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22 12:11:58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1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教材图文结合,适宜儿童阅读。课文中生字不注音,让学生自主学习,鼓励他们用多种方法学会生字。

  【学生分析】

  经过一年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对学习生字都有自己的方法,教师应当相信他们的识字能力。作为农村的孩子,他们对蝌蚪与青蛙都很熟悉,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教学本课,以朗读为主,特别是分角色朗读更能受他们的欢迎。

  【教学设计思路】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教师予以适时的点拨和引导。

  2、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

  3、使朗读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索的重要手段。调动学生朗读积极性,采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朗读。

  【教学目标】

  1、认识灰、迎等8个字,会写有、在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知青蛙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

  感知青蛙的'变化。

  【教学方法】

  朗读法、表演法、自主识字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老师这儿有一条谜语,想猜吗?

  河边有个歌唱家,一天到晚呱呱呱。身上披着绿大衣,伸出舌头把虫抓。(青蛙)

  你知道青蛙的孩子叫什么吗?(蝌蚪)

  谁见过蝌蚪?愿意给大家讲讲它长得什么样吗?

  (贴出青蛙与蝌蚪图片,板书课题)

  (兴趣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是最好的老师。所学知识越贴近学和生活,越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二、自主识字,感知课文

  1、这是一篇不注音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你想怎么办?

  (学生各自交流自己的方法。鼓励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识生字。有的可以猜测读,有的可以问同学、老师,有的可以做记号,等老师读时认真听。)

  2、学生试读,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范读。

  4、再次读文,自查朗读情况。

  5、出示词语卡片,检查识字情况。

  ⑴ 你会读哪个词语就大声的读出来。

  ⑵ 谁愿意当小老师你认识的字词教给同学们?

  6、识记生字。

  学生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教师可适时引导用实物或动作来识记。

  灰:出示灰色的帽子或引导学生说出自己见到的灰色的东西。

  追(或迎):谁愿意把追(迎)的动作表演给大家看?

  披:我这有件衣服,谁能把它披在身上?

  阿姨:你把什么样的人叫阿姨?

  7、指导写字。(略)

  (学生朗读不注音课文遇到生字可能无从下手,所以在读文之前老师就引导学生自己想办法,自主探索、认识生字,这也是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对于低年级学生,联系实物或动作来识记生字效果要远远好于部件记忆法。)

  三、感悟,体会小蝌蚪的变化

  1、引导学生观察图画,说一说你喜欢哪一幅图?并把与图相对应的课文内容,读一读(张手让学生自己选择)。

  2、全班汇报。(学生喜欢哪一自然段就汇报哪一自然段,不必接顺序来。)

  第一自然段:引导学生加上动作朗读。学生的表演欲望很强烈,给他们创造表演的机会,他们会很快进入情境,体验到朗读的乐趣。

  第四自然段,也可采用此种方法进行朗读。

  第二、三、五、自然段,结构相似,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小蝌蚪的关心、爱护、组织学生会角色的朗读中来,然后选代表分、角色朗读。

  3、戴上头饰表演读。

  4、填空练习,体会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他们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 ),又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 ),没过多久,( )不见了,变成了一只只能捉害虫的( )。

  四、总结全文: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上完了这一课之后,我对新课改精神又有了新的体会,选择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是上好语文课的关键。

  1、情境的创设在教学中至关重要。

  本课的朗读教学,我采用动作表演和分角色朗读两种形式,尤其是动作表演,看着学生那天真、一丝不苟的动作和可爱的表情,仿佛他们就是小蝌蚪、小青蛙了,教师不用任何言语,学生就已体会到其中的情趣了。

  2、让学生自由选择识字方法。

  自己喜欢的就是最好的。本课中的生字学生,想怎么学习就怎么学,创设他们喜闻乐见的识字途径,认字活动。同时采用与实物联系、动作表演等方法,使他们轻松的记住字形、乐于识字。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2

  在讲“乌龟”一段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小蝌蚪们看到乌龟,会怎样想、怎样说?学生回答:(前边那只动物就是四条腿、宽嘴巴,它可能就是我们的妈妈吧!快,追上它!)课堂上,学生们精彩的发言,都是自身思维的超越,更是对课文的超越,体现了其独特的阅读感受过程。这是我有意地在培养孩子的想像能力,为今后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坚信:只要我每一节课都有意地在这方面进行训练,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将会快速提高。

  不足之处:1、看动画之前忘了提出问题:学生在完成每一个环节,都要有一定的目标性。在刚开始让学生看动画的时候,目的`是想让孩子带着这样一个问题:“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去欣赏,而不是漫无目的地看热闹。原来设计好的这个问题,由于操作“动画播放”这一课件出了点问题,结果就忘记问学生了,是个小小的漏洞。

  总之,一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课堂永远都有遗憾,但有遗憾就会有思考,有思考就会有进步,我会在不断的反思中,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向着更高的标准迈进。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3

