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拜师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3-01-03 09:36:4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孔子拜师的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孔子拜师的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孔子拜师的教学反思

孔子拜师的教学反思1

  《孔子拜师》是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

  在这一课教学时,我先从孔子的言行入手,将重点放在体会孔子的品行上。上完了课,我觉得以下两点做得比较好:

  一,在情境中理解词语

  语文课必须具有语文味。突出词,句的品悟,体现语文咬文嚼字的`传统特点,语文味便呼之欲出。语文味浓了,语文课就不再只是单调冷峻的环节设计,语文课也就变得丰满了。

  本堂课中,对于词语的处理,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生动的语境,以"角色互换"的方式让学生完全走进孔子的内心,让学生成为孔子,与他们对话,说说当时自己在路途中是碰到什么困难,是怎么做的。

  孔子这一路,在风里吃饭,露天睡觉,旅途生活多艰苦啊!这就是——风餐露宿。他不分白天黑夜地赶路,这就是——日夜兼程。

  这样的教学,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说出来的不是简单的词语解释,呈现的是一种生活场景。对于理解"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两个词语就水到渠成了。至此,两个本来平凡普通的词汇因着学生的想象移情,角色体验和教师的有效点拨而变得充满生命活力,词语成了可以触摸的有温度和质感的生命体。

  二,巧妙利用《论语》语录

  课开始,我就以课后孔子的名言导入,课末又以孔子名言结课。

  老师,第一次给大家来上课,带来了一份见面礼——四句名人名言,谁愿意来读一读你知道这是谁说的吗

  孔子每天跟着老子学习。当他学到了新的知识,他一定会觉得怎么样所以他才会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在学习过程中,如果遇到不懂的呢他会怎么做(他知道,在学习上应坚持老老实实的态度,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不能不懂装懂。)所以孔子曾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样,前后呼应,浑然一体,学生整节课均浸润在孔子深厚的思想文化氛围中。阅读,不再只是单纯的课文言语的分析讲解,还被深深根植于祖国文化背景的宏大时空之中。我认为,这样的阅读,便是润泽的阅读;这样的课堂,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的课堂。

  这堂课下来,如预先所料,我拖了几分钟。课堂中还需要我去斟酌的地方很多,比如,教学内容的容量较多;对课堂上学生的生成如何引导;教育机智不够,这与我自身的素质修养有很大的关系,需要我进一步提高。

孔子拜师的教学反思2

  《孔子拜师》是一片精读课文。同时也是第五单元中的第一篇写人的课文。本文出现了很多学生从未见过的词语。在第一课时中,我主要抓住了文中的重点词语进行朗读学习,生字学习。比如远近闻名、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传授、毫无保留、佩服、纳闷等词语进行理解,阅读训练。

  学生不懂的就让他们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进行理解,或是同桌之间交流。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尤其是风餐露宿,学生理解到位,讲解的有声有色。

  在扫清字词障碍后,我在第二课时提出了一个统领全文的概括性问题:孔子和老子分别是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既有统领性,又有发散性。它能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将搜集的信息加以概括和提炼,同时又能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人物身上谈开去,不受拘束和限制。学生这时你一言、我一语的感受,由浅入深的评价,都是积极的'思想交流和碰撞。

  学生在唤醒文本的同时,心灵也因这种穿越而拥有了春风化雨般的滋养与润泽。

  另外,为了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学生与故事人物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搜集了关于孔子的图片、以及《论语》中耳熟能详的句子。更加加深了学生对孔子的印象。

孔子拜师的教学反思3

  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

  学习这篇文章时,我重点让学生通过研读课文相关句子感悟孔子的品行。在汇报过程中,有的学生看出了孔子谦虚好学,有的学生看出了孔子有礼有节。当学生说到“孔子是个有礼貌的人”时,我又通过读对话,结合“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这一句感悟。在孔子老子见面的.一幕中,老子也是彬彬有礼的一位学者。这样,学生能从简单的语句中挖出深刻的道理,了解到孔子和老子知识丰富,还很有礼。就势总结到我们的学习与做人。一个人要想受到人们的尊敬,需要丰富的学问,但只有学问还不够,还要有好的品行。

  教学中,我还结合作业中的练习,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学习是无止境的”。有的学生说:“我爷爷虽然年纪大了,可还在学习电脑。”有的学生说:“妈妈一直在学习,还经常要参加考试。”最后引读相关名言,如:学海无涯苦作舟。活到老,学到老。本以为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应该在作业中表现得很好。但在批改中,我发现学生的思维却局限在上课说过的那几个例子中。有时候真觉得,在指导学生写作上,不指导,学生无从下手,指导得多了,就怕局限他们的思维。真是两难!

孔子拜师的教学反思4

  从几个关键词语入手,步步追问,引导学生进入当时的情境,走进人物的内心,使学生深刻的感受到孔子的求知若渴、勤学好问,老子的诲人不倦。学生的`感悟可谓水到渠成。

  “风餐露宿”、“随时请教”、“诲人不倦”这几个词语在课堂上生了根。生了根的词语带给学生的是理解的深刻、扎实。阅读的深入、细致。通过这些词语学生实现了和文中人物的对话、交流,从而完成了和作者的沟通,最终和作者产生了共鸣。“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孔子拜师的教学反思5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最常说的一句话“人生是一个美丽的过程,我是在这每一个经历中历练并成长起来的。”那么校本教研就是我成长的一个巨大的平台。针对我刚刚所上的这节课,我此刻的心情是千头万绪的,有欣喜也有遗憾。

  欣喜的是我在课堂上看到了孩子们的成长。我们的学生是刚升入三年级的孩子,课文阅读能力有限。但经过几个月的训练,特别是针对我们校本教研的主题“通过抓词句训练学生朗读能力”,孩子们都能通过自己的读找到一些重点的词和句子了,如今我没的训练重点已经由找词句过度到如何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了,而且也有一些孩子的理解能力也有很大的提高,只是语言的表达能力还有所欠缺,这也是我们今后所要努力的一个方向。

