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教学反思

时间:2021-10-27 09:34:16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蜜蜂》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蜜蜂》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蜜蜂》教学反思

《蜜蜂》教学反思1

  活动目标:

  1、主动探究蜜蜂的知识;

  2、培养幼儿爱劳动的意识和能力。

  3、体验小蜜蜂勤劳采蜜的快乐;。

  活动重点:

  探究蜜蜂的知识。

  活动难点:

  了解蜜蜂做工的基础知识,并学习其动作。

  活动准备:

  DVD《蜜蜂做工》、电脑中蜜蜂采蜜图片若干、谜语。

  活动过程:

  一、谜语导入

  1、 谜语引入:“嗡嗡嗡,嗡嗡嗡,我们大家来做工,来匆匆,去匆匆,做工兴味浓。”

  2、请幼儿一起观看DVD《蜜蜂做工》。

  二、了解蜜蜂做工的基础知识

  1、通过视频让幼儿喜爱小蜜蜂。

  2、通过视频图片使幼儿了解小蜜蜂辛勤劳动。师:“视频上的小蜜蜂在做什么?他们是到哪里去采蜜的?为什么他们要采蜜?小朋友们有没吃过蜂蜜?甜不甜?小朋友们都看到了小蜜蜂的辛勤劳动,小朋友也要像小蜜蜂一样做个喜欢劳动的好孩子。

  3、请幼儿提出自己想知道的有关于蜜蜂的问题,教师进行记录并提炼。

  三、游戏:看谁最像小蜜蜂

  1、请你跟着音乐来学学小蜜蜂爱劳动、打扫班级的动作。

  2、带领幼儿去教室外寻找劳动的内容,学小蜜蜂爱劳动。

  活动反思:

  活动是结束了,但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有几个环节就略过了,我把时间都花在了介绍蜜蜂的特点,使得第三部分游戏没有充分的时间,也没有带小朋友到户外学习蜜蜂的勤劳做环保工作,所以上课时间的合理安排很重要。还有我对蜜蜂的知识也不是太熟悉,使得有些问题我也很朦胧。

  调整思路:

  1、第二部分介绍蜜蜂的时间要把握好,给游戏也要留下可操作的时间。

  2、在课前应尽量熟悉蜜蜂的知识

《蜜蜂》教学反思2

  《小蜜蜂》这首歌曲非常简单,因此可以在备课时设计许多学生活动的空间,让学生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轻松愉快地学习这首简单的歌曲。这一课的重点主要是通过学唱歌曲,感受音乐所表现的“飞”的形象并寻找小蜜蜂的“飞行路线”。

  在>教案设计时从三方面入手,还要抓住一个重点。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是学生音乐学习行为的动力,兴趣是产生情感的基础,因此我将激发学生的兴趣作为主线。对于激发学生兴趣,我采用了感受形象、创设情境、角色表演、等各种手段。

  首先让学生用歌曲的中的节奏来模仿小蜜蜂的飞行。分别用小蜜蜂的快快飞和慢慢飞来区别,歌曲节奏的不同。让学生在“飞行”的过程中感受了歌曲的节奏。

  用创设情境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我用第二句歌词:“我们决不伤害益虫,快快飞到大树林中”设置疑问,同学们对“到底是谁来了”非常感兴趣。然后设置一张图片,欢迎小朋友的到来。

  角色表演是让学生通过表演去熟悉音乐,感知音乐,并通过肢体语言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和对音乐的理解。同学们有的当小蜜蜂,还有的当花、树等角色,我也加入到他们的行列扮演小蜜蜂,不管是担当什么角色,他们自始至终都兴趣盎然。在角色表演过程中,孩子们可随着音乐举手投足,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流露真情,在动中感受体验、表现美。

  但是在角色表演这一环节中第一次表演时学生放不开,小蜜蜂不敢大胆的飞去采蜜,而表演小树小花小草的学生也不敢动起来,每一个学生都局限在自己的座位上,而没有真正的表演。这次表演之后我简单的做了评价后开始进行第二次的表演,结果效果也不明显,反思了一下发现自己在第二次表演时提的要求应该比较第一次再高一点,律动的有效性、目的性还不够明确,同时也局限了学生的编创,一直都是我在带领他们怎么去做,忽略了让学生自己来表演,尽量多让一些孩子上来表演一下,鼓励他们来当当小老师,在自己的建议下得到提高,可能效果比老师提出的意见要好。

