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看病》教学反思

时间:2021-07-05 11:36:56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学会看病》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学会看病》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学会看病》教学反思

《学会看病》教学反思1

  《学会看病》这篇课文讲的是儿子感冒了,妈妈让他独自上医院,学会了看病的事。母亲用这种方式,锻炼儿子独自应对生活的潜力,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在学习中,我引导学生从心理描述入手,让学生找出儿子发烧到从医院看病回来这一过程中母亲的心理变化的句子进行体会。透过分析,理解了母亲的心理变化过程是从下决心到担心、自责到最后的释然。整个过程都包含着母亲对儿子浓浓的爱,也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父母之爱,懂得父母之爱,这对此刻的独生子更具现实好处理解这位母亲独特的爱子方式是本文教学的重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以“说”与“读”、“读”与“悟”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去理解母亲尽责的独特方式。所以教学的重心放在研读探究,体会母爱的教学环节中。我先让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勾画出描述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然后叫他们多读几遍,体会母亲感情变化的过程,并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一两句话之后小组合作交流各自阅读所得。在此基础上,全班交流怎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出母亲的良苦用心,体会母亲的感情变化。我抓住这篇课文中超多描述母亲心里活动这个特点,引导学生找出描述母亲心里活动的句子,在交流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朗读这个有效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

  体会出母亲在让孩子一个人去看病的那段时间中的后悔和担心,从而体会到母亲的用心良苦,感受母爱的伟大,感受母亲深深的爱子深情。但在上课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细节不够细,体会的不够深入。这些都是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完善的地方。

《学会看病》教学反思2

  《学会看病》是人教版第9册的一篇自读课文。课文讲的是儿子感冒了,当过多年医生的母亲不但不给儿子找药治病,还让儿子独自上医院看病。母亲用独特的方式,锻炼了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本课的教学,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精心设计导入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伊始,和学生交流了一个话题:孩子们,你们在生病时,谁最着急?他们是怎么照顾你的呢?(学生畅所欲言)我接道:“是啊,妈妈的爱是无私的,是无微不至的,可是,有这样一位母亲,当儿子生病发烧的时候,做过多年医生的妈妈不但不在家里给儿子找药治病,反而逼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这位母亲到底是怎样想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学会看病》。”于是,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去寻找文中母亲的心理活动和语言描写的句子。

  这个导入紧密联系教学的目标、本节课的主题、情感的色调、教材的基点等因素,并力求使其自然、新颖、形象。如此一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给一节课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

  《教学课程标准》强调:“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要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为此,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1、教师指导,体现自主性

  学生自主学习之前,我出示学习目标:默读课文,找出描写母亲的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学生学习时,教师巡视、倾听,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于是孩子们边读边想,边读边议,有的边读边作记号,方法各异,。

  2、课堂辩论,提供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

  在检查学生预习的环节中,让学生看这样一组词:残忍、狠心、冷漠。并问学生:这样的词喜欢吗?用这样的词评价一位母亲合理吗?对此,学生持两种不同的观点:同意和不同意。这无疑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增强了师生间、学生间的信息传递,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我顺势引导:我们毕竟不是文章中母亲,她这样做究竟出于何种原因,我们应该好好研究研究,让我们从课本中寻求答案。就自然而然的让孩子们深入读文,并有目的的读文,这样以“说”与“读”、“读”与“悟”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走入文本,去理解母亲尽责的独特方式,使难点化解。而教学的重心放在研读探究,体会母爱的教学环节中。我先让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勾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然后叫他们多读几遍,体会母亲感情变化的过程,并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一两句话。接最终,双方统一了观点,母亲看似狠心的表现实则是一种爱,一种尽责的爱。

  三、拓展延伸,将文本与生活接轨,让学生所学落到实处

  学生理解了文中的内容后,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母亲是如何爱自己的。然后要求他们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来赞美自己的母亲,最后让学生说说如何用实际行动来回报母亲的爱。这样的设计,可以将学生的思维从课内扩展到课外,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更深地理解了母亲的爱,明确了今后应如何回报母亲的爱。可以说,这个设计既深化了课堂教学内容,又教会学生感恩,即要感谢母亲对自己的养育之恩。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位母亲的浓浓母爱,我把自己在《小学语文教学》杂志上看到的毕淑敏就《学会看病》一文的创作体会,原原本本的读给学生听。当听到毕淑敏那位女性朋友的已上大学的儿子,得了普通的感冒,就打电话给远在北京的母亲,说我快要死了,你救救我啊,很多学生都笑了,他们觉得不可思议。到听到后来,那位母亲只得求助当地的一个朋友,那个朋友只得放下手头的工作,打车跨过长江,费了一番周折,把男孩带到医院,学生不笑了,他们在思考在叹息。这份材料的补充,让学生豁然明朗,《学会看病》一文中的妈妈,已这种独特的方式,去锻炼自己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看似狠心,其实是一番苦心。再回过头来让学生再次去读这篇文章,学生对文中母亲内心的百感交集有了更深的体会。

