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时间:2021-10-06 16:49:27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简易方程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教材第65页例1。练习十二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形如ax±b=c的方程,初步学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灵活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用意识与规范书写和自觉检验的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解形如ax±b=c方程的解法。

  教学难点:正确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解方程。

  x-2.5=10 0. 4x=12 3.2+x=40

  2.根据下列句子说出其数量间相等的关系。

  1)女生比男生人数的3倍少10人。

  2)这个月比上个月水电费的2倍多200元。

  二、情景导入:

  同学们见过足球吧?(出示1个足球)

  (出示例1)一起观察挂图,问:图中的哪些信息是解决“共有多少块黑色皮?”这个问题所需要的?

  三、探究新知:

  1.师:要想知道黑色皮有多少块,就必须了解黑色皮的块数和白色皮的块数有什么等量关系?

  老师可以用线路图表示帮助学生分析题中的等量关系。

  2.请学生依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还有另外的学生找到另外的等量关系式,列方程。

  3.师:大家依据不同的等量关系列出较复杂的方程,怎样解答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稍复杂的方程”。(板书课题)

  4.探究求解过程。

  1)生:我们可以用“黑色皮的块数×2-4=白色皮的块数 ”这个等量关系式列方程,可以怎么解呢?

  2)强调:把2x看作一个整体,先求出2x等于多少,再求出x等于多少。

  3)最后求出 x=12,还要检验12是不是这个方程的解。(学生在黑板上展示解方程的步骤)

  4)2x-20=4 这样的方程能转化成我们原来学过的简单的方程再解答吗?(在黑板上展示方程的解法步骤)

  5)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这几个同学解答较复杂的方程都是先转化成简单的方程,然后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请同学们不要忘记,最后要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5.大家在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时候,有什么共同特点吗?步骤是什么呢?

  (生答完特点后,师生共同总结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

  ① 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用x表示;

  ② 分析、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③ 解方程;

  ④ 检验并写答语。)

  四、巩固拓展:

  1.p66 第1题 解下列方程 3x+6=18 2x-7.5=8.5 16+8x=40 4x-3x9=29

  2.p66第2题

  五、全课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p66 3

  板书设计: 稍复杂的方程

  例1 解:设共有x块黑色皮。

  黑色皮块数x2-4=白色皮块数

  2x-4=20

  2x-4+4=20+4

  2x=24

  2x÷2=24÷2

  x=12

  答:共有12块黑色皮。

  课后小记:这节课由于有了前面的几节课对等量关系的训练,在根据老师出示的线段图,学生很快就找到了等量关系,列出了方程,方程的求解过程就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一定要反复的请学生说,达到都会的结果。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2

  在以前人教版教材中,学习解方程之前首先要求学生掌握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而今的人教版教材的设计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借用天平使学生首先感悟“等式”,知道“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这个规律,这样就能从真正意义上很好地揭示方程的意义,进而学会解方程,还能使之与中学的移项解方程建立起联系。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感受天平的平衡现象,悟出等式的性质变化。

  1、在学习中,我以天平的平衡来呈现等式的性质,学生能直观形象的理解性质,平衡的条件是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少相同的重量,才能保持平衡。但具体到方程中应用起来学生感觉比较抽象,我引导学生在反复操作中理解加、减一个数的目的和依据。

  我在天平的左侧放5克砝码,右侧也放5克砝码。(抛砖引玉)

  2、学生亲自动手反复不断的进行操作。(学生动手操作)

  在此基础上,我再做进一步的引导。

  活动是获取真知的有效途径,通过以上的活动,学生可以很顺利地得出结果:天平的两侧都加上相同的质量,天平仍平衡。

  3、教师:请同学们都想一想,如果天平两侧都减去相同的质量,天平会出现什么现象?你能列出几个这样的方程吗?(学生同桌之间通过充分地交流,反馈交流结果,学生得知,如果我们把天平作为一个等式(当天平平衡时)的话,等式的两边都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通过引导,学生能完全得出了等式的性质。最后我们通过学生自己的整理和总结,把以上发现的性质合二为一。得出: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二、利用等式性质解方程-——初步感悟它的妙用