  整堂课结束后我反思了自己存在的问题,新课程标准里教师的角色是需要转换的。整堂课里很多学习内容不能老师来告诉学生,也不能把老师的思想硬灌输到学生心里,老师的引导不要占了重要的位置,让学生自己来想,培养学生自己学习音乐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我们要给学生多一点创编的机会,多一点想象的空间和自己学习的时间。

《蜜蜂》教学反思3

  《蜜蜂引路》这篇课文的情节非常简单:列宁去找养蜂人,发现路边有无数蜜蜂在花丛中飞舞。看似纷乱的蜂群,在列宁眼中却有着清晰的规律。最后他利用此规律找到了养蜂人。本文的教学更多的是要渗透“生活中、学习中,我们往往会遇到很多难题,只要我们善于发现,积极动脑,许多好像不可能的事情也能办成”的探究意识。

  教学时,我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点定位在“发现”,通过读、说、摆、演、找等儿童化的活动,多渠道开展语言实践,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的过程:发现列宁的发现—发现线路图—发现列宁思维过程—发现文本中的近义词等等,使之由读文进入悟境、悟情、悟理的阅读境界,实现故事与生活的融合。

  初读课文后,我重点指导学生学习了第三自然段。我设计了一个引导学生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的阅读过程。一开始,我请学生边读便找,课文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并在文中找到表示它们位置的词语,并请学生到黑板上来摆一摆。在这一教学步骤中,我把重点放在学生认识事物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上。学生对课文所表达的事物有了初步的认识以后,我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地学习,进一步从词句中体会列宁是怎样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的。如问学生列宁在路边发现了什么,他是怎样想的?学生阅读了课文以后说,列宁在路边发现了蜜蜂,他想,这些蜜蜂大概是那养蜂人的吧?他还会想,蜜蜂采完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我只要顺着蜜蜂飞的方向找去,可能就会找到养蜂人的家。他发现小房子后又是怎么想的?

  ……

  这样改变了以往习惯于逐句逐段进行情节性问答和讲解的教法,对于发展学生认识和思维能力是很有意义的。当学生深入学习了列宁观察、思考的方法以后,我又让学习回到课文的整体上来,借助看图,融进自己的体验和想象,具体叙述列宁是怎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

  这堂课的教学,使我深切地感到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作为教师,只有紧紧地围绕学生,多给他们搭建展示才能的舞台,他们的潜能就会得到更好的发挥,学习的效果也会得到较大的提高。

《蜜蜂》教学反思4

  《蜜蜂引路》是小语第四册第七单元的课文。本节课我是在第一课时识字,初读课文,理解课文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次教学在指导思想上,注重体现以读为主,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学生的情感交流,创设问题情景,不断引导加强语言积累和逻辑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潜力。

  本节课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用心性,并穿插“画一画,演一演,议一议”等环节,让学生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体验列宁的机智幽默,善于思考,养蜂人的惊讶,从而能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蜜蜂》教学反思5

  《蜜蜂》这篇课文以第一人称写了他所做的一个试验,即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课文叙述线索清楚,情节完整。首先写“我”听说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想做个试验;再写“我”试验的过程。过程大体是在自家花园蜂窝里捉上20只蜜蜂,都在背上做上记号,叫小女儿守在窝旁,“我”走出二里多路,放飞蜜蜂。随后写“我”途中的观察和猜测以及试验的结果。结果第二天有17只蜜蜂没有迷失方向,先后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最后得出结论:“我”尚无法解释蜜蜂为什么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在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作者观察、思考、试验的方法和探索精神。

  为了让学生了解观察的方法,我在教学中做了以下尝试:从“听说”一词,让学生体会观察不仅是知道,还得要亲自动手做才能得出结论。作者在试验准备中,做了好几个准备工作,分别是做记号,让小女儿在蜂窝旁等着,走了两里多路才开始做试验,问学生,能不能不做这些准备,让学生体会,观察前要设计周全。在回家路上,作者推测蜜蜂可能找不到家,问,为什么会这样推测,从而让学生了解在观察中要思考,要有探索精神。最后,蜜蜂只有十七只没有迷失方向,我问学生,能不能为了让读者喜欢,而完善数据,写成全部飞回。从而得出观察必须要实事求是的结论。

