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指》教学反思

时间:2023-07-11 11:00:44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手指》教学反思(集合15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手指》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手指》教学反思(集合15篇)

《手指》教学反思1

  这是一堂手工课,课的一开始我运用了手套玩偶“蓝兔”导入,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导入可以说是成功的!在随后制作手指玩偶“小狐狸”的时候,我给小朋友进行了示范制作。但是我事先没有考虑到的一点是:我制作的范作有点小,以至于有些小朋友没有看清而不知道该怎么做或是出现制作错误。课后同事给我建议:教师示范作可以大一点或是直接放到实物投影上制作给他们看。在学生制作的过程中可以放些音乐,这样整个课堂氛围就会变得更加轻松!另外在拓展制作的这一环节可以多让学生说一说,再进行引导。这样学生的思路就不会局限于我说的那些方法。不过这堂课中学生的创造力总的说来还是不错的,学生在我的启示下做出了小熊、小狗、小兔等一些可爱的动物手指玩偶。最后的表演部分也非常生动、有趣。总的说来,这是一堂比较实在的课,思路较为清晰,但是想要上得更加出彩还要动更多的脑筋!

  因为是同磨一堂课,我也听了我师傅上《手指玩偶》这一课,给我感触最深的是,我师傅的这堂课明显比我的要生动有趣,整个课堂氛围更加轻松愉悦,更适合二年级小朋友的身心特点。比如在课题书写的'这一小小的环节中,我只是用粉笔写了一下“手指玩偶”这四个字,而我师傅则事先写好了四个漂亮的美术字,导入课题后就把它贴到了黑板上,使整个课堂更加充满了童趣。另外师傅在最后学生作业展示的环节运用了彩带,把学生的作品全都挂在了彩带上进行展示,这样不但学生非常开心,而且更给听课的老师一种美的享受。

  经过这次磨课,我知道一堂课要上的出彩,首先要选择一堂适合于学生年龄特点的课,其次要精心设计教案。此外,要善于多向老教师学习、请教,多听他们的课,学习他们的经验,这样我的课才会越上越好。

《手指》教学反思2

  《绿手指》讲了一位老奶奶而十年如一日,满怀信心地培育纯白色的金盏花的故事。

  故事的起因是园艺所重金悬赏纯白的金盏花,老奶奶尽管觉得不可思议,但很想试一试,经过一年又一年,老奶奶收集种子,栽种花儿,最后经过验证,老奶奶培育出了纯白的金盏花,她又有了新的渴望--培育出黑色的金盏花。作者通过这个故事,塑造一个充满理想、满怀信心、坚持不懈的园丁形象。

  本文讲后感觉课堂语言引导不够,特别是奶奶种植过程,无法详尽描述,需要课前深度挖掘教材,组织语言,构成高效课堂。

  经过反思,我自己在下面也思考了一些意见,如下:

  1.也可谈话导入,师:“同学们你们见过绿手指吗?”生:“没有”师:那么今天老师将带大家去认识一双特别的`手绿手指。

  2.结文部分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在遇到难题时是怎样做的,再对比老奶奶的20年如一日,进行深切体会。

  希望自己下一步会越做越好!

《手指》教学反思3

  理解分号用法,体会大拇指特点。

  课文在介绍大拇指的特点的时候,连续用四个句子,写出了大拇指的作用很大。教学时,我先指导学生理解从大拇指的体形、头形、构造三方面写出不美。然后写他在五指中,却是最能吃苦的。具体描写了拉胡琴、水喷出来、血要流出来时他“相帮扶住”“死力抵住”“拼命按住”“用劲扳住”的表现,突出了大拇指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特点。这几个句子都是写大拇指的作用的,句子之间的是并列关系,这样的排比句,大拇指的特点跃然纸上。

  修辞手法,助力语言生动。

  运用修辞手法描述事物特征,能够让语言生动起来。分析写大拇指的那一个自然段时,在学生归纳出大拇指特点的基础上,我提问:“丰子恺先生为什么把大拇指写得那样风趣幽默?”我让他们细读了这个自然段,抓住句子“身体爱而胖,头大而肥,……”和句子“例如拉胡琴,总是其他四指按弦……却轮不上他。”作者运用拟人的写法,风趣幽默,把大拇指当成人来形容,使文章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文章显得活泼,把大拇指的作用描写的淋漓尽致。

