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之歌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2-12-22 16:47:11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长江之歌的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长江之歌的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长江之歌的教学反思

长江之歌的教学反思1

  一、教材分析:

  《长江之歌》是电视剧《话说长江》的主题歌。由王世光作曲,胡宏伟作词。“长江之歌”题意关于长江、赞美长江的歌。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发源于青海省唐古拉山各拉丹冬雪山沱沱河,全长6300千米,流经11个省、市、自治区,向东注入东海。可谓源远流长,它与黄河一起,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摇篮,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是永远值得赞颂的“母亲河”。

  二、设计思路:

  《这首诗表达了对长江的赞美和依恋之情,读起来充满激情和力量,整篇课文是诗人情感的迸发和澎湃。而要让学生和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最佳途径就是让学生从视听等各个方面去感受,并且在充分感受课文的魅力与作者所酝酿的感情后,充满感情地去朗读,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

  三、课堂设计:

  教学目标:

  1、品味诗歌的语言,背诵诗歌。

  2、吟唱诗歌,感受音乐美。

  3、培养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

  吟唱诗歌,感受音乐美,培养爱国情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法设计:

  通过视频欣赏、歌曲吟唱、歌词朗诵等,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长江之歌》作为背景,在音乐情境中导入新课)

  师:有一条大河,蜿蜒曲折,酝酿着中华儿女几千年的爱国情怀;有一条大河,莽莽苍苍,承载着华夏民族几千年的文明沧桑。这条大河从青藏高原的格拉丹东雪山走来,与两岸啼不住的猿声为伴,用健美的臂膀挽着高山大海,向粼粼东海奔去。这条大河从遥远的亘古走来,与天外回荡的涛声为伴,用翻腾的巨浪荡涤岁月的尘埃,推动我们新的时代。

  她,就是我们的母亲河——长江。我们赞美长江,因为她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因为她有母亲的情怀。把我们的赞美与依恋串成一首歌,那就是《长江之歌》。

  (学生沉醉于音乐节奏中)

  二、知识链接

  师:母亲河长江,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我们中华儿女。身为儿女的我们,对于母亲河又了解多少呢?

  生:长江从青海出发,流经10个省、市、自治区,最后注入东海。

  生:长江是世界第三大河,仅次于亚马逊河和尼罗河。

  师:同学们说的一点儿也不错,我们一起来看看投影,更多地了解母亲河。

  (展示投影:长江的实际长度是6380多公里。从长度来讲,仅次于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和非洲的尼罗河,是世界上当之无愧的第三大河。长江的干流从青海出发,流经西藏、四川、云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一共10个省、市、自治区。最后注入东海。)

  (学生全神贯注观看投影)

  很多其他的文人骚客也喜欢讴歌长江,同学们能不能调动自己的课外知识库存,说出一些讴歌长江的诗句来呢?

  (学生思考……)

  生:我想到了一句。《三国演义》片头曲里唱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其他学生投来肯定的目光)

  生:我也想到了一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学生讨论热烈,教师示意暂停)

  师:讴歌长江的古诗文非常多,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再一一枚举。但是老师想告诉大家,古人赞美的长江,是未经改造的、质朴的长江,到了现代,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长江在经济生活中也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我们可以看看现在的长江有什么新的景象。

  (投影:重庆、武汉、九江等长江流经的重要城市的图片,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的图片,葛洲坝水电站、三峡水电站的图片)

  师:(配图解说)美丽的长江,让我们的经济更加繁荣。为了赞美她,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她,中央电视台曾经拍摄了一部大型纪录片《话说长江》。下面,让我们欣赏《话说长江》的视频剪辑,来共同领略母亲河的英姿。

  视频欣赏:

  (播放《话说长江》视频剪辑,学生很有兴趣地观看)

  师:《话说长江》拍摄于1983年,当年8月在央视播出的时候,引起全国观众热烈的反响,几乎可谓万人空巷。在这种情况下,《话说长江》节目组在全国范围内征集主题曲,成千上万的作品如雪片般纷飞而至。优秀的作品当然不少,但格外引起评委们注意的是一篇名为《长江之歌》的作品。这首歌的作者名叫胡宏伟,名不见经传,但是正因为这首歌,他的命运被改变了。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长江之歌》正是胡宏伟当年技压群雄脱围而出的优秀作品。让我们齐声朗诵它的歌词,体会它的壮美吧。

  吟唱长江

  生:(齐声朗读)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

  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

  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师: 说说读了这句诗想了解什么?