  在课堂上学生对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感到很陌生,在他们原有的经验中更喜欢用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来解,所以我们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的优越性,从而养成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的习惯。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其实学生是非常主动的,他们总觉得天平能启发着他们去解决这么神奇的方程,孩子们对方程都有一种难以割舍的好奇心。

  告诉学生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熟练以后特别快。同时强调书写格式。通过教学,学生利用等式的性质学生能解决简单的方程,但我认为利用等式性质解方程的方法单一化,内容虽少问题很多。其表现在:

  1、从教材的编排上,整体难度下降,有意避开了形如:66—2X=30等类型的题目。把用等式解决的方法单一化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较熟练地利用等式的方法来解方程,但用这样的方法来解方程之后,书本不再出现X在后面的方程题了,学生在列方程解实际应用时,我们并不能刻意地强调学生不会列出X在后面的方程吗?我们更头痛于学生的实际解答能力。在实际的方程应用中,这种情况是不可避免的。很显然这存在着目前的局限性了。对于好的学生来说,我们会让他们尝试接受——解答X在后面这类方程的解答方法,就是等号二边同时加上X,再左右换位置,再二边减一个数,真有点麻烦了。而且有的学生还很难掌握这样方法。

  2、内容看似少实际教得多。难度下降后,看起来教师要教的内容变得少了,可实际上反而是多了。教师要给他们补充X在后面的方程的解法。要教他们列方程时怎么避免X在后面这样方程的出现等等。因此,我干脆就又把原来的老方法交给同学们,以便备用或请他们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解题方法。

  3、我个人认为:现行教材的某些地方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改进与完善。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3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悟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我由视频导入,通过扑克牌,让学生自主发现,字母可以表示数,并在一定的情境中表示一个确定的数。提出:新学习的内容里面的字母还表示一个确定的数吗?让学生带着这样一个疑问进入新课。

  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我以学生感兴趣的哆啦A梦和时光机贯穿始终。儿歌这一环节让学生再次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介绍数学家韦达,让学生感受悠久的数学文化。最后欣赏生活中的字母图片,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整个课堂趣味性十足,环节显得不那么枯燥。但也有不足之处:

  (1)在让学生用一个式子表示出爸爸的年龄时,我提的问题不具有引导性。所以,我在巡视的时候,能列出式子的同学很少。

  (2)在练习这一环节,我只关注了学生做题的结果,忽略了学生做题的过程。应该让他们自己说一说做题的思路,过程。

  (3)在小结的时候,我提的问题有点抽象,不够直白,学生不太明白什么意思,所以很少有学生能答上来。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4

  在教现行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九册《简易方程》时,发现现行教材与以往版本不同:

  以往的教法是利用“两个加数相加,求一个加数就用和减去另一个加数,即:加数=和-加数;两个因数相乘,求一个因数就用积除以另一个因数,即:因数=积÷因数”;

  现行的教法和初中类似,即:解方程时利用方程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一个数或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方程两边的值不变,但具体解题中与初中不同的是不提移项与合并同类项,思想方法却是相同的。

  在教学中发现小学生对这种方法掌握较困难,主要表现在:

  第一,用字母表示数不好接受,不易理解,也不习惯;

  第二,用代数式表示一个得数或结果不理解;

  第三,字母与数,字母与字母之间的简单运算不理解,例如:a2=a×a,2a=a+a,用x-5表示一个数。

  我们知道算式思维与方程思维是两种不同的思考方法,在一些复杂的问题中用算式很难解出,用方程却简单的多,现行小学教材中有提升方程教学的意思,旨在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便于与初中衔接。

  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通过练习学生还是可以掌握的很好的。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5

《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改变了小学阶段解方程方法的教学要求,采用了等式的性质来教学解方程。现将解方程的新旧方法举例如下:

  老方法:

  x + 4 = 20

  x = 20-4

  依据运算之间的关系:一个加数等于和减另一个加数。

  新方法:

  x + 4 = 20

  x + 4-4=20-4

  依据等式的基本性质1: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相等的数,等式不变。

  改革的原因(摘自教学参考书):

