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3-07-09 15:51:3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实用15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语文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实用15篇)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1

  摘要:教师必须善于从教学反思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提炼好的教学方式,不断积累富有实效的教学经验。本文从吸取教学中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检测与实效等几个方面,系统地论述了语文教师如何加强反思提高教学水平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教学反思;训练目标;达成;教学水平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xx)12-0107-01

  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很容易忽略的一件事就是不重视教学后的实效总结。作为一位有心的教师,每节课之后都要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分析。所讲的内容哪些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哪些还能讲的更加到位,我们总会有所触动,有所思考,这其实就是教学心得。教师要是在每天课后抽出一定时间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体会和失败的经验予以总结记录,然后不断地反思推敲,提出精华去除败笔必能提高自身的语文教学水平。

  1.反思教学的亮点

  所谓教学亮点,就是课堂教学中的点睛之处。笔者曾经有过这样的课堂,初三语文《醉翁亭记》,曾经要求学生背诵全文。不想有学生突然提出想让老师也背诵其中一段,笔者当即声音并茂地将全文一字不差的背出,博得学生的热烈掌声。笔者趁热打铁又将王勃的《序》也背诵一遍,看着学生目瞪口呆的样子,笔者因势劝谕学生学习古人的文章不仅仅是为了考试,而是因为有些文章确实是千古华章,经常颂之,既能提高语感又能陶冶情操,实为一举两得。笔者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想给学生一个提示,每节课都应有每节课的出彩之处,只要教师能及时抓住这些画龙点睛之处并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何愁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呢。

  2.反思教学中的不足

  语文教学同其他学科不同,如理化政生,对即对错即错不存在中庸之道。而有些语文知识至今都存在学术争议,所以即使有教学上的瑕疵也不难发现。如果能把自己教学过程中的败笔记录下来,并分析原因吸取教训,以作将来改正之之用。同时不断地积累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究其根源就会发现自己学习上的薄弱环节,找到自己最短的那块木板,必能提升自己的整体教学水平。

  3.反思教学中的教

  北师大附中程翔老师习惯于每上完一节课就会一遍遍的重温教案备课,揣度教学过程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一堂课即使准备的再好,也会有不足之处,这就是所谓的智者千虑必有

  一失。语文教师的好课堂就是在不断打磨中炼成的'。所以说语文教师都应该养成这样的良好习惯,每天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该发扬的发扬该摒弃的摒弃。唯有如此,才能根据自己的反思重新调整以后的教学设计制定更为优秀的教学策略,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4.反思教学中的学

  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互动式教学应成为素质教育的常态,教学过程其实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课程,语文教师不过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基于此,语文教师更应该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困惑。那么教师需要改变原来的身份,真正意识到自己再也不是传统教学中的中心,而是学生的服务者,是学生的参谋。学生的学困难是什么,什么地方掌握的不好,哪些地方需要教师的拨云见雾,这些都是教师需要反思的。只有准确的了解学生的真是需要,语文教师才能有目的的积累自己的课前准备素材,使自己的教学准备能够做到有的放矢。

  5.反思教学评价

  评价一堂课的教学实效高低,在于学生能否熟练掌握教学内容。而判断学生是否掌握教学内容,无非两个方面,一是基础知识的测试,一是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应用写作。这也就是语文教师需要反思的地方,对语文教师评价课堂实效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不能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思维,而应该创新理念,力争用学生感兴趣的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教学评价。走出校门,到生活中体验学以致用的真实效果,也是我们评价教学实效的一种新思维新观念新形式。当然,创新教学评价的方式还很多,需要语文教师挖掘潜力体现智慧,只有深入的反思我们的教学评价,大胆地进行教学改革,才能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6.反思目标达成

  每节具体的课堂教学都有其特定的教学目标,有的青年教师课前对教学目标一般都设计得尽乎"完美'',但往往是用成人的眼光看"世界",脱离了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因此.,每节课后,我们都要反思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如知识目标的重点是否突破,难点是否化解;情感目标的情境设置有没有达到使学生进入"角色"的目的;能力目标的设定是否通过知识目标的完成体现出来等等。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总结目标达成情况,不断地调整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目标的手段,使之更贴近教学实际,从而使目标顺利达成。除以上几点外,我们还要经常反思我们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原则、教学容量等是否还有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反思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典型错例,记下错例,以错为戒,以错促思,以增强再教时的针对性,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教学反思是一种积极的行之有效的思维、再学习活动,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离不开的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教学反思可以进一步地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冲动我。教学反思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表达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新方式。作为一位语文教师,我们有理由相信,只有不断的进行自我反思,反思教学中的得与失,反思教学中的教育学,反思教学评价与目标达成,就一定能充实自己完善自己,为以后的

  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长期坚持教学反思,一定会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取得自己教学事业上的一个又一个辉煌。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2

  以往的语文教学,把学生禁锢在教室里“与世隔绝”、“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样肯定不对。要破“课堂为中心”,自然、社会、沸腾的现实生活,也是学习语文的课堂。比如:七年级识字不是教学重点,但生字学习对一部分学生来说确实又有困难,不能轻视,因为阅读应该逐步成为学习的重点。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够全面,阅读学习的“度”很难把握;七年级学生开始练习写作,不拘形式的写出自己见闻、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学生一下子对作文感到非常头疼,老师的指导有时显得苍白无力……面对这些问题,面对全新的教材,作为七年级语文老师就应该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反思。

  一、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

  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学习,是首先值得考虑的问题。在对教材深入研究后我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一些语文知识点要求不够清晰、明确。如七年级教材注意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通过各种方法理解词语的能力,注重学生对课文独特的感受。但对一些知识点在练习中虽有所反映,要求却不够明确,如标点符号的使用、比喻句、疑问句、反问句、设问句的了解、句式的训练等。有了对教材较为正确、清晰的了解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就能扬长避短、课内外互相补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阅读课文,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如何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学得难,让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感可发,这又是另一个摆在面前的难题。我觉得这时教师就要对你的学生真正地有所了解,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怎样设计通过他们的'思考、合作会有真正的提高。只有这样,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教学预测,使教案更贴近学生、更合理。我想,这也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备课的一个方面吧。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习情况不断调整。

  二、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形成,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七年级刚刚从小学过渡上来,教师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还是要老师的组织、引导进行。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小结、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得到最优化。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在课后及时反思、小结,在后面的几篇课文学习时,我特别注意这些问题,不再为了课堂的“完美”而勉强学生,有效地避免这些问题的再次发生。

  三、挑战自我,充实自我,在否定中成长

  到现在,真的觉得是和学生在一起成长,有得有失。但最近却不断地发现经常在教学中遇到“瓶颈”,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无法满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如果只用那么几种教学模式去上课,学生马上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有时对你的教学思路一清二楚,这样的课还有什么味?作文的教学有时会感到“束手无策”,只是通过讲讲要求、读读例作、尝试写写、作后评价,学生怎会对作文感兴趣呢?……如何穿越“瓶颈”领略更宽广的教学天地,这又是我最近在不断反思的问题。如果仅仅禁锢在自己小小的教学天地里,对曾经的成绩沾沾自喜,那只会有一个结果——不进则退!我想是到了及时充电、补充的时候了。多读一些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向有经验的老师多学习、多请教,对自己的教学多反思,提高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希望能冲破“瓶颈”的新天地。反思语文课堂中的几种现象:

  1、自主的价值在于学生自主的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但这一切的前提是:教师的主导一定要在事前有了足够的铺垫,学生已经知道自己应该学什么。

  2、探究最重要的是要避免事事探究,对一个问题能从不同的角度探究,探究既要注重过程可也不能忽略结果,探究的目的是为了问题解决。

  3、盲目活动很可怕。虽然新课标强调对话,认为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但是并不等于在课堂中阅读理解的过程以教师、学生的一问一答来完成即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整堂课一个讨论接一个讨论,一个交流接一个交流,学生个体阅读、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太少,特别是学生的默读、静思、写作时间多被挤掉,最终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4、语文学科要有语文

  学科的特色,语文的文学性和趣味性不能忽视。盲目综合,把语文上成科普课、生物课、思想政治课不可取。不管在课上扩充的是什么材料采用的什么活动,其落脚点都必须为听说读写服务,为积累语言,沉淀语感服务。

  5、课本不能丢。不能拿着新课标中提倡否定“课本中心”的说法当尚方宝剑,完全忽视文字本身所承载的价值观念,文化背景,去追求所谓的“新意”“创新”还有什么意义?纯粹的“大胆的说”进而“编造的说”而完全忽略文字本身,忽略文字的背后,语感和语言的挖掘从何谈起?

