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

时间:2023-07-07 16:53:3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15篇)

《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1

  《路旁的橡树》是一篇略读课文,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课文语言质朴,通过寻常小事,不寻常的处理方法,感染学生,增强环保意识。为此设计了如下活动:

  一、结合生活实际,引入新课教学。

  1.师板书“路”,引导学生说说身边有哪些不同类型的路。

  2.师现场调查:既然生活有这么多路,那想一想,当人们在修筑公路的时候,如果前面遇到了一块巨石或一棵大树,人们通常是怎么做的?生根据现实说,相机引入。板题:路旁的橡树

  二、明确学习目标

  指生读阅读提示

  三、活动方案

  活动一: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思考:本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活动二:再读课文 让高尚的爱陶冶孩子的心

  讨论交流:过路人为什么说筑路人有一颗高尚的心?从课文的什么地方能感受到筑路人那颗高尚的心?

  一开始,学生对“高尚”一词不太理解,通过研读课文,体会工程师内心复杂的思想斗争。在教学过程中,反复地让学生朗读课文的最后一段,让“高尚”一词在学生的.心灵上打上深深地烙印,把这种环保意识落实到自己的行为中去。引导学生抓住文中重点的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让学生感受他们品格的高尚。此外还不失时机地安排一些语言训练,看着这个弯曲的马蹄形进行说话练习,让学生想象风中的橡树在跟人们说些什么。

  活动三:联系生活 拓展延伸

  将《路旁的橡树》与《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进行比较,引发学生对随意毁坏森林的思考,由毁坏森林造成水土流失的问题引发对环保问题的关注;由一个小村庄联想到许多小村庄,由乡村联想到城市,由中国联想到世界,联想到地球——我们的家园,学生的思维随着感情的指挥棒自然流淌。在学完课文之后,我让学生了解身边保护环境或破坏环境的事例,把学生的视线从语文之河引向广阔的生活之海。

  虽然自己很努力,但回头审视自己的课堂,还存在着一些不足: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但放手不够。对于略读课文,应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时间的把握上小组合作交流时间过长,在今后的调控中会更好的把握时间节奏,想课堂要效率争取更有效地进行教学。

《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2

  本篇课文的作者是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课文主要讲筑路工人们在修建一条公路,在这条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挺立着一棵橡树。几年过去了,这条笔直的公路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人们都赞叹筑路的人有一颗高尚的心。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要求学生运用学过的阅读方法,独立阅读,交流合作,读懂课文。本课重点在于理解“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这句话的含义,并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所以学习课文时,选用了练读——选读——质疑——议读等方式,促使学生生生互动起来,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使学生受到了环保教育,培养了学生爱护树木、爱护自然、爱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思想情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收获:

  一、让高尚的爱陶冶孩子的心

  一开始我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像树,通过“小博士”的介绍了解橡树的外形特征、生长环境和价值作用。“小博士”的介绍详细又齐全,使孩子们对橡树有了比较充分的认识。再通过寻找课文中描写橡树的句子:“在这条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挺立着一棵高高的橡树。它是那么粗壮、结实、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启发学生自己想象这棵橡树的形状,说说这棵橡树的特点,请一位同学上台画出他心目中的这棵挺拔、高大的橡树,全班同学再加以改进和补充。至此一棵散发着勃勃生机的橡树耸立在同学们的眼前,大家对橡树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

  其次通过过往人们的评价:“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 让孩子们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什么是“高尚”的基础上,思考:过路人为什么说筑路人有一颗高尚的心?从课文的什么地方能感受到筑路人那颗高尚的心?让学生在筑路人如此珍爱一棵树这种不平常的行为中,在对生命的尊重中,在对环境的保护中,深深感受和体会筑路人那颗高尚的心!

  二、强调个性化阅读,尊重学生个体体验

  整堂课我引导着学生自己将课文读懂、读活,尽量避免分析教材,课堂上把质疑——寻疑——解疑的主动权都交给了学生。围绕课文的重点和中心句“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本节课我采用的是变序的阅读设计(首——尾——中),让学生先了解故事的开头和结局,并让学生自己从故事的结局提出问题,然后循着故事的结局再去探讨故事的起因和发展,这样将理解课文结尾这个含义深刻句子的难点化解了,并以此为主线贯穿了整节课。

  学生通过寻找高尚的行为和高尚的心灵,深入学习课文的语言,从语言中体会、感悟,获得和作者一样的情感。同时通过对文本的个性解读,实现与文本的交流、对话。而适时加进对修路工程的了解,从新的视角感受,加深对筑路人为保护橡树而做出的各种努力和牺牲的了解。最后通过与《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进行对比,更加突出工程师和筑路工人强烈的环保意识。