  最后,还给孩子们推荐了2篇文章《孩子,我为什么打你》,和《剥豆》。让孩子们课外阅读,去文章中感受浓浓的母爱,课室很安静,学生都在静静的听,时而若有所思。

  不足之处:

  一、对课文中的语言体会不深。如:“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虽然课堂上也设想了自认为不错的环节理解,并不下3遍去读这处句子。但是为什们把作者内心你的煎熬比作“沙漏”这种意象,学生的理解却很肤浅,分析并不透彻。

  二、自己的课堂设计有缺陷。首先是自己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视角不够明确,是站在一个让学生了解这是怎样的母亲?还是所有的母亲都是这样的情感?

《学会看病》教学反思3

  作为略读课文,我基本上是放手,就让学生抓住一个问题——“母亲的感情有何变化”,让他们自己去独立阅读、探讨交流。应该说,他们的自学效果不错,他们能从文中找出有关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语句去品味感悟。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位母亲的浓浓母爱,我就联系我们学生自己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让不少学生说说自己生病时怎样做的,家长是怎样无微不至地关心,并和文本中故事进行对比,甚至有好多学生一个小小的感冒在难受时会说:“妈妈快救救我,我快要死了。惹得大家哄笑一片。”通过这样做。让学生豁然明朗,《学会看病》一文中的妈妈,以这种独特的方式,去锻炼自己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看似狠心,其实是一番苦心。再回过头来让学生再次去读这篇文章,学生对文中母亲内心的百感交集有了更深的体会。再让学生通过反复读课文找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部分,体会母亲的心起起伏伏,这种复杂的心理,学生也懂了,那是一种深藏的母爱。同时在以后的习作中也学习作者的这种表达方法。学了这篇课文,我想,对于“母爱”,学生的认识一定会更深刻更全面。当然,我希望我的学生从今天起,对自己的母亲多一份理解,多一份感恩。

《学会看病》教学反思4

  《学会看病》从母亲尽责的独特视角,反映了母爱的广袤深远.由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本课时,我先引导学生充分地自读课文,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透过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生词,初步感知资料,提出不懂的问题.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按照课文前的阅读提示,边读书边勾画出描述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进行交流.在体会母亲感情时,我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学完课文,我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学习课文的感受,或者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类似经历.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情感的体会.孩子们在谈学文后的感受时,有几个孩子谈得比较好.如:吴迪谈到他很敬佩文中那个孩子的勇气和胆量.小小年纪,就一个人去医院看病,这是我们中国许多孩子想都不敢想的事.平常连我一个人到学校,妈妈也不放心,喋喋不休地提醒我注意这,注意那……连新宇同学还举了一个事例,有一次在电视上看到一则报道:中外孩子共同参加野营拉练活动.中国孩子在活动中,不仅仅怕苦,怕累,而且自理生活潜力远不如外国孩子.卢岩补充道,西方的孩子从小就养成了独立性,他们以自己挣钱为荣耀,父母施舍为可耻,所以他们利用各种机会锻炼自己,同时了解社会,增长见识.他们真了

  不起.田绘云同学与他们持相反的意见:认为不是中国的孩子不如西方的孩子,而是中国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如外国家长的教育方式.我们做什么事情他们都要加以限制,这不准,那不准,这哪里是爱我们,分明是害我们.过分的爱不是真爱,而是溺爱.我们正是在父母的溺爱中失去了自我锻炼的机会,所以我们从此刻开始,要寻找锻炼自己意志的机会,向文中那个小男孩学习.从他们的发言中我深深的感到他们多么渴望有锻炼的机会啊!可现实中他们的愿望却很难实现,因为家长们肯定很担心这,担心那,害怕他们会出意外.听了同学们的发言,我深感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严重脱节.教学中,我们期望能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的潜力,但在当今社会,孩子们个个都是父母的宝贝,根本不会像书中的母亲那样放心让孩子独自一人去看病的,如何真正培养孩子们独立生活的自理潜力,这是值得每一个人去深思的.我多么期望我们中国的家长也能像文中的母亲一样为孩子多创造一些独立生活的机会,让我们的孩子也早早的学会自立自强.