  学生的识字能力和写字能力的培养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可是识字和写字教学是枯燥无味的。该如何上好识字和写字课呢?我在《小蝌蚪找妈妈》识字课上作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注重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

  新课标对识字教学提出“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的要求。要达到这样的要求,浓厚的学习兴趣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有趣的识字场景中体验识字的快乐尤为重要。新课伊始,我便播放课文动画课件,色彩鲜亮的多媒体课件,拉近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唤起了学生主动识字的情感。教学中,我采用“闯关”“考考你”和观看视频等多种形式,学生的积极投入,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学生对本节识字课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主动识字的愿望也已在不知不觉中萌生。

  二、教给学生识字方法:

  课堂是学生认字识字的主渠道,崔峦老师说:“要引导学生在联系中,在比较中找到汉字的共同点,不断发现适合自己的识字方法,点点滴滴的`发现积累起来,就会形成比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所以,在这节课上,我主要通过帮助学生寻找构字规律,自创记字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⑴加一加、换一换的方法:

  在学生学习了最常见的偏旁后,就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熟字加一加和换一换的方法来记字。比如:本课中的“池”“甩”“灰”,就可以运用这样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学生常用的一种记字法。汉字中的很多字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记。

  ⑵形声记字法:

  汉字中有很多的形声字,它们的形旁帮助表字义,声旁帮助读字音。学生如果掌握这种规律,就可以轻松的记住一连串的字,方便快捷。比如:本课中的“蝌、蚪、阿、姨、哪、那”等8个字就可以让学生用形声记字法来记,这样记字既记住字音又理解字义。一举两得。

  ⑶编口诀或儿歌:

  识字的过程是一个比较枯燥乏味的过程,怎样使识字形式活泼多样,增强学生识字过程的趣味性?我让孩子们把汉字编成口诀或儿歌,寓教于乐,让学生喜欢汉字。比如“哪”的记法:口儿提问右耳听,中间刀字加两横。

  ⑷猜字谜:

  猜字谜的题目,学生总是兴趣盎然地去猜测谜底。在教学中我就鼓励学生自己设计谜面。学生要想编出好谜面,就必须仔细观察字形,这样既增强了对字的记忆,也开动了学生的脑筋,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更重要的是学生对识字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了。比如:给“向”字设计的谜面:“同学”的“同”一横变撇顶上头。

  ⑸想像记字:

  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也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比如:“灰”可以物拿着东西到火上去烧成了灰,盖得真严实。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又教会了学生记住字形和字音的好方法。

  三、重视写字的指导

  从较难写的“那”字入手,重点指导;坚持一看、二写、三对照三步训练,让学生把动脑和动手结合起来,看到一个字,先想想如何把它写好看。如独体字要找准主笔,而合体字要先确定是什么结构的字,如左右手结构、上下结构、半包围、全包围、品字形等,而左右结构的字又可分为左窄右宽、左宽右窄、左右相等几小类。引导学生逐渐学会分析字形,时间长了,触类旁通,学生就掌握书写规律,老师就不必每个字都分析了。由扶到放,充分地把主动权还给了学生,教师无需多作讲解,只要稍加点拨就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在不同形式的评价中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

  1.自评:学生在仿写后和范字对照,找出不足之处,以便在写下一个字前加以改正。

  2.互评:在仿写后,组织学生互相评议,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传阅各自作品,指出其优缺点。如书写是否正确、结构是否合理,笔画是否到位,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的作品,其余同学评价,通过互评,不仅可以训练学生观察分析能力,也可以训练其口语交际能力。

  3.点评:通过恰当准确的点评,增强学生写好字的信念,改进不足。

  在课堂中我也发现了自己在教学上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在记字时可让学生对一些字组组词,以加深记忆;自身的粉笔字基本功也要加强练习。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4

  《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情节生动有趣,以对话为主,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资料。在课后,反思自身的教学,当然还存在着很多缺乏的地方,但自身感觉也有胜利的地方,就上我能充沛利用教材特点,以读为本,课堂上充溢了朗朗书声。

  一、激发同学读书的兴趣。

  根据低年级小朋友特有的年龄特点和他们爱考虑,乐于探索新鲜事物的特点。我在读课文前首先给他们一个有趣的问题或者是让他们自身读题质疑。让他们在读书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如教学本课时,出示课题,引发同学的好奇心,问同学看了题目有什么感想。小朋友们争先恐后表达之后,我顺其自然以"是啊!小蝌蚪为什么要找妈妈?他们是怎么找妈妈的?他们找到妈妈了吗?你们提出的问题能不能在课文里找到答案呢?我们赶紧来读读课文吧!”小朋友们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以兴趣为前提,让同学主动积极地去读书,去预习,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再辅助提一些读书的具体要求,收到的效果非常明显。小朋友们通过自已的朗读找到了问题的答案,都会兴奋不已,这种自我激励的效用是无限的。在获得胜利发现的同时,小朋友们往往又会发现新的问题,培养了他们的探索与创新精神。

