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时间:2022-05-15 14:24:47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山中访友》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1

  作为一名教师,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上出一节好课,一节大家都认可的成功课,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面对内涵丰富、可操作性极强的语文教材,渴望成功的心理会更强烈一些。面对刚刚讲完的《山中访友》一课,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这一点。《山中访友》一课的总体教学设计与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在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我力求挖掘出本课教材的特色,同中求异,让学生有一种全新的感觉和与众不同的收获。为此,我的教学设计的着力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通过教学实践,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一、力求用“美”感染学生。我充分利用朗读,让学生在听读这一环节充分感知课文;其次利用插图,让学生的视觉充分得到美的享受。

  二、力求挖出主题的深度,让学生有新鲜感。对本课主题的挖掘,我是分三步走的:通过听读这一环节,让学生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是浅层次的;通过美文美读,学生此时对主题的感知是实实在在的,真真切切的;通过美文研读中问题的解决,学生对本文的主题是有深度的,不单停留在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爱,同时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让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要爱护、关心大自然中的一切。

  三、力求将听、说、读、写的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本课设计以读为主线,各个环节中又分别有所侧重:美文听读中有美读的示范,又是听的训练;美读的要求是“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去找找你最喜欢的山中朋友,把她朗读出来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是读与说的双重结合;研读则要求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情境演读、习作美文则主要进行写作水平的训练,等等。在环环相扣的训练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想像能力、思维能力等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升。四、力求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个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主的,除了听读这一环节,其他的学习过程都是以四人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的,整个课堂是学生与教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真诚对话过程。在轻松的学习交流中,他们的合作、探究中学习方法进一步完善。五、力求课堂教学的完整与和谐。本课的学习导入是以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开始的,课堂小结以方舟的小诗结束,不仅结构完整,而且两则材料又都与本课的学习内容有一定的联系,不仅增强了本课文学方面对学生的熏陶,而且它们与教材很和谐的统一到了一起,教学拓展的有了宽度。但是每一节课都有不尽完美之处,比如在备学生的环节就做得不够到位,使得课堂上控制的能力不是很强。

  本课教学时,自我感觉不错。我认为课堂上体现了以下三个特点:

  一、重视阅读兴趣的培养

  为了使学生喜欢阅读,我在备课时设计了许多激发阅读兴趣的方法。比方说在指导第3、第4自然段的阅读中,我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再通过配乐和课件再现情景的方法,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描写的情境中,让他们对阅读课文产生兴趣;在指导第四自然段的阅读中,通过表演读的方法,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重视读的层次性

  每一次读都有每一次的目的和要求,螺旋上升,层层推进,学生经历了从读得不熟练,到读得流利有感情的过程。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在课堂上朗读、默读、表演读,在读中感悟、理解、交流。学生在反复诵读过程中,学词、练句,走进语言文字,体会感悟课文。

  三、重视读中积累

  我在平时特别重视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好词好句,语文本身就是需要长期积累的一门学科。要让学生在平时阅读的同时多动手动脑记录下喜欢的好词好句,必要时候可做批注。日积月累语文的作文水平以及遣词造句水平不知不觉上了一个台阶。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2

  教学《山中访友》这篇课文时,我就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接着我选出三、四、五、六、七自然段,特别是第三自然段,我作出了重点讲解,然后进行学习归纳:朗读──句话──理解──体会──诵读。接下来的几个自然段要学生按学习方法自学四、五、六、七自然段。这样就把学习方法很好地贯彻到全文的学习当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课文学完后,学生既学习到了方法,又得到了启示:做人要有持久不变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之中,要爱护大自然……

  另外,教学这篇课文最大的亮点便是提出修辞手法来,包括比喻、拟人、排比、联想,让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一节课下来的朗读入语境,不够有感情。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3

  《山中访友》一课的总体教学设计与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在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我力求挖掘出本课教材的特色,同中求异,让学生有一种全新的感觉和与众不同的收获。

  为此,我的教学设计的着力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通过教学实践,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对本课主题的挖掘,我是分三步走的:通过美文听读这一环节,让学生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是浅层次的;通过美文美读,学生此时对主题的感知是实实在在的,真真切切的;通过美文研读中问题二的解决。