  总而言之,教学反思能够激发自己的情趣,磨练自己的毅力,培养自己的注意力、观察力、联想与想象能力,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千万不能忽视教学反思。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3

  新课程语文教学标准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而学生则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于是,教师在课堂中恰到好处的运用点拨教学,优化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几年的课改教学实践,我总结出点拨教学的三个方面。

  一、适量点拨

  课堂上紧扣教学目标筛选有价值的,又容易被忽视的词句、重点语段进行点拨。因为这些词句“不仅有显隐题旨之功,更有聚光、凝神之能,而且能起到制约全文各部分的作用”。学生搞懂了这些词句,对理解文章有重要作用。如教小说《孔乙己》,我就从课文中找出可以把学生引到深处的东西,选择“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个句子进行点拨,立片言以居要,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孔乙己是一个可怜可笑可悲,迂腐寒酸而又正直善良的旧时代的小知识分子。

  另外,我会在每一课选择一个重点段进行点拨教学,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多方训练综合分析。这样做意义很多,抓住了重点段落,就抓住了主题,就突出了重点,就突破了难点,也就能带来牵一发动全身,以少胜多的效果。

  二、适度点拨

  课堂点拨力求点拨出语文味来,即真正使学生嚼出一点味道来或者把学生引向语文审美阅读的轨道,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教朱自清的《春》,老师推敲那句“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咬文嚼字,深究一番,嚼出了一些味道来:春天来了,春日融融,春水涣涣,山也变得明朗润泽了。还有的老师紧扣“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一句设疑点析:春天来了,太阳给人什么感觉?“红”字变动词有何含义?这句话的弦外之音是什么?由生活经验入手,启动学生的审美想象,比较自如地把学联想到春天的色彩,欣赏了桃杏艳红、百花争妍的美,产生了明媚春光的那种温暖、欣悦的感受。

  三、适时点拨

  课堂点拨关键是教师能明察学生思维的火花,及时加一把火。适时点拨一方面是在学生遇到疑难时,采用艺术化的点拨,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另一方面是学生在遇到疑难、把握不准时,教师及时指点思考分析的途径,拨通知识理解上的关卡,拨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学生的研讨活动得以继续进行。适时点拨还包括在学生思维误入歧途时,教师迅速捕捉,作为新的教学内容,凭机智的点拨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总之,实施点拨教学的经验告诉我:点拨是一把火,促使学生的思维放出火花。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艺术化点拨,能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造,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此外,还感到另一条原则较重要,即让赏识走进语文教学,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爱学语文。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

  在赏识教育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在学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权威,

  学生也不是唯命是从的卑微者。师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才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满信心,思维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这样,就为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环境气氛,促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愿望,即亲其师,学其道。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这种气氛的建立需借助一些手段,如温柔的目光,亲切的抚摸,殷切地希望,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更加依赖老师,从而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这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所在。

  二、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

  罗森塔尔效应实验,说教师给学生自信,学生就会有高成就。教师对学生的相信是一种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这样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老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个学生都具备成功的潜能,而教师的作用,就要唤醒学生的自信。

  三、阅读教学,让学生多一点自我感觉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更新观念,还学生以学习和发展的地位,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教师要充分肯定。即使学生回答的幼稚,肤浅,甚至片面、错误,教师也切忌“一棒子”打下去,而应当热情鼓励、引导、用心呵护熠熠生辉的思想火苗,这对学生的影响将是巨大的。让学生发展自己的思维,获得审美的体验,从而提高语文阅读的质量。

  四、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学会体现自己

  在应试教育的制约下,学生在作文中的个性和创造性已消失殆尽。作文中总是干干巴巴的几段空话,套话、假话连篇,文章脱离了自己真实内心的感受,使作文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和色彩。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鼓励学生写随笔,观察日记,读后感,观后感、周记。此类作文往往有学生真实情感的流露,鲜明个性的跳跃、独特词语的运用,许多优秀之作常常涌现,时间久了,学生就能发现自己的写作个性。

  教师可以允许学生有不同层次的发展,并抓住学生作文中的优点,加以鼓励:如好的句子,使用准确的词语,好的开头或结尾等,唤起学生写作的热情和自信。作文评语以鼓励为主,当然作文中存在的主要毛病还需用委婉的、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指出,那么以后作文,学生会更主动热情,并能更好的展现或表现自己了。以赏识的方式改变学生作文中的一些缺点,效果明显,并能很快提高写作水平。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4

  本学期以来,语文教研组根据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根本,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为主导,狠抓常规管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新课程教育,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收到了较为明显的实效。

  开学之初就组织全体语文教师认真学习了语文新课程标准及最新的教育理论,学习教务处、学部下发的各种文件,掌握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教材既要讲得精,又要渗透人文教育和情感教育。在学习内容上,引导学生关注科学、人文、自然和社会、人生及历史、现实、未来等科学文化、道德艺术各个领域。认真开展新课程的备课交流活动,做好备课组的组织工作。通过听课、评课、分析研究,找到不足,研究对策,很好地落实了课堂效率。重点研究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如何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变为具体的教学行为,如何全面提高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技能。课堂上不仅有漂亮的板书、精彩的教案、完美的'课堂设计、精心制作的精美课件,还充分利用了现代科技资源,不同程度地体现出了新课程理念——“以学生为本”,尽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设情境、情景,让学生多动、多思,展开联想,开展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形成了有“生命”的课堂。教师的教学行为正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

  我们组织参加了市区、学校组织的各项语文活动,如:昆明市中学生语文知识竞赛,初一年级“我爱北大附中”征文竞赛,初一、初二年级“爱我中华、爱我家乡、爱我附中”演讲比赛,初一教师说课比赛。开展了中学部语文教师人人参与的自编、自导课本剧的活动,写字比赛、朗读比赛、手抄报比赛。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掘了学生的潜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受到学校和年级的好评,有力地促进了语文教学。青年教师胡伟参加官渡区初中语文教师说课比赛,获得了一等奖,为个人,学校赢得了荣誉。为此,官渡区教研室把说课活动的优胜者的展示课集中在我校举行,有近200位各学科的教师参加,充分的扩大了学校的社会声誉。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5

  前几天,我和刘老师正好集体备课到《叶公好龙》这篇文言文。对叶公只喜欢龙的艺术,见到真龙却又极度恐惧的这一行为,我们有不同的见解,就像爱画虎的画家一样,如见到真虎也必定会逃之夭夭,是人之常情。如只谈个人看法,我从中领会的是“不能只看事物的表面现象,要通过现象看本质。”刘老师和我也有同感。

  但《教师教学用书》中有一个重点提示“从文中体会到做人应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实事求是,不可弄虚作假的.精神。”学生理解是多方面的,如何引导他们去领会这个重点呢?

  在上《叶公好龙》的第二课时时,孩子们从“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中领会到叶公对龙艺术的喜爱,又从“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领会到对真龙的恐惧,把两部分进行比较理解,要孩子们谈谈自己对叶公的看法。

  结果就有了四种观点:

  1、不要当爱慕虚荣的人。

  2、做人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实事求是的人。

  3、看事物不能只看表面现象。

  4、叶公的行为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的。

  这时,唐××发言了,“既然我们有这么的同学都赞成叶公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我想作者在写作时也能想到这点,但从文章结尾来看,作者好像故意逃避这个观点,为什么?”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句“为什么?”使孩子们又再一次进入文本,因为他们已养成习惯,相信从文中能找到答案。接着,我是这样引导孩子们的:

  1、这篇课文是以什么语气来写的?

  生:嘲笑。

  生:讽刺。

  2、好,能感受到讽刺之意。哪个句子体现出这种意味?

  生: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3、太棒了,既然是以讽刺的意味来写,作者肯定有他的目的,那他的目的是什么?

  生:他似乎是刻意想让我们明白什么道理。

  4、那他是想让我们明白什么呢?或是想让我们从中吸取什么教训呢?

  孩子们恍然大悟,原来作者是有意让我们从中体会到做人应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实事求是,不可弄虚作假的精神。接着,孩子们热情高涨,谈到了生活中这种“叶公好龙”似的现象。对什么叫寓言故事也加深了认识。

  感谢我的孩子们,同时也感谢我自己,“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育的真理得以实施,终将得到回报。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6

  新课程向所有奋战在一线的教师提出了一个最基本的且最具震撼力的口号:“教育理念的更新”。这个响亮的口号尤其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语文学科,搭建了一个更科学更合理的的教学平台,为语文教学行为提供了一个适合学生发展,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大舞台。结合新课程中的新理念,对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些普遍行为进行反思,以便对新课程新理念认识得更为深刻。

  一、德育渗透力度不够

  语文是综合性最强的一门人文学科。通过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获得语文知识,而且更要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目的。但在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往往偏重于对语文知识的传授,对句子的理解分析,修辞方式的运用等等,而忽视了语文的教育功能;文章所传达的思想,精神、人生观、心理状态等,以及对于学生应该从中借鉴什么,学习什么、批判什么??