  由《路旁的橡树》引发学生对随意毁坏森林的'思考,由毁坏森林造成水土流失的问题引发对环保问题的关注;由一个小村庄联想到许多小村庄,由乡村联想到城市,由中国联想到世界,联想到地球——我们的家园,学生的思维随着感情的指挥棒自然流淌。

  让学生质疑,他们对“高尚”一词不太理解,通过研读课文,体会工程师内心复杂的思想斗争,特别是理解他如果选择砍去橡树,也一样可以得到赞美或者得到更多的赞美,但最后却作出了这样的选择,让学生懂得,在平凡小事中,在矛盾挣扎中,能让好的思想占上风就是一种高尚。在教学过程中,反复地让学生朗读课文的最后一段,让“高尚”一词在学生的心灵上打上深深地烙印,把这种环保意识落实到自己的行为中去。

  在引导学生抓住文中重点的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美好的行为时,除了让学生感受他们品格的高尚,还不失时机地安排一些语言训练。看着这个弯曲的马蹄形进行说话练习,让学生想象风中的橡树在跟人们说些什么,这样的练习既让学生体会到这像箭一样笔直的公路上,这唯一的马蹄形的弯,昭示了筑路工人高尚的心灵,又让学生在说话练习中,锤炼了文字的准确性,提高了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三、《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把学生的视线引向广阔的生活课堂,让学生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因此,在学完课文之后,我让学生了解身边保护环境或破坏环境的事例,把学生的视线从语文之河引向广阔的生活之海。

  虽然自己很努力,想离完美更近一些,但回头审视自己的课堂,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1、在理解课文时,过于注重了对文本的解读,却忽略了朗读的训练,如工程师与筑路工人沉默不语时的场面,如果能让学生通过朗读加深体会,效果可能会更好。

  2、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但自感放手不够,老师扶得还较多。对于略读课文,应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3

  本次教研,我所选的是一篇略读课文《路旁的橡树》。教学中我紧紧围绕略读课文教学的原则“略其所略,重其所重”来展开教学。围绕课文的阅读提示来确定本节课学习目标,让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发表对这件事的看法,感受到筑路人对橡树的爱护和对环境的保护。为此,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学生通过读课文导语找出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从感受橡树的美丽入手,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以“橡树应该把奖章颁给谁”为突破口,让学生研读课文中描写工程师和工人们的动作、神态、语言等语句来感受到筑路人对橡树的爱护、对环境的保护这颗高尚的心;最后,让学生通过小练笔倾诉来结束本堂课。

  在备课时感觉自己的这个设计还是很不错的,没想到在实际的教学中落实的却不是很好,教学内容没有完成。反思原因如下:

  一、这节课的重点就是通过朗读关键句子来解决本课的重难点,可是学生连最基本的`正确、流利都做不到,谈何感情朗读?学生课前的预习不到位,学生没有把这项口头作业放在心上,当然就不去做了。因此,教学初读这一关一定要做扎实了,否则影响深入研读的质量。

  二、“奖章应该颁给谁?”这个问题设计的不恰当。在保护这棵橡树中,工程师和工人都是功不可没的,他们的功劳也是不可分割的。学生在为自己的看法找理由时,由于对文本理解还不透彻,对此还有很有困难的,在这浪费了很多时间。

  三、指导朗读不到位,在教设教学时,我是抓住“在这条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挺立着一棵高高的橡树。它是那么粗壮、结实、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这句话去指导学生的朗读的,但做的还不到位,学生在朗读方面仍很欠缺,我想此时老师的范读是很有必要的,如果我能范读一下,学生的朗读效果会比较好的。

  反思这节课上的真的很失败,再接再励吧!

《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4

  1、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资料。

  2、本课生字不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认读,可在检查学生朗读时纠正读音。

  3、教学这篇略读课文,可以通过学生自主阅读领会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并就自己读后的感受与同学进行交流。

  对于主要内容的把握,学生不会遇到太大的困难,但要注意体会人们在处理这棵橡树与路时的心情和开始时不同的态度。

  ⑴ “突然,工人们停下来,把排水管放在地上。”工人为什么停下来,他们看到了什么,又是在想什么呢?原来,“在这条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挺立着一棵高高的橡树”,这棵橡树“是那么粗壮、结实、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同时与环境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它又是一个“美”的象征。面对这个结合着生命与美感的高大的橡树,他们或者是为橡树的生命力与美感所震撼,或者是不愿砍伐橡树埋上排水管,总之工人们停了下来。学生阅读时要注意读好“那么粗壮、结实、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这句话,声音要响亮、有气势。