《学会看病》教学反思5

  《学会看病》是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文是女作家毕淑敏写她和儿子之间的一个真实的故事:为让儿子学会看病,在儿子发烧生病时,让他独自去医院看病。

  作为略读课文,我基本上是放手,就让学生抓住一个问题——“母亲的感情有何变化”,找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让他们自己去独立阅读,然后在6人小组中学习,探讨交流。完成练习:当我发现儿子发烧时,我想——,儿子同意独自去看病时,我想——,儿子走后我感到( ),我想——,儿子回家后,我觉得( ),我想——。根据这个练习,应该说,他们的自学效果不错。

  《学会看病》一文中的妈妈,以这种独特的方式,去锻炼自己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看似狠心,其实是一番苦心。再回过头来让学生再次去读这篇文章,学生对文中母亲内心的百感交集有了更深的体会。

  学了这篇课文,我想,对于“母爱”,孩子们的认识一定会更深刻更全面。当然,我希望我的学生从今天起,对自己的母亲多一份理解,多一份感恩。

《学会看病》教学反思6

  《学会看病》是一篇略读课文。本文讲的是儿子感冒了,妈妈让他独自上医院,学会了看病的事。母亲用这种方式,锻炼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读课文,然后说说这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孩子们畅所欲言,真实的表达自己的看法:有的说这位母亲很残忍,竟然这样去对待病中的儿子;有的说这位母亲太过分,好像这儿子不是他亲生的;有的说这位母亲都是医生了,儿子都病了,直接找药吃不是可以了吗?干嘛这么折磨自己的儿子? …… 这确实出乎我的意料,这些孩子都没一个体会到母亲的用意,看来他们认为父母照顾他们是天经地义的事了。我没有先去评他们的对错,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位母亲独特的爱子方式,我将教学的重心放在研读探究,体会母爱中。在学习中,我引导学生从心理描写入手,让学生找出儿子发烧到从医院看病回来这一过程中母亲的心理变化的句子进行体会,反复朗读,形式多样。在边读边悟中,引导孩子们不仅逐步认识到母亲感情变化的过程是从下决心到担心、自责到最后的释然,而且从这些细致的心理活动句子的描写中,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浓浓的母爱。这是大人放手的爱呀。

  最后我再让学生说说你曾经是否有不理解父母的用意,现在学文后,是否理解其实那是对你的爱。班上的学困生李波这样说道: “ 我每次考试都不好,每次都被父母说,甚至骂或打,现在我明白了,他们都是为我好,如果我考得好,父母也不会打我的,所以我要努力,不让他们失望。 ” 李芷如说: “ 我原来也不理解父母,平时他们总忙工作,我妈妈又经常不回来,有时周末也难得回来,即使回来也是开会的多,所以他们让我自己学习,煮饭,炒菜,吃饭,我好像都没人疼,不过,现在我明白了,()我比班里的同学强,我已可以自己独立生活了。其实再想想,父母也不是不爱我呀,他们忙工作时其实有多么担心我呀。看着这一张张脸,我清楚他们真的长大了。 ”

  最后我也希望孩子们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全面地认识父母的爱,懂得父母的爱。

《学会看病》教学反思7

  《学会看病》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组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本文讲的是儿子感冒了,妈妈让他独自上医院,学会了看病的事。母亲用这种方式,锻炼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理解这位母亲独特的爱子方式是本文教学的重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以“说”与“读”、“读”与“悟”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走入文本,去理解母亲尽责的独特方式。所以教学的重心放在研读探究,体会母爱的教学环节中。我先让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勾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然后叫他们多读几遍,体会母亲感情变化的过程,并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一两句话。接着小组合作交流各自阅读所得。在此基础上,全班交流。从孩子们的相互交流中,能体会到他们已经理解了这位母亲的作法。但是母亲对儿子那份浓浓的母爱之情学生体会肤浅。如何让孩子们理解更深入一些,我紧紧地抓住文中多处描写这位母亲内心活动的句子,反复朗读,形式多样。在边读边悟中,引导孩子们不仅逐步认识到母亲感情变化的过程(即:做出决定──犹豫不决──心软后悔──自责担心──勇气回升),而且从这些细致的心理活动句子的描写中,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浓浓的母爱。有的孩子能抓住文中的重点词或句子,并结合自身的实际谈感受,有一部分孩子只能蜻蜓点水或浮光掠影的谈一点,而有极个别学生的表述缺乏条理性、逻辑性。