  二、以读悟情。

  读出感情是朗读要求中的难点,而要读出“情”必需先悟出情,语文课程规范中指出:“阅读是同学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在朗读指导中,我不拿自已的规范去要求同学,而是让同学自已去理解,去感悟,去体会读。例如在学习《小蝌蚪找妈妈》这课时,有许多对话,如:当小蝌蚪错把乌龟当成了妈妈时,乌龟笑着说了这样一段话:“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到那边去找吧。”小朋友,将来我们老了,不在了,你靠谁呢?你也应该学会生活的身手,做一只真正的狮子!”小朋友们在读时出现了不同的争议。有的小朋友认为应读得慢一点,因为他认为乌龟是个慢性子,说话肯定速度很慢的。有的小朋友认为乌龟是一种温和的动物,说话时亲切一些,语气要和蔼一些,温柔可亲一些。有的小朋友认为这儿乌龟是笑着说的,他觉得小蝌蚪居然会把自身当成了他们的妈妈,有点好笑,但乌龟也肯定没有讪笑小蝌蚪的意思,因为乌龟知道小蝌蚪的.妈妈工作很忙,没有时间带小朋友,小蝌蚪连自身的妈妈都没有见过呢!不认识也是正常的,所以乌龟就笑着告诉小蝌蚪关于他们妈妈的信息。这些体验都反映了小朋友们对文本的不同理解,而且也都是可以成立的,有什么比独特的情感体验更珍贵的呢!

  三、为同学搭建展示的舞台,让同学自豪地说“我会读”。

  1、用激励性的评价在同学心理上搭建展示的舞台。

  新课标提出:“朗读评价应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以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时要尊重同学的个体差别,促进每个同学的健康发展。”朗读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同学朗读水平的提高,要切实针对小朋友朗读的情况,正视小朋友们水平的差别,采取多鼓励、少批评的原则,多一些欣赏的目光,少一些苛刻的指责。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这课时,我运用了许多不同的评价语言“你读得真不错,让我们觉得这些小蝌蚪真的很快活。”“听了你的朗读,我们真的感觉到这些小蝌蚪是那么的着急。”“读得真不错,假如再稍稍响亮一些,就更完美了。”------这样的评价语言并不是泛泛地一味褒扬,而是褒扬中指出缺乏,提出了希望,更好地激发了同学的朗读热情,使小朋友心理上得到了展示,利于提高同学的朗读水平。

  2、多种形式的朗读,为同学搭建朗读展示的舞台。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多种形式为同学创设朗读的机会,让他们享受胜利的愉悦。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这课时,让同学进行个别读,分角色朗读,还提出让同学扮演,要想扮演好,读好课文是前提,而读好课文必需是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之上完成。这样一来,读中感悟、悟中激情,这些生动、活泼的形式都会令小朋友兴致盎然。

  总之,教师只有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凭借教材的优势,发明性地进行教学,才干为同学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相信,只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用心去引导,小朋友们一定会喜欢阅读,喜欢语文的。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5

  “老师,小青蛙伤害小生命!”——语文主题学习的研讨课上,已接近下课,班上的“问题小孩”黄尹烈指着课件上小青蛙捉害虫的画面,冷不丁发出惊呼——这惊呼,让台下听课的老师“哄”地一声笑开了,也让台上的我立马愕然了——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小蝌蚪找妈妈》,按照语文主题学习的实验宗旨:节省课内讲读的时间,把课外阅读挪到课堂上来进行,因此,本节课我带进了两篇小故事,一篇是《小松鼠》,另一篇是《不要伤害小生命》,黄尹烈的惊呼就是在刚读完《别伤害小生命》这个小故事后发出的——画面上小青蛙正伸出长舌头卷住一只蚂蚱。这,不是与“别伤害小生命”正好矛盾吗?好一个观察仔细、善于联想的黄尹烈!

  没有想到一年级的小屁孩会突然间掷出一个这样雷人的炸弹,怎么回应?备课时根本没预设这一方面的问题,心一下子提上来了,脑子快速地回旋着,其实这是食物链的问题。要给自己一点时间思考该怎样跟他们讲,于是不动声色地笑着问全班:“是不是所有的小生命都不能伤害?大家想想,如果任何的小生命都不能伤害,这个世界会是什么样子?”谢欣马上说了一句“会乱糟糟”,紧接着李京蔚搭上一句“会有灾难”,“乱糟糟”和“灾难”他们大都知道是什么样子,顺着他们两个的话题,我引导他们再次观察图画:“大家看,小青蛙吃掉了蚂蚱,而蚂蚱又会吃掉农民伯伯种的庄稼,它们之间就像一条链子一样,我们把这叫做食物链,有兴趣的同学……”

  “食物链,我知道,我在《神奇校车》上看过!”还没等我讲完,学习委员范暄羿马上接口,《神奇校车》?嗯,出口出现了!我立马撑开大门:“太棒了!下午把你的《神奇校车》带回学校,我们全班一起看!其他同学也可以利用中午的时间问问爸爸妈妈,了解一下关于食物链的知识!”

