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教学反思

时间:2023-07-10 09:39:33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阳光》教学反思[实用]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阳光》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阳光》教学反思[实用]

《阳光》教学反思1

  记得刚加入六小团队我,为了不落后,努力适应着学校的各种节奏,第一学期结束时的总结会,我很意外的被学校评为“优秀教师”。后来我按照这种工作状态,在单位上逐渐形成了我的工作风格:只要是自己接受的工作都努力做到最好。真正体会到了学校所倡导的“共同成长 共享快乐”之理念。作为教师只有积极投身我们的教学创新,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才会真正感受到从事这项工作的意义。

  我们学校规定每人每月都必须上一次公开展示课,我也从刚开始的反感和压力中慢慢适应了下来,在平时的教学中往往会出现的状况也不少,如设计的教学内容学生还没进行完,下课的铃声就响了。经过不断的反思、改进、尝试、再反思……也确实很苦恼,有时也汲取了课改的一些方法,但对教学内容研读的不够,对学情了解的不充分,课堂上也不能根据学生的表现很好的调整教学环节和节奏。学生认知的差异,往往会顾此失彼从而影响教学进度。

  后来展示课活动参与的多了,逐渐的也找到了一些方法如:在备课时,要找准重点、难点,也学会了“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进行重点解决”小方法,“教学内容设计照顾大多数”和“适当增加拓展创新内容”成为让更多学生参与剪纸教学的好方法。我在课堂上的引导,重视学生生活素材的积累和反馈,并安排合理讨论交流,尽可能的满足学生进行“动手制作的时间”。让学生有很充分的自主活动时间。当大部分同学都已掌握当堂基础知识达成共识时,我就把重点放在敢于在自己的剪纸作品中大胆创新的学生。这也是对其他学生起一个很好的引导和启发。

  如今的课堂中,小组合作几乎每课必不可少。每次外出学习观摩课,名师们的课堂合作交流总是热热闹闹,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互相倾听,很是羡慕。合作学习体现了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最大限度的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我也努力的进行尝试。

  合作应该建立在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其实小组合作应该是学生个体无法完成,或是受到一定外在条件的限制,需要小组合作才能完成,或是学生对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感到需要与人讨论、分享成功喜悦的时候开展。于是我创设了“组合剪纸”的形式,就是让一组或者几个学生的作品根据构图、色彩进行拼贴,组成新的剪纸作品,如展示课《葫芦兄弟》、《大闹天宫》、《鱼》都是这种形式。学生意见不同时,学生遇到制作困难时,讨论如何添加时,安排小组合作学习,都能解决这样的问题,效果比较好。

  在一个班级中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差异,体现成员之间的互补性,有时学生进行剪纸创作时,制作速度和质量都很好的学生会有富余的`时间,就可以鼓励他们积极的去帮助那些动手能力弱的孩子,做到“能者多劳”、“ 物尽其用”的效果。这种临时搭配的小组很有新鲜感。这些同学也在帮助其他学生的过程中得到锻炼,最终促进成员间的互相支持,互相配合,共同发展;通过开展当堂作品展示,让各个不同小组及时看到好的想法和创意;小组内的不同做法,不同意见,也有交流、沟通、融合最好形成一致看法的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碰到这种现象,有些学生的剪纸作品质量不怎么好,但制作速度很快。这是我总是让大家给他热烈的掌声,表扬他的大胆,但同时也通过展示让他和全班同学一起评价自己的作品的优缺点,优点大家要学习;缺点大家在以后的制作中要避免。

  特别是学生在作品中的缺点或不足我不一定马上作出判断和评价,既不要肯定,也不要否定。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尽可能给学生提供一个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良好学习氛围。特别是对于学生的创造的创意或者回答,一定要“高调”作出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对于错误的回答,也是先指出不足,再抓住可取之处进行鼓励,尽量不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学生作品展示中尽量鼓励让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即让学生通过自评来反思自己的不足,通过互评发现长处,提高自己。甚至有时,也鼓励学生对我的作品进行评价。

