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

时间:2022-07-06 10:55:0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推荐】《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推荐】《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1

  一、指导读好长句子。

  一年级的课文当中有不少长句子,学生不容易读通顺,齐读时也很难读整齐,是学生朗读的难点。于是我分步开展指导,让学生先读短语"遥远的北京城雄伟的天安门广场上的升旗仪式",再读整句"遥远的北京城,有一座雄伟的天安门,广场上的升旗仪式非常壮观。"化解了朗读难点。并且通过我的范读,指导学生读好停顿,为之后的感情朗读打好了基础。

  二、借助多媒体,理解词语。

  "壮观"的意思比较抽象,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因此,我利用了多媒体的优势,播放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的'视频,让孩子置身其中,直观地看,直接地感受,有效地化抽象为形象,帮助学生理解了"壮观"的含义。有感受才有真情的流露,看完录像,我借景抒情,请孩子们把刚才看到的场面读出来,孩子们的朗读一次比一次好。孩子们在反复诵读中,情感再一次受到感染,热爱祖国的情感在无形中得到升华。

  三、通过对比朗读,读好带有感叹号的句子。

  本课的教学目标中有"读好带有感叹号的句子"。为此,我设计在对比朗读中体会感叹句的情感,我出以下句子:

  句1:我想去看看。

  句2:我多想去看看!

  句3: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

  学生在比较读中体会出了感叹句与陈述句的区别,体会到了反复手法所蕴含的强烈情感,并体会到文中"我"的感受,读出了真情实感。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2

  北京,祖国的首都,一个人人向往的地方。《我多想去看看》这篇课文以一个山村孩子的口吻,用诗歌的形式,讲述自己想到遥远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门广场上庄严、壮观的升旗仪式。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抒发了少年儿童向往北京的强烈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首先采用对比的方式展现两组不同的照片:一组展现的是贫穷的山村,一组展现的是热闹繁华的北京城。然后问他们看了两组照片后有什么感受,从而顺理成章的导入课文,同时激发学生对乡村孩子的同情以及对首都北京的向往。再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理解“弯弯、遥远”等词语。联系生活实际告诉学生,山里的人走出大山,坐火车到北京需要几天时间,路途非常遥远,让学生体会山村孩子出来一趟虽然不易,可是他们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却是那样的强烈,接着顺势让学生观看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的录像片,领悟“壮观”的意思,体会祖国的强大,激发孩子强烈的爱国之情。同时告诉他们,天安门广场每天升国旗的时间在特设的公告牌上公布。执勤的国旗护卫队员,在升旗前列队从天安门走向升旗的地方。天安门广场规定每天日出时间升旗,以象征五星红旗与太阳同升。因为每天日出时间有变化,升旗时间也随之变化。这些课外知识的`补充必不可少,既增加了孩子的课外知识,也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我着重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如何读出孩子对首都北京的向往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实不仅仅是课文中的山里孩子,许多一年级的学生对北京的认识都是模糊的。所以要想让学生读好这篇课文。首先得让学生交流自己对北京的了解,跟小伙伴们讲讲自己眼里的北京,虽然孩子们知道的东西并不多,有时甚至是错误的认识,但同伴交流引发了孩子们了解北京的极大兴趣,这时我再适时出示图片,为孩子们展示天安门、长城、故宫、天坛等名胜古迹,中华世纪坛、中央电视塔、立交桥等现代建筑。强烈的画面冲击,激发了孩子们情感,再读“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这句话时,学生有感而发,内心的情感积淀更为深厚,不需要任何朗读技巧的指导,学生就能读得有滋有味,热爱首都北京的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深入到了孩子的心里。 经过各种形式的品读,学生大部分能当堂背诵。课后我让学生学唱歌曲《我爱北京天安门》,收集有关北京风光的图片,再次激发学生热爱北京首都,热爱国旗的思想感情,让他们的情感得以升华。

  不过,在课堂上我没有充分照顾到中下学生。个别学生做小动作、开小差也没多加提醒,一直按照自己的程序上完整篇课文。导致一节课下来,还有少部分学生对课文的生字没掌握牢固,课堂上缺少了让这部分学生多读多记并能够比较有效掌握所学知识的环节,以后在这方面还要多努力。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3

  北京,祖国的首都;新疆,美丽的城市。它们是人人向往的地方。本文用第一人称,通过“我”和妈妈的对话,“我”和爸爸的对话,讲述了一个新疆的`孩子渴望到遥远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一个北京的孩子想去遥远的新疆,爬天山看雪莲。文章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抒发了少年儿童向往北京、喜欢新疆的强烈的思想感情。

