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反思

时间:2023-03-13 16:44:14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历史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历史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历史教学反思15篇

历史教学反思1

  一、忌上课滔滔不绝,叙史自我陶醉

  历史知识渊博,学生爱听历史故事,秩序好维持,往往用讲故事的方式来上历史课。为激趣,教师讲故事无可厚非,但应短小精悍、画龙点睛,有助于形象化地理解教材,切忌过多、过滥、过长;更主要地是要让学生“讲”出来。

  二、忌设疑肤浅或高深,探究不得要领

  历史问题设计要科学,其内涵是课文的精髓。做到深浅有度,探究可行性强,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有的老师怕学生答不出,提出的问题流于形式,过于肤浅,多使用答案单一的填空式提问,学生多人同步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一定要比较贴近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桃子”。

  三、忌借题发挥,运作黄腔走板

  历史学科包罗万象,涉及各科内容广泛,要处理好诸科知识的'渗透,又不失历史本色,是每位教师必须慎重对待的课题。有些教师把历史课上成政治课、语文课、地理课等。如本地一次历史优质课竟赛中,有位教师在上八年级的“大决战”一课时,分别插进了《东方红》、《歌唱祖国》等三首歌,学生用领唱、独唱、合唱三种方式完成,歌曲与史实关联不大,“战场”变“歌坛”,历史味道严重扭曲,把历史课变成了音乐课。最常见的是将历史课上成政治课:思想教育穿靴戴帽,评课贴政治标签,讲课牵强附会,最后导致课堂走味,似是而非。历史课要有机融合其他学科,使思想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切忌“发挥”过头而本末倒置。

   四、忌课文把握失当,课堂有始无终

  由于有的教师课前未吃透教材、了解学生,上课时往往产生课堂吃不饱和吃不了的两种倾向,前者多见于注重知识传授的老师,课文讲完,练习处理后学生无事可作。很多课堂在30分钟内完成,学生在富余时间里,无所适从。与此相反,由于担心完不成教学目标,对教材不作轻重处理,更不作取舍处理,甚至连同书上设计的所有问题,都要个个解析。同时,为“尊重”学生,针对学生的并非“论从史出”的漫谈,也不作引导调控。结果,往往教学的基本任务还未完成就要下课了。教师备课时要吃透教材,了解学生,设计问题要有针对性,做到时间科学分解,问题科学选择,客观把握学情和教情。切忌平均使用,环节不全,造成课堂饥饱不匀现象产生。

  五、忌内容面面俱到,练习普遍开花。

  新教材课文内容正文虽少,但辅助内容较多。有导言、小字、图画、动脑筋、问题探究、课外阅读卡等。他们是正文内容的解释、补充和课外延伸。有的教师生怕遗漏,课文处处涉及,练习编排覆盖全文,点点到位。由于课时所限,教师授课轻描淡写,学生练习犹如“闪电”,囫囵吞枣。而应浓墨重彩的孝文帝汉化措施却一笔带过,人们对这节课的评价是:上课似“放电影”,练习似“下流星雨”,探究似“雾里看花”,落实三维目标似“瞎子摸象”。结果是主次不分,轻重不明,重点不突出,难点不突破,效果不理想。教师对教学内容要精当剪裁,练习设计总揽要点,寓课文于练习之中,借巩固而升华思维,促成两者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课文的动脑筋和问题探究中蕴藏了不少这样的精彩案例,切忌知识传授“遍撒胡椒面”,做练习搞“广种薄收”。

  六、忌语言干瘪枯燥,学生盘而不活。

  历史是一门生动的学科。但总有一些老师课让学生无精打采,气氛沉闷,懒于问答。这样的课被戏称为“休眠课”,“打盹课”。这是教师自身历史专业功底欠厚实,教学艺术修养贫乏的结果。要改变这种现状,教师要有丰厚的历史底蕴,形象富有亲和力,语言富有感染力,问题富有吸引力,师生互动融为一体。课堂上内容纲目分明、轻重有度、问题合理;形式多样活泼、师生融洽、生生互动,就能使历史课演化成兴趣课、探究课。

  七、忌授课技能单调,方式千篇一律。

历史课程内容丰富多彩,教学方式千变万化,没有一种固定的授课模式,总有一部分教师习惯于先提出问题,学生围绕看书,然后依内容顺序解决问题,最后练习小结,把板书要点复述一遍。如本地业务部门对所辖历史老师授课和上课进行考察时发现:很多教师都是采用上述方式备课和授课。更有甚者,一次备课,反复使用。备课是“新桃换旧符”,上课是“旧瓶装新酒”。人们打趣地称这种教师为“一劳永逸”型。此种教法短则一本书,长则用三年。要点疏于整合,学生钟情于定式思维,探究困于鸟笼之中,久而久之历史兴趣缺失。因而要消除这些弊端,教师要根据教材不同的内容、不同层次的学生因势利导地采用恰当的教法来激活课堂的生命力。切忌教学理念固步自封,办法千人一面。

  八、忌板书冗长烦琐,听者被动抄袭。

历史教学反思2

  一年的时光倏忽间就过去,回头想来高三这一年是那样的紧张、又是那样的充实。对于教学,这一年称得上更上层楼,而这是只有高三才有的,高三如同高中三年一个熔炉最后的高温加温时期,它是为成品出炉做准备,所以高三这一年是一直战斗在前沿的,它是热烈的、是紧张的、是充满希望的!

  前沿给了我一个最好的平台,把以前不断积累的,在这一年厚积而薄发。

  一、责任重大

  高三是非常累的,高三备课,要新课、复习课一起备,尤其还要每周两个晚上9:00的自习,还有四个早上6:30的自习,所以疲惫不堪是很常见,但责任心让我非常明确,教师努力的一切关乎学生的未来,一定要用120%的精力与耐心去备课、备学生,这样才可以说得上对得起学生、对得起身为教师的这颗心。

  高三从时间上来看两头适应难,容易出现波动,中间过程需要稳中有升,作为老师,在学习上必须对学生进行指导。因为高二的相对宽松使得学生上了高三有些不适应,这时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对学生进行心情与学情的调节,既要系统知识体系,也要不断渗透方法,用一颗充满责任感的心去与学生交流,那么学生会以一种重视但心中很踏实的感觉走好高三这一年。这是给教师本人和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的氛围,这很大程度上源于教师的责任心,责任重于泰山,实际上何止于此!

