,池塘水、有色饮料等(粘的液体),透明玻璃、毛玻璃。分辨演示:醋、牛奶、酱油、雪碧、酒、矿泉水、油。

  教学活动建议:从幼儿园到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在与水打交道的过程中,已了解了水的许多性质和用途。本课选择学生熟悉的水作为研究对象,就是要将学生脑海中的零星认识提升到水的内涵属性层次上,并且在概念提升的过程中,教给学生科学认识物体的方法,使学生在初次进入“物质世界”领域时,能够准确利用自己的感官判断物体的特征,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本课的教学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归纳认识事物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水的特点及其属类——液体的特征,并采用竞赛活动的形式巩固学生对液体特征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矿泉水。这里面是什么?你知道哪些地方有水?如果没有水会怎样?

  如果没有水我们能活多久?关于水的事情,你知道多少?

  水里面有很多秘密,想知道吗?你想怎样来研究水的秘密?

  板书各种感官的名称。

  引入课题 板书:观察水。

  二、用感官观察水

  有这么多的方法,谁能安排一个合理的观察顺序?为什么这样安排?

  现在,请两个同学一起来观察这杯水,它是什么样的?记在同一张纸上,比一比,哪一组发现的秘密最多?学生实验,师巡视。汇报观察结果。师选择性板书没有味道,没有气味,没有颜色等相关的学生用语。

  三、再用感官,应用比较的方法观察水。

  同学们运用鼻、舌、眼睛、耳朵、手发现了很多水的一些秘密,你想发现更多的水的秘密吗?

  出示牛奶,有色饮料等,它们与水一样吗?只要比一比就能发现水的更多秘密。想一想,说一说,你准备怎样比?

  请大家拿出牛奶、有色饮料等,比一比。水是怎样的。学生进行比较,师巡视指导。

  汇报交流。出示玻璃、毛玻璃等,它们与水一样吗?想一想,说一说,你准备怎样比?(透明)请大家拿出玻璃、毛玻璃等,比一比。水是怎样的。学生进行比较,师巡视指导。

  汇报交流。

  总结:谁能说说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水是没有味道、没有颜色、透明的、没有气味的东西。)

  通过比较,我们学到了更多的水知识。再比一次,同样是水,矿泉水和池塘的水有什么不同?(认识周围的水环境,了解水污染的一些情况。)

  四、区分常见液体中的水

  今天我们研究了水,现在能把水找出来吗?大家试试看。

  出示:醋、牛奶、酱油、雪碧、酒、矿泉水、油。学生上讲台找一找,说说理由。

  是不是所有的液体都可以直接闻或尝?

  五、拓展

  实验探究水滴大小与流动快慢的关系。

  分别将1滴、2滴、3滴、4滴、5滴水滴在塑料盘的同一“起跑线”上,慢慢倾斜塑料盘到一定角度,看看哪种水滴跑得快?

  观察实验并思考:

  为什么要等到滴完再掀动塑料盘?为什么要滴在同一“起跑线”上?

  五、总结。

  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

  我们用到了哪些自身上的器官?怎样研究水的?

  人身上的器官真奇妙,我们应爱护自己的身体。

  《神奇的水》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与实验,理解水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获得对水的初步认识。

  2、通过动手实验、认真观察来获取知识与相关信息,并知道如何运用。

  3、了解水的特征,知道要怎样利用水的特征为生活服务。

  教学准备:

  1、实验用品细纸条、有颜色的水等。2、学生分组实验用品。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与《观察水》共同组成对水的性质的认识。这两课在逻辑上是并列的关系。《观察水》一课学生已对水的颜色、气味、味道等物理性质有了基本的认识,这一课,教师要带领学生研究水的毛细现象、表面张力、浮力、压力等神奇现象,并了解水的这些本领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对水的性质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现象入手,让学生学着提出问题,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做探究性实验,搞清其中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对水的观察,发现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初步认识了它的基本特征,水是一种神奇的物质,让我们通过动手来认识它的神奇。今天我们来学习《神奇的水》。

  一、会“爬”的水。

  师:水会运动吗?水怎样运动?下面请大家看几个小实验。教师演示实验:

  (1)剪一条薄纸巾,把下部插入有颜色的水中。大家看到了什么?

  (2)剪开花的花茎,一半插在红色水中,一半插在蓝色水中。你看到了什么?

  (3)滴一滴墨水在面板上,用粉笔把它吸干,你又发现了什么?

  讨论:这是一种什么现象?你在生活在还在哪里看到这些现象?

  小结:水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

  二、会“团结”的水。

  师:我们是一个团结的集体,大家团结友爱,一起学习,一起劳动,生活过得很快乐。那么水和水之间会不会团结呢?

  (1)猜一猜:一元的硬币能容纳多少滴水?先把猜测的结果记录下来,再亲自动手做一做。

  学生分小组实验。将一枚一元的硬币放在桌面上,然后用吸管往硬币上滴水,看看一元的硬币究竟能装几滴水。

  滴完后观察:现在的水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水面鼓得像个小馒头一样?

  (2)把曲别针轻轻放入装满水的杯子里,预测放多少枚曲别针水会溢出来。再试一试,看看预测得对不对。

  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记录。

  为什么杯子里的水已经满了,还能再装下几枚曲别针,装入曲别针后,杯面上的水为什么会鼓出来但是又不会流下来?

  师小结:水具有使其表面尽量缩小的力,这就叫做水的表面张力。

  你见过生活中水的表面张力现象吗?请你来给同学们说一说。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水的神奇,通过实验和观察我们知道了水可以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此外水还有表面张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导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神奇的水的两个神奇的地方,就是水会自己向上爬,水还会象人一样团结在一起,今天我们继续来认识水的神奇。

  会喷射的水。

  实验:

  用钉子在瓶上从上向下把3个一样大小的孔,观察水流有什么不同?

  出示图片:清洁工人用巨大的水龙头来冲洗海岸。

  通过实验和图片观察,你发现了水的神奇之处在哪里?

  加压后,水可以从孔隙中喷射出来。

  二、会“托举”的水。

  实验:

  拿一个玻璃杯装半杯水,然后不断往里面丢东西,看看水可以托举起哪些东西,而又有什么东西水托不动,沉下去了?

  出示图片:万吨巨轮在水面上。为什么轮船和装载的货物那么重,大海里的水也可以托得动它?

  小结:水有浮力。物体放入水中所受的浮力大于自身的重力,则物体就可以浮起来,如果小于自身的重力,则就会沉下去。

  你知道水还有其他什么本领吗?