  新教材编写者如此说明:长期以来,小学教学简易方程时,方程变形的依据总是加减运算的关系或乘除运算之间的关系,这实际上是用算术的思路求未知数。到了中学又要另起炉灶,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或方程的同解原理来教学解方程。小学的思路及其算法掌握得越牢固,对中学代数起步教学的负迁移就越明显。因此,现在根据《标准》的要求,从小学起就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以此为基础导出解方程的方法。这就较为彻底地避免了同一内容两种思路、两种算理解释的现象,有利于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从这我们不难看出,为了和中学教学解方程的方法保持一致,是此次改革的主要原因。

  那么,小学生学这样的方法,实际操作中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这样的改革有没有什么问题? 在我的教学过程中真的出现了问题 。

  1.无法解如a-x=b和ax=b此类的方程

  新教材认为,利用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后,解象x+a=b与x-a=b一类的方程,都可以归结为等式两边同时减去(加上)a;解如ax=b与xa=b一类的方程,都可以归结为等式两边同时除以(乘上)a。这就是所谓相比原来方法,思路更为统一的优越性。然而,它有一个相应的调整措施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它把形如a-x=b和ax=b的方程回避掉了。原因是小学生还没有学习正负数的四则运算,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a-x=b,方程变形的过程及算理解释比较麻烦;而ax=b的方程,因为其本质是分式方程,依据等式的基本性质解需要先去分母,也不适合在小学阶段学习。

  我认为为了要运用等式基本性质,却回避掉了两类方程,这似乎不妥。更重要的是,回避这两类方程,新教材认为并不影响学生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因为当需要列出形如a-x=b或ax=b的方程时,总是要求学生根据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列成形如x+b=a或bx=a的方程。但我认为,这样的处理方法,有时更会无法避免地直接和方程思想发生矛盾。

  如3千克梨比5千克桃子贵0.5元。梨每千克2.5元,桃子每千克多少元?

  合理的做法应是设桃子每千克X元,从顺向思考,列出方程为2.53-5X=0.5。然而,按新教材的编排,因为学生现在不会解这样的方程,所以要根据数量关系,转列成5X+0.5=2.53之类的方程。又如:课本第62页中的爸爸比小明大28岁,小明Х岁,爸爸40岁。很多学生根据爸爸比小明大28岁列出40-Х=28,可是无法求解,所以又转成Х+28=40。

  很明显,第二个方程是和方程思想的基本理念相违背的。我们知道,方程最大的意义,就是让未知数参与进式子,使考虑问题更加直接自然。为实现这个目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列式时应尽量顺向思考,以降低思考的难度。这是体现方程方法的优越性必然要求。事实上,如果学生能够列成5X+0.5=2.53 Х+28=40那就说明他已经非常熟悉其中的数量关系了,此时,用算术方法即可,哪还有列方程来解的必要呢?我们又怎谈引导学生认识方程的优越性呢?

  我们不难看出,根据现实情境列方程解决问题,X当作减数、当作除数,应当是很常见、很必要的现象。要学生学会解这些方程,是正常的教学要求,这是不应该回避的,否则,我们的教学就会显得片面和狭隘。

  2.解方程的书写过程太繁琐

  教材要求,在学生用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时,方程的变形过程应该要写出来,等到熟练以后,再逐步省略。这样的要求,在实际操作中,带来了书写上的繁琐。

  因为用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每两步才能完成一次方程的变形。这相对于简单的方程,尚没什么,但对一些稍复杂的方程,其解的过程就显得太繁琐了

  从这两个方面来看,小学里学习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运用它来解方程,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许多的现实问题。那么,如果说用算术思路解方程对初中学习有负迁移,需要改革,现在改成用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同样出现问题,那我们又如何是好呢?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6

  很多时候,我们大人都喜欢用方程来解题,这固然是因为到了中学大量学习了各种各样的方程,一元一次,一元二次,二元一次等等,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方程对解题思路的解放,列算式解决实际问题时,解题思路常常迂回曲折,而他从根本上让学生脱离了繁琐的思路分析,而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解题思路往往直截了当,降低了思维难度,它让学生从一个简单的思路——找等量关系来解题。所以说,这个单元的知识如何教好,从而让学生学好是非常重要的。