  新课程则提出了“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更高要求,尤其更强调“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在成长中如何以健康的心态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

  二、作文教学流于形式

  虽然在此之前我们经常倡导创新作文,也强调作文在教学中的份量,但在实际行为中,我们很多教师只在作文课堂上进行写作教学,造成了学生为学作而写作,没有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日常化系统化教学,使大部分同学的作文空洞而缺少感动,有的只是优美词语的堆砌或是干巴巴的叙事。 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我们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感悟生活,随时写,及时写,让学生情不自禁的、发自内心的、主动而积极地渴望去抒写。日积月累的写作,何愁作文课写不出好作文?

  三、评价方式过于简单

  教学中,我们往往用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好坏,忽略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以及情商在学成长中的作用。例如某个勤奋的学生经过努力语文考了95分,没有上优秀,我们则不会称他为好学生,也许会说他脑子慢再学也不行。这样做的结果会让他自卑而沮丧。新课程提倡尊重和赞赏学生,让学生的闪光点在我们正确的评价中熠熠生辉。诚然,教学行为因师而异,因人而变,但无论怎样的不同,只要遵循新课程中的新理念.

  语文课堂就会在我们教师的科学耕耘下,成为学生成才的良田活土。

  第三篇:《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语文在各门学科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但是,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尤其是到了初中,更是轻视语文学习,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现在我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并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表现

  1、漠视语文

  漠视语文的学生表现为对语文的学习抱无所谓态度,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别是语文基本功较好的学生,认为语文过去学得不错,可以先放一放,临上阵前再搞突击,于是,语文就被他们打入了“冷宫”。他们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因为学得再认真,在中考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不认真学,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

  2、应付老师,平衡自己

  这些学生迫于考试和老师的压力,对语文的态度比冷漠型要积极些,但也只是应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满足于老师问起时,有“我已认真学过了”的回答;扪心自问时,也可以“我已努力过了”聊以自,慰。他们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书籍,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3、担忧焦虑却不知所措

  这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语文学习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倒退,于是,他们便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怕上语文课,怕碰语文书,对能否学好语文存在忧虑。随着考试的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情绪慌乱,时刻担心失败,并想象失败后的情境,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这样几个轮回之后,他们有种一筹莫展的感觉,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4、投机取巧。

  有些学生不是不能学好语文,也不是不知道语文重要,而是认为初中语文不考课本,试题全部来自课外,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大搞题海战术,今天一套资料,明天一套试题,见题就做,企图能够“碰”上中考试题,对老师提出的紧扣课本、多读文章、培养语感的要求充耳不闻。还有一些学生,题目也不做。他们抱着“我聪明”、“我运气”的心理,等到考场“超常发挥”。这是一批最典型的投机取巧者。

  二、成因

  1、认识的'偏差

  有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们一个一个词语的积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阅读、一次一次说话的练习、一个一个

  片断的写作,就像砌房子一样,一块石头、一个砖头、一抹水泥、一张瓦片、一颗钉子、一根木条,你就得一点一滴的垒和砌,嫌麻烦就不行。而有些学生对语文学科的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认为上课听听、课后做做练习就可以提高,从不注意观察生活,从不读课外读物,从不多写一篇文章。抱着这样的认识学习语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语文学习》杂志有一句醒目的标题语:“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含义是丰富的,但它至少说明一点: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把语文学习仅局限于课内是不行的。有的学生不能认识语文成绩提高的渐进性。较之其它学科,中考语文更侧重于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高下是综合素质的表现,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奏效的,这就是所说的“渐进性”。语文学习往往会出现花了一些时间而看不出成效的现象,但是只要能坚持不懈,付出定有回报。有些学生的功利心太强,一旦努力没有效果,马上就打退堂鼓,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殊不知一旦抛开语文不学,或不能坚持不懈地学习,很快就会看出退步来,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就是这个道理。还有的学生不能认识课内和课外的关系。近几年来,为有利于对考生能力的测试和人才的选拔,中考命题材料几乎全部取自课外,有些教师和学生便产生了一种错觉,课本对中考已经没有作用,于是,本来就有投机心理的学生对复习资料倍加青睐,却把语文课本束之高阁。殊不知,“教材是个例子”(叶圣陶先生语),中考试题与教材的关系是“流”与“源”的关系,正所谓“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

  2、学生自我调适能力不强。学生偏科,因素很多。进入初中,产

  生偏科,重理轻文,则主要是因为理科的题目透明度高,答案标准,成就感强,而文科的题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时间做了,也不知对否。特别是写作类题目,有时是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写出来的,自认为不错,常常因偏题等原因被老师判为不及格。与其这样吃力不讨好,还不如去解理科题目,“解题目多带劲,解出一道难题多够刺激”。就是喜欢文科的同学也宁可花时间在政治、历史上,因为这些学科投入少,见效快,在这种心态下,一些本来对语文感兴趣、语文学得较好的学生对语文学习也失去了热情。再加上考试复习阶段,各科老师都感到课时紧,任务重,往往通过发资料、做作业的方式挤学生的课余时间,真是“无边作业萧萧下,不尽资料滚滚来”,学生的课外时间都忙于完成这些需要上交的书面作业,不知不觉就把“语文学习要多读书”这些无需上交的“软作业” 抛到九霄云外了。

  三、调控措施

  1、变语文教学目标为学生的主体需要。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动行动,行动能优化心态。初中学生学习语文之所以出现种种消极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学认为凭着以前积累的老底够了,“我不需要学了”,如果能让他们自己发现知识上的“空洞”,产生“我想学,我要学”的心理,他们就能付诸行动。笔者曾在学生中搞过一个试验,让学生分析、提炼、积累课本中的作文素材。把班级分成6个组。一个小组负责一单元课文和读本的内容。每个小组指定一个组长。组长负责把本单元里的重要课文分配到人。

  然后收集整理的资料,并加工处理,如修改、装订等。准备工作做好后,班上组织交流。最后教师收齐,装订成册,作为一个学生课题来处置。这样,原来不够重视课本的人,懂得了课本的价值;原来感到作文无料可写的人,也大有收获。因而,他们再也不小看课本,这以后,有一些学生还自觉梳理所有课本里的知识材料。他们再也不认为课本无用了。因此,教者要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开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效果当然不会很理想。

  2、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爱好和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中,虽然我不善于创设诱人的情境,但我感到应该朝这方面努力。因为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如复习诗歌的艺术创作手法时,《诗经》里“赋”与“兴”手法的运用往往成为学生理解的难点。朱熹关于“赋”“比”“兴”的定义虽然准确简洁,但老师如果照本宣科,学生会感到既难以理解,又枯燥无味。怎样才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我在讲“赋”和“兴”时引入了同学们喜欢和熟悉的流行歌曲。讲“赋”时,在解释了“赋”的含义实际上就是直接进行叙述或描写后,我引了《小芳》的歌词:“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美丽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指明这种从多方面进行描写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古代所说的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7

  文到底是什么?语文到底该怎样学?语文又到底该怎样教?这是一直萦绕于许多学生和我们教师心头的困惑。

  我徘徊,我彷徨,我无法解答。于是从许多教育家身上我开始寻找问题的答案。比如著名语言学家,语文教师吕叔湘说:讲解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语言学家王力说:背诵是传统的好方法,可以加强感性认识,通过熟读和背诵对语文能有更多的体会,既积累了词汇和语法,又领略了文章结构和大家风格。于是在教学与学习的同时,我逐渐认识到我们要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还要感受到语文自身的美。因为语文是千姿百态的,那么呈现语文的方式也应该是千姿百态的,教与学的过程更是千姿百态的。这些专家的智慧使我有了自己浅显的理解,在语文教学中我觉得不管怎么样的诗情画意,隽永深邃,亦或是充满怎么样的色彩斑斓,都不能丢下语文的骨髓,平平淡淡才是真

  一、深入钻研课本

  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课文也很少朗读,上课时对教材内容都不甚了了,“以其昏昏,使其昭昭”,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语文一旦离开了语言文字,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我觉得作为语文教师每每钻研一篇新的.课文,总是先通读一遍,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画出学生可能不理解的词语,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方法作出“预设”,或查字(词)典解释,或对照近义词、反义词理解,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如果要联系上下文理解的,则在一旁作上标记。只有教师充分备教材,备课标才是最关键的。

