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反思

时间:2023-02-17 19:07:04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地理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地理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地理教学反思15篇

地理教学反思1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这句话用在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中其实也有深刻的借鉴意义。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写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是你搞教科研的丰富材料及实践基础。

  我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学反思不仅仅是对地理教学活动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而应该是教师置身于整体的地理教学情境中,从更宽广的社会、伦理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更重要的是它一种面向未来的教学活动。进行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学反思,我觉得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对教学观念的反思

  长期以来,教师的教育思想往往是在被动条件下形成的,没有教师主体的自我实践反思意识和能力的增强,往往只是简单的重复或沿袭,其效果是很不理想的。因此,教师应进行新课程理念的系统学习,积极对自身的教学观念进行反思,在较深层次上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与转变,并以此指导教学实践。

  例如在学习“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的相关内容时,我就以矿产资源为例,一方面用相关例证向学生说明,矿产资源的分布、数量、质量和组合状况是影响工业布局的重要条件,一些工业基地往往是建在矿产地附近(这种教学旨在渗透“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外部条件”的观点);但有些工业基地,如我国的上海宝山钢铁工业基地,日本的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钢铁工业基地,周围并无大型铁矿、煤矿,但却是著名的工业区,原因是借助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海运,摆脱了矿产资源的地域限制(这种教学可以渗透“自然环境并非是决定性条件”的观点)。通过上述这种辨证的分析,学生一方面明确了自然环境可以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明确了这种影响不起决定性作用,就使学生形成了正确的、辨证的人地观。

  地理新课标不仅对地理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提出了具体的、符合实际的要求,同时也对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目标。“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是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课程标准中有大量的与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有联系的教学内容。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地理观。

  2、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在进行地理教学实践时,有时会发觉地理教学效果或目的与预期的设计有较大差异,课后细细分析一下,原因在于进行教学设计时忽视了对教学设计的实践反思,因而也就难以使教学设计在实际应用时发挥出所预想的作用。因此,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合适,及时看到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误差,不断探求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在高中地理新教材中,大气环境是个难点,而其中的有关天气、气候、季风等内容更是难中之难。如何将这些内容由抽象的理论和图象转化为学生通俗易懂的知识,便对地理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于是我在教学设计时做了精心准备,试着编写了这样一个案例,通过案例教学法来突破难点,案例如下:

  赤壁之战前夕,曹营在江北,东吴在江南,周瑜调兵遣将打黄盖,献连环计,为火烧曹营精心准备。突然间,他想起自己竟然疏忽了一件大事,一下子急出病来。诸葛亮借探病之际,挑明周瑜的病根是“欠东风”,并允许借东风相助。其实诸葛亮只是预测到了过一段时间天气会反常,故弄玄虚而已。

  问题:

  (1)赤壁位于我国哪一个省?试分析当地的气候条件。

  (2)周瑜为什么会因为“欠东风”而急出病来?

  (3)我国形成最大季风区的地理因素有哪些?

  (4)我国东部季风区是季风气候最为典型的区域,试说明其气候特征。

  (5)你认为季风除了对军事产生影响以外,还会对哪些方面有影响?

  这样通过案例将要学习的内容转变成一个个小问题,教师只提供背景资料,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找出答案,同时掌握天气、气候等知识,并了解形成该气候的地理因素,同时拓展地理能力,事实证明,这样教学学生很感兴趣,而且将抽象的原理转化为直观的材料,比一味的灌输的效果要好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智能组合,有自己的智能弱项和智能强项,也有与此相适应的独特的认知方式。学生知识面有宽有窄,学习能力有高有低,认知能力有强有弱。教师必须正视学生之间的这种个体差异。比如可以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进行认真的构思和设计,文字材料,图象信息,多媒体等等,照顾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要求。

  3、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教师的反思大多是针对教学过程进行的,我们要对教学中重难点的处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确立、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否提高等情况进行反思,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探索,使教学与研究能力得到提高。

  我们知道,新课标所提倡的“探究式学习”模式能提供给学生更多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在了解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过程中,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使学生获得了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同时,在学习中将培养学生一种探究性、开放性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

  笔者曾利用英国中学理科革新教材(社会中的科学和技术)中的有关内容和学生一起讨论、共同探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是一个厂址选择的问题。教材在给出了大量有关“食盐”及“食盐化工”等背景资料(略)之后,提出:

  某公司正考虑在某镇附近建一新的食盐及食盐化工厂,给出了某镇的一部分地图以及一些有关的资料。请对照地图和资料,以4人为一组讨论:图中“公司提出的地点”和“议会提出的地点”相比,哪一个方案更合理。4个人扮演的角色分别是:公司法人代表、工厂管理人员、议会代表和社区代表。讨论之后进行大组汇报。

  问题提出后,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相互之间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教师巡回到各组之间,以平等的身份、认真的态度参与到同学们的讨论之中,和他们一起学习、共同探究。与此同时,教师有意识地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指导,重点放在:

  (1)考虑问题时,必须进行多方位的思考,要综合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正在研究的实际问题。

  (2)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不是单一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比较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利弊得失,从而优选出最佳方案。

  (3)分析任何问题都应该采取科学的、辩证的、全方位的态度和方法。

  在随后进行的大组汇报中,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扮演公司法人代表的同学,从工厂经营必须取得更大利润的角度,希望工厂建在距原工业区较近的地点;扮演工厂管理人员的学生,从方便原料采购和产品销售的角度,建议工厂建在距交通线较近的地点;扮演议会代表的学生,从保护绿化的角度,呼吁新建工厂不能破坏树木,工厂应建在沼泽地;扮演社区代表的学生,从维护社区环境的角度,要求工厂建在与常年风向相垂直的郊外。之后,在自由发言时间,学生们比较了上述意见的利弊得失,一致认为,虽然从他们各自的利益出发,提出的方案似乎都有道理,但是,综合大家的意见,从整体、全面的角度看问题,还是公司提出的地点比较合适。

  我在最后总结时,重点并不放在结论上,而是放在大家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探究的过程上。重在肯定同学们的参与过程和鼓励、赞扬同学们敢于发表意见,尤其是敢于发表不同意见行为。之后,我又把这种研究性学习方式延伸到课外,要求学生平时更多地关心社会、关心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并把它们和自己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思考、探究。事实证明,这样学生理解得更透彻,掌握得更牢固,同时也学会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笔者认为,这种探究式学习模式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有较高的教学素质和研究能力,有设计富含知识和能力,并有利于展开多端性、创造性思维的课题来引导学生学习,对教学过程有充分的估计,能随时调控学生的学习障碍,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能作出正确的评价。这一系列要求使地理教师必须从多方面充实、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校内外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从而使教学活动处于活跃积极的状态。