《阳光》教学反思2

  《阳光》教学反思《阳光》课文以抒情的笔调,诗一般的语言,给我们描绘了阳光给万物带来的生机与美丽——禾苗更绿了,小树更高了,河面也成了长长的锦缎……有形有色,一幅色彩斑斓的图象,它让孩子明白了这一切都是阳光的功劳,让孩子充分感受到阳光的美好与宝贵。

  从本课开始,我教给学生如何在课文中找二类字并且用符号画出。首先自己要先读课文,把课文读准确,然后看二类字,一个一个在文中找,找到后在生字的下方画上“△”。这个环节分解了识字的难度,同时掌握了一种学习的方法。

  本篇课文比较长,我让学生在每一段的.开头标上自然段的序号,如何标在《5爷爷和小树》一课已经学过。文中不好读的词语有两个:因为锦缎,尽管这两个词语不要求掌握,但我还是把这两个词语带拼音写在黑板上,领着学生多读了几遍,从词语再到句子,这样学生读课文就顺畅多了。

  背诵是本篇课文的难点,因为这篇课文足足有5个自然段,再度的基础上,我把每一段的重点词逐一写在黑板上,成为学生背诵的扶手,降低了背诵的难度。

  学生对“锦缎”一词,不理解,,首先,我从家里拿了一块锦缎,让学生弄明白锦缎是什么玩意儿,然后我又采用了看录像的方法,这样让学生理解了“河面闪着阳光,小河就像长长的锦缎了”这个比喻句。

  对最后一段的处理,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问学生“为什么说阳光比金子更宝贵?”这一问题比较难,比较冒险,原来处理这个地方都是我讲,这次我想冒险,没想到真有一个学生说:阳光能让禾苗更绿,让小树更高,而金子不能。尽管只有一个学生答出来了,但我认为这个冒险是值得的。所以我们要时不时地冒冒险,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有一点和同行商榷,有的老师讲解了这篇课文,说有助于学生背诵;有的老师不同意这种授课方法,因为这有悖于教学大纲对低年级段的要求。而我只是处理了一句“河面闪着阳光,小河就像长长的锦缎了”,理由是学生不理解这句话,问题在于“锦缎”一词,而第二段的前两句我认为学生会在不断地朗读中自悟。从最后一段学生的发言中可以印证这一点。

  愿我们共同进步。

《阳光》教学反思3

  没有反思,就没有觉醒;没有反思,就没有飞跃。学完阳光后《阳光》一课后我认真地对本节课进行了反思,我感觉做得好的是:

  一、激发兴趣,自主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时候,我用一个小谜语引起同学们的好奇。“一个球热烘烘,落在西出在东。小朋友们猜一猜这是什么?”这样的设疑导入激起了学生对课文的兴趣,产生了想要一探究竟的意识。在初读课文后我又引导学生:阳光给我们带来了快乐,还带来了生字宝宝,你能自己认认他们吗?让学生自由地读生字,学习生字,然后小组交流,这样自主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识字能力,也激起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以读代讲,充分朗读

  朗读是语文阅读课中最重要的`训练内容,要避免枯燥的讲解,让学生通过读去体会句子的感情。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阳光》这篇课文的教材特点,我在教学时做了这样的安排:在初读课文的时候先听教师范读,学生认真听,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大概了解,接着让学生自己读,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要读准字音,最后让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顺课文并争取有感情朗读。这样有层次地进行朗读可以增加学生的朗读能力。在学习课文的时候,第二段比较长,因此我把重点放在这一段上。在指导朗读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做做动作体会句子表达的感情,把学生的个性读充分展现出来。

