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师教学反思

时间:2023-01-08 16:44:5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14篇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的老师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14篇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 篇1

  《我的老师》是以师生关系为主题的绘画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本课的教学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和促进良好的师生关系。虽然二年级的学生属于低年级段的学生,但对课题的理解是很容易的,教学难点在于“如何用自己的画笔把我心中的老师表现出来”。

  学生和老师的感情是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建立起来的,但要用绘画的方式来表达,绘画技能仍然是基础,基本功。通过认真的教学准备,教学设计的详细规划,包括微课在内的课件的制作,有效引导学生如何去用画笔表现我的老师,并鼓励学生大胆的表现。从课堂当堂练习的效果来看,学生是完全理解了课题的,在表达上也比平常更放松,说明自学指导也是有效的。一部分孩子能在课堂上当堂完成完整的绘画效果,是很可贵的。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 篇2

  《我最好的老师》是六年级下学期第五组课文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述了“我”六年级时的科学课老师怀特森先生的故事。他用出乎意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和科学的怀疑精神。本文语言通俗,道理明晰,主要采取“由具体事例说明道理”的写法。

  这篇文章无论从标题,还是到内容,都能够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因此,教学导入时,我先以“你心目中的好老师是什么样的?”切题,待充分交流之后,我便引出了“作者心目中最好的老师是什么样的呢?”,将学生带进课文。

  在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课文以后,便引导学生找到文中对怀特先生评价的句子----------“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以此展开了重点内容的突破,学生自然谈到了怀特先生独特的教学方法和出人意料的举动。我顺势引导学生体验:如果你是怀特森老师的学生,面对这种种出人意料的举动,你会怎么想?你可否有与作者同样的心情?哪些词语才足以表达你当时的心情?此三问的目的其实有两个方向。其一:给予学生畅谈认识的机会,如果学生能够谈到“感激”,想必他们已经读懂了文章蕴含的道理。其二: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引导学生抓一些关键词语来体会,并能够有感情地朗读。

  最后,要理解怀特先生事例中所蕴含的科学精神直接可以从书中的总结可以得知。但文章中“以具体事例说明道理”的写法的理解倒是挺陌生的。我的做法是让学生找到文中所提及的科学精神,然后问及“结合文中故事,你是怎样知道这些科学精神的?”待学生谈论时,我再顺势给他们概括“其实,同学们刚谈论人物的科学精神时,都是在具体的事例中体现的,这就是一事一议的写法”。

  在教学的结尾,我还设计了一个小练笔:你喜欢这样的老师吗?你认同这样的观点吗?说说你的看法。从学生上交的练笔作业来看,除了几个学生认为这样会让学习不好的学生无所适从外,其他人都从不同侧面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论证,有的甚至还引经据典呢!

  我发觉,在整个导学过程中,与其说是我引导学生经历了一次情感的转变,还不如说是学生引发了我对自己以往教学的一种觉醒:无论授人于鱼,还是授人于渔,都必须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也就是文中所说的每堂课都是“冒险”。一旦拥有了“学习兴趣”这位“最好的老师”,教师的教就成功了一半了。对于那些循规蹈矩不爱动脑或者调皮捣乱根本不想学习者,不让他们的大脑“睡觉”尤其重要。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 篇3

  《我最好的老师》一课向我们介绍的是“我”六年级时的科学课老师怀特森先生的故事。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用出乎意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和科学的怀疑精神。文章详细具体地描写了那堂科学课的经过,概括简略地描写了此后的科学课成了一种“冒险”,最后描写了“我”对怀特森先生的感激和赞扬。这种一事一议,从一个具体的事例发现一个道理的写法是需要引导学生来学习的,同时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认识到科学精神的另一个侧面——独立思考和科学的怀疑精神。

  由于本文是第五组课文的最后一篇略读课文,因此,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比较简单:

  首先,我用“你心目中的好老师什么样?”这个问题导入新课,启发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学生说是善解人意的,有的学生说是和蔼的,有的说是关心学生、教学方法灵活的……“那么作者心中的好老师是什么样的呢?”由此引出课文内容。

  接着,学生依据两组三段六环节在课堂上交流预习批注,关注到每一个学生,让他们有充分交流的机会。然后我让学生细读文本:说说课文中的怀特森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学生找出“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由此引导学生突破文章重点内容,回味文中描写的那节科学课,让生谈切身感受:“如果你是怀特森先生的学生,面对这种出人意料的举动,你会怎么想?当时心情如何?该如何读这些句子?”在朗读中让学生感受大家对怀特森先生的做法表现出的是愤恨,体会文章中“怀特森哪门子老师?”这句话。

  我紧紧抓住问题不放——这样的老师怎么能称为“最好的老师”?孩子们从文中找到了相关的句子,来证实怀特森先生是别有用意的: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事物真伪的能力,同时也应该具有怀疑能力。我再让学生展开讨论:“你觉得怀特森先生的做法怎么样?可取不可取?”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最后达成了共识:怀特森先生的确是一个有个性、方法独特的好老师!