  二、学习、学习再学习

  教师这个行业决定着这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行业,但随着时间的累积可能人们更重视经验的积累,但实际上经验一定要与学习相结合这样二者才能真正焕发魅力。同时自我的不断学习极其重要,时代的不断发展要求自己要有自己的见解,所以自我的积累和感悟更是自己教学特色形成的重要部分,高三这一年我认真钻研这几年的全国和地方的高考题,又不断作大量习题,看《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考试报这样的'书报杂志,一些专家的评议和分析出题走向,加上自我分析来形成自己的思想,这一点现在想来非常重要。

  历史教学在进入高三以后,时间的紧迫性越来越突出了。如何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高考成绩,是我一直以来苦苦思索的一个问题。在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这一专题时,我作了以下一些尝试:

  一、教学设计思路

  结合学生实际,依据教材、考试大纲和历史课程标准制定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流程。在教学中,以学生发展为本,体现教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人才为宗旨,及时巧妙地渗透了德育,重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不断夯实基础知识,提升基本技能,并进行横向联系和纵向深化,使学生对历史形成网络化认知,具备基本的应试能力。

  难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和解题技巧,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应试素质。

  备课——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实效;落实考点,注重细节,深挖教材;联系热点,研究动态。

  二、教学过程及效果:

  教学内容始终围绕教学目标,注意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对教材的处理,依托教材,打破章节顺序,突出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清基础知识,构建知识体系,注意挖掘教材中蕴藏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因素。

  (一)成功之处:

  1、重视基础,强调知识的整体,突出主干知识、重点知识,活化历史知识,切准发展脉络、把握时代特征,提升了能力,拓展了思维。

  2、突出体现了历史教学的教育功能,关注热点,延伸历史的发展性,以史为鉴,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如把祖国的统一、和谐社会等学生们比较关心和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和学习历史知识结合起来,自觉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谐是世界人民共同的追求,意识形态的不同不会成为我们加强联系的障碍。以此引导学生观察社会,了解生活,让历史为现实服务,鼓励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注身边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激发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其个性健康发展。

  3、教学媒体使用合理,与教学内容有机整合,真正起到辅助教学作用。本节课头绪比较多,内容繁杂,学生理解记忆比较困难。为了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运用多媒体课件,使知识结构系统化。如复习新时期的外交,利用一些视频、图片、知识脉络图演示,形象直观,较好地展现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加强学生记忆,巩固了基础知识,加大了课堂的知识容量。

  4、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运用启发式,问题教学法和其他一切可行的办法重在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表达、运用能力。在讲述不同时期外交时,我要求学生要善于运用政治、经济、文化三分法去分析其不同时代背景,同时注重中外联系、加强对不同时期的情况比较,形成全面、系统的知识结构,还结合时代热点帮助学生解决现实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应用、综合能力。

  5、注重精编练习,适量训练

  训练是对基础知识的拓宽和延伸,也是对学习质量的检测,更是调控学习过程的手段。适度进行训练,是非常必要的。在复习之前,对各种习题进行精心的挑选、细致的分析。在精选专题练习上,我坚持抓基本、抓重点、抓难点、抓热点、抓易错点的原则,精选一些思维含量较高,具有启发性和典型性又能反馈基本知识的各种类型的练习题(包括近几年的某些高考试题),自己重组题,进行适量定时的训练(平时训练、第八节测试、月考),使学生在复习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又能掌握和提高解答各类题型的方法和能力。并且对每次书面训练和检测性习题考试都及时进行评讲分析,针对学生在审题、解题中存在的思路或方法上的缺陷加以指正,使学生在讲评中受到启发,从而提高解题的能力。

  6、关注热点,收集信息加强交流。

  关注高中新课程方案信息,高考信息,一年的时政热点信息和考纲变化的信息等。

  (二)不足之处:

  1、如果说本人的教学有缺憾的话,就是还没有完全脱离传统的教法,课堂教学没有完全放开,再多给学生发言讨论的机会和时间,课堂气氛再活跃一些就更好了。

  2、课堂知识容量过大。

  今后我将继续探索开放高效的课堂教学复习模式,在继承传统教学理论和方法基础上发展和创新。

历史教学反思3

  第一个班我按照教参和书上的步骤上,发现讲完聚焦和探索过后,做独木舟时间不够。我把这节课进行了调整。

  我上网找了很多关于船的资料,结合本单元作业设计内容。我将本课做了一些调整。

  为了激发学生对船的研究兴趣,课堂的前十分钟,我主要对本单元进行了一个大的概括。

  提问:

  你都见到过哪些船?

  从学生的原有认知出发,这时候学生兴趣比较高涨,每个班的学生都说了很多。

  你想做一搜船吗?

  五年级的男生相对于女生来说对这一单元感兴趣,表现出了对做船的.热情。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似乎不是有很大的兴趣。我也在思考如何提高学生内驱力?从被动到主动的转换。

  我们这一段时间就开始研究船

  引出《船的历史》这一课

  一、聚焦

  关于船,你知道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这个问题,学生回答得很多,五年级的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已经知道很多关于船的知识。因此探索部分的讨论我换成了独自填写表格,最后全班交流。

  过渡:船是人类伟大的发明

  提问:从古至今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人们都发明过哪些船呢?

  对于船的种类学生见到很多,我特意加了一个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提醒孩子们关注船的演变,这时候大部分孩子说不出来。

  这时候视频《船的历史》

  看视频的同时,让孩子们观察从古至今船的啊些方面发展了。

  填完船的比较这一个表格,第一节课差不多就下课了。

  独木舟实验放在了第二课时,

  开课以前,对船的知识我进行了回顾,特意强调船在那些方面有了改变。世界上第一种船是独木舟,我们一起去研究一下。

  这个实验很简单,第一个班做的时候,仅仅是做独木舟实验,孩子们没有带着问题去做,没有思考。因此做实验之前,我专门强调,你的独木舟可以载重多少,为什么?