  不足之处

  反思整堂课,仍有一些遗憾:

  在介绍这篇文章的表达时,只是告诉学生:课文介绍手指的每一个特点时,都是先提出观点,再举例子进行论述。我应该让学生仿照这样的结构,学习作者运用修辞来具体生动地描写一种物品的`特点,以及从这些特点中得到什么启示。

  改进措施

  课文介绍五个手指的特点,我在教学的时候应该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力量,长文短教,通过一张表格把文章的重点问题明朗化、简单化,让学生在完成表格的同时,加强对手指各自特点的认识,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手指》教学反思4

  本周是我们新教师的成长课,我选择的是小班的美术课,一节手指点画课。选择的材料是《小蝌蚪》,小蝌蚪成群结队地在水里游,圆圆的、黑溜溜的身体,短短细细的尾巴。幼儿对此很感兴趣,往往会认真地看上好长时间。本课让幼儿用手指随意地点画小蝌蚪的身体,用油画棒添加尾巴,这样的作画,幼儿容易获得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培养幼儿学习美术的兴趣。

  在仔细地分析了教材之后,我又设定了两个活动目标,分别为1、学习用手指蘸色随意地点画蝌蚪的身体,用棉签棒添加细细的尾巴。2、培养幼儿手指作画的兴趣。活动重点为教师引导幼儿用手指蘸色点画蝌蚪的身体,用棉签棒添加细细的尾巴。活动难点设定成了圆点与短线的连接。

  其实这是一节很有趣的美术课,在课前我也做了充分的.准备,可是整个活动下来,却不如我自己设想得那样满意。刚开始的时候还挺好的,后来由于我自己再示范的时候讲得时间太长,然后又请了两个小朋友上来表扬,可能相对而言前面部分上得时间有点长。幼儿的注意力都有点不集中了。幼儿的注意力开始不集中之后,我自己也开始有点慌了,导致后面连要求都忘记了。

  不过,最后的游戏部分还是挺成功的,孩子们都能拿着自己画的小蝌蚪听着音乐跟随教师学小蝌蚪游来游去。虽然,此次的教学活动,效果不是令我很满意,但是我看到了自己身上的缺点,这也是一大收获。

《手指》教学反思5

  活动目标;

  1.玩玩手指,创造出各种形象.并能流利、完整地说出其意义。

  2.愿意参与手指编故事的活动,能较完整地叙述自己创编的故事。

  3.培养小组合作意识,学习安静倾听、轮流讲述。

  4.能安静地倾听别人的发言,并积极思考,体验文学活动的乐趣。

  5.学习有序、仔细的观察图片,理解图片,并用较清楚的语言描述图片内容。

  活动准备

  事先准备一则用手指表演的小故事。

  活动过程

  1.玩手指.进入活动。

  (1)钱老师的手指会说话,你们看,是什么意思?像什么?(像小棒、像辫子……)

  (2)变变变(两根手指),像什么?(像剪刀、像燕子尾巴、像小鸡嘴巴……)

  (3)变变变(两手合成空心圆),像什么?。(像房子、像桃子、像一串葡萄……)

  (4)钱老师做了这么多手势.你会做什么手势呢?表演给旁边的小朋友看。

  (5)谁愿意上来表演给大家看?

  2.手指讲故事。

  (1)手指会变出各种东西,它还会讲故事呢。教师表演手指故事。(小白兔蹦蹦跳跳走来了,看见一块石头,从石头上跳了过去。小鸭子呷呷叫着走来了,看见石头.从石头边绕了过去。小山羊高高兴兴地走来了,它没有看到石头,撞了一下,摔了个大跟头.它爬了起来,一瘸一拐地走了。)(2)小手讲的故事好看吗?大家一起再来看看,边看边学一学,再想想小手讲的是什么故事。

  (3)大家一起做一做、说一说小手讲的故事,还可以和旁边的小朋友商量一下。(幼儿讨论,教师巡回指导)(4)整理故事,请个别幼儿说一说。

  (5)谁愿意来表演,声音要响亮。(小朋友边表演边说。)(6)有没有小朋友一起表演的。(请两名幼儿一起表演。)3.创编手指故事。

  (1)还有谁会碰到这块大石头?他们又是怎么做的呢?请你用手指表演给旁边的小朋友看,请大家来猜一猜。(小组讨论)。

  (2)谁愿意上来表演给大家看?我们一起来猜猜你表演的是什么意思?