  4、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地检讨自己的言行:是否从权威的教授转向师生平等的交往与对话;是否有公正的品质、豁达的胸怀、丰富的感情,以及敏锐的判断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等等。

  例如,在“全球变暖”教学中,有一位学生提出:“我认为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全球变暖不可怕,因为原始大气中充斥着二氧化碳。可是照样诞生了生命,并演化出了一个欣欣向荣的.世界。”这个观点与教材相反,我当时作了批驳。在课后反思中我深感这样扼杀了该同学积极思考的兴趣、大胆创新的勇气。于是,在下一堂课中当全班同学的面作出了自我批评,并在后来的教学中注意宽容各种观点,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创新。

  众所周知,过去为了巩固“双基”,我们教师的教学往往追求对学习内容的“标准化”理解和“课本式”、“教参式”表达,强调对问题解决的常规思维、逻辑思考、唯一答案,对学生的置疑、奇思妙想往往采取压制、回避、冷处理甚至简单否定的做法。这样大量地进行反复操练,使学生学会的只是“复印”知识。而新课标强调的是教师的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意识,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谨慎处理自身的教学行为,要能积极肯定学生的“别出心裁”,给予及时适当的肯定和匡正。

  5、对教学反馈的反思

  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意观察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行为,还要通过学生作业获取教学反馈的信息,在信息反馈中对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学习中的情感体验等获取全方位的体察。我们常常会发现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教学内容和习题,在考试时学生还是有许多困惑,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学生知识的习得不是学生自己学会的,而是老师教会的,所以我们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本身更重要。

  例如,在学生做高中地理新教材(人教版、试验修订本)第90页练习篇第一题时,针对某些同学不会做这种情况,笔者在辅导时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请学生思考赤道应该添加在这幅图的南方还是北方?这股洋流所经之处的水温比同纬度其它海区的水温高还是低?并要求学生说出理由。学生经过思考,较容易地完成了这道题,并且掌握了解题方法,提高了学习能力。

  地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完成新课标中规定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除了师生在课堂上的教与学之外,目前最直接的反馈就来源于作业练习。作业练习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通过作业,不仅可以检查课堂教学的效果,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而且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探索获得知识的方法,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所以,我们的地理作业必须是科学的,多样的、开放的,我们不能仅仅为了使学生完成作业而教学,而要教给学生“对其终身发展的能力”,所以要侧重对学生地理技能和方法的培养。

  多一点教学反思的细胞,就多一些教科研的智慧,经常进行教学反思,益处多多,其乐无穷!

地理教学反思2

  自新课改以来,通过听课、教学,对于教学活动,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居于主体地位,教师居于主导地位,作为一种教学思想或教育观念,它已被人们所广泛的接受。但是,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和模式的长期影响,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局面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观,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未真正的发挥出来,他们学习的内在潜能受到了极大的压抑,本应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过程,变成了教师“满堂灌”、“填鸭式”的灌输知识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活动纯粹成了一种机械的毫无趣味性的过程。因此,为了发挥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深入研究如何改进课堂教学,是摆在每位教师尤其是实习老师面前现实而又迫切的问题。在这里,我仅针对所任教的地理学科,结合教学实践和教学技能学习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发挥地理学科趣味性的特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感到学得有趣,即产生了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学习,才能学得好。由此可见,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条件,它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正相关。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兴趣分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其中与学习内容、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是直接兴趣,如学生对某学科知识本身的兴趣;而与学习活动结果相联系的则是间接兴趣,如学生对外语本身并不感兴趣,但觉得它对考学太重要了,于是产生了的学习兴趣。从地理知识本身来看,趣味性是其一大学科特点。它为学生获得直接兴趣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生间接兴趣不足的欠缺。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注意发挥知识趣味性的学科优势,充分利用现有的趣味知识加以渲染,深入挖掘潜在的趣味知识并进行合理的加工,努力寻求趣味知识的切入点进行有目的的'嵌入,使之融入课堂教学,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全球气压带与风带的分布》这一节之前,可以先给学生讲述了一个关于二战期间,英军巧妙利用西欧地区天气变化由西向东发展的规律,不仅成功躲避了德国法西斯的空袭,还用大雾作掩护对德军进行反击,使德军损失惨重的小故事。这一个小故事不但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从课间的非学习状态转移到课堂上,而且对本课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产生了主动学习的心理,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在讲梅雨天气的形成时,让学生先将“一川烟雨,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几句词理解一下,然后再讲解梅雨形成的原理和分布,这样使课堂更生动的同时调动学生的思考和学习的主动性。在讲海陆风的形成时,先让学生总结一下自己身边的风向规律,再进行教学,不仅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地理问题。

  二、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内在吸引力,让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充分发挥

  地理教材中穿插有许多地理图像,包括分布图、统计图、示意图、景观图,以及一些带有启发性、思考性的漫画,而地理图像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它对于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我注意发挥图像作用,运用图像引导学生“动起来”,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在学习世界地震和火山的分布特点时,首先引导学生阅读《六大板块示意》,注意六大板块的范围及其边界,然后阅读《世界地震带和火山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地震带和火山的位置,再与前图对照,学生相互讨论得出结论:火山和地震多集中在两个板块的交界处。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图像来设计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材在每节课后还设计了“活动”,涉及读图或绘图技能的训练、文字材料分析和数据处理,需要动手做试验、开展社会调查,进行广泛讨论等各个方面,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的能力。例如在《常见的天气系统》教学完成后,我的同学在授课过程中利用“活动”中提供的两幅天气变化图,让学生像气象预报员一样播报天气,这样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本课所学的知识,还锻炼了学生读图、分析、判断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注重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终落脚点应该是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自我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教会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地理

  教师要充分利用地理教学的固有特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思考地理环境问题,学会学习地理知识,学会解决问题,学会创新和自我发展。针对地理学的特点,在地理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

  (1)手势法:如用左右手手势来表示南北半球物体水平运动的偏向规律、气旋和反气旋水平气流和中心垂直气流的运动规律等;

  (2)口诀法:如用“高高低低”四字口诀来判断近地面和高空等压面的凹凸形状与高低气压的分布,同时也可用此来判断南北半球等温线的弯曲形状与气温高低的关系,直至延伸到各种等值线的一般规律;“上上西西下下东东”来描述月相的规律,简洁而明确。

  (3)谐音、诗句法:此方法在地理记忆中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地壳中的主要元素氧、硅、铝、铁、钙、钠、钾、镁可用“洋闺女贴给哪家美”的句子记住等;