  优点:

  整理了一套完成的书写注意事项,在生字教学环节过程中,将关键笔画、书写时应该注意的地方着重标出并强调,使学生对生字有了进一步的把握。

  在课文朗读环节,指名分自然段进行朗读,相机纠正读音。同时,对于带感叹号的句子进行多次朗读,引导学生读出渴望、激动的情感。

  缺点:

  生字教学时没有及时地让学生进行练习。

  讲课语速有点快。

  改进措施: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书写练习的锻炼,保证每节课都有书写的时间。调整自己的说话语速,对于重点内容语速放慢,声调提高,着重强调,使学生通过我的语速和声调感受到哪些知识是重点,加强重视。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4

  我多想去看看,是啊,多想去看看未知的世界,未知的地方,多想去看看自己向往的地方。这一课的编排满足了孩子对未知世界的想知道、想探求的心理,让学生体会到说自己想说的话,读自己想读的文章。因此,教学中,我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从直观入手,以活动教学为主,从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出发,培养合作意识,注重调动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和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孩子读懂课文。

  一、激发学习兴趣,开阔视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点燃学生学习的思维火花。因此,在教学时,我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现代化教育手段播放雄伟的万里长城、北京游乐场、颐和园、天坛、雄伟的故宫,以及天安门城楼和广场升旗仪式,并且插入了个人暑假去北京的一些照片,借助自身的经历,增加说服力。看后使学生产生了身临其境之感。之后我又请孩子们静静地聆听《我多想去看看》这首诗歌的情境片段。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我通过图画、语言描绘等手段,强化了学生的感受,从而激起了他们热烈的情绪。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

  识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课标中强调,低年级要注意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培养学生识字的兴趣,让学生愿意识字,喜欢识字,逐步形成识字的动力。因此,在识字方面,我主要采取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运用自己已经掌握的方法去识字,我是这样引导学生:以走出弯弯的小路的'游戏来引导学生一步步认识字词,一直走到广场上的升旗台旁边。激发了学生学习生字的积极性,并能在学习中培养合作精神。

  三、研读课文,进行实践

  课标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根据这一理念,我让孩子读课题后,自主提出问题,通过引导,有些学生能较好的提出问题。例如,他想去哪里看?看什么?等等,这样问题由学生出发,在老师的调控下进行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使“教”真正为“学”服务,不管问得怎样,让我感动让我欣喜的是--他们能尝试着问了。避免了课堂烦琐的分析,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5

  【教学目标】

  1、能认识13个生字,会写“广、升、足、走”4个字,认识两个偏旁“心,方”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知道北京是我国的首都,五星红旗是我们的国旗,懂得热爱北京、热爱祖国。

  【教学重点、难点】

  1、指导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北京的思想感情。

  2、指导学生写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谈话:同学们,每个星期一,我们都要举行升旗仪式,你们能谈谈升旗时的感受吗?

  2、激:同学们,在我们的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上,每天我们的国旗都同太阳一同升起,那场面非常壮观。你们想去看看吗?(生:“想”)

  3、出示课题,请同学们带着此刻的心情读一读课题。(指读,齐读,读好题目)

  4、播放升旗的录象。(观看后,说说你有什么想法?)

  师:有一位山村孩子,他也非常想去北京看看升旗,一位叔叔用了一首诗写出了他的心愿,你们想读一读吗?

  二、朗读课文

  1、学生初读课文:

  ⑴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生字。

  ⑵全班交流:提醒难读的音,难记的字。

  ⑶分句读课文。

  2、再读课文:

  ⑴学生再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⑵师范读课文,生边听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什么?指名说一说。

  ⑶交流:

  理解“遥远”。大山里的人要到北京城,需要坐几天几夜的火车。谁能读好这句话?指导朗读

  理解“壮观”。联系看到的升旗仪式,让学生了解北京天安门广场之大、参加升旗仪式人之多,场面之雄伟,进而体会“壮观”的`含义。指导朗读。

  品读第三句:教师引读第一行,学生齐读第二、三行。同桌议一议,怎样读才能表达“我”的强烈愿望。

  ⑶对比:我多想去看看。

  我想去看看。

  两个句子有什么不一样?怎样读好书上的这句?