  三、水溶解物质的性质探究

  动动手:把方糖放入水中,观察方糖的变化。

  把方糖放入水中,糖块不见了,而水会变甜。像这样的现象就是溶解。水能够溶解许多物质。

  试验:仔细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讨论:还有哪些物质也能溶解在水里?

  四、作业:

  把你的研究并总结出的水的特点写在活动记录上。

  《地球上的水》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知道淡水资源十分缺乏,知道常用的节水措施。

  2、能从适当的情景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向大家表达自已的发现和感受。

  3、意识到水资源的缺乏,我们应该保护它,体验缺水的痛苦和节水的好处,养成节水的行为习惯。

  教学准备:

  1、教材配套录相资料、各种美丽水体的图片;烧杯、小勺、滴管。2、学生查找水的分布资料,调查学校、家庭浪费水的现象,收集节水的有关措施。

  教学活动建议:这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了解水在地球上的分布,知道我国淡水资源的匮乏,提高学生的节水意识。课前教师可布置学生收集资料,课上通过让学生阅读资料中的数据,使其了解地球上淡水资源的匮乏,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保护水资源的渴望,然后教师可通过图片、多媒体等手段结合学生自己家乡的水资源情况让学生了解人类的一些行为对水资源造成污染,使学生进一步产生危机感、紧迫感,接着引导学生了解净化水、淡化水的方法,让学生懂得人类为获取可用淡水进行的技术方面的努力。最后,教师结合生活实际,引发学生更多的关注学校、家庭、社会用水现象,使学生自觉节水、护水。

  教学过程:

  引入:上节课我们认识水的神奇功能,它会向上爬、会团结、会喷射、会托举,还可以溶解许多物质,水对我们人类真是太重要了。那么地球上的水主要在哪里呢?我们厦门市是一个海岛,四面都是大海,我们的水资源真的是多到用不完吗?今天我们来学习第4课《地球上的水》。

  一、欣赏自然界美丽的水体。

  (1)教师导入:同学们,当你打开世界地图或面对地球仪时,呈现在眼前的大部分面积是什么颜色?你知道,那是什么吗?那就是地球表面数量最多的水。它覆盖了地球的大部分表面。前面几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水在生命活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其实,水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也有重要作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2)教师出示多幅美丽水景的图片,先问学生:你知道这是哪里吗?看到这些景象你有什么感受?再请学生把自己知道的美丽水景的事情告诉大家。

  (3)教师小结:这些美景都是地球上的江河湖海的水给自然界带来的种种奇观,把大自然打扮得绚丽多姿,给我们生活带来欢乐,给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效益。

  二、指导学生亲身感受淡水资源的缺乏。

  (1)教师讲授:尽管地球表面大多数被水覆盖着,但这些水中绝大部分是海水,真正与我们生产、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淡水却很少很少。(讲解教材P34页的比较)

  (2)教师提出要求:请你们参照教材第34页上图,用杯子、小勺、滴管分别取出“地球上的水”、“淡水”、“可开发利用的淡水”。

  (3)学生分组活动。

  (4)学生汇报动手做后的感受。

  三、引导学生讨论淡水的用途。

  (1)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充分发表意见。

  (2)教师介绍工业用水、农业用水事例。

  (3)师生小结:工农业生产、人们的生活都需要水。

  以上的活动,要求学生通过“头脑风暴”的形式,把本组的观点,用画画出来,张贴在黑板上,由本组代表发言。

  四、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浪费水现象,提出节水措施。

  (1)教师提出问题,生活中有哪些浪费水现象?你能为节水做些什么?

  (2)学生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3)教师补充农业、工业等高科技节水技术。

  (4)教师小结:节水是全社会的大事情,我们小学生一定要从自己做起,从日常小事做起,人人树立“节约水光荣,浪费水可耻”的思想。同学们,让我们从今天开始做节约用水小标兵!

  五、布置作业

  体验活动:水污染的危害。将两个洋葱头分别置于盛满清水和滴有洗发水的杯口。几天后观察洋葱要部生长的情况。

  《常见材料》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一些常见的材料。知道材料有天然的,也有人造的。

  2、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方法认识材料。能名对常见材料进行简单分类。

  3、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在不断研究、发明、生产新材料。

  教学准备:

  学生自备一些玩具。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属于他们是什么做的单元部分的教学内容,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种材料很难系统的认识,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将这些材料分门别类的进行整理,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认识这些材料,了解它们的特点。在课上,可以从学生喜爱和熟悉的材料引入,认识和研究材料的性质,从而引发学生学习本单元其它几课的兴趣,近而完成“情感、态度、价值观”内容目标中的“关注与科学有关得不偿失社会问题”的相关条目。教师要重点指导学生寻找人造材料与其原料的对应关系,使学生明白人造材料来源于天然材料。

  教学过程:

  (一)由教室里的物品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请仔细观察一下,教室里有哪些物品?它们是哪些材料制成的?

  2、学生分组观察、讨论,做好记录。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将学生的汇报适量板书。

  4、谈话:我们认真观察了教室里许多物品,它们的材料多种多样,有纸、木头、金属、塑料等材料做成的,这些材料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板书)

  (二)探究新知:

  1、给常见材料分类:

  (1)讲述:我们在生活中认识了许多材料,你们能给它们分个类吗?

  (2)学生分组讨论,给这些材料分类。

  (3)提问:同学们在给这些材料分类时是按什么标准分的?怎么分?

  (4)、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5)教师总结:材料的分类方法很多,人们一般把材料分为两类:直接来自于大自然的,是天然材料,如木材、石料、棉花、羊毛等;不是直接来自于大自然,而是经过加工处理的,使天然材料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如纸、铁、玻璃和塑料等,它们是人造材料。

  (6)指导学生看书中插图,感知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关系。

  (7)你们还能把这些材料分成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吗?(8)学生进行分类。

  2、观察、研究身边常见的物品。

  (1)讲述:我们身边的物品都是由各种各样的材料制成的,今天就来研究研究他们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同学们可以观察自己的球鞋或者其他物品,研究他们制作的材料。

  (2)学生分组选择身边的物品进行研究,做好记录。 (3)汇报研究结果。

  (4)提问:人们为什么要选择这些材料来制作这些物品呢?

  (5)学生讨论、汇报。 (6)教师总结。

  (7)拓展:任选一件有两种以上材料制作的物品,研究他们是什么材料?有什么特点?