  可喜的是孩子们在谈学文后的感受时,有几个孩子谈得比较好。如:李秋烨谈到她很羡慕、敬佩乌塔(四年级学的一篇课文中的人物)的勇气和胆量。小小年纪,只身一人就周游了世界,这是我们中国许多孩子想都不敢想的事,就连我一个人到昭山,妈妈也不放心,喋喋不休地提醒我注意这、注意那,更没想到的是谢东同学说,过分的爱不是真爱,而是溺爱。我们正是在父母的溺爱中失去了自我锻炼的机会,所以我们从现在开始,要寻找锻炼自己意志的机会,向文中哪个小男孩学习。

  听了孩子们的一番发自肺腑的感受后,我的心情难以平静,同时也引起我对自己教学深层次的反思。

《学会看病》教学反思8

  《学会看病》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略读课文,从母亲的角度描述了一个母亲为磨练儿子独立生活的潜力,鼓励儿子一个人去看病。细腻的描述,写出了母亲感情变化的心理历程,体现了母亲浓浓的爱子之情。

  理解这位母亲独特的爱子方式是本文教学的重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以“说”与“读”、“读”与“悟”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走入文本,去理解母亲尽责的独特方式。并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母爱,学会感恩,读写结合,锻炼学生的习作潜力。

  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读课文,并出示两种观点进行交流:一是就应让孩子独自去看病,并按文中的资料和自己的理解说出理由;二则不就应让孩子独自去看病,并按文中的资料和自己的理解,说出理由。孩子们畅所欲言,真实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有的说这位母亲很残忍,竟然这样去对待病中的儿子;有的说这位母亲做对了,孩子的独立性很重要,这出乎我的意料,这些孩子在这个蜻蜓点水的争辩中已些许明白母亲的用意,之后通引导学生明白母亲就是在这种矛盾的心理中让孩子去看病的。

  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位母亲独特的爱子方式,我引导学生从心理描述入手,让学生找出儿子发烧到从医院看病回来这一过程中母亲的心理变化的句子反复读,并抓住重点词语进行体会,在边读边悟中,引导孩子们不仅仅逐步认识到母亲感情变化的过程,而且从这些细致的心理活动的描述中,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浓浓的母爱。母亲看似”冷漠的言行,是为了尽到做母亲的职责,对孩子的未来负责,透过让儿子学习找医生看病,锻炼孩子独立生活的潜力。

  出示《妈妈的爱》进行读背,引出问题你是否也有类似的经历呢学生交流讨论,老师点拨,孩子们再次感受到父母的艰难,以及母亲伟大而又无私的爱,深化了理解,升华自己的情感。。然后要求他们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来赞美自己的母亲。能够写写小诗,写几句赞美的话……从中实现了读写结合。

《学会看病》教学反思9

  《学会看病》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从母亲的角度描写了一个母亲为磨练儿子独立生活的能力,鼓励儿子一个人去看病。细腻的描写,写出了母亲感情变化的心理历程,体现了母亲浓浓的爱子情深。

  走进文字。就这点来说,今天的教学,我努力做到真正使学生走进文字,深入理解和感悟母亲感情变化的过程:“决定让儿子独自看病──犹豫、后悔、担心、自责、勇气又回到心里”,让学生找到母亲在这一过程中相应的语言和心理描写,如“我的心立刻软了。是啊,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感受母亲浓浓的爱子深情。但也从学生的回答中反映了学生的理解毕竟是粗浅的,只局限于文字的表面,如“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有病的时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就有学生不能读出母亲的矛盾和深深的自责是因为爱子之切。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引导的技巧了,恰恰也反映出了我在课堂上的教学机智还欠缺。“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生活。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这是我的责任。”在讲解这句话的意思时我太过于牵引。