  一、用字母表示数要注意对数量关系的理解

  用字母表示数是学生学习代数初步知识的起步。在算术里,人们只对一些具体的、个别的数量关系进行研究,引入用字母表示数后,就可以表达、研究具有更普遍意义的数量关系。可以说,学习代数就是从学习用字母表示数开始的。

  对小学生来说,从具体事物的个数抽象出数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而由具体的、确定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抽象的、可变的数,更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而且,在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的基础上,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工具,从列出算式解发展到列出方程解,这又是数学思想方法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它将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而在老师们的教学实践中,由于在进行用方程解题时格式非常重要,因此往往老师们教学时都会特别强调格式。可是从学生的后续学习来看,我慢慢发现,其实在教学这一部分知识时,老师要注重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也就是说要加强对学生的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的训练,也就是写代数式的训练。因为这是列方程的基础。所以,在这里教师一定要向学生强调并反复练习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让学生明白以往学习的所有数量关系在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中都能用到。如:原来有100元,用掉X元,一样的要用减法求还剩下多少钱,买了3个练习本,每个A元,一样的用乘法来求一共要多少钱。让学生在这样的大量的练习和强化中,知道含有字母的式子的数量关系和以前是一样的,只是现在所用的符号不一样,其实,从广义上来讲,字母是一种符号,数字也是一种符号。

  二、注重方程的意义的教学。

  方程是什么,教材中是这样说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其实,这只是从方程的表现形式来给方程下定义。也就是说,从表象上来说,如果一个式子是一个等式,并且含有未知数,我们就说这个式子是方程。但是,从数学的本质上来说,方程的意义是什么呢?我们每个人都能够熟练地列方程解决问题,那么,在你列方程解决问题时,你每次抓住的核心是什么呢?是等量关系。所以,方程最本质的教学意义应是同一个量(或相等的量)用不同的形式去表达。但很多时候,老师们在教学方程的意义时,往往只研究了方程的表面形式,也就是书上所说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所以,老师们一般都是从等式入手,让学生在认识等式的基础上引入未知数,然后告诉学生,象这样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这样一节课教下来,学生除了会判断一个关系式是不是方程,还知道了什么呢?这样的学习对于后面的列方程解决问题真的有帮助吗?我想,每个人静下心来想想,应该都会有答案。

  三、解方程的教学时不要被以前的教材编排所影响。

  新教材对于解方程的安排是变动非常大的。以前我们是根据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解方程。一开始时,还不和学生说解方程,叫求未知数X。而现在的教材编排时是根据等式的性质来解,当然,在教材上并没有归纳出等式的性质,毕竟,在学生的小学阶段,只要让学生明白,在等式的两边同时加、减、乘和除以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这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等式的性质。从学生的学习上来看,我觉得学生是比较容易接受这种方法的,特别是比较简单的方程,学生只要明白了要把谁抵消,怎么抵消,基本上问题不大。不过,到了稍微复杂的方程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也许是我在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因为总是考虑到学生不喜欢列方程(以往的学生都有这个问题,可能就是觉得方程的格式繁琐,好像步骤也不少,学生总不喜欢),所以,我就想怎么让学生少写点字,所以,在具体的书写格式和步骤上,和教材稍微有点不同,我没有象教材那样写出怎样应用等式的性质的那一步,而是让学生直接写出这一步的结果,以至于到了后面,有部分学生就出现了一些问题,特别是象5(X+3)=55这样的方程,学生掌握得比较差,也可能是学生在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时,还是没有很好地建立这样的一个式子是一个整体,表示一个数量这样的概念,尽管也进行了一些强调。另一个方面就是具体的步骤可能也对学生有影响,所以,我个人认为,可能让学生按照书上的步骤来写尽管麻烦一点,但对于学生理清思路可能更有帮助。