  ⑵ “工程师向工人们走来,他什么话也没对工人们说。工人们也沉默不语。”为什么工程师和工人们都沉默不语呢?工程师“什么话也没对工人们说”,表明他在此时也注意到了那棵象征着生命的活力与美感的橡树,内心深处同样也受到了震撼,因此没有命令工人将其砍倒,但该怎样做呢?他也还不是很清楚,于是工程师沉默不语;工人们不想砍掉这棵橡树,但又必须得到工程师的同意,他们沉默不语是在等待工程师考虑清楚以后作出安排。学生们读这两句话,语速要舒缓、语调要略显低沉,以便表达出人们当时肃穆、不知如何是好的情境。

  ⑶ “工程师长久地看着筑路计划,然后把目光转向橡树,叹了口气。工人们也沉重地叹着气。”“工程师长久地看着筑路计划”,一个“长久地”说明了工程师在内心深处经历了比较复杂的心理斗争,他“把目光转向橡树,叹了口气”,那么,工程师是为什么叹气呢?联系上下文可以知道,一方面橡树应该得到保护,另一方面“(要修筑公路的 )计划是不可以修改的”,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使公路绕过橡树,但这样一来,公路就不会像箭一样笔直了,因此,这声叹息含蓄地传达出工程师为了保护橡树,在没有改变筑路计划的前提下而不得不作出的无奈的选择。“工人们也沉重地叹着气”,表明工人们在没有得到明确的答复之前,看到工程师在叹气,内心非常担心、沉重。这两句话语速也要舒缓、语调同样要略显低沉。

  ⑷ “‘计划是不可以修改的。’工程师说。‘橡树也不可以砍。’工人们说。”工程师的话是陈述了一个客观的事实,因此,他的语气应该比较平静。工人们的话则是出于对橡树的爱护,因此他们的话应该含有一定的激动的情绪,读出来应该略显激动。

  ⑸ “工程师拿出一根楔子,走到离橡树100米的地方,把楔子打进了地里。‘现在谁也不会责备我们了。’他轻声地说。”工程师的行动给了工人们一个最好的答复,也使整个事件得到了较为圆满的解决;“现在谁也不会责备我们了”,表明了工程师在解决问题之后的一种轻松心态。因此,这段话读起来要轻快,但一连串的动作名词“拿出、走到、打进”,语速稍缓、语气略重。

  ⑹ “它像箭一样笔直,但只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笔直”与“弯曲”在这句话里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作为公路来讲,自然是“宽阔、平坦、漂亮、笔直”为好,但人们为保护橡树却将其筑成“弯曲”的,显示了人们爱护树木、注意环保的高尚品质;“只在一个地方”则突出地强调了人们的良苦用心,只有一个弯儿,这个弯儿还是为橡树特别设置的。因此,这句话中的“笔直、只有一个地方、弯曲”需要注意重读。

  ⑺ “坐车过往这里的人不约而同地赞叹道:‘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不约而同地赞叹”,表明人们都很认同、赞赏工程师和筑路工人的决定、行为 (正应了上文工程师的那句话“谁也不会责备我们了”),因此,他们也赢得了人们的尊重;“高尚的心”则是对工程师和筑路工人的非常准确的、也是最好的评价。学生阅读时要注意这两处的词语。在准确把握主要内容和领会人物心情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以小组或全班为单位,围绕课文前面导语中提到的“交流一下对这件事的看法”进行讨论交流。

  4、引导学生积累词句。如果学生有兴趣,可以把自己认为优美的词句摘抄下来。

《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5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能抓住重点句子来体会路人高尚的心。

  3、能从筑路工人和工程师的行动中受到启示,增强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体会人们为保护橡树而体现出一颗高尚的心,为保护环境做出自己的努力。

  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翻阅词语手册。搜集五个描写树木的成语和词语。

  2、教师课件制作。

  教学课时:略读课文1课时

  教学预设:

  前置练习

  (投影)这是一棵橡树,你看到了怎样一棵橡树?你能用昨天搜集的词语来说一句吗?

  学生搜集少时可以出示老师搜集的描写树木的词语。

  一、词语介入,感受生机

  1、你知道文中是怎样描写这棵橡树的吗?(投影出示)

  2、情境导入:这么美的橡树啊,可惜它长的不是地方——长在了马路旁边。现在要在这儿修公路,这棵树挡住了去路,这棵橡树的命运如何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篇令人感动的文章《路旁的橡树》。(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2遍,读准字音。(出示重点词语自读)