《学会看病》教学反思10

  《学会看病》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组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本文讲的是儿子感冒了,妈妈让他独自上医院,学会了看病的事。母亲用这种方式,锻炼儿子独自应对生活的潜力,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理解这位母亲独特的爱子方式是本文教学的重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以“说”与“读”、“读”与“悟”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走入文本,去理解母亲尽责的独特方式。所以教学的重心放在研读探究,体会母爱的教学环节中。我先让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勾画出描述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然后叫他们多读几遍,体会母亲感情变化的过程,并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一两句话。之后小组合作交流各自阅读所得。在此基础上,全班交流。从孩子们的相互交流中,能体会到他们已经理解了这位母亲的作法。但是母亲对儿子那份浓浓的母爱之情学生体会肤浅。如何让孩子们理解更深入一些,我紧紧地抓住文中多处描述这位母亲内心活动的句子,反复朗读,形式多样。在边读边悟中,引导孩子们不仅仅逐步认识到母亲感情变化的过程(即:做出决定——犹豫不决——心软后悔——自责担心——勇气回升),而且从这些细致的心理活动句子的描述中,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浓浓的母爱。有的孩子能抓住文中的重点词或句子,并结合自身的实际谈感受,有一部分孩子只能蜻蜓点水或浮光掠影的谈一点,而有极个别学生的表述缺乏条理性、逻辑性。

  可喜的是孩子们在谈学文后的感受时,有几个孩子谈得比较好。如:刘智俐谈到她很羡慕、敬佩乌塔(四年级学的一篇课文中的人物)的勇气和胆量。小小年纪,只身一人就周游了世界,这是我们中国许多孩子想都不敢想的事。就连我一个人到沙坪坝,妈妈也不放心,喋喋不休地提醒我注意这、注意那……谢敬懿同学还举了一个事例,有一次中外孩子共同参加野营拉练活动。中国孩子在活动中,不仅仅怕苦、怕累,而且自理生活潜力远不如外国孩子。黄诗颖补充道,西方的孩子从小就养成了独立性,他们以自己挣钱为荣耀,父母施舍为可耻,所以他们利用各种机会锻炼自己,同时了解社会,增长见识。他们真了不起。喻晨玺与他们持相反的意见:认为不是中国的孩子不如西方的孩子,而是中国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如外国家长的教育方式。我们的家长是在禁锢自己的孩子,做什么事情他们都要加以限制,这不准、那不准,这哪里是爱我们,分明是害我们。更没想到的是庹万同学说,过分的爱不是真爱,而是溺爱。我们正是在父母的溺爱中失去了自我锻炼的机会,所以我们从此刻开始,要寻找锻炼自己意志的机会,向文中哪个小男孩学习。

  听了孩子们的一番发自肺腑的感受后,我的情绪难以平静,个性是听了喻晨玺的那句话“不是中国的孩子不如西方的孩子,而是中国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如西方家长的教育方式”。令我为之一振,一个五年级的小学生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关键,不能不让我们刮目相看。同时也引起我对自己教学深层次的反思,孩子们固然说的是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对,可联想到自己平时的教学,有时不也有这种现象出现吗?如对某一个问题总想把孩子们的思维引向老师早已既定的教学模式中,认为这是最好的。而对学生另外生成出有价值的东西,要么让它悄然无声的熄灭,要么没有很好地利用。孩子们的思维是活跃的,他们还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谁好谁坏他们心里最明白。如果我们再不抓紧时间学习,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我们就要成为时代的弃儿。

《学会看病》教学反思11

  《学会看病》是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文是女作家毕淑敏写她和儿子之间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为让儿子学会看病,在儿子发烧生病时,让他独自去医院看病。

  作为略读课文,我基本上是放手,就让学生抓住一个问题——“母亲的感情有何变化”,让他们自己去独立阅读、探讨交流。应该说,他们的自学效果不错,他们能从文中找出有关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语句去品味感悟。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位母亲的浓浓母爱,我把自己在《小学语文教学》杂志上看到的毕淑敏就《学会看病》一文的创作体会,原原本本的读给学生听。当听到毕淑敏那位女性朋友的已上大学的儿子,得了普通的感冒,就打电话给远在北京的母亲,说我快要死了,你救救我啊,很多学生都笑了,他们觉得不可思议。到听到后来,那位母亲只得求助当地的一个朋友,那个朋友只得放下手头的工作,打车跨过长江,费了一番周折,把男孩带到医院,学生不笑了,他们在思考在叹息。这份材料的补充,让学生豁然明朗,《学会看病》一文中的'妈妈,已这种独特的方式,去锻炼自己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看似狠心,其实是一番苦心。再回过头来让学生再次去读这篇文章,学生对文中母亲内心的百感交集有了更深的体会。

