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1-07-01 10:20:25 教案 我要投稿

关于语文教案集合7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 篇1

  【设计理念】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努力营造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

  【学习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小云把生日借给妈妈的原因。

  【重点】

  认识12个生字,正确、流利,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学习法。

  【教学准备】

  课件、卡纸。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用“借”说话,引入学习

  1、看老师写一个字“借”,认识吗?读三遍。

  2、平时你向谁借过什么,或者别人向你借过什么?(说话练习)

  3、那么你借过这个吗?板书“生日”。

  二、学文识字,朗读感悟

  1、(课件出示生字)和课文中的生字认识一下,会读的大声读,不会读的问问旁边的同学。

  2、谁当小老师带大家读读。

  3、游戏:

  分苹果。巩固字音。

  给这些生字分分类。(前鼻音、后鼻音。)

  4、(课件出示)看谁说得多:

  放:放心 放松 ( )

  班:上班 班长 ( )

  正:正在 正常 ( )

  快:快乐 飞快 ( )

  5、现在,这些生字全跑到课文里去了,自由读课文,遇到难读的字拼拼音,争取把它读正确。

  6、课件出示课文最后一段:

  ⑴ 自由读。

  ⑵ 其中这两句话特别长,谁来读:

  妈妈,这个布熊是我送您的生日礼物。您总是忘了自己的生日,今天我把生日借给您!

  ⑶ 评议、区别:

  您──你:

  他们什么地方不一样?

  师示范组词,谁在来试试给“您”组词。

  三、精读课文,体会感悟

  1、同桌互读:

  (介绍互读的方法:一个读第一段,另一个人认真听他读正确了没有,另一个读第二段,一个听,如此往复。)

  2、师巡回指导。

  3、齐读课文。

  4、说一说,读了课文,你发现了什么?

  (小云把生日借给妈妈。怪了,小云为什么要把生日借给妈妈?)

  5、从哪儿看出妈妈把生日给忘了。

  6、看图读句子:

  您怎么从来不过生日?

  ⑴ 指名读,读出疑问的语气。

  ⑵ 齐读。

  妈妈笑着说:“我忘了。”

  ⑴ 妈妈真的忘了吗?

  ⑵ 妈妈把自己的生日忘了,却把小朋友的生日记得牢牢,这说明了什么?

  板书:

  爱

  7、你们只发现了妈妈爱小云吗?你还发现了什么?从书上哪里看出来?

  8、你们喜欢过生日吗?这么快乐的一天,小云却愿意借给妈妈,可见( )。

  9、那么小云会怎么说这段话,想象自己练习一下:

  妈妈,这个布熊是我送您的生日礼物。您总是忘了自己的生日,今天我把生日借给您!

  指名读,齐读。

  10、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四、延伸

  你爱你的妈妈吗?你是怎么表达你对妈妈的爱的?

  五、课中操

  唱一唱《好妈妈》。

  六、作业

  画一画自己的妈妈,写上一句最想说的话,悄悄地放在妈妈的枕头下。

  【板书设计】

  18、借生日

  爱

  妈妈──小云

  爱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要求: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 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4、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落大意。能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四、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出示挂图,揭示课题

  1、谈话引入

  春天来了,我们班的同学是勤奋好学的,我们学过哪些写春天的诗呢?(引导学生背诵高鼎《村居》、孟浩然《春晓》、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贺知章《咏柳》)同学们背得抑扬顿挫,悦耳动听。

  春天来了,柳树伸展开嫩绿的枝条,草儿也伸个懒腰从地底下钻出来,燕子在天空中跳着欢快的舞蹈,桃树、梨树、杏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也都开满了花。你知道第一朵杏花是什么时候开的吗?

  板书课题:第一朵杏花

  2、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写的是谁吗?

  读“竺、桢”2个字,能读准字音即可。

  3、提问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出示投影片上自读要求:

  (1) 轻声自读课文两遍

  (2) 画出生字词,结合生字表读准字音

  (3) 标出自然段序号,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抽读字音。

  (2)指导读长句子。

  指名读句子,相机指导停顿断句。

  (3) 指名朗读课文

  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三、范读课文

  1、范读课文

  出示分段提示:

  (1)按时间先后顺序,本文应该如何分成两段?