  学生对本文的.主题是有深度的,不在停留在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爱,同时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让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要爱护、关心大自然中的一切。

  本课设计以读为主线,各个环节中又分别有所侧重:美文听读中有美读的示范,又是听的训练;美读的要求是“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去找找你最喜欢的山中朋友,把她朗读出来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是读与说的双重结合。

  研读则要求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情境演读、习作美文则主要进行写作水平的训练,等等。在环环相扣的训练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想像能力、思维能力等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升。

  整个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主的,除了听读这一环节,其他的学习过程都是以四人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的,整个课堂是学生与教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真诚对话过程。在轻松的学习交流中,他们的合作、探究中学习方法进一步完善。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4

  《山中访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组的第一篇课文,本组教材以感受大自然为专题。这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教学完这篇课文后,反思自己的教学,有如下几点成功之处:

  一﹑提出问题,讨论交流,在交流中感知全文。课题《山中访友》既是全文的立意之本,又是以联想和想象构筑情境这一独特、鲜明的表现手法之凝聚。揭题后让学生猜测作者去山中访友的对象,然后让学生去文中找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在讨论交流中让学生明白了作者拜访的“朋友”原来是老桥、鸟儿、露珠……概括地说,这山中的一切都是作者的朋友。

  二﹑以读激情,交流明情。课文在叙述的时候很有特色,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恰当地变换叙述人称。作者有时用第三人称娓娓道来,有时感情强烈了又用第二人称直舒胸臆。在第五自然段的学习过程中我采用了精读、品读等多种朗读方法,除了让学生读好作者跟老友打招呼,也让学生设想自己是山中的景物跟作者打招呼,老朋友见面后的亲切感学生们完全的体会到了,这样也更能让学生体会到文章那诗一般的语言,诗一般的韵律,诗一般的情怀。

  三﹑放飞想象,学会表达。课文的另一特色就是大胆而新奇的想象,如作者把自己想象成一棵树的描写。“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再从三年级的课文《荷花》中的'文段“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引导他们想象并写作。

  教学这篇课文,学生们较有收获,他们是快乐的。教学基本上把听、说、读、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的能力得到较全面的提高。但课堂还有很多不尽完美之处,比如课堂关节不够紧凑,有些环节间的过渡不自然,没能很好地照顾到后进生。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5

  秉承着这一目的与宗旨,我进行了《山中访友》的授课。重点是通过课文随堂讲解,教授孩子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并运用到今后的写作当中,这也是本课的一个难点。以下是我对本节课的反思:

  一、教师评价、激励语言到位,学生参与程度高。

  在观看研修视频中,我充分体会到了教师评价语言的重要性,因此,此次授课我特别关注到了这一点。我抓住每一个可以鼓励、表扬孩子的机会对其进行点评:写字姿势、课文朗读、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以及准确性方面。我真的发现,与以往的课堂不一样了,孩子们都爱举手发言,积极性特别高。

  二、课堂环环相扣,自然顺畅。

  一节优秀的课堂背后必定是教师精心的设计,作为一节树标课,我想尽我最大的努力做好。因此,不仅仅是教师要备教材,同时教师还要备学生。于是,我尽可能地设想到每个环节可能出现的'特殊情况,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因此,吃透课本,吃透学生,才能将课堂了如指掌,进行得自然顺畅。

  三、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我们要以学生为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本节课中,我以第一个比喻句、第一个拟人句为例,进行教学,之后让学生模仿着来分析句子中的修辞手法。起初可能很难,但是慢慢会发现孩子的模仿能力、发现能力都很厉害,课堂一下子就活了。

  四、教学与写作相结合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我们应该重视的。如何引导孩子学会写作,是语文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本节课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在教授孩子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同时运用小练笔、课后作业让孩子复习修辞手法的使用,对今后写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有优点,同样也有不足之处:

  一、教学形式单一,缺少合作、交流学习

  由于课程设计的原因,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缺乏小组、同桌之间的交流、讨论,大部分时间是老师与学生个人的对话。这样给孩子交流的时间少,思想的碰撞少,得出来的观点就比较单一。所以在今后的课堂上,我会注意将更多的时间交给孩子,让他们学会自主、交流、合作,进行探究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二、教师语言感染性不够强烈,学生体会自然美有待提升。