  (4)图象法:地图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但平时学生对地图有畏惧感,地图应用能力较薄弱,教师要多指导学生看图、识图、绘图、用图,并尽可能使地理知识图象化,做到化文为图、图文结合,尤其地球的公转,全球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与分布,以及洋流的分布内容繁琐又不易进行机械记忆。

  (5)数理结合法:运用数学和物理学的方法定性或定量地分析地理现象和规律,比如分析正午太阳高度角、黄赤交角时用到几何学的知识,分析月球和太阳表面重力加速度时用到物理上的万有引力知识等;

  (6)实地考察法:到野外实地观察课本上所讲授的地理知识,分析地理现象的成因和规律等,比如在《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这一节,给学生提供各类岩石的标本,使学生有直观的感觉。海蚀地貌可以让学生利用假日在海边多走走看看,利用蓬莱的地理优势。凡此种种,要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就要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活读书”,并不断向学生“授之以渔”,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使学生乐学。

  四、在教学过程中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现代教育心理学指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与课堂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并努力创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是学生发挥学习主体性的重要保障。只有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学生的大脑皮层活动处于最大程度的兴奋,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为此,我们在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对学生施以情感诱导,给予必要的关怀、勉励、尊重和理解,培养学生积极表演的信心和热情,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

  总之,在素质教育人文教育大势发展的今天,只有运用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特点的教育教学方式,才能达到最佳教育教学效果和课堂效率,适应教学和时代的要求。

地理教学反思3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我本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原则,教是为了不教,教会科学知识不如培养科学素养,素养的形成我从培养兴趣开始。

  同学们带着高昂的兴趣迎接了期中考试。学习地理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而且也只有通过应用地理知识,才能体会到地理知识的正确性与重要性。因为,这些知识对学生来说,大多是未经实践验证的知识。在应用地理知识的过程中,还能加深理解,并巩固、扩展知识,形成多种技能。也只有在应用地理知识中,才能真实地验证学生是否已真正掌握了知识。考试后我进行了试卷分析,然后后将试卷发到学生手中,我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同学们这次考试你们有什么遗憾吗?情况种种,其中一道题有45%的同学同时举手,遗憾都出在同一个问题上:综合题。

  地理学科由于它一定的难记性,为聪明学生所不以为然;又由于它的综合性,为中下学生所畏难。这道题问题集中出现在平时各方面属于中等层次的同学身上,他们表格内的内容填充的完全正确,而由于缺乏一定的心理素质,没有把问题理解完整,把本来会的知识而给忽略了,没有填图。这部分同学再次重申:“不是不会,是遗漏”。白失掉了应得的分数,他们感到非常的遗憾和内疚。也是由于我对于学生审题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所造成的。反思后我有所得:

  审题失误在地理解题中是比较常见的。有的学生虽然具备答好题目的知识基础,但由于不会审题,结果仍然答错,或不切题、不规范乃至漏题。审题不清主要表现在问域不明和已知条件不明确两个方面。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学生应用地理知识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完成各种类型的练习,如回答问题、画地形图、分析图表、“预报”天气过程等等,这类练习必须紧密结合教学任务进行;另一种是解决实际问题,如在野外考察中对某一问题的探索,解决小范围环境问题等。虽然应用地理知识的方式可以不同,但是在应用地理知识时,学生的心理过程是相同的。

  经过期中考试我们各自有所思,有所获,我们师生达成共识,期末考试见。我们看中的不是分数:让我们的知识和能力再一次接受考验首先要认识学地理的重要性,才能自觉地对待学习。我们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不具备中国地理知识是不行的。试想一个地方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一点不懂,何以动手去搞建设?要知天下大事,不知世界地理,同样不行。

  要学好地理,最重要的'是读图和学习绘图,用图来帮助自己理解和记忆,做到“心中有图”。

  其次,要用联系的观点学习,例如,气候和农业有密切的关系,矿产和工业有密切的关系,人口的分布和自然环境有关系。各种自然条件彼此又有关系,如:气候和水文,水文和植被等等,不能孤立地学习,不能死记硬背。,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目,它涉及政治、语文、历史、数学、理化、生物等等学科。例如时区的运算、土壤的改造、气候和天气都和其他学科知识有联系,在初中阶段,一定要把各科知识基础打牢,才能更快的进步。

  学地理最重要的是细心。就拿一张地图来说,上面的每一点信息都有可能成为考试内容,稍不留神错过一点的话很可能那张图就白读了。山川、河流、城市,把它们的地理位置记清楚。要争取第一遍时就记熟。因为记地图有一个特征,一旦记住了就不会轻易忘记。

地理教学反思4

  多一点教学反思的细胞,就多一些教科研的智慧,经常进行教学反思,益处多多,其乐无穷!国外许多研究表明,“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最有效的途径,美国著名教育家波斯纳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认为一个教师如果不经常反思,他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水平上。在新课程全面铺开的今天,面对纷繁复杂的新问题,教师要及时“反思”——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学活动以及这些活动背后的理论、假设,进行积极、持续、周密、深入和自我调节性的思考。作为一名地理学科的新教师,从教几年来,有得有失,感受颇多。很多教学环节都存在很大的不足,需要在今后的不断反思中学习、进步。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知识跨度很大的学科,又十分注重实际应用。新理念下的地理教学,要让学生真正地学好它,一方面需要不断向学生强调地理学科重要性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寓教于乐;另一方面需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创造良好的地理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要求教师置身于整体的地理教学情境中,从更宽广的社会、伦理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 教师的反思大多是针对教学过程进行的,我们要对教学中重难点的处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确立、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否提高等情况进行反思,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探索,使教学与研究能力得到提高。我们知道,新课标所提倡的“探究式学习”模式能提 供给学生更多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在了解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过程中,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使学生获得了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同时,在学习中将培养学生一种探究性、开放性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

  一、对教学观念和方法的反思

  传统的教学在目标的确立和教学方法的处理上,主要是突出教师的主体能力,没有很好的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考虑进去。高二年学时的紧迫使得我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采用教师教知识,一堂课下来,觉得很满,弹性时间不长,学生消化吸收的速度也慢。这样教学目标就很难在课堂中体现出来,重难点的不明确使学生学习被动,知识框架混乱。

  对策:教学目标的确立,要围绕并使学生掌握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通过学生的联想,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对教学目标的实施,要正确处理师与生,教与学的关系,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给足学生思考的空间,突显在学生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切实达到教学活动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