  以这篇文章为基点,教导学生观察的要素和方法,让孩子们运用这种方法去观察绿豆芽的生长情况,去观察身边周围的事情,并以小练笔的形式来呈现,结果还是让人挺满意的,这样的教学尝试,我还会再继续。

《蜜蜂》教学反思6

  课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教学的开始,我请请学生默读整段课文,想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和养蜂人住的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并通过学生的发言,在黑板上画简笔画,帮助学生在整体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当学生对课文所表达的事物有了初步的认识以后,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课文进形深入的学习,通过提问学生:列宁在路边发现了什么,他是怎样想的?只见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了附近的一个园子里,此时,列宁又是怎样想的?于是,列宁走到那所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学生顺势就读出了“果然”,并在语境中理解了“果然”的意思。这样的方法对于发展学生认识和思维能力是很有意义的。然后是重视朗读训练。朗读训练形式多样,范读,自读,比赛读,等等读出感情,把课文变成有声的言语,受到教育和感染。

  这节课采用了以生为主师为辅,小组合作式的学习方法进行了讲解,在处理重、难点自然段时,我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找出重点字、词、句,并利用小组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以组为单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重点段,并能表达出列宁是怎样利用蜜蜂找到养人的。然后再由组长或组员进行汇报,使学生们有了成功之感,在学习课文时就非常认真,对课文的理解也就更扎实了。

  一节课有好的一面,就一定有不足,本节课上虽然学生的参与意识很高对课文内容理解的也较好,但是在小组合作、交流时,我注重了学习好的学生的学习情况,却忘了学习较差的两名学生,如果我能利用信息技术,制做一组列宁找养蜂人的过程图,通过直观的演示效果将会更好一些。

  另外,我认为本节课,我应该把列宁的生平做一个简介,让学生深层的了解一下列宁。同时应把花、蜜蜂、养蜂人之间的关系向学生进一步讲解。

《蜜蜂》教学反思7

  《蜜蜂》是语文三年级上册中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的专题是“细心观察”。课文作者是法国生物学家法布尔,以第一人称写了他所做的一个实验,即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作风。这篇课文的教学,意在进行语文能力的训练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作者观察、思考、试验的方法和探索精神。教学重难点是弄清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么做的,结论是怎么得出的。

  我上的是第一课时,围绕上述几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步骤: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从大家熟悉的蜜蜂入手,如很勤劳、会引路、采花粉、酿花蜜等。接着了解课后资料袋的内容,加深对蜜蜂的了解,而后引出本课。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在这个环节,主要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学习生字,尤其纠正几个难读的字音。如:试验的“试”,有学生读成“实”,证明的“证”既是后鼻音,又是翘舌音,还有“阻、测”是平舌音。再有,课文有三个多音字,让学生找句子读,并给不同的读音找朋友,这样,学生就能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掌握多音字的读音了。三、默读课文,思考:法布尔说了一项什么试验?首先要学生知道什么是默读,而后再实践。从这引出法布尔做试验的原因,为了证实自己的听说,让学生体会法布尔没有迷信盲从人家的结论,而是自己要动手实际做一下试验的科学态度。四、找实验过程,体悟法布尔的周密细致。先让学生读,并划出试验步骤标上序号;接着再读这些步骤,思考:为了保证试验的成功,这些做法是不是都是必须的?为什么?在思考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能深刻地体会到法布尔考虑周到、思想周密、思考全面的科学态度。比如:自家花园捉,为了便于观察;放入袋子,是让它看不到周围的环境;做记号,为了证实这是自己放飞的;让女儿等,是准确掌握蜜蜂飞回来的时间;走两里地放飞,是为了证实蜜蜂是否认识回家的路。通过读议,学生很快发现法布尔想的真周到,做事认真细致。五、写字指导。主要是放手让学生读和观察,而后给大家提提建议,有学生说自己的记字好方法,有学生说写字时的注意点。在这过程中,学生所积累的记字方法:加一加、换偏旁、形近字比较等都用起来了,真不错!尤其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减、袋、试”三个字联系起来记,印象会更深。本课中还有一个左中右结构的字“概”,老师就范写,从结构入手,中间点别写错。