  2、指名读,师生一起正音。

  3、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找找文章的中心句。

  三、抓住重点,讨论交流

  齐读最后一段,提问:这里高尚的心指的是什么呢?课文哪些语句体现人们有一颗高尚的心呢?边读书边找依据,从人物的语言、行为、神态等入手。全班讨论交流。

  1、情节1:遇到橡树,停止埋排水管。

  A交流:在想什么呢?(树美有生机)体会心情——震撼。B指导句子朗读响亮。

  2、情节2:他们沉默,工程师长久地看着筑路计划,然后把目光转向橡树,都叹气。

  A交流:他们沉默各是什么原因呢?体会心情——犹豫、纠结。B、指导语速要舒缓、语调要略显低沉。

  3、情节3:一组对话。计划不能修改——橡树也不可以砍。

  A交流。猜猜他们说话时的语气,为什么?体会心情——平静对激动。B指导朗读。

  4、情节4:工程师想办法,绕开橡树修路,最终路呈马蹄形。

  A从语言、动作和事情结果来体会,抓住轻声体会心情——放松。B指导朗读。

  总结:对一棵树,如此珍爱,这不是平常的行为,这是对环境的保护,对生命的尊重,怎能不说筑路人的心是高尚的心呢!他们保护橡树的行为完全是自觉的,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成为人们内心深处的`一种意识。

  四、围绕主题,提升意识

  1、学了课文,大家对于环境保护,珍爱树木肯定有很多话要说。老师选择了主题,你试着把你的想法融入到小练笔中去。

  投影出示:

  A橡树就这样被保住了,如果你是橡树,会对筑路人说些什么?从橡树的角度来讲这个故事,注意心理的描写。参考题目《橡树的自述》。150字

  B联系《小村庄的故事》,假想有三人逃生到此,看到这棵路旁的橡树,他们会想什么,说什么,做什么。参考题目《重建新村庄》、《山又绿了》。120字

  C几年后,工程师或工人们路过会为此感到欣慰而自豪吗?参考题目《不悔的抉择》。80字

  2、交流。

  3、课外积累本课好句段,并背诵。

  板书设计:路旁的橡树

  表现:停工——沉默叹气——反对——行动

  心情:震撼——纠结——坚定——轻松

  真爱树木、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课后反思

  今天上课,经过李老师的讲评,觉得在课堂教学中尚有很多不足。针对这堂课,理清思路,做以下反思——

  1、朗读水平需要在老师的注重下提高。学生朗读课文不流利,问题不仅出在学生本身朗读习惯差,主要还是老师针对学生在课堂的朗读没有很好的纠正,好的应该表扬,指出好在哪里,让全班跟读学习;读的不好的,指出问题所在,让这个学生再读,是共性的可以全班纠正朗读。

  2、概括主要内容需要在老师的点拨下形成。在教给学生基本的概括方法后,(比如一件事就用起因、经过和结果)请几位学生说,老师在说完后要加以评价,哪一点说的好,哪一点还没有说好,哪一点还嫌啰嗦。然后再请下一位来修正,一直到初具规模,大致正确,老师不必一定要按照自己规定的说法。在要求上适当降低,可以缩短课堂时间。

  3、突出重点需要老师引导学生抓住细节。在交流高尚的心时,等学生说完句子后,老师加一个问题,问个为什么,抓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来体会他们的想法,从而体会心情。直接问心情显得比较突兀。

  4、练习的设置需要老师整合和取舍。把课外练笔和课堂练笔结合起来,尽量在课内完成保证质量。题目可有难易之分,让学生可以有所选择。

  5、环节的过渡需要老师锤炼语言。各个环节的引入不能很突兀,不能直接把任务呈现。老师需要用精炼而指向明确的语言来陈述下一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很自然、合理、舒服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6

  本篇课文是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主要讲筑路工人们在修建一条公路,在这条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挺立着一棵橡树。几年过去了,这条笔直的公路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人们都赞叹筑路的人有一颗高尚的心。从筑路工人与工程师的言行可以看出,他们保护橡树的行为完全是自发自觉的,换句话说,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已经成为了人们内心深处的一种意识。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是让学生运用学过的阅读方法,独立阅读,培养阅读能力。根据这一目标,我从以下两方面着手进行学法指导:

  一、采用提问填空法,培养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阅读一篇文章,首先要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对于三年级学生,就要逐步培养学生概括主要内容能力。本文是一篇写事文章,而且对话比较多,没有明显的中心句,所以要把主内容说清楚又简洁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采用了“提问法”和“填空法”,引导学生把课文内容说清楚。在实际教学中,我觉得这一学法指导比较有效,既减低了学习难度,又进行了学法指导。

  二、抓住重点词,培养学生阅读感悟的能力

  阅读本文,重点要体会人们在保护橡树的过程中体现出的一颗高尚的心,从他们的行动中受到启示,增强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围绕这一重点,我从抓中心词“高尚”入手,通过对“高尚”词义的理解,提出质疑:人们为什么仅仅通过路旁的一棵橡树这样一件小树,要不约而同地赞叹筑路工人有一颗高尚的心呢?然后抓住“橡树”、“工人们”和“路”三方面进行体会。