  最后,我问“你喜欢这样的老师吗?”让学生说说自己学完文章后的感受。我发现平时课上活跃且爱动脑的同学都很向往怀特森先生的课堂,因为它是一种“冒险”,充满了挑战和刺激,从而更深刻地关心到了作者内心的感受,明白了这位最好的老师是多么的与众不同!

  拓展环节中我布置学生以《假如我是怀特森先生的学生》、《由〈最好的老师〉想到的》、《我看怀特森先生的教学方法》为题完成小练笔,鼓励学生“用我手写我心”。

  掩卷深思,像怀特森先生这样的老师,我也遇到过,这种个性,这种独特的教育方式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让人敬佩!

  我一直想做一个学生心目中最好的老师,一直觉得把更多的知识和爱给学生就可以了,现在看来,这还远远不够,还要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充满挑战性,富有趣味性的课堂是学生所向往和喜爱的。文中的怀特森先生不仅是孩子们所喜爱的老师类型,更是我们要学习的榜样。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 篇4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到“老师”这个词,我们眼前就会浮现出许多的老师形象。其中的“好老师”让我们铭记终生,能给大家说说你记忆中的“好老师”吗?(学生回答)下面让我们走进作家魏巍的童年,领略魏巍心目中的“好老师”的风采!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走近作者

  魏巍,现代作家,原名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河南郑州人。1920年6月生于一个城市贫民家庭。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读了平民小学、高小,并勉强上了简易乡村师范。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走上革命道路,同年12月在山西前线参加八路军,不久到达延安。193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一直生活在战士之中。解放战争中,在行军的间隙写了大量诗歌。全国解放后,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长篇小说《东方》等。

  2.字词积累

  芸(yún)榆(yú)痣(zhì)褪(tuì)卜(bǔ)磕(kē)

  温柔:温和柔顺(多用于形容女性)。

  心情如水:形容心地纯洁,像清澈的水一般。

  依恋:留恋,舍不得离开。

  纠纷:争执的事情。

  热恋:本课是亲热难舍的意思。

  3.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学生朗读,要求读准字词并概括每节大意。

  (2)分段并归纳段意

  〔明确〕第一部分(第一段)指出蔡老师是最使“我”难忘的老师。第二部分(第2———14段)通过记叙关于蔡老师的七件小事,表现了蔡老师的“慈爱”“公平”和“伟大”,抒发了对蔡老师的热爱和依恋之情。第三部分(第15段)表达对蔡老师的思念之情。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解读重点

  (1)绘声绘色地朗读第二部分。

  (2)〔投影出示〕①这部分记叙了蔡老师哪七件事?②哪几件详写,哪几件略写?③为什么这么安排?④七件事是如何贯串的?⑤七件事的顺序能否打乱?

  〔提示〕①蔡老师假装发怒;老师教我们跳舞;老师带我们观察蜜蜂老师教我们读诗;我们看老师写字;老师排除我和同学之间的小纠纷;我梦里寻师。②前五件事略写,后两件事详写。③前五件事写蔡老师对学生的关心、教育、爱护和影响,是从“面”上写,而后两件事则是“我”印象最深的,刻骨铭心的,也最能表现老师对学生的爱和学生对老师的思念、依恋之情,是从“点”上写。所以详写。这样详略安排,既能使文章结构疏密有间,又能表现出师生感情的步步加深。④七件事有一条感情线索贯串——回忆、依恋、思念“我”的蔡老师。⑤这七件事的次序安排,作者是经过精心考虑的,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从平时到假期,全面展示了蔡老师爱学生的美好心灵,表现了学生对老师的依恋之情。随着作者回忆的轨迹,顺着作者记忆的思路,师生感情一步步加深。可见次序安排是不可以随便调换的。

  2.探究难点

  (1)课文第一部分写蔡老师在“我”的记忆里总的印象是什么?

  〔明确〕是一个温柔和美丽的人。

  (2)“温柔”是从什么方面写?“美丽”是从什么方面写的?

  〔明确〕“温柔”是从老师的性格上写;“美丽”是从老师的外貌上写的?