  整堂课的教学条理清楚思路清晰,教学还算顺利。但是,在“默读课文,思考:法布尔做了一项什么试验?”时,学生马上想到了试验怎么做的,不会概括。我想,如果直接问:法布尔为什么做这个试验?学生的思路会更清楚。所以,问题的指向还得更加明确些。

《蜜蜂》教学反思8

  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往往能及早的发现一些不足,比如说教学设计上出现哪些问题、课堂交流和启迪是否得当、课后训练是否到位等等,从而为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累计经验。

  《蜜蜂》教学反思案例

  《蜜蜂》一课,讲的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可以飞回原处。法布尔决定做一个试验,来验证这种说法是否正确。通过试验,证明了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在教学时,我想先用学生学过的《蜜蜂引路》来引出“蜜蜂”,然后揭示课题;通过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来自读、思考、讨论、交流四个问题:1、作者法布尔为什么要做这个试验?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法布尔是怎么做这个试验的?如果去掉其中的一个环节,行不行?你从中体会到什么?3、最后法布尔得出的结论和“听说”的一样吗?4、除此以外,法布尔还得出什么结论?通过这四个问题的讨论交流,可以让学生既理解课文内容,又能让学生体会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体会他的那种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通过教学,我感受到这次我对《蜜蜂》这一课钻研的还比较透彻,把握住了课文的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在教学中比较适宜、清楚地加以了分析,课件也设计的比较适用、实在。只是我那种在课堂上对教案的实施,在时间上把握得不够好,随意性比较强,今后还有多加注意。同时,还要加强朗读方面的指导和训练。

《蜜蜂》教学反思9

  今天给孩子们讲了《蜜蜂》这一课,讲完之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反思。

  优点:

  1.对课文的分析比较全面。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认真研读了教材,教参,并搜集了资料,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对上课的内容进行整合,所以内容讲解的比较全面。

  2.课堂进行有序。网络授课和课堂授课还是有一定区别的,但是逐渐适应之后,网络的教学也越来越有序,能够熟练的和学生互动,运用语音条、留言板以及连麦的功能和学生互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当然在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还是有一些问题需要反思。

  不足之处:

  1.对实验过程的总结应该多让学生自己来说一说。《蜜蜂》这一课主要讲的是作者法布尔为了验证蜜蜂是否能辨认方向,做了一项实验。从实验中体现出了作者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在整篇课文中实验过程是一个重点,在讲课的过程中我采用了让学生现在文章中标清楚序号,然后教师进行评价、总结,最后让学生用先······接着······然后······最后······来说一说整个过程,学生在课堂上看着课本能够准确地说出来,但是在课下的时候仍然可能会漏掉其中一个步骤,所以说在课堂上针对这个问题应该让学生自己来多总结,多回忆。

  2.在讲解法布尔严谨认真的态度时,除了结合课本上的内容还可以结合课本后面资料袋里的内容来引导学生理解,这样更能够加深学生对于法布尔这句话的理解。

  3.本来在课堂上设计了一组形近字“辨”“辩”“辫”“瓣”,但是由于时间原因没有讲解,现在想想应该让学生自己在可下查一查,写一写,第二节课来时稍加点拨,效果应该也不错。

  今后针对这些不足之处,我也会不断改进。

《蜜蜂》教学反思10

  活动目标:

  1.学会手口一致点数物体,能说出总数,知道数量可以用数字表示。

  2.能按同一数量归类,匹配数量相应的物体,能快速反应物体的数量。

  3.能按照游戏规则参与数学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操作数学材料的能力。

  4.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5.乐意参与活动,体验成功后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感知4以内的数量。

  活动准备:

  1.小蜜蜂卡片、手偶,1朵大红花,4个贴有不同数量、颜色的花朵(红花4朵,黄花3朵,白花2朵,粉色花1朵)。

  2."小蜜蜂采花蜜"的录音磁带或光盘,录音机1台,蜡笔。

  活动过程:

  一、热身活动

  1.老师播放"小蜜蜂采花蜜"的音乐,和幼儿一起玩手指游戏,稳定幼儿情绪,激发幼儿对新课的学习兴趣。

  2.老师:小蜜蜂真勤劳,让我们到花园看一看,有几只小蜜蜂在采花蜜。

  二、学习新课1.老师出示花园背景图,引导幼儿说出花朵的颜色及数量。

  老师:你们看,这就是小蜜蜂采花蜜的花园,花园里有什么颜色的花?