  让孩子们观察不同形状的独木舟,猜一猜哪一个的载重好。

  第二个小实验是比较形状不同,船的阻力不同。这个实验效果不佳,在操作上面有一些问题。这个我没有想到好的方法解决,以后老师们上课的时候我来吸取经验。

历史教学反思4

  昨天已经过去,我们只能留给记忆,历史教学反思。未来没有来临,我们只有寄托。今天才是最现实的,所以我们要把握好当下。

  对于历史的学习,我们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因为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可以从历史中总结很多的经验,这样就可以避免我们少走一些弯路。

  对于历史要做到三抓好,抓好课堂,抓好复习,抓好考试。我们要讲好每一堂课,充分的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每一节课都能有很好的效率,让学生有最大的收获。更好的完善我们的讲课方式和方法,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抓好复习,学习很关键,但是做好复习更为重要。复习不是简单的背诵,而是要深刻的让学生去理解。进而从历史中总结出经验和教训。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这才是复习的根本目的所在。抓好考试,考试不仅是抓好月考,期中和期末考试,平时我们也要注重一些课堂上的小测验。

  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巩固基础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做好上面三抓好的基础和前提是我们要更好的走进学生,去了解并解决学生在学习历史中遇到的困难,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历史教学的重任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这样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抓好课堂效率,提高复习效果,实现考试的真正目的,努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成绩我们老师要不懈努力!

历史教学反思5

  通过对七年级《夏商西周的兴亡》这节课的讲授,使我充分的认识到了自己教学过程中的弊病,也使自己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这为我以后教学工作的改进,有很大的帮助,希望这节课成为我以后不断改进,不断成长的起点,自认为本节课上的很失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考虑问题不够周全,对教学班的课程进度未能及时的了解,对前节课的知识未做补充,就直接引课,造成了学生的冷场和茫然局面,创设情境教学法失败了,应该有的效果未能体现出来。

  2教学过程设计上,以我校的'自然分材教学理念为基础,主体进行设计,由于本人对这一理念的理解有欠缺,所以设计了四个自学提示,以问题为导向,主要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引导作用来完成本课的学习,但事与愿违,自己的设计和学生的学习不在一个调上,致使课堂教学形式单一,设置的问题学生都在书中能够找到,所以学生没有新鲜感,问题反而为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3从这节课上,我充分体会到了自己不敢放手发动学生自主探究的这一毛病,这也不是一两次了,怕放去收不回了,这也是自己的不自信造成的,老认为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不够,所以,就不敢放手。还有一个原因是:老认为学生不懂就要讲,大包大揽的包办了学生该做的

  事,久而久之,就习以为常了。

  4未能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教学任务,就是因为自己讲的过多(都是学生容易懂的),浪费了时间,若能做到学生会的不讲,我的教学就是很大的进步。

  综上所述,我在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只有在今后工作中努力的使自己教学更有进步。

历史教学反思6

  历史教学属于初中教学中比较重要的教学资料,其不仅仅能够增进学生对爱国意识的掌握,并且能提高学生对历史发展的认知度。大部分初中生正处在价值观和性格构成的时期,课堂学习态度比较差,尤其是那些历史任务和历史事件,无法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很多实践证明,如果能够将历史故事引入初中历史教学中,则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到达初中历史教学目的。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历史故事的重要性

  1.历史故事贴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

  故事属于人类发展历程中比较常见的传承记忆方法,经过历史故事的讲解能够使人们对民族文化进行有效传承,其和历史记录具有相同效果。但与历史相比,历史故事则更多地侧重于对事件过程的`讲述,并且在趣味性上和生动性上更胜于历史。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借助历史故事的讲解能够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因为大部分初中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且对故事具有较强记忆力,所以将历史故事应用于初中历史教学之中,不仅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且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经过相关调查发现,初中生对于选择讲故事的教学方法也比较认可,从而为初中历史教学奠定良好基础。

  2.历史故事能够将复杂变为清晰,抽象变为具体。

  由于故事的发展一般是对时间的发展过程进行叙述的,所以对于其中的一些细节给予了详细描述。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经过历史故事讲解能够将那些比较难记的时间、地点等引入故事的某个细节,同时将一些相比较较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记忆水平。教师在讲故事时,学生还能够体会到历史事件重现的场景,从而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贴合初中历史教材的需要。

  经过对初中历史教材进行分析发现,大部分教材不仅仅包括最基本的历史知识,并且囊括一些比较趣味的知识点,对一些比较重要的知识进行适当补充和完善。如果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历史故事教学,则能够丰富课堂氛围,并使课堂资料通俗易懂。

  4.帮忙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初中生所处的年龄是人生观和学生性格构成的主要时期,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如果历史教师能够讲解一些比较正义的、激励人心的历史故事,则不仅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历史资料的了解和掌握,并且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必须影响,帮忙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历史教学反思7

  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在教学中我以学生的共同参与作为教学方法选择的目标。因为在教学过程中,越注重学生的实践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越丰富多彩,就越能促进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在新课改的实践中,我尝试着教学活动形式的改变,在课堂上我不再以单纯传统的讲解为主,而是力求发动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例如阅读和讨论两种方法在讲课中频繁的运用。

  让学生阅读教材,是调动学生自主活动的一项重要措施,它改变了教师单方面灌输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一种能动地完善知识结构,获得自身体验的可能,但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有时在让学生阅读教材前,先提出几个问题;有时在学生阅读完毕后提出问题;在这些问题的逆向影响下,学生的注意被控制在老师提问所涉及的全部信息上,他们在已学过和刚阅读过的内容中进行检索并进行积极的分析、比较等思维活动,逐步得出正确结论。在阅读教学中,单纯阅读,不提出问题的方法应该摒弃,因为它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仍处于被动状态之中。问题的设置能使学生产生悬念、质疑等积极的心理活动,保持他们学习发展的可能,所以应予提倡。而问题的选择,则受知识水平分类的制约,对于不同层次的知识,老师在指导阅读时应充分考虑。运用这一策略可以发挥学生认识的最大可能性,培养他们的探索和创造精神,对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独立性、敏捷性和逻辑性等各项品质的训练效果都很明显。