  在课堂上大家还可以看到,我们的孩子不仅会通过抓词句理解课文,而且可以展开进一步的思考,自己提一些问题,联系生活实际和课外资料理解一些词语和句子,理解课文的内容,广泛的进行课外阅读等。

  在教学中我本着一种平平淡淡、简简单单、扎扎实实地态度,真实的再现我们的课堂,不是用动感的表演抓住人,而是用一种深层的、人文的、纯语文的精神只美吸引人。力图让语文还原本色,复归本位,反璞归真,创造了一种纯语文的课堂。

  另外在我的教学是由各个环节组成,环环相扣,步步为营。但教学中我们所面对的是一群活生生的群体,所以我教学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当我的预设与生成发生了矛盾时,我及时做了调整。如当学习到孔子与老子见面时的情景,孩子突然有了质疑“老子为什么称呼孔子仲尼,而不干脆直接称他孔丘?”。面对这样的生成问题我首先对学生的深入思考进行了表扬,同时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让学生能够有一个思考的空间,最后我顺势引导讲解其实这里是表达了老子对晚辈的一种爱护之情和自己谦虚的品质。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进而达到了更好的学习效果。

  但预设也与实际教学发生了一些冲突,比如:在教学“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我设计了换掉“风餐露宿”和“日夜兼程”和去掉这两个词的练习,帮助学生体会语言运用的恰倒好处和语言文字的精美,进行语言训练。但孩子们没有充分理解,所以在换词的时候出现了问题,学生感到了困难。这让我体会到教师在问题的`提出过程中,语言的引导十分重要,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也表现出孩子的积累还不够,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应加强语文的积累。

  遗憾的是,在这节课中我与孩子的情绪状态不是最佳的,坦率的讲不如我们平时在上课的氛围。我觉得我们的心理素质还不够好,所以今后在这方面应加强训练。另一方面我在时间的把握上还觉得有些困惑,这也是我在教学中经常遇到的一个困惑,也希望今天可以得到各位老师的帮助。

  最后我还想说:我的教学是幸福的,这幸福不仅表现在孩子的成长让我幸福,我的成长同样让我感到了幸福,同伴的鼓励、帮助也让我感到了幸福。

孔子拜师的教学反思6

  《孔子拜师》介绍代表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两位大师孔子和老子,春秋时代思想家的求学故事在今天仍熠熠生辉,教育学生懂得尊师好学的哲理,并以孔子为榜样,善于学习,乐于学习。

  班里的孩子大部分生在曲阜,长在曲阜,对曲阜比较了解,课前我让孩子们收集孔子、老子的资料,因此课上对于孔子、老子、曲阜的介绍,学生谈得很全面,很生动,大家畅所欲言,交流自己收集的有关资料,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表现,学生的学习很深刻。这样的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益处。我认为做到了灵活掌握教学,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所收获。

  在研读课文学习时,我基本上能通过把握一段话中重点句,重点词语来指导学生学习体会。例如第一段抓住 “远近闻名、不够渊博”,第二段抓住“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终于”指导学生体会,孔子的谦虚好学、为求学不怕吃苦的精神。在体会之后,再次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这样,既符合三年级重视词句训练的要求,又通过词句的学习,进一步进行朗读的训练,收到较好的效果。

  理解“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句话时,我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说自己的理解,大部分学生能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虽然感觉有些肤浅,不够深刻,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基本上达成学习目标。我还是比较满意的。

孔子拜师的教学反思7

  今天,,我领着孩子们学习了《孔子拜师》。课前,我认真地朗读了课文,发现让学生理解孔子和老子让人敬重的品行有困难,于是我把这一点作为学习难点,准备上课时重点解决。

  在突破难点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环节是;理解重点句子“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我请了几个平时不读书的学生,教给他们怎么读,经过努力他们终于能正确地读下来了。看到他们露出了笑脸,我有一种从未有过的满足感。接着,我提问:“读了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有些同学抓住了“上千里”说洛阳和曲阜离的太远了,有些同学抓住了“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来讲路上的艰险,我问他们:“你们想象一下孔子会在路上遇到什么困难?”他们也说的很好。还有的学生抓住了“几个月”来说,说“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天可以,几个月就太困难了,我心里一阵高兴,我的目的达到了。这时还有一个同学在举手,我一看是平时总不认真听讲的'叶祥仕,我想:他举手了就让他说吧。于是我示意他来说,他说:“为什么孔子不坐马车,而要走路?”“你怎么知道的?”我连忙问,同时心里掠过一丝不安,我备课时并没有考虑这一点。他指指书说:“书上写‘终于走到了洛阳’”,这时同学们有的面露难色,有的看着我等待答案,更多的已经忍不住开始讨论了,我有几秒的迟疑:是我简单地说几句搪塞过去,然后按教案往下进行呢?还是让他们自己解决?他们自己解决会耽误时间,有可能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最后,我决定把这个绝好的机会让给他们。我笑着说:“叶祥仕真厉害,给我们提了这么好的问题。这个问题有些难,你们能解决吗?”这下孩子们一下有了精神,大声说:“能!”我马上说:“那就先讨论一下。”话音未落,他们就已经开始了。不一会儿,举起的小手如云,他们有的说,孔子没有马车;有的说,孔子如果骑着马,会把马累坏的,因为走了几个月,又要日夜兼程;有的说,孔子很爱惜自己的马,所以不骑。这是叶祥仕也举起了手,我倒真的有些喜欢他了,就让他来说,他说孔子走路表示拜老子为师是有诚意的,所以书上说老子迎候孔子,也可以看出孔子的谦虚。多精彩的回答呀!我带头给他鼓掌,他在大家的掌声中骄傲地坐下了。我暗暗庆幸,今天又看到了一个同学地成长。在叶祥仕的启发下,同学们的发言更是精彩,他们很自然地提到了孔子和老子高尚的品行。难点就这样在轻松中解决了。

  这节课与其说是我讲了一节课,不如说是孩子们给我上了一节课,使我真正懂得了教育无处不在的道理。

孔子拜师的教学反思8

  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的治学精神和老子的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

