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教学反思

时间:2023-09-16 07:00:1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石壕吏》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石壕吏》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石壕吏》教学反思

《石壕吏》教学反思1

  上完这节课,学生很兴奋,可我却陷入了沉思。这样的课算好课吗?答案是否定的。

  为了刻意求取环节设计的“活”与“新”,让课堂热闹起来,设置了“想象补白,情景再现”环节。让学生根据老妇的答辞从动作、神态、语言、语气等方面推测吏步步紧逼的场景,这个自然不难,学生七嘴八舌,说个不亦乐乎。再此基础上,出示预设好的吏、妇对话,让学生角色扮演再现,结果笑场连连,不可谓不热闹。本应“沉”下去的`课堂却“浮”了起来,这样一来,老妇内心的凄楚,遭遇的悲惨学生是完全体会不到的了(最本质的情感上的体验),反倒觉得好玩(因了扮演老妇的学生惟妙惟肖地模仿《无极》中王的声音)。课堂上学生似乎也是伶牙俐齿、眉飞色舞,场面亦是热闹非凡,但却没有了学生对文本的关注和思考,此缺点一也。

  缺点二:设置的问题不够精简。有些问题的设置过于随意,实则这些问题一目了然,根本无需再提。教学之初,为了让学生对文本内容有所了解,提问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涉及的双方人物等等,这些简单至极的问题完全不必要,虽然这些提问不会耽搁太多时间,但就目的性而言,起不到丝毫作用。貌似有问有答,师生合作得天衣无缝的热闹模式并不都是体现学生主体性的创新教学。

《石壕吏》教学反思2

  通过上面的教学环节,发现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问题:

  1、教师在集备过程中,对每个研讨问题,教师要多预设几个问题,想一想,如果我是学生我会怎样来思考?会从哪些方面考虑?会出现哪些理解的偏差?哪些需要做详尽的点拨?只有老师在备课时下足功夫,才不会让自己尴尬,不会让学生的质疑打晕自己。

  2、老师在关注学生展讲知识点的`同时,也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思维火花,并创设情境,让学生的思绪进行碰撞,进行辩论。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而不是教师强迫式,让学生内心主动的参与学习,这样才能让课堂教学成为有效课堂。

  3、教师评价性的语言要及时、适当、有效,富有鼓励性。只有教师积极的评价语言才能更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体验成功与快乐!

  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一个学生发现一个问题并提出来,比解决十个问题都重要。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能力,这样才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石壕吏》教学反思3

  成功地方如下:

  第一:环节设置巧妙。设置三大环节:读文——名作学习;读人——名家对话;读己——审视心灵。学生通过课文学习,认识作者,情感内化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三流程,不但读透了文本,读懂了作者,更站在情感的天秤上审视了自我。

  第二:放开手去,相信学生。相信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放开手让学生去挖掘文外之意。《石壕吏》开头“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古人评之“起有猛虎攫人之势”,而我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汉字这个“无底洞”,挖掘字里行间的文外之意。学生几乎“暮”、“村”、“吏”、“夜”、“捉人”、“逾墙”、“走”一字都未放过,敏锐地发现了其背后潜在的台词。难能可贵得是,对于老妇毛遂自荐般“诚意”的应征,学生也能体悟出潜在的台词:我们都到这个地步了,你们还来抓丁,还有天理吗!

  第三:评价语简练而一语中的。评价语精练而得当实则也是对文本解读与理解到位的`体现,且起着达成“共鸣”,激励学生的巨大作用。“所见略同”式的成就感总能激起学生发表见解的欲望。

《石壕吏》教学反思4

  教学总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这节课,自然也不会例外。不足之处:

  第一:实际教学过程中环节重复。对于妇之苦内容的探讨,颇多重复之处。环节设计上并无重复之处,为何具体操作环节会出现重复的内容探讨?事后反思,原来是一环节指向不明。在读人——名家对话环节,让学生找出作者情感流露的语句,本意是让学生找课文的最后四句“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等前途,独与老翁别”,从中分析作者的情感倾向。但由于自身的疏忽,遗忘了妇致辞中同样能看出作者情感流露的语句,这样一来,学生分析致辞的部分居多,作者的情感从状老妇的凄苦亦可见之。这样一来,前后的两个环节虽各有侧重,不免还是陷入了分析妇之苦的循环。