  另外在高中历史必修1的探究课教学中,我则采取“分组活动”的教学形式。“分组活动”是合作式学习和历史课堂探究式学习相结合产生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在探究知识、培养能力上两者兼顾。课堂上学生不用改变班级座位,就可以组成小组。学生先自学,而后争先恐后地发言,讲课文知识,讲补充材料,教师引导着学生讲,看似很“乱”,但传统的观念被抛弃,整个课堂气氛和谐,变过去的学生被动学习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生依据教材、主动搜集资料等等,这种探究性学习过程,营造了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老师只是在学生自学、自讲的基础上,适时适度地点拨,真正体现了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分组活动”方式讲究的是“先学后导”。课堂教学从学生自学开始,然后由教师因势利导、设置问题,学生则在信息加工、讨论取舍、归纳整理等过程中获得新知,增强能力,完成情感体验和品德升华。在这种探究中,先形成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多向交流,接着教师在双基落实和反馈的过程中加以点拨、指导和适时的评价、鼓励,组织学生巩固所了解、掌握的新知,并能运用新知解决一些问题。

  探究课的“分组活动”教学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效地提高了各类学生的学习效益、学习质量,开拓了学生自主学习、自由想象和动手实践的空间,充分地挖掘了学生学习的潜能,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而这一切正是课程改革所要求达到的目标。

  在课程改革中尝试进行高中历史教学方式的'改变,对学生水平有一定的要求,刚开始时课堂上可能花时间较多,因此不能操之过急,应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而对教师则提出了把握教学过程的全局、知识广博、应变能力强等很高的要求,是对教师素质的一种考验和挑战。由此可见,教师首先要改变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这样才能进行课程改革。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只要我们坚持不懈,从易到难,大胆尝试,不断反思,我们的教学一定能有更高质更高效的改变。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9

  一、进行课前反思,提升教学有效性

  在现阶段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难以对教学目的进行明确,整个教学环节缺乏计划性和连贯性的相关要求,从而导致实际教学过程较为盲目。教学内容的选择也都是以教师的主观兴趣作为主要选择标准,从而导致教学过程出现严重的“跑题”问题。历史教师在讲解各种知识点时,一般都是大量论述自我观点或者态度,不能结合实际教材来进行教学,导致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受到重视。高中历史教师首先要做好教学内容的反思工作,在上课之前要对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明确每一阶段的教学目的,坚持教材内容的指导作用,合理对教学方案进行设计,从而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一定的基础。例如教师在对“甲午中日站争”进行讲解时,首先要明确相关章节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即让学生明白战争的前因后果,并对战争中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进行了解,让学生认识到我国英勇抗战的精神,从而提升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效性,能够对课堂教学时间进行合理安排。

  二、通过教学课堂反馈信息来提升教学针对性

  很多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很难认识到对各种课堂教学信息进行反馈的重要性,缺乏与学生之间的课堂互动或者沟通,从而导致学生很难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反馈,导致教师不能够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了解、及时调整教学计划。还要强化整个高中历史教学活动的针对性,提升历史教学效率。[2]高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小测试或者提问等环节来对学生回答问题的状况进行科学理性的分析,对整的教学课堂进行反思,对于学生掌握不牢固的知识点,教师要进行一定的强化教学,从而提升整个教学效率。

  三、做好历史教学课后反思工作

  不同的高中历史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存在不同之处,因此,产生的教学效果也各不相同。教学方法并不存在好坏之分,主要是看教师如何对教学方法实施改进,能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能否加以重视等。优化高中历史教学方法需要教师能够在课程结束后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结果进行反思,并且及时总结教学活动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以及不合理的地方,制定并完善新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策略。[3]例如教师在讲解“工业革命”有关知识点时,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教学工具展示工业革命产生的生产工具,利用图片以及影像资料等给学生提供相对直接的视觉感受,从而让他们对工业革命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

  四、利用多元评价方法强化师生沟通效果

  学生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所有教学活动的安排都要突出这一主体地位,坚持学生学习需求的导向作用。高中历史教师在开展各种教学活动时,大都是根据自身角度来对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活动进行评价,从而导致整个评价过于主观,对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对于这种问题,教师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元评价的方法,并坚持正确的评价原则,从而获取更多可信度高、全面科学的信息,给教学反思活动提供一定的资料数据,有利于教师对各种教学计划进行调整,满足实际的教学需求。教师在利用多元评价方法时,可以通过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学生评价教学活动、调查问卷等方法来对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收集,并对实际教学活动提出自己的建议,从而让今后的高中历史教学活动更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

  结语

  高中历史教学活动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程,教师在讲解不同的历史知识点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增强民族自豪感、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发展。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反思要求教师必须要能够结合实际教学活动,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从而保证历史教学任务顺利完成。[4]通过对现阶段高中历史教学活动的分析,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受到自我主观性的影响较为严重,所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将整个教学反思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并且采用全面科学的分析方法,在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有效性的基础上提升自我教学魅力,从而保证素质教育的顺利进行,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多的动力和智力支持。

历史教学反思8

  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教学模式在不断变化,越来越丰富。新课程,新标准,新要求,一切都是新的。随着形势的发展,初中历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给他们在课堂上充分发挥的空间,从而得到锻炼,不仅是一个关键问题,也是每一位新老教师头疼的问题。经过历史教学,我觉得历史教学任重道远。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它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总有一些事情我无法挖掘。接下来,我将对初中历史教学进行以下反思,并鼓励大家。

  首先,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这是我的梦想;对任何事情来说,只有爱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们有了“爱”和“探索”的精神,他们才能享受它并努力学习。许多学生认为历史枯燥乏味,因此他们对学习缺乏兴趣。因此,我试图使学生在45分钟的课堂学习中坚持更加持久的注意力,结合历史的特点进行教学,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例如,在谈到“罐头刑”时,我说商代周王创造的“罐头刑”是一种酷刑。他首先请人把铜柱放在燃烧着的木炭火上。当铜柱呈红色时,他将“囚犯”的尸体粘在铜柱上。当“囚犯”被卡在铜柱上时,他只听到“喘息声”,即“囚犯”;他的尸体立刻冒出一缕烟,几乎所有的囚犯都被活活烧死了。这样一来,学生们似乎“亲眼看到”和“亲眼听到”,产生了一种在场的感觉,从而加深了他们对商代周王残酷统治的理解。