  (3)蔡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提示〕①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她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这些说明蔡老师温柔,热爱学生。②她教我们跳舞,让我们观察蜜蜂吃蜂蜜,用歌唱的音调教我们读诗。这些说明蔡老师热情、慈爱的性格。③蔡老师排除“我”和“小反对派”的小纠纷,说朋蔡老师公正、伟大的性格。

  (4)试从课文找出抒情的语句,分析一下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活动〕①“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啊。”抒发作者对老师的理解和热爱之情。②“今天想来,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抒发了作者对老师的感激之情。③“一个老师排除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纠纷,是多么平常;可是回想起来,那时候我却觉得是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对老师的高度评价,抒发了作者感激老师赞美老师的感情。④“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抒发了作者对老师的依恋、热爱之情。⑤“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中的珍宝之一。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抒发了作者思念老师的感情。

  (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蔡老师是一个温柔、热情、慈爱、公正、伟大、热爱孩子的老师。“我“是一个机灵调皮天真活泼尊师好学的学生。记叙文中的抒情,有助于直接抒发作者强烈的感情,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制作读书卡片,积累相关知识。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 篇5

  这是魏巍的一个短篇作品,我比较喜欢这样温馨的短篇。

  课文写了七件事,我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理清了课文的情感线索,即,回忆——依恋——思念。课文的品读,我从最后一个部分入手,并把这个部分作为了学习重点。学生默读后,划记哪些句子表现了“我”对蔡老师的思念,边划记,边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学生的感受非常敏睿,他们能抓住“默默”、“漫长”、“记忆中的珍宝”等词句,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体会“我”对老师深深的爱与思念。在这个过程中,我相机抓住:放假前在老师身边不愿意离开、睡熟后梦游去找老师、拿自己的思念老师的心与热恋中的人相比等几个点,引导学生边读边谈,谈后再读,使孩子们把这种对老师的依恋与爱印在脑海中。另外还附带着提到了作者间接和直接表达情感的方法。紧接着,我用“为什么一个刚入学不久的孩子会对老师这样的依恋?”进入课文前面部分的学习。学生最先读到的是老师为“我”排解纠纷的事,把当时“我”的无助与悲伤与老师的援助放在一起读,“我”对蔡老师的感激与爱在孩子们的朗读中体现出来了。然后,还是以“为什么我对老师这样喜爱和依恋”牵出另外一部分的课文,体会蔡老师热爱学生、善教等特点。以一条线贯穿整个课堂,这使得教学过程浑然一体,学生学习的思路非常清晰。另外,自己还感觉本课的教学取舍也比较得当,直奔重点段落,其它比较琐碎的部分一读而过。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 篇6

  《我最好的老师》是一片略读课文,课文讲述了“我”六年级时的科学课老师怀特森先生的故事。他是一个很有精神。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无论思考讨论什么问题,都要立足于自渎,引起思考。在《我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我以读为本,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直奔重点,思考:为什么说他最好的老师是科学老师怀特森先生?请在文中找出最有说服力的一句话。学生找到后,结合两个材料(材料一《嗅苹果》,材料二《蜜蜂并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谈体会,提供的材料一个是从正面说明,一个是反面说明“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通过这两个生动详实的材料让学生深刻地理解“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这句话的含义。

  然后从“他是一个很有  不足之处:

  1、对于略读课文的定位还没有把握,唯一的感觉就是上成了精读,对于词句的讲解过于繁琐,有的东西可以一笔带过。

  2、  当得知学校要举行青年教师教学比武之后,便赶紧翻开课本细细查找起来。因为六年级下册的学习内容只有6组,除了最后一组综合性学习,就只剩下5组课文。再者要求第3单元之后的课文,只剩下第屈指可数的二三单元。第3单元的课文都属于“老”字辈的,第四单元是指导学生进行课外的阅读导读课,想在短短的30分钟内体现难度真的很大。除此之外,只剩下第5单元的课文。所以,我们两位六年级的语文老师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瞄准了它。

  《我最好的老师〉,讲述了“我”六年级时的科学老师怀特森先生用出乎意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和科学的怀疑精神。本文的文章结构清晰简洁,语文朴实。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要理解本文的主旨并不是一件难事。我究竟要通过这30分钟的课堂教会学生什么?这是我拿着书本一直向自己提出的一个问题。最终,根据课文的写作特点,把教学目标制定为:读懂课文描写的故事,理解怀特森先生独特的教学方法,体会一个人具有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怀疑能力的重要性。教学难点:学习本课一事一议,从一个具体的事例发现一个道理的写法。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围绕学生的关注点“怀特森到底是什么样的老师”、“他为什么是最好的老师”引领学生走进课文,走近主人公,抓住关键点“当我读到(),觉得怀特森先生是位()的老师”,引导学生去揣摩人物心理,想象课堂场景,换位思考表达。通过抓住“人”展开教学,进而引导学生通过三个层次理解“为什么怀特森先生是一个最好的老师”:了解怀特森先生的特点;角色转换,理解怀特森先生独特教学方法的真正用意;通过前后情感冲突,读懂“我”对怀特森先生的赞扬,体会独立思考能力和科学的怀疑精神的重要,并让学生恰当地表达了自己写作能力。将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容为一体,历练学生的语文能力,凸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静下心来,回头看,课堂缺少了语文味。虽有带着学生一起感受怀特森先生的人格魅力,但是没有和学生一起沉下心研读课文,咀嚼课文的重点词句。从而对于学生的语文能力并不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再者,让学生说说有关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敢于创新的故事这一环节时,应该引导学生不仅从曾经的阅读中寻找这样的事例,而且可以从自己身边入手。这样既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这一道理,又为本课的难点找准突破点,为学生的写法进行指导。最后,让学生写几句自己的学习感言,旨在读写稽核,发展学生语言能力。但最终因时间短,仓促地将本环节改为课后的作业作为本节课学习的延续。