  首先,通过抓住描写橡树的句子,体会到这是一棵美丽的橡树。在此基础上,我补充了橡树的生长资料及舒婷的《致橡树》选句,让学生体会到这更是一棵富有生命力的橡树。这一环节的'教学比较成功,尤其是资料的补充,更加深化了文本,使学生深切体会到人们保护的不仅仅是一棵树,更是一个生命!为提炼文章的主旨起了铺垫作用。

  然后,通过抓住工人们的言行,体会高尚的心。这一环节主要引导学生抓住两个“叹气”体会人们的内心想法,通过想象人们的内心世界,感受人们对橡树的爱。

  最后,抓住马蹄形路进行体会。这一环节主要抓“笔直”和“弯曲”的对比,体会人们为了保护橡树而不惜代价的高尚品质。

  这篇课文曾也有老师上过研究课,但都觉得比较难上,感觉内容浅显,没有什么可挖掘之处,上出来的课比较贫淡。所以,我就继续挑战这一课,通过尝试,总体感觉还可以,学生学习兴趣也比较高,理解也比较到位。但我觉得教学设计还可简化,学生自主学习还不够多,老师引得还是偏多,语言文字的训练还可挖掘。

《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7

  《路旁的橡树》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8课内容。此文是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工人们在修建公路时,发现一颗粗壮、结实、挺拔的大橡树挺立在路基的中央。为了保护橡树,工人们与工程师经过精心设计,在不改变筑路计划的前提下,是公路在橡树边拐了一个马蹄形的弯,既保护了橡树,又圆满的完成了筑路计划”的故事。表现了人们对草木的珍惜,赞扬了工程师和筑路工人的环境保护意识强。

  本文语言质朴,情节简单,所反映的人们的行为非常高尚。选编的意图是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要求学生运用学过的阅读方法,独立阅读,交流合作,读懂课文。本课重点在于理解”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这句话的含义,并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所以学习课文时,选用了练读——选读——质疑——议读等方式,促使学生生生互动起来,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使学生受到了环保教育,培养了学生爱护树木、爱护自然、爱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思想情感。

  整堂课我引导着学生自己将课文读懂、读活,尽量避免分析教材,课堂上把质疑——寻疑——解疑的主动权都交给了学生。围绕课文的重点和中心句”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让他们反复去读,去体会。学生通过寻找高尚的行为和高尚的心灵,深入学习课文的语言,从语言中体会、感悟,获得和作者一样的情感。同时通过对文本的个性解读,实现与文本的交流、对话。

《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8

  本篇课文的作者是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课文主要讲筑路工人们在修建一条公路,在这条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挺立着一棵橡树。几年过去了,这条笔直的公路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人们都赞叹筑路的人有一颗高尚的心。

  本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从北方到南方的两座城市之间,人们打算修建一条公路。

  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讲在筑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挺立着一棵橡树。工程师走到离橡树100米的地方,把楔子打进了地里。

  第三部分(第8、9自然段)讲几年过去了,这条笔直的公路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坐车的人赞叹筑路人有一颗高尚的心。

  1.读课文,想想这条笔直的公路为什么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

  2.体会筑路工人保护橡树、保护植物的高尚的心。

  3.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1.筑路工人们正在修建一条公路。突然,他们停了下来,这是怎么回事呢?

  2.板书课题:路旁的橡树。

  二、初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

  3.提出自己的疑问。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纠正易渎错的字音。

  宽阔()

  挺拔()

  楔()子

  2.理解词语。

  延伸:延长,伸展。

  挺拔:直立而高耸。

  沉重:分量大;程度深。

  责备:批评指摘。

  高尚:道德水平高。

  沉默不语:不说话。

  3.提出自己的疑问。

  (这条笔直的公路为什么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工程师和工人们都不说话,他们心里想什么?文中出现两次叹气,各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人们赞叹筑路人有一颗高尚的心……)四、再读课文,思考同学提出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导人新课

  这节课,我们按照顺序来解决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二、指导阅读第二至七自然段。

  1.自读课文第二至七自然段,思考:这条笔直的公路为什么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

  2.画出描写橡树的句子,读一读。

  (在这条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挺立着一棵高高的橡树。它是那么粗壮、结实、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

  3.看到这样一棵高高的橡树,筑路人有什么反应呢?

  (①工人们停了下来,把排水管放在地上。②工程师向工人们走来,他什么话也没对工人们说。工人们也沉默不语。)

  4.对上面的第二句话进行提问:工程师心里在想什么?工人们心里又在想什么?学生分组讨论。

  (这么一棵粗壮、挺拔的橡树,伐了它,真是可惜。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呢?)