  初中生年轻、活泼,容易分心。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巧妙地插入一个小故事来调节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述“巩固明朝君主”的故事时,告诉学生“赤脚”故事的由来,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再比如,当戚继光谈到“中外交流与冲突”和抗日战争时,他向学生们讲述了体育口号“休息一下,立正”的由来和秃头蛋糕的由来,这让学生们听了很感兴趣,因此,他们对学习历史越来越感兴趣。

  其次,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中,我意识到我不能再像上学时那样教书了。现在应该教的并不是书本上死气沉沉的东西。这些学生可以理解这一点;阅读历史可以明确他们的愿望,学习历史可以向自己学习。”;我现在教他们的是如何分析和理解某种知识,从而从中获得灵感。因此,我努力改变学生原有的.简单理解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让他们积极理解、学习和理解教育的影响,从而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在导论课上,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知识的能力,设计了《科举制度的建立》教材。首先,老师们接管了一个他们根本不知道的新班级。我们怎样才能选出几个品德好、关心群体、办事能力强的班干部呢?并引出话题,然后结合本课的相关资料,让学生想象如果自己是古代封建皇帝,如何选拔和调任官员?在短时间内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享受历史课堂的乐趣。

  推荐阅读: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此外,我还使用了著名的“回顾旧,了解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先回顾历史的“旧”,了解新。比如说中国的改革开放,我们可以先以商鞅的改革为例来分析。商鞅改革得到大多数人支持的历史事实使学生们认识到,商鞅改革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秦国统一大业的需要,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同样,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也正是因为在新形势下制定了一系列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措施。这样,我们可以通过回顾以往的旧知识来理解和深化当前的新知识,巩固旧知识。

  这些是我的个人经历。简言之,历史教学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这需要我们每一位历史教师坚持不懈,不断创新。在课程改革的春风中,我们每一位历史教师只能把握新课程的主旋律,为每一位学生打开学习历史的大门,指明认识历史的道路,让每一位学生畅所欲言,施展才华。为了增强历史的魅力,不断向课堂注入“活水”,真正“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炬”。

历史教学反思9

  由于本人多年担任高三历史教学,刚接手高一教学时,颇感困惑。新教材以专题形式的编写体例、新颖独特的史学观点都给我们教师以耳目一新的感受。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们有很多难处,时常感到一节课的内容难于按时完成,上课往往是忙于赶进度,无法很好地完成新课标所要求的教学任务,学生也抱怨课堂教学内容太多、教学速度太快、知识跨度太大,难以记忆和理解。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有新课程本身存在的问题,有学生的史实知识和学习方法上的问题,也有教师的教学理念问题,但最为关键的还是课堂教学的策略定位问题,即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我在落实学校“四程序、八环节”高效课堂教学和集体备课过程中不断反思,着手从以下两方面努力、并在教学中不断实践。

  一、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在实行新课改后,高一年级的历史课堂教学要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完成哪些教学任务呢?特别是文理分科后,我认为关键在于摆正高一历史课堂教学的目标定位问题。在新课程的教学大纲中,有许多教学内容,包括我们以前认定的重点主干知识,现在都被冠以“了解”、“知道”、“感受”、“课外阅读”等要求,一些章节的教学目标中还有“要求全体学生掌握”、“大部分学生掌握和少数学有余力的学生掌握”的层次性教学目标。因此,课堂教学目标不能定位太高,要根据新课标的具体要求和高一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及实际的教学时间来确定课堂教学的具体目标。如在学习必修1《世界多极化趋势》一课时,首先明确本课学习内容要点是:“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其次注意到“简述”和“了解”这两个不同能力层次目标要求,进而明确“简述”的是四种政治力量的兴起,“了解”的是“多极化趋势”既“发展”又“曲折”的特点,最后根据上下节的课标内容,把本节的时段确定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由此展开本节教学内容的处理和学习探讨。在处理简述四种政治力量的兴起是有主次、轻重之分的,欧共体、日本、中国是本课的重点,不结盟运动则相对不是主要的,是可以略讲的;而简述部分则可由学生根据教材和所学的知识自主学习。对欧共体和日本兴起的原因可通过合作学习、共同讨论得以完成。这样的'目标定位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能有效促进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探索,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而事实上高一学生由于学习水平、学习时间、学习目的的限制,不愿意也不可能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探索,因此,我们必须全面正确地把握高一历史课堂教学的目标定位,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目标,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基本前提。

  二、教学内容的有效性

  1、有效地选择教学的重难点

  我认为对高一学生的课堂要求是大致性地了解历史知识的全貌,跨越式地理解重大历史事件,而不必将知识面拓展得太宽、知识点挖掘得太深。在不违背新课程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根据课时安排,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简化教学内容,强化基础知识,突出重点内容,使学生易于接受,提高课堂的学习的实际效果。在必修一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里,分封制和宗法制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我认为在课堂上只需引导学生了解它们的大致情况,掌握它们的主要特点和影响,以便学生集中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加以落实。而对它们的具体内容、产生原因和发展过程这些繁杂的内容可一笔带过,甚至不予考虑。否则,即使教师详细分析了,学生也很难做到持久记忆,不仅没有实际效果,反而会使学生冲淡对重点内容的掌握。所以在处理课堂教学内容、确定教学范围时,我们要根据高一年级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加以选择,使课堂教学更具实效性。

  2、有效地确定教学难度

  新教材内容跳越性大、观点新、理论性强,给高一学生的课堂学习带来不少的困难。学生经常抱怨记不住,理解不了,运用不上,学习效果很差。这就说明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难度太大,超越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降低难度,将重点主干知识尽可能简化,一些深奥的难点内容没有必要挖掘得很深、很细,让学生了解大体状况、理解主要含义就可以了。例如,必修一专题一以介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为主,我就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只要求学生记住几个主要王朝的重要政治制度的重点内容,如秦汉王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只要求学生掌握皇帝制度、中央官制、郡县制度的主要职能和历史影响,而对三公九卿的各个职位的具体职能及其相互关系、西汉初的郡国并行制度等就不作要求。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只让学生掌握其运行机制及其影响,对它所产生的原因,六部的具体分工及其相互关系不再提起。这样既可以大大降低课堂教学的难度,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又可以节约课堂教学时间,提升一节课的教学效率,使课堂教学更具有效性。