  (3)那这块大石头如果一直都在路上挡着怎么办呢?如果你是小动物,你会怎么做?

  4.完整地表演手指故事。

  教师与幼儿一起完整的表演手指故事《路上的大石头》

  活动评析有人说现在的公开课简直就是一个个"活动秀"――"秀"老师的水平,"秀"幼儿的表现,在真正的教学实践中是很少有可能存在的。我们处在一线的教师关注和渴求的是实际教学的有效性,看了钱老师的《手指编故事》活动,我似乎找到了有效教学的钥匙,那就是:简单、自然、真实

  活动反思:

  《会变的.小手》这首儿歌贴近幼儿生活,幼儿容易理解。整个活动循序渐进,层次清晰,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多种感官,提高了他们的动作表现力。在教学中,我大胆的放手,让孩子们尽情的用动作表现手的变化,并及时的加以引导,使他们在相对自由、宽松和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诗歌,在玩乐中学习诗歌。孩子们人人参与,特别是在看手影图片进行创编活动时,孩子们更是情绪高涨,大胆的模仿手影的动作,到活动结束他们还意犹未尽。

《手指》教学反思6

  有一句佛教俚语说:用手指着太阳,如果你只盯着手指看,永远也看不到太阳;反之,如果不借助手指又难以知道太阳的所在。这无非是参禅悟道这的修身之阶,但却让我产生了那么强烈的震撼,它让我想到了教育、想到了教学。

  一、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曾几何时,教育界刮起了一阵风,美其名曰:“要让孩子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于是一时间铺天盖地是说算理之风一刮数年。孩子们俨然一个个小哲学家,道理讲的头头是道。记得,我刚参加工作不久,一次偶然的听课,让我对能让学生“知其所以然”的老师佩服的五体投地。那算理要多麻烦有多麻烦,要多拗口有多拗口,可孩子们居然说的顺畅自如,酣畅淋漓。可随着阅历的增加和听课经验的丰富,我才慢慢知道了,那算理是孩子们不眠不休、备受折磨、死记硬背来的。在说算理之前,孩子们已经早就学会了方法。如此算理说它何用?我们在一次次的展示中放大这无用的芝麻,刻意美化的课堂,原来不过是行尸走肉,岂不悲哀!都说是在培养孩子的能力,可能力是什么啊?爱因斯坦不是说过吗?能力就是当人们把所学的`东西都忘了以后剩下的东西。如果我们什么都问个所以然,恐怕穷其一生也学不完先人经验的皮毛。更何况那“所以然”是我们不久就会忘记的呢?既然有那么多先人的间接经验在传承,我们何不留下宝贵的时间去探索未知的领域,偏要舍近求远,绕路而行呢?

  这就犹如指引人们看太阳之说,只盯着手指,被其牵绊,永远也看不到太阳。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二、放任自流、漫无目的

  还记得看过一篇关于陶行知先生的文章,说陶先生去演讲,带了一只鸡。他先撒了一把米,然后按住机头,强迫鸡去吃,鸡不肯吃。而后,他松开手,向后退了几步。鸡就放松了吃了起来。看后不禁佩服陶行知先生的教学艺术,这让我受益匪浅。这无非是对填鸭式教学的否定,要我们坏给孩子一个自由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多么好的想法啊!可中国人做事,往往矫枉过正。这些年来,许多教学模式随之诞生。有些模式,将学生的空间放大、放大、在放大,以至于教师形同虚设,以至于丢了指引孩子们看太阳的手指,弄的孩子们满世界找太阳,弄得孩子们如同摸象的盲人。“柱子”“绳子”嗾使象。老师舍弃引领者的地位,俨然成了旁观者。

  我认为教学要有度。把握好这个度就是一门艺术。不能说“说算理”是错的,也不能说给孩子们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不对。只能说这个度没有把握好我们iushi指引孩子看太阳的手指,引领孩子求知之舟的舵。我们不是主体,但我们仍然很主要,关键时刻需要我们去“画龙点睛”,但不要“画蛇添足”。