  交流:

  (1)为什么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2)“情怀”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精读第1节:

  (1)自由读,四人小组讨论: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2)交流。

  “雪山”在祖国的最西部,“东海”在祖国的最东部,长江能从祖国的最西部走来,向祖国的最东部奔去,说明她源泉是无穷的。

  默读第1节,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哺育各族儿女”:只有母亲才会哺育儿女,在这里把长江看作了母亲,而且长江哺育的是各族儿女,可见这位母亲的胸怀是多么的宽阔。

  “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这里又把长江拟人化了,长江很长,它就像母亲伸长那健美的臂膀,从西至东,把祖国的高山大海拉在手里,让它们紧密联系在一起,永不分离。

  指导学生看地图,并联系实际想象体会“哺育、挽起”的意义。

  精读第2节:

  听录音,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它有母亲的情怀?

  (2)交流:

  师: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生: (“远古”是指很遥远的古代,长江从远古走来,向未来奔去,时间跨度很大,长江永远不会停息,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

  “灌溉花的国土”:祖国的领土那么大,长江能将它们一起灌溉,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 “推动新的时代”:长江能推动时代的发展,力量是无穷的。

  师: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具有母亲的情怀?

  生:“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母爱是纯洁的、神圣的,长江像母亲一样滋润着祖国的每寸土地。 “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母亲的力量是巨大的,长江就像母亲一样,对新时代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指导朗读:

  师( 引读):…… 我们——赞美长江……

  练习朗读全诗。

  并挑选学生进行示范朗读。

  提问:

  同学们,作者从空间和时间上歌颂了长江,学完了这首诗,你们有什么感想呢?

  师(总结):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去赞美长江,表达出我们对这位伟大母亲的依恋之情。

  作业设计:

  1、 练习朗读以及背诵本课文。

  2、 通过课文学习,练习生字生词。

  3、 练习造句

  4、 体会作者的情感,仿写“**之歌“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总体是顺利的。学生对我所补充的视听材料有着很浓厚的兴趣,从中反映出他们对学习的渴望。但是也凸显出了很多学生在课堂上不敢积极的参与,有很多的时候,他们面对我的提问总是用沉默来回答,特别是一些女同学。

  出现这样的问题不应该把这些责任归咎于学生,还是应该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教学设计能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同时,这也是一节探索课。将音乐视屏等视听材料与语文结合在一起,在轻松活泼的课堂活动中渗透语文知识,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也陶冶了学生的爱国情操。

  但是还是要注意把握这个度,不能为了加材料而加材料,要有的放矢,注意不要舍本逐末,而使学生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之外去。

长江之歌的教学反思2

  一、设计思路:

  《长江之歌》是一首洋溢着赞颂感情的抒情歌曲,旋律形象鲜明,歌词贴切地展现了长江的风姿及人们的热爱之情。本节课所授年级为五年级学生,五年级学生通过以往四年的音乐积累和训练,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欣赏音乐的方法,有一定的鉴赏能力,但还不熟练和完善。

  上学期学习过一首有关长江的歌曲《三峡的孩子爱三峡》,学生对三峡工程已经有了认知,教师已在课前布置了作业——搜集有关长江其他方面的资料。《长江之歌》这部音乐作品学生并不陌生,在五年级第一学期品德课上曾经听过。学生通过在课下找寻资料,对长江已经了一定的认识和关注,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本课着重从作品的旋律及歌词两方面分析,使学生初步体会旋律与音乐形象的关系,知道音乐创作的两种手法:重复和对比。能够通过图片、数字等资料了解长江的变化,长江丰富的资源给推动两岸经济的发展,激发对长江的热爱之情,能够用歌声表达这种情感。

  二、本课优点:

  设计思路清晰,在上课之前我做了充分准备,认真阅读教材,上网查找各种资料,根据教材的实际着力与立足教材实际,透过歌曲的.情感,拓宽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将歌曲与丰富的课外知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感觉乏味。学生具有一定的歌唱能力,能够用歌神表现歌曲情绪。

  三、不足之处:

  1、学生比较紧张,课堂气氛沉闷,在旋律分析这一环节占用了太多时间,使后面很多资料没有充分展开。

  2、课件不够完善。

  四、改进措施:

  1、进一步修改课件,把旋律分乐段打出,这样学生看起来会更直观;在个别幻灯片处添加链接,播放更顺畅。

  2、对于乐段、乐句的划分等专业知识在平时课堂上进一步加强练习,使学生熟能生巧。

长江之歌的教学反思3

  这是一篇诗歌,诗歌是诗人情感的迸发,而要让学生和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最佳途径就是让学生去读,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因此,我在介绍了长江之后,学生说完自己对长江的了解之后,就开始让学生读诗歌。先让车永辉读了,他说他已经会背诵了,我要他读给大家听听。一边读一边指导他,解决正音问题。大家对他的朗读发出了嘘声,的确有些词语读错了,像“挽”读成了“mian”,“恋”读成了“lian”,“涤”读成了“die”,但是他没有灰心,对同学们的意见虚心地接受,我对此表示了赞扬,要求大家再流畅地听他读一遍。这遍他读得很认真,大家听得也很认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接下来的时间,我问大家听过这首歌吗?一下子调动起了孩子们的积极性。孩子是聪明的,说:“老师你唱给我们听听。”之前我们已经准备好了磁带,看孩子呼声这么高,我也只好高歌一曲,我也想唱一唱了,虽然我唱得不好。孩子们看到我的示意,安静了下来。我唱了第一段,我知道孩子们是不喜欢美声唱法的,再说我那也不能算是什么美声了,孩子们虽然也不喜欢听,但听得很认真,有的孩子笑得前仰后合。我知道效果已经达到一半。

  于是我问孩子:“通过这首歌,你对长江又有什么理解呢?”

  “宏伟,壮观。”王颖说。

  “气势磅礴。”吴正川说。

  “我眼前仿佛看见滚滚的长江水。”徐号说。

  ……

  “好!那么我们就用磅礴的气势来读一读宏伟壮观的《长江之歌》。”

  下面我又组织了孩子们小组赛读,体会长江的壮美。

  《长江之歌》第二课时

  继续和孩子读《长江之歌》,也许是看了大家的帖子,特别是卫军和紫雨的帖子之后,我在课堂上好像有了一点的束缚,太过局限于“荡涤尘埃”和“纯洁的清流”的生成(其实这已经是我的预设)。我在引导学生对这两句话理解的时候,首先还是坚持让学生去读诗歌,在读中说出你的感受,学生对此没有太大的反应。但是我并没有着急,而是让学生进行讨论,谈谈自己对“尘埃”的理解。孩子的讨论终于有了收获,特别是关于“历史的长河”的出现,学生的想象力还是令人惊喜的。当薛瞳说出:“历史的.长河里有很多灰尘。”之后,激起了同学们的思维,顿时课堂像炸开了花。徐鹏:“中国的慈禧太后就是中国这条历史长河里的渣滓。”“还有秦桧。是他害死了精忠报国的岳飞。他也是历史中的尘埃。”我知道大家把尘埃看得还是很小,局限于个人身上,于是我激发孩子:你想一想中国本身有没有尘埃。但是结果不是很理想。

  自觉今天的课不理想。回头和同事一起说起的时候,大家都说没有什么感受,好像说还没有找到感觉。今天的课的失败我总结下来有几个原因:

  其一:是太多预设。卫军和紫雨的精彩来源于生成。而我今天一位地想让孩子去享受他们的精彩,然而我想错,他们有他们的精彩,而我们的孩子应该我们的精彩,当我们的孩子的读《长江之歌》的时候,我想他们会有自己的精彩理解,自己精彩的问题和回答。我把卫军兄和紫雨姐的“哈姆雷特”拿来给我们的孩子去读,当然孩子觉得生疏,甚至有点莫名其妙。这是我的失败,高估了自己的设计的精彩,而忽视了孩子与文本的对话。

  其二:导得不到位。就开始的问题,我完全可以换一个角度去思考,或者去激发,但是我没有。虽然通过孩子的讨论之后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我们还要认识到这一点,教师的导对发挥的孩子主体作用还是非常重要的。