  “还可以百度一下!”黄尹烈再度开口,给了大家一个很明确的查找方法——百度一下是我在班上经常讲的',他这小子记住了,挺好!顺利拆除了他丢的炸弹,依时下课!

  下午,一到课室,班长郑雅心就给我递上了《神奇校车》一书,借着课前的时间,在“酷我”音乐盒里搜出了研讨课上听到的《小蝌蚪》和《小青蛙》这两首儿歌,由于旋律轻快、简单,几次循环听下来,课室里已是一片整齐的“咕哇呱呱”声;上课了,就着投影,如全班所愿一起看了《神奇校车》之有趣的食物链,在卷毛老师的带领下,大家乘坐神奇校车,到海洋里转了一圈,知道了“人类吃金枪鱼、金枪鱼吃凤尾鱼、凤尾鱼吃小鱼、小鱼吃海洋里的浮游动物、浮游动物吃浮游植物”这样的一条食物链,还知道了人是这条食物链中的顶层,而植物通常是食物链中的最底层等等的知识;聪明的黄益涛马上说出了生活中的一条食物链:猫吃老鼠、老鼠吃米。在他的示例下,大家又说出了“人吃猪、猪吃青菜”、“七星飘虫吃蚜虫、蚜虫吃棉花”等的食物链。尽管短小,但已看出孩子们对“食物链”的理解,心急的曾炜轩还马上拿出了画纸,说要像《神奇校车》上的阿诺一样,把食物链画出来——能举一反三、能在生活中理解、能有兴趣动手去做——这一阅读效应是我最想看到的,感谢黄尹烈的“老师,小青蛙伤害小动物!”,感谢范暄羿的“食物链,我在《神奇校车》上看过!”!因了一节研讨课,孩子们读了两个小故事,学了两首歌,看了一本课外书,了解了食物链——这,不也是一条链吗——知识链!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6

  《小蝌蚪找妈妈》是中班主题活动《春天》中的一节语言活动,春天来了,在各个领域里都涉及到一些和春天有关的活动,刚开始的时间里,孩子们对现在是什么季节还不是很清楚,所以春、夏、秋、冬都有回答到的。渐渐的,在系列活动开展后,孩子们已充分感知了春天气候、植物的变化,春天的动物基本特征等。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们已经通过画“小蝌蚪”“折小蝌蚪”利用一次性纸盘制作“青蛙”等一系列活动让孩子已经初步了解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简单过程。所以孩子对这节课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在有这个故事孩子也有听过不同的版本,孩子还是比较喜欢的。

  但怎样能使中班的孩子更进一步地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成长过程,让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知识有所期待呢?

  首先,我以猜谜语的方法导入,激发孩子的兴趣;然后请孩子观看图片,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让孩子通过观察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把孩子的答案做一个整理。这样既锻炼了孩子的观察力,又给了孩子充分的想象空间,使孩子有自己的思维来考虑问题,也锻炼了孩子的语言表达力。

  二、我在用不同的声调来分段讲故事,把问题抛给孩子:如,青蛙妈妈在水草上生下了什么样的卵?让孩子学说:“黑黑的、圆圆的卵”。以此层层递进,通过“小蝌蚪与四个妈妈”的对话,让孩子逐步了解青蛙的特征。以至于到最后“小蝌蚪通过与青蛙妈妈”的对白,知道小蝌蚪与妈妈不一样的原因,把本课的重点推向了高潮。

  三、在孩子自由观察和通过讲解的基础上,在进行“角色表演”,使孩子的`兴趣点又达到了一个级别,这样可以增加孩子对故事的进一步记忆和巩固。

  但由于故事偏长,对中班孩子来说不是一个课时就能达到目的的。所以,趁孩子午睡时我又生动地讲了一遍,孩子在原有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理解了故事的内容,对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有了完全的了解。

  每个活动过后,都有很多缺陷等待着我们去反思,去探讨,去学习,只有不断地进行剖析,我们的孩子才能有所收获,但愿自己能够不断地进步,不断地了解孩子的所需,为了孩子的成长而努力。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7

  《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情节生动搞笑,以对话为主,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材料。在课后,反思自己的教学,当然还存在着很多不足的地方,但自己感觉也有成功的地方,就上我能充分利用教材特点,以读为本,课堂上充满了朗朗书声。

  一、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根据低年级孩子特有的年龄特点及他们爱思考,乐于探索新鲜事物的特点。我在读课文前首先给他们一个搞笑的问题或者是让他们自己读题质疑。让他们在读书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如教学本课时,出示课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问学生看了题目有什么感想。孩子们争先恐后表白之后,我顺其自然以"是啊!小蝌蚪为什么要找妈妈?他们是怎样找**的?他们找到妈妈了吗?你们提出的问题能不能在课文里找到答案呢?我们赶紧来读读课文吧!”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以兴趣为前提,让学生主动用心地去读书,去预习,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再辅助提一些读书的具体要求,收到的效果十分明显。孩子们透过自已的朗读找到了问题的答案,都会兴奋不已,这种自我激励的效用是无限的。在获得成功发现的同时,