  《山中访友》这篇文章比喻、拟人的修辞运用得相当准确、恰当,语言优美,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但是,在授课过程中,我虽然注意到了这一点,呼唤山泉哥哥、溪流弟弟、白云姐姐等等,但是,在语调上还有待改进、提高。

  我一直坚信,优秀的老师带给学生的课堂必定是美的享受,因此,我会更加努力的!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6

  《山中访友》这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文章。以此文为依据,进行学习意图有两个:一是,通过感受作者描绘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二是,学习作者运用想象来表达情感的方法,同时积累优美的语言。

  一、依据教材,加强基本功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讲体会美、感悟美其实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因为他们生活的经历太单调,太单一感触就比较匮乏。为了调动他们审美情趣,我运用美文赏读教学法。一堂好课要有好的预设,在讲课之初我先让有条件上网的同学听《山中访友》的朗读。然后跟读最后在班上示范读。

  初上课,让没有在网上听朗读的同学先读课文,读的`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同学听的很随意,表情木讷,甚至有的同学都不知道已经读到什么地方了。当这样读完整篇文章后,班中大部分同学都不知道课文讲了什么内容。随后我让刘雨欣(网上听过)同学读,这个同学平日里朗读基本功好。我发现在她读的过程中同学听的都很认真,面部表情也丰富了。因为她的原因带动了整个课堂的气氛。当我让学生将书合起来,我读他们接读时就发生了这样的变化:我读“走出门,就与微风()”“风中含着露水和()气息”“早晨()!”同学们居然可以背出来。此时我发现同学们已经进入了作者优美的文字中,所以我趁机问:“通过这些描写,你是否读懂了作者是什么样的心情?”结果班中所有同学都举起了手,我让同学一起回答,答案很准确。因此我总结出:调动学生对美好事物、优美语言的体验和感悟很有效的办法就是:引领作用。所以佳文赏读再跟读再示范读的方法是我语文教学的一种新模式。很多学生对文字感觉也就是视觉感较差,但听觉远远好于视觉。所以这种模式是将视觉转化为听觉,让学生更好的吸收。通过听、读两项训练让学生感受到了自然的美,激发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朗读除了要调动审美还要注重基本功的的训练,我采取纠错法。为了强化认字、字字的能力,在读文过程中让每个学生认真去聆听,读完后让其它同学找读错的地方,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听的能力同是又将说结合起来。因此,教学中我也注重学生听、说、读的能力。

  二、依据教材,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运用想象的手法来表达情感是本文的特色之一。伟大的爱因斯坦说得好:“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为了增强学生的想象力我采用了模拟情境法:照课文句子仿写句子。当文章讲到作者与山中景物对话的段落时我让学生跟班中的具体事物结交一位朋友,然后想象想对这位朋友说的话。有的学生将盆花看成是自己的一位朋友,对花说:“你好!美丽的满天星!你绽放的每一朵小花,都是在邀请我去品香吗?”有的学生对锁头说:“朋友,你好!忠诚的守位者,默默的工作,谢谢你。”……听着学生表述我欣慰术了,同时也感到了无比的幸福。是的学生的想象力真的很丰富,是一个巨大的宝藏,需要我们去开发。

  通过《山中访友》一文的学习,学生不但增加了生字、新词的积累,还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审美情趣,丰富了想象力,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浓厚了。孔子曰:“知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当然,通过本课的教学,我们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如怎样通过活动开展,更好地体现语文教学的思想性;如何巧妙设计活动、挖掘活动的深度,使活动与教学内容不至于流于形式,达到设计意图和课堂教学目标;如何将活动延伸至课外,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思维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这些问题还有待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让语文课真正有效地“活”起来。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7

  一、成功之处

  《山中访友》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文质兼美、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生动展现大自然美景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 ——古桥、树林、山泉……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使读者顿生身临其境之感,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我在教学本课的时候,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让学生欣赏文章画面美,感受作者美好情怀,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品味文章清新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作为教学重点。六年级学生虽然已经接触了一些散文,但对散文的特点还不能深入理解。不过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可以通过朗读感受文章语言的魅力,入情入境,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同时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善于模仿,通过阅读体验可以和作者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