  (2)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能不能独立成一段?

  2、范读后根据提示讨论分段。说说段意。

  第一段(1-5):竺可桢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孩子不明白什么原因。

  第二段(6-15):第二年在孩子的帮助下,竺可桢爷爷准确地记下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

  第三段(16):竺可桢爷爷通过长年精确观察,掌握了气候变化规律。

  四、指导书写生字

  五、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竺可桢爷爷的故事,下一堂课交流。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板书:竺可桢]

  2、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两次)

  分别是什么时间?(一年前, 一年后)

  二、第一次 (学习第1---5 自然段)

  1、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2、讨论(学生可相互解答,教师只作点拨)。

  3、指导朗读。

  4、 重点指导第3自然段,体会带点词的作用。

  出示:“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弯下腰来:说明竺爷爷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习惯地问”说明竺可桢在坚持长期物候观测的日子里养成了主动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5、 四人小组练读。

  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的话,一个读旁白,一个做评委。

  三、第二次 (学习第6---15自然段)

  1.师述:一年前,孩子对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答不上来,带着竺爷爷的嘱托,一年后,孩子有答案了。文章第6自然段,作者用简洁优美的文笔,描绘了一幅春景图,谁来读读看。

  2.指名读,突出“绿、皱、鼓”等关键词。

  3.齐读

  4.重点放在对话朗读上

  (1)读第一遍:自由轻声读,想想这是谁说的?帮它加个提示语。

  讨论之后,出示投影片:

  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地问:“什么事情呀?”

  小孩子()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地问:“什么时候?”

  小孩子()地说:“刚才。”

  竺爷爷()地问:“是第一朵吗?”

  小孩子()地说:“是。”

  (2)读第二遍:同桌讨论,每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指名说说,归纳答案:奇怪、高兴、激动、自豪、半信半疑、肯定。[参考网络精彩片断]

  (3)读第三遍:根据提示与读出语气,指导朗读。

  (4)读第四遍:指名生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子的话,其余读旁白。(7---14)

  5.师述:从同学们的朗读中,不难听出竺爷爷和小孩子都非常激动、非常兴奋。那王老师不禁要问小孩子为什么高兴?竺爷爷为什么高兴?

  (小孩子是为自己终于完成了竺爷爷去年交给的任务而高兴,竺爷爷是为自己终于弄清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而兴奋。)

  6.除了对话部分,你还可以从哪里看出?

  出示投影片,朗读体会带点词语的作用“竺爷爷顷刻间象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

  7.“郑重”什么意思?你从“郑重地计下”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日子又体会到什么?

  (“郑重”的意思是严肃认真。从“郑重地计下”可以看出竺可桢对科学研究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

  [板书:一丝不苟]

  师述:是的,“一丝不苟”,竺爷爷的话也证实了这一点。

  四、作业

  1、课后练习4

  2、抄写词语2遍。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段。

  二、学习第16自然段

  1、 出示:“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来代替观察。”

  2、 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 你怎样理解“精确”一词?(非常准确)能不能结合前文来说说。

  4、 指导朗读

  5、 竺爷爷作为一名物侯学家,他的成就是怎么得来的,你找到原因了没有?

  三、总结迁移

  1、自由朗读课文。

  2、从竺可桢爷爷身上,你受到什么启发?今后在学习、生活上准备怎样做?

  学生讨论后回答。

  3、小结: 正如竺爷爷所说,他正是通过长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花的规律。

  [板书:精确观察]

  师补充《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

  4、 再读读竺爷爷的话,加深体会

  四、练写片段指导

  仿照课文第二段,练写片段,题目是《买菜》或《第一次买菜》

  1、读课文第二段,总结这一段中对话集中时记录的形式特征。

  (1) 每人说一段话便独立成一个自然段。

  (2) 可写提示语,也可不写。

  2.学生练写。

  附板书

  17、第一朵杏花

  哪天开花

  竺可桢 郑重记下 一丝不苟

  精确观察…

  网络精彩片断: 竺可桢与孩子的对话,我以为是一个比较好的书面练笔素材。所以我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添加合适的提示语,发现比较有效。

  请看学生加的有关提示语:

  竺可桢爷爷奇怪地(微笑着、温和地)问:“什么事情啊?”