  在教授这一课时,我把重点放在了解孔子拜师的过程。第一课时让学生掌握好生字词语,第二课时以一个问题贯穿全课:人们敬重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1、学生先找出句子。2、在旁边写出你认为这个句子体现了孔子或老子的哪些品行?3、同位交流。4、指生说,请生说出是从这个句子中的哪些词语中能够看出孔子或老子的'品行的。学生们第一次做这样的批注,所以,我没有催促他们,而是一边巡视,一边指导,发现他们出现了偏颇,立即纠正方向。当最后,请生交流时。我又采取了直接得星的方式,刺激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很好的完成了本节课找出孔子和老子品行的目标。

  在阅读中,我们就孔子的品行的“谦虚好学、孜孜以求”来找到具体的句子进行交流。在句子中找到“相距上千里、风餐露宿、风雨兼程”这几个词语来理解课文。“相距上千里”说明路途遥远;“风餐露宿”说明孔子在路途中吃了很多苦,但是决不放弃;“风雨兼程”说明了孔子求学的迫切。

孔子拜师的教学反思9

  教材分析

  《孔子拜师》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开篇讲读课文,是引领学生打开中国传统文化大门的金钥匙,主要是介绍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课文在叙述孔子拜师这件事时,线索非常清楚。课文内容蕴含丰富,但并不深奥,只是有几个词语,如“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对于一个刚升入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讲,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在课堂教学时要创设情景,读词语想画面、联系生活实际和上下文有机渗透,才能更好地体会孔子的求学精神,从而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对孔子和老子作出简单的评价。

  文章的重点内容“孔子诚心拜师”很突出,线索很分明;而蕴涵着的老子热心收徒的线索也比较清晰。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主次两条线索分开讨论和研究。

  学情分析

  让学生从孔子拜师这个故事中,对我国历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的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有初步的了解,激发探索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体会孔子谦虚好学、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行,并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对孔子和老子作出简单的评价。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认识“兼、仆”等7个生字。会写“闻、尘”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等14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体会孔子谦虚好学、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行。

  教学重点和难点

  了解孔子拜师的过程,体会孔子谦虚好学、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行,并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对孔子和老子作出简单的评价。

  教学过程

  一、通过标题,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关于孔子的故事。:拜师)齐读课题。课题为什么用“拜”师呢?(老师讲解)请带上动作读课题。孔子拜谁为师?关于老子,同学们了解什么?(学生交流)

  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通。

  1、自读课文

  了解了故事的主人公,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己读故事。不过老师有一个小要求,那就是读书时,把生字读准,把句子读通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展示朗读

  老师听同学读得都很认真,现在谁想把这个故事读给大家听听?(抽生读课文)其他同学当小评委。听他们哪里读得好,哪里还不够好,记下来。

  3、朗读评价

  谁来交流一下他们读得怎么样?(重点读准本课的生字兼、毫、差、授、佩)同学们,‘佩’在课文中组什么词?

  【设计理念: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解决难字生词,为下文理解做好铺垫,同时,培养学生的倾听的良好习惯。】

  三、读中感悟,学习品行。

  佩服,请同学们自己从课文中找出佩服所在的句子读一读。

  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二)读悟语句,体味品行。

  他们的什么品行值得世人敬重?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读一读你画的语句,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一听!

  1、孔子为什么拜师?

  (班级交流)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1)孔子觉得自己的知识渊博吗?(理解:远近闻名渊博)

  (2)把对词语的理解以朗读的形式表达出来。

  (体味孔子有学问、虚心好学,板书:虚心好学)

  2、孔子是怎样拜师的呢?

  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划出孔子拜师艰辛的词语。

  (日夜兼程、风餐露宿、风尘仆仆)

  老师板书这三个词语,要求学生边观察边书写。

  这些词语都写出孔子在拜师路上遇到很多困难。此时,你仿佛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理解“曲阜和洛阳……走到了洛阳。”)

  (1)在指导朗读中让学生感悟词语的意思以及用法。

  (2)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感受孔子赶路的艰难。(体味孔子不怕吃苦,板书:不怕吃苦。)

  【设计理念:通过理解“日夜兼程、风餐露宿、风尘仆仆……”词语让学生体会到孔子为了拜师,是不怕艰辛,这样一来,不但帮助学生体会语言运用的恰倒好处和语言文字的精美,进行语言训练,还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深的理解。同时引导学生想象当时情景,这样可以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学生读起课文来自然了许多,突破了难点,水到渠成。】

  孔子终于见到老子了,课文有一段生动精彩的文字再现了他们见面时的情景,同学们找出来细细地朗读,边读边体会老子和孔子的品行。然后分角色表演读。

  (1)老子的外貌描述。(体味老子的有学问)

  (2)学生边读边表演,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从人物的语言、动作体味孔子和老子的彬彬有礼、谦虚)

  (3)你为什么要这样读?(理解破折号的用法与含义)

  师小结:标点符号是无声的.语言,这里的破折号“——”表示疑问。你喜欢孔子的哪一句话?

  (4)“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联系生活实际体味这句话,板书:学无止境。)

  (5)对比理解两组近义词的不同用法。

  拜访——拜见;迎候——等候

  在这段对话里,还有两对近义词,我们一起来看看。

  ①通过对比朗读,细细品味:“拜访”是敬辞,“访问”的意思

  “拜见”是“拜会、会见”的意思,是从客人方面说的。

  ②“迎候”和“等候”都是等待的意思,但“迎候”是到某个地方等候,“等候”则不表示迎接的意思。所以,我们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用词一定要恰当。

  【设计理念:分角色是学生们所喜欢的,在此我多次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以及师生合作的形式呈现,目的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他们的品行,同时在朗读中体味作者对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的写作方法,让语言训练渗透于无形,达到授生以渔的效果。】

  3、孔子拜师以后呢?

  (1)从此以后,老子怎么教?孔子怎么学?

  学生交流: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2)如果用孔子的名言来说,孔子怎么学?(学生交流,再次体味孔子的谦虚好学)

  (3)老子怎么教?