  老师:花园里有几朵红色花?(4朵)几朵黄色花?。(3朵)几朵白色花?(2朵)几朵粉色花?(1朵)2.老师引导幼儿说出有几只小蜜蜂飞来采花蜜。

  老师:花园里的鲜花真好看!会有几只小蜜蜂飞来采花蜜呢?让我们来数一数。

  老师:小蜜蜂,嗡嗡嗡,飞来了一只小蜜蜂。(老师戴上小蜜蜂的指偶,随引导语飞到花园里,然后把小蜜蜂粘到一朵红花上)老师:小蜜蜂,嗡嗡嗡,又飞来了一只小蜜蜂,花园里一共有几只小蜜蜂在采蜜?(2只)老师:小蜜蜂,嗡嗡嗡,又飞来了一只小蜜蜂,花园里一共有几只小蜜蜂在采蜜?(3只)老师:小蜜蜂,嗡嗡嗡,又飞来了一只小蜜蜂,花园里一共有几只小蜜蜂在采蜜?(4只)3.老师引导幼儿将蜜蜂摆放在相同数量的花上。

  老师:花园里飞来了很多小蜜蜂,他们不知道去采哪一朵花,让我们帮助小蜜蜂吧!

  老师:这里有4个纸箱,每个纸箱都贴上了一种颜色的花,红花有4朵,黄花有3朵,白花有2朵,粉色花有1朵,纸箱上有几朵花,就会飞来几只小蜜蜂,让我们来分一分吧!

  备注:请4个幼儿来操作材料,感知数量的一一对应。

  三、巩固新知1.老师引导幼儿玩小蜜蜂采蜜的游戏,巩固对数量的认识。

  老师:小朋友们真棒,让我们来玩个"小蜜蜂采蜜"的游戏吧!

  老师:地板上画有一个大圆圈,小蜜蜂绕着圆圈飞,当老师念到几只小蜜蜂在采蜜时,就会有几只小蜜蜂快速的飞到圆圈里,没有飞到圆圈的幼儿就会被淘汰,请另1位幼儿或2为幼儿继续玩游戏。

  附儿歌:蜜蜂采蜜小蜜蜂,嗡嗡嗡,飞到花园采花蜜;小蜜蜂,嗡嗡嗡,1只蜜蜂在采蜜。

  小蜜蜂,嗡嗡嗡,飞到花园采花蜜;小蜜蜂,嗡嗡嗡,2只蜜蜂在采蜜。

  小蜜蜂,嗡嗡嗡,飞到花园采花蜜;小蜜蜂,嗡嗡嗡,3只蜜蜂在采蜜。

  小蜜蜂,嗡嗡嗡,飞到花园采花蜜;小蜜蜂,嗡嗡嗡,4只蜜蜂在采蜜。

  备注:老师请幼儿扮演小蜜蜂,每次扮演的数量要比小蜜蜂采花蜜的数量要多1。如:1只蜜蜂在采蜜,就要请2名幼儿扮演小蜜蜂。

  四、结束活动

  1.老师引导幼儿模仿小蜜蜂飞出教室,结束教学活动。

  配班老师出示一朵非常大的红花,主班老师说:小蜜蜂,看,那里有朵大红花,让我们飞过去采花蜜吧!(配班老师朝教室外移动大红花,主班老师引导幼儿朝大红花飞去)活动延伸:

  1.老师给幼儿创设互动式数学环境,如在幼儿园一角设置"保龄球馆",幼儿可自由去打保龄球,也可由教师设置一定的游戏规则,如:按要求的数量去击打,按颜色去击打,击打后说出总数等等。

  教学反思

  这次的活动幼儿们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与热情,每个幼儿都非常积极地参与了活动。

  不足的是:由于班级人数实在是过于庞大,分组的时候每组的人数超出了预先的范围,这就造成了在进行活动的时候纪律散乱,不好控制现场,导致到最后几乎所有的幼儿都忘记了有“规矩“这回事。

  如果让我在重新进行一次活动,我会在活动角色分配上再努力,让一部分幼儿拿着数字卡片站在教室各处扮演花朵,这样再分组进行活动时就不会因为人数问题而造成纪律混乱了,也适量地增加了活动的难度。

《蜜蜂》教学反思11

  在《蜜蜂》的教学过程中,在“我”的试验过程中,一步一步的布置中,从捉自家的蜜蜂——给蜜蜂做上记号——2里外放飞——叫小女儿等在蜂窝旁——放蜜蜂。我问到这些过程是否每个都有它的用处?能否用其他的方法?如果去掉一个过程试验是否能成功?