  针对本课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文字优美的特点,我通过感情诵读法:教学生读散文,注重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入境悟情、审美学文,通过朗读,把学生带入课文意境,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通过音乐渲染、图像再现、语言描述等形式,让学生观察思索,入境悟情。数据本文想象奇特浪漫的特点,让学生在诵读基础上展开想象,体会文章特色。最后进行仿写训练法:运用第二人称及拟人、想象等手法介绍一两个你自然界的`朋友,说清楚以他为朋友的原因,培养写作能力。在感受的基础上进行练习,是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同时也是对知识方法的一种灵活的运用,在这个过程中使知识得到丰富,能力得到提高。

  在课文分析时,用第三段做例子,重点讲解。其他的段落,学生自己读,先说说这一段落该用什么语气语调来朗读,再让他根据自己的理解与体会朗读出来。然后说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在此过程中,争取让每一个学生发言,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表达自己的机会。

  最后强调,文章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作者构思新奇,想象丰富,充满童心童趣。以“山中访友”为题,让人感到更加亲切,使景与我融为一体。读者时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呢?来引起共鸣。

  二、不足之处

  进行本课,在仿写时处理的比较粗糙。朗读的时候学生对感情的把握也不是很好。

  三、改进措施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有足够重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8

  作为一名教师,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上出一节好课,一节大家都认可的成功课。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面对内涵丰富、可操作性极强的语文教材,渴望成功的心理会更强烈一些。

  面对刚刚讲完的《山中访友》一课,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这一点。我校的教学评估一年也只有一次,我们从教的时间是何其有限,成功的体验对许多人来说是何其的珍贵。我是个很幸运的语文教师,在自己语文水平不是很高的情况下,在放弃生物从事语文教学的10次教学评估中,无一例外的获得的一类课,而且近三年来稳居语文组的第一名。这个成功,有幸运,但决不是偶然。下面就以《山中访友》一课谈谈自己的一点经验。

  《山中访友》一课的总体教学设计与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在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我力求挖掘出本课教材的特色,同中求异,让学生有一种全新的感觉和与众不同的收获。为此,我的教学设计的着力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通过教学实践,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1、力求用“美”的课件感染学生:

  为了让课件更“美”一些,为了让课件更好地展示出教材的优美之处,我在课件中插入了本课的flash朗读素材,集图片、文字、课文朗读、音乐于一体,让学生在听读这一环节充分感知课文;其次在其他幻灯片中,或以优美的自然风光为背景,或用图片展示林中朋友的美丽形象,让学生的视觉充分得到美的享受;同时,课文的教学环节的名称设计中也突现“美”,主体部分设置了“美文听读”、“美文美读”、“美文研读”等环节,对学生“美”的感知无形中又是一种强化。

  2、力求挖出主题的深度,让学生有新鲜感:字串5

  对本课主题的挖掘,我是分三步走的:通过美文听读这一环节,让学生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是浅层次的;通过美文美读,学生此时对主题的感知是实实在在的,真真切切的;通过美文研读中问题二的解决,学生对本文的主题是有深度的,不在停留在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爱,同时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让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要爱护、关心大自然中的一切。

  3、力求将听、说、读、写的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字串9

  本课设计以读为主线,各个环节中又分别有所侧重:美文听读中有美读的示范,又是听的'训练;美读的要求是“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去找找你最喜欢的山中朋友,把她朗读出来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是读与说的双重结合;研读则要求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情境演读、习作美文则主要进行写作水平的训练,等等。在环环相扣的训练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想像能力、思维能力等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升。

  4、力求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字串1

  整个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主的,除了听读这一环节,其他的学习过程都是以四人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的,整个课堂是学生与教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真诚对话过程。在轻松的学习交流中,他们的合作、探究中学习方法进一步完善。

  5、力求课堂教学的完整与和谐:字串3

  本课的学习导入是以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开始的,课堂小结以方舟的小诗结束,不仅结构完整,而且两则材料又都与本课的学习内容有一定的联系,不仅增强了本课文学方面对学生的熏陶,而且它们与教材很和谐的统一到了一起,教学拓展的有了宽度。

  正是这些方面的努力,使得我的这节看似简单的课有了许多的亮点,学生学习的眼睛亮起来,激情高涨了起来,我的课才随之而“亮”了起来。我想,只要每个教师在教学设计的环节多设计一些亮点并且努力实践,你的课也可以“亮”起来。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9