  孩子急忙(兴奋地、结结巴巴地、自豪地)说:“竺爷爷,杏花开花啦!”

  竺爷爷高兴地(连忙、兴奋地)问:“什么时候?”

  孩子自信地(不容置疑地、肯定地)说:“刚才!”

  竺爷爷激动地问:“是第一朵吗?”

  孩子自豪地答:“是。”

  很明显地可以看出学生对竺可桢终于发现第一朵杏花盛开的时间激动万分的心情,对孩子受竺爷爷的影响而坚定不移地帮助爷爷科学观察杏花执着精神是真正懂了。但孩子们对提示语究竟如何运用显然还是不甚明了,这也是我预料之中的,所以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指导。

  所以我又抛出一个问题:“人物的提示语是否都应放在前面?如果要改,该如何改?”

  这时学生都沉思起来,过了一会儿,有几名学生发言了:

  生1:“竺爷爷,杏花开啦!”这一句的提示语应放在后面,因为孩子终于发现了杏花开放,他急切地想让竺爷爷知道这惊天喜事。

  我让学生把提示语调到后面读读:

  “竺爷爷,杏花开花啦!” 孩子急忙(兴奋地、结结巴巴地、自豪地)说。

  孩子们发现果然这一句人物语言,提示语放在后面确实比前面好。为此,我提醒学生原当人物的语言比较急切、紧张时,提示语可以在后面添加。

  接着孩子们觉得后面竺爷爷的话:“什么时候?”、“是第一朵吗?”提示语最好也放在后面,以表现竺爷爷的兴奋之情。

  有的孩子以为到这里可以结束了,我却忽悠了他们一下:“那么既然刚才的对话比较急切,你觉得加提示语还有必要吗?”

  马上有的孩子大呼上当,因为做了半天无用功,老师捉弄他们了,因为人物对话既然这么急切,完全可以不用提示语。于是我提醒学生,不用提示语是人物对话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可还有几名孩子却说,刚才的练习很有意思,使他们懂得了人物的提示语在什么情况下加在哪里。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国的西沙群岛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会背诵第四自然段。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教学重点:

  1、学习联系句子和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培养理解词语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2、通过理解词句,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

  三、教学难点: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VCD光盘、录像机。

  五、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1、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第七课(指课题,学生齐读),大家初读了课文,并且学习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谁能说说这篇课文给你整体的感觉是什么呢?(板书:美丽、富饶)

  2、交代任务

  那么,作者是怎样抓住事物的特点,层次分明、具体地写出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呢?这节课,我们围绕这个重点,以读为主,来理解课文二~七自然段。

  [点评:有目的地组织复习,激活了学生相关已知,为即将进行的学习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支撑。同时,简练的导入渗透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二)自能读书、主动发展。

  快速自由读二——六自然段,想一想,你最喜欢哪一个自然段?

  1、导学,自读感悟。(学生自主定向,按多数同学意见)

  师:老师和多数同学一样,最喜欢第四自然段,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四自然段。

  [点评:“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是教学的.根本点和立足点,向这样按学生的“要求”设计教学、调控课堂,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全员参与,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本领。]

  (1)按照学习一个自然段的方法读这一自然段,然后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抓重点词语谈谈自己对这个句子的理解

  (2)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理解。

  ①当学生谈到第二句话“有的……有的……有的……有的……”时,屏幕出示书中插图,找一生到前面指图说说分别说的是那些鱼,然后让学生再仔细观察图画,并充分展开想象,说说书中没有写到的鱼的样子是怎样奇特,姿态是怎样优美的。

  ②帮助学生理解“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A、“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这 句话是什么意思?

  B、从哪里可以看出鱼多?(引导学生联系上文回答)

  C、看录象欣赏画面。(进一步感受鱼多)

  D、看完这段录象后,你不想说点什么吗?