  3、有感情的朗读。(男女生赛读,配乐朗读)

  4、指导背诵。

  三、拓展延伸

  1、读了这课,你读懂了什么?(结合说说“我国的首都是──,我国的国旗是──”)

  2、你还了解北京的什么?出示课前收集的北京风景图片及有关的资料,介绍北京美丽的风光。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6

  《我多想去看看》这篇课文的教学,我以“情”贯穿全文,以“情”为导线,引领学生一步一步地感受到小男孩迫切的心情。具体做法是:

  一、多媒体的展现,激发学生的情感。

  山村的孩子对天安门的升旗仪式也许是陌生的,城市的的'孩子也不例外。因此,上课伊始,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在学生面前展现了天安门广场升旗的雄伟壮观场面,让孩子置身其中,让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起他们的热爱国旗的感情。如:当播放录象“升国旗”的时候,很多学生情不自禁地喊出了“哇!”并随着国歌声的响起肃立,那种气氛,俨然自己也在其中。后来,当我问他们看完后有什么想法时,有的孩子说,我真的很想去北京看看,有的说我长大也要当升旗手等等。

  二、多种形式的品读,领悟文中的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每个孩子的生活经历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所以每个孩子的语言表达,情感体验也有不同。初读时,让学生合作学习字词,然后再重点交流。品读时,我先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然后指导学生讨论、理解,再指导朗读,最后再以多种形式的读,如:齐读,赛读,同桌读,配乐读等来领悟其中的感情。

  三、拓展延伸,延续学生的情感。

  在课后,让学生阅读补充材料《国旗歌》,让学生欣赏北京的美丽风光,并配以歌曲《我爱北京天安门》,再次激发了学生的热爱北京首都,热爱国旗的思想感情,让他们的情感得以升华。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7

  课前我设计了一个教案,一节课下来,我发现现实非常残酷,可以这么说,整堂课都是教师牵着学生走,走的磕磕绊绊,相当吃力。原因何在?我对此进行了反思,发现我忽视了一个最重要最客观的因素——学生的知识准备。

  《我多想去看看》是一篇爱国主义教育文章,句子琅琅上口,适宜朗读。但要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出来,并非易事。

  首先,学生对课文内容很陌生。课文描写的是一个住在小山沟里的同龄男孩美丽而殷切的愿望,他在大树底下听妈妈讲新中国的首都北京的一些情况,北京城的美丽、庄严对于初涉学堂、牙牙学语的小孩来说,是神秘的,带有梦幻色彩的,是神圣的,凌然不可侵犯的,它具有无形的感召力,具有无限的诱惑力,所以男孩跟妈妈说,多想去看看。

  一方面,现在的小孩子体会不到小山沟里的孩子们的特殊心理——生活贫穷、视野闭塞、勤奋好学、懂得珍惜,特别向往外面的世界。他们没有小山沟孩子们的生活经历,他们普遍没有看到过大山,甭说弯弯的山路,充塞在他们眼前的是无数钢筋混泥土浇筑而成的房子,一条条宽阔的柏油路,来来往往的车辆,熙熙攘攘的人群。大山——在小山沟男孩的眼里司空见怪,它虽然美丽但是阻隔着通往大城市的道路,而在现在的孩子们眼里,大山是一个稀罕物,能走进大山,与大自然亲近,那绝对是一种享受。这就是地域环境不同所造成的'孩子们的不同心理状态,换句话言之,如果把“走出大山,去看北京”,换成“走出城市,走进大山”,估计孩子们更能读出“多想去看看”这种殷切的感情来。

  另一方面,现在的孩子们生活普遍比较小康,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幸福与祖国的兴衰有关系,“祖国——中国”这两个词语在他们心中没有多少概念,即使你花很多的力气跟他们解释中国的历史,中国人民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的生活对比,他们还感受不到。一年级的孩子,对于时间的概念仅仅停留在一年、一月、一个星期、一天这些具象的东西上,1949年,对他们来说太遥远,57年前,他们不理解这是多长一段时间,基于这样的起点,你让学生怎么去理解祖国的一路坎坷,怎么去理解中国人民的奋斗精神?对祖国不了解,对历史没概念?学生情有何处发?怎么能受到爱国熏陶?这就像是一个非常抽象的东西,摆在他们面前,他们根本就不认识,不明白,而你非得问他:你喜欢它几成?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喜爱之情!