  通过昨天的接触,我就发现新学年我面临的一班孩子都比较安静。他们不是喜形于色,他们不会唧唧喳喳,他们不会欢呼雀跃。我跟他们谈论什么的时候,他们的表情都是害羞的,矜持的,畏手畏脚的。

  这样的孩子们也很讨人喜欢的,因为这样的孩子学习的时候会比较塌实认真。但是,对于语文老师的我来说,这样的'孩子对上语文课还是不利的,课堂会显得沉闷。

  其实孩子们显得安静有两个原因,其一,是孩子天生的性格不张扬,其二是孩子们的自信心不足。

  因此,今天我给孩子们上第一堂课的时候,我就定位为,激发孩子们表达的欲望。

  一上课,我就告诉孩子们,我喜欢的孩子们是什么样的。

  一、侃侃而谈。上课的时候,我希望你们能大胆地畅所欲言,想说什么说什么。课堂是大家的课堂,不是老师的课堂,不是部分学生的课堂。每个同学都有发言的权利和义务。能说就是胜利,千万别害怕你说错了老师会批评你,能说代表你在思考,你在努力,你在进步。因此,孩子们,老师会给你们每个同学发言的权利和任务,因此,也希望你们能用自己的声音给老师一个满意的答复。

  二、专心致志。上课的时候,我们每个同学都要尽量做到一心一意。老师也知道,你们还是孩子,你们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会有整整的40分钟。因此老师也不提不切实际的要求,40分钟都专心致志。但是,孩子们,你们必须尽量延长你专心致志学习的时间。因为,你们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了,升入初中,你们每堂课的时间会延长到45分钟。孩子们,能力是逐渐培养的,因此,从这学期开始,培养自己聚精会神学习的能力。老师也会努力,使自己的课生动有趣,我也希望,你们在以后的学习中给老师多提要求,帮老师进步。

  虽然说,开课之前我滔滔不绝说了这么说。但是,课堂上,孩子们依然比较沉闷。于是,我放慢了上课的节奏。每个问题,多让几个孩子回答问题,然后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而且,我把问题放低了难度,让问题简单化。

  于是,这堂课,只能听见我在教室里不停地说:“很好!”“不错。”“你考虑的很全面。”“真厉害!”“你……个词用的好。”“还有谁想说?”“谁能大胆的举手告诉老师?”“我们男同学和女同学比一比。”“我们四个小组来比比。”今天,我几乎用尽了赞美之词。

  整整两堂语文课,我根本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只带着孩子们品读了部分段落。下课铃声一响,我唯一的感觉就是:好累啊!我的耳朵累,入耳的全是我的声音,我的嗓子累,我不停地说了两堂课。此时我只想牛饮一大杯水。但是,我的心情是愉悦的。

  我通过观察,我已经发现了班上几个愿意表达的孩子。比起昨天民主选举班干部的气氛,今天要活跃多了。我也希望,通过这样的鼓励和赞美,改变的不仅仅是孩子们在课堂上愿意说,也能使他们在生活中变得自信。

  我知道,这条路一定要坚持走下去,尽管走得很累。既已选择,就该坚定!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10

  听了邓爱静老师的《巨人的花园》一课后,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自己讲授《山中访友》一课时的情形,觉得自己在语文工具性方面的教学做得实在不够。

  感悟语言文字的情感与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是这节课的两个重要的教学目标。课文的第3、4、5自然段都把山中的一切当作友来写,但是,在表达上各有特点。很遗憾,我没有让学生完整地、对比地感受这种特点,在感受语言文字情感的基础上渗透进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渗透得不是很到位。

  先说第3自然段,这一段是作者对老桥的倾诉: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你弓着腰唯有你依然如旧。这段中一连用了四个你,对老桥的敬重、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第4自然段作者转换了观察的角度,改为第三人称叙述,林中的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在进行这一段的教学时,我是这样过渡的:老桥是我的老朋友,树林是我的什么呢?听邓老师讲课时,指导学生朗读时,邓老师没有停留在学生的语气的指导上,她还指导学生:巨人在说这话时,会有怎样的心情?会有什么神态、动作?指导学生朗读这样细致、到位,天长日久,学生的朗读水平怎么会不提高?想想自己当时讲到此处,如果我再追问一句:作者还是像对老桥那样倾诉吗?学生可能就能体会到表达上的不同。这节课的两个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就体现得明显、到位,语文的工具性将得到体现了。