  (8)分组研究、讨论。

  3、认识一些新型材料。

  (1)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一些新型材料的资料,在全班进行交流。

  (2)教师也可以介绍有关“纳米材料,超导材料”等新型材料的知识。

  (3)学生谈谈了解了这些新型材料后有什么感想、体会。

  (三)拓展应用:

  1、观察家中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哪些是天然材料,哪些是人造材料?

  2、如果让你发明一种新型材料,你将发明什么材料,用来做什么?

  《纸》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感官和工具,对纸进行深入的探究。能够运用语言、文字等多种方式表达探究结果,并进行交流。

  2、知道纸的一般特性和常见用途,并能把纸的性质和用途联系起来。

  3、意识到保护天然资源的重要性。养成节约用纸的好习惯。体会到与人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各种不同的纸、放大镜、滴管、红墨水、火柴。

  教师准备:投影片。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是这一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上一课的次级研究课题。纸这种材料,学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容易引发学生进行比较深入的科学探究活动。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带各种纸制品或者纸来进行讨论,在交流中认识一些纸,了解一些纸的用途,教师也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特殊的不常见的纸制品,以扩大学生对纸的认识领域。在探究阶段,通过学生的动手比较活动和观察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同一纸的多个特点和不同纸的不同性质。有必要的话可以让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给具有相同性质的不同纸进行排序,这样更容易满足学生的探究愿望,获得更多的学习收获。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讲述:我们知道我们周围的物品是由各种各样的材料做成的。例如书是由纸做成的,桌子是由木头做成的,轮船是由金属做的等等,今天我们来重点认识一下我们生活中最为常见和常用的材料:纸。(板书)

  (二)、探究新知:

  1、提问:随着科技的进步,纸的品种越来越多,用途也越来越广,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纸?它们都有什么用途?

  2、学生分组讨论,说出自己的生活经验。

  3、出示各种纸制品,提问:为什么要用纸来做这些物品?为什么要用不同类型的纸来做这种物品?主要是运用了这种类型的纸的什么特性?(板书纸的各种特性)

  4、信封、信纸、笔记本、纸桶、纸杯、纸扇、纸袋、卫生纸、报纸、纸灯笼等。

  5、研究纸的性质:

  (1)、讲述:纸有很多有趣的性质:同一张纸从纵向、横向的结实程度是不一样的;纸的表面看上去十分光滑,放大镜下却是另一番景象;有的纸吸水性强,有的吸水性弱……。

  (2)、实验研究:

  A、不同方向纸的结实程度实验。

  把报纸按纵向、横向裁下两条长宽一样的纸条;

  把裁下的纸条对折后相互勾住,两个人拉一拉,你有什么发现?

  换一张其他的纸重复上面的实验。

  B、用显微镜观察纸。

  将学生用放大镜分发给学生,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纸的表面和撕开后纸的毛边,并描述出自己看到的样子。

  C、吸水性实验。

  学生动手小心地将有颜色的水在每种纸的中央滴一滴,观察哪种纸上的颜色扩散得最快或最慢。

  讨论:滴水时要注意哪些问题,为什么要注意这些问题?

  D、透明度实验。

  把几种纸分别对着光亮看一看。比较哪种纸的透明度好。

  拓展:想一想:你还有其他检验纸的吸水性和透明度的方法吗?

  学生认真填写实验记录单。

  6、了解造纸的过程。

  (1)、谈话:大多数的纸的主要原料来自木材,废纸、稻草、旧棉布等也可以造纸。为了保护木材资源,我们要注意节约用纸。

  (2)、造纸的过程:砍伐树木→剥去树皮→将木头切成小片→将木片煮烂成浆→搅拌纸浆→漂白纸浆→沥干水分→烘干水分后压成纸张。

  (3)、教师介绍其他纸的知识。

  (三)、拓展应用:

  1、课后搜集有关纸的知识、造纸术的发明以及现代造纸法。

  《纺织材料》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适当工具,对纺织材料进行探究。能够根据材料的特性、用途、来源或其他标准对纺织材料进行分类。

  2、认识一些常见的纺织品材料,如棉、丝、毛和人造纤维。知道这些材料的主要区别、特点和用途。

  3、体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在不断研究、发明、生产新材料。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棉布、丝绸、羊毛、合成纤维;烧杯、滴管、托盘、打火机、镊子、显微镜或放大镜;活动记录表。

  演示材料:实物投影仪、活动方案表、土布、伞、丝巾、风筝、毛巾、拖把图。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与上一课同为常见材料的次级研究主题。与前一课一样,都是学生经常接触的物品,从学生的已有概念入手导入学习活动。在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说说古人穿什么,然后交流现代人穿什么,结合文字介绍,讲述纺织材料的发展史。由于教学中需要大量的纺织材料来进行探究,所以教师课前可布置学生搜集各种纺织材料和关于纺织材料的信息,教师也可以收集一些纺织材料提供给学生,让大家共同观察、交流。在探究活动中,教师主要还是指导学生通过比较实验了了解一些纺织材料的特点和用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前面我们了解了我们生活中最常用到的材料纸。但许多地方用纸作材料是不可行的,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我们生活中另一种不可缺少的材料,我们穿的衣服都是由它们织成的。它就是:纺织材料。(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各种各样的纺织材料。

  (1)、讲述:人类最早用兽皮和树叶裹体,后来逐渐掌握了纺织麻、棉、蚕丝等天然纤维的技术。到了近代,人工合成纤维技术的发展,又给纺织材料增添了许多新的成员。

  (2)、提问:书中这些都是常见的用纺织材料做成的衣服,同学们仔细观察观察,看一看,总共有几块布料?

  (3)、讲述:这些布料都是由常见的纺织材料织成的。不同的材料织成的布可以做成不同的衣物,比如:有棉布衣物、羊毛衣、尼龙伞、丝绸衬衫和领带等。

  (4)、讲述:同学把自己穿的衣服脱下来,认一认上面的标记,你知道这些衣物是由什么纺织材料织成的吗?

  (5)、学生分组进行,通过纺织材料的标志来识别不同的纺织材料。

  (6)、教师总结:棉、尼龙、羊毛、涤纶、聚脂……,尼龙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合成纤维,是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

  2、研究比较棉布和尼龙的不同。

  A、讲述:尼龙和棉布有什么不同呢,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比较两种纺织材料的不同。

  B、比较结实程度实验。

  (1)实验过程:从布料中抽出纤维;用放大镜观察;再拉一拉。

  (2)、学生分组实验。

  (3)、汇报实验结果。

  C、比较气味实验。

  (1)、将棉布和尼龙分别烧一烧,然后用手扇着闻一闻。

  (2)、提问:两者的气味有什么不同?