  总之,新教材教学中,我们教师的教学理念需要不断更新。我们在加强自身教学理论学习和专业素养的同时,也更要加强集体备课,从而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历史教学反思10

  高中历史新课程突破了以往历史课程内容的编写体系,课程结构依据“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原则,对老教材的历史知识体系进行了重新整合,以专题的形式构建了高中历史教学的新体系。这既避免了与初中历史课程的简单重复,也有利于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新课程体系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必须更新和改变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树立符合高中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新教育理念。一个教案用了好几年,同一个历史知识去年这样教,今年还是这样教,教学能力停滞不前,这种缺乏反思的、静态的历史教学,是不利于历史教师持续的、良性发展的。即使工作多年的老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必须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因为过去的许多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正在受到新课程的挑战。

  明确历史教学反思的内容,是进行教学反思的前提。新课程标准要求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的现状。然而在教学中师生普遍感到困惑的一个问题就是新课程必修课的教学内容过深过繁,教材内容过多,在教学实际中任务往往难以完成。新教材用模块专题的方式来编写教材,本意是使教学内容精练,突出重点主题,便于从一个特定的视角对历史事件、现象、人物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和了解。采用中外合编的体例本意是通过对比、联系,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世界历史中的中国、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联系和相互影响。但导致跳跃性大,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被弱化。新课程非常强调初中阶段的历史基础知识,学生在初中的历史结构是以中外通史的形式出现的。而初中是开卷考试的形式,学生没有记历史基础知识的习惯,由于没有初中的基础作铺垫,又进一步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因而,初中的基础知识与高中专题教学之间实在很难衔接。根据新课程的特点,反思目前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还存在诸多薄弱之处。如何让学生喜欢历史课,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一. 高中历史教师应当认真学习研究《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学习新版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专著、读经典的历史专著和重要的历史期刊,关注史学研究动态。

  切实转变课程观念、教学观念、史学观念,积极投身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打造历史魅力课堂。教师只有通过新的课程标准的学习,才能理解新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以及新课程的内容标准、教学建议和评估建议等,才能更好地把握新教材。因此,我们一定要确立新课程标准的地位,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指导教学,全面构建高中历史教学。高中历史新课程分为三个必修部分和六个选修部分模块。新课程教材的几个模块涉及领域广,知识深邃,教师只有不断地进行专业知识的更新、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才能够适应新课程教学,教师应该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二.高中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融入新史观,把握新课标,优化教材结构。

  我们以往使用的旧教材体现的是片面的、教条的旧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类社会五种社会形态是旧唯物史观主要观点。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关注课程观念和教学理念的转变,但忽视新的史学观念的吸纳,史学理念陈旧。因此无论旧教材还是历史教师都存在新史观的缺失。新史观的缺失既不利于高中历史教学的与时俱进,也不利于学生高考历史考试的发挥。在高校和中学最紧密的结合点——高考命题这个环节上,高校教师必定会把他们平时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出来。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都融入了新史观,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唯物史观中的现代化史观等。新时代要求和高考推动,迫使我们在历史教学中要融入新史观。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新课标的方向,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做好学科知识内容的整合。教师在备课时要钻研教材,研究教材结构及在本专题中甚至在本书中的地位,然后再选择如何处理教材,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我们可以作一下适当的调整以优化教材结构。

  三.高中历史教师要以新的教学方法和思路去教学,要正确处理教材内容和教学形式之间的关系。

  新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教师应该积极探索多种教学形式,改变过去那种严格按照教学流程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的状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编演历史剧、开展历史知识竞赛、成语接力赛、虚拟拍卖会等都是老师们常用的教学形式。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投身其中直接参与教学,师生、生生之间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尽量多采用多媒体教学以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开发历史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多媒体教学以其信息量大、简洁灵活、动态感强、传递迅速、形象直观、声画皆备等特点被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所采用。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处理好历史教学中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尤其是有利于历史教学中创设情境,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当然多媒体教学不是万能的,目前为止它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替代不了通过师生交流与沟通而进行的知识传递与情感交流。因此,历史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要与常规的、甚至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

  四.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质疑精神。

  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一直是为“应试”服务的,始终以高考为目标。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之下,历史这门学科长期成为单纯的.复述性的学科,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较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很多历史教师仍是传统的以讲解法与讲述法结合为主,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不够,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一言堂”。很多历史教师依然是以历史知识经验传授型的教学结构为主。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形成具有主体意识的社会科学理念、人文精神和质疑精神,这一点与我们现在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课堂教学在形式上应该是灵活多样的,教师的教学行为应该发生根本性的变革,由过去的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由过去的从教师的权威性教授转向师生平等的对话,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由过去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历史素材,让学生在感知丰富具体的史实过程中,其人文的思想感情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历史教师要有质疑的精神和尊重历史的态度,在历史教学中要由“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 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质疑意识,指导学生质疑的方法。

  真正弄明白了反思的含义,才能进行认真、深刻的反思,只有有价值的反思,才能促进教育教学效率的提高,才能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才能推进课改向纵深发展。反思可以促进历史教师的专业成长,反思可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反思可以.增强教师参与教科研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作为积极投身于高中历史教育课程改革的教师,就要善于自觉运用“教学反思”,尽管长期不懈的坚持的确很苦很累,但天长日久这些苦和累就会化作生命的芬芳,永远滋润和飘香。有经验的历史老师往往不会忽略一些看似意外的教学片断,也不会随着一节课的结束而结束自己的思考,更多的是通过多节次的课堂教学,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永远把更好预设在下一节。历史教学的最高境界应是将历史教学上升到艺术层次演绎出来,教学设计过程是历史教学艺术生成的重要过程,教学反思才能使历史教师的专业水平在成长的道路上产生质的飞跃。