  学生交流: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学生交流,体味老子的诲人不倦,爱护晚辈)

  四、联系实际,升华情感。

  1、假如,此时我们正面对着孔子和老子,大家想不想夸夸他们吗?你想对他们说点什么?

  2、学生交流。

  3、师小结:同学们,孔子的虚心好学、老子的诲人不倦被世人称颂,正是他们做到了学无止境,才学识渊博,得到后人的敬仰。来,请大家端起课本,带着崇敬的心情再读课文,读出对两位圣人的敬佩之情。

  【设计理念:通过谈话的形式再现对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的敬佩之情。】

  五、课堂总结,推荐作业。

  同学们,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对世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也因此被中国人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台湾和美国还将孔子的生日定为教师节。而今,孔子的故乡曲阜的“三孔”以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让我们大家永远记住这千年的孔子。活到老,学到老。课后大家继续蒐集有关孔子和老子的文化精髓,下节课交流。

  【设计理念:进一步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进一步加深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和增强民族自豪感.。】

  (一)抓住中心句,感悟主旨。

  佩服,请同学们自己从课文中找出佩服所在的句子读一读。

  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二)读悟语句,体味品行。

  他们的什么品行值得世人敬重?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读一读你画的语句,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一听!

  1、孔子为什么拜师?

  (班级交流)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1)孔子觉得自己的知识渊博吗?(理解:远近闻名渊博)

  (2)把对词语的理解以朗读的形式表达出来。

  (体味孔子有学问、虚心好学,板书:虚心好学)

  2、孔子是怎样拜师的呢?

  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划出孔子拜师艰辛的词语。

  (日夜兼程、风餐露宿、风尘仆仆)

  老师板书这三个词语,要求学生边观察边书写。

  这些词语都写出孔子在拜师路上遇到很多困难。此时,你仿佛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理解“曲阜和洛阳……走到了洛阳。”)

  (1)在指导朗读中让学生感悟词语的意思以及用法。

  (2)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感受孔子赶路的艰难。(体味孔子不怕吃苦,板书:不怕吃苦。)

  【设计理念:通过理解“日夜兼程、风餐露宿、风尘仆仆……”词语让学生体会到孔子为了拜师,是不怕艰辛,这样一来,不但帮助学生体会语言运用的恰倒好处和语言文字的精美,进行语言训练,还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深的理解。同时引导学生想象当时情景,这样可以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学生读起课文来自然了许多,突破了难点,水到渠成。】

  孔子终于见到老子了,课文有一段生动精彩的文字再现了他们见面时的情景,同学们找出来细细地朗读,边读边体会老子和孔子的品行。然后分角色表演读。

  (1)老子的外貌描述。(体味老子的有学问)

  (2)学生边读边表演,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从人物的语言、动作体味孔子和老子的彬彬有礼、谦虚)

  (3)你为什么要这样读?(理解破折号的用法与含义)

  师小结:标点符号是无声的语言,这里的破折号“——”表示疑问。你喜欢孔子的哪一句话?

  (4)“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联系生活实际体味这句话,板书:学无止境。)

  (5)对比理解两组近义词的不同用法。

  拜访——拜见;迎候——等候

  在这段对话里,还有两对近义词,我们一起来看看。

  ①通过对比朗读,细细品味:“拜访”是敬辞,“访问”的意思

  “拜见”是“拜会、会见”的意思,是从客人方面说的。

  ②“迎候”和“等候”都是等待的意思,但“迎候”是到某个地方等候,“等候”则不表示迎接的意思。所以,我们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用词一定要恰当。

  【设计理念:分角色是学生们所喜欢的,在此我多次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以及师生合作的形式呈现,目的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他们的品行,同时在朗读中体味作者对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的写作方法,让语言训练渗透于无形,达到授生以渔的效果。】

  3、孔子拜师以后呢?

  (1)从此以后,老子怎么教?孔子怎么学?

  学生交流: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2)如果用孔子的名言来说,孔子怎么学?(学生交流,再次体味孔子的谦虚好学)

  (3)老子怎么教?

  学生交流: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学生交流,体味老子的诲人不倦,爱护晚辈)

  板书设计————学无止境——————

  孔子(谦虚好学) 老子(诲人不倦)

  (不怕吃苦) (爱护晚辈)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分角色是学生们所喜欢的,在此我多次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以及师生合作的形式呈现,目的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他们的品行,同时在朗读中体味作者对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的写作方法,让语言训练渗透于无形,达到授生以渔的效果。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课文在叙述孔子拜师这件事时,线索非常清楚。

  第一部分,孔子决意拜师。第二部分,孔子历尽艰辛前往洛阳拜师。第三部分,写孔子认真求学。第四部分,写人们既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又敬重他们的人品。

  在此课前,我让学生蒐集了孔子名言,并蒐集孔子个人资料,并请教或蒐集孔子和老子分别是怎样的人。在课前并综合了学生预习情况,并对孔子名言作了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并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孔子名言及引用孔子名言,运用写作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学习这一课,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感悟到:知识是学无止境的,只有谦虚好学,才能成为知识渊博的人。我在教学中截断了语文教学的一般流程,我让人物语言闪亮登场。

  如、“温故而知新”的意思是:时时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由此就能获得新的更深的知识。(设计语言,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名言。老师常常告诉我们,在学习上要“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意思是:如果三个在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老师的人。(老师常常教育我们,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现在还是将来,为人都要谦虚好学,有礼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意思是:学习了知识然后时常温习,不也是高兴的吗?(老师告诉我们,每天早读时都要把学过的知识温习一下,我们常常表现出不高兴,不愿意的表情,。每当这时,老师总会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知道呀!(一天,老师在给我们讲一道数学难题,刚讲完,老师问我们懂着没有,教室里整齐地回答:“懂着了!”接着老师在黑板上出了道类似的题,可是班上没几个会做,老师生气了。接着又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们,孔子有句名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能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吗?)