  (3)、分组汇报实验结果。

  (4)、教师总结。

  D、比较吸水性实验。

  (1)裁剪同样大小、质量近似的尼龙、棉布各一块;

  (2)把它们同时沉入水中;

  (3)一段时间后(3分钟),比较一下看哪种布料吸的水多?

  (4)、学生分组实验、汇报。

  (5)、想一想:你还有其他检验尼龙和棉布的吸水性的方法吗?

  E、教师做最后的总结。

  (三)、拓展应用:

  1、讲述:我们的祖国幅圆辽阔,北方和南方的气候差异很大,如果我们从厦门去东北游玩的话,需要带很多的衣服,出门旅游很不方便。现在请同学们开动脑筋,为未来的衣服设计设计,你希望将来的衣服是什么样的?

  2、学生分组讨论。

  3、汇报本组的讨论方案。

  4、教师总结:同学的设计都很不错,希望你们的设计在未来的生活中能发挥作用。

  5、课后搜集有关新型纺织材料的知识。

  《金属》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常见金属的种类,了解不同金属的性质。

  2、: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方法认识金属,通过实验研究不同金属的性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3、各种类型的金属段,实验用的相关材料。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也是本单元的一个次级研究主题,主要引导学生探究金属这一类物质的共同性质特征。在教学中,教师通过问题:为什么使用该种金属的问题来导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探究金属的性质部分是本课最重要的活动内容,要求学生逐一进行操作和观察,以揭示金属的共同性质。教师一定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先动脑再动手,知而后行,才是科学的研究。学习科学是为了服务于生活中,所以在了解了金属的性质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启发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讲述:在我们生活中的常见材料,除了我们前面认识和研究的纸和布外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再来认识和研究一种材料:金属。(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了解身边的金属制品。

  1、谈话:我们周围许多物体都是金属制成的,同学们仔细想一想我们周围有哪些物品是金属制成的?人们为什么用金属制作它们?

  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3、汇报本组的讨论结果。

  4、讲述:用金属制作的物品有厨房用具、高压电线、奖杯、常用工具等,因为它们比较耐用、可以导电、有光泽、锐利,所以用金属制作这些东西。用金属来制作是利用了金属的一些特性,如坚固耐用、坚硬锐利等,那金属的性质究竟有哪些呢,我们接下来研究研究。

  (二)、研究金属的性质。

  1、研究金属的光泽度。

  (1)选择铁钉、粗铝丝、粗铜丝等材料; (2)用砂纸摩擦它们表面;

  (3)比一比,摸一摸,说说有什么发现。(变光亮,有热度)

  (4)学生分组实验,汇报。 (5)总结:摩擦变亮、摩擦生热。

  2、研究金属的导热性。

  (1)把铝勺、塑料棒、木筷放在热水里,过3分钟后摸一摸,有什么感觉?(塑料棒有一点热,木筷没有感觉,铝勺很烫)。

  (2)学生分组实验,汇报。 (3)总结:铝勺导热快。

  3、研究金属的延展性。

  (1)裁剪一段5厘米长的粗铝丝放在钢板上;(2)用铁锤敲打它,把圆形敲成扁形的;

  (3)用尺子量一量,有什么变化?(变宽、变长) (4)学生分组实验,汇报。

  (5)总结:金属在受到外界压力时,形状可以发生变化,具有向外扩散的延展性。

  4、总结金属的性质。

  (1)提问:通过以上的实验活动,我们知道金属有哪些性质?

  (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3)总结:轻重、硬度、延展性、导热性。

  (4)讲述:金属的性质还很多,我们在以后的学习探究中会逐步学习到。

  三、拓展应用:

  1、谈话:想一想,根据这节课所学的知识结合书本的资料,如果要制作锅、易拉罐、首饰,你会选择哪种金属?为什么?

  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3、教师总结。 4、课后学生搜集有关金属的的资料阅读。

  《塑料》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塑料的优缺点。

  2、能够运用比较方法认识塑料的优点。

  3、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争当爱护环境小标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书、衣服 、剪刀、小尺,教学挂图,录像资料。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是这一单元的四个次级研究主题的最后一个,直接指导学生了解塑料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减少塑料对环境的污染,本课在环保方面的意义深远。在教学中,用塑料与其他材料比较时需要一组组的进行,这样才能了解到塑料的更多优点,学生分析时,教师不必作评价,在总结时再进行概括,使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塑料的优点;在研究塑料缺点活动中,教师应以图文想结合的形式,展现废弃塑料的危害,从而引导学生讨论:怎样减少白色污染,树立环保从我做起的意识,这也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分别出示书、衣服、剪刀提问:这些物品是什么材料制成的?

  2、再出示小尺提问:它呢?又是什么材料制成的?

  3、谈话:对,塑料也是一种重要的原材料,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和研究塑料的一些性质。(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比较塑料和其他材料,找出其优点。

  1、观察书中塑料和其他材料的物品,比较一下,看看塑料有哪些优点。

  2、学生分组观察、比较、交流。

  3、学生汇报本组的比较结果。

  4、教师总结塑料的优点:

  (1)、和木尺比,塑料尺具有透明、轻便、弹性好的优点;

  (2)、和纸袋比,塑料袋具有相对牢固,不怕水的优点;

  (3)、和玻璃杯比,塑料杯具有不易碎、不烫手的优点;

  (4)、和陶瓷盆比,塑料盆具有不易碎、轻便的优点;

  (5)、和木椅比,塑料椅具有轻便,易叠放,不占地方的优点。

  (二)、讨论总结塑料的优点。

  1、讲述:通过以上比较,我们知道塑料的许多优点,同学们分组总结一下塑料的优点有哪些?

  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3、教师总结塑料的优点:

  轻便、易塑形、不易碎、导热能力差等

  (三)、塑料的缺点及治理方案。

  1、讲述:刚才我们了解了塑料的优点,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有优点必然有缺点。那你们知道塑料有什么缺点吗?

  2、学生讨论、回答。

  3、讲述:塑料有一个显著特点,同时也是它的最大缺点:它们不易分解(腐烂),埋在土里几百年也不会发生变化,这对环境是极为有害的。

  4、提问:不易腐烂的塑料,对环境有什么不好的影响?

  5、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

  6、教师播放录像资料,学生观看。

  7、讲述:通过刚才播放的资料片我们看到,塑料对环境的污染也是极其严重的,如废塑料堆积如山,占用土地;威胁海洋动物、影响市容等。

  8、谈话:既然塑料的危害如此之大,那怎样可以减少白色污染?