  (3)根据自己的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4)指名读(师适当加以点拨、范读)

  (5)领悟学法:刚才我们是怎样理解这段内容的?

  [点评:在上述环节中,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创设各种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在看看、读读、说说中,感悟课文内容。教师利用“图白”和“文白”启发学生想象,再度调动情感,使学生受到热爱西沙群岛、热爱祖国的情感教育。同时,把朗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这样,既积累了规范语言,又培养了语感,并且为下阶段的“放”打下了基础。]

  2、自学,自读运用。

  (1)(屏幕出示读书要求)按照学习第四自然段的方法,读自己喜欢的那个自然段,并练习说说这一自然段主要写哪儿的什么、怎么样。

  (2)组内交流。

  (3)自学汇报,形式自选(朗读、讲故事、表演)

  [点评:第二、三、五、六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大同小异,运用迁移规律,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归纳、去发现、去感悟。]

  (4)小结过渡:西沙群岛是如此的美丽和富饶,那么岛上的英雄儿女们是怎样做的呢?让我们齐读第七自然段。

  (5)总结(看板书):这篇课文作者先概括地写出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然后按照从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抓住事物的颜色、形态、动作等特点,具体地写出了西沙群岛不仅风景优美,而且物产丰富,最后又概括地写出西沙群岛必将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富饶。

  (6)质疑: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7)评价课文,谈收获。

  [点评:这是一个消化吸收为我所用的过程,重在培养学文的能力。目的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向权威挑战,培养其创新的意识。]

  (三)自主练习、巩固提高。

  1、 屏幕出示练习题(学生可任选一题)

  (1)试从颜色、外形、动作等方 面抓特点说说你喜欢的动物

  (2)仿照第四自然段的写法,联系自己熟悉的事物,先用一句话概括地说出这种事物的特点,再用几句话具体说明这个特点。例如:广场的花坛里开满了各种鲜艳的花。

  (3)背诵第四自然段。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点评:学生是有差异的个体,水平不同,练习题的设计,适合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选择,体现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2、学生自练,然后小组交流。

  3、典型汇报。

  (四)拓展运用,创造想象。

  1、导语:同学们,《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老师不知教过多少遍了,每当教这一课时,老师就会想起那首美丽动听的歌,大家想知道是什么歌吗?(播放:西沙——我可爱的家乡)

  2、作业:

  (1)今日的西沙群岛是美丽的富饶的,那么明日的西沙群岛又将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课后老师希望大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以“明日的西沙群岛”为题写一篇日记,明天早晨晨会的时间我们一起来欣赏你的杰作!

  (2)同时,感兴趣的同学可学唱这首歌。(伴随着歌声下课)

  [点评:课后的导语和作业的设计富有创造性,既是知识的迁移、语言的积累,又是创新意识的培养。伴随着歌声下课,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同时使学生热爱西沙、热爱祖国的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伴侣、娱乐、毫不犹豫、一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

  3、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及反复读书的方法,并受到启示。

  4、感受作者对阅读的热爱,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逐步培养学生“以书为友”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开展读书的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2、理解作者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和方法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读书名言,回顾自己曾经读过的一本书,想想自己阅读经历与方法。

  2、教师整理部分读书名言与读书方法。

  教学方法:

  初读感知 精读体会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本好书,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美好的情感,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都喜欢阅读,今天我们来学习新课文。

  板书课题:走遍天下书为侣

  齐读课题,“侣”是什么意思?(伴侣、同伴)课题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选择书为自己的同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把自己认为不好理解的段落认真读一读。

  3、接读课文,纠正字音。

  4、指导书写:侣 娱 趟 糕

  5、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解决作者选择以书为侣的原因,说一说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6、自由朗读课文。

  三、课堂小结

  作者把书当作自己朋友,当作自己的家,不论朋友见了多少次,家回了多少次,我们还是会有新的发现。

  四、布置作业

  继续阅读课文,练习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为什么作者要以一本书为自己旅行的伴侣呢?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说一说上节课的内容:作者只带一本书上路的原因和方法。

  二、精读课文,读中感悟

  预设统领全文的问题:作者为什么要以一本书为自己旅行的伴侣呢?你反复读过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吗?