  作为语文教师,拿起语文书,静下心来读,沉入课文读,找准问题的切入点,让学生语文能力在课堂上得到有效提高,这就是本次教学给我最大的启示。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 篇7

  下周就要进行期末考试了,期末复习已接近尾声。细数我的期末复习的历程,我有着太多的感触。

  “临时佛脚”抱不得

  作为一名新教师,今年又执教了两个年级的数学课。其实,我和学生一样,课本对我来说也是新的,每天要备两份教案,再加上新的工作环境,不一样的工作流程,有限的精力和经验,使我在最开始的两个月走了不少弯路。

  所以,在这段复习时间内,我开足马力,准备弥补之前的缺憾,但短短的时间内,难免忙得手忙脚乱,还导致我和学生们压力巨大,看来功夫还是要下在平时。

  首先,我要充分备课,把握好每节课的重点、难点,并结合学生特点,在课堂上成功突破重难点,要反复强调、练习;其次,重视每单元结束后的复习课,要帮助学生及时巩固知识;再次,平时细心批改孩子的作业,认真总结,及时反馈。以前我批改作业总是仓促,认为让孩子知道对错即可,其实,孩子的每一份作业,既是对他今天的学习成果的`最真实的回答,又是对老师教学成果的展示,不仅让我看到孩子的薄弱点,又让我知晓了自己的不足,我要及时总结、认真反思,再反馈给学生。

  “题海战术”要不得

  期末复习,铺天盖地的卷子扑面而来,我也唯恐孩子漏掉了哪些“必考题”,总是希望孩子多做试题,但效果却并不明显,成绩优异的孩子进步显著,而基础薄弱的学生却依然不知所云。

  我想,复习重要的是两点,第一,梳理知识,帮助孩子温习功课,建构知识网络;第二,突破薄弱点,在复习过程中,要将学生那些“易错题”、“难题”讲清,讲透,一举突破。

  多一把尺子

  在复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让我“恨铁不成钢”的学生,苦口婆心辅导了很长时间,却见效甚微。

  再耐心一点吧。细想一下,其实,成绩不过是衡量学生的一把尺子而已,我何必拘泥于此呢。

  孩子,只要你在努力学习就好!只要你今天比昨天进步一点就好!

  孩子,细心再细心

  大家都说数学是一门讲究严谨的的学科,的确有太多成绩优异的学生因看错题、抄错数、计算错误而马失前蹄,与理想失之交臂。

  所以,在每次测试前,我都要不断地提醒学生,孩子,不要慌张,冷静下来,细心一点,再细心一点……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期末复习,任务艰巨,时间紧迫,压力山大,又值隆冬季节,可是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坚持锻炼,作息合理,保持愉悦的好心情,毕竟,有一个好身体,才能高效工作,事半功倍,才能在漫漫育人之路上走得更为久远。

  加油!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 篇8

  《我最好的老师》这篇文章是小学六年级语文课本中最后一次综合性学习里的一篇略读课文。开课,与学生做了近距离的心灵沟通:“同学们,你们心目中最好的老师是什么样子?”只见学生们略做思考状后说:“把我们当朋友,不随意奚落同学,还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这,就是我们同学心目中最好的老师。知道了“最好老师”在同学们心中有了一个“定位”后,也就为我后边的教学埋下了伏笔。