  其三:是孩子的储备不够。我发现我们的孩子知识储备很有限,这不能责怪孩子,只能是我们没有好好的引导。记得下里巴人就曾对农村孩子的读书问题发过一个帖子,我也曾想过这个问题,关于农村孩子的读书问题,知识储备问题。这不仅仅是引导的问题,我现在在班级里搞了“读诗会”——让孩子汲取中华文化之精华诗歌、“采蜜本”——采集当今最新新闻,这也是应本学期的学习习惯之一而开展的一个活动,我知道文化知识的储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他需要长时间的积淀,多元的汇总,从而形成孩子独特的知识框架。因此虽说是孩子的问题,但是终究的症结还在教师身上。(我并不是把责任朝身上揽。)

长江之歌的教学反思4

  这是一篇以说明为表达方式的说明文,也可以成为常识性课文。这类课文承担着双重任务:一是使学生学习和掌握自然、社会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知识,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二是使学生形成和提高理解说明文的.能力,学习说明文的语言和说明事物的方法。因为本篇课文的词语相当丰富,而且再生性很强,所以教学这篇课文,不仅要使学生了解海洋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认识保护海洋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爱护环境、热爱科学的情感,而且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习、感悟、积累课文丰富的词语。

  课文最后强调了"保护海洋,珍惜海洋"的重要性。所以在设计课后练习时,引导学生在课后搜集和阅读有关海洋的资料,写一篇自己心目中未来的海洋是什么样子的?提提小建议:对保护海洋你有哪些好的建议?写一份建议书,提出你的想法,提供具体措施。鼓励学生,进一步地了解海洋,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激发大家的环保意识。

长江之歌的教学反思5

  教材简析:

  《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中的主题歌词,这首歌词,从地理、人文两个方面歌颂了长江对中华民族的贡献。有感情的朗诵诗歌、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是本文学习的重点,长江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是理解的难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欣赏并跟唱。

  2.自学生字词语,积累美词佳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了解长江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

  4.进一步查阅资料,全面了解长江。

  5.领悟诗歌对应的表达方法。

  关键处处理:

  1.搜集关于长江的资料,加强对长江的了解。

  2.用直观的课件、音乐将学生带入情景,增强对母亲河的热爱。

  教学准备:

  教师:VCD、风光片《长江》、录音机、磁带、中国地形图、有关长江的资料等。

  学生:查阅有关长江的资料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导学生翻阅本单元教材,导课。

  同学们,中国有两条大河,横贯中国大半个国土,被称为中国的母亲河,你们知道是哪两条河吗?

  这个单元我们就来学习描写介绍母亲河的文章。请同学们浏览本单元内容,看看都有哪些课文,分别写得是什么内容。

  二、播放电视风光片《长江》片断,教师适时给以介绍,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

  播放完,出示中国地形图,师生共同介绍长江,对长江有一个全面的完整的`认识。

  多年之前,有一部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其中的主题歌《长江之歌》深受人们的喜爱。播放《长江之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歌词。

  三、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放声朗读几遍课文,结合预习,了解大意。

  四、指读课文,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分男女生、同位朗读,全班齐读。

  五、理解课文内容。

  1.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给以指导。

  六、再读诗歌,体会课文的表达形式。

  1.再读诗歌,看一看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2.先小组合作讨论,再全班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到两段歌词相互照应的表达方法。

  七、再读课文,填写我的视角。

  1.引导学生阅读丁丁冬冬的视角,你的视角呢?再读课文,填写我的视角。

  2.先小组交流,再指名全班交流。

  八、有感情的朗诵,背诵课文。

  1.用自己体会到的感情,大声朗诵,试着背诵。

  2.指名背诵。

  九、欣赏并跟唱《长江之歌》。教师放录音,学生欣赏并跟唱。

  十、质疑问难。

  十一、探究:为什么把长江比喻成母亲?

  十二、课时小结。

  板书设计:

  长江之歌

  雪山走来 东海奔去 乳汁哺育 臂膀挽起 无穷的源泉

  远古走来 未来奔去 清流灌溉 力量推动 母亲的胸怀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2.积累优美词句。

  3.《课堂同步学习与探究》

  4.预习下一篇课文。

  课后反思:

  《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中的主题歌词,这首歌词,从地理、人文两个方面歌颂了长江对中华民族的贡献。有感情的朗诵诗歌、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是本文学习的重点,长江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是理解的难点。在这一课的学习中,我多方查找有关话说长江的视频资料没有找到,只找到了长江之歌的音频资料,在教学中是一个遗憾,如果有视频资料,效果会更好。