  文中的关键句段:

  “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

  “你已经见过朋友一百次了,可第一百零一次再见面时,你还会说:‘真想不到你懂这个!’”

  “你每天都回家,可不管过了多少年,你还会说:‘我怎么没注意过,灯光照着那个角落,光线怎么那么美!’”

  把这些句子多读几遍,再充分说说自己的感受。(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抓住“朋友”“家”“一百次”“多少年”,发表不同的见解。)

  齐读第6自然段,联系上下文说说“新东西”指的是什么。

  汇报交流“为什么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指名读有关的句子。

  “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真想不到你懂这个!”

  这里把书比作了朋友,每次见到朋友,感觉都是不一样。特别是“真想不到你懂这个!”好像是又对朋友发现有了一个的发现,这个发现非常的意外,叫人惊讶。

  你对朋友有没有这样的感受?(指名说)相机指导感情朗读。

  “你每天都回家……我怎么没注意过,灯光照着那个角落,光线怎么那么美。”这句把看书比作是回家一样,即使是非常的熟悉了,但偶然还会有新的发现。

  指导感情朗读。

  课件出示三个反问句

  读了这三句话你发现了什么?(都是反问句)

  给他换一个说法。(指名说)

  从三个反问句中你体会到什么了?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小结:读书也是这样,不管你看过多少遍,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你有这样的感受吗?交流。

  过渡语:就因为这样,我愿意坐在自己的船里,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

  汇报交流怎样一遍又一遍的读?齐读第七自然段。作者这样一遍又一遍的读书方法,划出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吗?全班交流。从中你学到了什么?

  过渡语:这一趟下来,都可以把书读上一百遍,最终能背诵下来。

  汇报交流“为什么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这句话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把书比作了朋友和故地。)

  作者为什么这样比喻?你还能把书比做什么?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__________,也是_____________。(如: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杯耐人寻味的绿茶,也是一盏陈年的佳酿。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段最难忘的人生奇遇,也是嘴边一段喜爱的小曲。)

  补充积累:

  正是这些贴切的比喻,充分地表达出作者的爱书之情,读书之法。其实关于书的比喻有很多,高尔基也曾说过,“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你读过这样的句子吗?或者结合你自己的体验,也试着来说一说这样的句子。

  学生展示自己的积累和收集的资料。

  四、阅读欣赏

  在领悟表达方法的过程中,将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或段落反复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还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将自己的感受融入进去。

  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五、拓展练习

  阅读名人读书的故事,积累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

  运用学过的读书方法来阅读书。

  六、课堂小结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每读一遍书,我们都会收获与上一次不同的体验,寻找到新的发现。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同学们,我们平时也读了很多的书,你有什么好的读书经验,或者听了作者的读书体会,你有什么启发?和大家谈一谈。

  学生总结自己的读书心得和经验,或从作者的介绍中总结收获。

  我们平时总是更在意读书的数量,大部分书都只是读过一遍而已,泛泛地涉猎,大都不求甚解。现在我们再把以前读过的书拿出来读一读,按照作者的读书方法,看看你有什么新的体会,及时做好记录,到时我们一起来交流。

语文教案 篇5

  一、复习

  1.提出问题、感悟文意

  g)找出自已不懂或不明白的地方,提出问题同桌(小组)讨论。

  2男女互动学习。先由一位男同学代表男生把自已不懂或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再由一位女同学来帮他解决问题;女同学把问题解答完了再反问那一位男同学是否明白了,这位男同学或其他女同学可用书本里的语言、或用自已从收本上知道答案证明自已说的是对的。教师从旁相机点拔,形成一种人人参与、大家互动、气氛高涨的学习氛围。

  如:(1)男:

  我不明白为什么小白兔听见湖中传来“咕咚”一声便吓得撒腿就跑?它为什么不回头看看是什么?