历史教学反思11

  本课是唐的民族关系课,大唐盛世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文学、艺术、外交等方面,也体现在民族关系上。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历史中,学习、理解唐的民族政策,民族关系,民族交往是本节课的重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教材,掌握基础知识,搜集文成公主入藏的故事等。这些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课堂上,运用了归纳法、比较法、小组合作学习、促使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学中设计了分组完成教学任务的方法,每组有规定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组内积极合作完成,然后评出优胜组。这一方法果然奏效,学生很快完成了学习任务。并且对收集到的文成公主入藏的故事纷纷展示交流,吸引了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整个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有声有色,图文并茂,体现了新课标、新理念和新技术的完美结合,达到了知、情、意的统一,提高了教学效率,。

  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教师可谓想方设法,精心设计。每个环节的衔接与过渡自然得体,恰到好处。从时间分配上看,整堂课时间分配合理,因为唐与突厥、吐蕃的关系是本课的重点,所以活动较多,占时较多。从教师的教态,仪表等方面看,教态自然,仪表得体,语言幽默、风趣不失严谨,板书主要内容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历史是为现实服务的,教学中把唐代少数民族的发展与今天少数民族地区的巨变对比,突出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正确,激发民族自豪感,形成正确的民族观,树立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意识。

历史教学反思12

  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新课程标准,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自主绘制思维导图,将历史事件串联起来,并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时空和历史事件紧密结合,帮助学生理解时空观念,了解时空里的历史事件。例如,在学习人教部编版教材“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这部分内容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历程,掌握解放区、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知道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重要意义是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的开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历史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分组,让小组搜集和整理人民解放战争的资料,对历史事件建立时间轴。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清史实发生的时间脉络,提高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初中历史知识点较多且枯燥,导致学生不能主动探索历史知识。因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教师可以设计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历史知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例如,在学习人教部编版教材“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虢国夫人春游图”,展现出一个充满朝气、开放的时代情境,引出唐朝的繁荣盛世。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出示唐朝建立、李世民登基的基本情况和贞观之治出现的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思考与分析原因,通过多媒体直观展示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历史问题的答案。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提升。

  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增强学生对历史的理解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初中历史教学更加注重对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对历史的理解,促进学生正确的历史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把学生作为课堂活动的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突出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搜集和整理教材中的历史史料,培养学生严谨的探究态度,以及史料实证的素养。例如,在学习人教部编版教材“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拉丁美洲独立运动”,让学生通过读图分析历史问题,全面了解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的过程。然后,教师让学生分组探究,搜集并整理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的历史史实,自主归纳总结反抗殖民统治战争的主要事迹,并且从历史事件中学习爱国主义的优秀品质,培养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拓展教材中的历史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分析和挖掘历史教材的内容,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结合特定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对历史的认知。教师要对教材中的历史知识、历史事件进行拓展延伸,开阔学生的视野,从而让历史学习更加科学化和系统化。这样,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敏感性才能得到提升,从而提升历史核心素养。例如,在学习人教部编版教材“鸦片战争”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影片片段,并对教材中鸦片战争的背景进行介绍,拓展鸦片对国家和人民造成的影响和危害。这样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情怀。

  总而言之,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教学目标,采用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并且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拓展延伸教材中的历史知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热情,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要增强学生对历史的理解,使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时空观念、历史价值观得到发展。

历史教学反思13

  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既有成功的体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无论是经验还是教训,对教师来说都是财富,关键在于是否作认真的总结,并进行分析研究。教学反思中,教师找出教学方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总结经验教训,及时查漏补缺,调整教学策略,优化课堂教学。长期坚持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法。写教学反思还是教师积累教学经验的有效途径。教学反思中积累的教学火花、典型教例、教学一得,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点、难点,都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探索教学规律、撰写教研论文不可缺少的资料。

  二、教师应把握教学的反思过程

  1、记成功的经验。当教师上完一堂经自己精心准备的课后,应对自己的课做出客观的分析,肯定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成功经验。因为在教学的过程中,常会出现一些精彩的片段。如:新颖精彩的导言、恰当的比喻、简明的板书、巧妙的设问、教学难点的顺利突破、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成功的临场发挥、瞬间产生的灵感、直观教具的合理使用、现代化电教手段的运用以及配合本节教材补充的一些具有典型性、生动性和富有说服力的教学事例等等。这些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用具使用等方面独到之处,都是促成教学成功的因素。对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都有很大的用处。

  2、记教学中失败之处及其原因。再完善的教学设计也可能有疏漏失误之处,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课后冷静思考、仔细查找原因、寻求解决的办法、及时总结并作好记录,成为以后所应吸取的教训,在适当的时机有计划有步骤地弥补和解决,并在以后教学时改进和纠正,避免在以后的教学中重蹈覆辙,达到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的效果。

  3、记学生在课堂上反映的问题。有些疑难问题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遇到的,有些是通过课堂提问、练习等形式反馈出来的。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多渠道提出的问题可拓宽师生的思路,促使顿悟的发现,有的问题甚至可以把其引向纵深,这就是教学相长。另一方面,由学生的提问可以发现自己教学中的不足。学生提出的疑问往往是教师没有讲清楚或被忽略的问题。

  4、记学生的思维及进步情况。教师要充分了解和掌握学生在各年龄段的思维特点、对事物的认识程度、认识观点、思维能力等。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是否受学生欢迎,学法指导是否到位,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等作好记录。这些都是以后教师教学的第一手参考材料,对启发和培养学生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5、记录再教设计。教师上完课后,根据教学体会以及学生反馈的信息,静心沉思。看一下教法上有没有创新、知识点上有哪些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特点、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进行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教学反思毕竟是以教学水平的提高为其归宿的,这种循环反复的反思过程会对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很大收益。在行动与研究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做一个“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师,是每一个教师当然也是每一位教师应该不断为之努力的方向。总之,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我都坚持及时写教学反思。所以我认为教师必须培养反思意识,通过发现问题、自我学习,积累素材,尝试研究、经验论证、互相交流等过程,循序渐进,逐步培养教育科研能力,提升教学反思能力,进而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水平

历史教学反思14

  我们的历史也是丰富多彩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自然科学等都有历史的影子。历史知识与青少年的探求心理是如此相似的,那么,历史教学过程应当是多姿多彩的,其中关键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这种联想式教学方法。就是贴合青少年心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重要方法之一。