长江之歌的教学反思6

  新学期开始了,这是这批学生在小学阶段的最后一个学期了。开学的第一课是《长江之歌》,为了能尽力上好这一课,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开始,在上课之前作了充分的准备,认真阅读了教材,上网查找了各种资料。根据教材的实际,希望透过诗歌高度浓缩的语言来拓宽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并将诗歌的语言与丰富的信息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感觉到乏味。为此,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思路:读题,谈话交流长江的相关信息,初读文章整体感知诗歌外在的`结构,交流初读后的感受,精读时扣住“无穷的源泉”“母亲的情怀”研读教材,突破重点难点,最后适当补充其它诗歌,以求升华对文本的认识。课上完了,但总觉得有一些遗憾:在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辨认长江时,几乎没有学生准确能说出,对于我们的母亲河,学生知识的匮乏超出了我的预料,在国情教育方面作为老师可以适时的补充、填补。课堂上,不少学生很“沉默”,本来班级上课就不算活跃,这样一来课堂的整体气氛显得比较闷,与我热情洋溢的情绪恰好形成的对比,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是不成功的。课堂教学反馈时,全班居然有4个学生对文中体现“无穷的源泉”“有母亲的情怀”的诗句毫无知晓,可见其听课的情况。

长江之歌的教学反思7

  教学反思:

  这首诗表达了对长江的赞美和依恋之情,读起来充满激情和力量,让孩子因长江而自豪,因祖国而骄傲!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品读”是重要的教学手段。

  一、教学过程要抓住孩子的心。

  教学过程中,起初我以全诗中“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这句直抒胸臆的诗句,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质疑:“为什么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为什么长江有‘母亲的情怀’?”仔细想来,这首诗是将长江的“无穷的源泉”和“母亲的情怀”有机结合、相互交融来写的,没有必要将哪些句子是写“无穷的源泉”,哪些句子是写“母亲的情怀”这样分开来理解。只要学生能从诗句的品读中领悟到长江具有“无穷的源泉”和“母亲的情怀”这两点即可,哪怕从同一个诗句中既领悟到长江无穷的源泉,又感悟到长江母亲的情怀,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都可。这样孩子就不会为理解而理解,而是将心中的长江形象与祖国山河的壮丽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从而赞美和依恋。

  二、指导朗读要抓住孩子的情。

  意境是诗歌的核心,是诗人精神境界的艺术表现。所以我第二个方面我必须在引导学生进入意境上下功夫,读出情感,读出味道。让孩子在多媒体教学纪录片的.配合下,展开合理丰富的想象,诱导学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与作者心灵相通产生情感共鸣。最后使孩子们的情感在歌声中得到升华。

  这堂课我认为没有过多的赘述,学生便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的进行阅读与思考了。我想诗是感性的,是用心去感悟的。语文教学就应该在语言文字中充分挖掘孩子的情感,让孩子实实在在地去感受中华文字的美。

长江之歌的教学反思8

  因为课文是双休日布置学生回家预习的,从书本上的阅读批注可以发现,只有少部分的学生认真阅读了课文,绝大多数的学生只在重点句段选了一二处,简要写下了自己的体会,与《匆匆》一课相比,读得并不认真,所以在检查朗读这个环节,我特意多加了几分钟。

  “谁准备好了,想把课文读给大家听?”谁先举手,我就叫谁,读得正确流利的加二分,读得有感情的加三分,并让学生下去写在黑板上的小组积分栏里。原本寥寥无几的举手,因了这加分的诱惑,逐渐多了起来。原本我是想让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多读的,但他们并不举手,我就只能叫那些学习好的学生,现在想想倒也不坏,好学生读一遍,他们在心里也跟着读了一遍,把自己没有把握的地方听会了,就有信心举手了。等到第一遍课文读完之后,再读第二遍的时候,举手的`同学越来越多,加分的同学也越来越多。

  读第三遍的时候,我让学生选择自己读得最好的、能读出自己理解的段落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选择读第十四自然段,你读完了我读,我读完了他读,特别是学习靠后的朱晓东同学读得慷慨激昂、富有感情,我给他加了十分的时候,教室里沸腾了,学生都举手想要展示自己的朗读和理解,看着那一张张热情的小脸,我想,孔主任提倡的“争先恐后读课文”的场面,我做到了。反思学生所以热情的原因,加分的诱惑有之,老师的鼓励有之,读到一定时候教室里那特殊的“读”的气场的感染亦有之。这个环节我对自己、对学生都非常满意。