  “那么,有这样一位老师,他上课娓娓讲解一种叫'猫猬兽'的动物,同学们都根据他的讲解龙飞凤舞地做笔记,可随堂小测验,全班同学都大吃一惊,因为他们的成绩均为‘0’分。=这,这,这是一位好老师吗?这算好老师吗?”随即,我在堂课上顺势抓住了“这算什么老师——我最好的老师”这一情感冲突,设计了两个主要板块:欲扬先抑感受“气愤”和峰回路转深感“佩服”。在学习中,充分利用情感这一平台,读找体会重点词句,转换句式,拓展写话,接受和建立新的价值观。学生的感情变化是在品位和咀嚼课文的重点词句中自然发生的。这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在三维目标的融合中,情感既是教学内容又是教学结构,既是教学目标又是教学手段。可以融入情感这一磁场中的有知识、有能力、有过程、有方法、当然更有态度和价值观。

  此外在第二版块的学习中,力图想带领同学们层层剥笋似地深入体会怀特森先生确实是最好的老师。从一堂课到另一堂课,从他的课堂到别的课堂,从课内到课外,怀特森先生带给学生的怀疑主义影响了孩子所有的学习方式和人生导向。尤其是最后的拓展训练,是精神和文字可以共生的载体,事实上也是学生们对怀疑主义这一价值观是否真实有效建立的一个检验和展示。从这个意义上说,拓的是课文的意蕴,展的是课文的内涵。至此,感觉这篇课文的理解渐渐清晰起来。

  于是,在教研过程中,发现我对课文的理解也跟作者看待怀特森先生一样经历了一个感情转变。这给我一个启示,当你深深地沉浸在课文的文字中,你总能发现它的可读之处,可教之处,可掘之处。这是研究这一课给我的最大收获。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 篇9

  角色游戏活动《小白兔和大灰狼》中小朋友们玩得十分投入,尤其是扮演大灰狼的乐乐,他传神的一凶一诈,像足了一个大灰狼的样子,把游戏一次又一次地推向高潮。游戏结束后我立即表扬了乐乐,要小朋友们学习乐乐平时多注意观察事物,积极表现的优点,乐乐很高兴地对我说:“老师,我还会演很多凶狠的角色呢!”言语中透露出掩饰不住的骄傲。我对他说:“好的,下次我们的角色游戏还请你当主角。乐乐开心地跑开玩去了。

  十分钟后,忽然听到舒舒小朋友的哭声,我赶紧徇声走过去,问明原因,原来是乐乐打哭了她,小朋友们都围了上来,我立即严肃地批评乐乐:“乐乐你还真是大灰狼了,我们大家都不喜欢你了。“又安慰了舒舒几句,大家就都散开去活动了。

  一天的活动结束了,离园的时间到了,小朋友们都开开心心地由家长带着回家了,这时乐乐的爸爸也来了,只见平时最高兴爸爸来接的乐乐对爸爸的出现毫无表情,且一脸的沮丧,我连忙问明了原因,原来乐乐还对我刚才的一句气话耿耿于怀呢!并对我说:“老师我以后不想演大灰狼了。”听完他这句话,我开始后悔了,原来,短短的一句话,却给乐乐带去了长长的伤痕,以至于他最喜欢演的反面角色都不想演了。

  对此,我作了深深的反思。

  幼儿的心灵是很纯洁,很透明的,经不起一丝污浊,而作为幼儿心灵工程师的我们有时却有意无意地用我们的不经熟虑的语言将他们的纯洁玷污,“好孩子”是每个孩子的向往,现实生活中谁都不想做大灰狼,而我却把那个“大灰狼”的套不偏不倚地套在了一个只想把大灰狼的角色演好的小朋友的头上,让他背负本不该有的沉重负担,我恍然感到应该多与小朋友交流,多注意与他们交流时的语言,多关注他们的内心变化,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宽松、自由又不乏爱的环境中成长。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 篇10

  这次我参加了塔寺小学20xx名师评课选课活动,我选择的授课内容是西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我的老师》。

  刚讲完课时,自己虽然对讲课效果不满意,但心里还是放松了许多,觉得之前的折磨与煎熬终于可以了结了。看到室外阳光明媚,终于有心情抬头看看那蔚蓝依旧,广袤依旧的天空。

  但这种轻松感并没有维持多长时间,取而代之的便是对于这堂课的各种想法、念头不由自主地涌现脑海,仿佛这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首先冒出的感觉是自己对这节课的准备还是不够充足,尽管之前一直煎熬,还是没把沙砾磨成珍珠。

  备课时,更多的是在备自己,备教材,备知识,而对学生的把握和了解却不够深入也无从备起,便导致上课时不敢放手,学生便从课堂的主体变为被动的接受者。所以以后要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相信学生,敢于放手,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自信,唤醒学生创造力,使学生在学习中摆脱对老师的依赖心理,更加从容,自信有尊严地学习。