  这种方法力求做到将历史贴近学生,贴近当代,使学生认识到历史时刻在我们身边,并不是高不可攀,惶不可及的东西。这种联想式教学法其实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温故知新”。

  首先温历史之“故”而知新。例如,要讲中国的改革开放,能够先经过商鞅变法的例子来分析。商鞅变法得到多数人的支持的史实,使学生体会到商鞅变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秦国统一大业的需要,贴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古今同理,结合当今我国的改革开放宏伟大业这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支持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制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措施。这样经过温习以前的旧知识来理解、深化当前新知识,还能够巩固旧知识。

  其次温其他科之“故”而知新(联系各学科的知识)。历史包罗万象,涉及中学的所有科目。如关于商鞅变法的例子,还能够联系到语文中的'典故:“徙木赏金”、“立木为信”。

  数学方面,有圆周率的计算者祖冲之等。语文的课文背景是历史,生物、数学、物理、化学的发展的历程,是历史;历史的思维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本身就属政治的范畴;地理与历史更是息息相关。再次温课外知识之“故”而知新。这个“故”不是所有学生都了解,但恰恰是这一点是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进取性,最让学生有自我实现的空间,并且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历史与现实的必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例如,讲到英国侵占西藏地就能够提到《红河谷》这部电影,这部电影表现西藏民风的纯朴,武器的落后,但这种武器并没有使他们屈服于列强,而更激起他们捍卫民族,捍卫国土的高尚气节。讲到华盛顿创立美国的赫赫战功,同时谢绝连任,就能够提到当今热点布什再次当选总统,但美国历史上没有连任三任的总统的贯例。讲到《文学艺术》部分,能够提到中央2套的《鉴宝》,让他们明白中国文化遗产的价值,还能够起到保护中华文化遗产,这也是大家不可推卸的职责。

  利用这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能够使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提高,还能够利用学生的想象力,补充教师讲述的不足,便于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迅速掌握新知识。

  由此也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学生的有意注意,活泼课堂气氛。还能够培养学生利用掌握的知识独立思考获取新知并作出确定的本事,这样不仅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并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当代实际问题的本事。

  也能够帮忙他们疏理已知知识,并且能够纠正他们掌握的不正确的历史信息。能够激励他们多渠道的获取新知识,能够巩固旧知识;甚至能够给他们表现自我的机会。但利用这种教学方法,作为教师首先要充分,准备不然有时会无法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还会控制不了局面。作为教师更要多渠道的了解时代信息。可是不要过多的引用课外知识,要善于引导学生用可能短的时间回答出要点。

  以上这些只是我个人在从事历史教学过程中的一点心得体会,说出来,与大家共勉。

历史教学反思15

  20___—20___学年度第二学期,我担任高二年级5班的班主任工作,同时在高二历史教学中,为使学生在历史知识的海洋里感受到探索与思考的乐趣。力图发挥历史学科的启智与育人功能,我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首先,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以生动而充满时代精神的历史事迹去吸引他们,让他们感到学习历史能丰富自己的学识,开阔自已的眼界。以历史的人文精神和凝重历史责任去感召他们,使他们认识到学好历史能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增强现代公民的使命感;同时也讲明历史学习的特点与方法,使学生感到历史不是难记难背枯无味的东西,只要有严谨的乐于思考与探索的精神,一定能学好。上好第一节引导课,还能转变学生传统的,把历史课当作付科来应付的心理,以积极热情的`求知心理投入到学习中,推动教与学的互动良性循环。

  其次,发挥各班科代表的作用,认真抓好课前预算习。在学生预习这一环节上,耐心指导学生制作预习提纲,鼓励他们在学习中大胆质疑,积极思考,半年来,我所任教的班中,大多数学生都认真做到了这一点,每个班的课代表一直自觉地将每节课前学生预习时提出的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记录下来,要求老师参与讨论共同解决。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积极思维的学习精神,同时对我的教学也起到有力的推动。

  第三,在教学过程中,从教学方法到学习内容,我都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人生观历史观,及现代公民应具备的思想理念为准则。对教材中一些陈旧的甚至背离时代精的内容,鼓励学生查找资料,向他们介绍一些史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教会他们用自已的头脑去客观分析和认识历史,不要人云易云,如在学到_________史实时,我要求学生认真翻阅有关历史史实,了解事件的真相,并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冷静对待党在过去犯的一系列错误,借鉴前人的经验教训,在社会生活中处理好各种矛盾。另外,课本中关于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一课,教材认为三大改造结束,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而之后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国企改革使大批国有企业破产,私营经济蓬勃发展,我国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吗?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越来越困惑,我便组织学生认真讨论,有的学生认为教材上的观点完全是按前苏联的思维方式作出的评价,而当时中国的决策者们正是受苏联斯大林体制的影响所进行的违背中国国情的改革,这是错误理论指导下的错误实践。之后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正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进一步探索后,转变观念而作出的正确决策。社会主义本质是什么?邓小平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那就是解放发展生产力,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这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又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因此公有制的建立,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通过讨论和分析,学生搞清了过去始终困扰他们思想的历史困惑,从中也懂得学习的过程需要大胆质疑,开动脑筋思考,才能有所收获,有所作为。

  第四.在对学生进行健全人格培育和扩大他们的知识面的同时,我也重视对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在每个重要的知识点上,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设置不同类型的题目,并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也养成提出问题设置问题的习惯。另外在每个单元结束后,我都会指导学生理清历史线索,根据教材的写作思路把握史实与史实之间的逻辑联系,用书面的形式将历史知识结构整理出来,并将优秀习作在各班进行交流,使学生在学习中重视学习方法的探索与总结。

  通过本学期的教学,我感到最大的满足是教和学之间的互动进入一个良好状态,师生间平等民主的探索与交流,推动了我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历史的乐趣和意义。

【历史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历史教学反思03-08

关于历史教学反思11-08

关于历史的教学反思02-24

历史教学优秀反思02-21

历史课的教学反思03-06

高二历史教学反思04-27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11-13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12-01

高一历史教学反思10-24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