  总的来说,我觉得简易方程这个单元,只要让学生有很好地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的基础,再加上对方程的本质意义有清晰的理解,知道怎样解方程,其他的应该都不是问题,毕竟,上面的这些都是为列方程解决问题打基础。基础打好了,后面的问题就都能能迎刃而解了。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7

  今天早上在库沟小学听了张福华老师的《简易方程的整理和复习》这节复习课。这是我第一次听复习课,以往只是从教学策略上了解复习课的教学流程,当今天真真正正的倾听了一节复习课后,感受颇深,所学甚多,只奈何有言吐不出,下面就简单说一些听完这节课的体会。

  首先,张老师的语言简练干脆,善于利用名言名句。

  在课的开始,大屏幕上就展示出了俄国乌申斯基的一句话:“装着一些片段的,没有联系的知识的头脑,就像一个乱七八糟的仓库,主人从那里是什么也找不出来的。”这句话的展示,让学生一下子就了解了整理的重要性,也了解了这节课的目的所在。在回顾整理,构建网络这一环节,张老师在让学生自己看课本例题的知识点时又说了一句“不动笔墨不读书”,提醒了学生看例题时可以适时的进行批画,将遗忘的知识点突出显示出来。在课的最后又课件展示了韦达和爱因斯坦的名言警句。

  其次,目录归纳知识点,清楚明了。

  我想所有的老师都会头疼复习某一单元或某一册课本时知识点的归纳,只奈何没有更好的方法可以把所有知识点系统的展现给学生。本节课张老师的方法让我眼前一亮,目录展示法,让所有知识点的区别和联系清楚的摆了出来,方便了学生的回顾和整理。

  最后,练习充实有趣,层次分明。

  闯关形式的练习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在一,二,三的闯关中,依次将基础知识点,重难点进行了练习,稳固。学生在回答闯关的答案时,张老师经常会问一个为什么,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再回顾。例如,在一名学生回答bX8等于8b时,问为什么不是b8?在学生回答aXa=a的平方时,问为什么不是2a?看似不经意的询问,却巩固了细微处的知识点。

  当然,张老师的课还有许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例如,创设了有效地复习情景,亲和力强,能及时唤起回忆,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等等。通过这节课,让我更清楚的了解了复习课的教学模式,对以后上好复习课有了更多的信心。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8

  长期以来,小学教学简易方程时,方程变形的依据总是加减运算的关系或乘除运算之间的关系,这实际上是用算术的思路求未知数,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到了中学又要另起炉灶,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或方程的同解原理来教学解方程。小学的思路及其算法掌握得越牢固,对中学代数起步教学的负迁移就越明显。因此,现在根据《标准》的要求,从小学起就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以此为基础导出解方程的方法。这就较为彻底地避免了同一内容两种思路、两种算理解释的现象,有利于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教学反思《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通教材的老师也主张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

  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这样的问题 ,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形如x+a=b与x-a=b, ax=b与x÷a=b一类的方程,学生方法掌握起来比较简单。但写起来比较繁琐。然而遇到a-x=b、a÷x=b的方程时,由于小学生还没有学习正负数的四则运算,如果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变形的`过程及算理解释比较麻烦;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根据现实情境从顺向思考列出X当作减数、当作除数的方程,要学生学会解这些方程,是正常的教学要求,这是不应该回避的,否则,我们的教学就会显得片面和狭隘。于是,我又要求学生遇到X当作减数、当作除数的方程时,要求学生会用减法和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做。但是,我发现这让有些孩子无所适从。我现在感到很困惑,我们到底怎样做才是合理得呢?恳请各位老师指教。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9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感受天平的平衡现象,悟出等式的性质变化。

  在学习中,我以多媒体中天平的平衡来呈现等式的性质,学生能直观形象的理解性质,平衡的条件是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少相同的重量,才能保持平衡。但具体到方程中应用起来学生感觉活动是获取真知的有效途径,通过以上的活动,学生可以很顺利地得出结果:天平的两侧都加上相同的质量,天平仍平衡。

  二、等式性质解方程——初步感悟它的妙用

  在课堂上学生对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感到很陌生,在他们原有的经验中更喜欢用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来解,所以我们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的优越性,从而养成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的习惯。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其实学生是非常主动的,他们总觉得天平能启发着他们去解决这么神奇的方程,孩子们对方程都有一种难以割舍的好奇心。