  我点拨了,这几句名言对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作了精辟的论述,和本课孔子拜师的内容紧密相关,意在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积累古典文化的精髓。随之我又出示几句孔子名言: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学生对孔子的话算有点兴趣了,我将板书课题《孔子拜师》。本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的是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在叙述中,线索非常清楚。我出示了阅读要求,让学生在朗读,要带着对孔子和老子的敬重和佩服之情感去读,去拜读,注意语意的停顿,语速的缓急,语气的变化。读后说说孔子和老子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并写一写读后的感受。(这个环节,我给足学生时间读,加上有课前孔子名言的理解,学生完成很不错。有个女孩儿写:我读了课文,从孔子在求学时不怕路途艰辛和他的言行中体会到了,孔子是一个虚心好学,有礼貌,不怕吃苦的人。我也从老子不顾七十岁高龄,到洛阳城外迎候孔子以及他毫不保留地把知识传授给孔子,我从这件事中,知道了老子是一个有礼貌,爱护学生的好老师。)看了学生的读书体会,进一步引导学生再次走进文本,理清课文层次:

  孔子决意拜师—洛阳拜师—认真求学—受人敬重—老子

  谦虚好学 不怕吃苦 孜孜以求 诲人不倦

  在此基础上,揭示课后作业第二题:(老子是一个博学多才及谦和大度,诲人不倦的人。孔子是一个谦虚好学,不怕吃苦,求知若渴的人。)

  对文本的理解已不是问题,自然词意在文本内容中能理解,对重点词语作“用词写话”的练习,生字认读与书写是过关的,在学习本课中,以下方面还是落到了实处。

  一、阅读中悟写法。

  这是语文学习中的支撑点,在本课中,就要抓住人物语言,在习作练习中,怎样写好不同人物的语言。比如、本文对孔子和老子初次见面时的情景,主要进行了人物对话描写,而且在对话中作者能够准确描写不同人物的语言。出示文中老子与孔子的对话。“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孔子:“多谢老师等候。”“迎候”和“等候”都有等待的意思。但“迎候”是到某个地方等候迎接。“等候”则不表达迎接的意思。(引导学生从读中体会怎样描写不同人物的语言呢?首先要符合人物身份和性格特点。然后要注意人物的年龄,职业、兴趣、爱好不同,他们的语言也不同。最后要注意人物性格的发展。随着人物性格的发展,人物的语言也不所变化。比如、描写懒惰的姐姐:妈妈让姐姐洗碗,姐姐不高兴地说:“听到啦!又叫我去沅碗。”接着,姐姐神神祕祕地对我小声说:“弟弟,你的字写起了吗?想去玩吗?你帮姐姐洗碗,姐姐一会儿陪你去玩!”我装着没听懂,只见姐姐又奇奇怪怪地说:“今天我借来了一本小人书,上面就是灰太狼的故事。”我忍不住了说:“姐姐,今天我帮你的忙……”(点拨、只要能注意做到以上几点就一定能写好不同人物的语言。)这里安排了练习:“有趣的爸爸”“懒惰的爸爸”“爱节省的妈妈”

  二、抓句子的理解也是本文的重点。

  作为三年级学生,应该掌握句子的生动与平泛是文章的技巧。比如:“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这句话的含义深刻,学生独自理解还是有难度的,我设计了换掉“风餐露宿”和“日夜兼程”和去掉这两词的练习。我点拨了,这一句作者在讲孔子的旅途之苦,并运用了词语“相距上千里”,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说明孔子一路上生活艰苦运用了“日夜兼程”。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急切心情却运用“终于”一词来说明。(就这么短短的一句话,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对孔子对知识如饥似渴的追求。)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句子,可以先理解重点词语,然后再联系词语的意思,想想句子所要表达的思想。

  三、课外拓展,综合展示

  让学生自己完成,蒐集资料、问家长等方式。

  四、习作练习“我的语文老师”(必须落到实处。)

  学完本课,我有以此反思,语文教学就是一种平平淡淡,简简单单、扎扎实实地教学态度,要真实地再现我们的课堂,不用动感的表演也能抓住人心,它是用一种深层的,人文的,纯真的语文的一种朴实精神所吸引人。用老师朴实的教态,力图让语文还原本色,复归本位,返璞归真,创造一种纯朴的语文课堂。本课的亮点就是帮助学生体会语言运用的恰到好处和语言文字的精美,在写作中,恰到好处的词语及语言的运用是文章的“精髓”。

孔子拜师的教学反思10

  《孔子拜师》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

  第二段教学时,我首先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让他们找找哪些词语让你最感动。学生很快找到了“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终于、相距上千里”等词,于是,我便很自然地出示了这一句话:“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然后,让学生读读句子,说说自己的体会。

  这时,学生说到了孔子一路上的艰辛,从这个“风餐露宿”可以看出来;也有学生说到了孔子的坚持不懈,从“日夜兼程”看出孔子几乎没有休息,一直在走着;还有学生说“从‘走’字也可以看出孔子有多么的辛苦,因为他没有坐车,而是用脚走到洛阳的,句子中还写了他走了几个月呢”;另外学生还从“相距上千里”看出了曲阜和洛阳隔得很远,从而知道孔子一路上的辛苦,还有他很有毅力。应该说,对于孔子的不怕苦,一心想要拜师求学的的迫切心理,学生的理解是很好的,说得也相当不错。因为想要让学生能感同身受吧,我又问了这样一个问题:“是呀,为了快点见到了老师,孔子是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那你仿佛看到了——?”(让学生进行想象说话,旨在让学生模拟出具体的画面,从而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孔子途中的艰苦。)

  我本来以为学生可以勾画出很多的画面,比如晚上寒风呼啸,孔子在瑟瑟发抖;他走了很长的路,因为口渴,嘴唇也干裂了;下雨,他甚至连伞也没撑,冒雨继续赶路;头顶的太阳火辣辣的,……;下雪了,……可是学生连上面的任何一个画面都没有描绘出来,他们想到还是孔子虽然很辛苦,很累,但他继续赶路;他无论在白天,还是黑夜一直在赶路,就是没有具体的影像。后来,因为时间上的不允许,这个环节我也就不了了之,敷衍着过去了。