  二、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课本内容逐渐的浓缩为主要的知识点,阅读、思考和活动环节的实践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这方面的处理上,为了完成任务,我没有很好的处理课本内容与活动环节的关系,生 搬硬套的痕迹明显,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成为课堂累赘。 对策:要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达到最优化。应努力提高活动的“质”的水平。对探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情暗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活动过程中要多加鼓励,创造“思维性讨论”的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并注重适时评价。例如: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上,要充分围绕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教学方法上要突出个性化的教学,满足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竞争感和成就感,通过对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化,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学习困难。

  三、对教学反馈的'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由于没有注重学生的层次性,以同样的标准要求每一个学生,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进步。同时,很多学生在课后仍然对一些基础知识不明确,更多的原因在于我没有很好的教于分析方法而一味的就题论题,同样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对策:布置作业时,要求学生以书本知识为基础,认真构建知识框架,学会举一反三,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对地图的分析上,学会读图名、图例,了解题目要求。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到课后及时辅导和解析,让他们更直接、更具体的接受知识。 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意观察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行为,还要通过学生作业获取教学反馈的信息,在信息反馈中对学生知识的掌握、

  能力的发展,学习中的情感体验等获取全方位的体察。我们常常会发现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教学内容和习题,在考试时学生还是有许多困惑,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学生知识的习得不是学生自己学会的,而是老师教会的,所以我们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本身更重要。

  例如,在学生做高中地理新教材的习题时,不要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请学生思考,要求学生说出理由。学生经过思考,较容易地完成了这道题,并且掌握了解题方法,提高了学习能力。

  地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完成新课标中规定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除了师生在课堂上的教与学之外,目前最直接的反馈就来源于作业练习。作业练习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通过作业,不仅可以检查课堂教学的效果,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而且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探索获得知识的方法,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所以,我们的地理作业必须是科学的,多样的、开放的,我们不能仅仅为了使学生完成作业而教学,而要教给学生“对其终身发展的能力”,所以要侧重对学生地理技能和方法的培养。

  地理新课标不仅对地理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提出了具体的、符合实际的要求,同时也对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目标。“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是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课程标准中有

  大量的与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有联系的教学内容。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地理观。

  人无完人,随着教学工作时间的增长和时代的进步,将会出现更多的不足之处。我只有在教学工作中,多多反思,改正教学中的缺点与不足,不断完善,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使每个学生都有更大的收获,才能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地理教学反思5

  一、讲什么?

  1.讲“审题”讲'审题'首先要讲出命题意图。无论是客观性试题,还是主观性试题,都有命题人的命题意图,只有审出这一点,才能明确答题的方向。在高考中,学生在答综合题时,还没有看出考题的命题意图就急匆匆地开始答题,结果答非所问,成绩不理想。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就是平常教学中进行审题的训练。

  (1)选择题的审题主要是“二审”:一审材料,从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二审题问,明确答题要求和限制条件。

  (2)综合题中的读图分析题的审题主要是“四审”:一审,定地理图表类型及承载的知识信息;二审,定解答对象;三审,定限制条件;四审,定学科之间的契合点。

  2.注重讲“思路”和“方法”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解答技巧与方法。讲评时,要结合题型及学生的答题情况有机地讲解答题思路与方法。

  (1)选择题的解题思路一般为:在全面、正确把握题干的基础上,要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语,找准“题眼”,首先运用排除筛选法,将表述不科学的错误题枝排除掉,另外还可根据具体题目要求运用直接判定法、分析推理法、借助图解法、读图分析法、逆向思维法等。不论运用哪一种方法,关键是给学生讲清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

  (2)综合题种类齐,数量多,注重考查学生动手(绘图)、动脑(计算、想象)能力,这类题目往往分值多,综合程度强,答题要求高,但再特殊的题目,都是知识和材料的巧妙结合,表面看来出乎意料而又实际却在情理之中,即“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因此,这类题是有章可循的。在讲评试卷时,必须给学生讲清解题的基本流程。

  第一,材料分析题的解题思路一般为:①认真阅读题目所给材料,正确全面地理解材料含义,包括材料本身、注解、图表及一切文字说明,任何一项不可遗漏。②仔细分析题问,准确把握题问的要求;根据题问的要求分析材料,并将其回归到教材系统和教师的教学中去,找准和课本内容相结合的切入点;进行由表及里的思维加工,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③归纳、整理以简炼准确的文字表达。

  第二,读图分析题的解题思路一般为:①仔细观察地理图表,正确把握图表类型,弄懂图表的主题内容,挖掘其隐藏的已知条件。②根据题问的要求,正确、有效地从图表中获取信息。③概括提炼,归纳整理,以简洁准确的文字表述。

  3.讲“误区”讲评时,教师要结合有代表性的试题及学生的典型错例,有理论,有实际地逐一分析讲解,由表及里,追根求源,使每个出错失分的同学,都能从较深层次上推究出自己失误的原因,明确自己的主要缺陷和今后复习的方向,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搞好复习。

  4.讲“拓展”每一种题型甚至每一个题目都代表一定的知识层面。讲评时,不能就题论题,要力争“一题多变”“一题多练”,引导学生扩展思路,纵横联系,由此问题联想到若干相近相关的彼问题;由此知识点联系到许多相同相似的其他知识点。这样的讲评,才能提高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达到做一题、学一法、会一类、通一片的目的,进而保证取得最佳效果。

  5.讲“规范”加强表达能力的培养,注意表达语言的要点化、层次性、逻辑性和完整性。少过失性失误。具体要求有:要点全面、层次分明,有条理、分要点;表述完整、逻辑清晰:因→果、大→小、前→后、总→分;语言规范、言简意赅:用词恰当、表述准确、用地理术语、少举例、少形容;填图准确、作图规范:填图字迹工整到位,绘图准确、规范书写清晰、卷面整洁。

  另外,对学生非智力因素方面的问题要找得准,敲得狠,如麻痹大意、看错题目和设问、书写潦草、卷面差、答非所问等。

  二、谁来讲?