  9、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10、教师总结:

  (1)、用布袋购物而不用一次性塑料袋;

  (2)、多用可回收的塑料容器;

  (3)、少用或不用一次性塑料物品;

  (4)、研制可以分解的塑料。

  三、拓展应用:

  1、提问:各种废塑料不能混合在一起再生产,你对回收塑料有什么好的建议?

  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3、教师总结: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4、课后搜集有关塑料的资料阅读。

  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

  教学目标:

  1、了解和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指导学生从爱提问到会提问。

  2、指导学生在仔细观察周围事物时爱提问。能对一些流行的说法、观点大胆质疑。

  能在动手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积极探究,交流讨论。

  3、想知道,爱提问。对流行的一些说法、观点不盲目相信,能合理怀疑。感受并体验到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法布尔的图片,读物《昆虫记》;厨房图片,校园一角图片,伽利略和比萨斜塔图片

  2、同学们回家观察厨房,试着提些问题;选择校园熟悉的地方,仔细观察,记下想提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通过近一个学期的学习,我们认识了自然界中许多有生命的物体,并深入研究了水和构成我们的生活物质的材料,大家一定积累了许多的问题。这个单元我们就来总结一下大家的问题。本单元我们要学习的是《提出问题》,今天我们首先来看怎样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板书课题)

  二、新授:懂得怎样尽可能多的提出问题

  (一)在仔细观察周围事物时提出问题。

  1、介绍科学家是怎样提出问题的。出示法布尔的图片以课文中介绍的法布尔的事迹为例,指出可以像法布尔那样在仔细观察中提出问题。介绍读物《昆虫记》。

  2、出示校园一角图片,讨论我们在观察校园里的生物时,大家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呀?

  (交流:如蚯蚓喜欢黑暗潮湿的地方吗?栽在密封罐里的小草靠什么存活下来?)

  3、出示厨房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观察厨房后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如:锅盖上的水滴是怎样形成的?

  为什么用布包着锅的把柄就不烫手了?

  洗碗盆放水时,水为什么会形成旋涡?)

  (二)对一些流行的说法提出怀疑。

  1、教师讲解《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故事。

  学生讨论:你对哪些结论产生过怀疑?

  2、你对哪些流行的说法有怀疑?

  例如:金鱼喂太多会胀死因为它不知道自己是饥是饱。

  “冬虫夏草”就是冬天变成虫子,夏天又变成草的一种药材。

  指导讨论,你还有哪些疑问?

  (三)在科学小制作的过程中,也能提出问题。

  活动:请大家来作折飞机的游戏。折好飞机后飞一飞,看看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例如:什么样的纸飞机会拐弯?

  什么样的纸飞机飞得远?

  什么样的纸飞机在空中停留时间长?

  动动手,把你提出的问题记下来,和同学们交流。

  三、小结

  如何理解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的这句话: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选择能够研究的问题

  教学目标:

  1、学会配置吹泡泡的溶液;学会提问题并分析问题,从众多的问题中筛选出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

  2、比较问题研究的可行性,找出问题的核心。

  3、在观察、研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留心观察、敢于提问,善于选择问题,乐于合作与交流,乐于探究的行为。

  教学准备:

  吹泡泡游戏需要用的配料:洗洁精、甘油、肥皂、肥皂粉、水、吸管、量筒、铁丝。

  乒乓球、尺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尽可能多的提出问题。提问题也是有诀窍的,如我们可以在仔细观察各种现象中提出问题,也可以在科学小制作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还可以对一些已有的结论提出怀疑。在提出更多的问题后,我们当然要想办法寻找问题可能的原因,因为这是科学探究的必经过程。那么如何在众多的问题中选择出适合我们小学生研究的问题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问题。

  引入课题(板书)选择能够研究的问题

  二、玩游戏提问题

  通过玩吹泡泡的游戏,要求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不断的提出新问题。

  1、配制不同比例的溶液

  2、用吸管吹,注意用气要均匀。

  3、用细铁丝弯成各种形状的框制造泡泡。(框框可以是平面的也可以是立体的)

  4、想怎么吹就怎么吹,吹的花样越多越好

  在这个活动过程中,你发现了哪些问题?把它们记录下来:

  1、为什么有的泡泡大有的泡泡小?

  2、怎样才能把泡泡吹的大一些?

  3、怎样才能把小泡泡吹到大泡泡里?

  ……

  三、如何寻找问题的答案

  启发学生思考:为了获得这些问题的答案,你会怎么做?

  介绍获得这些问题的答案的方法。

  1、到图书馆或上网查资料

  为了加深理解和保持记忆,我们可以自己制作信息卡。

  指导学生看课文中的信息卡,指导学生分析信息卡包括哪些内容和怎样呈现。

  2、自己通过观察和实验找答案。

  指导研究乒乓球落地后,反弹的高度和什么因素有关,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分析得出结论。

  四、如何选择我们能研究的问题?

  1、多提可能通过观察、实验、调查能够找到答案的问题。

  2、多提与科学知识有关的问题。

  和生物有关,和物体的运动变化有关,和地球天文有关的知识都是科学知识。

  3、多提不涉及复杂知识的问题。

  4、想办法把暂时不能研究的问题,转化成可以研究的问题。

  四、拓展

  依照以上的标准,选一个自己能够研究的有关吹泡泡的问题。

三年级科学教案7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二、教学重点:

  认识水的性质及特点。

  三、教学难点

  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四、教学准备

  给每组准备:7个黑色塑料袋或其他不透明的袋子、4个透明塑料袋(应是可封口的密封袋,用来装四种液体)1块石头、1块木头、1片树叶、水、白醋、牛奶、空气;袋外贴上1到7号标签。

  给每个学生准备:网状图记录纸1张。

  给全班准备的材料:有关水的课件资料。

三年级科学教案8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

  蜗牛有一些与生命活动相关的生活习性:运动和休眠、呼吸、吃食、排泄。

  流程与方法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不同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细致观察对获得信息的重要性。

  【学习重点】

  经历观察蜗牛吃食、休眠、排泄的流程,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学习难点】

  学生表现自我的欲望与倾听他人意见的冲突。

  【学习准备】

  分组:2-3只饿了的蜗牛,菜叶、苹果片、饼干、等食物,记录表。

  【学习流程】

  一、交流饲养蜗牛的经验和发现

  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交流饲养蜗牛流程中的发现。

  3、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内容。

  4、关注:汇报情况的真实性,要求汇报的是自己观察到的而不是听别人说的或丛书上看到的。

  5、设计意图:获取更多的有关蜗牛的信息,初步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二、观察蜗牛吃食