长江之歌的教学反思9

  这节语文课失败了,失败在整节课学生按部就班,随着老师设计的教学环节,在问答之中度过了45分钟。

  这节课的教学层次还是清晰的,但是每个问题的提出有点为设计而设计,在实施过程中并没有能很好的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我们在子课题“激活语文课堂教学有效途径”的探究中学习到很多激活课堂的措施,但是在再实施的过程中,雷同的措施并没有能很好的祈祷相似的作用。在现实教学中寻找激活课堂的源头,也就成为下一阶段探究目标。

  要让理论在实践中完美体现,我想一定要关注以下因素。

  1、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决定了他们的接受能力。在课堂中许多问题为了顾及课堂的完整性而设计的,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就会走模式化道路,而失去自己独特的体验感受。

  2、教学文本的不同决定教学评价的差异性。在现实课堂中,教学评价还没有形成体系,学生不清楚学习的标准就会破坏课堂的整体性。但形成一整套完整的'评价体系非一朝一夕可形成的。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找到激活课堂的源头,让学生在自由的氛围中快乐学习。

长江之歌的教学反思10

  寒假过来,感觉学生没有一下子进入状态,所以开学第一天星期四,我没有及时上新课。《长江之歌》这篇文章我是在星期五上的。上的是第一课时,感觉还比较顺。

  反思一下,本堂课精彩的地方应该是抓住“春潮”这个词引导学生品位,不仅体会了“丰采”这一词语的丰富内涵,还巧妙地辨析了词语。

  《长江之歌》是一首歌词。第一句是“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我让学生体会“春潮”的意思。在理解了词语表面意思即“春天的潮水”后,我让学生紧扣“春潮”进一步体会这句话的意思。有的学生说:“因为雪山上的雪在春天、夏天两季融化,因此雪水从山上流下来时,可能速度快,形成气势磅礴的景象。这就是“春潮”的风采。也有的学生说:“春天的潮水一路滋润着花草,孕育着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这也是“春潮的风采”,还有学生说:“春潮从山上一路下来,发出响声,似乎是在高唱祖国的赞歌,这也是春潮的风采。”我说:“是呀,气势磅礴是风采、孕育生机是风采、高唱凯歌也是风采。因此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文中“风采”的“风”用的是哪个“风”啊?同学们恍然大悟:“丰富”的“丰”,“丰采”!“那你们怎么理解这个特殊的词语呢?”我故弄玄虚地问。同学们叽叽喳喳地说了起来……

  教学具有连贯性,一个词语的`成功教学可引发其他环节的精彩:正如“春潮”的成功体会引发“丰采”的成功辨析一样。不忽视重要细节,是我从这环节的教学中得到的启示。

长江之歌的教学反思11

  《长江之歌》是一首洋溢着赞颂感情的抒情歌曲,它讴歌了万里长江的壮丽景色,抒发了各族人民对祖国锦绣山河的无限热爱之情。通过演唱这首歌曲激发学生的伟大爱国热情,我是这样设计教学案例的。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播放电视记录片《话说长江》进行情景再现,让学生初步熟悉歌曲。让学生讨论观后的感觉。

  二、师生互动探讨歌词的艺术美。

  作者在展示长江的'奔腾、宏伟、博大的气势时,没有拘泥于地理环境的描绘而是用“你从雪山走来”、“你向东海奔去”这样的生动词句自然的联想到从雪山到东海相距之遥,在表现长江的宏伟气势时则用“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使我们既感到了她母亲般的慈祥,又感到了她巨大的力量。这种拟人化的:高度概括的艺术处理手法,使人和物,景和情水乳般的融为一体,增强了亲切感。

  三、学习歌曲旋律。

  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通过教师范唱歌曲学生边看曲谱分析旋律节奏,找出典型的弱起节奏型。

  四、对比手法歌曲处理。

  通过教师不同形式的演唱让学生感知理解,这首歌曲演唱时要气息饱满通畅,气势磅礴宏伟,恰似长江从峡谷中奔腾而出、一泄千里。“你用甘甜的乳汁”一句,要唱得亲切委婉“挽起高山大海”一句出现了全曲的最高音6,把乐曲推向了高潮,整个乐曲是渐强的大趋势,唱到“大海”处音量放开,引出下面的再现乐段,声音高亢嘹亮,似向长江倾诉着自己全部的依恋和敬仰。尾句要唱得亲切深情。可以强结束,表现滚滚不尽的长江,波涛汹涌、永无尽头。

