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课文《卢沟桥的狮子》教学反思

时间:2023-07-11 18:55:01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四年级上册课文《卢沟桥的狮子》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上册课文《卢沟桥的狮子》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上册课文《卢沟桥的狮子》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课文《卢沟桥的狮子》教学反思1

  《卢沟桥的狮子》这篇课文主要描述了卢沟桥的石狮子的三个特点数量多、大小不一、形态各异。赞颂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我完成了所制定的教学目的`。首先,我在复习导入环节复习本课字音和多音字及重点词语,并结合学生对“举”字的理解学习选择合适的释义。其次,我能在课上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石狮子形态各异,非常有趣,举世闻名。教学难点是学习默读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想象写话练习,提高写话能力。第二自然段是本课的重点,我通过朗读、想象等来理解体会卢沟桥的狮子真有意思。学生从读中理解体会,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展开丰富的想象等对第二自然段加以理解,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所提高。通过写话练习,学生的写话能力也有所提高。同学们写到:有的小狮子伸着手指,好象在数数;有的小狮子趴在妈妈头上,好象在给妈妈梳头;有的大狮子蹲坐在石柱上,好象在思考问题……学生通过读课文和丰富的想象写出了不同的句子。

四年级上册课文《卢沟桥的狮子》教学反思2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基本性质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工具性”关注的是语文的“本性”,“人文性”关注的是语文的“特性”,两者一“统一”,便相互作用,相得益彰,共同建构完美的语文教学。

  一、语言中建构精神

  语言是精神建构的土壤,只有当精神的建构扎根在丰厚的语言土壤,才能使精神在学生生命中生根、发芽,否则,精神便成了符号,成了空洞的说教。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语言的感悟、理解、应用中,捕捉、汲取前人留下的丰富的精神养分,滋养、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拓展他们生命的宽度,锻造他们生命的厚度,发掘他们生命的深度,从而使他们建构起丰富的精神世界。《卢沟桥的狮子》整堂课都在努力以课文为载体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反复研读课文第2、4自然段,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对雕刻了这么多栩栩如生的狮子的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赞叹之情;对在七七事变中奋起反抗的中国人民英雄气概的赞叹之情;还有对侵略者无比的愤恨之情。“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这句马可嚥薜拿裕仁钦每蔚摹爸兄嵯摺保彩茄镅院途竦慕换愕恪?翁蒙希ι黄鸫丛炜纬套试矗缍浴奥迪月”、古桥建筑、七七事变等背景资料的介绍、交流等,为整堂课的学习提供了一个丰富的文化背景,让学生在课堂上理解、感受语言文字魅力的同时,享受着丰富的文化大餐,经历着难忘的精神之旅,幸福地栖居在诗意的.课堂上。

  二、精神的建构中发展语言

  如果把语言比作土壤的话,那么精神则是滋生于语言土壤中的树苗。土壤越肥沃,树苗越能茁壮成长;反之,枝繁叶茂的大树能使脚下的土地充满勃勃生机。语言作为一种符号,却承载了太多的情和义,语言的流畅表达需要情感的催发。“情动而辞发”。当学生的身心被情感浸润时,课堂便会焕发出如痴如醉的人化情境。此时,师生对话的语言便不再是干巴巴的符号,而是心灵的倾诉、生命的宣泄,此时,我们还需为学生的词不达意而苦恼吗?我们还需为学生的语言苍白而焦虑吗?本课在引导学生想像说话时,我们为学生提供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意境:卢沟桥在和平年代的美丽、祥和以及战争年代的痛苦、沧桑。在图文资料的导引下,学生入情入境,语言表达流畅、丰富、合情合理。有了一定精神支撑的语言才是有骨有架有血有肉的语言。可以说,是精神催生了语言、净化了语言、提炼了语言,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

【四年级上册课文《卢沟桥的狮子》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卢沟桥的狮子的教案03-03

《卢沟桥烽火》教学反思02-20

卢沟桥烽火教学反思04-13

课文《猫》教学反思10-29

二年级语文下《卢沟桥的狮子》教学设计06-08

狮子和鹿教学反思04-21

《狮子和兔子》教学反思09-19

狮子和鹿教学反思03-04

教学反思《狮子和鹿》07-18

匆匆课文教学反思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