  课后想想这样的“冷场”主要责任还是在于我自己。学生那么小,对他们来说孔子一路上的艰辛是他们无法凭空想像的`,因为他们从没有过这样的经历,也实在是无从想像起。假如当时我在预设中能作一个小小的铺垫的话,也许就能唤起学生的一些合理的想像。如:

  师:火辣辣的太阳烤着大地,孔子……

  师:大雨哗哗地下着,孔子……

  师:北风呼啸,卷起漫天的尘土,孔子……

  师:大雪纷飞,孔子……

  我想,这里我并不需要帮助学生设计好每一个画面,只要给学生一个导向性,他们应该就能心领神会了。记得在听许爱华老师上这一课时,在许老师的提示下学生们众说纷纭,描绘出了很多感人的画面,让我不由得佩服起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再看看自己的课堂,那哑口无言的场面,学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完全是一副茫无头绪的样子,现在想想真的是成败一念间啊,同时也明白了名师就是名师,内在的工夫不是我们随便就能学会的。

  经过这次失败的教训,让我不得不承认预设的重要性,课前一定要考虑周全,只有精心准备,才能在课堂中有精彩的生成。另外,在课前我还高估了学生们的能力,认为只要我这样一问,学生中一定会有聪明的孩子率先垂范,其他学生也就能顺势而上了。因此,我们在备课时不仅要充分地钻研教材,精心预设,更应该充分地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不能随意地拔高他们的能力,从而造成“冷场”现象。

孔子拜师的教学反思1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读七个生字,会正确书写十二个字,正确读出“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体会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感悟人物形象。

  2.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借助孔子名言及文中插图,用联系生活实际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人物的品行。

  3.练习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激发学生对孔子与老子的崇敬以及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孔子拜师的经过部分,带领学生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借助文章插图,用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同时感受人物的品行。

  教学难点:

  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借助文中插图,用联系生活实际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人物的品行。

  三、教学策略

  这篇课文从文题看,直接揭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文章紧紧围绕“拜”字,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了孔子为什么拜师,怎样拜师以及拜师后怎样学习的过程,这是一条贯穿全篇的主线。事情的经过部分又是围绕孔子与老子的对话展开的,这又出现一条辅线。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既要抓住主线体会孔子的品行,又要不放辅线,体会老子的品德。在文章结尾处进行小结,把两条线并拢,让学生体会先人品行的伟大。教学时可以采取如下策略:

  1.沿着作者行文思路,遵循学生阅读的规律,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进行文本对话。

  2.借助孔子名言解读人物品行。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积累这些名言警句,并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要用自己的行动实践这些名言警句。真正落实积累与运用的目的,使中国传统文化在学习中得以传承。

  四、教学过程

  (一)回顾复习,直插行文思路

  1.同学们,你能依据课件中的提示向大家介绍介绍这位人物吗?

  出示课件:(孔子画像)

  画上人物是( ),名叫( ),字( )。

  他是( )时代的( )家。

  他的代表著作是( )。

  我知道他的一句名言是( )。

  2.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于这个伟大人物的故事──孔子拜师。注意把“拜”字写准。

  3.在这个故事里,“拜”字的意思是就是很有礼貌地请对方做老师。

  4.还记得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吗?

  总结:为何拜师、怎么拜师、怎样学习、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回顾整体,并引导学生在学习交流的基础上,运用已知,通过提示,整合对孔子的认知。借助课题中的关键字──“拜”字理清行文思路,既对主要人物有了初步感知,又理清了学习文章的思路。

  (二)品析文本,感悟人物言行

  1.学习第一部分:决意拜师。

  (1)请同学们出声读一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孔子的行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虚心好学)从哪些内容感受到的?(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远近闻名)

  (2)小结:同学们能够联系上下文进行学习。正因为孔子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才使他走上了拜师之路。你知道孔子名言中的哪句话能体现他的这种行为吗?

  总结:学无止境。

  (3)孔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决意拜师这段内容。

  【设计意图】强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这一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感受人物形象。把孔子的语言和孔子的行为这两者进行了紧密的联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名言解读人物言行”的教学策略。

  2.学习第二部分:洛阳拜师。

  (1)请同学们默读这部分,边读边思考:“孔子是怎样拜师的?与老子见面时又是怎样的情景?”

  【设计意图】借助默读思考内容,引导学生有层次地读书,既理清叙述层次又帮助学生明确了本段的重点内容。

  (2)孔子的拜师路有着怎样的艰辛?在文中标画出相关词句。这些又让你有怎样的感触呢?(路途之遥,时间之长,行路之艰,求师之切)

  出示课件: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小结:同学们抓住了“上千里、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终于”这些词语体会到孔子拜师的艰辛。抓住文中重点词语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感悟人物的品行。

  (3)功夫不负有心人,历尽艰辛之后,孔子终于见到了自己的老师。这就是孔子和老子见面时的情景。同学们,请你们仔细观察人物的神态、动作。看看,哪位是孔子?哪位是老子?他们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啊?(图中孔子弯腰行礼,态度恭敬;图中老子俯首弯背,态度谦和)

  【设计意图】插图是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观察,学生会先对两位人物有一个初步的`感性了解,再引导他们回归到文本,研读对话内容,使学生逐渐明白,只有通过品读作者生动的文字,才能在我们的头脑中形成鲜活的画面。这样图文结合,旨在提升学生对两个人物品行的认识和理解。

  (4)课文中写到了孔子在见到老子时他们之间的两组对话。圈一圈孔子的表现,想一想孔子在拜师时的态度是怎样的?(彬彬有礼:上前行礼、连忙、请、再次行礼;诚心诚意;执着求学)

  (5)在孔子的治学名言中,哪些名言体现出了他这样的言行呢?(学无止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6)老子迎接孔子言行时,又是怎样的?(谦和有礼:迎候;喜悦)

  (7)分角色朗读这两组对话,再现孔子和老子在相见时的情景。

  【设计意图】联系前期了解到的孔子的治学名言,来解读人物的品行。再次运用“名言解读人物言行”的策略,帮助学生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再次感受到孔子确实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3.学习第三部分:认真求学。