  5.出示句子。

  工程师为——叹了口气。

  工人们为——叹着气。

  6.体会工程师的话:现在谁也不会责备我们了”的意思。

  (我们不会因为完成不了筑路任务而受到上级领导的责备,也不会因为砍伐了橡树受到路人的责备。)

  三、指导阅读第八、九自然段

  1.默读课文第八、九自然段。

  2.思考:人们赞叹筑路人有一颗高尚的心说明了什么?(赞叹筑路人保护橡树、保护植物的爱心。)

  四、再读课文,说说你读后的想法

《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9

  今天上午上《路旁的橡树》一课时,我想先让学生熟读课文后再讲课文内容,这样上的课堂不会太冷清,因为在这之前,我曾经自己把课备好了,忘记让学生熟读课文了,以至于课堂上举手回答问题的寥寥无几,所以,我这节课我先让学生熟读课文,当我走到班级里学习最差的王少峰同学的跟前时,发现他只是嘴唇动但是没声音,我感到很奇怪,就俯下身子对他说:“你能给我读一遍吗?”迫于老师的威严,他胆战心惊的读着,当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时候就跳过去。一个生字还好说,可是一句话里好几个不认识的字,他就不说话了。我想这就是为什么只是嘴唇动而没声音。从他的'眼神中我可以看出他想学,但是自己却不会,于是我就见机让他当全班的老师,我当他的老师,我读一遍,他读一遍,然后学生跟他读一遍,让他找到自信。

  在板书的时候,我以简笔画的形式来讲课文,这样学生容易理解,当我画出高大的橡树的时候,有个学生说老师画的像棉花糖,当时我心里想凑合看吧,只要知道是什么就行了,可当我问到“什么样的橡树”时候,那个学生却真的说“棉花糖的橡树”当时全班哈的一声全笑了,我的脸一下子红了,现在想想简笔画对老师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10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为了保护一棵橡树,筑路工人与工程师经过精心的设计,在不改变筑路计划的前提下,使公路在橡树边拐了一个马蹄形的弯儿,既保住了这棵橡树,又圆满地完成了筑路计划的故事。在本课的学习中,主要指导学生在自主读文中感悟环保主题,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我让同学们与《一个小村庄》这篇课文中的人们作对比,让同学们自己感受筑路工人和工程师的高尚品质,在他们朴实的语言和动作中,感受他们保护环境的美好情怀。从教学效果看,基本的教学目标是达成了,主要是我有意识地在教学中深挖教材,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词句中体会工人和工程师的心理活动。同时,在本课,我着重在于引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训练上,我让孩子们找出主要人物,事件与结果,在交流讨论中让孩子们尽情发挥,在引导孩子们用简单的语句组合归纳,尽管花费的时间比较长,但学生的进一步了解了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但我在教学时没有充分利用文本特点,让学生在本文的矛盾对比中感悟工程师和工人们的环保意识,也就是让学生在情感反差中逐步体会主题,此外,在教学本课时我还是未能让学生真正地做到自读理解,对于这一点我还学要更进一步思考,该如何做会更好。

《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11

  本课重点在于理解“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这句话的含义,并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所以学习课文时,选用了自由读――默读等方式,使学生互动起来,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使学生受到了环保教育,培养了学生爱护树木、爱护自然、爱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思想教育。

  在教学中,一开始我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像树,介绍了解橡树的外形特征、生长环境和价值作用。让学生在课文里找出有关描写橡树的外形特征、生长环境和价值作用。再寻找课文中描写橡树的句子:“在这条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挺立着一棵高高的橡树。它是那么粗壮、结实、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启发学生自己想象这棵橡树的形状,说说这棵橡树的特点,接着在黑板上画这棵挺拔、高大的.橡树,至此一棵散发着勃勃生机的橡树耸立在同学们的眼前,大家对橡树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

  其次通过过往人们的评价:“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让孩子们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什么是“高尚”的基础上,思考:过路人为什么说筑路人有一颗高尚的心?从课文的什么地方能感受到筑路人那颗高尚的心?让学生在筑路人如此珍爱一棵树这种不平常的行为中,在对生命的尊重中,在对环境的保护中,深深感受和体会筑路人那颗高尚的心。

《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12

  今天,我上了《路旁的橡树》这篇课文。这是人教版第六册教材的课文,是著名教育家苏霍娒林斯基写的。考虑到在一节课里要基本完成教学内容,我为四年级的.孩子选择了这篇比较短小浅显的课文。尽管评课的老师给了我很多鼓励的话语,但我想起莎士比亚的一句话:保留自己的判断!老师们为了鼓励我才尽量说优点,我自己知道,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有一些遗憾。这只能说明,我的临场应变能力还不够强,现场调控能力还有待加强,而思考和实践是走向成熟的捷径。