  学了这篇课文,我想,对于“母爱”,学生的认识一定会更深刻更全面。当然,我希望我的学生从今天起,对自己的母亲多一份理解,多一份感恩。

《学会看病》教学反思12

  《学会看病》是五年级上册第六组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从母亲的角度描写了一个母亲为儿子独立生活的能力,鼓励儿子一个人去看病,细腻地描写出了母亲感情变化的心理历程,体现了母亲浓浓的爱子之情。

  我这堂课的设计目标是让学生通过默读、浏览等方法,感知课文主要内容;通过抓住描写母亲语言、心理活动描写的句子,还原感受,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母亲感情变化的心理历程;通过自由辩驳的形式,发现文中母亲“愿意”与“不愿意”两种矛盾心情的表达方式,初步了解交叉描写的作用;通过互文阅读的方法,自主建构,感悟“让儿子学会独立”才是文中母爱的真谛。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抓住描写母亲语言、心理描写的句子,体会母亲的感情变化;难点是他们能理解母亲独特的爱子方式,感悟文中母爱的真谛。我把课堂教学主要设计为三大板块:一是围绕“残忍吗?”展开讨论,质疑母爱,引发认知冲突;二是通过辨析“愿意吗?”抓住句子,品悟母亲内心;三是再论“残忍吗?”,体会情感变化,感悟母爱真谛。

  课堂上,我希望能站在“以生为本”的角度,通过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有所思,有所得,有所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不是“匆匆过客”。在此选取几个片段与大家交流:

  在预习反馈时,根据我校五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一般会把课文主要内容概括为“儿子生病了,曾作为医生的母亲让他独自上医院,他学会了看病。”我设计了“给‘让’换个更恰当的词,并说说理由。”这一问题,从学生提出可换成“要”、“叫”、“教”,再逐个反对,到最后一致确定换成“逼”字最恰当的过程中,他们已经不由自主地走进文字,理解和感受人物语言表达与内心感受的关系。我随即抓住文中“母亲‘逼’儿子自己去看病”的一段对话描写进行朗读训练,采用“老师范读、学生点评”的方法,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朗读赏析水平,激发了他们的朗读兴趣。经过质疑、讨论与补充,学生情感与文本产生了共鸣,进行朗读训练时,自然真情流露,语气、语调把握得恰到好处。

  本文中母亲的矛盾心理贯穿故事的始终,透过心理活动描写(母亲内心的独白)来反映她矛盾的内心世界是本文的一大特点。为了突破“理解母亲独特的爱子方式,感悟文中母爱的真谛。”这个教学难点,我设计了让学生围绕“母亲愿意还是不愿意让孩子一个人去看病?”这个问题发表观点,然后从文中找出依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展开自由辩论。这种打破教学常规的学习方式马上引起了孩子们浓烈的探究欲望,他们很快找到文中描写母亲心理活动的句子,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诠释,据理力争,思维碰撞不断迸发新的火花。值得欣慰的是不少学生还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体会文本透露的情感,他们不仅走进文本人物的内心世界,理解母亲那独特的爱子方式,更感悟到母爱的真谛,对母爱的赞美与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这堂课上,我既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发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在学生围绕问题自由辩论的时候,可能在准备时间上还不够充分,造成部分学生在发表观点时缺少有力的证据,加上语言组织能力的欠缺,整个辩论过程学生虽然热情高涨,语言表达却略显苍白。其次,我自己在评价学生的发言时,没能把握好课堂生成点,对一些精彩的回答没有及时给予积极的评价,课堂生成的智慧火花就这样一闪而过,留下了遗憾。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要在拓展思维的同时重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争取多向名师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学会看病》教学反思13

  《学会看病》是人教版第9册的一篇自读课文。课文讲的是儿子感冒了,当过多年医生的母亲不但不给儿子找药治病,还让儿子独自上医院看病。母亲用独特的方式,锻炼了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教学本文,我让学生仔细读课前提示,按要求去自学,然后在课堂上小组学习,再全班交流,接着我设计了一组辩论,让学生在争辩中深入理解课文,理解母亲看似“狠心”实则“尽责”的爱。