  二、深入钻研学生

  我们作为一线教师,经常有这样的发现:兴致勃勃地备课——如何情境引入、如何突出重点、如何突破难点、如何让学生探究参与、如何设计教学亮点、查阅了该知识点的《标准》要求、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参考了好些同行的教案课件??终于设计出自己满意的一节课教案;然后兴致勃勃去上课,学生却不怎么配合:复习回顾答不上、情境不会思考、探究不动手、巩固练习不愿做、抢答不动口,还有个别开小差讲小话??就像一盘冷水从头浇到脚,心就凉了,最后扫兴而归!回到办公室心情特别低落,拼命反思是自己哪一点没准备好,其实很简单,我们备课要三备:备标准、备教材和备学生,或者就是备学生这一环我们容易掉以轻心,总是站在我们的角度去备课,而不是从学生的角度去想如何引导他们学习新知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啊!我从语文学习与学生身心发展关系的思考中,得到很多启示:

  1、每个学生都有分析、解决问题和创造的潜能,关键是课程内容要提供好的素材,以促进学生的这种发展,因此我们尽量选取那些对学生来说具有现实意义的、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内容。

  2、学生的发展总体上具有阶段性,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其思维有一个逐渐抽象的过程。

  3、学生总爱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并且往往是当自己的观点与集体不一致时,才会产生要证实自己思想的欲望,所以课程内容在难度上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并不是要难倒学生,而是要激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去获得成功的体验。

  4、学生在发展上是存在差异的要求没有差异就意味着不要求发展,应该对学生建立多方面发展的评价。因此,我们教学的内容应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范围之内,让成功感始终伴随学生学习的旅程,以保证学生不会因为过多的失败而放弃他们的努力,失去发展的机会。一篇课文究竟应该怎么上,什么方法最好,什么形式行之有效,我们很难有个一般的标准去加以衡量。

  不同的教师个性,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没有最好的,只有此时此地最有效的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许要花费许多时间与精力,甚至包括一些“无用功”,但它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一环。总而言之,语文是美的,教语文与学语文同样是美的。我相信只要我们真心真意去面对,平平淡淡的心不老化,语文教学的路定会花香四溢、芬芳永存!篇二: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范文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范文——上册一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即将结束。回顾一个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总的感觉还比较满意,几个曾经学习上无所谓的孩子对语文感兴趣了,对于语文学科来讲,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大部分同学进步很快,让我感到自己平时的工作已经得到了回报。

  总结自己的教学工作,我觉得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得不错。

  一、以赏识的教育唤醒孩子的自信心。

  有了兴趣,没有信心也不能在学习上有大的突破。一些孩子之所以成绩差,因为其在学习上没有成功的信心。因为很多老师课堂的目光多停留在优生身上,提问时不注意,好不容易给个机会学困生生,可能是道难题,只会让其丢脸,没有成功怎会开心?我提问会根据难度来,简单的让学困生回答,正确率自然高,赞美的语言如黄河之水滔滔不绝,常常喝一肚子蜜,精神爽,信心自然上去,他不会觉得自己低人一等,脑子不如人。即使答错了,也要找个理由夸一夸。我就是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眼里,大家都一样,只是态度不同造成成绩的差异。态度改变,成绩一定进步。

  二、夯实基础知识,抓实基本技能。

  教学质量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夯实基础,学生的语文成绩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虽然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了,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依旧不能忽视。这个学期,我要求学生从把字写认真、清楚开始做起,明确了学生学习目的,端正了学习态度,平时加强了生字和新词的听写,从源头上堵住了出错的概率。其次,分阶段、分内容注重了对语文基础的回顾和复习,如:结构相同找词语,修辞手法、改病句、缩句的操练,名言警句的积累、重点句的理解、把握课内外阅读、加强了写日记和即席作文等。此外,对于语文的作业,要求上课专心,不懂多问,力求掌握于课内。在充分了解、分析学生的基础上,因材施教,精讲精练不断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抓好各单元的过关,从字词、段落到篇章,要求学生逐个过关。

  三、重视学法指导,注重积累,提高学习效率。

  语文学科尤其重视知识的积累,我曾多次告诉学生,语文课上,老师讲了再多的方法,如果自己不去记忆,课外不去大量阅读,积累好词佳句,是无法写出的好的文章来的。

  优生为什么经常有玩的时间,可成绩却不错,这是为什么呢?我想:学习最重要的莫过于是学习方法了。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老师重视了学法指导,学习效率将会大面积提高。

  首先,我要求优生小结一下自己的学习方法,在班队课中介绍给大家,其次,学生要做好课前预习,专心听课,及时作业,认真复习,平时要学会思考找规律学习。最后临睡前好好回顾当天所学,到双休日再重新温固知识。要求背诵的课文,诗词,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的成语,都必须熟练背诵,当然,如果不愿意背诵,还可以选择反复地抄写。背诵或抄写,可以自己选择,目的只有一个,牢记于心。数学老师常说举一反三,语文一科中有些题同样如此,同一知识的测试,有很多种方式,老师平时加以训练,学困生才不会再考试中束手无策。如把转述的话变成引用的话,那么又怎么把引用的话变成转述的话呢?人称代词怎么变化,意思才不会变化,练习多了,学生自然就有感悟了。语文教学因为其学科的特殊性,涉及的知识面很广,也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一桶水。

  因为工作量大,我感觉自己的阅读还不够,特别是理论书,下学期还要在这方面下功夫。只有在理论的指导下教学,才能成为一个学者型的教师,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8

  作为一个兼任班主任工作的语文教师,我们经常会见到这样有趣的场面:每当学期的期末或新学期开学前,学校发下新课本时,教室里会突然安静下来,变得鸦雀无声了。原来大家 都在专心致志地看新发的课本。再仔细观察一下,竟有90%以上的同学看的是语文课本。他们看得那么认真,那么投入,那么主动,你会得出结论说:“学生是爱学语文课的”。因为语文 课文的美,深深攫住了同学们的心。但是,我们也同时会失望 地发现,随着教学进度的推移,学生中的大多数是越来越不喜 欢学语文课了,问其缘由,学生会一言以蔽之之:“没劲!”因 为语文课本身固有的美,全叫教师们的繁琐而肢解式的“分 析”分割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了。更叫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 是没完没了的作业练习,把课文中的美,冲刷得荡然无存了。更有甚的是 长久以来,语文课堂充斥着浅薄,低级,呆板,滥情。给人的感觉是语文课堂就是专业课,说到基础知识,就是字词句;语文老师犹如豆腐娘、犹如疱丁大劫八块,作文教学就是样板戏;语文课改,如同”脑筋急转弯“;语文要审美性,那就朗读一下,最好再来点眼泪,到处是滥情……

  说实话,在语文教学岗位上也已经有二十多个年头了。见识了太多的墨守成规,见识了太多的矫情造作,见识了太多的陈词滥情,自己总是与现实不够合拍,跟不上形势。有同行问我,你是怎么样上语文课的?其实每节语文课就要像一篇散文,让学生欣赏其中。

  几十年来,我的语文课总是给学生以不同的感觉,每一节课都像散文一样,力求做到形散而神不散,课堂上我喜欢放开,说这说那,东拉西扯,海阔天空,信马无疆,但不能脚踩西瓜皮,溜到哪里算哪里,要做到形散而神不散,放开教学,就是要放得开,也要收得回。学生其实在我瞎扯时是最认真的时候,也就是教学效果最佳的时候,他们听着听着,一不留神,就下课了。让自己那充满智慧的语言、灵动的语言、个性的语言、幽默的语言、甚至是勇敢的语言,更甚至那些语惊人倒的语言,全都犹如钉子般一个一个地钉进学生的心里,一翻学生作文,写下的全是我慷慨激昂的气势,看到这样的作文,如果我改的卷子,我还有什么理由不给高分呢?所以学生总是对我的课充满着期待,希望我带他们到处神游,好不快活。自己的`肚皮“吃”得饱饱的,并富有全面的营养,然后,“大腹便便”地走上课堂。一番神聊海侃,学生就得要领,就得新知,就解学生心中之惑,使难点疑点就通通变成亮点,真是事半功倍,挣得满堂悦色。

  每一种版本的语文课本,我常常自己认真研读,确定先上什么,后上什么,做到心中有数。先上同学们喜欢的以及优美的课文,后上其他的。对于学生喜欢的美的文章,上得仔细全面,说不定一篇文章上它个把星期。对那些学生不感兴趣的文章、说教意味甚浓的文章只是蜻蜓点水一般。这样,学生喜欢,我也轻松。现行课改课本,每单元都是同一题材的文章,教学目标基本相同,我就上一两课作为示范,剩下的让学生举一反三阅读自学。语文课每课一定要有教学目标,这些教学目标都要服从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