  对于多媒体的使用,也让我感触颇深。多媒体是教师教学一个重要的辅助手段。课件是教师用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的工具和手段。但由于不经常用,导致讲课时,它不仅不能增光添彩,反而成了一种羁绊,一种禁锢。就如一个经常走路的人,突然骑上了自行车,刚开始时左歪右扭,全然没有了走路时的洒脱与自如。但是长久来看,还是要练就娴熟的车技,这样才能走的更轻松和长远。

  还有就是讲课时间与节奏的把握上,也是自己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通常是自己的主观愿望很丰满,而现实的课堂生成却很骨感。自然的课堂生成犹如晶莹的露珠,需精心呵护让其滋润课堂,不留意或驾驭不好便会一朝风干。

  星期四下午,我带着困惑参加了五年级语文组的评课教研活动,几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对我和孟弋卜老师的课作出了精彩的点评。特别是冯亚红主任,点评严谨透彻,用当时在座老师的话说,大有于丹百家讲坛的学者风范。各位老师的交流分享,使我心中困惑大减,思路更加明晰。

  会后,我特意上网查阅了20xx国家正式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要点。要想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首先要更新与树立自己教学理念,并将这种理念贯穿到自己的教学中去。

  总之,一节好课的生成非常不易,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各方面的紧密配合。问题的解决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时间与心血的双重打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 篇11

  上语文课时,学生读书,有时我会走到教室后面,站在他们后面,朝讲台看,想象着他们看到我的样子。

  孩子们希望看到的我是一个有个人魅力的人,他们希望我有恒心,有修养,有智慧,面对困难有更多的办法,他们能有依靠。他们愿意和我谈心,和我交朋友。他们每天到教室来,就是想从这里得到新奇,得到惊喜;下课了,他们走出教室时,脑子里会思考新的有趣的问题。

  我希望和学生一同学习,一起在实践中加深对教育的认识或感悟,我最大的快乐,很多是在课堂上从学生那里获得的,在课堂上交给他们知识和方法的同时,自己能受到更多的启示。我希望他们在课堂熏陶下,不仅学了语文,也变得善良友爱。至少他们不认为老师浪费了时间,而知道这就是“学习”。我在课堂上经常看到,当有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同学们(特别是他的“死党”)是多么的焦急,这些作为学生的时候才会感受得到的。

  课堂上,我会请一名水准不高的学生回答,比如刘海洋,他的回答总是一个调子,但是只要他回答出了一点点,我都鼓励他继续说下去,要求其他同学耐心听他说完,这对其他学生来说,是不是不太公平?这是不是一种教学的损失呢?或许其他同学们不知道,这两分钟对像刘海洋一类的男生来说非常重要,他也许会因此又找回了学习的自信,而对其他同学来说,同样有学习价值。在一个正常的教学群体中,未必有什么“学习竞争”,更多的是友情与合作。我不认为这是什么“损失”。就像旅行者经常地停下来等待掉队的伙伴,全力寻找一名失踪者,求的是大家的平安。

  有时候我会想:一个思想活跃的孩子在一节课上,用两分钟时间,问一个可有可无的问题,说了一些俏皮话,该不该吵他们?比如一个叫李夕涵的孩子,在介绍自己的时候,在黑板上写了“李稀饭”,逗得大家哄堂大笑,他自己也笑了。是他故意的吧?他并不介意这个自己给自己起的名字。他说他爱喝稀饭,所以当我问他平时该怎么叫他时,他说老师你叫我哪个名字都行。呵呵。乐观的孩子!

  我甚至想到,就人生而言,学校和课堂也许是人与人关系的最高境界了。你如果看《拯救大兵雷恩》时落过泪,那你同样也应当想到:为了一名学生的进步让全班同学停下来耐心听了两分钟,仅仅两分钟,对我和全班同学都是值得怀念的友情。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 篇12

  经过两个多星期的反复准备,终于在这周四结束了“战役”。

  公开课的内容定为《我的老师》的第二课时,这是一篇传统篇目,要讲出新意,应该说是仍比较有难度。传统讲法是通过讲详略,来体现师爱生、生爱师之情。而此次教学设计则另辟蹊径,从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角度来分析文章刻画人物、表达情感的方法。

  经过了前两次的接触,对特级教师付华老师已不再陌生。她总是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对我们的教学进行深入浅出的点评。

  付华老师指出了我需要改进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很多我在备课过程中未曾考虑到的问题。对一些有争议性的问题也给出了合理的解释,使我受益良多。比如,在教学环节的设置上,仍然有生硬之感。在概括事件的过程中,为什么单单跳过第八段不讲,而直接讲第九段?学生们可能会有疑问。而老师如果给学生交代一下,(“第八段,写事没写事?写事吧,好像又太小了,没写事吧,但又确实是件事)进而也可以提出细节描写,做到讲课过程中的不露痕迹。