  第二:文化体认环节缺少必要的`铺垫。“知人论世”,学习一篇文章,不限于学完文本之后就结束,通过文章的学习走进作者,引导学生深入阅读作者的其它文章,从而更好的认识作者,这是可取的也是可行的。但在具体操作读人——名家对话这一环节时,所做的铺垫还远远不够。仅只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会关注这普通的一家人,在学生简单的回答之后,幻灯出示一段文字,便得出读人——忧国忧民的结论,未免有些突兀。这个结论的得出,更多得是教师给出的定论,而非学生认识到的。要想达成此认识,尚需要去做大量的铺垫工作:多找些相关资料、诗句呈现,同时适量的人物背景介绍也是必需的。

  没有任何问题的一节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可怕的,因为随着这些问题的探讨,我们的教学才能日趋完善,有问题才有课题。

《石壕吏》教学反思5

  整个课堂环节还算流畅,有以下几点的设计自以为较之前课堂有所进步:首先学生评价尝试让小组之间互评教师给出分数范围,让学生举手示意,这样暨对小组的表现有了比较好的反馈,同时课堂秩序也更加有序。文言文的读必不可少!反复的读可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与氛围的渲染,教师的范读更是有效调动学生诵读积极性的法宝。总观这节课仍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课本剧表演,学生并没有全身心投入其中,只是某些小组在展示过程中笑场,这与《石壕吏》整篇文章渲染的气氛不相符,课后反思之所以出现此种情况,其原因在于学生准备时间仓促,教师不指导到位,由于学生准备时间短,也就无法深入文本解读,细品其中内涵;教师的指导很关键,对于初中生来说,有些许想法但还不成熟,教师必须帮助其进行有效的表演指导,在之后课本剧准备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可逐渐淡化,但初始阶段必须给与学生毕必要的帮助。另外课堂情景氛围的创设也十分重要,对于此篇文章课堂就是要创造一种凄惨、忧伤的情景,反观自己的课堂这一点做得还很不够!情境创设,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提起注意!

《石壕吏》教学反思6

  《石壕吏》是的名篇,一直入选初中语文课本。一首仅120字、语言平实、看似简单的叙事诗,呈现在人眼前的仿佛是战火连天、百姓罹难的历史一幕,反映了深广的现实矛盾与冲突。我每次执教,都有新的体会。

  剖析诗人的`感情。很明显作者在诗中倾注了对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深切同情,隐藏的感情便是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担忧,还有更深层次的感情是诗人对统治者政治腐败造成战乱的深切不满。 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担忧体现在哪里呢?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在差吏带走老妇整个过程,诗人没有上前说情或阻止。为什么?既然诗人同情弱者,却不出面仗义执言?当时是安史之乱爆发的第四个年头,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强行抓人抽丁,奔赴前线抵御叛军。诗人自然懂得这个利害关系,也迫切的希望朝廷能快速平叛,取得战争的胜利,诗人的这种爱国忧国热枕,在《春望》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名篇中,表现得非常充沛。 作为一名士太夫,爱国与忠君是紧密相连的,诗人对李唐政权必然是忠心耿耿,但在国运危难时刻,诗人一方面担忧国家命运,另一方面目睹民不聊生的痛苦,心中交织着矛盾与痛苦。公元758年,郭子仪等九节度使率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唐肃宗担心节度使权力过大,未设军帅,导致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为补充兵源,便强行征兵拉丁。正如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里说:“古者有兄弟始遣一人从军。今驱尽壮丁,及于老弱。诗云: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一家之中,父子、兄弟、祖孙、姑媳惨酷至此,民不聊生极矣!当时唐祚,亦岌岌乎危哉!”“民为邦本”,民不聊生,统治者的宝座也就岌岌可危了。诗人在《石壕吏》中对上层统治者未着一字,但通过对人民疾苦和横暴拉兵制度的直接揭露,矛头直指朝廷,表达了对腐败无能、奢侈荒淫的统治阶级祸国殃民的强烈谴责!