  女:

  因为小白兔的胆子很小。

  男:

  我还是不明白。

  其他女同学可补充。

  (2)女:为什么猴子、小鹿、松鼠也跟着他们跑了起来。

  通过男女同学互相提问、互相解答的学习形式,老师从旁相机指导,使学生明白,小兔、猴子、小鹿、松鼠它们没有弄清楚事情情的真相,轻易相信别人:而猴子能对事情问个明白、弄清楚真相,不随便相信别人。

  二、品读句子、读书明理

  a)课件出示,兔子、狐狸、猴子、小鹿、松鼠、狮子的对话,让学生选择自已喜欢的一组句子练习读好。

  b)通过请某某听我读、我能读好、我想听某某读、师生、男女、小组赛读等多种形式的训练,让学生读出小白兔害怕的语气,狐狸、猴子第一次说话也是害怕的语气,猴子奇怪、认真的语气。

  c)思想感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要弄清事情的真相,不要盲目相信别人。

  三、小组合作、演演故事

  1、让学生自由找伙伴组合表演。

  2、同步练习:

  bǎ xià mian de yīn jié bǔ chōng wán zhěng

  一把下面的音节补充完整。

  kàn pīn yīn xiě hàn zì

  二、看拼音写汉字。

  jìn chū xiǎo māo mí lù huān lè qí zhōng( )( )( )( )( )

  bǎ xià mian de zì jiā shang bù tóng de bù shǒu zǔ chéng xīn zì,zhài fēn bié zǔ cí.

  三、把下面的字加上不同的部首,组成新字,再分别组词。

  小结: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要弄清事情的真相,不要盲目相信别人。

  板书:24、咕咚

  湖响声

  兔子喊咕咚来了

  动物喊跑

  狮子要看

  结果木瓜掉下的声音

  后记:

  1.根据童话故事的特点,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力求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诵读中识字、感悟和思考。

  2.这节课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懂得了无论做什么事,都弄清事情的真相,不能随便听信,不要盲目相信别人。

  3.通过提出问题进行讨论,找答案、思想感悟。再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要弄清事情的真相,不要盲目相信别人。

语文教案 篇6

  教材说明

  本次语文七色光围绕本单元主题设计了四部分内容:一是练,是有关比喻修辞手法的句子训练。教学时不必向学生讲术语,只要求学生能说清楚句子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并能结合实际灵活运用即可。二是日积月累,包括趣味填空,目的是积累一些和自然景物、自然现象有关的四字词语。要求学生能背诵下来,并能再列举出几个这样的词。此外还包括名言警句,这两句都是关于立志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勇于探索的名人名言。课前可布置学生广泛收集这方面的名言,在课上交流。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解释名言,加深对名言的理解。三是知识窗,是有关神话传说“嫦娥奔月”的故事,课前可布置学生搜集一些类似的小故事,扩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四是大家一起来,内容是向同学展示和介绍自己搜集的有关杰出人物发明创造,刻苦钻研的故事,引导学生在交流和学习中,树立远大理想,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大胆创新,积极动脑,敢于发明创造的精神。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和名言名句,培养学生理解和搜集词语、佳句的能力。

  2.阅读短文,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3.激发学生积极动脑,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搜集和本单元主题有关的词语、名言、小故事。

  2.培养学生积极动脑,大胆创造,勇于奇思妙想的精神。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和本单元主题有关的词语、名言、故事。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2课时。

  〔操作要点〕

  1.练。

  练习前让学生明确题目的要求,并复习一些常用的比喻词,并让学生举一个比喻句的例子。

  练习时可让学生自由读句子,体会句子中是否运用了比喻或其他修辞手法,并说说把什么比作什么,体会这种修辞手法的好处。

  练习后可让学生仿照练习自己说两句这种形式的句子。巩固理解这种修辞手法的好处。

  2.日积月累。

  名言警句可让学生先读一读,然后理解,最后指导背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向课外拓展,交流一下课前搜集的有关立志,促人积极向上的名言,培养学生积累语言,调动学生敢想、敢做的创造精神。

  3.知识窗。

  先让学生自由读一读这个小故事,然后指名请学生讲一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训练学生的复述能力,最后交流课前搜集的民间传说小故事。使学生感受前人的大胆想象,创编出这么多脍炙人口的生动传说,激发学生奇思妙想的精神。