  付老师很赞赏“水到渠成”式的教学方法。在讲到概括事件的时候,就可以提出详写、略写的问题。详细描写的都是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事,自己的感受最深,所以写得详细,而之前都是写得老师与“我们”之间发生的事,所以略写。付老师还对我课堂中对学生回答处理不好的不好的部分,做了补充。比如“迷迷糊糊”、“模模糊糊”都是叠词,叠词能表现出字词原来的意思,但表达效果上要弱一点。学生在概括“梦中寻师”是时候,说的是“梦游”去寻师。“梦游”这个词实际上是不恰当的。“梦游”可以说是一种病态,概括成“梦中”、“梦里”才更恰当。有学生提到“我什么时候才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是设问句。设问是自问自答的形式。而“什么时候才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虽有问号,其实并不是真的在疑问,而是介于疑问和反问之间,表达对老师是思念之前。

  付老师有数十年的教学经验,对文本有着深入的分析,给我们提出了更加细致的问题。比如“席子铺在当屋,燃着蚊香”写出了什么?在这种情况下,他是能睡熟的,然而却醒了要去找老师,更加说明了“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文中讲老师写信劝慰我,说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这是对学生品质的赞美,学生认可老师的这句话,并记忆犹新,说明老师对学生的观察细致。这些都是我尚未注意到的,在付老师的点拨下,顿时觉得明朗了许多。

  此外,组里的其他老师也提出了非常宝贵的意见,从备课之初,刘玉舒老师与王惠琴老师就一直尽心尽力地为我指导,指出我试讲中的种种不足,并提出改进的建议,公开课的顺利进行,离不开两位老师的帮助。此外,马老师指出这堂课重点、难点仍是不太突出;黄老师认为正侧面描写的部分仍有争议。韩老师提出了再让学生练习一下正侧面描写,以巩固正侧面描写的知识。

  我非常感谢语文组老师们这么真诚无私地帮助我、指导我。在听其他老师课的过程中,我深深佩服老师们对于文章内容把握的深度与对学生情况了解的准确,并深感自己在这两方面做得十分不足。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自己一定会多学习、多思考、多请教,争取在教学上取得更大的进步。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 篇13

  我是一个长期从事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老师了,由于长时间从事数学课堂教学,我的数学课堂好像也形成了一定的风格。这种风格有时给我以笃定的自信,有时我也会对自己产生质疑。

  令我自信的是:在我的课堂上我俨然像一位有威严的将士,一上课就凭自己满腔热情把课堂气氛调制在严肃、安静、投入的氛围中来,如若有任何的风吹草动,我便出口不逊呵斥说:“闭嘴,不要做与课堂无关的任何举动,谁也不能影响我上课。

  谁影响我上课我饶不了你。”哈哈,这时教室便会鸦雀无声,我也会为自己暂时的震慑力而窃窃自喜。接下来我的课堂流程就一一的进行。新授课,学生提前预习,指名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每次都是那几个好孩子在提问题,好像其他孩子课下没有预习的样子。就这样,我也没时间知道谁真的预习了,谁没有预习,这个预习过程虽然很重要,我自己没时间检查督促,就交给家长来帮助,至于家长是否重视了这一环节我也无从得知。

  我要的是学生不懂的问题呈现出来方可。第二个环节便是解决这些问题。我总是先让每个孩子准备一个课堂记录本,力争让每个孩子手脑并用,思维和动手操作和老师同步进行。我先开始设置情景,我常常把我消化后例题情景展示给学生,直接告诉孩子选择有效信息记录下来。我便把我提炼的信息写到黑板上,让学生也把信息记下来。下面开始分析问题,我知道数形结合是分析问题的好方法,画线段图也好,(学计算也好,)为了快速的让学生学会,我一般采取带领学生一块动手画图,一块分析已知信息和未知信息的联系。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同学们也兴致勃勃地模仿着进行着。这样,很快新问题就解决了。第三个环节是举一反三。我总是把重点放在这个环节上,因为我事先已经做了书上和练习册上的习题,如果我不在课堂上带领学生见这些题型,那么课堂作业、家庭作业在我批改的时候一定会叫苦连天,错号会像开花馍一样层出不穷。为了改作业不至于恼羞成怒,所以把这些功课提前做到课堂上。因为学生课堂上练过了,作业正确率高了,我陶醉其中,还小有成就感。这样,我和孩子们每节课都像打仗似的解决着一个个问题,攻克着一个个难关。四十分钟就这样在你追我赶中度过了。