  我想如果能把自己授课的过程全部摄下来,以旁观者的角度去审视的话,一定会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不足。在教学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真正做到顺学而导。

  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有很多地方都和我原先预料的不一样的。每个人对文本的理解是多元的,因人而异的。这就决定教师必须敏锐地察觉他们的思维过程,从错综复杂的信息中提炼最值得探究的教学问题,带领学生在文本中走个来回,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揣摩、感悟、体验、想象去解决心中的问题,把学和教、预设和生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不管“风筝”飞得多远,“线”永远在老师的手中。在教学中,我原想以中心突破法来指导学生理解全文,但是,由于疏漏了让学生说感受的环节,自然引不到中心句去。而且从学生阅读的心理规律上来看,学生更迷茫的不是最后一句,而是写工程师和工人们沉默的话。在对学生学情的估计和及时调整策略上,我显然缺乏教学机智。我想在探究“工人们和工程师为什么叹气”这个问题前,还是应该先让学生解决“马蹄形”是什么形状,从而对课文意思有一个初步的概括和了解。在引出“有必要让树,还是把树砍了吧?”这个问题,就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争辩思维,更有兴趣地去读书。

  因此,教学是要充分预设的,同样的教学内容,到不同的班级去教,过程也是不一样的,教师最要紧的是现场灵活的调控能力。在细节上,还有很多毛病,比如一开始自己也有些紧张,说明缺少实践锻炼的经验;对多媒体课件的操作不够灵活,导致不小心把后面一张幻灯片提前放了出来;对时间的控制不够完美,导致教学出现了几十秒的多余时间,又让学生提问,使教学又终点回到了起点;对板书的设计虽然比较有新意,但是当时考虑到时间,漏了“和谐画卷”这几个词,我想如果加上,也许效果会更好一些。

  总之,在辛苦的过程里,我们会得到自我的提升,搞课题、上课都是一样。我想起一个朋友的话:“做一棵会思考的芦苇”吧!在过程里,我们感受着快乐!同时我也要感谢我们这个团结协作的大集体。

《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13

  《路旁的橡树》是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从《翠鸟》《燕子专列》《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到本篇,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建立学生的环保意识,几天的教学效果是十分明显的。今天讲了《路》的第二课时,虽是自读课文,但我还是着重了注意引导学生对文中人物心理活动的体会,重点放在体会主人公高尚的人格和强烈的环保意识上。

  今天上《路旁的橡树》,感觉有点散,碎片多了点。说实话,我不太喜欢这篇课文,我觉得好象有点过,那么一条路为了一棵橡树,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这隐藏了不少交通隐患呀。也许有了这种想法,没有和课文的意图合拍,情未动,上起课来,没味道。

  这是一棵怎样的橡树?默读课文,找到相关的句子,请学生读,你读得可真有气势。仿佛看见了一棵高大的橡树,比六层楼还高呢!朗读评价语的确能起一定作用,学生在我的评价下,读得挺不错,再请学生动笔圈圈,句中的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了橡树的高大?学生说到了挺立、粗壮、结实,像哨兵一样。最后齐读:在这条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接着,就引导学生去看路了。圈词体会,反复诵读,学生对这句话有了一定的理解,但只停留在:橡树的外在美,美在它的高大,挺拔。难道这棵橡树的作用仅仅是美化环境吗?如果只是这样,为这棵橡树而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似乎不太值。可以在像草原的哨兵处,挖掘更深的内涵。为什么把橡树当作草原的哨兵?狂风怒吼着,橡树除了狂风,还可以说说噪音,黄沙。

  接下来,我请学生思考:工程师和工人们面对这棵橡树,心里在想些什么?朗读4、5、6三段后,学生说这棵树很美,砍掉了多可惜。工程师和工人们的心情学生就是一个舍不得。如果通过上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认识到橡树的作用,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工程师和工人们面对这棵橡树,心里在想些什么?学生还可能想象到没有了树,空气不再那么清新,风沙迎面扑来,人们睁不开眼来,鸟儿无家可归。想到这,他们的'心情将会多么难过,多么沉重。

  最后,我请学生讨论工程师的决定,工人们的做法,你怎么看?学生说到的都是:这棵橡树太美了,他们真善良,虽然学生说到了要保护树木,保护环境,但是感觉有点牵强。如果学生认识到橡树的作用,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问问学生:工人们和工程师保护的只是这一棵橡树吗?学生联系到生态环境的保护,理解高尚的心就有水到渠成的感觉。