  一篇语文课要达到多少教学目标,一定要做到心中明白。如《背影》就可能有这些目标:1感受并理解文中表达的父子真情。2理解真实、真情是写好文章的基础。3学习选择生动的细节、运用朴质的语言表情达意的方法。4理解文章前后部分写家境惨淡和父亲老景颓唐对于表达父子感情的作用等。当然有些目标一个学期,几个学期,甚至几年,也是达不成的,有些目标根本就是虚的。这也不假,但我们不能因为这就不要课堂目标,这是不对的。一种价值观,一种情感,一种能力,不是靠某一课堂上的某一环节来完成,但我们必须在潜意识里不断的按目标渗透,而后才能达到一种自然而然的效果。

  一节课四十五分钟,根本就来不及讲几个笑话,根本就讲不了一个精彩故事,根本就来不急一次精彩的辩论,根本就来不及一次朗读比赛,也根本就来不及一次口语比赛。所以以每节课为单位备课上课,必须要有目标。否则什么也完不成。

  以课本为主,一定要形成自己的体系,真正做到授人以渔,让学生头脑清晰,一学起来,学生兴趣昂然,群情激奋,人人陶醉。开阔开阔眼界,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的魅力,我认为这才算语文课。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二

  自教育改革以来,特别是新课标,新课标向所有奋战在一线的教师提出了一个最基本的且最具震撼力的口号:“教育理念的更新”。这个响亮的口号尤其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语文学科,搭建了一个更科学更合理的的教学平台,为语文教学行为提供了一个适合学生发展,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大舞台。笔者现结合新课标中的新理念,对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些普遍行为进行反思,以便对新课标新理念认识得更为深刻一些。这些普遍行为是:

  一、德育渗透力度不够

  语文是综合性最强的一门人文学科。通过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获得语文知识,而且更要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目的。但在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往往偏重于对语文知识的传授,对句子的理解分析,修辞方式的运用等等,而忽视了语文的教育功能;文章所传达的思想,精神、人生观、心理状态等,以及对于学生应该从中借鉴什么,学习什么、批判什么…… 如《愚公移山》这篇课文,要渗透德育教育是:“愚公精神”,什么事愚公精神呢?可归纳为:他就是克服困难的精神。或者说:1具有“挖山”的信心和勇气;2具有坚持不懈、长期艰苦奋斗的精神;3具有远大的目光和发展变化的观点。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愚公精神。有人提出移山不合算,还是移屋合算。其实这是一种诡辩,是不合理的,是和这篇寓言故事的目的相违背的。新课标则提出了“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更高要求,尤其更强调“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在成长中如何以健康的心态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

  二、作文教学流于形式

  虽然在此之前我们经常倡导创新作文,也强调作文在教学中的份量,但在实际行为中, 我们很多教师只在作文课堂上进行写作教学,或者每周就来一篇作文,造成了学生为学作而写作,没有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日常化系统化教学,使大部分同学的作文空洞而缺少感动,有的只是优美词语的堆砌或是干巴巴的叙事。 新课标强调“以人为本”,我们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感悟生活,随时写,及时写,让学 生情不自禁的、发自内心的、主动而积极地渴望去抒写。日积月累的写作,何愁作文课写不出好作文?

  三、评价方式过于简单

  教学中,我们往往用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好坏,忽略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以及情商在学生成 长中的作用。例如某个勤奋的学生经过努力语文考了95分,没有上优秀,我们则不会称他为好学生,也许会说他脑子慢再学也不行。这样做的结果会让他自卑而沮丧。新课标提倡尊重和赞赏学生,让学生的闪光点在我们正确的评价中熠熠生辉。 诚然,教学行为因师而异,因人而变,但无论怎样的不同,只要遵循新课标中的新理念, 语文课堂就会在我们教师的科学耕耘下,成为学生成才的良田活土。

  四、课堂教学盲目追求形式

  特别是新课标的实施,我们很多语文老师用素质教育为幌子,一味强调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实践,很大程度上将语文课上成了活动课,深陷“兴趣爱好”之中,这种现象是对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曲解,它明显带有表层和功利性的毛病,这样盲目追求形式,是因为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样的行为是不可取的,也是有害的。

  以上这些,仅仅是本人现在的一点反思而已。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9

  摘 要:教学反思对于教学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能够知道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对于教师的教学能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作为教师要给与足够的重视,给自己留有充分的反思的时间,不可把它当作可有可无的环节。那么初中语文教师该如何进行反思,反思对于语文教学具有哪些作用,本文着重探讨一下。

  关键词:初中语文;反思;积极

  所谓教育反思是教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和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教学效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并能通过这个过程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升自我的能力。任何学科的教学都需要教师进行一定的反思,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更少不了教育反思这一环节。

  以往的教学中,可能很多教师就是单纯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对于反思这一块并不重视,他们认为这种行为似乎有点浪费时间,而且不是立竿见影的,见不到什么明显的效果,因此,往往被忽略掉了。而我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通过自己的长久的坚持反思和亲身经验得出,教育反思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对于学生,对于自身都是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我们必须重视起来。

  那么,教学反思有那些意义呢?

  首先,反思有利于教师对自己的教案进行深度思考。教案的编写虽然至为重要,但是课后进行反思也是不可缺少的,在某种程度上课后反思可以说是二次备课,对于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经验的提高有着促进作用。由于教案的撰写是根据学生、课程内容等多方面为依据的,在编写的时候难免会出现考虑不周的地方。教师就算自己反复查看教案或许也找不出什么缺点和不足,但是,在自己依据教案进行授课时,就会有一些突发状况是自己所没有考虑到的,这些突发状况对于教师来说是一笔宝贵的经验。在课程结束后,教师需要及时进行反思,修改自己教案的不足,并及时总结经验,为自己日后的教学提供一定的指导和依据。通过将教案付诸实践,根据学生的一些答题和提问,可以找出自己在备课时的不足,可以知道自己的备课忽略掉了学生哪些特点,哪些方面是与学生的现阶段的能力所不匹配的和不适合的。

  其次,教学反思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很多时候,教师只是依据自己的理想当然去教授课程,对于学生的学的情况以及学生的接受力都是欠缺考虑的。教学是一个双向互动的环节,如果,教师不考虑学生,只是单向灌输是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增加了教学反思,教师可以知道学生的问题所在,知道目的地在哪里,可以省去很多无关紧要的探索,这在节省时间精力的同时还能提高教学效率。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如何进行教育反思呢?反思哪些内容呢?

  一、反思教学理念

  素质教育提出新的教师观和学生观,指出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在学生的学习中主要起引导、帮助作用,不能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要明确课堂应该教给学生,教师不能替代学生去学习。

  初中阶段的学生自尊心很强,在对于一些问题和话语上,内心非常敏感。教师应该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有没有做到尊重学生,将学生堪称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的人,课堂用于有没有在无意之中给学生造成伤害,一些举止有没有无形之中给学生一些不好的感觉。有的教师喜欢在课堂上用一些诙谐幽默的语言来调动课堂气氛,甚至有的会开一点小玩笑。尤其是,作为语文课,语言是主要的载体,不像数理化等,可能情感这部分内容牵涉的很少,语文在很大程度上是情感的沟通与交流,作为语文教师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语文学科知识,更多的是一些人文情感和人际沟通。所以,语文教师的反思极其重要,必须时刻考虑学生的现阶段的情感特点和接受度,有没有做到尊重和赞赏学生,有没有落实和贯彻新课改所提倡的.教学理念。

  二、反思教学目标

  任何学科,任何一节课都必须有一定的教学目标。就好比人生一样,每一阶段都要有一定的计划和理想,这样才能不断进步,达到自己最终的人生理想。教学也是一样的道理,每一节课教师都有指定的教学目标,围绕这个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对于教学目标的反思,主要思考这节课我有没有一个完整和清晰的教学目标,学生有没有把握这个目标重点,有没有很好地完成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在这堂课上,有没有真正贯彻落实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没有和自己的教学内容恰当的进行联系。

  初中语文课程,新课改强调在使学生掌握一定知识的同时还要不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中学语文课文很多内容都是涉及到对人生的感悟对生命的热爱等,教师在讲(转载于:初中语文教学反思案例)授这些课程的时候,在使学生明白掌握课文的同时要深层次挖掘课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借机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

  三、反思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主要包括导入、新授知识、小结和练习以及作业的布置等,在这里,教师着重反思的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是不是合理,有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之中,有没有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出来。