  孩子们往往又会发现新的问题,培养了他们的探索与创新精神。

  二、以读悟情。

  读出感情是朗读要求中的难点,而要读出“情”务必先悟出情,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在朗读指导中,我不拿自已的标准去要求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已去理解,去感悟,去体会读。例如在学习《小蝌蚪找妈妈》这课时,有许多对话,如:当小蝌蚪错把乌龟当成了妈妈时,乌龟笑着说了这样一段话:“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到那边去找吧。”孩子,将来我们老了,不在了,你*谁呢?你也就应学会生活的本领,做一只真正的狮子!”孩子们在读时出现了不同的争议。有的孩子认为应读得慢一点,因为他认为乌龟是个慢性子,说话肯定速度很慢的。有的孩子认为乌龟是一种温和的动物,说话时亲切一些,语气要和蔼一些,温柔可亲一些。有的孩子认为这儿乌龟是笑着说的,他觉得小蝌蚪居然会把自己当成了他们的妈妈,有点好笑,但乌龟也肯定没有嘲笑小蝌蚪的意思,因为乌龟明白小蝌蚪的妈妈工作很忙,没有时间带孩子,小蝌蚪连自己的妈妈都没有见过呢!不认识也是正常的,所以乌龟就笑着告诉小蝌蚪关于他们**的信息。这些体验都反映了孩子们对文本的不同理解,而且也都是能够成立的,有什么比独特的情感体验更宝贵的呢!

  三、为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让学生自豪地说“我会读”。

  1、用激励性的评价在学生心理上搭建展示的舞台。

  新课标提出:“朗读评价应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以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朗读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要切实针对孩子朗读的状况,正视孩子们水平的差异,采取多鼓励、少批评的原则,多一些欣赏的目光,少一些苛刻的指责。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这课时,我运用了许多不同的评价语言“你读得真不错,让我们觉得这些小蝌蚪真的很快活。”“听了你的朗读,我们真的感觉到这些小蝌蚪是那么的着急。”“读得真不错,如果再稍稍响亮一些,就更完美了。”——————这样的评价语言并不是泛泛地一味表扬,而是表扬中指出不足,提出了期望,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朗读热情,使孩子心理上得到了展示,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2、多种形式的朗读,为学生搭建朗读展示的舞台。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多种形式为学生创设朗读的机会,让他们享受成功的愉悦。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这课时,让学生进行个别读,分主角朗读,还提出让学生表演,要想表演好,读好课文是前提,而读好课文务必是在理解故事资料的基础之上完成。这样一来,读中感悟、悟中激情,这些生动、活泼的形式都会令孩子兴致盎然。

  总之,教师只有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凭借教材的优势,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才能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相信,只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用心去引导,孩子们必须会喜欢阅读。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8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童话,内容生动有趣,在课堂中我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意培养学生上课倾听的能力,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以猜谜语的方法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对某件事所表现出来的喜爱的情绪。上课伊始,我神秘地告诉学生,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则谜语,想不想猜猜?同学们异口同声说:“想。”老师说出了谜语,学生猜出是小蝌蚪。然后,直接进入课题。没有大费周折的导入语,也没有颇费时间的练习题,学生就这么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课文,进入了角色。

  二、读、说、讨论学文,丰富语言的积累

  1、读——分层朗读,读出感情

  (1)初读。我有趣导入课文以后,随即抛出问题,并要求学生仔细听。a、老师范读全文,学生思考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b、小蝌蚪的妈妈是谁,从文中找出它妈妈的特征。学生在读中了解内容梗概,获得整体感知。

  (2)精读。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我精心导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课文第二、第三两小节,是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是全文的重点,我侧重指导小蝌蚪与鲤鱼、乌龟之间的对话,适时分角色朗读并表演。

  2、说——以读促说,说中理解

  (1)说顺序。要求学生用上先、再、接着、最后,说小蝌蚪的生长过程。通过学生的说来完成填空题。

  (2)说内容。在学生知道青蛙的样子以后,要求他们在寻人启事中加入青蛙的特征。把学到的内容及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3、讨论——形式多样,深入引导

  学生知道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并且开动脑筋说出了许多保护的措施。增强了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现出育人的本质和实现育人的功能。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也有许多遗憾。比如:学生读懂了课文,但对学生理解课文的方法总结的不及时、不明确。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坚持把读的权利留给学生;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3

  本节课的学习,利用两课时学完,重点侧重了两种语文能力的培养:一是朗读能力,二是说话写话能力。下边详细阐述:

  一、朗读能力的培养

  朗读,是学习语文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这篇课文的语言很有特色,最突出的就语句有描述型的,也有对话型的。