  1、整理有关蜗牛排泄的信息,引出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2、学生设计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的实验。

  3、学生用实验验证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4、教师注意就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提供信息。

  5、关注:学生设计实验的多样性和可行性;学生观察流程中新问题的提出。

  6、设计意图: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

  三、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

  1、指导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的方法。

  2、学生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

  3、关注:学生观察的方法的正确性和学生获取更多地(如排便)信息。

  4、设计意图:体会细节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四、继续观察蜗牛

  1、学生课后继续饲养蜗牛、并观察和记录获取的信息。

  2、教师注意在学生饲养流程中就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提供信息。

  3、关注:饲养中是否仔细认真的观察,注意引起饲养和观察的兴趣。

  4、设计意图:在饲养中获取更多的有关动物的信息。

三年级科学教案9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植物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有些变化比较明显,有些变化不太明显。

  植物变化表现在各个方面,主要表现在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方面。

  植物变化是生命体特征之一。

  过程与方法:

  能用测量方法比较叶大小,能用数据记录植物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够关注周围植物变化,坚持记录完成一棵植物变化记录表。

  【教学重点】观察记录描述植物变化。

  【教学难点坚持记录完成一棵植物变化记录表。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把尺子,4张不同大小叶片,记录表。

  教师准备:一些树木四季变化图片,带花苞菊花,狗尾草。

  【教学过程】

  一、怎样观察植物变化

  我们知道,春暖花开季节,许多植物很快地进入生长期,发芽、长大、开花结果。秋天里,从开学到现在,好几个星期过去了,校园里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可结合第2课课外作业及学生精彩发现激发学生探究欲。)

  讨论:我们可以观察植物哪些变化?我们怎样观察?

  首先得测量树干是否变粗了,我们得在树干同一高度连续测量三次,取接近值(三年级孩子尚未接触过平均值数学解法);过一个阶段再同样测量进行记录。能不能看出树干变化呢?

  数数每天有多少落叶。菊花花苞长得怎么样了?

  狗尾草会枯死吗?樟树果实又是怎样变化呢?

  二、观察叶生长变化

  可以测量一条树枝上最大叶子、最小叶子和中间大小叶子长度或宽度,并做好记录,看一个阶段后它们分别有什么变化?还可以观察树叶其他变化。

  从一棵树树叶大小不同、软硬不同中,我们知道了什么?

  从一片树叶颜色变化过程中,我们又知道了什么?

  三、实地观察记录植物茎、叶

  1、活动:根据讨论结果,我们分小组按计划到校园内进行观察,记录下第一手资料。(活动时间约15分钟)

  2、交流:汇报我们观察数据,思考这些数据能说明什么问题?

  落叶数量说明什么问题?一条树枝上有大小不同树叶,说明什么问题?如果以后测量得到数据变化很大,说明什么?如果变化不大,又怎样理解?

  四、记录一种植物变化情况

  我们还可以同时观察田野、路边和家里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就这样一直观察你所选择那棵树或草,观察它们在秋冬季变化,一个月观察一次,把观察结果记录在表中,你能做到吗?

三年级科学教案10

  教学要点:

  玩泥巴并观察三类土壤的不同,针对沙和石头提出问题和选择问题进行观察研究。

  教学目标:

  1、了解常见的土壤的分类,自主探究沙和石头的特点。

  2、强化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的训练。

  教学准备:

  沙质土、黏质土、壤土、水、沙、各种石头,锤子、放大镜、钥匙、刻刀、稀盐酸。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玩泥巴

  同学们,玩过泥巴吗?

  喜欢玩泥巴吗?

  今天我们就来玩一玩泥巴!不过今天这节课玩泥巴和以往可是有所不同,我们不但要玩,同时还要观察我们玩的泥巴有什么特点,还要与同学们交流观察到的不同现象。

  下面就让我们去一些泥巴,开始动手玩一玩吧!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玩过泥巴之后你有什么发现?

  发现这些泥巴(土壤)各有哪些不同的特点吗?

  学生交流汇报。

  总结归类,人们根据土壤中所含沙和粘土的多少,把土壤分为三类:含黏土多的土壤叫黏质土;含沙多的土壤叫沙质土;沙和黏土差不多的土壤叫壤土。

  关于土壤我们还能怎样玩?又有哪些新发现?把你的发现和想法记录在小科学家记录本上。

  课下的时候,让我们用自己的方法再去玩一玩泥巴!

  第二课时奇石展览会

  一、沙和石头

  在蚯蚓的房前屋后除了有各种各样的土壤,还有沙和形态各异的石头。

  针对沙和石头我们能提出哪些问题?小组之内把自己的问题提出来并记录在小科学家记录本上。

  大家有这么多问题呀!现在让我们选出一个问题进行探究吧!

  在研究之前先让我们来制定一个研究计划。

  学生分组制定计划进行研究,教师巡视。

  汇报交流。

  通过我们的研究,沙和石头各有哪些特点?它们有什么作用?

  在观察活动中我们对沙和石头又产生了哪些新的问题?

  让我们把它们记录在小科学家记录本上,不要忘了课下继续研究哦!

  二、奇石展览会

  课下老师让大家收集一些自己喜欢的石头,大家带来了吗?

  下面让我们用我们收集的奇石开一个奇石展览会吧!

  三、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与活动,自己反思一下,你的发现与别人的发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很多关于沙与石头的特点,同时也产生了很多新的问题,课下的时候不要忘了继续研究哦!

三年级科学教案1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学会自制“液体温度计”。

  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滴瓶或小药瓶、橡皮泥、红墨水、空玻璃管水槽或大烧杯(无条件的可用矿泉水瓶剪成杯子)、热水、冷水、酒精、煤油(其它液体)等。

  教学导入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许多的温度计,提问:你们想自己有一支温度计吗?

  2.教师介绍伽利略和雷伊发明的温度计。

  3.这两种温度计利用了空气与液体的什么性质?让我们来研究吧!

  一.活动 自制“液体温度计”

  1.指导学生自制“温度计”。

  (1.)出示器材:小药瓶、橡皮泥、红墨水、空玻璃管。

  (2.)要求:聪明的同学们,能否利用这些器材和以学的知识讨论这怎样来制作“液体温度计”?

  (3.)小组讨论制作方法。

  (4.)制作“液体温度计”,对于学生作品,教师组织进行评价。

  2.观察自制“温度计”在热水和冷水中液柱的变化。

  (1.)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2.)对学生的实验、记录、描述提出要求并予以方法上的指导。

  (3.)学生观察。

  (4.)汇报观察到的情况。

  3.研究不同液体制作的“温度计” 在热水和冷水中液柱的变化。

  (1.)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2.)预测:我们会看到什么现象?