  新课程的改革,使得小学的知识要体现与初中更加的接轨,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解简易方程”中进行了一次新的改革。要求方程的解法要根据天平的原理来进行解答,也就是说要通过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这一方法虽然说让方程的解法找到了本质的东西,但是也让我感到了许多困惑

  1、从教材的编排上,整体难度下降,有意避开了,形如:45—X=2324÷X=6等类型的题目。把用等式解决的方法单一化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较熟练地利用等式的方法来解方程,但用这样的方法来解方程之后,书本不再出现X前面是减号或除号的方程题了,学生在列方程解实际应用时,我们并不能刻意地强调学生不会列出X在后面的方程,我们更头痛于学生的实际解答能力。在实际的方程应用中,这种情况是不可避免的。很显然这存在着目前的局限性了。对于好的学生来说,我们会让他们尝试接受——解答X在后面这类方程的解答方法,就是等号二边同时加上X,再左右换位置,再二边减一个数,真有点麻烦了。而且有的学生还很难掌握这样方法。

  2、内容看似少实际教得多。难度下降后,看起来教师要教的内容变得少了,可以实际上反而是多了。教师要给他们补充X前面是除号或减号的方程的解法。要教他们列方程时怎么避免X前面是除号或减号的方程的出现等等。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10

  本课为人教版第四单元教学内容,本教材解方程方法利用了天平平衡的原理,采用了等式的性质来教学解方程。形如x±a=b一类的方程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一学生很容易解决,形如ax=b与x÷a=b一类的方程,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二学生也很容易解决。但行如a-x=b和a÷x=b此类的方程,学生就无从下手了,如果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变形的过程及算理解释比较麻烦。解决问题时当需要列出形如a-x=b或a÷x=b的方程时,我就要求学生根据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列成形如x+b=a或bx=a的方程。但我觉得回避这两类问题不是很好的方法,否则,我们的教学就会显得片面和狭隘。如:一共有128人平均分成Х组,每组8人,学生们都不假思索地列出了128÷x=8,但是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学生就不会解,但你也不能说这个方程列错了呀。

  因此我当有学生列了a-x=b或a÷x=b的方程时,我借机教了利用算术思路解方程(被减数=差+减数,被除数=商xx除数)介绍老板教材的解方程的方法。基础好的孩子就容易接受新的方法,而基础差的孩子就还是无法解答此类问题。

  另外教材要求,在学生用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时,方程的变形过程应该要写出来,等到熟练以后,再逐步省略。这样的要求,在实际操作中,带来了书写上的繁琐。因为用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每两步才能完成一次方程的变形。这相对于简单的方程,尚没什么,但对一些稍复杂的方程,其解的过程就显得太繁琐了。

  看来教材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来解简易方程也是存在着一些问题,不知各位老师有什么好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呢?请不吝赐教!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11

  本节课例题的教学注意利用三个等量关系列出三个不同的方程,让学生自主讨论、列出,并利用学过的解方程知识尝试解方程。注意让学生比较选择,让学生明了顺着题意列方程更简洁。注意让学生总结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引导总结出五大步骤后,进一步引导出每一个步骤取一个字,进而总结为“设、找、列、解、验”,比数学课本上总结的步骤更加简洁容易记忆。

  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重点和学生学的重点,不在于“解”,而在于“学解”。注重的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说,要让学生经历寻找实际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并列方程解答的全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注重让学生分析条件、问题,让学生首先理解题意,然后让学生通过分析、交流、讨论等活动,找出等量关系,充分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发展思维能力。 应用题的教学难点就是:如何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列出需要的数量关系式或等量关系式。在这个过程中,重要的并不是展示学生的方法如何多,因为解决办法是可以举一反三的,重要的应该是引导学生如何通过分析,找出等量关系式的过程。同时,在分析过程中,让学生掌握多种办法来分析。如通过抓关键句、关键词、关键字列等量关系式。