  1、描述性段落的朗读指导。

  如第一自然段。课始,以猜谜语的方式导入后,出示谜底小蝌蚪的图片,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你看到的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根据学生的回答写板书,再引导孩子看着板书看着图片说成一段话。

  然后再请孩子读第一自然段,发现作者是怎样描写小蝌蚪的,思考作者的观察点和自己观察点的不同,作者的表达与自己的表达有何不同。这个环节就在潜移默化的对孩子进行也就是进行对比阅读的训练。在对比后,再次对课文第一段进行欣赏性阅读,这时有个别读,小组读,老师范读,通过不同形式的阅读,逐渐达到会背诵。第一段的学习顺利完成。

  2、对话的朗读指导

  对话朗读的指导更多的通过分角色表演读的方式来完成。课文中小蝌蚪和鲤鱼阿姨、乌龟先生的两次对话,我分别和孩子们进行了分角色的朗读,在角色的扮演中,在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中,使朗读的训练得到了提升:例如:小蝌蚪与鲤鱼阿姨的对话:我直接就请孩子们来扮演角色,我读旁白,然后师生共同评价角色扮演读的优点和不足。比如,两次对话中旁白中动词的运用,“迎上去”和“追过去”,不同的动词表达不同的心情,体现不同的情景,我引导孩子体会“迎”“追”的不同。追字的感受相对容易,迎的难度就大了,迎字孩子仅仅感受到了小蝌蚪的礼貌和客气,没人能理解到他们的`方位是怎样的。我就和坐在前排的李祖庭来表演“迎”。我扮演小蝌蚪,祖庭扮演鲤鱼阿姨。“鲤鱼阿姨在教小鲤鱼吃食物。”我故意站在“鲤鱼阿姨”的后边问孩子们:“小朋友们,我是小蝌蚪,我应该在鲤鱼阿姨的什么地方游啊?”孩子们思考一下,说:“在鲤鱼阿姨的前面。”我马上游过去,停在鲤鱼阿姨的前面,并热情的游到阿姨的跟前问她:“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我用表演的方法告诉孩子们,迎,是小蝌蚪主动积极的游过去,表现出了他们急切想找到妈妈的心情。就这样,在表演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后分角色朗读。几次的体验后,孩子们的朗读越来越好。

  二、说话写话

  课堂上,关于说话的练习无处不在。每篇课文我都做到一课一得,精心的寻找语用点,一般是根据文字表达到额特点来设计,以据此来拓展孩子的思维,丰富孩子的积累,巩固孩子的表达。再有就是文中的看图说话,比如这篇课文:课始,以猜谜语的方式导入后,出示谜底小蝌蚪的图片,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你看到的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根据学生的回答写板书,再引导孩子看着板书看着图片说成一段话。本节课就是这样,在学习第一段“小蝌蚪”和“青蛙”的外貌描写之外,我就引导孩子尝试着描写“小金鱼”之类的小动物,进行简单的外貌描写。课件显示小动物金鱼,引导观察,进行仿写。训练完后,布置作业,再次进行仿写,小白兔或者小乌龟,或者小鸭子等等自己熟悉的小动物的外形。讲读和写、说和写紧密的结合起来,使训练真正的做到扎实有效。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9

  本节课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2、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3、书写五个生字。

  三个目标,仅完成第一个。原因是识字环节耗时太多。

  课堂节奏要把握好,把重点内容讲完,留给学生足够的书写时间,保证质量。特别是现在不留书面作业,更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生字的'书写。

  今天通过检查学生的预习作业,发现部分学生没有按要求预习,看来要求还是不够明确,明天直接把预习完成规范的学生的课本在展示台上展示,让其他学生模仿补充。

  二年级的教学和管理要精细要求,考虑周全。布置一个任务后,思考学生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出现什么问题,需要哪些帮助,这些都需要考虑。沉下心来,试着站在学生视角看待问题,理解问题。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10

  此活动故事内容,蕴含多领域的教育价值,故事中不仅有科学领域的“认识青蛙的特征,了解蝌蚪与青蛙的关系”,还有语言领域领域“感知故事结构,理解故事内容,初步学讲故事”,鉴于上面,我制定了教学重点为“理解故事内容,了解青蛙的特征,学习观察并比较”。帮助孩子理解故事内容,理清故事展开的顺序,这是开展活动的基础,也是这个活动的重点。

  为了突破重点,可以改进的是:制作特有的图片。图片采用以“特征”和“代表动物”为重点的图片设计。图片设计成为两排,上面一排是以“特征”为重点的图片,主要是“宽又大的嘴巴”“四条腿”“白肚皮”“绿衣裳”,上面一排,横着看主要通过一幅幅图片串联起来,帮助孩子理清青蛙的特征,这也是其中的一个活动目标,通过观看具体形象的图片及倾听生动有趣的故事达到目标;对应上面一排图片的下面一排图片则是上面每个图片特征对应的动物图片,如“宽又大的嘴巴”对应的是“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嘴巴宽又大的大鱼”;“四条腿”对应的是“有四条腿的'乌龟”;“白肚皮”对应的是“大白鹅”;“绿衣裳”对应的是“青蛙”,这些按顺序摆放的图片上下结合单幅看,主要帮助孩子了解故事中小动物的特点,上下对应连贯的看,则是帮助孩子理清故事讲解的顺序,理清故事的内容,为理解、讲述故事奠定基础。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11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年级下册最后一篇课文,是篇脱离拼音的的看图学文,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