  在小组的激烈的讨论中,我发现有些学生的思维非常的敏锐,也会大胆的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在他们的意见中,我进行了全班的讨论。

  比如在“给蜜蜂做上记号”中,一位同学的课外知识比较丰富,可能在电视里看到过类似的试验,说:“现在有一种科技,在小动物的身上装一种仪器,能够很清楚的知道这只动物在哪,不是更容易做实验,结果也不是更明确吗?”我听到这个结论,我脑海里飞快的想着应付的答案。但一下子,有许多的同学举起手了,有的说当时可能还没有这种东西了,有的说装蜜蜂身上蜜蜂还能飞吗?还有的说可能装以来很麻烦……我鼓励各位同学的想法和意见,可以课外去找一些资料去查一下。

  还有在十七只蜜蜂飞回来了,还有3只哪去了呢?同学们的意见也很多。可能下雨了,也可能被蜘蛛抓走了,还有的可能还在采花粉呢————听了这么多的想法,我确实想到了现在的小学生自己的思考角度各不相同,思维也很发散,但总的来说还是在积极的动脑筋呀,我希望能够好好利用他们这种好奇心,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带着兴趣去学习语文。

《蜜蜂》教学反思12

  现代语文教学,非常注重个性化阅读和感悟,注重学生大胆地表达个人的创见和疑问,《蜜蜂》教学反思。因此在在教学《蜜蜂》这课时,我在直接引入课题后,就设置了学生质疑问难这一环节: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蜜蜂》这篇课文,对于这篇课文,你有什么问题要问的吗?有几只小手马上举起了。一个学生问:老师,作者为什么要做这个试验?我一听,真感到了一份惊喜,好极了,正好是按照课文的顺序来问的。我马上非常地肯定了他的这个问题:“问得好极了,你真是个思维敏捷的孩子,谁能帮他解答这个问题呢?”由此我带领孩子们进入了第一段的学习,抓住“听说”这一词语,让学生理解了因为法布尔不相信蜜蜂真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因此要做这一个试验,并告诉孩子们不能轻易相信别人的话,要像这位生物学家法布尔一样通过实践才能出真知。

  学完了第一段,我很希望有学生能够提出第二个问题,那就是“在做这个试验前,法布尔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并因此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二部分,教学反思《《蜜蜂》教学反思》。可是孩子的问题并没有按照我预期的目的提出来,一个孩子问的是“老师,我发现课文中说,二十只蜜蜂中有十七只蜜蜂飞回来了,那么还有三只哪去了呢?”这个问题一下子打乱了我的设计,而且还没有说到蜜蜂被带到多远,怎么带去的,放飞蜜蜂时的天气情况,一下子提出这个问题孩子们能解答吗?因此我这样回答了她“你可真是个细心的姑娘,善于发现问题。不过这个问题老师不帮你解答,你下课后,可自己想想或与同学交流,看这三只蜜蜂哪里去了?”说完后,我自己向孩子们提出了这个问题:“法布尔他为了这个试验做了哪些准备呢?”并引导孩子们进入了第二自然段的学习。后面孩子们的提问确实是一个一个地按照课文编排顺序提问的,因此我的教学工作顺利地完成了。

  我从课堂上走下来,突然一种烦躁情绪困绕了我:那个孩子提的问题提得多好呀,我当时是不是应该让孩子们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呢?就算当时不答,在引导学生读到第五段“二十只蜜蜂中有十七只完好无损、准确无误回到蜂窝”时,我也应该重提这个问题,让孩子们探讨呀。为什么我要说下课后自己去找答案或与同学讨论呢?我这样做是不是对的呢?我在课堂上没有帮助这个孩子解决这个问题,是不是那个问题会困绕那个孩子一节课,让她耽误了对后面知识的学习呢。课虽然结束了,可是留给我的思考依然没有结束,对于老师意想不到的课堂生成,该怎样妥善处理呢?