  试卷讲评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切忌教师一言堂。要调整教师的角色和行为,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合作者。试卷讲评课同样要体现“教师是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不能上成教师的一言堂,而应是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群言堂。要给予学生表述自己思维过程的机会,增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讨论问题的时间,允许学生对试题“评价”做出“反评价”,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得到相互启迪,使整个讲评过程学生情绪亢奋,思维得以激活容易接受大量的有关知识及解题的信息,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和解题能力的提高。

  三、课后巩固阶段:注重试卷反馈和评后反思,实现锦上添花

  这一阶段主要应做好以下几点:

  (1)强化学生的学习习惯。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首先需要的是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2)注意答题规范。试卷讲评后,我们找出最好和最差的试卷,让学生展览参观,目的是培养学生答题必须规范的良好习惯。答题规范其总的要求是“条理清楚,逻辑严密,语言精炼,书写规范,恰当使用地理术语。”就综合题来说,作答时应把握答案的方向,注意答案的全面性、完整性、逻辑性,避免失分。一是要求学生用精炼的地理语言回答问题。二是要不说废话,不离题。试卷讲评完之后,可以让学生针对自已的试卷“规范”上的得与失,充分把握自己的“不规范”之处,提高学生对解题规范性的认识,提高在以后的考试中的得分率。

  (3)关注后进生,进行个别辅导。因为课堂讲评是面向全体的,尽管教师讲评得很细,不免有个别学生掌握不了,所以要及时地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

  (4)整理知识反思成长。大多数学生的毛病,往往是课堂上记住了,弄懂了,课后又忘记了,下次练习或考试又犯同样的错误。所以试卷讲评完毕后,我们要留一定时间让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的错题,真正理解解题的思路。同时,还要要告戒学生不要把考过的试卷束之高搁或丢之弃之,而应督促学生整理语言知识笔记,建立起自己的错题档案和题库,使学习成为他们的自我需要和自觉行动,提高学习效率。

地理教学反思6

  通过培训我们认识到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教育的一种手段,正在改变着我们的传统教育。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知识存储、传播和提取方式,导致了一场教育教学和课堂教学新的革命。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和多媒体化的信息技术将给现代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和活力,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影响和课堂带来的影响变化是毋庸置疑的。我从以下几点对培训培训中及自己实践课堂的一点感受:

  一、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影响

  (一)对教育方式的影响。

  过去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中心,知识的传递主要靠教师的讲授,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被动状态,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批判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难以适应知识时代要求。在新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注入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拓宽了时空的概念,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学软件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清晰化、形象化、丰富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二)对教育信息的影响。

  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的逐渐普及,拓宽了学生的知识来源。信息时代的学生,不仅能从书本获取知识,从家庭、社会、学校在内的本土文化环境中汲取知识,还可以通过卫星电视、国际互联网,从跨文化、跨时空的电子信息资源中获取知识。

  (三)、对教学方法的影响。

  (1)教师的“讲”变为“导”。“教”师应该变为“导”师。信息时代,任何一个人都必须不断的更新知识,以求跟上时代的步伐。所以,作为教师的我,即使是对着十来岁的小学生,也不一定样样都比学生懂得多。因此,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课应该变为向导式的引导。教师在介绍了基本的知识以后,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与探索活动。

  (2)学生的“听”变为“学”。信息时代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具有更大的主动性。因而具有更大的创造性。信息时代,教科书与教师不是仅有的知识来源,学生除了从课堂上学习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运用学习的技能,从丰富的学习资源中探索与汲取知识。这种建立在学生兴趣与自觉性上的学习,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将会更加深刻、巩固。

  (四)教师的角色有了新的变化。由于信息技术为教育提供了多元化的信息渠道,一个人获取必要知识所花费的时间越来越短,教师将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学生个性、品格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及时清除心理障碍,指导学生养成高尚的情操、健全的心理,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由知识的讲解者、传递者,变成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指导者、促进者。还有一部分教师将由直接教学转为间接教学,由幕前转为幕后,成为教育软件的编制者、管理者、服务者。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使得教育者的工作方式和职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传统教学过程仅注重教育者课堂中的教学行为,仅把课堂上的活动看做是教学;而信息化教学过程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教育者的活动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他们不但关注课堂上的教学活动,更要关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搜索,加工,整理和创造教育信息;他们面对的不仅是课堂上的学生,而且包括网络空间中的学生;他们不仅指导课堂上学生的行为,也要指导课堂外学生学习活动等。

  二、信息技术给课堂教学带来的变化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给学生带来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加强:

  (一)课堂上学生可以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发现问题。

  在教师作为教学指导的前提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去发现问题,制定研究问题的方向。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进行学习,从自身内部产生动机(即内部动机),不同于传统教学过程中由于竞争的存在而产生的外部动机。让学生可以主动地去学习,在自我的学习中不断发现问题,形成强烈的解决问题的心理需求,不像过去只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不参与问题产生的过程,只是机械地寻找问题的答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会使学生的学习更加轻松,更为有效。

  (二)在课堂上学生可以随时进行自我评估。

  在一般的教学课件中会给出教学目标,学生在学习一段时间后,可以根据所给出的教学目标与自己的反馈结果(即自身的学习结果)相比较,找出差距、并且由自己或在教师的帮助下分析差距产生的原因。通过自己主动查找差距,对存在问题及时纠正,会使学生对自己的要求更为严格,更加促进学生的学习。同时,学生作为当事人对自己问题产生的原因会更为清楚。

  (三)在课堂上生生之间、师生之间有更充分的交流。

  在缺少教师的指导时,学生之间的交流会促进学生知识的增长,共同进步。俗话说:“人多力量大”,一位学生对某些问题的理解是有限的,但若综合多数学生的观点与看法,每位学生都会从中学到几倍的知识。学生之间还可以相互勉励;同时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也不能少,在网络知识庞杂的`时代,有些学生的自制力较差,需要教师的经常予以指导和帮助,引领学习的方向。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的的确确对教育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改进了传统教育中不合适宜的方面,将更新更为人们所接受的教育教学形式带到了世人面前。今天,全球互联网上用户人数已达4亿之多,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限制,为教师摆脱了繁忙的教学任务,为学习者摆脱了机械的学习环境,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效率、主动性和能动性。为了在新的信息技术环境中更好的发展,我们必须加快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努力实现教育的信息化!

  (四)在课堂中通过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兴趣,创新教育氛围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之源,“乐学”是学生学习兴趣的充分体现,是掌握知识的最初开始,“乐学”是在育人的理念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地位从被动走上主动,使学生的学习不再是等和靠,而是变学为思,变学为悟,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把大量的生动的丰富多彩的文字、图表、图形、图象、动画、声音、电影、录像等以电子化和形声化的特点,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视、听并举,加深、加快感知和理解,对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加大课堂的知识容量,提高教学效率,对于启迪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等有深远的意义。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学生的学习会觉得很轻松、愉快,掌握知识会很快,记忆效率也会很高。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可以以新颖的手段和高超的技术,解决很多难题,它不仅能提供动感丰富的图像、图形、文字,还能使课堂变为游戏天地,生动、直观、形象,改变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例如在教学《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宗旨》这一部分内容时,应用对媒体教学软件,并在屏幕上显示我国外交成就和外交行动,视频文字资料让学生感受领悟我国的外交,诱发学生愉快的学习情绪,激发学生积极动脑思考的兴趣。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创新教育的氛围。