《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14

  刚读到这篇文章,就觉得学生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无法理解课文的。文章中工程师为了是否砍树而犹豫,工人们不想砍树但只能听从命令的那种无奈,这两者的心理过程其实很复杂,老师要帮助学生去体会。

  在教学时我利用了课文插画,让学生通过想象来感悟课文。一开始当学生读到“它是那么粗壮、结实、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这句描写橡树外形的句子时,并没有多少感情。“哨兵”他们没见过,“粗壮、结实、挺拔”的树也比比皆是。这时我指导学生看课文插画,画中橡树边有几辆汽车,画得很小,这就衬托出了橡树的高大。同学们一看到在橡树边显得那么小的汽车时,都发出了惊叹,这声惊叹其实就是工人们和工程师为砍树而犹豫的原因。在不需要我多加描述、解释的情况下,一幅画就帮助他们理解了。

  课文的难点是理解工程师和工人的心理变化。学生之所以难理解,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工程师和工人在筑路时有哪些权利,什么又是不可以做的。学生很天真,他们认为改设计方案很简单,这样就无法理解工程师和工人们的沉默不语和那沉重的叹气声。所以接下来我就为他们讲解筑路工人和工程师的工作及权利,以及违反规定之后可能会有的后果。学生听了老师的讲解后,理解起课文内容更容易了,这时我又和学生一起将整个故事重现,用老师的'述说、动作、语言,将学生带到施工现场,进一步体会。并让学生将工程师和工人的想法说出来,培养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也许学生说的和教参中的标准答案不一致,但只要是合理的都应该肯定。

  我们经常说读中悟,但只有理解课文内容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读,连最基本的意思都不明白,读再多也是徒劳。其实现在很多课文中都出现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不符的情况。这时更重要的就不是朗读,而是了解时代背景、那时人们生活习惯等有助于感悟课文的细节。比如:《燕子专列》中政府包车之举为什么让人钦佩?那就要向学生介绍当时的生活环境,以及包一列火车政府所要付出的物资多少,适当的了解这些对理解文章是非常有效的。

《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15

  《路旁的橡树》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主要讲筑路工人们在修建一条公路,在这条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挺立着一棵橡树。几年过去了,这条笔直的公路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人们都赞叹筑路的人有一颗高尚的心。我班学生已基本学会了自己阅读的方式,因为有了前一课《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的铺垫,我觉得我班学生对这课的学习应该是很轻松,所以我要求学生运用学过的阅读方法,独立阅读,交流合作,读懂课文。本课重点在于理解“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这句话的含义,并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所以学习课文时,选用了自读——选读——质疑——解疑等方式,促使学生生生互动起来,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使学生受到了环保教育,培养了学生爱护树木、爱护自然、爱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思想情感。

  我通过提问前一课的知识导入了新课,再通过播放课件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像树,通过寻找课文中描写橡树的句子:“在这条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挺立着一棵高高的橡树。它是那么粗壮、结实、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启发学生自己想象这棵橡树的形状,说说这棵橡树的特点,请一位同学上台画出他心目中的这棵挺拔、高大的橡树,全班同学再加以改进和补充。至此一棵散发着勃勃生机的橡树耸立在同学们的眼前,大家对橡树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

  其次通过过往人们的评价:“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让孩子们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什么是“高尚”的基础上,思考:过路人为什么说筑路人有一颗高尚的心?从课文的什么地方能感受到筑路人那颗高尚的心?让学生在筑路人如此珍爱一棵树这种不平常的行为中,在对生命的尊重中,在对环境的'保护中,深深感受和体会筑路人那颗高尚的心!整堂我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读,提出问题,大家解疑课堂非常的活跃,课堂上把质疑——寻疑——解疑的主动权都交给了学生。使学生很快的理解了“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

  学生通过寻找高尚的行为和高尚的心灵,深入学习课文的语言,从语言中体会、感悟,获得和作者一样的情感。同时通过对文本的个性解读,实现与文本的交流、对话。而适时加进对修路工程的了解,从新的视角感受,加深对筑路人为保护橡树而做出的各种努力和牺牲的了解。最后通过与《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进行对比,更加突出工程师和筑路工人强烈的环保意识。

  最后由《路旁的橡树》引发学生对随意毁坏森林的思考,由毁坏森林造成水土流失的问题引发对环保问题的关注;再结合我市开展的三创一办的活动让学生进行了课外延伸很好的对学生进行了环保教育。

【《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04-18

《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10-06

路旁的橡树教案03-31

《路旁的橡树》教案07-19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15篇11-03

《路旁的橡树》教案(15篇)03-07

《路旁的橡树》教案15篇02-27

《路旁的橡树》教案集合15篇03-08

《致橡树》教案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