  很多教师的课堂气氛都给人一种压抑感,无法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现今存在的普遍情况是,教师对于知识自己可以滚瓜烂熟,对于在课堂上讲授也从容自如,可是问题的关键是与学生的互动很少,对于学生的积极性调动的不充分,很难维持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这种情况下,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过多的教师都认为只要自己讲的多,学生接受的就会多,对于

  课堂引导学生思考等环节觉得是在浪费时间,这其实是非常不明智的举措。教学是双向互动的,你单项做再多努力,学生接收不到也白搭,相当于物理学科中的无用功。只有在课堂上增加学生互动的环节,使课堂内容趣味性增加,才能使学生更好的愉悦的接收知识。同时还要反思自己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有没有做到肯定、鼓励学生,应该多用鼓励式的评价,只有使学生找到自我价值,得到肯定,学生才有进一步发奋图强的动力。

  教学反思除了要反思以上内容,还应该及时的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的得与失。对于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取得的一些成功经验和比较精彩的教学片断可以自己记录下来,作为自己以后不断改进和学习的榜样,对于自己的一些失误的地方,也要深刻的反省,有必要的话也要做一些记录,以便提醒自己在日后的教学中不再出现此类型的失误。

  教学反思是很重要的一环,作为初中语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进行反思,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在实践和反思相互碰撞的过程中不断前行,向着优秀教师的目标前进。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10

  一、积累素材,拓宽学生的写作思维

  鲁迅说过:“学习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我认为这里的“学习”,不单是课内的阅读,更重要的还离不开课外的延伸。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一定要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素材,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在这方面,我改进了自己的常规教学模式,将每堂语文课的前五分钟还给学生,让学生进行“美文赏析”。采取多样的形式,可让学生自由阅读作文类书籍,并在自己心爱的日记本上记下文章里自认为很优美的词句、动人的事例或自己独特的感悟,作为作文时仿写的参考,并定期检查,公开评讲谁记得好、进步快。这样坚持一段时间后,同学们读书、写作的兴趣越来越浓。有时候某个同学读到一篇十分精彩的文章,便忍不住跑到讲台前念给全班听,与同学共同分享,还有的同学找别人借作文书,更有甚者,专门利用周末到书店购买自己喜欢的作文书籍,然后在班内互相交换,共同阅读,久而久之,学生积累的素材也逐渐多了,口头表达能力也有所增强,潜移默化中也学到了很多写作知识和技法,在实际写作中,不仅内容变得充实起来,而且也能运用很多灵活的表现手法。

  纸上得来终觉浅。写作的过程,是观察、思维和表达紧密结合的过程。学生害怕作文,常常是因为没有鲜活的材料可写,这就需要教师引领学生走向课外,学会观察五彩缤纷的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情趣和奥妙;学会接触课外生活,感受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学会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领悟人生的意义和真谛。从而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文化涵养,形成自己独特的创造性思维。如果平时不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却指望着“拔苗助长”,一蹴而就,那是不切实际的徒劳,时间稍长,学生对写作便失去了兴趣,甚至一写作文就头痛。

  二、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

  作文教学中创设情景是提高学生写作兴趣,激发学生写作灵感的催化剂。例如,在指导学生完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黄河,母亲河”的写作时,我先为学生播放了光未然的《黄河颂》,因为学生刚刚学过这篇课文,现在以歌曲的形式呈现,学生不仅在熟知的歌词中感受了音乐美,也很自然地再次体会了黄河的磅礴气势,然后再给学生播放了一段有黄河的'视频,在此基础上,给学生辅以写作指导,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黄河的地理特征,黄河对我国人民做出的伟大贡献,尤其是了解今天的黄河遭到污染的严重情况,学生自然就产生了对母亲河——黄河倾诉的冲动。写作时可以以倡议书的形式来写,也可以用童话、寓言、书信、诗歌甚至是戏剧的形式来表达。最后,作文的展示效果是令人欣喜的,有的同学善于抒情,笔下自然就会流淌出滔滔的黄河情结;有的同学善于思考,就以“一滴黄河水的诉说”这种特殊方式,来警醒世人对黄河的保护;有的同学善于想象,就以“我心中的黄河”这题,写满了对黄河的憧憬。

  由此可见,在作文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情景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也触动了学生的写作灵感,开拓了学生的写作思路,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也就拥有了自己的灵魂。试想,我们面对这样的写作内容,不为学生创设情景,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远离大海的山村孩子来说,那是无从写起的。

  三、合理评价,不吝啬对学生的鼓励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今天作某篇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以前的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的积累。”也就是说,通过学生的习作,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写作水平,还可以洞察学生的思想,甚至是学生的困惑。因此,在作文批阅过程中,不仅要合理评价,更要针对学生在作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或困惑,给予更多的鼓励,这也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一个重要途径。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11

  新课程向所有奋战在一线的教师提出了一个最基本的且最具震撼力的口号:“教育理念的更新”。这个响亮的口号尤其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语文学科,搭建了一个更科学更合理的的教学平台,为语文教学行为提供了一个适合学生发展,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大舞台。笔者现结合新课程中的新理念,对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些普遍行为进行反思,以便对新课程新理念认识得更为深刻。

  一、德育渗透力度不够

  语文是综合性最强的一门人文学科。通过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获得语文知识,而且更要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目的。但在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往往偏重于对语文知识的传授,对句子的理解分析,修辞方式的运用等等,而忽视了语文的教育功能;文章所传达的思想,精神、人生观、心理状态等,以及对于学生应该从中借鉴什么,学习什么、批判什么……

  新课程则提出了“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更高要求,尤其更强调“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在成长中如何以健康的`心态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

  二、作文教学流于形式

  虽然在此之前我们经常倡导创新作文,也强调作文在教学中的份量,但在实际行为中,我们很多

  教师只在作文课堂上进行写作教学,造成了学生为学作而写作,没有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日常化系统化教学,使大部分同学的作文空洞而缺少感动,有的只是优美词语的堆砌或是干巴巴的叙事。

  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我们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感悟生活,随时写,及时写,让学生情不自禁的、发自内心的、主动而积极地渴望去抒写。日积月累的写作,何愁作文课写不出好作文?

  三、评价方式过于简单

  教学中,我们往往用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好坏,忽略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以及情商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例如某个勤奋的学生经过努力语文考了95分,没有上优秀,我们则不会称他为好学生,也许会说他脑子慢再学也不行。这样做的结果会让他自卑而沮丧。新课程提倡尊重和赞赏学生,让学生的闪光点在我们正确的评价中熠熠生辉。

  诚然,教学行为因师而异,因人而变,但无论怎样的不同,只要遵循新课程中的新理念,语文课堂就会在我们教师的科学耕耘下,成为学生成才的良田活土。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12

  这篇课文是鲁迅写的一篇小说,鲁迅的文章是晦涩难懂的。对于现在的初中生来说,理解他的文章是有一定难度的。怎么选择切入点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我慎重的选择切入点。

  记得最初教这篇课文的时候我用了一周时间,但是效果却不理想,我很累但是学生却没有收获。我在反思我的教学思路。我是一个勤快的老师,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时间长了,把学生教得没有灵性了,不会思考,语言贫乏,感情冷漠。

  为了不重蹈覆辙。在学这篇这课文之前,我查阅了一些资料。我的教学思路的设计是以这两句话为指导的:“小疑有小近,大疑有大近”;把课堂还给学生,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思维。

  因为这是一篇小说,我从小说的三要素中的人物入手。这篇小说中作者主要刻画的就是两个人物:闰土、杨二嫂。我以此为切入点。通过对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探究小说的主题。让学生找文中对这两个人物描写的句子,然后分析人物形象。让学生自己去探究造成人物性格发生巨大变化的深层原因。其实也就是在探究小说的主题。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是引导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最好的素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最好的材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分析,学生们探究的结果还是很不错的,其实放开学生的手脚,他们有时真的会给你一个惊喜。我趁热打铁,把文章最难理解的一部分拿出来让学生去质疑。然后大家讨论,分析。虽然学生有时提出问题没有任何价值,但是这也证明他们是在思考,只是他们思考的深度不同。有好多学生不理解文中“高墙”、三个辛苦的含义。以及对文章的结尾句的理解,这些问题的提出 说明孩子们真的在思考。而且经过老师的引导学生们

  探究出答案来了。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还是没有给学生太多的时间去思考。这是我这些年来在教学中犯的最严重的错误。因为他剥夺了学生的思考时间,久而久之就扼杀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

  第二步就是引导学生分析写作特色,有几点学生自己是能说出来的,例如:对比手法的运用、(对人物的描写)对自然环境的的描写。有些则需要老师的引导。

  学习这篇课文我觉得我的教学切入点选择的较好,但是没有引导进入深一层的分析,就是对主题的探究。这一块在教学上我浪费了宝贵的`时间。第二课时我才引导学生去探究。现在我发现我在上课时,有时教学时间调控的不好,一节课下来,我觉得没有教给学生什么,上课讲的内容 随意性太强了。而且,有时讲课时,控制不好拓展的范围。拓展的内容虽然对学生的成长很重要,但是与课文内容又没有多大 的联系。就拿今天的第一节课来说,我在对杨二嫂进行分析时,突然联想到我在昨天下班时对家中的晒衣绳的所产生的感慨对学生一通讲。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最后送给我热烈的掌声。但细想下来,我的感慨对学生能有多大的影响呢?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会因我的感慨而改变吗?