  总之,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实现教学,使教学变得容易、愉快、省时、牢固、富有成效。它可以创设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把图形、影像、动画、声音、文字等信息进行合成、链接,把枯燥无味的教学形式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体现在教学活动中,通过以景激趣,创境激情,引动激动,导训激活,启思激悟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动中学、动中练、动中习得语言技能,把学习当成一种愉悦的体验和感受,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让我们努力去研究这门技术真正的用途、内涵,用好它,为我们的教学服务,使我们能利用好这门技术培养出走在社会发展前列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服务。

地理教学反思7

  通过本节教学,我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少缺点和不足。要适应新课改、新课标和新教材的要求,我必须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提高自身素质。

  作为新课的导入,我以介绍24节气的"小满"作为开始。对于二十四节气,很多学生只是略懂一二,所以兴趣相当高学生想不到的,感到意外。讲授时间正好在五月二十一日附近,时令节气本来就是气候的因素在农业生产,生活上的反应,而对于不同的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又有所不同。学习完不同的地理区域一目,对区域类型以及区域的划分有了一定的了解和实践。我又设计了一个给本校划分区域的活动,很有实践性。利用生活中现成的材料学习地理,来印证地理原理,不正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吗。身边的例子更直观更生动更易于理解,不必舍近求远,非举千里之外的例子。活动结果是学生积极参与。有按院落划分的:有按学习区活动区划的;有按平房楼房划的。一下子就把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也深刻理解地理区域可以划分为多种类型,而且同一类型的区域,还可以划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标准不同,划分的区域不同。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感知地理与生活密切相关,并初步懂的.具备地理知识对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以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画中国轮廓图。画简笔画是地理教师的基本功。画出这个图,再画出地理界线A、B、C。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一目了然。再讲解界线A、B、C为什么在这个地方?我做了一个启发:我们学校与外界有没有界线?学生:有。又问:是什么?学生说:砖墙和大门。同理让学生看中国地形图,看界线A、B、C位置有什么典型的地理事物,学生马上找出有关的山脉河流。至此,学生在探究P5探究活动1、2、3会很轻松自然地完成。

  不足之处:教学环节与环节之间不流畅,缺乏丰富的语言做润滑剂;对学生激励性评价单一缺乏多样性,就是"好"、"你很棒"、"非常正确"等语言贫乏;时间没有安排好造成教学内容没有在规定时间完成,又不能及时调整思路应对,在适当的地方做结尾,缺乏教学机智。总之是教学素质不过硬。

  反思教学效果:本节课学生能够在老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参与活动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做到了从"学会地理"向"会学地理"的转变。不足之处是我没有将准备的所有知识都展示给学生,非常遗憾。

  如果在上这节课我做这样调整:将让学生阅读P2---3正文与图5.1移到展示图5.1之前效果会更好。其次丰富课堂语言,尤其是环节与环节之间的链接语言多加推敲与锤炼。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语言要丰富多彩。

  今后我会更加努力工作学习,在教学改革实践中将自己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技术顺畅地结合。

地理教学反思8

  经过一学期的初一地理教学,我发觉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它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它既与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学科相联系,又与历史、思品等社会学科密切联系,是唯一一门跨文理两大科学部类的学科,地理教学在中学各学科教学中因其独特的性质,使地理教学方式多样化,几乎可以借鉴所有学科的教学模式,以下是我一学期的体验和反思。

  1、结合教材特点,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从关注学生的学习出发,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形成和谐、融洽、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不是看老师讲得如何,关键看学生能否成为学习的主人,看学生学得如何。初一学生年龄在13岁左右,正值求知欲、表现欲非常旺盛的时期,在课堂上学生厌烦教师的“满堂灌”,迫切希望自己能在课堂上有“说”的机会,教学参与意识非常强烈。

  新课标教材在知识的表述上避免了冗长的文字叙述,文字表达简洁明了,从教材的结构和内容上看减少了很多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加大了“活动”、“阅读”、“思考”方面的篇幅内容,使“活动”、“思考”成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教材特点,让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为学生创设“多说”学习情境,师生一起讨论,共同完成教学目标,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意识的转化,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活动”中探究新知识,提高能力,初步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形成正确的科学观。

  2、讲究学习方法,培养创新精神

  教材倡导对学生探究式学习方法的培养和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根据教学的.内容特点及学生年龄特征,开展探究学习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具有研究性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在形象感知、自主感悟、合作讨论、相互评价、自由表达、创造想象等探索性活动中,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和创新的情感,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3、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知识,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知识”是新课程标准中非常重要的理念。人总是生活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背景中。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从根本上说,学习生物、地理等文化科目,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我们的生存环境,并在改造利用环境的同时,协调与它的关系,达到“天人合一”,实现可持续发展。

  上册地理教学中,有许多“生活地理”的内容。由于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学生看得到、摸得着,学生容易接受,便于理解。例如,夏季的白天,站在海滩上的人感觉地面“好烫”而水中的人则感觉“水里还是凉的”,晚上情况相反;冬季感受与夏季相反这些老师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因此在学习“海陆因素”对气候的影响内容时,联系生活实际借助于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运用“水陆受热散热的差异”原理解释生活现象与问题,从生活中理解地理知识,学生易于接受“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相反”。

  初一学生年龄较小,缺乏生活经验和生活技能,因此结合教材资源,如“野外迷路怎么办?”“地图定位与估算距离”等,对学生进行有关地理技能的训练,帮助学生应对生活中的困难,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生活能力,提高对未来生活的适应能力,更大程度地满足生存的需要。

地理教学反思9

  一、反思是否具备新课程的教教育教学理念

  近几年,初中地理与其它课程一样实施了新教材,我作为一名从教近20年的地理教师十分关心新教材的资料,拿到教材后,深感教材的难度明显降低,但趣味性和实用性明显提高,从而要求体现学生的主动学习,而新课标要求教师不仅仅要关注那些理性的共同的知识,更要关注学生个性的差异,关注学生潜力的发展。为此,我经过认真地反思,认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在地理教学中应从有利于学生“生活再现”和“终身发展”入手,建立充分调动学生用心性、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作为一名教师应与时俱进,放下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创造条件。以“34个省级行政区”(《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学为例,该教材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法中的讲述法组织教学则效果不佳,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尝试以“快乐教学”中的巧用游戏法,采用多媒体技术制成“中国政区拼图”,引导学生开展拼图竞赛活动,寓教于乐,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活化了课堂教学。同时,在教学中鼓励学生透过网络、报刊杂志及其它媒体获取地理信息,并适时的交流,给学生以施展才华的机会,同时在交流信息的过程中,给予及时的