  (1)快速阅读第三自然段,圈画词语并交流在孔子向老子求学的过程中,他们各自有怎样的表现?(孔子很刻苦:每天、不离左右、随时;老子诲人不倦:毫无保留)

  (2)请同学们两人一组配合朗读,读出对他们的敬佩。

  【设计意图】通过圈画词语,使学生感悟到求学者的刻苦,传授者的无私,在孔子与老子身上都有着令人欣赏与敬佩的地方。在交流之后的朗读可以将理解与情感融入其中。引领孩子们读文入境,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悟。

  (三)回归整体,评价人物品行

  1.请同学们朗读最后一段,思考:通过学习孔子拜师的故事,你们敬重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谦和有礼、勤奋好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

  2.全班齐读孔子名言。

  出示课件: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3.小结:先人们的品行见证了他们的语言和思想,他们就是这样用自己的言行影响着后人,使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代代传承。

  【设计意图】借助积累的孔子名言对人物进行评价,从而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悟。让孔子的人物形象走进孩子的心里。

  (四)拓展延伸,引入综合性学习

  1.小结:这篇课文通过一个小故事,让我们认识了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方面。

  2.拓展延伸: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我们会在以后的学习活动中,去感受其他方面的传统文化。如,精美的民间工艺,古老的民族艺术,独特的风俗习惯……让我们在本单元的课内课外学习中,继续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感受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

  【设计意图】小结语既让学生认识了孔子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又明确了古代名人的故事属于我们宝贵的中华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拓展延伸的内容则是引导孩子认识到传统文化形式多样,多姿多彩,激发孩子们对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进行了解的兴趣,实现课内外迁移,体现大语文教学观。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迁移延伸,再去了解有关传统文化的名人与知识。

孔子拜师的教学反思12

  语文大教研活动中把《孔子拜师》作为三年级共同研讨的一篇文章。活动中老师们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共同研讨,经过了研讨、备课、上课、评课、再研讨、再上课等环节,不断修改教案,完善教学环节,尽量研讨出一条阅读教学新路子。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是积极参与,认真备课、上课。针对我所上的这节课,此刻我的心情是千头万绪的,有欣喜也有遗憾。

  欣喜的是我在课堂上看到了孩子们的成长。我们的学生是刚升入三年级的孩子,课文阅读能力有限。但经过几个月的训练,特别是针对我们校本教研的主题“语文阅读教学与拓展”,孩子们都能通过自己的读找到一些重点的词和句子了,如今我设的训练重点已经由找词句过度到如何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了,而且也有一些孩子的理解能力也有很大的提高,只是语言的表达能力还有所欠缺,这也是我们今后所要努力的一个方向。

  在课堂上,我们的孩子不仅会通过抓词句理解课文,而且可以展开进一步的思考,自己提一些问题,联系生活实际和课外资料理解一些词语和句子,理解课文的内容,广泛的进行课外阅读等。

  在教学中我本着一种平平淡淡、简简单单、扎扎实实地态度,真实的再现我们的课堂,不是用动感的表演抓住人,而是用一种深层的、人文的、纯语文的精神只美吸引人。力图让语文还原本色,复归本位,反璞归真,创造了一种纯语文的课堂。

  另外在我的教学是由各个环节组成,环环相扣,步步为营。但教学中我们所面对的是一群活生生的群体,所以我教学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当我的预设与生成发生了矛盾时,我及时做了调整。如当学习到孔子与老子见面时的'情景,孩子突然有了质疑“老子为什么称呼孔子仲尼,而不干脆直接称他孔丘?”。面对这样的生成问题我首先对学生的深入思考进行了表扬,同时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让学生能够有一个思考的空间,最后我顺势引导讲解其实这里是表达了老子对晚辈的一种爱护之情和自己谦虚的品质。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进而达到了更好的学习效果。

  我在词语的教学方面能够结合语境进行理解认识的,效果不错。譬如在教学“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我设计了让学生想象孔子一路上遇到的艰难,我设计了一个填空的作业:一路上,孔子饿了( );渴了( )。遇到河流( )。雨天( )---------

  这样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等词语的意思。

  在教学孔子和老子见面那一节,我引导学生想像场景,分角色演示再现场景。从而使学生更加体会到孔子那彬彬有礼、老子那诲人不倦的优秀品质。

  在整体感知部分,我选择的是推火车读的方法。在听了郐雪杰老师的课后,觉得她的方法很好。她先叫学生交流出自己预习课文时遇到的难读的句子,从而指导学生怎样读,然后用补充课题的方式,使学生对课文进行了整体感知。这个方法很新颖,值得效仿学习使用。

  今后,我要加强业务理论学习,积极参与网上教研活动,提高自己挖掘教材、把握教材、使用教材的能力。

孔子拜师的教学反思13

  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

  学习这篇文章时,我重点让学生通过研读课文相关句子感悟孔子的品行。在汇报过程中,有的学生看出了孔子谦虚好学,有的学生看出了孔子有礼有节。当学生说到“孔子是个有礼貌的人”时,我又通过读对话,结合“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这一句感悟。在孔子老子见面的一幕中,老子也是彬彬有礼的一位学者。这样,学生能从简单的语句中挖出深刻的道理,了解到孔子和老子知识丰富,还很有礼。就势总结到我们的学习与做人。一个人要想受到人们的尊敬,需要丰富的学问,但只有学问还不够,还要有好的品行。

  一、情境中理解词语,帮助体悟情感。

  字、词、句的理解我们提倡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不能脱离语言环境。这也是对学生一种学习能力的培养。本堂课中的“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两个词语的理解。我先请学生展开想象,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再联系课文中的孔子说说当时孔子路途中是怎样生活的,碰到什么困难,他又是怎么做的。这样学生说出来的不是简单的词语解释,呈现的是一种生活场景。这不近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更好体会情感,还使学生掌握了一种学习方法。