  对于现代文的教学,我越来越感觉到很乱,可能是我的问题的设计缺乏层次性与科学性。我的教学仍然是没有以学生为主。仍然是以老师的讲解为主。现在的教学怎么是越来越倒退了呢。也许自己对教材挖掘的不够深,还是不能超越教案,还是真正的不能实现老师个性化的阅读。我仍是教案的木偶。这种现状我一定要有改变。否则我的业务是难以提高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以后的教学必需要严格要求自己,否则永远在重复着昨天。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13

  一、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

  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学习,是首先值得考虑的问题。在对教材深入研究后我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一些语文知识点要求不够清晰、明确。

  有了对教材较为正确、清晰的了解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就能扬长避短、课内外互相补充,使教材更加完善。教材中的阅读课文,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如何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学得难,让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感可发。

  这又是另一个摆在面前的难题。我觉得这时教师就要对你的学生真正地有所了解,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怎样设计通过他们的思考、合作会有真正的提高。只有这样,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教学预测,使教案更贴近学生、更合理。我想,这也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备课的一个方面吧。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习情况不断调整。

  二、写学生的新见解新思路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过就其自身而言,就是师生心灵的共同交流与沟通的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且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补充今后教学的丰富材料养分。

  例如:一位我在导读《九寨沟》这篇课文时,有一位学生突然问:“老师,五彩池能不能游泳?”学生提出这个问题正是儿童极富好奇心的可贵天性,决无丝毫恶意。学生们议论纷纷,但我很高兴,借机让学生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我说:“这个问题提得很好!确定五彩池能不能游泳,要取决于四个基本条件,一是池子的大小,二是池子的深浅,三是池水是否干净,四是池底有没有障碍物。让我们来仔细读课文,查资料,看看课文以及资料中有没有这方面的信息?”这样的点拨,学生就不难从课文中找到答案。这样,不仅鼓励了学生敢于大胆提好奇的问题,而且也借“疑”释疑,深读了课文,又提高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堂效果很好。

  课后,我进行了反思并把学生的'新想法、新见解做了记录,更深刻地认识到:语文课堂,要充分尊重所有人的意见很不容易,作为老师,不能用自己的思维去代替学生,不能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路走。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重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一、对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反思

  学科德育渗透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语文教学因其教材内容的特点,更加适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但是实际的教学却是老师不重视德育教育,只是强调对知识的传授和积累。学生学到的是语文知识,而对文本中蕴含的德育因素没有及时领悟,影响了语文人文性的发挥。老师对德育渗透的点、程度都把握不够,德育渗透的时机、德育渗透的切入点,是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关键。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熟悉教材,通读文本及相关资料,将文本中蕴含的德育因素了然于心,在教学过程中选择最佳的时机,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文章内容中的思想内涵往往是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老师要善于挖掘文本中的德育内容,这就需要教师熟悉教材,深刻地理解教材,才能够做好德育渗透的工作。

  二、阅读教学缺乏实效性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阅读教学肩负着语文人文性的特点。教师做好语文阅读教学,就是完成了语文教学任务的一大半。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理解,思想内涵的感悟,对学生性情的陶冶等,都是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阅读教学的核心是朗读,而在初中教学中,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范读外,学生朗读文本的机会很少。一个是学生年龄特点决定了学生的不爱读,一个是教师忽视了朗读的作用。熟读、精读是阅读教学中学生必备的基本功的,但是在实践中,这一环节则缺乏应有的重视。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阅读中的朗读,读中悟道,读中品味。朗读是阅读教学的核心和关键,重视了朗读就是重视了阅读教学。因此重视阅读教学中朗读,应该是阅读教学中的关键和重点。

  三、初中语文习作教学的反思

  习作是语文工具性的体现,而且中考试卷中的作文分值也是相当高,不容我们不重视习作的教学。但是习作教学却又是教学的难点,学生觉得难写,老师觉得难教,是语文教学的大难题。教师要具有发散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拓宽写作思路。

  目前的中高考,对于写作形式都没有了明确的规定,写作形式越来越模糊,所以就要求教师对作文教学的思路要拓宽,教学的理念要更新,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搜集生活中的写作素材,善于生活生活中的小感动和小发现。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14

  语文学科既应该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学科,又应该是培养情感的学科。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相信学生的潜能,要努力挖掘学生的情感因素为他们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创造广阔的学习体验空间,从中积极挖掘、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发展思维,启发想象,发表个性化看法。

  一、点拨教学,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新课程语文教学标准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而学生则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于是,教师在课堂中恰到好处的运用点拨教学,优化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点拨是一把火,促使学生的思维放出火花。课堂上紧扣教学目标筛选有价值的,又容易被忽视的词句、重点语段进行点拨。因为这些词句“不仅有显隐题旨之功,更有聚光、凝神之能,而且能起到制约全文各部分的作用”。学生搞懂了这些词句,对理解文章有重要作用。如教小说《孔乙己》,我就从课文中找出可以把学生引到深处的东西,选择“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个句子进行点拨,立片言以居要,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孔乙己是一个可怜可笑可悲,迂腐寒酸而又正直善良的旧时代的小知识分子。另外,我会在每一课选择一个重点段进行点拨教学,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多方训练综合分析。这样做意义很多,抓住了重点段落,就抓住了主题,就突出了重点,就突破了难点,也就能带来牵一发动全身,以少胜多的效果。

  课堂点拨关键是教师能明察学生思维的火花,及时加一把火。适时点拨一方面是在学生遇到疑难时,采用艺术化的点拨,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另一方面是学生在遇到疑难、把握不准时,教师及时指点思考分析的途径,拨通知识理解上的关卡,拨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学生的研讨活动得以继续进行。适时点拨还包括在学生思维误入歧途时,教师迅速捕捉,作为新的教学内容,凭机智的点拨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艺术化点拨,能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造,将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生动而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充分调动学生装的主体情感受,让他们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创造性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并达到发展。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二、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主体情感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当人的心理处于兴奋状态时,工作效率特别高。而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只有有兴趣,课堂上学生才会兴奋起来,才会乐学,学习才会有成效。创设情境地便是创设氛围,调动兴奋点。在教学中,我常有联想、比较法来创设问题情境。当学生在刚一接触课文时,他们面对的信息是陌生的,我们只有将那些陌生的信息与一些学生熟悉的形象可感的东西加以联想、比较,他们的心理才会相容而欣然接受。

  如我在讲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为了让学生领会诗中豪迈壮阔的意境和苏轼对英雄人物的仰慕之情。我先引入了学生们熟悉的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片头画面:滚滚长江向东流去,激起千万朵浪花.这一雄浑形象可感的画面,一下子就抓住了他们的魂魄。然后再引入《三国演义》中片头的歌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将它与课文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相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和相同之处?因了《三国演义》片头画面的感染,学生们感受到了长江的壮阔博大,心中自然也腾起了一股豪迈之情,而思绪也翩飞起来。凭着自己对人生、社会知识积淀和理解,他们也能体味到这些语句都塑造了长江东流的开阔境界,从中也能体味到自然的永恒、人生的短暂,无论是怎样叱咤风云、建功立业的英雄代码物都有同常人一样无法抗拒生命的自然法则,必然被历史的浪涛卷走。但仔细品味,他们也发现了那些语句所蕴含的感情色彩略有不同。在这教学过程中,我抓住了豪迈的场景,豪迈的感情这些要素,然后通过联想比较,让他们积极参与,并让他们有自由表达的机会而这跳一跳才能抓到的苹果则激起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和鼓舞。而创设情境则便是为了激励,为了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教育为学生提供了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但仅仅让学生掌握知识远不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理想在于将一个孩子的知识转化为智慧,推动他们去体验人生去关注了解社会,充分培养学生的主体情感。老师只有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把握他们的主体情绪和心进脉搏,通过点拨和引导,创设情境,才能让他们的心动起来,让他们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创造性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并达到发展。在对真善美的领悟中化解思维疙瘩,解除心理障碍,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反思