  (3.)方法指导。

  (4.)学生观察。

  4.整理分析实验记录,形成概念得出结论。

  (1.)实验中,几种“温度计”发生了哪些共同的变化?

  (2.)引起变化的实验条件是什么?

  (3.)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4.)结论:液体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学生解释自制“温度计”的原理。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经历对气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让学生明白科学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科学知识

  1.知道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准备

  一.教学导入

  1.复习: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2.提问:空气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活动 空气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实验的设计:

  (1.)教师组织学生针对两个问题进行充分的思考和讨论:

  ①把空气装在什么容器里?

  ②用什么方法能看到空气的膨胀和收缩现象?

  (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补充或完善:

  ·借助其他能鼓凹的物体来发现。启示:可以在烧瓶口上套小气球。

  ·借助因受热膨胀而冒出的空气在水中冒泡,因受冷空气收缩,外界气压将水压入管中或瓶中来发现。

  ·通过容器的鼓凹来发现。空气总是充满容器的空间,当容器凹时,说明空气体积变小。当容器鼓时,说明空气体积变大。

  (3.)评价:在此环节思维活跃的同学给予肯定。

  (4.)形成各自完整的实验方案。

  2.实验现象猜想。

  3.按设计的方法完成实验。

  4.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5.分析比较,我们的猜想和观察到的现象一致吗?

  三.小结:

  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四.学生解释伽利略温度计的原理。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经历对固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2.观察认识多种物体在受热受冷时的体积变化,合理分析实验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3.让学生明白科学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科学知识

  1.知道固体、液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知道一些液体、气体、固体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相关应用。

  教学准备

  小气球、酒精灯、火柴、固体热胀冷缩演示仪、踩瘪的乒乓球等。

  一.教学导入

  1.阅读指南车信箱。

  2.液体、空气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思考:固体会不会也热胀冷缩呢?

  3.让我们一同来研究研究吧!

  二.活动 研究铁轨间为什么留缝隙

  1.实验研究:固体的热胀冷缩

  (1)教师演示:介绍酒精灯的使用步骤:

  ①左手扶灯体,右手摘下灯帽,口朝下倒扣在桌上。

  ②划着火柴,让火焰朝上接近灯芯点燃酒精灯。

  ③甩灭火柴,将熄灭的火柴梗投入污物桶。

  ④讲解火焰的分层,指出外焰温度最高,加热时要使用外焰。

  ⑤熄灭酒精灯时,左手扶灯体,右手取灯帽,快而轻地盖上,待火焰熄灭后,提起灯帽,再盖一次。

  (2)学生练习使用酒精灯(交待注意事项。)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铜球的热胀冷缩实验。

  (4)描述实验过程和看到的现象,分析:实验现象告诉了我们什么?

  2.补充实验:玻璃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老师演示:注射器的玻璃活塞(熟玻璃制成的,受冷受热不易炸裂)可以顺利地进入管内到达底部,用酒精

  灯加热注射器的活塞,再放入管内,你们想,会有什么现象?接着使活塞受冷后,把它再放入注射器内,你们又推想一下会发生什么现象?

  (2)组织学生描述实验的过程和看到的现象。

  (3)分析:实验现象告诉了我们什么?

  (4)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三.小结

  固体、液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四.拓展: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

  (1)解释教材出示的三种现象。

  (2)找一找,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热胀冷缩现象?

  [ 内 容 结 束 ]

三年级科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知道气候特征是一定地区的规律性天气现象。

  2、知道季节是根据特定气候划分的时间段。

  教学重点

  了解四季的气候特征。

  教学难点

  了解一些动植物夹套保温泵的季节性变化。

  教学准备

  准备有秋季特征景致的图片或录象资料。

  关于动植物的季节性生活规律变化的图片,录象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引入。

  2、学生展示自己收集有关LC型罗茨泵春季、夏季、冬季气候特征的图片。

  二、自主学习

  1、引导学生观看本课图片,了解在一定的地区,天气现象总有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称为该地区的气候特征。

  2、四人小组讨论。

  3、秋天气候的特征。

  4、其他季节的气候特征。

  5、小组汇报。

  6、师生小结。

  7、在不同季CB系列齿轮油泵节里,动植物有什么变化?

  8、小组讨论后汇报。

  9、教师小结。

  三、课后作业

  1、观察小动物。

  2、观察植物。

  3、把自己观察到的动物或植物,记下它在不同时期的变化。

三年级科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小草和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共同特征。

  大树和小草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植株高矮、茎粗细和质地。

  大树和小草都有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过程与方法:

  用简图画出小草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表达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小草和大树一样,是一个个活生生生命体,具有爱护小草,不践踏不草意识。

  【教学重点】找大树和小草相同点,体会陆生植物生命体特征。

  【教学难点】看懂维恩图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几种常见小草,最好有三叶草(黄花酢浆草)和狗尾草;一条樟树枝和它果实、叶片。

  【教学过程】

  一、认识常见小草

  1.师生交流:在校园里不仅有高大树木,还有低矮小草。我们认识这些小草吗?这些小草长在校园哪些地方?

  2.教师指导:对不知名小草怎么认识?提供认识方法及资料。

  二、观察记录狗尾草

  1.教师引导:在校园、田野、路旁、果园中都能找到狗尾草,为什么叫狗尾草?是呀,它果实串毛茸茸,很像狗尾巴。它是一年生杂草,各地都有分布。

  2.观察记录要求:运用前面学过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记录方法来观察记录一株狗尾草。

  3.小组学生活动:观察狗尾草,我们用简图把它样子画下来。上台描述互相补充:这是我们观察狗尾草。(能把狗尾草主要特征根茎叶果实大致画下来即可。)

  4.组间活动:比较不同草,找出它们相同和不同。(启发引导:从植物器官及生存环境、生长年限、生长变化规律等方面比较)不同小草千姿百态,各有差异,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很多共同特征,说说你对小草想法,是呀,小草虽小,但也十分可爱,我们应当呵护它们。

  三、比较樟树和狗尾草

  1.引导讨论:可以从哪些方面比较樟树和狗尾草相同和不同之处?