《蜜蜂》教学反思13

  孩子们对第一段的学习,抓住“听说”这一词语,让学生理解了因为法布尔不相信蜜蜂真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因此要做这一个试验,并告诉孩子们不能轻易相信别人的话,要像这位生物学家法布尔一样通过实践才能出真知。

  学完了第一段,我很希望有学生能够提出第二个问题,那就是“在做这个试验前,法布尔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并因此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二部分。可是孩子的问题并没有按照我预期的目的提出来,一个孩子问的是“老师,我发现课文中说,二十只蜜蜂中有十七只蜜蜂飞回来了,那么还有三只哪去了呢?”这个问题一下子打乱了我的设计,而且还没有说到蜜蜂被带到多远,怎么带去的,放飞蜜蜂时的天气情况,一下子提出这个问题孩子们能解答吗?因此我这样回答了她“你可真是个细心的姑娘,善于发现问题。不过这个问题老师不帮你解答,你下课后,可自己想想或与同学交流,看这三只蜜蜂哪里去了?”说完后,我自己向孩子们提出了这个问题:“法布尔他为了这个试验做了哪些准备呢?”并引导孩子们进入了第二自然段的学习。后面孩子们的提问确实是一个一个地按照课文编排顺序提问的,因此我的教学工作顺利地完成了。

《蜜蜂》教学反思14

  这是一篇很简短的课文,记叙了列宁透过观察蜜蜂采蜜和飞行的路线,利用蜜蜂作向导,最后自己找到了养蜂人的故事。说明列宁是个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人。爱听故事是小学生们共有的特征。教学中,要抓住课文资料和语言上的特点,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边读边想,充分利用课文的插图,引导学生想象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结合重点词句,熟读课文,理解课文资料,让学生初步懂得,遇到疑难事情的时候,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周密合理的推理决定,就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因为本课生字较少,难度不大,在指导学生自读课文的过程中自学,培养独立识字潜力。初读课文时在文中标出要认读的,把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多读几遍,读准字音,感知字义。学完课文,再用多种方法复习巩固生字。透过这一探究性学习,能够从小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善于思考的科学探究意识。

  在教学中,能够要求学生借助想象,在纸上描绘列宁住处,引蜂人住处,路边花丛,园子的图画,即进入了作者描述情境中,又弄清了方位,更好地理解课文资料。这样方法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激发了学生兴趣,有利于学生审美感的培养。

《蜜蜂》教学反思15

  《蜜蜂引路》教学反思我在教学《蜜蜂引路》这篇课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蜜蜂真的会引路吗?”并组织学生讨论。一部分学生认为从文章的最后一句话中可以知道蜜蜂会引路的,因为列宁说;“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向导就是领路的人,蜜蜂是向导,所以蜜蜂会引路。另一部分同学认为因为列宁仔细观察,又认真地想;蜜蜂的家一定也是养蜂人的家,只要跟着蜜蜂回去的路走,一定能找到养蜂人的家。列宁是这样找到养蜂人的家的,虽然蜜蜂也有功劳,但主要还是列宁自己的功劳。我告诉他们每位同学都能认真思考,积极发言,从这个意义上说,两方同学都是胜利者,但是认为“蜜蜂不会引路”同学的表现更佳,因为他们能认真读课文,细心思考,找出问题的答案。另一方同学应该向他们学习。课文中,列宁这种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值得大家学习。在平时的生活中,只要我们细心观察,积极思考,一定会发现更多的奥秘。我的话刚说完,下课铃就响了。课已结束,同学们却还沉浸在热烈的讨沦气氛中。这节课,学生们通过对“蜜蜂会不会引路”这个问题的讨沦,不仅了解了课文内容,连词语的理解也迎刃而解,他们在紧张而又愉快的气氛中学会了学习,掌握了知识,我在心里深深地感谢刚才那位同学,为我找到了这么好的教学契机,使这节课取得了这么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深切地感到学生的能力是不可低估的,他们的潜力是无穷的,我们教师只有紧紧围绕学生,多给他们搭建展示才能的舞台,他们的潜能才会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回报。

【《蜜蜂》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蜜蜂引路》教学反思

2.《蜜蜂引路》教学设计

3.《蜜蜂》优秀教学设计

4.蜜蜂

5.蜜蜂

6.《蜜蜂》

7.蜜蜂

8.蜜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