  指导和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反思教学中如何进一步强化地图教学

  翻开地理新教材,我们会发现文字篇幅有所减少,各种地理图表去占了近一半的篇幅,如地形图、政区图、气候图、人口分布图、照片等,还有各种统计图表,不仅仅具有形象、直观、信息量大、空间性突出等特点,还能够形象、直观、准确、趣味的表现地理事物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课堂上方对课本里种类繁多的地图,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我经常反思在地理教学中应怎样充分发挥这些地图的作用?又如何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读图、析图、描图、绘图?怎样将地图变成学生学习地理不可缺少的工具?怎样培养学生查阅地图、获取地理信息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潜力?等等。

  鉴于这种状况,我主要透过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等)和传统教学方法(如挂图等)相结合的方式,有意识地将地图展示给学生,从地图的`三要素入手,教他们认识地图信息,帮忙学生掌握观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使他们提高看图的兴趣,从而养成看图的习惯。例如,在“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的教学时,首先出示“中国的地理位置图”然后提出问题:“从东西半球或南北半球看,我国分别位于哪个半球,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看,中国的疆域对我国发展的作用?”并要求学生在图中找出答案,然后让学生再看教材,看一看自我的分析与教材是否一致。在教学俄罗斯时,请同学看一看俄罗斯地跨哪两个大洲、以什么地形为主、有什么特点,纬度位置怎样,什么是影响俄罗斯农业的主要原因。。。。。。,使学生透过看图感受到俄罗斯人口少却要进口粮食的原因。从而养成读图的良好习惯。

  在教学中,作为地理教师在上课时,常常提醒自我必须要有用图的意识,用图导入深入,用图突破教材重点,解析教材难点,给学生以直观易懂的印象。

地理教学反思10

  一学期又将过去了,我又认真研读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重新回顾这一学期,对本学期的教学反思如下:

  一、发挥学科优势,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学习,才能学得好。例如我在上《地球的运动》这一章节时,在开场白中引用了毛泽东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让学生猜是什么意思?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由此可见,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条件,它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密不可分。

  二、充分挖掘教材,培养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中,我注意发挥图像作用,运用图像引导学生“动起来”,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在学习世界地震和火山的分布特点时,首先引导学生阅读《六大板块示意图》,注意六大板块的范围及其边界,然后阅读《世界地震带和火山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地震带和火山的位置,再与前图对照,学生相互讨论得出结论:火山和地震多集中在两个板块的交界处。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图像来设计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充分利用课本中设计的'“活动”,涉及读图或绘图技能的训练、材料收集和处理,需要动手做试验、开展社会调查,进行合作讨论等各个方面,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的能力。例如在《多变的天气》教学时,我利用“活动”中提供的天气图,让学生像气象预报员一样播报城市天气,这样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本课所学的天气符号,还锻炼了学生读图、语言表达能力和应用能力。

  三、加强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

  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要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自我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教会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我充分利用地理教学的特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思考地理环境问题 ,学会解决问题,学会创新和自我发展。

  四、不足之处

  (1)过程与方法的结合有待提高。

  (2)师生交流的平等性应加强。

  总之,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对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探索,运用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才能适应当今教育的要求。

地理教学反思11

  本节讲四个问题:

  一、地球的公转,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三、昼夜长短的变化,

  四、四季的更替。

  第一个问题,地球公转的概况即方向、周期、速度和轨道等比较简单,可以先安排学生自行阅读课本,然后作一简介即可;而黄赤交角以及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比较难,需要动一动脑筋。在教学中,黄赤交角我是这么讲的:首先用让学生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运动,并让其他学生观察,最后由学生共同得出结论:

  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

  2、地球运动的时候,地轴的空间指向是不变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赤道和公转轨道平面(暂不交待这是黄道平面),得出黄赤不共面有交角的结论,然后再交待黄道平面、赤道平面和黄赤交角等概念,并引导学生读图1-3-3,进一步认识这些概念。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是另一个难点。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认识太阳直射点。先是用手电照的办法来观察,但效果交不好,后来的两个班换了办法:将一张硬纸板剪出一个半圆形,画出太阳光线上,套在地球仪上,让学生来观察太阳直射点(我觉得后一个办法更好一些)。此时并不交待太阳直射点的概念,而是称之为太阳垂直照射的点,这样便于学生观察和理解,然后再来交待太阳直射点的概念,水到渠成。太阳直射点清楚了以后,再来观察黄赤平面重合情况下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这一点很重要,这样有利于后面学生理解黄赤交角才是导致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根本原因。接下去再来演示存在黄赤交角的情况下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在这一轮的地理教学中,我发现用三角尺来演示的效果非常好。

  第二个问题,今年的教学似乎没有好的心得,基本还是老套路老办法,略去。

  第三个问题,本轮教学中,我首先板图(包括俯视图和侧视图)介绍昼弧和夜弧的概念和昼长、夜长的计算,然后指导学生分别读图1-3-9的三幅图,分别读取赤道、北/南半球、北/南极圈以内某纬线昼弧和夜弧或昼长、夜长,认识以上纬线的昼夜长短状况,从而得出结论:赤道终年昼夜等长,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冬至日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和季节变化。

  第四个问题,也没有好心得,故同样略去。

地理教学反思12

  地理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用生活中具体有趣的地图、图片、图表,给学生展示了生动活泼的思维过程。面对这样的教材,你该如何使用?又该怎样上课?怎样发挥教师的作用?怎样挖掘学生的潜能?……需要地理教师冷静、积极地不断反思,才能适应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

  一、反思是否具备新课程的教育教学能力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那些理性的共同的'知识,关注学生对知识目标的认知和追求,更要关注学生个性的差异,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和人生价值的确定,关注学生个性的张扬,注重学生对学习方法的主动探究,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针对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想一想自己是否正在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理论水平,是否已在研究学生心理动态的发展,是否想探究构建适应新课程的地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等。

  二、反思是否强化了地图教学

  地图是地理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将知识化繁为简,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理解巩固学过的地理知识,获取新的地理知识,而且有利于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地理新课程中附有大量的插图,如七年级上册就有132幅,而且种类很多,有示意图、素描图、景观图、统计图、曲线图、柱状图、饼状图等,并且均是彩色图。面对这些种类繁多的地图,作为教者,你想过没有在地理教学中应怎样充分发挥这些地图的作用?又如何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读图、析图、描图、绘图?怎样将地图变成学生学习地理不可缺少的工具?怎样培养学生查阅地图、获取地理信息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等等。