  本节课教学设计注意总结回顾方法,让学生总结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引导总结出五大步骤后,进一步引导出每一个步骤取一个字,进而总结为“设、找、列、解、验”,比数学课本上总结的步骤更加简洁容易记忆。

  在小组合作方面,本节课主要在分析等量关系,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两个环节给孩子们小组合作探讨交流的时间。纵观本节课小组合作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等量关系,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我们学校本学期开展的是基于导学案学习基础上的小组合作学习,导学案有三分之二的学生能基本完成,三分之一的学生基本不做、做的很少、干脆不做。导学案的学习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能加快上课的节奏,加大练习量,但对于不预习、不做导学案的学生上课效果大打折扣。基于导学案学习出现的现象是“优者更优”,“弱者被动挨打”“积弱者更弱”。关键是怎样调动学生积极性,怎样让家长配合老师,让学生做好提前预习,让学生提前预习好导学案。这样才能目的效果兼收。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12

  开学两周了,经过开学后的适应,教学工作已经逐步进入了正常轨道。其实说是适应,只是我的适应,孩子们并没有表现出所谓的"开学综合征",开学近两周他们都表现得很棒!本来刚开学,担心孩子们收不回心来,一直布置很少的一点家庭作业,甚至有时候只是布置预习而已。当然,这样做也许也确实让孩子们能逐渐进入学习状态,避免出现开学倦怠或反感情绪。

  在知识方面,原来担心孩子们对方程会有不适应或抵制情绪,结果孩子们都表现不错。方程解法的繁琐并没有让孩子们感到厌倦,因为虽说解方程书写步骤较多,但规律明显,顺向思维不需要过多的思维过程,抓住关键词列方程就迎刃而解了。最近主要的问题是形如12-X=5或56÷X=14这样的方程,用等式的性质来解很别扭,而用传统的方法又怕孩子混淆。其实这个问题教材在设计时早有考虑,原则上这种类型的方程不做要求,因此课本上并没有出现这样的题目。但孩子们在解决问题时自己会列出这样的方程,只好临时先提醒孩子尽量避免列出X在减数或除数位置上的方程。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要刻意回避这种问题,而是考虑到孩子们对现在的方法还不够熟练,不宜教给他们另外一种全然不同的解法,这个问题且等孩子们熟练掌握了解方程的方法后再说吧!反正教材是不要求做这种题的。

  还有个问题就是在解决问题时,算术方法与列方程的选择。最近一直在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所以孩子们想当然地每道题都列方程解答。教材上虽然有一道题目是指导孩子体验理解用算术方法与方程方法解决问题的区别,能直接套用公式或顺向思维列式的就直接用算术方法解决比较简捷,用逆向思维考虑的问题可以用方程解决比较简捷。可能是由于初学,或者因为没有养成认真分析数量关系的习惯,孩子们在这方面还比较困惑,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指导孩子们逐步理解和掌握。慢慢来,不要急。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13

  记得我以前上学的时候,解最简单的方程的方式是这样的:比如x+5=8就是x=8-5,x=3。那时觉得很好懂,但是现在五年级课本上是这样的:x+5=8,x+5-5=8-5,x=3。看起来比较复杂。开始接触到这个课程时看到教材例题中的解法感觉很疑惑,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新课程的“解方程”教学要“绕远路”?如果单单从简单的加减乘除的方程来看,第一种方法无疑是简单易懂而且步骤少,而第二种方法就相对复杂了。那教材这样改的目的是什么呢?深入研究教参后我体会很深,明白了新课程数学教学要“瞻前顾后”的道理。