《手指》教学反思7

  一、成功之处

  文章语言风趣幽默,结构清晰严谨,主题鲜明突出。全文紧紧围绕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态和性格进行描写,运用多种表达方法,刻画出了姿态栩栩如生、性格迥然不同的五根手指。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认识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体会手指带给我们的启示,了解作者采用的表达方法。教学这篇课文,重点理解五根手指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表现这些特点的。难点是领悟其中的道理。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后,五根手指的特点,学生容易把握,我把重点放在表达方法的体会上。一是要抓住文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进行整体理解。了解课文主要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姿态和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二是要抓住最能反映五根手指特点的句段,进行重点体会。如,描写“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状实在算不上美”一段话,先指导学生理解大拇指的形状(姿态)特点──不美。具体表现为: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从体形、头形、构造三方面进行描写,大拇指鲜明的形象跃然纸上。然后用关联词“但”一转,写他在五指中,却是最能吃苦的。具体描写了拉胡琴、水喷出来、血要流出来时他“相帮扶住”“死力抵住”“拼命按住”“用劲扳住”的表现,突出了大拇指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特点。了解了这段话的基本意思,再引导学生体会写法,画出写大拇指形状和写“吃苦”的句子,体会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进行描写,重点体会排比句式的表达作用。

  二、不足之处

  为了突破难点,帮助学生更好的体会“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这个道理,我设计了表演“五指争论”这个环节。小组各人分别表演大拇指,食指,中指与无名指、小指,争一争谁的优点多,一番争论下来,请学生谈谈体会。让他们感受到,只看到自己优点是不行的。但在让学生互相找找对方的优点,赞一赞时,学生都显得娇羞。

  三、改进措施

  多设计些开放的话题,扩展学生的思维,同时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会道理。

《手指》教学反思8

  活动目标:1、在会念儿歌的基础上,学唱歌曲,并用手指活动进行歌表演。

  2、设计手指表演动作,表达歌曲的内容与情感。

  3、体验与同伴集体表演的愉悦情绪。

  4、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5、培养幼儿有礼貌、爱劳动的品质。

  活动准备:

  在日常活动中,已学会念儿歌。

  活动过程:

  一、歌曲《小手歌》。

  1、教师带领幼儿随着音乐表演《小手歌》。

  2、教师:我们的两只小手还可以做什么?引导幼儿仿编《小手歌》。

  二、学唱新歌《手指歌》。

  1、曲节奏,复习儿歌。

  2、歌曲音乐伴奏下,默念歌词。

  3、歌词与音乐进行匹配,轻声学唱。

  4、全体幼儿分成两部分,轮流练唱。

  三、设计手指表演动作。

  统一歌曲前三段的表演动作后,带幼儿进行练习,其余八段歌词的创编方法同上。

  四、有表情地进行歌表演。

  教学反思:

  中班幼儿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如果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整个教学会处于混乱中,于是我以猜谜的'形式导入,吸引幼儿的眼球。接下来,播放多媒体课件,边听音乐边学习儿歌,通过看一看,听一听,做一做,动手动脑,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会儿歌。

  最后环节,仿编部分,我让幼儿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己探索手还可以变出什么,创编儿歌。满足孩子的表现欲望。

《手指》教学反思9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及其组成的词语,并能美观地书写生字。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奶奶培育纯白金盏花的经过,体会她做事满怀信心、坚持不懈的美好品质。

  3. 学习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句,领会从不沮丧从不怀疑满怀信心等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讲述了一位老奶奶二十年如一日,满怀信心地培育纯白色的金盏花的故事。故事的起因是园艺所重金悬赏纯白的金盏花,老奶奶尽管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但很想试一试;经过一年又一年,老奶奶收集种子,栽种花儿;最后经过验证,老奶奶培育出了纯白的金盏花,她又有了新的渴望培育出黑色的金盏花。故事表面在写培育纯白金盏花的故事,但作者的真正意图,是通过这个故事塑造一个充满理想、满怀信心、坚持不懈的老园丁形象。

  本课的语言描写朴实无华,浅显易懂,对老奶奶美好品质的.赞美暗藏在字里行间,读课文时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老奶奶语言、行动的词句,体会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感受她为了理想,二十年如一日,持之以恒地追求、探索的美好情怀。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明白:绿手指不仅是指园丁技艺出众,更是指精神的可嘉。