  三、拓展延伸,语言感悟

  这篇课文有很多地方值得进行拓展延伸,进行语言文字的学习。如:在学习“田里的禾苗,因为有了阳光,更绿了。山上的小树,因为有了阳光,更高了。”这两句的时候,我引导说一说:“花园里的花朵,因为有了阳光,更( )了。”然后又让学生再想想其它的植物和动物,说说:“( ),因为有了阳光,更( )了。”这样的设计从扶到放,逐步提高难度,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说话,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另外我还让学生把想到的内容画下来,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后反思可以使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进而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这既是对自己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是对教学不足的理性分析,还可以对今后的教学提出改进的策略和教学的新思路、新构想。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及时进行反思,以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阳光》教学反思4

  《阳光》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以抒情的笔调,诗一般的语言,给我们描绘了阳光给万物带来的生机与美丽——禾苗更绿了,小树更高了,河面也成了长长的锦缎……有形有色,一幅色彩斑斓的图象,它让孩子明白了这一切都是阳光的功劳,让孩子充分感受到阳光的美好与宝贵。

  今天,陈老师听了我上的《阳光》一课,针对课堂教学,她进行了点评,使我受益匪浅。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钻研教材、设计教案、制作课件等化了好几天的时间,原本以为教材钻研的挺透彻的,设想也挺周全的,成功地上下来应该没有问题。可是到了真正进入课堂,我才发现自己的估计是错的,我把这节课的要求拔高了,致使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气氛不活跃,问题的提出使学生难以接受(脱离学生的实际:年龄小、生活经验不足、接受能力不强等)。具体到教学环节中,主要问题在于重点段的处理。

  教学时,我为了让学生读懂理解这段话,我采用了朗读比较、实物展示的教学手段。理解“更”,进行朗读比较。

  田里的禾苗,因为有了阳光,绿了。

  田里的禾苗,因为有了阳光,更绿了。

  山上的小树,因为有了阳光,高了。

  山上的小树,因为有了阳光,更高了。

  我想通过句子的朗读比较出两个句子的不同,从而理解“更”的意思,结果大部分学生很茫然,体会不了,也读不出味道。课后听了孔老师的点评,我觉得很有道理。

  她说,可以把教学坡度降低点,教学手段直观形象化一些。比如,采用画简笔画的方法。没有阳光的禾苗是什么样的,有了阳光的禾苗又是什么样的,让学生说,老师画,通过形象的简笔画,学生可以很轻松的理解“更”的含义。再如,理解“锦缎”,可以让学生看观察图片,有阳光照射的小河是怎么样的,学生会观察出来,波光粼粼,金光闪烁等,锦缎也是这样的,所以说小河就像长长的锦缎。

  陈老师的点评生动形象,连我们都爱听,更何况小朋友们呢?其实,陈老师的话也非常符合新课标的要求,语文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有和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才能使学生喜欢听,乐意学。由于我对教学目标设定较高,教材处理不适中,过难了,学生消化不了,往往造成“夹生饭”,会使学生丧失信心,兴味索然,

  在这节课中,我为了能使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没有追求抑扬顿挫的整齐朗读的.效果,而是引领学生看画面,谈体会,充分地进行了语言实践与体验。同时,对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不同体验,用心去尊重、去呵护、去鼓励、去赞赏,此时学生情绪愈益高涨,一个接一个地从心底里迸发出对阳光的喜爱和佩服的情感。随后,安排让学生进行多次朗读便水到渠成,他们都自然而然地将情感释放于朗读之中,使个性得到了更好的展现,使课堂成了他们体验成功的乐园。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受到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上述案例设计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点,巧妙地通过课件、音乐、板画、煽动性的语言创设情境,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并引领学生自读自悟,变师生的单向交流为师生、生生的多向交流,使阅读真正成为了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让学生真正享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阳光》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阳光》教学反思09-26

阳光教学反思08-03

《阳光》教学反思04-07

(精)《阳光》教学反思07-06

《阳光》语文教学反思07-23

阳光教学反思15篇01-01

《阳光》教学反思(经典15篇)07-06

《阳光》教学反思15篇06-15

《阳光》教学反思(15篇)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