长江之歌的教学反思12

  教材分析:

  《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中的主题歌词,它气势宏大,形象地描绘了长江波澜壮阔、奔腾不息、源远流长的情景,显示出它无穷的力量和无私的母亲情怀,歌颂了长江对中华民族的贡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识3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4个要求会写的生字,理解“风采、荡涤、尘埃、灌溉、磅礴”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理解诗歌的语言和朗诵诗句,激发学生对长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搜集长江的相关资料初步了解长江。

  2.扫清字词障碍,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谈收获和感受。

  3.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赞美长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长江,体会它无穷的力量和无私的母亲情怀,感受长江对中华民族的贡献。

  重难点分析

  ●课文中有几个词是关键词,例如“磅礴”“灌溉”等比较难写,教师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时留意这些字词,并能通过查字词典理解字词的意思,为理解课文做好铺垫。

  ●在指导学生美读课文时,教师应充分地发挥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图片放映等多种形式进行美读,并及时指导背诵,由此更加充分地激发学生对长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课前准备

  课件、搜集有关长江的资料。

  《长江之歌》的教后反思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进一步体会到了让学生自主地、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效果才会让人满意。

  以长江为话题,激发学生对长江探究的欲望和要求。通过谈话让学生产生对长江的兴趣,产生探究的'问题,产生了解长江的强烈愿望。 因此,课前我布置了学生搜集有关长江的资料。课前、课中让学生对资料进行整合,用简要的语言介绍,并加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这充分的体现了资料为学习服务,交流为提高语文能力的功能。这样,一堂课没有过多的赘述,学生便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的进行阅读与思考了。

  意境是诗歌的核心,是诗人精神境界的艺术表现。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学生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如果能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特定意境之中,受到形象的感染、意境的熏陶,那么,他们所获得的感受、理解、体会等,必将实在、亲切、自然。所以,教学诗歌,必须在引导学生进入意境上下功夫。本堂课中,运用饱含激情的诗意语言描绘意境,展示关于长江气势磅礴的图片,播放《长江之歌》的音乐,通过组织全体学生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材料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等,诱导学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与作者心灵相通,产生情感的共鸣。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学习诗歌就要反复吟诵,本堂课上我设计了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直接感受诗歌的情感和韵味。当课堂上真正响起学生们对诗的用心吟唱时,不禁感叹这才是诗歌应有的魅力!这才是真正的诗歌教学!

长江之歌的教学反思13

  在导入之时,我引导学生吟诵关于长江的古诗,从情感上更接近长江。又充分利用《补充习题》上长江的有关资料,让学生对长江更添了几分了解。

  在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时,我让一名女生与一名男生配合一句一句地朗读;然后,让女生、男生集体配合着朗读,最后两句全体齐读。还别说,还真有点效果。

  在理解词语“丰采”时,我让学生拿这个词与“风采”比较着理解。孩子们由“丰采”牵出了描写长江的一长串成语,读读写写,更感受到了长江那种磅礴的气势。在理解词语的同时,大家又积累巩固了相关的.词语,岂不是一举两得?

  在读完课文后,我让学生说说:看着这首诗歌,你会有什么发现?孩子们埋下了头,睁大双眼寻找着。有人有发现了:“我发现这两节结构相同,字数相同。”“我发现这首诗歌中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我发现这首诗歌还押韵,你看:来、采、概、海、怀。”“我发现这两节中有两句相同。”我随机给孩子们讲解了“主歌”与“副歌”。

长江之歌的教学反思14

  说真话,我不喜欢教授诗歌。怎么说呢,首先由自己的原因,自己不太喜欢诗歌;其次学生学习这样的文章感觉没有思考和讨论,说不理解还理解,说了解却又不明了。经过这么多年,对于诗歌的看法也在改变,现在在教学时,我主要从结构和内容来入手,感觉这样下来,脉络很清晰,尤其是现在“学讲计划”,提出这样的学习思路后,学生学起来感觉很轻松了。