  三、反思是否注重了活动教学

  活动是实施课程目标的主渠道,也是地理新课程的一大特色。活动可将多传输渠道于一体。不仅有利于学生获得的有效信息达到最大值,而且有利于实现各种感官、生命存在的意义。这说明活动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协同参与探究,使听、看、说、思、做有机配合,使学生学会探究和体验,提高学习能力。地理新课程安排了大量的活动。如七年级上册有34个活动,活动内容丰富,有小制作、模拟演示、读图分析、动脑思考、填表、计算、绘图、谈感想看法等。遇到这些活动,你得问自己,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每一项活动内容都是结合当地特点精心设计组织的吗?每一项活动内容都培养了学生相应的能力吗?学生能感受到学习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吗?等等。

  四、反思是否联系了学生现实生活。

  著名教育家陶行先生曾提到“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的确如此,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而地理教学更离不开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不仅使学生学得有兴趣,学得轻松愉快,而且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获得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提供内在动力,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地理新课程提供了许多与学生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注重学生经验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如感受多变的天气,根据天气预报安排生产与生活等。请问自己,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生活经验心中有数吗?是否充分发挥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作用?是怎样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分析掌握新的地理知识的等。

  此外,反思是否已转变了自己的角色——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反思地理教学是否处处渗透了新课程的六大基本理念;反思地理教学是否完成了新课程三维目标;反思地理教学法是否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等。只有这样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才能不断地提高自身教育界教学效能和素养,才能不断地创新,全面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

地理教学反思13

  日本是与我们一衣带水的邻国,在历史上日本曾经做过对不起我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事,因此这节课除了要完成教学目标以外,还要渗透德育和情感教育。

  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日本的国花——樱花、国家象征——富士山、传统服装——和服。使学生对日本初步感知。

  2、通过对地理位置的分析明确日本是一个多地震的火山的国家,此处介绍日本先进的防震能力。也要向学生说明在汶川地震中日本也给予帮助,展开搜救。要让学生知道历史已经过去,中日两国人民应共同创造美好的.明天。并用多媒体课件显示在野外,家庭,商场,剧场等场景对学生进行防震训练。让学生选择如果地震来了该怎么做,如果选错了就会有石块掉下来,画面生动有趣,学生兴趣盎然。

  3、依托教材中对日本的位置、地形、文化等方面的分析,进而达到理解日本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成功之处,即“加工贸易经济”这一经济发展的方式,这种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展经济的方式,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4、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我们都知道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1937年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1941年又发动太平洋战争;1945年战败投降。我们对日本帝国主义深恶痛绝,但宽容和博大是我们中华民族千载不变的优良传统。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但也不能永远活在历史中,要想使我国经济发展赶上发达国家步伐,就要与其他国家建立友好关系,向其学习先进经验,共同合作,共同发展。

  5、日本既是经济强国,又是资源小国。它掠夺世界海洋资源、把污染企业建在发展中国家,进口我国的一次性筷子等也值得我们深思。要让学生知道保护本国资源的同时,也要保护全球环境,从而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的学习和生活态度。

地理教学反思14

  上一星期五的天气特别的热,人感觉上特别的困。上午上完第四节课的时候我已经感觉到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不爱回答问题,就是平时爱回答问题的学生这时也注意力不集中。

  上完第四节课以后,再回办公室的路上我就是想:下午上课学生的听课情趣一定更不好?不行!我得想一个办法,调动一下学生的听课、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吃过饭以后我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用什么办法好呢?于是我就向办公室的同事征求意见:这个说放一个有关本节课的视频,哪个说讲一个大家感兴趣的故事、、、、、、。

  时间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马上就该上课了,这时我心中已经有了一个方案:“就是和学生来一个互动,让学生当主角”

  当我来到二班的时候,发现班里面正在放歌曲,这时我灵机一动,对啊!我何不和学生来一个歌曲互动啊!上课听铃响过以后,我对同学们说:“学生们,现在我们有十分钟的时间,我想请一位学生给大家唱一首歌,好不好啊”?

  “好,老师我们唱什么啊”?

  “什么都行,要不大家给老师推荐一个人”?

  这时大家一起把手指向一个男生,“来吧!大家很看好你啊。”

  “老师我能不能找一个人和我一起唱啊”?

  “可以”这时一个男生自告奋勇上来和他做搭档。

  这时我看见下面的学生热情高涨,都非常的兴奋,这两个人刚开口唱,全班人笑的是前仰后合的。全班人齐声说:“下来吧,在唱就要人命了”。这两个人在一片笑声和掌声中回到自己的`位子上。时间不知不觉中已经过去了10分钟,突然有人提议老师要不你唱一个吧!最后在大家的强烈要求下,我就唱了两句,全班学生笑的更欢了,因为我常跑调了。

  这节课经过我这十分钟的调动,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了,在课堂上学生发言非常的积极,且孩子们的笑声不断。一节课的时间很快过去了,下课的时候还有几个学生问我:“老师我们下一节还唱歌吧”!

  “行,但我要看我们班的表现啊”!

  一首歌成就了一个课堂,使学生在快乐享受课堂。

地理教学反思15

  在教学过程中,认真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体验、增强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同时,考虑到普通高中教育的基础性这一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科基础知识的落实。具体而言,我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做法:

  1、加强理论学习,努力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新课程改革对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加强对教学行为的研究已成为全体教师的共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和质量观等。为此我坚持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与目标等理论知识进行学习与探讨,从而使自己的教学实践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

  2、在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大胆革新。

  新课程注重“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等教学原则,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力争改变过去“一言堂”的局面,变学生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合作、探究式学习,努力做到转变自己角色与地位,由过去课堂上的权威变为学生共同学习。

  3、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同时又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学习的需要。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表现,重视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具体做法有:

  ①课堂提问、讨论发言,一段时期内要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才智的机会;

  ②组织讨论活动时,要求所有学生共同参与。

  此外,备课时还根据班级实际情况的差异,分别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如在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在作业布置、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学习评价等各方面使用差异性标准,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

  4、进行集体备课,发挥集体的力量。

  加强信息收集,多与外校教师进行教学上的交流与探讨。积极参与听课评课,取长补短,通过这样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手段,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总之,目前的新课改处于探索阶段,我将继续努力学习,突破旧的思维方式,逐步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学观、质量观等素质教育新观念;

  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地理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地理教学反思08-09

地理教学反思12-21

关于地理教学反思04-17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01-23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01-15

地理教学反思15篇10-22

地理复习课教学反思01-07

地理课堂教学反思01-07

地理教师教学反思04-23

高三地理教学反思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