  4.大家一起来。

  ⑴课前先让学生读懂书上的提示,明确本次的活动内容。

  ⑵布置学生按要求搜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3)准备开会交流。可先组织学生成立小组,然后把搜集到的资料按着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整理,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有自己小组的特点。如可引导学生为图片编写解说词,编辑手抄报,练习背诵,表演搜集的小故事等。汇报的形式由学生自己确定,教师不必过多参与,意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4)成果展示会。

  ①各小组汇报自己的成果。

  ②其他小组谈谈自己的感受与收获。

  ③评选出最佳成果,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给予肯定,达到本单元主题学习的目的。

语文教案 篇7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同学们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山中访友》是一篇词美、句美、景美、情美的佳作。因此教学时以“审美”为切入口,按照美的规律从审美角度进行阅读设计,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创设审美的阅读情境,唤起同学们的美感情趣,使同学们获得美感体验。在具体的教学中以课文为本,以紧扣品读字句为前提,领着同学们在诵读中发现美的朋友,品味美的情感,抒发美的心声,以此培养同学们的审美想像、审美情感、审美意识,激发同学们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一、教学的目标

  1、知识目标:

  把握作者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所传达的思想感情;揣摩欣赏精彩语段,

  领会文章第二人称的妙用、拟人手法的运用。

  2、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鉴赏本文新奇浪漫的想象美。

  3、情感目标:

  体味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的重点

  欣赏品味文章的语言,在欣赏和品味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三、教学的难点

  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写景状物的技巧(细心观察、用心领悟、细腻的描写),学习运用。

  四、教学的方法

  情境教学法、导读法、点拨法

  五、教学的步骤

  一、走近山中:

  1、导入新课:

  有人说,没有朋友的人生是一片荒漠。在春光明媚,草长莺飞,百花争艳的时节出去踏青访友,更有一番好心情,有时还会留下一个好记忆。因此,我特地为大家请来一位导游,他是李汉荣作家。(课件显示作者姓名)今天,李导满怀好心情带我们到“山中访友”。(课件显示课题)

  2、播放课件《山中访友》,同学们观看。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设计意图:借助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帮助同学们走进文中所描绘的画面中,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为下环节与文本交流打下基础。)

  二、走进山中:

  1、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课件显示问题)

  (1)作者满怀好心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是谁?(同学们答,师板书: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白云、悬崖、瀑布、云雀、落叶、老柏树、归鸟等

  (设计意图:让同学们抓住作者所描写的景点,理清思路。)

  (2)这些“朋友”我们平时也常常见到,我们通常称之为什么?(景物)

  文章写的是作者“山中观景”的过程,为什么要以“山中访友”为题呢?

  这两个标题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区别?用心体会,认真思考。

  (3)同学们畅谈看法。

  (4)教师小结:用朋友称呼山中的景物,表现了作者对它们的喜爱、与它们的亲近,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把景物写活了、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设计意图:是引导同学们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写作技巧。)

  2、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读一读,并说一说喜欢的理由。

  (1)作者喜爱、亲近大自然的感情还可以从哪些词语、句子中感受出来?

  (2)作者是“访友”而非“观景”从哪些语句中可以进一步感受出来?

  (设计意图:此环节意在让同学们于诵读中,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并培养同学们良好的语感。)

  同学们可能找到的好词好句有:

  (1)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德高望重的老桥,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

  (由第三人称变为第二人称。用第二人称,好象面对面地与老桥交谈、倾诉,使得作者所表达的感情更亲切、更自然、更强烈。)

  (2)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彼岸,你把滚滚流水送向远方,你躬着腰,俯身吻着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

  (“躬、俯”二字用得好,拟人手法,既抓住古桥形状的特点,又写出古桥鞠躬尽瘁为人类服务的奉献精神。)

  (3)走进树林,鸟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拟人,“唤”和“交换眼神”,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感觉特别的亲切。)

  (设计意图:在同学们列举句子时进行引导,让同学们对一些有特点的句子进行分析、感悟、阅读理解并通过朗读加深体会。)