  由于本班学生是农村孩子,对蝌蚪并不陌生。教学本课我直接导入,问:你们谁见过蝌蚪,在哪里见过,长成什么样子?学生争先恐后的回答,触发他们的生活实践,激起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导入后我先让学生认真观察每副图,猜猜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朗读是阅读教学的根本,是理解文章的.重要手段。课文以对话为主,我以朗读为主。本课文没有注音,学生朗读有一定难度,我以教师范读形式初读课文,让学生整体感知内容。设计问题:小蝌蚪有什么特征?它们是怎么找到妈妈的?小蝌蚪找妈妈分别遇到了谁?它们的妈妈是谁?有什么特征?在找妈妈的过程中小蝌蚪发生了哪些变化?让学生围绕问题图文对照展开多种形式朗读。如:自由读、指名分段读、男女生读、小组内分角色朗读等。并要求学生拿起手中的笔找找、划划做记号,养成读书留下记号的好习惯。学生在读中了解内容梗概,获得整体感知,提高了读的质量。课文第二、三小节写的是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是全文的重点。我先指名读这两小节,让学生思考小蝌蚪先碰到了谁,又碰到了谁,在这个过程中小蝌蚪有了哪些变化,理清了文章脉络。

  然后指导学生朗读,重点指导小蝌蚪与鲤鱼、乌龟之间的对话,体会小蝌蚪找妈妈时的心急。最后,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并表演,进一步体会。朗读不仅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使学生的情感在读中得到升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朗读自主学习,同桌或小组内共同完成老师设计的问题,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12

  当学生刚接触到新课文的时候,总是非常感兴趣。怎样有效利用第一课时学生的新鲜感、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成了我努力的方向。

  本课的开始我以看图说话的形式引入,这对那些没看见过蝌蚪的同学也起了感性了解的作用,而看到过的同学就会边看图边说出很多关于蝌蚪的知识。这其中当然包括书本中没有的知识,拓宽了学习资源,也促使学生多读课外书。

  在学生说了很多关于蝌蚪的信息后,抓住蝌蚪的外形,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我鼓励孩子们进行朗读比赛,看谁把小蝌蚪读得可爱,让大家喜欢。受到了老师的鼓励孩子们都跃跃欲试。这样先说后读,把学生的口头语言自然地过渡到书面语言,积累了表达能力和语感,也加深了对课文文字的理解。

  老师的言语在课堂上也深深吸引着孩子们的注意。在朗读了第一段课文后,我用富有童话韵味的语言引导,“小蝌蚪们在水里快活地游玩着,有一天他们突然想起了自己的妈妈,就决定去找自己的妈妈了。我们一起跟着他们去找好吗?”

  孩子们津津有味地开始了“寻找蝌蚪妈妈”的历程——朗读。

  读着读着,他们就发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小蝌蚪们原来是在快活地游来游去,为什么突然想到要找妈妈了呢?”“鲤鱼妈妈说‘你们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到那边去找吧!’可为什么小蝌蚪看见乌龟就去叫妈妈,乌龟的嘴巴并不宽啊!”……

  孩子们能提出这么多的`问题,说明他们已经沉浸在课文里,思维活跃,作为一个探究者的角色在积极的学习了。这也让我非常佩服孩子们的眼力,这是一群多么爱动脑筋而可爱的孩子啊。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我并没有马上给他们答案,而是顺水推“舟”,让学生继续读课文,然后在小组讨论,看看能不能自己解决这些问题。不能解决的再一起来全班讨论。结果学生都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比如“小蝌蚪是在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捉食”时,想到也要找自己的妈妈;而当小蝌蚪看见乌龟,是因为他们太想找到自己的妈妈了。从哪里看出来呢?“小蝌蚪连忙追上去叫:‘妈妈、妈妈!’”……

  相信孩子,把课堂还给孩子,让四十分钟的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吧!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13

  在幼儿的心中,妈妈是最最重要的人,而小蝌蚪却不在妈妈身边。它们游啊游,到处去找自己的妈妈。很多幼儿都听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也都很喜欢这个故事。语言交流《小蝌蚪找妈妈》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会按顺序讲故事,能用恰当的'语言描述动物特征,培养幼儿理解、想象、记忆和表达潜力。