  我校正在进行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改革—实施“学探练评”的教学模式,力图在课堂教学中探究有效地教学途径。鉴于此,我在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时设计的重点是:教学准备、指导诵读感悟诗歌和表演课本剧。

  新的教学模式提倡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要求教师设计好导学案,于是我精心设计了“教学准备”,一共4点。其中,1-3点学生只要通过查找资料就能解决,这样设计,可避免课堂上老师的满堂灌,也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着重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收集和整理能力。同时,这三个问题的难度不大,学困生通过努力也能解决,让他们也能找到学习的乐趣。第4点设计有一定的难度,学有余力的学生最感兴趣,学生在充分解读诗歌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适当地想象诗人的语言、动作和神态,自编自导课本剧。这一设计,让学有余力的学生也充分尝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不会感觉到语文学习永远“吃不饱”。同时,这一设计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课堂效果看,表演的学生能模仿诗歌写到的内容,但缺乏创新。

  教学设计的最重点部分是指导诵读、感悟诗歌。古诗词的教学,一定要注重诵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领会诗歌的内涵及精髓。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所以无论是为了深入理解体味本诗,还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都要求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朗读的指导训练。经过考虑,我设计了4个环节。读的形式有听录音朗读、生齐读、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默读等,每次读要完成的任务的设计也由易到难、逐层深入:听读时注重把握朗读的节奏、重音、语速和感情基调,做到读好诗歌;齐读后让学生借助注释、结合写作背景理解诗歌大意,同桌合作,一人讲,一人听,这一设计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后,要求用四字短语概括四部分的内容,

  再思考诗歌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最后默读诗歌,揣摩语言。后面的两个问题在学习小组内交流讨论,教师再给予评价。这样层层深入的设计,学生基本上能读懂诗歌、能把握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当然,由于学生的经历和知识积累有限,对诗歌中感慨个人经历、抒发社稷理想的理解要达到深层次,还是有难度的,于是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注重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经历,因为新课程理念要求“每一新知识、新问题的提出都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背景”【1】,努力帮助学生深层次地理解诗歌,从而实现语文教育的熏陶感染目的。

  教学时,我还设计了搜集关于忧国忧民的名言名句,学生热情很高,思维活跃。最后,我还强调这首诗的名句,这样既能加深对整首诗地理解,又能体现学以致用的宗旨。

  总之,教学这首诗时,我改变了过去的以传授为主的做法,紧跟课改的步伐,让学生做真正的学习的主人,有一定的收获,但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原因,一些设计的效果还是不够理想的,如表演课本剧。

  《云南的歌会》反思

  昨天和今天,我用了近两节课的时间,教完了《云南的歌会》。

  昨天那节课的前十五分钟,我让学生默写附录古诗,并听写课后生字词;后半节课教学新课《云南的歌会》。

  在教新课之前,为激发同学的阅读兴趣,我提问同学这样的问题:“大家看过少数民族歌舞表演吗?如果听他们唱歌,喜欢室内还是室外的呢?”有的同学知道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但却不完全知道少数民族“天生是唱歌的好手”。为了增加同学的感性认识,我给学生清唱了刘三姐两小段唱腔,一段是关于爱的:“多谢了,多谢四方众乡亲。我今没有好茶饭,只有山歌敬亲人。”另一段是关于憎的:“天下怪事样样有,敬酒不吃,吃罚酒。山中的老虎都见过,难道怕你这条狗!”然后简单介绍广西桂林刘三姐当年与财主指派的秀才们对山歌的情景。

  接下来,我布置学生思考的问题是:“课文按照先总后分的思路写了云南彝族哪三种唱歌的场面?请按照唱歌场合的不同,给分写部分分成三个层次,在适当的位置打记号。”

  结果,学生虽然比较顺利地给课文划分了层次,但是,他们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麻烦是读不懂课文写什么,或者说对课文的内容停留于似懂非懂的状态。我以为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作者沈从文的文笔显得凝练古雅,二是学生对云南彝族的文化习俗还缺乏应有的感性认知。所以,今天的教程,我着重引导学生从细处步入课文的字里行间,帮助学生整体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和落笔要旨。

  第二教时,我设计了几个非常简单的问题:“是谁在唱歌?在何时何地唱的歌?唱的是什么歌?用什么方式唱歌?”先把问题写在黑板上,然后要求学生在三个唱歌场面分别一一找到相关的答案,找到后在文中做相应的批注。几分钟后,用串读串讲。我每请一位同学朗读一段后,都要请另一位同学解答“是谁在唱歌?在何时何地唱的歌?唱的是什么歌?用什么方式唱歌?”。就这样,学生顺着作者的写作思路解读了文本,深入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了。 老师一边点拨,一边板书。板书如下:

  第一部分:山野对歌——男女对抗,才智比拼(侧重外貌描写)

  第二部分:山路漫歌——随心即兴,自然成趣(侧重环境描写)

  第三部分:村寨传歌——民歌传承,场面壮观(侧重场面描写)

  到最后,我跟学生说:等到10天后,请大家不看书口述云南的歌会盛况,我想检测今天上课的效果怎么样,看大家是否都记在心上了。同学们都非常配合,很高兴地说:“可以!”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15

  新一轮课程改革使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焕发出活力,涌现出一大批新课例和一些好做法,令人欣喜,叫人振奋。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不少老师的课堂“创新”与《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形似神异,貌合神离,徒有形式,没有实效。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过去语文课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语文课不受学生的欢迎。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可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不能“出彩”的“添头”。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长期如此,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动也都将成会空中楼阁。

  因此,我们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着力点主要集中在“语言”上,这一点在课堂教学和检测上表现得十分鲜明,于是在教学中,往往出现教师板着面孔教,学生板着面孔学的现象。在教学《小石潭记》一文时尝试着进行了情境教学。

  《小石潭记》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来抒发自己在贬居生活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我认为像这样语言优美,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能够激起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爱好,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于是我决定教学本文时以情感人,重点体会文章的写景抒情的方法。于是我以导游的身份,以课后练习一“发现石潭--潭中景物--小潭的.源流--潭中的气氛”为线索,引导学生和我一同游览小石潭。

  课前我从网上下载了本文的课件,让学生分组观看。课堂上我激情满怀,联系作者的身世遭遇大谈乐和忧的心态变化,引导学生从“动与静”、“音形色”、“景与情”等角度解读课文,津津乐道作者高超的写景艺术。讲的时候自我感觉非常良好,同学们也听得津津有味,非常投入。我还精心设计了拓展延伸练习:当地政府要把小石潭所在地开发成旅游盛景区,如果请你作为设计师来设计景点,你会怎样设计?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被点亮了:“幽竹阁”、“玉佩泉”、“翠蔓廊”、“观鱼台”、“望溪亭”……争先恐后的发言,掀起了课堂教学的高潮。

  可是第二天早读,却发现同学们断句不准,朗读尚成问题,更不用说背诵了。对一些字词理解也有误,虽然进行了补救,但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反思良久,明白了我的失误在于:

  第一、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他们毕竟只是初二的学生,又是普通班,基础薄弱,且缺乏良好的自学习惯;

  第二、忽视了文言文教学诵读这个基本环节,导致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和基本能力训练方面缺失,丢掉了最基本的“抓手”。

  现代人总会对文言形式的语言感到遥远而且陌生。这首先从心理上加大了现代人尤其是现代中小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式和常用语法理解的难度。我们要学习文言文,就必须首先越过这个障碍。这个“越过”绝不是“跨过”,而是“穿过”。也就是说,我们必须通过认知和理解的方式来实现。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培养语感入手,增强学生对文言语言的感受能力。理解字面意义是前提,决不能忽略这个前提。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首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义,读懂文章内容,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其次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形成诵读能力

  由此我也明白了文言文教学决不能忽视文言字、词、句式和常用语法理解,必须重视培养语感,增强学生对文言语言的感受能力。只有学生真正读懂了课文,才能在学习《小石潭记》这样富有情韵,语言优美的作品时,能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去想象,才会在脑海里呈现山水的本真性灵。才会透过语言文字看到活泼的绿色,感受到作者笔下那个空灵、静谧,甚至有几分神秘的小石潭景色。从而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感情。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06-10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06-13

(精选)初中语文教学反思07-08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优秀02-03

初中语文课教学反思12-16

(荐)初中语文教学反思07-07

(热)初中语文教学反思07-07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热门]07-07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热】06-26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优秀)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