  这一课,我抓住全诗中“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直抒胸臆的中心诗句,让学生在自由朗读的过程中提出质疑问题:“为什么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为什么长江有‘母亲的情怀’?”然后再让学生结合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分别表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以及“长江有母亲的'情怀”的诗句进行品读。

  在品读诗歌的同时,让学生体会到长江的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以及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的伟大精神。这一教学环节,学生主动质疑,主动解决问题,把握住了诗歌的结构特点,同时诗歌内容学生自己基本能理解,能体会长江的精神。引导学生描绘长江奔腾前进的情景,让学生把对诗句的理解转化为自己的语言。

  教学展开的第二部分是进行句子练习。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主动查阅自己不知的想要知道的内容,这时需要把自己查阅的资料结合具体内容简短的完整的说出来,这时不但检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更锻炼了他们的删选资料,整合资料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还是和以前一样,主动查阅资料的同学还是那些,看来还要对其他的同学再加强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长江之歌的教学反思15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啊——”听到殷秀梅那浑厚高亢的声音,让我想起自己,早在学生时代就迷恋这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现在做了老师,每次走上讲台的第一步我就浑身是劲。我试唱这首歌的目的就是要让孩子先去体验我的情感从而理解胡宏伟谱词的感受。

  这首诗表达了胡宏伟对长江的赞美和依恋之情,读起来充满激情和力量,我主要把作者带来的力量放在自己身上,再转嫁给孩子,让孩子因长江而自豪,因祖国而骄傲!更因自己身为中国人而昂首挺胸!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品读”是重要的教学手段。

  一、教学过程要抓住孩子的心。

  教学过程中,起初我以全诗中“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这句直抒胸臆的诗句,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质疑:“为什么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为什么长江有‘母亲的情怀’?”然后让学生围绕这两个问题分别找出表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以及“长江有母亲的情怀”的诗句进行品读。在品读诗歌的同时,让学生体会到长江的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以及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的伟大精神。但孩子体会到一半,我觉得学生的回答很难明显地区分开这二者的不同,仔细想来,这首诗是将长江的“无穷的源泉”和“母亲的.情怀”有机结合、相互交融来写的,没有必要将哪些句子是写“无穷的源泉”,哪些句子是写“母亲的情怀”这样分开来理解。只要学生能从诗句的品读中领悟到长江具有“无穷的源泉”和“母亲的情怀”这两点即可,哪怕从同一个诗句中既领悟到长江无穷的源泉,又感悟到长江母亲的情怀,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都可。这样孩子就不会为理解而理解,而是将心中的长江形象与祖国山河的壮丽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从而赞美和依恋——————

  但对于学生的理解我自己感觉显得有点急于求成,引导学生的语言过于着急,教学机智还是有点欠缺。

  二、指导朗读要抓住孩子的情。

  意境是诗歌的核心,是诗人精神境界的艺术表现。叶圣陶老先生曾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学生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如果能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特定意境之中,受到形象的感染、意境的熏陶,那么,他们所获得的感受、理解、体会等,必将实在、亲切、自然。所以我第二个方面我必须在引导学生进入意境上下功夫,读出情感,读出味道。让孩子在多媒体教学纪录片的配合下,展开合理丰富的想象,诱导学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与作者心灵相通产生情感共鸣。最后使孩子们的情感在歌声中得到升华。

  这篇文章我感觉教起来特别有味道,我告诉孩子我最想的是站在国旗前唱这首歌,通过拓展他们想唱这首歌的地方:有的说在天安门前,有的说在长城上,还有的甚至说站在月球上想唱这首歌,从而激发孩子对祖国的爱,对身为中国人而自豪。拓展过程中,我给孩子唱了姊妹片《运河之歌》中的主题歌,孩子们根据运河的内容进行了仿写训练。当然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我遗憾的是,如果还能多拍些实地录像,让学生对长江母亲河有更直观的认识,这样学生可能在仿写训练时就有话可说了。

  这堂课我认为没有过多的赘述,学生便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的进行阅读与思考了。我想诗是感性的,是用心去感悟的。语文教学就应该在语言文字中充分挖掘孩子的情感,让孩子实实在在地去感受中华文字的美。

【长江之歌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07-30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精品09-11

《长江之歌》说课稿11-12

《长江之歌》教案03-12

《夜莺之歌》教学反思05-06

夜莺之歌教学反思05-07

树之歌教学反思04-14

树之歌教学设计03-22

长江说课稿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