《手指》教学反思10

  《发烫的手指》的教学是围绕“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思路开展教学。整堂课上,学生兴趣高涨,畅所欲言。师生配合也十分默契,学生能在轻松自如的氛围中解决了教学难点。因此,本节课总体上自我感觉良好,但也存在着不足之处: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朗读虽然读时很投入,但却缺少情味,没有真正引起内心的感受与情感的共鸣,我深深感到朗读中的“有感情”绝不是对文字本身的技术处理就能解决的。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是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只有文本内容联系到了学生某一方面的生活经验,才能触动学生内心独有的感受,朗读才有味道。这样的朗读才是“多角度、有创意”的朗读。

《手指》教学反思11

  《手指》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自学五个手指的长处和短处,分别把它们的特点画下来,加以熟悉。在小组汇报交流时,请同学们说说它们的特点并以做游戏 的方式让全体同学出示自己的手指逐一印证。随后提出问题:你觉得作者喜欢哪个手指?学生纷纷议论,一致得出结论:“无爱憎在其中”五个手指都喜欢,缺一不可。

  我听到窃喜,随即引申本文的主旨: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团结就是力量”是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进而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说说对这个道理的感悟。如:球赛、作战、团队合作等。他们都纷纷说出自身上发生的事例。这样本课的教育内涵就水到渠成地达到了。这是我觉得很成功的课堂教学事例。

《手指》教学反思12

  《绿手指》一文,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讲述了一位老奶奶而十年如一日,满怀信心地培育纯白色的金盏花的故事。故事的起因是园艺所重金悬赏纯白的金盏花,老奶奶尽管觉得不可思议,但很想试一试,经过一年又一年,老奶奶收集种子,栽种花儿,最后经过验证,老奶奶培育出了纯白的金盏花,她又有了新的渴望——培育出黑色的`金盏花。故事表面在写培育纯白金盏花的故事,但作者的真正意图,是通过这个故事,塑造一个充满理想、满怀信心、坚持不懈的园丁形象。

  本文内容比较浅显,学生较容易理解,文笔优美。但我在教学生品读理解时,发现文中有一处似乎在表达上不太准确。这句话是这样的:

  “终于,园艺所长打电话告诉老奶奶,他们看到了她种的花,是雪白的。”

  当学生读到这里时,我提醒学生说:“园艺所长见到过老奶奶吗?他可能看到老奶奶种的花吗?”

  学生联系上下文,仔细阅读分析以后得出了结论:园艺所长不可能看到老奶奶种的花。紧接着我有启发学生:“园艺所长看到的是什么?”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他们认真讨论,各抒己见。最后,大家统一了认识:园艺所长看到的应该是老奶奶寄去的花种开的花。

  由此,我想到了,即便是名家,在写作时也有可能由于疏忽而出现错误。所以,在学习每一篇文章时,要认真品读,斟词酌句,尽量做到 “奇文共赏析,疑义相与析。”另外,我还觉得,学生的作文必须认真,一定要教育学生养成写完作文后认真修改的习惯。

《手指》教学反思13

  教学反思

  一、教学内容方面《手指歌》一课是一节的语言活动课,根据最近发现我们班有些孩子爱啃手指头,我趁着这节课给孩子加了一个教学目标,制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1.感知每只手有五个手指,喜欢用手指做游戏。

  2.能一边念儿歌一边作相应的手指动作。

  3.知道我们的小手很能干,我们应该保护我们的小手。

  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孩子知道小手对我们很重要,我们要保护我们的小手,并知道一些保护小手的方法。难点是教会小朋友手指歌,能一边唱歌,一边做动作!

  在上课内容上,我设计了情境导入:认识自己的小手,教授孩子小手的重要性及保护好自己的小手,手指游戏:《手指歌》三个环节,三个环节紧密相连环环相扣。

  二、教学过程方面先简述一下活动流程:首先让宝宝唱以前学过的儿歌《小手拍拍》,这样让孩子知道手上有五个手指头,教孩子认识五个手指头。告诉孩子小手重要性及如何保护好自己的小手,在这里我想了三条保护小手注意的地方。和幼儿一块来做手指游戏:手指歌,先交会小朋友歌词,再教小朋友学唱儿歌,最后加上动作来边做动作边唱。最后多加练习,活动结束!