《石壕吏》教学反思7

  说实话,上完这堂课之后,我自己本身是挺满足的,在近段时间所上的课当中今天上得不错。而这只能说明,我一直以来所走的路是一条歧路。联系到最近发觉的学生的一些问题:进入不了文本,回答问题浮浅,写作当中不懂遣词用句等,我才意识到自己正走在一条危险的道路上。经常地,自己只是用一个大问题来统领全文,接着就是学生的“个性解读”,众说纷纭,对于文本有时就是不了了之。而钟老师说,在课堂中大问题下更重要的是小问题。她说如果执教《石壕吏》,应该牢牢地抓住关键句“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来进行,主要人物是“吏”和“妇”,要做的事情是分析“吏”的“怒”和“妇”的“苦”,比如“苦”,那么就会涉及到三个儿子的情况、家里的苦等等。这样,就能够使学生在长长的第三段中找相关的语句,在这个过程当中,翻译的问题也就解决了(钟老师说,她上文言文从来不单独设置环节叫学生翻译,这些都可以再评析文章的过程中解决,且学生才会印象深刻,最终甚至上完一堂课之后学生都能够背出来)。这才是真正的“文言合一”,而在我的这堂课中,“言”是没有的。 很多时候上课,包括现代文的课,我都是以一个问题统领,然后让学生归纳为几个方面,很笼统,接着就是自己颇为自得地主题探究。殊不知,这恰恰埋下了语文教学的祸根。学生进入不了课文,发现不了文字的魅力,也就回答不了我提出的高深的问题(这在我的课堂当中常常出现,而我都归结为学生的语文素养低下);学生会开始盲目依赖起教参,因为教参上讲的总是比老师讲的规范、正确、保险吧。我一直认为“语文味”就是不拘小节,洋洋洒洒,天马行空,但是现在才明白了,语文的味道真正的是在文字当中,就自己平时的阅读体验而言就是这么回事。语文教师的目标就是带着学生去品析文字,而主题探究等等则是学者们的事情。 明白归明白,真正的改正才是最紧要的,在这个过程中,绝对不应该只是停留于口头。钟老师对我提出的要求是,在备课上一定要下足功夫。我也和她交流了现在在批改作业和学生管理上占据的.主要精力,钟老师说,这是没有任何理由和办法的,只能自己想办法加班。她和我讲了自己刚参加工作的事情,我于是又想起每每在周末晚上还能看到她二楼房间的灯是亮着的。钟老师批评我说,我的课本太干净了,这已经是第二次了,第一次是在实习的时候。虽然学生常说姜老师的课本比班里很多学生写得都密密麻麻,但是我相信这是钟老师对我的严格要求,我也看过她的课本,真的是如此,听过她的课,也感叹她对于文本的挖掘到了“细”的不行的地步。也许,文本的深不在于深,那只是故弄玄虚的深,而应该是“细”。回去之后,准备翻翻实习的时候听过的钟老师执教的《藤野先生》和《与朱元思书》的听课笔记,好好体会。

《石壕吏》教学反思8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放开手去,相信学生。相信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放开手让学生去挖掘文外之意。《石壕吏》开头“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古人评之“起有猛虎攫人之势”,而我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汉字这个“无底洞”,挖掘字里行间的文外之意。学生几乎“暮”、“村”、“吏”、“夜”、“捉人”、“逾墙”、“走”一字都未放过,敏锐地发现了其背后潜在的台词。难能可贵得是,对于老妇毛遂自荐般“诚意”的应征,学生也能体悟出潜在的台词:我们都到这个地步了,你们还来抓丁,还有天理吗!

  不足之处:实际教学过程中环节指向不明。在读人——名家对话环节,让学生找出作者情感流露的语句,本意是让学生找课文的最后四句“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等前途,独与老翁别”,从中分析作者的情感倾向。但由于自身的'疏忽,遗忘了妇致辞中同样能看出作者情感流露的语句,这样一来,学生分析致辞的部分居多,作者的情感从状老妇的凄苦亦可见之。这样一来,前后的两个环节虽各有侧重,不免还是陷入了分析妇之苦的循环。

【《石壕吏》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石壕吏教学设计08-10

石壕吏教案02-26

《石壕吏》教案01-22

《石壕吏》教案15篇03-29

石壕吏教案15篇04-01

《搭石》教学反思07-05

《搭石》教学反思07-01

搭石教学反思12-18

搭石教学反思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