  这一课分为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重在理解动物间的对话和故事情节,学会动物间的对话,个性是描述青蛙特征的词句。我先安排幼儿听故事磁带,然后教师逐幅出示教学挂图,帮忙幼儿回忆故事资料。然后教师先逐幅完整地讲述故事,并引导幼儿学说故事中动物间的对话。老师讲完,再请幼儿尝试自己讲,个性要说出青蛙特征的话。这一课时,为下一课时幼儿表演打下了基础。

  在第二课时,先结合教学挂图,一齐回忆故事资料。再请幼儿倾听教师完整地讲述故事,鼓励幼儿说出动物间的对话。最后才让幼儿戴上头饰表演。由于前面有了充足的准备,所以幼儿才有话可说,动作表演自如,进行得很流畅。从这次教学中,我深刻体会到,幼儿的主角表演是否能流畅,主要在于幼儿对故事的理解,对语言的学习,这样语言交流课才能扎实地训练幼儿语言。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14

  当孩子刚接触到新课文的时候,总是十分感兴趣。怎样有效地利用第一课时孩子的新鲜感、用心性,提高课堂效率成了我努力的方向。

  本课的开始我以看图说话的形式引入,这对那些没见过小蝌蚪的孩子也起了感性了解的作用,而看到过的孩子就会边看图边说出很多关于小蝌蚪的知识。这其中当然包括书本中没有的知识,拓宽了学习资源,也促使孩子们多读课外书兴趣。

  在孩子说了很多关于小蝌蚪的信息后,抓住小蝌蚪的`外形,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我鼓励孩子们进行朗读比赛,看谁把小蝌蚪读得可爱,让大家喜欢。受到了老师的鼓励孩子们都跃跃欲试。这样先说后读,把孩子的口头语言自然地过渡到书面语言,积累了表达潜力和语感,也加深了对课文文字的理解。

  老师的言语在课堂上也深深吸引着孩子们的注意。在朗读了第一段课文后,我用富有童话韵味的语言引导,“小蝌蚪们在水里快活地游玩着,有一天,它们突然想起了自己的妈妈,就决定去找自己的妈妈了。我们一齐跟着它们去找好吗?”孩子们津津有味地开始了“寻找小蝌蚪妈妈”的历程——朗读。读着读着,他们就发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小蝌蚪们原先是在快活地游来游去,为什么突然想到要找妈妈了呢?”“鲤鱼妈妈说‘你们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到那边去找吧!’可为什么小蝌蚪看见乌龟就去叫妈妈,乌龟的嘴巴并不宽啊!”……孩子们能提出这么多的问题,说明他们已经沉浸在课文里,思维活跃,作为一个探究者的主角在用心的学习了。这也让我十分佩服孩子们的眼力,这是一群多么爱动脑筋又可爱的孩子啊。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我并没有立刻给他们答案,而是顺水推“舟”,让孩子继续读课文,然后让小组讨论,看看能不能自己解决这些问题。不能解决的再一齐讨论。结果孩子都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比如“小蝌蚪是在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捉食”时,想到也要找自己的妈妈;而当小蝌蚪看见乌龟,是因为他们太想找到自己的妈妈了。从哪里看出来呢?“小蝌蚪连忙追上去叫:‘妈妈、妈妈!’”……

  相信孩子,把课堂还给孩子,让四十分钟的课堂成为孩子们展示自己的舞台吧!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15

  在语言教学中设计的提问一般比较多,不同的提问设计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一个好的提问设计不仅仅能培养孩子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扩展孩子的想象空间,促进幼儿扩散性思维的发展,又能调动幼儿的用心性,引起幼儿从多角度认识事物,引发幼儿产生问题从而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水平。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教师的提问往往太表面化、模式化。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对我们的语言活动失去了兴趣,甚至让他们不再去关注别人的发言。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对幼儿已有水平的了解上对教案进行深入的剖析,提升问题的有效性。

  比如在语言教学活动《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过程中,按照教案教师有感情地讲完故事后,按照故事的情节发展先后提出了下列问题:小蝌蚪遇到了哪些小动物?它们是怎样说的?为什么会把它们当成自己的'妈妈?小蝌蚪最后是怎样变成青蛙的?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反思后,我认为:这些问题太过于表面化,完全是让幼儿在回忆故事的资料,没有给孩子留有思考的空间,只要把故事的资料的记住就能回答出问题,对于大班的幼儿来说过于简单,不利于培养幼儿发散性思维。

  我觉得能够设计以下几个问题

1、小蝌蚪把哪些动物当成了自己的妈妈?为什么会认错妈妈呢?

2、小蝌蚪的妈妈究竟是谁?为什么小蝌蚪和妈妈长得不像呢?

3、小蝌蚪为什么问了那么多动物都没有找到妈妈呢?随着这些问题的层层深入,能改变幼儿消极被动地理解故事的状态,逐步引导幼儿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个性是最后一个问题是几个问题的综合,在问题的答案中隐含着事物的局部与整体之间关系的道理。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03-08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04-21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15篇11-23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02-28

《找妈妈》教学反思08-19

《小蝌蚪找妈妈》的教案01-28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03-08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11-28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