  每天就这样:我教的匆忙,他们马不停蹄地学着。我在这个思维的制约下,我的课堂容量变得很大,我必须在四十分钟“有效”的处理完毕。我感觉我的课堂的每分每秒都是珍贵的,总有一种赶时间的紧迫感。在这种“快”“赶”节奏的催促下,我的收获是:大多孩子或许是“有效”的,他们作业对号多了,分数渐高了。可少数学生因为太“快”而跟不上班级的整体步伐,久而久之成为我们眼中的差生,从此一蹶不振,停止不前。这也是我常常忧虑的,这些孩子怎么办,成了老大难。

  在新课改理念的熏陶下,我也一直疑惑自己是不是对于新课程改革只停留在形式上,让学生探究的太少,可每当我尝试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时,有种被阻滞的感觉,总感觉我的课堂知识的链接没有顺利完成,未免郁闷,课堂作业、家庭作业就会漏洞太多,错题增多、纠错难以到位。这样第二天课堂上还要运用大量的时间扫除上节课的后遗症。为此我的放手探究的脚步不得不搁浅。对于我自己的教学模式我时而满意,时而困惑、时而也会内疚。

  在专家唤醒培养孩子发现、探究、创新理念的呼声俱高不下的今天,我们的孩子是决不能成为高分低能的平庸者。我们的培养理念也必须与时俱进啊。我不仅想我的课堂应该如何做到真正的高效。既注重培养孩子的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过程,又能关注发展孩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拓展。我应该把课程进行的速度稍微慢下来,先让孩子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分析呈现出教学情境中信息间的前后联系,给其质疑分析解决问题的时间,而不是我领着孩子一起摸爬滚打直接到达目的地。在这方面,我知道自己需要重度改革,如何驾驭这样高质量的课堂,我还需不断强化提升这方面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更新理念,把探究深入课堂。推动学生体验成功探究的乐趣,创设富有趣味性的多样化的探究课堂,从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多样计算、创新思维等等综合实践能力。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 篇14

  今天讲魏巍的《我的老师》,课堂结构特别清晰:复习字词导入新课,跟魏巍学习谋篇布局,跟魏巍学习遣词造句,跟魏巍学习感谢师恩。结尾插入林妙可的歌<<老师>>。当林妙可甜美的歌声响起的时候,孩子们正好读完自己创编的诗句,下课铃正好打响。整堂课,孩子们投入,老师开心。

  这些创意,是我跟湖南岳阳的卢望军老师学的。可以说,她是我的老师。这个小女子,年纪不大却有教育的大情怀大智慧,连王君老师也赞她是少有的聪慧和勤奋,自己的新书也请她来做序。我读王君,李镇西,王开东的次数竟然越来越不及她。她的思想如夜空,笔尖如清泉,创意如春笋,让人百读不倦。她的博客,就如我的邻居,经常进去串个门,随意自然不可或缺。她的课例和经典语句,我像一个学生那样摘抄在笔记本上。望君如师,给我智慧。

  讲课时,有些孩子的想法超越我,是我没想到的。比如,课文中师生交往的七件小事可不可以调换顺序。我预设的答案是:不可以,这些事是按照由略到详,由课内到课外,由平常到假期,学生对老师感情逐步加深的顺序写的。但是孩子们又答出了前几件事是老师爱我们,第五件和第七件事是我们爱老师,先有老师爱我们才有我们爱老师。是啊,这是一个因果关系。还有两个孩子说可以,把第七件事放在开头写,就行成了一个倒叙,会引起悬念:为什么孩子会梦中寻师?然后再写前几件事也顺理成章。是啊,这也是可以的啊,只是魏巍采用了顺叙而已。再比如,为了训练他们的想象能力,我最近留的作业是对英文字母进行联想,他们的很多奇思妙想,是头脑僵滞的我万万想不到的。从思维活跃的角度,学生也是我的老师。学生为师,给我力量。

  身边的一些领导和同事,他们不计得失的对待工作,不怨不悔的解决问题,不卑不亢的面对生活,他们的坚韧和大度激励着我。他们,也是我的老师。

  那些素不相识的天涯海北的语文湿地的同行者,他们放弃自己休息时间编辑文章为大家分享,他们为了心中的芳草地不远几千里自费去成都相会,他们互助互爱相扶相携的精神时常感染我,他们,也是我的老师。

  还有那么多素未谋面或者萍水相逢的人,他们或者给我做人的教育,或者给我生活的启迪,他们何尝不是我的老师呢?

  感谢这些老师,他们也将成为我记忆天空里不褪色的"蔡云芝"。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14篇】相关文章:

《我选我》教学反思10-26

我的家教学反思01-03

老师教学反思11-04

我不能失信的教学反思12-12

猜猜我是谁教学反思11-25

《我选我》教学反思15篇11-29

美术老师教学反思01-01

大仓老师教学反思11-02

《人类的“老师”》教学反思09-24

教师教学反思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