  当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说出了鸟儿、露珠、树对作者的知心话后,我可以这样导读:明明是听到鸟儿的鸣叫,作者却说鸟儿呼唤我的名字。明明是看到晶莹的露珠,作者却说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明明是作者看着每一棵树,作者却说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这是关键的一问,可惜,我给忘了。如果当时上课时,我能体现这一环节,相信学生对文章表达上的特点会更深刻。可惜当时上课时,我只顾得让学生感悟作者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感情了,忽略了对表达方式的学习。

  第5自然段的问候语,是作者与山里的一切融为一体后与山中朋友心与心的交流: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清凉的山泉,体现了作者对山泉的情,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是山泉对作者的情,作者不仅直接对山泉说话,连山泉对作者的心里话都说出来了,情到深处才有这样的体验啊!

  如果说第3自然段的情感表达是:我对桥,那么第4自然段却换了个角度,是:树林对我,第5自然段是物我相融,既有从我对山中的一切朋友的'角度,又有从山中的一切朋友对我的角度。

  如果在教学时,抓住其中的一句,让学生感悟这其中情的倾诉对象之别,学生在学习文章的表达上会更明确,更有针对性。

  如果再上这一课,我会以情这条主线设计教学,把体验文章的情感与学习文章的表达更完美的结合起来,实现语文教学的水乳融。走出门是好心情;见到老桥是对老桥的敬重、赞美之情;走进树林是鸟儿、露珠、树对我的亲密无间之情;与山中万物是互诉心声。

  如果真是这样,语文课不真的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统一了吗?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11

  《山中访友》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文质兼美、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生动展现大自然美景的散文。本单元主要内容为“感受自然”。本课的特殊之处在于作者以他独特的观察视角,采用联想和想象,赋予山中万物以人的情感。文章字字玑珠,句句含情,读来朗朗上口,情真意切,给人美的享受。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 ——古桥、树林、山泉……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使读者顿生身临其境之感,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反思:我在教学本课的时候,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让学生欣赏文章画面美,感受作者美好情怀,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品味文章清新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作为教学重点。六年级学生虽然已经接触了一些散文,但对散文的特点还不能深入理解。不过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可以通过朗读感受文章语言的'魅力,入情入境,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同时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善于模仿,通过阅读体验可以和作者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

  针对本课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文字优美的特点,我通过感情诵读法:教学生读散文,注重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入境悟情、审美学文,通过朗读,把学生带入课文意境,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通过音乐渲染、图像再现、语言描述等形式,让学生观察思索,入境悟情。数据本文想象奇特浪漫的特点,让学生在诵读基础上展开想象,体会文章特色。最后进行仿写训练法:运用第二人称及拟人、想象等手法介绍一两个你自然界的朋友,说清楚以他为朋友的原因,培养写作能力。在感受的基础上进行练习,是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同时也是对知识方法的一种灵活的运用,在这个过程中使知识得到丰富,能力得到提高。

  在课文分析时,用第三段做例子,重点讲解。其他的段落,学生自己读,先说说这一段落该用什么语气语调来朗读,再让他根据自己的理解与体会朗读出来。然后说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在此过程中,争取让每一个学生发言,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表达自己的机会。

  最后强调,文章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作者构思新奇,想象丰富,充满童心童趣。以“山中访友”为题,让人感到更加亲切,使景与我融为一体。读者时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呢?来引起共鸣

  进行本课,在仿写时处理的比较粗糙。朗读的时候学生对感情的把握也不是很好。说明学生的个性化体验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有足够的重视。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12

  《山中访友》是本学期的第一篇课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趣。我在老教材中未有过接触,所以钻研教材、结合学情颇费了工夫。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我自己觉得在这一点上有些可取之处:

  1、课前收集资料,创设学习情境

  因为刚开学,学生的时间比较充裕,我就布置他们查阅了一些有关大自然的图片资料,还让有条件的学生将图片打印出来,贴在四周,为学生营造出置身于大自然中的情境。

  2、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中,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上课伊始,我出示了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在学生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板书课题《山中访友》,随即提问:“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惑?”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赶紧道出了心中的疑团。所以,当我叫他们自由阅读课文,解开谜团时,他们都有些迫不及待了。

  3、拓展想象空间,领悟作者感受

  在讲课过程中应着重调动起学生对于美好的自然景物、优美的语言的体验和感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让他们进入作者用文字营造的优美的自然世界中。在分析第四自然段的“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每一课树都在望着我”这两句时,我就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象,猜想它们当时可能在交流些什么内容呢?“朋友,你好!你最近好吗?”“见到你真高兴,谢谢你又来看我们了。”------老朋友见面后的亲切感学生们完全的体会到了;在讲授作者把自己与树相融的那一部分时,我来朗读,让学生们闭上眼睛,把自己当成作者然后谈感受。听完后,一位学生满脸兴奋的告诉我:“老师,我感觉我就是一棵树,我的脚正在向地下张,我的手臂上好像长出了许多枝叶,我都头发似乎也要竖起来了------真的,我真的感觉到了!”看着他们愉快的表情,我很欣慰。是的,学生的想象力真的很丰富,我们应该创设各种情境,让他们的想象力得以充分发挥。

  4、有感情朗读背诵,升华感情

  “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积累语言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熟读成诵,方能积累语言。我重点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逐步深入课文,体会作者的语言美。比如:在讲授第五自然段时,我让学生分角色、分小组反复朗读、表演,体会作者与“朋友”之间的亲切与深厚的感情,学生的兴致很高,体会也很深。就这样学生通过朗读,认识了大自然的朋友;通过自由品读、研读分析,感受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尊重、热爱、感激等,同时也把自己融入了自然,净化了心灵。

  美中不足的是,时间分配的还不够好,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未完成。还有,这次学习活动如果不在课堂上,而是真正带着学生走进多姿多彩的大自然,让学生目睹到真实的自然景物,放飞想象的翅膀,与大自然促膝长谈,我想,这次学习活动会更好,学生对美的品味会更深刻。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13

  上完《山中访友》,我的感受很深,下面谈谈几点: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文章。伟大的爱因斯坦说得好:“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此在教学中,在强调打好基础的同时,还应注重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想象力是学生的翅膀,在学习过程中应着重调动起他们对于美好的自然景物、优美的语言的.体验和感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让他们进入作者用文字营造的优美的自然世界中。在学习第四自然段的“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这两句时,我就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象,猜想他们当时可能在交流些什么内容呢?“朋友,你好!你最近好吗?”“见到你真高兴,谢谢你又来看我们了。”老朋友见面后的亲切感学生们完全的体会到了;在学习作者把自己与树相融的那一部分时,我来朗读,让学生们闭上眼睛,把自己当成作者然后谈感受。听完后,一位学生满脸兴奋的告诉我:“老师,我感觉我就是一棵树,我的脚正在向地下长,我的手臂上好像长出了许多枝叶,我的头发似乎也要竖起来了真的,我真的感觉到了!”看着他们愉快的表情,我很欣慰。是的,学生的想象力真的

  很丰富,我们应该创设各种情境,让他们的想象力得以充分发挥。

  二、感悟语言,给学生灌输写作方法。

  “山中访友”从题目开始,作者就一直把大自然中的万物当作人来写。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与联想,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将静态的事物写活了。因此,这篇文章是学生学习描写大自然的最好例文。在讲课的过程中,我从始至终都注重写作方法的传授。如:分析“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这一句时,我问学生:“你觉得这句话写得好吗,好在什么地方?”学生能够知道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体现了瀑布流水所产生的声音浑厚、响亮的特点。以这句为例,我让学生明白了,描写事物不管运用什么修辞都要抓住事物的特点,同时使用修辞手法也可以让文章生动、形象、有韵味。

  这一节课下来,学生们很有收获,他们是快乐的。一节好的语文课,就应该把听、说、读、写有机的结合起来,不但要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还应该让学生能够身心愉悦。但是每一节课都有不尽完美之处,比如课堂环节不够紧凑,有些环节间的过渡不自然等。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继续取长补短,让自己不断的成长。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14