  以上就是这节课的活动流程,教授环节上自认为没有大的疏漏,教学目标也大体完成。在教学过程中,有几处设计不合理的地方,在进行完《拍拍小手》的'儿歌后,小手都藏起来了,接着又让孩子拿出手来数一下自己的手指头有几个,感觉有点不合理,可以将《拍拍小手》略作修改,最后一句改为,把我的小手放腿上。这样在进行下面的活动感觉更合理一些。在认识五个手指头的时候,小朋友对五个手指名字一点也不了解,在课前就应该做些铺垫工作。

  三、教学策略方面这节课完成了教学目标,经过一段时间坚持写反思,也总结了一些课堂应该注意的地方,在这节课当中有所应用,我在课前设置了重难点,讲时间主要集中于此处,做到重点多讲,难点仔细讲。各个环节时间分配还算可以!所以以后上课教案一定要写好重难点,将时间多用于此!孩子自己探索的环节不是很多,我应该加入一些孩子探索的地方,我们的小手真能干!这个地方就可以让孩子自己说说我们的小手有多么能干,都会干什么。最后活动结束时,过渡也不是很自然,以后应该多看优秀教师的教案,多学习。

  以上就是我对《手指歌》这节语言课的教学反思,谢谢!

《手指》教学反思14

  《手指》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

  一、教学效果

  整体把握,重点感知,体悟表达方法。一是要抓住文章第1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进行整体理解。了解课文主要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姿态和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二是要抓住最能反映五根手指特点的句段,进行重点体会。如,描写“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状实在算不上美”一段话,先指导学生理解大拇指的形状(姿态)特点──不美。具体表现为: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从体形、头形、构造三方面进行描写,大拇指鲜明的形象跃然纸上。然后用关联词“但”一转,写他在五指中,却是最能吃苦的。具体描写了拉胡琴、水喷出来、血要流出来时,他“相帮扶住”“死力抵住”“拼命按住”“用劲扳住”的表现,突出了大拇指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特点。了解了这段话的基本意思,再引导学生体会写法,画出写大拇指形状和写“吃苦”的句子,体会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进行描写,重点体会排比句式的表达作用。

  二、成功之处

  突破难点,更好体会“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这个道理,我设计了表演“五指争论”这个环节。四人小组各人分别表演大拇指,食指,中指与无名指、小指,争一争谁的优点多,一番争论下来,请学生谈谈体会。让他们感受到,只看到自己优点是不行的。再让学生互相找找对方的优点,赞一赞,懂得每个人都有优点。阐明“团结就是力量”的人生道理,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会这句话蕴含的道理。

  三、不足之处

  在授课的过程中,语文课堂的听说读写环节比较齐全,学生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只是,课堂气氛仍不够热烈,学生发言略显拘谨。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激励,留给学生能够充分的表现空间。

  四、改进措施

  1.大力表扬敢于质疑的学生,让学生们能够有意识地提出不一样的问题,拓展思维。

  2.体会文本。在把握重点词句的基础上,应该布局全文,不能把眼光放在一小段内容上。

《手指》教学反思15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接着就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的姿态和性格。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本文作者是丰子恺,学过了他的《白鹅》,“风趣、幽默、生动”是他的语言特点,我带领学生重温了文中的精彩片段,让学生回味作者的语言风格。再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反复朗读,体会丰子恺的幽默风趣。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理解五根手指的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难点是感悟其中的道理。五根手指的特点比较容易把握,体会表达方法时,我抓住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理解。并让学生找出最能反映手指特点的句段重点体会。在学习写大拇指一段时,引导学生体会写法,画出大拇指形状和写“吃苦”的.句子,重点体会排比句式的表达作用。

  在难点的突破上,我采用情景模拟、亲身体验的方式。尝试不用大拇指来写字、没有食指时玩翻绳游戏……尝试用不同的手指取物、拿东西,试试怎样最方便。在实际操作中学生体会到“相帮扶住、团结共赢”的道理。

【《手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手指》教学反思04-06

《手指》教学反思09-25

《手指》教学反思[优选]07-05

手指教学反思08-16

手指教学反思15篇02-24

《手指》教学反思(实用15篇)07-11

《手指》教学设计12-21

《手指》教案12-24

手指的教案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