  3、欣赏品味,领悟感受

  在作者的笔下,各种各样的景物好像都活了,都有了它们自己的生命,在朗读中,哪一样景物深深地打动了你?如果可以,你最希望自己成为作者笔下的哪一种景物,为什么?(静心默读。一边读一边想象文中动人的画面,并且给画面配上色彩和声音,让画面在脑中动起来;也可以联想生活中或者书中,影视作品中相似的情形。请同学们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看看那诗情画意的画面,好,请进入角色。找出自己最喜欢、最令自己感动的景物,欣赏领略语言之美、景物的形象之美。)

  (1)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自己喜欢的景物的语句。

  (2)全班交流:你最希望自己成为作者笔下的哪一种景物,为什么? 我希望自己成为_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通过同学们的表述,反映他们对于课文语言的理解和领会,同时也是一种创造性的表达。在同学们描述的过程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几句话,着重朗读,深入体会,再朗读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同学们对于重要词语、关键语句的理解)

  (3)不知道大家感受到了没有,为作者所赞扬的、被我们所喜爱所肯定的景物都是因为:他们身上有着一种为我们所熟悉的,在我们身边存在着的可贵的品质,有哪些呢?(无私奉献、自我牺牲、清澈纯洁、充满智慧……)——正是由于大自然中的景物能给人以真的感悟、美的享受、善的启迪,所以才让我们这样流连忘返吧。

  (设计意图:对同学们进行思想情感教育和熏陶。使他们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4、指导同学们朗读美句佳段。

  5、联想创作:

  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在我们的眼中,山中的朋友是如此的真、善、美,让人忍不住想要去亲近。在作者的亲切的呼唤声中,在作者热情的赞美声中,山中的景物会有怎样的感悟和回应呢,试着猜想一下它们的内心世界,试着以某一种景物的语气给作者写一段回应的话吧。

  要求:①同桌两位同学互相配合,一位同学读原文,一位同学进行相应的想象,然后互换角色,再试一次。

  ②要尽量地唤起自己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体会自然景物的特点。

  ③要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人称的变化,恰当地选用词语,尽量做到语言生动形象。

  (1)同桌配合,按要求完成相关练习。。

  (2)全班交流,教师和同学及时予以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设计意图:小组中的交流与合作,这个过程体现了对同学们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关注,爱护同学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同学们的主动意识。)

  例句:你好,德高望重的古桥爷爷!,你无怨无悔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抬头望你,我就想起长征途中的老班长和舍己为人的老支书。

  古桥爷爷:你好,我矗立在这里,看风云变幻,看人世沧桑,深感时光易逝,几百年,几千年就这样匆匆而过,孩子,要珍惜现在的一切啊。

  (设计意图:在感受的基础上进行创作,是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同时也是对知识方法的一种灵活的运用,在这个过程中使知识得到丰富,能力得到提高)

   三、走出山中

  李作家把去访友时的“好心情”带回了家。为答谢山中好友,他准备举办一个朋友联欢会。为此,他特邀记者参加并准备会前接受采访。如果你是记者,你有什么问题想采访李作家?(教师扮演李作家,同学们扮演记者开展采访活动)

  (设计意图:一是教师因势利导,适当渗透思想教育---要热爱大自然,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二是活动中培养、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综合能力。)

  四、总结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我们也好像和作者一起经历了一次精彩的森林之旅,这次愉快的旅行真是令人难忘,最重要的是它提醒了我们,大自然是我们的好朋友,能给我们以许多启迪,我们可以尽情地去亲近大自然,放松我们的身体,同时也应该爱护大自然。

  五、布置作业

  仿写片断《秋日的山中访友》

  板书设计

  山中观景(事)

  山中访友 拟人手法

  热爱自然(情)

【关于语文教案集合7篇】相关文章:

1.关于语文教案三篇

2.关于语文教案合集5篇

3.精选语文教案集合七篇

4.关于语文教案汇编七篇

5.关于语文周记集合10篇

6.小学语文教案

7.《插秧》语文教案

8.《语文园地五》小学语文教案

9.关于大班美术教案集合九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