  其次,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在这一年龄段,他们的瞬间(短时)记忆占优势,但时间一长易忘,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家校配合,学校里学的东西回到家以后,马上复习巩固,增强记忆,这样第二天学习就轻松了。然现在很多孩子们的学习问题就出现在“回家”复习巩固这个环节上,学习很大程度上成了同龄人之间比拼瞬时记忆!恶性循环,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能好到哪里去?学生连字、词都读不好,好多字词都不认识,怎么去读好句子,而且还要声情并茂地去读!

  综合以上两个因素,这个自己设计的自认为比较理想的教案想要在这种情况下实施出效果来简直就是高空筑楼——必塌!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8

  本课教学我以“情”贯穿全文,以“情”为导线,引领学生一步一步地感受到小男孩迫切想去北京的心情。具体做法是:

  一、通过多媒体的展现,激发学生的情感。

  山村的孩子对天安门的升旗仪式也许是陌生的(我们的孩子也不例外)因此,我们利用了多媒体的.优势,在学生面前展现了天安门广场升旗的雄伟壮观场面,让孩子置身其中,让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起他们的热爱国旗的感情。如:当我播放录象“升国旗”的时候,很多学生情不自禁地喊出了“哇!”并随着国歌声的响起肃立,那种气氛,俨然自己也在其中。后来,当我问他们看完后有什么想法时,有的孩子说,我真的很想去北京看看,有的说我长大也要当升旗手等等。

  二、通过多种形式的品读,领悟文中的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每个孩子的生活经历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所以每个孩子的语言表达,情感体验多有不同。初读时,我让他们合作学习字词,然后再重点交流。品读时,我先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然后指导学生讨论、理解,再指导朗读,最后再以多种形式的读,如:齐读,赛读,同桌读,配乐读等来领悟其中的感情。

  三、通过拓展延伸,延续学生的情感。

  如果说这节课只停留在让学生背完课文就结束的话,学生的情感就不会深入。在课后我让学生阅读补充材料《国旗歌》,让学生欣赏北京的美丽风光,并配以歌曲《我爱北京天安门》,再次激发了学生的热爱北京首都,热爱国旗的思想感情,让他们的情感得以升华。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9

  在这一节课中,我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新课标精神,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孩子当作朋友,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和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如在学完课文后,让学生说一说如果你去北京的`话,你会到哪些地方去看一看?通过这一环节,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低年级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识字和朗读训练,整堂课学生都是在读中识字,在读中感悟。这一节课,我注重了学生的朗读训练,从一开始的自由读——重点句子的朗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评选“朗读能手”,这些环节的设计,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通过朗读,进一步激发起学生热爱首都、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最后,通过让学生唱歌曲《我爱北京天安门》,更加激发起学生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

  不足之处:

  1、在做识字游戏时,当学生猜对了卡片后面的字,应让猜对的同学领读卡片上的生字,这样学生对生字识记的会更好。

  2、学生的朗读能力较差,今后应加强读的训练。

  3、在学课文时,“多想”没有解法,在讲时如果让学生用换词的方式理解就更好了。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10

  《我多想去看看》以一个山村孩子的口吻,用诗歌的形式,讲述自己想到遥远的北京城,去看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抒发了少年儿童向往北京的强烈思想感情。

  也许是自己上半年刚去过北京,对天安门广场壮观的升旗仪式还记忆犹新的缘故,所以很喜欢这篇课文,在备课时特别用心。课前,我利用去北京拍摄的.照片、录像做成了课件;找出了保存着的一些景点门票,熟读上面的解说,准备在课堂上为学生当导游;还布置学生去搜集北京的相关资料。上课时,我让学生汇报课前搜集的信息,学生兴趣盎然,接着我利用北京风光导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不少学生不到两分钟就把课文读得很流利了。在理解“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非常壮观”一句时,我播放了升旗仪式的录象。学生有了图片、录象等一些直观感受,自己也真的很想去北京看看。有了发自内心的感受,学生读得很带劲,很有感情。

  由于课前的充分准备,这篇课文只用了一节课就上完了,而且上得很扎实。第二课时,我利用制作好的课件和背在心里的一些解说词,像导游似的给学生介绍了“故宫”、“人民大会堂”、“长城”等许多景点。上完课,学生说:“老师,学完这篇课文,我好象真的去了北京,知道了北京的那么多地方。”听到这句话我很高兴,因为这就是我上课前追求的目标。

  如果我的课前准备不那么充分的话,就不可能腾出一节课来为学生介绍关于北京的那么多知识。可见,课堂上要为学生减轻负担,提高课堂质量,很大的工夫必须在课前就花。