  2.比较完成对比表格:

  3.交流汇报:樟树和狗尾草相同和不同。引导学生了解:像樟树茎一样茎叫木质茎,像狗尾草一样茎叫草质茎。(让学生在汇报中能使用这些词语即可,不要求对概念进行背诵,以下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例同。)

  四、整理相同和不同

  1.比较汇报内容:总结大树和小草不同之处,记录在下面圈图非交*位置中。

  2.全班讨论:大树和小草有哪些相同之处,记录在下面框内。(这是教学重点)

  3.总结:从以上唯恩图表达内容中我知道了树和草共同点有根茎叶,有会开花、结果、有种子(基本形态结构相同);都长在土壤中,需要阳光、水分等(基本生活环境和生活需要相同),我还知道了树和草寿命不同,树是木本植物,草是草本植物,他们具体结构特征也各有不同。(唯恩图作用是梳理学生观察比较结果,形成比较明确概念,并显示这些概念之间关系。比较相同点就是为了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植物生命体特征,从而指向本单元核心概念。对概念内涵梳理还得从学生实际出发。)

三年级科学教案14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有一个小谜语,请同学们来猜一猜?“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动物植物都需要”

  师:你们知道空气在哪里吗?(板书课题)

  师:今天就让我们从“空气在哪里”开始研究吧。学生有兴致的猜谜语。

  学生猜测交流。创设情景,利用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对空气的探究兴趣,

  二、大胆猜想,实施探究

  实验导入:

  活动一:寻找空气

  1、借助各种媒介寻找空气

  师:空气对于我们非常重要,它在哪里?我们怎样找到它?

  2.、巡视。帮助学生实验。

  3、.交流反馈,总结寻找空气的诸多方法,感知空气的真实存在。

  师:请各小组派代表带着实验单到前面交流你们的收获吧。

  3.教师针对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小结。

  4、用多种方法寻找一种物体中的空气

  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证明塑料瓶中空气的存在。(实验材料二)

  5、对学生寻找空气的情况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空气到底在哪里。

  活动二:空气有重量吗?

  1、师:刚才大家开动脑筋,想了许多办法,找到了我们的朋友——空气,那么它有重量吗?

  2、师:怎样证明我们的猜测呢?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来设计一份研究方案吧!

  3、师:试着来执行你的设计方案,并在书上记录下你的研究结果。你还有什么新的想法或设计也可以写在这里。

  4、师:你愿意与大家交流一下刚才的实验设计和结论吗?

  学生交流。

  5、师:好极了,在自己设计的实验中,你观察到了空气有重量。

  活动三:能力拓展,空气能从一个杯子跑到另一个杯子吗?

  1、教师提问“空气能从一个杯子跑到另一个杯子吗?”

  2、教师实验,让学生观察,激起学生动手尝试的强烈欲望。

  3、鼓励学生课后实验,将实验兴趣的激发延伸到学生课外之中。

  4、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对自己的哪个发现最满意?你觉得哪位同学的想法最有创意?。

  1、学生先自我猜想,然后在组内进行讨论、交流。组内制定方案。

  2、.实验验证,探求寻找空气的诸多方法。各小组按照讨论的实验方案,检查实验记录单,打开实验材料(一),开始有序实验。

  3、.各小组派代表带着实验单到前面交流。

  4、学生用多种方法证明塑料瓶中空气的存在。(实验材料二)

  5、思考:空气到底在哪里?

  1、学生根据经验猜测。

  2、学生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并将这些想法予以整理。

  3、小组内实施探究。

  4、分小组展示交流。

  1、学生猜想。

  2、学生观察。

  3、课后动手实践。

  4、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观点。

  鼓励学生进行大胆想象与巧妙设计,从而寻找更多的研究方法,并动手进行操作,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是唯一的

  这一活动按照“提出问题——猜想预测——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方式进行。启发学生小组合作,自行想办法解决问题,选择自己需要的实验材料,设计科学的实验方案来证明空气是否有重量。活动中指导学生把实验方案设计周密。并时刻关注学生的活动进展情况,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引导学生探究是无止境的,科学实验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将科学探究的兴趣引导课外。

  引领学生在谈话中总结本节课知识与能力方面的进步,评价自己和同伴最得意之处,给学生提供一个回顾、分享、愉悦、鼓励的交流机

三年级科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水葫芦叶柄部位膨大海绵体充满空气是浮在水面上原因。

  水生植物都有根茎叶等器官,它们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过程与方法:

  用简图画出水生植物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表达方式。

  在观察中提出问题,探究水葫芦浮在水面秘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研究水生植物兴趣,体会到水生植物也是一个个活生生生命个体。

  【教学重点】利用维恩图总结水生陆生植物作为生命体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探究水生植物适应水生环境结构特点。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几种常见水生植物,其中最好有水葫芦和金鱼藻,一个水槽,一张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认识常见水生植物

  1.陆地上生长着许多植物水中也生长着许多植物。出示实物或图片,这就是两种常见水生植物水葫芦和金鱼藻。你课外调查到水生植物有哪些?你曾经看到过哪些水生植物?(补充认识水花生、浮萍、莲、菱、菖蒲、茭白等。)

  二、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

  1.观察记录:塑料袋中装有水葫芦和金鱼藻,分发给各小组,要求放入水槽中(为了使金鱼藻能沉在水底有利于观察和简图记录,可在其底部粘橡皮泥),观察它们在水中样子,并用简图把它们画下来。

  2.思考:把橡皮泥去掉,比较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在水中有什么共同之处?对,都能浮在水面上,会有什么秘密呢?

  3.探究:尝试剖开水葫芦叶柄,我们会有什么发现?这种海绵状气囊结构很轻,所以能浮在水面上(适应水生植物环境)。其它水生植物是不是也有相似结构?请课外继续探究。

  三、比较水葫芦和金鱼藻

  水葫芦和金鱼藻有哪些相似之处?(除了形态结构特征外,还可以稍作拓展,如它们都会繁殖后代,都会死亡等。)它们是水生植物,它们生长需要什么条件?

  四、比较水葫芦和狗尾草

  水葫芦等水生植物与陆生植物狗尾草等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与前堂课学生总结陆生植物唯恩图进行比较,再次填写维恩图,完成对植物生命体特征梳理。(都有根茎叶、都会繁殖后代、寿命都短、都是草本植物,都需要阳光、水分和空气等)

【三年级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手的科学教案11-03

【必备】科学教案9篇11-02

大班科学教案15篇11-06

精选科学教案合集9篇11-02

【热门】科学教案范文8篇11-02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11-07

中班科学教案《不会飞的鸟》11-04

【推荐】科学教案模板汇总10篇11-02

【必备】大班科学教案3篇11-01

关于科学教案集锦6篇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