  新课程的改革,更加注重知识的迁移和联系,使得小学的知识要体现与初中更加的接轨,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解简易方程”中进行了一次新的改革。要求方程的解法要根据天平的原理来进行解答,也就是说要通过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这一方法让方程的解法找到了本质的东西。老教材中解方程的教学是利用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解决的,学生只要掌握了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这些关系式,不管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方程都可以用这些关系式去解。而我们新教材却完全不是这种方法,它是利用天平的平衡原理得到等式的基本性质,即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不变,和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等式不变进行解方程的。新教材如果能把天平的规律教学得到位,这样就能把等式性质掌握好,等式性质掌握的好了解起方程来也有规律可循了。于是,我在教学时充分地利用天平实物以及课件让学生深入地理解天平的平衡规律,从而顺利地揭示出了等式的性质。这样在解简易方程时学生很容易掌握方法。知道未知数加(或减)一个数时,只要在方程的两边同时减(或加)同一个数,未知数乘(或除)一个数时,只要在方程的两边同时除(或乘)同一个数即可。一般不会出现运算符号弄错的现象了。所以虽然复杂,但是更容易掌握。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14

  “简易方程的整理与复习”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学期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加强对方程意义的理解,知道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区分,等式与方程的区分。并能根据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解方程。能灵活根据数量间的关系选择方程或算式进行解答。教学重点是理解方程的意义,并能正确解方程。教学难点是能灵活根据数量间的关系选择方程或算式进行解答。在教学本课时,我主要是通过练习,对简易方程的有关概念进行梳理,使得学生进一步加强理解和应用,达到复习课的教学要求。在练习时,我以“闯关”的形式进行,教学设计新颖,倍受学生喜欢。结束后,学生的掌握情况很好,兴趣也很高。但如果这节课能设计一些更有坡度的练习,这样就能在课堂上发现学生的“错”,在课堂上“纠错”。那么这节课会更丰满,学生学习到的知识会更全面,效果就更好了。要达得这一程度,我还要继续加强自身学习,多钻研多思考,使自己的课堂能成为吸引学生的“游乐场”。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15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理解“方程的解”、“解方程”两个概念;会运用天平平衡的道理解简单的方程。在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安排上,尽量为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服务,因此我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在讲解方程的解时,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目的,告诉他们:“解方程就是为了求出“方程的解”而“方程的解”是一个神奇的数,由此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通过练习让学生充分感知“方程的解”的神奇之处。

  1.本课主要对解方程进行了解题练习。通过抢夺小红花等游戏的形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和兴趣!

  2、通过本课的作业检测,有少量学生还是对本课的内容练习不是很到位。需要教师在课下不断的指导。

  3、学生对于方程的书写格式掌握的很好,这一点很让人欣喜.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解方程》教学反思

  解方程是数学领域里一个关键的知识,在实际中,拥有方程的解法之后,很多人不会算式解题,但是能用方程解题,足以见得方程可以做到一些算式无法超越的能力。

  而如今五年级的学生开始学习解方程,作为教师的我更应该让学生吃透这方程,突破这重难点。在教这单元之前,我一直困惑解方程要采用初中的“移项解题,还是运用书本的“等式性质解题,面对困惑,向老教师请教,原来还有第三种老教材的“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解题,方法多了,学生该吸收那种方法呢?困惑,学生该如何下手,运用“移项解题,学生对于这个概念或许不会系统清晰,但是“等式性质解题时,在碰到a-x=b和a÷x=b此类的方程,学生能如何下手,“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老教材的方式改变,必有他的理由,能用吗?

  困惑!我先了解改革的原因(摘自教学参考书):新教材编写者如此说明:长期以来,小学教学简易方程时,方程变形的依据总是加减运算的关系或乘除运算之间的关系,这实际上是用算术的思路求未知数。到了中学又要另起炉灶,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或方程的同解原理来教学解方程。小学的思路及其算法掌握得越牢固,对中学代数起步教学的负迁移就越明显。因此,现在根据《标准》的要求,从小学起就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以此为基础导出解方程的方法。这就较为彻底地避免了同一内容两种思路、两种算理解释的现象,有利于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从这不难看出,为了和中学教学解方程的方法保持一致,是此次改革的主要原因。但是从另一方面看出老教材的方法并无错误,而且能让学生清楚准确地掌握实际解题,面对题目不会盲目,而采用等式基本性质给学生带来的是局部的衔接,而存在局部对学生会更困难,如a-x=b和a÷x=b此类的方程。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2.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3.《解方程》教学反思

4.《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5.解方程教学设计

6.分式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反思

7.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

8.《一元二次方程应用》教学反思

9.学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