  本课的教学,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精心设计导入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伊始,我让学生欣赏诗朗诵《妈妈的爱》,看完后,让学生谈感想。有的学生说:“妈妈的爱是无微不至的”,有的学生说:“妈妈的爱是无私的”……,待学生自由发言后,我接道:“是啊,妈妈的爱是无私的,是无微不至的,可是,有这样一位母亲,当儿子生病发烧的时候,做过多年医生的妈妈不但不在家里给儿子找药治病,反而逼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这位母亲到底是怎样想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学会看病》。”于是,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去寻找文中母亲的心理活动和语言描写的句子。

  这个导入紧密联系教学的目标、本节课的主题、情感的色调、教材的基点等因素,并力求使其自然、新颖、形象。如此一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给一节课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

  《教学课程标准》强调:“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要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为此,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1、小组活动,体现自主性

  小组活动时,我出示学习目标:以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出描写母亲的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学生学习时,教师巡视、倾听,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

  任务布置后,小组学习情绪高涨,学生们以本组学生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有的小组学生快速默读,有的小组一人一自然段,分工合作学习,有的小组根据文中对话多的特点分角色朗读……,有的小组边读边想,边读边议,有的边读边作记号,方法各异。

  2、课堂辩论,提供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

  文中母亲说:“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我问:“你认为文中的母亲狠心吗?”对此,学生持两种不同的观点:狠心和不狠心。我将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在教室分块坐好,然后展开辩论。在辩论中,两种不同的观点发生激烈的碰撞,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学生的思维变得异常活跃。这无疑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增强了师生间、学生间的信息传递,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最终,双方统一了观点,母亲看似狠心的表现实则是一种爱,一种尽责的爱。

  三、拓展延伸,将文本与生活接轨,让学生所学落到实处

  学生理解了文中的内容后,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母亲是如何爱自己的。然后要求他们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来赞美自己的母亲,最后让学生说说如何用实际行动来回报母亲的爱。这样的设计,可以将学生的思维从课内扩展到课外,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更深地理解了母亲的爱,明确了今后应如何回报母亲的爱。可以说,这个设计既深化了课堂教学内容,又教会学生感恩,即要感谢母亲对自己的养育之恩。

《学会看病》教学反思14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讲的是儿子感冒了,妈妈让他独自上医院,学会了看病的事。母亲用这种方式,锻炼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课文最大的特点是对母亲的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

  教学时,我采取学生先自学,后交流的方法,引导学生重点理解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通过对这些句子的理解,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理解母亲这样做的原因,感受母亲浓浓的爱子深情。

  但由于一节课时间有些紧张,对于朗读训练没有很到位。

《学会看病》教学反思15

  本篇课文讲的是儿子感冒了,妈妈让他独自上医院,学会了看病的事。母亲用这种方式,磨炼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在略读课文中,教学目标更为集中,教学重点更为突出。

  基于此,我在这堂课中采用“预习单了解预习情况”。把学生已经会的省略,把学生不懂的,重点突破。比如字词的预习,我从音、形、义,三方面进行引导预习。对于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的理解也适当做了引导。发现学生预习时都知道这位母亲是出于对孩子的负责,对孩子的引导才忍心让孩子去学习看病的。但是却不知道“既然这样为什么妈妈还要后悔、担心呢?”

  二、紧紧抓住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感受母亲内心情感的变化。从心理活动入手了解母亲的心理历程,再在心理活动的品味中体会心理活动的描写,最后引导写孩子看到母亲时的心理活动,这样从学到用比较自然有效。再回到语言,体会作者语言的精炼,感受母亲的那种爱,使重点突破。

  三、把字词理解融入课堂的每个环节。从概括课文内容到体会中把课文的难理解的词语,比如“按图索骥”“艰涩”“聊胜于无”“逼问”“忐忑不安”等在理解中体会,便于学生理解。

  四、本堂课最大的缺点就是还不够精炼,该省的还是得省,从而使练笔落到实处。其实课前我已经担心时间的不够,但是精简了再精简还是使练笔没有办法反馈,作者的资料没有办法交流,使课堂少了完整性。课堂永远都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略读课也永远都是值得去探究的新领域。如何在课堂上更放心、更大胆的让学生去进行自主学习,如何作为一名指挥者进行高瞻远瞩的宏观调控,我想,这是通过本堂课,值得我思考,值得我在教学中继续实践的问题。

【《学会看病》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学会看病

2.读《学会看病》有感

3.读《学会看病》有感

4.读后感——《学会看病》

5.读后感-----《学会看病》

6.学会看病读后感

7.学会看病读后感

8.学会合作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