  《山中访友》文质兼美,备课中,我一直对文章6、7自然段的教学安排苦恼,总觉得不好处理,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方式。上课在即,我决定弱化处理——既然没有合适的,就先放着,让学生自主感悟吧。尽管这么安排了,但内心总无法安然。 坐下来反思教学。突然发现了6、7自然段的奥秘。原来原因来自于我的思想禁锢在了参考书之中,课文没有钻研通透。我对课文的理解仅停留在“友”的内外美,忽视了自我部分。原来课文第二部分有三个层次:

  一、“友”的内秀,如老桥的德高望重,树林送来的的无边清脆。

  二、这山中的一切,都是我的朋友,它们为我展现了一道道“好风景”,这是朋友们的外在美。

  三、我生命的.觉醒。我嗅到了自然的芬芳,看到了生命的奥秘,感受到自然的恩泽。而6、7自然段就是第三层意思的集中表现,它的意义远远高于前两层。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15

  作为一名教师,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上出一节好课,一节大家都认可的成功课。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面对内涵丰富、可操作性极强的语文教材,渴望成功的心理会更强烈一些。

  面对刚刚讲完的《山中访友》一课,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这一点。我校的教学评估一年也只有一次,我们从教的时间是何其有限,成功的体验对许多人来说是何其的珍贵。我是个很幸运的语文教师,在自己语文水平不是很高的情况下,在放弃生物从事语文教学的10次教学评估中,无一例外的获得的一类课,而且近三年来稳居语文组的第一名。这个成功,有幸运,但决不是偶然。下面就以《山中访友》一课谈谈自己的一点经验。

  《山中访友》一课的总体教学设计与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在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我力求挖掘出本课教材的特色,同中求异,让学生有一种全新的感觉和与众不同的收获。为此,我的教学设计的着力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通过教学实践,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一、力求用“美”的课件感染学生。为了让课件更“美”一些,为了让课件更好地展示出教材的优美之处,我在课件中插入了本课的flash朗读素材,集图片、文字、课文朗读、音乐于一体,让学生在听读这一环节充分感知课文;其次在其他幻灯片中,或以优美的自然风光为背景,或用图片展示林中朋友的美丽形象,让学生的视觉充分得到美的享受;同时,课文的教学环节的名称设计中也突现“美”,主体部分设置了“美文听读”、“美文美读”、“美文研读”等环节,对学生“美”的感知无形中又是一种强化。

  二、力求挖出主题的深度,让学生有新鲜感。对本课主题的挖掘,我是分三步走的:通过美文听读这一环节,让学生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是浅层次的;通过美文美读,学生此时对主题的感知是实实在在的,真真切切的;通过美文研读中问题二的解决,学生对本文的主题是有深度的,不在停留在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爱,同时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让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要爱护、关心大自然中的一切。

  三、力求将听、说、读、写的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本课设计以读为主线,各个环节中又分别有所侧重:美文听读中有美读的示范,又是听的训练;美读的要求是“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去找找你最喜欢的山中朋友,把她朗读出来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是读与说的双重结合;研读则要求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情境演读、习作美文则主要进行写作水平的训练,等等。在环环相扣的训练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想像能力、思维能力等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升。

  四、力求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整个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主的,除了听读这一环节,其他的学习过程都是以四人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的,整个课堂是学生与教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真诚对话过程。在轻松的学习交流中,他们的合作、探究中学习方法进一步完善。

  五、力求课堂教学的完整与和谐。本课的学习导入是以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开始的,课堂小结以方舟的小诗结束,不仅结构完整,而且两则材料又都与本课的学习内容有一定的联系,不仅增强了本课文学方面对学生的熏陶,而且它们与教材很和谐的统一到了一起,教学拓展的有了宽度。

  正是这些方面的努力,使得我的这节看似简单的课有了许多的亮点,学生学习的眼睛亮起来,激情高涨了起来,我的课才随之而“亮”了起来。我想,只要每个教师在教学设计的环节多设计一些亮点并且努力实践,你的课也可以“亮”起来。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04-16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06-17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精华)07-10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精品]07-10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荐)07-07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08-04

《山中访友》教案01-28

山中访友教案03-03

《山中访友》的教案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