  二、抓住主线来贯穿课堂。

  一篇课文是一个整体,我们要在这个整体中找一条主干,来贯穿全文的学习。在这堂课中我就抓住课文的最后一节。再回到全文让学生找出哪些言行中看出孔子什么品行。这样以一条线带到整个面上,就是教学现得清晰、连贯。

  课堂更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之所以要学习是因为还有不足,还需改进。结合大家的.点评,我对自己的课堂中的不足做了下面几点概括。

  一、课堂整体把握不够:

  课堂中虽然我以一条线来贯穿全文,但是在谈论孔子的品行时,没有整体把握。学生逐句找出写孔子品行的句子,我逐句出示,逐句读、理解、再读,缺少与文本语言环境的相结合。特别时在处理孔子与老子的对话时,我把它们割裂了开来,并没有进行朗读对话,孔子的语言中理解孔子的品行,老子的语言理解老子的品行。其实他们的话时相互的,从一个人的语言中不仅看出某个人的品行,还可以看出另一个人的品行,有种侧面衬托的作用,而我在处理这部分教学时却忽略了这一点。所以使体会显得单一、显得孤立、支离破碎,没有了整体感。

  二、过分注重预设,忽略课堂生成。

  每堂课我们都有自己的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生成。但是有时我们往往会跟着自己的预设走,致使课堂中的生成点就这样被放过了,使学习效率并不那么理想。在本堂课中我原本预设在了解孔子的资料以后写“丘”字的。但是当时我忘了问学生孔子名什么,所以并没有引出这个字,后来就没有写了。其实课文中也提到过孔子名丘,那么在学生初读以后还可以请学生说说孔子名什么,再写“丘”字,可是当时我想这样一来可能会打乱下面的教学环节,结果这个字就没有让学生写。这也是造成我这节课没有写的时间的原因之一。还有当要求学生联系生活理解“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句话时,学生不能很好地联系生活说自己的理解,而说出了从这句话中感到孔子是个怎样的人时,我几次打断,生硬地将学生拉回到我地问题上,到最后还是没有理解好。所以,有时过分注重预设会使课堂失去很多活力,会导致学生积极性低落,更甚是不能达成学习目标。

  课堂中还需要我们去斟酌地地方很多。花更多时间去琢磨、思考、实践,让我们的课堂逐步走向成熟。

孔子拜师的教学反思14

  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

  在研读课文学习时,我基本上能通过把握一段话中重点句,重点词语来指导学生学习体会。例如第一段抓住“远近闻名、不够渊博”,

  第二段抓住“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终于”指导学生体会,孔子的谦虚好学、为求学不怕吃苦的精神。我先在学生理解词语中各字意思的基础上,再请学生展开想象,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再联系课文中的孔子说说当时孔子路途中是怎样生活的,碰到什么困难,他又是怎么做的。这样学生说出来的不是简单的词语解释,呈现的是一种生活场景。这不近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更好体会情感,还使学生掌握了一种学习方法。在体会之后,再次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这样,既符合三年级重视词句训练的.要求,又通过词句的学习,进一步进行朗读的训练,收到较好的效果。

  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这节课上还存在着不足:课堂整体把握不够。课堂中虽然我以一条线来贯穿全文,但是在谈论孔子的品行时,没有整体把握。学生逐句找出写孔子品行的句子,我逐句出示,逐句读、理解、再读,缺少与文本语言环境的相结合。特别时在处理孔子与老子的对话时,我把它们割裂了开来,并没有进行朗读对话,孔子的语言中理解孔子的品行,老子的语言理解老子的品行。其实他们的话时相互的,从一个人的语言中不仅看出某个人的品行,还可以

  看出另一个人的品行,有种侧面衬托的作用,而我在处理这部分教学时却忽略了这一点。所以使体会显得单一、显得孤立,没有了整体感。

  课堂中还需要我们去斟酌地地方很多。花更多时间去琢磨、思考、实践,让我们的课堂逐步走向成熟。

孔子拜师的教学反思15

  这次上课的题目是《孔子拜师》。选择《孔子拜师》一课,是有一定的原因的。我在曲阜上了四年大学,在那个宁静而温暖的小城里,受到了古朴的传统文化的熏陶。想起学生时代看的那一场舞剧《孔子》,圣人的一幕幕沧桑又浮现在眼前。我暗下决心,一定好好讲一讲孔子,把我所知道的孔子讲给我的学生听。

  11月19日,早上,上课了。按照预先的设计,从介绍孔子导入。原本配乐《破阵》是一首颇有气势的音乐,加上激昂的解说词,本想把学生引入到对孔子的无限敬仰之中。怎奈,音乐中途“罢工”,正在我兴致刚起之时,戛然而止。我心中一惊,但随即镇定下来,故作镇静地继续解说,想通过自己有感情的朗读,弥补声音缺失的遗憾。但是,诚实的说,心情还是比较受影响的。但是,课还是要继续!我强打精神,按照既定的程序进行字词、文章大意的梳理。终于,上到了我自认为可以出彩的一个环节——古文识汉字。精心准备的`音乐《墨香》响起,我重整旗鼓,打起精神,把我对汉字的热爱透过汉字简介、古文字介绍传达给学生们。不知不觉,我竟投入其中,渐渐把所有负面情绪过滤了出去,与学生一起,走进了古文探秘的神奇。再接再励,小小的故事我也尽量讲的声情并茂,学生和我,都融入了故事的情景之中。

  课结束了,看到学生们脸上带着兴奋的笑容,几位听课老师微笑地看着我,我心里觉得轻松了许多。虽然,课上的并不完美;虽然,一上来就出了那么大的纰漏;虽然,自己的内心经历了小小的波折,但是,一节课完整地上完了,学生学到了知识,我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得到了几位老师的认可,我心里还是挺开心的。吸取的教训就是:准备还要再充分一些,课堂上的心里调试还应再及时一些,课程设计还要再精心一些。每次进步一点点,离精彩就更近些。

【孔子拜师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03-06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精选]07-05

(精选)《孔子拜师》教学反思07-05

【推荐】《孔子拜师》教学反思07-05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15篇04-10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实用15篇】07-05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10-28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01-16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